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9, 2012

看雜技的聯想



一個朋友把這個傳給我看。有些人就是有這個本事,費力的事搞得好像一點都不費力,還表現出色。誰不希望如此?這個人輕輕松松地一邊玩呼拉圈還能拿酒、倒酒、喝酒。這使我想到教會中好像這類的能人不少嘛,專為別人的困難禱告,一次二、三十個禱告事項,自己身負重任卻是一切順利的好榜樣,請人代禱也有點像是炫耀工作,因爲似乎並沒有什麽具體的難處需要為你呼求上帝的...也許不是有意的,不過我們恐怕總是給人留下這個印象。

看一個人的表演並不幫助我們認識這人,我倒是好奇這位雜技演員是怎麽練出來的,比如她打破過多少個酒瓶?她練的時候有人責罵或不滿嗎?我相信聖經給我們的教導是:過程比結果和表現重要,表現只是過程的副產品。

Monday, March 26, 2012

以謝:配偶幫助

根據聖經,上帝在創造夏娃之前,把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亞當面前,讓他尋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可是他從中遇不到一個“配偶幫助”。他大概是不知道那種找不到人的感覺叫作孤單,可是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上帝打算贈送一份寶貴的禮物給亞當,正是他所需要的。亞當的眼前的動物,比如大河馬,或者小烏龜,陪伴著他,他閉眼沉睡以先的念頭很可能是:不知我醒來時牠還在不在這裡?哈哈!

亞當所要找的“配偶幫助”,希伯來文是Azer。Azer這個名詞在聖經中一共出現21次,其中16次用來描述耶和華神,聖經上反復地告訴我們,祂是我們的“幫助”!摩西有個兒子名叫“以利以謝”,意思就是神幫助,因爲他說“我父親的神幫助了我,救我脫離法老的刀”(出十八4)。可見“以謝”並不是普通打打下手的那種幫助,而是提供非常重要顯著的幫助者,翻為"援助"更合適。

摩西臨終前為猶大向上帝求福說:求耶和華俯聽猶大的聲音,引導他歸於本族;他曾用手為自己爭戰,你必幫助他攻擊敵人(申三十三7字面直譯:你是他抵擋敵人時的幫助)。那時,摩西對以色列十二個支派見證說:耶書崙哪,沒有能比神的。祂為幫助你(26節字面直譯:祂是你的幫助)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

以謝兩次是“配偶幫助”,另外兩次用來代表國家軍隊的幫助:賽三十5(埃及)並非(你們的)幫助,也非(你們的)利益云云。結十二13-14(主耶和華)說,我必將我的網撒在(以色列)身上…我必帶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倫…周圍一切幫助他的(他一切的援助)和他所有的軍隊,我必分散四方…

創世記二章23節是人所唱的第一首詩歌:那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24節: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亞當睜開眼睛看見夏娃的時候,他忘記了沒有遇到以謝時的惆悵嗎?肯定沒有忘。人能夠由衷地爆發出第一首詩歌,那一定是個不小的靈感和興奮: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這優美的希伯來文詩歌翻譯成中文好像沒有什麽,但也可以略略地領會到那深深的珍惜、滿足之親情。“她是從我身上取出來”這件事唱在歌中,體現出亞當對此是非常非常在意的--他和夏娃的關係非凡,難以用筆墨形容得透徹…

Friday, March 23, 2012

大使命:整全的宣教觀

最新一期的《大使命》雙月刊介紹了當代教會的走向和宣教事工的趨勢:從傳統的“傳福音”與“開荒植堂”走向全人的福音,稱爲“整全的宣教”,我擧雙手贊同!什麽是基督全人的福音呢?不是單單關注人的靈魂將來歸宿,信耶穌進天堂而已,乃是在相信耶穌的同時,作世上的光和鹽,深入人群和社會的現實需要,為革除陋習,伸張公平等等也貢獻一份積極的力量。

2006年的華人福音大會曾經請到著名馬鞍峰教會的創辦人Rick Warren牧師分享他的PEACE計劃。PEACE的内容以和好為念,裝備服務人群的領袖,扶貧幫困,以及教育下一代: Planting churches that promote reconciliation; Equip servant leaders; Assist the poor; Care for the sick; and Educate the next generation. 這是很寬廣的服務人群的計劃,和我們傳統觀念中的“宣教”很不同。

2011年的華人福音大會請到Christopher Wright博士為大會研經講員,他專門從聖經解釋“整全宣教”(holistic mission)的必要。他說正確解釋宣教使命,除掉狹隘的神學觀念,回到上帝自己對宣教的整全定義,是神的子民執行“整全宣教”的重要一步。上帝的救贖包括一切受造之物,萬有都靠十字架與上帝和好,教會的使命就是從創造到新的創造(救贖)。Wright博士的意思是說,連環境保護都是教會使命的一部份,這個可以探討。

有些人提出疑問,這樣是否會逐漸走向“社會福音”?整全福音和社會福音的界限在哪裏?《大使命》這期的文章希望能夠激發華人神學家、聖經學者、宣教學者和宣教士對整全宣教觀的探討。更多内容可讀2012年4月號各篇文章。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比喻的靈意解釋問題

靈意解經又叫作寓意解經。前次我在神學的形象表達和概念表達一文中介紹過,中東文化的語言表達和中華文化類似,不是堆積許多抽象概念,然後用比喻或例證來解釋那些概念,而是以形象化的比喻為主,來介紹我們所不知道的觀念。本文内容取自Walter Wink教授的《Transforming Bible Study》一書的附錄二,專門講關於對聖經比喻的理解。

比喻好像小小的精致鑽石,有許多稜角,處處都反射出生活中某個層次的真實亮光。比喻不是圖解,不是用來支持、拓展、或説明某個基本概念的工具。因爲這些比喻根本不是某種理念,它們也無法縮減成爲神學上的陳述句。耶穌講的許多比喻好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個珠寶大門,我們從這些比喻看不透門後的景色,但是其上諸光的折射讓我們經過時不至於完全錯過去。

使用比喻常常是即興式的。人看見某事物就忽然得到聯想和啓發,並且留下深刻印象。生活中可用的比喻是靈活而沒有窮盡的。聖經中的比喻正是某些無法言喻的事物的一瞥,天國的必然行動深藏其中,從耶穌的比喻中滲透出來。比喻中含有的現實能量就是使種子發芽、麵酵發麵的那股能量,潛力無窮。

寓意化的解經在十九世紀末開始遭到反對。爲什麽呢?它用一連串的等號把神學意思加在比喻的各個細節上。比如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新郎=耶穌,他的延遲=盼望他再來的時期,婚筵=天國,關門=最後的審判,聰明的童女=真正的信徒,愚笨的童女=信心冷淡退後的人,等等。這些等號是有問題的,因爲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神學等號,一個比喻所能夠教導的東西豈不是任人發揮?

但是說整個比喻只表達了一個中心的意思也不對,後來的聖經學者幾乎都使用這個前設,即一個比喻單單指向一個意思,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改變。把耶穌的每個比喻都縮減成為只有一個重點,讓它只是解釋某個比較初步原始的神學意思,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含在比喻中的趣味。我們失去的是那份藝術的完整性,那種我們無法用任何其它方式去了解的東西,那種能夠煥發我們從未有過的經歷、省悟到從未感知的世界的能力。

把一個比喻故事寓意化/靈意是什麽呢?就是想要用簡單化的語言來解釋複雜的東西或現象(reductionism)。你把一些字面的細節不適當地注入某些象徵性意義,比如把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的驢子、客店、或耶利哥城都引進某種深奧的含義,這就是寓意化。要麽用理智主義把正確、標準的意義賦予一個形象比喻故事,故事人物就失去了一切細膩的情緒感受;要麽把寓言的教訓勉強應用在一個不合情理的場合。寓意解經看上去巧妙,其實讓人反胃,不再細細去體會其中的意境。

寓言故事本身和比喻一樣,是一種文學手法,但根本不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是表達意義的一種手段,是講述出來的擴展隱喻,像浪子的故事、深更半夜來叩門的朋友、不饒恕同伴的僕人,都是寓言故事。這些故事攜帶著上帝作王的真實奧秘,直接了當地為讀者/聼者解釋出來。

耶穌講的比喻是處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的位置,正當的解釋透過這些比喻逼著人面對未知的世界,而寓意化的解釋把人帶囘到安全的已知世界。我們用正當的解釋去感受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看有什麽我們從前不知道的新東西可以發現,而我們用寓意化的解釋把各種象徵性的符號同已知的東西划等號,用神學語句來重述比喻。正當的解釋讓我們聆聽在比喻之外聼不到的聲音,寓意化的解釋卻把教訓強加在比喻上,告訴我們這比喻一定是某個意思。總的說來,寓意化是一種管轄的態度,讓經文滿足自己已有的知識,是顯眼或不顯眼的自大,是解經的完結。

聆聽一個比喻必須讓自己進入那個世界,知道其中有些事是自己不了解的,不要抱著一種“我已經知道那個比喻的教訓”的態度。每個人走進那個世界的時候,由於各自的需要和情形不同,很可能得到全然不同的領受,比如在撒種的比喻中,你不應該說“我的體會比你的體會正確”。讓我們除掉理性主義解經的鎖鏈,默想的時候到比喻故事中去開發一番,從新的角度去張開耳朵聆聽、去嘗試模仿的可能性。

Tuesday, March 20, 2012

聖經中的Bishop

我們常把英文bishop翻譯成主教,而大教區的主教是主教長。可是基督教(新教)的bishop不稱爲主教,叫做牧師,和合本中把那個希臘字episcopos翻譯為監督。Bishop是照顧信徒靈命健康的人(彼前二25)。比如提摩太前書三章: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云云,其實說的都是主教。

信望愛網站搜索bishop這個名詞的希臘文episcopos,一共出現了7筆,其中五筆在和合本都翻譯為監督,另外兩處不知道爲什麽沒有翻譯出來。都是在信的結尾,跟著“願恩惠常與你們衆人同在”那句話:

提摩太後書4章22節的KJV:Amen. The second unto Timotheus, ordained the first bishop of the church of the Ephesians, was written from Rome, when Paul was brought before Nero the second time. 意思是此信是保羅從羅馬寫給所按立的以弗所教會第一主教提摩太的第二封信,在他第二次到羅馬皇帝尼祿面前受審之前。

提多書3章15節的KJV:It was written to Titus, ordained the first bishop of the church of Cretians, from Nicopolis of Macedonia. 意思是此信是從馬其頓某地寫給所按立的克里特教會第一主教提多。

所以,提摩太和提多是不同地區的大主教,或主教長。我不明白中文聖經爲什麽不把first bishop翻譯出來。希臘原文中的這句話,只有King James Version保留下來,其它版本都沒有。而且觀察經文,有first就有second,或不是大主教的其它主教吧?事實上保羅就吩咐提多在克里特島上的各城設立長老(多一5),克里特是地中海上的第五個大島嶼。

我們通常會想監督大概比長老的級別高,提多按立他們嘛,但是也不對。在使徒行傳20章,保羅打發人到以弗所教會去請長老們來見面,吩咐一些臨別的話。其間說著說著,就冒出“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這句話(28節)。這些長老是保羅當初按立的,他正在要求他們看自己的榜樣,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然後說他們也是監督/主教(bishops),而且是聖靈所按立的!我特別留意到按立那個動詞是過去式,不是將來式。

搜索一下“長老”那個字,好像是從猶太教來的,因爲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裏面的長老常和祭司長一起,策劃抵擋基督福音的傳播,不是教會中的長老。後來保羅到各處建立教會,也按立長老,和使徒們一起看顧教會。彼得和約翰都在書信中自稱爲長老(彼前五1,約二1節,約三1節),而啓示錄中的長老顯然都有很高的威望地位。

總而言之,主教職分代表或象徵了某種從使徒來的正統承傳。二世紀末的主教愛任紐曾經很費周章地列舉出羅馬教會是如何由保羅和彼得一代代親自按立承傳下來的。到後來,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有主教制度,而基督教會(新教)卻沒有主教,只有牧師。可縱觀初代教會那些我們所尊敬的教父,他們承傳和捍衛正統、駁斥異端、提供教導、關照洗禮事宜,他們才不是“平信徒”,都是某個地方教會的主教或主教長。

Sunday, March 18, 2012

正典:新約聖經的形成

聖經正典的英文是Canon scripture或Biblical Canon,意思是正統的經典。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初代教會為了回應當時湧現的各式異端,試圖把一些書卷列爲權威性的著作。我相信是聖靈在教會中運作,讓使徒們寫下書卷,讓教父們抵擋異端,讓眾教會分辨真僞...

關於基督的生平、工作、和有關的福音信息及教導,除了四部福音書和保羅書信以外,還有哪些可以作為基督教信仰和生活的基準呢?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爭論商討,第四世紀末(397年)的迦太基會議正式通過了目前的27卷新約書卷為新約正典,而舊約的正典則包括了46卷書。本文内容基本上取自Mark A. Noll的Turning Points—Decisiv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34-38頁。

最初編纂新約正典書卷的是馬吉安(Marcion)。他144年從小亞細亞來到羅馬傳講慈愛的上帝。乍聼還不錯,可是細看就不對頭:原來馬吉安那慈愛的耶穌和父神不是舊約中猶太人的上帝。他用二元論思想,把他心目中那位充滿邪惡暴力、頒佈律法誡命令的創造的神和耶穌那溫柔善良的神對立起來。他所編纂的新約書卷包括保羅的10封書信和路加福音,只是他把路加福音中所有耶穌引述舊約的部份全部去掉了。馬吉安把保羅介紹為論證恩典向律法誇勝的英雄。當時的教會已經凴直覺把一些傳閲的新約書卷和一些主教書信當作從神而來,馬吉安主義無疑是對大家信心的一個攻擊,很快被控告為異端。這件事促使教父們積極地開始編輯新約正典。

馬吉安遭到兩位教父的抵擋和反對,愛任紐Irenaeus和游斯丁Justin,還有游斯丁的學生塔提安(Tatian)都起來,爭辯四部福音書(包括路加福音的全部)都應該屬於正典。然而有些教會領袖遵循馬吉安,把他列出的新約書卷作爲正典。十八世紀的意大利神父和考古學家Lodovico Antonio Muratori找到公元200年左右的基督徒權威性的書卷,其中包括現在新約書卷的絕大部分,加上幾卷現在沒有收入正典的書卷:所羅門的智慧書、彼得的啓示錄、還有兩封借保羅的名寫給老底嘉和亞歷山大城的信,内容有反對“馬吉安的異端”。彼得書信、雅各書和希伯來書沒有列在其中。Muratori的正典指出黑馬牧人書應該被誦讀,但不列在“先知”和“使徒”著作當中。後面還列出另外一些未收入正典的書卷,包括馬吉安的跟隨者寫的一些詩篇。

從公元200年開始,確定新約正典的工作迅速進行。亞歷山大城的教父、有學問的神學家俄立金,使用全部27卷的新約書卷,但指出有些書卷的爭議一直未斷。有爭議的書卷包括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和啓示錄,還有黑馬牧人書、巴拿巴書、十二使徒遺訓、希伯來福音書。

第四世紀該撒利亞的主教Eusebius用希臘文記下了不少早期的基督教歷史事件,從第一世紀到第四世紀。他特別指出啓示錄因爲作者不確定(真是那個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寫的?),其普遍接受的權威程度不能和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彼得前書、約翰一書相比。關於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和猶大書的爭議也是因爲類似的原因。這些書卷已經在教會中廣泛使用和誦讀,所以最後承認其正典權威性也是必然的。事實上,希伯來書因爲開頭沒有報明作者,被接納為聖經正典的時間大大拖延,後來終于被當作保羅的作品而接納。凡不是使徒寫的書卷,除非内容與正統信仰有衝突,教父們並不是宣告不准眾教會誦讀,乃是不當作權威性的聖經書卷而已。

亞歷山大城的主教亞他那修於367年復活節寫了一封教會公開信,推舉了46卷舊約書卷(其中7卷屬於次經)和目前的27卷新約書卷作爲正典。這27卷書在397年的迦太基會議被通過,其餘黑馬牧人書等等一些有爭議的書卷列爲偽經,因爲都是冒名寫的文獻,其中有的内容也顯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已被教會放棄。直到現在,基督教各大宗派之間仍然對正典有不同的意見。天主教認爲次經也算是正典的一部份,而新教認爲次經沒有權威。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時候試圖把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和啓示錄放到次經中,最後並沒有被新教的其他改革家接受。

聖經正典的確定是穩固初期教會的極其重要的一步。我們看到基督信仰的基礎,是透過基督和他直接傳遞給使徒的福音,又透過使徒的見證傳遞給教會的這些書卷。

Thursday, March 15, 2012

天主教的來歷

天主教的英文是Roman Catholicism,意思本來是羅馬大公教。這個名稱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期間才發明的,主要爲了和改革以後的新教(Protestantism曾有人翻譯成抗羅宗)加以區別。華人教會僅僅稱新教為基督教,但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所信的宗教也是基督教。宗教改革以前的中世紀教會歷史基本上是羅馬大公教的歷史,其間有十一世紀分出去的希臘東方正教。如今,羅馬大公教(天主教)、希臘東方正教(東正教)、和新教(基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分支,其中天主教是最龐大的分支。爲了區分新教的“基督教”和實際包括了三個分支的基督教,請暫且容我在本文把咱們通常所理解的“基督教”稱爲新教。

很多保守的新教信徒以爲天主教是異端,聽説到現在還有人教導天主教的教宗就是敵基督哩。但他們是誠心接受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為自己信仰的信徒,也承認聖經的權威。如果有人試圖證明天主教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真正的教會”是在羅馬大公教以外某條綫承傳下來的,很難令人信服。有的人建議用“復原教”來代表向羅馬大公教抗辯的新教(protestantism),意思羅馬大公教走偏了,新教把她復原了,但是從神學上看,新教仍然持守羅馬大公教承傳下來的一切重要信條為正統。

很多福音派的信徒誤以爲天主教是教導人靠行爲得救,根本不對。Sawyer教授指出,羅馬大公教會的一切信條都被新教承傳下來,宗教改革要糾正的只是中世紀末大公教會中普遍的不知道聖經教導(biblical illiteracy)和隨之而來一些錯誤做法/弊端(The Survivor’s Guide to Theology 258頁)。現在想想,有些宣教士努力向天主教徒傳“福音”,希望他們皈依“基督教”,或者新教的教會鼓勵天主教徒重新受洗,倒不如和他們溝通,了解彼此信仰的差別就好。

羅馬大公教之被承認為“大公”,源遠流長。雖然新約中看不出哪個教會哪個人有統一的威望、權柄,但是到了第二世紀初,建立教會制度和集中主教權柄的呼聲已經高漲。安提阿教會的主教伊格那丟,極力主張主教權柄,說為的是避免教會分裂。到第二世紀末,使徒教會那聖靈自由運行的氣氛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當時有沒有人反對教會的制度化呢?有,孟他努的靈恩運動。孟他努高舉聖靈工作的一些表現,但他說的預言沒有實現,後來被判為異端。

使徒權柄的集中承傳觀念興起,是爲了反對二、三世紀的諾斯底主義異端。那些人聲稱自己秘密地從耶穌領了救恩知識,從教會以外的途徑傳開。在第四世紀基督教被羅馬帝國接受為國教的時候,出名的教會有五個:耶路撒冷母會;安提阿教會和亞歷山大教會都是第一世紀建立起來的古老教會;在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的康士坦丁堡教會;以及第一世紀傳下來的古老羅馬教會,保羅和彼得殉道之處。其中羅馬教會在幾個世紀的神學爭議中,每每站在正確的一邊,留下了最為正統的名譽,這個名譽對羅馬教會主教地位的提高很有幫助。

衆望所歸的五個教會中只有羅馬教會是講拉丁文的西方教會。大家的大公共識表達為幾個初期教會大公會議產生出來的信條: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堡會議(確認尼西亞信條以及更詳盡地説明聖靈的地位),以弗所會議(否定了亞流異端),迦克敦會議(界定了基督的人性和神性)。這些信仰的共識就是歷史上基督信仰的核心,東方正教、羅馬大公教、和新教都以這些信條為重要基礎。

羅馬主教的地位升為教宗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有關,當然也與上述神學爭論的歷史有關。當羅馬分爲東西兩國,西羅馬的意大利半島和羅馬城頻頻遭到蠻夷洗劫,羅馬政治勢力崩潰時,羅馬教會的主教竟然能利用他的影響力挽救羅馬城,於是他就承擔了皇帝的頭銜和角色。後來又把教區擴大到整個拉丁世界和整個西方,整個西方的教會行政、敬拜的形式都統一起來,形成人數衆多的羅馬大公教。東方的教會雖然尊敬羅馬教會,卻從來不算是直接隸屬的關係,他們講希臘語,由自己的大主教來牧養。與講拉丁文的西方教會正式分道揚鑣是十一世紀的事情,詳情請參考“信同一大公信條的東正教”一文。下圖示出基督教各個派別的演化歷史,取自ChristExpo網站
總的說來,大而公之的教會(現稱天主教)雖然經過了與東方教會的分裂和宗教改革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人數最多的基督教派別,有統計數字為証。我想我們應該尊重天主教的弟兄姐妹,不要採用自高自大的態度才好。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敬拜禮儀都不如新教這麼注重講解聖經,可是新教各個宗派中也不乏弟兄姐妹誤解聖經的現象吧?

Monday, March 12, 2012

教會的嘆息

羅馬書8章26-30節: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教會與世界同受痛苦,上帝在旁邊抄著手觀看嗎?不是的,聖靈在教會中嘆息。“嘆息”這個字和22節中一切受造之物的嘆息是同樣的字。深深的嘆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你體會得出嗎?信徒的禱告生活常常難以言盡。

今天我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她年輕時在上海地方教會受洗,受倪柝聲領導的教會運動及其波折影響極大。她很勇敢地面對了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寫出一本回憶錄,為的是以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帶給當今教會一些借鑑,讓人反思那些震撼了她的靈魂、令她一度跌倒和冷淡後退的事件,或許從中汲取一些功課。多少年說不出來的嘆息,如今見了天日。我相信寶貴的歷史帶給人的除了震撼,更有智慧。

(希望購買《難泯歲月--我和上海教會及倪柝聲》一書者可到亞馬遜網站購買。)以下是在《難泯歲月》一書出版一年後她的update,經過同意發表在下面:

《難泯歲月》自出版以來,承蒙不少弟兄姐妹表示支持,也有不同看法。出版已經一年,應當予以小結,以資勉勵、提醒:

一.得到從地方教會內部來的鼓勵和認同
  1. 在國內某地區的負責弟兄將本書、別的弟兄的體會以及他自己所寫的:“給教會負責人的信”轉發給鄰近的地方教會傳閱,並說:“這是盡我的本分。”
  2. 倪柝聲親屬的認可:看到要尊重事實,尊祂為大。本書也得到當年上海地方教會同工們子女的認同。
  3. 當年同時代年輕人的回響。
二.廣大地方教會以外的牧者、學者和肢體們的鼓勵和支持。對於本書作爲教會的歷史資料和屬靈鑒戒加以肯定。至今,我所得知的反應中,還沒有見到有人因拙作而信心軟弱跌倒的,多數的反映是以此自勉。當然,內心的震憾和困擾是免不了的。

三.對於本書所報道的事實,沒有重大的質疑。只是有地方教會以外的弟兄認爲:“凡是來自當局的,我全不信。”我所擔心的是,當他們認識到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時,會感到萬分痛心和失落。我只能爲此禱告。

四.有肢體認為倪弟兄已被寶血赦免,如今何竟敢于掀開贖罪蓋,又何必舊事重提?其實我在本書中已經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到要以史爲鑒。豈不見到過去所遺留的隂影,至今還存留在有些地方教會中嗎?為何還要對此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保羅說出神的心意:“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祂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祕,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到什么時候我們才能認識神的旨意,在基要的問題上不是分裂,而是彼此接納,使神心意得到滿足?

五.至于對我個人的抨擊,我並不在意,也不必予以澄清。

敬祝主內平安!
                            弱肢
                            許梅驪敬上

教會的嘆息、上帝的聆聽和應允,這是基督的模式---祂擔當了世界的痛苦,身在世界,心在天父那裏。我們蒙召如同保羅,體驗世界的痛苦和神的痛苦交織在一起的滋味,為的是將世界救贖和更新。我認為倪弟兄最大的匱乏,是與弟兄姐妹缺乏近距離連結契通。但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Friday, March 9, 2012

信同一大公信條的東正教

本文内容取自Western 神學院Sawyer教授的神學導論Survivor’s Guide to Theology,239-242頁。我覺得他把歷史歸納得很好。

很多人以爲東正教就是天主教的東方版本,只是他們的神父不認教宗、可以結婚和留鬍子。這是嚴重的誤解。東正教會的歷史和西方基督教非常不同,其中面對極其不同的掙扎,我們從奧古斯丁的歷史和神學角色可以知道。

在西方,所有的神學都受到奧古斯丁的巨大影響: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以奧古斯丁的思想為試金石來判定是非。而在東方,奧古斯丁在神學發展上就沒有這樣一個權威性的地位。東方教會仰望希臘教父,特別是亞他那修和加帕多家的三傑(Basil the Great, Gregory of Nazianzus, 和Gregroy of Nyssa三位教父),所以他們的神學給人很不同的感覺。在西方,羅馬的律法系統和律法思想從特土良時代開始就盛行,而在東方,神的觀念卻是從哲理、神祕主義、和位格主義的方式拓展開來。

1054年6月,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開除對方教籍(不承認對方是基督教徒),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分裂的根源是五世紀末、六世紀初就開始的裂痕。什麽裂痕呢?互相沒有好感,缺乏理解。而雙方都看所爭辯的問題是對於真實信仰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你是不是個基督徒,由你是否保留和承傳一定的教義和傳統來決定。當時爭辯的理由列舉如下:
  • “和子句”的問題:西方教會在尼西亞信條添加“和聖子” ,希望更清楚地強調聖子和聖靈的聯係,避免人說聖子不和聖父一起差遣聖靈就證明是次於聖父。可是西班牙和高盧人的“和聖子”這個話翻譯囘到希臘文意思是不到位的。東方教父不大了解語言學方面的問題。豆瓣網有個討論供您參考。
  • 敬拜禮儀不同:東方教會不同意西方教會(當時是天主教)用聖徒雕像statues來引導信眾,他們使用畫像icons。我都分不清用這兩樣有什麽差別。實在說,基督就是不可見的上帝的本體真像,明明是被人親眼見到,親手摸過的,我們爲什麽還是堅持說祂不可見呢?如果在基督裏過世的人仍然活著,他們仍與活著的信徒同感一靈,爲什麽我們要堅持說我們不能和他們有任何溝通交談、只能和基督交談呢?關於向死了的聖徒禱告,請參考一位天主教牧師的文章
  • 西方教會在禮拜中使用無酵餅,而東方教會則只用有酵的餅,因爲他們認爲有酵的餅象徵著基督福音的寶貴承傳,豐富而不顯眼的内涵,以及發展壯大的潛力。西方教會使用不同的象徵體係:酵既然在獻祭和一些節期中禁止,它應該代表人的罪,或其它不好的東西。
  • 東方教會不贊同把羅馬教區的主教擡高地位,到了一個教宗的位置。華人基督徒把pope翻譯成教皇,言外之意他的地位好像皇帝。
  • 東方教會按立主教還要皇帝批准,西方教會的教宗則作政治抗爭,甚至地位高於皇帝,教會勢力常常主宰政治。
  • 西方教會規定神父必須守獨身。
  • 東方教會的神父留鬍子,象徵歸主為聖的拿細耳人嘛,而西方教會不許,也許是因爲在羅馬帝國,留鬍子的都是次等公民。現在已經沒有人爲此爭議什麽了。
  • 東方教會的人講希臘文,而西方教會的人講拉丁文,到了中世紀他們再也不容易互相聼得明白了。
  • 東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環境—在西方,羅馬帝國解散,蠻夷入侵,而在東方,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相對穩定。
  • 在西方,基督教征服異教族群,基督教文化成爲盛行,而在東方,東部和南部被伊斯蘭教和文化的擴張使拜占庭的地盤越來越小。
如果看神學思想的性質和方法,東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
  • 在西方,教義的應用變得朝法律和壟斷的方向去理解,而在東方,神學朝著位格主義和比較神秘的方向發展,反映出承傳的是希臘教父的思想。
  • 西方經常傾向於發明創新,來適應改變的環境,而東方則對禮儀和教義維持一個比較傳統、穩定、和保守的方式。
  • 西方的禮儀形式和教義解釋常受各地方、區域文化的多樣影響,而東方則在文化和習慣上比較一致。
  • 西方神學越來越傾向於關注信徒個人的死後歸宿,而東方則保持強烈的眾信徒今生一同受造就的信念。
看來,西方教會的發展路綫是跟隨羅馬天主教的大公主義,先描繪出教宗權威,又致力於實現地上的基督國度。東方教會對於西方的影響越來越小,直到十六世紀的抗辯改革,路德和聖公會的改革家才再次回到教父資源,尋找那些建立正統神學的根基,初代教會大公會議的借鑑。

近幾十年來,西方教會再次興起大公主義的運動,尤其以聖公會為首,推動東西方神學的對話與互相理解,試圖消除彼此的不信任。1965年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同時取消了1054年互相開除教籍的錯誤指令。現在市面上有一些介紹初期教父神學的書。我有一本東正教神學家寫的The Mystery of Trinity,讀了很有收穫,曾分享其中的三一聖像。我也曾經參加過一次東正教會的主日崇拜,絕對感受到上帝兒女的手足情意和上帝的靈在其中!也許時候已經到了,我們應該從宗派主義的圈子中跳出來啦。

Tuesday, March 6, 2012

爲何與父神不親?

前次我寫過一篇“慈愛的基督,嚴厲的天父”,提到有不少人與父神感到不親近的問題。耶穌來到世上只有一個使命,就是要讓世人知道天父的慈愛,可惜好多人還是不肯藉著基督去到上帝面前。他們心目中的上帝形象很不好,只是不說出來而已。爲什麽這樣呢?

首要的原因,按照心理治療的家庭理論,是許多人心中的父親形象/榜樣都不好。他們不是在情感上太遙遠,不關心兒女,就是要求太嚴厲,缺乏耐心引導。--這是不甚健康的家庭關係,健康的親子關係卻不是這樣的。我自己的父親給我留下這樣的印象:他總是工作很忙,可是他不會沒有時間觀察、聆聽、和勉勵孩子們。他允許我們姐妹有自己的主見,表示讚賞。我曾經寫過不止一篇紀念他的文章。我信主時就十足地指望天上父親超過我父親,祂若是過分嚴厲我大概就不會選擇信祂。無論如何,人們無意中把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的父親尊長形象投射在上帝,難免出差錯。他們至少應該觀察生活中的良父,來了解父神如何喜悅、引導、憐恤、和欣賞自己的兒女

第二個原因我想是教義。神學家若是有個情感疏遠的父親,他們從哲學研究出發所闡釋的神學教義必然也反映出來。有個關於代罰原則的教義(penal substitution),説是天父上帝有個絕對的道德標準,人類卻因爲犯罪墮落而變得不再完全,必須受到永恒的刑罰。基督是道德完全的,他愛我們,替我們受了懲罰,於是上帝公義的忿怒得到滿足,祂看我們有了基督的完全。在關於教義的質疑那篇文章裏,我曾經說過這個代罰原則的聖經根據是不足的。如果上帝有個絕對的道德標準,而祂在創造亞當的時候卻沒有告訴他,那麽不是上帝不夠仁至義盡,就是我們的猜測不對頭。(“你必死”與“你必永遠受地獄之火”並不相同,後者是一個對前者的解釋。)事實上,我相信吩咐亞當不要吃禁果的是道成肉身之前的聖子,因爲我忘記在何處讀到過聖經學者的考證結論,凡耶和華與人打交道,對談,顯現説話的那位都是聖子。

代贖原則是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發展初階的產物,宗教改革家路德又把它發揮,但我有理由相信,這個教義並非耶穌和使徒所傳福音真道的一部份。哲學不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上帝,因爲祂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哲理神,乃是注重關係、充滿信實慈愛的神。

第三個原因是我們敬拜的詩歌中常常唱那個代贖原則。現在的牧師已經很少在講臺宣講代贖原則了,可是有不少詩歌反復這麽唱。中文的詩歌似乎還好,雖然常常提到罪債,很少公然歌頌上帝的忿怒被基督滿足,而英文的現代詩歌則好像這類題材佔了不小的比重。昨天我們教會還唱了一首You Are My King,是音樂敬拜歌唱家Chris Tomlin寫的詞曲。歌中的“你”當然是基督,不是天父:

I'm forgiven because you were forsaken 因你被撇棄,我得到赦免
I'm accepted, You were condemned我得到接納,你被定罪
I'm alive and well 我好好地活著
Your spirit is within me 你的靈在我裏面
Because you died and rose again 因爲你已死而復活

這首歌裏有沒有父神呢?當然有,祂在十字架上撇棄了基督,祂定罪“我”唱詩的人,只是耶穌替我受了刑罰,我現在活著多虧我的大君王基督!所有的感恩頌讚都歸給主耶穌、歸給聖靈!這幅畫栩栩如生地把父排斥在敬拜之外,把唱詩的人放在其中,充滿了情感,勝過萬言的三一論解釋講道。難怪上帝的兒子耶穌無法把我們帶到父的面前,我們根本體會不到基督對父神的欣賞和愛戴。但是,我相信聖父從未撇棄十字架上的耶穌,理由請參閲我一年前翻譯的那篇文章,也歡迎您發表不同的看法和理由。

新約作者們從來沒有說過耶穌釘十字架是被神定罪。耶穌降世為人,作我們的贖罪祭,這不是聖子自己的主意,乃是慈愛天父的旨意,要打開一條路,帶許多兒子進入祂榮耀聯結和愛的圈子。

Sunday, March 4, 2012

得救以後並非萬事大吉

誰說屬於主的人一切都皆大歡喜,再也沒有艱難曲折?千萬不要這麽去騙人家入教,會令人失望的。本文内容基本上取自Wright博士的Reflecting the Glory一書,66-69頁。

羅馬書8章18-25節: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the revealing of the children of God)。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futility/ineffectiveness)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decay)的轄制,得享(進入)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人所看見的何必再盼望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

受苦和榮耀的雙重主題在保羅最偉大的書卷中佔有顯要地位。哥林多後書展示了這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羅馬書8章把許多點點綫綫牽在一起,集中表達了全卷的中心思想。在最核心的部分再次提到所有的受造之物嘆息等候,盼著神的榮耀兒女顯出來那天,而保羅自己的苦楚只是這整個嘆息的一部份而已。

在羅馬書中,保羅非常突出地展示出上帝那從創造到新造的偉大計劃。我們一般很容易把這些字句理解成上帝的個人救恩計劃,可是N. T. Wright博士指出,個人得救既不是保羅的出發點,又不是他的終點。羅馬書的主題脈絡始於造物主上帝,在祂的創造中顯出能力和榮耀,終於整個受造的萬物由眼下衰敗的轄制中得到釋放。那個中文翻譯成“敗壞”的名詞讓人想到evil,特別想到人的“罪性”問題,但其實只是衰敗、朽壞的意思。人類的墮落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墮落,更是與上帝關係的脫落和彼此疏離,以及生理的衰殘。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物理世界中的有用能量是越來越減少的,意思所有已經建立起來的秩序,如果任其自然,隨著時間流逝只能越變越衰退、失去功能、成爲廢舊和無用。人體如此,建築物如此,任何的科學技術都如此,您能夠擧出不受這個定律限制的物理系統嗎?只有上帝的生命力創造!(我認爲進化論直接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保羅一定同意,他說整個宇宙目前都被衰敗轄制。但這個狀態不是故事的結尾,上帝將耶穌從死裏復活,祂也要對整個世界施行同樣的行動:新的創造!

怪不得保羅說現在的苦楚比起未來的榮耀不算什麽。現在世界處於嘆息、勞苦的狀態之下,我們基督徒也在其中。我們有許多渴望,作怎樣的人,辦怎樣的事,只是就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好多情形由不得我們。可是縂有一天,上帝會給我們一個新的身體,因爲祂應許釋放我們,讓我們能夠自由地按照所希望的去生活,正是上帝新的創造—更新萬物,藉著基督叫萬有與祂和好。

19節受造之物切切等候的是什麽呢?是神的兒女被贖回的自由狀態顯露出來。現在是誰叫上帝的創造服在這種沒有能力榮耀造它的主、反而節節衰敗的狀態之下呢?決不是上帝的本意,上帝的本意是要祂的創造彰顯祂永遠的榮耀,可除非人與造物主的關係重新和好,我們無法恢復上帝盼望要給我們的榮耀。保羅說,縂有一天,受造之物能夠脫離衰敗朽壞的轄制,得到自由。上帝要解放祂的兒女,因而宇宙萬物都要慶賀上帝兒女榮耀的自由(21節)。保羅故意影射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事情,他們脫離了埃及王的轄制,上帝引導他們經過曠野,來到一個應許的家園,他們可以在那裏開心地、自由地敬拜他們的主,把上帝的光和公義顯給列邦,正像他們所嚮往的那樣。

在復活的時候,上帝使耶穌脫離死亡的轄制,現在祂的目標是使所有的兒女都脫離衰退、朽壞的轄制。我們應該有信心。保羅所說的嘆息勞苦是描述婦女分娩時的產痛用詞,上帝的創造就是這樣受苦和掙扎。也許我們感到自然本來就是這麽殘酷,可保羅認爲這還沒有達到上帝原本設計的樣式。萬有在基督裏歸一的情形一定是以賽亞說的,“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的景象(賽11章6節)。

我們有聖靈初熟的果子,也同樣要嘆息等待。上帝已經在祂兒女的心裏面動工,可是祂要給我們的東西我們尚未全部收到哩,所以我們也心裏嘆息,等候身體得贖,即真正徹底的清潔和自由。正像保羅所說,他不能說他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要他得的(腓三12)。你看信徒與世界是如何地息息相關啊!保羅不是說世界敗壞下去而神的兒女躲在教會裏唱讚美詩,假裝一切都好。上帝的普世教會不是那個樣子的。保羅所描繪的是,他自己是受困苦的使徒,教會是從困苦世界中蒙召,所以現身説法--同受痛苦就意味著上帝藉著聖靈親自臨在世界。

所以,我們不應該認爲教會、信徒遇到困難或問題,就是一定是哪裏出了岔子。也許正因爲我們有聖靈初熟的果子,我們才心裏嘆息呢。上帝召我們見證祂的信實慈愛,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卻要忠心。讓我們為世界上的許多嘆息而嘆息,從而把世界帶到上帝那慈愛醫治的面光之中。昨天我收到一個朋友的來信,說國内離婚率很高,年輕人需要婚前輔導,可是目前各地沒有許多人能夠開展這樣的服務事業。嗨!我的心裏就開始嘆息了…Help!

主啊!求你給我們勇氣和盼望,在我們分擔世界中的嘆息時,能夠體驗到你的同在,信靠你更新萬物的應許,並且給我們機會做點什麽。阿門!

Friday, March 2, 2012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心理

這篇文章非常實際地比較了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中國作心理咨詢輔導和有關培訓的人士應該注意的問題。一句話,你根本不能原樣照搬西方的心理學教育内容。英文原文請讀華源協作網,我加了一點註解:

面子問題:面子在聖經中比比皆是。例如大衛王的兒子押沙龍囘來後大衛不見他,人人都知道押沙龍的地位有問題。在詩篇中,高貴榮耀的君王對小人、惡人如何懲罰呢?“他們不得進到我面前來”!面子問題影響中國人接受福音的方式、對罪的理解(關係不好纔是罪)、彼此説話和相處的方式、以及處理衝突和溝通的方式。縂的來説,面子使人更加注重外在的表現,過於注重内在的平安。

對精神和心理疾患的看法:西方人把精神和心理問題當作一般的問題,找醫生或尋求幫助同對待其它疾患大致一樣,而中國人則把“神經”病患當作特別可鄙視。要麽是這人自己不對、要麼是祖上作孽、要麽是鬼靈作怪、要麽是運氣不好,反正同情的人少一些。家庭出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某人行爲不好,做了可恥不道德的事,而不像西方人看這人内心的掙扎,錯誤的自我形象啦,不良的溝通模式啦,與人相處時缺乏合理界限啦等等。所以婚姻出問題,我們認爲是夫婦或雙方沒有盡到某些責任、義務,而不是從不理解對方情緒感受、缺乏溝通技巧來看。

以家庭單元為重:西方人凡事從個人著眼去看,彼此關心問候“你好嗎”,中國人從家庭著眼,問候時常常會說“家裏都好嗎”。有個華裔大學生在學生咨詢處,人家問他“你希望將來做什麽”?他回答說要先徵求父母意見。北美的輔導人士會把這看作是不成熟、過分依賴父母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卻認爲尊重父母的意見纔是懂事,獨立地自作主張是不懂事。

等級關係:西方以平等自由為最高的價值,好多美國人在家裏作出重大決定之前會徵求兒女的意見。如果一個父親虐待了他的兒女,當著孩子的面談論虐待的事沒有什麽不妥,甚至政府有權把兒女帶走。可是對虐待兒女的中國父親,輔導咨詢人士必須在兒女的背後和他面質。

溝通方式:西方人喜歡直接了當地說出來,中國人卻感到很多時候,特別是對地位比較高的人,直接地說太唐突了。一個大學生想要和父母談自己的不同想法,常常都會被指責為“你光想著你自己”。中國人特別感激有第三個人幫忙勸説一下,西方的輔導人士卻會認爲這是不健康的三角溝通。去看心理輔導的人如果對咨詢師不滿意,他們很少直接地告知原因,而是下次就不來了。

不談論自己的情緒感受:西方輔導的核心在於情緒感受。確認原委validate,發現問題uncover、仔細想通、接納自己與合理表達出情感--西方人認爲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導致比較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控制情緒表達纔是心理健康的關鍵,表達出來的情緒讓大家都感到不自在。控制言行、暗暗保留意見,好過失態地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中國人尋求心理咨詢師的時候,很多時候描述簡短,甚至好久不作聲。

大家以爲如何?西方人的價值觀有其優點,但我們不能說中國人的價值觀統統錯誤,都要悔改對嗎?對照聖經教導,反省如何更新我們的文化觀念是個大課題,基督徒應該晝夜思想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