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N.T. Wright的Romans and the Theology of Paul一文摘譯。)
保羅和羅馬書的必要歷史和神學背景是第二聖殿時期(從以斯拉到希律)的猶太教。那時猶太教文化的象徵(symbols)集中表達在聖殿、律法書、土地、和猶太民族意識,透過節期、禁食、宗派、祭物、家常禁忌、和習俗把這些象徵帶入日常生活。所有能夠找得到的第二聖殿時期的文字資料,都與以色列的歷史狀況有關,即猶太人處於一個放逐外邦的心態(回歸了仍是外國人統治,以賽亞和其他先知所預言的神的應許尚未實現),人們企盼著出埃及式的解救。猶太人的基本世界觀大致是:我們是以色列人,造物主的真正子民。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或者從我們的土地上被分散了),我們的神還沒有把我們完全歸回,祂應許過的,到那一天我們神的公義要在外邦人身上彰顯出來。
這是那時期大多猶太人的世界觀,或許不同的階層有所修改,產生很多不同的目標和意向,也產生多少是定型了的神學核心觀念。一些猶太人決心好好敬拜他們的神,甚至超過摩西律法對自己所要求的;另一些猶太人圖謀用政治甚至軍事手段來促進回歸。神學上呢?相信獨一的真神,並且以色列被祂揀選,祂將要在審判中站在以色列一邊,稱她為義。以色列的天職和造物主對世界的計劃有關,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來解決亞當的問題,這正是以賽亞書40-55章的中心思想。
在猶太文字作品中,注重點特別地落在“神的義”上,神的義總是指造物主自己的公義作爲或品質,不是指從祂而來或因祂而有的道德行爲方面的義。我們總是從有關的猶太文學作品中看到,神的義就是指祂與人信實立約的義,其中包括造物主伸張正義。立約的觀念本身總是包括相信祂站在自己一邊,會替自己申冤,會拔除邪惡和不公,這些都直接涉及整個世界的命運。
Wright認爲保羅的基督教神學正是從這套猶太人思想體系開始的:這位創造和立約的神,祂要在末了為以色列成就公義,這公義已在歷史中成就在耶穌身上。不是成就在以色列國,乃是成就在耶穌一個人,他在外邦人手裏受難,神站在他一邊,將他從死裏復活---這件事本身就可促使猶太的思想家想到,耶穌似乎一人擔當了以色列的命運,以某种方式代表了以色列國。你如果把這個認識加入初期信徒對耶穌彌賽亞身份的神學理解,以及保羅自己對這個“代表”主題的解釋,就可看出保羅正是如此相信,且將這作爲他整個神學的重心。那位創造和立約的神,將祂聖約的目的計劃成就在以色列的代表---彌賽亞耶穌身上了。
所以我們應該從羅馬書看到,造物主和以色列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的神學故事,保羅以基督和聖靈為重心將它重新講述一遍。
羅馬書的主題脈絡
我們當然盡量不要把羅馬書當作保羅的系統神學著作,不過記住保羅在這卷書裏辯論的是什麽問題還是很要緊的。我認爲羅馬教會起初大多由住在首都的、成爲基督徒的猶太人組成。後來在革老丟皇帝于主後49年驅逐猶太人,留下來的信徒無疑不少是從前拜偶像或信異教而歸主的人,這些外邦人的基督徒不像加拉太教會的人對遵守猶太律法那麽熱心,反倒傾向于屈從羅馬異教的社會壓力,與猶太人劃清界限,説不定用革老丟的驅逐法令機會來表明自己不是猶太人。主後54年革老丟死後,猶太人囘到羅馬,你大概可以想到教會的領袖肯定不是那麽興奮激動。儘管不是所有的猶太基督徒都對守猶太律法熱心,儘管羅馬教會大多是分散的小組形式,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信徒的分歧和張力還是不可避免的。
單單這些内部的分歧並不足以説明羅馬書的整個内容,只能説明14-15章的内容。我認爲這封信最可能的背景和神學主題是保羅的宣教策略引起的張力。他希望以羅馬作爲地中海西部的宣教基地,正如他已安提阿為地中海東部的宣教基地。安提阿教會曾經堅持(至少有一次,可能從此)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分開,這等於在保羅背後插刀,削弱他宣教的神學基礎。加拉太書2章所記的那個著名的“安提阿事件”反映出保羅的立場---堅決反對任何猶太信徒比外邦信徒優越的心理。
保羅在羅馬很可能面臨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與安提阿問題相反的反猶太教問題。將羅馬作爲新的宣教基地總是有這個新的危險,後來第二世紀興起的馬吉安主義也顯示出來,當地的反猶太情緒太甚,不僅會導致外邦信徒孤立猶太信徒,而且排斥任何有猶太人參與的宣教事工。所以,羅馬書強調福音要給“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如何能夠堅持平等,既不重蹈猶太優越感的覆轍,又不給否定舊約上帝的馬吉安主義留機會?Wright認爲這就是導致保羅寫羅馬書,有我們看到的大綱和辯論細節的原因。
保羅採用的策略是,解釋他自己對於聖約的新鮮理解,就是神給亞當問題的原始答案。神到底給亞當後裔什麽應許?實際如何實現?保羅用來描述這個主題的具體名詞在1章17節是:耶穌的福音啓示出神的義(即祂那守約施慈愛的信實)。
爲了讓羅馬教會能夠了解他的宣教策略,保羅需要展示一個關於“神的義”的大面積地圖,在其上他可以標示出羅馬的位置。在這個亮光中他可以談及其它問題,其中包括教會内部反映出來的對猶太人態度的問題。
所以,羅馬書的主導綫是一場重要的辯論,學者們都越來越同意,不僅僅是前8章,而且一直辯論到11章。辯論的很大一部份是設定討論的條件,以便面臨實質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用上。辯論一完成,保羅就開始轉到12-16章的話題。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15章7-13節,你們要彼此接納云云,很有資格作整卷羅馬書的總結,而不僅是從14章到15章6節一個段落的總結。
羅馬書1-11章的條理完全可以按照猶太人的聖約思想來理解,當然,聖約中對將來的盼望原則上已經在彌賽亞耶穌身上實現了,現在正由聖靈全面貫徹執行。
Wright博士的視頻解説。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