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0, 2015

幾個福音名詞的解釋

有些名詞,我們基督徒都當作早已明白其意思,並以為未信的朋友們也自然知道,其實是未必的,因為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未必正確。下面這些名詞解釋取自賴特博士的通俗解經系列,你若認為不正確,就應對經文和字義加以研究,說出道理。

神蹟:聖經中一些舊約的先知,比如以利亞和以利沙,還有耶穌,都行了不少顯出莫大能力的事蹟,最顯著的是醫治。福音把這些事蹟稱為「大能的事跡」、徵兆、或奇蹟。我們把這些叫作「神蹟」,是因為相信這些事都是神從外部干預了這世界的正常運作體系,按規律和原理發生的事通常不叫神跡。但是按照聖經,神的臨在是平常的,祂維持和供應萬有。所以,我們所見的一切其實都是神的大能作為,我們特別把其中關乎神拯救人的某些作為視為神蹟。耶穌在百姓眼前所行的一切奇蹟,都特別說明他就是那位要來拯救的彌賽亞。

比喻:從舊約開始,先知和教師就使用各種講故事的技巧,來承載一些具挑戰性的信息給人。這些故事有時是異像和解釋,比如但以理傳遞了不少信息。耶穌用比喻給人解釋了不少神國度的異像,要打破人們原有的世界觀。耶穌講的故事把神的國度描繪成正在發生的事,而不僅僅是個永恆未來的真理,如此他的聽眾就可以進入故事裡,參與角色和創造自己的故事。耶穌也解釋了一些舊約中的異像/比喻,重述神給以色列的先知性信息。

彌賽亞/基督:希伯來原文「彌賽亞」字面意思是「受膏者」,先知、祭司、君王都可以是受膏的人,所以是個頭銜。這字翻成希臘文就是「基督」。在教會初期,「基督」是個頭銜,後來逐漸成為稱呼耶穌的專有名字。猶太人用「彌賽亞」專指將要來的一位王,他應該是大衛的真傳後代,要坐在大衛的寶座上,耶和華要透過他把審判帶到世界上,特別是要救以色列脫離異教仇敵的手。大家對彌賽亞的期望並不統一,聖經中對彌賽亞的理念,一般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打敗以色列的敵人;二、重建或潔淨聖殿。死海古卷中提到兩個彌賽亞,一個是祭司,一個是君王。初代的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不是因為他被釘十字架(死了說明他不是彌賽亞),而是因為相信神讓他從死裡復活、勝過了死亡和仇敵。

人子:在希伯來文和亞蘭文中,「人子」就是普通的人,沒有甚麼特別。晚期的猶太教中有時用它作為自稱,表示「我」,或「像我的人」。在新約中,這字常和但以理書七章13節中駕著天雲、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的人子聯繫起來,表示受過一段時期的苦難和責難之後被平反、得到君尊權柄者。雖然但以理書七章有解釋,說人子就是「至高者的聖民」,但到了第一世紀,一些猶太人已經把這位人子理解為神應許要來的彌賽亞。耶穌用人子來暗示他將遭到拒絕和受難,但最後終要被澄清和得到權柄。

生命/魂/靈:古人對於人作為獨特的受造物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些人,包括許多猶太人,相信完全的人既有外面的身體,也有裡面的靈魂。另外還有不少人受柏拉圖(主前四世紀)哲學的影響,相信人的魂(psyche)最重要,身體是敗壞的,人到死時才能快樂脫離身體的牢籠。但Psyche在新約中的用法常常是在猶太人的思想框架內,代表「生命」或「真我」,並沒有柏拉圖的身體、靈魂互相對立的二元論思想。猶太人的「復活」觀念一定包括身體的復活,同時,人的內在經歷和悟性也被稱為「靈」。

天國/神國:最好理解為以色列的神--耶和華作王掌權的統治,正如幾首詩篇所歌頌和先知所預言的。因為耶和華是創造萬物的神,祂最終作王總要涉及修理被罪惡破壞的世界,特別是要將以色列從她敵人的手中救出來。在耶穌時代,「神的國」成為一個革命性的口號。耶穌自己宣告神的國到來,實際上按他不同的計畫和天命,重新界定了眾人對神國的期望。他邀請人「進入」神的國,就是召喚人來跟隨自己,看久候的神國是已經開始。耶穌的「神國降臨」不是一次性的完成,乃是分為階段--他自己在世傳道是一階段,死而復活是另一階段,最後完善又是一個階段等等。馬太說的天國就是神國,因為猶太人小心避免說「神」字。天國不是一個地方,乃是神藉著耶穌和他所做成的工在地上作王。

外邦人:猶太人把世人分為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兩群。非猶太人就是「外邦人」goyim,這字含有拜偶像的貶意。雖然很多猶太人和外邦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正式說來猶太人還是禁忌和外邦人通婚等等。和goyim對應的希臘字ethne是列國的意思。保羅所從事的最重要神學辯論,就是堅持外邦人接受了主耶穌,即使沒有受割禮成為猶太人,也是完全的立約成員,被神稱義了

Wednesday, October 7, 2015

書介:Borderline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Reflections on War, Sex, and Church,是一位天主教弟兄Stan Goff,作為花了二十幾年親身經歷戰爭的老兵,寫的反思。我從一份雜誌上看見這本書的書評,就決定買來讀。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症狀是情緒不穩定,忽然發怒、忽然害怕等等。不知作者是否想用BPD來形容歷史上教會對女人的態度?

在亞馬遜網站上,這本書的讀者評論很好,今年2月份才出爐的新書,將近500頁厚厚一本,已有4位讀者讀完並發表評論,他們一致給了5顆星的優秀評語。美國人可能通常認為留鬍鬚、喝啤酒很有男人氣概,Goff提醒我們,那不是主耶穌的福音故事塑造出來的形象,而是男性爭戰和制服故事塑造出來的。

書的開場白翻譯成中文:我要給你講一些故事,但我需要一點理論、一點哲學、一些框架和模式,一點文化批判,好給你講故事中的故事。敘事神學告訴我們,基督徒是個「由故事來塑造的群體story-formed community」。如果故事能夠塑造人,那我們就必須留意所有寫給我們的故事,特別是那些在基督故事之前就已經塑造了我們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可能攔阻我們充分地參與基督的故事。

不知不覺被生活故事塑造出來的東西作「價值觀」。由於罪惡的環境,我們可能有不少價值觀是不健康的,但沒有意識到而已。一位讀者說,男人氣概(masculinity)和戰爭的關係、和對待女人的方式,這就是Goff希望給我們講的故事中的故事。他用自傳的文學體裁,把war和gender這兩個故事交叉在一起,展現了一個基督徒女權和平主義的教會異像。

每個文化中的「男人氣概」可能不太相同,但是大都少不了一個爭勝好鬥的特徵,所以戰爭自古以來都是男人的事。佔有和統治女人是個聽來很古舊的男權主義價值觀,但似乎是個教會從來沒有正式批判過的價值觀。不僅沒有批判過,還推波助瀾地在壓制女性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根據一位讀者的總結,Borderline這本書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為甚麼基督徒一向都那麼好戰?第二,為甚麼基督徒男人到現在還諷刺、管轄、排斥女人的領袖地位、和高高在她們之上?據說這兩個問題是有聯繫的,必須一起回答。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Goff並排提供了兩個歷史的系譜(genealogy)來講他的故事。一個系譜給出教會和戰爭的關係,另一個系譜列出教會和性別的關係,讓讀者自己去鑑查,從最早的基督教成為國教開始,到啟蒙時代的歐洲,再花不少筆墨寫美國歷史,包括作者自己參加過的越南戰爭等等,說明教會無數次地讓自己背離了拿撒勒人耶穌的教導。

所以,對於基督徒來說,特別是西方的基督徒,特別是西方的白人基督徒男人,這是一種集體的自傳,是很不美好、但必須面對的自傳,因為所暴露出來的價值觀到現在,還在繼續決定人如何去生活。

歷史上,不用說盡人皆知、令人難堪的十字軍東征,歐洲15世紀至18世紀風行一時的獵殺「女巫」既殘忍、又下流,我們大多沒有聽說過--那時暗中誣告一個女人是女巫,置她於死地非常容易,不必核實,抓來嚴刑逼供就行,不能說不是男性暴力的一種,禍首也是教會!(英國牛津大學的歷史教授Lyndal Roper寫的Witch Craze這本書已被翻成中文。)

書中問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有的回答了,是男權社會中扭曲的性觀,許多沒有回答,值得反思。色情和暴力的關係恐怕從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教會(羅馬大公教會和宗教改革後的新教都一樣)除了認罪,恐怕沒有別的公義可言。

Roper教授閱讀她所能找到的審問女巫紀錄,以為裡面主要是承認和魔鬼性交,或參加撒旦的儀式之類,那些的確有,但根本不是主要的。她驚訝地發現那些「女巫」被審問,主要圍繞著不生孩子,沒有奶了,嬰孩生病或死亡,或她們坐月子的房間等等,至於喜愛肉體的樂趣之類的罪過,連問都不問。--搞不好那些「獵殺女巫」的行動都是出於迷信懼怕甚麼的心理吧?

也許Goff說對了,好戰和恨惡女人就是同一種動力的兩個方面。

Sunday, October 4, 2015

白大褂儀式:學生的誓言

美國不少和醫學有關的專科學院,都在新生入學時舉行一個宣誓儀式。除了受勉勵,要宣誓持守醫德,還發一件白大掛,比執業醫生穿的白大掛要短,上面有學生名字,表明是擔有光榮責任的學生。所以,這個儀式也叫作白大褂儀式。

今年小女兒剛剛進入一所視光學院受訓,我和先生都去參加她的白大褂儀式。我覺得新生的誓言很基本,也很重要,表明了美國醫學界服務社會的高尚理念。下面我把他們宣讀的誓言翻譯過來。

經過充分思考,我自願地、鄭重地保證:

我必認真、專心地從事驗光技藝和科學的學習,以致最終能夠盡我的最大能力執業。

我必以身作則,堅持和提倡我所選專業的最高標準、道德、和高尚理想,並要努力維護和榮耀這一驗光醫生的學位。

我必帶著關注、愛心,並尊重應有的人權,對前來尋醫者提供專業的護理。

我必把治療和照顧患者置於尋求私利之上,竭力不使任何人缺乏適當照顧。

患者交付給我的所有私密資料,我必當作有幸保存。

我必充分誠實地勸告我所照顧的一切患者,努力恢復、維持和加強他們的視力和身體保健。
(很重要的醫德,每治好一位就少一位患者!)

我必持續不斷地努力擴展知識和技巧,讓我的患者受益於最新的有效視力保健技術。

為了患者的好處,也為了人類知識和福利的進步,我必真誠無私地和其他同學、其他的專業人員分享信息。

我作為一個人類公民,也作為一個視光學生,我必盡我的最大努力來服務我的社區、我的國家。

我在此認真委身,必堅定履行這一誓約和義務。


中國的醫生現在狀況如何我不敢說,社會似乎敬重他們不夠,但20年前大多也很有責任感。

Thursday, October 1, 2015

血月與末世預言

今年中秋恰巧是「超級月亮」、月全食、和血月同時發生,大家都駕車到空曠處去看月出,可惜天邊有一大片云擋住,只好失望而歸。後來我只看到從云後出現的大月亮,已進入偏食,很快地跨過天空,在上方成為滿月。

可能是因為「血月」的發生(現在能夠計算出現的準確時間和觀看到的地區),有人預言2015年10月是世界末日,或者有甚麼大災難要發生。為甚麼呢?因為聖經好幾次提到月亮變紅,這兩年間一共要發生四次血月,又恰巧落在猶太人的假日。

啟示錄六章,拔摩島的約翰在異像中看見血月,舊約先知約珥也提到,「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人們會看見血月。約珥的話在五旬節被彼得引述,來說明方言現象,是因為末世已經開始臨到了。

把啟示錄當作對未來事情的預言,這是幾種解釋中的一個途徑,也叫作千禧年主義的解釋。有不少人寫小說、編電影,在基要派的信徒中市場很大,我自己有一段時間也滿相信的。但現在看看,千禧年主義的神學不是沒有問題。

為甚麼說這是迷惑人,Benjamin L. Corey總結了好幾條理由。在此分享,你自己判斷他說的是否也有一些道理。

首先,千禧年主義的解釋,無論是「災前被提」還是「災後被提」,不是把啟示錄當作寫給第一世紀小亞細亞七個教會的安慰勉勵信件,而是當作寫給我們現代人的。其中反覆說,日子近了,「我必快來」等等,現在的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仍然是個問題。

其次,主後70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羅馬帝國毀掉,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就是末日來臨一樣的大事。考慮到啟示錄中許多象徵性語言,怎知月亮變紅不是用來形容當時人害怕的心情?所以啟示錄中的異象恐怕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實現。

第三,耶穌在馬太廿四章提到的末日預兆,聖殿「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不被拆毀」等等,顯然是指聖殿被毀事件的預兆,所以未必是給我們的預兆。當然,堅持千禧年主義的人認為,預言可以雙重應驗,所以約翰的異象仍然可以解釋未來,主耶穌畢竟還沒有再來嘛。

另外,千禧年主義的解釋大多把現在的以色列國和聖經中的以色列當作一碼事,這卻可以劃個問號。最後,根據星象計算未來是否好像占星術?用某種超自然的方法來想方設法預見未來,上帝喜悅我們如此做,或是會認為可憎呢?

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關於教宗的問答

本文譯自patheos論壇廣場的文章:FAQ—The Pope in America
  1. 教宗是甚麼人?教宗的英文Pope是從拉丁文「父親」來的。這是一個從聖彼得承傳下來的羅馬大公教會(中文翻為天主教會)的領袖職位,是羅馬的大主教。
  2. 教宗一共傳了多少代了?如果聖彼得是第一位教宗,那麼方濟各教宗是第266位教宗。
  3. 梵諦岡聖彼得大殿
  4. 聖彼得真的是教宗嗎?天主教會從何時開始稱他為教宗的?彼得名字原是西門,但耶穌給他取名彼得(希臘文「石頭」),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石頭上」。這話的拉丁文就刻在梵諦岡聖彼得大殿拱牆上。「教宗」是後來的世代人們才用來稱呼羅馬大公教會主教的。
  5. 耶穌是以色列人,為甚麼教宗在羅馬?傳說是彼得把耶穌的福音傳到羅馬,當時是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區。以色列、中東、北非、和現代歐洲的絕大部分地區那時都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彼得在羅馬殉道,就葬在聖彼得大殿的祭壇下面。
  6. 教宗如何挑選他們的名號?初期的教宗都保留他們自己的名字。後來的教宗或者繼承前面一位教宗的名號,表示從其得到啟示源頭,或選歷史上一位聖徒。方濟各教宗來自阿根廷,他選擇十三世紀Assisi的聖方濟各,表示對他的敬意。
  7. 教宗無謬誤嗎?不,方濟各教宗說「連教宗也會犯錯」。問這個問題反映出對papal infallibility教義的誤解。那個教義是指歷史上,當教宗代表教會傳統發言時,他真正代表了教會的教導。
  8. 為甚麼教宗所到之處,人們都那麼關注?因為第一,他是國家元首。梵諦岡儘管是在羅馬城內,仍然是一個獨特的國家。第二,他是世界七分之一人口的屬靈領袖。住在美國的天主教徒只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4%。第三,他傾向於引起注意,今年一月在菲律賓,教宗的戶外彌撒有大約600萬人參加。
  9. 平常人應該如何稱呼教宗?見面稱Your holiness。書面一般稱the Holy Father,或Pope Francis(方濟各教宗)。準確一些說,他是羅馬教廷的領袖,說「梵諦岡」就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10. 方濟各教宗在美國講英文嗎?他的母語是西班牙語,他能夠講流利的義大利語,而英語是有限的。所以他可能講西班牙話夾帶一些英語。
  11. 方濟各教宗有所喜愛的球隊嗎?他喜愛足球,是阿根廷的San Lorenzo球隊的球迷。
  12. 教宗參與社交網絡嗎?有,他使用推特網,注冊名是@pontifex,拉丁文意思是「建橋者」--這是教宗的一個古代頭銜。

Friday, September 25, 2015

猶太人的以斯帖喜劇

根據Jewish Study Bible對以斯帖記的介紹,猶太人的普珥節是個狂歡式的節日:人們穿滑稽可笑的衣服,組織化裝舞會,大吃大喝,模仿以斯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這個節日原來不是我以為的那麼嚴肅,乃是個滑稽取樂的日子--它絕不會落在安息日敬拜祈禱的日子。根據以斯帖九章,他們也在這時節彼此贈送禮物,以及送禮物給窮人。

以斯帖列在猶太人聖經的「聖卷」部份,是當作傳說/故事(tale)的,猶太人每年的普珥節必讀,因為這故事說了普珥節的來歷。猶太人的Talmud鼓勵人在這節日喝醉,以致舌頭打結,講不清「哈曼受咒詛」和「末底改蒙福」才有趣,--因為希伯來文的「受咒詛」和「蒙福」發音相近。

所以JSB建議把以斯帖當作喜劇來讀,而他們的拉比註釋書Midrash也在這裡那裡穿插了不少荒謬的情節,凸顯出以斯帖記的滑稽鬧劇效果。根據Midrash的解釋,亞哈隨魯王叫瓦提實頭戴王后的冠冕,不穿別的東西出來,也就是吩咐她赤裸示眾,難怪她不從。

為了王的一夜「情」,候選王后的女子們住在某種閨房,用12個月來潔淨身體和香身,這純屬故事的誇張,是很不實際的荒唐事。第6章和7章中哈曼和王之間的誤會是故事高潮,這引起捧腹大笑。還有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邊行走,打聽以斯帖平安不平安,以斯帖怎麼可能隱瞞自己的猶太籍貫呢?

其它不可能的事還包括:猶太民族的人數那麼少,最後怎麼可能殺75,000敵人呢?哈曼為末底改製作的大木架竟有5層樓高,太誇張了。

JSB還指出,以斯帖中所有的人物描寫都用了諷刺手法:亞哈隨魯王是個丑角,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不知怎樣才好,全看他的臣僕要如何,想都不想就把權柄拱手讓給別人。哈曼是個情緒很不穩定的自大狂,一天到晚只關心榮耀自己和羞辱仇敵。甚至英雄人物末底改和以斯帖,看起來也是沒有深度和不切實際。所以,你最好不要把這卷書當作歷史,把它作為喜劇就沒有問題。

劇中用的波斯宮廷背景是真的,卷中也有一些波斯字,但這件事大概是虛構的。JSB說,我們不知道歷史上有哪位波斯王中娶猶太人王后的,而且各位波斯王對於少數民族相當寬容,准許他們自治,允許被擄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搞建設,就是那段時期。無論是MT版本的亞哈隨魯王還是LXX版本的亞達薛西王,都不太可能同意發詔命滅絕猶太人口。

據說在波斯時期有不少希臘故事都是類似的題材:朝臣相爭啦,美女救百姓啦,某個古民族世仇啦,掩藏的身分啦,善的力量勝過惡的力量啦等等,把宮廷故事編成滑稽劇也很常見。Kugel博士總結說:

以斯帖記描寫了一個有些滑稽、但也不完全是幻想的波斯皇帝,一天到晚喝酒玩樂、享受無數的閨女。這人還有睡不著覺的時候,竟會叫僕人去找朝廷的歷史來讀給他聽,不知是否因為內容沉悶就可起到催眠作用?這人很容易被臣僕操縱,因為他們個個都比他精明,至少比他清醒。多虧這位皇帝這麼昏庸,女英雄主角以斯帖才有能力把猶太人社群從大壞蛋哈曼的手裡救出來。

JSB討論了這卷書沒有提到神,也沒有禱告,沒有描寫猶太人的飲食禁忌和端莊的傳統文化,以及不與異族通婚的律法要求等等問題。關於以斯帖嫁給非猶太人,拉比們怎麼解釋呢?說她在王的床上是完全被動的,或者實際上根本沒有圓房!還說她其實和但以理一樣,是要求並得到了潔淨的食物的--但這些情節不在聖經中。

MT希伯來版本的以斯帖記有禁食、但沒有禱告,LXX希臘版本中有禱告,也有提到神,格調完全和MT不同。我們不知道是LXX添加了宗教內容,還是MT故意為達到滑稽效果而改編、刪除了這些。考慮到有些情節滑稽到幾近淫蕩,也許不提宗教倒好,免得顯得不正經吧。

若說以斯帖記還有嚴肅的一面,那就是它是給散居外邦的猶太人寫的,起到了倡導民族意識和團結猶太人的作用。故事中除了提到猶大王耶哥尼雅被擄(二章),沒有提以色列的土地或聖殿。故事描寫了散居猶太人固有的困難,作為少數族裔,容易受到政治勢力和政府詔書的壓迫,缺乏自治權,靠外國王朝的恩惠和自己領袖的智慧度日,等等。

JSB的學者估計以斯帖記寫於主前四世紀,大概是波斯帝國末期或希臘帝國初期的作品。在這之前有另一個版本的末底改、以斯帖、哈曼傳說,也是講普珥節來歷,情節不同。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15

藥品為甚麼這麼貴?

病人急需,資本家要賺錢,價格就上去了。你嫌貴就別買,可是不買不行,你除了乖乖掏錢,毫無辦法!美國有甚麼法律規定資本家牟取利潤限定在幾成嗎?似乎沒有。

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ticals)最近決定把剛買下的某救命藥品的價格提高為製作成本的4000多倍,接受採訪時還大言不慚地說這是「利他主義」的決定,不是貪婪。引起轟動的是:Daraprim並非新藥,而是六十幾年前就研發出來的。圖靈的創辦人和首席執行官Shkreli卻說,這藥賣$13.50一粒不賺錢,要把價格提到$750一粒!

記者把公司的銷售紀錄找出來看,2010年這藥的總銷售額是$66.7萬美金,到2014年,總銷售已達9.9百萬美金,可能主要是行銷和供求的增長,因為發現愛滋病患者特別容易感染這種瘧疾。為甚麼Shkreli說這是「利他」呢?Shkreli說是價格增加帶來的利潤可以用來研發其它副作用比較小的藥品。

沒有人服氣,Daraprim的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再說你也不該讓消費者擔負全部的研發費用。圖靈恐怕不是唯一如此提高舊藥品價格的公司,因為這類的問題已經引起國會的注意了。新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Clinton夫人說要想辦法治理這個問題,她一定得人心。另外一家製藥公司收買了一種肺結核藥品的產權,正打算大幅度提高藥價,現在見勢不妙,趕快撤銷了。

美國人都感到藥價飛漲是醫療保健體系的最大問題,需要有政策來對付。那些參選的政客若有好辦法,一定受擁戴。另外,有關的宣傳揭露也會促進改革。公司如果不營利當然就不會有人去生產,但乘人之危、猛撈一把的不道德做法肯定需要受到轄治。我覺得教會也許應該多參與這類促進社會公義和改革的調查和活動,為大眾謀福利。難道主耶穌不關心民眾遇到的這類壓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