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0, 2013

他们不是嬉笑的“童子”!

以利亞升天之後,以利沙獲得了極大的聖靈感動,治好了耶利哥的水質。他住在耶利哥,和一班先知門徒在一起,可是討厭他的人也大有人在。

聖經裏有個故事:以利沙從那裡上伯特利去,正上去的時候,有些童子從城裡出來,戲笑他說:“禿頭的上去吧!禿頭的上去吧”!他回頭看見,就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於是有兩個母熊從林中出來,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以利沙從伯特利上迦密山,又從迦密山回到撒馬利亞(王下二23-25)。

這個故事恐怕絆倒很多人--上帝好狠哪。第一,那些“童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清楚,第二,以利沙憑什麼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導致42個“童子”被母熊殺死?然後他竟若無其事地走掉?丁道爾的聖經註釋給我一些啟發,我決定查考一下翻譯成“童子”的這個字。

從信望愛聖經資源網站找到這節經文,nahar那個字的希伯來Strong 碼是5288。字典歸納說,這個字在英文聖經的欽定本中76次翻譯成young man,54次翻譯成servant,44次翻譯成child,33次翻譯成lad(即青年小夥子)等等。也就是說,這個字雖然可能用來指小孩子,但也可能只是指年輕人。如果很多仆人都是nahar(我懷疑大部分的人購買奴隸都要年輕力壯的),那麼nahar就很可能不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所想像的一群不懂事、在一起唱歌謠、不慎冒犯了先知的小孩子。這個字的翻譯必須看上下文來決定到底是不是小孩子。

故事說,有些“童子”從城裏出來戲笑他。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伯特利城有多大,幾萬人?幾千人?或只有幾百人。如果是個大城市,那麼幾十個人能夠一起出城的恐怕就不是小孩子。如果是小的城鎮,幾十個孩子聚集在一起規模似乎又太大了--那時不像現在有公共的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有的話規模也很小。

再看看他們說的“禿頭的上去吧”這句話,除了“禿頭的”是很沒有禮貌的話,可以當作個人侮辱以外,我想到“上去吧”可能是挑釁他像以利亞一樣升天上去--一個深表不歡迎的姿態。以利沙那時是個受到民眾極大注意的人,正在往伯特利走,還沒有進城,這群人就迎著來了,譏誚他應該像他師傅一樣升天上去。他們為什麼對以利沙敵意這樣大?

伯特利要算是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中心,別忘了那裏有個立國時所造的金牛犢,目的是讓百姓不必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去敬拜。所以,這個城的人對以利沙表示不歡迎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原因。他們決不是無知的小孩子!如果是您是以利沙的話,遇到這群人會有什麼反應呢?也許您的修養比他好,會靠主壓抑住怒氣,不理睬這班人,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以利沙發火了。他看出他們對上帝的敵對,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了他們。

且慢,故事說以利沙“回頭看見他們”。也就是說這群人本來應該是在他的面前,從城裏迎著來,又戲笑他和挑釁的,可是以利沙咒詛他們的直接原因,是“回頭”看見他們!顯然以利沙已經背轉準備離開了,這群人卻繼續跟在後面。他們也許以為以利沙很好收拾,可以輕而易舉地幹掉?那一群狂妄的人數目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不過他們很可能有個錯覺,以為人多勢眾就可以為所欲為,出手攻擊?以利沙畢竟是獨自一人嘛。

接下去聖經作者寫道,“於是有兩個母熊從林中出來,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這裏的“童子”是真正的小孩子yeled那個字。有人考察證實,一直到中世紀,那地方確實是個經常有熊出沒的地方。而且42顯然不是他們的全部人數,有人說42在猶太人文化中代表了某種特別的嚴肅意義,所以列王記作者故意寫這個數目,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留給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那些人到底數目有多少在一起?他們會不會企圖追打以利沙?

甚至那個“於是”表示的也只是結果,不表示準確的時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是不是立即在以利沙眼前發生的。熊撕裂42個小孩子用了多長時期也不清楚,作者使用了一種模糊寫意的手法,完全可以故意給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即後來的兩只母熊多次出擊伯特利兒童的事件是以利沙遭戲笑的直接和立即結果,顯出上帝與他同在及對祂敵人的大能。

總而言之,這個故事決不是小孩子無辜戲笑反遭害的故事。其實我們所能夠確知的只是:以利沙從那個金牛城上迦密山去了一趟,又從迦密山回到撒馬利亞,其間他在金牛城遇到並處理了一起相當於異教的聚眾示威抗議事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