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30, 2010

天父不是男性

理論上我們都知道,神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祂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使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方面反映出神的特質。三一的神(聖父、聖子、聖靈)是注重關係的神,稱為愛。所謂神的義,就是拯救,原諒,守約,定罪一切破壞關係的行為。從這一角度來說,典型的女性特質很好地反映出了神的形象:能照顧體恤,善溝通交誼,愛心養育孩童,耐心忍受不良關係帶來的壓力而維持關係,等等,正如聖經中我們的神向祂子民所表現出來的特質。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神比最好的女性更具備這些女性的特質。

但是,當我們想到天父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某種男人的形象。既然叫作父嘛,頭腦中很可能出現的是心目中的某種父親形象,或許是你所知道的最好的父親形象。祂是對你微笑?還是甚麼別的表情?全看你人生經歷(特別是你童年和少年時期中)所體認過的男性權威人物對你的態度。通常不知不覺地,天父形象都和我們自己的地上的父親多少有點相似。比如我頭腦中天父的形象,是一個天上一個大大的圓胖臉男性,光頭,總是微笑地注視著我,因為我自己的父親對我是很喜歡和欣賞的。事實上,我在十來歲的時候開始發現,和爸爸說話的時候常出其不意地被他在臉上親一下,總是躲不及。

其實我小的時候常常被爸爸打手心或者打屁股,他教訓完了之後照樣在別人面前以我為他的驕傲,照樣喜愛我。還有一點,我父親在家裏從來不亂發脾氣。回想起來這些真是太重要了。我為甚麼很容易體會到天父的愛,就是因為我有這樣一位地上的父親,他工作繁忙,可是他還是惦記著孩子們,出差回來總不忘帶些我們喜歡的東西來。艾克曼博士說得不錯,天父决不是那種工作過份忙碌顧不上自己孩子的那種父親,祂倒更像一位家庭主婦,永遠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優先次序來照顧和幫助,聖經就是這樣描述的。

主耶穌曾經給我們講述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其中那位父親形象很獨特,絕不是典型的中東文化中的父親,而是主耶穌為我們描繪的父親形象--天父。Timothy Keller寫了一本書The Prodigal God – Recovering the Heart of the Christian Faith,專門從字裏行間看主耶穌口中描述的這位父親,我一口氣讀完,很受感動!天父對小兒子那咒祂死,要祂財產的那種不計較,守在家門口天天眼巴巴地望著兒子歸來的路,把袍子提起來一溜跑著上前去迎接浪子,據說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跑的,他們打發別人替他們跑。還有他並不先懷疑考察兒子的悔改是否真心,也不再提他已經分過的產業,立即給他袍子、鞋子、戒指,恢復家庭成員的全權尊榮地位,開宴席歡慶。又在大兒子不給面子的時候出來勸他,等等,天下哪裡有這樣的父親!但主耶穌告訴我們,天父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

願我們都摘掉自己的原來的有色眼鏡,接受聖經為我們啟示出來的大慈大悲聖天父的形象。信徒應該牢記,我們有個任務:去從與天父的交往中去不斷多認識祂,只聽說、不認識了解,是無法去依靠祂的。

Tuesday, April 27, 2010

雙重預定論的來歷

大使命中心舉辦的“救恩要道”神學講座引起這個話題。你一定聽説這些不同的基督教學派之爭了,什麽加爾文主義,什麽亞米念主義,很複雜的不同神學體系。其實加爾文主義不等于加爾文本人的神學思想,而亞米念主義距離亞米紐斯本人的神學思想更是十萬八千里。預定論是加爾文主義的其中一條。不過後來的加爾文主義已經分爲好幾種了,預定論也有好幾種不同解釋,雙重預定論是極端的加爾文派所持守的解釋。我拿出教科書來,復習了一下神學歷史。對照兩位當代神學教授的著作:James Sawyer寫的Survivor’s Guide to Theology與Roger Olson寫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他們對改革以後的17世紀初葉的神學發展描述大致相同。下面是從這兩本書中摘出來的有關預定論來歷要點。

宗教改革的先驅路德、慈運理、和加爾文起來改革,都是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時期風行的研究神學的方法—經院哲學的方法,即用哲學推理方法來研究神(詳細請閲讀我的另外一篇博客“認識神主要不是用哲學途徑”)。他們發現經院主義的神學(scholasticism),不但導致對神的福音理解不正確,更帶來死氣沉沉的靈命。他們開始從經文意思出發去得到神學思想(另一篇博客:聖經神學與聖經教義詳述了其關係)。但是,這些宗教改革家的目標並非改變作神學的方法,他們只是要把自己的發現和體會與衆人分享,引起了改革。一下子抛棄既有作學問的方法和態度不容易,他們的追隨者仍然使用原來那一套:多多運用哲學和邏輯思維,來建構條理清楚的更正教教義。這個宗教改革后的傾向稱爲Protestant Scholasticism,我從網上搜索不到對這個詞組的中文翻譯,容我暫且翻譯為更正教哲學主義,--研究歸納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是更正教學者,他們研究的結果大多以哲學主義為特徵(見Olson 456頁)。

路德和加爾文都承認神學中有些奧秘是人無法完全了解的,可是這些更正教學者卻去挖掘奧秘。他們不知不覺地效法阿奎那的方法,用提取經文、利用羅馬天主教的經典神學論説、使用邏輯推理和形而上學的推測,來建立更正教的正統教義系統,其中包括預定論。

保羅在羅馬書9-11章試圖回答一個初期教會的一個重大疑難問題:神揀選的是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現在祂顯然也揀選了不少外邦人,那麽亞伯拉罕那些沒有歸入基督的後裔怎樣—難道上帝廢棄了他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嗎?其中9章6-29節是抽出來用於支持預定論的主要經文。這段經文是一段精彩的交叉對偶結構,我忘記是參考了哪一本解經書,製作了這張幻燈片。這種對偶結構的中心部份通常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我們看出保羅要突出的是:人得救是神的主權恩典作為,外邦人和猶太人同樣,神要將祂豐盛的恩典彰顯在那蒙憐憫的人身上,預備他們得榮耀。

有些遇到難處的信徒把“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應用在自己身上,覺得自己不蒙憐憫,神特別地harsh。但這是錯誤的應用,因爲遇到難處的信徒也是神所揀選恩待的,我們讀聖經不能不看上下文的意思。

然而,加爾文的繼承人,哲學主義的學者Theodore Beza試圖從這段經文中探討神的普世救恩命定(decree)問題。根據神的能力和屬性,他希望從這段話了解神爲什麽沒有憐憫所有的人:神是主權命定一切的神,這是哲學前設。祂必然也命定亞當墮落,命定揀選一部份人得救、命定另一部份人淪喪,這是推論。接下來他由神的完美能力屬性知道,神的命定是瞬間同時完成的,並沒有先後次序,但邏輯上先命定什麽、後命定什麽,還是可以推測的。如此他建立了聼起來臭名昭著又恐怖的墮落前預定論:

1. 神注定揀選一些人得救,另一些人淪喪。
2. 神命定創造世界。
3. 神命定允許人類犯罪墮落。
4. 神注定透過基督的福音提供人得救的方法。
5. 神命定把救恩施加給所揀選的人。

加爾文把神的預定看為祂恩典救贖奧秘的一部份,而Beza則把神的預定作爲祂的能力知識屬性和主權的直接推論,以爲把神的奧秘揭示得一清二楚。問題是,神的愛跑到哪裏去了?中世紀的天主教經院主義的榮耀神學假定,神行做萬事的第一目的是榮耀他自己,以Beza爲首的更正教學者全面接受。但是另外一些人想加爾文大概不會接受這麽黑暗的神觀,他們修改邏輯次序,把揀選的預定放在人類犯罪墮落之後,叫作墮落後預定論。無論如何,雙重預定論者同意,人的犯罪墮落和一些人的不得救都是神所命定,並且祂沒有責任,因爲神超越人的律法和公道感,祂的所作所爲盡都正確,透過創造或救贖榮耀了自己。我再説一次:我們無法想象一位既是愛、又以自己的榮耀為中心的神!(詳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什麽是神的榮耀?。)

如此,加爾文的哲學主義跟隨者把加爾文神學思想縮減成幾條哲學推論,作爲尼西亞信經之外必需的改革宗正統教義。這些哲學推論還包括了“有限救贖論”--即基督只為信他的人死,不是為普天下人的罪死--與約一2:2明顯相抵觸的推論。這些被奉為正統的教義所描繪的神讓人感到祂是那麽粗暴嚴厲、難以捉摸,主權的神似乎很遙遠、隱藏、和冷漠。並且這些教義與信徒的日常敬虔操練生活似乎豪不相干!難怪後來有不少加爾文派的信徒不信其中一兩條。

但我們所信的並不應該是古希臘哲學為我們介紹的哲理神,而是聖經中為我們啓示出來、充滿了情感的希伯來神。一位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哲理神讓人感到不知如何去與祂建立關係,而阿爸天父、首生的神子基督、賜給我們的聖靈卻是一位讓人在與之相交的過程中認識不盡的神!

Saturday, April 24, 2010

關於妻子順服丈夫

以弗所書5章22節: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潘秋松牧師指出,和合本聖經中一些加了小點的字,是指明原文沒有此字,必須加上纔清楚,為要叫原文的意思更顯明。所以,弗5:22的原文沒有動詞,僅有兩個作受詞用的間接受格“自己的丈夫”與“主”,依照希臘文的規則,重複的動詞可以只寫一次,故此這裡順服的動詞是從21節補充的。如此一看,22節原來與21節的“彼此順服”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關於這些加點的字,詳細請索閱美國麥種傳道會新出的期刊:《麥種閱讀》第二期。)

不少版本的聖經,包括中文版,從第22節開始另起一段,好像講論夫妻關係的經文是獨立的教導。但是在希臘原文裡第22節“順服”這個動詞是借用了第21節裡的順服,並且第21節裡的彼此順服是一個現在分詞,與20節裡的感謝,19節裡的對說和歌唱一起,總共四個現在分詞是平行的,都是要說明如何是第18節裡的被聖靈充滿。所以從5章15節到6章9節這一大段話簡述出來主要是這個意思:怎樣是智慧行事呢?要愛惜光陰,... 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卻要被聖靈充滿,就是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凡事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感謝父神、並且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怎樣彼此順服呢?好像妻子順服丈夫,... 又如兒女在主裡聽從父母,...還像僕人聽從肉身的主人,...

这里妻子顺服丈夫原來是圣灵充满的一个表现和例子。

保羅在23節說明了妻子要順服丈夫的理由: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趕快說明丈夫作頭的含義,絕不是轄制操控,乃是好像基督對教會群體那種愛惜、體恤、接納,視為自己身體的關係。教會全體既然甘心凡事主動順服基督,基督徒妻子又已被提醒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她凡事在主裏順服自己的丈夫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看來22節裡妻子順服丈夫並不能用來要求信主妻子順服不信的丈夫,有關信徒與不信配偶的關係倫理聖經裡有另外的教導和原則。一個家庭裏夫妻固然需要和睦,女人受造原本就是為了關係,妻子恐怕已經比丈夫注重關係。但是實際生活中有無數的原因造成不和睦的情形,特別是在信與不信同負一軛的情形中,信主的妻子需要的是神家裏來的同情和支持,不是一概而論的教條式命令。

順服就意味著承認地位低一些嗎?我們的文化習俗是被罪污染了的,順服者看自己為低下。但是在神的家裏如果說神是基督的頭(林前11:3),基督順服父神,如同他在客西馬尼園所禱告的,我們卻知道基督在天上的地位並非低於父神──聖父聖子的關係是彼此榮耀、欣賞、與合作。在宇宙萬有的中心,是一個舍己服事的靈,值得基督徒妻子效法!

25節說丈夫愛妻子要像基督愛教會一樣,就是要愛到舍己的地步。26-28節對所有的基督徒丈夫有個挑戰,就是要像基督潔淨他的教會、塗抹過犯、讓她分享自己的榮耀一樣,丈夫也應如此鼓勵妻子,原諒她的過犯,欣賞她身上神的形象和榮美。這個基督式的“作頭”要求人從現今社會的文化習俗裡徹底悔改,因為我們人為罪的緣故,早就把神所期盼的愛與滋潤式的帶領關係,變成抓權操控。現在我們已經與基督聯合、是進入神家裡面的人,理當棄掉彼此不信任和只顧自己的陋習,按照神的心意效法基督,彼此勉勵。

Friday, April 23, 2010

靈、魂、體:聖經怎麽講?

在系統神學課程中,有一個部份叫作“人論”,其中討論了人性的一元論、二元論、三元論幾種不同的人觀。不過我們這些神學生聽見衆説紛紜的論調比較,還是有些不得要領的感覺,到底哪种説法對呢?自己現有的理解有什麽錯誤嗎?當時功課繁忙,也顧不上仔細看看聖經來比較各家説法,反正這部份是不考的。現在看看教授要求閲讀的書籍中其實有這方面的詳細討論,只不過當時因爲沒有要求看這一部份,所以我們都跳過去了。哈哈!現在因爲我所服事的機構參考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的成果,所以決定仔細看看,作個讀書報告。我所閲讀的是David Myers寫的《人性的探索》第二部份,和建道神學院院長張慕皚為中文譯本寫的附錄《人性一元、二元、三元的探討》。

人性的一元論是從唯物主義出發解釋人性,認爲魂是指整全的人,靈也是指整全的人,一切靈魂的作用都是腦細胞的功能,因此人死亡后,不會有個非物質的靈魂仍然單獨存在。近代科學研究也發現人死後一切都隨人體機能的喪失而消逝,哪裏有什麽靈魂。不少近代的聖經研究學者可能也受此影響,認爲一定是希臘哲學的心體二元論影響滲入了基督教信仰,其實聖經作者只是從身體靈魂不同角度來表現人罷。心理學教授David Myers研究社會和宗教心理,他就持這個觀點。

二元論在歷史上是主流思想,相信人有物質的身體和非物質的靈魂,並且靈魂在身體死後能獨立存在。張慕皚把人性的二元論分爲兩種:聖經中整合的二元論,和希臘哲學中柏拉圖式的二元論。他說柏拉圖的靈魂沒有任何與肉身相似的形體,純潔的靈魂在死後終於脫離肉身的捆綁,身體和靈魂是完全分開對立的。而聖經中身體和靈魂在死亡時分開只是暫時的,並且死人的靈魂仍然是有形有體(比如路16章耶穌講財主在地獄裏有指頭和舌頭,等等),將來基督再來時人們的身體和靈魂仍要整合在一起,稱爲身體的復活。

三元論進一步把人性的靈魂分爲靈和魂,靈是與神相交的部份,包括了意志、良心、和理性,而魂則包括了人的情感、欲望、想象、記憶、智力。另外,人死的時候魂就隨著肉體消失,而靈才繼續存在,是人不滅的部份。倪柝聲弟兄是典型的持三元論的代表,他極力強調信徒必須追求脫離魂的轄制,使靈能夠發揮主導的功能,口號是“魂的破碎,靈的出來”。

可是,我們如果看聖經中靈和魂的用法,靈與魂其實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你分不出來兩者之間不同的功用,甚至和身體也不分的。在舊約聖經裏,我們看到希伯來民族認爲人是用心臟來思想,用腸來感覺,用肉身渴想神。很多處聖經都沒有把靈魂和身體分開看為不同的部分。比如中文聖經中有提到心腸或者肺腑的那個字,其實是身體中的腎臟(kidney):萬軍之耶和華鋻查人心(heart)、試驗肺腑(耶17:10),並無檢查腎臟功能之意思,只是把heart與kidney作爲互相平行的同義詞而已。約伯說他的心腸(kidney)在他裏面消滅了(伯19:27),當然不是說生理上的腎衰竭,而且形容心靈裏面難過的感受。耶利米說,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bowels)擾亂,肝膽(liver)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哀2:11)...和中國人表達情感的說法很相似,是吧?

希伯來字nephesh(魂)、ruach(靈)、和leb(心)的用法似乎大都是指整個的人。比如創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breath of life)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活的nephesh(a living soul其實不應該翻譯成有靈的活人。我以前就聽説、也相信,是神把靈從鼻孔吹入了亞當的身體)。可是希伯來原文並不是說耶和華神把ruach(靈)吹在亞當鼻孔裏,也不是說亞當變成了一個有nephesh(魂)的人,乃是說亞當本身就是一個有氣息的nephesh(魂)。摩西吩咐百姓要盡心(leb)、盡性(nephesh)、盡力(strength)愛耶和華、事奉祂,沒有提到靈(ruach)啊(申11:13)。希臘文的靈是pneuma,魂是psuche。在中文聖經裏,靈和魂都常常翻譯成“心”。比如路加1:45-46馬利亞說我心(psuche)尊主為大,我靈(pneuma)以神我的救主為樂,…顯然靈和魂是平行、沒有什麽分別的,都敬拜主。又比如保羅說:“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8:15)!你看,靈會害怕呢。

魂psuche有時翻譯成“人”,比如使徒行傳2:41記載“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psuche)”,説明魂不是人的一部份,而是整個人。身體也常常用來代表整個人,比如把身體獻上作爲活祭,哪裏只是獻身體?事實上,人的靈也有情感會疑恨(民5:14),也會憂愁(約13:21說耶穌的靈裏憂愁),而人的魂也有意志和理性,比如創49:6我的魂啊,不要與他們同謀。或者,箴言2:10說人的魂可能以知識為美。總之,三元論沒有什麽聖經根據。

另外,魂離開身體的觀念在聖經裏也常常出現,比如創35:18提到拉結難產將近於死、靈魂nephesh將走的時候給她初生的兒子起名字,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她生命將離開身體,並沒有靈魂離開。但另一個例子就無法推搪靈魂住在活人身體裏、死後離開的事實:掃羅請一個交鬼的婦人用法朮將撒母耳(靈魂)“招上來”,好指示他與非利士人爭戰的事,記載在撒母耳28章6-20節。

雖然文字間沒有提到撒母耳的靈魂,但顯然意指他的靈魂,因爲撒母耳已死,身體不可能一起“上來”。而且,顯然撒母耳的靈魂確實借著那個婦人向掃羅説話:明日你與你的眾子必與我在一處了。這意味著撒母耳死後靈魂是在另一世界某處,並且掃羅和他兒子們死後(靈魂)也會去到那個地方,很可能所有的人死了靈魂都會去。這和中國人關於陰間的觀念很類似。不過,聖經不說“撒母耳的靈魂”,而說是“撒母耳”如何如何,好他離開了身體這件事並不算什麽。中國人會指出來,那位借著巫婆説話的只是個“靈魂”。好些聖經學者受一元論影響,不相信靈魂與身體可以分開,他們或者說那個招來的並非撒母耳本人顯靈,而是魔鬼的作爲。或者藉口這段經文“沒有其他經文的支持”,又與神所吩咐不許交鬼的命令有抵觸,因而忽略聖經所記載的這個故事。他們對復活的理解不是說靈魂不滅、身體再造,而是某种模糊不清的未來的整全生命“再造”。假如沒有不滅的靈魂,那再造又是什麽意思呢?造另外的靈魂來代替這個死的人嗎?只好承認身體復活是個謎。心理學教授David Myers就是持這個看法。

張慕皚院長問得好:假如交鬼招魂的事情並沒有實在性,神何必要嚴厲警告以色列人不許這樣做呢?按照一元論,殺身體就是殺了整個人,主耶穌又何必把只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人來對比能夠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神呢?主耶穌明確肯定沒有身體的靈魂是存在的,他請門徒摸他的手和腳,說“靈魂(pneuma)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

在新約的路加福音裏,主耶穌講了一個拉撒路和財主死後的故事:那討飯的(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不是說拉撒路的靈魂被天使帶去,或是財主的靈魂在陰間受痛苦,但是顯然整個故事是假定他們的尸身不在同一處的:財主死了身體已被埋葬是經文裏特別提了的。不僅是死了的人靈魂離開身體,保羅提過一個三重天的經歷,“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説明不排除他自己的靈魂也可能真正離開過身體。

關於靈魂和身體的矛盾,我們來仔細看看身體這個字。在希臘文裏身體有兩個字,soma和sarx。Soma比較是個中性名詞,不大有褒貶的意思,比如耶穌以他的身體(soma)為殿,或者說生命(psuche)勝於飲食,身體(soma)勝於衣裳。而sarx常翻譯成肉體,或屬血氣,常和軟弱聯係在一起。比如主耶穌說門徒心靈(pneuma)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26:41)。或者保羅說“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7:18)。或許這sarx反映出某种與心靈衝突對立的意思,我們受到吩咐不可體貼sarx、為sarx安排,倒要隨從聖靈。雖然使徒約翰和彼得都說基督也是道成了肉身(sarx)受過苦的,但是復活的身體卻是soma,我們所盼望的身體復活不是肉體sarx的復活。

綜上所述,人性的一元論和三元論解釋都不符合聖經。而整合的二元論是對的,只是要注意不應把身體(soma)和靈魂對立起來,好像主前幾個世紀的希臘哲學思想。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人際關係中的四種不良溝通模式

恐怕所有的人,尤其是亞洲人,都願意與別人搞好關係。但是由於人類的犯罪墮落,人與人之間增加了隔閡,減少了信任,良好關係變得稀少多了。從亞當夏娃開始,我們就不得不在人際關係交往中使用各種防衛。以下描述的四種常見的不良溝通模式,是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溝通模式稍微變化來的。聖經中所提倡的凴著愛心說誠實話,也就是表裏一致的健康溝通模式,是信徒人際關係得醫治的重要目標。

第一種不良溝通表現為指責。這一類型的人(blamer)好像不在意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是非感為驅動力,試圖勸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或許是因爲過去的創傷,或許是出於現在的精神壓力,他們内心的情感狀態經常是生氣和不滿意的。

第二種不良溝通表現為討好。這一類型的人(placator)好像全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委屈求全,甚至作假,因爲他們絕不想令別人生氣,把關係搞壞。這些人或許善於交往、與人和睦,可是他們内心深處的卻常存著緊張不安。

第三種不良溝通表現為冷淡。這一類型的人(rationalizer)很容易從人群中退縮,既不必把關係進一步弄壞,又能夠冷靜理智地分析事物情理。也許不少人羡慕這種不發脾氣的能力,但他們與人的關係可能容易變得疏遠,難得有知心的朋友可交談。或許由於人生經歷中曾經受傷過度,這些人内心關閉了進一步感受傷害的能力,可以變得很tough,不再有很深的情緒感受。

第四種不良溝通表現為打岔。這一類型的人(distracter)好像總是顧左右而言他,説話避免接觸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或許能夠侃侃而談,但是在你問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的時候,就開起玩笑來,把話岔開。其實他/她恐怕是内心感覺不佳,絕不想把感受告訴你!艾克曼博士說打岔的表現背後是内心的自卑感,他們難得告訴你真實的感受。而打岔是一個好辦法,讓人不再要求他們分享那些要命的感受。自卑感大多來自童年和少年時期所受過的傷害。

這些不良溝通的模式總是在遇到人際關係壓力的時候暴露出來。當一切都好好的,與任何人都沒有任何利害衝突時,你不必使用這些防衛。可是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内心的憤怒、擔心、冷漠、或自卑就令人尷尬地用種種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我們希望對付這些稱之爲“罪”的問題,就必須藉著基督來到天父面前,請聖靈幫助我們先對付藏在内心的那些不良感受。假如我們得到醫治,内心變得平和、仁愛、喜樂、滿足,那麽真實地表達自己就不再是個大問題了。大家認爲如何?

Saturday, April 17, 2010

神所稱讚的完全人

今天讀到詩篇119:80:願我的心在你的律例上完全(May my heart be blameless),使我不致蒙羞。詩篇119:1說: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我也願意作這樣的禱告,但神的律例是什麽呢?怎樣叫作完全呢?

查考一下這個希伯來文的形容詞tameem,原來是常常作名詞、解為“完全的人”的那個字。記得以前在禮拜中為了講家訓信息還查考過一個類似的字tam,得到一個結論,神喜悅我們有好的人際關係,更與祂有好的關係,祂稱有此relational特質的人爲完全。

在信望愛網站 http://bible.fhl.net 搜索tameem(Strong#8549 ),總共找到82筆資料。搜索tam(Strong#8535),找到另外13筆。有誰是完全(perfect)人呢?

一、聖經說挪亞是完全人。創6:9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挪亞這個人完全是與神同行有關,這裡完全人顯然是與義人平行的同義詞。其實挪亞的行爲算不得完全,你看他醒了酒以後莫名其妙地咒詛他孫子迦南,就知道他發生過難堪的事情。

二、亞伯拉罕被吩咐要作完全人。創17:1-2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神命令亞伯蘭作完全人,然後才和他立約?可是亞伯蘭的行爲並不完全呀!在20章他還為了保命犧牲妻子,第二次謊稱撒拉是妹子哩!細看原來又是那個作連接的字母wow,被翻譯成了“就”,其實他是否成爲完全人和立約並不是先後的關係。成爲完全人顯然與他生活在耶和華面前、被揀選立約有關。

三、以色列民被吩咐要作完全人。申18:12-14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因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你要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作完全人。因你所要趕出的那些國民都聽信觀兆的和占卜的,至於你,耶和華─你的神從來不許你這樣行。--耶和華命令以色列百姓行爲完全嗎?按照前後文的字面意思,作完全人似乎就是聽命不去觀兆、占卜、用法朮,及行那些耶和華稱爲可憎的事就好。

四、大衛認爲自己在神面前作了完全人。撒下22:24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保守自己遠離我的罪孽(have kept myself from my iniquity)。--大衛在耶和華救他脫離仇敵和掃羅之手時唱這詩篇18篇。衆所周知大衛是行爲不完全的,也沒有遠離所有的罪。或許大衛唱這首詩是他與拔士巴行淫之前寫的,詩中不斷提到“我的公義”和“我手中的清潔”,說自己是完全人,以遵守耶和華的典章例律為傲。22:26節“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説不定拔士巴聽見這詩才想起來去勾引大衛的呢。神的眼目查看,後來果然使大衛降卑,正如22:28節所唱。無論如何,祂引導大衛這個完全人行路,這是真理。正如22:33節所唱,大衛還是個完全人,他號稱合神心意的人,按照撒上13:14,是因爲神的揀選,不是因爲行爲。

五、約伯三次被神描述為完全正直(perfect and upright:伯1:1, 8,2:3),顯然是為他敬畏神、求告神,與神有好關係。約伯也三次自己承認是完全的(8:20,9:20-21),並且他的完全因爲遭難竟成了人所譏笑的: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12:4)。

六、詩篇37:37用平行描述告訴我們,完全人就是正直人,也叫作和平人(man of peace):你要細查那完全人,觀察那正直人,因爲和平人有好結局。--完全人有好的人際關係!上帝也賞賜他好的結局。

七、還有一個我們萬萬想不到的人物被稱爲完全人:以掃的兄弟雅各!他算什麽完全人哪,所有翻譯聖經的人都不想把tam這個字翻譯成完全。Jacob was a perfect man? Come on, in what sense? 寫Jacob was a plain man!因爲後面提到staying tents(眾數的帳篷), 也許是描述tam吧?和以掃在野外對比,他一定是安靜或什麽的,不會是完全。所以好多版本翻譯成安靜,中文聖經創世記25:27: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爲人安靜,常住在帳篷裏。但是,你搜索聖經,tam這個字在別處都沒有安靜的意思。雅歌裏的那個年輕男子唱到:我的妹子,我的夥伴,我的鴿子,我的完全人(安靜人?),求你給我開門(歌5:2)…再説,如果帳篷不是單數的,又沒有定冠詞,那麽很可能雅各不是只呆在自己的帳篷裏,或在他父母的帳篷裏。他搞不好是在帳篷之間到處轉,和父母、僕人、或鄰舍無疑關係不錯!以掃在田野打獵,反倒是個追逐目標、不怕孤單的人物。打獵如果和僕人談話,那聲音不是把獵物嚇跑了?所以他肯定是專心打獵,不在意人際溝通。

不與人溝通的人 is not fully human! For God's image is highly relational! 如此看來,雅各堪稱完全人,神揀選他,給他取名以色列,向他堅定亞伯拉罕之約,他又在意人際關係,所以聖經說他是完全人。

我們的三一神是注重關係的神,祂把一切破壞關係的行爲稱爲“罪”,所以我們如果搞好人際關係,與人和睦,一定合乎神的心意。神的律例可能很多,但主耶穌歸納為愛的原則。我們已經被他稱義的人,難道不該好像主的樣式,追究人際關係方面的完全或成熟嗎?

Thursday, April 15, 2010

信徒的三种錯誤信念

《Becoming What God Intended》workbook by Dr. David Eckman Chapter 11 reading 1, explaining 1 John 1:6-10. Appostle John points out that among Christians, there are three false beliefs. 1. We can walk in the darkness(do not open to God) and still be in fellowship with God. 2. We are justified so we don't have sin. 3. Sins committed in the past but not confessed, they do not have an effect on the present.



使徒約翰在約一1章說的這三穜錯誤信念在教會中是很常見的:

1. 我行我素並不與神溝通,卻口稱與神有相交的關係。
2. 認爲自己是沒有過犯的。
3. 以爲自己不必向神認過去的罪,對現今別無影響。

Monday, April 12, 2010

建設人際關係的溝通練習 -- Making A Real Conversation

The following explains a daily communication exercise, taken from Dr. Eckman's Beijing Project teaching material 《人生價值觀與人際關係技巧》。

如果夫婦都希望改善溝通,那麼下面這個溝通的練習會很有幫助。在團契中,也可以把人分為兩人一組,花十分鐘來作這個增進相互了解的練習。艾克曼博士把這個練習叫做氣象報告,就是報告心裏面情緒感受的狀態:

好的氣象報告有哪些部份呢?可以歸納如下:首先報告你為那桩事情高兴。你可能需要每天留心,看看有甚麼好的事情發生是讓你高興、讓你感觉良好的,就要存在心裏好與另外一人作分享之用。有時候人可能覺得這没有甚么大不了的,不分享没有關係,可是一旦開始分享,人們就會發現彼此敞开带來的那一份快樂。

我們在各地舉辦講座,請眾人開始作这樣的氣象報告,男人大多都感到比較為難,因為他們一般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感受是怎樣的,他們需要先找着感覺,然後琢磨這感覺是什麼,最後用理智清楚地說出來。多数男人都是如此。婦女倒是没有什么困難,她們覺得這很容易,一下子就完成了。我們在講座上說男人感到最困難的是找到感觉,大家全都笑起來,因為通常這都是事實。

气象報告的第二部份是描述我們為哪桩事情難過。在一天當中有甚麼東西讓我們傷心或擔憂。分享這個很重要,因為關心我們的人願意知道這些信息。一旦朋友或夫婦每天彼此來作这樣的氣象報告,他們都深深賞識這個過程,認為美好。

接下来的氣象報告要描述當天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有的日子裏没有甚麼不愉快,而另一些日子一天中有好几件不愉快的事。不要遗漏,每樣都要報告,因為那些不愉快的事告訴人你真正視為重要的东西是甚麼。你的是非感與這些令你不愉快的事件緊密聯繫,重要價值一旦遭到踐踏就會令我們很不高興。當一個人為了好的關係與人分享令他/她不愉快的事情時,實際上是清楚界定自己人格,一定有益處。如果對方敏感一點,就會注意將來不去侵犯那個敏感區。

接下來要報告我們的某些具體願望,但是分享時不是强求它實現,而只是告訴對方甚麼樣的事情會使我們歡喜。分享這個很重要,因為它降低我們的挫折感。與其暗中生氣或讓别人猜,不如直接說出來。相當多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假定别人已經了解自己的心思,所以不講,然而講出来才能避免因期望未能達到而逐渐在暗中積累怨恨。

當一個人有某个愿望时,只要不是強求,明確表達出來是一點問题都没有的。例如妻子希望家里添置個沙發或买個新的房子,說出來没有關係,不過如果表達得好像非要不可,那就有問题了。有的男人甚至會把愿望當作要求哩,所以妻子最好說,“我希望這,可未必是現在”。

我們強烈建議朋友或夫妻之間,如果談話或沟通不夠的話,每天各自花五分鍾為對方回答這些問题,是為對方的好處。

1. 今天讓你最開心或興奮的事情。(The happiest or most exciting moment of the day)
2. 你一天中最伤心或難過/失望的事情。(A hurt or the saddest moment of the day)
3. 今天讓你生气的事。(An irritation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day)
4. 講出一个願望,是不強求的。(Ask for something you would like without demanding it)

Saturday, April 10, 2010

怎樣的家庭是健康的家庭

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神家庭是真正健康家庭的樣式。

艾克曼博士在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聖荷西校園教授一門課:Building A Strong Family。Western神學院以它的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培訓著名,這門課與生命塑造課程一樣,屬於應用神學的範疇。我曾經修讀這門課程,收穫甚大。這門課使用的教材之一是《Creating A Healthy Family – Breaking the dysfunctional cycle》,書中簡明地描述出健康家庭的三大特徵:

1. 積極良好的自我觀(Identity)。由於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對於子女,表達出的信任、愛惜和賞識,使這個家庭出來的人,内心擁有一幅積極的關乎自己的圖畫,用平常的話叫作看得起自己。事實上,主耶穌希望把你帶入這樣一個嶄新的家,就是父神的家,希望你能夠從父神的眼光裏來重新認識自己。(詳見我另外的博客文章“聖父與聖子的親密關係”,和“與神的性情有份”。)你應該有一個新的自我觀,稱爲“在神的兒子裏”。

2. 情緒的安全表達。由於有深深的信任和喜愛作爲基礎,情緒的表達與内心的感受是一致的,換句話說你不必假裝和掩藏。假裝和掩藏是在不健康(或稱為罪)的環境下建立起來的防衛,我們在得救之後需要意識到它的問題,設法在天父的幫助下拆除,以便能夠建立健康、穩定的人際關係。如果你對天父的信任能夠為你帶來莫大的安全感,那麽把内心的真實感受向祂講出來就容易多了。(無法完全信任是從不甚健康的環境長大的特徵。)

3. 會使用人際關係的“快樂技巧”happiness skills。最顯著的快樂技巧是能夠在爭吵中息怒和原諒;另外就是心平氣和地就不同意見來商量解決辦法。我從艾克曼博士這門課了解到,對於不健康的人來説這是不可思議的,可是對於健康的人來説,這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常用辦法。不要說與別人分享、幫助別人改進,健康的人自己恐怕連注意都不去注意。舉例來説,一對夫婦為某件事提高嗓門爭吵起來,可是突然間其中一個改變聲調,“算了算了,總是你贏,不夠意思”!再一個例子,弟兄之間說説話就擡槓,互不相讓,然而其中一個忽然笑起來了,另一個也跟著笑起來,“咱們兩個怎麽這麽較真呢”?過後的和解也不少見,輕描淡寫說一句“那天是我不好”,就沒事了。還有,在退讓的時候把嘴一撇,學對方講話的樣子:“耶耶耶——,瞧你的樣子”,如此等等。我對我先生比較常用的辦法之一是轉移話題,比如“喂,這個梨子你要不要吃”?他如果生氣不要的話我就自己吃了,因爲那只梨子本來就是我為自己削的,哈哈!他如果二話不説接過去吃了,就説明他也願意息怒,更值得讚美主啦。

在這三大健康特徵中,積極良好的自我觀是關鍵。事實上,正面的、積極的自我觀是建立一切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我自己的體驗是,我父母為我建立的是一幅積極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了解自己的價值。信主之後,我更是隨時深深體會到天上父神的恩寵體諒。我的先生脾氣不好,可是由於我不懷疑自己的價值,聖靈又讓我清楚看到他對我建立起毫不含糊的信任,就看到他的優點和好處,樂意使用我所知道的一切快樂技巧,或者嘗試新的花樣來建立關係,因爲聖經鼓勵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使用這些技巧。

如果你希望閲讀Creating A Healthy Family,英文版可以從http://whatgodintended.com/買到,中文版《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可以從這裡閱讀:http://v-family.biz/。希望得到進一步資料者請電郵聯絡穜籽

Thursday, April 8, 2010

行在光明中的意思

“行在光明中”是聖經中的話: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祂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翰一書1章7節)。

行在光明中常常解釋為道德完美,但是約翰一書中提醒我們,它更應使我們聯想到向父神敞開心懷。正如中國文化中的行事爲人光明正大,沒有見不得人的東西,光明正大的人並不是不犯錯誤的人,而是犯了錯誤承認、道歉、又盡力補救的人。神要我們與祂如此相交,信任祂,將我們心裏的重要事情和祂坦白,向祂求助。下面視頻是艾克曼博士對約翰一書1章5-7節的講解:



詩篇56篇13節:神救護我的腳不跌倒、使我在生命光中行在祂面前。因爲我們三一的神是光--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彼此完全敞開(約5:20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詳見我的另外一篇博客“聖父與聖子的親密關係”。),所以祂希望祂的兒女也能對祂一樣敞開。

Wednesday, April 7, 2010

神希望你興盛還是希望你衰微?

第一次聽見人禱告求神讓基督興旺、讓自己衰微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感覺是很新鮮,體會到禱告者願意在神面前謙卑自己,非常阿門。後來聽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衰微的禱告,心裏不免有點犯嘀咕,這話聼著豈不是好像咒詛人?當然,祈求大家都有謙卑的心態也是應該的。

近來我女兒把這句話放在她的Facebook上,HE must increase, but I must decrease. 我開始覺得有些不以爲然,--何必要把自己放在與基督相矛盾的位置呢?有一天我終于忍不住了。我說你不必decrease(減少),但你必須transform(轉變)。她告訴我這句話的出處是約翰福音3章30節。我看了一下經文,原來是施洗約翰說的:“我曾經說過,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話你們可以為我作證。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在旁邊聽著,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歡喜快樂。同樣,我已經得到了完全的喜樂。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約翰告訴他的門徒,耶穌必定興旺,而他自己必定衰微,這話是有歷史原因的。聖經要求我們都作這樣的禱告嗎?我決定好好看看這興旺和衰微的事。

在信望愛網站http://bible.fhl.net/,找到約翰福音3章30節,看看它的希臘原文。衰微elattoo在新約裏一共出現了3次,除了約翰說自己必定衰微,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第8篇5節“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made lower),也是同一個字。詩篇第8篇說上帝使人在地位上稍微低一點,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叫萬物都服在人的腳下。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只是如今我們還沒有看見萬物都服在人的腳下啊?惟獨看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意思耶穌was made lower成爲人的樣式);他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所以,人受造時就比天使、比神微小一點(僅僅“一點”?),人要不要祈求變得更加微不足道呢?讓我們來看興盛。興盛顯然有變得比較重要的意思,變得重要是不是一定包括了驕傲的意思呢

約翰福音3章30節中的興盛,希臘原文是auxano,按“出現經文”鍵,一共出現22筆資料。大多翻譯成生長、長大、興旺、或增長。例如耶穌的種子比喻:有落在好土裡的(種子),就發生長大(auxano),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4:8)。耶穌用種子比喻信徒的生命,與被鳥吃掉、被太陽曬乾、或被荊棘擠住相比,長大顯然是好事情。在使徒行傳裏,主的道被形容為“日漸興旺” (the word of God increased徒6:7,12:24),意思是越傳越廣。保羅說叫我們生命能夠生長的是神: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gives the growth)的神(林前3:7)。哈哈,我們所有參與栽種和澆灌的人,不該反而禱告求衰微decrease的。

或許神的道興盛、教會興盛,而信徒個人不應該興盛?不對,耶穌的種子比喻肯定是指個人講的。保羅說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神),必多多加給你們(信徒)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increase the harvest of your righteousness林後9:10)。仁義的果子理解為屬於教會整體未免太抽象,教會整體畢竟是許多個人組成的。而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4:15)卻顯然同脫下舊人、穿上新人一樣,是講給信徒個人的祈使語句。就好像使徒彼得說的,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grow up to salvation彼前2:2)。

禱告還是要照著神的心意禱告。在新約書信裏,信徒的生命長進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看到新約書信的作者擔心信徒長進以後會變得驕傲。或許驕傲自大是不長進的表現哩。假如你只是對自己在基督裏的生活或生命狀態變得滿意、變得感恩不盡,那麽你大概是長進、不是驕傲。我認爲基督徒作爲一個天父的兒女,有許多理由應該喜樂和揚眉吐氣!

Monday, April 5, 2010

他們決定受洗

昨天復活節,我們教會有50個人受洗!英文堂有30人,中文堂有20人。到別的教會去借洗禮袍子。安排人在兩場洗禮之間把溼的洗禮袍子拿去烘乾,不亦樂乎。最精彩的是聼見證,受洗的人講他們爲什麽決定受洗。大家分享那些獨特的、卻又似曾相識的心路歷程,大家會心地微笑。好幾人的見證令我感動掉淚,因爲我們的主實在太奇妙了,祂用各種方法眷顧和帶領祂的小羊歸向自己。

有一個姐妹說神借她7嵗的寶貝兒子帶領她來到教會。她這兒子為了要上教會,乖乖地聼命收拾玩具、把平常不愛吃的青菜吃掉、放棄去麥當勞等等,聖靈在小孩子身上的工作我絕對相信,因爲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好像有天使支使她們的言行來幫助我,是遠遠超乎孩子自己所能理解的。

有一對老夫婦一同受洗,原因是來到美國看到他們信主的兒子,性格由爭強好勝與自我中心,一改爲平和喜樂。娶個基督徒太太,全家和和睦睦。老兩口原先在電話裏聽見兒子提起有個“天父”眷顧,還不知是怎麽囘事。來了被帶到一個秋令會,耳聞目睹基督的愛,大受感動,看到神的諸般恩典,決志信主。之後得到平安喜樂,原來靠吃安眠藥入睡,現在也不用了,此時不受洗更待何時?

受洗的人中間有好幾個人是我原來所在團契同一組的人,“慕道”多年(有一人開玩笑說他的“潛伏期很長”),又讀經、又上主日學,都沒有感到與神更親近,為什麽現在終于決定受洗了呢?原來是晚上常常和太太孩子在一起禱告,大人孩子都喜歡,覺得交流得很融洽。又發現自己被公司裁員時有平安,又看到神在太太身上的工作很明顯,總而言之,家庭其樂融融的氣氛使人不能不向主感恩,歸洗是必然的。

另外一個人似乎經歷了不止一次的神跡奇事,具體是什麽事情他沒有說。奇怪的是,那些幫助他度過難關的經歷竟沒有使他決意歸洗,倒是後來體會到,聖經真理是更重要的事,多與主親近,時時感受祂的愛有多好!不過,我相信,那些神跡他牢記不忘,本身就説明了聖靈在其中對他的心説話。真是蒙福啊!

英文堂的受洗見證分別安排在每次主日崇拜和團契聚會中,從上週開始,每次你都能聼見幾個孩子講見證,是非常感人的。英文堂是年輕一代的人,他們的經歷和感受也着實讓我驚訝。他們講述他們的坎坷心態時都極力地用平靜的語調,可是我卻要為他們掉淚。作見證的時候禮拜堂座無虛席,因爲初中和高中的主日學課堂的人都用前面二十分鈡來聼見證。我注意到許多父母來聼他們自己的孩子作見證,也都深受感動。每個孩子上前作見證時都有他們的同伴為他們歡呼喝彩!

有的人經歷到父母離異、感受完全被忽略,不再相信幼年所信的耶穌真的眷顧,失望之極,甚至打算自殺,正預備好要執行最後一步的時候,卻恰巧收到朋友的電郵表示關切。這個年輕人還經歷過一次迫切為一個遭到重大危險的女孩子禱告,結果那個女孩子果然脫離危險。還有最近撞車而奇跡般地生還等等,堪稱神奇妙特殊保守的孩子。

還有一個年輕人,也是從小被家人帶去教會,在教會長大的。他講述一件事:他的母親和祖母關係不好,彼此從來不説話,需要說什麽話的時候就讓小孩子把話傳過去。因爲家裏關係極其緊張,他開始很迫切地為家人的關係禱告。過了一段時間,終于有一天早晨醒來時,聽見母親和祖母在廚房裏面説了幾句話,他起初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問姐姐證實,後來發現神真的垂聼禱告,能讓人際關係改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她們每天、常常為爸爸禱告。我先生對我脾氣很大,因爲他沒有信主,看不慣我。我們夫妻關係不好,孩子們是很擔心難過的,她們別無它法,只有迫切禱告。這樣的禱告上帝豈有不聼的!實話說,我的兩個孩子小小就很堅決地決定信耶穌,就是因爲她們發現信比不信好多了。

我們的神是掌管一切、揀選和招聚祂兒女的神。祂用各種方法吸引人來靠近祂,祂愛世人超過他們所能理解的。

Saturday, April 3, 2010

與神的性情有份—Trinitarian Life Is Ours

我發現Trinitarian Life這個詞組很難翻譯,因爲華人教會的圈子裏沒有聽見過這個説法。它的意思並非只是描述三一的神(聖父、聖子、聖靈)性情或關係如何(多數人似乎覺得那和我們沒有什麽關係),它是描述信徒對神的性情的參與,因而活出一種不同質量的、彼此相通的關係。暫且容我先把它翻譯成“三一式的生命”。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His divine power has granted to us all things),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彼得後書1章3-4節)。

脫離敗壞是動詞的過去主動分詞形式,表示發生在與神的性情有份之前。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好像脫掉一件衣服一樣,脫掉舊的自我觀及其帶來的行爲。而把舊的自我觀換掉是需要刻意努力的,艾克曼博士(Dr. David Eckman)說舊的自我觀好像緊緊箍在身上的套子,不容易除去。

基督徒生命表現的基礎在於神的樣式,因爲我們本是按著祂的樣式受造,我們得救也是為了重新再有三一神的榮耀樣式。基督徒的生命表現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不應該是教會的傳統,更不能是別人對我們的期望。由於神是三一的(耶穌稱神為他的父,並且與父有心連心的密切聯結),所以我們也應該與神的這個性情有份。換句話說,我們跟隨基督的人在父子聖靈中有個情感上的模式可以效法,叫作三一式生命的模式。

以下的内容取自Pastor Ryan Mobley (Delta Church Springfield, IL) 的博客網站:http://transformissionary.blogspot.com

三一生命的模式,按照約翰福音5章19-29節,可以描述如下。

1. 三一的生命是家園式的(Communal)。19節: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聖父聖子如何彼此相交,我們也要照樣做。我們在神的家裏被收納為兒子,聖靈幫助我們感受這份親情(羅馬書8章15-16節),所以教會的領袖應該致力於讓教會像個溫暖、安全的家庭,信徒彼此之間彼此敬重相助,好像父親、母親、姐妹、兄弟。

2. 三一的生命是彼此親愛的(loving)。20節:父喜愛子。愛應該是所有行事爲人後面的驅動力量。因爲神先愛了我們,也給了我們祂的愛,所以我們要學著享受天父的愛,並且彼此委身,為他人的事情做出犧牲,彼此有交待、對得起(accountability)。

3. 三一的生命是彼此敞開的(transparent)。20節:(聖父)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聖子)看。我們彼此之間能夠敞開到什麽程度呢?教會中可以無話不談、無感不發嗎?如果我們把不健康的防衛帶進了教會,就要意識到而學習突破自己過往的做法。聖父聖子以信任來運作,我們必須學會那種交托式的信任。首先相信自己在掌管一切的父神手裏受到眷顧,十分安全,其次學習信任主内其他的人。

4. 三一的生命是彼此補足的(complementary)。22-27節: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因為他是人子,就賜給他行審判的權柄。子與父平等,但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聖父是創造和救贖工作的第一發起者,聖子執行聖父的旨意。這就意味著我們無論職位、性別、屬靈狀況如何,也是彼此平等的,同有兒子的尊貴地位,卻有著不同的生命角色和任務,彼此補足。

5. 三一的生命是敬拜的(worship)。23節: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聖父聖子彼此榮耀(這裡的尊敬就是榮耀那個字),更何況我們!活著無論做什麽,都要榮耀主耶穌,如同榮耀那位天上我們眼不能見的聖父。恐怕我們也應該彼此榮耀、而不是彼此觀望甚至互相拆臺吧?

6. 三一的生命是永遠的(Eternal)。24-25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父),就有永生;…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父子聖靈的關係是永恒的,當我們信的時候,我們也跨入了一個永恒的關係,並且我們彼此之間也因爲基督而建立了永遠的關係。這品質的關係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三一神那樣的密切相通的divine關係。

總之,三一的神(聖父、聖子、聖靈)性情或關係如何,與我們的靈性進步大有關係。我們爲何感到需要彼此有緊密的聯結感?爲何一定要彼此敬重和成全?因爲我們所敬拜的神是這樣一位神!

Friday, April 2, 2010

路德的十字架神學

如果我們都認為自己不是天主教徒,而是新教徒(protestants),那麼我們應該清楚知道在神學方面馬丁路德當時反對的是甚麼,對不對?天主教和新教都相信同樣的信仰告白(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西敦信經),馬丁路德起來反對天主教的哪些東西呢?你如果只是閱讀因信稱義的教義,咱們英文沒有那麼精,幾乎分不出來差別是甚麼。信徒難道不必顯示任何善行也叫作得救?神到底如何稱我們為義呢?Impute(歸算)也好,impart(給予)也好,大家都承認已經被神稱義的信徒仍有罪性的軟弱,好像是個從亞當來的遺傳疾病一樣,無法得到行為的義。結果天主教徒攻擊基督徒放棄行為上的努力,而基督徒攻擊天主教徒靠行為稱義,兩種批評的立場其實都有失偏頗吧?

區别在於哲學前設。馬丁路德有個很出名的“十字架神學”,是針對中世紀的經院派(scholasticism)神學理論而來。以阿奎那為代表的經院神學,用古希臘的亞理士多德哲学證明推導出一神論的本體論證,詳述請見我的另一篇博文“認識神主要不是用哲學途徑” 。路德反對用哲理來抽象地思考基督和三一神的屬性,他把那個方法貼上“榮耀神學”的標籤,嘲笑為詭辯術。他猛力攻擊榮耀神學,說它是十字架的敵人,因為人企圖從神的工作裏來尋找和觀察認識神,而不是從基督和他的十字架啟示來認識神。現在我們的Protestant神學院不知為甚麼,所使用的系統神學教材,大都仍然把路德所反對的榮耀神學的理論列為經典。例如Millard J. Erickson的大部頭基督教神學,就是按照這個框架來介紹神的。

路德把關於神的知識分為兩類:律法的知識,和福音的知識。他說律法的知識可以從神的一般啟示和推理得到,這是哲學家的知識。用這種方法得到關於神的知識,即把神當作一個調查和研究的對象,與你去獲得任何其它學問的方法沒有兩樣。路德認為關於神的真知識必須藉著神透過基督耶穌的自我啟示來取得,因為祂是隱藏的奧秘。路德堅決反對用道德主義和理性主義作為認識神的工具,顯然與他自己曾經深受其苦有關。

Scholasticism一般翻譯成經院哲學,其實是一種作學問的哲學方法。(研究哲學基本問題的形而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本體論,神學,自然哲學。例如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的問題就是形而上學的問題之一。)路德認為阿奎那的哲理神學是尋找一個赤裸裸的、公開的、絕對的神,而不是尋找聖經中隱藏而啟示的神。關鍵在於推理的問題,阿奎那主義認為人的理性沒有墮落,可以用推理方法來認識神,而路德認為人的理性基本上必須在得到救贖之後才能發揮適當功用。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路德栽树、我們應該乘涼。歷史神學研究教會歷史,從歷史的教訓中了解正確的信仰內容是甚麼,我們理當充分地用心。美福神學院的陳若愚院長寫的《系統神學》簡明易懂,以介紹神的三一性入手,而不是從介紹經典的阿奎那神学著手。他把阿奎那主義的理性哲學推論列為自然神學,來與自然啟示相比較其不同之處,同時指出這樣論證所產生的問題,我覺得是寫得相當好的一本系統神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