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保羅到阿拉伯去領受的啓示

by N. T. Wright(原發表於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15, page 683-692。)

多數解經書都說,我們不知道保羅爲什麽到阿拉伯去,或者他在那裏做了什麽。我們連他拜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都不知道。

加拉太書一章11節到二章21節是保羅書信中的一段不尋常的長篇自述,其中他提到去阿拉伯,好像這事與他在大馬士革的奇異經歷,包括兩次到訪耶路撒冷都很有關係一樣,要説明自己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別領受的,乃是耶穌基督啓示來的(一12)。

接下去的一段話特別重要。保羅首先講述了自己是猶太教徒,為祖宗傳下來的信仰曾經多麽熱心,以及曾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一13-14,參見腓三5-6),然後說:

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一15-17)。

爲什麽要到阿拉伯去呢?有人猜想是一段獨處冥想的時期,預備向外邦人宣教;還有人猜想他到阿拉伯是第一次嘗試向外邦人傳福音。到底他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什麽時候去的呢?沒有一個好答案。多數學者都同意,保羅這句話的重點是說他沒有到耶路撒冷去。但是提阿拉伯仍然是個謎,我現在提出一個對此謎的解釋。

保羅在14節暗示,他在信主之前屬於“為律法熱心”的一派教徒。這份熱心使他不僅熱心地學習和禱告,而且不惜使用暴力行動。查考聖經和歷史,這種熱心在猶太教中根源很長,有時也翻譯成忌邪的心。最出名的是非尼哈,在民數記廿五章7-13節暫短地露出榮耀,他聽見神的吩咐就起來干預,在衆人面前殺了一個帶摩押女子到他弟兄那裏去的以色列男子。M. Hengel詳細地説明過,非尼哈的熱心成爲以色列後裔的榜樣--像兩約之間的瑪喀比革命,就是為了猶太教即將被異教強行取代的問題而起。另外一位為主熱心的著名人物是以利亞。他起來殺巴力先知的原因也很明顯--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拜異教。非尼哈和以利亞在大衆意識中,尤其是第一世紀的猶太教傳統中,是非常熱心忌邪的,甚至在好幾個典故中互換角色。

以利亞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王上十九14),殺巴力先知正是他的熱心報復。但是當亞哈和耶洗別威脅他的時候,他就跑到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顯然想要甩手不干了。在那裏,他遇到地震、風、與火,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最後他終于聽見微小的聲音問他爲什麽在那裏。於是我們看到,偉大的熱心已變成巨大的失望:“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神回答他說:

你從曠野回去大馬士革。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5-18)。

這與加拉太書有什麽關係呢?

大數的掃羅在信主之前是個對律法“熱心”的法利賽人。我在別處提出過,這表示他屬於煞買學派。煞買學派看到權威人士制裁不利的時候就會大發熱心,擅自治罪。這位在猶太教中,“比本國許多同齡的人更有長進”的保羅,研究猶太教的律法和學問,毫無疑問熟悉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即看到以色列面對危機的時候,敢于隨從瑪喀比,效法非尼哈/以利亞,以“熱心”為唯一的正確反應。我不是說掃羅參加了奮銳黨,雖然他很可能會同情那個選擇走暴力路綫的奮銳黨,對付賣國叛教的猶太人。然而他這等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然地選擇引經據典、遵循聖經榜樣來行動,並相信以色列的神定會站在自己一邊。看來這正是保羅的風格。

掃羅看自己按照非尼哈或以利亞的榜樣行事。他的熱心使他不惜使用暴力來反對民25章那些連累猶太人遭瘟疫的人,或王上18章那些拜巴力的人,他“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但是當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啓示的攔阻時,他做了以利亞所做的事,到西奈山去。在保羅時代,“阿拉伯”是個很含糊的地方,可以指巴勒斯坦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區域。但我們確知的是,對保羅來説“阿拉伯”是西奈山的所在地。真的,搜索整個新約,“阿拉伯”這個字只出現兩次,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25節把西奈山稱爲“阿拉伯的西奈山”。大數的掃羅後來回到大馬士革,正如以利亞在王上十九15節被吩咐的,“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萬一你覺得這還不夠巧合,我們再請你注意保羅如何用“先知”詞彙描述他的蒙召: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的…,和以賽亞、耶利米很相似是嗎?雖然聖經上沒有提過以利亞的出生或蒙召,保羅無疑得到先知啓示。

如果是這樣,掃羅當然不是到阿拉伯去傳福音。他很可能在做一個熱心的先知遇到難題會做的事:回到源頭去向神辭職。或者做一個新近受命先知會做的事,抱怨(好像摩西、耶利米、或其他人)他不能夠承擔所托等等。甚至他可能會聽到微小的聲音,當然不是承諾原先的熱心多麽需要堅持,乃是改變方向:熱心原是好的,但現在要為新的王報佳音。從這一點開始,掃羅就和以利亞很不相同了。

大數的掃羅經過大馬士革路上的基督顯現,熱心的方式並非教會完成傳福音使命的那種熱心,但還是有相似的地方。在他逼迫教會的時候,王上十八章的以利亞是掃羅心中向神熱心的榜樣。在他遇見耶穌大光的時候,王上十九章的以利亞又是他的榜樣,一個全新的現實使他對自己一生熱心的目標和使命不得不重新省察。

...掃羅逼迫新生教會的理由變得明晰起來,它不只是初期信徒跟隨一個釘十字架的彌賽亞,好像對神很褻瀆,它更是,特別是猶太基督徒,背離聖殿,放棄律法,對猶太教傳統徹底的離經叛道。好像非尼哈時代的曠野百姓,又好像以利亞時代的拜巴力者,或像瑪喀比革命期間奪去猶太宗教信仰的敵人,耶穌對他們來説號稱承擔了聖殿和律法的角色,他是人們認識永生神的地方,所以是最糟糕的猶太教叛徒。掃羅看他們沒有比拜巴力的人好,所以作爲一個熱心的煞買派分子,他的神聖使命就是把基督徒根除消滅。...

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對早期猶太人有某種救贖的神學涵義,可能影響了保羅等人。我們看到,非尼哈殺死罪人的行動在各種猶太拉比的信仰傳統内都被解釋為有救贖的意義,因他的熱心“消轉了神向以色列民的怒氣”。以利亞殺巴力先知也是同樣,拉比文學將之解釋為免去神的忿怒報應。他們相信這樣的熱心忌邪是為主,對付罪惡,從而免去神的百姓受罰。可是對於保羅來説,不是熱心忌邪英雄擊敗異教徒,耶穌死在異教徒的手裏纔是一次性地擊敗了罪惡。 “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原先想用“熱心”來解決的問題,十字架纔是答案。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彌賽亞親自攔阻了熱心的掃羅,然後送他回到西奈山,好像他所崇敬的以利亞,使他省悟過來,自己盲目所戰的已經贏取,而實際上自己是越戰越輸的。

我所提出的這一榮耀的吊詭結論,有著典型的保羅味道,這本身也可以看作支持整個假設的額外理由。

本文作了摘錄。英文原稿請閲:http://ntwrightpage.com/ PAUL, ARABIA, AND ELIJAH (GALATIANS 1:17)一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