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愚院長新編寫了一本心理輔導和教會關懷方面的書。他請了幾位基督徒心理學家、心理輔導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和在教牧輔導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的人,來從各角度介紹這個題目,教牧人員可以買來作參考。
因為這方面的觀點意見很多,各派都有長處和短處,陳牧師簡單介紹了《心理學與基督教神學的五個觀點》一書所歸納的內容,我在這裡稍微轉述評論一下。
一個觀點是說心理學和神學是在「不同層面」作研究,應該各自運作,彼此尊重,互補就好。當然,心理學的基本前設可能是沒有神。他們觀察和研究人的行為,有的觀察結果,至少就我們有些宗派所強調的罪來說,似乎也對不上號。但我們所理解的系統神學框架,在解釋世界方面是否一定比較高超,是未必的。
另一個觀點是說心理學與神學對立,號稱「聖經輔導」的方法是正確的,而心理學的一切研究發現,不管有甚麼內容,都是錯誤的。這觀點帶有唯我獨尊的口氣,排斥科學,排斥常識,我最初對聖經輔導有興趣時,領教的就是這立場,有位張逸萍女士大肆批判心理學。我們每個人恐怕都知道,用「你這是罪」的簡單權威,大多不能夠幫助人改變他們的不健康行為模式。
另外三個觀點都認為心理學與神學可以結合。其實其中「互相配合、修正、補足」的觀點,也許是陳牧師的介紹過分簡單,和上述第一種觀點看起來似乎沒有甚麼區別。所以,關鍵問題是如何結合。另外兩種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方向:
建設「基督教心理學」是其中一個方向,即根據基督教信仰去發展一套心理學。怎樣發展呢?神學家與心理學家合作,挖掘和研究有關的經文,對照歷史中的神學/哲學人物的有關論述,再研究信徒的宗教經驗--默想、禱告、饒恕、悔改等等,最後和非基督教的研究作比較。聽來還不錯,但是聖經畢竟不能當作權威的心理學教科書。即使有些故事反映出人物的一定心理,有些歷史人物談論了心理現象,也未必和現代人有太大的差別,還不如直接進一步研究現代人的行為。
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目的其實也是治療和改變人的不良行為。所以有人提出另外一個結合方向,就是建設「心靈更新心理學」。怎樣做呢?藉著禱告操練來確定自我形象,操練誠實敞開等等,反思和體會神的愛,再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依靠聖靈。這立場若不排斥否定非基督教學者的心理學貢獻,還是可以的。
你的看法如何?我覺得不排斥「世俗的」心理學研究結果還是明智的。好好參考新的科學發現,來擴充和完善我們對聖經真理、對上帝創造的認識,而不是用聖經來限制或抵擋科學為好。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related/S_four-five-view-riceurn.ht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