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9, 2011

轉發:國内網路的民生消息報道

以下取自博客寫手的電子月報,《星光快訊》第10期:海嘯雖然來過,但櫻花還是開了。歡迎訪問國内基督徒的博客圈子:耶路撒冷的星光

A 山东卷心菜价格低至8分钱一斤,几亩卷心菜、损失一万块钱,对这个负债累累的农村家庭,成了足以致命的数目。死者名叫韩进,今年才39岁,平时虽然不爱说话但是为人淳朴老实。他的父母今年已经70多岁了,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的今年14岁,小的今年才只有6岁。...

B 广东中山“墨汁红薯粉”=墨汁+柠檬黄+石蜡+果绿+增白粉+玉米淀粉。(南方都市报)

用过的墨汁瓶丢弃在粉条中

C 你又中招了没?

【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可能含荧光增白剂】京华时报报道,记者走访市场调查发现,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使用情况良莠不齐,多数影院内爆米花桶没有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以及生产许可QS标识等基本信息,此外有些包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荧光增白剂的非食品级用纸,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当年毛主席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之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现在只需要把主席语录改几个字:让化学从化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之变为农民和商贩手里的尖锐武器。从敌敌畏火腿、三聚氰胺牛奶到瘦肉精,都是一个套路。

高中将《圣经》纳入选修课范围 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据重庆晨报4月9日报道,这学期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26门选修课,《圣经》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学校首次将一部宗教经典列为一门课教学,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报名踊跃。

后来据说被暂停,现在情况不详。圣经进入课堂是有他的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如何欣赏圣经,如何讲解圣经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山东有家庭教会兴起传福音新方式:感恩喜乐赞美操

近年各地的福音开始兴旺,传福音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督徒博客、微博已经是屡见不鲜,但是用音乐赞美操的方式传福音实在不多见。近日,山东教会正准备用感恩喜乐赞美操的方式传福音。 感恩喜乐赞美操——以神的话语来清洁心灵,以优美的音乐来提升气质,以肢体的运动来保持健康,以口唱心合来赞美神,以心灵诚实来仰望神,以手舞足 蹈来敬拜神。

不少消息只能報道事情,不敢在網上評論,因爲你的博客會招致封殺。寫手就說:“不知道说啥,说啥了也不显示,你懂的”。

當然網上傳聞中也有謠言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基督徒的博客圈子並不保證所有的文章都是基督徒寫的,但是可以保證圈内文章内容大致上都是積極、光明、健康的。我參加一個中國人在硅谷的新浪寫手圈子。

Tuesday, April 26, 2011

遵守一切律法的浪子哥哥

這一篇接著前面一文,讓我們繼續看路加福音15章裏耶穌所描述的那位不尋常的父親,來思考神的屬性。話説父親吩咐宰了那只肥牛犢,大家歡慶浪子歸來。

25-28節: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男孩)來,問是甚麼事。僕人(男孩)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平安)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這個翻譯為僕人的希臘字παις,是年輕力壯的僕人,或是男孩子。Bailey博士認爲在這節裏面它應該翻譯成男孩,因爲僕人肯定不會說“你兄弟”或“你父親”如何如何,而會說“我主人”怎樣怎樣。那個文化中典型的隆重宴樂是這樣的:主人雇請專門的鼓樂隊來吹奏跳舞、氣氛特別熱鬧。賓客都穿著禮服進去,而孩子們不進宴會廰,所以總是有一群大小孩子在院子裏歡快地拍手叫閙,大老遠就能聽見。大兒子回到家裏一般應該是馬上進行宴會廰,回應大家的歡呼喝彩(他們大概正在等候他的到來),同賓客們一一握手表示歡迎,互相問候誇讚一下,然後出去換上禮袍回來就座。可是這位大兒子卻在院子外面叫過一個孩子來問是什麽事,好像這樣歡慶有問題似的。

孩子的回答基本代表了全村人對這次宴樂的理解:你兄弟回來了,平安了。平安那個希臘字,中文翻譯成無病無災,其實是用來翻譯舊約希伯來文的沙龍shalom用的。它除了代表身體健康,更含有關係和好滿意、一切安寧的意思。現代中東人彼此問安講Shalom,可以理解為願你幸福,因爲是内心的滿足。這位父親為兒子接受了他的愛深深滿意、他為全家和解而大舉歡慶。浪子的哥哥聽見這個消息卻生氣了!他的心離父親好遠啊。Beiley博士說如果只是為浪子身體健康(無病無災)而歡慶,大兒子也许就不必那麽生氣,從他後面說的話可知,他是對全面恢復浪子的兒子地位這件事生氣。

生氣歸生氣,大兒子的作爲卻是太過分地無禮了。在衆人面前不肯進去參加宴會對於中東的人就好像什麽呢?擧個西方人能夠明白的例子,就像某政府要員以燭光晚宴宴請他最重要的同僚和朋友,席間他兒子忽然衣冠不整、邋邋遢遢進來,在客人面前攻擊辱駡父親一樣。小兒子帶著金銀離家出走讓父親傷心是自家門内的事,可這大兒子卻是當衆耍蠻。Bailey博士說,過去典型的中東文化的父親遇到類似情形會怎樣做呢?立即命令僕人把悖逆之子綁起來,鎖到一個房間裏去,然後鐵青著面孔回來繼續宴客,等客人都離開之後再讓奴隸把兒子帶出來揍一頓。不過在耶穌的故事裏,這位父親可不是個一般的父親,他站起來離開客人出去勸。你可以想得見,事情嚴重,衆人都關注起來,奏樂的都停下來,要看父親如何反應!

這位父親沒有發怒,倒好像家裏若有一人不高興,這喜事就不像喜事似的。他很重視大兒子的氣,所以再次重演小兒子回家那一幕,放下尊榮和體面,傷心地到兒子那裏去勸。我有時就想上帝的脾氣是很好的,詩篇裏面有很多表達對上帝埋怨和不滿的話,祂都允許被人寫到聖經裏去,不介意叫別人也念。

29-30節: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首先,他不稱呼父親,直呼“你”,Bailey博士指出這是沒有禮貌的,其次他稱浪子為“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兄弟”。中文和合本的“服事”看不出有什麽大問題,可是在希臘原文字面意思其實是說“我像奴隸/僕人一樣為你工作這多年”。真可惜,他怎麽會覺得自己是在為父親做奴隸呢?父親的僕人不夠用,需要他也做僕人嗎?產業已經給他,他不是為自己工作嗎?還有,這大兒子另外還有一班朋友,今天沒有被父親請來?這大規模的宴請都不包括他的朋友們?他希望和自己那班朋友去享用一只山羊羔,卻對眼下和父家一起享用肥牛犢有意見。另外他提娼妓,好像他了解弟弟在國外的生活細節似的。這樣無端地當衆指控,人家若是相信的話,日後哪個姑娘還願意嫁給弟弟?中文翻譯為“放蕩”的那個字,在希臘文裏其實是個中性的形容,揮霍浪費,並不含有不道德的意思。

很有意思,這位大兒子認爲弟弟揮霍掉的錢財是父親的---“吞盡了你的產業”,而不認爲是已經給了弟弟的那份。他也許對於自己遵守法律,不能像弟弟一樣變賣產業感到憤怒吧?這哪像個兒子?他覺得父親宰牛慶祝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高興,而是為弟弟。正如耶穌所講的前面兩個故事,牧羊人找到羊歡喜宴客絕不僅僅是為了擡舉那只羊,婦人找到錢歡喜宴客是為自己喜悅,賓客前來恭祝的對象肯定是父親,這位大兒子卻不感到闔家安泰、關係和解有什麽值得歡慶。他的心遠離父親。

31-31節: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與大兒子對父親直呼“你”相對比,父親稱呼他為“兒啊”,即beloved son。大兒子對於兄弟恢復兒子地位如此介意,或許是擔心日後父親會再給他一份產業?父親立即保證“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所有的產業都已經分派完畢了嘛,父親自己在有生之年只能享用、不能變賣或挪用已分給兒子的產業。這個安慰應該使大兒子釋懷了?但是在關係方面,父親還需勸他歡喜快樂。死而復活、失而又得是形容浪子和家裏的關係,但是我們看到,大兒子何嘗不是死的,因而也需要復得呢?

耶穌的故事告訴法利賽人,遵守一切律法根本不能保證不得罪神,而接受祂放下尊榮體面的勸和才是修好關係的關鍵!耶穌降世爲人,替父親勸解衆人與祂和好,願我們能體會出天父心腸,歸回上帝。

Sunday, April 24, 2011

耶穌所描述的那位不尋常的父親

Kenneth Bailey寫了一本《Finding the Lost – Cultural Keys to Luke 15》,真是一本好書。This book was a gift given to me by Dr. Eckman as a gift。 Bailey博士在中東牧養阿拉伯人教會許多年,觀察了解中東文化,與西方文化作對比,寫的書很有啓發。他告訴讀者,耶穌所講的浪子失而復得的故事,在他的中東聼眾的耳中是極不尋常的,令人深思父神的屬性。

首先,父親健在的時候要求分家產是根本說不過去的事情,等於希望或咒詛父親死。這位父親並不是一個風燭殘年、躺臥家中的父親,而是積極活躍安排一大家子產業和事務的父親。按耶穌時代的法律,兒子分到產業以後在父親有生之年是不准變賣產業的,他若變賣,買主必須等到父親去世才能拿到物業。父親把產業分給兒子以後也不可再隨意變賣產業,只能自己享用。小兒子如此要求分產業是非常絕情的,典型的中東家主完全可以斥責拒絕,甚至把兒子趕出家門的。可是這位父親竟同意了,不知他有多痛心。

第一小兒子無情無義,給他產業就失去一個兒子,強留他在家也是一樣會不滿和怨恨,關係已死。第二他一定知道這個尚未成家的年輕人不會管理產業。第三給他這個自由,或許有朝一日他要回頭,但是代價一定是非常昂貴的。這位父親決心付出這昂貴的愛,同意提前分產業給兩個兒子,把他所要的自由給他。有的聖經學者猜測小兒子是他所溺愛的,可是這兒子連個感謝都沒有表示,“不多幾日”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帶著銀錢遠走高飛了!所有的鄉親不為父親憤慨才怪。

其次是兒子落魄而歸的時候,這位父親大老遠地看見兒子,竟然親自跑過去迎接他。在中東,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跑的,他們打發僕人替他們跑,到現在都是這樣。古時的富貴人都穿長袍,拖到地上的那種。跑就必須要把袍子提起來,那就要把腿露出來了,是那個文化裏感到很沒有尊嚴的。據説祭司在聖殿的院子裏面走,地上有祭牲的血都不好提他的袍子。中世紀某個拉比為了避免被荊棘挂住袍子,走路時把袍子提起來,都要對門徒不住地解釋他爲什麽舉止那樣“怪”。聖經裏面凡“跑”的人大都沒有什麽重要地位,只有撒該在別人都不注意的時候跑到前面去,還爬上一棵大葉子的野桑樹,他根本沒有想讓別人看見他。可是這位浪子的父親,公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跑”去迎接他的浪子。

爲此,Bailey博士說阿拉伯文的聖經都不願意把“跑”字翻譯出來:他們所有的版本都要麽說“急忙去”,要麽“趕緊去”---我們都知道耶穌描述形容的是上帝,跑豈不是太掉價啦!其實現在也一樣,一個企業家去打高爾夫球可能會穿著運動衣跑,但他大概不會穿著西裝飛跑,把衣角和領帶都飄起來,不相稱吧?但是對於耶穌來説,這是他的十字架,他輕易地放下神的尊貴榮耀來到世上,被人質疑、被人拒絕不信、甚至羞辱地被人釘十字架!這位父親就是這樣,為了愛他兒子付出了自己尊嚴。

第三這位父親還沒有等兒子開口說什麽,就一把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兒子悔改了嗎?耶穌描述他是打算回來做“雇工”的。注意,不是回來做奴隸,奴隸有飯吃,卻不付工錢。他要作那種做工得工錢的手藝人,不住在雇主家裏,而能夠為不同的人做工,能賺錢養活自己家庭的那種“雇工”。他不敢指望回來做兒子,一個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人,可能覺得作兒子也不會有什麽面子和好處(作兒子沒有工錢是一定的)。別看他預備好了“得罪”的説辭,那只不過是硬著頭皮請父親幫忙的起碼手段。誰會願意收他為徒啊?鄰里鄉間的,上次走時只怕是把所有的橋都拆了。那些熟悉聖經的法利賽人聽見“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的話,一定想得起法老對摩西說的:我得罪了耶和華你的神,又得罪了你…(出10:16)。幾乎所有版本的聖經都把此處的ουκετι翻譯成“從今以後不再”的意思。可是Bailey博士指出這個字也是“現在不”的意思,他主張翻譯成“我現在不配作你的兒子”,符合中東文化的心理,意思小兒子很可能指望事物變遷,或許有朝一日能夠賺囘兒子資格。這位父親卻不管,抱了他就親,一點原則都沒有!

中東的男人見面用親臉頰或親嘴來問候,表示接納和友誼。如果不般配,這位兒子應該親父親的腳還差不多。可是耶穌告訴我們,這位父親無條件地給了兒子最接納他的禮遇,當衆充分表達了一個完全和解的姿態。想當年約瑟和他的哥哥們和解擁抱親嘴,是在明確探明了他們的悔改態度之後的。一般在良好的父子關係下,兒子會當衆親吻父親的手,表示尊敬和友好,抱著脖子親嘴是非同小可的,我想這個兒子到此一定感到很震驚。

兒子發言了。他早就想好了說詞,可是現在他恐怕是誠心對自己的行徑感到後悔了。他在眾人面前再也不敢說出“請讓我作個得你工錢的手藝人”,那不是太不知趣了嗎?他深知自己不配在衆人面前接受父親那昂貴的、付上了尊嚴的愛心接納。這樣的愛是無法賺取的!他需要賺多少錢才能補償那損失的產業,並補償父親那顆破碎的心呢?這個世界要我們做點什麽來顯示自己、證明自己能貢獻價值,但在這位父親面前,小兒子必須放棄世界的價值觀,在毫無所誇的情況下全然接受父親的愛心擁抱,不然就是更加不配的。

第四,父親立即吩咐僕人快去把那件上好(最好)的袍子、和戒指、鞋子拿來給浪子穿戴,他決不想讓更多的人看見兒子穿著一身破爛衣裳。因爲兒子在家必須有尊榮、不可受羞辱,他的穿著必須好像從來沒有離家一樣。最好的袍子一般是父親在重要節慶穿用的袍子,拿來給兒子穿上,遇見的人就知道是這個家庭和解了,必須尊重老父親,不敢説三道四。那個戒指是不是個家權印記不太清楚,有些聖經學者認爲是,但它至少代表戴戒者的尊貴。穿上鞋子才合兒子的體統,那個年月只有奴隸是不穿鞋的。中東的文化是個注重榮辱的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似,我們比西方人更明白尊嚴體面的重要性。主耶穌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神也要我們有尊榮。回到家裏固然重要,但是仍然穿得破爛就不合宜,我們需要穿戴基督,稱爲“在基督裏”,父神並不是客客氣氣給我們一個稱義的虛名,而是認爲實際上非常必要。

第五,父親吩咐僕人馬上準備宴席,邀請所有親朋好友、重要賓客來一同慶祝。宰了那只養肥的牛犢,由於有個定冠詞在肥牛犢前面,所以顯然是特指某只專門養肥的牛。23節、27節、30節的肥牛犢都有這個定冠詞,the fatted calf,可能是父親專門預備宴客用的。現在中東一般慶祝什麽都是宰羊,婚禮啦,教會獻堂啦,迎接朝聖的人歸來啦等等,Bailey牧師說他還沒有遇到過宰牛的。一只牛犢能夠預備的宴席規模一定很大,兩百人喫吧,那時候可沒有冰箱把剩餘的肉儲存起來。要麽就是慶典非常重要:亞伯拉罕為他的三位耶和華使者客人宰牛,那個交鬼的婦人為掃羅王宰了一只牛犢,Bailey博士說顯然通常都是在下的為在上的宰牛,表達敬重,而這位父親卻為一個最不值得敬重、又深深得罪了自己的兒子宰了那只肥牛犢!

讀到此我感到相當震撼。我們在天父面前難道值得什麽尊榮慶賀嗎?祂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最軟弱的時候、最冒犯的時候,讓祂那獨一無二的聖子為我們死,好洗淨我們的過犯,難道我們還不願意相信這件事是已經成就、我們現在是祂潔淨的兒女嗎?信基督就是回到一個榮耀的家。讓我們用信心接受這個福音吧,每天住在基督裏,天天體驗新生命的恩典,天天經歷信心所帶來的改變生命的浩大能力!

Thursday, April 21, 2011

天天經歷復活生命的浩大能力

弗2:10: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

爲什麽很多人現在卻經歷不到這句話呢?神學博士Baxter Kruger說,是因爲人的靈魂深處的那種不信。那種内心的緊張懼怕,那個本能意識(遇事第一反應顯露出來的意識),那個叫你生淫念、貪婪、沮喪、憤怒、憂鬱、衝動的忙碌、受不知什麽觀念轄制的奮鬥之心,是叫人不自覺地要掩藏自己的一份感性知識,叫人用防衛弄得人際關係破碎,或無法深交。這個無法全然信靠神的潛意識攔阻了人們經歷體驗神的厚愛。本文摘譯自Baxter Kruger博士的《God is for Us》一書61-66頁。

當然還有別的因素造成這些情形,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在黑暗中,看不見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還是不知道、不真正體會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人格。我們瞥見了一點點,好像一隻手電筒在眼前晃,給了我們一線希望和追求的信心。但是父神為我們做的事--祂在祂兒子裏面重新造了我們,這事對很多人來説好像一個模糊聽聞的謠傳一樣,只能勉強相信。“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林前13:12)。

正如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們所尋求的生命轉變,保羅說是靠我們的靈性知道、明白、和相信帶來的心意更新(羅12:2),所以他求神給我們智慧和啓示的靈,叫我們心靈的眼睛可以睜開,知道神在基督裏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的浩大(弗1:17-19)。關鍵的關鍵,是心靈的感知,現在聖靈的工作目標就是要我們能夠感知一份宇宙之間的偉大父子之情。父希望你不僅僅是頭腦裏知道某些知識或抽象的教義,不僅僅是芥菜籽一樣小的信心,不僅是帶著盼望的某個懷疑,而是靈魂深處毫無攔阻的理解:認識我們“在基督裏”的人格。

然而撒旦不斷地欺騙信徒,宣告我們仍然是失落的、不安全的、危險的、孤單的、有罪的,讓人以這些懼怕來作爲處世爲人的驅動力。難道我們不要戳穿魔鬼的謊言嗎?上次我寫了一篇談論基督徒是被罪捆綁還是已得釋放的文章,發到新浪博客,就遇到一個人積極辯論,說基督徒“實際”是還被罪捆綁。

假如你把一個信徒的所有包裝一層層剝掉,剝到最裏面你想你會看到什麽?Baxter Kruger說我們會看到信心。對啦,信心!我們的問題並不是沒有信心,每個信徒都有信心,並極力按照我們所信的來生活。我們信什麽呢?Baxter Kruger博士強調說,很多人都在靈魂深處感到自己仍然是失落的。

或許你並不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你從來沒這麽想過?可是請你記得,這裡說的不是頭腦中的知識,而講的是心靈深處的感受--那個你很少去捉摸、去了解的意識。無論你意識到了沒有,我們都聽説和相信我們的失落。在人内心最深處,你知道和相信你是不對的(not right)、有虧欠、不在應當的堂正位置上(有罪)。你有個不在家、無歸屬的感覺。

對基督徒來説,這個知識是假的。可是它還是給你一個令人驚恐的失落感,你既沒法逃避、又沒法拒絕它的擾害。(特別是在西方罪感文化中的人,這尤其是個問題。)這導致人深深的不安全感,產生懼怕、沒有盼望、和空虛感。單單這個假知識本身,不必加上無價值感和自卑感,就已經把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搞得很要命了。不安全感、懼怕、脫離無望的感覺,這些不是表面的東西,而是關於我們人性實質的屬靈知識,隨時從我們的態度、情緒、行爲、反應、和人際關係中表達出來。

比如説,不安全感讓人以自我為中心。這是自然的。它令人不得不很注意保護自己,並感到是沒有辦法和必需的,因爲不安全嘛。這個需要自我防衛的感覺產生孤單感、和需要被接納的感覺,它驅使人要不斷地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它刺激人去尋找讓我們感到安全的東西--事情就是這樣。

假如這只是生活中某些外表的東西還好辦,可惜這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安全感太深,不是表面的。它驅使和掌控人,也塑造人格。我們生活、與人相處和反應,都變著樣子成爲心靈深處的努力,來對付那叫人無法忍受的不安全感。

我們拼命抓權力地位,皆因靈魂極力尋找安全感是嗎?由於缺乏“在基督耶穌裏是安全”的感性知識,心靈不得不到別處尋找安全感,不得不相信別的東西實際上能帶給人安全感。貪婪難道不是來源於靈魂尋找安全感嗎?以爲再多一點點什麽就能夠獲得安全感,沒有得到就發怒、沮喪、憂鬱、苦毒怨恨、或憤世嫉俗。我們自我檢討、與別人比較、尋找被人接納的蛛絲馬跡,真是捆綁啊。然而無論你做什麽都不能滿意,無論你多有錢,多成功,多有地位,還是好像小老鼠一樣,隨著風吹草動感到不安全。

牧師會鼓勵我們要多服事、多讀聖經、多禱告、多參與教會活動、多捐款,可是我們還是好像蒙在黑暗裏,看不見自己和上帝的真實關係。一方面是那個仍然失落的謊言引起屬靈的不安全感,讓我們覺得必須靠自己做點什麽來獲得安全,來救自己,來給自己生命,另一方面這個謊言和不安全感驅使我們否認内心的實際,也就是企圖忽略靈魂深處的痛苦--我們拼命假裝一切都好,沒有懼怕。

我們極力維持表面,堅決不讓任何事情喚醒我們意識深處的那個痛苦。大家確保足夠的忙碌,甚至不是忙什麽正經的事,因爲一安靜下來就會觸摸到靈魂的波長。我們摸爬滾打,感到一定要説服自己和別人,我們裏面確實是有生命。

別忘了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正是如此,他們不承認内心的實際,他們使用最高超的手法來否認。不錯,否認的常見手法就是宗教和服事神。聼來也許奇怪,Kruger博士說有些牧師就是會利用教會講道、周間和周末的大量工作和活動、和其它教會事務上團團轉,來否認自己有任何不安全的感覺。

希望在哪裏?讓聖靈來接觸我們的内心實際,敢于安靜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父神坦白談談關係的問題!

Monday, April 18, 2011

轉發:人際交往四插曲

這是一個朋友轉來的郵件,決定把它貼出來。也許你以前曾經讀過了,我仍覺得是個不錯的提醒,雖然擧的例子都顯得有些太極端。

1. 誤會 :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后,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个孩子。为父者因忙于生活,又沒人幫忙看孩子,他就訓練了一隻聰明聽話的狗,照顧小孩,牠能咬著奶瓶給孩子餵奶,照看與愛護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到了別的鄉村,可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來。狗很機靈地聞聲出來迎接主人。可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而孩子不見了!狗在主人身邊,滿口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是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隨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於是他抱起孩子。雖然孩子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狗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還躺者有一隻死狼,口裡還咬著狗的肉。那是因為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註: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瞭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的。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故事中的主人對小狗發生的誤會,竟有如此嚴重可怕的後果!如果人與人之間有了誤會,其後果會如何?

2. 釘子: 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告訴他,每當發脾氣的時候就在後院的圍牆上釘一根釘子。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告訴他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牆上的洞,圍牆將再也不能回覆到從前的樣子了。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的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了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註: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事情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助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一片更完整的天空....

3. 認識:單位裡調來一位據說是很有能力整頓業務的新主管,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出色的作為,倒是每天彬彬有禮地走進辦公室,隨后就躲在裡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命的搗蛋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裡是個能人!根本就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四個月過去了,就在正為新主管感到失望的時候,新主管卻發威了--將那些搗蛋份子一律開除,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獲得晉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前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了個人!年終聚會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

“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一位朋友,買了一棟有著一個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作了全面的整頓,將院子裡的雜草樹木一律清除,改種了自己新買的花木。某日原先的屋主來訪,進門后大吃一驚,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鏟除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加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草樹木的植物,春天裡卻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植物,到了夏天卻又成了錦蔟;還有,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都紅了葉子。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認清哪些是 無用的植物,而大力剷除,並使所有珍貴的雜草樹木都得以保存」。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說:“讓我敬在座的各位:如果這裡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這裡的珍貴花木。雖是珍貴花木,但不可能一年到頭都能開花結果。我經過長期的觀察,現在才認識到你們到可敬可愛。謝謝你們的共同努力”!

4.寬容:這是一個美國士兵從越戰歸來的故事。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電話中說:

“爸媽,我回來了。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當然好啊”!他的父母回答說,“我們會很高興見到你們”。不過,兒子又在電話中繼續說:

“可我有件事,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裡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條腿,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憾,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像他這樣殘廢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讓他就這樣破壞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時,電話卻掛了。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幾天後,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知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只是單純的自殺案件。接到警局的電話后,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並在警方帶領之下辨認了他們兒子的。那個遺體的確是他們的兒子,但驚訝的是:他們的兒子居然只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往往只去喜愛面貌姣好或談吐風趣的人,如果要喜歡那些造成我們不便和不快的人,卻太難了。我們總是寧願與那些不如我們健康、漂亮、美麗或聰明的人保持距離。然而有些人卻不會對我們如此殘酷。他們會無怨無悔地愛我們,不論我們多麼糟,總是願意接納我們。

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但你卻知道它總會帶給我們特殊的禮物。朋友就像是稀奇寶貴的禮物!朋友會給我們帶來歡笑,激勵我們成功。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心聲、與我們分享每一句讚美,他們的心房永遠為我們敞開!

朋友:您一路看下來之後;一定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那麼,在對別人有所決定與判斷之前,首先,請想想這是否是一個“誤會”?然後,請考慮您是否一定要釘下這個“釘子”,如果可以的話,請多花點時間去“認識”。因為,當您對別人“寬容”之時,就是對您自己的寬容。

來源:一個朋友MZH发來的郵件
=========================

Sunday, April 17, 2011

天天尋求體驗新生命的恩典

我這段時間都到英文堂去聼道,我滿喜歡的。他們的大多數歌曲我都唱不來,不過我喜歡跟著那音樂的節奏跺腳。下禮拜是復活節,今天叫作Palm Sunday,所以小倉有慈傳道(Yuji)講了一篇關於復活的道,論到那賜生命的主是值得去認識、祂的愛是值得尋求的。

Yuji 11嵗的時候生癌住醫院治療,可謂經歷了死蔭的幽谷。在醫院裏他看見別的孩子治好出院,也知道有的孩子不治而亡,這使他深刻反思生命,很早就成熟,讓每天的生活屬於主而不再怕死。今天他講解的經文是以西結書37章1-10節,枯骨復蘇那一段異象,我聼完以後很受震撼。

首先,Yuji說那些枯骨是以色列被殺卻無人安葬的人。其實第9節說了這些枯骨是“被殺的人”,只是我以前沒有注意。我從來沒有想到猶大被擄的時候有多少人被殺,留下屍骨,兇殘的敵人不去埋葬,被擄的人(其中很多小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卻不得做什麽。他們是被鏈子鎖住帶到外邦去的。這幅畵好像一個噩夢,刻在被擄的猶太人心中。上帝的安慰非從這幅畵開始不算安慰!

其次上帝命令以西結對這些枯骨發預言(替上帝發命令),這些枯骨就變成了一具具躺在地上的死屍。夠驚駭的!又命令他對風發預言,讓氣息進入那些屍首。以西結遵命的時候死人就復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爲大軍。可見,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的那些枯骨並不只是象徵過去被殺的人而已,而是象徵了大批被擄的人悲哀、絕望、心死的情形。在這個死亡的幽谷中,沒有敵人、沒有殘殺和驚恐等等,只有絕望。沒有任何人能夠做任何事情來幫助猶太人回到家鄉,而耶和華的話就在此時臨到以西結。

Yuji從中給聽者三個神學上的教訓:第一上帝是生命的源頭,祂施恩給我們的時候不要客氣推辭不受,而要欣然感謝著領受!第二上帝的計劃是更新我們的生命,你一旦嘗到了新式生命的甜頭,就不會願意再囘到原先的情形裏去。第三聖靈是新生命的能源,神的心意是要你擁有那種生命。

遺憾的是,很多人習慣了死蔭的幽谷,就是那沒有喜樂和盼望、沒有熱情和動力的生活,不再尋找真正的生命。我們無法強迫任何人去尋找,可是我們可以見證上帝的奇妙美好的世界。我自己自從信主,著實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是過去從來不知道的。朋友,愿你也和我一样,天天和遇到的朋友分享對這個新生活的體驗!

腓立比書4:8: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願我們都能尋求體驗神的恩,如同鹿天天渴慕溪水。...

Saturday, April 16, 2011

感性、理性、和靈性

我認爲感性的心態與理性知識一起,反映出一個人的靈性狀態。單看某人有多少聖經知識,是未必知道這人的靈性如何的。單看他/她對神的感性認識呢?搞不好比理性認識還可靠。我聽説過早先有不識字、也很少聼道的老姐妹一心愛主的見證,也知道小孩子對神單純的信心,他們的理性知識好像不多嘛。感性是起碼的(感性的表達是另一碼事),理性是應該的。

一個人的靈性健康,我意思這人有正確的關於神的知識,也活躍地與神相交往,他/她的心理應該是健康的。因爲神教導人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和與人相處,使人不至於過多地懷疑別人和使用防衛。我猜想心理健康的人如果接受主,都能夠比較快地成爲大有信心的好基督徒。

不少人相信人有靈、魂、体,可是人的靈性並不在人的心理、情感、智力、生理之外。據説靈用來是敬拜神與祂相交的,可是聖經吩咐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其中“性”就是魂,卻沒有列舉靈來愛主。我曾經寫過“靈、魂、体:聖經怎樣講”一文,供您參考。聖經中常常用身體代表全人,好比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或用身體器官代表。或用魂表示全人,中文有時把魂翻譯成“人”,有時把魂翻譯成“心”。我想與三一的神相交,我們需要感性和理性同時來。

我不相信有純粹中立、不帶任何神觀的純心理學研究。任何研究心理和行爲的人必然有一套神觀假設,無神論本身就是一種神觀。基督徒作心理研究也會參照其信心。西方的心理學研究受到基督教信仰很大影響是必然的。雖然不少心理學家聲稱不信神,他的思想意識仍然受到基督教家庭成長背景的影響。就好像現在國内很多人不再相信共產主義理想,可是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心理學注意研究人的感性知識對人的影響,很重要。

Wednesday, April 13, 2011

基督徒:被罪捆綁還是已得釋放?

本文譯自Mark VanOuse的文章What the struggle verses of Romans 7 really mean

提起羅馬書第七章,很多人馬上想到14-24節關於罪的掙扎的討論。更糟糕的是,很多人相信這段話教導基督徒一生都不能擺脫罪的掙扎。可是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段經文,它最清楚不過地教導了基督徒已經“不在律法之下”。保羅特別指的是猶太人基督徒已經不再是猶太教徒,所以不在摩西律法之下了。外邦人信主更加不必在猶太人的律法之下,我們可以靠基督的恩典,按聖靈的新樣成全律法。羅馬書7章1-6節介紹了這個命題,是接續第6章,信徒已與基督聯合而來的討論。

羅馬書7章講了三樣東西:罪的捆綁、律法、以及靠著基督(恩典)脫離律法和罪的律。這些題目在第6章14節就開始講了:“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第7章和第8章充分詳細地討論發揮了這個命題,即在基督裏的人不在律法之下。律法正是要讓人知道,罪已經把人套牢了。保羅如何展開解釋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了呢?他對猶太人基督徒(明白律法的人)說:

1節:“你們豈不曉得律法管人是在活著的時候嗎”?擧婚約為例,2節:“就如女人有了丈夫,丈夫還活著,就被律法約束;丈夫若死了,就脫離了丈夫的律法”。律法束縛一個人就像婚約,絕不能廢除。可是你還是可以脫離它。後面統統在講是約束還是脫離的問題。誰受約束誰脫離呢?保羅借用婚約講聖約:你不可以同時嫁兩個丈夫,同樣你也不能同時守新舊兩個約。

3節:“所以丈夫活著,她若歸於別人,便叫淫婦;丈夫若死了,她就脫離了丈夫的律法,雖然歸於別人,也不是淫婦”。脫離丈夫的辦法只有死,意思猶太信徒和舊約的關係需要死。可是我們知道律法是不死的,正如耶穌所說的,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9),所以守律法的人必須死。4節:“我的弟兄們,這樣說來,你們藉著基督的身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一個完成式的句子。這個死讓人脫離律法。什麽是藉著基督的身體呢?第6章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已經受洗歸入了基督的死(baptized into His death主要是看自己歸入了他的死,未必指是水禮),和他一同埋葬了。徹底完結,我們向罪當看自己是死的(羅6:11),在律法上也是已經死了(羅7:4),所以不再受律法束縛了。

死了不是就完事了,6章4節接著說我們歸入基督的死以後,如同基督如何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我們行事爲人也應該有新生的樣式(should walk in newness of life)。羅馬書7章4節說“叫你們歸於別人,就是歸於那從死裡復活的(基督),叫我們結果子給(父)神”。

和基督同死有兩個好處:一是歸給主耶穌基督(新的聖約關係),二是結果子給神,這果子不消說就是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平安等等。羅馬書7章作顯著對比:歸給律法還是歸給基督?受律法約束還是脫離律法?按照儀文的舊樣還是聖靈的新樣?結果子給死還是結果子給神?被律法誡命殺死還是在基督裏活著?在律法之下被罪捆綁的罪人,還是靠基督脫離?受律法和罪的捆綁,與歸給基督結果子給神,真是天壤之別!

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羅馬書7章14-24節,看這段關於對罪的掙扎是描述基督徒的體驗呢,還是一個不在基督裏的人?也許兩者都是?多數基督徒可能覺得這段話描寫了所有的人,得救還是沒有得救都一樣掙扎。不過這恐怕是經驗之談,不是從聖經裏面讀到的。我們不應該辯論這一大段話是否描述基督徒,而應該辯論,這段話是否是羅馬書7章所教導的主要命題?不錯這些關於“罪的掙扎”的確描述篇幅不小,可是如上所述,羅馬書7章教導的主要命題在1-13節,特別在於4-6節:

你們藉著基督的身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叫你們歸於別人,就是歸於那從死裡復活的,叫我們結果子給神。因為我們屬肉體的時候,那因律法而生的惡慾就在我們肢體中發動,以致結成死亡的果子。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好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聖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

朋友我能問你幾個問題嗎?你願意讓神的話糾正你的思想嗎?(順告,個人的罪咎/清白感自從主前幾個世紀,就是希臘羅馬文化中最大的思想驅動力。)你願意悔改嗎?悔改那個字metanoia在希臘文裏的字面就是改變想法的意思。你願意改變你對於律法和罪的關係的想法,好讓你的想法和這兩章聖經的教導對齊嗎?你願意放棄你自己舊的神觀,謙卑讓神的聖言糾正你的思維方式嗎?(西方人對這個轉彎特別掙扎。)你如果掙扎的話就求神照明你心中的眼睛,使你真明白(弗1:17-23),正像保羅為你求的。

現在再來看看7章的4-6節,你可以觀察到:
  • 你已經向律法死了。死人必須服在誰的權柄之下?Nobody!所以我們不必服在律法之下。猶太人基督徒不必,後來信主的外邦人更不必。
  • 我們是藉著基督的身體死的,羅馬書6章說我們在死上與基督是聯合的(埋葬是過去式),所以按此理第7章說我們向律法是死的,再也不受其審判。
  • 藉著基督的身體向律法死的目的是歸給主耶穌基督,如前所述。
  • 藉著基督的身體向律法死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結果子給神。
  • 我們已經從律法中得釋放了,即脫離了律法的約束(過去式)。
  • 所以我們現在是自由的,可以按著聖靈的新樣來服事主。
  • 我們現在是自由的,所以不應該按著儀文的舊樣來服事主。
請你牢記你的脫離了律法的自由,現在處於一個更大的律法之下,就是基督的恩典,用聖靈的新樣來服事。那些罪的掙扎呢?7-13節回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7節:“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律法是罪麼?斷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話題轉到律法讓人知罪的目的上來。因爲保羅知道他的讀者一定會攻擊他要廢掉律法或什麽的。請你留意,此節經文中知罪的“知”與知道貪慾的“知”是不同的字。知罪的知是γινωσκω,認識的意思。而知道貪慾的知是οιδα,了解的意思,全明白了,好像黑屋子裏開了電燈,真相大白。所以,這節經文說,沒有律法的話罪人就看不清楚什麽是罪,也不明白罪的嚴重性,更不知道“罪性”對人的捆綁。(中華的文化就是沒有律法概念的文化。)律法叫人清楚看見自己受到捆綁的嚴重問題,很好的福音預工。

7節中這個單數名詞的“罪”是描述人的一個狀況,我們常說是“罪性”。(但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裏詳細說明它也可以理解為罪的狀態,即不潔的狀態。)罪的狀態必須意識到才會去對付,罪人必須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知道這裡有個癌腫需要割除,或者了解自己受到了多嚴重的輻射污染,才會大叫“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24節)?才會說“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25節)。

羅馬書14-24節詳細地對那些明白律法捆綁的猶太人解釋,處於這種絕望、要命的狀態是多麽嚴重的捆綁。

14節:“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這絕對不會是描述基督徒,因爲後面一章立即說“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羅8:9)。14-24節用第一人稱現在時態的陳述來生動描述律法、罪、和罪人的情形,非常突出醒目,讓讀者不得不說“對啊,我知道那個感受”!

問題是,這樣戲劇化的第一人稱現在時態描述,很容易讓人忘記了前面13節建立的神學,以及前後聖經章節所清晰説明的福音真理,導致了一個很錯誤的神觀:基督徒一輩子擺脫罪無望,今生不能達到上帝要求的律法。這個神觀很不必要地把很多基督徒一輩子関在罪的籠子裏,他們被教導說他們是罪人,裏面有個“罪性”,一個新人在連續不斷地和老舊人爭戰。他們被教導說自己是徹頭徹尾地敗壞了,一輩子被罪捆綁,轉變無望。這種基督徒是可惡屬肉體的教訓顯然不合聖經,然而一下子就把聖經清楚教導的真理推翻了:不要理睬耶穌在十字架上做成的救恩,有基督和沒有基督結果一樣,這是所有猶太人的親身體會。不信的人沒有機會得勝,而相信這個神學的人剝奪了自己得勝的機會。

感謝主,榮耀的羅馬書真理不僅僅是這幾節抽離出來的經文。整卷羅馬書清晰、簡單有力地宣告一個信息:“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人所有的義都是本於信心。沒有其它的義,義人都是本乎信、屬乎恩的(羅4:16)。

歸納上述,羅馬書7章的真正信息是:我們因爲藉著基督的身體向律法死了,就可以歸屬基督,用聖靈的新樣服事主。有人會反對攻擊我們,說我們指控律法是罪,律法絕對不是罪!律法叫人知道罪的嚴重問題,只是人的罪借著誡命引誘人,叫人死。人怎麽能體會到罪是惡極了的呢?14-24節用第一手經驗的語言繪出圖畫,叫人清楚知道罪人和律法的能動性,徹底信服自己罪的狀態,說我了解/明白了!最後,罪人呼救的時候,“誰能救我”?只有主耶穌基督能救。第8章接下去很圓滿地說:

1-4節: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Saturday, April 9, 2011

健康的關係:What does it feel like?

去年四月我曾寫一篇怎樣的家庭是健康的家庭,比較籠統地描述了健康家庭的三大特質。現在我要從情緒感受上具體談談這三個方面。我自己長大的家庭是相當健康的。從健康家庭出來的人很少描述這些感受,恐怕因爲習以爲常,不覺得有何特別。直到我對照了不健康的情形,才知道我們應該大力描述健康的人際關係,不要想當然地假定別人都知道。要向許多習慣了不健康人際關係的人作見證說,健康的人際關係不是虛構和理想,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讓他們有盼望,不僅知道怎樣是健康的關係,而且hopefully也試圖與神與人建立這種品質的關係。在健康的家庭裏,

1. 敞开心扉是安全的:任何的不滿、失望、難過、生氣、委屈、討厭、疑惑都可以傾訴,因爲深知你會得到關心、同情、解疑、和理解。我父母親是無話不談的夫婦,清早醒來就聽見他倆聊天。我媽有時候對我爸抱怨一些事兒,我父親就試圖解釋。有時解釋不清也就算了,包容原諒是一定的。我不記得他們有爲某個不同的意見就幾天互相不説話的情形,他倆照常在全家吃飯的時候聊天。我們全家總是在一張桌子上圍坐吃飯,而且很少有默默無語的時候。文化大革命初期有段時期搞派性鬥爭,後來發展到武鬥。我大肆發表自己意見支持某派,還寫革命日記。爸爸沒有表態贊同,他點頭說我有主見是好的,可是太年輕,看得未必對。還意味深長地說,歷史將來的結論纔是準確的。他後來把我寫的日記都收起來,說很珍貴,意思有朝一日或許我可以回顧。

可能是因爲我的父母傾聽和接納我,我養成了説話直截了當的習慣。我媽曾經警告我,和別人説話太直人家會不接納的。我自己的體驗是,我若出於好心善意,特別是在有信任的情況下,人家大多還是接納的。在神面前我們絕對更加是可以無話不談的。可惜我發現有人教導別人在禱告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發疑問,說要避免得罪冒犯上帝。神豈好像人那麽容易被冒犯!祂體恤我們因爲有限、無知帶來的種種懼怕,祂會因你向祂敞開傾訴而開心,看為是你對祂的信任。

2. 被人忽略或虧待是不能忍受的:我的父親是科學家,母親是醫生。從我記事的時候起,他們就是工作很繁忙的人,不過他們從來沒有顧不上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生了腮腺炎,脖子痛。我跑到爸爸工作的書桌前,告訴他說我的脖子痛。他站起來,彎下腰用兩手摸了摸我的脖子。我猜想他一定摸不出來什麽的,可是他沒有告訴我說沒事不用管它。他自言自語地說,“奇怪,為什麽會痛呢”?又摸摸我的頭說,不要緊吧,你媽很快就要回家來了。他的意思醫生來了就會知道怎麽辦。我的父母對我們姐妹三人一樣的疼,我被打手心最多,可是我得到的讚賞似乎也最多。有一段時期我和我大妹妹到廈門老家去寄讀,我們有個親戚偏心愛我,我妹妹後來回顧說那段時間搞得她很難過。好在我們姐妹倆情誼很好,不然她一定會感到自己很慘。我還清楚記得父親教我們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卑不亢:不要因爲人家有地位就阿諛逢迎,不要因爲人家沒有地位就趾高氣揚,那不是正直人的行徑。

上帝是不偏待人的,更不虧待人,祂看顧孤兒寡母,説來好多人可能不信。但是認爲上帝理當疼愛某些人,卻未必疼愛我的心態是不健康的,是從不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帶來的,你給我多少理由都不行,至少從比較健康的家庭出來的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偏心上帝。

3. 意见是得到重视的:我上小學的時候跳過一級,從幼兒園直接進了二年級,因爲我天天回家抱怨說那些拼音字母和數目字我全都已經會了,還有我喜歡二年級班的一個長得很漂亮的金老師,哈哈!父母很重視,替我去找老師交涉,看我能否直接進入二年級,結果說我必須通過一個鑒別考試。我爸告訴我說要考試,我不懂什麽叫做考試,他解釋我也聼不大明白。我還記得有一天他問我要不要復習,我問說怎麽復習,爸爸想了想也沒有堅持什麽,他說是啊這些你都會。他沒有恐嚇我說“你如果考不過就得繼續呆在一年級”,所以我考的時候一點精神壓力都沒有。現在想想,和我的一些朋友比起來,爸爸真是仁慈寬厚。

有不少人直覺地感到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是不會受到任何人重視的,自然也不會受到神的重視,所以根本不要在禱告中和祂說長說短、討價還價,結果他們什麽都不求。可是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他得安息。我們也必須學會重視弟兄姐妹的意見和感受。我想從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出來的人大都能夠同意,凡事好商量,溝通很重要。

4. 信任与得到信任是理所當然的:我從小就感到自己是受到信任的。我有兩個妹妹,一個比我小兩嵗,另一個小三嵗。爸爸媽媽常常在出去的時候交待我看顧妹妹,好好在一起玩,如果有人來敲門的話不要開門等等。每次父母回家就表揚我是個好姐姐。當然我們在家有做壞事的時候,有一次我領著妹妹拿袋子裏的生大米吃。爸爸忽然開門回家,我趕快叫妹妹都把米藏好。爸爸可能看到我們神色不安,坐下來叫我們到他面前,問我們正在做什麽,不消說他發現了妹妹那淺淺的小口袋裏有生米。他把我打了手心,吩咐以後再也不准吃生米。後來爸爸再也沒有詢問檢查我們是否吃生米,他繼續信任我。我們後來沒有再吃生米,是因爲生米並不好吃。我長大成人,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得不到信任是很敏感的。但我知道信任可以用時間和誠實來賺取:人家不信任我的時候或許是他/她的損失,無需着急不滿,這是我父母無數次的言傳身教。

上帝最看重的就是信任,祂信任祂的兒女,竟然把傳福音帶人囘家這樣的重任托付給我們。祂絕對允許我們摸索、犯錯、學習和成長。祂稱信任祂話的人爲義,賞賜他們平安、喜樂和滿足。我認爲教會裏應該效法神,減少規章教條,學習彼此尊重和信任。

5. 犯錯誤或表現不佳是不會影響關係的:在我長大的過程中,在家裏得到父母原諒是家常便飯。我從來不記得在什麽情況下我必須對父母説謊,或者說實話就惹上麻煩。除了上述我父親信任我的例子,我還記得在幼兒園裏拿《小朋友》雜誌看,別的小朋友都一本正經地拿不認識的字來問我怎麽念,我有時候不認識一個字的時候卻假裝認識,反正隨便發音他們也不知道對不對,有的時候就老實告知我也不認識那個字。我發現無論我是什麽反應都被尊重和接納,不需要裝假。我還記得少年時頂撞過母親,甚至說挖苦的話,可是在我成年以後,母親時常念述的全都是我曾經給過的好處,什麽家具是我買的啦,哪個物件是我帶囘家的啦。事實上媽媽曾經教我們怎樣保護自己: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千萬別做,因爲大概就不是什麽好事情。遠離那些事情,別人就害不到你。真是很有智慧的教導。

在神的家裏也應該是同樣情形,聖靈指出我們的過犯,我們醒悟過來就好了。如果覺得非要受責罰才能醒悟,那可能是從不健康的家庭帶來的意識。對於細心信靠體貼聖靈的人來説,一般來説責罰都是不需要的。我自己信主25年,體會聖靈很多很細的引導,至於責罰,除了有兩件沒有機會彌補的事叫我極其後悔,我不記得其它堪稱為“責罰”的事情。請你一定要記住,無論犯了什麽錯誤,父神仍然喜愛和赦免接納我們。人世間的記仇、找小鞋那種事兒在神的家裏是沒有的,哈哈!

Wednesday, April 6, 2011

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是社會心理學教授Richard Nisbett寫的,很有意思。我覺得和大家分享是有益的。

有人把東西方的世界觀差別簡化描述成:東方人認爲世界是圓的,西方人認爲世界是一條綫。爲什麽呢?中國人認爲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外一個極端,然後又矯正、歸回到起點,循環進步,各種歷史事件總是顯示出這個循環發展的特徵。我們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留意考察事件之間的聯係,避免孤立地看某個事件。(孤立地審察各人的罪性並不是中國人的文化習慣。)而西方人則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主要的人或事上,不怎麽看環境因素。他們似乎以爲掌握了一些個體行爲規律就能用推理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發展趨勢了。

人類的思維特徵竟然不是普世一致?可能大家都以爲別人的認知過程和自己一樣:從古到今大家都用同樣的方式察看、記憶、作因果分析、歸類、推理,所以全人類都應該能彼此理解,得到同樣的結論。可惜事情不那麽簡單。在亞洲人看來,個體的規律和推論總是還要參考各種其它的關係和因素,一概而論總是難免出錯,而且正確的邏輯推理未必解決實際問題。(很遺憾,接受福音與生命改變並非一個綫性的必然。)

因爲東方人和西方人看世界有如此不同的基本信念,人們對於自己在社會架構中的位置和人格的體驗和認識也就徹底不同了。亞洲人首先看自己屬於一個群體,在一個複雜的大環境裏面,而西方人首先看到自己個體的獨特性、能動性、權利、責任。(現在國内報紙上所描述/批評的有些人的有些行爲,西方人是怎麽想都想不明白的。)作貢獻也好,鑽空子也好,自我觀決定行爲,被踩扁的人自然也有他/她自己適應環境的招法。

有一次我告訴Eckman博士,中國人認識和記住一個人,不是透過此人的姓名、性別等等資料,而是透過這人在一件事中的角色,或者與某人的關係來認記的,比如誰誰的孩子,誰誰的秘書,那個講了什麽話的幹部,等等,而且我們換個場合就不認識此人的可能性很大。艾博士對於我們不關心別人的姓名、甚至也不把性別描述出來這件事覺得很稀奇。哈哈!反正我們中國人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為孤立地存在於世,而主要是看這人與環境的互動和聯係。其實,我們認識上帝何嘗不是如此?首先看上帝與我所知道的世界現在有什麽聯係和互動,單單說祂曾經創造了宇宙,或者介紹祂的“屬性”恐怕是未必引起興趣的。

Nisbett教授帶領學生在密西根大學生中、與東京大學、漢城國立大學、北京大學、中華心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作了大量的調查問卷和訪談的研究,發現東西方人看同樣的圖案,的確傾向于領會不同的東西,很有趣。這些區別是怎麽來的?生理不同?語言不同?經濟不同?社會習俗不同?教育不同?Nisbett教授說幾千年來,東西方不同的社會關係、對世界的本質的理解、和思維方式就是不同的。東西方的哲學系統各自都能自圓其説、保持自身平衡、完整地承傳下來。(誰也不能說:不用我的方法,你就是錯誤的。)Nisbett教授得出結論,鑒于認知過程的不同,爲了能夠把同樣的知識傳遞給不同的人明白,或許應該採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他這本書意在提醒西方人,另外全然不同的一套思維方式是存在的,而且是valid!--對照一下人家的信念和思維方式,挑戰自己的思維習慣有好處。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比較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其中提到西方人對任何事物都研究其“屬性”,連神都敢研究。除了個人自由的意識在東西方有不同的理解之外,西方人看為是非對立的事情,東方人可以認爲兩者都是對的,看成事物的不同方面就好了嘛,何必非要看得那麽絕對不可?再不就是好事可以變壞事、壞事可以變好事,中庸辯證的哲學,以和諧為貴,哈哈!當然,中國人都明白,我們所維持的和諧是很表面的,不是骨子裏的真誠可靠聯結。

西方人擅長把事情做抽象的描述,東方人則必須把抽象名詞變成具體圖畫才有意義。擧個例子,英文名詞sonship,很抽象。兒子加上ship,sonship就代表了成爲神兒子這件事的方方面面,中文翻譯則必須加上動詞,“成爲”神的兒女,令你不由自主地具體揣測,被神收納爲兒女以後是什麽感受。傳道人必需解釋中國人腦子裏收養兒女的那幅畵,與古希臘成年男子為繼承產業而過繼的法律習俗比較起來有何不同,不然就很可能領會錯。詞彙本身必須伴隨正確的聖經圖畫才能傳真理。

對於一個人的不良行爲,西方人傾向於認爲是本人的品格不好,而東方人則傾向於看到環境原因。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加留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行爲。Nisbett教授說美國小孩子比起中國小孩子,在回顧前一天的事情時提說自己的喜好和情緒的次數多了一倍。美國人愛得意忘形,中國人則愛左顧右盼。美國人的公司喜歡明確地分工合作,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而中國人則喜歡靠公司裏的人際關係而運作。總的來説,東方人進入新的環境(比如課堂)大多盡力適應,而西方人進入新的環境則主動站出來發揮能力和掌控環境。如此等等,很有意思,你若有興趣可以自己看那本書,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把它翻譯成中文。

Tuesday, April 5, 2011

教會與心理輔導/治療

基督徒所傳揚的福音和所教導的真理信息必須和心理輔導、心理治療的各種方法劃清界限嗎?我對心理咨商輔導專業了解得有限。雖然這幾年盡量學習,到處取經,還是沒有機會靜下來對比總結一下。前兩天檢查了一下書架,決定把已經知道的幾類方法,從華人文化的角度比較歸納一下,看看哪些心理輔導方法最容易被信徒採納。

從目的上來看,心理輔導/治療和基督信仰有個相通的地方:都希望促使人改變。心理輔導是針對比較明顯的病態行爲,而基督信仰則針對一般人視爲正常的不良行爲。我曾寫過一篇“福音與心理治療”,歡迎參閲。

根據對美國心理咨詢師的調查問卷,羅哲思是最近25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羅哲思首創“非指導性”心理治療,即人本主義的治療,原則上強調人人都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他對教育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主張“全人教育”,意思引導人學習領悟過往的錯誤,相信人明白以後就能夠用自由意志做出行爲方面的適當抉擇。

西方文化注重個人,為自己行爲負責的人格意識很強,加上大多數人都有基督教信仰的背景,是非感極強。基於這種社會環境和這個族群的價值觀特點,人本主義的療法一定會比較有效。幫助心理有問題的人發展他的自我人格,他的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療法能夠充分利用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老早以前曾有人告訴我,心理咨詢師是用問問題的辦法來引導你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幫你找到問題癥結的,他們不大給你什麽忠告。

亞洲文化相比之下不怎麽注重個人的人格。我們注重的是群體:看自己能夠被一個群體接納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很多時候人同意看心理醫生接受輔導,大多是因爲人際關係出了問題,想看看醫生是否能給自己點撥點撥,知道怎麽下手解決問題。所以,亞洲人--尤其是國内來的--來到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師的診所,被問了一大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一般是不大會自動得出結論,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裏,或知道下一步有何選擇的。中國人普遍有種本能意識,就是身不由己的意識。因爲我們的文化中“自由”的觀念自古以來就很薄弱,從封建王朝到現在的改革開放,我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大大地缺乏。不少人被人指手畫腳慣啦,在無人指揮的“自由”忽然來到時,就變得不知所措。無論是在教會還是在心理輔導中,主動看到自己下一步可做的事情似乎總是比較困難。

有位朋友一次告訴我她去看心理醫生的失望:講了自己的問題前前後後,爲什麽憤怒和希望離婚等等,那位咨詢師最後問道,“你把這些都說出來以後,心裏會不會覺得好一些啊”?那位朋友氣死了,告訴我說,花錢講了一個鐘頭,最後就是這句問話而已,再也不會去了。現在想來,那位醫生的錯誤之一是不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花錢看醫生的目的單純是為自己找地方傾訴?不值,因爲個人的感覺在華人文化中一般是視爲不重要的。錯誤之二是太客氣。中國人對輔導人士的期望的是:勞駕您直接告知我有何誤區盲點,別讓我轉圈子自己摸索答案。羅哲思的人本主義輔導模式雖然在教育心理學上做出很大貢獻,對尋求心理治療的華人當事人卻很可能幫助不大。

那麽勸誡式的聖經輔導呢?這種方法(努直達方法)號稱“神本主義”的方法,是1970年代亞當斯博士創立的。不少教會的牧師都曾受訓用這種方法輔導基督徒。勸誡式的輔導基本上認爲,無論人遇到的是什麽問題,大都是罪引起的問題。輔導的時候不僅不以當事人為中心,給忠告的時候當事人連說“我不能”都不可。(《聖靈的勸誡》145-150頁。)你不許說你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因爲所有的試探和試煉都一樣,不會超過你在基督裏所能忍受的,神一定給人開一條出路叫你能忍受得住。由於是“神本”,當事人必須在輔導開始時認罪悔改成爲基督徒,然後透過學習和相信聖經中的話來解決問題。勸誡式的輔導同人本主義的輔導一樣,假定一個人出問題的根源是在於本人,解決之道就是幫助當事人作出正確的行爲抉擇。

我覺得勸誡式的輔導在當事人的問題不甚嚴重時還是挺有效的,只要他/她能夠、也願意信靠神。畢竟兩千年來世世代代的教會都用勸誡法來説服信眾改變生命,接受勸誡沒有什麽特別地丟人,生命不改變也不至於有太嚴重的問題。可是現代人,特別是華人,覺得看心理醫生等於承認自己精神有問題,已經沒有面子了,非萬不得已是不會去的,不是被家人逼著,就是偷偷摸摸。當事人如果相信牧師能夠幫助恐怕早就去找牧師了,何必花錢看醫生?只是牧師常常還是轉介人去看醫生。

鮑文的家庭系統理論目前為許多基督徒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採納。它是另外一類精神治療方法,假定人的問題常常由困難的生活環境和不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引起。受到傷害的人認識到問題的來源以後,就可以從認知上決定行爲和心態的調整和改變,有意識地換一個新的關係環境,重新培養信任的能力。艾克曼博士把得家庭系統的理論與神學整合起來,認爲福音是家庭治療的最佳途徑。當事人的種種行爲固然是有罪,但他/她更是受傷害者,得醫治的途徑是受邀進入聖父、聖子、聖靈的嶄新關係環境,重新被一個新的父親培育,就是天父。這需要信心,所以帶來很多傳福音的切入點,溝通啦,人的價值啦,情誼啦等等,在基督信仰中都有現成的答案。家庭系統/治療帶來全面醫治的盼望,不僅僅是當事人,更涉及他/她的人際關係關係環境,挑戰原來的行爲模式。人際關係和溝通方面的普及教育機構就採納家庭系統的治療理念,受到許多教會的歡迎。

盲目排斥一切的“世俗心理學”是不明智的,我們應該吸納心理/行爲科學研究發現的規律,根據人群的當代實際需要來思考如何用福音醫治人心。對於華人社區和教會來説,我發現普及教育的方式似乎是最受接納的方式。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在演講會/研習班結束時進一步探討學習。對於華人來説,人們往往認爲問題不是一個人能夠掌控的,必須各方面一起努力,所以衆人一起學習好處多多。

在福音派的教會中,“靈恩派”的弟兄姐妹最注重情緒感受,注重“内在醫治”,這是很大的優點。我翻閲關於内在醫治的書籍,他們主要的方法是求聖靈幫助,把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的創傷拿出來看看,求神醫治那個雖然好像已經忘卻、但顯然在自己生活中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的記憶。内在醫治有個關鍵步驟,就是在那幅不堪回首的圖畫中看見神。我相信這是很有道理的。人的大腦(海馬體)中存貯著成千上萬的圖畫,你無法抹除你的記憶,但你需要對付那些為你帶來消極情緒的東西(請你參考“行爲是受情感支配的”一文)。

内在醫治的輔導模式有一位尼爾安德森牧師總結得很好,他是“在基督裏自由事工團”創辦人。安德森寫的書籍《勝過黑暗》和《擊開捆鎖》幫助了無數的基督徒,尤其是《勝過黑暗》一書,連非靈恩派的信徒都感到是非常切合實際的屬靈書籍。不過我覺得他似乎把所有運作不良家庭帶來的創傷和生命匱乏問題,統統歸類于屬靈爭戰。人會問,已經信主的人也會被邪靈轄制?有什麽聖經根據啊?好在安德森要求接受輔導者用認知法來自己宣告得勝,他不是用趕鬼的辦法來幫助別人得自由。被人趕鬼的華人信徒日後恐怕都會感到很難作見證,面子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的文化不接納。

以上零零散散記了一些過往的學習感想,不是全面的心理學派別總結報告,若有描述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Sunday, April 3, 2011

合乎經訓的基督徒自我觀

基督徒應該用怎樣的眼光看自己(what identity)?有的人看了下列經文可能會問,列在這裡怎麽沒有一條說“我是蒙恩的罪人”呢?我在聖經裏沒有找到相關的出處。歡迎您提供補充的經文!

聖經說基督徒還是會犯罪或得罪神,但是“罪人”這個頭銜不是戴在信徒頭上的。聖經鼓勵信徒把罪帶到天父面前來對付,稱爲行在光明中(請讀行在光明中的意思那篇博文)。你讀聖經,發現聖經處處把基督徒和罪人(或不信的人)對照比較,而不是相提並論。福音書中寫著耶穌和罪人在一起吃飯云云,意思只能是那些人在遇見耶穌之前是罪人,耶穌接納了他們,而非在飯桌上頂撞,或耶穌吃完飯後毫無改變、繼續我行我素的人。(歡迎閲讀《人人都是罪人?》一文。)

林前15:9-10:我原是…不配…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纔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
太5:13-15:我是世上的盐…我是世上的光…照亮一家的人。
約1:12…13:我是神的兒女…是從神生的。
約15:1, 5:我是基督生命樹上的枝子。
約15:15-16:我是基督的朋友…他派我去結果子。
罗6:3, 7-8:我已經與基督同死…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也信必與他一同生活。
罗6:18-22:我從罪里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神的奴僕)。
林前3:16:我是神(聖靈)的殿(居所),神的靈住在我里头。
林前6:17:我與主聯合,我與他成為一靈(one spirit)。
林前12:27:我是基督身子的一个肢體。
林后5:17-19:我是新造的(人)…我已经與神和好…並有勸人與神和好的的职分。
加3:26-28:我是神的兒子…在基督裏成為一了。
加4:6-7:我可以呼叫神為阿爸父。(歡迎閲讀得兒子名分那幅畵一文。)
弗1:1:林前1:2等等:我是聖徒。
弗2:10:我是神的傑作,在基督裏所造,為要遵行祂的旨意。
弗2:19:我與其他聖徒同國,是神家里的人。
弗4:24:我穿了新人,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歡迎閲讀用愛心說誠實話一文。)
腓3:20, 弗2:6:我是天上的国民,如今與耶稣一同坐在天上。
歌3:3-4:我已經與基督一同被藏在神里面…將來要與他一同显在荣耀里。
歌3:12:我是神的選民,聖潔(分别為聖)蒙愛的人。
帖前5:5:我是光明之子,不是属幽暗的。
來3:14:我在基督里有份(成了基督的夥伴)。
彼前2:5:我是神的活石,在基督裏被建造成為靈宫。
彼前2:9-11: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是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
彼前5:8:我的仇敵是魔鬼。
約一5:18:我是從神而生,那惡者無法害我。

請弟兄姐妹把這些話牢牢記住,時時默想其中的圖畫:信徒是被耶穌寳血所潔淨、蒙聖天父所悅納、受聖靈所扶持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