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0, 2025

聖經到底講了甚麼故事?

聖經是一本重要的書,可是它實在是太厚了。它由很多卷書匯集在一起,是很多人在很長時期內寫成的。但這些書共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聖經講的到底是甚麼故事呢?它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萬物的作者,美善的起源,叫做上帝。祂用大能為黑暗混亂、尚未創建的世界帶來秩序、美麗,創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園子。祂所有創造中的最高傑作叫作人(希伯來文adam),是上帝按祂自己的形象造的。

上帝委託人來代表祂自己,治理這個美麗的世界--利用地上所有的潛能,去開創更多的秩序和美麗。這就是人的故事--用他們的能力去做有意義的工作,帶來更多的生機。但問題是:怎樣來做呢?

人面臨一個抉擇,這個抉擇用一棵果樹來代表。人可以選擇與上帝合作,信靠祂的善惡知識帶領找到自由。或者他們可以抓權,自己來界定善惡,而且上帝警告了:那樣會死。

他們聽見一個黑暗、神秘的聲音,告訴他們選擇很簡單:吃那樹上的果子,那果子會讓人得到隨意治理世界的能力和自由。於是他們吃了那知識果,結果是變得互相猜疑,彼此感到需要自我保護。吃那果子的結果,導致人際關係的破壞,人用暴力爭奪勢力,最終導致整個文明世界(巴比倫)重新定義了善惡。所以,上帝把敗壞了的人分散到世界各處。

在這裡,聖經故事有個重要的轉折點:放大看(離開巴比倫的)亞伯蘭和撒萊夫婦的足跡。上帝應許從他倆要出來一個新的民,一個有機會做正確抉擇的國民。他們如果成功,就會為其他人開一條路--所以,聖經其餘的故事都關乎這個家庭。

可惜事情進展不良。儘管上帝親自引導,亞伯拉罕的家庭還是陷入同樣的試探--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善惡。連他們最好、最樂意聽從上帝引導、有從上帝而來智慧的領袖,都陷入這個誘惑。

以色列受到他們自己先知的警告:選擇這樣會導致他們回到巴比倫--這次作為被戰爭征服的俘虜,被流放到被擄之地。後來果然這樣發生了,儘管有上帝親自引導,以色列民還是失敗了。

誰會成功呢?故事還沒有完,上帝應許派一名新的領袖,來改變他們的心思意念,讓他們能夠做正確的抉擇...聖經我們叫作「舊約」的部份結束了,上帝的應許懸吊在那裡,故事進入「新約」部份。

新約一開頭,就把拿撒勒人耶穌介紹給我們。他是以色列君王的後裔,宣告自己來是要讓上帝的應許實現。他面對和抵擋了黑暗、神祕的邪惡,是所有人都屈從的一股勢力。

耶穌宣布上帝已到來,要藉著他來治理世界。他教導上帝所定義的善惡觀,說真正的力量是在服務他人當中。按照耶穌的說法,關心窮困人甚至仇人需要的人--這種人才是實際上治理世界的人--聽起來很美,不過把很多人搞糊塗了。

新約關於耶穌的另外一些說法也很令人困惑--說他是上帝降世為人,為以色列、為全人類而生等等,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他來擔當了我們罪惡的後果,他的博愛和自我犧牲證明是比邪惡、甚至比死亡更有力量。

現在,人有了一個新的選擇,用一棵新的生命樹來代表:堅持舊的做人之道?還是嘗試一個新的道?在故事中,那些選擇耶穌之道的人發現自己被上帝的能量充灌了活力。那些知道自己蒙上帝所愛、過犯得到饒恕的人,能夠成為願意去愛護、饒恕他人的人。

耶穌運動很快傳遍世界,他們組成新的、願意跟隨耶穌之道的群體。不過他們很快就面臨新的問題:從外部權勢來的迫害,以及從內部來的困惑和妥協。

跟隨耶穌實在不容易。所以耶穌運動的領袖,就是稱為使徒的人,寫信安慰和挑戰這些群體,儘管跟從耶穌的道艱難,要堅持信靠上帝。信徒都蒙召,盼望耶穌來改變一切的那天。

聖經結尾指向未來一天,所有的錯謬都得到更正,邪惡被根除,天地合一,人能夠在上帝的愛與能力之下共同治理世界。這就是聖經所有書卷所講述的故事。

本文是Bible Project討論課的主要教師,Timothy Mackie博士所介紹的聖經敘事。他(用「巴比倫」來象徵一個遠離上帝的世界)介紹得合乎中道,相信整部聖經將人引向耶穌,是個統一的故事,而各卷用不同的文學形式,為這個故事增添色彩。

當然,說整部聖經是講述一個「統一的故事」,有不少人會懷疑。因為有的書卷內容,除非做奇怪的特別解釋,比如當作某種象徵或預表,很難說是上述基督教福音故事的一部份。

Tuesday, January 28, 2025

不尋常的美國債市

雅虎財務專欄資深評論員Rick Newman常常發表時事評論。本文是他評論了總統更換對經濟的影響之後,對美國政府債務問題的看法。因為現在國債總額不斷增加,商界都很關注。

川普對於債務管理不陌生。身為房地產開發商,川普嚴重依賴貸款來計劃新樓蓋造。他曾經六次登記破產,就是因為難以償還債務。川普藉著註銷一部分貸款、為另外的貸款重新融資、尋找新貸款人、以及改變商業模式來應付債務難題。

然而對國家公共債務的管理完全不同。川普作為第47屆美國總統,上台時將繼承$36兆美元的國債,比他2017年第一次上台時的$20兆躍升了96%。除非增加稅收,這些數字只會越來越糟,無法像私人企業一樣重新融資,更不能讓聯邦政府宣告破產。

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市場甚麼時候會開始懲罰山姆大叔的揮霍性借貸行為?--恐怕已經開始了。自去年9月以來,美聯儲已將短期利率下調整整一個百分點,然而長期利率卻上升了整整一個百分點。私募股權公司Apollo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øk在最近的一篇新聞通訊中寫道:「這非常不尋常。」

長期利率上升的一個因素可能是財政部無止盡的借貸。如果發行的債券超過投資者的吸收能力,利率就必須上升。對未來通漲的擔憂,也會引起利率上升。無論甚麼原因,利率上升意味著買房、買車和辦企業的借貸成本上升。

這場債務危機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川普政府的議程。首先,政府已經達到借款上限,國會需要在春末或初夏之前再次提高限額。這可能是一場激戰,一些共和黨預算強硬派人士堅持不再提高上限,哪怕美國債務違約。

投資公司BTIG分析道:「政策制定者最終將會避免債務違約的,但國會山莊政治動態可能會上演近年來最不穩定的債務上限鬧劇之一。」

其次,債務上限之爭可能引發美國債務評級再度下調。2011年的債務上限僵局之後,S&P將美國債務評級下調了一級。這尚未損害美國信譽,但市場已變得比較棘手了。

川普面臨的第三個難題可能是,他競選所承諾的減稅無法實現。因為他恐怕不願延長年底到期的減稅政策,也不願通過任何其他可能進一步推高國家債務的立法。

將減稅政策再延長10年將導致債務增加$5兆美元,而國會其它開支無法削減太多,否則會激怒某些利益團體。馬斯克的效率辦公室可能會發現許多潛在的成本節約,但幾乎所有那些都需要極不受歡迎的國會立法。

如果對川普來說有什麼好消息的話,那就是一旦他結束第二任期,這筆前所未有的國家債務就會成為別人的問題。

Sunday, January 26, 2025

暫停政府部門的對外通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的專欄寫手。他對川普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進行了直白的分析,說「川普想讓你死」。經濟學和公共衛生有甚麼關係?你如果經歷過2020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就應該知道,疾病大流行直接衝擊受波及地區的所有經濟活動。

Krugman教授在他的Substack頁面上,指出川普政府似乎正在對公務員制度發動一場廣泛的戰爭,特別是針對那些在公共衛生機構任職的人:「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疾病管制中心(CDC)和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等等聯邦衛生機構已被要求暫停所有對外通訊,包括健康諮詢和科學報告。...特別是NIH,似乎已被有效封鎖,甚至例行會議也取消,員工旅行遭到禁止。」

他接著指出,這些機構也不太可能很快恢復正常工作,尤其是在川普決心任命散佈反疫苗陰謀論的小肯尼迪(RFK)做公共衛生服務部長的情況下。Krugman解釋說,所有這一切都與美國保守運動長期以來的反科學態度有關。

「因此,我預測這些政府部門將被削弱和政治化,被禁止發布川普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和研究,被禁止提出任何不抬舉川普的政策建議,我希望這個預測是錯的...這將導致許多美國人死亡。」

順告,Substack是一家創立於2017年,總部位於加州舊金山的創業公司;他們所開發的平台,讓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撰寫並發布新聞信息,設置訂閱功能,通過付費讀者獲得收入。聽說他們花不少錢,要吸引有信譽的知名人士來到他們的平台寫作,因為在其它媒體平台感到言論開始受審查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

川普第二屆所主張的公共衛生策略早已遭到許多批評,而且專家們正在擔心禽流感會引發新的病毒大流行,現在他重新做總統,有些話題諸如「川普想讓你死」,恐怕很難通過「正規」的編輯審核。可是,川普這些行政令的用意實在值得質疑--人命關天,難道沒人起訴?

Friday, January 24, 2025

直截了當的勸誡

2024年11月,川普當選下屆總統,立即任命馬斯克為所謂的「政府效益部」(即DOGE)負責人,說是要「拆除政府官僚機構,削減多餘的監管,削減浪費的開支,重組聯邦機構」,從而「讓所有美國人的生活更美好」。

然後,馬斯克呼籲大幅削減資金,10年內削減「至少」$2兆美元的支出(每年聯邦總共支出$5千億)。DOGE在川普總統就職第一天果然正式宣布成立了。

今天看見《財富》雜誌一篇報導,說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對於DOGE所談論的削減各種美國人福利感到不安,她寫信給馬斯克,就DOGE提高政府效率的目標提出不少建議,我挺佩服,在此把大致內容翻譯一下。

「如果你真的想讓聯邦政府更有效率、為美國納稅人省錢,你不必削減醫療保險、醫療補助和社保福利等重要項目,也必不提高中產階級家庭的稅收,你有充分的機會。」據說Warren這封信向馬斯克提了30項建議,以實現他削減「至少」$2兆美元聯邦支出的目標。她說「我很高興與你們合作,消除政府的浪費」。

中國文化中有句俗語,形容百姓對政府的各種胡作非為「敢怒而不敢言」。基督徒們近年來學會「禱告」,與「敢怒而不敢言」沒差太多,因為直截了當的勸誡大多要付代價,「頂撞」上級的問責和建議不如私下「禱告」。但這並非聖經的教導,保羅所有的書信恐怕都是因為他覺得單單私下禱告是不給力的,不如大膽表態,公開指出弊端。

Warren參議員大膽提出的建議包括:1. 削減國防部的浪費性開支:為國防部談判比較好的合同,增加國防部門的競爭,解決美國軍事裝備的維修限制。

2. 減少聯邦醫療保健開支中的浪費、欺詐和濫用:遏制醫療保險公司向納稅人收取過高費用的濫用行為,擴大醫療保險對最昂貴和常見藥品的價格談判,來降低處方藥成本,打擊「藥品福利管理員」(PBMs)。

3. 節省教育活動的開支:取消或減少對非公立學校的資助,規定管理不善和浪費聯邦資金的營利性院校無資格繼續獲得聯邦援助。

4. 減少聯邦稅法中的浪費和濫用:堵塞富人的稅收漏洞,為國稅局提供全額資金來向逃稅人追討。

官僚政府內一定有很多浪費,聽說聯邦政府官員使用的任何文具、勞工等等,都比普通美國人在市場上買的用的貴很多。Warren的其它建議還包括:增強聯邦政府雲端運算和其他IT市場的競爭力,減少聯邦逮捕和拘留活動中的浪費和濫用...等等。

華盛頓特區聖公會主教Marriann Budde在一個跨宗教祈禱儀式上,大膽懇求重新上任的川普總統,憐憫全國各地在他當選後「感到恐懼」的社區。她在跨宗教祈禱儀式上講話時說:「民主黨、共和黨和獨立人士家庭中都有同性戀和跨性兒童,這些人現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許多移民到美國後,從事收割農作物、清掃辦公大樓、在家禽和肉類加工廠打工、以及在酒店洗碗等等。Budde主教請求川普對他們有憐憫:「他們可能還不是公民,也沒有適當的證件,但絕大多數移民並不是罪犯。...他們納稅,是好鄰居...他們是我們教會、清真寺、謁師所和寺廟的忠實成員。」

她在結束時說,「上帝教導我們要仁慈對待外來的人,因為我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是外人。」

Wednesday, January 22, 2025

川普幣是甚麼名堂?

我對加密貨幣的了解,僅限於它們價值的波動幅度--聽說你若能在價值低時買進,在價值升高時賣出,那麼你能賺很多。這有點像買到中獎彩票吧?

川普重新上台前夕推出「官方川普幣」(屬於加密貨幣),商業雜誌《福布斯》作了一番介紹:川普幣價值大幅升降,36小時內從漲價1100倍到接下來的跌值一半。它的網站列出兩家持有80%川普幣的實體公司:川普集團的子公司CIC Digital LLC,和一個來歷不明的新企業Fight Fight Fight LLC。(新推出的總統$TRUMP和第一夫人的模因幣$MELANIA沒有任何經濟目的,它們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其網路形象(meme)的流行度,中文翻為迷因幣。)

即使川普確實控制了全部股份,人們傳言川普那天發了高達$580億美元橫財的說法也很離譜,因為那個數目是把$TRUMP某刻價格乘以所有未來可能進入流通的代幣數量而來--那些代幣目前尚未流通。

本質上,指望銀行現在持有的2億枚$TRUMP代幣能在未來三年內保值是沒有把握的。因為代幣後面的兩個實體公司打算在未來三年內解鎖8億$TRUMP代幣進入流通,而金融資產通常會隨著供應量的增加而貶值。(一家上市公司發行比較多股票時,每股價格就會下跌,因為公司的市值沒有改變。)

考慮到川普代幣尚未上市,它們的價值只是理論值。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川普在這兩家實體公司共同控制的代幣中到底擁有多大一部分。根據市值,一個稍微合理的指標,是將$TRUMP迷因幣的價格乘以他所擁有的代幣數量,即80%的市值。但這仍然是一個可疑的估計,因為它基於大部分尚未進入市場的8億供應量。

有些加密貨幣高管和投資人說,加密貨幣本來就以投機性和極端波動性著稱,總統這樣出售自己的迷因幣,破壞了加密貨幣行業近年來努力希望建立的信譽。他們還指出明顯的利益衝突:川普直接從代幣銷售中獲益,他同時又制定影響市值和監管的政策!今天看到華爾街日報報導有關行業對川普迷因幣的反應,我把大致內容記在這裡,你可以參考。

即使是最狂熱的支持者都搖頭,在川普迷因幣推出後不到48小時,$MELANIA代幣隨之推出,以致$TRUMP代幣的價值忽然縮水一半。加密貨幣研究公司Messari的前執行長、支持川普的Ryan Selkis,敦促總統解僱建議推出第二種貨幣的顧問。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1.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他們讓你付出大量金錢和信譽。 3. 他們根本不考慮你的利益。」

有些加密貨幣愛好者質疑這些迷因幣是否是騙局,以及川普推廣這些幣的社交媒體帳號是否遭到了駭客攻擊。這些迷因幣的運作讓人想起rug pull(加密貨幣術語,指一個項目啟動後很快就遭到放棄,導致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

值得批評的是:根據相關網站,$TRUMP幣80%的供應量由Fight Fight Fight和川普集團的CIC Digital所擁有,購買條款有「禁止買家加入針對該項目的集體訴訟或任何索賠」的說詞。

根據《華爾街日報》,加密貨幣產業在2022年FTX交易中經歷到令人震驚的崩盤,之後在重建品牌和聲譽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它向三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了$1.7億美元,以選舉對他們有利的議員。

BlackRock和Fidelity等華爾街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第一個比特幣ETF引起轟動,讓彼特幣進入主流並飆升到$10萬美元以上。川普成為加密幣行業最大的啦啦隊,承諾立法,要將digital assets和股票債券區別對待。

去年,川普和他兩個兒子啟動了一項名為World Liberty Financial的所謂「去中心化」金融項目,就是加密貨幣項目。然而,這次川普決定推出他自己的加密貨幣$TRUMP,卻令加密產業這群高管措手不及,星期五他們和硅谷大亨在一起開party到很晚,之後才從手機上看到川普剛宣布自己迷因幣的消息。

川普推出自己迷因幣時,觸及了加密貨幣世界長期存在的一個分歧:穩重的(區塊鏈)科技愛好者把加密貨幣視為金融包容性和創新手段,而投機投資者則將其視為把品牌、形象創意(meme)貨幣化的手段。(川普迷因幣顯然大力促進了後者。)

投資加密貨幣的億萬富翁企業家Mark Cuban說:「我想人們可能把meme幣當作加密貨幣行業的基礎,其實不對。但加密貨幣確實能夠有增加價值的應用。」Cuban在總統競選時公開支持賀錦麗,他說川普的迷因幣看來好像「被高度操縱」。

川普幣引發的強烈反對不止於加密貨幣行業。投資管理兼市場分析師Michael Gayed在X上發布批評,得到加密貨幣群體的支持。他說「太令人反感了,我簡直覺得這讓人對川普的可信度產生懷疑,因為他在就職前安排中飽私囊,並讓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蒙羞。」

麻州的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在CNN電視台批評得一針見血:「你想影響川普的政策嗎?只要買他的幣幫助他變得更富。你想透過影響川普夫人來影響川普嗎?多買她的幣。你不再需要去川普飯店報到,你只需直接在線上購買即可。這種腐敗現象不只是川普,更是整個政府的腐敗。」

有些加密貨幣投資人感到,圍繞川普家庭迷因幣的狂熱是市場泡沫的象徵,顯示加密貨幣價格可能已達到頂峰。週一凌晨,即川普就職典禮前幾個小時,比特幣價格創下$10萬9千美元以上的新高,自他當選以來,比特幣已飆升大約50%。

加密對沖基金Lekker Capital創始人Quinn Thompson表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明顯到了頂峰的信號...每個人都極其興奮,鬥志昂揚。」Thompson一直是川普的公開支持者,他說加密貨幣行業需要比較友好的法律,川普和他的家人不該把時間花在發行迷因幣上。

網路上的其他人則稱讚川普迷因幣是一種快速賺錢的方式。加密貨幣企業家Trevor Traina曾在川普第一任期作駐外大使,他說:「經過四年的拜登經濟學,年輕人得出結論,他們不沒有辦法買蘋果股票。如果他們想要有機會,就要藉加密貨幣來實現...我認為川普是第一個認識到下一代希望和機會的人。」

Monday, January 20, 2025

馬斯克的DOGE遭起訴



川普剛剛「宣誓」就職,他所提議的新部門--馬斯克領導的Dep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已經遭到起訴。

在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提起的兩起聯邦訴訟稱,DOGE違反了《聯邦諮詢委員會法案》(FACA)。Michael Popok律師解釋說,如果DOGE是個政府外的機構,那麼他們違反了FACA;如果DOGE是個政府部門,那麼他們違反了憲法授權原則。無論屬於哪種情況,他們都必須交出所有數據、資料以及公共記錄法所規定的人事記錄。

Saturday, January 18, 2025

分辨「事實陳述」與「觀點」

我發現有的人真的分不清新聞和評論的區別,他們把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敘事通通當作不同的觀點。我說的是批露事實的新聞,是張三李四何時何地看見/聽見何種情況,而不是說謠傳和小道消息的匿名無根據推測。從網上搜索一下,找到一所學校教學生分辨facts和opinions的輔導指南,值得翻譯分享一下。

很簡單,事實是可以驗證的說法,你有辦法證明它是對還是錯。而觀點是表達出感覺、態度、價值觀判斷或信念的陳述句,你可能贊同或不贊同--可能有些人覺得正確,而另一些人覺得錯誤。

能夠驗證事實的「客觀證據」包括哪些呢?張三李四何時何地何事,是可以多方、多視角驗證其真確性的。事實表述一般無需使用形容詞來加以褒貶,並且經常能夠引用可驗證來源、有日期、有量度單位的數字、統計。

而一個觀點是主觀的,讓人無法下手去檢驗證明,且靠著含有褒貶味道的用詞來表達。不同的人聽見一個觀點會理解成不同的意思,他們對觀點中的價值觀判斷詞彙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價值觀判斷詞包括:best、bad、great、beautiful、worst、good、terrible、strangest、disgusting、wonderful、pretty、lovely、most(最...)、should(應該)、must(一定要)等等,因為這些詞彙都無法衡量比較。

有時候一個觀點看上去很像事實陳述,因為用詞有些專業技術的味道。還有的時候,所陳述的事實是錯的/假的,但它仍然是事實陳述。預言某些事情會發生,那是觀點,因為無法立即驗證。

下面是一些練習題,請你根據上述原則,來分辨這些陳述句是事實還是觀點。

1. 我有丈夫和兩個孩子。
2. Pit bulls是現有的狗中最危險的。
3. 鴕鳥不會把頭埋在沙裡。
4. 沒有什麼比一瓶冰可樂更能解渴的了!
5. 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校不健康的午餐負起更多責任。
6. 政府應增加支出,以防止不必要的懷孕--每年有超過一百萬青少年懷孕。
7. Rob說《天使與魔鬼》這本書比《達文西密碼》好。
8. 紐約市不是紐約州的首府。
9. 川普曾被5個大陪審團認定罪案,其中一個罪案(34項指控)已完成庭審判決

Thursday, January 16, 2025

前總統卡特葬禮所唱的歌

在前總統卡特國家葬禮上,兩位著名歌手Garth Brooks和Trisha Yearwood唱了「想像」那首歌,據說是卡特夫婦早年間所喜愛的一首歌,去年在卡特夫人的葬禮上也唱了。

「想像」是一首意境很美、節奏有力的歌--想像沒有天堂很容易,想像沒有國家也不難,想像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世界恐怕就不容易了--這些想像令人深思。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歌手Brooks和Yearwood都是卡特的多年老友,是他著名慈善項目Habitat for Humanity的義工,號召人們都來貢獻工時,免費為低收入家庭蓋造房屋。)

令人驚訝的是,聽說有些基督徒對卡特家的教會居然允許演唱這樣的歌很生氣--聽聽那些歌詞(想像沒有天堂、沒有宗教等等),怎麼可以在神聖的教會、在基督徒的葬禮上唱呢?有個人說,你看拜登還在悼文中還說卡特是一位好基督徒,他要求唱這樣的歌說明他的信得不好。

英國音樂家John Lennon在1971年作這首歌時,他在想像一個沒有紛爭隔閡的世界,沒有那些讓人彼此懷疑、互相生氣或懼怕的因素,在一個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世界裡,大家有團結與和平。

Ed Trevors牧師評論說,他沒有與卡特談過話,不知道他對這歌的喜好,但這歌的確很美,因為作者有個美好的理想。美,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基督教,而是人們沒有理由再互相殘殺或去坑害別人--這位首歌手的美好願望,是一個只有愛、沒有恨的世界。卡特夫婦喜歡這首歌,一定是因為這個對世界的美好願望,

主耶穌豈不是要我們努力建造這樣一個世界嗎?一個效法上帝國度、每個人都受到公平對待的世界,一個沒有無休止貪婪、以至於你死我活的世界,一個大家都樂意與周遭所有的人分享、而不是個個為自己的末後收藏保留的世界。Trevors牧師說這個美好的夢想可以說是耶穌的夢想,因此應該也是基督徒的夢想。

不奇怪,這歌提醒卡特夫婦,也提醒我們所有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把我們的天堂地獄觀和宗教觀看作危險有害。不是因為我們有個危險有害的信仰,而是我們作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的做法很危險很有害。有人奉天堂和他們上帝的名做出你能想得出來最醜惡的事。有人希望宗教不存在,因為我們都看見濫用宗教的事。

濫用宗教的人傷害周遭的人,這首歌對我們有提醒不是壞事。Trevors牧師說,處在教會領袖地位的人受到提醒,不要帶領人使他們會去傷害他人,讓人看見就不要你的宗教信仰、且需要寫歌定罪你教會中所發生的可惡事件。

不是所有人都有和我們同樣的信念,不是所有人都經歷到我們有幸經歷到的教會,我們受到提醒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有責任行事為人更像主耶穌,而不像歷史上那些奉上帝的名去殺戮、爭鬥的人。

這首歌在葬禮上唱很美。我們向往這樣一個沒有產生紛爭隔閡因素的世界。我們談論需要和願望哲學,但保羅如果說「為我同胞骨肉之親,就算自己受咒詛,與基督隔絕也甘心」,那我們也可以說,為了全世界的弟兄姊妹能夠體驗到和平與團結,能夠結束貧困,我們放棄自己的宗教感沒有甚麼。

Monday, January 13, 2025

億萬富翁階層與氣候危機

Peter Kalmus是NASA的一位氣候科學家,著有《Being the Change: Live Well and Spark a Climate Revolution》一書,積極倡導減少碳排放。最近他在《衛報》撰文,指出那些億萬富翁為甚麼阻擋政府的氣候治理政策。我在此介紹一下他這篇文章,很有鬧革命的精神呢。

Kalmus開門見山:化石燃料正在導致全球不可逆轉的過熱,這種過熱幾乎威脅著地上的所有生命。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高層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選擇系統性地說謊,並阻止能源轉型和掌控大地升溫速度的努力。他們不斷地做出這種選擇。

Kalmus決定把精力集中在氣候危機上,因為他說一個適宜居住的星球是值得為之奮鬥的,而失去這個星球的前景讓他感到一種難言的恐懼和悲傷。Kalmus說全球過熱其實只是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即「億萬富翁主義」,最明顯的地球物理症狀,其它症狀還有住房危機、種族滅絕、種族主義和父權制等制度。

人類已經擁有快速擺脫化石燃料的技術--五年來,太陽能一直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然而超級富豪們阻礙這一能源轉變。或許他們並沒有想要毀滅地球,但他們致力於維護一個賦予自己特權並正在毀滅地球的採掘系統。

幾個世紀以來,超級富豪完善了一個體系,他們在這個體系中積累財富,甚至跨越幾代。他們有計劃地取消對其囤積能力的限制,收買政客和法律,使體係有利於自己發展和鞏固其權力。

馬斯克剛剛花了$2.77億美元選舉川普和其他共和黨人,但這僅佔他淨資產的$0.06%。有個Mountain Valley項目,修建水力壓裂天然氣輸送管道,是這個過熱的星球最不需要的,它基本上被環保活動分子扼殺了,但在一家公司捐贈大筆金錢給兩位民主黨參議員之後,這個項目得以恢復!

億萬富翁主義的所有其他症狀,包括醫療保健危機,美國的體制必須從億萬富翁受益為主,轉移到所有人都得福祉。隨著地球迅速過熱,我們其他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那些人主動放棄權力。然而因為化石燃料企業高層故意散佈的謊言,大多數人仍不知自己已處於多麼嚴重的危險之中。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抗真正的敵人:投資現狀的富人。具體來說,對於氣候問題,我們要警惕那些傳假訊息、繼續從地球毀滅中獲利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高層。奪走他們的權力並不容易--他們利用對媒體的影響力,讓人陷入分裂和無知,從而延緩了可能導致他們垮台的公眾憤怒。但人們正在覺醒,我們為地球保持可居住而奮鬥的人必須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並盡力用真相煽動這種合理憤怒的火焰。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加速,億萬富翁階層將試圖利用氣候災難進一步搞分裂,將恐懼轉移到替罪羔羊身上,並利用法西斯主義國家暴力,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Kalmus博士號召利用氣候災害來團結兩黨。他說儘管政治和宗教領袖不斷欺騙保守的工人階級,告訴他們氣候危機是一個騙局,但人們已經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意識到,地球實際上正在過熱,居住環境正在崩潰。知識階層必須歡迎工人階級加入制止氣候快速變暖的運動。

不同的黨派能否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我們能否擺脫令人分裂的恐懼?有些人會覺得Kalmus博士這樣的悲傷是個威脅。然而,真正的希望來自於接受悲傷,因為那種膚淺的、旨在否認事實的希望,比如相信塑料回收和碳捕獲就可以維持溫室氣體排放和現代化進程,無濟於事。

Kalmus博士說,抵抗碳排放運動需要形成一個黨派,大家都來出謀獻策。我們需要學習彼此聆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案。這需要社區內的互助互信,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鄰舍。

我們還需要有擔當風險的勇氣。那些石油巨頭知曉並撒謊,那些大型製藥公司知曉並撒謊,各種採礦業富有的領導人都知曉並撒謊,因為這是體系的運作原則。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成為改變的槓桿,成為公民抗命背後的力量--全世界數十億人面臨生存危險,而美國的制度、法律和社會文化尚未充分意識到。

Kalmus博士說,當億萬富翁階層及他們的公司藉著他們所創建的法律網絡對我們構成嚴重威脅時,當他們把這些法律當作規範框架時,該抗議了。你沒有必要投降。讓我們盡一切努力削弱億萬富翁階級和化石燃料產業所拼命依賴的社會許可。社會不許可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他說:「抵抗是一種選擇,是承諾戰鬥,是拒絕提前屈服。對氣候而言,每多燃燒一點化石燃料,每增加一度的氣溫升高都很重要。現在為時已晚,我們已損失慘重,但繼續戰鬥永遠不嫌晚。發揮創造力,充滿活力,在各條戰線上奮勇拼搏。」

是甚麼讓Kalmus感到有盼望?是他已接受,這種利潤第一的現代化必須終結。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種「死亡崇拜」,現在它的面具已被揭開。他相信人類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新事物出現之前,我們必須放棄現在這種創造億萬富翁、容許地球過熱、醫療保健受限制、物種遭到滅絕的事物。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一個以全民福祉為目標的社會,即使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炎熱。

Saturday, January 11, 2025

被判「無條件釋放」的總統

2025年1月10日,主審川普偽造商業記錄的紐約州大法官Juan Merchan判刑了:「無條件釋放」川普。他是已被定罪的重罪犯,並將成為美國第一位罪犯總統。

當然,川普得到機會遠程出庭,在視頻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宣稱自己完全無辜,而整個庭審是一場「政治迫害」。很多人可能覺得川普不受任何懲罰,不是等於讓他逃罪嗎?沒有辦法,他已當選下屆總統。

法官Merchan說,他深刻意識到自己和國家所面臨的特殊情況。他認為這次庭審本身是再普通不過的,但此案的背景相當特殊:「此前,法庭從未面臨過如此獨特和不同尋常的情況。」

宣佈判決,標誌著此案件告一段落--川普可以開始上訴了,他有權利上訴。川普的律師Todd Blanche也明確表示打算上訴--但只好等川普就職後了。

紐約這個陪審團裁定川普的34項一級偽造商業紀錄罪名成立是在2024年5月30日。在紐約州,如果偽造資料的目的是詐騙、實施其它犯罪,或協助或隱瞞其它罪行,則構成E級重罪。E級重罪最高可判處四年監禁,每項罪名最高可處以$5,000美元罰款,但法院可以考慮其它因素,保留酌情判刑的權力,例如被告的犯罪歷史。(川普這是第一次被定罪。)

川普律師在最近提交的法庭文件中,試圖推翻陪審團對他的有罪判決,稱美國最高法院(其中三名黨派味十足的大法官是川普所任命的)最近裁決了,總統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特別的豁免權,這說明他不可被判為有罪。美國最高法院在2024年7月1日的那項裁決,說總統「在憲法權力範圍內採取的行動,絕對免於刑事起訴」,並且總統所有的「官方行為」都享有「假定豁免權」,只有「非官方行為」不免於起訴。

顯然,川普的34項偽造商業紀錄罪(目的是蒙騙選票),屬於「非官方行為」。今年1月3日,Merchan法官駁回了川普律師關於總統豁免權的辯護。

1月9日,紐約州最高法院拒絕阻止川普的宣判。當天晚一點,美國最高法院也駁回了川普提出的暫停宣判緊急請求,駁回理由是「初審法院明確表示...最終判處是無條件釋放」。Merchan法官真的不怎麼想要關押已當選的總統。他說「在這個節骨眼上,表明...不打算判處任何監禁似乎是適當的」。

即使Merchan判處川普監禁,許多憲法學者都認為,他的刑期至少會延後到他的總統任期結束後。相反,「無條件釋放」作為刑罰,意味著川普不會受到任何監禁,也沒有假釋條件。

紐約法律允許法院判處「無條件釋放」,...如果法院...認為監禁或緩刑監督不符合公眾利益,或不符合司法目的。Merchan在判決書中寫到:「無條件釋放的判決看來是確保判決,並允許(川普)上訴的最可行解決方案。」

簡而言之,看來法官在考慮了所有情況之後,得出結論,不監禁川普才符合公眾的最大利益,這也是他作為庭審法官的權利。立法機關可以(而且經常)制定量刑指南,規定庭審法官可以施加的懲罰。這個案子清楚給我們看到,紐約州立法機構允許法官自行做出「無條件釋放」的判決。

獨特的是,川普在宣判之前就尋求撤銷判決。在通常情況下,刑事被告在最終判決作出之前不能夠合法提出上訴,而最終判決必須包括被告的刑罰。當然,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正如Merchan法官所暗示的,推進最終宣判對川普有利,因為這將導致他可以進行適當的上訴。

Wednesday, January 8, 2025

鍛鍊身體對大腦有益

Everyday physical activity, like going for a short walk or playing with the kids, may provide short-term benefits for cognitive health, equivalent to reversing four years of cognitive aging. That was a key finding for my colleagues and me in our new study,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你的日常活動強度無須劇烈,就能夠逆轉好幾年的認知力老化(《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文章)。

Prior to enrollment into a study of diet and dementia risk, we asked a diverse sample of 204 middle-aged adults to check in five times per day for a period of nine days, via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204位中年人9天內用智能手機App每天5次登記自己狀況。

Each check-in involved completing a brief survey that asked about their mood, dietary choices and whether they engaged in any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roughly three and a half hours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In addition,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few brief brain games – meaning performance-based cognitive assessments that lasted about one minute each – to assess mental speed and short-term memory. 調查內容包括情緒、飲食、活動,另外參加幾次認知評估。

My team found that performance on our measur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speed improved during check-ins when participants reported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in the time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While we didn’t see improvements in our measure of working memory, the time taken to complete the memory task mirrored what we saw for the measure of processing speed. Jonathan G. Hakun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身體鍛鍊對於改善大腦反應速度有幫助,而對改善記憶沒有幫助。

We observed these improvements in spe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activity was lighter intensity or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This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movement, whether it took the form of intentional exercise or part of a daily routine, wa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 for achieving this benefit.
這些改善與身體鍛鍊的強度無關。

As a rule, we get slower,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s we age. While research on exercise and living a healthy lifestyle has demonstrated the long-term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benefits of remaining physically active, much of this work has focused on the 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 or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as exercise – recommended by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人的身體和智力會越老越遲鈍。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高強度的身體鍛鍊,認識到是對大腦健康有益。

Still, these guidelines and other experts recommend that adults move more and sit less. 《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建議成年人多運動,少坐。

My colleagues and I ar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how moving more can improve our cognitive health or reduce our risk of dementia as we age, at what timescale these benefits show up, and what types of movement qualify. 為何多運動能改善大腦健康?需要鍛鍊多久才會看到好處?哪些類型的運動比較好?



Our study relied on participants to report whether they had been physically active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each check-in. Even though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training on how to think about the intensity levels, it’s possible that each participant had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ir activities.
這項研究依賴自我報告,而參與者對自己活動強度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For example, a participant may not have believed their recent walk actually qualified as a 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monitors that can dissociate time and intensity might help future research unravel these associations more clearly. 比如把中等強度活動當作輕度活動。以後研究可用體徵監測儀。

It isn’t yet clear whether these short-term benefits accumulate over time to result in long-term improvements in brain health and dementia risk reduction. Research efforts are underway by our tea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associations over broader timescales. 目前觀測到的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短期好處,尚不知對降低失智是否有長遠效果。Hakun教授的團隊正在研究。

My research involves data collection via smartphones and wearable device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how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health interact as we age. This type of digital approach allows my team to pursue questions about how everyday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cognition in daily life and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dementia risk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space.
用智能手機收集數據,了解促進老年健康的行為。

Using these tools, we aim to better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negative cognitive outcomes and new targets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識別失智風險,預防失智。

Sunday, January 5, 2025

「藍」州為何比「紅」州繁榮

到底是甚麼東西讓許多紅州那麼貧窮?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經濟架構,紅州不光是經濟差,基礎設施、醫療保健都很落後。用David Pakman的話來說,藍州從事了翻天覆地的現代化變革,而紅州完全錯過了。這裡「藍」州表示民選的主政官員中,多數派是民主黨人,而「紅」州表示主政官員多數是共和黨人。

看社交媒體上的報導,右翼總是說紅州正在蓬勃發展,而藍州正在崩潰--比如眾人紛紛離開加州、紐約等等藍州,而遷去德州和佛州等紅州。(比如犯罪率,他們喜歡宣傳加州治安多麼差,但FBI數據展示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Pakman指出近年來紅州,比如佛州、田納西、南卡州,各種類型技術工人流失去到藍州的問題,那裏有較好的工作機會。一定專業領域的醫務人員,特別是婦產科醫生,因為紅州內的一些反墮胎法律太令人糟心而離開。

(墮胎手術是孕產科保健護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禁止這個手術有時就必然眼睜睜看著一些孕婦的性命受危及,聽說有的紅州不敢發表他們這兩年的孕產死亡數字。)

藍州不僅經濟發展繁榮,他們所納的聯邦稅常常補貼了紅州。為甚麼會如此?藍州有一些優勝的法律和經濟政策,是紅州所望塵莫及的。

論到經濟增長和發明創造,保守派常以德州和佛州為傲。然而,加州是美國真正獨一無二的動力源頭。它是美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經濟基地,幾十萬份太陽能、風能、電動車就業機會。麻州幾十年來投資科學研究,生物技術世界領先。

比較起來,紅州削減辦學資金,以廉價勞工為傲。發明創造從來都不便宜,乃需要花錢和投資,藍州搞這種投資。

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是,藍州治病救人,而紅州玩弄政治。奧巴馬總統的平價醫療法案(ACA)已經14年,各州可以利用它來擴展對最窮困人群的醫療補助計劃。數據告訴我們,藍州取得很不錯的效果,科羅拉多用ACA減少了20%的民眾健保費用,加州為一些救命藥物設了付費上限,而利用ACA來擴展Medicaid的紅州也比不利用的大有改進。

紅州的公共衛生政策?容許人自生自滅,美其名「自由選擇」。(CDC網站列出各州的出生和死亡數據,你可以比較各種疾患的數據。)

再比較一下勞動力的教育程度。紅州花了不少精力和資源,號召家長參加校董會,禁止書籍--不准青少年接觸與LGBTQ相關的性知識、或涉及美國奴隸制的歷史等等內容。藍州則大力加強教育,其實教育對促進經濟,非常重要。(藍州)俄立岡和羅德島設立免費的社區大學,紐約和伊利諾普及學前班,這些公益政策提升全體社區民眾素質,絕不是為富人減稅(涓滴經濟)能夠自動帶給下層民眾的。

而在紅州,人們為要不要為公立學校提供更多資金,要不要允許更多學生從公立學校轉去私立基督教學校這類事情而爭辯。你可以猜得到,紅州中小學教育不以推動未來社會進步為念:現在他們對打擊跨性孩子最起勁,規定他們不許上某些廁所,又根據保守派的錯誤解經,指責同性相戀傾向為不道德,甚至希望重新剝奪他們的各種權利等等。

藍州的政策轉變大多幫助年輕打工階層:華盛頓州和加州提高最低時薪到$15美元,雖然這使得那裏的快餐服務就業機會稍有減少,這兩個州的經濟發展很好,總體就業並未受到甚麼影響。藍州的反歧視法讓很多人能夠放心地工作和生活,沒有住在紅州的那些擔心。平等的確建造繁榮,人們對就業環境感到安全,他們的生產和工作效率就高。

在氣候變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藍州為將來做準備,而紅州忙著否認氣候正在變化。紐約通過法律,誓在2050年以前誓現零排放。他們投資在開發可再生能源,投資在洪水預防。華盛頓州擴建公共交通設施,削減交通運輸帶來的碳排放。然而紅州修造高速公路,則滿心希望走運,既不考慮海平面將會升高,也不打算號召把交通運輸轉換成電動。

好了,無論是公共教育還是公共衛生,幾十年下來,藍州成積普遍顯著。他們提高工人薪資、保護環境...不管是哪方面,他們的結果比較好,而紅州卻從意識形態上積極反對這些經濟政策。

不光反對,共和黨的政客還花大量時間打文化戰,(從基督教國家主義出發)搞反對平等、反對文化和生活多樣性的宣傳,為的是(販賣某些商品給信從的人)賺錢。他們說紅州政策如何好過藍州政策,其實都不如藍州。藍州(從法律上)努力營造一種歡迎各種人參與貢獻的工作環境,為所有人在社會中感受到包容接納設立了指路牌,這是有利於經濟建設的。

Pakman說,下次若有人告訴你紅州的政策多麼好,你就要告訴他/她,是藍州政策比較受人民歡迎。而且你可以反問,為甚麼紅州財務要靠藍州納稅來幫補?如上所述,藍州政府運作的所有方面都比較好,因而國民總產值(GDP)比較高,結果繳納比較多的稅錢到聯邦政府。

你如果看人類發展指數(HDI)(我兩年前介紹過一次),紅州無法作為獨立國家來運作,因為美國的紅州現在依賴藍州所納的聯邦稅,(越落後越依賴補助,)變成了惡性循環。當然,德州是個例外--他們繳聯邦稅,卻不像藍州那樣大搞民眾福利。

現在川普準備上台,即將受他的減稅政策影響最大的人群--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不成比例地住在紅州,因他們常接受各種補助。當川普口氣強硬,果真開始向墨西哥、加拿大徵收關稅時,富人和中上階層不成比例地住在藍州,他們將商品提價,使川普關稅引起的問題雪上加霜,讓紅州百姓更加吃不消,需要藍州更多的補貼...

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兩黨互相指責走極端。Pakman提出長期打壓教育工作、奪去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造成認識論缺陷(不會區分合理信念與個人觀點)、缺乏媒體素養(不會分析確定所讀文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而現在有社交媒體幫著鼓譟謬誤,把莫須有的虛假敘事說成是另一種觀點而已,居然不少人接受。

不奇怪,你也許常聽見經濟獨立的州嚷嚷要離開美國聯邦的聲音。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當初加入聯邦時是有條件的。爭取共同的繁榮?也沒有那麼簡單,50個州相當於50個國家,政治協商達成一致不容易搞。

Friday, January 3, 2025

司法獨立現在面臨威脅

川普的2025項目是改變美國三權分立體制的。很多人不注意這件事,或不相信會這樣發生,以為是左翼聳人聽聞的宣傳。現在川普當選了,你終於有機會觀察到這一歷史發展--所有的獨裁國家都類似,使用暴力威嚇,首先是控制新聞與論,其次就是不允許司法部門獨立運作,監獄只關押敬愛領袖希望關押的人。

本文是《商務內幕》對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的2024年終回顧文章的報道: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Warns of Threats to Judicial Independence。大法官說,一些受到起訴並對庭審結果不滿意的立法委員,現在對法官發出威脅。他沒有提名是誰這樣做了,乃泛泛暗指兩黨的民選官員都有這種情況--不誠實吧,我沒有看見任何媒體報道受起訴的民主黨官員對法官發過這類威脅。

Roberts首席大法官在2024年年終回顧中說,針對法官的虛假指控和攻擊性言論對司法獨立構成了威脅。文章深入探討了心懷不滿的政治人物被告,他們對法官及司法系統構成危險。他說有些司法判決「極其錯誤」,值得反駁,但現在「並非所有威脅的聲音都是因為了解情況」。

我以為Roberts大法官在年終回顧時會談把總統權力置於國會之上的重要(錯誤)判決,或提說近來揭露的最高法院兩名大法官連連受賄的醜聞問題,沒有。美國的司法獨立面臨威脅,現在他顯然意識到這是個更大的問題。他寫了四個方面的非法威脅:(1)暴力,(2)威嚇,(3)假信息,(4)揚言要藐視合法作出的判決。

川普將於1月20日就職。儘管Roberts援引了被告對裁決不滿的事,但他沒有提川普的名字。他寫道:「如今電腦時代,恐嚇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失望的被告在互聯網上對司法判決表示憤怒,敦促讀者向法官發送信息。」又說這些政客「錯誤地聲稱,法官因其種族、性別或民族,或者因任命他/她的總統所屬的政黨,因而對被告懷恨在心」。

川普多次攻擊審他案件的法官是出名的了。他在紐約州女星封口案件庭審時,不斷地因為違反禁言令而受到罰款。4月份他在一家電視台接受電話採訪時,指責紐約最高法院的主審法官Juan Merchan:「這位法官說我不能逃避審判。你知道他正在瘋狂地催促庭審。沒人見過這樣的事情。陪審團選拔得如此之快--95% 都是民主黨人...」結果法庭判他「藐視法庭」。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是E. Jean Carroll控告川普誹謗罪,庭審法官Lewis Kaplan反覆受到他的攻擊。Roberts寫道:「政府官員當然有權批評司法工作,但他們應該注意,當涉及法官時,他們的不當言論可能會引發其他人的危險反應。」

這位首席大法官還批評了那些試圖無視最高法院裁決的立法委員。他寫道:「各個政治派別的民選官員都提出了公然無視聯邦法院裁決的想法。」--這該怪誰呢?美國最高法院的公信力,因著這兩年來他們自己一系列的黨派式裁決,諸如判2020年發動叛亂的川普,違法可以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免罪,或仍有資格參加總統競選,公信力已經大打折扣。

2023年4月,有一位聯邦法官決定阻止銷售一種胎藥。國會中的民主黨人敦促白宮不去理會這項裁決,但拜登政府拒絕了。還好,美國最高法院後來在六月發布的一項裁決中維持了使用這藥的權利。《商務內幕》舉這個例子,大概是要說明民主黨政客也有威脅不遵守法官裁決的行為,避免單單指責川普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