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一章16-17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
在先知以賽亞的日子,以色列很多人拜偶像。耶和華給祂百姓的信息是:若不悔改災禍就要臨到。如何悔改呢?首先要洗濯自己rachatsu。這個希伯來字是指禮儀上的潔淨,常描寫在獻祭之前的自我洗濯。
Rachats是新約洗禮觀念的基礎,它包括了洗淨罪的意思,也就是從外面象徵性地除去裡面的污穢。既然禮儀上的浸水代表了靈裡的更新,改變心意,以色列百姓就要作出姿態,洗濯自己,請求耶和華潔淨/饒恕。
盡了禮儀還不夠,以賽亞進一步說要zaka,意思是在道德方面作清潔。整部舊約只有本處的zaka是加強式的反身動詞格式,即做在自己身上。換句話,神不是等著我們被動地允許祂來潔淨道德,而是指望我們自己來做:改變行為,然後進到祂面前!(那些相信人性全然敗壞的人需要默想這一句話,思考上帝為甚麼要如此吩咐。)
以賽亞提醒我們,禮儀和道德清潔是並進的。我們若想要享受和神在一起,就要注意這兩項。一項是外面的,一項是裡面的。上帝指望看到我們自己去做,不是等著祂來為我們做。神已經給了我們能力,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
可是假如你相信某個教義,說自己在道德上是無助的,那就不會去和肉體私慾相爭了。你放棄努力,坐在那裡等候聖靈來動工,那麼你的肉體私慾恐怕就自動贏了,因你不相信能夠做到神藉以賽亞所吩咐的「自潔」。
如果神所要求的是我們能夠做的,那麼這節經文就成了我們的戰鬥口號: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不需要靠邊站,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決意做祂裝備我們去做的事—按祂的期望和指示行動吧。
接下去以賽亞進一步說明要除掉惡行。我如何能夠除掉我的惡行?難道「除掉」之後我就沒有惡行了嗎?但以賽亞用希伯來動詞sur,意思其實比「除去」要寬廣。因為這字除了是丟掉或放下,還是「轉變」方向的意思,即去追求另外的東西。所以以賽亞這句話不是說把過去的錯誤行逕塗抹掉,改寫我的歷史,而是說改換方向,走另一條路,往聖經所教導的方向去。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悔改,不是看他的內心有多麼悔恨,而是要看他遇到同樣景況是否還走老路。我的行為若改變了方向,我就是悔改了。希伯來思想認為人生道路是循環的,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某些事並不稀奇。雖不完全一樣,但有個模式可循。這次我可以換個方向、除掉惡。
主似乎常常用這些重複的模式來試驗我們。我們曾經勝過的東西會再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舊習老套。我們如果得到過饒恕,就要學習功課,開拓新路,才算和主恩相稱。
如果除掉惡行就是不再做了,那麼就不必再用另一個動詞chadal。但前面的sur是改變方向,而後面的chadal才是「停止」。轉了方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必須不做那沒有做過的惡。
甚麼是惡呢?如何止住作惡?對於很多人來說,惡的標準是自己定的。從神學上,可以說惡的標準就是你所接受的神學架構,也就是看你以甚麼為最高權威。如果都以群組、文化、國家為權威,那麼大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善惡觀念。可是神的國度之有一個權威。祂確定甚麼美善,甚麼醜惡。
有些人聲稱自己是神國的公民,是跟隨耶和華的,卻只挑選祂的一部份命令來執行。他們口稱審判在於主,行為卻是按自己的想法。凡跟從主耶和華的都要接受一個真理,就是惟有祂是確定善惡的主。祂的誡命有些很容易遵行,有些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和我們原有的文化習慣和宗教觀念有衝突的誡命。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希伯來文默想日誌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Saturday, November 29, 2014
Thursday, November 27, 2014
感恩節之歌
也許大人都忙著籌備聚餐和問候親友,這首歌反映出小孩子過感恩節的快樂心情,讓我們一窺19世紀美國農村的民俗。現在我們可以從超市買回一袋配好調味料的火雞,按照附著的說明書烤熟就行,真是太方便了。我們有許多事可以感恩!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The horse knows the way to carry the sleigh,
Through the white and drifted snow, O!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Oh how the wind does blow!
It stings the toes, and bites the nose,
As over the ground we go.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o have a first-rate play;
Oh hear the bells ring,
"Ting-a-ling-ling!"
Hurrah for Thanksgiving Day, Hey!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rot fast my dapple gray!
Spring over the ground, like a hunting hound!
For this is Thanksgiving Day, Hey!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And straight through the barnyard gate,
We seem to go extremely slow.
It is so hard to wait!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Now grandmother's cap I spy!
Hurrah for the fun!
Is the pudding done?
Hurrah for the pumpkin pie!
(repeat the 1st stance)
當然,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壞消息。現在通訊發達,那些壞消息會讓人焦慮。但我們靠主的恩典,也許可以看到自己能夠發揮的一份角色。
Monday, November 24, 2014
天主教:神學差別有多大?
2007年5月,福音派神學學會的會長Francis Beckwith宣布離職,因為他正式歸回天主教了。14歲離開自己的天主教傳統,成為新教基督徒,多年之後竟然決定回到天主教,這件事當時很轟動,許多報章去采訪他。本文取自Christianity Today的網站。
Beckwith並沒有想要否定和貶斥新教,他認為新教造就了他,自己現在和從前並不一樣。他聲稱是福音派的天主教信徒。
記者問Beckwith,您從福音派的群體帶回天主教什麽好東西呢?Beckwith舉了好幾項。首先是因為福音派強調聖經的重要性,特別注意字句的內容,作禮拜時就不那麽感覺神秘,而比較是認知性的。比如念誦了使徒信經後,他就注意到信經中只提了兩個人的名字--彼拉多和瑪利亞。
他說有些天主教的教導常被新教誤解,比如稱義的問題。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Beckwith說,作為福音派的信徒,談成聖總有些動力不足的感覺,而作為天主教的信徒,則相信自己的美德很重要,讓神的恩典透過行為操練出來,將來是被主數算的。福音派強調道德生活,到天主教就加上了動力,很好。
有些人說天主教的體系是靠行為、擔重擔,Beckwith不那麽看,他說行善是機會,借著順服誡命和領取聖禮,讓神在自己身上做工的恩典流露出來。可惜稱義觀有時被一些天主教的平信徒表達得不太好。
Beckwith還被問到在不失去福音派神學基本要點的條件下,福音派可以從天主教的大公傳統學到什麽。他說,大多福音派認定為真理的重要神學教義,比如三一論和基督的神性等等,老早以前就透過激烈的辯論和分析思考定下來了。福音派如果以為自己必須在天主教以外另外重新搞一套系統神學,來培訓自己的神職人員,那真是天大的玩笑。我們沒有一個正統的神學觀念不是繼承了天主教的大公傳統來的。
你讀聖經,裏面沒有尼西亞信經。聖經當然支持尼西亞信經,但你需要一個教會來宣告信經。宗教改革的背景是個已經存在的傳統,加爾文和路德並沒有回頭重新寫尼西亞信經,他們認為接受那些信經是當然的。
Beckwith說查看基督教的禮儀可以幫助福音派了解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傳統。很多福音派的信徒反對,說那些聖禮不合聖經。可是你追溯那些聖禮的來歷,教會歷史上差不多從使徒時期就有了,是從使徒承傳下來的。很早的教父作品中就提到懺悔禮,那些受逼迫時否認了自己信仰的基督徒必須公開認罪和接受苦修,這些在當時是認為完全符合信仰教義的。
Beckwith回到天主教的事件引起福音派的強烈反應,讓他感到有責任,不能丟天主教會的臉,也不能丟福音界朋友的臉。他發現自己有獨特的機會和兩邊對話,增加彼此了解,或許可以邁向某種團結合一。Beckwith在自己的博客和電郵中收到大量的評論,大多是平信徒表示不理解。聖經的學術研究人士反應比較沒有那麽激烈,因為天主教和福音派的學者比較常交流。Beckwith說,那些沒有宗派的Bible church人士現在還在讀1950年代出版的介紹天主教的書籍,太落伍了。福音派有責任搞些普及教育,而天主教現在也有義務為福音派說些公道話。
其實福音派路德會和天主教在十幾年前已經就稱義的問題達到和解了,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寫了一本書,Is the Reformation Over?Beckwith看了以後就去讀那個關於稱義的聯合宣言,又讀了一些天主教作者寫的關於恩典和信心的書,發現他們寫得很好。福音派怎麽不看看這些書,以致對天主教有那麽大的誤解呢?Beckwith的結論是:福音派的信仰是在高度的頭腦認知層面上,又持守一個幾乎是律法主義的稱義觀,心裏就沒有空間給神的恩典做工、透過你來行善的理念了。
天主教和新教辯論唯獨聖經的問題。天主教的思想家會說,聖經中沒有提到「唯獨聖經」。而新教說,沒有提到,但含有這個意思。即使聖經是含有這個意思,我就該接受?可蘭經的信徒也相信Sola Scriptura的。教會對於確定聖經的權威發揮了作用,但Beckwith說,你若接受某個狹窄的「唯獨聖經」觀,那就幾乎不可能了解天主教的觀點。
那麽聖經和教會相比,哪個權威大些呢?一個說教會制訂了聖經的正典,另一個比較謙卑,說教會認識到聖經中聖靈的聲音,就順服了聖靈,制訂出正典。加爾文主義者喜歡講論神的道德屬性:神如此說了,所以我們要順服,不是因為神的美善而順服。Beckwith不同意把權威當作獨裁,他認為神給了教會權柄來作判斷,聖靈也允許了,謙卑地接受了教會的裁決。
ETS的對Weckwith的反應是決定進行反思。在2014年的年會上,會長Schreiner的對Weckwith作了評論,很大方地接納了他,您可以從我前一篇文章看到ETS對天主教稱義問題的回應。
Beckwith並沒有想要否定和貶斥新教,他認為新教造就了他,自己現在和從前並不一樣。他聲稱是福音派的天主教信徒。
記者問Beckwith,您從福音派的群體帶回天主教什麽好東西呢?Beckwith舉了好幾項。首先是因為福音派強調聖經的重要性,特別注意字句的內容,作禮拜時就不那麽感覺神秘,而比較是認知性的。比如念誦了使徒信經後,他就注意到信經中只提了兩個人的名字--彼拉多和瑪利亞。
他說有些天主教的教導常被新教誤解,比如稱義的問題。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Beckwith說,作為福音派的信徒,談成聖總有些動力不足的感覺,而作為天主教的信徒,則相信自己的美德很重要,讓神的恩典透過行為操練出來,將來是被主數算的。福音派強調道德生活,到天主教就加上了動力,很好。
有些人說天主教的體系是靠行為、擔重擔,Beckwith不那麽看,他說行善是機會,借著順服誡命和領取聖禮,讓神在自己身上做工的恩典流露出來。可惜稱義觀有時被一些天主教的平信徒表達得不太好。
Beckwith還被問到在不失去福音派神學基本要點的條件下,福音派可以從天主教的大公傳統學到什麽。他說,大多福音派認定為真理的重要神學教義,比如三一論和基督的神性等等,老早以前就透過激烈的辯論和分析思考定下來了。福音派如果以為自己必須在天主教以外另外重新搞一套系統神學,來培訓自己的神職人員,那真是天大的玩笑。我們沒有一個正統的神學觀念不是繼承了天主教的大公傳統來的。
你讀聖經,裏面沒有尼西亞信經。聖經當然支持尼西亞信經,但你需要一個教會來宣告信經。宗教改革的背景是個已經存在的傳統,加爾文和路德並沒有回頭重新寫尼西亞信經,他們認為接受那些信經是當然的。
Beckwith說查看基督教的禮儀可以幫助福音派了解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傳統。很多福音派的信徒反對,說那些聖禮不合聖經。可是你追溯那些聖禮的來歷,教會歷史上差不多從使徒時期就有了,是從使徒承傳下來的。很早的教父作品中就提到懺悔禮,那些受逼迫時否認了自己信仰的基督徒必須公開認罪和接受苦修,這些在當時是認為完全符合信仰教義的。
Beckwith回到天主教的事件引起福音派的強烈反應,讓他感到有責任,不能丟天主教會的臉,也不能丟福音界朋友的臉。他發現自己有獨特的機會和兩邊對話,增加彼此了解,或許可以邁向某種團結合一。Beckwith在自己的博客和電郵中收到大量的評論,大多是平信徒表示不理解。聖經的學術研究人士反應比較沒有那麽激烈,因為天主教和福音派的學者比較常交流。Beckwith說,那些沒有宗派的Bible church人士現在還在讀1950年代出版的介紹天主教的書籍,太落伍了。福音派有責任搞些普及教育,而天主教現在也有義務為福音派說些公道話。
其實福音派路德會和天主教在十幾年前已經就稱義的問題達到和解了,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寫了一本書,Is the Reformation Over?Beckwith看了以後就去讀那個關於稱義的聯合宣言,又讀了一些天主教作者寫的關於恩典和信心的書,發現他們寫得很好。福音派怎麽不看看這些書,以致對天主教有那麽大的誤解呢?Beckwith的結論是:福音派的信仰是在高度的頭腦認知層面上,又持守一個幾乎是律法主義的稱義觀,心裏就沒有空間給神的恩典做工、透過你來行善的理念了。
天主教和新教辯論唯獨聖經的問題。天主教的思想家會說,聖經中沒有提到「唯獨聖經」。而新教說,沒有提到,但含有這個意思。即使聖經是含有這個意思,我就該接受?可蘭經的信徒也相信Sola Scriptura的。教會對於確定聖經的權威發揮了作用,但Beckwith說,你若接受某個狹窄的「唯獨聖經」觀,那就幾乎不可能了解天主教的觀點。
那麽聖經和教會相比,哪個權威大些呢?一個說教會制訂了聖經的正典,另一個比較謙卑,說教會認識到聖經中聖靈的聲音,就順服了聖靈,制訂出正典。加爾文主義者喜歡講論神的道德屬性:神如此說了,所以我們要順服,不是因為神的美善而順服。Beckwith不同意把權威當作獨裁,他認為神給了教會權柄來作判斷,聖靈也允許了,謙卑地接受了教會的裁決。
ETS的對Weckwith的反應是決定進行反思。在2014年的年會上,會長Schreiner的對Weckwith作了評論,很大方地接納了他,您可以從我前一篇文章看到ETS對天主教稱義問題的回應。
Saturday, November 22, 2014
我為甚麼參加ETS大會?
福音派神學學會ETS(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每年冬天在感恩節的前一周召開三天,大多在美國東部。今年他們來到氣候溫和的San Diego開會,我很想去見識一下。我認為自己屬於福音派的信徒--注重聖經教導,注重廣傳福音等等。至於神學理念,五花八門,我現在恐怕不屬於基要派。
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保守,最突出的是堅持「聖經無誤」。我認為我可以同意聖經無誤,是在於神的道無誤,基督福音的真理無誤,透過聖經和聖靈啟示給人。不是抄本無誤或作者無誤,更不是人對神的認識無誤,或我們對於聖經的解讀無誤。
從ETS大會發言和眾多的講座內容來看,有不少會員還是相當開放的,有些講員不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都被邀請來講。
有一位Jackson Wu把福音信息處境化,從東方人榮辱感方面的需要來解釋「得救」和與神建立關係。他說罪就是「辱」(shame)和不配的關係,人丟了上帝的面子,或是不給上帝面子。然後耶穌為上帝而死,顯出神的義來,因祂在高位,祂若不想主動挽救關係,按東方觀念就屬不義。大家聽了Wu之後都感覺很有道理,詳細可以買他的書來看,Saving God’s Face。
有些講座紀念某個福音派神學家對神學的貢獻,比如用三一論宣教,原來是Stanley Grenz博士,堪稱為福音派填補了一個空白。三一生活是效法基督,參與和見證三一神的合一團結性情,以美好的群體關係吸引人歸主的生活,很不錯的理念,比起個人得救的傳福音法,恐怕更合適華人。
會長Thomas Schreiner在一個晚餐會後發言,反思傳統的「唯獨信心」Sola Fide。他很大方地說,我們從聖經找到根據,主張人唯獨靠信心得救,可是人家天主教也從聖經找到根據,反對「唯獨信心」,雅各書不是很明確嗎?我們要小心反思,不要單為了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他指出聖經中的確沒有imputation的說法,即所謂的「歸算」。信心不只是頭腦中的同意,稱義和得救也不是一碼事,還是把得救看作一個過程比較好,不要看成一步等等。
我為這些話鼓掌!神學是可以調整的,千萬不要以為福音派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就以維護自己的教義為己任。
我注意到大會中的女士比男士少了好多,我想是因為很多福音派教會把婦女排除在領袖圈子之外。與會者大多是神學教授或學者,或是關心神學動向的教會領袖。大多「根據聖經」主張婦女不宜教導。
我在CBE的書攤幫了兩個鐘頭,感到男女平等服事主的理念在ETS不那麼容易推廣。有個人路過看看,我故意對他說,男女平等,教會落在社會的後面了。這人立即轉移話題說,跟在社會後面有甚麼好?那很糟糕!...我追問他說,您是說提倡男女平等就是走下坡路?他不回答,繼續居高臨下地批評社會和文化--典型的福音與文化對立說。
有一人問我是否打算每年都參加ETS大會,不打算--我今年參加是因為離得近。明年的主題是「婚姻與家庭」,也許會有多些女士參加,畢竟那一塊是他們分派給女人的天地。
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保守,最突出的是堅持「聖經無誤」。我認為我可以同意聖經無誤,是在於神的道無誤,基督福音的真理無誤,透過聖經和聖靈啟示給人。不是抄本無誤或作者無誤,更不是人對神的認識無誤,或我們對於聖經的解讀無誤。
從ETS大會發言和眾多的講座內容來看,有不少會員還是相當開放的,有些講員不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都被邀請來講。
有一位Jackson Wu把福音信息處境化,從東方人榮辱感方面的需要來解釋「得救」和與神建立關係。他說罪就是「辱」(shame)和不配的關係,人丟了上帝的面子,或是不給上帝面子。然後耶穌為上帝而死,顯出神的義來,因祂在高位,祂若不想主動挽救關係,按東方觀念就屬不義。大家聽了Wu之後都感覺很有道理,詳細可以買他的書來看,Saving God’s Face。
有些講座紀念某個福音派神學家對神學的貢獻,比如用三一論宣教,原來是Stanley Grenz博士,堪稱為福音派填補了一個空白。三一生活是效法基督,參與和見證三一神的合一團結性情,以美好的群體關係吸引人歸主的生活,很不錯的理念,比起個人得救的傳福音法,恐怕更合適華人。
會長Thomas Schreiner在一個晚餐會後發言,反思傳統的「唯獨信心」Sola Fide。他很大方地說,我們從聖經找到根據,主張人唯獨靠信心得救,可是人家天主教也從聖經找到根據,反對「唯獨信心」,雅各書不是很明確嗎?我們要小心反思,不要單為了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他指出聖經中的確沒有imputation的說法,即所謂的「歸算」。信心不只是頭腦中的同意,稱義和得救也不是一碼事,還是把得救看作一個過程比較好,不要看成一步等等。
我為這些話鼓掌!神學是可以調整的,千萬不要以為福音派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就以維護自己的教義為己任。
我注意到大會中的女士比男士少了好多,我想是因為很多福音派教會把婦女排除在領袖圈子之外。與會者大多是神學教授或學者,或是關心神學動向的教會領袖。大多「根據聖經」主張婦女不宜教導。
我在CBE的書攤幫了兩個鐘頭,感到男女平等服事主的理念在ETS不那麼容易推廣。有個人路過看看,我故意對他說,男女平等,教會落在社會的後面了。這人立即轉移話題說,跟在社會後面有甚麼好?那很糟糕!...我追問他說,您是說提倡男女平等就是走下坡路?他不回答,繼續居高臨下地批評社會和文化--典型的福音與文化對立說。
有一人問我是否打算每年都參加ETS大會,不打算--我今年參加是因為離得近。明年的主題是「婚姻與家庭」,也許會有多些女士參加,畢竟那一塊是他們分派給女人的天地。
Thursday, November 20, 2014
主權的神引發壞事?
極端的加爾文主義者相信神預定人類犯罪墮落,以及所有的壞事發生,甚至能阻止惡人行惡,愚人犯錯。但從經驗來說,不難知道神無法完全掌控人行善或行惡。前次我寫過一篇反思神的全能的文章,現在我又找到一節經文,不容我們把神想得會引發壞事。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去年10月25日的原文默想日誌。
詩篇一四五篇17節: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
大衛這句詩回答了好幾個問題。第一,回答了「神為甚麼讓這些壞事發生」的問題。耶和華在祂一切的作為上都有公義tsaddiq。Tsaddiq就是公正、合法、正義的意思。大衛說,沒有一件事會落在神的目的之外,雖然我們不明白,神要達到公正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實現。
神的品格不等於祂的作為,第二個問題是「神實際上引起這些壞事發生嗎」?不。雖然神能夠利用壞事來為祂的目的服務,那些壞事卻不是神去有意安排發生的,因為神的作為都是出於祂的慈愛chasid。如果我們堅持說壞事也都是神所引發的,那麼祂就稱不上是「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對嗎?
Chasid是從chased來,chased的概念回答了第三個問題:「神直接做的是哪些事」?我們發現神做的都涉及有意地建立和人的關係。祂忠實可靠,是要傳遞一個明顯的信息:祂要照祂的主權來守約施慈愛給祂的百姓。
也許你會想是壞運氣讓你遇上苦難,但是大衛說,雖然人可能悖逆,神卻有意把壞事變為好事。神的靈做工,沒有一件事不能讓我們更靠近神,我們只要再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不能安心倚靠祂來照管我」?
詩篇一四五篇17節: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
大衛這句詩回答了好幾個問題。第一,回答了「神為甚麼讓這些壞事發生」的問題。耶和華在祂一切的作為上都有公義tsaddiq。Tsaddiq就是公正、合法、正義的意思。大衛說,沒有一件事會落在神的目的之外,雖然我們不明白,神要達到公正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實現。
神的品格不等於祂的作為,第二個問題是「神實際上引起這些壞事發生嗎」?不。雖然神能夠利用壞事來為祂的目的服務,那些壞事卻不是神去有意安排發生的,因為神的作為都是出於祂的慈愛chasid。如果我們堅持說壞事也都是神所引發的,那麼祂就稱不上是「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對嗎?
Chasid是從chased來,chased的概念回答了第三個問題:「神直接做的是哪些事」?我們發現神做的都涉及有意地建立和人的關係。祂忠實可靠,是要傳遞一個明顯的信息:祂要照祂的主權來守約施慈愛給祂的百姓。
也許你會想是壞運氣讓你遇上苦難,但是大衛說,雖然人可能悖逆,神卻有意把壞事變為好事。神的靈做工,沒有一件事不能讓我們更靠近神,我們只要再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不能安心倚靠祂來照管我」?
Sunday, November 16, 2014
Criticism:聖經考證的方法
上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研究聖經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必須敢動腦筋,敢問問題,教會真應該是一個學習的群體,提倡寬鬆的彼此切磋探討的風氣。
本文談談研究聖經的工具。由於大家都不是專業的聖經研究學者,手上只有不同版本的翻譯,於到不明白的問題就需要多讀書,看看人家有沒有甚麼新近研究的發現和結果。現在網路發達,網上常能搜索到資料,還有些網站提供了很好的研經搜索工具,總要積極利用。不要被動接受所聽的道,乃要用critical thinking去思辨。(其實這正是保羅在林前十四所吩咐的。)
在聖經研究領域,Criticism應該翻譯為「考證」,因為是包括了分析鑑別、推理、假設、評估、設立解釋原則等等。Criticism不該翻譯成「批判」,很多信徒一聽見「聖經批判」就誤以為那些學者是要攻擊聖經。
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或方法叫作歷史考證(Historical Criticism),早期叫作「高等考證」,是和「低等考證」比較得來的名稱。切記,不是「批判」,不要誤解聖經的考證/鑑別學,聖經不是批判的對象,乃是考證的對象。經文鑑別/考證(lower criticism)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早期的準確字句,排除手抄本中的錯誤。而歷史考證的目的乃是找出經文寫作時,作者的意思或當時聽者的理解是甚麼。和這種方法相對的是傳統方法:用哲學和神學來解釋經文。
歷史考證非常重視寫作時間。舊約最早的經文是晚銅或鐵器時期寫的,根據內文考證,是農業社會的作品,不是遊牧民族的作品,作者把口傳的文學寫下來。所以,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都不可能是寫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大衛的故事和他的王朝,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卻刻畫得非常清楚。所以舊約很可能是大衛建國後不久寫下的,我們必須從他們眼中看創造和祖上的故事。
古體的希伯來字母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和非利士字母發展出來的,剛好是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之前。有一部分書卷是用亞蘭文寫的,我們就知道寫作時期比較晚。而有些收入第二正典的書卷(所謂次經)是用希臘文寫的,來自LXX譯本,寫作時間更晚。新約全部用希臘文寫成,因為是那個時期最通行的官方語言。
歷史考證後來發展出更細的分支:來源考證,文學形式考證,編輯修改考證等等。教會比較接受和使用的歷史文法解經屬於最基本的歷史考證,是針對靈意解經的偏差而來的按字面解經。我的博客文章中有許多歷史文法解經的例子,比如「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嗎」一文,根據前後文所敘述的歷史場合,來理解那句可以靈活翻譯的話。
文學考證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但歷史考證其實是文學考證的一個分支。它不管各部份經文的來歷背景,只把注意力放在最後的文學結構上,從字裡行間用常理來分析經文的意思。這個方法常常會與歷史考證資料結合起來用。比如雅各在伯特利作夢,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有天使在梯子上,上去下來,並且耶和華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
我們若知道主前900年創世記寫作的時候,伯特利是外邦人拜巴力的神龕,就可了解到經文的用意可能是貶低巴力,尊崇耶和華。
另一個例子是辨識詩歌結構。詩詞常帶誇張的形容,不必當作歷史來考證或推翻。比如約書亞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第十章)
丁道爾的解經書指出,這是個交叉對偶結構的詩詞中心,日月停止被強調為造物主聽祂百姓的手段:
A. 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節)
B. 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12節)
C. 日頭停留、月亮止住,這是真的(12-13節)
B'. 耶和華聽一個人的禱告(14節)
A'. 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14節)
聖經的重點是告訴我們,神如何與祂的子民立約,以及百姓如何可以生活在祂的恩惠中。至於我們所在的宗派所強調的解經和教義,總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幫助我們進入研經學道的門,但有機會還是要虛心了解別人的解經和教義,不要自大。
本文談談研究聖經的工具。由於大家都不是專業的聖經研究學者,手上只有不同版本的翻譯,於到不明白的問題就需要多讀書,看看人家有沒有甚麼新近研究的發現和結果。現在網路發達,網上常能搜索到資料,還有些網站提供了很好的研經搜索工具,總要積極利用。不要被動接受所聽的道,乃要用critical thinking去思辨。(其實這正是保羅在林前十四所吩咐的。)
在聖經研究領域,Criticism應該翻譯為「考證」,因為是包括了分析鑑別、推理、假設、評估、設立解釋原則等等。Criticism不該翻譯成「批判」,很多信徒一聽見「聖經批判」就誤以為那些學者是要攻擊聖經。
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或方法叫作歷史考證(Historical Criticism),早期叫作「高等考證」,是和「低等考證」比較得來的名稱。切記,不是「批判」,不要誤解聖經的考證/鑑別學,聖經不是批判的對象,乃是考證的對象。經文鑑別/考證(lower criticism)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早期的準確字句,排除手抄本中的錯誤。而歷史考證的目的乃是找出經文寫作時,作者的意思或當時聽者的理解是甚麼。和這種方法相對的是傳統方法:用哲學和神學來解釋經文。
歷史考證非常重視寫作時間。舊約最早的經文是晚銅或鐵器時期寫的,根據內文考證,是農業社會的作品,不是遊牧民族的作品,作者把口傳的文學寫下來。所以,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都不可能是寫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大衛的故事和他的王朝,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卻刻畫得非常清楚。所以舊約很可能是大衛建國後不久寫下的,我們必須從他們眼中看創造和祖上的故事。
古體的希伯來字母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和非利士字母發展出來的,剛好是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之前。有一部分書卷是用亞蘭文寫的,我們就知道寫作時期比較晚。而有些收入第二正典的書卷(所謂次經)是用希臘文寫的,來自LXX譯本,寫作時間更晚。新約全部用希臘文寫成,因為是那個時期最通行的官方語言。
歷史考證後來發展出更細的分支:來源考證,文學形式考證,編輯修改考證等等。教會比較接受和使用的歷史文法解經屬於最基本的歷史考證,是針對靈意解經的偏差而來的按字面解經。我的博客文章中有許多歷史文法解經的例子,比如「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嗎」一文,根據前後文所敘述的歷史場合,來理解那句可以靈活翻譯的話。
文學考證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但歷史考證其實是文學考證的一個分支。它不管各部份經文的來歷背景,只把注意力放在最後的文學結構上,從字裡行間用常理來分析經文的意思。這個方法常常會與歷史考證資料結合起來用。比如雅各在伯特利作夢,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有天使在梯子上,上去下來,並且耶和華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
我們若知道主前900年創世記寫作的時候,伯特利是外邦人拜巴力的神龕,就可了解到經文的用意可能是貶低巴力,尊崇耶和華。
另一個例子是辨識詩歌結構。詩詞常帶誇張的形容,不必當作歷史來考證或推翻。比如約書亞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第十章)
丁道爾的解經書指出,這是個交叉對偶結構的詩詞中心,日月停止被強調為造物主聽祂百姓的手段:
A. 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節)
B. 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12節)
C. 日頭停留、月亮止住,這是真的(12-13節)
B'. 耶和華聽一個人的禱告(14節)
A'. 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14節)
聖經的重點是告訴我們,神如何與祂的子民立約,以及百姓如何可以生活在祂的恩惠中。至於我們所在的宗派所強調的解經和教義,總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幫助我們進入研經學道的門,但有機會還是要虛心了解別人的解經和教義,不要自大。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武加大:聖經的拉丁譯本
拉丁文聖經是對西方教會影響最大的聖經,特別是耶柔米翻譯的Vulgate譯本,由羅馬皇帝支持翻譯,成為西方教會的公認權威文本。
拉丁文雖然是羅馬人祖上的語言,但在初代教會時期,拉丁文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希臘文才是第一語言。保羅寫的羅馬書信,初期的羅馬教會領袖寫的革利免書和黑馬牧人書,都是用希臘文寫的,不是用拉丁文。
最早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基督徒卻不在羅馬帝國,乃在北非地區,可能是因為羅馬在北非有商人和軍事殖民地,都講拉丁文。180年北非有12位基督徒殉道的傳記是用拉丁文寫的,而公元200多年北非迦太基的特土良教父就引用拉丁文的經文來反駁異端。那些舊拉丁文抄本,連同一些很早期的敘利亞文抄本和coptic抄本一起,都不是羅馬帝國參與推廣的,乃是基督教在埃及、北非地區興旺的證據。
到了公元400年,基督教已得到羅馬帝國支持,奧古斯丁和耶柔米都認為舊拉丁譯文的質量很差,數量也太少,不夠用。於是當時的羅馬教宗指派耶柔米,用七十士希臘文本(LXX)為基礎,來訂正舊拉丁文本。
耶柔米從382年先開始修改福音書,然後舊約部份從詩篇開始翻譯。他起初是翻譯希臘文本,可是他還通希伯來文,比較對照後,越來越相信希伯來文是更好的文本,於是乾脆甩掉LXX,直接從希伯來文重新翻譯。LXX希臘聖經比希伯來聖經多了好幾卷書,耶柔米後來就不翻希伯來聖經中沒有的書卷了。這可不是誰授權給他,乃是他自做主張。
奧古斯丁對耶柔米拋棄LXX希臘文本很不滿意,他認為至少應在差異處加上註腳,因為當時教會普遍相信希臘文翻譯中有神的啟示,LXX是最權威的。但是無論如何,耶柔米的翻譯還是很優秀的。在涉及到神學關鍵的地方,比如以賽亞書七章14節,他沒有採用希伯來文本中的「年輕女子」生子,乃參考了新約引用的LXX,用「童女」生子來翻譯拉丁文本。這本武加大譯本(Vulgate)和奧古斯丁的教義文獻一起,後來成為中世紀對西方教會和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源頭之一。
拉丁文雖然是羅馬人祖上的語言,但在初代教會時期,拉丁文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希臘文才是第一語言。保羅寫的羅馬書信,初期的羅馬教會領袖寫的革利免書和黑馬牧人書,都是用希臘文寫的,不是用拉丁文。
最早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基督徒卻不在羅馬帝國,乃在北非地區,可能是因為羅馬在北非有商人和軍事殖民地,都講拉丁文。180年北非有12位基督徒殉道的傳記是用拉丁文寫的,而公元200多年北非迦太基的特土良教父就引用拉丁文的經文來反駁異端。那些舊拉丁文抄本,連同一些很早期的敘利亞文抄本和coptic抄本一起,都不是羅馬帝國參與推廣的,乃是基督教在埃及、北非地區興旺的證據。
到了公元400年,基督教已得到羅馬帝國支持,奧古斯丁和耶柔米都認為舊拉丁譯文的質量很差,數量也太少,不夠用。於是當時的羅馬教宗指派耶柔米,用七十士希臘文本(LXX)為基礎,來訂正舊拉丁文本。
耶柔米從382年先開始修改福音書,然後舊約部份從詩篇開始翻譯。他起初是翻譯希臘文本,可是他還通希伯來文,比較對照後,越來越相信希伯來文是更好的文本,於是乾脆甩掉LXX,直接從希伯來文重新翻譯。LXX希臘聖經比希伯來聖經多了好幾卷書,耶柔米後來就不翻希伯來聖經中沒有的書卷了。這可不是誰授權給他,乃是他自做主張。
奧古斯丁對耶柔米拋棄LXX希臘文本很不滿意,他認為至少應在差異處加上註腳,因為當時教會普遍相信希臘文翻譯中有神的啟示,LXX是最權威的。但是無論如何,耶柔米的翻譯還是很優秀的。在涉及到神學關鍵的地方,比如以賽亞書七章14節,他沒有採用希伯來文本中的「年輕女子」生子,乃參考了新約引用的LXX,用「童女」生子來翻譯拉丁文本。這本武加大譯本(Vulgate)和奧古斯丁的教義文獻一起,後來成為中世紀對西方教會和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源頭之一。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基督降臨節
華人教會大多不注重古老的降臨節(Advent)的傳統。降臨節是從聖誕節前的第四个星期日開始的一段時間,許多基督徒在此期間祈禱,齋戒,懺悔,預備自己的心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傳統上是預備一個花環蠟燭台,上面插五隻蠟燭,每週多點燃一隻蠟燭。第一週是希望的蠟燭,第二週是仁愛的,第三週喜樂,第四週和平,聖誕節那天把基督的蠟燭點燃。下面的念詞道出意義:
希望
11月30日 – 降臨節第一主日
點燃一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希望。你在世上是神的希望。你出生軟弱無助,然後長大,再次成為無助。於是神告訴你,要在祂裡面找希望,你信了。現在你一生的意義就是:在一個迫切需要希望的世界中,作神的理想和希望。擊敗憂鬱和干擾,我們都需要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藥膏。
讀經:以賽亞書64章1-9節,哥林多前書1章3-9節。
仁愛 12月7日– 降臨節第二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仁愛。仁愛能夠化敵為友,能夠改變文化環境,能夠幫助你成長,全面達到神創造你的潛能。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時常體驗仁愛。 讀經:以賽亞書四十章1-11節,馬可福音一章1-8節。
喜樂
12月14日 – 降臨節第三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和一隻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喜樂。喜樂是天堂的重要的成分。喜樂除了能夠醫治人心,還能夠轉變個性。我們都歡喜快樂住在神的面前。
讀經: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11節,約翰福音一章6-8節,19-28節。
和平
12月21日– 降臨節第四主日
點燃三支紫色蠟燭和一支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和平。鴿子對於基督徒既象徵了聖靈降臨在我們中間,又代表了和平。聖靈內住的群體是有創意和多樣的,同時又是自由敞開、和平相處的群體,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在這裡既有聖靈臨在,又有耶穌所願的合一與平安。
讀經:以賽亞書26章1-4節,路加福音一章26-38節。
基督
12月25日 – 聖誕節
點燃所有五隻紫色、粉色、和白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那隻蠟燭是為基督已經來了。我們守候等待,基督終於降生在人間。祂來轉變我們和轉變世界,榮耀歸給至高的神!
讀經:以賽亞書9章2-7節。
另外,常有教會在這個時期舉行各種大型小型的聖誕歌曲吟唱會,今年我們是在12月14日。您如果留心,自己的住區附近也一定有這類的音樂會。聖誕音樂是另一個古老的傳統特色。
傳統上是預備一個花環蠟燭台,上面插五隻蠟燭,每週多點燃一隻蠟燭。第一週是希望的蠟燭,第二週是仁愛的,第三週喜樂,第四週和平,聖誕節那天把基督的蠟燭點燃。下面的念詞道出意義:
希望
11月30日 – 降臨節第一主日
點燃一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希望。你在世上是神的希望。你出生軟弱無助,然後長大,再次成為無助。於是神告訴你,要在祂裡面找希望,你信了。現在你一生的意義就是:在一個迫切需要希望的世界中,作神的理想和希望。擊敗憂鬱和干擾,我們都需要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藥膏。
讀經:以賽亞書64章1-9節,哥林多前書1章3-9節。
仁愛 12月7日– 降臨節第二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仁愛。仁愛能夠化敵為友,能夠改變文化環境,能夠幫助你成長,全面達到神創造你的潛能。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時常體驗仁愛。 讀經:以賽亞書四十章1-11節,馬可福音一章1-8節。
喜樂
12月14日 – 降臨節第三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和一隻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喜樂。喜樂是天堂的重要的成分。喜樂除了能夠醫治人心,還能夠轉變個性。我們都歡喜快樂住在神的面前。
讀經: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11節,約翰福音一章6-8節,19-28節。
和平
12月21日– 降臨節第四主日
點燃三支紫色蠟燭和一支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和平。鴿子對於基督徒既象徵了聖靈降臨在我們中間,又代表了和平。聖靈內住的群體是有創意和多樣的,同時又是自由敞開、和平相處的群體,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在這裡既有聖靈臨在,又有耶穌所願的合一與平安。
讀經:以賽亞書26章1-4節,路加福音一章26-38節。
基督
12月25日 – 聖誕節
點燃所有五隻紫色、粉色、和白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那隻蠟燭是為基督已經來了。我們守候等待,基督終於降生在人間。祂來轉變我們和轉變世界,榮耀歸給至高的神!
讀經:以賽亞書9章2-7節。
另外,常有教會在這個時期舉行各種大型小型的聖誕歌曲吟唱會,今年我們是在12月14日。您如果留心,自己的住區附近也一定有這類的音樂會。聖誕音樂是另一個古老的傳統特色。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口傳文化中的聖經抄本
本文內容取自John H. Walton和D. Brent Sandy所著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一書,書中就聖經的寫作和傳播提出21個主張,其中包括聖經的認知環境是口傳文化等等。聖經真理的傳播不靠精準的書寫文字是其中第13條。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猶太人和基督徒口傳的信息和抄本上所寫的字句有甚麼不同呢?經上用文字所記下的信息到底是甚麼本質,有什麼特性呢?Walton教授主要研究的是希臘文的新約。他指出抄本中有很多異文(variants)的事實:
現存的聖經手抄本殘卷有6000份左右,而且還在不斷地找到,加上幾千份各種語言的譯本,一共差不多9000份,加上上萬次被教父引用,不尋常地見證了聖經。但是,沒有一份抄本所寫的是完全一樣。14萬字的新約聖經總共有30萬不同的異文。
抄寫文士無論有多麼小心,還是會抄錯,尤其是文稿沒有空格和標點符號。集體抄寫是由一個人看、讀,其他人聽、寫在蒲草紙上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弄錯都會引進錯誤。寫時聽錯同音字,或寫時選用同義字、寫錯短語的次序、使用記憶中相近的字句,都會造成異文。異文繼續傳抄下去,會越來越多。有時文士會訂正抄本中他看出或認為是錯誤的寫法。大部分的異文是拚寫方式不同,但也有很多試圖用不同的字表達同一個意境的現象。
有的異文是抄寫文士對文稿做出有意的改動,作出解釋或或加插例證,這些可以在考證時辨別出來。絕大多數這類改動發生在頭一百年的抄寫過程裡,因為起初似乎沒有保留原稿的意識,到後來抄本才逐漸穩定下來。Walton說,也許「原稿」本身就是用詞不當,有些部份的經文是後來添加的,恐怕不能一概地說那些編輯不是寫作的一部份。
幾百年來,學者們和聖經出版學會將各抄本或譯本的經文作鑑別比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地考證確定每節經文最初是用的是甚麼字眼。越早期的抄本,抄寫次數越少的抄本,就假定是越接近某個「原稿」。但現在看來,有些後來添加的部分也應算為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對聖經的見證。現在經文考證的目的仍然以恢復原始文字為目標,但後面發生的異文不再被簡單排斥為假的。
如果抄本中有這麼多的差異,那麼推論可有以下幾條:
一、在口傳文化中,講、聽、重復、背記是書寫文字的基礎,對於群體中傳統的解釋、應用、流傳非常重要。即使紀錄寫下之後,也不會代替口傳。
二、手稿從口傳文字紀錄下來,不是創作。口傳文化和手稿文化並存,雖然形式不同,功用是一樣的,手稿為口傳服務。「字句」text首先是聽見的聲音,不是寫下的文字。
三、現代人的思想受印刷文化的影響太大,「字句」text的觀念首先是個人閱讀看見的字詞,聽變為次要,也不再需要準確背記;印在紙上的準確字形成為理解的最重要途徑,並且讀者假定作者負責字句寫作表達,聽者不看見字會影響理解。但這些假設並不正確,手稿文化比較接近口傳文化,而不像印刷文化。
在手稿文化的認知環境裡,異文不會影響真理的傳播,因為抄本只是幫助口傳的工具。Walton 的結論是:新約產生的時代處於既是口傳、又是手稿的文化,和我們現在的印刷文化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認知環境。現代人不應該透過自己的印刷文化鏡片來看手稿和抄本文物,而西方福音派的基督徒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戴了印刷文化的有色眼鏡,不自覺地以為古代文士是嚴謹紀錄或抄下聖經人物發出的話語,或者相信書信作者能夠參考擺在面前的經書等等,好像那些字句若不準確,我們手上的經文就不可信一樣。這是印刷文化特有的成見。於是,在眾多的異文面前,很多人以為找不到客觀真理,因為大家假設最初寫下的某個準確字眼是認識真理的關鍵。
Walton 挑戰當代的基督徒放下成見,接納口傳文化傳遞真理的有效性。如果初代的信徒不因為手稿中有異文而失去對聖經真道的信心,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凡有異文就代表錯誤,這是當代世界觀的偏見--用印刷文化來評判手稿文化。尤其是英文,有時把異文variant稱為corruption,然後中文又有人把corruption翻成「腐敗」!
抄寫文士對經文作改動,按我們的標準看很可怕,按當時的文化卻被接納為榮幸的工作,我們也需要調整態度,接受一個歷史的事實:聖經真理的道在前面許多世紀中不是依靠精準的字和詞來保存和傳播的,但經過經文考證學者和翻譯學者大量的工作,我們手上訂正過的聖經是相當準確可靠的。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猶太人和基督徒口傳的信息和抄本上所寫的字句有甚麼不同呢?經上用文字所記下的信息到底是甚麼本質,有什麼特性呢?Walton教授主要研究的是希臘文的新約。他指出抄本中有很多異文(variants)的事實:
現存的聖經手抄本殘卷有6000份左右,而且還在不斷地找到,加上幾千份各種語言的譯本,一共差不多9000份,加上上萬次被教父引用,不尋常地見證了聖經。但是,沒有一份抄本所寫的是完全一樣。14萬字的新約聖經總共有30萬不同的異文。
抄寫文士無論有多麼小心,還是會抄錯,尤其是文稿沒有空格和標點符號。集體抄寫是由一個人看、讀,其他人聽、寫在蒲草紙上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弄錯都會引進錯誤。寫時聽錯同音字,或寫時選用同義字、寫錯短語的次序、使用記憶中相近的字句,都會造成異文。異文繼續傳抄下去,會越來越多。有時文士會訂正抄本中他看出或認為是錯誤的寫法。大部分的異文是拚寫方式不同,但也有很多試圖用不同的字表達同一個意境的現象。
有的異文是抄寫文士對文稿做出有意的改動,作出解釋或或加插例證,這些可以在考證時辨別出來。絕大多數這類改動發生在頭一百年的抄寫過程裡,因為起初似乎沒有保留原稿的意識,到後來抄本才逐漸穩定下來。Walton說,也許「原稿」本身就是用詞不當,有些部份的經文是後來添加的,恐怕不能一概地說那些編輯不是寫作的一部份。
幾百年來,學者們和聖經出版學會將各抄本或譯本的經文作鑑別比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地考證確定每節經文最初是用的是甚麼字眼。越早期的抄本,抄寫次數越少的抄本,就假定是越接近某個「原稿」。但現在看來,有些後來添加的部分也應算為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對聖經的見證。現在經文考證的目的仍然以恢復原始文字為目標,但後面發生的異文不再被簡單排斥為假的。
如果抄本中有這麼多的差異,那麼推論可有以下幾條:
一、在口傳文化中,講、聽、重復、背記是書寫文字的基礎,對於群體中傳統的解釋、應用、流傳非常重要。即使紀錄寫下之後,也不會代替口傳。
二、手稿從口傳文字紀錄下來,不是創作。口傳文化和手稿文化並存,雖然形式不同,功用是一樣的,手稿為口傳服務。「字句」text首先是聽見的聲音,不是寫下的文字。
三、現代人的思想受印刷文化的影響太大,「字句」text的觀念首先是個人閱讀看見的字詞,聽變為次要,也不再需要準確背記;印在紙上的準確字形成為理解的最重要途徑,並且讀者假定作者負責字句寫作表達,聽者不看見字會影響理解。但這些假設並不正確,手稿文化比較接近口傳文化,而不像印刷文化。
在手稿文化的認知環境裡,異文不會影響真理的傳播,因為抄本只是幫助口傳的工具。Walton 的結論是:新約產生的時代處於既是口傳、又是手稿的文化,和我們現在的印刷文化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認知環境。現代人不應該透過自己的印刷文化鏡片來看手稿和抄本文物,而西方福音派的基督徒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戴了印刷文化的有色眼鏡,不自覺地以為古代文士是嚴謹紀錄或抄下聖經人物發出的話語,或者相信書信作者能夠參考擺在面前的經書等等,好像那些字句若不準確,我們手上的經文就不可信一樣。這是印刷文化特有的成見。於是,在眾多的異文面前,很多人以為找不到客觀真理,因為大家假設最初寫下的某個準確字眼是認識真理的關鍵。
Walton 挑戰當代的基督徒放下成見,接納口傳文化傳遞真理的有效性。如果初代的信徒不因為手稿中有異文而失去對聖經真道的信心,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凡有異文就代表錯誤,這是當代世界觀的偏見--用印刷文化來評判手稿文化。尤其是英文,有時把異文variant稱為corruption,然後中文又有人把corruption翻成「腐敗」!
抄寫文士對經文作改動,按我們的標準看很可怕,按當時的文化卻被接納為榮幸的工作,我們也需要調整態度,接受一個歷史的事實:聖經真理的道在前面許多世紀中不是依靠精準的字和詞來保存和傳播的,但經過經文考證學者和翻譯學者大量的工作,我們手上訂正過的聖經是相當準確可靠的。
Friday, November 7, 2014
駁Erhman:絕非學者的共識
基督徒在深入研究聖經之後一定都變成不信嗎?Bart Erhman教授和Ben Witherington教授都在北卡大學任教。他倆是出於同一導師的,可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結果學習深造之後對基督信仰得出不同的結論。
Bart來自最保守的基要主義傳統,起初是堅信上帝逐字啟示了無誤的聖經給世人。結果他進入聖經研究領域的經文鑑別/考證專業,發現沒有哪個抄本是「無誤」的,反而看到聖經有許多明顯的修改編輯的痕跡。他的信心就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不可知論者。他寫的書可能會動搖一些人的信心。上次我把另一人寫的書評內容介紹給華人信徒,指出Bart Erhman的謬誤,本文介紹Ben Witherington寫的關於另一本書的書評。
Erhma出版的流行書籍,把學者早已知道的一些事實,比如每個抄本都有錯漏、甚至有編輯和訂正,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公布給普通不知情的信徒,告訴他們說,「所有的聖經學者都會同意我」。哪裏的話?別人大多沒有得出他的不可知結論。但一般讀者還是會問,聖經可信嗎?所有的學者都會變成不信嗎?Erhman錯在哪裡?問題是,越抱持狹隘的基要主義信仰,就越容易像Erhman一樣跌倒。
Bart的不信只能反映出他在入門研究之前的無知,以及看見抄本異文之後的震驚。Ben指出,Bart是一位很有恩賜的作家和講員,他的確是認真尋求真理的人,但Ben和他背景和經歷不同,就得出不同的結論。事實上,在眾多學者中間,Bart是少數淪為不可知論的人之一。
在一個信眾對聖經來歷無知的時代(a Biblically illiterate age),Bart的大眾化書籍起了一個普及教育的作用,可惜他的結論不好。廣大信徒在聖經歷史、地理、文化方面是文盲,不知道聖經的來由,迷信先知從天上聽見聲音的啟示等等,就很容易被真相震動。最令Bart憤怒的,恐怕就是他的教會領袖,有意無意不容信眾接觸到新的研究發現!
基要主義的教會牧師們可能覺得自己有義務保護主的小羊。他們相信弟兄姊妹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相信聖靈有能力堅固他們的信心,小心地把信徒圈在最保守的教義之內,吩咐他們不要出去亂聽。結果,從越狹窄的地方發現「新大陸」,就越危險要跌倒。Bart就是如此。
幾年前我在北京遇到一位開出租車的弟兄,他參加一個非常「靈恩」的教會。那些人天天在他身上按手呼求主,他還是不能說方言,全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被吩咐不可以去別的教會聽道!不要嘲笑,我們福音派/基要派的信徒並沒有比他們強多少,牧師告訴會友不要看異端或自由派的刊物和講道集,有這些的都要上繳。
Ben 還指出Bart的另一個問題。Bart的專長是經文鑑別,他自己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卷書的解經或導論,因為他並不精專新約解經。但他是寫了Orthodox Corruption of Scripture這種評論解釋的書,被Gordon Fee 和其他經文鑑別學者批評得很厲害,連他自己的導師也搖頭。根據Robert M. Price寫的書評介紹,Bart指控抄寫文士,說他們帶著反對異端的目的來修改經文。總的來說,Bart即使在經文鑑別學領域也不代表大多數的意見。
Bart寫的另外一本書Jesus, Interrupted,專門揭發福音書有多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和經文鑑別沒有關係,本來應該大量參考和回應別人的解經,可是他一味引用自己已經出版的流行書來說明。雖然零星引證幾個已經過世或早已退休的學者,卻完全不提過去30年來,很多人在歷史和解經領域作了大量的進一步研究。Ben說,Bart大概是根據自己在普林斯頓神學院讀書時所讀的書目出的作判斷。Bart提的論點是:福音書是後來編造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學者都不能夠同意這結論。
Bart似乎並不很瞭解新近那些研究新約的歷史學家、解經家、神學家的著作,就膚淺地作分析得結論,漏洞百出,完全不是新約研究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Ben說那本書的問題包括方法問題、歷史問題、解經問題、神學問題、認識論的問題等等。
別的學者也尋求真理,也在大學和神學院經歷到知識的震撼,為甚麼Bart會與別人得到迴然不同的結論呢?問題在於他的基要主義教會背景。他哀嘆廣大信徒這麼多年(100多年)都不知道「學者所說的」關於聖經的事,於是要來作一些普及教育。--嗯,絕大多數的資料不是Bart自己編造出來的,但結論絕對是他自己的。
全文請讀Ben Witherington教授的書評文章。聖經是上帝給人的啟示,但卻是經過人手寫出來並流傳下來的。聽說可蘭經和摩門經都有更神奇的來歷,那就證明更加高超?不。建議基要派的信徒不要失去信心,你只需要放棄「聖經無誤」這個基要主義的教義就可以了,換一個教會體驗一下正統的在基督裡的生活。
Bart來自最保守的基要主義傳統,起初是堅信上帝逐字啟示了無誤的聖經給世人。結果他進入聖經研究領域的經文鑑別/考證專業,發現沒有哪個抄本是「無誤」的,反而看到聖經有許多明顯的修改編輯的痕跡。他的信心就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不可知論者。他寫的書可能會動搖一些人的信心。上次我把另一人寫的書評內容介紹給華人信徒,指出Bart Erhman的謬誤,本文介紹Ben Witherington寫的關於另一本書的書評。
Erhma出版的流行書籍,把學者早已知道的一些事實,比如每個抄本都有錯漏、甚至有編輯和訂正,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公布給普通不知情的信徒,告訴他們說,「所有的聖經學者都會同意我」。哪裏的話?別人大多沒有得出他的不可知結論。但一般讀者還是會問,聖經可信嗎?所有的學者都會變成不信嗎?Erhman錯在哪裡?問題是,越抱持狹隘的基要主義信仰,就越容易像Erhman一樣跌倒。
Bart的不信只能反映出他在入門研究之前的無知,以及看見抄本異文之後的震驚。Ben指出,Bart是一位很有恩賜的作家和講員,他的確是認真尋求真理的人,但Ben和他背景和經歷不同,就得出不同的結論。事實上,在眾多學者中間,Bart是少數淪為不可知論的人之一。
在一個信眾對聖經來歷無知的時代(a Biblically illiterate age),Bart的大眾化書籍起了一個普及教育的作用,可惜他的結論不好。廣大信徒在聖經歷史、地理、文化方面是文盲,不知道聖經的來由,迷信先知從天上聽見聲音的啟示等等,就很容易被真相震動。最令Bart憤怒的,恐怕就是他的教會領袖,有意無意不容信眾接觸到新的研究發現!
基要主義的教會牧師們可能覺得自己有義務保護主的小羊。他們相信弟兄姊妹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相信聖靈有能力堅固他們的信心,小心地把信徒圈在最保守的教義之內,吩咐他們不要出去亂聽。結果,從越狹窄的地方發現「新大陸」,就越危險要跌倒。Bart就是如此。
幾年前我在北京遇到一位開出租車的弟兄,他參加一個非常「靈恩」的教會。那些人天天在他身上按手呼求主,他還是不能說方言,全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被吩咐不可以去別的教會聽道!不要嘲笑,我們福音派/基要派的信徒並沒有比他們強多少,牧師告訴會友不要看異端或自由派的刊物和講道集,有這些的都要上繳。
Ben 還指出Bart的另一個問題。Bart的專長是經文鑑別,他自己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卷書的解經或導論,因為他並不精專新約解經。但他是寫了Orthodox Corruption of Scripture這種評論解釋的書,被Gordon Fee 和其他經文鑑別學者批評得很厲害,連他自己的導師也搖頭。根據Robert M. Price寫的書評介紹,Bart指控抄寫文士,說他們帶著反對異端的目的來修改經文。總的來說,Bart即使在經文鑑別學領域也不代表大多數的意見。
Bart寫的另外一本書Jesus, Interrupted,專門揭發福音書有多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和經文鑑別沒有關係,本來應該大量參考和回應別人的解經,可是他一味引用自己已經出版的流行書來說明。雖然零星引證幾個已經過世或早已退休的學者,卻完全不提過去30年來,很多人在歷史和解經領域作了大量的進一步研究。Ben說,Bart大概是根據自己在普林斯頓神學院讀書時所讀的書目出的作判斷。Bart提的論點是:福音書是後來編造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學者都不能夠同意這結論。
Bart似乎並不很瞭解新近那些研究新約的歷史學家、解經家、神學家的著作,就膚淺地作分析得結論,漏洞百出,完全不是新約研究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Ben說那本書的問題包括方法問題、歷史問題、解經問題、神學問題、認識論的問題等等。
別的學者也尋求真理,也在大學和神學院經歷到知識的震撼,為甚麼Bart會與別人得到迴然不同的結論呢?問題在於他的基要主義教會背景。他哀嘆廣大信徒這麼多年(100多年)都不知道「學者所說的」關於聖經的事,於是要來作一些普及教育。--嗯,絕大多數的資料不是Bart自己編造出來的,但結論絕對是他自己的。
全文請讀Ben Witherington教授的書評文章。聖經是上帝給人的啟示,但卻是經過人手寫出來並流傳下來的。聽說可蘭經和摩門經都有更神奇的來歷,那就證明更加高超?不。建議基要派的信徒不要失去信心,你只需要放棄「聖經無誤」這個基要主義的教義就可以了,換一個教會體驗一下正統的在基督裡的生活。
Wednesday, November 5, 2014
宗教改革紀念日
華人基督徒中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個「宗教改革紀念日」。它剛好是每年的萬聖夜那天,10月31日。我近年來在一家長老會參加主日崇拜,所以已經好幾次聽見牧師在講道的時候提起。
歷史上15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寫信給德國的枢機主教的日子,批判賣贖罪券的做法,號稱「95條論綱」。新教改革運動從此開始發展,最終竟離開了天主教會。
也許傳統上,宗教改革日是提說新教神學的好日子,加爾文主義啦,幾個sola唯獨信條啦,為歷史上新教的神學家感謝主啦等等。不過近年來新教的基督徒似乎開始反思路德,對於他最後竟引起教會分裂感到有些不以為然了。路德重新發現了基督教神學中的恩典,糾正了當時天主教會的問題,至終促使天主教作了反思和調整,不過他引起教會分裂卻很可能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再說,促進改革很重要,可是路德本人也有不少缺點錯誤啊。除了加強對猶太人的偏見,他和其他改革家也不團結,還嚴厲打擊新教中的重洗派等等。
於是牧師們在宗教改革紀念日講道,雖然肯定路德的歷史價值,並不單是為路德歌功頌德。他們的講台信息並不是慶賀教會的分裂,大多乃是稱讚當年的改革精神,號召基督徒要不斷地勇敢更新和改革。這裏是一篇典型的評論。
歷史上15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寫信給德國的枢機主教的日子,批判賣贖罪券的做法,號稱「95條論綱」。新教改革運動從此開始發展,最終竟離開了天主教會。
也許傳統上,宗教改革日是提說新教神學的好日子,加爾文主義啦,幾個sola唯獨信條啦,為歷史上新教的神學家感謝主啦等等。不過近年來新教的基督徒似乎開始反思路德,對於他最後竟引起教會分裂感到有些不以為然了。路德重新發現了基督教神學中的恩典,糾正了當時天主教會的問題,至終促使天主教作了反思和調整,不過他引起教會分裂卻很可能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再說,促進改革很重要,可是路德本人也有不少缺點錯誤啊。除了加強對猶太人的偏見,他和其他改革家也不團結,還嚴厲打擊新教中的重洗派等等。
於是牧師們在宗教改革紀念日講道,雖然肯定路德的歷史價值,並不單是為路德歌功頌德。他們的講台信息並不是慶賀教會的分裂,大多乃是稱讚當年的改革精神,號召基督徒要不斷地勇敢更新和改革。這裏是一篇典型的評論。
Monday, November 3, 2014
聖詩分享:God of Grace
下面視頻是聯合衛理公會所唱的,從場面來看,他們作禮拜的形式和天主教很像。長老會也唱這首熟悉的詩歌。中文歌詞「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1. 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求将能力倾我身; 昔日教会为主受苦, 荣耀花开今得胜。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面对这时辰, 使我面对这时辰 。
2. 恶魔势力将我围住, 侮辱基督攻击主; 疑虑忧惊长期束缚, 今释我心赞美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活着能为主, 使我活着能为主。
3. 除我无知敌对态度, 使我谦卑依靠主; 不再放纵求己益处, 丰盛生命荣耀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向着标杆跑前路, 向着标杆跑前路。
God of grace and God of glory,
On Thy people pour Thy power.
Crown Thine ancient church’s story,
Bring her bud to glorious flower.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Lo! the hosts of evil ’round us,
Scorn Thy Christ, assail His ways.
From the fears that long have bound us,
Free our hearts to faith and prais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Cure Thy children’s warring madness,
Bend our pride to Thy control.
Shame our wanton selfish gladness,
Rich in things and poor in soul.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Set our feet on lofty places,
Gird our lives that they may be,
Armored with all Christ-like graces,
In the fight to set men fre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Save us from weak resignation,
To the evils we deplore.
Let the search for Thy salvation,
Be our glory evermor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1. 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求将能力倾我身; 昔日教会为主受苦, 荣耀花开今得胜。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面对这时辰, 使我面对这时辰 。
2. 恶魔势力将我围住, 侮辱基督攻击主; 疑虑忧惊长期束缚, 今释我心赞美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活着能为主, 使我活着能为主。
3. 除我无知敌对态度, 使我谦卑依靠主; 不再放纵求己益处, 丰盛生命荣耀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向着标杆跑前路, 向着标杆跑前路。
God of grace and God of glory,
On Thy people pour Thy power.
Crown Thine ancient church’s story,
Bring her bud to glorious flower.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Lo! the hosts of evil ’round us,
Scorn Thy Christ, assail His ways.
From the fears that long have bound us,
Free our hearts to faith and prais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Cure Thy children’s warring madness,
Bend our pride to Thy control.
Shame our wanton selfish gladness,
Rich in things and poor in soul.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Set our feet on lofty places,
Gird our lives that they may be,
Armored with all Christ-like graces,
In the fight to set men fre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Save us from weak resignation,
To the evils we deplore.
Let the search for Thy salvation,
Be our glory evermor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