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6, 2020

抗疫:從二戰經濟得借鑑

美國Wesleyan大學的經濟學教授Gillian Brunet寫了一篇關於從二次世界大戰汲取功課戰勝新冠的文章,發表在電子媒體Vox網站。我把這篇文章的內容重點記在這裡,給大家參考。

很多人都同意,這次抗擊COVID-19十足好像打一場戰爭。關於戰爭策略和戰後如何重建經濟,Brunet為制定政策的領導人一共總結了下面5條教訓。 第一條是政府需要集中協調一切戰略物資的購買,包括醫療器械和個人防護用品。不然的話,由於供應鏈突然受干擾,各州爭購他們所急需的物資,必然引起出資高的州,而不是需要最緊急的州得到供應。

在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設立了「戰時生產委員會」。需要生產甚麼設備由軍隊來決定,而委員會監管和協調所有的戰時生產,確保平時想不到的軍需產品按時、按量生產出來並運輸到位。

委員會制定出簡單產品的規格,號召所有有興趣的公司參與,而高端機械產品送達大型有專業生產能力的各公司,並按各公司的產能來協調戰時有限原材料的及時供應。有專門的監管辦公室來聆聽各方抱怨,據說沒有發現生產和運輸中有玩弄兩黨政治、被穿小鞋的現象。

第二條教訓是需要利用已有的公司/機構專業能力,儘快地重新部署一些公司轉行進入戰時生產。珍珠港事件之後,戰時生產委員會的主席Nelson把購買和採購軍需物資的決定權留給軍隊,他只負責管理和協調。

由於軍隊最了解所需設備和物資的各種規格與質量要求,民間機構不具備那些生產細節,Nelson的決定是對的。各地暫時失業的大軍這時很容易被聯邦政府徵用調動,起來協助軍需生產。

第三條教訓是原材料供應斷鏈的問題,成為限制軍工生產的關鍵因素。搞戰時生產製造,勞工和製造能力一開始總是成問題,後面一般都很快會趕上來。最擔心的是在生產尚未能供應上來時,軍力傷亡已經過重。

在這次抗疫戰爭中,我們的作戰力量是醫護人員,最重要的戰役策略是保護他們,不使他們超過負載。他們的武器(呼吸機和氧氣)和防護供應(口罩和消毒防護用品)必須由聯邦政府來統一監管。

第四條我們學到戰爭危機本身就是鼓勵私營製造業參與關鍵設備生產的重要刺激。國防生產法(簡寫為DPA)就是為加強刺激而設立的一個企業動員機制。

除了DPA企業生產重要設備之外,政府還要保證按照所設價格購買所有符合規格的軍需產品,讓所有願意參與的公司在DPA授權之下,有效合作和擴大產能。

二戰期間大多數公司由於缺乏原料或民眾停止很多活動而閒置,而自願參與DPA轉產的公司能夠獲得原材料,快速啟動。戰爭結束後,往往有大量產品剩餘。目前美國正希望有產品剩餘,可以有積存或作些國際買賣。

不過在2020年,美國的關鍵抗疫產品遠遠不止於呼吸機和口罩防護用品。Brunet教授說,戰勝病毒大流行所需要的東西還包括測試所需要的化學試劑、能夠阻擋空氣中病毒微塵的合成材料等等,政府必須建立足夠的稀缺原材料供應鏈。迄今為止保證這些物資的充分供應是首要的。

第五個學到的功課是戰時的經濟補助與戰後的經濟刺激要有策略。Brunet教授解釋說,宏觀經濟學中有個重要概念,就是財政乘數,用來衡量GDP與政府改變支出的比例。如果財政乘數較大,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就能夠有效地刺激經濟,但是如果乘數較小,這些刺激措施就無效。二戰期間的財政乘數比平時小很多,百姓拿存款買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市面上也買不到高檔消費品,直到戰爭結束。

最近的經濟學研究告訴我們,某些政府開支比另外一些開支增大財政乘數,主要取決於誰受益。這次的病毒大流行雖然已經引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財政乘數卻可能比較小,而不是比較大。只有當危機結束時,財政乘數才會顯著增大。所以,現在政府需要救濟,刺激經濟的政策必須等到危機過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