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6, 2012

培養高EQ的靈命

什麽是“高EQ的靈命”?英文是emotionally healthy spirituality,意思是在情感層面上你是健康的,或者朝著健康的方向成長。你不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受,你不麻木自己,反而心平氣和地從負面情緒的體驗中學習和成長。Peter Scazzero牧師寫了一本這個題目的書,已經翻譯成中文,我在此推薦。題目翻譯得很好,因爲很多人都會同意,追求高EQ代表成長。如果直譯為和“健康情緒”有關的標題,可能這本書就不會賣得這麽好,爲什麽呢?我們的文化,包括教會的文化,一直都訓練我們忽略情緒感受,甚至有的人一看見“情緒”的字樣就轉身離去,很不健康。

Scazzero牧師在書中多次指出,“很少的人”從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中被熏陶培育出來,或自然地模仿學會了如何作健康的溝通、饒恕、擔待、信任別人。相反,人們大都不了解那些號稱“罪”的行爲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弟兄姐妹很容易從別人身上認出有問題,卻難得認出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加以調整改進,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是我們無法有實質性成長的關鍵。我們信主的時候把我們不健康的特徵習慣帶進教會,然後繼續運作、毫不悔改,爲什麽如此呢?因爲我們根本不知道那些習慣是不健康的。舉例:注重人的成就表現過於注重對人格的關愛,本來是個奪去愛心的錯誤價值觀,信主來到教會仍然如此,拿個放大鏡看人“罪”的表現,美其名曰上帝有高標準。

怎樣悔改呢?開始學著注重感覺吧。在我博客的頁眉,我寫了這樣一段話: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This is a blogger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sharing, and discuss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中文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神觀,只不過有的合乎聖經,有的不合而已。這個博客站點是為所有有興趣探討基督教福音信仰問題的人而開,歡迎您參與分享,討論我們的神觀。基督信仰不僅僅是一套行爲規範或知識而已,它關乎您的感受!因爲神的愛是要感受的。

沒想到這段話竟然遭到張逸萍姐妹的駁斥。張姐妹送給我一頂heresy的帽子,卻沒有給出立論根據。她似乎覺得注重感覺是心理學家、輔導人士的事情,而基督徒必須忽略感覺。誰說上帝不注重感覺呀?您把祂的愛都架空了,才能變得不注重感覺。不注重感覺是很不健康的,是一種在不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罪)裏建立起來的不健康防衛習慣。

爲了糾正,我們首先必須了解怎樣的情形是不健康的,上述忽略情緒感受是一個不健康的例子,過分注重行爲、以表現定人格是另一個不健康的例子。恐怕稍有心理健康常識的基督徒都會發覺,情感不健康的靈命在教會中比比皆是,Scazzero牧師給出10大徵兆,我感到有必要分享一下。

就按Scazzero牧師排列的次序好了。第一大徵兆是利用神來逃避神,他的意思是我們讓大量屬靈追求的活動充滿生活,其實是爲了逃避痛苦。比如用神的真理來論斷和貶抑他人,或者打著“討神喜悅”的旗號討人喜悅。這怎麽是逃避神或逃避痛苦呢?神讓您面對與他人意見不一致的境況,您不肯面對不信任的問題,又害怕直接溝通,就來一個背後發表負面評論,或者借機褒揚自己。

第二大徵兆是忽視自己的忿怒、悲傷、恐懼等等負面情緒,就像我剛才解釋的。我想這個徵兆其實十有八九是前述第一個徵兆的根源。基督徒若是想要多經歷信靠神的平安喜樂,就必須正視自己實際存在的懷疑、舊的創傷和包袱、以及種種人生懼怕。這裡包括了大量實際技巧的操練,比如辨認自己的實際心願等等。

第三個不健康的徵兆是渴望錯誤的事情,最典型的錯誤是渴望自己的“老我”死掉,美其名“捨己”跟從主。不錯聖經裏有“向罪死掉,向神活著”的勉勵,教我們改變自我觀,但是神從來沒有要我們泯滅自我成爲“非人”。那是人的發揮,從早期教會的諾斯底主義影響,到現在“魂的破碎”,泯滅自我從來都不是從聖經出來的教導。憎惡自己是很不健康的,心理輔導專業的人士天天幫人矯正這個問題。健康的辦法是接納自己,對神的工作有十足的信心,也給自己時間成長,不要一天到晚拿著“犯罪”的大棒子。您教導自己的孩子,難道希望他死掉重來嗎?那是很不健康的心態。

Scazzero牧師列舉的其它不健康徵兆還有:否認過去經歷對現在的影響;將生活分爲“世俗”和“神聖”兩部分;用“為神作工”代替與神同行;把一切衝突作屬靈化解釋完事,逃避自我成長改變的挑戰;掩飾自己的破碎、軟弱、與失敗,報喜不報憂;沒有界限地退讓、將就,不敢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個人的需要,直到在壓力下崩潰;論斷別人的靈性。

您若是一個關心自己靈命成長的基督徒,願您也從情感層面反省一下。有位傳道人一天到晚感覺精疲力盡,明顯在一些重要的事工上心思不夠用,is obviously burned out,可是你問他感覺怎樣?是否壓力太大?他立即輕描淡寫,把話題轉移到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上。--這怎麽可能有任何成長和突破呢?我曾介紹過Allender寫的一本書The Cry of the Soul,其中有段話説,忽視我們的情緒乃是轉身背對現實,傾聽我們的情緒則引領我們走入現實,而現實是我們遇見神的地方...。情緒是靈魂的語言,它們是提供内心聲音的呐喊...;然而,我們時常充耳不聞。

1 comment:

  1. Scazzero牧師的這句話相當有哲理:我們愛與尊重自己的程度,相當於我們能夠愛與尊重別人的程度。

    這是觀察的結果:不會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信任自己孩子,事實上都是對自我價值很懷疑的人,而掩蓋自卑感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表現高傲,或貶斥別人。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