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Wednesday, July 31, 2019
歌曲:I Want to Be A Sheep
Matthew 25:31-33 (NLT) - But when the Son of Man comes in his glory, and all the angels with him, then he will sit upon his glorious throne. All the nations will be gathered in his presence, and he will separate the people as a shepherd separates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He will place the sheep at his right hand and the goats at his left...
Sheep綿羊是那些行一切的善事,卻不知自己服事了主的人。Goat山羊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沒有服事主的人,他們滿心覺得自己很愛主吧。
我找到這首歌,是因為美國長老會新的宣教運動呼籲眾教會成為“馬太25”教會,意思要遵行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31-46節綿羊山羊的比喻教導,給饑渴的人吃喝,接待外來的陌生人,給他們穿的用的,探望病人或被囚的人。
Sunday, July 28, 2019
“作孌童”與“親男色”的翻譯問題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6章提到,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
但你如果比較不同版本,有兩個字的翻譯差別很大,顯然是因為原文意思並不太清楚。第一個字是那個和合本翻成“作孌童”的malakoi,在2010年的訂正版翻成“作娼妓”,括弧註明原文意思是“嬌媚”,可能是指廟裡的男妓。--可是廟裡的男妓很嬌媚嗎?天知道。作孌童和作娼妓,相同的部分在于“妓”,其中有買賣交易的關係。
你若看英文欽定本,翻成effeminate,意思是“柔軟的”。搜索一下,在別處用來形容衣服“細軟”,你可以猜測,用這個字形容男人的話,可能是說他氣概柔軟,這本身似乎并不是罪過。BBE翻成less than a man,莫名其妙的罪,而WEB翻成male prostitutes,就是男妓。
咱不知道廟裡的男妓是不是僱用的,或一般的男人和男妓性交有什麼宗教意義,只知道拜偶像是錯的,為了拜偶像去和男妓性交是可惡的。保羅是吩咐人不要去作男廟妓呢?還是說不要去參與那些廟裡的拜神活動?不知道。假如不是在廟裡,無論保羅是吩咐人不要作孌童謀生,或是不要養孌童,與他們在心理上是否同性戀者並無必然的聯繫。
第二個字arsenokoites和合本翻成“親男色的”,中標譯本翻成“同性戀的”,NET聖經註明這個希臘字專指男同性行為中主動的一方(active homosexual partners)。
前次我寫過一篇筆記,凡同性行為並非都出於同性戀心理。異性戀出於放縱情慾的目的去侵犯傷害另一位男性是罪過,正如他侵犯傷害的對象是女性一樣。早年間在父權文化體制下,侵犯女性的罪過不在話下,“強姦”和“淫亂”沒有區分,而侵害男性是罪大惡極,反映出父權文化體制而已。
回到本節經文中的同性行為主動一方,保羅大概不是說他愛一個男人要定罪,乃可能是說雞姦害人放縱性欲要定罪。提摩太前書1章也有這個字,恐怕不應該翻成“親男色”,應該翻成“強姦男人”(或雞姦?)。這樣就把具有同性戀心理,與有意放縱和加害別人區分開來。前者是上帝給他的性情,無法在成年時掌控,後者是故意施加給人的惡行,和現代人所瞭解的對女人性侵沒有兩樣。
歸納起來,孌童現象是古時腐敗墮落的文化習俗,而強暴男人的罪惡顯而易見。若不是女人在父權文化下的卑賤地位,強姦婦女一定同列為不能承受神的國的罪。
上帝的啟示是藉著人所明白的語言,而男女平等是那時代人所不明白的價值觀。即使在今天,很多婦女仍然需要不斷地克服障礙,爭取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
但你如果比較不同版本,有兩個字的翻譯差別很大,顯然是因為原文意思並不太清楚。第一個字是那個和合本翻成“作孌童”的malakoi,在2010年的訂正版翻成“作娼妓”,括弧註明原文意思是“嬌媚”,可能是指廟裡的男妓。--可是廟裡的男妓很嬌媚嗎?天知道。作孌童和作娼妓,相同的部分在于“妓”,其中有買賣交易的關係。
你若看英文欽定本,翻成effeminate,意思是“柔軟的”。搜索一下,在別處用來形容衣服“細軟”,你可以猜測,用這個字形容男人的話,可能是說他氣概柔軟,這本身似乎并不是罪過。BBE翻成less than a man,莫名其妙的罪,而WEB翻成male prostitutes,就是男妓。
咱不知道廟裡的男妓是不是僱用的,或一般的男人和男妓性交有什麼宗教意義,只知道拜偶像是錯的,為了拜偶像去和男妓性交是可惡的。保羅是吩咐人不要去作男廟妓呢?還是說不要去參與那些廟裡的拜神活動?不知道。假如不是在廟裡,無論保羅是吩咐人不要作孌童謀生,或是不要養孌童,與他們在心理上是否同性戀者並無必然的聯繫。
第二個字arsenokoites和合本翻成“親男色的”,中標譯本翻成“同性戀的”,NET聖經註明這個希臘字專指男同性行為中主動的一方(active homosexual partners)。
前次我寫過一篇筆記,凡同性行為並非都出於同性戀心理。異性戀出於放縱情慾的目的去侵犯傷害另一位男性是罪過,正如他侵犯傷害的對象是女性一樣。早年間在父權文化體制下,侵犯女性的罪過不在話下,“強姦”和“淫亂”沒有區分,而侵害男性是罪大惡極,反映出父權文化體制而已。
回到本節經文中的同性行為主動一方,保羅大概不是說他愛一個男人要定罪,乃可能是說雞姦害人放縱性欲要定罪。提摩太前書1章也有這個字,恐怕不應該翻成“親男色”,應該翻成“強姦男人”(或雞姦?)。這樣就把具有同性戀心理,與有意放縱和加害別人區分開來。前者是上帝給他的性情,無法在成年時掌控,後者是故意施加給人的惡行,和現代人所瞭解的對女人性侵沒有兩樣。
歸納起來,孌童現象是古時腐敗墮落的文化習俗,而強暴男人的罪惡顯而易見。若不是女人在父權文化下的卑賤地位,強姦婦女一定同列為不能承受神的國的罪。
上帝的啟示是藉著人所明白的語言,而男女平等是那時代人所不明白的價值觀。即使在今天,很多婦女仍然需要不斷地克服障礙,爭取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
Friday, July 26, 2019
各族平等與選舉權
從美國的一些報導來看,操縱選舉結果好像並不難。各州的國務網站都寫有平等權利參加選舉的陳述句,但實際上經常遇到問題。本文内容取自Emery大学Carol Anderson教授的文章:It's Not Just the Russians。
就拿俄亥俄州的選舉為例吧,人們可以提前投票,每個郡都設立一個提前投票站,好像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但是有的郡只有6萬人口,有的郡人口多達80萬,結果可想而知,很多人因為没有自己的汽車,要跑很遠的路交通不便,就無法提前投票,而且經常是有色人種投票比較不方便。
2012年的總統大選,某個白人占了94.5%的郡基本不必排隊,而另一個有20萬6千非裔人口的郡,有一個投票站排隊長達四分之一英里,不少人等候4小時以上才投上一票!不光是俄亥俄州的黑人,其他州的黑人投票障礙一樣要多一些。他們2012年平均的投票排隊時間比白人要長一倍,因為面臨投票機數目不夠或投票工作人員忙不過來等等問題。假若是我,聽說排那麼長的隊,就會放棄投票了。
另外還有的州要求出具身份證的規定,有的州甚至要求帶照片的身份證。一定是有人研究過了,如果堅持要某些身份證,有色人種參加投票的人數就要減少,比如駕照,很多黑人無車,自然無駕照。於是他們作出規定,投票時必须出具某些身份證,其他的身份證不接受。在德州,學生證不能作為投票的身份證,而持槍登記證可以。不奇怪,那些思想傾向於開放的年輕人,有人不歡迎你投票,而經濟小康以上的白人,歡迎你去投票。...
在北卡州,有些立法委員研究選民數據,發現星期天很多黑人在教會作完禮拜,有人用車送他們集體到投票站去,他們參加投票的人數就多了。於是設法玩弄政治,作出規定,每天限制提前投票的鐘點,而且星期天不開放投票站!
同樣,有人發現年輕人和少數族裔不是每次選舉都參與投票,於是對選民名單來一個自動保養清理,把兩次沒參加投票的人自動除名,或者規定他們不得提前投票等等--他們很多人在投票那天可能無法去排隊投票。
你猜是誰在力圖妨礙別人的公平投票機會?保守的共和黨人。我上次記過一次歷史,起初是南方的民主黨最為保守,擁護保留奴隷制,後來陰差陽錯,角色掉轉,民主黨變成了主張進步的黨派,而共和黨成為保守勢力的舞台,維護白人至上的理念。--過程有趣,神蹟一個!
就拿俄亥俄州的選舉為例吧,人們可以提前投票,每個郡都設立一個提前投票站,好像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但是有的郡只有6萬人口,有的郡人口多達80萬,結果可想而知,很多人因為没有自己的汽車,要跑很遠的路交通不便,就無法提前投票,而且經常是有色人種投票比較不方便。
2012年的總統大選,某個白人占了94.5%的郡基本不必排隊,而另一個有20萬6千非裔人口的郡,有一個投票站排隊長達四分之一英里,不少人等候4小時以上才投上一票!不光是俄亥俄州的黑人,其他州的黑人投票障礙一樣要多一些。他們2012年平均的投票排隊時間比白人要長一倍,因為面臨投票機數目不夠或投票工作人員忙不過來等等問題。假若是我,聽說排那麼長的隊,就會放棄投票了。
另外還有的州要求出具身份證的規定,有的州甚至要求帶照片的身份證。一定是有人研究過了,如果堅持要某些身份證,有色人種參加投票的人數就要減少,比如駕照,很多黑人無車,自然無駕照。於是他們作出規定,投票時必须出具某些身份證,其他的身份證不接受。在德州,學生證不能作為投票的身份證,而持槍登記證可以。不奇怪,那些思想傾向於開放的年輕人,有人不歡迎你投票,而經濟小康以上的白人,歡迎你去投票。...
在北卡州,有些立法委員研究選民數據,發現星期天很多黑人在教會作完禮拜,有人用車送他們集體到投票站去,他們參加投票的人數就多了。於是設法玩弄政治,作出規定,每天限制提前投票的鐘點,而且星期天不開放投票站!
同樣,有人發現年輕人和少數族裔不是每次選舉都參與投票,於是對選民名單來一個自動保養清理,把兩次沒參加投票的人自動除名,或者規定他們不得提前投票等等--他們很多人在投票那天可能無法去排隊投票。
你猜是誰在力圖妨礙別人的公平投票機會?保守的共和黨人。我上次記過一次歷史,起初是南方的民主黨最為保守,擁護保留奴隷制,後來陰差陽錯,角色掉轉,民主黨變成了主張進步的黨派,而共和黨成為保守勢力的舞台,維護白人至上的理念。--過程有趣,神蹟一個!
Wednesday, July 24, 2019
所多瑪的警告是什麼?
上次我記下一篇讀書筆記:同性行為未必都是同性"戀",聖經並未談論過同性戀心理狀態。下面這段經文是西方傳統解經定罪同性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但是難說翻譯是沒有定罪成見的。“認識”是yada那個字的字面直譯,但有時又用來表示性交—亞當與夏娃“同房”就是同一個字。
和合本修訂版創世記19章4-11節: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的人,連老帶少所有的人,個個都來圍住那屋子。他們呼叫羅得,對他說:「今天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很多譯本:男人,下同)在哪裡?把他們帶出來,讓我們親近他們(思高譯本:叫我們好認識他們)。」羅得出了門,把身後的門關上,到眾人那裡,說:「我的弟兄們,請你們不要做這惡事(新譯本:請不要作惡)。看哪,我有兩個女兒,還沒有親近過男人,讓我領她們出來給你們,就照你們看為好的對待她們吧!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請不要向他們做這事(新譯本:你們不可向他們作甚麼)。」眾人說:「站到一邊去吧!」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扮審判官呢!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厲害。」眾人就往前衝向羅得,要攻破大門。那兩個人伸出手來,把羅得拉進屋子他們那裡,就關上門。他們擊打門外的人,無論老少,都眼睛迷糊,找門找得很煩躁。
怎知這裡的yada不是思高譯本翻的“認識”?可能是因為提到作惡,特別是有的版本翻成“作這惡事”(原文中並沒有特指某件事的味道),而且單單想要認識一個人怎會是要作惡呢?
但從整個氣氛描述,呼叫和命令羅得“把他們帶出來…”,顯然氣氛並不友好。後面更看出他們和羅得的關係並不好,提到“害”,以至羅得感到需要保護兩位客人:「站到一邊去吧!」又彼此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扮審判官呢!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厲害。…
有位基督徒學者D. S. Bailey曾研究並著書,指出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羅得作為在所多瑪那地寄居的外人,超越了接待外賓的權利。誰知那兩人是什麼身份、什麼來意?所以他們要求羅得讓開,讓他們親自審查一下。或許羅得以為用女兒可以賄賂他們,令這些不友好的鄰居高興?
如若這樣理解,那麼所多瑪、蛾摩拉的罪惡到底在哪?以至於耶和華說他們的“罪惡甚重”呢?是全城的人都搞同性行為嗎?聖經別處沒說過。以西結書16章說:看哪,你的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她和她的女兒們都驕傲,糧源充足,大享安逸,卻不扶持困苦和貧窮人的手。她們狂傲,在我面前做可憎的事,我看見了就把她們除掉。…以賽亞指責所多瑪沒有公道,耶利米批評所多瑪道德敗壞,但並沒有特別提到同性行為。
新教的信徒不看次經,但有一卷次經Wisdom 19章13-14節清楚說了,所多瑪的罪孽是不接待客旅,且惡待他們。另一卷次經德訓篇Ecclesiasticus 16章8節提到驕傲自大使所多瑪、蛾摩拉滅亡。驕傲自大與惡待外人有關係嗎?顯然驕傲自大不只是指內心狀態,乃是惡劣的行為表現。
事實上,古中東有不少類似的傳說,某個神明到訪某個繁榮地方,不受居民接待,反倒在社會的棄兒那裡找到住宿,最後那地因著居民的傲慢冷漠行為遭到毀滅。這類傳說沒有一個是提到同性行為罪惡的。
接待客旅有這麼重要嗎?不接待有這麼罪惡嗎?按我們現在的文化難以理解。Bailey舉例亞伯拉罕,他熱情接待三位耶和華的使者,所以是好人。羅得也一樣,比其他人好客,強留兩位天使。
舊約中還有一段經文在士師記19章,基比亞城的情形與創世記19章非常類似,同一個字yada大多翻成“交合”,只有思高譯本翻成“我們要認識他”。但是基比亞那些匪徒要求這位利未人客旅不成,接受了他的妾,整夜輪姦,最終致死。那一次,對客旅進行性侵犯似乎是明顯的意圖。 他們不僅不接待那個過路的利未人,還蓄意群起要對他進行性侵犯…引起所有以色列支派憤怒,最後招致整個便雅憫支派幾乎滅絶。然而,那些基比亞人為什麼要對這位利未男人進行性侵犯?
有位聖經學者Peter F. Ellis指出,我們如果參看迦南當時的拜神文化觀念—與男女廟妓交合可以讓人與所拜之神進入特別的祝福關係—就不難理解,那些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人接受了迦南習俗,用拜別神的方法來對待以色列的祭司支派利未人。他們的罪行主要還不是同性行為,更不是同性戀心理状态,乃是隨從迦南習俗拜偶像。他們把利未人當作廟妓!
新約裡也提到了接待客旅的重要性。在路加福音10章耶穌吩咐門徒:無論進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大街上去,說:『就是你們城裡的塵土黏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著你們擦去。但是,你們該知道上帝的國臨近了。』我告訴你們,在(審判)那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耶穌說,不接待他所差遣的門徒,將要遭受的懲罰比所多瑪不接待天使還嚴重。
現代的基督徒,特別是美國那些大力主張排斥難民入境、定他們非法的人要注意了,焉知這些所多瑪的警告不是給你們的?
和合本修訂版創世記19章4-11節: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的人,連老帶少所有的人,個個都來圍住那屋子。他們呼叫羅得,對他說:「今天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很多譯本:男人,下同)在哪裡?把他們帶出來,讓我們親近他們(思高譯本:叫我們好認識他們)。」羅得出了門,把身後的門關上,到眾人那裡,說:「我的弟兄們,請你們不要做這惡事(新譯本:請不要作惡)。看哪,我有兩個女兒,還沒有親近過男人,讓我領她們出來給你們,就照你們看為好的對待她們吧!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請不要向他們做這事(新譯本:你們不可向他們作甚麼)。」眾人說:「站到一邊去吧!」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扮審判官呢!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厲害。」眾人就往前衝向羅得,要攻破大門。那兩個人伸出手來,把羅得拉進屋子他們那裡,就關上門。他們擊打門外的人,無論老少,都眼睛迷糊,找門找得很煩躁。
怎知這裡的yada不是思高譯本翻的“認識”?可能是因為提到作惡,特別是有的版本翻成“作這惡事”(原文中並沒有特指某件事的味道),而且單單想要認識一個人怎會是要作惡呢?
但從整個氣氛描述,呼叫和命令羅得“把他們帶出來…”,顯然氣氛並不友好。後面更看出他們和羅得的關係並不好,提到“害”,以至羅得感到需要保護兩位客人:「站到一邊去吧!」又彼此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扮審判官呢!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厲害。…
有位基督徒學者D. S. Bailey曾研究並著書,指出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羅得作為在所多瑪那地寄居的外人,超越了接待外賓的權利。誰知那兩人是什麼身份、什麼來意?所以他們要求羅得讓開,讓他們親自審查一下。或許羅得以為用女兒可以賄賂他們,令這些不友好的鄰居高興?
如若這樣理解,那麼所多瑪、蛾摩拉的罪惡到底在哪?以至於耶和華說他們的“罪惡甚重”呢?是全城的人都搞同性行為嗎?聖經別處沒說過。以西結書16章說:看哪,你的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她和她的女兒們都驕傲,糧源充足,大享安逸,卻不扶持困苦和貧窮人的手。她們狂傲,在我面前做可憎的事,我看見了就把她們除掉。…以賽亞指責所多瑪沒有公道,耶利米批評所多瑪道德敗壞,但並沒有特別提到同性行為。
新教的信徒不看次經,但有一卷次經Wisdom 19章13-14節清楚說了,所多瑪的罪孽是不接待客旅,且惡待他們。另一卷次經德訓篇Ecclesiasticus 16章8節提到驕傲自大使所多瑪、蛾摩拉滅亡。驕傲自大與惡待外人有關係嗎?顯然驕傲自大不只是指內心狀態,乃是惡劣的行為表現。
事實上,古中東有不少類似的傳說,某個神明到訪某個繁榮地方,不受居民接待,反倒在社會的棄兒那裡找到住宿,最後那地因著居民的傲慢冷漠行為遭到毀滅。這類傳說沒有一個是提到同性行為罪惡的。
接待客旅有這麼重要嗎?不接待有這麼罪惡嗎?按我們現在的文化難以理解。Bailey舉例亞伯拉罕,他熱情接待三位耶和華的使者,所以是好人。羅得也一樣,比其他人好客,強留兩位天使。
舊約中還有一段經文在士師記19章,基比亞城的情形與創世記19章非常類似,同一個字yada大多翻成“交合”,只有思高譯本翻成“我們要認識他”。但是基比亞那些匪徒要求這位利未人客旅不成,接受了他的妾,整夜輪姦,最終致死。那一次,對客旅進行性侵犯似乎是明顯的意圖。 他們不僅不接待那個過路的利未人,還蓄意群起要對他進行性侵犯…引起所有以色列支派憤怒,最後招致整個便雅憫支派幾乎滅絶。然而,那些基比亞人為什麼要對這位利未男人進行性侵犯?
有位聖經學者Peter F. Ellis指出,我們如果參看迦南當時的拜神文化觀念—與男女廟妓交合可以讓人與所拜之神進入特別的祝福關係—就不難理解,那些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人接受了迦南習俗,用拜別神的方法來對待以色列的祭司支派利未人。他們的罪行主要還不是同性行為,更不是同性戀心理状态,乃是隨從迦南習俗拜偶像。他們把利未人當作廟妓!
新約裡也提到了接待客旅的重要性。在路加福音10章耶穌吩咐門徒:無論進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大街上去,說:『就是你們城裡的塵土黏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著你們擦去。但是,你們該知道上帝的國臨近了。』我告訴你們,在(審判)那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耶穌說,不接待他所差遣的門徒,將要遭受的懲罰比所多瑪不接待天使還嚴重。
現代的基督徒,特別是美國那些大力主張排斥難民入境、定他們非法的人要注意了,焉知這些所多瑪的警告不是給你們的?
Monday, July 22, 2019
Ideal Seminary for The Future
Brian D. McLaren (born 1956) is an American pastor, author, activist and speaker and leading figure in the emerging church movement. McLaren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postmodern Christianity and progressive Christianity and is a major figure in post-evangelical thought.
He said American churches are build on modernity concepts: reasoning, debate, dialectic, argument, discussion, etc. It does not fit to build future church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any more, so we need to make shift to postmodern way of doing church, which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and therefore sort of scary.
He suggested the ideal form of future seminary -- what it would be like. He identified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such seminaries: one part monastery, one part mission agency, and one part seminar.
By monastery, he said seminarians live in community of some sort, to experience a real sharing of life, duties,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is good for spiritual formation. This way, the sociopathic types of people would not survive the shared life and works. They like power or they like being right or they need attention but don't love or serve people much, community life would weed them out.
The mission agency part is closely related. In stead of focusing on systematic theology, comprehend all the conceptual truth and knowledge from lectures, postmodern way will focus on mission, on our role as agents of God's Kingdom. -- We will be God's people for the world.
He said let seminarians travel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places where mission is happening, such as churches, employment centers,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jects, care facilities, hospital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s, orphanages, summer camps, etc.
The seminar part would be different from a traditional school, which assumes that people learn best by listening. However most people learn best by talking. So seminary would be based on seminars, not lectures. They would read or experience something(a book, a CD, a movie, a conference, an interview, a retreat, a website, an art exhibit), then they would discuss it.
Teacher would make sure that needed content was conveyed and understood. Sometimes assign them a teaching task on the subject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What do you think of Rev. McLaren's suggestions?
He said American churches are build on modernity concepts: reasoning, debate, dialectic, argument, discussion, etc. It does not fit to build future church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any more, so we need to make shift to postmodern way of doing church, which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and therefore sort of scary.
He suggested the ideal form of future seminary -- what it would be like. He identified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such seminaries: one part monastery, one part mission agency, and one part seminar.
By monastery, he said seminarians live in community of some sort, to experience a real sharing of life, duties,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is good for spiritual formation. This way, the sociopathic types of people would not survive the shared life and works. They like power or they like being right or they need attention but don't love or serve people much, community life would weed them out.
The mission agency part is closely related. In stead of focusing on systematic theology, comprehend all the conceptual truth and knowledge from lectures, postmodern way will focus on mission, on our role as agents of God's Kingdom. -- We will be God's people for the world.
He said let seminarians travel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places where mission is happening, such as churches, employment centers,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jects, care facilities, hospital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s, orphanages, summer camps, etc.
The seminar part would be different from a traditional school, which assumes that people learn best by listening. However most people learn best by talking. So seminary would be based on seminars, not lectures. They would read or experience something(a book, a CD, a movie, a conference, an interview, a retreat, a website, an art exhibit), then they would discuss it.
Teacher would make sure that needed content was conveyed and understood. Sometimes assign them a teaching task on the subject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What do you think of Rev. McLaren's suggestions?
Friday, July 19, 2019
聖經中的“聰明婦人”
撒母耳記下20章記了大衛手下一個將領不問青紅皂白、追殺敵人的故事。他們來到伯•瑪迦這地方的一個城亞比拉(Abel Beth Maacha),正要摧毀城牆 時,那城有位“聰明婦人”出面要求與他談判,最後和平解救了全城。聖經中卻沒有寫下這位聰明婦人的名字。
從這位聰明婦人的言談我們可以看出,她瞭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一個男人治理的天下,特別是大衛橫行治理全以色列的時期,一位亞比拉城的聰明婦人站出來,面對大衛王朝軍隊的元帥約押,她協商成功的故事載入了聖經。堂堂大將軍為什麼聽她說話呢?
2013年考古學家在那城的一個巨大土墩上挖掘一個鐵器時期(公元前1200-721年)的遺址。這個地方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現在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的邊界,而在鐵器時期是亞蘭和腓尼基的古老邊界,考古學家自然希望能找到攻城時在牆外壘起的土堆等等證據。不過,幾位女考古學家對於挖掘關於這位聰明婦人的資料很有興趣。
看那位聰明婦人,她到底是什麼人物?亞比拉城裡的人竟聽從她。另外,聖經中的“智慧婦人”現象是不否只限於某個時期,比如鐵器中期?除了士師記4-5章女先知底波拉曾號稱以色列之母,撒母耳記14章有一位聰明的婦人也參與了政治對話。“聰明的婦人”好像一個眾人接受的特別頭銜!
亞比拉考古發掘的是鐵器早期(公元前1200-950年)和鐵器中期(公元前950-830年)的遺址,一個欣欣向榮的都市中心,有不少家庭、宗教、以及公共場所。而同時期附近號稱列國之首的夏瑣卻是一片廢墟,很少人居住。
考古學團隊在亞比拉土墩找到主前12世紀的圓形圍牆建築物,周圍有很多立起來的石頭,好像是個拜神明的地方。他們還發現有個大型的精心打造、屬於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的公共建築群。有銅器和鐵器,大規模儲存空間,以及有宗教活動的用具—板凳、石頭祭桌、盆、支架,還有個獨特的抹灰泥裝置,頂部帶有一個能夠排水的雙水槽。
另一個房屋有石頭鋪的庭院,是公元前10世紀晚期到9世紀(鐵器中期)的建築,考古學家們在院中講台上找到一個罐子,內有425枚綿羊、山羊、鹿的蹄關節。近東和地中海地區考古常常挖到這些蹄關節,研究人員猜測是用來作遊戲棋子,或占卜用,或作政治諮詢--好比用擲骰子來預卜未來。
考古碳14法確定,亞拉比這些東西是公元前10世紀摧毀的。聖經記著那位聰明婦人的話:“古時有話說,當在亞比拉求問,事情就可以解決。我在以色列中是和平信實的,你打算毀壞以色列的母親,為何你要吞滅耶和華的產業呢?” 有的版本翻成“我代表以色列和平可信的…”,聽來亞拉比城神聖不可侵犯,莫非這“聰明婦人”是女先見嗎?
聖經沒有稱她們為女先見,但晚銅時期(1550-1200 BCE)中東赫人文獻中,聰明婦人(有時稱“老婦人”)是通神靈的專家,利用民間知識搞神秘醫治、求子、防災禍等等活動。亞拉比的聰明婦人倒未必是這類巫婆,但不是沒有可能。眾人能聽從她,她的一部分權柄恐怕是來自神聖智慧之城的名聲。
從這位聰明婦人的言談我們可以看出,她瞭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一個男人治理的天下,特別是大衛橫行治理全以色列的時期,一位亞比拉城的聰明婦人站出來,面對大衛王朝軍隊的元帥約押,她協商成功的故事載入了聖經。堂堂大將軍為什麼聽她說話呢?
2013年考古學家在那城的一個巨大土墩上挖掘一個鐵器時期(公元前1200-721年)的遺址。這個地方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現在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的邊界,而在鐵器時期是亞蘭和腓尼基的古老邊界,考古學家自然希望能找到攻城時在牆外壘起的土堆等等證據。不過,幾位女考古學家對於挖掘關於這位聰明婦人的資料很有興趣。
看那位聰明婦人,她到底是什麼人物?亞比拉城裡的人竟聽從她。另外,聖經中的“智慧婦人”現象是不否只限於某個時期,比如鐵器中期?除了士師記4-5章女先知底波拉曾號稱以色列之母,撒母耳記14章有一位聰明的婦人也參與了政治對話。“聰明的婦人”好像一個眾人接受的特別頭銜!
亞比拉考古發掘的是鐵器早期(公元前1200-950年)和鐵器中期(公元前950-830年)的遺址,一個欣欣向榮的都市中心,有不少家庭、宗教、以及公共場所。而同時期附近號稱列國之首的夏瑣卻是一片廢墟,很少人居住。
考古學團隊在亞比拉土墩找到主前12世紀的圓形圍牆建築物,周圍有很多立起來的石頭,好像是個拜神明的地方。他們還發現有個大型的精心打造、屬於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的公共建築群。有銅器和鐵器,大規模儲存空間,以及有宗教活動的用具—板凳、石頭祭桌、盆、支架,還有個獨特的抹灰泥裝置,頂部帶有一個能夠排水的雙水槽。
另一個房屋有石頭鋪的庭院,是公元前10世紀晚期到9世紀(鐵器中期)的建築,考古學家們在院中講台上找到一個罐子,內有425枚綿羊、山羊、鹿的蹄關節。近東和地中海地區考古常常挖到這些蹄關節,研究人員猜測是用來作遊戲棋子,或占卜用,或作政治諮詢--好比用擲骰子來預卜未來。
考古碳14法確定,亞拉比這些東西是公元前10世紀摧毀的。聖經記著那位聰明婦人的話:“古時有話說,當在亞比拉求問,事情就可以解決。我在以色列中是和平信實的,你打算毀壞以色列的母親,為何你要吞滅耶和華的產業呢?” 有的版本翻成“我代表以色列和平可信的…”,聽來亞拉比城神聖不可侵犯,莫非這“聰明婦人”是女先見嗎?
聖經沒有稱她們為女先見,但晚銅時期(1550-1200 BCE)中東赫人文獻中,聰明婦人(有時稱“老婦人”)是通神靈的專家,利用民間知識搞神秘醫治、求子、防災禍等等活動。亞拉比的聰明婦人倒未必是這類巫婆,但不是沒有可能。眾人能聽從她,她的一部分權柄恐怕是來自神聖智慧之城的名聲。
Tuesday, July 16, 2019
美國長老會的復興運動
美國長老會(PCUSA)的宣教活動Mission與福音派不同。他們不是派人到遠方外國去傳一個屬靈信息,乃是在本地參與幫助窮人的事工,換句話,視關心社會需要為基督徒的使命。不過,我總感到做慈善事業並不等於宣教。
最近一兩年,我發現我們所照顧的窮人大多已是基督徒,或是基督徒家庭背景,我們由於種種原因和那些人溝通特別少,所以沒辦法把他們請到教會來。當然,不關心窮人的教會就更沒有門路去傳給那些困苦人任何信息了。
最近美國長老會發起一波新的宣教運動,旨在參與社會公義活動,出來作基督的光和鹽。這波新的宣教運動呼籲眾教會成為“馬太25”教會,意思要遵行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31-46節綿羊山羊的比喻教導,給饑渴的人吃喝,接待外來的陌生人,給他們穿的用的,探望病人或被囚的人。
遵行這些教導顯然不可能關起門來做,必須參與周圍世界和社區。基於這段經文,美國長老會在最近的兩次全國代表大會上(2016年和2018年)都作出號召,號召眾教會大膽行動,起來服事饑餓的人、受壓迫的人、被囚的人、和窮人,成為“馬太25”教會。這可以團結眾教會,讓美國長老會成為一股光明的社會力量來對公眾作見證,並且成為推動改革的聲音。
我們相信基督要求我們跟隨他的人有行動,積極出來彰顯神的慈愛、公義、憐憫,將神的光芒反射到社會的黑暗角落去,活出神託付給我們的神聖使命。
“馬太25”教會有三個目標:藉著挑戰會友加深信心根基,積極歡喜地參與社區和世界上的公益事業,來建造自己教會的活力;拆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社會結構性種族主義理念和弊端;面對經濟不平等造成的窮人難以翻身的局面,消除體制造成的貧困。“馬太25”教會可以確立三個目標中的任何一個目標,或是委身全部三個目標。
我覺得第一個目標很多思想開放的教會都可以參與,而後面兩個目標有個“參與政治”的障礙,必須先克服掉。說這是復興,因為“馬太25”教會大有見公開證神的慈愛公義的能力。特別是若藉著改變不合理政策來釋放一些人脫離貧困,對相當多的人來說是最實際的福音大能。
舉例說明體制改革的必要:某州交通法庭不問青紅皂白,一律吊銷無錢支付交通罰單者的駕照,讓貧窮付不起罰單的人無法開車上班或送孩子上學,這不是剝奪他們的生計,讓他們更困難嗎?要麼只好無照駕駛。直到有人在2018年11月為他們上告到聯邦法院,那裡的窮人才得了公道--可是州裡的政策本不該如此對窮人不公。
這樣的改變無法孤軍奮戰得到,乃要求眾教會的弟兄姐妹一同發聲,而且似乎不可能不涉及“政治”。
最近一兩年,我發現我們所照顧的窮人大多已是基督徒,或是基督徒家庭背景,我們由於種種原因和那些人溝通特別少,所以沒辦法把他們請到教會來。當然,不關心窮人的教會就更沒有門路去傳給那些困苦人任何信息了。
最近美國長老會發起一波新的宣教運動,旨在參與社會公義活動,出來作基督的光和鹽。這波新的宣教運動呼籲眾教會成為“馬太25”教會,意思要遵行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31-46節綿羊山羊的比喻教導,給饑渴的人吃喝,接待外來的陌生人,給他們穿的用的,探望病人或被囚的人。
遵行這些教導顯然不可能關起門來做,必須參與周圍世界和社區。基於這段經文,美國長老會在最近的兩次全國代表大會上(2016年和2018年)都作出號召,號召眾教會大膽行動,起來服事饑餓的人、受壓迫的人、被囚的人、和窮人,成為“馬太25”教會。這可以團結眾教會,讓美國長老會成為一股光明的社會力量來對公眾作見證,並且成為推動改革的聲音。
我們相信基督要求我們跟隨他的人有行動,積極出來彰顯神的慈愛、公義、憐憫,將神的光芒反射到社會的黑暗角落去,活出神託付給我們的神聖使命。
“馬太25”教會有三個目標:藉著挑戰會友加深信心根基,積極歡喜地參與社區和世界上的公益事業,來建造自己教會的活力;拆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社會結構性種族主義理念和弊端;面對經濟不平等造成的窮人難以翻身的局面,消除體制造成的貧困。“馬太25”教會可以確立三個目標中的任何一個目標,或是委身全部三個目標。
我覺得第一個目標很多思想開放的教會都可以參與,而後面兩個目標有個“參與政治”的障礙,必須先克服掉。說這是復興,因為“馬太25”教會大有見公開證神的慈愛公義的能力。特別是若藉著改變不合理政策來釋放一些人脫離貧困,對相當多的人來說是最實際的福音大能。
舉例說明體制改革的必要:某州交通法庭不問青紅皂白,一律吊銷無錢支付交通罰單者的駕照,讓貧窮付不起罰單的人無法開車上班或送孩子上學,這不是剝奪他們的生計,讓他們更困難嗎?要麼只好無照駕駛。直到有人在2018年11月為他們上告到聯邦法院,那裡的窮人才得了公道--可是州裡的政策本不該如此對窮人不公。
這樣的改變無法孤軍奮戰得到,乃要求眾教會的弟兄姐妹一同發聲,而且似乎不可能不涉及“政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