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0, 2013

上帝的“默示”是怎麼回事?

默示就是上帝給先知的異象。從前我以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意思是先知們是用聽寫的方式寫下上帝給他的啟示,一個字都不寫錯。現在知道那個理解不對,因為聖經的原文告訴我們,先知們是見到了上帝給他的異象,就把所見所聞用文字描述出來。多少好像我們的看圖說話吧,是靠圖畫傳達出來的信息。

以賽亞書一章1節的“…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原文的字面直譯意思其實是:“…以賽亞見到了異象,關乎猶大和耶路撒冷”。代下卅二32作者也把以賽亞書稱為“以賽亞的默示書”,意思這書就是記錄他異象信息的書。俄巴底亞、那鴻也一樣,他們的默示就是他們從耶和華所得的默示。詩八九19確定耶和華是“在異象中”曉諭自己的聖民,即用異象的方式對百姓說話。搜索希伯來文的“默示”這個名詞chazone,舊約中一共有34筆資料。我觀察這些經文,有一些新的領悟,在此記錄下來。

撒上三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言語和異象是同一碼事,我們不能太機械地把言語理解為聲音、異象理解為圖畫。上帝在那些日子沒有常給人異象,意思就是他沒有怎麽向人說話。我猜想上帝絕大多數的啟示是透過圖像給人的。)

代上十七章“神的話”臨到拿單,他就照這“默示”去告訴大衛。(我相信拿單並不是把所聽到的神的聲音默寫下來,然後跑去讀給大衛聽。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寫東西是很不方便的,無論是牛皮紙、羊皮紙、還是更古老的莎草紙,也不管你是否得到“默示”,都不是人們隨手有的東西。我相信拿單準確傳遞的是整體信息,不是字句標點符號。)

以賽亞還把“夢景”和“夜間的異象並列(廿九7),可能是因為異象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臨到先知,有些像夢。而耶利米指出,有假先知把一些出於自己的的話假稱為耶和華的異象/默示,他們所說的異象是出於自己的心,不是出於耶和華的口(十四14,廿三16)。我不太清楚那些“出於自己的心”的異象是否也好像夢景一樣,好像我們平時會做夢?誰能輕易斷定咱們做夢是出於自己還是來自神呢?雖然不排除可能性,恐怕很多都不是來自神的。

先知向百姓描述耶和華給他的異象,而耶和華對百姓的懲罰之一,就是他們向耶和華的先知求異象卻什麽也得不到(哀二9、結七26、彌三6)。在以西結書12章,耶和華指示先知作出被擄的預言,用行動表演一個預表,講論異象的落空和應驗問題,說日子臨近,一切的異象必都應驗,從此在以色列家中必不再有“虛假的異象”和奉承的占蔔。可見虛假的異象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有人喜歡迎合口味。異象和預言之所以掛鉤,是因為異象常常號稱描述的是未來要成的事。不應驗的顯然是假,尚未應驗的要等待觀察。

被擄到外邦的但以理是個明白各樣異象和夢兆的人,因為上帝給他聰明和知識(但一17)。第八章記載了他的一個異象,但以理說他也不太清楚是在什麽地方,好像在書珊城的王宮中,又好像在萊茵河邊(1-2節)。在異象中他聽見兩位“聖者”彼此交談,議論異象應驗的日子。天使加百列告訴他說這是一個“關乎末後的異象”,描述一番之後要求但以理“封住”這個異象。封住就是不寫下來嗎?顯然不是,乃是叫人看了也還是不明白,大概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盡可以猜測,內容卻已經封住了。後面好幾章也有類似的話:封住異象,這異象關乎未來許多日子,這些異象必然應驗。在此,異象和神的話語顯然等同。

何十二10把得到異象/默示和“曉諭眾先知”,以及“借先知設立比喻”相提並論,這三個說法很可能指的是同一件事—得到上帝用異象啟示出來的信息,這就是上帝的“默示”。不過在哈巴谷書二章,耶和華指示哈巴谷要“將這默示明明地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等等,好像那些異象很容易寫似的。我猜想“明明地寫”下來就是用大白話寫出上帝的意圖,讀者不必再猜測。

假如上帝給你看見一個異象,你想要用大家明白的話寫下來告訴別人,你寫的東西可能是“無誤”的嗎?我相信你的信息的確無誤,那是在什麽意義上的無誤呢?不是我們原來所理解那種僵化的字句標點無誤,而是你所描述的圖畫無誤。

1 comment:

  1. 聖經的字句無誤是改教之後發展出來的。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1:7:1寫道:

    the full authority which they ought to possess with the faithful is not recognised, unless they are believed to have come from heaven, as directly as if God had been heard giving utterance to them

    意思是我们必须相信圣经作者是直接听见上帝说话,并一字不错地立即写下来(不是靠事后回忆,后来也没有再加过任何编辑),否则我们就不算全面相信圣经的权威。这是否太偏激了吧?可阅读有关的论坛讨论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