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 Bunch是Intervasity出版社的副主席,出版過一本書《Be Kind to Yourself》。她在Christianity Today雜誌上寫一篇短文,我把大意翻成中文:
在聖經中,耶穌教導我們要「愛鄰如己」。這是一項很基本的教導,你也許聽過,牧師會說,耶穌告訴我們在關照他人時不要忽略自己。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注意自我忽略的問題,我們從「愛鄰如己」的教導中往往只注意到服事世人的吩咐。仔細想想,愛護自己豈不是很自私嗎?
(我認識幾位做心理/家庭輔導的朋友。他們曾告訴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愛護和體恤別人。我聽見時有些驚訝,不過發現它符合我的觀察。我記住了--那些對別人缺乏憐憫的人,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不關照自己的人,他們或許有別人照顧,或許是習慣了受忽略和藐視。)
耶穌有關照自己和休息嗎?有。他帶領門徒從繁忙的傳道事工中,離開眾人,退到曠野去,或退到上山去。(也許我們會以為,開禱告會要算是休息。但耶穌和他的門徒不是搞美國教會現在舉辦的這種禱告退休會--把牧師和同工忙得半死的屬靈加油特會。)
Bunch的靈命塑造指南書籍正確地指出,更多地善待自己,好處是能夠培養對其他人的同理心與溫和態度。於是我們可以說,知道如何對別人有良善和同情,是對自己寬厚照料的果子。她說很多嚴格要求自己的人,都會感到對施恩給自己、饒恕自己比給別人恩惠還難。她建議人(在心裡)對自己說話,要和對朋友說話一樣,有恩典、有仁慈。
假如我告訴一個朋友,今天很糟糕,丟失了鑰匙,她不會說:「誰叫你不把鑰匙放在固定地方?」她可能會說:「你最近壓力很大,難怪找不到鑰匙。」
同樣,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過錯時,我可以選擇仁慈對待。有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David Benner說,「自我轉變之前總是先有自我接納。」與其不住地自責,或與其他做得比較好的人相比,或乾脆放棄,我可以對自己說:上帝我感謝你,讓我看到這一點。請饒恕我,並幫助我在這方面繼續成長。
這樣對自己說仁慈的話,就會比較容易放棄自責,允許自己不斷學習,更完全地服事上帝和服事周圍的人。
當然,只照顧自己(利益),從來不會自責的人也有,他們未必知道如何愛鄰舍。我懷疑這樣的人未必在沒有別人時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比如自己打掃清潔或注意飲食健康?自己不會的人,恐怕不知道鄰舍也需要有清潔的生活環境和安全、健康的食品,或知道如何幫助他人取得這些基本生活條件。一句話,看到自己的利益不等於會照顧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