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關於「教」和「學」

今天看見哥倫比亞神學院有一個人的短文,標題說「教」未必導致「學」,覺得有些好奇,就點進去看了全文,要點記在下面。

人們都會自然地把「教」和「學」聯繫起來,因為很多人都能體驗到「教」和「學」的關係,又因為邏輯上應該如此,不然你為甚麼要教? 不過,人實際上從上課學到的東西,有時和教師想要教的東西根本不是一碼事。或許是因為教師教得不好?沒有好好備課,或不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等等原因。但「教」未必導致「學」,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時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

無論教師的期待和目的是甚麼,學生的需要、目標、假設、經驗參照、侷限性都會影響其學習體驗。這些因素常常是學習的決定性因素,比教師的意圖還重要。

不少牧師也許很熟悉這種現象:他們的講章目的無論有多麼明確,崇拜結束後與大家握手,總有不同的人告訴他不同的心得。那些才是會友們真正聽見的「道」,有時是預備時所沒有想到的。--一百人可能聽見一百篇道,或有人甚麼也沒聽見。

看來,教導不能只靠一張嘴來講,來說教,或者單純發一個指示。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想要學習的動力。

  • 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商議達到目標的過程。
  • 把教學重點集中在提問,而不是答題。
  • 教學生問有意義的問題,而不是培養他們善於回答老師的問題。
  • 讓學生能發掘建構自己的知識,而不給他們現成的資料。
  • 幫助學生辨識自己的誤解。
  • 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成見。
  • 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對新觀念的阻力。
  • 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方式來學習。

  • 我覺得上面這些方法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們有學習能力,即使出錯,也鼓勵他們成長。我記起我的父親,一位物理科學家,他曾說「把學生當作傻瓜來教」是教不好的。他顯然沒有把我們姊妹們當作傻瓜來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