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本人不是專門受訓的心理輔導人士。我學過聖經輔導那門課,具體說叫做“勸誡式”輔導,也學過其它的一些根據聖經注重身心靈全人需要的輔導心理知識,閲讀了一些關於聖靈工作和内在醫治的書籍,學了一些溝通和聆聽的技巧原則,最重要的,我在神學教授艾克曼博士那裏學到一整套基督徒生命改變的原理,了解到什麽樣的心理是健康的心理。不消說,三一神那注重關係的特質和樣式(我們受造的樣式),是最健康、最讓人滿足喜樂的樣式。聽聞福音能夠讓人回到慈愛的造物主那裏,心靈得醫治。
我敢說,我們是因爲對神了解得太少啦,所以自己沒有得到安慰醫治,也不大會模仿祂的樣式(效法基督),去勸解別人。你聼過一句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對神常是那樣的,哈哈!沒辦法,局限啊。比如覺得祂一定很專制啦,不通情達理啦,祂對我們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啦,都屬此類。
關於安慰和輔導別人,弟兄姊妹之間可能常常做。不過如果我們希望有效果,最好了解一點基本常識。我因爲多次隨著國際家庭倫理研究中心的專家團到北京,培訓各大學在職的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班主任、和學生輔導員,所以對心理咨詢和家庭治療的原則稍有了解。首先,咨詢師本人需要有那個精神頭兒和興趣來認識當事人,聆聽他/她的故事,理解對方的情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來訪者的問題都不是單單他/她自己的毛病。不是這人成長的過程中家庭人際關係不良,就是這人曾經經歷過很不幸的事件,導致精神失調或人際關係失控。咨詢師若是沒有那個耐心去理解當事人的故事,或者為自己的其它事情煩躁不安,就無法聆聽和為他/她找到問題癥結。
從這一點來説,傳福音或分享你的信仰需要同樣的藝術---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你的福音朋友,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給他們講解福音。
第二,咨詢師不可以先入爲主地對來訪者有成見,一旦有成見就不宜接受個案,應該轉介其他人去幫助。無論對方是什麽問題---成癮、憂鬱、同性戀、婚姻出軌,你如果在聼取對方故事之前就已經知道如何給他/她建議或意見,那麽你就不適合輔導這人,因爲效果一定不佳。
在聖經裏,上帝先赦免和接納罪人,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人的心裏做工,讓我們認清和學習一些原來沒有意識到、也不會的事情。
第三,咨詢師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和溝通弱點,你容易信任別人嗎?選擇在心境平和、精神壓力不大的時候輔導別人。如果自己處於焦躁不安而不知道,就會被動地對自己的消極情緒作出反應,影響咨詢,不能幫助別人。你如果了解自己是不輕易信任的人,就能心裏有數,知道自己的懷疑未必正確。
90年代初,意大利的大腦研究人員發現猴子觀看人喫花生的時候,大腦的反應和它自己實際在吃是一模一樣的。这个現象引起了一系列大腦镜像神經元系統的研究。原來这些神经元帮助人感受他人的經歷,诸如(1)模仿另一人的動作,(2)推測另一人的意圖,(3)解讀話語的含義,以及(4)解讀另一人的情绪状態。神經元系統告訴我們,上帝設計人的大腦的結構是要讓每人都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他人的情緒。神經科醫生Daniel Stern说:“我们的神经系统的…構造精妙,能夠感受他人的神經系統活動,好像我們自己身临其境一样”。他們把两个好朋友并排放在不同的腦波磁共振成像儀中,二人談話時的腦波活動很類似,可見二人不仅在想同樣的事,他們還感受經歷到相同的體驗。但是焦虑和情感麻木的人,研究人員从他們的腦波图像可以看出,他們無法體驗到另外一个人的情緒感受。
所以坦然平和的心態是有效輔導或幫助别人的基本要求。基督徒如果自己還沒有體驗到上帝的平安和滿足喜樂,就無法見證福音的好處,幫助別人。基督徒自己處於高度精神壓力之下時,也不宜就別人的困擾和難題發表意見,企圖“幫助”人家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意見,因爲你無形中給別人的很可能是更多的壓力。我曾經寫過一篇博客:牧養關懷的有力工具,可以供你參考。
很多時候基督徒給人家的印象就是太快發表意見:還不了解人家的實際情況呢,就已經知道解決問題的答案了。--我相信自己也多次犯過這種錯誤。
ReplyDelete那些心裏難過的人聽見如此這般的勸告心裏就暗想:她/他根本不明白我的處境。我後來發現有心事不向團契小組裏的人傾訴,寧可找非基督徒朋友傾訴的人不算太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