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會自然地把「教」和「學」聯繫起來,因為很多人都能體驗到「教」和「學」的關係,又因為邏輯上應該如此,不然你為甚麼要教? 不過,人實際上從上課學到的東西,有時和教師想要教的東西根本不是一碼事。或許是因為教師教得不好?沒有好好備課,或不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等等原因。但「教」未必導致「學」,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時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
無論教師的期待和目的是甚麼,學生的需要、目標、假設、經驗參照、侷限性都會影響其學習體驗。這些因素常常是學習的決定性因素,比教師的意圖還重要。
不少牧師也許很熟悉這種現象:他們的講章目的無論有多麼明確,崇拜結束後與大家握手,總有不同的人告訴他不同的心得。那些才是會友們真正聽見的「道」,有時是預備時所沒有想到的。--一百人可能聽見一百篇道,或有人甚麼也沒聽見。
看來,教導不能只靠一張嘴來講,來說教,或者單純發一個指示。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想要學習的動力。
我覺得上面這些方法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們有學習能力,即使出錯,也鼓勵他們成長。我記起我的父親,一位物理科學家,他曾說「把學生當作傻瓜來教」是教不好的。他顯然沒有把我們姊妹們當作傻瓜來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