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25

打擊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Bedassa Tadesse是明州大學Duluth分校的經濟學教授。他最近在專家資訊網站The Conversation發表文章,解釋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如何影響美國經濟,我把內容大意記在這裡。

今年4月2日,川普稱這日為「解放日」,揭幕一個廣泛的關稅計劃,據說目的是重塑美國的國際貿易,促進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復興。他宣布從4月3日開始,對所有進口貨物都徵收10%的關稅,而對幾個主要的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稅,比如對中國貨物徵收34%,對歐盟國家貨物徵收20%,對所有外國製造的車輛和部件都徵收25%等等。後來總統看到市場和投資人反應不佳,幸虧他(暫時)急流勇退。

但是,真正遭到破壞的是長期以來國際貿易夥伴對美國的信任--美國是全球投資的最穩定、最可預測的目的地,這個聲譽一旦失去,是很難贏回的。這些關稅對美國製造業和中產階級有幫助嗎?外國直接投資美國--比如在美國建廠或擴大業務--不僅取決於機會,還取決於對於前景的確定性。

如果其它國家的投資人開始擔心美國貿易政策可能突然改變,就可能會把資本轉移到其它地方去。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希望成為世界資本首選目的地,這次因為大力施加關稅,會損害投資人的信心。

車輛關稅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2023年,美國吸引到$1480億外國直接投資,其中$429億與製造業有關,包括車輛製造。過去幾十年來,豐田、寶馬和現代等等主要外國汽車製造商已在阿拉巴馬、俄亥俄和肯塔基州等地建立過大型工廠。這些製造設施--其中許多近年來得到大規模的再投資和擴建,特別是為了應對向電動車轉型,僱用了幾千名美國人,為當地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川普推行關稅的目的,是讓汽車製造商在美國本土生產更多汽車,以克服不斷上升的進口成本。這是個策略曾經好用: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他威脅汽車關稅,加上有其它計劃,促使豐田公司在北卡州一個廠子投資$16億美元,並促使大眾汽車擴建了在田納西州的經營。 不難想像其它車輛製造商也會效仿這一做法,在印第安納或德州建立新工廠。但問題是「美國製造」未必是「價格更低」。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美國車廠經常面臨生產力和效率的差距;勞動成本較高;裝配線運轉速度較慢等等,部分原因是勞動保護比較嚴格、自動化程度比較低、基礎設施比較老化。

福特和通用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仍然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即使是在美國組裝的汽車,也有大約40%的部件需要進口,例如引擎來自加拿大,線束來自墨西哥等等。這些部件都徵關稅時,產品價格就上漲,比如福特和雪弗蘭的小卡車會漲價$2000-3000。高盛集團估計車輛漲價會高達$1.5萬,看你買的是甚麼車。車輛製造商面臨一個兩難:要麼提價而失去一些客戶,要麼承擔成本和削減利潤。

徵收關稅或許可以保護一個產業,但其連鎖反應影響深遠。比如其它依賴進口的行業成本增加,因供應鏈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從而減產和擠壓利潤率,使企業和消費者難以選擇。

投資一個工廠一般代表幾十億美元,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總統一會兒稱關稅是「永久性的」,一會兒又說可以談判,信號混雜造成不確定的氣氛,使得公司在建設、招聘和擴建方面都難以確定。

外國投資者密切關注:如果在美國建造房屋變得更加昂貴且更難預料,那麼從長遠來看這還是個明智的選擇嗎?當一家公司決定在哪裡建造下一個電池廠或晶片廠時,美國政策波動可能會成為交易失敗的原因,這種後果恐怕很快就會看出來。

高盛(金融集團)已將美國2025年GDP成長預測從先前的2.2%下調至1.7%,理由是川普政府有貿易政策風險。消費者仍在努力應對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人們可能會開始推遲購買大件商品,尤其是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價格。

美國的貿易夥伴並非沒有反應。加拿大總理卡尼表示,他們「將進行堅決有力的反擊」。歐盟正在研究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關稅。長期盟友日本也發出不安訊號。如果這些國家開始投資其它國家,美國就會在未來幾年失去競爭優勢。

當關稅推高投資和商品成本時,會引發下面連鎖反應:零售商品價格上漲,銷售量降低,服務業就業受阻,稅收減少,利潤縮水,所有這些都會削弱整體經濟成長,是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

美國其實已經有歷史教訓--貿易政策影響投資決策。1980年代,日本汽車製造商對美國進口限制的回應不是取消,而是在美國建廠。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反應,因為美國政策是明確和經過協商的,而不是唐突或對抗性質的。如今情況有所不同,美國反覆無常的單邊關稅不會建立信任,反而會侵蝕信任。當信任消失時,投資也會消失。

沒錯,印第安納州或肯塔基州的車廠或許能夠重新開業,然而,如果這樣做的代價是阻礙幾十億美元的外國長期投資,這值得嗎?所以,總統或許會把4月2日當作解放日來慶祝,但市場可能會將這一天視為一個轉折點,也就是全球對美國經濟的信心開始動搖的一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