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N. T. Wright博士 Justifi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Forever一文的引言部份,發表於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March 2011。
很感謝你們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會議,進一步討論關於稱義的岐見。我們多麽希望今天早晨能夠搞清楚一兩個重要的問題,看看近年來的分歧到底是在哪裏。也許你們還記得John Henry Newman,他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談論稱義問題的時候,他提到有兩种不同類型的分歧: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字眼,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事件。也就是說,有時我們純粹是用詞不同而已,當我們解釋開來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大家所說的是同樣的觀點;然而有的時候我們的分歧是事情的本質--儘管我們可能使用同樣的字眼,大家所指的卻是不同的東西。我懷疑在我們目前的辯論中,這兩樣的分歧都有,假如我們能夠至少澄清其中的某些問題就很不錯了。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的標題反映出這場辯論沒完沒了,昨天、今天、也許永遠?儘管我也不怎麽樂觀,但我希望不是那種情況。這個標題有兩個目的。第一,提醒大家稱義是牢牢扎根在基督這位彌賽亞身上的,這位釘十字架和復活的主,祂昨天、今天、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主。希伯來十三8這句話也可以代表保羅對耶穌的觀點。關於稱義的要點是上帝論到耶穌這位彌賽亞,以及論到所有屬於這位彌賽亞的人。昨天耶穌死而復活的時候祂這樣說,今天在耶穌裏耶穌在天上為我們代禱的時候還是這樣說,而明天耶穌再來審判和拯救、完成他在地上建立天國大工的時候必然還是這樣說。所以,稱義的首要一點是牢牢建基在耶穌身上的。
第二點,我的標題指的是稱義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我想我們現在都知道,保羅寫的“稱義”這個動詞,三種時態都有。他既能夠談論過去的已經稱義,又能夠談論一個不住稱義的現實,還能夠談論某種未來意義的稱義,甚至能夠三樣一起談。這決不是他寫得不嚴謹。他想的是末世式的思維:上帝已經透過耶穌這位彌賽亞行動了,祂現在還在不住地確認,凡信者已經稱義,叫他們常有把握,並且耶穌在祂的榮耀中再來的時候,上帝會再行動。神學家們常常講得救的三種時態,但不常講稱義的三種時態,或者是講得還不夠清楚。(雖然大家在口語中的用法經常混淆,但稱義與得救並非一碼事。)
首先我要澄清幾個前提。我發言的時間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這在學朮文章不成問題—我們都知道必須看注腳、用縮寫來簡略—然而在博客環境就有問題了。我們現在寫博客很不講倫理,特別是基督徒的博客。來聽一場講演或者參加年會,就把人家的論文當作那天博客文章的原材料,這很不健康。這就好像一個旅遊者,在某個新地方從來沒有住過,只是逛一逛,照幾張喜歡的相片,回家就把相片當作現實來宣傳了。把一些話抽離前後文,從中得出錯誤結論,然後攻擊人家並不持有的觀點,這樣不行。可惜這種情形太普遍了,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我有錄影帶,是人家在討論我的文章。其中有人在那裏說,持有某種觀點的人必定持有另一種觀點,然後就批判我,說我持有另一種觀點。由於我並不持有他們所批判的另一種觀點,自然把這些議論看為很沒有學識、很不友好的表現。
常常有人說我對人家的批評不回應,那些批評很多一一都列舉出來的話你會覺得很沉悶,但我希望今天至少能夠提到其中幾項。當然,有時不管我怎麽做都不對;我不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不理睬。我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採取防衛(being defensive)!我希望今天在座想要尋找Tom Wright異端例證的人,仔細聼好我實際上所說的話,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當然地猜測我實際上必定是如何想的。擧個例子,就好像Newman先生說的,有時候神學家們解經的時候用同一個字眼表達不同的意思(好稀奇呀),我們必須搞清楚,某人使用一個詞的時候他是什麽意思,而不是忙著假定人家是按自己所熟悉的意思來使用那個詞。
(若有興趣知道保羅新觀/舊觀辯論的細節,請看下面幾篇文章。這是同一篇講演為增加可讀性分開的.
1. Introduction: 昨天、今天、永遠的稱義(本文)
2. Firs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至上還是傳統主義?
3. Nex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的Big Story與字面解經
4. Justification in context: 保羅:稱義了就可以一起吃飯!
5.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稱義即進入聖約的關係
6. Exegesis and exposition: 稱義新觀:亞伯拉罕之約實現
7.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1: 稱義的將來時態:神人合作?
8.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2: 古老的信仰:新鮮的視角)
昨天除夕去到一個朋友家裏聚餐,一桌子的人除了我和我女兒是正而八經受過洗,其餘都是基督教會“圈子之外”的人。不過,其中有一位妻子常常跟著我到教會,另一位妻子雖然現在沒有常去,但對神還是存有感恩敬畏的心,有事也禱告,甚至經歷到上帝的保守。她詳細告訴了我她家裏希望上帝能夠幫助的事項。另一位女士剛從歐洲旅遊歸來,繪聲繪色描述進教會看人家聖誕慶祝和敬拜的情形。雖有兩位丈夫曾經固執不願跨入教會,我看出他們都是和我家一樣,是上帝愛惜、聖靈做工的人家。--我們何必非給他們施加壓力,逼他們照我們心中的框框作那個“決志禱告”不可?
ReplyDelete我們聼(新教的)神學家說稱義是完成時態。但是我們察看原文和觀察前後文,that is not the case。隨便舉例:
ReplyDelete未來時態: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羅二13)
現在進行時態: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三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