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 2011

你的人格價值由什麽來界定?

約翰福音8章32節: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remain/live in my word),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認為基督信仰能夠帶给人的最大更新轉變,就是自我觀的轉變,從孤單失落到屬於神和蒙愛受眷顧。

下面是從Robert McGee的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一書摘譯。

“你們必曉得/知道真理”,這個知道可不僅僅是知識性的,而是應用在基本生活問題上的:目標、動機、自我的觀念。可惜好多人只是口說相信知道聖經真理,思維方式和信主前卻沒有什麽基本改變---大家繼續從這世界尋求安全感和目標,諸如個人成功,身份、美貌、財富、別人的接納。這些東西讓人得到一時的滿足,很快就又需要去尋求新的成功和接納才行。

爲了追求這些東西,或許有人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擇手段哩。爲了迎合別人高興,我們花時間和金錢來裝點自己。我們恐怕都受過傷害,也傷害過別人,這些傷害可能是情緒上、人際關係上、或屬靈生活方面的。但是,由於我們不知道自己受傷害的程度,我們無法採取步驟邁向健康和尋求醫治。我們不是笨,而是缺乏對自己的客觀了解。我們習慣了忽視生活中的痛苦、傷害、怒氣。

一個女大學生表面看起來可能到處宴樂party,又聰明、又會交際,可是她獨自一人的時候卻深深感到孤單、對生活有一肚子的怨恨。

一個企業家幼年時父親從來不理他,後來他總是以爲只要得到升遷就會快樂,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可是他多次升遷、不斷加薪,快樂和滿足卻似乎仍然不知躲在何處。

一個職業成功的婦女痛苦地暗想,我爲什麽感到和丈夫不親呢?原來她的父親嗜賭如命,而母親要求嚴厲,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可愛,所以丈夫的愛心她總是不大相信和接受,老用別的理由把那些愛心表達解釋開來。

一位講道口才極好的牧師為衆人解釋神那無條件的恩典和慈愛,然而在家裏他卻消極退縮,夫妻關係很糟糕。爲此他罪咎感很深,因爲不知道如何能把自己所教導的真理應用在實際生活和人際關係中。

我們中間較少的人既經歷到平安和滿足,又經歷到神所盼望我們有的那熱忱,來不斷地更新自己和周圍的人。在生活的場景裏,我們不斷地徘徊,尋找能夠滿足内心那無名飢渴的東西。我們渴望能夠找到愛惜我們、接納我們的人。我們盡力用好的表現來贏得他人的讚賞,甚至拼搏得心力交瘁,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犧牲來換取他人更多的賞識。

然而人們若是覺得自己必須不停地證明自己的能力,用成功來尋求別人的注意,是永遠不會滿足的,至少不能長久。希望受到接納和寵愛的心態説明有個深處的需要,那份需要常常在掌控我們的行爲,又讓我們難過。…

人類自從亞當墮落以來就不認識自己,也不懂得到造物主那裏去尋找關於自己的真理。可是那份需要怎麽解決呢?只好到其他人那裏去找答案。…“我需要他人來肯定我的人格”,人推理說,“我要從別人對我的看法裏面尋找到自己的價值”!

決定從別人的眼光裏看自己,而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一樣有局限、一樣黯淡,這不是很笨嗎?我們沒有依賴神那穩健、提升人格、和消除我們疑慮的眼光,倒是看重人的意見,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能否符合別人的期望和標準上,應該悔改。

我們用自己的表現和能力來討人喜悅,來尋找自己的人格。這個支配我們一切的價值觀一天不除掉,就一天難以分清自己的表現和自己的真實人格是不同的。了解自己真正價值的關鍵在於把人格和表現區分開來。我們的真實價值不在於表現和人的讚賞,而在於神的話---祂說我們值得神兒子用性命找回家,並且從此歸屬這個家!

人的行爲常常反映出我們對自己人格的信念。聖經說我們的爲人通常與我們的心思中對自己的看法一致(箴23:7)。所以如果我們看自己按照神的價值觀尺度---人格比表現重要,那麽我們的表現就會反映出祂的愛心、恩典、能力來。但我們的眼睛若是盯著自己的表現和人家飄忽不定的表揚,那麽行爲就會反映出那份不安全感、擔心懼怕、和憤怒。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強烈不可抗拒的需要:我們需要愛、接納、和人生有目的和價值的感覺。大多數人都會盡力為滿足這些需要而努力,不少人成爲投機鑽營的能手,來取得他人的賞識。但也有些人因爲失敗而飽嚐他人的貶斥,放棄退縮,鑽進自己傷害、麻木、憂鬱的小殼子不敢出來。這兩種人都生活在同一個謊言裏面:把自己的人格建立在社會表現和別人的看法上。我們若是不能用對上帝的信心來超越這個文化,大家都是差不多,只不過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加精深和老練一些而已。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