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16

一本關於聖經「權威」的新書

卡森博士又編輯出版了一本大部頭的書,是關於維護聖經權威的文集:The Enduring Authority of The Christian Scriptures。我是從一個福音派經文考證專家的博客站,Evangelical Textual Criticism(ETC)的一篇書評得知。雖然新近才出版,並不是新近寫的文章,所以對於最近幾年的好多探討沒有回應。

在福音派神學學會(ETS)關於聖經無誤的辯論中,卡森反對改用「聖經可信」。他主張沿用「聖經無誤」的字眼,只要清楚定義甚麼是「無誤」就行--不是一般人都以為懂得的那個「無誤」。這次他收集了三十幾位學者的專題文章,加上自己的引言和結論性的問答,試圖證明聖經的「權威」。那麼,經文考證專家的書評認為這書怎樣呢?似乎不止一位表示失望。

Peter Head覺得其中一些文章都很不錯,有的涉及到經文考察的細節。不過他首先注意到,書中基本上把經文的「權威」與經文的「無誤」當作同義詞。你如果看目錄,大多是談論「啟迪」inspiration和「無誤」inerrancy,而不太講「權威」。另外,書中並沒有尋求把經文的權威(或啟迪或無誤)證明出來,只是假定了這個教義,然後圍繞著經文權威面臨的許多挑戰來闡述。比如關於新約沒有準確引用舊約的問題,D.J. Moo和A.D. Naselli的文章一開頭就說:

「新約引用舊約的方式證明經文有錯誤嗎?很多學者認為如此,本文要解釋為甚麼這結論是不正確的。」然後,文中把新約引用舊約的方式當作一個「問題」來討論,而不是討論現代福音派制定教義時可能忽略的問題。結果到了文章的結尾,無誤的問題雖然仍然沒有解決,教義還是正確的。作者的最後一句話說:「當然,在我們看,這些問題不足以歸納為證據,去推翻聖經為自己所作的清楚宣告,去推翻基督教會世世代代為神的百姓所作的重要宣告,因為聖經的權威是永久不變的。」問題是歸納也好,推導也好,文章中都沒有做。

作為經文比較鑑別考證專業的人,Peter Head自然要看書中有沒有具體的經文例證。他只看見其中一篇論證說,我們不要以為教父們不知道福音書之間有矛盾之處。可是卷中並沒有一篇文章探討福音書之間的矛盾,以及這如何不是個問題。

Peter Head還留意到第二件事,就是D.J. Moo和A.D. Naselli的結論提到「聖經為自己所作的清楚宣告」,the clear claim of Scripture for itself,但是整本書都沒有討論到底是哪些經文「清楚宣告」了自己的權威。書的宗旨大概就是要針對各種挑戰維護教義,可是既然辯護,為甚麼不把經文擺出來討論呢?正如其中一位作者V. Philips Long說的,辯護聖經從未宣告的東西可不大好。

有位作者Graham Cole引用了彼得後書一章21節:「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他是就聖經正典作神學反思,主要是為抱怨某位研究聖經成書過程的學者,說人家在著作中根本不提聖靈的角色,卻沒有討論這節經文的本身。

可是令人諷刺的是,這整本文集同樣不提聖靈。你尋找聖靈,在目錄中只有inspiration(啟示),卻沒有列出頁數!著名的提摩太後書三章16節總該說明聖經權威了?那只出現在批判卡爾巴特的一段話中,前設似乎是大家已經知道這句話的教導內容,不用再提。

結果Peter Head 注意到的第三件事,36章中只有7章直接涉及經文內容。這書涉及範圍很廣,歷史、神學、哲學、宗教比較等等,可是作為一本討論聖經啟示,討論自身對神百姓的權威的著作,不是從聖經本身談起,倒是從教會歷史開始談,一共九章討論教會傳統的話題,然後才開始探討聖經,有意思。

第四,探討聖經的文章並不直接處理啟示和經文無誤的問題,有不少章幾乎不談聖經,而只是討論聖經的背景,或其它關乎聖經的次要討論。比如其中一位談猶太歷史家約瑟夫對舊約的觀點,要證明初期教會的認知環境,如此等等,都很有趣。但到底是經文本身宣告了福音書的作者呢?還是教會傳統?不管結論如何,這些討論並沒有和聖經啟示的話題聯繫起來。

Peter Head 認為只有兩篇文章,從他們各自的主題角度,反思了經文權威的定義。Blombeg寫的那章討論了耶穌對舊約的看法,提出我們應該採納和跟隨耶穌的觀點。他也提到了耶穌引用舊約不準確的問題,認為對於保守派的「無誤」觀念是個挑戰。另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是Webb的,指出聖經各卷有不同的文學體裁。他不介意聖經使用當時現成的文學作品,倒是回到教義的問題,考慮是否可以按照經文本身的文學體裁來重新塑造教義。他問道,「考慮到聖經有不同的文學體裁(不都是講道,有寓言故事,有詩歌寫意等等),我們應該如何施行其權威性呢?」好問題,也許我們應該常問這個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