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上帝的恩典:被召的人多

我從馬太福音21-23章找到一個很大的交叉對偶結構,中心思想表達在22章那個天國邀請人赴兒子喜慶婚宴的比喻,描述了基督突破世上政治、宗教的重重攔阻,讓莫大的恩典臨到衆人,如下所示。

A. 21:1-10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先知耶稣进城
    B. 21:11-17洁净圣殿,趕出作買賣的人
        C. 21:18-22无花果树不结果子遭咒诅
            D. 21:23-32祭司长和长老不服耶稣的权柄
                E. 21:33-46凶恶佃户不纳给神的比喻教训
                    F. 22:1-14天国喜筵的比喻—恩典临到众人
                E'. 22:15-22纳税给羅馬皇帝的教训
            D'. 22:23-40法利赛和撒督该人试探耶稣的权柄
        C'. 22:41-45法利赛人不懂道成肉身被问倒
    B'. 23:13-38洁净上帝的家,法利赛人和文士有祸了
A'. 23:39將等候直到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耶穌用一個比喻描繪出上帝莫大的恩典臨到世人的情形。馬太福音22章1-14節: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2章耶穌的這個比喻本身又是個較小的交叉對偶結構:

2-3節:請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4-7節:不理睬和抵擋,王的刑罰
        9-10節:所召的人不配,王的恩典臨到其他人
    11-13節:來赴席卻不穿禮服,王的刑罰
14節: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在這個比喻裏,宴請和施恩的王肯定代表天父上帝。祂打發僕人去邀請“被召的人”來參與和享用天國(神的家)。誰被上帝打發呢?法利賽人當時肯定不了解,但救恩大事成就之後使徒們就發現,原來施洗約翰、眾先知、和耶穌自己都是被差遣來送邀請信息的,好像以賽亞所預言的仆人。馬太多次引用以賽亞書來表明先知的應驗,他也引用詩篇和摩西五經中的話來證明上帝應許的實現。

熟悉中東文化習俗的Bailey博士解釋說,傳統的中東村莊有人要設宴請客時怎麽做呢?他們是按照已經答應前來赴宴的人數來作計劃的:根據人數確定筵席規模,需要殺牛還是宰羊?到了日子就宰殺牲畜,預備好之後就打發仆人去叫:筵席已經預備好了,請來吧!

猶太教的領袖、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就好像那些答應了要來到天國赴宴的人,他們恭敬等候彌賽亞到來,可是耶穌到來的時候卻不信他。想想看,假如等候赴宴的客人坐在客廳談話,主人在廚房和餐廳預備好之後來邀請進去坐席,客人卻用不同的理由站起來離開!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你有什麽感覺?這還不說,其餘的拿住僕人,淩辱他們,把他們殺了,是否很可氣?猶太的政治和宗教人士不信施洗約翰的信息,淩辱耶穌説他是靠鬼王趕鬼,最終把耶穌交在羅馬人手裏釘他十字架,耶穌的比喻描述相當準確。他說“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上帝要除滅那些抵擋天國福音、反對神兒子的邪惡營壘。他們建立宗教和政治勢力,卻與上帝無份。耶穌說他們不配,並不是說他們平日行爲不好,而是說他們與天國的主人無情無義、拒絕赴宴的邀請。

結果誰在岔路口被上帝的僕人遇見,邀請了來赴上帝兒子婚宴的筵席呢?我們這些外邦人。天國的主人烈怒之下大發恩典,差遣僕人到岔路口去,凡遇見的人都向他/她發出邀請來赴宴!如此,我們這些原來在岔路口的人,無論善惡都來到教會,各種人等都來到神的國中坐席,要享受祂的美好招待。

王進來查看,見有一個人不穿禮服。禮服是什麽呢?應該是我們所穿戴的基督。在聖經裏,“在基督裏”是個嶄新的自我觀(identity),而不僅僅是某種屬靈地位。(詳細請閲讀身份應該是自我觀一文。)不穿禮服的人就是不信自己是已經與神兒子聯合。一個人若是心裏不看自己是屬於神的新造的人,認為自己不可能改變,不可能從不快樂變為快樂、不可能脫離無價值感等等,就必然繼續穿著破舊的“老我”,行爲與舊的身份相稱而不是與新的身份相稱。將來被上帝追問的時候,耶穌說你會無言可答。上帝給你預備了因信稱義禮服,你卻不信自己真的與神和好了。你希望靠著自己的好行爲來賺得義名,賺得坐天國的筵席的資格,這就沒有穿上“在基督裏”的義袍。耶穌說王會吩咐人把不穿禮服的手腳捆起來,丟到外面的黑暗裏去。手腳捆起來就再也無法用表現賺取赴天國筵席的資格啦,結局就和那些拒絕赴宴的人一模一樣。

朋友,千萬要穿上信神兒子的禮服呀!只有基督能夠把我們帶到父的面前坐席。耶穌爲什麽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呢?是不是在教會裏面,我們有不少人想要靠著好行爲來賺取或保持某種與神的好關係?那也太信不過了。好像你請我吃飯,我卻生怕你變卦把我趕走,一門心思地想各種辦法證明自己配吃這頓飯。你說我算是信任你嗎?讓我們信任基督、信任聖天父的慈愛吧,願聖靈幫助我們!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不輕易發怒的上帝

Darin Hufford寫了一本《The Misunderstood God》,列舉了不少基督徒對上帝的誤解。從網上搜索作者名字,他有個事工The Free Believer’s Network。以下是書中第10章關於憤怒的上帝那一部分摘譯而來。其它的誤解還包括上帝吹毛求庛、操縱人、嫉妒、高不可及、驕傲、愛攻擊、以自我為中心、翻舊賬、降災禍、定人的罪、情感疏遠、靠不住、對我們失望和漠不關心。

愛是不輕易發怒(not easily provoked to anger)。不僅不輕易發怒,事實上愛也不輕易發任何情緒。愛不是變化多端,乃是永不止息。你不會一下子從快樂滿足變成憤怒、憂鬱、或討厭,因爲愛是穩定和實在的情緒,並且不受別人的控制。

好多容易被孩子惹怒的父母常說那是因爲他們愛孩子。他們也惹孩子的氣。既然發怒證明了愛,於是乎有些人長大成了惹別人發怒的好手,他們以愛挑釁出名。我們的社會成了破碎的人彼此試驗愛心的社會,不僅相信愛是容易被惹怒變臉,而且我們以此為能動力。這有點像我們中國的“打是親,罵是愛”的觀念,不少婦女陷在一個挨欺負、受侮辱的男女關係裏,據説男人的行爲越瘋狂沒有自制,她們越感到被愛,簡直到了成癮的地步。有些受虐的婦女承認,她們故意提丈夫不開的那一壺,好得到那個不良反應,因爲那是她們唯一明白的“愛”。

我們看神也是透過這副眼鏡。我們向上帝發出挑戰,為要讓祂聼我們禱告。事實上很多基督徒好像覺得若不挑戰祂,上帝根本不會理睬。我們希望上帝好像可以用一個遙控器來控制的上帝,一按動某個按鈕祂就跳起來投入行動。好多人一輩子都在捉摸如何來操控神,比如在禱告中引用聖經,或者格外仁慈助人什麽的,好得到自己所想望的。

我們很多人都被教導上帝是位很容易被惹怒的神。祂好像一座火山等著爆發,一不小心就被觸動。我們把聖經中關於人在神面前不幸死亡的段落拿來,斷章取義作爲證據,然後拿著上帝憤怒的大棒子威脅一些膽敢停止聚會或想犯罪的人。這根棒子好像一片黑云,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跟隨著你。

我們不但相信上帝是憤怒的,我們還依賴祂的憤怒,免得人走偏。不然誰還有動力追求聖潔呢?很多基督徒靠著懼怕上帝的刑罰來汲取克服壞習性的能力,你和他們講上帝的恩典信息時,他們頓感失去了動力源頭,唯恐下面不知做出什麽來。對上帝的懼怕成爲一片膠,把教會制度粘在一起。如果哪項事工以消除對神的懼怕為主要目標,常常不得支持。令人驚訝的是,不少信徒一聼見上帝的聖潔就害怕起來。

你一犯罪上帝就被觸怒,這是個非常錯誤的信息。然後很多人就是因爲這個懼怕而成爲信徒。我們讓基督信仰建立在懼怕地獄的基礎上,好像上帝給我們一份不敢拒絕的禮物:不回頭就燒死!假如今天基督徒忽然發現地獄的門已經關閉,有多少人還會選擇和神建立一份關係呢?有不少人要麽把上帝看為懷有敵意、愛發怒,要麽看祂很憂鬱。聖靈常為我們所做的錯事傷痛,為我們哭泣等等,我們說祂很敏感sensitive。

我們日常生活中描述兩种人很敏感。一個人如果很容易被觸犯叫作很敏感,你在這種人附近要小心翼翼;另外一種人對別人的需要很敏感,是和第一種人完全相反的敏感。可惜很多基督徒把聖靈的敏感描述為第一種---祂動不動就擔憂,我們暗暗承認自己不知道讓聖靈擔憂了多少次。

可是,聖靈的敏感是第二種敏感,祂對你的實際需要很敏感。祂無所不知,可是祂等候最恰當的時候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你發話。信不信由你,祂是很不容易受傷害的,因爲祂是高度穩健、有安全感的。你無法輕易地惹祂生氣或使祂悲傷,因爲愛是不輕易發怒。上帝不會利用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你的婚姻作爲工具來操控你,叫你表現得更佳的那個能力是來自關係。你的信心透過愛的關係來看就變得美麗,你與從前不再一樣,因爲是天父的掌上明珠。--弟兄們也一樣,要記得天父不是輕易發怒的那種父親,乃是耐心作示範的那種良父。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饒恕的過程需有所溝通

我去年寫過一篇關於表達原諒和請求原諒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希蠟文動詞αφιημι的聖經用法,指出饒恕是需要表達出來的,是涉及一個溝通的過程的。在饒恕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必須耐心。我講的是在情感層面上的饒恕。

哥林多後書5章18-21節保羅解釋了他的新約職分,也是每個傳基督福音者的職分: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在英文中,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是“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和好的事工是什麽意思?很抽象。中文卻很明顯,勸人與神和好是一個努力,是個過程,是信徒一生的一個職分。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希望與我們和好,祂想要饒恕我們。但祂不是暗暗地自己不再計較我們對祂的態度完事,而是透過基督來勸我們。上帝極力用我們所能夠了解的語言來和人溝通,並且耐心等待我們的適當回應。溝通和勸在實現饒恕的事情上是非常必要的。我體會到這一點,是因爲在我成長的家庭裏,父母之間的不滿、溝通、和饒恕是家常便飯,不感到饒恕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偉大壯舉。他倆是無話不談的夫婦,因爲某事不高興是會講出來的,但是照樣彼此在生活上照顧,幾天不説話的情形是沒有的。

由於我的家庭環境是屬於比較健康的那一類,過去常常以爲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何饒恕--不過是個溝通而已嘛。保持溝通就代表饒恕,至少代表了願意饒恕的姿態。近來這一、二年才發現,很多人際關係不甚健康的人並不懂得如何饒恕,他們不是掩藏内心的不滿,假裝饒恕,保持某種不信任的疏遠和冷淡,就是不相信別人已經表達出來的饒恕,以爲別人是裝假或説謊,再不就是把對方道歉的話當做把柄抓住,作爲對方犯錯誤的證據。怪不得道歉對很多人那麽難,你若是以爲說抱歉就冒被人揪辮子、打棍子的危險,怎麽會願意道歉呢?

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常用這些人際關係的防衛,就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饒恕的過程,饒恕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先相信溝通是會有效用的;再相信對方能夠聼得明白自己的話;又相信對方歡迎自己請求饒恕所解釋的,儘管未必立即表示接受,會提出反問等等,但相信溝通過程的本身是受歡迎的;最後相信對方的人格,他/她終有一天會作出和好的回應。詳細可閲讀請求饒恕的技巧那篇文章。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恐怕不是不能饒恕,而是強求在溝通中斷的情形下進行饒恕,也就是想跳過溝通環節達到饒恕。要麽自己暗暗地饒恕就好,用忽略所受傷害的辦法,要麽不想道歉卻指望別人饒恕,他/她是基督徒嘛,基督豈不是要求他的門徒無條件地彼此饒恕?上帝的饒恕豈不是無條件的?我們有義務效法上帝。---這樣的教導叫人感到難上加難,把重擔放在信徒的身上,讓他們擔當比別人更重的負擔,需要被饒恕的人倒是免了道歉的麻煩。但上帝要求我們認罪和彼此認罪,又要互相安慰(表示饒恕是最大的安慰),我認爲饒恕本身是一個過程,耶穌是說無論何時弟兄來請求饒恕,縂要饒恕他。他若是不表示需要饒恕,我們就要告訴他有虧欠,並等待能夠表示饒恕的機會。所以主的門徒必須願意無條件地開始這個溝通過程。

這一點是我和艾博士有分歧的地方。他教導大家每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饒恕傷害、得罪過自己的人,不必等待溝通的過程,我認爲那樣的“饒恕”其實是很不實際、或者結果很不穩定的“饒恕”。我主張教導信徒面對溝通的挑戰,教他們請求饒恕這一快樂技巧。在溝通中面對面地誠實說出心裏感受,對於不少人來説是不習慣的,因爲至少有50%的人已經養成的防衛是逃避,他們寧願說假話或冷淡後退。

聖經裏有沒有無條件饒恕的例子?當然有,另外一個關於饒恕的字在中文裏常常翻譯成開恩。上帝擔待我們、開恩饒恕我們,而不是等著我們認罪和請求以後,我們也受規勸,彼此不要計算人家的惡。但是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彼此擔待也是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否則饒恕的質量或程度是不如aphemi溝通所達成的饒恕的。我們需要信任上帝在人心中的工作,同時學會饒恕的溝通,很重要的人生技巧。焉知上帝不是要用你來幫助那位得罪你的弟兄呢?改變不良的溝通模式是我們走向靈命成熟的一項挑戰。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拉納爾的實用三一論:Economic Trinity

我們從神學院課堂上所了解的三一論是内在的三一論(Immanent Trinity)。它是從實體存在角度去了解神,也就是從神的形而上本質來描述父、子、聖靈的内在關係,很抽象的理念。而實用的三一論(Economic Trinity)從神在救贖歷史中的啓示來認識神,有實際意義,關乎神與人、人與神、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

實用三一論強調神以關係為本體,即神的生命本質是愛,而人擁有神的形象,所以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完全在於與神的關係和與人的關係。詳細請參看維真神學院許志偉教授的文章位格與關係,他把實用的三一論叫作自啓的三一論。

上次我寫了“三一論和信徒有何關係”一文,介紹了天主教神學家Karl Rahner對内在三一論的不滿。以下是他對於上述兩種三一論的探討結論,他主張以實用的三一論來代替内在的三一論,提出一個等同公理:内在三一論即實用三一論。

把三一論的專題學問和其它神學專題學問分隔開來肯定不對頭。三一論和信徒一定有聯係。三一論是個與救恩有關的奧秘,不然的話決不會啓示給人。神學應該展示它爲何是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奧秘。神學家必須指出每個教義專題若是沒有三一論就說不通。一旦我們忽略三一論和其它神學專題的永遠融匯契合關係,就會發現有些道理説不清楚,諸如爲什麽三一的奧秘對於我們就是救恩的奧秘?爲什麽一談到救恩就遇到神的三一性?論到其它神學專題,也應該是離不開三一論才對。

建立各個神學專題與三一論的聯係,把三一論表達為救恩的奧秘,讓這個命題成爲現實而不單單是個教義理論,可以用這一公式:實用的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而内在的三一論就是實用的三一論

有了這個公理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建立這樣一個三一論的系統:首先符合傳統教權約束的三一論教義;其次能比較自然地引用經文來説明救恩活動以及父、子、聖靈的角色,不再為聖經中沒有明確的“内在”三一論而尷尬;(連約翰福音序言部分的“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都不是内在三一論的陳述句。)最後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有三一神做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這樣的三一論體系若是建立起來就説明我們的公理是正確的:實用的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沒有一個另外的形而上的内在三一論。當然這個證明不僅假定基督論是對的,而且恩典的教義也更清楚地解釋出來,---比如真正的恩典概念把恩典解釋為神在基督裏及在祂的靈裏的自我交流(self-communication),恩典不應縮減為一個神與其選民的純理性資料的“關係”,或一個單單抽象“施加”(appropriated)在聖子或聖靈的關係。對於接受恩典的人來説,恩典不是某種神隨意給你、使你成聖的“品質”。

這些都是假定的,然而爲了證明我們三一論教義的基本公理,我們必須趕快再説幾句。實用的(economic)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這句話是一個界定我們信心的教義。耶穌不是泛泛而論的“神”,乃是聖子,神的第二位格,即神的道。他是人,而且只有他是真正的人。因此,至少有一個“使命”,一個來到世上者,一個救恩活動的實際,不是由上帝三個位格的任意一位來實現,乃是只有聖子勝任。我們不單單是談論這位聖子在世界上的事,而且是三一的神透過非聖子莫屬的作爲,在世界上行動引起有效因果關係事件。這人類救恩的歷史是聖子的歷史,不是聖靈或聖父的歷史。當然,聖子在創世之前就存在,這道太初就與父同在,並且參與了創造大工。

儘管我們承認神的“道”(聖子)有神人二性,這完全是三一神的作爲,道在救恩歷史中仍然是個獨特的角色。只有神的這一位格能夠向人表明出拯救。這就否定了一個錯誤的說法,即在救恩歷史活動中,沒有一件事不能籠統地說是三一神的作爲,或說成是父與聖靈位格的作爲也對。還有一個説法也是錯誤的:三一論對神的位格都作一般處理,只是談神性本身的内部情形時才談及每個位格如何。---那誰會感興趣啊?

拉納爾主張:三一論的教義與神的救恩歷史活動(economy of salvation)是幾乎區分不開的。我上次教主日學的時候教的就是這個實用三一論,好幾人告訴我很清楚,容易懂。請閲讀我去年寫的“父子聖靈的共同行動”一文。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耶穌的比喻:天國奧秘

馬太福音13章記載了很多耶穌所講的關於天國的比喻。D. A. Carson博士看出其中所有的比喻組成一個大的交叉對偶結構。希臘文的交叉對偶結構是一種文學結構,幫助人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因爲結構是用層層對稱的方式介紹作者要表達的内容,把最重要的主題放在中間。我仔細按照這個對偶結構研讀經文,不僅確認了這個交叉對偶結構的真實,而且對解釋其中一些難懂的部分很有幫助。請看:

3-9節:土壤的比喻—描繪教導工作的對象
    10-17節:門徒問,為什麽用比喻?
        18-23節:解釋土壤的比喻—眾人聽道的不同反應
            24-30節:稗子的比喻—好壞參雜
                31-32節: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生長
                    33節:面酵藏在面裏的比喻—等待
                        34-35節:用比喻說話如先知所預言
                        36-43節:解釋稗子的比喻—必把壞的挑出來
                    44節:寶貝藏在地裏的比喻—等待買地
                45-46節: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收取
            47-48節:撒網的比喻—好壞參雜
        49-50節:解釋撒網的比喻—從義人中挑出惡人
    51節:門徒明白了比喻
52節: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描繪教導的工人

如果從外層往内看,我首先注意到土壤的比喻和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互相對應。52節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以前我總是拿不準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現在看看它爲什麽與土壤的比喻互相對應,終于明白了。一個人信主以前如果是文士或拉比,教導其他人律法,那麽他信主以後必然把摩西律法對照耶穌的教導,用天國的嶄新知識去看摩西律法,得到新的啓發。他教導人作天國門徒的時候,就把融會貫通的新舊知識都拿出來。保羅是一個文士受教作天國門徒的典型例子,他知道猶太人沒有耶穌時追求遵守律法的困難,當他作了天國的門徒以後,就知道改變identity(自我觀)的重要性。羅馬書第6章和第8章用大幅篇章解釋信徒應該如何看自己、看世界、看神,而第7章則用了一大段來描繪信徒不改變identity所帶來的問題。

按照Strength Finder的測試,我有學習的恩賜。每次翻閲一本新的書,總會和過去學過、還留在頭腦中的知識相對照,看出新的知識或是補充、或是否認、或是舊知識的例證、或是總結了舊知識什麽的。我讀神學的時候關注人的轉變問題,卻不怎麽了解心理學(號稱行爲科學),其實也關注同樣的問題。後來學習了怎樣的心理是健康心理之後,再看神學著作就又有不同的亮光或比較。新的知識非常幫助我理解和應用舊的知識,至此我對於用神學理論幫助人體驗在基督裏的新生命最為興奮。

耶穌解釋土壤的比喻(18-23節)與他解釋撒網的比喻(49-50節)是對應的,爲什麽呢?因爲天國的福音傳播就有這樣特徵:各人反應不同,你未必一眼就能看出來誰真心、誰假意,但上帝知道,祂最終要把混在信徒群體中的惡人(作惡使人跌倒者)挑出來。接下去那一層稗子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都是進一步描述這種好壞參雜的情形。

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31-32節)和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45-46節)互相對應,想要説明的事物一定是要麽平行,要麽相反。這兩個比喻都有些難以理解。芥菜籽長成大樹,一定是形容福音興旺發展的結果。而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的比喻,意思就未必是好的啦。有人說主耶穌前面剛剛用飛鳥比喻過撒旦,所以這裡講天國的外表過度發展的結果,就引來魔鬼藏身其中,許多惡人惡事也隨著棲息在基督教的組織裏面。但也有人說天上飛鳥指外邦萬國,宿在枝上指萬國之民都有分於天國,可在其中得安息。按照大陸的人“一分爲二”的辯證説法,芥菜籽長成大樹可能是帶來好結果,同時也有壞結果。

而買賣人尋找好珠子,找到以後就變賣一切來買這珠子的比喻,解釋也是衆説紛紜。一種解釋說,福音是重價珠子,人找到以後就不顧代價地去買來。這個解釋有其它問題不說,和芥菜籽長成大樹的比喻似乎不相干。前後的比喻都是談天國/神在世界中的工作,到此卻忽然變成人努力尋找天國。另外一種解釋說,選民是重價的珠子,神為我們變賣一切,捨命去買回來。如果說芥菜籽長成的大樹出人意外,遇到重價的珠子也相當出人意外,是很大的事。這種解釋可以説明,先前人所看不明白的意外結果,在上帝不但不是意外,而且是祂的目的。救贖的奧秘是上帝的工作,祂使芥菜籽生長,也知道選民的價值,對他們作工栽培他們,末了要收穫他們。我贊成第二種解釋。

34-43節是整個交叉對偶結構的中心,說耶穌用比喻正如先知所言,“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詩78:2)。馬太用不少筆墨説明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來的彌賽亞君王,經上所應許的終于應驗。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是什麽呢?就是36-43節那段解釋稗子的比喻想説明的:人子來到世上撒種,仇敵魔鬼也在世上撒種。稗子就是仇敵所種、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惡者之子”,到末後收割的時候,要先把他們從神的國裏挑出來,留作燒火用,而義人(信靠神的人)卻要散發出光輝。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末了時主的千禧年國度,正是耶穌所描述和解釋的天國奧秘的情形。

默想完這段經文我不禁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稗子(教會中作惡和使人跌倒的人),不必太灰心失望,主自有公道,末後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感謝主!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原罪觀念和全然敗壞說的發展

原罪(original sin)的概念在聖經裏並沒有出現,它是怎麽發展起來的呢?有了原罪,自由意志好像都不怎麽真實了。王峙軍博士寫過一本比較基督教人論和中國人性論的書,詳細回顧了原罪概念的發展。以下是從他書裏摘下來的。

根據聖經,概括出“原罪”概念的邏輯起點,必定是創世記第三章始祖的墮落;但在新約中所記載的主耶穌教訓中,卻未見談及人類始祖在伊甸園的墮落,他也未曾對人的原罪有過某種暗示。原罪這一教義可以說主要地是從保羅書信中(羅馬書5章12-21節,哥林多前書15章)提取出來的。但神學家們對這些經文並非沒有不同的解釋。早期基督教教義史表明,由於神學家們的不同解釋,曾經導致了兩种主要傾向或思路:一種是東方(或稱希臘)教父的觀點,一種是西方(或稱拉丁)教父的觀點。

在早期教父所處的哲學環境中,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十分興盛。爲了反對諾斯底主義的罪論,希臘教父們強烈堅持人被造時是聖潔的、自由的、有道德能力的獨立自主個體(agent);但由於人錯誤地使用他的道德自由而犯了罪。希臘教父們對原罪說並未有同意的見解。

相反,拉丁教父們在考察人類本性時,是把目光集中在人的“原罪”上的。第一個“罪可以遺傳”的觀念是由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160-240AD)表達出來的。特土良認爲靈魂也是物質,它像身體一樣可以由父親遺傳給孩子,孩子的靈魂來自于父親的靈魂。由此他指出,每個人最終都是來自始祖亞當,亞當因犯罪遭到污染的人性,也就自然通過身體與靈魂的遺傳,留給了他所有的後代。特土良的名言是“靈魂的遺傳即罪的遺傳”。

米蘭的安布魯斯(Ambrose of Milan 340-397AD)發展了特土良的原罪說。在他看來,罪不是一個行爲,而是一種狀態。這種敗壞的人性狀態,在人墮落是即告形成。安佈魯斯認爲在亞當的罪裏呈現出一種人性的驕傲。

真正把原罪說明晰化和系統化的,不能不首推奧古斯丁。除了啓示的光照和對前人思想的借助外,個人生命體驗是奧古斯丁建構原罪說的一根重要支柱。他的《懺悔錄》所記述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命過程:作爲罪人的他,如何在罪惡中經基督的救贖而進入神的恩典。所以罪與恩典的教義是奧古斯丁神學的兩個重要方面,他通過討論人的罪性回答人爲什麽需要恩典的問題。除了從創世記中,他也在聖經的詩篇51篇、約伯記和以弗所書2章3節找到了關於原罪的證據。羅馬書5章12節成了他把原罪教義系統化的基礎: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如果聖經的確幫助了奧古斯丁,那麽他的個人生活經驗及心靈體驗,就是原罪存在之真實性的一個内在證明。他承認自己從意志到罪性都是對亞當的模仿,這種深切體驗使奧古斯丁無法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性在亞當的罪中已全然敗壞,殘存的自由意志對克服敗壞無所助益,於是人類必須經由神的恩典方能得以救拔。

與奧古斯丁同時代的英國修士伯拉糾是原罪說的明確反對者。他認爲人來到世界上只是中性的,既沒有德行也沒有罪惡。418年的迦太基會議否定了伯拉糾的教義。整個的中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們在對原罪的見解上,並沒有為奧古斯丁的理論增加更多的新東西,但提出“神存在的本體論證”而著稱的安瑟倫和阿奎那卻必須提到。

安瑟倫認爲作爲理性的受造物,人類有義務服從神的旨意。順服是一種債務,他把罪定義為人對順服神旨意的債務無力償付,由此形成了人對神的完全偏離。亞當用自由意志犯了不支付債務的罪,於是人類不支付債務的罪,若得不到抵償,就會為神的國度帶來混亂,這是神的名譽(the honor of God)所不允許的。有兩種可能性會使神的名譽不致損污,即贖罪(補償satisfaction)或懲罰(懲罰)。神採取了前者,而基督就是這行動的承擔者。原罪需要補償satisfaction,否則每個在原罪中出生的人都要被定罪。只有真正懺悔和受洗禮,原罪才能得到饒恕。

阿奎那同樣,把原罪看作是人對原初公義的缺乏。人正是在這種原初公義的狀態中被創造。阿奎那把原罪區分於本罪,本罪是指由於人的理性被原罪遮蔽以後所作出的選擇。安瑟倫和阿奎那都強調為嬰兒施洗的重要性,他們認爲帶有原罪的嬰孩在受洗前死去時不可進天國的,這個觀點在奧古斯丁那裏已被重視。但聖經中並沒有關於這個問題的明確教訓。

安瑟倫和阿奎那在看待人性或人的罪性等問題時都過多地使用了哲學,或哲學化的神學的目光。特別是阿奎那,當他試圖用亞理士多德精神去融合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時,至少令人感到兩點缺憾:一是不能體現出信仰與生命體驗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並不是說阿奎那也一定要寫一部《懺悔錄》),二是在依靠啓示和執著於理性之間發生了矛盾。

馬丁路德的Augsburg信條是這樣規定原罪的:“自亞當墮落之後,凡循自然規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慾;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借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嬰孩)都被定罪,永遠滅亡”。

加爾文認爲詩篇51篇5節就是在論説原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約伯也說從不潔淨中不能生出潔淨的來(14章4節),表明原罪的存在。原罪的教義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加爾文確立“全然敗壞說”的基礎。

看來路德的宗教改革並未改變原罪說,但是為原罪說找到了一些聖經根據。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福音是上帝的詔令

前些日子被人慫恿買了一本天主教教宗(本駕16世)寫的書《拿撒勒的耶穌》來看。教宗是德國人,這本書是翻譯的英文,今天拿起來看看,挺有趣。有一點很重要的發現,趕緊記錄下來,就是evangelism這個字的來歷。以下基本上是從教宗的書第三章翻譯而來。

我們都知道,耶穌傳的叫作“神的福音”。根據馬可: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4-15)!馬太則說是“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那個福音就是evangelion,有的時候翻譯為好消息。可是這個evangelion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是從羅馬皇帝的詞彙庫裏挑出來的形象語言。

那時候的羅馬皇帝都認爲自己是個主宰,是個救主,是個救贖世界的角色。但凡皇帝發出來的詔令拉丁文就叫作evangelium,不管那個詔令的内容是不是令人高興的好消息。意思就是,皇帝發來詔令,是拯救的信息,是要把世界變得更好。當耶穌的門徒和傳福音的人採用這個字來代表耶穌所傳的信息時,就把這個字從皇帝詔令延展為一般意義的拯救信息。羅馬皇帝冒充神所非法宣告的詔令,耶穌纔是實際的真正權威,他所傳的信息不僅僅號稱爲evangelium,而且還實際地實行拯救,轉變世界。所以福音(the Gospel),不單單是個帶給人信息的言語,還是個述諸行動的言語,不僅把信息、也把行動挑戰帶給人,是一股進入世界、拯救和轉變世界的有效力量。

馬可提說“神的福音”,意思是羅馬皇帝不能拯救世界,而神能夠。神的道出現來到了。皇帝所宣告而實際上不能施行的,現在真正發生,因爲是世界的主宰、又真又活的神起來行動。

福音的核心内容是:神的國到來了。一個時間上的里程碑樹立起來,新的事物發生,人必須對這個上帝的禮物有個回應:皈依和信。所宣告的重點就是,神的國到來了。這個信息是耶穌所傳信息和他工作的實際核心。“神的國”或“天國”在新約一共出現122次,99次出現在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而其中90次出於耶穌之口。在約翰福音和新約其餘部分,“神的國”角色不多。

你可以說耶穌所傳的福音就是神國的福音,而五旬節以後使徒們所傳的福音是基督論---耶穌是主。順便自問一句,咱們現在所傳的呢?僅僅是罪得赦免?上帝的詔令現在是什麽?整全的福音還得是拯救、醫治、和改變世界上的人吧?

爲什麽耶穌所傳的和使徒所傳的不同呢?有各種解釋,關鍵是怎麽理解“神的國”。如果使徒所傳的耶穌基督本身就是神國的信息,我們就需要搞清楚神的國和基督到底是什麽關係,才能知道福音的内涵到底是什麽。早期教父對於國度kingdom的理解有三個方面:神的國就是耶穌基督,不是地理上某個位置;神的國在人的内心,祂的治理是在屬靈層面;教會多少反映出神的國,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或什麽的,讓人看出基督的拯救、醫治實施在一個群體。

教宗寫得挺好是不是?他沒有提三一論,其實神的國度那三方面的理解最好透過父、子、聖靈來看:神的國就是三一神的家;父子聖靈在人的内心來治理/工作;教會是神國度在地上的擴展。現在英文的Evangelism是指教會傳福音的行動。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

馬太福音11章12節的和合本翻譯是: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這句話是耶穌說的,他說的“如今”是指他傳道的年頭呢?還是我們今天的“如今”?我還記得剛信主的時候聽説聖經的話超越時空,念這句話,幾個人琢磨著都同意要努力進天國。

後來讀神學,聼教授陳列各種不同的翻譯,自己再仔細看,發現這句話如此翻譯的確和前後文的内容不沾邊:前面談的是施洗約翰被関在監獄打發人來問問題,然後耶穌談論這位施洗約翰是何許人也,乃是經上預言要來為耶和華預備道路的那個人。在冒出一句不相干的“努力進入”的話之後,耶穌隨後又描述了施洗約翰和人子都不被接受的情形。請你閲讀11章的2-19節。

聖經無誤可不等於翻譯無誤,你對比不同版本就知道了。我是做英中翻譯的人,最理想的情況是不清楚時問原文作者“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翻譯聖經的人沒有辦法去問原文作者,只好盡量根據前後文猜。在此我列舉其它版本的翻譯:

NIV: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forcefully advancing, and forceful man lay hold of it.

串珠注釋本的註釋:天國猛力伸展,而猛力的人就争取到了。(意思類似NIV的翻译)

現代中文修訂本:天國遭受到猛烈的攻擊,強暴的人企圖奪取它。

NLT: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forcefully advancing, and violent people are attacking it(天國猛力前進,暴力的人攻击它).

RSV: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suffered violence, and men of violence take it by force(天國遭受暴力迫害,暴力的人攻取它).

那個翻譯成“努力進入”、“猛力伸展”、“遭受攻擊”、或“遭受暴力迫害”的動詞βιαζω,你可以看成是被動語態,意思是遭受猛力suffer violence,也可以看成是沒有賓語的中間語態,意思是使用猛力press on,因爲這兩種語態的寫法一模一樣。The heaven βιαζω,意思到底是天國使用猛力(去擴展),還是天國遭受猛力(攻擊)呢?第一種理解並沒有一個目標補語告訴你天國猛力要做什麽,所以it doesn’t make much sense,有人是猜測天國帶著能力猛然臨到這個世界,不是不可能,但和後面那句話連不成一個完整的意思。而第二種理解在約翰被關押、耶穌被拒絕的前後文亮光下比較容易懂。和合本可能是選擇第二種理解,但自行加了“進入”作目標補語,變成被人猛力闖入的意思。

另外,後面那個翻譯成“奪取”、“得著”、“爭取”、“攻取”的動詞αρπαζω,其實是搶奪或突然拿開的意思,因爲它在聖經其它地方大多翻譯成“奪去”、“抓去”、或者“提去”,諸如惡者把心裏的種子奪去,狼把羊抓去,主的靈把腓力提去,或信徒被提。這個字並沒有一個好好地“得到”的意思,何況主語是猛力的人。和合本翻譯成“努力的人就得到了”,是為了配合前面那個天國被猛力進入的翻譯,又為了通順起見,把這句話裏含有的粗暴兇猛的意思完全掩蓋不見了,你如果對照英文的各種翻譯就知道了。中文翻譯的人對努力進天國的思想很執著,恐怕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呵呵!

在路加福音書16章16節,我們讀到“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那句話也是耶穌說的,但場合是談論今世的錢財與永生,而且原文句裏確實有個介詞“進入它”,主語不是天國而是所有人,目的補語也很明顯。雖然也提施洗約翰,也是關於神國福音的傳播,那和馬太所記的恐怕根本不是同一句話。雖然都提到施洗約翰,但一個是從他開始,另一個是到他爲止。由於既可以理解為中間語態,翻譯成努力進入,又可以理解為被動語態,被猛力吸引進去,譯成努力進入比較通順,而譯成被天國的力量吸進去或抓進去就比較不優雅。說成努力進去比較體面,儘管是被動的,哈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太十一12可以翻譯成:“從施洗約翰的日子到現在,天國遭到瘋狂的抵擋,強者以暴力攻取它,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你們若肯接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因爲施洗約翰被希律王粗暴地對待,耶穌也受到猛力的攻擊和抵擋,大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作爲宗教勢力的代表都企圖殺害耶穌,最後也得逞了。上帝的推進天國的計劃卻成就了,彌賽亞來成就了新約,先知和律法的引導教訓到施洗約翰爲止。反正基督徒進天國是天父的揀選和彌賽亞的功勞,當然從最終效果來看,我們不必排除人的努力。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一個與父、子、聖靈相交的短劇

本文從William P. Young的小説The Shack的一部分翻譯而來的,為符合中國文化稍有改編。角色:父(P)、子(J)、聖靈(S),信徒(B),旁白(N)。

N:xxx是個基督徒。在她成長的經歷中曾經受過創傷。在一次苦難中她沒有感受到上帝的愛心看顧。現在,有人給她寄來一張字條,邀請她到這個荒山野嶺來與神一起度幾天假。這人簽名自稱是阿爸。xx很懷疑。因為除了上帝以外,沒有別人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是xx的辛酸地。

B:大概不會是上帝親自給我寫這麽個紙條吧?從來沒聽說上帝用這種方法找人談話的。這個地方,本來我不想再來的,說不定是有人惡作劇哩。不過我實在好奇,所以我帶了一把刀,以防萬一。

現在這裏真的有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小別墅哩! 你們想神真地會在裏面嗎?(看看一扇門)我應該敲敲門嗎?照說神是無所不知的嘛,他應該已經知道我來到這裏了,他也許會自己出來招呼我?(等片刻)也許我應該直接走進去作自我介紹?說“我是XXX,是您邀請我來這裏嗎”?明知故問一樣怪。我應該怎樣稱呼他呢?父親大人?萬軍之主?或上帝先生?也許我應該俯伏在他腳前拜他才對,這個嘛,(搓手)我需要醞釀一下情緒才行。--(對觀衆)你們說呢?(舉手要敲門)

(門忽然打開,P很親熱地跑出來,用手臂攬住B,口裏呼喚著B的大名)P:呦!XXX!你看看,可算是來了!我天天盼著能這麽面對面地和你見面呢!你今天來真是太好了,嗨呀我的寶貝,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歡你!快進來!要不要把外衣脫下來,我幫你掛起來?呦!你怎麽還帶把刀來啦?你不用帶刀子來吧?萬一傷著誰呢?

B:(很感動,擦擦眼睛,對觀眾)這是誰呀?我哪裏來這麽個喜歡我的親戚?(脫下外套)

S:(用唱歌的聲音)給我來。(用兩個指頭把刀和衣服拿走,又轉回用把小刷子清掃一下B的臉,J從後面探頭向B微笑)。

B:你們這裏有多少人啊?(P,J,S對視而開心地笑)

P:沒有別人啦,就我們一個人。請你放心,我們就足夠招待你享受的了。好啦,我們都認識你,可是我們得向你作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這裏看家和做飯的,你可以管我叫阿爸。不少人都管我叫阿爸父。

B:什麽?(很驚訝,也困惑)咦?你不是說…我意思你就是天父上帝,那個阿爸父?

P:是啊。(笑瞇瞇等著B說話)

J:還有我,我是這裏的修理工。我喜歡用手做工,你問這兩位就知道了,其實我也和他倆一樣,很喜歡做飯和栽種園子的。

B:你看起來好像個中東人,是阿拉伯人嗎?

J:阿拉伯家族是我的遠房兄弟。其實我是希伯來人,準確地說,我來自猶大家。

B:那麽,你是耶穌?

J:對啦。你可以管我叫耶穌。事實上大家都叫我耶穌。

B:(對觀眾)這簡直是不可思議。我今天不是在做夢吧?

S:我是 Spirit,除了做其他的事情以外,我是個園丁。(展開雙臂轉圈做個誇張的動作)

B:那你們到底誰是上帝?

P, J,和S:(齊聲)我是。

P:好啦,XXX,別站在那裏張口結舌地,來和我聊聊吧,我一邊做飯咱倆可以談話。(停頓)你要是不想談話,那麽想做什麽都行,房後池塘邊的有個小花園,去散步、去采花也行。(拍拍J的肩膀,對B)不過要小心,有的花草是有毒的哈。(P和S轉身離開)

J:(開心地對B咧嘴笑)她真是好棒,讓人如沐春風是不是?

B:(搖頭)我是發瘋了不是?我能相信上帝是個這麽風趣的一個大胖女人嗎?

J:她是很奔放的!一會兒就給你出其不意來一、兩招,專門喜歡在你想不到的時候給你個驚喜。他安排的時辰總是恰到好處。

B:是嗎?(搖頭)那麽我現在得做什麽呢?

N:在神的家裏應該有如何的表現呢?這是很多基督徒所關心的。

J:照你的喜歡,完全自由。沒有什麽事是指望著你非做不可的。(停頓一下)我正那個棚子裏做一件木工活,歡迎你來觀看,Spirit在園子裏,你可以去看她做事。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去釣魚、劃船、散步、采花,或是進去和阿爸談話吧?

B:我覺得好像,…我得進去和她談話吧?

J:(變得嚴肅起來)Oh,XX,不要因為你覺得有義務而去找她談,那種姿態在這裏沒有用的。你要滿心願意才好。

B:謝謝你,耶穌。(面向觀眾,停頓)嗯,我想,我還是要去和這位阿爸談談為好。(走到門旁,怯生生地)上帝…

點擊這裡閲讀全劇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三一論和信徒生活有何關係?

三一論的話題一向都引不起興趣,很多人一看標題和三一論沾邊就跑了。不怪你,我相信有更好的方法來教導三一論。我曾寫過文章解釋三一論,供你參考。

三位一體是個專門的神學術語,聖經裏面沒有。歷史上經過漫長的紛爭及逐漸發展,“三一論”將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體系化。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認定公認耶穌和聖父“是同一本質,是同等的”。關於聖靈的地位,加帕多家教父們用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神學思考以後,確定聖靈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幾十年以後尼西亞信經年重新修訂,加上了聖靈的描述。直到現代,傳統基督教都恪守三位一體為正統的重要教義。請看,三一論所描述聖父、聖子、聖靈的關係可以用這個圖來代表。

你感覺這個圖如何?好像沒有告訴我們神到底是怎樣的神嘛。以下内容取自天主教神學家拉納爾(Karl Rahner)寫的《 The Trinity — Milestones in Catholic Theology》一書,10-15頁。(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三一論沒有什麽分別。)

儘管我們的正統信仰告白鄭重其事地宣告三一論,基督徒每天的實際生活卻幾乎和這個東西不沾邊。你不能不承認,咱們基督徒差不多是一神論就夠了,跟穆斯林與猶太人沒有多大差別。萬一這個三一論必須被否定,大多數的教會文件基本上還是可以保持不變吧?

照説道成肉身的教義在神學上對信徒那麽重要,三一論應該恆常、到處、無法分離地出現在信徒的生活中才對,可惜不是。現在我們一講到神的道成肉身,只是強調神成爲人而已。有位神聖的位格取了人的樣式,但不說這個人物既不是父神也不是聖靈,乃是“道”。你會感到基督徒即使沒有三一論,對道成肉身的理解也是根本沒有什麽改變的。--反正是神成爲肉身,管它是神的哪一位格!—這就是一般信徒所了解的道成肉身。

一定有更好的辦法來描繪基督論吧?現在有關道成肉身的教科書都是用一個抽象的“神的本質”來解釋“道”,好多人恐怕連聼都聼不明白,或似懂非懂,根本不會從道成肉身來準確地了解聖子是怎麽囘事兒。我們只要搞清“神成爲人”就謝天謝地啦,至於道與父神、聖靈有何區別就算了。怪不得從奧古斯丁開始,我們的神學家們多多少少都有這麽一個定論:誰成爲肉身無關緊要,無論是哪個位格降世為人都好,這件事並沒有告訴我們神的聖子有何特點。

所以,基督徒的敬虔從道成肉身的教義中只記得是“神”成爲人,而沒有由此更清楚地認識三一論真理。於是乎,信徒對於道成肉身的堅實信心並不代表三一論對日常敬虔有什麽影響。我們可以擧不少例子,説明我們目前的敬虔方式會如何反過來影響教義神學。比如我們禱告時講“我們的天父”云云,只怕是隨便換成一個泛泛的“神啊”或“聖靈啊”或不分青紅皂白的“Holy Trinity”,内容也一樣适切。

現在的滿足說教義以及救贖論,背後的理論就是基督雙重地在履行道德上、也在替代受罰上滿足了“神”。但即使沒有三一論作爲條件基礎,這些論説也能講得通。一個絕對是一位的神難道不能進入某種與人的屬性融合的實體?祂當然會有辦法使自己滿足,何必聖子?

同樣,恩典的教義儘管稱爲“基督的恩典”,其實也是一神論,不是三一論的:參與神的性情意味著參與了神的本質屬性,然後說這是基督的功勞。從預定揀選的本質來看,這個基督的恩典其實是神的恩典,而不是聖子“道”的恩典,更不是成爲肉身的“道”的恩典。結果,關於恩典的一切專題論著,並沒有讓人們更了解三一神的奧秘。

這些理解使神學家們如何看待基督恩典所帶來的人與聖父、聖子、聖靈的關係呢?不提那幾位公然承認這些問題的反三一論的神學家,我們講的神人關係是建基於“神的”有效因果行動之上的關係,施加在不同的各人身上而已。在聖禮方面和末世論方面也一樣,今天的各方面神學幾乎看不到和三一論有什麽聯係。三一論和創造的教義也沒有什麽關聯。

三一論與其它神學的隔離似乎被認爲是合情合理的,因爲神的“外在”運作對於父子聖靈來説被認爲是“共同的”,被造的世界當然不知道三一神的内在生活。任何的三一形象都好像純屬敬虔的臆測,---當然沒有人把話這麽明明地說出來。作爲已經確定的三一論神學,儘管好像什麽神的特質都沒有告訴我們,卻誰也不敢質疑。我們不知道三一神本身如何。若不是已從其它資源得知,我們也不曉得祂所創建的現實世界如何。

於是,關於三一論的專題論著就在整個神學體系中佔據了一個非常孤立的位置。如果說得笨一點,這個專題研究自從得出結論,就再也沒有什麽好提起的了,毫不誇張。它在整個神學教義的建構中到底起什麽作用是不清楚的,好像這個奧秘就是為它自己的緣故而啓示,而且自從我們知道以後,它仍然是個謎團。我們發表關於三一論的陳述句,但其實它和我們根本沒有什麽關係。

在基督論中,三一論承認基督是一個實體,不過即便用聖父或聖靈代替祂的角色似乎也不打緊,我們只要知道基督是神的一個位格就好,人和“神”的關係是一位“神”的行動的結果。總而言之,所有的三一陳述句都是冷冰冰印在紙上,除了從啓示知道有關的一些資料,神聖的父子靈奧秘和我們其實沒有什麽關係。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們未來的快樂正是好像三一神的位格彼此面對面版本的那種快樂,如此透過知道三一的奧秘,“引介”我們進入神的真正最完美的内在生活。但我們必須問,假如這是真的,爲什麽我們現在和父子聖靈不建立這樣的本體關係呢?如果我們現在默想關於父子聖靈的現實不能因祂的美好得造就,未來怎能得出一個毫無關係的美好結果呢。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奧秘只是限於關於神的外在知識,與其它一切的關乎我們人的既有知識都沒有什麽關聯,與其它的神學教義專題也沒有什麽關聯,那對我們的得救和生活有什麽幫助呢?

(欲知如何解決,且聼下回分解。)

美國基督徒的9-11紀念日禱告

9-11十周年,美國人民在主面前記念受難者家屬。時值星期日,我們教會的牧師也本著为萬民和在位的祈求精神,為美國特别作了禱告。以下禱告選譯自huffingtonpost.com網站。

馬太福音7章21節: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各族、各國、各民的神啊,你知道我們無法改變其他人,也不能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和你一起,改變我們唯一的共同的未來,就是你作王掌權的未來。幫助我們不稱任何狹隘的區域部落神爲主,只聽從全地獨一的神,只為這獨一的世界行神眼中的善事!-- Fr. Richard Rohr

慈愛的神啊,你知道我相信你。你知道我投靠你。你知道我愛你。可是有時候人生是那麽痛苦,我們簡直無法理解你行事的方式,你的世界好令人困擾啊。有時我被痛苦壓倒,有時我感到失望至極,有時我任憑自己懷恨,有時我連你都懷疑。在我痛苦的時候,求你給我安慰。在我失望的時候求你給我盼望。在我仇恨的時候,求你給我愛。在我懷疑的時候,求你給我信心。在我的患難中,也就是我感到你好遙遠的時候,慈愛的神啊求你就近我!-- Fr. James Martin, S.J.

主啊,我們還記得那古老的詩歌“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 our hope for years to come, our shelter from the stormy blast, and our eternal home”。在這些日子裏,求你幫助我們不僅回顧我們所受的傷害,也回頭來尋求你的幫助。由於我們經歷了這樣的不幸,求你使我們能夠繼續幫助其他的人。讓人從死裏復活的我們的神啊,求你讓我們從寶貴生命的淪喪中,從我們原以爲理所當然的安穩中,給我們帶來信心、盼望、和勇氣吧。在一切的武器都不能夠提供安全保障的時候,讓我們在你的膀臂中間找到平安穩妥!讓我們跟隨你,直到回家!--Joel Hunter牧師

慈愛和平的上帝啊,在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哀紀念日裏,求你安慰那些悲傷的人,引導我們的心得到醫治和盼望。求你提醒我們基督的愛,用你那跨越文化、種族界限的愛,給飢餓的人吃,尋找失喪的人,照顧卑微的人。求你讓你的兒女彼此聯結起來,一起為和平與公義而奮鬥。讓那照在黑暗中的光使我們合一,照亮一條通往理解和好的道路。讓你的仁愛成爲我們真正的呼召吧!阿門。--Jacqueline Lewis牧師

親愛的神啊,你在過去的世代中幫助了我們,你給悲哀的人安慰。我們尋求你的恩典,在我們紀念我們所失去的親人、為我們的國家和世界悲哀的時候,堅固我們的心。求你擦干模糊我們視線、好像決了堤的眼淚吧,我們沉重的心至今還是尋找你的帶領,好走出痛苦的迷宮、解答這悲劇帶來的複雜問題。

雖然難過,我們不能不紀念那天的死難者。我們紀念那些也許沒有喪失性命,卻失去了一支胳膊或一條腿的人。我們紀念那些為我們的健全而斷送了他們自己健康的救護人員,紀念那些為了幫助我們的國家重獲安全而損失了自己的精神健康的的。為了這些英雄的消防隊員和現場參與救助的普通公民,我們求你莫大的恩典今天和他們同在,他們有很多人都完全沉默了。

求你給失去孩子的母親孩子,醫治思念孩子笑聲的父親,因爲他們的孩子不在了。求你用你的膀臂環繞那在這次恐怖主義活動中失去丈夫、妻子、父母、朋友、知己的人,讓那展示出最惡人性的一天也成爲激發人最美一面來彼此相愛的動力。

儘管是在這樣的痛苦中,我們尊你為神,以你為引導,使我們承受那我們認爲是無法承受的事。感謝你那無上的恩典,引領我們從恐怖的一刻走向超越那恐怖的集體和個人歸宿。感謝你時不時的笑臉,日落的輝煌和日出的壯麗,對我們好像黑夜中的星光一樣,我們真是感激不盡。

求你用你無所不知的眼目看顧和保護我們。我們的敵人還不甘休。我們用真正的信心精神也為我們的敵人禱告,願你愛和光的信息不僅達到那些悲傷的人心裏,也達到那些仇恨的人心裏。讓他們明白過來,選擇仇恨不如選擇交流和爭論,毀壞也不能重建我們共同的人類弟兄紐帶。求你憐恤那使他們述諸恐怖毀壞行徑的痛苦和誤導,引導他們走向你慈愛的光。

求你教導我們大家愛的力量,教我們你那豐富的平安。給我們看到,那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無需把我們引向盲目自私的仇殺和惡毒的彼此討厭。

你是創造所有人的上帝,眾靈之父。主啊,教你的兒女彼此相愛。他們如何說愛你,你就如何照著那愛來教導他們。我們是奉基督耶穌的名禱告。-- T.D. Jakes主教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耶和華用泥土造了藥物

本文是一位朋友寫的,Raymond Yao博士。他曾受僱於美國Eli Lily & Co製藥公司从事天然藥物研發,現任國際抗生素雜誌編委。

聖經是一本神奇的書。許多人不相信這本書是上帝對人的啓示。然而這本書的神奇不僅在於裏面許多的預言已經應驗,而且還在於書中描寫了許多有趣的事實,那些描述在科學技術發達起來以後,我們才慢慢地明白是什麽意思。

在舊約聖經裏有這樣的記載:“耶和華用泥土創造了藥物,明智人决不轻视它们”(便西拉智訓第卅八章4節)。雖然在新教的聖經裏沒有包括便西拉智訓(Sirach),但是東正教用的聖經七十士譯本(Septuagent主前三世紀希伯來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卻包含了這卷書。天主教的聖經把這卷書也收入第二正典,即次經中的德訓篇。据研究,德訓篇的寫作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00年。

上帝的預備直到近代才實現
用泥土造藥物的話乍看可笑,藥物怎麽會是從泥土來的呢?一直到1928年蘇格蘭的生化學家Alexander Fleming意外發現了青霉素(penicillin),才知道這種能夠抵抗葡萄球菌細菌感染和梅毒傳染的抗菌素,原來是來自土裏很常見的一種霉菌(點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這個發現迎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由於青霉素很不穩定,這種抗生素到1938年才由劍橋大學的兩名科學家成功地分離,並把化學結構確定出來,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透過工業發酵過程成功地對點青霉進行大規模培養,美國農業部的研究人員于1943年生産出大批量青霉素,用以治療細菌感染。這項發明非常及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救活了成千上萬條性命。

幾年以後,以發明鏈霉素(streptomycin)和其它抗菌素出名的抗菌素專家Selman Waksman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獎。鏈霉素是當時首次治療結核病(tuberculosis)又號稱白色瘟疫的速效葯。他在接受諾貝爾獎發言時就引用了傳道書38章4節,宣告神的應許實現了。正如新約聖經裏所寫的“…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到了日期藉著傳揚的工夫把他的道顯明了…”(多1:2-3)。

除了青霉素以外,還有很多其它的抗生素也是從微生物中提取出來,比如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慶大霉素(gentamicin)、四環素(tetracycline)、紅霉素(erythromycin)、萬古霉素(vancomycin),都是治療各種細菌感染的重要成分。使用這些抗生素不僅對過去幾十年治療傳染病的方式是個根本變革,也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

不過,在最近20年中,有一些細菌對於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成爲醫藥治療的重大問題。有一種號稱“超級細菌”的金黃葡萄球菌(MRSA)對大多數抗生素都有耐葯性,只有萬古霉素是最後的治療手段。科學家相信很可能有一天MRSA也會通過遺傳突變或DNA轉移,獲得對萬古霉素的耐葯性,因爲已經有一種腸球菌(enterococci)對萬古霉素產生了耐葯性。假如MRSA對萬古霉素產生耐葯性,那麽這種感染就沒有救藥了。

很奇妙的,又是土壤微生物前來救急。新近發現達托霉素(daptomycin)並一個新的些糖肽類抗生素(Oritavancin現處第三階段的臨床試用)都是從土壤細菌提取,為治“超級細菌”這種致命的感染提供了急需的武器。

治療癌症、抗拒移植排斥反應、降低膽固醇藥物
每年世界上都有超過1000萬人被診斷為生癌,而每年都有600萬人因癌症去世。現在的化療藥物有超過60%是從天然物質,大多是從土壤微生物中提取。自從1940年發現了放綫菌素D(Actinomycin D)以後,許多重要的抗癌藥物都是從土壤微生物中得到,用以治療不同的癌腫,例如柔毛霉素(daunomycin)、博來霉素(bleomycins)、絲裂霉素C(mitomcyin C)、光神霉素(mithramycin)、鏈脲菌素(streptozotocin)、刺孢霉素(calicheamicin)等等。

在防止人工移植的器官組織發生排斥反應方面,以及治療自身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Crohn’s Disease)用的免疫抑制劑,像環孢霉素A(Cyclosprin A)、西羅莫司(Sirolimus)、他克莫司(Tacrolimus)等都是從微生物提取出來,改善了對這些病情的控制。

體内的膽固醇太高會引起脂肪沉積在動脈内壁,引起動脈硬化、影響血液流通和心臟供氧,甚至導致嚴重、不可逆轉的心臟組織損害。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肌梗塞和中風等等引起,其餘百分之七十五是吸煙、糖尿病、遺傳疾病、肥胖等等引起。由於高膽固醇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心臟病是西方世界的一號殺手,所以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的發明是很重大的事件。

有趣的是,第一個降膽固醇藥康百汀(Compactin),是一個日本三共公司(Sankyo)的研究人員Akira Endo在70年代早期從土壤青霉素同類的細菌中發現。另外一種降血脂葯,普伐他汀納(pravastatin),是康百汀的分子修改產品,於80年代上市。幾乎同時批准上市的還有另一種菌類產品,美降脂(Mevacor)。按照自然康百汀結構修飾合成的立普妥(Lipitor),後來成爲醫藥行降血脂藥品市場的主要產品,每年銷售量高達140億美元,佔了降血脂藥總銷售量的四成。

獸醫用藥及環境保護
土壤微生物不僅對人類醫學藥品做出貢獻,也被獸醫保健和農業廣泛利用,對於世界食品供應有著重大幫助。阿維菌類 (Avermectins)殺蟲劑是最多使用的微生物發酵產品,在美國每年市場銷售量超過10億美元,是防治牛、羊、狗、馬、豬寄生蟲的有效獸藥。

有意思的是,雙氫除蟲菌素(Ivermectin)也屬這類阿維菌類的殺蟲劑,被用來治療人的槃尾絲蟲病(Onchocerciasis),也叫作河盲症(river blindness)。人的這種寄生蟲感染是河畔地區吸血墨蚊(black flies)傳染的,世界上大約有1800萬人口感染槃尾絲蟲病,其中25萬失明,絕大多數在非洲國家。槃尾絲蟲病是世界上感染病中失明的第二大病因。

多殺霉素(Spinosyns)是最近15年來新發明的自然殺蟲劑中最重要的一種殺蟲劑,從一種罕見的土壤微生物中產生。由於它的殺蟲效應選擇性很高,對哺乳動物的毒性很低,對環境影響很小,多殺霉素三次獲得美國環境保護局(EPA)所頒發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這項獎是專門為提倡、賞識無環境污染、使用廣泛的新發明而設立。

多殺霉素現在已被美國農業部和其它一些國家批准,用於有機農作物的種植。另外,多殺霉素(Spinosad)還被用來治療家畜的体外寄生蟲感染,以及動物身上的跳蚤、壁蝨問題。其中有一種多殺菌素,2011年剛剛被美國的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可以用於治療四嵗以上兒童和人的頭蝨。...(閲讀中英對照全文請點擊這裡。)

Friday, September 9, 2011

聖經輔導運動

Kellemen博士是弟兄會背景,他把亞當斯的勸誡式聖經輔導改革了,在眾教會裏推行改進的“聖經輔導運動”。我不怎麽贊成其中追求“逐漸成聖”的説法though,因爲“成聖”那個字最好翻譯成“分別為聖”,所以用“逐漸”來描述會比較confusing。下文譯自The Gospel Coalition “Robert W. Kellemen博士寫的The Top Ten Trends in Biblical Counseling”一文。

當我在全國各地就聖經輔導的題目演講時,典型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你說的聖經輔導不是_____吧”?那個空檔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描述來填寫,全都是負面的。真是遺憾啊,輔導二字前面冠以“合乎聖經”biblical竟在主的教會引起這麽大的反彈,皆是出於懼怕。

然而近來潮流有所逆轉,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評論:“上帝用聖經輔導翻轉了我的生命”,“我們教會的聖經輔導事工對我們全體會眾和社區影響很大,真是榮耀上帝”!

回想神的奇妙作爲,裝備教會領袖,培訓祂的子民用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1-16節),實在讓人興奮。鑒于聖經輔導的歷史背景,我要說說今天的聖經輔導有十大積極的發展趨勢。我以倒數的次序來分享,來吊你的胃口。

10. 彼此學習的精神
有越來越多的聖經輔導機構人士選擇與他人合作,彼此學習。比如2010年,James MacDonald牧師與 Steve Viars牧師發起創辦了聖經輔導聯合會(BCC)。他們的異象是幫助眾教會、基督徒事工機構、基督教教育部門,促進聖經輔導工作的質量,彼此團結,來達到愛心外展(outreach)及有效的門徒培訓目的。BCC的總裁Steve Viars說:

“BCC注重關係和提供資源。注重關係是因爲我們相信齊心協力能辦更多的事,提供資源是因爲我們希望幫助每個有心在自己教會裏進行聖經輔導的人,取得盡可能好的工具和培訓”。

9. 積極的看法
現代的聖經輔導曾一度因爲它所反對的東西遭到排斥(譯注:你被聖靈勸誡的時候不准說NO),現在看法卻因爲它所主張的東西轉變過來。James MacDanald牧師解釋說:

“聖經輔導已經預備好從創建階段進入發展階段,也就是從不怎麽樣的幼稚期和胡爭亂鬥的青春期,進入一個標準正規的廣義聖經輔導同盟階段。在一個最近召開的全美聖經輔導年會上,我有幸招聚新一代的領袖,主引導我挑戰他們跨越不同輔導方法的歧見。任何人願意用聖經的人類學來解決人的複雜問題,相信聖經足以幫助人的,都是在一個團隊裏。大家都同意,為福音的緣故,為各處受傷害需要醫治的人的緣故,現在是走到一起來的時候了,因爲只有基督能夠給人帶來需要的醫治。聖經輔導作爲一種聯盟的運動正在興起”。

8. 新一代的領袖
我們為現代聖經輔導的奠基人Jay Adams和Bill Goode牧師感恩。我們也為新一代的聖經輔導領袖感恩,例如Capital Hill浸信會的Deepak Reju牧師,旅居社區教會的Robert Cheong牧師,Denton聖經會的John Henderson牧師,Mars Hill教會的Mike Wilkerson牧師,信心浸信會的Rob Green牧師,聖經輔導員協會的Jeremy Lelek牧師,Sonrise浸信會的Kevin Carson牧師,Crossing教會的Heath Lambert牧師,和豐收聖經教會的Garrett Higbee牧師,等等。

7. 注重愛心關懷
“現代聖經輔導”曾經被人看為“刺耳面質”式的輔導,那個標簽已經隨著越來越多的聖經輔導人員決意用愛心來從事輔導而消除。透過扶持和醫治受苦難的人,聖經輔導人士就罪和成聖的問題借著勸人與神和好的方式給與溫柔謙卑的屬靈指導。

6. 尊重不同的文化特點
通過越來越多的不同族裔的弟兄姐妹參與,聖經輔導運動也越來越成熟。比如Elyse Fitzpatrick的Counsel from the Cross輔導事工,和Laura Hendrickson醫生的福音油事工,就是以福音為中心的婦女聖經輔導。CrossRoad聖經學院的Charles Ware博士,Deepak Reju牧師、Robert Cheong牧師是不同族裔接受聖經輔導法的代表。

5. 整全的輔導模式
在過去,聖經輔導可能被視爲僅僅注意對付人類罪與墮落。現在,聖經輔導完整地檢查創造(了解神原初設計的人)、墮落(診斷由罪而來的問題)、和救贖(神的解答經由在基督裏的救恩和分別為聖)。新的模式強調人的關係性、理性、意志、感性、和生理,幫助人在恩典中成長。

4. 致力於逐漸成聖
聖經輔導和靈命塑造有越來越多的聯係。智慧輔導的果實就是人們越來越多的在關係上、理性、意志、感性上反映出基督,更加享受神、高舉神,有智慧地好好愛別人。現在的聖經輔導模式教導說,輔導過程就是門徒培訓過程的一部份,兩個過程都是神要幫助我們在恩典中成長。

3. 説明聖經足以解決我們的問題
聖經輔導運動繼續穩健、細膩地見證出這樣一種觀點,即神的道對於基督徒生活是充分的、息息相關的、深刻及有權柄的。牧師和傳道人在講臺上如何滿有把握地宣講神的話,聖經輔導員也在個人談話中同樣宣講。我們相信聖經無誤的啓示若是解釋得正確、小心應用,能夠給我們提供上帝全面的智慧,讓我們學習和了解自己的人格、面對的問題、轉變的原理、以及上帝在福音裏為我們實現生命轉變的供應。David Powlison博士解釋得好:

“論到對人生患難掙扎的解釋,沒有什麽能比聖經解釋得更好。基督帶給愁苦憂患的人所需要的恩慈憐憫,就是透過神的道,而聖靈將人塑造成祂的慈愛、智慧形象,讓他們可以幫助別人。智慧的輔導是教會的DNA”。

2. 全教會的異象
聖經輔導和個人轉變越來越在神的教會裏成爲一個運動。Steve Viars說,“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建立輔導中心,而且是一個證明聖經充分解決我們問題的輔導中心,鼓勵人不斷分別為聖、並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各項事工”。

當這個聖經輔導運動歸回地方教會時,眾教會就越來越多地成爲裝備聖經輔導事工的中心,而且成爲每個信徒彼此相交的一個正常部分。許多的聖經輔導機構,像CCEF、NANC、和ABC都在裝備牧師來培訓他們的會友。

1. 以福音為中心
聖經輔導員強調以基督為中心的智慧輔導---基督那無罪的生平、死在十字架上、埋葬、復活、升天、和應許再來。聖經輔導將人帶到救主基督面前,是人内心轉變的唯一指望,任何人的體系都不能帶來這樣的轉變。智慧的輔導者尋求帶領痛苦掙扎、犯罪、和觀念混淆的人們,把盼望、力量、資源、和只有基督才有的生命帶給他們。

以上十條至少代表了聖經輔導運動希望努力改進的方向。

Monday, September 5, 2011

從提綫木偶所聯想到的

這個木偶真是演活了,在藝人的手裏好像很有頭腦的樣子。上帝沒有把人造成木偶,不然就不會節外生枝,被撒旦引誘啦。我們人自從墮落離開上帝,總是自作聰明,其實越來越退化而不是進化。人與人互相攻擊,扯謊又扯淡,好多人都徹底失落了愛的藝術,真是需要回到造物主宰面前重新來過了。感謝主耶穌,他把我們帶囘家重新培育。



這個視頻是一個朋友用電郵傳給我的。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參加婚禮的隨想

有位親友的女兒結婚,我們全家都去觀禮道賀。開車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我們打算提前半小時到,結果路上遇到塞車,一分鐘都沒有提前!出門之前半小時從家裏一大堆卡片中找結婚賀卡,發現一張都沒有了,臨時決定到商店去選一張,大家一致推選小女兒去選卡片,她有藝術眼光。我從聖經裏找了一節祝賀快樂的經文抄寫下來,準備買了卡片以後寫上去。--你猜聖經中願誰歡喜快樂?當然是義人,那些信靠耶和華的人!這對年輕人認真信主,正是上帝所祝福的。女兒選了一個前面是精巧的蝶戀花型卡片,上面還印有以西結書的一節經文,也是祝願的吉言。我把所選的經文抄上去,我先生把他預備的一個紅包夾在裏面,表示我們家的祝福。

婚禮在一個酒店舉行,除了雙方父母親請來的朋友們,新郎、新娘都有一大幫好朋友前來賀禮。我們找到我們的親友夫婦,他們今天穿著體面,容光煥發。我說真是恭喜啊,嫁女兒啦,趕快抓緊機會搶著合影。我們是女方親朋,所以坐在左邊,音樂響起,大家翹首往門口看,先出來的是男方的父母,看上去很年輕哩,攜手並肩走到右邊前排入座。跟著女方母親和她的兒子攜手並肩出來,走到左邊前排入座。我的朋友化了妝,神采奕奕。她和男方的母親一起上前,把前面的兩根蠟燭點燃。新郎和他的伴郎一共五六位,魚貫而來,在前面站成一排,新娘的兄弟也跟在後面呢。我們的親友說他們平時玩在一起很要好,感謝主,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的美善。

新郎在中間翹首向門盼望,出來一個,是伴娘,走到前面站好,又出來一個伴娘,…一共六位扮娘一個一個出來,每一個都很美,但是新郎的眼睛始終注目門口。終于新娘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身披潔白婚紗,挽著父親手臂緩步走出來啦。她的臉色真是喜氣洋洋!

歡迎,禱告,讀幾節聖經,是耶穌臨別前交代他的門徒要彼此相愛那一段,然後證婚的牧師勉勵。他講了一個寓言小故事,總義就是用尊貴愛惜的方式待一個卑微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就能使這人變得格外美麗。但你若把尊貴美麗的人當作卑賤,那人就會失去光彩。這裡含有很妙的寓意,鼓勵人彼此善待,使人的美麗加增,因爲主就是用尊貴值當的方式待我們的!他用這種方式建造我們。在座的有一大幫未婚青年男女,這倒是滿有智慧的當衆勸告。

新郎新娘一句一句跟著牧師交換了彼此的誓言,當然是用英文,表示終生要彼此在神面前委身,無論在怎樣的境況裏都相愛。又彼此戴上預先準備好的戒指,然後和雙方的父母擁抱、贈送花束。呵呵,現在不時興鞠躬啦。後來我的這位親友和我們談天和等候吃飯的時候,手上就一直抱著女婿送的這束花啦。

吃飯的時候也是女方的客人在一邊,男方的客人在另一邊,新娘新郎單獨在中間擺個小圓桌,頻頻向兩邊致意。其間幾次被人慫恿親嘴,引來歡呼。吃飯之間有節目的,其中一個節目是新娘的最好朋友說幾句話。那個女孩從高中就認識新娘,大學住同一宿舍,她站出來拿著麥克風回憶了不少往事,誇讚新娘。新郎也是,他的best man是從高中的好友,現在是同一間教會的夥伴。事實上,整個婚禮節目編排看出新郎夥伴們的精心策劃,搞得花樣不少,幽默好玩。其間還邀請大家跳交際舞,連我小女兒都下去試了幾下。我的朋友說,從頭到尾都是年輕人自己費心籌劃設計的。

這位伴郎開玩笑說他用了多年時間和新郎很吃力地維持一份友誼,現在他終于願意結婚,從此可以把責任交給新娘了。他假裝一本正經地告訴新娘,說他的好友會是一位很不錯的第一任丈夫,忠心耿耿,愛主,哈哈!那個年輕人我雖然只是和他握握手道賀,卻看出是個熱情容易交往的人。二位父親大人分別講話,回憶一番,又把孩子分別交托囑咐一番,祝福他們,敬酒。他們也用幽默風格,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沒有囉嗦的中英翻譯,我猜想很多東西都是很不容易翻譯的。

我是第一次參加基督徒的婚宴。以前參加多次婚禮,都只是參加了禮後的水果點心招待會就離開。其實婚禮何曾不是一個見證神愛我們,給我們良朋好友和一切機會的時候?來參加婚禮的親友中有不少非信徒,目睹一群年輕基督徒的熱情洋溢的衷心歡慶和天長地久的盼望,豈不對照自家有所反思呢?我女兒就琢磨她以後結婚時要不要請那麽多她本人不怎麽熟悉認識的人,我丈夫拍著胸脯說,你不請我會請啊!開玩笑,她結婚還早著哩。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舊事已過,都成爲新

在親子關係、心理學、犯罪學研討中,專家們和大衆都在爭論,到底是教養nurture還是本性nature對人的影響更大?我們不知道一個小孩的個性形成是受教養環境的影響大些---父母如何對待這孩子,還是受遺傳基因的影響更大,即天生從父母帶來的基本傾向?

有個25嵗的高中女教師被發現和10個高中男生亂來,地方小報爆出新聞,居民紛紛寫信。一些說這個教師如此是因爲她的家庭和環境---她和她冷漠的父親關係疏遠,青少年時期被同學看為不討男生喜歡的人。另一些人說她的性亂交恐怕和成癮行爲的遺傳傾向或是荷爾蒙失衡有關。還有人歸結到她的個人責任。

Robert Kellemen博士說人墮落的個性歸結到三樣因素都有:關係環境、本性、和個人的責任。他寫了一本書Soul Physicians,有人推薦說很好,就買了來看。他擧以弗所書2章1-3節,說明墮落的人就是會選擇滿足個人心中的喜好,而且是住在一個墮落的世界風俗裏,在與神隔絕的環境裏受教養,因此會隨從世界和空中掌權者(虛假勾引者撒旦)的方式,於是死在過犯罪惡中---和神隔絕的關係。

在羅馬書5至8章,保羅描述了得到救贖的人性結構,也是從關係環境、本性、和個人責任三個方面都一齊更新。我們成爲神的兒女,有一位新的教養我們的父親,呼叫“阿爸,父”!神的靈和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所愛的兒女,基督的死與復活確保沒有任何東西能使我們與天上父親的慈愛教養相隔絕。在這個新的養育關係之下,保羅加上我們的新本性:老的我已經與基督同死,新的我已經和基督一同復活,開始了新的生活。Kellemen說信徒的這個新個性personality是願意、也能夠信任父神的。雖然有新的養育關係和新的人格,得救的人仍然有責任向舊的習性看自己是死的,向新的養育關係和本性看自己是活的。我們必須不斷地認定自己是“在基督裏”,這是一個新的人格。

在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耶利米先知關於新約的預言: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Kellemen博士用耶利米書31章的這些話證明,信徒既得到了一個新的本性new nature,又得到了一個新的關係環境new nurture。

生命改變的關鍵在於看自己是新的。對於西方人來説,看自己是新的必須包括看自己有一個新的本性。而對於亞洲人來説,自己的人格主要是被周圍的人際關係所定義的。自己固然可以選擇作怎樣的人,但能夠發揮的部分很有限。所以得救對於亞洲人來説,強調信徒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關係環境---三一神的家庭是至關重要。我們被神以新的方式來培育和器重,必須好好想該怎麽回應才適當。所謂“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就是要辨認和抛棄過去經歷的不良影響,刻意用信心住在新的養育關係裏。Kellemen博士是Capital Bible Seminary基督徒輔導和門徒培訓系主任,持有專業輔導執照,凡是對信徒生命改變事工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他的神觀。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理健康的人相信自己是不斷成長、可以改變的,不會把自己看死。可惜有不少基督徒辯論,認定自己的罪性不能改變,孤單掙扎感也不能改變。還是悔改吧!接受和相信上帝的恩典,祂已經歡歡喜喜把我們接入自己的家來,要開始重新培養了。別把上帝看成專挑你小毛病的審判官,那祂就沒有辦法培養你啦,要睜開信心的眼睛看一個新的現實:你是個生在新的家庭中的蒙愛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