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心廣傳福音、造就信徒的傳道人和牧師大概都對這個題目有興趣:教會的健康。以下是海外校園事工團翻譯的John S. Savage的有關培訓資料:
什麽因素會造就一個優質的教會?以下是四個重要的尺度:
1. 我們有良好的溝通嗎?一間健康的教會,會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資訊給正確的對象,而作決定是用公開、有秩序的方式完成的。會眾在崇拜聚會後,不在教會停車場秘密交涉,牧師也不在人的背後被議論;教會容許,甚至鼓勵會眾回應──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機構越健康,人們越敢公開回應。
2. 我們的活力和熱情有多高?在健康的教會裡,不斷有事情在進行著;會眾的生命是豐實的,會友會去接觸他人。例如,教會會留意那些開始退出教會生活的人,並致電關心。 優質的教會具有高水平的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輸出是指會眾超越本身、超越教會的牆,去關心和傳福音給尚未成為教會一份子的人;輸入是指人們因著一些人際網絡而進入教會生活。
3. 我們有正確的目標嗎?健康的教會有清楚的目標,使組織伸展;它按照計劃運作,按時完成階段性的目標;當目標實現時,尌設定新的目標。 換句話說,健康的教會有異象,並能以具體的目標明確表達異象。
4. 我們呈現福音的全貌嗎?健康的教會供應會眾豐富完備的神學飲食。雖然所有的講臺在神學上具有一致性,但卻是以各種不同的主題來涵蓋全貌。傳道人不會跳過困難的題目不講,因為會眾有精力和健康來消化這些靈糧。
討論:
1. 我們有傾聽眾人意見的管道和程序嗎,尤其是傾聽那些在領導圈之外的人?我們怎麼處理這些建議?
2. 上一次我們對教會的事感到興奮,並告訴別人有關它的事,是什麼時候?
3. 從1到10(低到高)的尺度上,有關上述所列的這些方面,你會怎樣評估我們的教會?
我目前參加聚會的這個美國人的Foothill長老會看來還是比較健康的。除了第三項指標不那麼明顯,他們公開地討論一切問題,容許不同看法並存,牧師寬宏大度地採納會眾提議,很好。這位牧師還寫了兩本書出版哩,講論穆斯林,試圖消除一般美國人對他們的偏見和誤解,也講論非法移民的問題,同情他們。我相信這些話題在比較保守的基督徒中都不時髦,可是本區美國長老會的期刊卻報導了書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上帝的家是個可以讓人長進的自由空間。地上的教會應該是個最能反映上帝家中這一健康特質的地方!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Thursday, May 30, 2013
Tuesday, May 21, 2013
詩歌分享:主若是玫瑰一朵
這首優美的詩歌表達出我們信徒是多麼願意與所敬愛的主配合,在人面前享受和見證父、子、聖靈的生命,可是我們需要先得醫治。求醫治吧,醫治我們的心靈,醫治我們的人際關係...
Saturday, May 18, 2013
安全感:行事為人的重要源頭
實在說,基督信仰能夠帶給我們的,首要的就是安全感。從培訓領袖的角度,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曾經說,安全感是必要的領袖特質之一。這話乍聽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但他的意思是說,好的領袖必然對自己的信念毫不懷疑,這必需是來自安全感。
也許你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說明有的人即使沒有真正的安全感,他們也照樣顯得堅定無比,別人看不出來。事實上,除非你有一點心理學的常識,你大概不知道缺乏安全感有什麽表現。安全感不單單是一項恩赐,我相信也是天父上帝很願意從你身上培養出來的。但是你需要拿出信心來。麥斯威爾舉出沒有安全感的領袖四大特征:
一、無法為別人提供安全感。換句話說,跟隨他的人覺得很緊張,而那自己沒有安全感的領袖卻不可能提供任何安慰鼓勵。相反,他把自己內心的巨大壓力充分傳遞給周遭的人。這使我想到那些高壓父母,堅決強烈地要求孩子非要這樣那樣不可,其實無非是為自己的名譽/榮耀而已。他們的不安全感使他們覺得必須時時證明自己,而孩子的表現也成了重要砝碼之一。是不是呢?
二、接受和尋求別人的表揚肯定,卻吝嗇把這些給予人。這樣的領袖聽見吹捧就很高興,雖然免不了故作謙虛一番,卻很少慷慨真誠地公開贊美感謝他的同僚下屬。也許他們怕表揚多了叫人家驕傲或固步自封,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發覺人家可能在某方面超過自己時,更不能替那人揚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舉足重輕的價值,希望在公司裏被確定有個非你莫屬的位置,不是嗎?但自己沒有安全感時,就不願意對別人表示“這裏缺你不可”了。我們大多在家裏恐怕都很少和孩子講“缺你不可”的話,但事實上多虧那孩子活著,並且如此這般,才有今天的我們!
三、常常打壓手下的優秀人才。如果說前面一條是不願表揚贊美人家的好表現,那麽這一條還進一步:采取手腕剝奪人家的機會,阻攔人家發揮長處作出成就,或者將團隊的戰績歸功自己。這些都是打擊別人積極性的好辦法,確保下屬跟隨你的時候不至於過分熱情主動,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領袖所不自覺的自我拆臺效應。我們在家裏面也許不會有意對家人使用這些計倆,但是我們的不安全感恐怕會在家裏類似地露出來。信不信由你,那個典型的“大男人主義”表現其實就算是一個例子!
四、持續地限制了機構的發展潛力。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領導之下,必然造成機構內軍心渙散和怠惰的局面。員工頻繁更換,骨幹心灰意懶,不再卯足全力發揮潛能。有的人可能以為安全感會使人自負,但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使人能夠信任他人,接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尋求別人的合作。
怎樣提高安全感呢?我覺得相信上帝的慈愛和祂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是最重要的。麥斯威爾建議領袖花些功夫來認識自己,比如作個性分析問卷。或者去找幾位可靠的熟人,請他們幫忙指出自己的三大優點和三大缺點。你聽說了自己的缺點會為自己辯解嗎?不要衝動辯護。
再就是邁出歸功給人的一步,不要虛假,要讓人感到你實在是賞識他。如果你能幫助他們在你的機構中擴展事業,那麽一定會提高他們的士氣,這不是給一個頭銜就能夠辦到的。假如你發現自己實在是缺乏安全感,無法突破,那麽你可能需要一位屬靈導師或輔導的幫助。但即使是尋求這樣的幫助,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跨出去。
也許你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說明有的人即使沒有真正的安全感,他們也照樣顯得堅定無比,別人看不出來。事實上,除非你有一點心理學的常識,你大概不知道缺乏安全感有什麽表現。安全感不單單是一項恩赐,我相信也是天父上帝很願意從你身上培養出來的。但是你需要拿出信心來。麥斯威爾舉出沒有安全感的領袖四大特征:
一、無法為別人提供安全感。換句話說,跟隨他的人覺得很緊張,而那自己沒有安全感的領袖卻不可能提供任何安慰鼓勵。相反,他把自己內心的巨大壓力充分傳遞給周遭的人。這使我想到那些高壓父母,堅決強烈地要求孩子非要這樣那樣不可,其實無非是為自己的名譽/榮耀而已。他們的不安全感使他們覺得必須時時證明自己,而孩子的表現也成了重要砝碼之一。是不是呢?
二、接受和尋求別人的表揚肯定,卻吝嗇把這些給予人。這樣的領袖聽見吹捧就很高興,雖然免不了故作謙虛一番,卻很少慷慨真誠地公開贊美感謝他的同僚下屬。也許他們怕表揚多了叫人家驕傲或固步自封,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發覺人家可能在某方面超過自己時,更不能替那人揚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舉足重輕的價值,希望在公司裏被確定有個非你莫屬的位置,不是嗎?但自己沒有安全感時,就不願意對別人表示“這裏缺你不可”了。我們大多在家裏恐怕都很少和孩子講“缺你不可”的話,但事實上多虧那孩子活著,並且如此這般,才有今天的我們!
三、常常打壓手下的優秀人才。如果說前面一條是不願表揚贊美人家的好表現,那麽這一條還進一步:采取手腕剝奪人家的機會,阻攔人家發揮長處作出成就,或者將團隊的戰績歸功自己。這些都是打擊別人積極性的好辦法,確保下屬跟隨你的時候不至於過分熱情主動,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領袖所不自覺的自我拆臺效應。我們在家裏面也許不會有意對家人使用這些計倆,但是我們的不安全感恐怕會在家裏類似地露出來。信不信由你,那個典型的“大男人主義”表現其實就算是一個例子!
四、持續地限制了機構的發展潛力。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領導之下,必然造成機構內軍心渙散和怠惰的局面。員工頻繁更換,骨幹心灰意懶,不再卯足全力發揮潛能。有的人可能以為安全感會使人自負,但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使人能夠信任他人,接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尋求別人的合作。
怎樣提高安全感呢?我覺得相信上帝的慈愛和祂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是最重要的。麥斯威爾建議領袖花些功夫來認識自己,比如作個性分析問卷。或者去找幾位可靠的熟人,請他們幫忙指出自己的三大優點和三大缺點。你聽說了自己的缺點會為自己辯解嗎?不要衝動辯護。
再就是邁出歸功給人的一步,不要虛假,要讓人感到你實在是賞識他。如果你能幫助他們在你的機構中擴展事業,那麽一定會提高他們的士氣,這不是給一個頭銜就能夠辦到的。假如你發現自己實在是缺乏安全感,無法突破,那麽你可能需要一位屬靈導師或輔導的幫助。但即使是尋求這樣的幫助,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跨出去。
Friday, May 17, 2013
以斯帖記的“補篇”
以斯帖記補篇在希伯來文的聖經中沒有,而在七十士譯本的希臘文聖經中有,大段故事,很精彩地穿插補充了《以斯帖》。牛津出版的英文聖經把多了的部份收在次經,而天主教把多了的部份放在原書之中沒有分開來,所以讀起來和我們知道的不同。百度空間的這個基督教網站所載的中文没有注明是誰的翻譯,暫且摘錄一段。
...這份詔書也在首都書珊城裏迅速公布出來。其時國王和哈曼喝得大醉,書珊城卻陷入混亂之中。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救
當末底改聽到了所發生的一切時,他便撕開衣服,怒火沖天。隨後他穿上了喪服,以灰蒙頭,在城裏到處奔跑,大聲哭喊:“一個無辜的民族即將被毀了!”當他來到宮門口時,他便站住不動了,他沒有走進去,因為一個穿喪服蒙灰塵的人是不準進去的。在各省詔書所到之處,都有猶大人的大聲哀號。他們哭泣著,悲咽著,穿喪服,蒙灰塵。
當以斯帖的女仆和太監將末底改正在做什麽秉報給她的時候,她陷入極度的煩惱之中。她給末底改送去一些衣服,要他把喪服替換下來,可是末底改硬是不接受。隨後她把奉派侍候她的宮廷太監哈他革叫來,令他去見末底改,把所發生的事情了解清楚。末底改把所發生的一切全告訴了他,並說哈曼如何許願,只要全體猶太人遭殺,他就捐出三百四十噸銀子納入王宮府庫。他將詔書的副本交給哈他革,這份詔書業已在書珊公布,命令消滅猶太人。末底改求他將這份詔書交給以斯帖,以便她好去與國王剖白,懇求他寬恕她的人民。“告訴她,”他說,“讓她想想過去,那時她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我照料下長大的。如今,既然國王的宰相哈曼聲言反對我們並要我們的命,她必須向主禱告,然後去向國王為我們說情。她必須把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
哈他革照辦以後,以斯帖叫他給末底改回話說:“無論何人,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如果不聽召喚就闖進王宮內院謁見國王,那麽這個人就將被處死。這事帝國之內人人皆知呀。除非國王向他伸出金杖,他的生命不得赦兔。然而自從國王上次派人召我,至今已有十月之久了。”
末底改按到以斯帖的回話以後,便向她發出警告:“以斯帖,別幻想在這個帝國裏你比別的猶大人安全。如果這個時候你保持沈默,猶太人將會從其他方面獲得幫助,他們會得救的,不過那樣你可就得死了,你父親的家族也將走向末日,準能料到呢?也許要你當王後正是為了這個使命呢!”
以斯帖派人回答末底改說:“去把韋珊所有的猶太人集合起來,大家禁食並且為我禱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我的女仆和我本人也將同樣這麽做。三日過後,我要去面見國王,盡管這是違法的。如果為此而死,那我就死吧。”末底改這才離去,凡是以斯帖叫他做的,他全都照辦了。
末底改之祈禱
未底改向主禱告,回憶主在過去所做的事情:“主啊,你是萬物之君主;一切全都服從你的命令。如果你想拯救以色列,無人能夠阻攔你。你創造天地以及所有人間奇跡。你是萬物之主,世人誰也不能與你抗衡。你洞察萬物,你知道,主啊,當我拒絕向那個自大狂哈曼彎腰鞠躬時,並不是因為我狂妄自大或者企圖感動人民。我僅僅是不願意恭敬任何人超過我恭敬上帝。除了主,我拒絕向任何人鞠躬,這並非出於驕做。如果能夠解救以色列,哪怕吻他的腳掌,我也在所不惜呀。如今,主啊,上帝與君王,亞伯拉罕的上帝呀,赦免你的人民吧,救我們脫離敵手吧。他們決心消滅我們,他們正在尋找機會。很早以前,你選中我們作為你的人民,並將我們從埃及的土地上營救出來。現在可別拋棄我們哪。我們是你的選民,請聽聽我的禱告,可憐可憐我們吧,將我們的災難轉化為喜樂吧,這樣,我們就可以活著唱歌贊美你了。將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吧,這樣,我們就能夠繼續不斷地贊美你啦。”
所有以色列人都大聲而誠摯地禱告著,因為他們認定自己就要死了。
以斯帖之祈禱
王後以斯帖,在極度的煩惱之中,轉向主。她脫下了華麗的衣裳,披上了代表哀傷而悲痛的長袍。她不抹珍貴的香膏,代之往頭上撒灰撒糞。她盡最大可能地毀壞她的任何一點高貴的外表。她讓自己那散亂未梳的頭發垂落在身上,這個身子是她向來著意打扮的。她向以色列之主上帝禱告:“我主我君啊,唯有你是上帝。我全然孤立,除你之外,我無人可尋,救救我吧!我就要去冒生命的危險了。主啊,從我最早記事時起,家人便告訴我,你如何從萬民中選擇了以色列人,你如何在古代選出我們的列祖永遠做你的人民。你一直信守著你對他們的一切諾言。然而我們犯了罪,觸犯了你。你把我們交給敵人,因為我們崇拜他們的神祗,我們理應受到你的懲罰,主啊。可是我們的敵人不再僅僅滿足於看見我們做奴隸。他們向自己的偶像發了莊嚴的誓言,不僅要消滅這些贊美你的人民,而且還要廢棄你的律法,永遠抹掉你的殿堂與祭壇的榮耀。他們要全世界永遠贊美那毫無意識的偶像,敬畏那人間的君王。主啊,這些神祗什麽也不是,切莫把你的權能交給它們,或者給敵人嘲笑我們覆滅的機會。恰恰相反,請將他們的邪惡計劃轉而對付他們,就從那個最先陰謀陷害我們的人開始吧。眷顧念我們吧,啊,主啊。
當此危難之際,請你到我們這裏來吧。請你給我勇氣吧,萬神之君與一切世俗權力之主宰,當我進去面見那個兇殘的獅子薛西斯的時候,情給我恰當的詞匯去演講。請改變他的心腸,以使他掉轉頭去反對我們的敵人哈曼,消滅他和他的同黨。啊,主啊,請你來營救我們吧。幫助我吧,我全然孤立,除你之外,我無人可尋。主啊,你洞悉一切,你知道,我厭惡從外邦人手裏獲得的榮譽。我憎恨與任何未受割禮的異教徒發生性關係的想法。然而你知道,我別無選擇。我討厭在官方場合裏不得不戴的後冠。除非不得已,我從不戴它,它就像破月經布那樣令人作嘔。我拒絕在哈曼的桌子上就餐或者以出席宴會來榮耀國王,我從來沒有喝過供奉其他神祗的任何供酒。自從我來到這裏,唯一使我高興的便是禮拜你,亞伯拉罕的主,上帝。全能的上帝呀,聽聽你人民的禱告吧。請你把我們從惡人手中營救出來吧,驅散我的恐懼,”
以斯帖朝見國王
王後以斯帖禱告了三天。然後她脫下身上的衣服,又重新穿上華麗的禮服,全身穿著豪華的宮裝,她再次向洞悉一切的上帝與救世主祈禱。她離開臥室,走起路來顯出王後的氣派,兩個宮女陪伴著,一個攙扶著她的手臂,另一個牽著她的衣裾。王後以斯帖的臉上煥發著美麗的光彩,她看起來精神愉快,十分可愛,然而她的內心卻充滿著恐怖的隱痛。她穿過了一道道門,進入正殿,站在國王面前。他正坐在寶座上,身著燦爛的禮眼,上面綴滿金子和貴重的寶石。他的樣子令人毛骨悚然,臉上又紅又亮。然而當他看見以斯帖的時候,便直盯盯地怒視看她。她渾身無力,臉色蒼白,幾乎暈倒,不得不把頭依在陪伴者的肩上。
然而上帝將他的怒氣化成了親切的關懷。他很快從寶座上站起來,雙手扶住她,直到她自己能夠站穩。他以寬慰的話語使她鎮靜下來。“怎麽啦,以斯帖?”他說道:”我是你的丈夫。在這兒不必害怕。我們的法律只適用於普通人,你不會死的。到我跟前來吧。”他舉起金杖觸著她的脖子。隨後他吻著她說:“告訴我吧,你要什麽?”
“我主啊,當我看著你的時候,我還以為我在看一位上帝的天使呢,”王後回答說,“我被你的令人肅然起敬的威嚴征服了。你是這樣的令人驚奇,你的臉盤上是這樣的充滿慈祥。” 可是她說著說著又暈倒了。國王照看著她,全體侍者都設法使她蘇醒。...
您注意到沒有?我們所讀的以斯帖記通篇不提神的名,而補篇中卻多多地提到神。
...這份詔書也在首都書珊城裏迅速公布出來。其時國王和哈曼喝得大醉,書珊城卻陷入混亂之中。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救
當末底改聽到了所發生的一切時,他便撕開衣服,怒火沖天。隨後他穿上了喪服,以灰蒙頭,在城裏到處奔跑,大聲哭喊:“一個無辜的民族即將被毀了!”當他來到宮門口時,他便站住不動了,他沒有走進去,因為一個穿喪服蒙灰塵的人是不準進去的。在各省詔書所到之處,都有猶大人的大聲哀號。他們哭泣著,悲咽著,穿喪服,蒙灰塵。
當以斯帖的女仆和太監將末底改正在做什麽秉報給她的時候,她陷入極度的煩惱之中。她給末底改送去一些衣服,要他把喪服替換下來,可是末底改硬是不接受。隨後她把奉派侍候她的宮廷太監哈他革叫來,令他去見末底改,把所發生的事情了解清楚。末底改把所發生的一切全告訴了他,並說哈曼如何許願,只要全體猶太人遭殺,他就捐出三百四十噸銀子納入王宮府庫。他將詔書的副本交給哈他革,這份詔書業已在書珊公布,命令消滅猶太人。末底改求他將這份詔書交給以斯帖,以便她好去與國王剖白,懇求他寬恕她的人民。“告訴她,”他說,“讓她想想過去,那時她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我照料下長大的。如今,既然國王的宰相哈曼聲言反對我們並要我們的命,她必須向主禱告,然後去向國王為我們說情。她必須把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
哈他革照辦以後,以斯帖叫他給末底改回話說:“無論何人,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如果不聽召喚就闖進王宮內院謁見國王,那麽這個人就將被處死。這事帝國之內人人皆知呀。除非國王向他伸出金杖,他的生命不得赦兔。然而自從國王上次派人召我,至今已有十月之久了。”
末底改按到以斯帖的回話以後,便向她發出警告:“以斯帖,別幻想在這個帝國裏你比別的猶大人安全。如果這個時候你保持沈默,猶太人將會從其他方面獲得幫助,他們會得救的,不過那樣你可就得死了,你父親的家族也將走向末日,準能料到呢?也許要你當王後正是為了這個使命呢!”
以斯帖派人回答末底改說:“去把韋珊所有的猶太人集合起來,大家禁食並且為我禱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我的女仆和我本人也將同樣這麽做。三日過後,我要去面見國王,盡管這是違法的。如果為此而死,那我就死吧。”末底改這才離去,凡是以斯帖叫他做的,他全都照辦了。
末底改之祈禱
未底改向主禱告,回憶主在過去所做的事情:“主啊,你是萬物之君主;一切全都服從你的命令。如果你想拯救以色列,無人能夠阻攔你。你創造天地以及所有人間奇跡。你是萬物之主,世人誰也不能與你抗衡。你洞察萬物,你知道,主啊,當我拒絕向那個自大狂哈曼彎腰鞠躬時,並不是因為我狂妄自大或者企圖感動人民。我僅僅是不願意恭敬任何人超過我恭敬上帝。除了主,我拒絕向任何人鞠躬,這並非出於驕做。如果能夠解救以色列,哪怕吻他的腳掌,我也在所不惜呀。如今,主啊,上帝與君王,亞伯拉罕的上帝呀,赦免你的人民吧,救我們脫離敵手吧。他們決心消滅我們,他們正在尋找機會。很早以前,你選中我們作為你的人民,並將我們從埃及的土地上營救出來。現在可別拋棄我們哪。我們是你的選民,請聽聽我的禱告,可憐可憐我們吧,將我們的災難轉化為喜樂吧,這樣,我們就可以活著唱歌贊美你了。將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吧,這樣,我們就能夠繼續不斷地贊美你啦。”
所有以色列人都大聲而誠摯地禱告著,因為他們認定自己就要死了。
以斯帖之祈禱
王後以斯帖,在極度的煩惱之中,轉向主。她脫下了華麗的衣裳,披上了代表哀傷而悲痛的長袍。她不抹珍貴的香膏,代之往頭上撒灰撒糞。她盡最大可能地毀壞她的任何一點高貴的外表。她讓自己那散亂未梳的頭發垂落在身上,這個身子是她向來著意打扮的。她向以色列之主上帝禱告:“我主我君啊,唯有你是上帝。我全然孤立,除你之外,我無人可尋,救救我吧!我就要去冒生命的危險了。主啊,從我最早記事時起,家人便告訴我,你如何從萬民中選擇了以色列人,你如何在古代選出我們的列祖永遠做你的人民。你一直信守著你對他們的一切諾言。然而我們犯了罪,觸犯了你。你把我們交給敵人,因為我們崇拜他們的神祗,我們理應受到你的懲罰,主啊。可是我們的敵人不再僅僅滿足於看見我們做奴隸。他們向自己的偶像發了莊嚴的誓言,不僅要消滅這些贊美你的人民,而且還要廢棄你的律法,永遠抹掉你的殿堂與祭壇的榮耀。他們要全世界永遠贊美那毫無意識的偶像,敬畏那人間的君王。主啊,這些神祗什麽也不是,切莫把你的權能交給它們,或者給敵人嘲笑我們覆滅的機會。恰恰相反,請將他們的邪惡計劃轉而對付他們,就從那個最先陰謀陷害我們的人開始吧。眷顧念我們吧,啊,主啊。
當此危難之際,請你到我們這裏來吧。請你給我勇氣吧,萬神之君與一切世俗權力之主宰,當我進去面見那個兇殘的獅子薛西斯的時候,情給我恰當的詞匯去演講。請改變他的心腸,以使他掉轉頭去反對我們的敵人哈曼,消滅他和他的同黨。啊,主啊,請你來營救我們吧。幫助我吧,我全然孤立,除你之外,我無人可尋。主啊,你洞悉一切,你知道,我厭惡從外邦人手裏獲得的榮譽。我憎恨與任何未受割禮的異教徒發生性關係的想法。然而你知道,我別無選擇。我討厭在官方場合裏不得不戴的後冠。除非不得已,我從不戴它,它就像破月經布那樣令人作嘔。我拒絕在哈曼的桌子上就餐或者以出席宴會來榮耀國王,我從來沒有喝過供奉其他神祗的任何供酒。自從我來到這裏,唯一使我高興的便是禮拜你,亞伯拉罕的主,上帝。全能的上帝呀,聽聽你人民的禱告吧。請你把我們從惡人手中營救出來吧,驅散我的恐懼,”
以斯帖朝見國王
王後以斯帖禱告了三天。然後她脫下身上的衣服,又重新穿上華麗的禮服,全身穿著豪華的宮裝,她再次向洞悉一切的上帝與救世主祈禱。她離開臥室,走起路來顯出王後的氣派,兩個宮女陪伴著,一個攙扶著她的手臂,另一個牽著她的衣裾。王後以斯帖的臉上煥發著美麗的光彩,她看起來精神愉快,十分可愛,然而她的內心卻充滿著恐怖的隱痛。她穿過了一道道門,進入正殿,站在國王面前。他正坐在寶座上,身著燦爛的禮眼,上面綴滿金子和貴重的寶石。他的樣子令人毛骨悚然,臉上又紅又亮。然而當他看見以斯帖的時候,便直盯盯地怒視看她。她渾身無力,臉色蒼白,幾乎暈倒,不得不把頭依在陪伴者的肩上。
然而上帝將他的怒氣化成了親切的關懷。他很快從寶座上站起來,雙手扶住她,直到她自己能夠站穩。他以寬慰的話語使她鎮靜下來。“怎麽啦,以斯帖?”他說道:”我是你的丈夫。在這兒不必害怕。我們的法律只適用於普通人,你不會死的。到我跟前來吧。”他舉起金杖觸著她的脖子。隨後他吻著她說:“告訴我吧,你要什麽?”
“我主啊,當我看著你的時候,我還以為我在看一位上帝的天使呢,”王後回答說,“我被你的令人肅然起敬的威嚴征服了。你是這樣的令人驚奇,你的臉盤上是這樣的充滿慈祥。” 可是她說著說著又暈倒了。國王照看著她,全體侍者都設法使她蘇醒。...
您注意到沒有?我們所讀的以斯帖記通篇不提神的名,而補篇中卻多多地提到神。
Tuesday, May 14, 2013
以斯帖記:是歷史還是故事?
以斯帖記是一個反映了歷史的故事。本文摘錄自以斯帖記的丁道爾聖經註釋導論部分。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有關自己祖先的豐功偉跡,加上又有神特別庇護他們出死入生,就更具吸引力了。以斯帖記裏,這些條件一應俱全。書中雖然沒有提及神的保守,也不是主要的內容,卻是本書存在的理由。猶太民族被滅種的厄運,得以戲劇性地扭轉,這事跡使以斯帖記的作者大大感動,以致他極盡其藝術性的手法,刻畫情節的發展。他的文筆深深迷住猶太人讀者,成為暢銷書,而且譯成多種文字,有不同的版本。
在猶太人的圈子裏,以斯帖記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每年普珥時節,家家戶戶誦讀它,已成了世世代代的傳統。反之,基督徒對這卷書,卻有種不知如何處置的情況。因為本書的性質,到底在聖經的敘事文體中,占怎樣的地位?這問題一直都成為猶太及基督教釋經者的疑難。律法書、先知書的警告,較容易詮釋,因為有明顯的命令叫人遵從。可是,“故事”便沒有這樣的指標了。因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吸引聽者的興趣。
故事文體在聖經中的地位:單看耶穌所說的許多比喻,便可叫我們覺察到故事的無數優點,超越過比較學術性的真理表達。聖經原是為一般大眾寫的,一般人對於抽象思想,尤其是神學觀念,吸收力甚弱;對聽故事,卻甚有興趣,很容易與故事中的人物和其際遇認同,很想知道結局到底怎樣。
故事使人容易接受教訓。故事用藝術技巧,使人可以進入別人的生活中,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只要故事所描繪的生活背景與聽者的背景有雷同之處,就能使他從認同中產生興趣。這樣,他會發出會心微笑,或者,相反地,一陣驚愕後,他會勃然大怒,這就表示這故事實在已擊中要害了。拿單的比喻正是一個切中要害的例子,先知因此可以轉過頭來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十二7)。
因此,比喻可使人良心覺悟,承認不想面對的錯。以斯帖記卻不是個比喻,而是一段事跡。其中涉及不少歷史陳跡,雖然有人認為故事中某些地方,在真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也有人指責作者把一些細節誇張了。要欣賞這卷書,必先曉得作者的目的,同時考察他是否在敘述一件真實的史事。
歷史的真確性:審視該作品歷史的真確性,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同時也因他的文體而不驟下斷言。以斯帖記的記敘手法中,有好些歷史文學的標記,就如一開頭的now it come to pass(從前),某王時代某地,故事發展中插入其他背景的細節,末了還介紹參考書籍,使讀者可以援引查證、繼續研究:都寫在米底亞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十2)。
波斯帝國的亞哈隨魯(希臘名字薛西)王,歷史上確有其人,大利烏王的兒子。波斯王曾經特準被擄的人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重建了聖殿。但仍有大量猶太人留在波斯帝國的東部,很多居住在波斯的大城巿裏。有一本希羅多德的《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是一卷與以斯帖記同時代寫的歷史書,希羅多德筆下的世界,可辨認出是以斯帖記的世界。除了希羅多德的著作外,還有其它不少考古發掘出來的佐證資料,印證了希羅多德和以斯帖記對波斯政府體制的描述細節完全吻合。
名字的考證:希羅多德記載薛西王這時期的王後名字不是以斯帖,而是Amestris。但有學者指出,波斯名字中有 V 和 Sh 音,而希臘文中則沒有這兩個音,那麽瓦提實的名字就有可能變成Amestris。一國之君要娶第二個王後是絕對有權利的,不必廢去正室和改變官方檔案記錄。末底改的名字在歷史上找得到:一個叫瑪爾杜卡(Marduka)的人,主前五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會計師,經常坐在王的殿門口,就如希羅多德所提過的波斯政府官員。至於當時有多少人取名末底改,以及那個末底改是否以斯帖記中的這一個,就無從考察了。
普珥節的來歷:以斯帖記原是要解釋這每年一次的節日的起源。普珥就是掣簽的意思(三7),但很多學者覺得九章26節的解釋是牽強的。在《馬喀比書下卷》十五章56節,這節日叫作末底改日。許多學者相信,普珥節是一個猶太化了的外邦節日,與掣簽無關。考究當時的文化背景,猶太人處身於一個命運至上的文化裏,包括波斯及其他被擄的異邦,所以他們神學中,必須相信神的大能可以勝過骰子的定奪。
細細審查,以斯帖記裏的許多細節都得以證實,且十分準確,但某些情節仍被視為不大可能,例如好幾個月的慶祝,一年的美容準備,哈曼的木架高度,以及猶太人殺死仇敵的數目等等,好像虛構。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把以斯帖記的故事收入他的《猶太古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中,可是現代的歷史學家都不把這威脅猶太民族存亡的大事看為史實。
文學體裁:主後的頭700年中,這本書的基督教解經書一本都沒有。路德與加爾文都沒有留下以斯帖記的註釋。宗教改革時期才開始有正規的註釋書,把它當作純歷史來解釋。從十八世紀中葉起直到現在,以斯帖記的歷史價值卻成了疑問,是傳統派與激進派之間爭辯的焦點。
近期有人建議:這書執筆的人取一個外邦文士的身分,用波斯史書的風格寫成的,因此這書自成一格,與聖經中其他書卷不同。那猶太的作者,佯裝外邦的史家,筆下避開任何本族的信仰與習俗,卻間接地印證該族的信仰。如此,末底改被稱為猶太人,十分正確;他本族人則始終都用“他們”來稱;對亞哈隨魯王則保持尊敬;對他的臣仆也記下了名字(一章);哈曼的兒子也被列了出來,正合一般歷史檔案的作風(九章);還有,把發詔書文件的帝國專用語堆砌起來(參一22,三12,四3),也反映出古代傳統法律文件的作風。作者在文中當自己是個波斯文士,令人對他所記載的事跡之真確性信而不疑--促使“普珥節”被公認為猶太人的節日,盡管它的起源並不在巴勒斯坦。
經文和版本:以斯帖記有許多版本和譯本,各版本之間有大段增減的地方(請參考天主教聖經),甚至國王的名字也有張冠李戴的現象。假如以斯帖的故事中有虛構和誇張,您認為就會減少本卷的教訓價值嗎?以斯帖的作者故意把故事寫在人的層面上,有表示神的命定,卻不大事張揚。事態固然需要解釋,作者就讓事情自相解釋,留待讀者自己領會。以斯帖記鼓勵我們常存盼望,您認為它是歷史還是故事呢?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有關自己祖先的豐功偉跡,加上又有神特別庇護他們出死入生,就更具吸引力了。以斯帖記裏,這些條件一應俱全。書中雖然沒有提及神的保守,也不是主要的內容,卻是本書存在的理由。猶太民族被滅種的厄運,得以戲劇性地扭轉,這事跡使以斯帖記的作者大大感動,以致他極盡其藝術性的手法,刻畫情節的發展。他的文筆深深迷住猶太人讀者,成為暢銷書,而且譯成多種文字,有不同的版本。
在猶太人的圈子裏,以斯帖記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每年普珥時節,家家戶戶誦讀它,已成了世世代代的傳統。反之,基督徒對這卷書,卻有種不知如何處置的情況。因為本書的性質,到底在聖經的敘事文體中,占怎樣的地位?這問題一直都成為猶太及基督教釋經者的疑難。律法書、先知書的警告,較容易詮釋,因為有明顯的命令叫人遵從。可是,“故事”便沒有這樣的指標了。因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吸引聽者的興趣。
故事文體在聖經中的地位:單看耶穌所說的許多比喻,便可叫我們覺察到故事的無數優點,超越過比較學術性的真理表達。聖經原是為一般大眾寫的,一般人對於抽象思想,尤其是神學觀念,吸收力甚弱;對聽故事,卻甚有興趣,很容易與故事中的人物和其際遇認同,很想知道結局到底怎樣。
故事使人容易接受教訓。故事用藝術技巧,使人可以進入別人的生活中,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只要故事所描繪的生活背景與聽者的背景有雷同之處,就能使他從認同中產生興趣。這樣,他會發出會心微笑,或者,相反地,一陣驚愕後,他會勃然大怒,這就表示這故事實在已擊中要害了。拿單的比喻正是一個切中要害的例子,先知因此可以轉過頭來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十二7)。
因此,比喻可使人良心覺悟,承認不想面對的錯。以斯帖記卻不是個比喻,而是一段事跡。其中涉及不少歷史陳跡,雖然有人認為故事中某些地方,在真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也有人指責作者把一些細節誇張了。要欣賞這卷書,必先曉得作者的目的,同時考察他是否在敘述一件真實的史事。
歷史的真確性:審視該作品歷史的真確性,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同時也因他的文體而不驟下斷言。以斯帖記的記敘手法中,有好些歷史文學的標記,就如一開頭的now it come to pass(從前),某王時代某地,故事發展中插入其他背景的細節,末了還介紹參考書籍,使讀者可以援引查證、繼續研究:都寫在米底亞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十2)。
波斯帝國的亞哈隨魯(希臘名字薛西)王,歷史上確有其人,大利烏王的兒子。波斯王曾經特準被擄的人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重建了聖殿。但仍有大量猶太人留在波斯帝國的東部,很多居住在波斯的大城巿裏。有一本希羅多德的《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是一卷與以斯帖記同時代寫的歷史書,希羅多德筆下的世界,可辨認出是以斯帖記的世界。除了希羅多德的著作外,還有其它不少考古發掘出來的佐證資料,印證了希羅多德和以斯帖記對波斯政府體制的描述細節完全吻合。
名字的考證:希羅多德記載薛西王這時期的王後名字不是以斯帖,而是Amestris。但有學者指出,波斯名字中有 V 和 Sh 音,而希臘文中則沒有這兩個音,那麽瓦提實的名字就有可能變成Amestris。一國之君要娶第二個王後是絕對有權利的,不必廢去正室和改變官方檔案記錄。末底改的名字在歷史上找得到:一個叫瑪爾杜卡(Marduka)的人,主前五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會計師,經常坐在王的殿門口,就如希羅多德所提過的波斯政府官員。至於當時有多少人取名末底改,以及那個末底改是否以斯帖記中的這一個,就無從考察了。
普珥節的來歷:以斯帖記原是要解釋這每年一次的節日的起源。普珥就是掣簽的意思(三7),但很多學者覺得九章26節的解釋是牽強的。在《馬喀比書下卷》十五章56節,這節日叫作末底改日。許多學者相信,普珥節是一個猶太化了的外邦節日,與掣簽無關。考究當時的文化背景,猶太人處身於一個命運至上的文化裏,包括波斯及其他被擄的異邦,所以他們神學中,必須相信神的大能可以勝過骰子的定奪。
細細審查,以斯帖記裏的許多細節都得以證實,且十分準確,但某些情節仍被視為不大可能,例如好幾個月的慶祝,一年的美容準備,哈曼的木架高度,以及猶太人殺死仇敵的數目等等,好像虛構。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把以斯帖記的故事收入他的《猶太古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中,可是現代的歷史學家都不把這威脅猶太民族存亡的大事看為史實。
文學體裁:主後的頭700年中,這本書的基督教解經書一本都沒有。路德與加爾文都沒有留下以斯帖記的註釋。宗教改革時期才開始有正規的註釋書,把它當作純歷史來解釋。從十八世紀中葉起直到現在,以斯帖記的歷史價值卻成了疑問,是傳統派與激進派之間爭辯的焦點。
近期有人建議:這書執筆的人取一個外邦文士的身分,用波斯史書的風格寫成的,因此這書自成一格,與聖經中其他書卷不同。那猶太的作者,佯裝外邦的史家,筆下避開任何本族的信仰與習俗,卻間接地印證該族的信仰。如此,末底改被稱為猶太人,十分正確;他本族人則始終都用“他們”來稱;對亞哈隨魯王則保持尊敬;對他的臣仆也記下了名字(一章);哈曼的兒子也被列了出來,正合一般歷史檔案的作風(九章);還有,把發詔書文件的帝國專用語堆砌起來(參一22,三12,四3),也反映出古代傳統法律文件的作風。作者在文中當自己是個波斯文士,令人對他所記載的事跡之真確性信而不疑--促使“普珥節”被公認為猶太人的節日,盡管它的起源並不在巴勒斯坦。
經文和版本:以斯帖記有許多版本和譯本,各版本之間有大段增減的地方(請參考天主教聖經),甚至國王的名字也有張冠李戴的現象。假如以斯帖的故事中有虛構和誇張,您認為就會減少本卷的教訓價值嗎?以斯帖的作者故意把故事寫在人的層面上,有表示神的命定,卻不大事張揚。事態固然需要解釋,作者就讓事情自相解釋,留待讀者自己領會。以斯帖記鼓勵我們常存盼望,您認為它是歷史還是故事呢?
Saturday, May 11, 2013
不同版本的耶利米書
因為上一門課的緣故,我從網上買了一本英文的東正教Study Bible,因為東正教使用的聖經是從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翻譯過來的。這本聖經和天主教用的版本比起來多了好幾卷書,有些書卷多了一些段落,少了另一些段落。比如歷代志下記載了一段瑪拿西的禱告,但以理書也比較長。新教用的舊約聖經是從希伯來文版本直接翻譯過來的,比天主教的舊約又少了好幾卷書,其中以斯帖記還這裡那裡少了許多的故事情節。這些都在開篇引言中有說明。
看來,猶太人用的希伯來文聖經(MT)和七十士譯本(LXX)所翻譯的希臘文聖經有不少差別。特別是耶利米書、瑪拉基書、和詩篇,除了章節編排次序不同,MT還比LXX多了一些經文。中文和合本是從MT翻譯過來的,我按照OSB的說明仔細對照了一下耶利米書,把不同的地方列出來如下:
總的說來,在LXX版本中,耶和華給列國的審判信息(46-51章)是插在MT版本25章的13節與15節之間的,而且次序不同:論以攔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四九34-39),接下去論埃及(四六),論巴比倫(五十和五一),論非利士(四七1-7),論以東(四九7-22),論亞捫(四九1-5),論基達和夏瑣城(四九28-32),論大馬士革(四九23-27),最後論摩押(四八)。
耶利米書中作者留下的編輯痕跡很明顯,比如51章末尾的那句“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顯明後面的52章是最後那位編者的附加語,他很可能是從列王記下25章取材作為歷史附錄資料。又比如“巴錄寫下耶利米的話,念給百姓聽”(卅六2-4),暗示不是耶利米本人寫這整卷的書,而巴錄寫下的話也已經收在耶利米書中。
我仔細看了一些在MT版本中有,而在LXX版本中卻沒有的經文,比如四六26,專家們說得對,你基本上可以斷定LXX是一個較早期的作品,而MT是最後的成品。詳細例子請看廿七章的逐句對比。
四十六章13-25節是關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要來攻擊埃及的預言,“…耶和華說,…埃及是肥美的母牛犢,但…毀滅來到了…敵人要成隊而來…他們多於蝗蟲,不可勝數,埃及的民必然蒙羞…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我必刑罰…法老,並埃及與埃及的神…也必刑罰法老和倚靠他的人”。一氣呵成。MT這段的最後一句話26節在LXX中是沒有的,它順著前面的主旨繼續講,卻突然轉了一個彎,提到埃及的復興:“我要將他們(埃及法老和倚靠他的人)交在尋索其命的人的手和巴比倫王…的手,以後埃及必再有人居住,與從前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
既然25-26節是耶和華說的話,那麽後人把它的後半部分(26節)刪除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把前面一句加以補充的可能性比較大。“以後埃及必再有人居住,與從前一樣”,這句話給人有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可能是後面的編者補充上去的。前面預言埃及要受到巴比倫王的攻擊,後面接著安慰以色列百姓不要懼怕,神要救他們回來享安逸等等,埃及顯然不在作者的關注之內。而按LXX呢?後面接著開始預言巴比倫必被攻取的那一段,銜接得也沒有問題。
東正教一直以LXX為權威版本,因為耶穌和他的門徒以及新約作者頻繁引用的都是LXX抄本,到19世紀英國信徒才把它從希臘文翻譯成英文(Brenton版本),而我手上這本OSB是近年來美國的東正教會翻譯的,是直接從LXX的Alfred Rahlfs對照版本,翻譯時參考了英國的Brenton譯本和NKJV譯本,很有參考價值。
看來,猶太人用的希伯來文聖經(MT)和七十士譯本(LXX)所翻譯的希臘文聖經有不少差別。特別是耶利米書、瑪拉基書、和詩篇,除了章節編排次序不同,MT還比LXX多了一些經文。中文和合本是從MT翻譯過來的,我按照OSB的說明仔細對照了一下耶利米書,把不同的地方列出來如下:
總的說來,在LXX版本中,耶和華給列國的審判信息(46-51章)是插在MT版本25章的13節與15節之間的,而且次序不同:論以攔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四九34-39),接下去論埃及(四六),論巴比倫(五十和五一),論非利士(四七1-7),論以東(四九7-22),論亞捫(四九1-5),論基達和夏瑣城(四九28-32),論大馬士革(四九23-27),最後論摩押(四八)。
耶利米書中作者留下的編輯痕跡很明顯,比如51章末尾的那句“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顯明後面的52章是最後那位編者的附加語,他很可能是從列王記下25章取材作為歷史附錄資料。又比如“巴錄寫下耶利米的話,念給百姓聽”(卅六2-4),暗示不是耶利米本人寫這整卷的書,而巴錄寫下的話也已經收在耶利米書中。
我仔細看了一些在MT版本中有,而在LXX版本中卻沒有的經文,比如四六26,專家們說得對,你基本上可以斷定LXX是一個較早期的作品,而MT是最後的成品。詳細例子請看廿七章的逐句對比。
四十六章13-25節是關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要來攻擊埃及的預言,“…耶和華說,…埃及是肥美的母牛犢,但…毀滅來到了…敵人要成隊而來…他們多於蝗蟲,不可勝數,埃及的民必然蒙羞…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我必刑罰…法老,並埃及與埃及的神…也必刑罰法老和倚靠他的人”。一氣呵成。MT這段的最後一句話26節在LXX中是沒有的,它順著前面的主旨繼續講,卻突然轉了一個彎,提到埃及的復興:“我要將他們(埃及法老和倚靠他的人)交在尋索其命的人的手和巴比倫王…的手,以後埃及必再有人居住,與從前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
既然25-26節是耶和華說的話,那麽後人把它的後半部分(26節)刪除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把前面一句加以補充的可能性比較大。“以後埃及必再有人居住,與從前一樣”,這句話給人有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可能是後面的編者補充上去的。前面預言埃及要受到巴比倫王的攻擊,後面接著安慰以色列百姓不要懼怕,神要救他們回來享安逸等等,埃及顯然不在作者的關注之內。而按LXX呢?後面接著開始預言巴比倫必被攻取的那一段,銜接得也沒有問題。
東正教一直以LXX為權威版本,因為耶穌和他的門徒以及新約作者頻繁引用的都是LXX抄本,到19世紀英國信徒才把它從希臘文翻譯成英文(Brenton版本),而我手上這本OSB是近年來美國的東正教會翻譯的,是直接從LXX的Alfred Rahlfs對照版本,翻譯時參考了英國的Brenton譯本和NKJV譯本,很有參考價值。
Wednesday, May 8, 2013
怎樣叫作信任的關係?
信任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信任上帝不僅僅是相信他有能力而已。信任上帝最重要的是相信他對你有情義,在你需要的時候肯幫助你!在舊約中,經常用來表達信任的希伯來字有三個。也許我們可以衡量一下自己對朋友的信任,看是哪一種信任。
第一個字經常翻譯成投靠,或者投奔:kasa的意思主要是尋求庇護。你在失去一切的時候能夠去找誰?你必須相信他會收留你,因為你對他有真正的信任。第二個字經常翻譯成倚靠:batak是一個能夠讓你安下心來的字眼。這人無論有沒有能力或者勢力,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指望他的幫助,你知道你們平時的情誼足夠的深,他會站在你一边同情和支持你,他不會拒絕你。第三個字一般翻譯成仰賴:sha’an多少帶有相信這人有能力或者有勢力的味道,你很希望他會站在你這一邊來幫助你。
在新約中,經常用來表達信任的希臘字有兩個。一個經常翻譯成相信:pistoeu是信賴交托,從理性到感性,你有指望。另一個經常翻譯成依靠或者指望:elpizo帶有很明顯的盼望和期待。怪不得保羅說我們的神是令人大有盼望的神,用諸般的喜樂平安來充滿信徒的心(羅十五13)。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把信任描述成這樣一種情感:友善、放心、和期待。
對於從人際關係運作不良家庭環境出來的人來說,把信任描述成這樣的情感可能是不可思議的。有一位姐妹自幼被父母遺棄,是外婆帶大的。她告訴我說她對人際關係沒有什麽指望:人家對她好,她不指望會長遠如此,人家對她不好,她也可以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就不受傷。我問她在學習信任的事情上為什麽不求神,她似乎覺得沒有要,一個人不是很好嗎?何必非要和別人有良好的信任關係呢?我告訴她說,真正的平安和喜樂是從良好關係來的--我猜想她一定不明白我在說些什麽,因為她把平安理解成沒有情緒起伏,而且她並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喜樂,問她什麼,都是一個“還好”。
一個人如果信任他人,就會有如下的表現,也許你可以衡量一下你自己的信任能力:
總而言之,所謂信任,內容主要是在交往中信任他人的人格:相信配偶不是存心找茬子害我;相信人家能夠照我的本相接納我、支持我,因而我不必隱瞞什麼事情;相信兒女能夠聽明白、理解和體諒我的意思;相信朋友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支持我,等等。
第一個字經常翻譯成投靠,或者投奔:kasa的意思主要是尋求庇護。你在失去一切的時候能夠去找誰?你必須相信他會收留你,因為你對他有真正的信任。第二個字經常翻譯成倚靠:batak是一個能夠讓你安下心來的字眼。這人無論有沒有能力或者勢力,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指望他的幫助,你知道你們平時的情誼足夠的深,他會站在你一边同情和支持你,他不會拒絕你。第三個字一般翻譯成仰賴:sha’an多少帶有相信這人有能力或者有勢力的味道,你很希望他會站在你這一邊來幫助你。
在新約中,經常用來表達信任的希臘字有兩個。一個經常翻譯成相信:pistoeu是信賴交托,從理性到感性,你有指望。另一個經常翻譯成依靠或者指望:elpizo帶有很明顯的盼望和期待。怪不得保羅說我們的神是令人大有盼望的神,用諸般的喜樂平安來充滿信徒的心(羅十五13)。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把信任描述成這樣一種情感:友善、放心、和期待。
對於從人際關係運作不良家庭環境出來的人來說,把信任描述成這樣的情感可能是不可思議的。有一位姐妹自幼被父母遺棄,是外婆帶大的。她告訴我說她對人際關係沒有什麽指望:人家對她好,她不指望會長遠如此,人家對她不好,她也可以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就不受傷。我問她在學習信任的事情上為什麽不求神,她似乎覺得沒有要,一個人不是很好嗎?何必非要和別人有良好的信任關係呢?我告訴她說,真正的平安和喜樂是從良好關係來的--我猜想她一定不明白我在說些什麽,因為她把平安理解成沒有情緒起伏,而且她並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喜樂,問她什麼,都是一個“還好”。
一個人如果信任他人,就會有如下的表現,也許你可以衡量一下你自己的信任能力:
- 能夠敞開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願望、意圖、和疑問,因為不擔心會受到論斷和排斥,反倒相信聽者會理解。
- 吩咐人家的時候會相信對方的人格和判斷力,也就是相信對方能夠理解自己所解釋的原因和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會放在心上,不必去重復提醒強調和嘮叨。您會耐心等待對方作出抉擇,並且接受他的抉擇。
- 聆聽的時候表達出明白和理解的姿態。我知道自己不信任某人所說的話時候,聽他說話時就不會點頭,口中也不會應和或發出同情的聲音。我會一聲不響地聽完,甚至連看都不看他的表情,或者不把疑問提出來。
- 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會作耐心的解釋和敞開的詢問。注意不是責怪,不是反問。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姿態。有些人愛把這類解釋當作不尊重或爭辯,是因為他們不習慣、或不懂得出於信任的溝通是怎樣的。他們把自己過往經歷所塑造出來的溝通無用觀念投射到別人身上。但是我們應該牢記,很多人在不信任一個人的時候,決不想和他多說一句“廢話”!
- 表達一個願望的時候不強求實現。換句話說,相信自己的分享不會給對方造成壓力,或者相信對方會願意了解这些願望。
- 給人家賺取信任的機會。也許您一開始未必很相信某人,但是給人機會的意思就是從小事開始試著信任,萬一對方反應不良、拒絕合作等等也不至於使您受傷的那種小事。比如和氣友好地打個招呼、問個無關緊要的事啦什麽的,關鍵是看對方如何反應,再決定是要加深交往還是到此而止。
總而言之,所謂信任,內容主要是在交往中信任他人的人格:相信配偶不是存心找茬子害我;相信人家能夠照我的本相接納我、支持我,因而我不必隱瞞什麼事情;相信兒女能夠聽明白、理解和體諒我的意思;相信朋友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支持我,等等。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