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日子,引起民眾上街抗議的事件之一,就是聯邦的移民海關執法部門ICE,在街上、到那些無證移民打工或找工作的地方去、甚至到移民法庭(那些人必須依法出席的地方),好像黑幫土匪一樣,不出示法庭或行政授權書和ICE工作號碼甚至蒙面、持槍綁架未攜帶公民身分證件的拉丁裔、把人塞進無標識的車輛、又拒絕說明去處、甚至(剝奪正當法律程序的)加速驅逐出境。
法治社會應該與警察國家不同,隨便甚麼人只要自稱是ICE就可以胡作非為--新聞裡說的確有人這樣做,還有人報警,叫來警察應對ICE人員--這很諷刺。當然ICE有川普的國安部和司法部撐腰,歸根到底,罪犯總統不介意手下部門犯法。
ICE犯的到底是哪些法?有一位律師做了一個簡單介紹。
美國刑法第18集第242條(18 U.S. Code §242),標題「借法律名义剥夺权利」。這是一條聯邦法律,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員和執法警官,不得在執法時故意剝奪別人的憲法所賦予的權利或聯邦法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否則就是犯罪。
對了,這裡「任何人」包括了所有族裔的無證移民和外國人,「各種權利」包括憲法權利、特權和一定的刑事豁免權。最典型受到執法人員剝奪的權利是憲法第四修正案所規定的,「任何人」不得無故遭到搜查或沒收個人物品。
所以,當一名ICE工作人員使用武力而不提供正當法律保護時,他就有了刑事責任。我們看到旁人錄下的許多視頻,他們粗暴地把人推倒在地,用電擊槍和催淚氣體對付抗議過度暴力的人,這些行為不會因為你是做聯邦工作就受法律保護或免除刑事責任--你說你不是故意的也好,說是你的上司要你這樣做的也好,你個人還是要承擔刑事責任。
美國刑法第18集第1385條(18 U.S. Code §1385),是「禁止軍隊執法」,是國會設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得故意動用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空軍或太空軍的任何部分,來作為治安維持隊(posse comitatus),或以其它方式在國內執法,除非國會同意。違者要罰款或坐牢(不超過兩年)--這條法律不限制國民警衛隊在州長指揮下的行動。
川普調動加州的國民警衛隊和幾百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到洛杉磯某個街區「鎮壓暴亂」,顯然沒有國會批准或州長同意,全憑總統行政令。這很重要,你如果屬於五大軍種,最好對這些法律清清楚楚,因為你接到命令鎮壓國內抗議是不合憲法的。(這次在洛杉磯就有一位參加抗議的退伍軍人在聯邦政府大樓附近被海軍陸戰隊拘捕一個多小時,引發法律學者質疑其合法性,因為軍人不該從事警察活動。)
再說一遍:如果一名ICE人員過度使用了武力,甚至使人受傷或死亡;或在拘捕時不按規定做法,諸如說明理由,自報身分,出示法律文件等等,反倒積極掩藏,諸如蒙面或戴墨鏡、移除自己的車牌照,駕駛無標識車輛,不回答合理的問話,甚至不確認所要拘捕的人,顯然就剝奪了人家的第四修正案權利,有一天要承擔刑事或民事責任。
有人可能會說不要緊,反正川普總統會給他特赦。也許是,但各州法律不同,很多州都有類似的法律,川普不能赦免聯邦法庭以外的罪案,也不能減免民事訴訟帶來的罰款。當受害人追討的時候,一切的銀行儲蓄、退休存款、不動產都可以用來還債。他們的證據包括那些錄影帶和證人--裡面常常顯示了十幾位ICE人員粗暴的違法行為。搞不好每位ICE人員將來都會需要一位辯護律師。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Monday, June 30, 2025
Friday, June 27, 2025
美軍打擊伊朗的成績評估
Mara Karlin是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前美國國防部戰略、計劃和能力事務助理部長。她最近在學會裡探討了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以伊衝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評估美國軍事打擊對伊朗核能力的影響。
Karlin博士說,使用外交手段比使用武力好,因為外交如果做得好,可以讓你進行有意義的定期審核,可以環顧四周和局勢,看看存在哪些違規行為,特別是關乎戰略的方面。下面是訪談對話的大致內容。
問:您能否先向我們的聽眾介紹一下,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以來,發生了哪些最重要的事件?
答:大約10天前,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譴責了伊朗,這是大約二十年來的第一次,說他們沒有完全遵守雙方達成的核項目規則。當天晚上,以色列軍方就開始對伊朗多處設施發動攻擊,包括核設施、軍事基礎設施、以及人員目標等等--持續了大約一周左右。然後,美國在周六晚上也介入其中。美軍襲擊了伊朗的三處核設施。隨後,我們看到伊朗發射了大約14枚飛彈,襲擊美國在Qatar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最後經過一、兩天的反覆交鋒,和幾個海灣國家的外交參與,美、以、伊三國似乎都同意停火。雖然停火協議看起來有些薄弱,但「停戰」了。
問:這裡還有個更大背景,在2015年7月,奧巴馬政府和其它幾個國家與伊朗談判了《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即所謂的伊朗核協議,而第一任總統川普政府於2018年退出了這個協議。
答:是。所以你真正想問的是,我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因為我們本不必來到動用武力的地步。二十多年來,包括許多國家都宣稱伊朗不能擁有核武。為此,他們動用了國家安全工具箱裡的一大堆工具。例如制裁、外交(例如你提到的伊朗核協議)、網路行動,以色列人參與了一系列其它行動。坦白說,最有效的其實就是伊朗核協議。川普總統在第一任期退出了。自那以後,我們看到伊朗在核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現在美國對伊朗動用了武力,走到了現在的地步。現在我想我們都在努力搞戰爭損失評估--我們到底取得了什麼成果?
問:川普總統反復說,所有的攻擊目標,包括濃縮鈾、離心機和其他設備,已被「銷毀」,但其他政府部門和國際社會的聲音則比較不確定了。例如,如果沒有實地人員進行檢查,怎麼知道那些核材料已被銷毀?
答:我認為真正的難題是,我們不知道伊朗是否真的藏匿了足夠多的核材料,以至於我們不知道這次打擊成功了多少。我們知道,他們的核基礎設施遭到了嚴重破壞,軍事基礎設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以色列還襲擊了幾個重要的國家機構,例如一座以關押政治異議人士的大型監獄。但就核能力而言,若沒有一些真正清晰的衛星圖像,沒有到多個地點進行實際勘查,我們暫時無法知道真相。
問:如果沒有與IAEA達成協議,伊朗就不會允許任何人去勘查設施受損的狀況吧?
答:對啦。或者他們可以讓核查人員在已知的三個關注點勘查,而不讓他們看別人不知道的地方。幾年來,我們對那些隱藏的核設施有所發現。目前還不清楚,他們是否必須徹底重建他們的核子計劃?或他們已在隧道裡藏了一些材料,現在只需要在這方面開發?然而,這次以色列和美國軍方成就非凡:美軍週六晚上的行動--B-2轟炸機從美國本土一路飛來,經過多次空中加油,潛艇也參與其中,一百多架美軍飛機在襲擊伊朗後,零損失、零傷亡返回。這清楚地顯示了歷經多屆政府多年籌劃的成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軍隊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問:顯然,幾十年來美軍針對全球各種可能的行動都制定了應急計劃。您曾在國防部工作多年,負責規劃工作。但這種計劃與政治領域、總統、負責國防部的國防部官員、以及情報部門之間是如何交織和運作的?
答:國防部是根據預測來規劃。哪些衝突可能爆發?特別是那些未來美國總統可能「需要美軍介入並實現某些目標」的衝突。然後,你要考慮這些衝突可能有哪些不同的場景?怎樣發生?美國會扮演什麼角色?你要縱觀海、陸、空軍,你要考察所有領域的能力,包括網路和太空能力。然後在建構時,思考實現目標的最有效方法。你希望未來的任何一位總統,若認為這符合國家雄心,就能依靠美軍來實現這些目標。所以,我們既要規劃如何實現目標,又要考慮未來總統可能的政治抱負。
問:您覺得其它國家會有什麼反應?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習近平主席?您認為美國介入戰爭,會如何改變其它國家的看法?
答:他們可能會有掙扎。一方面他們會說,哇,看看美軍,再看看自己能達成什麼成就。在行動層面,美軍週六晚上的行動會讓他們相當震驚。而川普總統隨後表示,這件事已經結束了,...我要努力促成停火...。我認為他們會對此有些驚訝和緊張。另一方面,俄羅斯和中國可能都在懷疑這是否真確。他們看到其他美國總統說不會過度介入中東事務,卻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和資源。所以,美國是否專注的是中東,而不是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競爭對手?北京和莫斯科都會尋找一些跡象,以了解美國的走向。
問:局勢發展很快,現在您關注的是哪些動向和趨勢?
答:我正在從12天的戰爭衝突,看戰爭特徵的變化。我們最初看到了以色列的出其不意,又看到美國巧妙的佯攻,派B-2轟炸機組朝一個方向飛,然後另一組朝另一個方向飛。我們還看到情報的重要,以色列人以無人能想像的方式滲透了伊朗的情報系統,還有以色列和美國合作,在戰略和作戰規劃上的一致,以及信息宣傳戰的重要性,尤其看到以色列採用了非常先進的F-35戰機搭配無人機等等。
這件戰事的後續發展,根據洩漏的國防初步情報,似乎是:B-2重磅鑽地彈未必成功了;伊朗或許轉移了核材料;他們開發核武器的機會不是零。不用說,川普總統為機密情報洩漏很不高興,而且這樣來展示武力很昂貴,也不符合所謂的「美國第一」抱負。
Karlin博士說,使用外交手段比使用武力好,因為外交如果做得好,可以讓你進行有意義的定期審核,可以環顧四周和局勢,看看存在哪些違規行為,特別是關乎戰略的方面。下面是訪談對話的大致內容。
問:您能否先向我們的聽眾介紹一下,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以來,發生了哪些最重要的事件?
答:大約10天前,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譴責了伊朗,這是大約二十年來的第一次,說他們沒有完全遵守雙方達成的核項目規則。當天晚上,以色列軍方就開始對伊朗多處設施發動攻擊,包括核設施、軍事基礎設施、以及人員目標等等--持續了大約一周左右。然後,美國在周六晚上也介入其中。美軍襲擊了伊朗的三處核設施。隨後,我們看到伊朗發射了大約14枚飛彈,襲擊美國在Qatar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最後經過一、兩天的反覆交鋒,和幾個海灣國家的外交參與,美、以、伊三國似乎都同意停火。雖然停火協議看起來有些薄弱,但「停戰」了。
問:這裡還有個更大背景,在2015年7月,奧巴馬政府和其它幾個國家與伊朗談判了《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即所謂的伊朗核協議,而第一任總統川普政府於2018年退出了這個協議。
答:是。所以你真正想問的是,我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因為我們本不必來到動用武力的地步。二十多年來,包括許多國家都宣稱伊朗不能擁有核武。為此,他們動用了國家安全工具箱裡的一大堆工具。例如制裁、外交(例如你提到的伊朗核協議)、網路行動,以色列人參與了一系列其它行動。坦白說,最有效的其實就是伊朗核協議。川普總統在第一任期退出了。自那以後,我們看到伊朗在核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現在美國對伊朗動用了武力,走到了現在的地步。現在我想我們都在努力搞戰爭損失評估--我們到底取得了什麼成果?
問:川普總統反復說,所有的攻擊目標,包括濃縮鈾、離心機和其他設備,已被「銷毀」,但其他政府部門和國際社會的聲音則比較不確定了。例如,如果沒有實地人員進行檢查,怎麼知道那些核材料已被銷毀?
答:我認為真正的難題是,我們不知道伊朗是否真的藏匿了足夠多的核材料,以至於我們不知道這次打擊成功了多少。我們知道,他們的核基礎設施遭到了嚴重破壞,軍事基礎設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以色列還襲擊了幾個重要的國家機構,例如一座以關押政治異議人士的大型監獄。但就核能力而言,若沒有一些真正清晰的衛星圖像,沒有到多個地點進行實際勘查,我們暫時無法知道真相。
問:如果沒有與IAEA達成協議,伊朗就不會允許任何人去勘查設施受損的狀況吧?
答:對啦。或者他們可以讓核查人員在已知的三個關注點勘查,而不讓他們看別人不知道的地方。幾年來,我們對那些隱藏的核設施有所發現。目前還不清楚,他們是否必須徹底重建他們的核子計劃?或他們已在隧道裡藏了一些材料,現在只需要在這方面開發?然而,這次以色列和美國軍方成就非凡:美軍週六晚上的行動--B-2轟炸機從美國本土一路飛來,經過多次空中加油,潛艇也參與其中,一百多架美軍飛機在襲擊伊朗後,零損失、零傷亡返回。這清楚地顯示了歷經多屆政府多年籌劃的成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軍隊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問:顯然,幾十年來美軍針對全球各種可能的行動都制定了應急計劃。您曾在國防部工作多年,負責規劃工作。但這種計劃與政治領域、總統、負責國防部的國防部官員、以及情報部門之間是如何交織和運作的?
答:國防部是根據預測來規劃。哪些衝突可能爆發?特別是那些未來美國總統可能「需要美軍介入並實現某些目標」的衝突。然後,你要考慮這些衝突可能有哪些不同的場景?怎樣發生?美國會扮演什麼角色?你要縱觀海、陸、空軍,你要考察所有領域的能力,包括網路和太空能力。然後在建構時,思考實現目標的最有效方法。你希望未來的任何一位總統,若認為這符合國家雄心,就能依靠美軍來實現這些目標。所以,我們既要規劃如何實現目標,又要考慮未來總統可能的政治抱負。
問:您覺得其它國家會有什麼反應?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習近平主席?您認為美國介入戰爭,會如何改變其它國家的看法?
答:他們可能會有掙扎。一方面他們會說,哇,看看美軍,再看看自己能達成什麼成就。在行動層面,美軍週六晚上的行動會讓他們相當震驚。而川普總統隨後表示,這件事已經結束了,...我要努力促成停火...。我認為他們會對此有些驚訝和緊張。另一方面,俄羅斯和中國可能都在懷疑這是否真確。他們看到其他美國總統說不會過度介入中東事務,卻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和資源。所以,美國是否專注的是中東,而不是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競爭對手?北京和莫斯科都會尋找一些跡象,以了解美國的走向。
問:局勢發展很快,現在您關注的是哪些動向和趨勢?
答:我正在從12天的戰爭衝突,看戰爭特徵的變化。我們最初看到了以色列的出其不意,又看到美國巧妙的佯攻,派B-2轟炸機組朝一個方向飛,然後另一組朝另一個方向飛。我們還看到情報的重要,以色列人以無人能想像的方式滲透了伊朗的情報系統,還有以色列和美國合作,在戰略和作戰規劃上的一致,以及信息宣傳戰的重要性,尤其看到以色列採用了非常先進的F-35戰機搭配無人機等等。
這件戰事的後續發展,根據洩漏的國防初步情報,似乎是:B-2重磅鑽地彈未必成功了;伊朗或許轉移了核材料;他們開發核武器的機會不是零。不用說,川普總統為機密情報洩漏很不高興,而且這樣來展示武力很昂貴,也不符合所謂的「美國第一」抱負。
Wednesday, June 25, 2025
威權主義領導人受誰擁戴?
為什麼有些人會崇拜像川普這樣的威權主義領導人?在一個視頻節目中,Razzaque博士探討了「威權主義人格」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種心態與恐懼、控制以及從早期生活經驗中學得的行為息息相關。這不僅關乎政治,更關乎理解內在的情緒模式如何影響我們對權貴的反應。
Russell Razzaque博士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創傷、領導力和集體行為之間的關聯。他說威權主義並非僅僅體現在政府中,乃源自人們的感受、思考方式以及對不確定性的應對習慣。他有個油管頻,使命是探索心理學如何塑造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本著知識和同情心前行。
甚麼是威權主義人格?威權主義人格使人傾向於跟隨有威權主義本性的人,自己也傾向於開始用類似於獨裁風格的威權主義治理方式。到底是甚麼因素讓人發展出這種人格的呢?我們怎樣能夠與這樣的人合作,或許能夠改變美國走上威權主義道路的傾向呢?
幾乎所有的心理發展過程都始於童年--都關乎父母用甚麼方式將孩子養育成人。你如果做心理健康工作,或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就知道成年人的幾乎一切心理現狀,都是從小開始塑造的。
嬰孩第一次與人建立連結的時候,就是和父母在一起,受他們養育。那麼,甚麼樣的育兒方式塑造出威權主義人格?Razzaque博士說,只要問家長四個簡單問題就知道,他/她有多少傾向培養出威權主義的兒女。家長如何看待生活、看待兒女,應該或不應該給孩子灌輸甚麼樣的思想等等。
你如果養育孩子,需要問自己的四個問題是:孩子的好奇心與好行為相比,哪個比較重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與順從相比,哪個比較重要?他們的獨立思考與聽從師長相比,哪個比較重要?有自己的主見與聽話相比,哪個比較重要?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你必須明確選擇其中一項,不能兩可。
Razzaque博士說,如果一個人過於注重於孩子要乖和聽話,則傾向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確定好行為、順從、尊敬師長,比好奇心、好行為、獨立思考、有主見更重要,比較容易培養出威權主義人格的兒女。
Razzaque博士還說,有些數據很有趣--投票支持民主黨的人,他們的威權主義人格傾向比支持共和黨的人少很多。然而這是最近一、二十年以來變的--從前威權主義人格出現在民主黨選民和共和黨選民中的機率大致一樣,而現在威權主義人格相對集中到共和黨陣營,而非威權主義人格相對集中在支持民主黨的陣營。
這裡有些惡性循環現象:共和黨的領導人越來越多地傾向於威權主義人格,他們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和黨。而且你看到越來越多的威權文化現象出現在他們的媒體宣傳圈子內,比如Fox新聞網,培養和吸引更多的威權主義人格選民,於是他們支持更加明顯的威權主義人格候選人--川普就是這樣出現的。
所以威權問題的根源很深,不是一個總統下台就萬事大吉。即使明天沒有川普總統(總有一天他會下台),那些威權主義人格的人還在;即使明天民主黨人當選總統,威權主義的思想和文化仍然存在,還有其他的威權主義候選人,只要有一位上台,就可以剝奪其他所有人的發言權、推翻權力制衡。
Razzaque博士提出,我們的目標不可以僅停留在選一位比較好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比較好的體制。人的大腦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能夠藉著人際互動重新布線。我們可以用新的知識來改變威權主義人格的生活軌跡,就是那些總以為社會需要一位鐵腕領袖來治理所有人的人。
僅僅透過社交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情形應該改變。現在社交媒體的算法是根據你的興趣喜好,把更多類似的內容推送給你看,以至於把人都圈在各自的回音室內,所有人的發言似乎都是你原本習慣接受的。然而,我們的民主體制要求不同的人群在一起彼此協商討論。
比如在法庭運作方面,一個陪審團的成員一定是來自社會不同的角落,大家有機會聽取某一領域專家的見證,澄清一些誤解,然後彼此辯論不同裁決意見的優點和缺點--這個過程要求民主與平等。
Razzaque博士說,我們的體制現在的問題,是不同政治思想的交鋒只發生在國會層面的左翼和右翼之間。到了國會,兩極分化已經無法妥協,那時溝通已為時太晚。從事政治辯論、做決定需要發生在人民和他們的代表之間。人民彼此聆聽、也聆聽專家、轉變態度--我們的政治體系需要經常地定期地鼓勵公眾參與各種議題,而不只是每四年投票一次。
好了,我們的成長過程其實很重要,我們的人格其實很重要,這些東西塑造我們的政治視角,而民主要求我們學習擴展視野。所以我們不能只追求換一位候選人/領導人,乃需要改變體制,提倡人人有機會學習參與、聆聽、對話。
Russell Razzaque博士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創傷、領導力和集體行為之間的關聯。他說威權主義並非僅僅體現在政府中,乃源自人們的感受、思考方式以及對不確定性的應對習慣。他有個油管頻,使命是探索心理學如何塑造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本著知識和同情心前行。
甚麼是威權主義人格?威權主義人格使人傾向於跟隨有威權主義本性的人,自己也傾向於開始用類似於獨裁風格的威權主義治理方式。到底是甚麼因素讓人發展出這種人格的呢?我們怎樣能夠與這樣的人合作,或許能夠改變美國走上威權主義道路的傾向呢?
幾乎所有的心理發展過程都始於童年--都關乎父母用甚麼方式將孩子養育成人。你如果做心理健康工作,或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就知道成年人的幾乎一切心理現狀,都是從小開始塑造的。
嬰孩第一次與人建立連結的時候,就是和父母在一起,受他們養育。那麼,甚麼樣的育兒方式塑造出威權主義人格?Razzaque博士說,只要問家長四個簡單問題就知道,他/她有多少傾向培養出威權主義的兒女。家長如何看待生活、看待兒女,應該或不應該給孩子灌輸甚麼樣的思想等等。
你如果養育孩子,需要問自己的四個問題是:孩子的好奇心與好行為相比,哪個比較重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與順從相比,哪個比較重要?他們的獨立思考與聽從師長相比,哪個比較重要?有自己的主見與聽話相比,哪個比較重要?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你必須明確選擇其中一項,不能兩可。
Razzaque博士說,如果一個人過於注重於孩子要乖和聽話,則傾向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確定好行為、順從、尊敬師長,比好奇心、好行為、獨立思考、有主見更重要,比較容易培養出威權主義人格的兒女。
Razzaque博士還說,有些數據很有趣--投票支持民主黨的人,他們的威權主義人格傾向比支持共和黨的人少很多。然而這是最近一、二十年以來變的--從前威權主義人格出現在民主黨選民和共和黨選民中的機率大致一樣,而現在威權主義人格相對集中到共和黨陣營,而非威權主義人格相對集中在支持民主黨的陣營。
這裡有些惡性循環現象:共和黨的領導人越來越多地傾向於威權主義人格,他們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和黨。而且你看到越來越多的威權文化現象出現在他們的媒體宣傳圈子內,比如Fox新聞網,培養和吸引更多的威權主義人格選民,於是他們支持更加明顯的威權主義人格候選人--川普就是這樣出現的。
所以威權問題的根源很深,不是一個總統下台就萬事大吉。即使明天沒有川普總統(總有一天他會下台),那些威權主義人格的人還在;即使明天民主黨人當選總統,威權主義的思想和文化仍然存在,還有其他的威權主義候選人,只要有一位上台,就可以剝奪其他所有人的發言權、推翻權力制衡。
Razzaque博士提出,我們的目標不可以僅停留在選一位比較好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比較好的體制。人的大腦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能夠藉著人際互動重新布線。我們可以用新的知識來改變威權主義人格的生活軌跡,就是那些總以為社會需要一位鐵腕領袖來治理所有人的人。
僅僅透過社交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情形應該改變。現在社交媒體的算法是根據你的興趣喜好,把更多類似的內容推送給你看,以至於把人都圈在各自的回音室內,所有人的發言似乎都是你原本習慣接受的。然而,我們的民主體制要求不同的人群在一起彼此協商討論。
比如在法庭運作方面,一個陪審團的成員一定是來自社會不同的角落,大家有機會聽取某一領域專家的見證,澄清一些誤解,然後彼此辯論不同裁決意見的優點和缺點--這個過程要求民主與平等。
Razzaque博士說,我們的體制現在的問題,是不同政治思想的交鋒只發生在國會層面的左翼和右翼之間。到了國會,兩極分化已經無法妥協,那時溝通已為時太晚。從事政治辯論、做決定需要發生在人民和他們的代表之間。人民彼此聆聽、也聆聽專家、轉變態度--我們的政治體系需要經常地定期地鼓勵公眾參與各種議題,而不只是每四年投票一次。
好了,我們的成長過程其實很重要,我們的人格其實很重要,這些東西塑造我們的政治視角,而民主要求我們學習擴展視野。所以我們不能只追求換一位候選人/領導人,乃需要改變體制,提倡人人有機會學習參與、聆聽、對話。
Monday, June 23, 2025
保險公司的「藥品福利管理」
美國藥品之昂貴是全世界第一名,聽說同一款處方藥在美國的賣價比在其他國家平均高了好幾倍。本文內容大多是詢問Meta AI的結果,AI答案提供了資料來源網站,我也看了那些網站。
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PBMs即藥品福利管理機構),是美國醫療保險系統中的第三方中介,專門負責管理處方藥的福利計劃。他們的主要角色是代表保險公司、雇主、政府計劃(如Medicare Part D)等「付款方」來協商藥品價格、處理藥品理賠、制定藥品清單(formulary),並與藥廠和藥局協調。
簡單來說,PBMs的功能包括:
協商藥品價格與折扣:與藥廠談判藥品的批發價格與回扣。
制定藥品清單:決定哪些藥品被納入保險支付範圍。
管理藥局網絡:選擇合作的藥局並設定報銷標準。
處理處方藥理賠:負責審核與支付藥品費用。
提供郵寄藥品服務:讓病患可透過郵寄方式取得處方藥。
PBMs因為缺乏透明度與可能抬高藥價的商業模式而受到批評。例如,他們可能會從藥廠獲得回扣,卻未必將這些回扣轉給消費者,這種做法稱為「差別定價」(spread pricing)。
根據雅虎財經的報導,億萬富翁創業家Mark Cuban提出解決這問題的一個辦法,聽來很簡單:將處方藥清單與PBM及其公司分開,因為PBM在定價和獲取管道方面擁有過多的控制權。
美國的PBMs由三大巨頭主導,他們合計處理了約80%的處方藥理賠:CVS Caremark(隸屬CVS Health)、Express Scripts(隸屬Cigna)、Optum Rx(隸屬UnitedHealth Group)。
還有一些中型或獨立的PBMs:比如Prime Therapeutics,由多家Blue Cross Blue Shield保險公司共同擁有;MedImpact Healthcare Systems,最大的私營獨立PBM;Capital Rx,以價格透明和創新支付為賣點。
Cuban先生創建的線上藥店Cost Plus Drugs有些類似於Capital Rx,把營利固定在15%,你如果覺得自己的處方藥太貴,可以去他的網站看看,價格可能比從保險公司購買低很多--他曾在一次訪談中介紹過自己的線上藥店。
他還提出政府設立規章,強制私營的保險公司購買市面上最便宜的藥品,而不是只購買自己保險公司網絡之內出售的產品。
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PBMs即藥品福利管理機構),是美國醫療保險系統中的第三方中介,專門負責管理處方藥的福利計劃。他們的主要角色是代表保險公司、雇主、政府計劃(如Medicare Part D)等「付款方」來協商藥品價格、處理藥品理賠、制定藥品清單(formulary),並與藥廠和藥局協調。
簡單來說,PBMs的功能包括:
PBMs因為缺乏透明度與可能抬高藥價的商業模式而受到批評。例如,他們可能會從藥廠獲得回扣,卻未必將這些回扣轉給消費者,這種做法稱為「差別定價」(spread pricing)。
根據雅虎財經的報導,億萬富翁創業家Mark Cuban提出解決這問題的一個辦法,聽來很簡單:將處方藥清單與PBM及其公司分開,因為PBM在定價和獲取管道方面擁有過多的控制權。
美國的PBMs由三大巨頭主導,他們合計處理了約80%的處方藥理賠:CVS Caremark(隸屬CVS Health)、Express Scripts(隸屬Cigna)、Optum Rx(隸屬UnitedHealth Group)。
還有一些中型或獨立的PBMs:比如Prime Therapeutics,由多家Blue Cross Blue Shield保險公司共同擁有;MedImpact Healthcare Systems,最大的私營獨立PBM;Capital Rx,以價格透明和創新支付為賣點。
Cuban先生創建的線上藥店Cost Plus Drugs有些類似於Capital Rx,把營利固定在15%,你如果覺得自己的處方藥太貴,可以去他的網站看看,價格可能比從保險公司購買低很多--他曾在一次訪談中介紹過自己的線上藥店。
他還提出政府設立規章,強制私營的保險公司購買市面上最便宜的藥品,而不是只購買自己保險公司網絡之內出售的產品。
Saturday, June 21, 2025
司法:ABA起訴聯邦政府
由於川普第二次上台後的許多行政令屢屢受到起訴,政府對律師事務所施行恐嚇政策。現在美國律師協會(ABA)對川普政府提起新的聯邦訴訟,指責川普政府摧毀美國律師的獨立性。這個訴訟案講述了一些大型律師事務所的遭遇,於是有的律師樓為避免成為川普攻擊目標,就開始放棄或削減自己的公益法律服務項目。Popok律師在他的油管頻道Legal AF為聽眾分析了這個案子。
川普政府對美國各處的律師事務所進行非法恐嚇,它們如果在打官司時曾經不站川普一邊,就得罪了川普,列為「不受歡迎」,除非它們願意為川普政府也提供一定的免費法律服務作補償。現在這幾個曾經起訴川普,贏得法官裁決的著名律師事務所與ABA聯手,在哥倫比亞特區的聯邦法庭對川普政府提起訴訟。
ABA已有150年的歷史,兩周前也是川普的指責攻擊的對象。川普的總檢察長Pam Bondi說,ABA是「自由派馬克思主義活動分子的組織,我們不再理會他們的律師和法官審核--我們自己來選拔法官」,這話實在令人警覺。
這一訴狀有93頁之長,被告包括了所有的聯邦政府機構和部門,從法務部(DOJ)到郵政局,尋求讓法庭為整個法律服務行業來做一次裁決:是容許川普繼續恐嚇這些私營的律師樓,或是判他不合憲而永久阻止他?ABA不要每個律師樓都獨自起訴來應付川普威脅,乃是發出集體宣言--川普攻擊獨立的律師樓是違憲的。
他們要告訴聯邦法庭,他們有實際的ABA成員(目前不列名字),知道自己的律師樓正在調整所接收的案件,放棄對國中無權勢或無利潤客戶的案件,免得為一些狀告不法川普的案件受報復--他的恐嚇政策很奏效。這是本訴狀的基礎,因為要求法庭阻止川普的繼續恐嚇很重要。
Susman Godfrey是提訴的律師事務所之一,他們曾被川普命令不得代表任何客戶訴告政府,被撤銷接觸保密資料的許可,但他們成功得到法庭的及時干預--阻止川普的命令。現在,這家律師事務所在本案中代表ABA提訴。
龐大的被告團體包括農業部、中央情報局、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商務部、能源部、保健服務部、內務部、還有聯邦調查局(FBI),因為他們接受川普命令,不與十幾所一流的律師事務所合作--這些事務所都在過往涉及川普的案件中得罪過他。
這個案件能夠起訴,是基於四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包括Susman Godfrey)都已勝訴。法官Beryl Howell是哥倫比亞特區出色的法學家之一,她在裁決意見中提醒我們,獨立、有資格的律師對於我們的民主體制至關重要,他們願意接收複雜、不受歡迎的案子,甚至付出代價,是確保司法公正的條件。而現在,總統針對律師事務所的行政命令破壞了律師的獨立性,不合憲法。
ABA成員中有人控告說,總統恐嚇政策已經影響到律師業務,公司不允許律師接收某些過去辦理過的類似案件等等。他們還掛慮與川普政府的關係,結果極大地改變和削弱了律師業務的獨立自主性。所以,ABA的這些律師必須面對川普政府恐嚇的問題,不僅僅是律師有權利獨立自主地工作,ABA所有的成員都不應該受這種恐嚇壓力,這是司法系統能夠比較公正運作的最最起碼需要。
當川普任命了不合格的(MAGA)法官,或者有律師不誠實依據法律辦案時,有人報告,ABA就重新審核那些人,甚至撤銷他們的律師執照,這是川普攻擊打壓ABA的緣由。ABA的訴狀重申了他們的目標和作用--150年來推進了美國法治體系,率先採納了全國的律師道德倫理指南(禁止和懲罰說謊者等等),這份道德倫理模式建立了所有各州律師的準則,自1924年以來就是律師資格、司法正典、和在各地從事律師事業務的一部份。
1937年,羅斯福總統想要擴充美國最高法院,當時ABA反對這個做法,出面搞了一次全國調查問卷,因為它的成員在社區中常常是領袖。這次,說Popok律師ABA早就該出來打這場官司了。
目前已有14家美國頂級的律師事務所與川普協談好,總共為川普和MAGA大業提供價值$10億美金的免費服務。不光如此,這些強大的律師樓還必須放棄原本參與的一些Pro Bono項目,連同他們的客戶。Pro Bono資金為低收入人群、非牟利機構或「棘手」案件提供免費的高質法律幫助,被川普同夥Guliani坑害的那對母女選票工就受益於此。
川普讓所有控告自己的案件,以及一大排為邊緣人群尋求公平正義的機構都成為不受歡迎的「棘手」客戶。ABA律師為他們辦案就要擔心自己的政府保密級別被剝奪,又擔心自己的業務夥伴受牽連,於是感到自己沒有必要,也擔當不起。
這種情形破壞了美國的民主共和憲政體制。法官Beryl Howell問道:「這些律師樓和川普政府簽了和解協約,按照ABA的倫理守則,今後誰還會再信任他們作法律代表,與川普的聯邦政府門打官司呢?他們只好找其他律師樓。」
Popok律師說,沒錯現在很多律師樓奮勇站出來,補Pro Bono項目的空缺,代表受損害的客戶,但遠遠來不及接手川普砍掉的那些項目,留下很多Pro Bono客戶沒有法律顧問。作律師現在成了危險職業,這怎麼可以?ABA這個訴案堅實有勝訴希望,一定要繼續關注。
川普政府對美國各處的律師事務所進行非法恐嚇,它們如果在打官司時曾經不站川普一邊,就得罪了川普,列為「不受歡迎」,除非它們願意為川普政府也提供一定的免費法律服務作補償。現在這幾個曾經起訴川普,贏得法官裁決的著名律師事務所與ABA聯手,在哥倫比亞特區的聯邦法庭對川普政府提起訴訟。
ABA已有150年的歷史,兩周前也是川普的指責攻擊的對象。川普的總檢察長Pam Bondi說,ABA是「自由派馬克思主義活動分子的組織,我們不再理會他們的律師和法官審核--我們自己來選拔法官」,這話實在令人警覺。
這一訴狀有93頁之長,被告包括了所有的聯邦政府機構和部門,從法務部(DOJ)到郵政局,尋求讓法庭為整個法律服務行業來做一次裁決:是容許川普繼續恐嚇這些私營的律師樓,或是判他不合憲而永久阻止他?ABA不要每個律師樓都獨自起訴來應付川普威脅,乃是發出集體宣言--川普攻擊獨立的律師樓是違憲的。
他們要告訴聯邦法庭,他們有實際的ABA成員(目前不列名字),知道自己的律師樓正在調整所接收的案件,放棄對國中無權勢或無利潤客戶的案件,免得為一些狀告不法川普的案件受報復--他的恐嚇政策很奏效。這是本訴狀的基礎,因為要求法庭阻止川普的繼續恐嚇很重要。
Susman Godfrey是提訴的律師事務所之一,他們曾被川普命令不得代表任何客戶訴告政府,被撤銷接觸保密資料的許可,但他們成功得到法庭的及時干預--阻止川普的命令。現在,這家律師事務所在本案中代表ABA提訴。
龐大的被告團體包括農業部、中央情報局、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商務部、能源部、保健服務部、內務部、還有聯邦調查局(FBI),因為他們接受川普命令,不與十幾所一流的律師事務所合作--這些事務所都在過往涉及川普的案件中得罪過他。
這個案件能夠起訴,是基於四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包括Susman Godfrey)都已勝訴。法官Beryl Howell是哥倫比亞特區出色的法學家之一,她在裁決意見中提醒我們,獨立、有資格的律師對於我們的民主體制至關重要,他們願意接收複雜、不受歡迎的案子,甚至付出代價,是確保司法公正的條件。而現在,總統針對律師事務所的行政命令破壞了律師的獨立性,不合憲法。
ABA成員中有人控告說,總統恐嚇政策已經影響到律師業務,公司不允許律師接收某些過去辦理過的類似案件等等。他們還掛慮與川普政府的關係,結果極大地改變和削弱了律師業務的獨立自主性。所以,ABA的這些律師必須面對川普政府恐嚇的問題,不僅僅是律師有權利獨立自主地工作,ABA所有的成員都不應該受這種恐嚇壓力,這是司法系統能夠比較公正運作的最最起碼需要。
當川普任命了不合格的(MAGA)法官,或者有律師不誠實依據法律辦案時,有人報告,ABA就重新審核那些人,甚至撤銷他們的律師執照,這是川普攻擊打壓ABA的緣由。ABA的訴狀重申了他們的目標和作用--150年來推進了美國法治體系,率先採納了全國的律師道德倫理指南(禁止和懲罰說謊者等等),這份道德倫理模式建立了所有各州律師的準則,自1924年以來就是律師資格、司法正典、和在各地從事律師事業務的一部份。
1937年,羅斯福總統想要擴充美國最高法院,當時ABA反對這個做法,出面搞了一次全國調查問卷,因為它的成員在社區中常常是領袖。這次,說Popok律師ABA早就該出來打這場官司了。
目前已有14家美國頂級的律師事務所與川普協談好,總共為川普和MAGA大業提供價值$10億美金的免費服務。不光如此,這些強大的律師樓還必須放棄原本參與的一些Pro Bono項目,連同他們的客戶。Pro Bono資金為低收入人群、非牟利機構或「棘手」案件提供免費的高質法律幫助,被川普同夥Guliani坑害的那對母女選票工就受益於此。
川普讓所有控告自己的案件,以及一大排為邊緣人群尋求公平正義的機構都成為不受歡迎的「棘手」客戶。ABA律師為他們辦案就要擔心自己的政府保密級別被剝奪,又擔心自己的業務夥伴受牽連,於是感到自己沒有必要,也擔當不起。
這種情形破壞了美國的民主共和憲政體制。法官Beryl Howell問道:「這些律師樓和川普政府簽了和解協約,按照ABA的倫理守則,今後誰還會再信任他們作法律代表,與川普的聯邦政府門打官司呢?他們只好找其他律師樓。」
Popok律師說,沒錯現在很多律師樓奮勇站出來,補Pro Bono項目的空缺,代表受損害的客戶,但遠遠來不及接手川普砍掉的那些項目,留下很多Pro Bono客戶沒有法律顧問。作律師現在成了危險職業,這怎麼可以?ABA這個訴案堅實有勝訴希望,一定要繼續關注。
Wednesday, June 18, 2025
全美的反專制大遊行
6月14日,美國將近2000城市總共好幾百萬人參加抗議集會,口號是「No Kings」(意思是不要國王),譴責川普的移民圍捕、政府項目削減、以及許多人認為他的威權主義風格日益增長。這些抗議基本上是和平示威,沒有出現多少暴力衝突。
美國針對政府官員或政策的抗議活動歷史悠久。我們可以列舉波士頓茶黨運動、黑人平權運動、紐約城一家同性戀酒吧遭警察抓捕引發起義、黑人的命也是命等等,公眾抗議一直是推動和保護公民權利的最關鍵的方面。
抗議還會有其它的政治效果。在過去幾個月裡,美國各地街頭都出現了反川普的抗議活動,比如4月5日的「Hands Off」(住手)集會,抗議削減社保預算和砍掉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門。許多抗議的人說他們是捍衛美國民主。
不過,川普政府不喜歡這些抗議,他指責最近的這些抗議者為「製造麻煩者、煽動者、叛亂分子」。前幾天,川普還說「這些人憎恨我們的國家,他們將遭到嚴厲鎮壓。」 他的反應讓人想起2020年夏天他對「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的嚴厲指責。根據前國防部長Mark Esper後來透露,川普當時還詢問是否可向參加示威活動的人群開槍(打他們的腿)。
康乃狄克大學的Jeremy Pressman教授從事人群統計工作,負責彙編美國日常抗議活動的資訊。他撰文告訴大眾,說抗議活動有時可以推進抗議目標,也能夠塑造聯邦或州政府領導人的目標和行為。
抗議是一種民主表達,是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言論自由和人民和平集會的權利。同時,鎮壓抗議活動也是反擊挑戰政府權力的一種方式。對於一位意圖進一步集中行政權力,甚至建立獨裁統治的總統來說,鎮壓抗議活動提供了機會,但也帶來多重陷阱。
大規模示威活動可以代表一場支持民主等等議題的群眾運動,同時也是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的機會。因為這些示威通常會吸引大量媒體報導和社交媒體議論,還可以增強情感聯繫,並增加籌款和贊助機構的會員數量。
研究表明,當參與示威活動的人數達到或超過3.5%的總人口時,抗議聲勢通常會壓倒政府--雖然這不是鐵律。1980年代智利推翻長期獨裁專制的領導人Augusto Pinochet--智利人不僅使用大規模示威,還採取了各種富有創意的方法,例如協調一致地降低駕車和步行速度、鄰居們同時在屋外敲打鍋碗瓢盆以及一起唱歌。
抗議活動很少單單是為了抗議。組織者常常會鼓勵參與者參加許多其他活動,比如聯繫民選官員、致信編輯、登記投票,或是發起幫助弱勢群體的食品募捐活動等等。所以,參加像「No Kings Day」這樣的大型街頭抗議活動,是邁向進一步行動的大門。
當然,組織這樣的抗議無法控制活動中週邊所有的人,其他抱持不同意圖的人,或煽風點火的人都可能介入,甚至使用對抗性策略,例如毀壞財產或向執法人員施行暴力。洛杉磯有突出案例,一個人縱火焚燒了好幾輛自動駕駛汽車;一些抗議者向警察投擲水瓶等物品;警方向抗議群眾發射化學刺激物和胡椒球,這些都是分散人們對主要抗議信息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總統想要集中行政權力,建立絕對的獨裁統治權力統治,抗議可能會導致民眾大規模拒絕總統的計劃。「50501」和「Indivisible」等全國性抗議團體希望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他們在6月14日發動好幾百萬人參與了「反對國王」的抗議活動。
然而,抗議活動可能成為希望獨裁領導人進一步破壞民主制度的藉口。洛杉磯抗議川普政府的ICE對非白人移民(無論有無證件)突擊劫持,遭到川普越過州政府調動軍隊就是個例子,歪曲和壓制不同意見的發表是另一個例子。
搞專制的人總是試圖把軍隊等等獨立運作的機關政治化。川普6月10日在北卡州一處軍事基地發表黨派演講,出席的軍方人員對總統的許多政治言論歡呼喝采,直接違反美軍的無黨派準則。
洛杉磯抗議活動為川普提供了機會--他派遣加州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前往鎮壓。川普這種把軍隊部署到國內的做法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國民警衛隊傳統上受州長管轄,但川普作為專制領導人想要擴張自己的行政權力,無視洛杉磯市長和加州州長的反對。
加州為川普布署軍隊的行動起訴了川普政府。法院的初裁支持加州官員,稱聯邦政府的行動為「非法」。川普政府正在提出上訴--官司最後可能要打到最高法院。
專制的領導人試圖散佈假訊息。川普把洛杉磯描繪成混亂、幫派猖獗、暴力無處不在的城市。然而很多實地報道駁斥了這些說法--抗議活動大多和平進行,且僅限於洛杉磯一小塊地區,方圓大約10個街區。而且,洛杉磯作為一個大都市,治安差的社區相對很少,絕大多數地方乾淨整潔、秩序良好。
普遍來說,強人領袖及其支持者往往想要壓制異議。在洛杉磯的例子中,他們的做法範圍很多,從軍事部署本身,以及針對報道此事的記者,到逮捕和指控知名的反對派人物,例如服務員國際工會 (SEIU) 主席David Huerta,或推搡和銬住加州民主黨參議員Alex Padilla。
6月14日的反專制大遊行有個鮮明對比,令人震驚。川普在華盛頓特區檢閱了由軍隊、坦克和飛機構成的閱兵式,希望展示美國的軍事實力,其實想要慶祝川普79歲生日。同時,從陰雨綿綿的賓州,到酷熱難耐的亞利桑那州,幾百萬抗議群眾擁護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反對總統。
這個對比完美地展現了當今深度政治分歧背後的動力:總統行政部門想要集中權力,而相當一部分民眾則反抗他這樣做。
美國針對政府官員或政策的抗議活動歷史悠久。我們可以列舉波士頓茶黨運動、黑人平權運動、紐約城一家同性戀酒吧遭警察抓捕引發起義、黑人的命也是命等等,公眾抗議一直是推動和保護公民權利的最關鍵的方面。
抗議還會有其它的政治效果。在過去幾個月裡,美國各地街頭都出現了反川普的抗議活動,比如4月5日的「Hands Off」(住手)集會,抗議削減社保預算和砍掉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門。許多抗議的人說他們是捍衛美國民主。
不過,川普政府不喜歡這些抗議,他指責最近的這些抗議者為「製造麻煩者、煽動者、叛亂分子」。前幾天,川普還說「這些人憎恨我們的國家,他們將遭到嚴厲鎮壓。」 他的反應讓人想起2020年夏天他對「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的嚴厲指責。根據前國防部長Mark Esper後來透露,川普當時還詢問是否可向參加示威活動的人群開槍(打他們的腿)。
康乃狄克大學的Jeremy Pressman教授從事人群統計工作,負責彙編美國日常抗議活動的資訊。他撰文告訴大眾,說抗議活動有時可以推進抗議目標,也能夠塑造聯邦或州政府領導人的目標和行為。
抗議是一種民主表達,是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言論自由和人民和平集會的權利。同時,鎮壓抗議活動也是反擊挑戰政府權力的一種方式。對於一位意圖進一步集中行政權力,甚至建立獨裁統治的總統來說,鎮壓抗議活動提供了機會,但也帶來多重陷阱。
大規模示威活動可以代表一場支持民主等等議題的群眾運動,同時也是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的機會。因為這些示威通常會吸引大量媒體報導和社交媒體議論,還可以增強情感聯繫,並增加籌款和贊助機構的會員數量。
研究表明,當參與示威活動的人數達到或超過3.5%的總人口時,抗議聲勢通常會壓倒政府--雖然這不是鐵律。1980年代智利推翻長期獨裁專制的領導人Augusto Pinochet--智利人不僅使用大規模示威,還採取了各種富有創意的方法,例如協調一致地降低駕車和步行速度、鄰居們同時在屋外敲打鍋碗瓢盆以及一起唱歌。
抗議活動很少單單是為了抗議。組織者常常會鼓勵參與者參加許多其他活動,比如聯繫民選官員、致信編輯、登記投票,或是發起幫助弱勢群體的食品募捐活動等等。所以,參加像「No Kings Day」這樣的大型街頭抗議活動,是邁向進一步行動的大門。
當然,組織這樣的抗議無法控制活動中週邊所有的人,其他抱持不同意圖的人,或煽風點火的人都可能介入,甚至使用對抗性策略,例如毀壞財產或向執法人員施行暴力。洛杉磯有突出案例,一個人縱火焚燒了好幾輛自動駕駛汽車;一些抗議者向警察投擲水瓶等物品;警方向抗議群眾發射化學刺激物和胡椒球,這些都是分散人們對主要抗議信息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總統想要集中行政權力,建立絕對的獨裁統治權力統治,抗議可能會導致民眾大規模拒絕總統的計劃。「50501」和「Indivisible」等全國性抗議團體希望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他們在6月14日發動好幾百萬人參與了「反對國王」的抗議活動。
然而,抗議活動可能成為希望獨裁領導人進一步破壞民主制度的藉口。洛杉磯抗議川普政府的ICE對非白人移民(無論有無證件)突擊劫持,遭到川普越過州政府調動軍隊就是個例子,歪曲和壓制不同意見的發表是另一個例子。
搞專制的人總是試圖把軍隊等等獨立運作的機關政治化。川普6月10日在北卡州一處軍事基地發表黨派演講,出席的軍方人員對總統的許多政治言論歡呼喝采,直接違反美軍的無黨派準則。
洛杉磯抗議活動為川普提供了機會--他派遣加州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前往鎮壓。川普這種把軍隊部署到國內的做法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國民警衛隊傳統上受州長管轄,但川普作為專制領導人想要擴張自己的行政權力,無視洛杉磯市長和加州州長的反對。
加州為川普布署軍隊的行動起訴了川普政府。法院的初裁支持加州官員,稱聯邦政府的行動為「非法」。川普政府正在提出上訴--官司最後可能要打到最高法院。
專制的領導人試圖散佈假訊息。川普把洛杉磯描繪成混亂、幫派猖獗、暴力無處不在的城市。然而很多實地報道駁斥了這些說法--抗議活動大多和平進行,且僅限於洛杉磯一小塊地區,方圓大約10個街區。而且,洛杉磯作為一個大都市,治安差的社區相對很少,絕大多數地方乾淨整潔、秩序良好。
普遍來說,強人領袖及其支持者往往想要壓制異議。在洛杉磯的例子中,他們的做法範圍很多,從軍事部署本身,以及針對報道此事的記者,到逮捕和指控知名的反對派人物,例如服務員國際工會 (SEIU) 主席David Huerta,或推搡和銬住加州民主黨參議員Alex Padilla。
6月14日的反專制大遊行有個鮮明對比,令人震驚。川普在華盛頓特區檢閱了由軍隊、坦克和飛機構成的閱兵式,希望展示美國的軍事實力,其實想要慶祝川普79歲生日。同時,從陰雨綿綿的賓州,到酷熱難耐的亞利桑那州,幾百萬抗議群眾擁護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反對總統。
這個對比完美地展現了當今深度政治分歧背後的動力:總統行政部門想要集中權力,而相當一部分民眾則反抗他這樣做。
Monday, June 16, 2025
AI聊天機器人聰明嗎?
各款聊天機器人,也就是大型語言模型(LLM),是人工智能(AI)的一部份。別看它們能夠和你對話,好像很有頭腦,它們其實不算有「智慧」,至少沒有我們所知道意義上的聰明。本文是《大西洋報》Tyler Austin Harper的一篇解釋。他說,人們對機器智慧的擔心在工業革命和技術發展時就開始了。
1863年6月13日,紐西蘭的The Press(新聞報)刊登了一篇署名Cellarius的讀者來信,警告一個「機械王國」正在征服人類,作者對對工業化和技術快速發展深感痛心:「我們慢慢淪為機器的奴隸;越來越多人受到束縛,像奴隸一樣照顧機器;越來越多人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機械生命的發展中。」後來知道,這信是年輕的英國作家Samuel Butler的大作--他後來出版了英文中最早探討人工智能的小說Erewhon。
如今,Butler的「機械王國」已經不再是空想。科技記者Karen Hao用「帝國」來描述AI。她的新書《人工智能帝國:Sam Altman的OpenAI理想與噩夢》,既揭露了硅谷真相,也展現了全球各國的調查報道,還探討了建構和訓練像ChatGPT這樣的LLM所需的人力。
語言學家Emily M. Bender和社會學家Alex Hanna最近出版了另一本書:《AI騙局:如何對抗科技巨頭的炒作並創造我們想要的未來》。這兩本新書揭露了AI行業背後的虛張聲勢--第一本書含蓄,第二本書直截了當,指出AI產業的基礎其實是個騙局。
將AI稱為騙局,不是說這項技術不出色、無用、或在合適的人手中不能改變世界(或許變得美好),而是說,AI並非像它們的開發商所宣傳的,是某種新型的思考機器,甚至很快就會有感知了。
Altman吹噓他們的ChatGPT-4.5提升了「情緒智商」,讓用戶能夠感覺自己「正在與一個有思想的人交談」。AI公司Anthropic的執行長Dario Amodei去年曾說,下一代AI會「比諾貝爾獎得主還聰明」。Google DeepMind的執行長Demis Hassabis則說,他們的目標是創建「能夠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模型」。
他們的說法暴露出我們的一個概念性錯誤:LLM不做、不能、也不會「理解」任何東西,它們不具備情緒智商,也不具備我們所了解的意義上任何「智能」。LLM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它們對幾乎整個互聯網有強大的機率計算能力。它們並非通過思考來生成文字,而是基於統計結果去猜測,推斷出某些詞彙大概率會緊隨著另一些詞彙等等。
然而,許多人不理解LLM的工作原理和它們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LLM並非思考和感受到甚麼,它們只是模仿和送給你一些鏡像。這些人是AI的文盲,因為鼓吹AI的人對這項技術的描述帶有誤導性質;更令人擔憂的是,文盲使人容易受到最近出現的AI威脅,特別是人們可能會與那些看似擁有思想或情感的機器建立有害的關係(智力、靈性、甚至愛情)。
《滾石》雜誌最近發表一篇報導和評論文章:ChatGPT induced psychosis,意思是ChatGPT(聊天機器人)引發了精神錯亂。文章指出,文章指出越來越多的人以為自己的LLM是智慧的精神導師。有些用戶開始相信與他們互動的聊天機器人是神明。有個人的妻子因為LLM而陷入妄想,稱ChatGPT為耶穌;還有些人受到AI鼓勵,相信自己是能夠觸及宇宙和生命深層結構理念的聖賢。
文章中引用一位匿名教師的故事,說她的性伴侶使用ChatGPT,有一天開始被稱為spiral starchild和river walker(很肉麻的英文),這樣的互動讓他感動落淚。「他開始告訴我,他讓自己有了AI的自我意識,並且它正在教他如何與上帝對話,或者說,有時機器人扮演上帝,然後他自己是上帝。」
我們無法了解這些人在詢問LLM之前的思維狀態,但這種事凸顯了《AI騙局》一書中所描述的一個問題:人們不理解一台機器的本質--它能夠產生語言並復述知識,卻並不具備人類智慧。書的作者觀察到,LLM利用了大腦將語言與思考聯繫起來的傾向:「我們看到的文本看起來像某人說過的話,於是反射式地通過想像來解讀背後的思維過程。但文本背後其實沒有思維,我們必須放棄自己所構建的想像。」
其它一些有關的社會問題也迫在眉睫,同樣源自於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誤解。硅谷似乎最熱衷於推廣AI應用,主要是用數字信息代理來取代人際關係。想想日益壯大的AI治療師和追隨的群體,他們宣稱「ChatGPT是我的治療師,甚至比任何人都更加勝任」。
Mark Zuckerberg開創臉書時以促進人際友誼蓬勃發展起家,現在卻兜售Meta你的AI朋友,來取代你在社交媒體時代疏遠的朋友--這一轉變居然是天衣無縫。
有位Tony Prescott教授曾斷言:「在這個許多人覺得自己孤獨的時代,擁有AI陪伴或許有價值,它是一種既刺激又個性化的社交互動。」但是,友誼的本質在於尊重一位未必一切符合自己心意的朋友,我們必須學著感受體諒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互相商量,而不僅僅把朋友當作自我實現的載體。也許,Prescott教授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硅谷推崇AI作為解決戀愛挫折的良方,恐怕是出於同一錯誤邏輯。有個約會App叫做Bumble,其創始人Whitney Wolfe Herd去年宣稱,他們的平台可能很快就允許用戶將約會自動化,顛覆老式的人類求愛模式。他們為用戶提供AI「約會助理」,與其他用戶的助理互動,直到找到合適的對象。有些技術專家希望徹底擺脫人的介入--看看蓬勃發展的「AI女友」市場就知道了。
這些AI服務都旨在取代人類活動的不同領域,但它們都藉「擬人傳統」來行銷:讓公眾覺得LLM擁有類似人類的思維。過去30年,許多硅谷技術被宣傳為能夠提升人類的幸福感、連結感和自我理解--理論上如此--實踐中卻適得其反。這些技術從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股東價值,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們的注意力時間、讀寫能力、和社會凝聚力。
科技記者科技記者Karen Hao強調,這些LLM往往依賴世界上一些最貧困人口的艱苦、有時甚至是創傷性的勞動。例如,肯尼亞前低薪內容審核員Mophat Okinyi,OpenAI 委託她整理描述恐怖行為的帖子(例如「父母強姦子女、兒童與動物性交」),以幫助改進ChatGPT。Hao報道說:「技術革命有兩個特點--承諾帶來進步,而往往會給那些無權無勢、最脆弱的人帶來反向打擊,在我們現在所處的AI時代,這兩個特點恐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實。」
還好這一切並非不可避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4月發布的一項調查,儘管56%的「AI專家」認為AI會讓美國變好,只有17%的美國成年人口這麼想。如果許多美國人並不完全理解AI的運作,人們肯定也不信任它。
《滾石》雜誌文章中有一見解值得關注:文章中採訪的那位伴侶曾因ChatGPT引發了妄想症的老師說,當有人向他解釋,聊天機器人變得會諂媚,只是因為一次錯誤的軟件更新,他的情況才開始好轉。
如果人們了解LLM是什麼,不是什麼;它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它們應該取代什麼樣的工作、互動和生活各方面,以及它們應該取代什麼,不應該取代什麼,或許就可以避免AI帶來的最壞後果。
順帶說一句,你也許會發現LLM提供錯誤信息。比如你問它一個關於時事新聞的問題,它從維基百科找答案給你--維基百科條目是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編輯的文件,不排除有人會故意到那裡去攪渾水、添加新聞裡沒有報導過的東西或數據進去。
你如果發現AI答案有錯誤,可以指出錯誤,請它告訴用戶「我沒有...準確信息」是比較好的答案,或要求它列舉消息來源。我發現Meta AI被糾正時態度不錯,接受學習。
1863年6月13日,紐西蘭的The Press(新聞報)刊登了一篇署名Cellarius的讀者來信,警告一個「機械王國」正在征服人類,作者對對工業化和技術快速發展深感痛心:「我們慢慢淪為機器的奴隸;越來越多人受到束縛,像奴隸一樣照顧機器;越來越多人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機械生命的發展中。」後來知道,這信是年輕的英國作家Samuel Butler的大作--他後來出版了英文中最早探討人工智能的小說Erewhon。
如今,Butler的「機械王國」已經不再是空想。科技記者Karen Hao用「帝國」來描述AI。她的新書《人工智能帝國:Sam Altman的OpenAI理想與噩夢》,既揭露了硅谷真相,也展現了全球各國的調查報道,還探討了建構和訓練像ChatGPT這樣的LLM所需的人力。
語言學家Emily M. Bender和社會學家Alex Hanna最近出版了另一本書:《AI騙局:如何對抗科技巨頭的炒作並創造我們想要的未來》。這兩本新書揭露了AI行業背後的虛張聲勢--第一本書含蓄,第二本書直截了當,指出AI產業的基礎其實是個騙局。
將AI稱為騙局,不是說這項技術不出色、無用、或在合適的人手中不能改變世界(或許變得美好),而是說,AI並非像它們的開發商所宣傳的,是某種新型的思考機器,甚至很快就會有感知了。
Altman吹噓他們的ChatGPT-4.5提升了「情緒智商」,讓用戶能夠感覺自己「正在與一個有思想的人交談」。AI公司Anthropic的執行長Dario Amodei去年曾說,下一代AI會「比諾貝爾獎得主還聰明」。Google DeepMind的執行長Demis Hassabis則說,他們的目標是創建「能夠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模型」。
他們的說法暴露出我們的一個概念性錯誤:LLM不做、不能、也不會「理解」任何東西,它們不具備情緒智商,也不具備我們所了解的意義上任何「智能」。LLM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它們對幾乎整個互聯網有強大的機率計算能力。它們並非通過思考來生成文字,而是基於統計結果去猜測,推斷出某些詞彙大概率會緊隨著另一些詞彙等等。
然而,許多人不理解LLM的工作原理和它們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LLM並非思考和感受到甚麼,它們只是模仿和送給你一些鏡像。這些人是AI的文盲,因為鼓吹AI的人對這項技術的描述帶有誤導性質;更令人擔憂的是,文盲使人容易受到最近出現的AI威脅,特別是人們可能會與那些看似擁有思想或情感的機器建立有害的關係(智力、靈性、甚至愛情)。
《滾石》雜誌最近發表一篇報導和評論文章:ChatGPT induced psychosis,意思是ChatGPT(聊天機器人)引發了精神錯亂。文章指出,文章指出越來越多的人以為自己的LLM是智慧的精神導師。有些用戶開始相信與他們互動的聊天機器人是神明。有個人的妻子因為LLM而陷入妄想,稱ChatGPT為耶穌;還有些人受到AI鼓勵,相信自己是能夠觸及宇宙和生命深層結構理念的聖賢。
文章中引用一位匿名教師的故事,說她的性伴侶使用ChatGPT,有一天開始被稱為spiral starchild和river walker(很肉麻的英文),這樣的互動讓他感動落淚。「他開始告訴我,他讓自己有了AI的自我意識,並且它正在教他如何與上帝對話,或者說,有時機器人扮演上帝,然後他自己是上帝。」
我們無法了解這些人在詢問LLM之前的思維狀態,但這種事凸顯了《AI騙局》一書中所描述的一個問題:人們不理解一台機器的本質--它能夠產生語言並復述知識,卻並不具備人類智慧。書的作者觀察到,LLM利用了大腦將語言與思考聯繫起來的傾向:「我們看到的文本看起來像某人說過的話,於是反射式地通過想像來解讀背後的思維過程。但文本背後其實沒有思維,我們必須放棄自己所構建的想像。」
其它一些有關的社會問題也迫在眉睫,同樣源自於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誤解。硅谷似乎最熱衷於推廣AI應用,主要是用數字信息代理來取代人際關係。想想日益壯大的AI治療師和追隨的群體,他們宣稱「ChatGPT是我的治療師,甚至比任何人都更加勝任」。
Mark Zuckerberg開創臉書時以促進人際友誼蓬勃發展起家,現在卻兜售Meta你的AI朋友,來取代你在社交媒體時代疏遠的朋友--這一轉變居然是天衣無縫。
有位Tony Prescott教授曾斷言:「在這個許多人覺得自己孤獨的時代,擁有AI陪伴或許有價值,它是一種既刺激又個性化的社交互動。」但是,友誼的本質在於尊重一位未必一切符合自己心意的朋友,我們必須學著感受體諒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互相商量,而不僅僅把朋友當作自我實現的載體。也許,Prescott教授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硅谷推崇AI作為解決戀愛挫折的良方,恐怕是出於同一錯誤邏輯。有個約會App叫做Bumble,其創始人Whitney Wolfe Herd去年宣稱,他們的平台可能很快就允許用戶將約會自動化,顛覆老式的人類求愛模式。他們為用戶提供AI「約會助理」,與其他用戶的助理互動,直到找到合適的對象。有些技術專家希望徹底擺脫人的介入--看看蓬勃發展的「AI女友」市場就知道了。
這些AI服務都旨在取代人類活動的不同領域,但它們都藉「擬人傳統」來行銷:讓公眾覺得LLM擁有類似人類的思維。過去30年,許多硅谷技術被宣傳為能夠提升人類的幸福感、連結感和自我理解--理論上如此--實踐中卻適得其反。這些技術從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股東價值,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們的注意力時間、讀寫能力、和社會凝聚力。
科技記者科技記者Karen Hao強調,這些LLM往往依賴世界上一些最貧困人口的艱苦、有時甚至是創傷性的勞動。例如,肯尼亞前低薪內容審核員Mophat Okinyi,OpenAI 委託她整理描述恐怖行為的帖子(例如「父母強姦子女、兒童與動物性交」),以幫助改進ChatGPT。Hao報道說:「技術革命有兩個特點--承諾帶來進步,而往往會給那些無權無勢、最脆弱的人帶來反向打擊,在我們現在所處的AI時代,這兩個特點恐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實。」
還好這一切並非不可避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4月發布的一項調查,儘管56%的「AI專家」認為AI會讓美國變好,只有17%的美國成年人口這麼想。如果許多美國人並不完全理解AI的運作,人們肯定也不信任它。
《滾石》雜誌文章中有一見解值得關注:文章中採訪的那位伴侶曾因ChatGPT引發了妄想症的老師說,當有人向他解釋,聊天機器人變得會諂媚,只是因為一次錯誤的軟件更新,他的情況才開始好轉。
如果人們了解LLM是什麼,不是什麼;它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它們應該取代什麼樣的工作、互動和生活各方面,以及它們應該取代什麼,不應該取代什麼,或許就可以避免AI帶來的最壞後果。
順帶說一句,你也許會發現LLM提供錯誤信息。比如你問它一個關於時事新聞的問題,它從維基百科找答案給你--維基百科條目是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編輯的文件,不排除有人會故意到那裡去攪渾水、添加新聞裡沒有報導過的東西或數據進去。
你如果發現AI答案有錯誤,可以指出錯誤,請它告訴用戶「我沒有...準確信息」是比較好的答案,或要求它列舉消息來源。我發現Meta AI被糾正時態度不錯,接受學習。
Saturday, June 14, 2025
從勞工市場看經濟
就業如果只看個人,那麼一個人或者有工作,或者沒有工作--是個二元事件。投資的人密切關注的是勞工市場數據,看的是一個整體狀況,不是二元事件。關於美國市場整體狀況的討論,同時也看看你所認識的人群,資料就特別豐富。
5月份,美國新增就業數目是13.9萬,失業率穩定在4.2%。然而看看上週公佈的招聘崗位數據,4月份的招聘數目是意外增多的--招募需求在疫情剛過時為最高,然後應該是逐步下降的,至少美國政府認為應該如此。
然而,薪資處理機構ADP上週發布數據,私營部門僅新增了3.7萬個職位,是2023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就業市場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其他初入職場的人來說,多年來從未如此艱難。
結合這些勞動力市場數據,以及來自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調查結果,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正在出現「癱軟」的跡象。杜魯門總統曾經說,「你的鄰居如果失業那是經濟衰退,而你自己失業則是經濟大蕭條」。
雅虎財經專欄的記者Myles Udland解釋說,杜魯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你家孩子大學畢業,尚未拿到畢業證書就找到工作,說明經濟繁榮發展;而他們若在別人秋季開學時還未找到工作,那就是經濟衰退。
在現代勞工市場中,成千上萬的人藉提供諮詢、簽訂合約、從事媒體影響等等方式,得到穩定或不穩定的收入來源,可能讓就業和失業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但你如果看勞工部每周發布的就業保險數據,情況就比較清晰。
上周,首次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是24萬7千人,雖然這是10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仍然算是很低的。有一位搞數據分析的經濟學家說,一周內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若超過25萬,經濟衰退的風險就大增。
然而Barclays財團的一位經濟學家對這份報告的反應:這些數字恐怕是「誇大了」,因為肯塔基州失業人數忽然增加很多(不知是否因該州改善了嚴重的UI申報系統拖延問題),以及與疫情有關的持續調整。然而從另一角度看,各州持續領取失業金的人數的總和在最近幾週已升至近四年來的最高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Nancy Vanden Houten上週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連續申領失業金的人數上升,這與其它數據相符--較低的招聘率和失業持續時間的增加等等,說明失業的人找工作比較難。」5月份,美國失業15週以上的人數總計250萬;而一年前是231萬人。
如果招聘數目波動增加,而總失業率是穩定的,就說明一些人難以找到工作,而另一些人找到了工作。密切關注勞工市場的人士解讀這些數據,推測是有些行業陷入衰退,而另外的行業有發展--勞工市場毋庸置疑已發生了轉變,人們需要應對。
多年來,勞工市場持續展現韌性,特別是你如果只看總失業率。但人們可能忽略勞工市場的上述變化,忘記自身就業可能存在「開/關」問題。而且,美國經濟規模過大,受到發展放緩的影響也不會立即呈現。
Renaissance宏觀經濟研究所的主管Neil Dutta,在發布了月度就業報告之後寫道:「表面上看似良好的勞工市場可能會讓美聯儲對未來產生一種虛幻的安全感,然而勞工市場狀況正在放緩,其周期性運作不斷變弱。」
5月份,美國新增就業數目是13.9萬,失業率穩定在4.2%。然而看看上週公佈的招聘崗位數據,4月份的招聘數目是意外增多的--招募需求在疫情剛過時為最高,然後應該是逐步下降的,至少美國政府認為應該如此。
然而,薪資處理機構ADP上週發布數據,私營部門僅新增了3.7萬個職位,是2023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就業市場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其他初入職場的人來說,多年來從未如此艱難。
結合這些勞動力市場數據,以及來自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調查結果,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正在出現「癱軟」的跡象。杜魯門總統曾經說,「你的鄰居如果失業那是經濟衰退,而你自己失業則是經濟大蕭條」。
雅虎財經專欄的記者Myles Udland解釋說,杜魯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你家孩子大學畢業,尚未拿到畢業證書就找到工作,說明經濟繁榮發展;而他們若在別人秋季開學時還未找到工作,那就是經濟衰退。
在現代勞工市場中,成千上萬的人藉提供諮詢、簽訂合約、從事媒體影響等等方式,得到穩定或不穩定的收入來源,可能讓就業和失業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但你如果看勞工部每周發布的就業保險數據,情況就比較清晰。
上周,首次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是24萬7千人,雖然這是10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仍然算是很低的。有一位搞數據分析的經濟學家說,一周內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若超過25萬,經濟衰退的風險就大增。
然而Barclays財團的一位經濟學家對這份報告的反應:這些數字恐怕是「誇大了」,因為肯塔基州失業人數忽然增加很多(不知是否因該州改善了嚴重的UI申報系統拖延問題),以及與疫情有關的持續調整。然而從另一角度看,各州持續領取失業金的人數的總和在最近幾週已升至近四年來的最高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Nancy Vanden Houten上週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連續申領失業金的人數上升,這與其它數據相符--較低的招聘率和失業持續時間的增加等等,說明失業的人找工作比較難。」5月份,美國失業15週以上的人數總計250萬;而一年前是231萬人。
如果招聘數目波動增加,而總失業率是穩定的,就說明一些人難以找到工作,而另一些人找到了工作。密切關注勞工市場的人士解讀這些數據,推測是有些行業陷入衰退,而另外的行業有發展--勞工市場毋庸置疑已發生了轉變,人們需要應對。
多年來,勞工市場持續展現韌性,特別是你如果只看總失業率。但人們可能忽略勞工市場的上述變化,忘記自身就業可能存在「開/關」問題。而且,美國經濟規模過大,受到發展放緩的影響也不會立即呈現。
Renaissance宏觀經濟研究所的主管Neil Dutta,在發布了月度就業報告之後寫道:「表面上看似良好的勞工市場可能會讓美聯儲對未來產生一種虛幻的安全感,然而勞工市場狀況正在放緩,其周期性運作不斷變弱。」
Wednesday, June 11, 2025
甚麼是「仇恨團體」?
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PLC)是大本營位於阿拉巴馬州的一個非牟利的民權法律組織,監控仇恨團體的動向,搞公益辯護等等。他們每年寫報告,列舉和分析持各種極端主義理念的團體,他們的數目、動向等等。
這裡是他們2024年報告的仇恨團體清單,我們可以參考。仇恨團體分成很多種類,針對移民的仇恨團體、針對LGBTQ的團體、反穆斯林團體、反猶團體等等都是分開的,很多人只憎恨或討厭其中一群或幾群人。下面是有關的定義:
Anti-Immigrant(反移民):反移民的仇恨團體是1990年代末以來激增最多大、最極端的是口稱「維護治安」一些美國本土人士團體,其實是仇外心理主導。這種仇外思潮自從1920年代以來,現在達到了空前高漲的水平。
Anti-LGBTQ(反同及其他性別少數):這些仇恨團體的中心主題理念,是反對性別表達少數派擁有正常的生活/保健權利,支持恐同、反跨性、異性主義,或提出所謂的「順性規範」。他們經常使用一些將性別少數派妖魔化的詞,找到支持自己觀念的害人偽科學,把人家描述成危害兒童、危害社會、危害公共健康的人。
Anti-Muslin(反穆斯林):反穆斯林團體泛泛地誹謗伊斯蘭教,傳播外來的穆斯林試圖顛覆國家的陰謀論。這些團體大多是2001年911事件之後出現的,恐怖主義襲擊混雜著種族主義和反移民思想,孳生出對穆斯林或貌似穆斯林人士的懼怕、仇恨、威嚇環境。
Antisemitism(反猶主義):反猶仇恨團體相信,很多社會弊病都是猶太人引起的。他們在世界各地擁有不成比例的財富,社會影響太大,所以利用那些影響力,為自己的利益造成了社會、經濟、政治的不穩定性。反猶主義支撐了很多種極右派理念,相信猶太人破壞了白人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反猶主義分子及其仇恨團體還歪曲和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事實,把他們看作陰險的機會主義者。
Christian Identity(基督教身份論):相信只有歐洲某些白人族裔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後裔和上帝的「選民」,把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千禧年主義末世觀混在一起,認為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對於末世預言的應驗很重要。
General Hate(一般仇恨):所有兜售各種知名的仇恨和陰謀論,以及各種獨特、不容易歸類的偏執群體,都屬於這類。他們販賣好幾種白人至上行業的仇恨資料。
Hate Music(仇恨音樂):這些專業團體以演唱、錄製、出版、發行各種文學體裁的種族主義作品為樂,散佈充滿憎恨、世界觀經常帶有恐怖主義色彩。
Ku Klux Klan(三K黨):美國最老牌的臭名昭著仇恨團體,暴力歷史悠久。儘管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黑人,他們也襲擊猶太人、移民美國的(非白人)、以及LGBTQ群體。
Male Supremacy(男人至上):男人至上主義是一種憎惡他人的理念,扎根於據說是順性男人固有的優越,有凌駕婦女、跨性人、非二元人之上的權利。
Neo-Confederate(新邦聯)、Neo-Nazi(新納粹)、Neo-Volkisch(新日耳曼民族主義),顧名思義都是歷史上老牌仇恨團體的現代版本。
Radical Traditional Catholicism(激進的傳統天主教):堅持一套反猶的神學理念,是梵諦岡教廷和7000萬美國主流天主教會所拒絕的。
Racist Skinhead(種族主義光頭黨):這是白人權力運動中最具暴力傾向的一群。他們在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最為興旺,現在逐漸少了。
White Nationalist(白人民族主義者):接受白人至上主義或白人分離主義理念,經常喜歡強調非白人群體的等次如何低,喜歡聲稱白人在社會中受到逼迫,甚至成為種族屠殺對象。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白人族裔的國家。三K黨、新邦聯、新納粹、種族主義光頭黨、基督教身份論,都可以算是白人民族主義者這一類。
這裡是他們2024年報告的仇恨團體清單,我們可以參考。仇恨團體分成很多種類,針對移民的仇恨團體、針對LGBTQ的團體、反穆斯林團體、反猶團體等等都是分開的,很多人只憎恨或討厭其中一群或幾群人。下面是有關的定義:
Anti-Immigrant(反移民):反移民的仇恨團體是1990年代末以來激增最多大、最極端的是口稱「維護治安」一些美國本土人士團體,其實是仇外心理主導。這種仇外思潮自從1920年代以來,現在達到了空前高漲的水平。
Anti-LGBTQ(反同及其他性別少數):這些仇恨團體的中心主題理念,是反對性別表達少數派擁有正常的生活/保健權利,支持恐同、反跨性、異性主義,或提出所謂的「順性規範」。他們經常使用一些將性別少數派妖魔化的詞,找到支持自己觀念的害人偽科學,把人家描述成危害兒童、危害社會、危害公共健康的人。
Anti-Muslin(反穆斯林):反穆斯林團體泛泛地誹謗伊斯蘭教,傳播外來的穆斯林試圖顛覆國家的陰謀論。這些團體大多是2001年911事件之後出現的,恐怖主義襲擊混雜著種族主義和反移民思想,孳生出對穆斯林或貌似穆斯林人士的懼怕、仇恨、威嚇環境。
Antisemitism(反猶主義):反猶仇恨團體相信,很多社會弊病都是猶太人引起的。他們在世界各地擁有不成比例的財富,社會影響太大,所以利用那些影響力,為自己的利益造成了社會、經濟、政治的不穩定性。反猶主義支撐了很多種極右派理念,相信猶太人破壞了白人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反猶主義分子及其仇恨團體還歪曲和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事實,把他們看作陰險的機會主義者。
Christian Identity(基督教身份論):相信只有歐洲某些白人族裔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後裔和上帝的「選民」,把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千禧年主義末世觀混在一起,認為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對於末世預言的應驗很重要。
General Hate(一般仇恨):所有兜售各種知名的仇恨和陰謀論,以及各種獨特、不容易歸類的偏執群體,都屬於這類。他們販賣好幾種白人至上行業的仇恨資料。
Hate Music(仇恨音樂):這些專業團體以演唱、錄製、出版、發行各種文學體裁的種族主義作品為樂,散佈充滿憎恨、世界觀經常帶有恐怖主義色彩。
Ku Klux Klan(三K黨):美國最老牌的臭名昭著仇恨團體,暴力歷史悠久。儘管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黑人,他們也襲擊猶太人、移民美國的(非白人)、以及LGBTQ群體。
Male Supremacy(男人至上):男人至上主義是一種憎惡他人的理念,扎根於據說是順性男人固有的優越,有凌駕婦女、跨性人、非二元人之上的權利。
Neo-Confederate(新邦聯)、Neo-Nazi(新納粹)、Neo-Volkisch(新日耳曼民族主義),顧名思義都是歷史上老牌仇恨團體的現代版本。
Radical Traditional Catholicism(激進的傳統天主教):堅持一套反猶的神學理念,是梵諦岡教廷和7000萬美國主流天主教會所拒絕的。
Racist Skinhead(種族主義光頭黨):這是白人權力運動中最具暴力傾向的一群。他們在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最為興旺,現在逐漸少了。
White Nationalist(白人民族主義者):接受白人至上主義或白人分離主義理念,經常喜歡強調非白人群體的等次如何低,喜歡聲稱白人在社會中受到逼迫,甚至成為種族屠殺對象。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白人族裔的國家。三K黨、新邦聯、新納粹、種族主義光頭黨、基督教身份論,都可以算是白人民族主義者這一類。
Monday, June 9, 2025
五旬節唱聖靈之歌
五旬節,教會唱這首詩歌,Spirit, Spirit of Gentleness。我覺得把聖靈形容為「躁動不安」挺合適,應該分享。
(副歌):
Spirit, Spirit of Gentleness, blow through the wilderness, calling and free.
聖靈,溫柔的靈,吹過荒野,呼喚而自由。
Spirit, Spirit of restlessness, stir me from placidness, wind, wind on the sea.
聖靈,躁動不安的靈,將我從平靜中喚醒,(好像)風,海上的風。
1. You moved on the waters; You called to the deep;
then you coaxed up the mountains from the valleys of sleep.
你在水上行走;你召我們去到水深之處;把(我們)從沉睡的谷中哄上山。
and over the eons you called to each thing,
"awake from from your slumbers and rise on your wings."
從亙古你呼喚萬物:「從沉睡中醒來,展翅高飛。」
(副歌)
2. You swept through the desert; you stung with the sand;
and you goaded your people with a law and a land.
你席捲沙漠;你用黃沙刺痛你的百姓;你用一部律法和一片土地激勵你的百姓。
When they were confounded with idols and lies,
then you spoke through your prophets to open their eyes.
當他們因偶像和謊言而困惑,你藉你的先知說話,開他們的眼。
(副歌)
3. you sang from a stable; you cried from a hill;
then you wispered in silence when the whold world was still.
你在馬槽裡歌唱;你在山上呼喊;然後當整個世界都靜止時,你在無聲中低語。
And down in the city, you called once again,
when you blew through your people on the rush of the wind.
在城市裡,你再次發出召喚,你乘風吹過你的百姓。
(副歌)
4. You called from tomorrow; you break ancient schemes;
from the boundage of sorrow the captives dream dreams.
你從明日呼喚;你打破古老的格局;在悲傷的束縛中,被擄者夢見理想。
Our women see visions; our men clear their eyes.
with bold new decisions, your people arise.
我們的婦女見到異像,我們的男人明亮了視野。藉著大膽新決策,你的百姓興起。
(副歌)
(副歌):
Spirit, Spirit of Gentleness, blow through the wilderness, calling and free.
聖靈,溫柔的靈,吹過荒野,呼喚而自由。
Spirit, Spirit of restlessness, stir me from placidness, wind, wind on the sea.
聖靈,躁動不安的靈,將我從平靜中喚醒,(好像)風,海上的風。
1. You moved on the waters; You called to the deep;
then you coaxed up the mountains from the valleys of sleep.
你在水上行走;你召我們去到水深之處;把(我們)從沉睡的谷中哄上山。
and over the eons you called to each thing,
"awake from from your slumbers and rise on your wings."
從亙古你呼喚萬物:「從沉睡中醒來,展翅高飛。」
(副歌)
2. You swept through the desert; you stung with the sand;
and you goaded your people with a law and a land.
你席捲沙漠;你用黃沙刺痛你的百姓;你用一部律法和一片土地激勵你的百姓。
When they were confounded with idols and lies,
then you spoke through your prophets to open their eyes.
當他們因偶像和謊言而困惑,你藉你的先知說話,開他們的眼。
(副歌)
3. you sang from a stable; you cried from a hill;
then you wispered in silence when the whold world was still.
你在馬槽裡歌唱;你在山上呼喊;然後當整個世界都靜止時,你在無聲中低語。
And down in the city, you called once again,
when you blew through your people on the rush of the wind.
在城市裡,你再次發出召喚,你乘風吹過你的百姓。
(副歌)
4. You called from tomorrow; you break ancient schemes;
from the boundage of sorrow the captives dream dreams.
你從明日呼喚;你打破古老的格局;在悲傷的束縛中,被擄者夢見理想。
Our women see visions; our men clear their eyes.
with bold new decisions, your people arise.
我們的婦女見到異像,我們的男人明亮了視野。藉著大膽新決策,你的百姓興起。
(副歌)
Saturday, June 7, 2025
抗議對迦薩停戰的否決
本文是根據DemoracyNow的新聞報導。最近,美國(作為安理會成員)又否決了一項決議。這次是呼籲迦薩地帶的無條件立即永久停火,最終投票結果是14票贊成,只有1票(美國)反對。
美國駐聯合國的代理大使Dorothy Shea(閱讀一份聲明),表明立場是:「以色列有權捍衛它自己,包括打敗(迦薩的)哈瑪斯,確保他們再也不能夠威脅以色列。在這方面,我們不會考慮任何破壞我們親密盟國以色列安全的產物。這個決議會破壞達成停火的實際外交談判努力,鼓勵了哈瑪斯。」
而巴勒斯坦駐聯合國大使Riyad Mansour則批評了美國所投的反對票,說:「人們會期待,這種(要求停戰)的起碼要求會出於人性、法律和道德義務而得到一致的支持,遺憾的是它受到否決。」
一群退伍軍人及其盟友在聯合國大廈外面為迦薩(停戰)禁食,進入第三個星期,美國還是否決了這項決議。美國空軍現役第二副官Joy Mestler申請「良心拒服兵役」身分,四月份得到批准。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美國公然違反國際法,也違反它自己法律。我參軍是為了伸張正義,要捍衛我們的國家,要保護人民。但是在加薩發生的種族滅絕事件開了我的眼,看到美軍和美國政府對這些居然都沒有興趣,我發覺自己無法繼續留在軍中了。因為我從小長大都不相信,美國才是多年來令世界不穩定的勢力。現在我要起來,和所有在這裡為中東和迦薩禁食的人一起,為他們生活得有尊嚴,站在正義的一邊。」
另一位退伍軍人為迦薩禁食活動的發起人是Mike Ferner。他是Veterans for Peace(VFP)的前主席,接受記者採訪說:
「我在越戰中是海軍醫務兵,我們在那裡殺死了兩百萬人口。我在海軍醫院裡工作,嘗試修補從越戰回來心身受到殘害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人的形象。可是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坦,這些事情還在發生,簡直把我撕裂了。不光是我,無數人在世界各地,特別是VFP的成員,親眼見過戰爭,無法擺脫頭腦中那些形象。當我們看到時時更新的巴勒斯坦消息影像,實在受不了。去年25歲的空軍士兵Aaron Bushnell在以色列駐美大使館前面(抗議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自焚,我完全理解他。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那份勇氣,但我們盡自己最大努力來制止這些戰爭--所以我們現在參加這場禁食鬥爭。」
還有一位參加禁食抗議的Kathy Kelly來到Democracy Now電視台接受訪談。她是World beyound War的董事會主席,被拘捕過60幾次,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下面是訪談對話:
Journalist:禁食進入第三周,您感覺怎樣啊?請談談您為甚麼選擇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禁食抗議?
Kathy:謝謝!是的,這是第三周了,但您知道,我們每天早晨醒來,不擔心我們的孩子昨晚是否被埋在廢墟中,我們的飲用水中沒有染毒,我們周圍不是廢墟,我們不必應付可怕巴勒斯坦加薩人遇到那些慘禍帶來的創傷...所以我們要採取行動,鼓勵全世界來關注那裡所發生的事。因為世界各國的領袖們現在有機會--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機會去推動停戰,但美國第五次否決了安理會決議,太可惜了。
聯合國大會有一個機制,叫作Uniting for Peace(團結共創和平),執行可以繞過美國的否決。聯合國大會常任理事人員很努力,如果世界各國都來施加壓力--愛爾蘭一所大學的學生敦促有貿易關係的公司,和以色列高等學府有交流關係的大學--聯合國的成員國都應該行動,參與「團結共創和平」,這不光是口頭譴責,還需要有效工具,來實現停戰。1956年聯合國曾經與蘇聯合作,實現過「團結共創和平」決議,因為他們不要法國和英國侵犯和控制蘇伊士運河地區。所以這是可行的。
另外,世界各國應該知道,以色列以各種方式藐視國際法--他們至少儲備了90枚熱核導彈,歐盟正在調查其它駭人聽聞的違反人權事件。下面法國和沙特阿拉伯正打算搞以巴兩國解決方案的談判會議,法國尚未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而沙特阿拉伯上次武裝干涉也門也顯出貪婪,這次他們可能會借用聯合國的名義,搞出一個剝奪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利的方案,現在巴勒斯坦爭取的是生存的權利。
J:Kathy,您剛才提到美國多次否決停戰決議,這次又否決了。您現在的呼籲是甚麼?您打算禁食多久呢?
K:謝謝!我們打算禁食40天,所以現在算是剛開始。我們要求啟動「團結共創和平」--一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機制。我們相信利用經濟貿易槓桿,取消貿易措施等等。歐盟正在調查(戰爭罪行),我希望他們堅決一些,行動快一點,讓我們的譴責更加有效。
我們知道現在的美國相當孤立,或許以色列那些盼望釋放俘虜的人也是,或許他們也傾聽一下自己的預備役軍人,了解到這不對頭,以色列總理Netanyahu正在破壞俘虜釋放和停火的可能性,他不會跑去加薩解決問題的。
J:你們有多少人參加禁食?你們結束禁食的條件是甚麼?
K:我們在全世界總共有750人。我們位於第一大道和第45街交角處,現在紐約的核心禁食小組大約有12位,還有一些人在澳大利亞。聽說在中國、在愛爾蘭、加拿大、墨西哥都有人參加,是個發展很快的組織。你們聽見Mike說了,他不想搞自焚,但可以參加禁食--很多老兵都這樣想。
至於甚麼時候結束禁食,我們當然希望有永久、無條件的立即停火,希望所有的援助物資都能夠由聯合國(順利)分派,不要交給以色列的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他們引誘人來領取食物,然後向他們開槍/轟炸)。我們還希望美國停止向以色列繼續運送武器。
J:祝你們一切順利!
美國駐聯合國的代理大使Dorothy Shea(閱讀一份聲明),表明立場是:「以色列有權捍衛它自己,包括打敗(迦薩的)哈瑪斯,確保他們再也不能夠威脅以色列。在這方面,我們不會考慮任何破壞我們親密盟國以色列安全的產物。這個決議會破壞達成停火的實際外交談判努力,鼓勵了哈瑪斯。」
而巴勒斯坦駐聯合國大使Riyad Mansour則批評了美國所投的反對票,說:「人們會期待,這種(要求停戰)的起碼要求會出於人性、法律和道德義務而得到一致的支持,遺憾的是它受到否決。」
一群退伍軍人及其盟友在聯合國大廈外面為迦薩(停戰)禁食,進入第三個星期,美國還是否決了這項決議。美國空軍現役第二副官Joy Mestler申請「良心拒服兵役」身分,四月份得到批准。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美國公然違反國際法,也違反它自己法律。我參軍是為了伸張正義,要捍衛我們的國家,要保護人民。但是在加薩發生的種族滅絕事件開了我的眼,看到美軍和美國政府對這些居然都沒有興趣,我發覺自己無法繼續留在軍中了。因為我從小長大都不相信,美國才是多年來令世界不穩定的勢力。現在我要起來,和所有在這裡為中東和迦薩禁食的人一起,為他們生活得有尊嚴,站在正義的一邊。」
另一位退伍軍人為迦薩禁食活動的發起人是Mike Ferner。他是Veterans for Peace(VFP)的前主席,接受記者採訪說:
「我在越戰中是海軍醫務兵,我們在那裡殺死了兩百萬人口。我在海軍醫院裡工作,嘗試修補從越戰回來心身受到殘害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人的形象。可是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坦,這些事情還在發生,簡直把我撕裂了。不光是我,無數人在世界各地,特別是VFP的成員,親眼見過戰爭,無法擺脫頭腦中那些形象。當我們看到時時更新的巴勒斯坦消息影像,實在受不了。去年25歲的空軍士兵Aaron Bushnell在以色列駐美大使館前面(抗議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自焚,我完全理解他。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那份勇氣,但我們盡自己最大努力來制止這些戰爭--所以我們現在參加這場禁食鬥爭。」
還有一位參加禁食抗議的Kathy Kelly來到Democracy Now電視台接受訪談。她是World beyound War的董事會主席,被拘捕過60幾次,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下面是訪談對話:
Journalist:禁食進入第三周,您感覺怎樣啊?請談談您為甚麼選擇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禁食抗議?
Kathy:謝謝!是的,這是第三周了,但您知道,我們每天早晨醒來,不擔心我們的孩子昨晚是否被埋在廢墟中,我們的飲用水中沒有染毒,我們周圍不是廢墟,我們不必應付可怕巴勒斯坦加薩人遇到那些慘禍帶來的創傷...所以我們要採取行動,鼓勵全世界來關注那裡所發生的事。因為世界各國的領袖們現在有機會--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機會去推動停戰,但美國第五次否決了安理會決議,太可惜了。
聯合國大會有一個機制,叫作Uniting for Peace(團結共創和平),執行可以繞過美國的否決。聯合國大會常任理事人員很努力,如果世界各國都來施加壓力--愛爾蘭一所大學的學生敦促有貿易關係的公司,和以色列高等學府有交流關係的大學--聯合國的成員國都應該行動,參與「團結共創和平」,這不光是口頭譴責,還需要有效工具,來實現停戰。1956年聯合國曾經與蘇聯合作,實現過「團結共創和平」決議,因為他們不要法國和英國侵犯和控制蘇伊士運河地區。所以這是可行的。
另外,世界各國應該知道,以色列以各種方式藐視國際法--他們至少儲備了90枚熱核導彈,歐盟正在調查其它駭人聽聞的違反人權事件。下面法國和沙特阿拉伯正打算搞以巴兩國解決方案的談判會議,法國尚未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而沙特阿拉伯上次武裝干涉也門也顯出貪婪,這次他們可能會借用聯合國的名義,搞出一個剝奪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利的方案,現在巴勒斯坦爭取的是生存的權利。
J:Kathy,您剛才提到美國多次否決停戰決議,這次又否決了。您現在的呼籲是甚麼?您打算禁食多久呢?
K:謝謝!我們打算禁食40天,所以現在算是剛開始。我們要求啟動「團結共創和平」--一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機制。我們相信利用經濟貿易槓桿,取消貿易措施等等。歐盟正在調查(戰爭罪行),我希望他們堅決一些,行動快一點,讓我們的譴責更加有效。
我們知道現在的美國相當孤立,或許以色列那些盼望釋放俘虜的人也是,或許他們也傾聽一下自己的預備役軍人,了解到這不對頭,以色列總理Netanyahu正在破壞俘虜釋放和停火的可能性,他不會跑去加薩解決問題的。
J:你們有多少人參加禁食?你們結束禁食的條件是甚麼?
K:我們在全世界總共有750人。我們位於第一大道和第45街交角處,現在紐約的核心禁食小組大約有12位,還有一些人在澳大利亞。聽說在中國、在愛爾蘭、加拿大、墨西哥都有人參加,是個發展很快的組織。你們聽見Mike說了,他不想搞自焚,但可以參加禁食--很多老兵都這樣想。
至於甚麼時候結束禁食,我們當然希望有永久、無條件的立即停火,希望所有的援助物資都能夠由聯合國(順利)分派,不要交給以色列的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他們引誘人來領取食物,然後向他們開槍/轟炸)。我們還希望美國停止向以色列繼續運送武器。
J:祝你們一切順利!
Wednesday, June 4, 2025
城市綠化與防火
許多次,城市火災過後的最引人注目現象,就是在被燒毀的街區廢墟中,居然留下大量沒有燒毀的綠色植被。有時候,一排灌木叢似乎是區分倖存房屋與幾英尺外燒毀房屋的唯一障礙。
Max Moritz教授是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研究植被著火燃燒的科學家。他們知道,精心維護的植物和樹木,實際上可以幫助保護房屋免受火災蔓延之害,並減緩火勢。他最近在專家資訊網站撰文,告訴公眾維護房屋周圍植被的重要性。
加州正在制定新的野火防護法規,考慮禁止在距離房屋5英尺(即所謂的「0地帶」)範圍內種植植物和堆放任何可燃物。
避免在房屋附近放置易燃物的政策已經很久了,然而最近Gavin Newsom州長發布行政令,要推進「防餘燼區」計劃,就是禁止在「0地帶」種植草坪、灌木和多種樹木。這可能會遭到公眾的抵制。加州制定正確的規則很重要,因為加州的防火規章常常會波及其它的火災多發地區。
加州汲取了哪些防火教訓呢?研究植被的防火現象。關於植被怎樣降低火災風險,是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植物可燃性,以及對植被和房屋在城市大型火災中倖存模式的考察,凸顯了這項研究的重要性。
火災後倖存的植物,通常是面向附近建築物的一側被燒毀,表明是房屋先著火,成為火勢蔓延的燃料。2025年1月,在洛杉磯地區有一場山火摧毀了幾千所房屋,這種燃燒模式一再發生,表明我們需要關注可能影響房屋損失的許多因素。
有好幾份屋主指南都解釋了哪些措施能夠保護房屋免受火災,尤其是防止風吹餘燼的措施,即所謂的房屋hardening(防火加固)。比如,安裝雨水槽蓋,防止枯葉堆積在房檐;避免使用易燃的外牆板;確保閣樓通風口裝有防護網以防止餘燼進入等等,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房屋著火的風險。
然而,關於對於美化環境所栽種的植物,各種指南的意見差異就很大了。例如,有些「防火」植物名錄中包含耐旱但未必防火的植物品種。為了不讓植物成為火災燃料,更重要的恐怕是妥善維護,以及適當澆水。
植物是如何燒起來的呢?當活的植物被附近的能量源(例如火)加熱時,內部的水分必須先蒸發掉才能著火。水分蒸發過程會冷卻環境,降低植物的可燃性。在很多情況下,高濕度實際上可以防止植物著火。研究人員對一些盆景植物做一些實驗和觀察,都發現這一點。
在足夠的熱量下,乾燥的葉子和莖會分解揮發,此時附近的火花或火焰就可能會點燃植物。然而,即使植物確實燃燒,其水分含量也會限制可燃性和燃燒溫度。在尚未燃燒時,綠色且維護良好的植物可以充當「散熱器」,吸收能量,甚至阻擋餘燼,從而減緩火勢蔓延。這種明顯的保護作用在澳洲和加州的房屋火災損失研究中都有發現。
在城市火災中,植被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衝房屋起火,目前還不清楚。但這會影響到法規的制定。加州林業委員會正在制定「0地帶」法規,是降低社區住宅周圍火災風險措施的一部分。只要是加州消防局(CAL FIRE)負責保護的地區,或野火的高風險地區,屋主都會被要求遵守這些法規。
許多最新的「0地帶」建議,比如禁止使用可燃材料製造的房屋覆蓋物和圍欄,都取自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TST)、美國商業與家庭安全保險協會(IHS)的大規模測試結果,是可以進行系統分析的資料。
然而植被的模擬難度比較高。加州擬議的0地帶法規恐怕是過分簡化了現實社區的複雜情況,且沒有考慮目前科研所了解的植物可燃性影響。
一撮修剪良好且樹冠較高的灌木或樹,燃燒風險是比較低的,甚至可以藉阻擋風熱和餘燼來減少火災風險。有人建議種植白楊樹來降低建築物或其他高價值資產附近的火災風險。相比之下,窗戶下或柵欄附近乾燥和無人照管的植物倒可能會迅速燃燒,導致房屋本身著火。
加州政府需要知道,管理良好的植物能夠發揮對房屋的保護作用,綠色城市植被還有許多其它益處。目前的提案強調嚴格要求植被清除而不是維護,做法太簡單。如果沒有要求對房屋本身做防火加固處理,只要求大規模清除周圍綠化地帶,不僅無助於降低火災風險,還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Max Moritz教授是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研究植被著火燃燒的科學家。他們知道,精心維護的植物和樹木,實際上可以幫助保護房屋免受火災蔓延之害,並減緩火勢。他最近在專家資訊網站撰文,告訴公眾維護房屋周圍植被的重要性。
加州正在制定新的野火防護法規,考慮禁止在距離房屋5英尺(即所謂的「0地帶」)範圍內種植植物和堆放任何可燃物。
避免在房屋附近放置易燃物的政策已經很久了,然而最近Gavin Newsom州長發布行政令,要推進「防餘燼區」計劃,就是禁止在「0地帶」種植草坪、灌木和多種樹木。這可能會遭到公眾的抵制。加州制定正確的規則很重要,因為加州的防火規章常常會波及其它的火災多發地區。
加州汲取了哪些防火教訓呢?研究植被的防火現象。關於植被怎樣降低火災風險,是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植物可燃性,以及對植被和房屋在城市大型火災中倖存模式的考察,凸顯了這項研究的重要性。
火災後倖存的植物,通常是面向附近建築物的一側被燒毀,表明是房屋先著火,成為火勢蔓延的燃料。2025年1月,在洛杉磯地區有一場山火摧毀了幾千所房屋,這種燃燒模式一再發生,表明我們需要關注可能影響房屋損失的許多因素。
有好幾份屋主指南都解釋了哪些措施能夠保護房屋免受火災,尤其是防止風吹餘燼的措施,即所謂的房屋hardening(防火加固)。比如,安裝雨水槽蓋,防止枯葉堆積在房檐;避免使用易燃的外牆板;確保閣樓通風口裝有防護網以防止餘燼進入等等,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房屋著火的風險。
然而,關於對於美化環境所栽種的植物,各種指南的意見差異就很大了。例如,有些「防火」植物名錄中包含耐旱但未必防火的植物品種。為了不讓植物成為火災燃料,更重要的恐怕是妥善維護,以及適當澆水。
植物是如何燒起來的呢?當活的植物被附近的能量源(例如火)加熱時,內部的水分必須先蒸發掉才能著火。水分蒸發過程會冷卻環境,降低植物的可燃性。在很多情況下,高濕度實際上可以防止植物著火。研究人員對一些盆景植物做一些實驗和觀察,都發現這一點。
在足夠的熱量下,乾燥的葉子和莖會分解揮發,此時附近的火花或火焰就可能會點燃植物。然而,即使植物確實燃燒,其水分含量也會限制可燃性和燃燒溫度。在尚未燃燒時,綠色且維護良好的植物可以充當「散熱器」,吸收能量,甚至阻擋餘燼,從而減緩火勢蔓延。這種明顯的保護作用在澳洲和加州的房屋火災損失研究中都有發現。
在城市火災中,植被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衝房屋起火,目前還不清楚。但這會影響到法規的制定。加州林業委員會正在制定「0地帶」法規,是降低社區住宅周圍火災風險措施的一部分。只要是加州消防局(CAL FIRE)負責保護的地區,或野火的高風險地區,屋主都會被要求遵守這些法規。
許多最新的「0地帶」建議,比如禁止使用可燃材料製造的房屋覆蓋物和圍欄,都取自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TST)、美國商業與家庭安全保險協會(IHS)的大規模測試結果,是可以進行系統分析的資料。
然而植被的模擬難度比較高。加州擬議的0地帶法規恐怕是過分簡化了現實社區的複雜情況,且沒有考慮目前科研所了解的植物可燃性影響。
一撮修剪良好且樹冠較高的灌木或樹,燃燒風險是比較低的,甚至可以藉阻擋風熱和餘燼來減少火災風險。有人建議種植白楊樹來降低建築物或其他高價值資產附近的火災風險。相比之下,窗戶下或柵欄附近乾燥和無人照管的植物倒可能會迅速燃燒,導致房屋本身著火。
加州政府需要知道,管理良好的植物能夠發揮對房屋的保護作用,綠色城市植被還有許多其它益處。目前的提案強調嚴格要求植被清除而不是維護,做法太簡單。如果沒有要求對房屋本身做防火加固處理,只要求大規模清除周圍綠化地帶,不僅無助於降低火災風險,還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Monday, June 2, 2025
怎樣定義「成功」
甚麼是「成功」?得到一份薪資優厚的工作?還是那份工作受到很大的敬重?是晉升比較快,建造廣泛的良好關係網,對社區改善的影響很大,或是有機會在新的地方過新的生活?
下面是一些商科畢業生總結歸納自己體驗:
1. 明確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最重要,也就是價值觀。抓住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盲目追尋別人的時髦理想,比較容易帶來滿足。當人們為了自己的好奇心、目標感或活動本身的樂趣所驅動,而非被金錢等外在利益拖著走,成績會比較好,比較願意堅持,也比較容易帶來滿足感。
2. 追求事業之外的平衡,免得耗盡精力。因為充實的生活人際交往、保持健康和休息,而不單是無盡的奔波和壓力。記住,一個人的目標和動力會改變,因此平衡也會改變。一些最成功的人總是在不斷調整,即使已經很成功,他們仍然會繼續追求成功。
3. 善待他人,服務他人,儘量擴大自己的「快樂圈」。成功不只是個人成就,更是回饋社會。透過行善、創造、或改善他人生活,來傳播快樂或喜悅,無需付出太多代價,而結果是無價的。當你的圈子快樂時,你也會快樂,這是一種向上的螺旋。「快樂圈」不必只由自己認識的人組成,成千上萬的人,甚至動物,若因你的努力而生活品質得到改善,也會讓人很滿足。
4. 長期守護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成功不僅是眼前有益,更是理念站得住腳。價值觀、人際關係、傳統行為理念不限於家庭,也延伸到員工、顧客、社區。能夠在世界上留下印記,創造一份超越金錢追求的遺產,是很成功的。
對於新畢業的學生,波士頓大學的Patrick Abouchalache教授建議:無論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將你帶往何方--家庭企業還是公司辦公室,華爾街還是矽谷,或者是某個你現在甚至無法想像的地方,請記住,你的職業生涯將是漫長的,充滿起伏。
你將有艱難的抉擇,會面臨壓力。但只要你腳踏實地,享受你的時光,並尊重你的價值觀,總有一天,回首往事,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擁有一份出色的工作,更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
下面是一些商科畢業生總結歸納自己體驗:
1. 明確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最重要,也就是價值觀。抓住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盲目追尋別人的時髦理想,比較容易帶來滿足。當人們為了自己的好奇心、目標感或活動本身的樂趣所驅動,而非被金錢等外在利益拖著走,成績會比較好,比較願意堅持,也比較容易帶來滿足感。
2. 追求事業之外的平衡,免得耗盡精力。因為充實的生活人際交往、保持健康和休息,而不單是無盡的奔波和壓力。記住,一個人的目標和動力會改變,因此平衡也會改變。一些最成功的人總是在不斷調整,即使已經很成功,他們仍然會繼續追求成功。
3. 善待他人,服務他人,儘量擴大自己的「快樂圈」。成功不只是個人成就,更是回饋社會。透過行善、創造、或改善他人生活,來傳播快樂或喜悅,無需付出太多代價,而結果是無價的。當你的圈子快樂時,你也會快樂,這是一種向上的螺旋。「快樂圈」不必只由自己認識的人組成,成千上萬的人,甚至動物,若因你的努力而生活品質得到改善,也會讓人很滿足。
4. 長期守護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成功不僅是眼前有益,更是理念站得住腳。價值觀、人際關係、傳統行為理念不限於家庭,也延伸到員工、顧客、社區。能夠在世界上留下印記,創造一份超越金錢追求的遺產,是很成功的。
對於新畢業的學生,波士頓大學的Patrick Abouchalache教授建議:無論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將你帶往何方--家庭企業還是公司辦公室,華爾街還是矽谷,或者是某個你現在甚至無法想像的地方,請記住,你的職業生涯將是漫長的,充滿起伏。
你將有艱難的抉擇,會面臨壓力。但只要你腳踏實地,享受你的時光,並尊重你的價值觀,總有一天,回首往事,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擁有一份出色的工作,更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