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0, 2018

A Meditation on “Sluggish” Growth

I have a part time job of translating devotionals for a Chinese prayer journal. As I translate it, I would sometimes meditate on the passage myself, which I found very rewarding. Today’s verses are in Hebrews 5:11-12:

I have plenty to say about this; but it may be hard to make it clear, because your capacity to take things in has become sluggish. Yes, by now you really should have become teachers, but you need someone to teach you the basic elementary beginnings of God’s oracles… (N.T. Wright’s translation)

Dr. Moen’s meditation is to focus one word at a tim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So now I am to look at the word “sluggish” here, which is usually translated as “dull” or “slow”. To summarize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Christ as a priest making sacrifice for God’s people is in discussion. Then suddenly the author began to talk about sluggishness of his audience.

By meditating on “sluggish”, I am struck by the idea of what “by now you really should have become”—-me? Or we Foothill Presbyterians? To become teachers of whom? Of our neighbors? 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Our children? Right, I am a Christian of many years, so are many of my church friends, but becoming a teacher in discipleship probably is not in our mind most of the time. Maybe we should put it into our mind!

I became a Christian in an evangelical church. In evangelical churches we usually have discipleship program of some sort: a class, or one-on-one structure that following a book of discipleship aimed to equip new believers with knowledge of our Christian faith and church services etc. Ideally, by the end of program, you are a matured Christian that can teach others. Things rarely turned out that way as far as I could tell; the spiritual growth is seldom linear.

Dr. Moen uses driving to illustrate the spiritual sluggishness:

Do you remember learning to drive? Do you remember the mild panic when you first drove in traffic? But now,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you probably aren’t even aware of most of your driving behavior. It’s so routine that you don’t even think about it. Now you can talk on the cell phone, listen to music, watch the billboards and still negotiate the car to your destination. When we see a driver who really isn’t concentrating at all, we say that person is “asleep at the wheel”.

The same thing can happen in our journey with God. We become dull (sluggish) when traveling the road of faith becomes a routine. How does it get to be a routine? Simple. We do the same things over and over and over until we stop thinking about them: the same order in the church service; the same evangelistic invitation; the same communion procedure; the same message delivery, the same prayers; the same Bible stories. Pretty soon it’s all so scripted that we can go to sleep at the wheel. We aren’t traveling any new roads so we don’t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rrain.


Yes, this is a good critique. Right now I am trying to establish small group ministry, which intends to break through a sort of spiritual sluggishness here with our small church. Discipleship takes a lot more nurturing and caring than just hear sermons. We all need to grow continually, teach and learn from one another and from new friends, to retain that curiousness and freshness of our Christian faith, and to grow spiritually. Small groups will be an attempt to do just that.

I appreciate all the people who serve the small groups. We need many more people to rise to the small group ministry services.

Saturday, January 27, 2018

婦女在神學院作教授的爭議

保守派的派博(John Piper)牧師最近發表了一篇廣播問答談話,主張婦女不該在神學院作教授,引起一片雜音。我相信,願意持守這麼保守神學立場的人越來越少了,原來廣為接受的解經,質疑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牧師,很多非西方白人傳統的教會,早就按立了婦女來牧會。

聽眾提出的問題是:神學院是否應該雇用女教授?理由是甚麼?派博的回答是「不」,因為他假定聖經是如此教導:教會要由屬靈的、謙卑的、合乎聖經資格的男人來帶領,女人要擔任輔助的角色,而不是教導和帶領。

派博牧師的主要經文依據是提摩太前書2章12節,我曾作過不止一篇的解經筆記,不止兩三位著名當代聖經學者教師不同意他的解經立場,你可以參考。

根據婦女不能教導弟兄的解經前提,派博牧師說,神學院應該首先作眾教會的榜樣,因為要培育未來的牧師嘛。這些未來的牧師若是接受女神學教授的教導,怎麼好在教會工作中堅持婦女不能教導呢?

他強調說,不准婦女作教授,決不是因為能力或知識、技巧不夠,也不是她們靈性不夠好(派博比早期教父強多了),而是婦女最終不該教導和牧養教會,要從神學院開始。

我前次曾經撰文,提到教會解經傳統受到父權制度影響的問題。上帝的聖言交託給深信男尊女卑的世代,其中的男女平等信息如何超越文字,啟示人明白呢?聖靈耐心做工,許多世代以後,我們還是明白了!有一位亞裔女牧師Esther回應派博牧師說:

派博我不請求你的批准!上帝和我之間多年來已經有許多次談話了,談我的生命,神帶領我到今天這一步,我要繼續相信並繼續考慮神給我的呼召,接下去幾年我是很可能會去到神學院作教授的。沒關係,你也許有一天會趕上這個想法,神確實已經呼召婦女來教導和傳道。不過現在我沒有時間等候,因為我有很多書要讀,要預備我的課程。

感謝所有頂著父權制思想的逆流在神學院工作的女教授,她們的辛勤有效栽培,必然帶來豐碩的生命轉換成果。

Friday, January 26, 2018

耶穌:好穆斯林的比喻

今天看見一篇講章很扎心。扎心是因為作者把經文恰到好處地用在了今天的情形。Eva Petross是一位北非的宣教士,她和她丈夫住在動亂地區的穆斯林難民中間,作基督門徒培訓,並為非洲人翻譯聖經。

我們可能都很熟悉耶穌所講的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人們聽見那位祭司和那位利未人路過一位落難的人,然後揚長而去,恐怕都會心一笑,宗教體制在培育人們更有憐憫心方面,是何等的不力!然而耶穌話鋒一轉,他不提典型土生土長的敬虔猶太人,倒讓一個不三不四、猶太人特別討厭的撒瑪利亞人做了好人。 Eva為了寫出耶穌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對當時讀者的震撼,把比喻搬到了現代的美國:

有一位基督徒從達拉斯開車到休斯頓去,路上被一個幫派劫車。他們搶走他的錢物,把他打得半死,把他丟在公路旁邊逃走了。

剛巧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從那裏開車經過,可是當他看見這人倒在那裏,就換了一條車道開過去了。又有一位電視佈道家經過,甚至慢下車速來看一看,但還是開車離去了。


(如果下一位路過的司機是某個小鎮可敬的藍領地方教會成員多好,可惜不是。)

可是,有一位穆斯林移民開車路過那裏,看見他就心裡深感同情。他停下車來,動手把這人放到自己的車上,把他的後座沾得到處是血。他開車到附近的醫院,急診部的接待人員問他要這人的醫保資料,這位穆斯林說,「這是我的信用卡,把帳單寄給我就好。我現在還有事必須離開,這裡是我的聯絡電話,萬一還有甚麼需要就和我聯絡。」

乍看這個故事是美化了穆斯林,人會說「穆斯林哪裡有這麼好?」耶穌的聽眾肯定也是這個反應!但Eva親眼看見當代的猶太人/撒瑪利亞人關係: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敬拜同一位創造的主,他們尊敬猶太人的妥拉,尊敬亞伯拉罕和摩西,可是他們之間的衝突很大--這就是耶穌講好撒瑪利亞人比喻的背景。

人若不戴有色眼鏡,穆斯林文化的確和猶太人文化一樣,熱情友好、人情味十足。

Tuesday, January 23, 2018

談談「上帝愛罪人,但恨罪惡」

你常聽見人說這句話嗎?「上帝愛罪人,但恨罪惡。」這話乍一聽好像是明白上帝的屬性,得了啟示,細看卻不太對頭。

首先,這話不是從聖經中引的。現在電腦工具方便,網路發達,你搜索聖經,只找到羅馬書第5章的幾句話,可以說明上帝愛世人,甚至在世人還有罪過的時候就愛他們。除此之外,聖經似乎並沒有更直接地說「上帝愛罪人」。

6節: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特定的時刻為不敬虔之人死。… 8節: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10節: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尚且藉着上帝兒子的死得以與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中文翻成「作罪人的時候」,希臘原文結構直譯是being sinful,即有罪的。實際上,每一處我們看見翻譯過來的名詞「罪人」,都是個形容詞「有罪的」。這使我醒悟到,「罪人」本來不是一個頭銜或名詞,乃是用來描述這種人有過犯的情形。

並且,聖經裡並沒有把所有人都描述為「罪人」,乃是具體地說出過犯的名稱,說謊、偷盜、假冒為善等等。

由此我就知道,說神愛「罪人」是絕對不合適的,因為神愛的不是一個人有過犯的情形(being sinful),神愛的是祂所創造的人。說「上帝愛罪人」者,其實是想要強調人有罪過的情形,而不是強調上帝特別愛怎樣的人,所以他們用上帝「恨罪惡」來表示自己對別人罪過的討厭和恨惡。

LGBTQ(即非異性戀)的人似乎比其他的「罪人」更多地聽見這話,其實很荒唐,因為聖經從來沒有把「親男色」列在其他罪過之上,乃是和淫亂、暴力同列。因為古時候的同性行為的確代表征服,而且是暴力征服,我寫過一篇筆記你可以參考。

耶穌教導說,不要光挑別人的眼中的刺,卻讓自己眼中的樑木擋住視線。看別人比自己更有罪,其實就是一個樑木,除非是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刑事犯罪,別說人家是「罪人」,只要說他/她是being sinful(有過犯)就好。實事求是,不誇大也不需避諱。所以,咱們最好不要告訴人「上帝愛罪人」。

至於甚麼是being sinful,最好不要想成人裡面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屬性」,我建議把being sinful看為關係不良,引起隔閡誤解,傷害別人的利益等等。中文稱為「過犯」很貼切:過犯人人都會有,不必大驚小怪,但為了能夠愛心相處,需要對付。主饒恕我們,但我們仍然要逐漸學會幾種人際關係的技巧。

Monday, January 22, 2018

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謠言

很多年前,我經常從電郵收到英國的一份花邊小報Daily Mail的新聞,說奧巴馬總統沒有美國的出生證,因此沒有資格競選總統或當總統等等。後來奧巴馬出生證的問題不再提了,我猜那一定從反面證明為假消息,對這報就不再理會了。

但這報顯然還是很有市場,經常被人引用去詢問一些研究機構。因為它經常刊登一些不為主流所承認的科學研究來駭人聽聞,所以不斷地遭到一些醫生、科學家的批判。比如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今天又不得不發表一篇闢謠的文章《讓我們來談這大而可怕但不會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因為Daily Mail告訴讀者,有一個比任何摩天大廈都大的小行星正在對著地球飛來,2月4日「如果」擊中地球,科學家預言將會帶來十年的寒冷、黑暗、漫天的煙塵、和全球的苦難。

字裡行間,Daily Mail有沒有說那個行星AJ129並不會擊中地球呢?說了。因為NASA預計那個小行星將從離地球260萬英里之外的地方飛過去,歸類為有「潛在危險」。Daily Mail把「潛在危險」和那些可怕的實際擊中地球的描述放在一起,就造出了一個誤導人的假消息。

另外兩家英國小報也同時報道了危言聳聽的「小行星將於2月4日奔地球而來」的危險,驚問「世界末日來臨」?結果有人讀了就來質問NASA,這麼嚴重為甚麼不警告公眾?--沒有警告,因為那是假消息嘛!

NASA監測好幾百顆「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就是那些在太陽系中有一定尺寸、將在距離地球465萬英里之內的地方飛過去的小行星。但這些小行星按照預測都不會撞擊地球。

當AJ129下個月接近地球的時候,NASA說,最近點還是比月亮離地球遠了10倍。而且這個小行星可能有0.7英里的直徑,也有可能只有500碼那麼小。NASA已經監測AJ129 14年了,很準確地知道它在未來100年內都絕不會撞擊地球。

Daily Mail卻經常報道各種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消息,去年夏天他們報告了一個編號為NY65的小行星的巨大危險,12月份他們報告了另外一個DA14小行星。不奇怪,NASA的小行星數據庫中有好幾千太空物體。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的確有,1908年有一個不太大的小行星撞在西伯利亞,力量有1000顆原子彈那麼大。假如那個小行星的體積再大些,的確危及地球生物和人類的生存。所以NASA要追蹤各種太空隕石和大小行星,甚至舉行防護演習。不過,現在它必須常常花費精力闢謠,各種不斷出現的假消息都是從未加說明的 NASA「潛在危險」來的,容易被人用來作文章。

如果現代科學真的預測到某個小行星或大隕石會撞擊地球,也不是毫無辦法—理論上,發射有重量的物體早早前去迎擊,就可以改變危險小行星的飛行軌道,只要改變一點點就可以了。--下次聽見這類謠言,不必驚慌,看看NASA的官網,幫助闢謠。

本文內容和圖片取自華盛頓郵報的文章Let’s talk about the big scary asteroid

Saturday, January 20, 2018

信心: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

今天看Moen博士寫的原文默想,值得分享。希伯來書6章1節: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

他默想的是「竭力」那個字。很有趣,Moen博士指出,這個字是被動語態,所以最好用帆船來形容被神帶到成熟地步的情形。實際上,中標譯本就翻成:「所以,讓我們從基督話語的基本原則出發,被神帶到那成熟的境界;而不用重新打基礎。」

當你讀到這節經文時,想想竭力要做的行動,誰應當「竭力」做甚麼?乍看這句話是對我們的要求,好像是強調我們要努力做,因為動詞phero通常的意思是「攜帶/承載/搬運」。但是在這句話裡,語法的變化帶來整個意思的轉變--動詞的語態不是「主動」、而是被動的。也就是說,是某件事強力發生在我的身上,而不是我要竭力去做甚麼。

我們也許可以用一幅更好的圖畫來描寫phero:一隻帆船被風吹動而走。這船不是竭力做了甚麼,而是被風移動而前進。這隻船只要打開風帆就可以了,它是被動地「受到驅動」,而不是主動地「竭力」前進。

在這個新鮮的理解下,我們再來閱讀這句話,意思就成為:「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擺好位置受驅動進到成熟的地步」。不是自己竭力去做甚麼,而是神促使我向成熟的地步邁進,是祂的風吹在我的帆上,把我向祂的方向推進。

我們當代的基督教受到太多律法主義和表現的影響,讓基督徒「要做這」,「不要做那」。我們知道基督為我們死了,我們可以靠祂來到神的面前,但我們總是感到,其餘的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神的恩典。結果,我們竭力划船,而不是揚起風帆。

你乘坐過大帆船,靠風來驅動前進嗎?那感受好安寧、好安靜,你的船毫不費力地快速前進,一點都沒有顛簸,幾乎是無聲息。因為是風力推動,和船本身的機械沒有關係,你只要隨著船享受一個奇妙的旅程。

你的與神同在生活屬於哪一種?是自由航行、滿足、和享受?還是試圖負責划槳、迎著風浪掙扎、累得要命?

打開風帆吧,神正在大力划船,駛向成熟的地步,你趕快來兜風!

Thursday, January 18, 2018

從父輩看中國的知識分子

父親從前的一位同事,陳棠頤叔叔寫回憶錄,寄給我看。內中提到一些父親的往事,不免感慨。我寫過好幾篇回憶父母的文章,再寫一篇吧。

我有一個溫暖的家,很多記憶是溫馨的,但是在青少年時期經歷到文化大革命,父親被隔離審查,過後才知道他是所謂的「特務嫌疑」!陳叔叔寫他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階級隊伍」的時候,一個個的老師、好友、親屬被迫自殺,心中無比悲憤。

父親是陳叔叔的老師之一,那時真是吃了不少苦頭。他雖然輕描淡寫,但也稍稍評論了那些自殺的人--父親說,不要怪他們軟弱受不了委屈,人在那種痛楚受辱的情況下,只要15分鐘想不開就會做出來,一點都不奇怪。父親說他自己也曾經動過自殺念頭,但他仔細觀察了被關的房間--在辦公大樓的最頂層--窗子嚴密,牆壁光光,毫無機會!

可是我們兒時在一起的十幾位好友,常到彼此家中去玩,有三位遇到了父母自殺!其中一位因此患了好幾年的憂鬱症,最後可能還是自殺成功了。陳叔叔提了當時幾位自殺的高級知識分子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了這三位父母,容我把他們列在這裡:鄭紹基老師、伊葆芳老師,陳潤章(陳叔叔的好友、連襟),華萼(幼兒園園長),華寶定(同一團支部的有為年輕科學家)。

我那時聽見人自殺的消息,還有那些細節,是很驚恐的。有一位好友的父親是在家裡把自己電死的...害我好幾天睡不著覺,因為我常在她家玩。可是沒有人能夠去表示安慰和同情--我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想,我極力要忘掉別人的痛苦,我用其它的事情來淹沒情緒,我擔心自己的父親等等。

陳叔叔說,魯迅寫的下面這首無題詩,表達出他為了這些自殺死去的冤魂感到難過悲憤的淒涼心聲: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陳叔叔是父親的得意門生。他回憶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科學院的研究所都辦大學,他被抽出來給我父親當助教,教物理課,於是這樣認識了父親。後來,陳叔叔和他們研究小組的十來個人常常來我家,父親也經常在家裡提說他們,所以我對這個團隊中的每個名字都很熟悉,他們很同心很團結。多年來我從未聽見說誰和誰有甚麼過節,也沒有聽見父親埋怨過任何人或事。陳叔叔寫道:

吳欽義早期在全國光譜培訓班講課--圖片取自黃本立的回憶錄
...(物理班)結束後,我覺得我跟他當助教的吳欽義先生,學問和為人都挺好,我索性跟他搞物理了。他原是原子光譜專家,當時接受國家任務,仿製蘇聯進口的順磁共振儀,成功後又接著仿制日本進口的核磁共振儀,接著1964年又接受國家任務液體有機液體激光儀,我都成了他的馬前卒,衝鋒陷陣。...

在文化大革命中,科學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停頓的,好些高級知識分子都變成了好像無業游民一樣的人士,沒有工作需要交給他們,連研究所的所長都因為挨鬥派去清掃廁所,沒完沒了地寫口供式的「交代材料」。結果後來就送他們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現在想起來真是胡鬧。

我父親被下放農村兩年,我們全家都一起去了,這是媽媽的英明決定--因為她本是可以選擇帶孩子留下來的。陳叔叔也下放了,72年調回來,重新把中斷的科研工作拾起來。這次父親他們研究小組的任務是採用當時新的電腦技術來控制核磁共振儀,不消說,成功了並且獲獎了。陳叔叔寫道:

...讓我去做新開張的電腦控制的核磁共振儀工作。當時只有一份德國原理性圖紙,為首的是吳欽義先生(文革中他比我更慘,也被下鄉,也剛回來)我在吳的領導下,電腦從頭學起,經過三年,在吳欽義先生得力領導下,經過集體努力,把我國第一臺電腦控制的全新的富利叶变换核磁共振儀做出來,並獲得科学院二等奨。

我知道父親的工作成績很大,但一直搞不清他究竟獲得多少獎。看陳叔叔這麼一說,我從百度搜索一下,真的有歷史紀錄呢。有收穫!不過仔細看,百度的資料並不很準確,父親的籍貫寫錯了,文化大革命的工作中斷當然也不會寫出來,只是籠統地說:

...60年代和70年代根據國家需要轉入磁共振波譜學研究領域,帶領研究小組完成了Q波段順磁共振波譜儀、60MCW—NMR譜儀、100MFT—NMR譜儀,80年代初指導完成360M超導NMR譜儀,這些工作都獲得部級以上獎勵。1982年到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主持工作,建立“磁共振及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核磁共振学科在我国的科研中心。...

陳叔叔後來從事環保分析工作,又在深圳市環保局做行政工作,這位高級知識分子是如何帶領一個更大的團隊的呢?他寫了好幾點原則,尤其是前面幾條,我從中看到父親的影子:
  1. 以身作則。要人做的,自己先做,要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政治上是這樣,業務上也是這樣。
  2. 要切實掌握好有關法律、政策和領導指示精神。
  3. 要大力引進人才。並充分發揮屬內同事之所長(為此,第一是尊重人家,虛心和人相處,第二,要關心人家,不要損害人家正當利益。第三,要給予恰當指導和提醒,使之工作更有成效和不犯大的錯誤)
  4. 要搞好友鄰單位相互配合的關系。
  5. 要搞好和領導(市委、市政府、省環保局、國家環保局)的關係,爭取他們的指導、幫助、了解和支持。
  6.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了解管轄內地區的實際情況,對最可能出現的險情和應對辦法,要有預案。
  7. 要及時總結工作教訓和經驗。通過會議、文件和報刊學習外地、外單位的經驗和教訓。
父親這一輩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他們的貢獻不是用洋學位來衡量的,但是他們發揮了自己的一份正直力量,讓新中國站起來。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如果社會體制能夠更加給力,中國人怎會不安居樂業呢?

Monday, January 15, 2018

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1963年8月28日,美國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在林肯紀念堂發表了著名演講《我有一个梦想》。那個時候,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已經100年了,雖然幾年的南北戰爭早已打敗了奴隸制,美國的黑人還沒有投票選舉權,南方各州仍然施行種族隔離政策

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是1968年才廢除的。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我們讀馬丁路德金在示威集會上的講演,就格外地刺耳:

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林肯)...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重要法令的頒布,對於千百萬灼烤於非正義殘酷火焰中的黑人,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恰似結束被擄長夜的歡暢黎明。

然而,100年後,黑人依然沒有獲得自由。100年後,黑人依然悲慘地蹣跚於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之下。100年後,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質繁榮翰海的貧困孤島上。100年後,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中間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國土家園中流離漂泊。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裏(集會),要把這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來到國家的首都是為了兌現一張支票。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在擬寫憲法和獨立宣言的輝煌篇章時,就簽署了一張每一個美國人都能繼承的期票。這張期票向所有人承諾--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

然而,今天美國顯然對她的有色公民拖欠著這張期票。美國沒有承兌這筆神聖的債務,而是開始給黑人一張空頭支票--一張蓋著“資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們決不相信正義的銀行會破產。我們決不相信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寶庫會資金不足。因此,我們來兌現這張支票。這張支票將給我們以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林肯紀念堂)這塊聖地,還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正是萬分緊急的時刻。現在不是從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漸進主義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諾言的時候。現在是走出幽暗荒涼的種族隔離深谷,踏上種族平等的陽關大道的時候。現在是使我們國家走出種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滿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時候。現在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時候了。…



從1968年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到如今,美國黑人享有種族平等了嗎?好像還差得遠。我們比黑人來的晚,只看到他們的住在貧民窟、治安很差,他們的年輕人在街上閒逛,他們的家庭破碎等等,我們不願意和他們住在同一區。

但是,如果他們在受教育、尋求就業、購買住房、信用借貸等等方面缺乏平等的機會,那就難怪了。馬丁路德金牧師的夢想大概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了吧?現在美國黑人在名義上是平等的,但實際上仍然需要在各方面爭取黑人的權利。...

Sunday, January 14, 2018

基要派信徒忘記耶穌的五件事

本文取自Jayson D. Bradley牧師的文章,5 Things the Fundamentalists Forget about Jesus

第一、那些自以為知道所有正確答案的人,耶穌和他們起衝突。基要派的人也許不承認,但他們的確總是感到自己的說法最正確,凡具有不同的意見、理解、態度的,那些人都有禍了,他們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第二、耶穌對於罪人滿有恩典,說撒瑪利亞人的好話,恩待婦女等等,祂所建立的國度太過包容,法利賽人都不喜歡。基要派的信徒卻說,作罪人的朋友有甚麼必要呢,不如劃清界線,或指出來讓他們知罪。

第三、耶穌為跟隨他的門徒設立的標準就是服事人—天國近了,誰會在神的國中得尊榮呢?不是屬靈知識多的人,不是神學正確的人,不是貞潔的人,不是政治勢力大的人,而是那些作僕人忠心服事的人。

第四、耶穌說跟隨他的人會受到蔑視。福音派的基督徒卻喜歡抱怨,說基督徒在政治舞台和社會平台地位不夠高,甚至受到了歧視和迫害。你提出的法案別人不贊成,或你的廣播節目不能播,那就是受迫害,等等。

第五、耶穌看窮人為重要。他講很多比喻都是關於如何對待窮人,或是對待那些「最小的」,甚至聽來好像對窮人偏心。大多基要派的信徒卻對社會公平和公義的事毫不關心--那些是別人的事。

Thursday, January 11, 2018

關於提高工作效率的思考

今天收到一封電子報,這位編輯在新年之際問大家:今年你打算做點甚麼事來增加工作效率?有幾項回答值得記下來分享。
  1. 從手機上刪除你常用的社交網apps,Facebook啦,Instagram啦,或Twitter。嗯,我有臉書帳號,從來不想從手機上查看。Wechat就已經夠了,我能夠關掉很多信息通知,不然我的手機就一天到晚通知我看別人轉發的亂七八糟東西了。
  2. 分派一定的時間回電郵。查看電郵和回復電郵的確花時間,分散注意力。我的辦法是常常logout,一天只登入查看兩三次。因為我懷疑,只要我電郵是打開的,我到各網站訪問的時候似乎就帶了某種腳印。
  3. 利用手機上的Calendar app. 我沒有利用,不知道有甚麼特別的好處。也許每天任務多的人需要吧。一般來說我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都是同樣那麼兩三件。
  4. 每天為次日寫一個to do list,列出要做的事。好主意!免得忘記某些事。
  5. 早晨起來鍛鍊身體,抖擻精神,能夠更好地面對一天的挑戰。
我自己的工作是常常需要在網上搜索信息,其間難免遇到有興趣的標題,就被打岔了。這裡瀏覽一下,那裡瀏覽一下,手上該做的事就延緩了。有甚麼好辦法來改進嗎?好像沒有。好在工作並不是那麼忙。

請問你的挑戰是甚麼?

Tuesday, January 9, 2018

美國的跨性人口狀況

2015年美國有一份專門就跨性人口作的問卷調查,參加人數將近28,000人。回答問卷者屬於所有50個州,還有哥倫比亞特區、美屬薩摩亞、關島、波多黎各自由邦、以及海外的美軍基地。

調查發現有29%跨性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比美國一般貧困人口率(14%)高了一倍多,這些貧困的跨性人幾乎都是拉丁裔、美國的印第安土著、混血兒、或黑人。跨性人的失業率高達15%,是2015一般人口失業率的三倍。30%的問卷回答者說,他們在一年內因性別的原因經歷到被解雇、不得晉升、或其它形式的錯待。

大多數在中小學時期就公開的跨性人都經歷到某種形式的錯待,包括口頭騷擾(54%)、挨打(24%)、和性侵犯(13%),其中有17%因此退學。總的來說,跨性人租房也比別人有更多的困難。他們在臨時收容所同樣遇到高比率的口頭騷擾、挨打、和性侵犯。

跨性人向家人和教會披露自己性別狀況,10%遭到家人的暴力攻擊,8%因此被趕出家門,19%的人因為不受接納而離開信仰,但其中有些人找到了歡迎和接納自己的屬靈/教會群體。

今年1月5日,一位出名的跨性美國傳奇小姐Christa Leigh被殺,兇手是她丈夫。她的丈夫娶她時當然知道她是跨性的女人(生理男人跨性為女人),但他顯然不把她當作真正的人,竟隨便打擊她和把她戳死了!

基督徒可以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跨性人才叫作效法基督?下面是Jane Elliott幫助白人辨認出對黑人的種族偏見,也許我們可以稍微修改,把white改成normal,把黑人改為LGBTQ people,問同樣的問題。

Saturday, January 6, 2018

新年的立志:改善健康

新年立志是我來到西方以後觀察到的一個文化傳統:人們每到新年就下一個決心,開始做某些新的事情,改變一下習慣啦,計劃在新的一年中要達到的目標啦等等。不消說,大多數人都沒有把他們新年所立下的志向執行到底。

我不喜歡給自己畫框框,但本博客倒是堅持下來了。那一年我靈機一動,決定從新年開始,把零零散散的學習心得都記下來,事情就這樣成了,直到今天已經8年了。

健康和戰勝疾病是我常喜歡談的一個主題。上帝創造人,給我們有一套完善的抵抗病變的免疫系統,是很奇妙的。除少數例外,人生病大多是因為生活方式或飲食規律不合乎上帝的創造。今天我看看人們關於改善健康的新年立志,覺得《紐約時報》的這幾條可以記下來分享,全文可看英文的 8 Easy Meaningful New Year’s Resolutions
  1. 每天活動,鍛鍊身體:有的醫生認為每天活動比改善飲食還重要。比如和孩子玩10分鐘,跳舞,甚至爬樓梯都有幫助。你要選自己最喜歡、感覺最容易的活動,才能夠堅持下去。我選擇每天在小區走25分鐘的路,雖然有時難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下,多數時候還是堅持了。
  2. 保持足夠的睡眠:睡眠不足絶對影響身體的抵抗力、食慾、思維、精神、脾氣等等,有憂鬱症的人尤其要注意睡眠。任何睡眠方面的問題都要認真對待,失眠啦、呼吸暫停症啦,你的新年立志要把睡眠不良的問題放到議事日程上來。
  3. 不要吸煙:據說糖尿病的人若吸煙,早晚一定會患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新年戒煙,現在有行為矯治計劃幫助,也許效果會好些。另外現在有電子香煙或電子戒煙器,是否能代替一般產品,效果如何不清楚。
  4. 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每個星期和一個朋友共進午餐?加入一個俱樂部或球隊?和配偶每月約會一次,做些特別的事情?更多地和家人在一起吃晚飯?或者可以學習傳統的猶太人,每週六和家人在一起,不被其它事情打攪!這些良好的人際關係絶對改善你的健康。
  5. 多吃水果和蔬菜:從維生素和礦物質來說,蔬菜比水果還好。少吃餐館,多用未加工過的食材自己燒家常菜。對於不太常為自己烹調的人來說,你可以從每星期為自己多預備一頓飯開始,也可以用新鮮水果代替甜點。
  6. 另外三條是: 打預防針;
  7. 曬太陽,但不要曬得過多;
  8. 少吃甜食,少喝甜水。
怎麼樣?祝願你在新的一年中身體健康,有良好的身體來做有益的事!

Wednesday, January 3, 2018

航海家亨利王子的歷史功過

亨利王子是葡萄牙人,以設立航海學校,推廣航海事業聞名。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當然,那時候基督教和天主教尚未分開,說他是天主教徒也行。他的葡萄牙船隊從非洲掠取黑人奴隷、黃金、象牙,開始了罪惡的歐洲400年奴隷貿易,他的名字也和奴隷貿易密切聯結在一起。1444年,他的船隊一次帶回來235名奴隷,在拉古什郊外出售,有詳細的歷史紀錄。

我是從黑人神學家Willie James Jennings筆下得知亨利王子的。他手下有一位史官,名叫Zurara,記錄了亨利王子的榮耀輝煌勝利,和那首次著名的大規模奴隷販賣的儀式。--包括首先選兩個黑孩子奉獻給教會,作為對上帝的感謝和讚美,讓葡萄牙人成功建立海上權勢,並且宣教戰績顯著。

販賣奴隷的場景是很悽慘的,從清早開始,海員從船上把那些俘虜來的人帶到岸上。他們有些人比較白,相貌好看一些、四肢比較勻稱。另外有些人是不那麼白的混血兒,還有些人很黑很醜,看上去簡直不像是人。更揪心的是,管事的人來,用拈鬮的辦法把所有的俘虜分成5份。這就難免導致不少的家人需要分開,俘虜之間的親友關係是不被理會的。

在Zurara的筆下,許多人圍觀這次分「戰利品」的過程,觀看親子和夫妻友人之間寧願挨毒打、悽慘哀嚎不肯分離的情形。有些人低頭滿臉是淚、張望其他的人,還有人哀聲呻吟、牽腸掛肚、仰面望天,好像在求老天幫助,另外的人用手臂攬住兒女不放,或衝到親人所到的那一群中倒地不起來,也有哀聲吟唱輓歌的,雖然聽不懂語言,也知道是聲音悲哀。

特別令人驚奇的是,Zurara寫下了一段為所販賣奴隷作的禱告,反映出他對一位至高主權和憐憫慈愛上帝的疑問。我從英文翻譯過來如下:

啊,我們天上的父—以你大能的手,治理你聖城的一切無限軍隊,掌管所有高天一切變革,劃分九大領域,你隨己意讓時代長或短,你的神聖本質不改變。我向你禱告,不讓我的眼淚冤屈我的良心。因為不是他們的宗教,而是他們的人性遭受苦難讓我憐憫掉淚。如果野蠻的動物尚且以牠們的獸性本能明白同類的苦難,何況我的人類性情,親眼看著同伴的悲慘,就記念他們也是亞當的子孫後代。

為什麼提到這些非洲俘虜的宗教呢?原來Zurara的把這次殘酷的非洲人口擄掠描述為救人的靈魂---他們原來不認識上帝,被擄將使他們成為基督徒:

(亨利親王)騎在強大的駿馬上,他的隨從站在一旁,分派所得的戰利品。他本人只尋求其中小小一份屬於自己的利益—46個俘虜是屬於他的五分之一。他很快分好俘虜,非常高興地想著這些靈魂的得救—他們原來是失喪的。親王的期望沒有落空,因為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只要他們明白我們的語言,就會毫不費力地變成基督徒。而我(Zurara)作為寫下這段歷史的人,看見拉古什鎮的男孩女孩(以及這第一代俘虜在這塊土地上所生的兒孫)成為真正良好的基督徒,如同他們出起初直接降生在這地而受洗。

然而,Zurara顯然從這些擄掠來的黑奴身上看見基督所受的苦難、分離、和死亡。他引用希伯來書13章的話說:「所以,耶穌也在城門外受苦,為要用自己的血使百姓成聖。這樣,我們也當走出營外,到他那裏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不過,Zurara並不是神學家,這些黑人若不服從必死,尤其是那些不肯和孩子分離的母親們。亨利王子的威風壓過了瓜分奴隸和拍賣所帶來的哭嚎、毒打,觀望者感到慘不忍睹。Zurara好像不知道,神的兒子是死在邪惡勢力之下--他反倒歌頌讚美亨利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