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1, 2010

人際關係中的四種不良溝通模式

恐怕所有的人,尤其是亞洲人,都願意與別人搞好關係。但是由於人類的犯罪墮落,人與人之間增加了隔閡,減少了信任,良好關係變得稀少多了。從亞當夏娃開始,我們就不得不在人際關係交往中使用各種防衛。以下描述的四種常見的不良溝通模式,是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溝通模式稍微變化來的。聖經中所提倡的凴著愛心說誠實話,也就是表裏一致的健康溝通模式,是信徒人際關係得醫治的重要目標。

第一種不良溝通表現為指責。這一類型的人(blamer)好像不在意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是非感為驅動力,試圖勸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或許是因爲過去的創傷,或許是出於現在的精神壓力,他們内心的情感狀態經常是生氣和不滿意的。

第二種不良溝通表現為討好。這一類型的人(placator)好像全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委屈求全,甚至作假,因爲他們絕不想令別人生氣,把關係搞壞。這些人或許善於交往、與人和睦,可是他們内心深處的卻常存著緊張不安。

第三種不良溝通表現為冷淡。這一類型的人(rationalizer)很容易從人群中退縮,既不必把關係進一步弄壞,又能夠冷靜理智地分析事物情理。也許不少人羡慕這種不發脾氣的能力,但他們與人的關係可能容易變得疏遠,難得有知心的朋友可交談。或許由於人生經歷中曾經受傷過度,這些人内心關閉了進一步感受傷害的能力,可以變得很tough,不再有很深的情緒感受。

第四種不良溝通表現為打岔。這一類型的人(distracter)好像總是顧左右而言他,説話避免接觸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或許能夠侃侃而談,但是在你問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的時候,就開起玩笑來,把話岔開。其實他/她恐怕是内心感覺不佳,絕不想把感受告訴你!艾克曼博士說打岔的表現背後是内心的自卑感,他們難得告訴你真實的感受。而打岔是一個好辦法,讓人不再要求他們分享那些要命的感受。自卑感大多來自童年和少年時期所受過的傷害。

這些不良溝通的模式總是在遇到人際關係壓力的時候暴露出來。當一切都好好的,與任何人都沒有任何利害衝突時,你不必使用這些防衛。可是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内心的憤怒、擔心、冷漠、或自卑就令人尷尬地用種種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我們希望對付這些稱之爲“罪”的問題,就必須藉著基督來到天父面前,請聖靈幫助我們先對付藏在内心的那些不良感受。假如我們得到醫治,内心變得平和、仁愛、喜樂、滿足,那麽真實地表達自己就不再是個大問題了。大家認爲如何?

2 comments:

  1. 還有一種組合型的。根據不同的對象或場合,則表現也有所區別。
    例如:對下級是指責;對上級則是討好。

    ReplyDelete
  2. Yeah, That is totally possible, use different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yle at different settings. That is a sign of severe inner damage, coming out of an unhealthy family background, the person is holding a set of very unhealthy value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