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幼兒知道媽媽的包裡有水果零食,他怎麼拿到零食呢?把媽媽包裡的東西統統倒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掉在桌子上、椅子上、地上,於是一下子就找到自己要吃的東西。
兒童的思維方式傾向於非傳統式,顯得沒有次序。這給了著名的心理學家Jean Piaget靈感:他發現兒童藉經驗建構認知,要經歷四個階段,而在前面兩個階段,兒童還不會運用結構化的邏輯。
Piaget很了不起,他徹底改變了世界對兒童的看法。因為他指出,兒童來到這個世界時,沒有一個與成人一樣的概念模組,而是必須藉著經驗來建構各種概念。從未有人像他收集到如此豐富的兒童奇特行為記錄,以至於即使現在,研究人員還是無法在兒童身上複製這些行為。
Piaget的觀察很正確,然而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Celeste Kidd的實驗室發現一些證據,顛覆了長期以來關於兒童邏輯能力局限性的假設。最近Kidd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描述了幼兒如何能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找到系統性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他在專家資訊網站做了簡介。
拿整理排序的能力為例。1960年代,要求一個4歲孩子將一些木棍從最短到最長排列,他通常無法排好順序。心理學家將孩子的這種排序低效率解釋為,兒童至少要到7歲才能運用系統性方法解決問題。
然而Kidd教授和同事們卻發現,增加排序所要求的難度和認知需求,實際上反而促使幼兒發現並使用算法來解決排序問題。心理學博士生Huiwen Alex Yang在團隊合作夥伴Bill Thompson的建議下,設計了一款電腦遊戲,要求兒童利用行動反饋的提示,推斷隱藏在牆後物品的高度順序。
遊戲要求孩子們透過點擊「兔子」的運動鞋來交換它們的位置,將「兔子」按從矮到高排序。只有當順序錯誤時,這些生物才會改變位置;否則它們會留在原地。由於孩子們只能看到兔子的鞋子,而看不到它們的身高,因此他們必須靠邏輯推理而不是直接觀察來完成任務。
楊教授對123名4至10歲的兒童進行了測試。發現兒童能夠獨立發現並使用至少兩種眾所周知的排序算法——選擇排序和搖動排序。這兩種算法通常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中學習,然而在測試的兒童中,超過一半的兒童表現出結構算法的思維能力,最早的在4歲時就已經有。雖然年齡大些的兒童更有可能使用算法,但他們的發現與Piaget的觀點相悖。
Piaget認為兒童在7歲之前不具備「具體運作發展」(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development)階段的邏輯能力。然而,兒童在前兩個階段雖傾向於用邏輯性較差的辦法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在必要時做其它選擇。在上面遊戲中,需要排序的物品無法直接觀察,兒童不能靠著觀看嘗試結果來達成排序目標。
算法思維不僅在高等數學課堂中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重要。想像一下,你需要烤兩打餅乾,但你常用的食譜只做一打。你可以把所有步驟重複兩遍,中間甚至要清洗碗具,但你不會這樣做,因為效率太低。相反,你會把所有配料加倍,每個步驟只做一遍。算法思維能讓你找到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減半或加倍數量的餅乾需求,提高烘焙效率--這是一項重要能力。
孩子們學習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行動和運作,我們現在知道,他們掌握這些能力的時間比心理學家們先前承認的要早得多--在他們接受正規教育之前。
這個發現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很重要。現在,幼兒照顧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考慮,何時以及如何讓孩子有機會解決更抽象的問題和概念--我們可以更早開始培養這些能力,以支持他們更強的數學和計算能力。
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們以不太方便的方式與世界互動時,請耐心。當你從咖啡館的地板上拾起物品時,請記住,這都是孩子們建立認知的一部分--評估效率是否高。那些看似沒有邏輯的孩子很快就會養成比較明顯的邏輯行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