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取自《企業家》雜誌2018年1-2月號,Great Expectations一文。
據說在1963年,有兩位科學家帶領12位心理學系學生進行了實驗,訓練小老鼠走迷宮。其中一半學生被告知,他們用的小老鼠是選出來特別聰明的小老鼠。而另外一半學生卻得知他們用的小老鼠特別笨。結果5天下來,那組「聰明的」小老鼠學會走迷宮的速度比另外一組「笨的」快了一倍。但這兩位科學家知道,所有的小老鼠其實是一樣的。
他們發現的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後來被好幾千項研究證實,人的下意識中的偏見會實際影響到所預期的結果,稱為「期望效應」,讓人頭腦中所相信的事情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
我記得少年的時候聽父親說過這「自我應驗的預言」,所以,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聰明孩子來教,結果和相信孩子很笨,教出來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不用說,《企業家》雜誌的立論是:你如果希望你所雇用的員工聰明能幹、成績優秀,就先把他們當作如此的人來對待。而我的領會是:你如果希望你的團隊同心發揮貢獻力量,培訓的時候就要如此期待,這樣你就會有尊重和耐心。
康奈爾大學的教授Filipowicz教那些企業高管人員如何使用積極正面的期待效應。舉個例子,首先,研究發現人的自信心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表現,假如有位女員工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完成分派給她的任務,她就會很努力地加班加點,遇到困難障礙也不洩氣。而如果她不信自己能夠做好工作,那麼每遇到困難,她都會相信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
誰能夠影響她的自信心?她周圍的人,特別是老闆的態度。Filipowicz教授解釋說,「老闆若是有不相信你的跡象,就會改變你的能力感。」老闆總會從別處得到對這位女員工能力的估計,或許從過去的表現,或許從她的肢體語言或外貌,或聽說的傳言等等,於是就會用這些已有的印象來解釋所看到的行為。
比如老闆看見這位女員工去休息和倒一杯咖啡喝。如果他相信她表現優秀,就會欣賞她的休息,知道她很快又會拿出好成績。相反,如果他相信她的表現不理想,看見她坐在那裡喝咖啡就不順眼,覺得她應該更努力。你看,無論這位老闆原來對這位員工的印象如何,他已經開始不住地印證自己所相信的是正確的,並且按照已經相信的來放手,或管理/挑剔她雞毛蒜皮的事,引起她反感或使用防衛,於是進一步證實為表現不佳,惡性循環。
世界上每個機構都有上述的現象,大大影響人才招聘和人才管理。很多時候,偏見是從種族和性別來的。例如普林斯頓大學在1970年代曾作過一次實驗,白人對前來應聘的黑人進行工作面試時,經常沒有那麼熱情,說錯話多一點,面談的時間短一些,這些都會影響到應聘人的表現,能夠成功印證前來應聘的黑人表現的確是差一些的。
單單口頭告訴員工,說你相信她有很好的潛力是不夠的,你下意識中對待她的方式會透露出來你的實際看法。我覺得在教會中也類似,單單口頭聲稱上帝愛某人是不夠的,你的實際行動需要反映出來,你作為屬上帝的人也珍惜和愛護這人--BGLTQ人士啊,穆斯林啊,還有文化不高、經濟貧困潦倒的人...
從高一層次的神觀來說,基督徒若相信上帝對人有很嚴厲的過高要求,恐怕就很難發揮能力去貢獻,好像耶穌講的那位領1000銀子的「懶惰」僕人;而他們若相信上帝對自己賞視又信任,可能就會熱心發揮干勁,好像那位領5000和2000銀子的僕人(馬太福音25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