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7, 2012

基督教的幾個大公信條

信條又稱爲信經。純正的信仰是透過聖經正典、使徒傳統、和大公信經傳下來的。信經Creed那個字是從拉丁文的“我信”來的。除了使徒信經是大家沒有爭議的共見,其他信經都是針對所出現的神學異端透過大公會議制定出來的。據説連當年的亞流派(相信耶穌的地位次於聖父)都接受使徒信經。在此我搜索了一些資料,放在這裡作對比。

使徒信經:年代最早,據説是使徒直接承傳下來的,後來有所修訂。信經由拉丁文寫成,很可能是為了澄清那個否定舊約上帝的馬慎主義而寫。使徒信經分爲十二條,内容基本上是我信上帝…;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其中耶穌曾“下到陰間”的字樣,曾引起不少誤會,其實那只不過是表明耶穌死了三天而已。有些教會傳統在誦讀的時候乾脆越過那個短語,直接從“埋葬”跳到“第三天從死裏復活”。有些新教的宗派不喜歡“聖而公之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字樣,以爲羅馬天主教才是catholic,但catholic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普世大公聯合的意思。

尼西亞信經:是325年爲了解決亞流派的爭議,羅馬皇帝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而產生。主要是提出耶穌的完全神性。當時參加大會的人絕大多數是東方教會的主教,同意用希臘哲學中的“同質”來描述上帝和基督關係的人不多。大家大多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在地上掌權的全權代表,但神與人怎麽可能“同質”呢?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會議討論修改,381年於東羅馬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舉行了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對“同質”作出一些詳細註釋,才被與會的大多數主教們通過。修改以後的尼西亞信經既反對亞流派的次位論,即父子地位不等同,又反駁了三神論和消除父子區別的一神論,並明確宣告聖靈是神,以及父子聖靈的一致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尼西亞信經描述上帝的獨生子是“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eternal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出於神的神,出於光的光,出於真神的真神,是生的而非受造,與父一體(本質),萬物都是借著祂而造的”云云。而描述聖靈為“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這個信經在迦克頓會議上被正式採納。方括號裏的“和子”字樣在希臘文的信經原版中沒有,是589年羅馬教會在拉丁文中加上去的,因爲覺得不加的話不夠清楚,這就引起有名的東西方教會的“和子”句爭執。

東方教會認爲聖靈僅僅從父差遣出來,不能說成是同時從“父和子”差遣來;而西方教會則認爲若不說“父和子”同時差遣聖靈,就有聖子次於聖父之嫌。咱們不懂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據説拉丁文的“and the Son”翻譯成希臘文並不到位,所以引起了東方教會的誤解。無論如何,除了使徒信經以外,尼西亞信經是唯一被所有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所接受的信經。

基督完全的神性確定之後,隨著時間發展,他的人性卻遭到了誤解。一個猶提幹派認爲耶穌的人性被他的神性取消或淹沒了,另有個涅斯多留派認爲耶穌的神人二性是雙重位格,這兩派相爭,結果分別在以弗所會議和迦克墩會議被定為異端。451年迦克墩信經的内容是確定基督同時有完全的人性,他的神人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後來還有個亞他那修信經,又稱“得救經”,並非那位主張父子“同質”說的亞他那修所寫。從内容來看,符合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和基督救贖論神學。亞他那修信經被許多西方的教會宗派接受,其中含有對不信者的咒詛:“凡人欲得救,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行善者必入永生,作惡者必入永火。此乃大公教會之信仰,人除非篤實相信,必不能得救”。

本文參考了The Christian Resource pag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