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10

使用你的恩賜來服事主

“我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爲”(詩77:12)。事奉神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聼道時得到一個靈感,可以表達為一個公式:

ƒ(expectations, goals) - excitement = burdensome labors

這個公式的頭一項與自己的目的和他人的期望有關,代表事工所產生的忙碌,hopefully our goals meet God’s goals somewhere,第二項代表事奉者内心的熱忱和動能,等號右邊是剩餘下來的令人疲憊的工作。我們參與一項事奉時,起初大概都有很多的興奮、期待、和幹勁,讓我們能夠滿腔熱情地卷起袖子去東奔西跑。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其中的熱情和動力有時不知爲什麽會越來越少。這對於領袖來説可能是一門學問。每年的BASS(Bay Area Sunday School and Church Workers’ Convention)都有關於how to keep your volunteers的講座,十分熱門。

我的體會是,很多時候人最有熱情、最有幹勁去做的事情,不是被人付工錢的工作,而是一些業餘嗜好。我是喜歡讀書的人,發現很多有趣的書都沒有時間去一本本讀完,不消說,我一找到空閒或想要休息的時候,就會去讀書。我的女兒喜歡彈琴和音樂,不消說,她需要refresh自己的時候就去彈琴。我認爲這些是天賦/恩賜,也叫作一個人的長處strength。假如你的工作或事奉的目標剛好用上這些天賦/恩賜,那麽你實在應該感謝主,因爲給你的動力和熱忱幾乎可以是無限的。

發揮人的長處來服事主可以防止把人burn out。反過來,人若在事奉中變得筋疲力盡,不得不退出來,那麽應該反省學習,看有什麽人生的功課是神要我們學的。或許我們都應該找到自己的長處,也就是從神得到的恩賜,然後按照自己的長處來服事主。在這種情況下,事半功倍的事的確是常有的。

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認識神主要不是透過哲學途徑

13世紀的意大利聖徒阿奎那,是典型的中世紀經院(Scholasticism)哲學家。他建立基督教神學的時候,天主教和基督教還沒有分開。他用哲學的方法來論證神的存在和屬性,寫了一本關於神的專著,On the One God。這本書影響著後來世世代代的天主教與基督教作神學研究的方法,因爲神學研究是哲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其實阿奎那還寫了另外一本書,On the Triune God,那本書的内容卻沒有被後來的人採納為教牧神職人員神學培訓的必修。

阿奎那的哲學是亞理士多德的哲學。亞理士多德是主前4世紀有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蘇格拉底和伯拉圖一起並列,其思想影響了不少後來成爲基督徒和傳播基督教的人,包括阿奎那。阿奎那用哲學(不必參照聖經)證明出神的屬性:祂是靈;祂完美無暇;祂是無限的;祂永遠不變;祂是一(沒有多樣性God is one, without diversification within God's self. 詳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Aquinas)。

你發現沒有,這個從哲學推出來的神的屬性與聖經裏所啓示的神是不同的。首先,神的愛在哪裏呢?算在祂的完美無暇裏面吧—神的愛成了應當的,難怪好多人對神的愛不以爲奇。其次,聖子和聖靈呢?聖經中的三一啓示與這個哲理論證的衝突明顯得不能再明顯,但人們不願放棄哲學所認識和證明的一神論,只好把三一論當成不可思議的奧秘,不再去多想。今天我看了看手上的一本聖經真理百課,頭兩課介紹神還是借用這個哲學思路,但編者找到很多聖經經文來支持這些論證:獨一的神永遠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祂有許多道德屬性都證明了祂的完全。到了第四課才談神的三一性,並立即指出“聖經上說我們人的心思不能完全明白認識神”(引用賽55:8-9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可是以賽亞好像不是在向人宣告他們不能完全認識神)。

二十世紀的神學研究的方法在文學、科學、歷史背景資料、和經文搜索工具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少偉大的神學家紛紛向古典的哲理神的本體論證提出挑戰,接受一個“拉納定理”(拉納是一位德國的神學家1904-1984),基本上否定了傳統的以一神論為特徵的哲理神觀。他們從聖經文字中論證神的三一性,主張神的本體論證不在祂的三一共同運作行動之外。換句話說,神的本體永恒存在就是聖父、聖子、聖靈,神一切的創造、救贖行動都是這三個相通的位格共同運作參與的結果。(較詳細的經文引錄請見我的另一篇博文“不同位格的共同行動”。)

相信一位哲理的神有什麽問題呢?首先是太抽象、太遙遠、不親切,你幾乎沒有什麽辦法和祂打交道。--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永遠不變、完美無瑕,另外加上祂愛你、為你捨了自己的兒子,你的認識到此完畢,幾乎沒有什麽更多的東西好開發了。可是假如神是有位格的,那我一生交往都認識不盡。事實上,世界上哪個人你能通過交往認識透徹的?無論是好朋友還是配偶,甚至你自己所生養的孩子,你總是會在交往中有新發現!有一次我帶了一些炒飯給一位顧不上吃飯的朋友,她驚奇地說,你炒的飯這麽好吃?我總是印象你不會做飯哩!我覺得很好笑,她從未吃過我做的飯菜,怎會有這個印象呢?我們對別人的認識好多時候凴猜想,對神也是!只有親自交談、一起做事才會越來越增加認識瞭解。

我們的神不是一個抽象的哲理神,也不是有學問者的神,祂是又真、又活、有慈悲心懷、善解人意、甚至幽默的神!最重要的是,祂顧念我們所背負的重擔,希望我們能交托祂而放下來。基督希望能夠介紹我們認識父神,聖靈希望我們能感受到聖父聖子之間的那種愛,我們被三一神的愛和接納所包圍!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聼禱告的良父

主耶穌教我們禱告,頭一樁是呼求天上的父。在猶太人來説,將神當作父是不可思議的。其實對其它的宗教,父神的概念何其不是陌生?只有基督徒習慣了這個稱呼。可是神這位父親是怎樣的父親呢?祂會不會太忙顧不上我的小小請求?或者祂一天到晚沒有別的事情,專門察看我的過犯,抓住就罰?

上星期我去參加了一個禱告中心的晨禱會,那位很有禱告恩賜的牧師把神解釋得有點太無情。好像祂在摩西時代向祂的子民陳明了祝福和咒詛之後就不再做什麽,只等著我們自己選擇了。你要大聲疾呼三個鐘頭,把嗓子喊啞,祝福就會臨到。天哪,我們遇到難處和壓力來禱告神,可是神說這全在於我們自己選擇!選擇得好神就成全,選擇得不好,是我們自己的過錯。這有安慰嗎?艾博士(Dr. Eckman)描述得不錯,不少信徒就是覺得抓住神的特殊眷顧很不容易:

“当新奥爾林被颱風襲擊发大水的时候,好幾千人逃到他們的屋頂上等候救援。当救援的飛機和電視機组飛过他们頭頂時,那些困在房頂上的人就拼命地揮舞手臂要引起注意,他們不停地揮舞和作手势。对電視觀衆來説,那些處在危險中的人好像不相信直升機實在是已经注意到他們了,他们覺得必须不断地揮舞才能保持被看見。

有些虔誠的基督徒就是如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現得好像神有注意力缺陷症似的。他們的神是个有注意力缺陷症的神,如果他們不斷地揮舞(比如禱告),或許神可以注意到他們,如果他們揮舞得更加努力,或许他們能够保持住祂的注意力。天上的神是那樣的吗?我們必須不斷很努力地來抓住父神对我们的關注嗎”?

我可不是反對這位又忠心、又熱情的牧師的服事,聖靈真地告訴他如何來為別人禱告!他來到我面前為我禱告時指出了一個我自己都沒有怎麽注意到的重大需要。我很受感動和安慰,因爲主使用他向我說話了。我也不介意把我的需要寫下來交給他們(請他們去為我抓住神的注意力好啦)。但我自己真是沒有那麽着急,我覺得事關重大,需要認真,卻沒有什麽等不得的。

我向自己的父親提出什麽希望和要求時從來不必大喊大叫;我的女兒向我先生求什麽的時候也不必喊叫。事實上有人對我喊叫、或者對我重復很多次的時候,我是不習慣的。--那不是表示不信任我嗎?我還記得前幾年,我要求女兒用正確的聲調講話,然後才把她要的東西給她。假如我們相信神是一位細心眷顧的好父親,那麽就不需要用什麽辦法去抓住祂吧?

下面是《成爲合神心意》教材第10課第1講的video summary,關於主禱文的講解:向良父禱告--Prayer is to a good Father。For other clips on teachings on the Lord's prayer, go to my Youtube channel: http://www.youtube.com/user/aseed2008

Sunday, February 21, 2010

從亙古到永遠,耶和華是一

申命記6章4節的和合版翻譯是:“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意思聼起來好像是和鄰國的多神信仰作比較。可是“獨一”(only)是中文合和版的特殊翻譯,英文只是說“Hear, O Israel: The LORD our God is one LORD”,而非“is the only LORD”。事實上希伯來原文的字面是說“Yahweh is our God, Yahweh is One”!我們學希伯來文的時候還學了唱這一節經文哩,中文直譯應該是“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一”!

這裡耶和華所是的“一”,是個口語上修飾耶和華的形容詞,什麽意思呢?是形容神是一貫的神,或是一致的、合一的神,(英文是consistent)。它主要不是個數量上的形容詞。換句話,耶和華是在歷史上前後一貫的神。或者,從新約的啓示亮光中來看,有著三個位格(3 Persons)的耶和華神,從亙古到永遠都是父、子、聖靈行動一致的神!或許我們可以說,這節經文告訴我們耶和華是合一的。

還有,申命記6章5節是個接續4節的句子:“所以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表示承轉連接的希伯來字母Wow在英文裏常翻成and…,在中文裏常常不翻出來。我在中文把它翻成“所以”,是唯一能使前後意思通順的字。如果前一句說神是同心合一的神(父、子、聖靈盡心、盡性、盡力彼此相愛),那麽後面這句就是非常合乎邏輯的道理,屬神的子民必須與神合一,也要同樣地盡心、盡性、盡力地來愛他們的主,好像祂的樣式。祂如果只是獨一的真神,與盡心、盡性、盡力去愛祂的命令就聯係不大。儘管如此,猶太聖經學者當然不會認爲申命記6章4-5節告訴人說耶和華是密切合一的神。

讀到舊約中耶和華神説話有時用複數“我們”代表祂自己,好比“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或者是“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由於猶太人的聖經教師和學者決不接受耶和華可能有三個位格,所以他們決不會把這樣的經文理解為耶和華的一位格同耶和華的另一位格的說話。事實上有個很花哨的名詞來解釋這種耶和華自稱的“我們”,叫作majestic plural,也稱皇家代詞,意思說高官人士講話常用“我們”來代表他自己,何況偉大的神。哈,中華文化恐怕和猶太文化有點相似,那些幹部們講話也常用“我們”來講他自己的看法不是?但是,Majestic plural的用法應該是代表的意思,後面總是指向一個講者以下實際存在的眾數。假如創世之前神只是一個位格,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就沒有代表的意義。並且我們知道這複數也不可能指向天使,聖經沒有別處說我們又是按照天使的形象樣式受造。對相信三一論的基督徒來説,“我們”不是很明顯地證明舊約的耶和華不止是一個位格麽?至少我看很明顯!耶利米甚至記載了耶和華的話語,祂對耶利米談論另一耶和華的位格—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5-6)!

經典的説法是,申命記這段經文的前後文是針對即將進入迦南地區多神崇拜文化,摩西發出預言警告百姓。說因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所以不可去拜其它神。現在我們說這節經文的意思是神要求祂救贖的子民與自己密切合一,有什麽前後文背景的證據呢?證據就是申命記是摩西時代立約的文件。這卷書的格式是典型的主前1500年赫梯文明裏宗主國與附庸國的約書(Victor P. Hamilton Handbook on the Pentateuch)。既然立約,必然要求忠信聯合的關係。前面幾章數算了神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為奴之家、在曠野供應引導他們的恩惠和信實慈愛(chesed),隨即要求以色列百姓對與他們立約的神有同樣的忠信和愛。中文翻譯成慈愛的chesed是帶有濃厚的信實味道的父愛!神創造人的目的本是為了那美好和諧的關係。亞當犯的不是別的罪,他破壞了與造物主的關係。神揀選和修復關係的立約,當然側重關係的實在,因爲我們的神是這樣一個極其注重關係、合一的三一神!

新約裏的啓示是,耶穌與父為一!約翰福音10章30節記載了耶穌的一句話,中文翻譯是“我與父原為一”,讓我們聼起來好像是過去時態,好像耶穌說他沒有降世爲人之前與父神是一。可是,這句話的希臘原文用的是現在時態!英文的翻譯不含糊:I and my Father are one。即便道成肉身,耶穌對猶太人說,他與父神現在是合一的。這話閙得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31節),你明白爲什麽嗎?因爲他聲稱自己與猶太人所知道、所敬拜的主耶和華,即與父神為一。這裡“一”也是個形容詞的一,應該理解為consistent,即一致的。耶穌與父神,從亙古到永遠,是一致的、合一的神!

我要趕快聲明,我可沒有說耶穌和父神是兩位神。但實在有人分不清different Persons(不同位格)是什麽意思,因爲person翻中文永遠只用在人身上,譯成“人物”,或是“一位”。可是英文的person是可以用來指父、子、聖靈中的任何一位的。系統神學教授Erickson討論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persons(三個位格之間關係),說"In several places in Scripture the three persons are linked together in unity and apparent equality" ,意即神的三個位格是密切聯合為一并顯然是同等的,中文翻譯的處理用一個不常用的哲學詞彙“位格”,來代替神的Person。但是因爲不常用,大家恐怕還是不知道位格是個什麽東西。雖然耶穌曾經用“我們”來指他自己與聖父,(約14:23記載耶穌對門徒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但他與父實在是密切合一相通的同一神格(Godhead)。

我忘記在哪裏看到一個對person的定義,可是我記住了:"A person is a person because he recognizes and relates to other persons"。即,一個位格之所以是位格,是因爲他能夠辨識其他位格,並與其他位格交往。簡單,我們每個人顯然都是一個位格。而聖父、聖子、聖靈是本質相通,有著相同能力、智慧、目標、情感,卻用不同角色職份來向人作工、又以忠誠全備的愛來彼此相交的位格(詳見另一篇博文不同位格的共同行動)。神是三個位格person,但祂是相通合一的神!爲此,信徒也應該密切聯合,衆人成爲一個基督裏的新人。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0

信徒應該恐懼戰兢甚麼?

腓立比書2章12-13節: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在這裡有兩樣要留意,第一众人都當顺服的對象不是寫信的保羅,而是一位作為父親的神。按照前文,基督完全順服親愛父神,信徒也当在基督里親愛父神,顺服他,因为神藉聖靈愛心感動我们。第二恐懼戰驚的對象不是父神,根据这里的下文解釋,恐懼戰驚的对象是信徒群體得救的果實,表現在彼此相交的方式上與這世代的人不同(2章15節),是被神的靈感動(2章1節翻成交通)而有基督心意的群體(2章2節和5節)。

作成得救的工夫常被誤解。人得救就是建立與神的關係,以及在基督裏建立彼此相愛的關係。中文翻譯成得救的工夫的這個字在此是單數名詞的詞格(salvation)。按希腊文法,如果得救的工夫指各人與神的關係,那麼它的詞格必須符合眾数的主語和動詞“你們”,才能理解为保羅吩咐你們各人都要为自己的得救而努力。但這裏得救的工夫是單數的,所以只能屬於整個群體,具體說就是在主裏建立那同心合一的契通關係,一個沒完沒了的過程!(其實個人與主的關係何嘗不是個過程?這個另外討論。)實在說,只有煥然一新的主裏彼此相愛的關係才能反映出我們得救的結果,正如使徒彼得所說的,得贖就是脱去我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虛妄行為(彼前1:18)。所以這句話不是警告我們各人要為自己的得救而努力,好像不努力就有與主斷絕關係的危險。而是說這是个整體工程項目(group project),信徒自己不能夠单獨完成,必須小心謹慎與別人合作。

和合本翻成“作成”的這個字,按照希腊詞典的主要意思是“培育”,即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我们要培育,并不含创新或产生的意思。人因信耶穌而建立了彼此和睦相爱的关系,可是保持這彼此和睦同心的關係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由于人的堕落犯罪,人与人之間有不少隔閡,彼此不理解、不體諒,發怨言和起爭論。但是与基督聯合之後,大家在神裏面成為一家人,需要消除舊的創傷带来的人際關係後遺症,彼此醫治,達成和諧體恤仁愛的關係。这是要小心翼翼去培育、去作成的工夫,也是在這彎曲悖逆的世代裏非常重要的得救的見證,表明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2章16節)。

腓立比書2章12-18節一整大段經文,是在前面给出基督謙卑降世拯救人的榜样之後,保羅勉勵眾信徒要悉心培育救恩的果子 ,不要互相發怨言。我們需要從這世界的不健康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捆綁中解放出來,在彼此的人際關係和待人接物上反映出是在基督里的神的兒女,讓人看出聖靈的同在,与这世代形成鮮明對照,同時又有主基督服事人的喜樂,这才像個属神的人。

總之,信徒要恐懼戰驚的,不是那寬宏大量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作大祭司的主,不是怕祂有一天會因為我們表現不好而撇棄我們,或者怕祂一次為我們獻上的贖罪祭不能使父神滿意。信徒要恐懼戰驚的是我們彼此之間因信主而建立起來的、那表面的和脆弱不堪的關係。假如神在我們心裏運行,就不可大大咧咧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倒要學習心懷慈悲憐憫,學習彼此勸勉安慰(2章1節),培育主内的真誠合一關係,成就神的美意。

Tuesday, February 16, 2010

神的公義不僅僅是賞善罰惡

我們常把“公義”當作是賞善罰惡的代名詞,或是當作“有罪”的反義詞,也就是行爲完美沒有錯誤之意。我最初聼人傳福音給我的時候,就瞭解到“神是慈愛的,可是祂又是公義的”,意思神有不同的屬性。可是,我讀神學時學會讀經去看上下文,很快就發現這個關於“公義”觀念是很片面的。

無數的經文,舊約新約都一樣,説明聖經中所談神的義,決不單單指神的行爲完美無誤。因爲神的義包括了祂的赦免,其實希伯來人的“義”主要不是賞善罰惡,而是拯救、赦免、仁慈、守約等等,顧念關係的意思。爲什麽我從前沒有看到這些意思呢,因爲我一直是先入爲主!下次讀經,比如讀詩篇時,請你留意“公義”的上下文好了。昨天我默想的經文是詩篇65篇,裏面提到神的威嚴和公義:

5節:拯救我們的神啊,你必以威嚴秉公義應允我們;你本是一切地極和海上遠處的人所倚靠的。KJV版本:By terrible things in righteousness wilt thou answer us, Oh God of our salvation. NIV版本:You answer us with awesome deeds of righteousness, Oh God our Savor. 大衛在祈求神消滅他的敵人嗎?這一篇可不是。事實上大衛在頌讚主的赦罪之恩!如果神因爲是公義的就刑罰所有人的罪孽,那麽一切倚靠神的人能夠指望什麽呢?

3-5節:罪孽勝了我;至於我們的過犯,你都要赦免。…現代中文譯本更清楚:我們的過犯擊敗我們,但你都赦免了。你所揀選帶來住在聖所的人多麼有福啊!我們將飽嘗你住處的美善,你聖殿的喜樂。你垂聽了我們,給我們勝利;你用奇異的作為拯救我們。世上萬民和天涯海角的人都信靠你。

顯然,在這篇詩裏面,神將“我們”從罪孽過犯中拯救出來(希伯來文赦免那個字其實是潔淨),大衛頌讚神的揀選恩福,因爲祂是公義的。這篇詩後面對聼禱告的主那恩典的神奇眷顧,一切歡呼感謝,都須在罪得赦免的亮光之下來讀。

我們今天也應該對神的赦罪之恩有一樣的歡呼,稱頌神的公義。因爲祂有公義,所以祂不是刑罰我們,而是赦免我們凡信祂有豐盛恩典而求告祂名的人!

Sunday, February 14, 2010

神的能力和榮耀就是祂的慈愛!

今天是庚寅虎大年初一。我讀到一節經文告訴我說,神的能力和榮耀在於祂的慈愛。

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詩篇63篇2-3節)。在這個交叉對偶結構的(chiastic)句子裏,大衛用慈愛作爲神能力和榮耀的平行關聯描述語:

   A.(眼睛)要瞻仰你
         B. 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
         B'.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A'. 嘴唇要頌讚你

這真是新春佳節領受到的好消息!我們常把神的能力、榮耀和祂的慈愛看為是祂不同的屬性,可是大衛來到聖所敬拜(他寫這詩是在曠野,所以只能是他心中的聖所),要見神的能力和神的榮耀,因爲這能力和榮耀不是別的,乃是祂的慈愛,沒有這愛,生不如死,所以這節經文說神的能力和榮耀比生命更好!我以前沒有留意這個“因”字,但這個字啓示我們,神的“各種”屬性原來是可以相互説明、叫作“慈愛”的特質,怪不得約翰說神就是愛(約一4章)。

愛的能力是極大的,一切的優良品格,包括為別人的好處犧牲自己的益處,都是從愛的表達中帶出來。談戀愛的人大概不需要按照規條指南簿來行事,他/她自然用心琢磨怎樣讓對方歡喜。感受蒙愛的人自然要思考如何適當地回應。愛又是神的榮耀,愛使人原諒過犯、不計前嫌,愛使不同的人能夠合一。三一神(父、子、聖靈)如何彼此合一契通,這是祂的極大榮耀,這榮耀給了信徒,讓我們彼此能夠合一!(約翰福音17章22節,詳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甚麽是神的榮耀?”)換句話,我們的和睦同心反映出神的榮耀!

仔細看希伯來文我們翻成慈愛的這個字Chesed,並非簡單的慈母養育之愛。英文常把這字翻成Loving-kindness或steadfast love,但在希伯來文課本裏,這個字卻含有深邃的faithful, loyal, devoted的意思。所以它也描述了慈父之愛,令人深思。所有的父親,慈愛恐怕沒有能比耶和華我們神的!神可不是個忙碌顧不上兒女的父親,祂是個把兒女的需要放在第一優先來眷顧的神,a faithful, loyal, and devoted Father!

Friday, February 12, 2010

信任神那特別的愛

Below is a translated paragraph taken from Dr. David Eckman's book Knowing the Heart of the Father, chapter 9, about the hierarchy of the heart(page 163). To purchase a copy, go to http://whatgodintended.com/. Dr. Eckman likens our prayer before God to a person's going home, but then people from unhealthy homes have issues: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with transparent confidence)來到恩典的寶座前,為要在需要的時候得憐恤,蒙恩惠(希伯來書4章16節)。

從不健康家庭出來的人回家的時候,常有所謂“捏把汗的假日”經歷,因為往事把他們訓練得在本能意識裏就預期那見面後的不快。但是,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屬靈的本能意識(聖靈會幫助我們),盼望見到父神的那份愉快。當我們與天父相交的時候,因為我們有在基督裏的義,我們總是感到愉快。我們是作為他的兒子被接納的,所以我們能夠感到在分享了自己的失敗、罪過、怠惰,或承認有錯誤偏見之後,得到的是安慰和鼓勵,而非批評懲罰。只有在天父面前我們不會為自己的缺點挨打,反倒因爲有需要而得到幫助。

I think there is an excellent point here. 論到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兩個。照理我們和父神的關係應該是無話不談,不然什麽叫作信任?至少我總是presume如此。可是Eckman博士說,對無數從不健康家庭出來的人來説這其實是很困難的事。舉例來説,你考試不及格,心裏難過,你回家告訴你父母而受到安慰嗎?嘿,説不定就是因爲父母要求太高你才更加難過的,干嘛要主動告訴他們?這報喜不報憂的習慣屬於不健康家庭的症狀。所以平安無事時向神禱告容易,犯錯軟弱、表現不佳時就躲避神,是不少人從未意識到的通病。

回想起來,我自己的家庭屬於比較健康的一類,蒙愛長大。記得讀書時有一次碰上一個數學老師,第一次測驗就給大部份同學一個不及格,那次我也不及格,心裏好難過,簡直要對學數學失去信心。聼一個同學說,這叫作新師上任的下馬威,是用來讓學生聽話的。我從未見過,也不太相信,心想老師還需要跟學生來這一招?回家揣揣不安,和父親提及此事,我可不是那種在家裏能憋住心裏話不講的人,因父母平時都滿向著我,應該不會爲此挨駡。父親馬上就安慰我了:沒有關係,一次考試説明不了學生水平的。...假如大家成績都不太好,那很可能是老師教書教得不好。哈哈,我馬上放寬心了。還有一次是中學時期,我傳閒話捅了漏子,閙得兩邊說我不是,很不開心。我在全家圍坐吃飯時提起來,心裏還很不服氣,因爲我以爲傳話能夠幫助別人。媽媽說,傻孩子你太天真了,要記住這是個教訓:以後千萬不要作傳話的人,別人這方面的教訓很多。那次開導我記得很牢,一生受用。

我想說的是,大多數人以爲別人家和自家一樣,別人的感受大概也和自己的感受差不多,甚至神的家(看看教會這幅畫嘛)。可是我們在國内作價值觀培訓的時候,人們看到別人因爲家庭背景的不同,價值觀感受(像愛呀,信任呀)與自己何其不同,眼都睜圓了。關鍵是,在三一神的家裏,父、子、聖靈的合一相愛遠遠超過任何人所知道的家庭關係,信徒對於開發和領會神那特別的愛大有的可學哩,我們的驚訝應該不少於見到別人家和自己家不同時的感覺。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0

從詩篇的手抄本談到解經

昨天讀到一節聖經:你把旌旗賜給敬畏你的人,可以為真理揚起來。(詩篇60:4。)我們都喜歡自己能夠為真理揚旗,多好哇!只是發現這句的内容和上下文聯係不起來:詩篇60篇是述説神丟棄了祂的子民,讓他們遇到艱難,呼求掌管一切的大能的神來幫助。對照英文翻譯,有的版本和中文翻譯意思相仿,有的卻翻成Give a safe place to those who have fear of you, where they may go in flight from before the bow. 意思是敬畏神的人可以躲在旌旗之下逃避敵人的弓箭。

請教Eckman博士,因爲他精通和教授希伯來文。答曰,主要是圍繞旌旗這個字NES,和后面跟著的那個動詞的抄法。七十士譯本(把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是耶穌時代各地講希臘話的猶太人所通用的聖經版本)對這個動詞的翻譯是“走避”(go in flight)。不過,翻譯中有人說這個“走避”應和前面“旌旗”那個字連起來,讀成與旌旗有聯係的另外一個字“揚起旌旗”,爲什麽呢?就是因爲後面接著的那個字另有一個問題:“弓箭”那個字的最後一個字母寫的是個發音很相似的另外一個字母,這在希伯來文是個錯字,而在亞蘭文剛好是“真理”。於是這句話作適當連接后可以理解成“因為真理而揚起旌旗”的意思,只是你知道,整篇的希伯來文詩篇中混雜了一個亞蘭文字。主要問題是,這篇詩夾帶了一句與前後文沒有關聯的響亮口號。

據傳猶太人抄寫聖經的過程是一絲不苟的:一人大聲按抄本讀出,其他人聼到時寫下來,即使有不理解的也照寫不誤。於是我們今天看到幾千抄本都沒有把希伯來“弓箭”這個字寫錯,但也有好幾百個抄本一絲不苟地把錯字母抄下來,只當作亞蘭文的“真理”一字吧。用神給的旌旗躲避敵人弓箭按字面多少有點費解,除非基督徒聯想起一些十字架有時確實幫助我們躲避了敵人攻擊的見證,心裏豁然開朗,否則為真理揚起旌旗豈不是更加受歡迎的神學解釋?

Sunday, February 7, 2010

祭司袍上的鈴鐺有何目的?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ose gold bells?" was published last June in http://theologianintern.spaces.live.com/)

出埃及記28章35节:“亞倫供職的時候要穿這袍子。他進聖所到耶和華面前,以及出來的時候,袍上的響聲必被聽見,使他不至於死亡”。我發現不少人讀這一節經文只見“死亡”二字,不見“使他不至於”幾個字。他們跳過“不至於”,抽出“供職”,和“進聖所到耶和華面前”,又看見一個“聽見”,不知怎麼就假定或想像,是外面的人聽見鈴鐺可以斷定這供職的祭司是否死亡。

在這幅想像的圖畫裡,耶和華好像是受供奉的偶像,或者好像是一位躲在暗中的兇殘暴君,出其不意地擊殺按著吩咐近前來事奉的祭司。為什麼這樣想像呢?大概第一我們不相信耶和華需要“聽見”鈴聲,他反正是無所不知嘛。(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無所不知的神爲什麽還要我們禱告。)第二恐怕我們相信這位神是位嚴厲的神,而不是滿有恩慈的神。

鈴鐺的目的是給外面的人聽嗎?這沒有聖經根據的。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就是祭司供職時要把繩索綁在腿上,人在外面聽見他鈴聲不響時就知道他是死了,可把他被擊殺的屍體拖出來。這可怕的傳說絕對不在聖經裡,實際上所能找到的這個說法的最早出處是主後13世紀(聖殿早已被毀)時的猶太人寫的聖經注釋著作Zohar裡。這個說法很有問題,首先,假如祭司真的在供職時忽然死掉,外面的人是無法把他拖出來的,因為至聖所的幔子很厚很重(有的說是4寸,有的說是3尺,不能肯定),各片幔子重疊著,所以祭司出入的地方彎彎曲曲,無法把一個死人從裏面拖出來的。其次,假如這根繩索不是至聖或屬於聖服的一部份,那麼在腳上綁這根繩索的做法本身恐怕就直接違反祭司供職著裝的規定(例如利未記16:4)。可是不少聖經注釋本(包括串珠注釋本),無視聖經文字本身的證據,把Zohar中沒有根據的傳說當作解釋。Zohar裏面還有不少其它不值一提的錯誤評論,我們應該記住那不是信徒的著作,不是信心的產物。

除非是祭司不按照耶和華的吩咐,他們供職並不危險。祭司只要明白和牢記歸耶和華為聖(set apart)的觀念。假如人隨便進入聖所的幔子內來到施恩座前(利未記16:2說祭司不可隨時進聖所...免得他死亡),或好像亞倫的兒子獻上不屬耶和華的異香,都是忽視了將耶和華分別為聖(set apart)的觀念。亞倫的兩個兒子已經被分別為聖,應該知道凡屬神的物都是分別為聖,不屬神的人不可擅近,屬神的人必須自潔(或分別為聖)才能來到神面前,亞倫的兒子竟仍然不分聖俗,拿異香(俗物),而不是拿按指示專門製作的聖香(出30:34-38),獻到耶和華面前。事實上,祭司為什麼內外都必須換聖衣聖袍供職,背後的觀念就是把自己的俗用衣物放在聖所外面,不得帶進聖所。他們絕不可把任何其它俗物帶進聖所,更不必說要供獻的香了。請細讀利未記10章亞倫兒子的事件,其中並未提上帝對他們的憤怒。但耶和華是真神。如果拜迦南其他的神袛時不照規矩進前去都招禍患,何況萬軍之主。

在現代中文譯本裡,這節經文的翻譯更加清楚:“亞倫執行祭司職務時必須穿這袍子。當他進入聖所,到我面前或退出時,我可聽見小鈴的聲音;這樣,他就不至於被殺”。誰聽見鈴聲的結果可以防止祭司被殺?顯然不是在外面的人,而是耶和華。耶和華吩咐這話是真實可信的嗎,鈴鐺響真的會使祭司不被擊殺嗎?顯然許多人不信:他們不相信穿這噹啷響的袍子供職的祭司不至於被殺,他們無論如何要預備好祭司被殺的後事處理!有祭司被擊殺後用繩索拖出來的歷史記錄嗎?沒有。為什麼還是要如此傳說呢?恐怕是因為在人頭腦中,神的形象不佳。

按照聖經的文字本身,我們被告知小鈴的響聲是為了讓耶和華聽見,目的是使供職的祭司不至於被殺。他若不穿聖袍,隨便穿自己的衣服進去,恐怕就會被殺,因為他進去時沒有鈴聲,也沒有將自己離俗歸聖。相信聖經還是相信其它資源?耶和華的形象是慈愛寬容還是嚴厲無常?這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因為我們腦子裏關乎神的圖畫很可能影響我們如何與神相交。

Saturday, February 6, 2010

東正教信徒所敬拜的

在美福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次熊教授要求我們選一個其它宗派教會的屬靈傳統來研究,我選了希臘東正教會,從網上找到他們在灣區的聚會點,星期天跑去參加他們的敬拜。東正教與西正教(容我暫且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統稱為西正教)最大的不同是:禮拜堂裏很多聖像(icons)。人們一進門就對門口的一個銅制的耶穌圖像鞠躬、划十字、或親吻圖中耶穌的腳部,大家從進入那個敬拜場所直到離開,大人小孩都是畢恭畢敬,無人交頭接耳地説話。所詠唱的長長的禱告詞非常感人肺腑,我想這樣的認罪和代求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可是我心裏嘀咕,對那些聖像鞠躬不是和偶像崇拜差不多麽?

聚會結束后的彼此交流和團契也相當溫暖,有人熱情地回答我的問題,邀請我繼續參加他們。他們給我留下良好印象,因爲與我交談的人可不是教會派定的輪流招呼新來訪者的人。他們當然把我看為正統教會以外的人,我不能領聖餐的杯,但可以領祝福的餅,沒有遭到排斥的感覺。感謝主,安排另一個初訪那個教會的東正信徒姐妹坐在我旁邊,用英文為我作了一些解釋。

東正教堅決否認敬奉聖像是拜偶像。他們使用聖像作爲象徵(symbols)來作教導,說他們所敬奉(venerate)的不是那個物質的東西本身—用來製作聖像的銅啊、木頭啊—他們敬奉的對象是後面所代表的基督。基督是不可見之父神的可見形象,這個,西正教是同意的。據説尼西亞最後一次大公會議(787 AD)確認了敬拜中使用聖像的正當性。

Eckman教授介紹我看一本東正教神學院教授寫的著作,我讀了其中關於三一神的那一部份。西正教用理念或講道的形式來介紹其神學思想,像神的三一性,西正教講解出來的總是抽象難解,易出偏差。而Western神學院的Sawyer教授說,東正教主張seeing is better than hearing,他們教導信徒的方式是感性豐富的看、聼、氣味、氣氛等等。東正教敬拜中有個環節,主教用一個長長的東西對會衆不斷地抛擲,一種特別的香氣就出來,凡抛到的方向,會衆立即連聲感讚哈利路亞,原來那抛來的是上主的祝福!東正教的三一論是每個信徒必須在敬拜中和生活中實行出來的真理:理解自己和自己的人際關係,理解教會群體的本質及其對所処社會的影響,皆出於神是三一的神這一基礎的神觀(Sawyer Theology Guide 243-247頁)。

我覺得東正教的三一神觀相當正統,容易理解,有不少值得我們西正教信徒借鑑之處。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0

父、子、聖靈共同行動:三位一體

但凡神行動,必然是父、子、靈中某一位格在行事,聖經所論、基督徒所信的“神”從來不是generic無標簽的神。(When Deity acts, the act is always by a particular Member of the Trinity! )以下是從 Western Seminary Eckman 教授的講演中取材、翻譯、添改。

創造:父的旨意,子創造,聖靈維持所創造的万有。
林前8:6: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
並且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
賽40:12-13: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伯26:13:(神)藉他的靈使天有妝飾;他的手刺殺快蛇。

拯救:父揀選人賜給子,子拯救到底,聖靈實施。
約6:37: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約6:44: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約14:16-17: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

信徒服事:聖靈給我們能力,子給我們服事機會,父成就果效。
林前12:4-6:恩賜(gifts)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
職事(services)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
功用(effect operations)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

禱告敬拜:父是敬拜和禱告的對象,子是大祭司,聖靈作改變的工作。
約4:23: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聖靈和真理(耶穌)中拜他,因為父尋找這樣的人拜他。
來7:26-27:像這樣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原是與我們合宜的。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
徒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作我的見證。

十字架的愛:父愛我們,聖子基督愛父,而聖靈讓我們感受到愛。父是大慈大悲的。
約3:16:(父)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約14:23-31: 人若愛我,…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
羅5:5: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林後13:14: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父)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我們犯罪:聖靈嘆息,子提供和好的道路,父滿意。
約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啓5:6:我(約翰)又看見寶座和四活物與長老(信徒代表)之間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
弗4: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犯罪的管教:父管教,子審判,聖靈扣留不給(withhold)果子。
來12:6-7: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chastise)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
啓3:19:凡我(主耶穌)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約5:22-27: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並且因為他是人子,就賜給他行審判的權柄。

我們所敬拜的神有著驚人的高度同心和聯結,我們是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由於離開神,我們現在發現自己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彼此同心聯結的能力。

Monday, February 1, 2010

Tranquility

I couldn’t tell you what tranquility looks like until now. To someone who has been living in the city his entire life, waking up to the scene of cattle grazing in front of the window is indescribable. In a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it would have been an ugly morning. The sky is overcast. The wind is gusting. The bald tree that is no longer decorated with any leaves from summer is holding an empty bird nest with one hand wiggling left and right while she tries to maintain her balance. The rain doesn’t hold back either. It definitely chases away all the morning joggers who often visit the paved trail that runs before my apartment. But, somehow none of these make my day gloomy. It was the cattle that make the difference.

Of course I have seen cattle before, but they were always something in the background as I drove on the freeway. They were part of a larger backdrop that comprises of stop signs, a McDonald billboard, or a placard that told me how much longer to the next gas station. Now, I see them grazing outside my window like a still life. Somehow, they form tranquility. Those hundred pounds of muscle and bones do not seem to mind the wind and the rain. They just lower their heads quietly grazing on that piece of reserve land that forms their world. The herd has a certain sense of certitude that they do not lose their calm even in the midst of a storm. I cannot help but think that if the Lord were to speak through this picture, what His message would be. Much closer to me is a wild hare racing from one side of the field to the other. It seems that he wishes to add a touch of humor to the silence of tranquility; he comically rushes back to where he came from shortly after his first intrusion of my view. Such is the typical winter morning in my one-bedroom apartment in Elk G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