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8, 2017

關於信仰生活的操練

本文繼續前文,學習按立禮儀所要問的問題,是美國長老會印製的一個小冊子The Ordination Questions

長老會是個制度完備的宗派,歷年來修改其憲章也很認真。事實上,長老會的治理憲章和美國聯邦政府有很類似的原則,代表選舉啦,紀律啦,據說這兩套憲章是同一時期發展建立起來的—同樣的文化,同樣的哲學環境。

所以,接下去關於教會治理的幾個原則問題是沒有甚麼爭議的。第五個問題:「你會按照我們的教會政體來治理,並遵守教會的紀律嗎?你在服事中會與你的同事為友,與他們同工,一同服從神的道和聖靈嗎?」

這個問題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長老教會的規章和治理是最好」,或者「我們是最正確」,乃是相信經過協商、辯論所達成的多數人意見有聖靈做工,你若屬於少數派,就要保證服從多數派。這使我想到美國長老會最近幾年對同性戀採納的寬容立場,大概都是代表們投票結果,一定不是某個核心領袖集團的決定。

第六個問題在個人信心操練方面:「你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求跟隨主耶穌,愛你的鄰舍,努力使世人和好(work for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world)嗎?」第八個問題也差不多:「你會使用自己的精力、智力、想像力、和愛心,來尋求服務他人嗎?」

很好,作為教會領袖,一定要成為服務他人、尋求公益事業的榜樣,不能搞不光彩的名堂。我們需要培養自律。怎樣是使用想像力呢?小冊子解釋說,對新的意見要願意敞開心懷去聽一聽,看一看。有時候探索新東西是有危險的,但是,在基督裡的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探險。

第七個問題值得特別一提:「你答應進一步擴展教會的和睦與團結,並增加教會的純潔嗎?」眾所周知,每個教會中在各方面都有個種不同的意見,但是教會要在世人面前見證基督,每個信徒都要參與。所以我們不能不對內做醫治、和好、纏裹的功夫,對外要去服侍窮困的、生病的、被藐視和孤單的、無權無勢的人。

我感到長老會在對外服侍方面似乎走在眾教會的前面,至少在新教各宗派當中。在對待其他宗派方面,原則上按照小冊子,需要公開面對面地談論不同意見,相信基督耶穌把大家連結在一起。Diversity is not something to be feared, but something to be cherished。我不清楚美國長老會在這方面有多成功,但華人教會似乎遠遠落在後面。

主張敬拜形式和教會體制反映不同的文化和需要,相信基督的身體各自發揮不同的功用…也許我們能夠同意,與不同意見的人對話能夠督促我們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

我們的教會合一很脆弱。如果一些教會認為自己是不需要被別人糾正的,基督的身體就很容易骨折。華人教會的領袖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不要在教導中有意無意地告訴你的會眾,好像別的宗派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你是真正的。

話說回來,一味講團結和睦,不管教會的純潔也不行。這兩方面有張力,需要平衡。一些過分保守的基督徒提出從比較開放的基督教會分離出去,恐怕就是出於保持教會純潔的考慮。但凡希望保持合一,總要有某些方面需要遷就--連一家人都是這樣。要知道,狹窄的律法主義不產生純潔的教會,我們必須依靠聖靈。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7

我們最基本的信仰有哪幾條?

本文是接續前面一篇文章,回答關於信仰的基本問題—關於對教會的認識和信仰告白。

按立的第三個基本問題:你是否真誠接受並採納我們改革宗信仰的基本信條(essential tenets of the Reformed faith)?這些基本信條表達在我們教會的信仰告白(confessions)中,並且這些信仰告白忠實可靠地解釋了聖經,帶領我們信仰和行動。你是否會按照那些信仰告白來帶領神的百姓?

這句問話的英文特別長,中文翻譯必須把句子斷開,翻出來的意思未必清楚和準確。不怪我,那句英文問話本身的意思就有點模稜兩可。「是否真誠接受並採納」的對象可以只是某些基本信條,也可以是包括了後面跟著的那兩句話。坦白說,不是印在信仰告白書中的所有歷史文件中的每句話都屬於我們目前信仰的「基本信條」。這一點,小冊子裡明確說了,所以我想我翻對了。

Reformed faith按前後文或許應該翻成「新教信仰」,即宗教改革後離開天主教的整個基督教分支,而不是指那個狹義的、堅持加爾文主義的小宗派,因為後面列出來的基本信條一共有五條,卻並不是加爾文主義關於預定論的那五條(或修改過的各種新版本):

首先一個最基本的信條是「神的威嚴、聖潔(分別為聖)、和眷顧」。我想歷史上的加爾文主義試圖描述神的「主權」用的就是這些詞吧,可惜那些哲學把神解釋得冷漠可怕。

接下來的一個最基本信條是「神揀選人不僅是為了拯救,更是為了服事」。這樣的信條重點不是個人得救,乃是為了實行神的使命。很贊同!

第三個基本信條是「按照神的道(the Word of God)在教會中活出立約的生活,這生活以有紀律、有制度為標記」。教會有今天是因為神與人立了約,承襲到現在。所以,千萬不要忘本,以為我們和亞伯拉罕沒關係!盟約的神學很重要。

第四個基本信條是「忠心管理和使用神所給的錢財和恩賜,反對奢侈和浪費」。這一條這麼重要,需要列在這裡嗎?不少人顯然把奢侈和浪費只當作眾罪惡中的一條,忽略了。不過,也許這一條是規定要奉獻金錢給教會,措辭修改得委婉了?

第五個基本信條是「知道人都有拜偶像和搞專制的傾向」。拜偶像和搞專制顯然也是眾罪惡中的兩樣罪,聖經提得最多,不過我還是有點意外,這是人認識罪惡的最基本、最實際的辦法嗎?也許比起泛泛地說人人都犯了罪、我也有罪,不如看看這兩條:一個目中無神,一個損害人際關係!

這樣看來,基督徒最基本的信仰,長老會宣告,重點在於以聖經指導今生的行動,不在於對人死後命運的揣測。如果你認為還有其它重要信條也應該列為最基本的基督徒認信內容,歡迎提出來給大家思考。

按照美國長老會的章程,權威是有等級的,不應該本末倒置。最高的權威是基督耶穌,祂的生平啟示出我們神的屬性;接下來的權威是新約和舊約的聖經,見證了基督耶穌;然後有教會的認信告白,我們接受歷史文獻的權威,但最重要的是上述五個基本信條;最後的權威才是長老會的章程--The Book of Order,需要隨著時間、環境、聖靈引導改變。

Monday, January 23, 2017

回到起初的信心

我在美國長老會參加崇拜聚會已經好幾年了。不管是有人受洗,還是按立新的長老或執事,都要在聖禮開始時問幾個問題。那些問題聽來好像都差不多,或者說,人們也不太留意問話的內容,多少感到是在走過場。但是,為了能夠當眾給一個肯定的「是」回答,大多數教會都會提前安排一個學習班之類,來解釋所信的內容。

這次牧師拿了一個小冊子給我,讓我仔細看看,看能不能在接受按立時誠實地對每個問題都回答「是」。於是我決定仔細閱讀,反思自己在經過了神學裝備之後,信心與傳統上有了多少區別。

第一個基本問題是:你信靠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承認祂是萬有之主、教會之首,又藉著祂相信聖父、聖子、聖靈嗎?

這個問題不必眨眼就應該確定地說「是」。不過,仔細琢磨,論到耶穌是救主,就應該清楚了解,祂過去、現在、將來如何「救」了自己。這本小冊子對「罪」的定義很好:基督救我們脫離了我們自己,脫離了我們自私、驕傲、和對人生絕望的後果,救我們脫離了自我毀滅的傾向,脫離了面對死亡的空虛,讓信靠祂的人能夠有自由去愛和饒恕。

所以,我們相信的「得救」,並不是脫離地獄的懲罰,乃是脫離今生罪孽的惡果,同時也相信基督的受死和復活,藉著祂神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通往新生命的道路。這就把死後的盼望轉為當下的實際盼望了,很棒!主耶穌如何救我脫離今生這些罪過?祂給我的新眼光、新價值觀來看世界!下面是長老會關於救贖主和生命主的進一步認信告白:

我們承認祂是萬有之主。人生沒有任何(破碎/敗壞)部份是耶穌所不能救贖的,祂是我們個人生命的主,引導我們作困難的決定,在我們沮喪時幫助我們,在我們軟弱時提供盼望和力量等等。祂也是我們人際之間關係的主,使我們能夠饒恕,如同我們得到主的饒恕。…

或許很多人習慣了傳統的「死後脫離刑罰」的解釋,但我認為長老會的神學比較合乎聖經--無論是耶穌還是保羅,都不強調死後進天堂。神的國度是耶穌復活作王時在地上建立起來的。而教會雖不完美,卻是神的工具和器皿,容許神在我們身上做工。

對於按立長老的人,小冊子還特別說明這不是升到某個管轄的地位,教會並不「屬於」長老或牧師,乃屬於基督。

有關三一的神,美國長老會特別說明「父」是傳統的說法來描述神,但祂決不是一個男性的偶像。

按立的第二個基本問題是:你是否接受舊約和新約的聖經,都是藉著聖靈在教會中對耶穌基督的獨特、權威見證,也是神的話語/道?

聖經是基督信仰的最高經典,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管你來自甚麼信仰傳統,都會承認。但這問題因為涉及到一個「聖經(字句)無誤」的教義,又涉及到複雜的解經問題,所以若不明確,回答「接受」是沒有意義的。小冊子指出,歷史上有很多經文被斷章取義,用來支持很多邪惡的理念,比如維護奴隸制度啊,主張女人的地位次於男人啊,發動戰爭啊等等。所以作長老的要小心,認真學習。所以宣告聖經是無誤的,不等於宣告我們的理解或應用無誤!

長老會按立的長老分為教導的和治理的。教導的長老一般都受過神學裝備,但所有的長老都應該培養教導聖經的能力,包括願意聆聽不同的解經,不要對字句的意思太快作出結論,願意花時間查考經文的前後文,謙卑順服聖靈作工等等。即使不是教導的長老,他們在特殊情況下仍可以得到允准參與教導的服事。

我的結論心得:聖經是一部寶藏,「接受聖經的權威」不是口中說說,或承認一個教義而已,乃是願意謙卑學習,承認自己沒有全部的解經答案,學習之後願意修正過往的不完全、甚至不正確的理解--對於服事主的基督徒來說,這是接受聖經權威的最重要標誌。

Saturday, January 21, 2017

川普總統就職所念的經文

我前次記錄了共和黨召開全國大會的禱告,為川普信耶穌的名而感謝主,並禱告共和黨團結、民主黨分裂等等,覺得挺稀奇。這一次在川普就職典禮上,神職人員上台宣讀兩段經文並為新總統禱告,還是覺得有點奇怪。

有兩位神職人員引用經文為川普祝福。曾思瀚教授立即評論他們所引用的經文,很有意思,我在此記下來。

那位猶太拉比引用了詩篇一百卅七篇:「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曾教授指出,這篇詩是猶太難民和流離家鄉的人寫的,他們被巴比倫人擄去了。

川普呢,明確表示不歡迎「非法移民」,就是那些想要到美國來尋求避難的人。總的來說,支持川普的人反對移民,特別是反對那些從穆斯林戰亂地區來的難民。拉比禱告難民的禱告詞,豈不是站錯了立場?

何況這首詩到最後還咒詛了那些製造難民危機的人:「巴比倫哪,你要被毀滅;照著你加給我們的殘暴報復你的人,他是多麼有福啊!抓起你的嬰兒,把他們摔在石頭上的人,他是多麼有福啊!」這位拉比沒有唸這句話,不然是否有點像是咒詛美國了?

美國前不久放棄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容許通過一項決議,抨擊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定居點,也說不定這位拉比是要提醒川普重新支持猶太人,免得一些猶太人又變成難民?

然後,葛牧師引用提摩太前書二章:「我勸你,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們能夠敬虔端正地過平穩寧靜的生活。這是好的,在我們的救主神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人人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因為只有一位神, 在神和人之間也只有一位中保, 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他獻上自己作人人的贖價; 在適當的時候這事已經證實了。」

曾教授認為這段經文是在談敬拜的禱告,而葛牧師可能有意識要在這裡宣傳一下基督耶穌救贖的福音。為領袖禱告是應該的,傳基督的救贖也是應該的,問題是這並非在作禮拜。況且基督徒的左派(進步派)和右派(保守派)有很大的歧見,川普作為當選者首先需要作些團結和好的姿態,而不是似乎還在繼續競選,代表一批人,攻擊另一批人--如同他的就職演說所起的作用。

曾教授認為引用撒母耳記八章的幾句經文更為貼切:「撒母耳將耶和華一切的話轉告求他立王的百姓。他說:管轄你們的王必用這樣的方式: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駕車,趕馬,在他的戰車前奔跑。他要為自己立千夫長、五十夫長;耕種他的田地,收割他的莊稼;打造他的兵器和車上的器械。…那日,你們必因自己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但那日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

我早就想到這句經文「...但那日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葛牧師認為川普當選是上帝幫助他勝選,其實說是俄羅斯幫助他勝選更為恰當。散佈一大堆關於競選對手柯林頓夫人犯罪的假新聞,讓維基解密推波助瀾,…不少美籍華人都相信了。這讓我想起一句中國大陸的政治術語:蘇聯的滲透成功地讓美國變色了,呵呵!--如果美國人最後能夠放棄民主制度,或者打起內戰來,俄國的政治顛覆目的就圓滿實現了。

Tuesday, January 17, 2017

EPA遇到了川普

根據維基百科,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常簡稱美國環保署(EP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獨立行政機構,主要負責維護自然環境和保護人類健康不受環境危害影響。

EPA由美國總統尼克松提議設立,在獲國會批準後於1970年12月2日成立並開始運行。在環保局成立之前,聯邦政府沒有組織機構可以共同合協地對付危害人體健康及破壞環境的汙染物問題。

環保局局長由美國總統直接指認,直接向美國白宮問責。EPA不在內閣之列,但於內閣各部門同級,現任局長為吉娜·麥肯錫(Gina McCarthy)。EPA現有大約18,000名全職雇員,所轄機構包括華盛頓總局、10個區域分局、和超過17個研究實驗所。

EPA的具體職責包括,根據國會頒布的環境法律制定和執行環境法規,從事或贊助環境研究及環保項目,加強環境教育以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這是一個提倡和維護公益的機構,與礦石燃料工業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對於不相信全球氣溫人為變暖的新當選總統川普來說,這個機構是用各種規章政策攔阻經濟發展的機構。請為他們前面的工作禱告。

科學研究發現只能進步,無法倒退。川普再怎麼贊成煤礦工人復職,也不會有人修建火電站,或為居民供應小煤爐了。還是好好保護上帝的創造,給子孫後代造福更重要啊!

Sunday, January 15, 2017

666:「獸的數目」是甚麼?

今天上林榮華教授的課程,學習聖經的「文本考證學」。經文考證學幫助我們了解經文的意思,林教授提出提出啟示錄十三章的例子。(Textual Criticism一直不正確地被華人翻譯成「經文批判」。)

在啟示錄十三章,約翰描述一隻他所看見的「獸」。這獸叫所有人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打一個印記」,凡沒有打印記的都不得從事買或賣。然後約翰說,「在此,要有智慧:讓有悟性的人解開獸的數目吧,因為這是一個人的數字,那數字是六百六十六(和合本修訂版)。」

傳統解經都認為,這獸是約翰所預言的、將要來的一個人,即「敵基督」。因為按照字面看,歷史上顯然還沒有出現任何人,真的用他的權力來要求所有人都在右手上或額上打甚麼印記。不過,你怎知這「打印記」不是某種象徵性的說法,來表示接受某個統治者的某種權柄而已呢?

2005年,人們找到一份希臘文啟示錄手抄本殘卷,編號為「莎草紙115」,其中十三章18節中那個「獸/人」的數目不是666,而是清清楚楚地寫著616。由於「莎草紙115」是第三世紀的抄本,它是迄今最古老的啟示錄抄本了。另外,有套原文研經軟件工具BibleWorks的註腳說,教父愛任紐也提過,有抄本寫616。

為甚麼616會改成666呢?那個「獸的數目」到底是甚麼呢?有人猜測,這個神祕的數目可能是希伯來字母代碼--猶太人喜歡把字母表中的每個符號都編碼:A=1,B=2等等,結果大衛的名字DWD代碼加起來是4+6+4=14,難怪馬太刻意從亞伯拉罕算起,到基督耶穌為止,列出三個「14代」。

所以這裡某人的名字拚寫出來又加在一起是666。更有人猜測這名字不是別人的,乃是當時迫害基督徒的那位羅馬皇帝「尼祿凱撒」,他名字的希伯來拚寫正是666。在發現有「莎草紙115」寫616之後,人們就能夠證實這猜測了,因為「尼祿凱撒」的拉丁文拚寫代碼加起來正是616!

由此可見,666不是一個密碼,乃是當時每個猶太人都知道的暗號,來代表那位尼祿王。而啟示錄13章整個在用隱喻的筆法描寫羅馬帝國的尼祿王,有17章為證。因為17章再次提到這7頭10角的獸,並說明「那7頭就是女人所坐的7座山」--人人皆知羅馬的城市是建在7座山上--這獸無疑是在影射羅馬帝國!

如果作者用666來代表尼祿凱撒,13章和17章都是描寫作者當代對福音的屬靈抵擋和善惡之爭,那麼啟示錄這一章就未必預言了未來的甚麼。是嗎?你若希望知道更多的例子,可以來睿理文神學院上林教授的課,他的課很獨特,很生動有趣。

Thursday, January 12, 2017

書評:跟隨耶穌作現代門徒

我想找一本適合教會小組討論的好書。我看到這本賴特寫的靈修默想,讀者評價相當不錯。書名是Following Jesus: Biblical Reflections on Discipleship。根據介紹,Wright選了12段經文來默想,談論現代人如何跟隨耶穌。

賴特列出了六卷新約書卷的大綱—希伯來書、歌羅西書、馬太福音、約翰福音、馬可福音、和啟示錄,看這些書卷如何描繪耶穌,如何描繪他捨己性命所達到的目標。然後他取了六個重要的新約主題—復活、重生、試探、地獄、天堂、和新生命,來思考作個現代門徒的意義。

我決定買一本來看,因為我很好奇,賴特如何總結和介紹「地獄」這個主題?--我曾搜索新約中的「地獄」,字面即耶路撒冷城外的「欣嫩子谷」,一個象徵罪惡和死亡之地。

讀者書評記在下面。85%人給這本書五顆星的優良評價,少數幾個人給了四顆星。大家一致認為,這本書啟發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心,絕不是老生常談。

第一個人聽說賴特博士寫的書常常都會比較難懂,因為他寫的大都是很沉重的題目。但是他讀了這本小品文的靈修書,發現它帶給人一股新鮮空氣--不管你是個牧師、神職人員、還是普通信徒,它解答了你的某些難題。這個人並不同意賴特寫的所有道理,但是他兒子特別喜歡賴特,所以他決定和他一起閱讀,為的是能和兒子好好溝通。

這人說第8章特別打動了他的心。那一章從列王記下第5章,來思考大將軍乃曼的故事。乃曼生了一種皮膚病,來找以利沙醫治。賴特說,這件事如果發生在現在,馬上就會成為耶路撒冷報紙的頭版頭條,或被華盛頓郵報報導:「敘利亞的大將軍被以色列的聖人醫治」。

然後賴特評論了這件事在乃曼當代會引起多大的爭議,以致乃曼要面對一個問題:以色列的神醫治了他,而他自己的神沒有能夠醫治他。那麼他從此應該敬拜誰呢?

這位讀者說,賴特把這個故事講述得生動有趣,挑戰人去思考。賴特問,「乃曼把他的驕傲留在約旦河岸邊,下河去洗了,也得醫治了。」我們是否也有人極力要把自己的驕傲留在身後,來讓耶穌洗淨我們,讓我們成為完全?--這位讀者一口氣就把這本書讀完了。他如果慢慢讀,說可能感想會更多。

第二位讀者也表示,他並不同意賴特提到得每個思想,但很喜歡讀這本靈修小書。他說賴特博士把很深的神學概念說得淺顯易懂,連慕道朋友讀了也不會感到驚訝--主啊,救主啊,王啊,大牧者耶穌基督。賴特顯然了解愛的行動。聖潔、復活、天堂、新天新地等等,都能夠同意。

第三位讀者說,不管你同意還是不同意他的結論,賴特的書一定要讀。這本書是他最實用的作品之一。賴特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神學家,能把一流的學術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本書以很意外的方式感動了這位讀者,說到了作耶穌21世紀門徒的關鍵。

這位讀者從書中總結了賴特博士的幾個出色洞見。其中一個是關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耶穌有三個選擇,第一是與父神爭鬥,看誰權力大,召天使天軍和門徒來幫助他打敗羅馬帝國和猶太領袖;第二是逃跑,跑到曠野去,進修道院—這不是和我們很像嗎?

Sunday, January 8, 2017

老現象、新詞彙:Mansplain

動詞mansplain,或分詞Mansplaining,或形容詞Mansplainy,似乎是個最近才流行起來的詞彙(也許和川普所表現出來的大男人主義有關),特別用來描繪男人對女人解釋事情,那種居高臨下,或假定對方為無知的語氣和心態。它由man和explain兩個字復合而成。

舉個例子,我的一篇博客文章有一次被人留言說:「你懂不懂…?」那人就在假定我沒有資格分享或提問,因為我是女人。但凡愛說「你懂不懂…」的人,都是典型的mansplaining人士。

網上有篇文章從七個方面解釋mansplaining的現象,在這裡記下來,婦女們可能都多少有些體驗。

第一個方面就是這字的典故,女小說家或作家所描繪的:男人在她們面前滔滔不絕地吹牛,直到最後終於被打斷,聽見對方原來就是那題目的作家/專家。這叫作無意中的班門弄斧。那些帶領查經小組的弟兄們,勸你們注意,姊妹們的發言常常都有新鮮洞見的,給她們機會,你自己也會有進步。

第二個方面是女人出現在傳統上男人的職業領域時,一些男人所表達出來的歧視或排斥言論。體育界啦,神學界啦。對了,我上次寫過一篇介紹女經濟學家耶倫,她曾經被人訓斥,要她在貨幣政策問題上,回家去和她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丈夫討論--典型的「女人不在行」偏見。

第三方面是不聽女人的感受和要求,一味地告訴她,男人的視角是如何,他的感受和要求如何。下面這個視頻,頭一段是在紐約街頭拍攝的,一個女人步行穿越大街小巷,不住地遇到陌生男人那些沒有禮貌的評論,當然都是夸她漂亮,試圖搭訕之類。恐怕沒有甚麼女人會歡迎這些來自陌生男人的性挑逗,我們會說這是性騷擾,也會儘量逃開。

然而在接下來的電視討論節目中,當視頻女主角Amanda說她不歡迎這些性騷擾言論時,那位號稱男女關係專家的男作者Steve表示他更了解。他打斷Amanda和電視主持人說:「我不知道女人的感受,只是揣摩她們。說到底,女士們,你們不在乎那些男人是誰,但那些人會提高你的自尊心,讓你知道你是受歡迎的人--沒有一個女人不喜歡聽人說她漂亮,…」

Steve不相信,竟然有女人走在大街上是不願意吸引男人注意力的!他希望能教育Amanda,讓她接受那些性騷擾的言論其實是個抬舉!可是,Amanda放出這段錄像的目的,是為告訴人,女人不喜歡這樣。他楞是聽不見這個信息,反倒mansplain!



第四方面是挑剔一個女人做事--她怎麼做都不太正確,你永遠能夠提出意見和建議,美其名讓她更完美。這裡有個柯林頓夫人被電視喜劇主持人mansplain的節目,很好笑。

第五是貶低女人的動機,輕忽她的困難,反對她解決問題的方法。第六是不回答女人的重要問題,轉移話題,訓斥她的不同意見。第七是女人正要著手解決某個問題時,用嘲笑的口氣告訴她某些簡單的技術問題,說那些錯誤很是很經典的錯誤—問題是這女人早已知道如何解決,不需他多嘴多舌!

你應該如何對付mansplain呢?提醒他「大家都不完美」,但你已經(對自己的努力)滿意了;告訴他「是的,我知道…」,「但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在你面前班門弄斧,容許他們--耐心等待你的發言機會,等一個星期或兩個月都沒關係。你一定會有機會讓他知道,男女的價值、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平等的。

Friday, January 6, 2017

選了這麼一位總統怎麼辦?

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川普似乎不習慣召開新聞發布會,去公開地、正式地回答記者問題。他動不動就從他的推特攻擊和抱怨這家公司、那個部門的,表示不信任,吹吹牛皮,這是不夠的。副總統拜登說得不錯:當上總統了,拿出你的解決辦法來,提出你的新法規,讓議院和國會來辯論、來決定,看看事情會怎樣進展。



我們可以為川普禱告:禱告他會謙卑,禱告他會增加知識和洞見。

為他所提拔的那些即將與他合作的各政府部門官員禱告,其中有些沒有甚麼政治和法律經驗:他們能夠學習,能夠合作,多為總統提供積極有效的建議,來改善各部門的運作,來為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作出有益的貢獻。

為美國的眾教會禱告:能夠更多地了解和顧念社會中那些遇到困難的人,並伸出手來支持政府為解決問題的各種舉措。

Wednesday, January 4, 2017

轉發:LGBT的性別研究

本文原載於台灣醒報,邱慕天弟兄摘譯自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文章,How Science Is Helping Us Understand Gender

1998年出生的迦勒與艾米是一對雙胞胎男孩,但艾米12歲時卻開始明顯感覺自己不該是男生。去年,他作為跨性人出櫃成為「她」,且在不久前完成了變性手術。艾米不覺得手術代表什麼,她的女性認同感早已在心中堅實確立。

12歲的卡洛斯體內缺酶,生殖器小時候是女狀,從小被當女孩養育;卻在青春期後睾固酮激增,而回到了男性的正常節奏。

美國過去十年開始公開談論及調查跨性別後,統計的人數增加了一倍,也有許多無法在兩性之間確定性別的人;學齡兒童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數也增加,他們剛好就是因此而在學校遭到霸凌的高風險群。

高中生物學教我們性染色體的XX和XY定義性別,但新的研究顯示情況比這更複雜:XX的人有可能長得在生理、心理、解剖上跟男的一樣,反之亦然。胚胎發展出傳統生理性別,靠的是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是它在胚胎6至8週時開始「原始性腺」發展成睪丸,然後雄激素持續催成一個男性樣貌。缺了SRY,「原始性腺」會長成分泌雌激素的卵巢。問題就在於XY上頭的「SRY基因」並不總是正常;它甚至有時候出現在XX上。

「性別光譜論」在千禧年世代的調查中已被證實。更發現原來不只是SRY問題,還有所謂「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CAIS),使得XY身體對分泌的雄激素不起催情或正常發育反應,形成陰陽人的狀況(通常會表現得像女生)。學者也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被發現與心理性別認同有高度相關性。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XY染色體、生殖性徵(凹或凸)、激素(睾固酮和雌激素的相對水平)、心理學(自定義的性別認同)、社會人類學(文化定義的性別認同),共同組成了對傳統性別認知的革命。

傳統上我們以為性別都是非黑即白的事--你不是XX就是XY嘛,所以發現性別表達不是那麼簡單的情形,會很震驚。看來我們應該有勇氣,來虛心面對這樣的科學研究發現,調整我們對LGBT人士的態度。

Monday, January 2, 2017

紀念Bob牧師

又一年如飛而過。在這一年中,有甚麼人或事,是日後也值得追念的呢?整理案面,有兩張追思禮拜的程序單—我保留它們,是因為我有尚未寫下來的感想。一晃都快一年了,我決定寫一篇來勉勵自己和大家,並且問:將來我們離開這世界的時候,我們想要留給身後的人甚麼東西?

Bob Butziger是我們這個小教會的臨時牧師,一個動力很大的人。他從發現生癌,堅持工作,到不得不請其他牧師來代替,到去世,大概只有一年多。一位十足的關懷輔導式的牧師,來了不久就極力要認識每一位會友,把你的興趣和熱情記在小本子上,興致勃勃地提出這樣那樣教會可以支持你去開展的事工,動員你參加他認為合適的服事…

有一次Bob牧師拿出一本小書給我看,是介紹Habitat for Humanity事工來歷的。他翻到其中一頁,其中有他的名字,原來他曾經參與創立了這個事工!我知道那家非營利機構,常號召人義務獻上自己的時間或金錢,為沒房子住的人蓋房。我把那本書借來翻閱了一遍,還給他的時候我記得問道,這家事工的運作理念很好,不過單靠義工的支持好像無法持久吧?--我後悔這麼問了--因為我發覺,胸懷別人的需要,去幹一番事業的,不都是大有錢人,而動員別人參與自己的理念和行動,永遠都是個挑戰。

Bob牧師的家屬要求大家穿著鮮豔去參加追思會,穿夏威夷的大花襯衫最好。據說因為這是真正的celebration慶典,慶祝Bob牧師充滿色彩和動力,帶給無數人鼓勵和幫助的美好一生。Bob的親屬和同事紛紛上台追憶與他相處的時光,他的一個兄弟回憶起小時候有一次過年,Bob去找了一幫流浪漢來家裡…大家都笑。

印象最深的是他外甥女的一句話。在遇到重大人生挫折時,Bob在一旁安慰扶持她--他有辦法讓人在一種要命的情形中好過一些,她說。He had a way of making a horrible situation better.

Bob是個熱情敞開的日耳曼人,很謙遜,完全沒有任何種族隔閡,對別人不小心犯的程序錯誤從來不責備,因為他自己也經常犯,哈哈!他如果提議甚麼事情沒有得到支持,不要想他會心懷不滿或一意孤行。他反而會仔細聆聽別人的道理,繼續想其它辦法。

Bob的一個孫子寫了一段獻詞,我把它翻譯過來:「…他幫忙供養我和我兄弟長大。他教我們甚麼是以家庭為重,以努力做工為重,以受教育為重。他給我們看到怎樣叫作富同情心(的行動),如何理解和幫助有需要的人。他讓我們看到,在領導別人之前,你必須先學會如何跟隨。他還教我們釣魚。

假如你是頭一次見到他,那你決不是個陌生人,乃是一位他尚未見過面的朋友,他會待你如同自家的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一生帶給那麼多人多大的影響:藉著教會,藉著他的輔導,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叫你願意告訴他困難是甚麼。

他是一位丈夫、父親、祖父、教師、退役軍人、牧師、戶外活動愛好者。他幫你說話、也叫你反思。他是修理一切的勤雜工,而內心是個小孩子。--他所教過我們的一切人生功課,我們都會繼續在一切的事上操練。」

Bob牧師是對我表達了最多信任、極力給我創造機會來參與教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