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7, 2024

美國長老會的歷史

「長老會」從廣義上是個教會體制,以代表大會的形式來治理,而不是主教治理或會眾治理。從狹義上講,長老會是改革宗創立時加爾文(John Calvin)所強調的新教團體的名稱。正統長老教會最重要的標準,是1647年的《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和《要理問答》--其中闡述的教會主要特徵,就是長老教會治理、加爾文主義神學、以及無規定形式的崇拜。

長老會的會友是來到美國最早的一批改革宗移民之一。他們定居在東海岸,並開始向西進入「西大荒」,1630年代就在那裏建立了教會。1706年,七位長老會牧師組成了美洲大陸第一個長老會的Presbytery,神職人員享有組織、敬拜、傳教、教導和施行聖禮的自由。後來新移民人口不斷增長,促使長老會於1717年組織了一次特別代表大會,共有四個Presbyteries參加。

那時教會開始發展自己的本地領導力和教育、宣教、慈善機構,還經歷了第一次內部衝突。

在美國革命戰爭(1775-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時期,主導美國殖民地生活的宗派不止是長老會,但長老會參與和影響了州與國家憲法的起草。美國的權力分立和互相制衡架構的建立,就是出於對上帝主權和人類罪惡的改革宗觀點。美國獨立迫使教會和政府結構進行調整,1788年在費城,長老會又召開了一次特別代表大會,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長老會總會(PCUSA)。會上通過接受了一部憲法,其中包括教會治理形式、禮拜項目、以及贊成《威斯敏斯特信條》和《大要理問答》和《小要理問答》的教義。

1789年,總會在費城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十九世紀初,教會搞復興運動,所到之處組織會眾、建立Presbyteries和舉行特會,強調教會的連結性。長老會還幫助組成志願團體,以鼓勵教育、宣教、傳福音和改革。教會開始意識到這些教會運作功能在本質上是協作性的,於是漸漸成立了自己的董事會和機構,來滿足國內外的工作需求。美國長老會對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和世界各地的宣教支持是它的工作特色。

十九世紀美國長老會的另一特徵是在神學、治理和改革(特別是奴隸制)的不同意見和分歧。不同的教派,例如Cumberland長老會和北美聯合長老會,紛紛形成。南方長老會(PCCSA)1861年從PCUSA分離出去,是因為奴隸制與聯邦問題無法調和。

到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有很多引起不同意見的話題。PCUSA強調合一與大公,參與各種組織,例如加入世界改革宗聯盟、成立世界歸正宗教會聯合理事會(Reformed Ecumenical Council)、聯邦教會理事會(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及其後繼的美國基督教會全國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SA),以及教會聯合協商會(Contractions in Christ)。

這段時期還見證了海外宣教工作的驚人增長與衰落,以及關於敬拜和懺悔的爭議與分裂。婦女事奉的議題、民權和其他社會公義的議題、以及服事不同族裔的教會,都對教會生活發生了重要影響,教會重組和成員流失是這段時期的特徵。

經過多次的分裂和重組之後,美國長老會目前最大的宗派是PCUSA,其全國辦事處在肯塔基州的Louisville,是南方和北方兩支長老會合併的結果。至2021年止,PCUSA有8800間教會,會友總數超過110萬人。

現在你如果翻看PCUSA的信仰告白可不是幾頁最古老的《威斯敏斯特信條》和大、小《要理問答》而已,乃是挺厚的一本書,把歷來簽署過的有關各種議題的信仰告白都收錄其中。有話說「改革宗的信仰仍在不斷地改革」。所以,PCUSA現在是個思想開放、容納各種觀點的宗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