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w is a section taken and translated from Dr. David Eckman's book Healthy Relationships for Singles & Couples.
“起初,神創造天地”。
人類的家庭不單單是一家人住的房屋,人類的家庭有個很大的舞臺背景。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家庭在這個舞臺上為一個很大的、遍佈宇宙的觀衆來表演。聖經認爲我們不是自生自滅的。
我們的生命攜帶著了不起的含義。我們不僅存在于永恒之内,我們還參與了宇宙的生命脈動。在我們的宇宙觀衆當中,最中心的位格當然是神自己。
我們中間有很多人生活在一個自己的世界裏,什麽都是關乎自己。倒不一定是你希望如此,很多時候你可能覺得好像不這樣不行。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擺脫這種埋頭自己周圍事情的習慣,看到自己正在參與一個比個人的快樂、為自己積累財富大得多的目的。生活中的享受也許是神的祝福的一部份,但還有比這更大的、超乎尋常的重要實際。
在我們考慮作爲一個“人”是什麽意思,以及作爲一個家庭成員(be part of a family)是什麽意思的時候,我們會把所考慮的這些現實放在一幅更大的圖畫裏來看。這幅大的圖畫就是聖經所假定的人類屬性及其歸宿。這些前設解釋了很多人在本能意識裏已經感覺到的東西。無論人是不是基督徒,是否信一個宗教,他們内心都有個永恒感。他們都感到生活好像一幕又一幕的戯,而每個人都在劇中扮演一個角色。
你是否有時也感到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是某個大局的一部份?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這個地方的混亂和困惑煩惱,看不出人有什麽獨特性。可是從廣角來看,人有個稀有珍貴的角色要演。人生患難的現實本身就説明,有些比這一切更大的事情,是我們不曾了解的。我們看亞當夏娃起初受造的故事,聖經的一字一句給我們很多亮光,其中有一輩子都學不完的功課。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Monday, August 30, 2010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以心理、精神、靈性健康為目標的家
怎樣是成功的父母?有很多朋友提起青少年的孩子就搖頭。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有我們的問題,孩子有孩子的問題。昨天我和我19嵗的大女兒有些溝通,我說大人都應付自己的壓力不暇,總有忽略孩子情緒的時候。
傅立德牧師(Rev. Wendell Friest) 在中華福音神學院(華神)及中華信義神學院(信神)教授“心理輔導”課程。久聞大名,如雷灌耳,今天終于有機會去聼他的座談會。座談的題目是:在美的亞裔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得健康。他果然講得很好。他或許應該在亞裔父母中作一些普及教育方面的工作。
傅牧師採用家庭系統的治療理念作心理輔導。這套理念的基礎是Dr. Murray Bowen于1940’s到1950’s建立起來的。那時的心理學風行弗洛伊德的理論,即認爲人的行爲心理來源於個人。Dr. Bowen的家庭系統理念挑戰了當時的這一精神治療的主流觀念,認爲第一,若要了解一個人的情緒及其行爲,不能不全方位地看他的生活環境和過往經歷;第二,一個人的行爲不僅僅是他/她本人的個性、喜好、和抉擇,人際關係有一套普遍規律可循,研究了解這些human’s relationship system的原則有助於從認知上幫助人的改變行爲上的抉擇。
家庭系統療法(或許也可翻譯為家族療法)的研究發現,所有的不良人類行爲都與不良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有直接聯係,而治療則需要致力於消除運作不良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用脫離不健康的關係依附模式,或者用建立另外的健康關係等等方法,來達到對成人治療矯正的效果。從聖經角度來看,人人都犯了罪的情形產生了大量的不健康人際關係和不健康心理。在不醒悟、不悔改的情形下,這些不健康的習性是代代沿襲、甚至愈演愈烈的。人需要回到造物主面前,領受神的關愛,也學習彼此關愛,逐步醫治過去傷害引起的犯罪問題。我相信三一神是一個溫暖的家,超過任何人所知道的健康家庭,進入這個偉大的家庭,親自享受天父的接納和關照,是我們在世間從未有過的美好經歷,值得追求!難怪現在的基督徒心理專業輔導人員好像大都喜歡採納家庭系統的理念。
亞裔父母大多過分地關心孩子學業成績,以後進入哪個大學等等,給孩子們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我讀我孩子的博客,他們半開玩笑地用Asian來形容家長和家長的朋友們。後來我從孩子了解到,Asian主要形容兩方面的特質,一是注重孩子的學業(academic-driven),二是節儉吝嗇(stingy)。傅牧師說,亞裔父母的期待和目標需要調整,從孩子進名牌大學改爲孩子健康、快樂、有動力。在名牌大學裏卻心情憂鬱、放棄信仰、甚至精神崩潰算什麽成功?給孩子那麽大的壓力沒有好處。如果家長以孩子的心理、精神、靈命健康為主要目標,自然會避免很多衝突。
論到教養方法,傅立德牧師說咒罵和羞辱孩子是最無效的辦法,應該學一些兒童發展心理,不然等於訓練他使用防衛。憂鬱的年輕人可能帶幾種不同的面具,其中一種面具是沒有任何興趣和動力。這和艾克曼(David Eckman)博士的説法一樣:打罵、羞辱、或者忽略,都會毀掉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令他/她的自我觀消極,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退縮不前,或不善於建立深遠值當的真正友誼。孩子們如果以爲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價值和接納是用表現來賺取的,那麽培養出來的是律法主義式的道德,與聖經所教導的格格不入。傅立德牧師說,那些快樂、健康、信心火熱的年輕人有個共同特點:他們感到家人是喜悅他們的!你要學會對孩子表達說:你是我的孩子,我一看見你就喜歡你,和你的優點、缺點無關!孩子先感受到你的深深喜愛,你再引導他/她克服各種缺點。這個次序很重要,是健康家庭的標誌。
傅牧師提到另一個具體的管教方法是,常常對孩子說,我以你為榮!不要等孩子成績好才這樣講,要在他努力的時候就講:“你如此努力,我以你為榮”。據説有的亞裔家長認爲表揚孩子太多就會讓他/她驕傲不進步,但事實是,你揪住缺點打擊他們的士氣,沒有鼓勵,他們反而不會進步。艾克曼博士說,鼓勵和安慰應該是白白的禮物,不應該是賺取的。在健康的家庭裏,家長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安慰,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或許亞裔的家長首先要給自己減低壓力,自己壓力很大的人很難不給別人壓力的。
傅牧師還提了一些和孩子建立友好關係的具體辦法,和孩子出去吃冰淇淋啦,帶他們去他們喜歡的餐廳吃飯啦,購物邀請他們參與啦等等。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信任你的孩子,尊重他們,按照年齡盡量讓他們作選擇。沒有信任就沒有尊重,一天到晚對他們表示“你還不懂事”,就是不信任。傅牧師怎樣表示體諒他小女兒的心情呢?替她描述出來:“你對…很失望”?“你看不見…覺得很悶”?“你希望…”?這是很好的示範。談過以後,孩子的壞情緒就自行消解了,因爲發現你是理解體諒的。透過溝通來安慰和原諒,你常常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學會在遇到人際關係方面難處的時候,採用平和溝通的辦法來化解衝突和達到原諒。(我的另外一篇博文描述了怎樣的家庭是健康的家庭。)
如果我們的孩子心理和精神、靈性很健康(健康的重要標記之一是愉快開心),長大了以後與我們溝通順暢,建立了好的情誼,我們就是成功的父母啦。聼傅牧師這麽說的時候,我就好高興,因爲我這兩個孩子都很快樂。我注意到,她們常用和睦的話語將不同的意見想法說出來,聼你的指點,也有禮貌地與你申辯!感謝主的恩典,因爲主多麽希望醫治安慰我們,給我們能力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如果我們裏面有平安喜樂,那麽遲早會流溢出來,讓周圍的人也得醫治。
傅立德牧師(Rev. Wendell Friest) 在中華福音神學院(華神)及中華信義神學院(信神)教授“心理輔導”課程。久聞大名,如雷灌耳,今天終于有機會去聼他的座談會。座談的題目是:在美的亞裔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得健康。他果然講得很好。他或許應該在亞裔父母中作一些普及教育方面的工作。
傅牧師採用家庭系統的治療理念作心理輔導。這套理念的基礎是Dr. Murray Bowen于1940’s到1950’s建立起來的。那時的心理學風行弗洛伊德的理論,即認爲人的行爲心理來源於個人。Dr. Bowen的家庭系統理念挑戰了當時的這一精神治療的主流觀念,認爲第一,若要了解一個人的情緒及其行爲,不能不全方位地看他的生活環境和過往經歷;第二,一個人的行爲不僅僅是他/她本人的個性、喜好、和抉擇,人際關係有一套普遍規律可循,研究了解這些human’s relationship system的原則有助於從認知上幫助人的改變行爲上的抉擇。
家庭系統療法(或許也可翻譯為家族療法)的研究發現,所有的不良人類行爲都與不良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有直接聯係,而治療則需要致力於消除運作不良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用脫離不健康的關係依附模式,或者用建立另外的健康關係等等方法,來達到對成人治療矯正的效果。從聖經角度來看,人人都犯了罪的情形產生了大量的不健康人際關係和不健康心理。在不醒悟、不悔改的情形下,這些不健康的習性是代代沿襲、甚至愈演愈烈的。人需要回到造物主面前,領受神的關愛,也學習彼此關愛,逐步醫治過去傷害引起的犯罪問題。我相信三一神是一個溫暖的家,超過任何人所知道的健康家庭,進入這個偉大的家庭,親自享受天父的接納和關照,是我們在世間從未有過的美好經歷,值得追求!難怪現在的基督徒心理專業輔導人員好像大都喜歡採納家庭系統的理念。
亞裔父母大多過分地關心孩子學業成績,以後進入哪個大學等等,給孩子們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我讀我孩子的博客,他們半開玩笑地用Asian來形容家長和家長的朋友們。後來我從孩子了解到,Asian主要形容兩方面的特質,一是注重孩子的學業(academic-driven),二是節儉吝嗇(stingy)。傅牧師說,亞裔父母的期待和目標需要調整,從孩子進名牌大學改爲孩子健康、快樂、有動力。在名牌大學裏卻心情憂鬱、放棄信仰、甚至精神崩潰算什麽成功?給孩子那麽大的壓力沒有好處。如果家長以孩子的心理、精神、靈命健康為主要目標,自然會避免很多衝突。
論到教養方法,傅立德牧師說咒罵和羞辱孩子是最無效的辦法,應該學一些兒童發展心理,不然等於訓練他使用防衛。憂鬱的年輕人可能帶幾種不同的面具,其中一種面具是沒有任何興趣和動力。這和艾克曼(David Eckman)博士的説法一樣:打罵、羞辱、或者忽略,都會毀掉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令他/她的自我觀消極,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退縮不前,或不善於建立深遠值當的真正友誼。孩子們如果以爲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價值和接納是用表現來賺取的,那麽培養出來的是律法主義式的道德,與聖經所教導的格格不入。傅立德牧師說,那些快樂、健康、信心火熱的年輕人有個共同特點:他們感到家人是喜悅他們的!你要學會對孩子表達說:你是我的孩子,我一看見你就喜歡你,和你的優點、缺點無關!孩子先感受到你的深深喜愛,你再引導他/她克服各種缺點。這個次序很重要,是健康家庭的標誌。
傅牧師提到另一個具體的管教方法是,常常對孩子說,我以你為榮!不要等孩子成績好才這樣講,要在他努力的時候就講:“你如此努力,我以你為榮”。據説有的亞裔家長認爲表揚孩子太多就會讓他/她驕傲不進步,但事實是,你揪住缺點打擊他們的士氣,沒有鼓勵,他們反而不會進步。艾克曼博士說,鼓勵和安慰應該是白白的禮物,不應該是賺取的。在健康的家庭裏,家長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安慰,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或許亞裔的家長首先要給自己減低壓力,自己壓力很大的人很難不給別人壓力的。
傅牧師還提了一些和孩子建立友好關係的具體辦法,和孩子出去吃冰淇淋啦,帶他們去他們喜歡的餐廳吃飯啦,購物邀請他們參與啦等等。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信任你的孩子,尊重他們,按照年齡盡量讓他們作選擇。沒有信任就沒有尊重,一天到晚對他們表示“你還不懂事”,就是不信任。傅牧師怎樣表示體諒他小女兒的心情呢?替她描述出來:“你對…很失望”?“你看不見…覺得很悶”?“你希望…”?這是很好的示範。談過以後,孩子的壞情緒就自行消解了,因爲發現你是理解體諒的。透過溝通來安慰和原諒,你常常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學會在遇到人際關係方面難處的時候,採用平和溝通的辦法來化解衝突和達到原諒。(我的另外一篇博文描述了怎樣的家庭是健康的家庭。)
如果我們的孩子心理和精神、靈性很健康(健康的重要標記之一是愉快開心),長大了以後與我們溝通順暢,建立了好的情誼,我們就是成功的父母啦。聼傅牧師這麽說的時候,我就好高興,因爲我這兩個孩子都很快樂。我注意到,她們常用和睦的話語將不同的意見想法說出來,聼你的指點,也有禮貌地與你申辯!感謝主的恩典,因爲主多麽希望醫治安慰我們,給我們能力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如果我們裏面有平安喜樂,那麽遲早會流溢出來,讓周圍的人也得醫治。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神的行動是有永遠果效的
希臘文分詞的翻譯最重要的是那個動詞的情境aspect:那個動作是連續不斷的呢?或是發生過啦?現在式的分詞表示慣常發生的事情continually happening/doing;過去式的分詞表示某行動已經發生過了;而完成式的分詞表示一個動作不僅已經完成,而且有持續不斷的後果,一直影響未來的情形,通常翻譯的文字很難完全表達出來。
啓示錄3章8 節: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関的。
中文看不出來,“給”是一個完成式。英文是Behold, I have given you an open door,意思說 看哪, 我已經給了你這個特別的東西,就擺在你的眼前,這是一份永遠的禮物。還有,敞開是完成式的被動分詞,意思這門是已經被神敞開,不僅現在還是開著的,而且永遠是敞開的。或許用英文可以很拙笨地表達為the door having been opened,略略表達出那個永遠的果效,無人能関是補充的描述,你不懂希臘文也能了解其中的含義。
以弗所書 2章8節:你們得救(完成被動分詞you are having been saved)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得救這件事)並不是出於你們(自己),乃是神(所賜的)禮物。
這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即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命禮物解釋了得救的果效,神的恩典是完成的,有效力的。這效力不僅延續到保羅寫信的時候,還要到永遠,因爲是完成的分詞。英文裏面有時我們聼見人發表一些意見,然後轉移話鋒說,having said that,…意思是他講了這番話以後,結果未必是想當然的某個情形。這是英文的完成式分詞的例子,也許能幫助你理解。
不過也有另外的經文,用將來時態表達得救:林前3:15人的工程(將來)若是被燒了,自己卻要得救。這是有條件的敍述句,意思那個條件將來如果成立(很可能成立),則人不會一同被燒毀,but will be saved。羅5:10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we were reconciled);既已和好(after being reconciled),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we will be saved)。這樣的例子與完成式表達的意思並不衝突,因爲其中單單描述將來必成,並沒有現在還不確定的意思。
約17:6-9你從世上賜給(完成)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完成)我,他們也遵守了(完成)你的道。如今他們知道(完成),凡你所賜給(完成)我的,都是從你那裡來的;因為你所賜給我(完成)的道,我已經賜給(完成)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完成)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你的。
其中所有的完成式都強烈地意味著那個動詞對現在和未來的深刻影響。天父已經把我們賜給祂兒子基督,使我們可以稱爲基督徒,顯明是那自有永有者的兒子。這件事已經完成,結果影響到今天我們知道他,信他,且遵守了主的道。我們已經永遠屬於基督,耶穌對父說“you have entrusted them to me”。
聖經的作者不遺餘力地要給我們這份得救的把握,因爲神要我們信任祂而安心。我想主耶穌知道我們是很不容易放心的人,這會影響我們的成長。不過,我們聽見有些人把這解釋為一次得救、永遠得救,而且他們得救的定義就是作了決志禱告,好像那是取決於得救的人自己一次性的禱告,這是誤解。因爲一次禱告雖然也是神的工作的一部份,但是祂作工的特點是一旦開始,你就和原來再也不一樣了!一張白紙填加色彩以後,就永遠不能重新變囘白色,神必定繼續作畫,直到末了一幅有意義的圖畫從你身上顯出來。
請你信任神那特別的愛!
啓示錄3章8 節: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関的。
中文看不出來,“給”是一個完成式。英文是Behold, I have given you an open door,意思說 看哪, 我已經給了你這個特別的東西,就擺在你的眼前,這是一份永遠的禮物。還有,敞開是完成式的被動分詞,意思這門是已經被神敞開,不僅現在還是開著的,而且永遠是敞開的。或許用英文可以很拙笨地表達為the door having been opened,略略表達出那個永遠的果效,無人能関是補充的描述,你不懂希臘文也能了解其中的含義。
以弗所書 2章8節:你們得救(完成被動分詞you are having been saved)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得救這件事)並不是出於你們(自己),乃是神(所賜的)禮物。
這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即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命禮物解釋了得救的果效,神的恩典是完成的,有效力的。這效力不僅延續到保羅寫信的時候,還要到永遠,因爲是完成的分詞。英文裏面有時我們聼見人發表一些意見,然後轉移話鋒說,having said that,…意思是他講了這番話以後,結果未必是想當然的某個情形。這是英文的完成式分詞的例子,也許能幫助你理解。
不過也有另外的經文,用將來時態表達得救:林前3:15人的工程(將來)若是被燒了,自己卻要得救。這是有條件的敍述句,意思那個條件將來如果成立(很可能成立),則人不會一同被燒毀,but will be saved。羅5:10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we were reconciled);既已和好(after being reconciled),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we will be saved)。這樣的例子與完成式表達的意思並不衝突,因爲其中單單描述將來必成,並沒有現在還不確定的意思。
約17:6-9你從世上賜給(完成)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完成)我,他們也遵守了(完成)你的道。如今他們知道(完成),凡你所賜給(完成)我的,都是從你那裡來的;因為你所賜給我(完成)的道,我已經賜給(完成)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完成)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你的。
其中所有的完成式都強烈地意味著那個動詞對現在和未來的深刻影響。天父已經把我們賜給祂兒子基督,使我們可以稱爲基督徒,顯明是那自有永有者的兒子。這件事已經完成,結果影響到今天我們知道他,信他,且遵守了主的道。我們已經永遠屬於基督,耶穌對父說“you have entrusted them to me”。
聖經的作者不遺餘力地要給我們這份得救的把握,因爲神要我們信任祂而安心。我想主耶穌知道我們是很不容易放心的人,這會影響我們的成長。不過,我們聽見有些人把這解釋為一次得救、永遠得救,而且他們得救的定義就是作了決志禱告,好像那是取決於得救的人自己一次性的禱告,這是誤解。因爲一次禱告雖然也是神的工作的一部份,但是祂作工的特點是一旦開始,你就和原來再也不一樣了!一張白紙填加色彩以後,就永遠不能重新變囘白色,神必定繼續作畫,直到末了一幅有意義的圖畫從你身上顯出來。
請你信任神那特別的愛!
Sunday, August 22, 2010
Aphesis Group:蒙恩成長小組
我們還沒有確定Aphesis group 的中文名稱,暫且用“蒙恩成長小組”吧。Aphesis是希臘文,中文聖經裏把這個字一般翻譯為得赦,或者蒙赦,比如馬太福音26章28節,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雖然聼起來好像是個動詞,其實卻是個名詞,描述一個人過犯得寬恕、精神得釋放、心滿意足的狀態。
我使用的希臘文課本是英文的,說這個字的意思是sending away(撤消)或remission(寬恕)。信望愛網站的詞條解釋說,aphesis這個字在欽定本中9次翻譯成remission,6次翻譯成forgiveness,1次翻譯成得釋放deliverance,1次翻譯成得自由liberty。由於是用作特別的小組事工名稱,旨在信徒們在小組裏一起享受那很自由、很釋放地領會上帝待我們的厚恩,我認爲“蒙恩成長”很貼切。
蒙恩成長小組規定每個願意參與的人,都必須同意互相保守秘密,不把彼此吐露的個人心事拿到組外公開,包括告訴自己的配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彼此敞開鋪路。人能夠彼此敞開的前提是感到安全,對人有信任。由於各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有些人不覺得敞開自己有什麽爲難,他們比較容易信任別人,可是他們有時不能夠將心比心,不注意為別人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另外一些人感到不容易信任別人,他們擔心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後就會遭到拒絕,比如“我懷疑某人,我覺得這人不會喜歡我,但我說不出自己有什麽特別的理由”,這樣的想法怎麽可能分享出來而不把關係搞壞呢?如果你希望建立一個人人都感到很自由、很釋放的蒙恩醫治小組,你必須照顧每一個組員的感受,不可認爲自己的感受最正確,要求別人的感受都同你一樣。要知道,信任建立起來之後,人自然會逐漸敞開自己。
蒙恩成長小組把彼此的認識、了解、支持作爲一起學習時最重要的事情。建立小組的目的不是爲了知識,而是爲了切實與神相交,感受神對我們的喜悅。所以過程本身是重要的。與許多基督徒的團契相比,蒙恩成長小組有兩個主要的不同:一個是在22周内最注重的是建立彼此信任、敞開的關係,為達到彼此醫治的目的,另一個是力圖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和支持,好像神家裏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時,不只是為了增長見識而研究聖經,倒像個彼此關切的機會。沒有生活和情緒感受的應用,研經會讓人自大。小組長不可在你發言的時候起來說,“時間到了,我們現在要move on to do something else啦”。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希望參加蒙恩成長小組的人必須承諾,22周内缺席不超過4次。缺席時要提前通知小組長,並且安排另外的時間“補課”,把下週的學習材料和要求作的功課交給你,因爲每週你都必須按照學習的内容,在聚會之前思考一些問題。他們甚至用提前付費的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承諾。那些每週要作的功課包括了解下次聚會要討論的内容,免得每次聚會花很多時間在“講課”上,減少彼此溝通的時間。
如果為了某些原因你不能繼續參加後面的聚會,你必須按照規定再來參加最後一次聚會,告訴大家你離開的原因,和大家說再見。由於小組過程的目的是建立值當的關係,在彼此的信任中一起成長,這個溝通很重要,免得不辭而別留下猜疑和困擾。
所以,蒙恩成長小組所注重的是願意成長和誠實,以(信任以後)彼此敞開、真心的互相鼓勵、尊重、和接納爲目標。爲什麽需要這樣的小組呢?因爲我們中間有太多的人感到婚姻不快樂、與別人關係緊張,無論在教會裏還是外,各人攜帶著過往經歷的沉重包袱,自己去應對憂鬱的問題、成癮的問題、焦慮症、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卻無法彼此吐露心聲、得到原諒和支持勉勵,在基督徒生活中也看不到對付這類問題的過程和榜樣。換句話說,許多基督徒感到單單聼講道、了解聖經不能幫助自己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傳統式的批評指責在使人改變和規正方面效果很差,不少人去找心理輔導,看self-help方面的書籍,而不是經歷到福音改變人的大能。
教會的領袖和弟兄姐妹急需被裝備,曉得如何使用合乎聖經的觀點和途徑來有效地幫助人心靈得醫治,一起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需要,從中經歷到神的慈愛、能力、喜樂、和平安。蒙恩成長小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這些小組專門就一些常見的内在生命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來探討聖經給出的原則和真理,透過真實的主内彼此契通,來一同成長和經歷神。
如果你對參加這樣一個小組有興趣,請電郵聯絡我,我們可以嘗試開辦一期,看大家認爲效果如何。我相信有些人自己有了經歷體會之後,下次就願意、也能夠自己帶領這樣一個小組!
我使用的希臘文課本是英文的,說這個字的意思是sending away(撤消)或remission(寬恕)。信望愛網站的詞條解釋說,aphesis這個字在欽定本中9次翻譯成remission,6次翻譯成forgiveness,1次翻譯成得釋放deliverance,1次翻譯成得自由liberty。由於是用作特別的小組事工名稱,旨在信徒們在小組裏一起享受那很自由、很釋放地領會上帝待我們的厚恩,我認爲“蒙恩成長”很貼切。
蒙恩成長小組規定每個願意參與的人,都必須同意互相保守秘密,不把彼此吐露的個人心事拿到組外公開,包括告訴自己的配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彼此敞開鋪路。人能夠彼此敞開的前提是感到安全,對人有信任。由於各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有些人不覺得敞開自己有什麽爲難,他們比較容易信任別人,可是他們有時不能夠將心比心,不注意為別人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另外一些人感到不容易信任別人,他們擔心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後就會遭到拒絕,比如“我懷疑某人,我覺得這人不會喜歡我,但我說不出自己有什麽特別的理由”,這樣的想法怎麽可能分享出來而不把關係搞壞呢?如果你希望建立一個人人都感到很自由、很釋放的蒙恩醫治小組,你必須照顧每一個組員的感受,不可認爲自己的感受最正確,要求別人的感受都同你一樣。要知道,信任建立起來之後,人自然會逐漸敞開自己。
蒙恩成長小組把彼此的認識、了解、支持作爲一起學習時最重要的事情。建立小組的目的不是爲了知識,而是爲了切實與神相交,感受神對我們的喜悅。所以過程本身是重要的。與許多基督徒的團契相比,蒙恩成長小組有兩個主要的不同:一個是在22周内最注重的是建立彼此信任、敞開的關係,為達到彼此醫治的目的,另一個是力圖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和支持,好像神家裏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時,不只是為了增長見識而研究聖經,倒像個彼此關切的機會。沒有生活和情緒感受的應用,研經會讓人自大。小組長不可在你發言的時候起來說,“時間到了,我們現在要move on to do something else啦”。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希望參加蒙恩成長小組的人必須承諾,22周内缺席不超過4次。缺席時要提前通知小組長,並且安排另外的時間“補課”,把下週的學習材料和要求作的功課交給你,因爲每週你都必須按照學習的内容,在聚會之前思考一些問題。他們甚至用提前付費的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承諾。那些每週要作的功課包括了解下次聚會要討論的内容,免得每次聚會花很多時間在“講課”上,減少彼此溝通的時間。
如果為了某些原因你不能繼續參加後面的聚會,你必須按照規定再來參加最後一次聚會,告訴大家你離開的原因,和大家說再見。由於小組過程的目的是建立值當的關係,在彼此的信任中一起成長,這個溝通很重要,免得不辭而別留下猜疑和困擾。
所以,蒙恩成長小組所注重的是願意成長和誠實,以(信任以後)彼此敞開、真心的互相鼓勵、尊重、和接納爲目標。爲什麽需要這樣的小組呢?因爲我們中間有太多的人感到婚姻不快樂、與別人關係緊張,無論在教會裏還是外,各人攜帶著過往經歷的沉重包袱,自己去應對憂鬱的問題、成癮的問題、焦慮症、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卻無法彼此吐露心聲、得到原諒和支持勉勵,在基督徒生活中也看不到對付這類問題的過程和榜樣。換句話說,許多基督徒感到單單聼講道、了解聖經不能幫助自己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傳統式的批評指責在使人改變和規正方面效果很差,不少人去找心理輔導,看self-help方面的書籍,而不是經歷到福音改變人的大能。
教會的領袖和弟兄姐妹急需被裝備,曉得如何使用合乎聖經的觀點和途徑來有效地幫助人心靈得醫治,一起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需要,從中經歷到神的慈愛、能力、喜樂、和平安。蒙恩成長小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這些小組專門就一些常見的内在生命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來探討聖經給出的原則和真理,透過真實的主内彼此契通,來一同成長和經歷神。
如果你對參加這樣一個小組有興趣,請電郵聯絡我,我們可以嘗試開辦一期,看大家認爲效果如何。我相信有些人自己有了經歷體會之後,下次就願意、也能夠自己帶領這樣一個小組!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談談大衛數點百姓的罪過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撒母耳記下24章裏大衛數點百姓引起的問題。我搜索了一下數點百姓方面的經文,看看摩西律法裏到底有什麽規定。
在民數記1章記載,耶和華在曠野的會幕中吩咐摩西數點以色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所以數點人數好像沒有什麽問題,除了利未以外,每個支派都選派了一人來協助摩西這個數點人口的工作。當時惟獨利未支派是不可數點的,耶和華說不可在以色列人中計算他們的總數。
可是到了民數記3章,還在西乃曠野,耶和華吩咐摩西“你要照利未人的宗族、家室數點他們。凡一個月以外的男子都要數點”。做什麽?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揀選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也取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人的牲畜。利未人要歸我;我是耶和華”(民3:45)。當時的結果以色列人中頭生的男子比利未人多出二百七十三個人,需要另外用銀子贖出來。
到了民數記26章,耶和華第二次吩咐摩西在摩押平原數點以色列人,已經是40年以後了,要準備進迦南、分地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摩西特別註明,第二次被數的人中,沒有一個是摩西和祭司亞倫從前在西乃的曠野所數的以色列人。利未人一個月以上的男丁也被數了,但不是為了分產業給他們,因爲他們已歸給耶和華,以色列人奉獻給耶和華的一份就是他們的產業。
看來,數點人數本身好像並沒有什麽律法禁止。到了掃羅和大衛年間,這兩個王都一再數點跟隨自己的人(撒上11、13、15章,撒下18章),好像都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情。不過,到了撒母耳記下24章,聖經的作者記載了一件讓人吃驚的事件。仔細閲讀,我覺得有好幾個細節聖經的作者都沒有交代,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一、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可是祂為哪樁事情發怒卻沒有交代。代上27章24節提到這次耶和華的烈怒,示意後來數點人口沒有完成的原因。但是提到耶和華曾應許說,以色列人必加增如天上的星那樣多。
第二、神爲什麽需要激動大衛去數點以色列人?祂本可以像過往發怒的時候一樣,直接給出原因、隨後降下災禍嘛。
第三、大衛的元帥約押多了解一些事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他對大衛數點人數的命令提出質疑說,“我主我王何必喜悅行這事呢”?在歷代記上21章,聖經作者說約押其實“厭惡王的這命令”。
第四、我們不知道大衛爲什麽會心中自責。他禱告耶和華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耶和華啊,求你除掉僕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顯然大衛有些心事聖經作者沒有寫下來。大衛求主除掉一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罪,而這個罪顯然和撒旦的工作有關,代上21章1節就直截了當地說是撒但起來攻擊的結果。
第五、爲了除罪,大衛有三樣選擇,每樣都意在減少以色列百姓的數目。爲什麽大衛會接受犧牲百姓為自己除罪的做法呢?我們不了解。有些聖經學者猜測,大衛的那個不為人所知的罪與他自己的野心有關,或許是盤算在執政中按人口數目抽取稅務什麽的。從代上27章24節提到耶和華烈怒的前後文看,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研經的結果:不能假定數點人口本身是個怎樣嚴重的過犯。聖經作者的記載缺乏一些細節給我們,所以大衛這次犯罪的性質是沒有定論的。有的人感到是耶和華神激動大衛去犯這個很嚴重的罪,然後又刑罰百姓,很不通情達理。還有祂對亞伯拉罕作了應許,之後卻不准數點核對,好像很霸道。對神這樣的猜測多少是出於不信任祂,你若仔細讀聖經的話,這種神觀是不能得到證實的。我想,記載這件事的重點,在於大衛對付自己過犯的嚴肅態度。他最後遵旨買禾場獻上燔祭才是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事件。
在民數記1章記載,耶和華在曠野的會幕中吩咐摩西數點以色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所以數點人數好像沒有什麽問題,除了利未以外,每個支派都選派了一人來協助摩西這個數點人口的工作。當時惟獨利未支派是不可數點的,耶和華說不可在以色列人中計算他們的總數。
可是到了民數記3章,還在西乃曠野,耶和華吩咐摩西“你要照利未人的宗族、家室數點他們。凡一個月以外的男子都要數點”。做什麽?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揀選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也取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人的牲畜。利未人要歸我;我是耶和華”(民3:45)。當時的結果以色列人中頭生的男子比利未人多出二百七十三個人,需要另外用銀子贖出來。
到了民數記26章,耶和華第二次吩咐摩西在摩押平原數點以色列人,已經是40年以後了,要準備進迦南、分地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摩西特別註明,第二次被數的人中,沒有一個是摩西和祭司亞倫從前在西乃的曠野所數的以色列人。利未人一個月以上的男丁也被數了,但不是為了分產業給他們,因爲他們已歸給耶和華,以色列人奉獻給耶和華的一份就是他們的產業。
看來,數點人數本身好像並沒有什麽律法禁止。到了掃羅和大衛年間,這兩個王都一再數點跟隨自己的人(撒上11、13、15章,撒下18章),好像都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情。不過,到了撒母耳記下24章,聖經的作者記載了一件讓人吃驚的事件。仔細閲讀,我覺得有好幾個細節聖經的作者都沒有交代,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一、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可是祂為哪樁事情發怒卻沒有交代。代上27章24節提到這次耶和華的烈怒,示意後來數點人口沒有完成的原因。但是提到耶和華曾應許說,以色列人必加增如天上的星那樣多。
第二、神爲什麽需要激動大衛去數點以色列人?祂本可以像過往發怒的時候一樣,直接給出原因、隨後降下災禍嘛。
第三、大衛的元帥約押多了解一些事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他對大衛數點人數的命令提出質疑說,“我主我王何必喜悅行這事呢”?在歷代記上21章,聖經作者說約押其實“厭惡王的這命令”。
第四、我們不知道大衛爲什麽會心中自責。他禱告耶和華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耶和華啊,求你除掉僕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顯然大衛有些心事聖經作者沒有寫下來。大衛求主除掉一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罪,而這個罪顯然和撒旦的工作有關,代上21章1節就直截了當地說是撒但起來攻擊的結果。
第五、爲了除罪,大衛有三樣選擇,每樣都意在減少以色列百姓的數目。爲什麽大衛會接受犧牲百姓為自己除罪的做法呢?我們不了解。有些聖經學者猜測,大衛的那個不為人所知的罪與他自己的野心有關,或許是盤算在執政中按人口數目抽取稅務什麽的。從代上27章24節提到耶和華烈怒的前後文看,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研經的結果:不能假定數點人口本身是個怎樣嚴重的過犯。聖經作者的記載缺乏一些細節給我們,所以大衛這次犯罪的性質是沒有定論的。有的人感到是耶和華神激動大衛去犯這個很嚴重的罪,然後又刑罰百姓,很不通情達理。還有祂對亞伯拉罕作了應許,之後卻不准數點核對,好像很霸道。對神這樣的猜測多少是出於不信任祂,你若仔細讀聖經的話,這種神觀是不能得到證實的。我想,記載這件事的重點,在於大衛對付自己過犯的嚴肅態度。他最後遵旨買禾場獻上燔祭才是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事件。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怎麽對付“自卑”這個消極情緒
我從信望愛網站搜索合和本聖經,把“自卑”一詞打進去,一共找到24節筆。每一處的用法都是褒揚的,是神所喜悅的,英文一概翻譯成humble。例如耶和華對所羅門王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4)。又比如瑪拿西王在急難的時候,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代下33:12-13節)。還有但以理責備伯沙撒王心不自卑(但5:22)。耶穌教導門徒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2,路14:11,18:14),雅各和彼得也這樣教導(雅4:10,彼前5:6)。
可是自從一百年前合和本聖經出版以來,中文的語境已經有很大變化。現在你從網上搜索“自卑”的定義和用法,找到的資料都說自卑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妨礙生活品質、是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加以克服或矯正的心態。現在的“自卑”根本不是humble。
其實你讀那些關於提倡“自卑”的經文前後文,每一處都是謙卑的意思,新譯本的聖經就用謙卑這個詞,而不用自卑。鍳於合和本聖經仍然廣泛使用之故,我們閲讀的時候必須每次都對其中的“自卑”一字加以解釋:指謙卑。謙卑纔是神所喜悅的,自卑不是主所提倡的。我建議弟兄姐妹之間説話時,不要用聖經裏的“自卑”來代替謙卑,免得引起困惑。我們中間常有尚未讀過聖經、或者對聖經不熟悉的朋友們,恐怕他們不知道這“自卑”的出處,還以爲基督徒是贊成保留自卑感哩。
在英文裏,自卑感常常用shame來表達。Shame既表達羞恥感又表達自卑感,不過中文在翻譯shame這個字的時候常常只注意其中羞恥的意思。我翻譯一份健康心理的教材,其中解釋說一個人的shame和他的wrong doing是沒有關係的。不僅沒有關係,而且一個人的shame很容易引起他去做錯的事情。對於中國人來説,羞恥感經常和做了錯事有聯係,所以我所要翻譯的shame顯然不是做錯了事情的那種羞恥感。當作者反復描述shame如何和自我排斥、自我否定聯係在一起時,我終于了解到這個字要翻譯為自卑感。並且,作者列舉一系列不良情緒的處理,唯獨沒有提對付the sense of inferiority!原來是shame。
以下是對自卑的定義,taken from Creating a Healthy Family by Dr. David Eckman, Chapter 5:
自卑是一種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人格和能力有虧欠的感覺。當我們内心固有的價值尊嚴感,與低落不相稱的行爲或自我形象相比照時,某種尷尬的感覺就出來了。當人感到羞愧或自卑的時候就有一個傾向:躲進人際關係的“樹叢”中,用“無花果樹葉”(指各種防衛)把自己遮蔽起來,以此將自己的尷尬和自卑掩藏起來。
你願意看看自己有多少自卑感麽?以下是一份自我測試,幫助你評估和認識自卑對自己的影響。用所述計分法來回答下列問題,寫下最能表達你感受的分數:
1 總是 2 很經常 3 經常 4有時 5 不常 6 偶爾 7從不
1. ___我不喜歡自己。
2. ___我覺得我很難改變。
3. ___我心裏罵自己。
4. ___我感到自己必須按照別人的期望來生活。
5. ___我覺得我把自己的事情搞砸了。
6. ___我為自己的親屬感到尷尬。
7. ___別人都注意我時我會感到難爲情。
8. ___我感到我不應該生在世上。
9. ___我受批評是必然的。
10. __我感到空虛。
你如果總分數在30分以内,就需要考慮改變對自己的基本看法,因爲你實在不開心。你如果分數在30-50分之間,也需要把人生觀作一些新的調整。怎樣改變調整自己呢?接受和信靠神對你珍惜、理解、愛護的看法!
基督徒生命轉變的關鍵在於自我觀的改變。我們如何本能地看待自己,是從過去的經歷來的,我們的信心也受過去經歷的影響,這是不能否認的實際情況。一個王子舉止言談好像王子,因爲他看自己為王子。一個乞丐進入王宮晉見國王、變成王子的時候,有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要求他改變看自己為丑八怪的習慣。一個從運作不良家庭出來的年輕人就傾向于討厭自己,看自己為丑八怪。基督的福音在於神能夠改變你這個感受!只要你接受和相信祂。
我建議在基督徒的團契中,大家都彼此留意互相建立:想方設法找機會,多說肯定人家優點長處的話,多鼓勵,多安慰,多原諒,用基督的愛心包容來消除彼此過去經歷帶來的消極情緒。這就是促進生命轉變,讓神借我們衆人來彼此醫治啦。
可是自從一百年前合和本聖經出版以來,中文的語境已經有很大變化。現在你從網上搜索“自卑”的定義和用法,找到的資料都說自卑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妨礙生活品質、是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加以克服或矯正的心態。現在的“自卑”根本不是humble。
其實你讀那些關於提倡“自卑”的經文前後文,每一處都是謙卑的意思,新譯本的聖經就用謙卑這個詞,而不用自卑。鍳於合和本聖經仍然廣泛使用之故,我們閲讀的時候必須每次都對其中的“自卑”一字加以解釋:指謙卑。謙卑纔是神所喜悅的,自卑不是主所提倡的。我建議弟兄姐妹之間説話時,不要用聖經裏的“自卑”來代替謙卑,免得引起困惑。我們中間常有尚未讀過聖經、或者對聖經不熟悉的朋友們,恐怕他們不知道這“自卑”的出處,還以爲基督徒是贊成保留自卑感哩。
在英文裏,自卑感常常用shame來表達。Shame既表達羞恥感又表達自卑感,不過中文在翻譯shame這個字的時候常常只注意其中羞恥的意思。我翻譯一份健康心理的教材,其中解釋說一個人的shame和他的wrong doing是沒有關係的。不僅沒有關係,而且一個人的shame很容易引起他去做錯的事情。對於中國人來説,羞恥感經常和做了錯事有聯係,所以我所要翻譯的shame顯然不是做錯了事情的那種羞恥感。當作者反復描述shame如何和自我排斥、自我否定聯係在一起時,我終于了解到這個字要翻譯為自卑感。並且,作者列舉一系列不良情緒的處理,唯獨沒有提對付the sense of inferiority!原來是shame。
以下是對自卑的定義,taken from Creating a Healthy Family by Dr. David Eckman, Chapter 5:
自卑是一種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人格和能力有虧欠的感覺。當我們内心固有的價值尊嚴感,與低落不相稱的行爲或自我形象相比照時,某種尷尬的感覺就出來了。當人感到羞愧或自卑的時候就有一個傾向:躲進人際關係的“樹叢”中,用“無花果樹葉”(指各種防衛)把自己遮蔽起來,以此將自己的尷尬和自卑掩藏起來。
你願意看看自己有多少自卑感麽?以下是一份自我測試,幫助你評估和認識自卑對自己的影響。用所述計分法來回答下列問題,寫下最能表達你感受的分數:
1 總是 2 很經常 3 經常 4有時 5 不常 6 偶爾 7從不
1. ___我不喜歡自己。
2. ___我覺得我很難改變。
3. ___我心裏罵自己。
4. ___我感到自己必須按照別人的期望來生活。
5. ___我覺得我把自己的事情搞砸了。
6. ___我為自己的親屬感到尷尬。
7. ___別人都注意我時我會感到難爲情。
8. ___我感到我不應該生在世上。
9. ___我受批評是必然的。
10. __我感到空虛。
你如果總分數在30分以内,就需要考慮改變對自己的基本看法,因爲你實在不開心。你如果分數在30-50分之間,也需要把人生觀作一些新的調整。怎樣改變調整自己呢?接受和信靠神對你珍惜、理解、愛護的看法!
基督徒生命轉變的關鍵在於自我觀的改變。我們如何本能地看待自己,是從過去的經歷來的,我們的信心也受過去經歷的影響,這是不能否認的實際情況。一個王子舉止言談好像王子,因爲他看自己為王子。一個乞丐進入王宮晉見國王、變成王子的時候,有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要求他改變看自己為丑八怪的習慣。一個從運作不良家庭出來的年輕人就傾向于討厭自己,看自己為丑八怪。基督的福音在於神能夠改變你這個感受!只要你接受和相信祂。
我建議在基督徒的團契中,大家都彼此留意互相建立:想方設法找機會,多說肯定人家優點長處的話,多鼓勵,多安慰,多原諒,用基督的愛心包容來消除彼此過去經歷帶來的消極情緒。這就是促進生命轉變,讓神借我們衆人來彼此醫治啦。
Tuesday, August 17, 2010
傳福音: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
爲什麽要比較文化呢?我是做翻譯工作的人,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我發現很多英文詞彙都過分地抽象,翻譯的時候必須具體化。隨便舉例,一個人說他not very religious,你查字典,religious就是虔誠。可是你口語中不能簡單翻譯成這人說他自己“不怎麽虔誠”,因爲中文要求你描述出這人不虔誠的對象是是什麽。按字面這人意思是說他不怎麽在意關乎敬拜神的事情,而且根據對話的場合背景,他的意思很可能是指他不是一個基督徒這件事。如此,not very religious就應翻譯成不信基督教了。Dr. Eckman在北京講學的時候,告訴那些高級官員說他teach in a religious school,中文沒有抽象的“宗教學校”這碼事,你需要具體指出是什麽宗教。我翻譯成“在神學院教書”,人家自然明白是基督教的神學院,因其它的宗教都沒有聽説開辦“神學院”的。哈,艾博士還以爲他很含蓄,沒有明講自己是基督徒,事後我告訴他說,經我一翻譯都公開啦。
還有些概念西方人很注意,東方人根本不留心。有個研究文化心理的教授Richard E. Nisbett寫了一本書:The Geography of Thoughts,專門描述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哪些不同,很有意思。最出名的中西差別就是:在受古希羅文化強烈影響的西方社會裏,每人都有個深刻的personal agency的觀念。這個agency又是個很難翻譯的抽象名詞,不過把它翻譯成“個人獨立自主”的觀念是不大錯的。崇尚自由、特別是發表言論的自由,開發探索世界的自由,是這個文化的特點--幸福就是能夠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事情!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公衆哲學辯論會都是古希臘的傳統,民衆遠行上百里路去參賽或觀賽,有主前8世紀的碑文為証。希臘的平民和貴族王家同台辯論,是主前4世紀的事情,這在東方是不可思議的。難怪基督的福音在這個文化裏很容易傳播開來,上帝的預備!中國人崇尚的卻是一種集體和諧、長幼有序的文明,每人無論做什麽都需要顧及輿論的接納。你可以想得到,任何個人的發明創造都需要他人的首肯才開始做,而研究實用的技術比探討抽象的科學理論更被接納。
西方的希羅文化喜歡研究事物的“屬性”,這就是那些抽象名詞的來源。所有的東西都成了object,可以單獨拿來觀察研究其中一些不變的性質和規律。一件具體的名詞加上ness字尾就變成了抽象名詞,比如某人的友善friendliness,一般表示你相信是這人恆常具備的一個特質。古希臘哲學就是把神當作一個object來研究祂的屬性的,而中國人則會說,研究神明?不得罪嗎?中國人總是先注意適從各種不同的關係、甚至把不相干的事情迷信地當作有關,比如把遇到一件壞事與早晨聽見烏鴉叫聯係起來。中國的哲理認爲每件好事都可能變成壞事,而每件壞事也同時可以是好事。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充滿了矛盾,又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看一個人永遠離不開這人的社會地位,他做的事情,他與我們已經認識的某人的關係,等等,而不會先注意這人的姓名和個性喜好等等。所以,我們看見一個人友善的時候,通常會同時留意這人對什麽人、以及在什麽場合友善。
因此,福音傳到中國,請衆人“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難免受到原有文化觀念的攔阻,因爲我們歷來不重視個人。無論是個人的興趣、專長,還是個人對事件的看法、感受,從來不被重視,現在忽然被告知神很看重我們這些個人的東西,因爲祂是愛我們的良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立刻變得不自在!第二反應是不相信!完全不符合過往的經驗嘛。按照我們文化的老習慣,一切懷疑都不能隨便說、隨便問,而必須適從和建立一個大面上過得去的關係,才能被教會的人接納。這樣考慮問題的方式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我們的教會裏保留了大量的、不符合福音初旨的文化習慣!
如果教會的領袖不會針對國人的這些心理特點,來用福音掃除我們特有的成長障礙,結果大概就是彼此的溝通流于表面,缺乏内在的彼此關切啦,大家來到教會把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而已。幾周前我參加一個Aphesis組織的小組領袖培訓,大多是美國人,其中談論到一些基督徒當中常見的内心懷疑,後來有一個人問:我們當中有沒有人對神從來沒有任何懷疑的呢?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肯定地說他/她從來對神沒有過懷疑。我當時因爲一時想不起來自己曾經對神有過什麽懷疑,是有點想舉手的,可我是中國人,會看其他人如何,不想做出頭的椽子,另外也確實不敢肯定自己從來沒有懷疑過,即使我一時回憶不起來。小組裏的彼此誠實相待、不講大道理,是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所注重的,也是受傷的心靈有機會得醫治的關鍵因素之一。我覺得華人的教會需要探索一條路,來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礙,取得三一神要我們彼此擁有的真誠相交,叫作參與神的性情(請閲讀我的那篇文章),正像我們的主與天父、聖靈互相敞開一樣!
還有些概念西方人很注意,東方人根本不留心。有個研究文化心理的教授Richard E. Nisbett寫了一本書:The Geography of Thoughts,專門描述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哪些不同,很有意思。最出名的中西差別就是:在受古希羅文化強烈影響的西方社會裏,每人都有個深刻的personal agency的觀念。這個agency又是個很難翻譯的抽象名詞,不過把它翻譯成“個人獨立自主”的觀念是不大錯的。崇尚自由、特別是發表言論的自由,開發探索世界的自由,是這個文化的特點--幸福就是能夠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事情!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公衆哲學辯論會都是古希臘的傳統,民衆遠行上百里路去參賽或觀賽,有主前8世紀的碑文為証。希臘的平民和貴族王家同台辯論,是主前4世紀的事情,這在東方是不可思議的。難怪基督的福音在這個文化裏很容易傳播開來,上帝的預備!中國人崇尚的卻是一種集體和諧、長幼有序的文明,每人無論做什麽都需要顧及輿論的接納。你可以想得到,任何個人的發明創造都需要他人的首肯才開始做,而研究實用的技術比探討抽象的科學理論更被接納。
西方的希羅文化喜歡研究事物的“屬性”,這就是那些抽象名詞的來源。所有的東西都成了object,可以單獨拿來觀察研究其中一些不變的性質和規律。一件具體的名詞加上ness字尾就變成了抽象名詞,比如某人的友善friendliness,一般表示你相信是這人恆常具備的一個特質。古希臘哲學就是把神當作一個object來研究祂的屬性的,而中國人則會說,研究神明?不得罪嗎?中國人總是先注意適從各種不同的關係、甚至把不相干的事情迷信地當作有關,比如把遇到一件壞事與早晨聽見烏鴉叫聯係起來。中國的哲理認爲每件好事都可能變成壞事,而每件壞事也同時可以是好事。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充滿了矛盾,又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看一個人永遠離不開這人的社會地位,他做的事情,他與我們已經認識的某人的關係,等等,而不會先注意這人的姓名和個性喜好等等。所以,我們看見一個人友善的時候,通常會同時留意這人對什麽人、以及在什麽場合友善。
因此,福音傳到中國,請衆人“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難免受到原有文化觀念的攔阻,因爲我們歷來不重視個人。無論是個人的興趣、專長,還是個人對事件的看法、感受,從來不被重視,現在忽然被告知神很看重我們這些個人的東西,因爲祂是愛我們的良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立刻變得不自在!第二反應是不相信!完全不符合過往的經驗嘛。按照我們文化的老習慣,一切懷疑都不能隨便說、隨便問,而必須適從和建立一個大面上過得去的關係,才能被教會的人接納。這樣考慮問題的方式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我們的教會裏保留了大量的、不符合福音初旨的文化習慣!
如果教會的領袖不會針對國人的這些心理特點,來用福音掃除我們特有的成長障礙,結果大概就是彼此的溝通流于表面,缺乏内在的彼此關切啦,大家來到教會把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而已。幾周前我參加一個Aphesis組織的小組領袖培訓,大多是美國人,其中談論到一些基督徒當中常見的内心懷疑,後來有一個人問:我們當中有沒有人對神從來沒有任何懷疑的呢?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肯定地說他/她從來對神沒有過懷疑。我當時因爲一時想不起來自己曾經對神有過什麽懷疑,是有點想舉手的,可我是中國人,會看其他人如何,不想做出頭的椽子,另外也確實不敢肯定自己從來沒有懷疑過,即使我一時回憶不起來。小組裏的彼此誠實相待、不講大道理,是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所注重的,也是受傷的心靈有機會得醫治的關鍵因素之一。我覺得華人的教會需要探索一條路,來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礙,取得三一神要我們彼此擁有的真誠相交,叫作參與神的性情(請閲讀我的那篇文章),正像我們的主與天父、聖靈互相敞開一樣!
Friday, August 13, 2010
父親的榜樣:關心和引導
爸爸去世兩周年。很想念他,決定寫下一些往事。
近年來我常常把自己對天父的體驗歸功於在地上曾有個好父親這件事。爸爸出生于一個基督徒的家庭,他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據説日本人的炸彈剛好丟在他臥倒之處前方幾尺的地方,但他真是蒙上帝所揀選和賜福的人。
媽媽說我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爲是頭一個寶貝,爸爸專門為我製作一個電熱的繈褓,可是媽媽不敢用。後來他又在我的小床頭上安裝五顔六色的一串小燈泡,媽媽也懷疑小燈泡對我的眼睛不好。哈哈!我幼小的時候,爸爸常常讓我騎在他肩膀上,他走來走去的時候就吩咐我抓好他的兩只耳朵,爲此他要把眼鏡摘下來。他還常把我帶到他研究所的辦公大樓,他自己在桌前坐著工作,我就自己在一旁玩。他總是問我有沒有感到無聊,我從來不覺得無聊。---書架上各種顔色封面尺寸的書籍,不同的字體,室内和走廊裏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設備、桌椅、以及有些角落裏放著不知作什麽用途的材料等等,每個細節都fascinating,好像永遠參觀不完。不過,爸爸關心我的感覺,有時允許他的同事把我帶到大樓的其它部分去看,包括有一次把我帶到頂樓往下看。
爸爸教導我很多重要的人生功課。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不卑不亢”: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因爲對方地位高就去逢迎他/她,也不要因爲對方沒有地位就趾高氣揚,不尊敬他/她。我小的時候是很安靜的,後來曾經為談話插不上嘴感到有點難受和自卑,爸爸安慰我說,你不必非和別的女孩兒一樣嘰嘰喳喳不可啊。說話有分量是更要緊的,好多話可有可無,不說也罷。諸如此類的告誡,無形中反復肯定我的自尊和價值感。
我記得我的父母是彼此談很多話的那種夫婦,可以説是無話不談,一早醒來就聽見他倆在談話,吃飯時也在孩子們的面前談。當然啦,他倆早先可能不知道我們聼得懂,因爲他倆彼此之間操閩南話,而我們幾個孩子都不會講閩南話。父親到後來我們很大了才知道我們會聼閩南話,哈哈。對比起來,我和我先生之間幾乎什麽話都沒有分享,我先生太愛挖苦人和擡槓啦。
我記得少年的時候,我家裏有一卷早已徹底曝光的膠卷,我們三個孩子常玩弄那個膠卷。有一天晚上爸爸把那個膠卷燒給我們看,火花很亮,猛爆出淡綠色的光,爸爸說是因爲膠片上有種金屬,是鎂還是銀我忘記了,一燒就有那個效果。正在稀奇的時候,媽媽插嘴說了一句:“你現在燒這個東西幹什麽?叫別人覺得奇怪,還以爲你在燒毀什麽證據”。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初期,爸爸還沒有被隔離審查,但是父母所在的單位裏已經在開始揪鬥“走資產階級道路”的幹部,同時還清查所謂的特務嫌疑分子,政治氣氛緊張。爸爸改用閩南話對媽媽說,“你別讓孩子們覺得很奇怪嘛”。他還以爲我們聼不懂哩。我們可不覺得奇怪,爸爸常有各種花樣給我們看,拆裝手錶啊,鋸木料、釘架子啊,我專門喜歡觀看他弄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媽媽是小兒科醫生,常把她治病救人的經過講給爸爸聼,也講衛生所裏其他醫生護士遇到的事情,爸爸總是津津有味地聼,表示讚賞或同情。爸爸常常把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請到家裏來,並不是吃飯的時間,只是拿糖果點心出來招待,大家聊天而已。爸爸偶爾也會談論他的同事,但多數是一些很中肯的個人感受。文化大革命我們被抄家,爸爸被隔離審查9個月,回家後告訴媽媽不少當時的感受。我那時已經13嵗,所以很注意爸爸講的事情。
頭一樁事,他問,自己曾在換洗的被單、被套裏夾帶一張紙條回來,我們是否看見。媽媽說沒有注意啊,哪裏想到你會用這個方式送密信?爸爸說他在那張紙條上寫了兩句話:“放心,我沒有事情,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我聼了以後心想,爸爸那一大團被套拿囘來的時候,我倒是想到爸爸會不會帶紙條回來,可是我覺得那不是很天真?有人檢查的。嗨!我那時要是去翻一翻就好了。
文化大革命時,研究所裏所有隔離審查的人都関在辦公大樓的5樓,爸爸說一長條走廊裏每個房間都只関一個人,所以他無法從任何人了解外面發生的任何事。他最惦記的是家裏人怎樣了,因爲從抄家那天起他就不能回家。有一天他看見斜對面的門口有一雙拖鞋,很像是我們家裏的。爸爸盯著那個門看了許久,不知道裏面是誰,換句話說,他不知道是不是妻子也隔離起來了。他講述這件事的時候已經知道媽媽並沒有受到直接的衝擊,所以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擔心呀。要是你也不在家,孩子們怎麽辦呢”?他實在是感激自己的妻子。
媽媽聽説爸爸被揪鬥的時候挨打了,她想知道一些細節,比如誰打了爸爸。爸爸沒有說出什麽,他只提到一個細節。“那些人”用很細的鐵絲挂很重的大木牌在人脖子上。脖子很快就破了皮,人在太陽之下又不斷地流汗,汗水流到傷口,加上鐵絲繼續摩擦,痛楚至極。爸爸彎下腰,想把木牌的重量放在地上,可是“那些人”不許牛鬼蛇神這樣做,所有挨鬥的人都必須用脖子把木牌懸吊起來,爸爸說他們“很殘忍”,頭幾天晚上輪流“審訊”,目的是不讓你睡覺。他平時很器重的一個學生落井下石,當衆揭發他不少雞毛蒜皮的事情,媽媽表示很氣憤。爸爸說,沒什麽,這種時候所有人壞的一面都暴露出來了。聽説後來那人痛哭流涕地賠罪,爸爸仍然把重要工作交給他,爲此無人不稱讚爸爸胸懷寬廣的。因爲爸爸再沒有提起過往,我現在連那個熟人是誰都想不起來了,one of those familiar names。
青春期我曾經有段時間覺得作女孩子不如作男孩子好。由於我家裏有姐妹三人,沒有弟兄,我很好奇爸爸對我們的想法如何,他會不會對自己沒有兒子這件事感到遺憾?爸爸再三再四地肯定,他對有三個女兒這件事非常滿意。“女兒好,女兒好,比兒子還好”!他對於我表示希望自己是個男孩好像有些意外,說“爲什麽呢?我小的時候都好羡慕我的姐姐和妹妹。她們不用干重體力的勞動,挑水擔柴都是我和我哥哥的事情”。經爸爸這樣一說,我當時雖不是馬上就同意,倒也安心不少。爸爸如果滿意,那麽其它都不要緊吧。我十幾嵗的時候,爸爸曾經很認真地跟我說,你以後要跟你媽學,你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那個年頭,作賢妻良母可不時髦,所以我印象很深。
1977年文革後恢復高考那年我們姐妹三人同時考上大學,都在本市。我們三所學校離家都不算太遠,每周末我們都會走40分鐘路囘家。媽媽總是去買一大堆我們平時喜歡吃的東西來做給我們吃,爸爸不止一次對我們說,現在是我們全家最快樂的日子,你們都大了、懂事了,又還沒有離開家。將來你們結婚,或者天各一方的時候,再想要這樣團聚就不容易啦。真的,我們的家庭是個歡樂和睦的家庭,歸功於雙親大人!
最後一次這樣的全家團聚是2003年在美國Vermont。我們姐妹三個家庭都聚齊了,二老都還健康,五個孫子孫女繞膝,一大家子人再享和樂融融有一周之久,thanks to 妹夫Jeff家裏的小別墅。我的小女兒離開的時候好捨不得,在飛機上就哭了,我想是因爲我自己的家裏缺少這樣歡喜和睦的氣氛,特別是那幾年。嗨!…
我爸爸年老的時候,來到我家裏住過3個月。老人家最大的優點是什麽都很知足,不愛挑毛病,只有一大堆的誇獎。比如你遞給他一個熱毛巾他就感謝誇獎不已;感恩節那天在外面曬了太陽進屋,忽然冒出一句話說:“我這可真是叫作感恩呢”!有福啊。
近年來我常常把自己對天父的體驗歸功於在地上曾有個好父親這件事。爸爸出生于一個基督徒的家庭,他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據説日本人的炸彈剛好丟在他臥倒之處前方幾尺的地方,但他真是蒙上帝所揀選和賜福的人。
媽媽說我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爲是頭一個寶貝,爸爸專門為我製作一個電熱的繈褓,可是媽媽不敢用。後來他又在我的小床頭上安裝五顔六色的一串小燈泡,媽媽也懷疑小燈泡對我的眼睛不好。哈哈!我幼小的時候,爸爸常常讓我騎在他肩膀上,他走來走去的時候就吩咐我抓好他的兩只耳朵,爲此他要把眼鏡摘下來。他還常把我帶到他研究所的辦公大樓,他自己在桌前坐著工作,我就自己在一旁玩。他總是問我有沒有感到無聊,我從來不覺得無聊。---書架上各種顔色封面尺寸的書籍,不同的字體,室内和走廊裏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設備、桌椅、以及有些角落裏放著不知作什麽用途的材料等等,每個細節都fascinating,好像永遠參觀不完。不過,爸爸關心我的感覺,有時允許他的同事把我帶到大樓的其它部分去看,包括有一次把我帶到頂樓往下看。
爸爸教導我很多重要的人生功課。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不卑不亢”: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因爲對方地位高就去逢迎他/她,也不要因爲對方沒有地位就趾高氣揚,不尊敬他/她。我小的時候是很安靜的,後來曾經為談話插不上嘴感到有點難受和自卑,爸爸安慰我說,你不必非和別的女孩兒一樣嘰嘰喳喳不可啊。說話有分量是更要緊的,好多話可有可無,不說也罷。諸如此類的告誡,無形中反復肯定我的自尊和價值感。
我記得我的父母是彼此談很多話的那種夫婦,可以説是無話不談,一早醒來就聽見他倆在談話,吃飯時也在孩子們的面前談。當然啦,他倆早先可能不知道我們聼得懂,因爲他倆彼此之間操閩南話,而我們幾個孩子都不會講閩南話。父親到後來我們很大了才知道我們會聼閩南話,哈哈。對比起來,我和我先生之間幾乎什麽話都沒有分享,我先生太愛挖苦人和擡槓啦。
我記得少年的時候,我家裏有一卷早已徹底曝光的膠卷,我們三個孩子常玩弄那個膠卷。有一天晚上爸爸把那個膠卷燒給我們看,火花很亮,猛爆出淡綠色的光,爸爸說是因爲膠片上有種金屬,是鎂還是銀我忘記了,一燒就有那個效果。正在稀奇的時候,媽媽插嘴說了一句:“你現在燒這個東西幹什麽?叫別人覺得奇怪,還以爲你在燒毀什麽證據”。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初期,爸爸還沒有被隔離審查,但是父母所在的單位裏已經在開始揪鬥“走資產階級道路”的幹部,同時還清查所謂的特務嫌疑分子,政治氣氛緊張。爸爸改用閩南話對媽媽說,“你別讓孩子們覺得很奇怪嘛”。他還以爲我們聼不懂哩。我們可不覺得奇怪,爸爸常有各種花樣給我們看,拆裝手錶啊,鋸木料、釘架子啊,我專門喜歡觀看他弄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媽媽是小兒科醫生,常把她治病救人的經過講給爸爸聼,也講衛生所裏其他醫生護士遇到的事情,爸爸總是津津有味地聼,表示讚賞或同情。爸爸常常把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請到家裏來,並不是吃飯的時間,只是拿糖果點心出來招待,大家聊天而已。爸爸偶爾也會談論他的同事,但多數是一些很中肯的個人感受。文化大革命我們被抄家,爸爸被隔離審查9個月,回家後告訴媽媽不少當時的感受。我那時已經13嵗,所以很注意爸爸講的事情。
頭一樁事,他問,自己曾在換洗的被單、被套裏夾帶一張紙條回來,我們是否看見。媽媽說沒有注意啊,哪裏想到你會用這個方式送密信?爸爸說他在那張紙條上寫了兩句話:“放心,我沒有事情,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我聼了以後心想,爸爸那一大團被套拿囘來的時候,我倒是想到爸爸會不會帶紙條回來,可是我覺得那不是很天真?有人檢查的。嗨!我那時要是去翻一翻就好了。
文化大革命時,研究所裏所有隔離審查的人都関在辦公大樓的5樓,爸爸說一長條走廊裏每個房間都只関一個人,所以他無法從任何人了解外面發生的任何事。他最惦記的是家裏人怎樣了,因爲從抄家那天起他就不能回家。有一天他看見斜對面的門口有一雙拖鞋,很像是我們家裏的。爸爸盯著那個門看了許久,不知道裏面是誰,換句話說,他不知道是不是妻子也隔離起來了。他講述這件事的時候已經知道媽媽並沒有受到直接的衝擊,所以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擔心呀。要是你也不在家,孩子們怎麽辦呢”?他實在是感激自己的妻子。
媽媽聽説爸爸被揪鬥的時候挨打了,她想知道一些細節,比如誰打了爸爸。爸爸沒有說出什麽,他只提到一個細節。“那些人”用很細的鐵絲挂很重的大木牌在人脖子上。脖子很快就破了皮,人在太陽之下又不斷地流汗,汗水流到傷口,加上鐵絲繼續摩擦,痛楚至極。爸爸彎下腰,想把木牌的重量放在地上,可是“那些人”不許牛鬼蛇神這樣做,所有挨鬥的人都必須用脖子把木牌懸吊起來,爸爸說他們“很殘忍”,頭幾天晚上輪流“審訊”,目的是不讓你睡覺。他平時很器重的一個學生落井下石,當衆揭發他不少雞毛蒜皮的事情,媽媽表示很氣憤。爸爸說,沒什麽,這種時候所有人壞的一面都暴露出來了。聽説後來那人痛哭流涕地賠罪,爸爸仍然把重要工作交給他,爲此無人不稱讚爸爸胸懷寬廣的。因爲爸爸再沒有提起過往,我現在連那個熟人是誰都想不起來了,one of those familiar names。
青春期我曾經有段時間覺得作女孩子不如作男孩子好。由於我家裏有姐妹三人,沒有弟兄,我很好奇爸爸對我們的想法如何,他會不會對自己沒有兒子這件事感到遺憾?爸爸再三再四地肯定,他對有三個女兒這件事非常滿意。“女兒好,女兒好,比兒子還好”!他對於我表示希望自己是個男孩好像有些意外,說“爲什麽呢?我小的時候都好羡慕我的姐姐和妹妹。她們不用干重體力的勞動,挑水擔柴都是我和我哥哥的事情”。經爸爸這樣一說,我當時雖不是馬上就同意,倒也安心不少。爸爸如果滿意,那麽其它都不要緊吧。我十幾嵗的時候,爸爸曾經很認真地跟我說,你以後要跟你媽學,你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那個年頭,作賢妻良母可不時髦,所以我印象很深。
1977年文革後恢復高考那年我們姐妹三人同時考上大學,都在本市。我們三所學校離家都不算太遠,每周末我們都會走40分鐘路囘家。媽媽總是去買一大堆我們平時喜歡吃的東西來做給我們吃,爸爸不止一次對我們說,現在是我們全家最快樂的日子,你們都大了、懂事了,又還沒有離開家。將來你們結婚,或者天各一方的時候,再想要這樣團聚就不容易啦。真的,我們的家庭是個歡樂和睦的家庭,歸功於雙親大人!
最後一次這樣的全家團聚是2003年在美國Vermont。我們姐妹三個家庭都聚齊了,二老都還健康,五個孫子孫女繞膝,一大家子人再享和樂融融有一周之久,thanks to 妹夫Jeff家裏的小別墅。我的小女兒離開的時候好捨不得,在飛機上就哭了,我想是因爲我自己的家裏缺少這樣歡喜和睦的氣氛,特別是那幾年。嗨!…
我爸爸年老的時候,來到我家裏住過3個月。老人家最大的優點是什麽都很知足,不愛挑毛病,只有一大堆的誇獎。比如你遞給他一個熱毛巾他就感謝誇獎不已;感恩節那天在外面曬了太陽進屋,忽然冒出一句話說:“我這可真是叫作感恩呢”!有福啊。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到底哪些事令你憂慮煩惱?
朋友,你相信你的憂慮反映出你的人生價值觀嗎?端看你為哪樁事情憂慮煩惱。你為一份不良的人際關係憂慮煩惱,因爲你看重那份關係。你為自己或別人的健康問題憂慮煩惱,因爲你看重自己或別人。你為家裏的經濟狀況憂慮煩惱,因爲你看承擔養家的責任很重要。
太6:19-21: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我們決定什麽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是金錢和勢力、個人的享受呢?還是與家人朋友的關係?這麽問是因爲有不少人見利忘義,為一點財物損失咒詛自家人。主耶穌挑戰我們將與父神的關係視爲自己最大的財富,稱爲天上的財寶。這是價值觀。
太6:22-23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不要以爲主耶穌只是在談論你的兩眼和四肢而已。猶太人用眼睛代表一個人的目光或洞見,而身體代表人一切的情緒和欲望。主耶穌接續前句話指出,我們的價值觀決定我們看人生一切事物的眼光,而我們眼中的人生觀、世界觀、神觀決定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情緒和欲望。
太6:24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主耶穌用瑪門作例子,不等于你的抉擇除了事奉神以外只有事奉財利。我們好多人也許沒有選擇事奉財利,可是卻選擇事奉自己的名聲讚譽,尋求神以外的個人價值,根本不關注那份與神的關係。
太6:25-34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你頭腦中關於世界的圖畫是怎樣的呢?這幅畵中有上帝在看顧供應你嗎?還是你需要不斷地靠自己奮鬥來養家糊口?不同的觀念產生不同的内在情感,導致不同的生活態度,讓人展示出不同的願望和行爲。
所以,我們的價值觀(以哪些東西為重要)決定我們的人生目光,信主的人需要改變舊的價值觀,即以爲生活是個人的掙扎,並沒有上帝看顧,因而需要靠自我奮鬥的價值觀。我們必須相信上帝不僅存在,而且天天喜愛、照料祂的兒女這個最大的現實。這個信心決定我們的生活感受:快樂滿足或者緊張奮鬥。如果我頭腦中有這幅畫:我們的造物主珍惜我,那麽我就會覺得,尋求實現祂造我的目的是值得的。
太6:19-21: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我們決定什麽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是金錢和勢力、個人的享受呢?還是與家人朋友的關係?這麽問是因爲有不少人見利忘義,為一點財物損失咒詛自家人。主耶穌挑戰我們將與父神的關係視爲自己最大的財富,稱爲天上的財寶。這是價值觀。
太6:22-23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不要以爲主耶穌只是在談論你的兩眼和四肢而已。猶太人用眼睛代表一個人的目光或洞見,而身體代表人一切的情緒和欲望。主耶穌接續前句話指出,我們的價值觀決定我們看人生一切事物的眼光,而我們眼中的人生觀、世界觀、神觀決定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情緒和欲望。
太6:24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主耶穌用瑪門作例子,不等于你的抉擇除了事奉神以外只有事奉財利。我們好多人也許沒有選擇事奉財利,可是卻選擇事奉自己的名聲讚譽,尋求神以外的個人價值,根本不關注那份與神的關係。
太6:25-34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你頭腦中關於世界的圖畫是怎樣的呢?這幅畵中有上帝在看顧供應你嗎?還是你需要不斷地靠自己奮鬥來養家糊口?不同的觀念產生不同的内在情感,導致不同的生活態度,讓人展示出不同的願望和行爲。
所以,我們的價值觀(以哪些東西為重要)決定我們的人生目光,信主的人需要改變舊的價值觀,即以爲生活是個人的掙扎,並沒有上帝看顧,因而需要靠自我奮鬥的價值觀。我們必須相信上帝不僅存在,而且天天喜愛、照料祂的兒女這個最大的現實。這個信心決定我們的生活感受:快樂滿足或者緊張奮鬥。如果我頭腦中有這幅畫:我們的造物主珍惜我,那麽我就會覺得,尋求實現祂造我的目的是值得的。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掃羅王為什麽不合神的心意?
當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的時候,撒母耳已經作以色列的士師許多年,每年巡行幾個重要城市,教導眾人敬畏神,是一位眾所周知的為百姓呼求神的人物(撒上7章)。撒母耳禱告耶和華,耶和華告訴他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爲什麽神會這麽說呢?想想看,假如你是以色列的長老之一,全體長老(相當於國會或人大代表)聚集,鄭重來到這位著名的國家先知面前進諫:“…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由於要求的是改變體制,像列國一樣---即沒有先知治理,一切均由王來統領,意思自然是不欣賞感激神,厭棄當時的神權治理。
不過,神是大有恩典的,祂說好吧,只是撒母耳你要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的王怎樣管轄他們。百姓聼了撒母耳的警告之後,竟不肯聽,說:“不然!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使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撒上8章)。原來他們不認爲耶和華一直在為他們爭戰,竟以爲外邦人的王為他們自己的百姓爭戰!不知掃羅當時在哪裏,這場改革的呼聲---期盼一個王來為百姓爭戰的呼聲是否震撼了掃羅的心,但根據他受膏時的表現,我有理由相信他當時聽而不聞,並非一個關心國家大事和了解民衆期盼的人。
神怎樣安排撒母耳遇見掃羅呢?祂讓掃羅的大財主父親丟幾頭驢,然後差遣掃羅帶一個僕人到各處去找驢,來到撒母耳的家鄉!那個僕人久聞撒母耳大名---一位神人,衆人所尊重的先知,家住何城。是這個僕人建議掃羅進城去尋找先知幫忙,掃羅倒沒有想起為丟驢的事禱告、或求神,他若平時會禱告求神,一定不必提醒就想起先知撒母耳。
在進城之前,神叫掃羅遇見幾個出來打水的姑娘,告訴他那天剛好趕上百姓在邱壇獻祭的日子,獻祭是怎麽個過程,以及撒母耳在禮儀中的角色。掃羅肯定從來沒有和家人上邱壇獻過祭,他沒有見過這個陣式。撒母耳迎著他來的時候,他連想都沒有想到自己是否也應該隨著去敬拜一下,反倒不合時宜地問:“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裏”?他一定還是惦記著要問那幾頭驢的事情---獻祭這麽大的事只對撒母耳重要,卻與他無關。
不消說,撒母耳打消他對那幾頭驢的挂念,邀請他來一起參加獻祭禮儀,甚至與自己同席!掃羅的反應?他自然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地位,懷疑自己是否聼錯。他希望了解獻祭以後又怎樣嗎?神在自己身上有何的心意?百姓立王的意思要怎樣?Poor Saul,獻祭回來他和撒母耳晚上在房頂上談話,内容沒有記載,反正沒有讓他興奮得睡不着覺,顯然他對發生的一切不得要領。掃羅在房頂上睡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清早,撒母耳喊他“起來吧!我好送你回去”(撒上9章)。沒有搞清楚自己爲什麽在獻祭禮儀中受到撒母耳如此上賓禮遇就囘去啦?你若是細想的話就會問,他們晚上談些什麽呀?撒母耳那時爲什麽沒有起來膏他呢?神不是已經指示他要膏這個人嗎?
送行到城邊,撒母耳特意請掃羅把僕人先打發走,宣佈要“將神的話傳與你聼”。這個全以色列的先知拿膏油倒在掃羅頭上,用一句問話開始: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他產業的君嗎?(Is it not because the LORD has anointed you to be captain over his inheritance? )我想撒母耳心裏是有問號的,但是這個選擇明確是出於神,於是趨前告訴他一些預兆,說“…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要變為新人。這些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做,因為神與你同在…”。這下子掃羅該開竅啦吧?特別是看見這些兆頭都應驗的時候,起來招聚百姓去打非利士人啊!沒有,聖經記著說,掃羅受感說話完畢,只是去了一趟邱壇而已(撒上10章)。我想他到了那裏不知道要干什麽,於是就回來了。他應該在那裏禱告神的!“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是素來認識掃羅的人表示稀奇的話,因看見他和一群先知一起受感説話,可見掃羅向來不禱告,he had not been very religious。“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這句俗話傳開,意思就是見到了不相稱的人物作不相稱的事,---掃羅與耶和華的感動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掃羅回到家裏,遇到叔叔詢問。這位叔叔對於撒母耳説話的内容很感興趣,可惜掃羅什麽也不告訴他,撒母耳宣佈將神的話傳給他聼,他聼完了到此爲止!反省一下,和一群尋求神、學習摩西律法的人在一起受感説話,對這件事情掃羅大概是感覺不良,他再也不要提起!另一方面,掃羅可能覺得他的叔叔不會明白這樣的事情,連自己都解釋不明白的事,怎麽告訴叔叔呢?再一種解釋是:掃羅本人覺得從撒母耳受膏這件事並沒有什麽大不了,另一個奇怪的遭遇而已。耶和華膏我作他產業的君?開玩笑,我沒有這個負擔!(請注意10章1節撒母耳膏的不是王king,而是君a leader。)
怎樣才能把掃羅請出來呢?撒母耳招聚民衆,用掣簽的辦法。掃羅立即知道這是沖這他來的,所以趕快躲藏起來。或許他以爲大家找不到他就會罷休,沒有想到耶和華親自把他揭露出來:“他藏在器具堆中了”。10章24節: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掃羅是神所揀選的王,後來又把他棄絕,我曾經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單凴10章24節,不能斷定掃羅就是神所揀選的王。仔細研讀了這一大段掃羅故事之後(最初研讀是在美福神學院上歷史書那門課時),我得到一個結論:民衆聼夠了神的先知,要求立一個王,像鄰國的王一樣,不講神的律法、只要能領兵出入即可。神就照百姓要的,選一個沒有神的人給他們。掃羅身材高大,衆民中沒有可比他的,這話一點不虛。你們眼中看重這個,就請便!
之後,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説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撒上10章25節)。那時以色列有什麽國法?請讀申命記17章14-20節,還是摩西時代頒佈的: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只是王不可…,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想想看,撒母耳在百姓的立王大典上為眾民念了這段國法,在耶和華面前鄭重記下這一禮節,掃羅該知道怎樣作王和王的義務啦?如果登了國位第一件事不是招聚民衆打非利士人---當時百姓的勁敵,那麽就該把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份、準備平生誦讀?他什麽也沒有做。我相信大衛後來是這樣做的,因他自幼尋求神、敬畏神、依靠神。至於掃羅,雖然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他卻若無其事地回家了。難怪有人馬上藐視他,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不懂神的律例,結果很快就顯露出來:越位獻祭,以及魯莽讓百姓起誓,其實都屬向族弟兄心高氣傲的表現。
立了王還是沒有國,這王回家去business as usual,照顧他父親的牛了(撒上11章)。怎樣能讓掃羅起來發揮一個leader的功用呢?神必須另外興起一股敵人---比非利士人還狂妄的亞捫王來進犯以色列一個叫雅比的地方,拿轄王對以色列人說極爲淩辱的話,逼著雅比的長老差遣使者通告以色列全境,看有沒有人能起來行拯救。那時掃羅才被激怒,發現自己必須站出來了。可是掃羅還是覺得自己必須用威嚇的手段讓衆人來跟隨他,他還覺得必須借用撒母耳的名望(11章7節)。
衆人聚集,掃羅數點他們。聖經上的記載很有意思:“衆人”對雅比的使者說安慰和應許的話,讓他去回復雅比人。掃羅不重視這個溝通,他忙著安排作戰。他可能不知道安慰是拯救的一個重要成分。他内心是什麽?自己的第一次起來帶領民衆。雅比居民在他心目中?沒有位置。倒是他周圍的人還記得整個事件的緣由,報信給雅比人。
掃羅起來得到眾民擁戴之後,撒母耳總算可以再次聚集百姓,到吉甲去立國,在耶和華面前再次立他為王,獻上平安祭。撒母耳身體力行地為掃羅作榜樣敬畏神,只是掃羅不得要領。他會留心招募有能力的人和勇士來跟隨自己,只是對撒母耳“你當聽從耶和華的話”的反復叮嚀當作耳旁風(撒上14章52節,15章1節)。這樣一個人,後來重視擄掠財物過於遵行耶和華關於滅盡亞瑪力人的命令,我們不必感到稀奇。他離開神的心意實在太遙遠了。
不過,神是大有恩典的,祂說好吧,只是撒母耳你要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的王怎樣管轄他們。百姓聼了撒母耳的警告之後,竟不肯聽,說:“不然!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使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撒上8章)。原來他們不認爲耶和華一直在為他們爭戰,竟以爲外邦人的王為他們自己的百姓爭戰!不知掃羅當時在哪裏,這場改革的呼聲---期盼一個王來為百姓爭戰的呼聲是否震撼了掃羅的心,但根據他受膏時的表現,我有理由相信他當時聽而不聞,並非一個關心國家大事和了解民衆期盼的人。
神怎樣安排撒母耳遇見掃羅呢?祂讓掃羅的大財主父親丟幾頭驢,然後差遣掃羅帶一個僕人到各處去找驢,來到撒母耳的家鄉!那個僕人久聞撒母耳大名---一位神人,衆人所尊重的先知,家住何城。是這個僕人建議掃羅進城去尋找先知幫忙,掃羅倒沒有想起為丟驢的事禱告、或求神,他若平時會禱告求神,一定不必提醒就想起先知撒母耳。
在進城之前,神叫掃羅遇見幾個出來打水的姑娘,告訴他那天剛好趕上百姓在邱壇獻祭的日子,獻祭是怎麽個過程,以及撒母耳在禮儀中的角色。掃羅肯定從來沒有和家人上邱壇獻過祭,他沒有見過這個陣式。撒母耳迎著他來的時候,他連想都沒有想到自己是否也應該隨著去敬拜一下,反倒不合時宜地問:“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裏”?他一定還是惦記著要問那幾頭驢的事情---獻祭這麽大的事只對撒母耳重要,卻與他無關。
不消說,撒母耳打消他對那幾頭驢的挂念,邀請他來一起參加獻祭禮儀,甚至與自己同席!掃羅的反應?他自然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地位,懷疑自己是否聼錯。他希望了解獻祭以後又怎樣嗎?神在自己身上有何的心意?百姓立王的意思要怎樣?Poor Saul,獻祭回來他和撒母耳晚上在房頂上談話,内容沒有記載,反正沒有讓他興奮得睡不着覺,顯然他對發生的一切不得要領。掃羅在房頂上睡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清早,撒母耳喊他“起來吧!我好送你回去”(撒上9章)。沒有搞清楚自己爲什麽在獻祭禮儀中受到撒母耳如此上賓禮遇就囘去啦?你若是細想的話就會問,他們晚上談些什麽呀?撒母耳那時爲什麽沒有起來膏他呢?神不是已經指示他要膏這個人嗎?
送行到城邊,撒母耳特意請掃羅把僕人先打發走,宣佈要“將神的話傳與你聼”。這個全以色列的先知拿膏油倒在掃羅頭上,用一句問話開始: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他產業的君嗎?(Is it not because the LORD has anointed you to be captain over his inheritance? )我想撒母耳心裏是有問號的,但是這個選擇明確是出於神,於是趨前告訴他一些預兆,說“…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要變為新人。這些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做,因為神與你同在…”。這下子掃羅該開竅啦吧?特別是看見這些兆頭都應驗的時候,起來招聚百姓去打非利士人啊!沒有,聖經記著說,掃羅受感說話完畢,只是去了一趟邱壇而已(撒上10章)。我想他到了那裏不知道要干什麽,於是就回來了。他應該在那裏禱告神的!“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是素來認識掃羅的人表示稀奇的話,因看見他和一群先知一起受感説話,可見掃羅向來不禱告,he had not been very religious。“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這句俗話傳開,意思就是見到了不相稱的人物作不相稱的事,---掃羅與耶和華的感動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掃羅回到家裏,遇到叔叔詢問。這位叔叔對於撒母耳説話的内容很感興趣,可惜掃羅什麽也不告訴他,撒母耳宣佈將神的話傳給他聼,他聼完了到此爲止!反省一下,和一群尋求神、學習摩西律法的人在一起受感説話,對這件事情掃羅大概是感覺不良,他再也不要提起!另一方面,掃羅可能覺得他的叔叔不會明白這樣的事情,連自己都解釋不明白的事,怎麽告訴叔叔呢?再一種解釋是:掃羅本人覺得從撒母耳受膏這件事並沒有什麽大不了,另一個奇怪的遭遇而已。耶和華膏我作他產業的君?開玩笑,我沒有這個負擔!(請注意10章1節撒母耳膏的不是王king,而是君a leader。)
怎樣才能把掃羅請出來呢?撒母耳招聚民衆,用掣簽的辦法。掃羅立即知道這是沖這他來的,所以趕快躲藏起來。或許他以爲大家找不到他就會罷休,沒有想到耶和華親自把他揭露出來:“他藏在器具堆中了”。10章24節: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掃羅是神所揀選的王,後來又把他棄絕,我曾經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單凴10章24節,不能斷定掃羅就是神所揀選的王。仔細研讀了這一大段掃羅故事之後(最初研讀是在美福神學院上歷史書那門課時),我得到一個結論:民衆聼夠了神的先知,要求立一個王,像鄰國的王一樣,不講神的律法、只要能領兵出入即可。神就照百姓要的,選一個沒有神的人給他們。掃羅身材高大,衆民中沒有可比他的,這話一點不虛。你們眼中看重這個,就請便!
之後,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説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撒上10章25節)。那時以色列有什麽國法?請讀申命記17章14-20節,還是摩西時代頒佈的: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只是王不可…,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想想看,撒母耳在百姓的立王大典上為眾民念了這段國法,在耶和華面前鄭重記下這一禮節,掃羅該知道怎樣作王和王的義務啦?如果登了國位第一件事不是招聚民衆打非利士人---當時百姓的勁敵,那麽就該把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份、準備平生誦讀?他什麽也沒有做。我相信大衛後來是這樣做的,因他自幼尋求神、敬畏神、依靠神。至於掃羅,雖然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他卻若無其事地回家了。難怪有人馬上藐視他,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不懂神的律例,結果很快就顯露出來:越位獻祭,以及魯莽讓百姓起誓,其實都屬向族弟兄心高氣傲的表現。
立了王還是沒有國,這王回家去business as usual,照顧他父親的牛了(撒上11章)。怎樣能讓掃羅起來發揮一個leader的功用呢?神必須另外興起一股敵人---比非利士人還狂妄的亞捫王來進犯以色列一個叫雅比的地方,拿轄王對以色列人說極爲淩辱的話,逼著雅比的長老差遣使者通告以色列全境,看有沒有人能起來行拯救。那時掃羅才被激怒,發現自己必須站出來了。可是掃羅還是覺得自己必須用威嚇的手段讓衆人來跟隨他,他還覺得必須借用撒母耳的名望(11章7節)。
衆人聚集,掃羅數點他們。聖經上的記載很有意思:“衆人”對雅比的使者說安慰和應許的話,讓他去回復雅比人。掃羅不重視這個溝通,他忙著安排作戰。他可能不知道安慰是拯救的一個重要成分。他内心是什麽?自己的第一次起來帶領民衆。雅比居民在他心目中?沒有位置。倒是他周圍的人還記得整個事件的緣由,報信給雅比人。
掃羅起來得到眾民擁戴之後,撒母耳總算可以再次聚集百姓,到吉甲去立國,在耶和華面前再次立他為王,獻上平安祭。撒母耳身體力行地為掃羅作榜樣敬畏神,只是掃羅不得要領。他會留心招募有能力的人和勇士來跟隨自己,只是對撒母耳“你當聽從耶和華的話”的反復叮嚀當作耳旁風(撒上14章52節,15章1節)。這樣一個人,後來重視擄掠財物過於遵行耶和華關於滅盡亞瑪力人的命令,我們不必感到稀奇。他離開神的心意實在太遙遠了。
Monday, August 9, 2010
基督徒“犯罪”的問題
犯罪二字要用引號,免得非基督徒看見標題誤以為我是談刑事犯罪。本文接續“罪的行爲、罪性、與罪的狀態”一文。基督徒犯罪的問題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因爲牽涉到我們是否得救等等問題。
現在連猜測和對照英文、帶翻查希臘文法、勉勉強強可以閲讀原文的聖經。約翰一書我現在已經“攻讀”到第3章,進入很有趣的一段話。這段話的和合本翻譯是:
1-10節: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他。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KJV的翻譯比較好: we will be like him, for we will see him as he is)。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你們知道主曾顯現,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並沒有罪。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前文提過,中文的動詞“犯罪”和名詞“罪”沒有人稱和數格,又沒有定冠詞,所以很難看出單數的罪和眾數的罪有何不同的意思,用英文卻可以表達得比較接近原意。我現在假定單數的罪(sin)常常代表某种集合的罪的狀態,而不是個人的罪性,看看解釋各節經文是否解釋得通。
3節:凡向祂有這指望(1-2節說作爲神的兒女,能特別榮幸地迎見祂、像祂)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翰指出我們必要潔淨自己像他,可是行爲方面沒有人能夠清潔像耶穌--行神跡、施憐憫,我們只能效法他對父神的信靠、愛戴、敞開,嘗試著感受那一份親密無間的關係。
4節:“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按字面是whoever doing the sin, he does the iniquity。“違背律法就是罪”有兩個定冠詞,按字面是the sin it is the iniquity,是動詞代表強調:這罪本身就是這不法(的狀態或行爲)。中文翻譯成“違背律法”的這個名詞是單數、又有定冠詞,所以它並非許多罪行,乃是指某個特定的行爲,我想最好理解成某個不法的狀態,比如那不信的狀態。同樣,這罪(the sin)也可以理解成某個罪的狀態,或是不適合到神面前的狀態。這節經文應該可以理解為:凡一直在罪的狀態裏的人,他不適合到神面前(he does the iniquity),那罪的狀態本身就是那不法的狀態。
5節:你們知道主曾顯現(he was manifested),是要除掉人的罪(sins);在他並沒有罪(sin)。 “人”字是中文加的,所以我們不知道是衆人還是個人的罪,反正他來是要除掉眾罪,或者是除掉這些罪帶來的與神隔絕的不良果效。“在他並沒有罪”英文KJV是and in him is no sin(單數的罪),可以理解為在基督的心裏沒有罪(他沒有罪性或罪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無論誰在基督裏就沒有罪的狀態。後者的理解與前面提到的主來除罪直接聯係得上,比僅僅談論來除罪的基督本人沒有罪似乎更有意義。這節經文連貫起來可以理解為:你們知道他來是要除掉眾罪過(帶來的不良果效),而在他裏面就不是罪的狀態了。此處單數的罪不好理解為罪性,因爲無論誰在基督裏,“沒有罪”只能是指沒有罪的狀態,或沒有罪的果效。
6節: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這句話有連續進行分詞,強調動作是經常不斷,可以用英文比較準確地表達為anyone remaining in him does not sin, anyone sinning has neither seen him nor known him. 意思是只要一直住在基督裏面,就不犯罪,而我們犯罪的時候一定是忘記住在基督裏了。但凡連續犯罪的(sin continually),是既未見過基督,也未認識過基督,人若是見過基督或者認識過(經歷過)他,結果心意一定改變,不會再連續犯罪了。
7節:小子們哪(Little children),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the one doing the righteousness)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這裡義人所行的義爲何是單數的,前面還有個定冠詞呢?只有某种特定的義行才會加定冠詞。如果這義是指行爲,那麽恐怕無人能夠好像主一樣行義。這裡的義行是否指的是有信心呢?我想是很有可能的。
8節:犯罪的(he who doing the sin)是屬魔鬼(is of the devil),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這節當中犯罪的人和4節裏犯罪的人相同,也是描述人一直在罪的狀態裏,或是拒信耶穌,他不僅不適合到神面前,還是出於魔鬼(the devil),這與6節中描述的既未見過基督,也未認識過基督是一致的。而神的兒子除滅魔鬼的作爲,表明人犯罪不是事情的終結,而是拭目以待,且聼下節分解。
9-10節:凡從神生(having been born of God)的,就不犯罪(he does no sin),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His seed remains in him);他也不能犯罪(動詞),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犯罪)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我認爲這句話重復6節的意思,進一步説明持續地住在基督裏的人是從神生的,神的種籽存在這人裏面,因爲他是從神生的。完成被動的分詞形式強烈表現出已經發生事件的果效,--新關係的建立!“having been born of God”與前面第8節“is of the devil”形成鮮明對比。顯然神生我們就是祂透過基督除滅魔鬼作爲的行動,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不是。“是神的兒女”與“屬神”(is of God)是同義,而不愛弟兄是犯罪、不行義、不屬神的典型例子,讓人看出你是不是恆長住在祂(基督)裏面。
綜上所述,單數的罪解釋為一個罪的狀態比解釋為各人裏面的罪性更好,至少在約翰一書中是如此。還有,基督徒犯罪一定是沒有時常“住在基督裏”remain in Him 的結果。這使我想起約翰福音15章耶穌告訴門徒,作爲枝子要常在葡萄樹上的吩咐。因爲住在基督裏是我們可以每天每時作出抉擇的事情。天天住在神家裏這個現實中是需要信心的,並且這信心不是某個一次性的事件。信者被稱爲義,罪的狀態被除掉,這是our everyday concrete faith,不信者只能繼續犯罪。或許,每天信靠神的信心狀況也叫做得救。
現在連猜測和對照英文、帶翻查希臘文法、勉勉強強可以閲讀原文的聖經。約翰一書我現在已經“攻讀”到第3章,進入很有趣的一段話。這段話的和合本翻譯是:
1-10節: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他。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KJV的翻譯比較好: we will be like him, for we will see him as he is)。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你們知道主曾顯現,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並沒有罪。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前文提過,中文的動詞“犯罪”和名詞“罪”沒有人稱和數格,又沒有定冠詞,所以很難看出單數的罪和眾數的罪有何不同的意思,用英文卻可以表達得比較接近原意。我現在假定單數的罪(sin)常常代表某种集合的罪的狀態,而不是個人的罪性,看看解釋各節經文是否解釋得通。
3節:凡向祂有這指望(1-2節說作爲神的兒女,能特別榮幸地迎見祂、像祂)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翰指出我們必要潔淨自己像他,可是行爲方面沒有人能夠清潔像耶穌--行神跡、施憐憫,我們只能效法他對父神的信靠、愛戴、敞開,嘗試著感受那一份親密無間的關係。
4節:“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按字面是whoever doing the sin, he does the iniquity。“違背律法就是罪”有兩個定冠詞,按字面是the sin it is the iniquity,是動詞代表強調:這罪本身就是這不法(的狀態或行爲)。中文翻譯成“違背律法”的這個名詞是單數、又有定冠詞,所以它並非許多罪行,乃是指某個特定的行爲,我想最好理解成某個不法的狀態,比如那不信的狀態。同樣,這罪(the sin)也可以理解成某個罪的狀態,或是不適合到神面前的狀態。這節經文應該可以理解為:凡一直在罪的狀態裏的人,他不適合到神面前(he does the iniquity),那罪的狀態本身就是那不法的狀態。
5節:你們知道主曾顯現(he was manifested),是要除掉人的罪(sins);在他並沒有罪(sin)。 “人”字是中文加的,所以我們不知道是衆人還是個人的罪,反正他來是要除掉眾罪,或者是除掉這些罪帶來的與神隔絕的不良果效。“在他並沒有罪”英文KJV是and in him is no sin(單數的罪),可以理解為在基督的心裏沒有罪(他沒有罪性或罪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無論誰在基督裏就沒有罪的狀態。後者的理解與前面提到的主來除罪直接聯係得上,比僅僅談論來除罪的基督本人沒有罪似乎更有意義。這節經文連貫起來可以理解為:你們知道他來是要除掉眾罪過(帶來的不良果效),而在他裏面就不是罪的狀態了。此處單數的罪不好理解為罪性,因爲無論誰在基督裏,“沒有罪”只能是指沒有罪的狀態,或沒有罪的果效。
6節: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這句話有連續進行分詞,強調動作是經常不斷,可以用英文比較準確地表達為anyone remaining in him does not sin, anyone sinning has neither seen him nor known him. 意思是只要一直住在基督裏面,就不犯罪,而我們犯罪的時候一定是忘記住在基督裏了。但凡連續犯罪的(sin continually),是既未見過基督,也未認識過基督,人若是見過基督或者認識過(經歷過)他,結果心意一定改變,不會再連續犯罪了。
7節:小子們哪(Little children),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the one doing the righteousness)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這裡義人所行的義爲何是單數的,前面還有個定冠詞呢?只有某种特定的義行才會加定冠詞。如果這義是指行爲,那麽恐怕無人能夠好像主一樣行義。這裡的義行是否指的是有信心呢?我想是很有可能的。
8節:犯罪的(he who doing the sin)是屬魔鬼(is of the devil),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這節當中犯罪的人和4節裏犯罪的人相同,也是描述人一直在罪的狀態裏,或是拒信耶穌,他不僅不適合到神面前,還是出於魔鬼(the devil),這與6節中描述的既未見過基督,也未認識過基督是一致的。而神的兒子除滅魔鬼的作爲,表明人犯罪不是事情的終結,而是拭目以待,且聼下節分解。
9-10節:凡從神生(having been born of God)的,就不犯罪(he does no sin),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His seed remains in him);他也不能犯罪(動詞),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犯罪)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我認爲這句話重復6節的意思,進一步説明持續地住在基督裏的人是從神生的,神的種籽存在這人裏面,因爲他是從神生的。完成被動的分詞形式強烈表現出已經發生事件的果效,--新關係的建立!“having been born of God”與前面第8節“is of the devil”形成鮮明對比。顯然神生我們就是祂透過基督除滅魔鬼作爲的行動,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不是。“是神的兒女”與“屬神”(is of God)是同義,而不愛弟兄是犯罪、不行義、不屬神的典型例子,讓人看出你是不是恆長住在祂(基督)裏面。
綜上所述,單數的罪解釋為一個罪的狀態比解釋為各人裏面的罪性更好,至少在約翰一書中是如此。還有,基督徒犯罪一定是沒有時常“住在基督裏”remain in Him 的結果。這使我想起約翰福音15章耶穌告訴門徒,作爲枝子要常在葡萄樹上的吩咐。因爲住在基督裏是我們可以每天每時作出抉擇的事情。天天住在神家裏這個現實中是需要信心的,並且這信心不是某個一次性的事件。信者被稱爲義,罪的狀態被除掉,這是our everyday concrete faith,不信者只能繼續犯罪。或許,每天信靠神的信心狀況也叫做得救。
Saturday, August 7, 2010
關於包容、饒恕、和愛心
歌羅西書3章12-14節: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穿)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 above all these),要存(穿)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the bond of perfectness)。
很好的個人勉勵。你如果是個基督徒,我希望你讀到這段話時也認爲是對自己說的。可能有的人暗想,我大概是選民沒錯,可是聖潔蒙愛?我既不聖潔、又不蒙愛,不過後面那一連串的命令嘛,我明白是給我的!
如果這樣想的話其實是誤解了“聖潔”的意思:聖潔的意思就是歸屬于神,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行爲完美!你看,舊約裏祭司或拿細耳人如何歸耶和華為聖呢?通過一些潔淨的禮儀就可以了(見出埃及記40章和民數記6章),沒有提道德方面的要求。難道舊約時代想要歸耶和華為聖比現在還容易?現在有了耶穌,歸給神反而難度更高啦?絕沒有的事!耶穌是我們的“挽回祭”(翻譯成挽回祭的那個字是使父神全然滿意的意思),超過舊約祭司所做的一切!除非你信不來,我們是自願領了潔淨的禮,完全徹底歸給神的人啦!
保羅說後面那串命令有個前提條件,即我們都是聖潔蒙愛、被揀選的人。首先是存什麽樣的心,或叫做“穿上”,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這些品質必然是我們體會到神向我們如此之後,所以受命應該彼此這樣恩待。我想如果別人都是完美無瑕的話,我對他/她憐憫、恩慈、溫柔何其容易,只是人大多有諸般缺點,我只好忍耐,還要用謙虛的態度對待他們,這就不容易啦。
嗨,如果我體會到父神是如何地擔待我,耐心容我把一些事弄糟,給我成長的機會,那我也可以效法祂。我十幾年前有一次辦了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到聖靈讓我省悟到自己問題的時候,因爲找不到當事人,後來再也沒有機會把事情修補好。懊惱許久,於是下了一個決心,下次遇到一個人對不起我的時候,一定要包含原諒!說得容易。真正與別人有了嫌隙的時候就又開始斤斤計較了,這人沒有道歉啊,還不認識錯誤啊,等等。
保羅吩咐“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彼此包容的英文是bear with one another,我想它應該算是比饒恕低一個層次的饒恕,包容這個字也常常翻譯成忍耐。我感到自己忍耐寬容別人的時候並不算是真正的饒恕。只有道過歉、用某种方式表達希望復合、認錯的人我可以饒恕。饒恕對我來説就是可以重新開始建立信任,我指的是低頭不見擡頭見,必須常打交道的人。如果只是過去的人或事,那麽饒恕的感覺就是:此人不再令我痛心。所以,饒恕必須包括了互相有適當的溝通在内,否則只能選擇不再計較,或叫作包容。你一定遇到過一些基督徒,注重真理是非的辯論,過於注重包容和饒恕。這是不同的價值觀:請人指出你的錯誤比較重要呢?還是接納和包容你比較重要?總要彼此包容,因爲我們的前設是一家人,但一家人也會有不同的領受。
聖經吩咐“主怎樣饒恕了我們,我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我理解饒恕就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關係,所以必定含有適當的溝通。饒恕不只是一個内心默許的態度,正如我們祈求,主就饒恕了我們,收納我們為神的兒女。也許,饒恕是否一定要請求之後才給,或者饒恕之後是否一定重新建立完全的信任,是個很好的研經題目。但保羅說在這一切之上的是“愛”,包容和饒恕都是出於愛。愛是建立我們、使我們完全/成熟的主要因素。畢竟,我們所願意敬拜的神,祂是愛。
很好的個人勉勵。你如果是個基督徒,我希望你讀到這段話時也認爲是對自己說的。可能有的人暗想,我大概是選民沒錯,可是聖潔蒙愛?我既不聖潔、又不蒙愛,不過後面那一連串的命令嘛,我明白是給我的!
如果這樣想的話其實是誤解了“聖潔”的意思:聖潔的意思就是歸屬于神,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行爲完美!你看,舊約裏祭司或拿細耳人如何歸耶和華為聖呢?通過一些潔淨的禮儀就可以了(見出埃及記40章和民數記6章),沒有提道德方面的要求。難道舊約時代想要歸耶和華為聖比現在還容易?現在有了耶穌,歸給神反而難度更高啦?絕沒有的事!耶穌是我們的“挽回祭”(翻譯成挽回祭的那個字是使父神全然滿意的意思),超過舊約祭司所做的一切!除非你信不來,我們是自願領了潔淨的禮,完全徹底歸給神的人啦!
保羅說後面那串命令有個前提條件,即我們都是聖潔蒙愛、被揀選的人。首先是存什麽樣的心,或叫做“穿上”,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這些品質必然是我們體會到神向我們如此之後,所以受命應該彼此這樣恩待。我想如果別人都是完美無瑕的話,我對他/她憐憫、恩慈、溫柔何其容易,只是人大多有諸般缺點,我只好忍耐,還要用謙虛的態度對待他們,這就不容易啦。
嗨,如果我體會到父神是如何地擔待我,耐心容我把一些事弄糟,給我成長的機會,那我也可以效法祂。我十幾年前有一次辦了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到聖靈讓我省悟到自己問題的時候,因爲找不到當事人,後來再也沒有機會把事情修補好。懊惱許久,於是下了一個決心,下次遇到一個人對不起我的時候,一定要包含原諒!說得容易。真正與別人有了嫌隙的時候就又開始斤斤計較了,這人沒有道歉啊,還不認識錯誤啊,等等。
保羅吩咐“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彼此包容的英文是bear with one another,我想它應該算是比饒恕低一個層次的饒恕,包容這個字也常常翻譯成忍耐。我感到自己忍耐寬容別人的時候並不算是真正的饒恕。只有道過歉、用某种方式表達希望復合、認錯的人我可以饒恕。饒恕對我來説就是可以重新開始建立信任,我指的是低頭不見擡頭見,必須常打交道的人。如果只是過去的人或事,那麽饒恕的感覺就是:此人不再令我痛心。所以,饒恕必須包括了互相有適當的溝通在内,否則只能選擇不再計較,或叫作包容。你一定遇到過一些基督徒,注重真理是非的辯論,過於注重包容和饒恕。這是不同的價值觀:請人指出你的錯誤比較重要呢?還是接納和包容你比較重要?總要彼此包容,因爲我們的前設是一家人,但一家人也會有不同的領受。
聖經吩咐“主怎樣饒恕了我們,我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我理解饒恕就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關係,所以必定含有適當的溝通。饒恕不只是一個内心默許的態度,正如我們祈求,主就饒恕了我們,收納我們為神的兒女。也許,饒恕是否一定要請求之後才給,或者饒恕之後是否一定重新建立完全的信任,是個很好的研經題目。但保羅說在這一切之上的是“愛”,包容和饒恕都是出於愛。愛是建立我們、使我們完全/成熟的主要因素。畢竟,我們所願意敬拜的神,祂是愛。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平安喜樂何處尋?
我還記得人家勸我信主的時候告訴我說,信主最大的好處是得到平安喜樂,並且這喜樂是你從來沒有經歷過、所以也想象不出來的。我當時的回答是:我覺得我已經很平安、很喜樂了,人生還能夠平安喜樂到什麽程度呢?我那位朋友回答說,無法描述,你必須自己進來嘗試、經歷一下,就知道主恩的滋味。 我因此決定接受她的挑戰,嘗試一下。嗨!結果發現真是不一樣啊。原來我是那麽不知天高地厚!我今天仍然無法描述住在天父愛的目光中是什麽滋味,只能說“感覺很安全”,“很滿足、很開心”。信主好像從地道中走到地面上,從此在日光下看見不少令人欣喜的細節。我的經驗感受告訴我:聖經上的話是真實可信的,福音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大好消息。(在基督徒真正的自我是誰那篇博客文章裏,我從自我觀的角度描述了我的信主見證,歡迎閲讀。)
不過我很快就發現,有些人被我勸服接受主以後,並沒有馬上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安全、滿足、開心。沒錯有些人立即感受到信主以後的差別,但是每個人的經歷感受不一樣,到底是什麽因素影響一個人認識神呢?多年以後,我聽到一個講座“健康的基督徒情感”。經過一番學習和探索,終于發現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對人們信心生活的巨大影響。我們如果了解到過去經歷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又認識到三一神這個新的溫暖家庭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地不同,就好像從地圖上看見自己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可以開始體會那真正健康的感覺了。
有個很出名的用火車來代表的圖表。火車頭是“事實”,燃料是“信心”,車廂是“感覺”。我想這個火車很能説明信徒的屬靈的生命:信心是個關鍵,一個人對耶穌沒有信心的話,就好像火車沒有燃料或能源,車頭車廂都是死的(聖經啓示的事實不能感動人)。
不管你信耶穌還是不信,我們所有的人可能都認爲自己相信的東西是事實。這很糟糕,因爲有不少人相信錯誤的東西。比如一個男人真誠地相信自己是個女人,只是困在男人的身體裏,他爲此感到痛苦萬分(我希望你同情而不是藐視他那自幼遭到嚴重排斥的感受)。或者一個女人相信自己的價值就是外貌而已,用來吸引男人性慾的,她感到她的人生不可能找到其它目標。有不少人衷心相信自己沒有任何優點長處,不能對生活作出任何貢獻,即使信耶穌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只有孤單的掙扎。
基督徒呢?有不少基督徒不相信天父真的會喜歡自己、或認爲自己有價值。他們認真地告訴我說,“神的愛不包括祂喜歡我”。“神的兒子為我捨命?他那是拯救成千上萬的人,我只是人堆中一個小不點,不被他注意到的”。如果你與神的關係是這樣一幅畫,那實在不怎麽personal,算不得是建立了“個人關係”的(請參閲談談與神的個人關係)。即使你也試著讀經和禱告,你腦子裏的這幅話恐怕叫你和天父之間有很大的隔閡。
我們這些號稱對耶穌“有信心”卻缺乏喜樂和動力的人,頭腦中信心的燃料實際上是基於哪些“事實”呢?可能是這樣一些“事實”:
1. 我是孤單無助的,我遇到難處時(生病、離婚、被騙等等)只能自己處理。
2. 我並不可愛,除了談戀愛那段時候,我的配偶讓我誤以爲自己可愛,我總是聽見家人批評指責我缺點的聲音。我無法相信上帝會比我的父母、配偶還喜歡我,把我這罪人當作寶貝。
3. 我沒有出色的成就,沒有什麽專業才能,對社會沒有貢獻,人家也不稀罕我的幫助,我在教會裏屬靈表現也不如別人,當然我不會受到上帝的重視。
4. 我是沒有價值的人。雖然基督重價買贖我回家,但我是成千上萬信徒中的一個小不點,在上帝面前我仍然感到自己沒有什麽價值。
這些“事實”透過你對它們活躍的信心,產生的感覺很可能是:擔心做錯事情或說錯話;為已經承擔的一切重擔焦慮;為很多事情生氣,其中可能包括對上帝生氣;憂鬱自己是軟弱無能和失敗的,卻不得不在教會裏裝得若無其事;對上帝的應許懷疑和失望,當然只能是暗暗的,決不能讓弟兄姐妹知道!各人擔負自己的重擔、得不到主内的接納、鼓勵、支持,這完全不是神家裏面的氣氛。你如果真的每天“住在基督裏”(意思是時常看自己為父神真正珍愛的兒女),你不可能還保留這些失望、沮喪、孤單的情緒。
本來基督徒的團契應該有深度的彼此理解、接納、和支持,彼此見證出神對我們各人那樣的溫馨體諒,讓不信的人被神的愛吸引。可惜很多時候,基督徒自己沒有體會到從神而來的溫馨支持,他們頭腦中有很多的聖經知識,比如罪已得赦免啊,神愛自己啊,我們應該凡事交托信任主啊等等,遇到具體的事情,生病啊,意外啊,内心的懷疑不滿一下子就顯露出來了,因爲我上面列舉的那些你頭腦中相信為“事實”的東西,遠遠超過你對神愛的體驗和認識。換句話說,很多基督徒内心無法相信神的愛是生命中一個更大的現實。--我們應該面對這些懷疑情緒,不要習以爲常,或僅僅對自己說“這些感覺不可靠,不要理會”完事。
好多信徒誤以爲神只是要求我們一大堆我們根本做不到的事兒。也許祂好像你的父母那樣,不關心你的内心感受,只要求你表現好?所以我們就按照老舊習慣,要求自己和別人一大堆做不到的事,結果變得很沮喪。或者我們做到了其中一部分,變得很自義,感到有資格對別人指指戳戳。我多次聼到弟兄姐妹說,基督徒比非基督徒更愛彼此論斷批評,他們遇到難處時寧願找尚未信主的朋友傾訴。
提起患難中的安慰。我有個朋友,孩子生下來幾個月就因病夭折,難過得不行。這人當時初信,我們都感到無法安慰她,只能陪伴她哭泣,禱告祈求父神的安慰快快臨到。當然啦,最簡單的安慰就是:要對神有信心,不要懷疑,以後會好的。可是這個對她來説效果不好,好像在指責她沒有信心,缺乏足夠的同情。同情就是感同身受,put yourself into her shoes。我那時沒有到她家裏去看望過,不知道她每天回到家裏,看到嬰孩用過的一切物品,看見丈夫的暗淡臉色時是怎樣的感受。我有什麽資格和權力要求他們不准埋怨上帝?論斷是非,即便是按照聖經,也絲毫沒有體恤和安慰。約伯遭難的時候,上帝如何安慰他?不是給他講大道理,批評他不該抱怨,而是給他親眼看見自己創造、養育萬物的全備智慧和仁慈。
所以我們需要彼此扶持,各人見證自己在患難中、掙扎中不是孤單的,神如何愛惜、關照我們;見證祂這個月、這個星期如何赦免我的過犯,給我平安;如何在很小的事情上幫助我們,讓我們歡喜。如何在很大的事情上引導自己走過難關。最重要的,祂如何幫我除掉我的擔心、憤怒、孤單、内疚、無價值感等等,給我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很多内心對神有懷疑的信徒聼到這類見證,就可以開始逐漸調整他/她腦子中對神的誤解,因而也開始經歷和體會到神的愛,得到平安和喜樂。
總之,平安喜樂是從相信神的慈愛在自己身上來的。弟兄姐妹彼此之間有關愛、體恤和勉勵,在價值感上互相建立、好像天父建立我們,而不是彼此挑剔和論斷缺點毛病,是信徒經驗天父、認識神愛的重要途徑。
不過我很快就發現,有些人被我勸服接受主以後,並沒有馬上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安全、滿足、開心。沒錯有些人立即感受到信主以後的差別,但是每個人的經歷感受不一樣,到底是什麽因素影響一個人認識神呢?多年以後,我聽到一個講座“健康的基督徒情感”。經過一番學習和探索,終于發現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對人們信心生活的巨大影響。我們如果了解到過去經歷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又認識到三一神這個新的溫暖家庭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地不同,就好像從地圖上看見自己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可以開始體會那真正健康的感覺了。
有個很出名的用火車來代表的圖表。火車頭是“事實”,燃料是“信心”,車廂是“感覺”。我想這個火車很能説明信徒的屬靈的生命:信心是個關鍵,一個人對耶穌沒有信心的話,就好像火車沒有燃料或能源,車頭車廂都是死的(聖經啓示的事實不能感動人)。
不管你信耶穌還是不信,我們所有的人可能都認爲自己相信的東西是事實。這很糟糕,因爲有不少人相信錯誤的東西。比如一個男人真誠地相信自己是個女人,只是困在男人的身體裏,他爲此感到痛苦萬分(我希望你同情而不是藐視他那自幼遭到嚴重排斥的感受)。或者一個女人相信自己的價值就是外貌而已,用來吸引男人性慾的,她感到她的人生不可能找到其它目標。有不少人衷心相信自己沒有任何優點長處,不能對生活作出任何貢獻,即使信耶穌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只有孤單的掙扎。
基督徒呢?有不少基督徒不相信天父真的會喜歡自己、或認爲自己有價值。他們認真地告訴我說,“神的愛不包括祂喜歡我”。“神的兒子為我捨命?他那是拯救成千上萬的人,我只是人堆中一個小不點,不被他注意到的”。如果你與神的關係是這樣一幅畫,那實在不怎麽personal,算不得是建立了“個人關係”的(請參閲談談與神的個人關係)。即使你也試著讀經和禱告,你腦子裏的這幅話恐怕叫你和天父之間有很大的隔閡。
我們這些號稱對耶穌“有信心”卻缺乏喜樂和動力的人,頭腦中信心的燃料實際上是基於哪些“事實”呢?可能是這樣一些“事實”:
1. 我是孤單無助的,我遇到難處時(生病、離婚、被騙等等)只能自己處理。
2. 我並不可愛,除了談戀愛那段時候,我的配偶讓我誤以爲自己可愛,我總是聽見家人批評指責我缺點的聲音。我無法相信上帝會比我的父母、配偶還喜歡我,把我這罪人當作寶貝。
3. 我沒有出色的成就,沒有什麽專業才能,對社會沒有貢獻,人家也不稀罕我的幫助,我在教會裏屬靈表現也不如別人,當然我不會受到上帝的重視。
4. 我是沒有價值的人。雖然基督重價買贖我回家,但我是成千上萬信徒中的一個小不點,在上帝面前我仍然感到自己沒有什麽價值。
這些“事實”透過你對它們活躍的信心,產生的感覺很可能是:擔心做錯事情或說錯話;為已經承擔的一切重擔焦慮;為很多事情生氣,其中可能包括對上帝生氣;憂鬱自己是軟弱無能和失敗的,卻不得不在教會裏裝得若無其事;對上帝的應許懷疑和失望,當然只能是暗暗的,決不能讓弟兄姐妹知道!各人擔負自己的重擔、得不到主内的接納、鼓勵、支持,這完全不是神家裏面的氣氛。你如果真的每天“住在基督裏”(意思是時常看自己為父神真正珍愛的兒女),你不可能還保留這些失望、沮喪、孤單的情緒。
本來基督徒的團契應該有深度的彼此理解、接納、和支持,彼此見證出神對我們各人那樣的溫馨體諒,讓不信的人被神的愛吸引。可惜很多時候,基督徒自己沒有體會到從神而來的溫馨支持,他們頭腦中有很多的聖經知識,比如罪已得赦免啊,神愛自己啊,我們應該凡事交托信任主啊等等,遇到具體的事情,生病啊,意外啊,内心的懷疑不滿一下子就顯露出來了,因爲我上面列舉的那些你頭腦中相信為“事實”的東西,遠遠超過你對神愛的體驗和認識。換句話說,很多基督徒内心無法相信神的愛是生命中一個更大的現實。--我們應該面對這些懷疑情緒,不要習以爲常,或僅僅對自己說“這些感覺不可靠,不要理會”完事。
好多信徒誤以爲神只是要求我們一大堆我們根本做不到的事兒。也許祂好像你的父母那樣,不關心你的内心感受,只要求你表現好?所以我們就按照老舊習慣,要求自己和別人一大堆做不到的事,結果變得很沮喪。或者我們做到了其中一部分,變得很自義,感到有資格對別人指指戳戳。我多次聼到弟兄姐妹說,基督徒比非基督徒更愛彼此論斷批評,他們遇到難處時寧願找尚未信主的朋友傾訴。
提起患難中的安慰。我有個朋友,孩子生下來幾個月就因病夭折,難過得不行。這人當時初信,我們都感到無法安慰她,只能陪伴她哭泣,禱告祈求父神的安慰快快臨到。當然啦,最簡單的安慰就是:要對神有信心,不要懷疑,以後會好的。可是這個對她來説效果不好,好像在指責她沒有信心,缺乏足夠的同情。同情就是感同身受,put yourself into her shoes。我那時沒有到她家裏去看望過,不知道她每天回到家裏,看到嬰孩用過的一切物品,看見丈夫的暗淡臉色時是怎樣的感受。我有什麽資格和權力要求他們不准埋怨上帝?論斷是非,即便是按照聖經,也絲毫沒有體恤和安慰。約伯遭難的時候,上帝如何安慰他?不是給他講大道理,批評他不該抱怨,而是給他親眼看見自己創造、養育萬物的全備智慧和仁慈。
所以我們需要彼此扶持,各人見證自己在患難中、掙扎中不是孤單的,神如何愛惜、關照我們;見證祂這個月、這個星期如何赦免我的過犯,給我平安;如何在很小的事情上幫助我們,讓我們歡喜。如何在很大的事情上引導自己走過難關。最重要的,祂如何幫我除掉我的擔心、憤怒、孤單、内疚、無價值感等等,給我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很多内心對神有懷疑的信徒聼到這類見證,就可以開始逐漸調整他/她腦子中對神的誤解,因而也開始經歷和體會到神的愛,得到平安和喜樂。
總之,平安喜樂是從相信神的慈愛在自己身上來的。弟兄姐妹彼此之間有關愛、體恤和勉勵,在價值感上互相建立、好像天父建立我們,而不是彼此挑剔和論斷缺點毛病,是信徒經驗天父、認識神愛的重要途徑。
Monday, August 2, 2010
你讓誰來判定你的人品和價值?
假如你走在大街上遇到一個不認識你的人,這人不知道爲何忽然攔住你,並開始指責你。先指責你的穿着,再就一大堆牛頭不對馬嘴的事來論斷你,在他的眼中你一文不值,你會有什麽反應?大概很多人都會說,這人有什麽資格評論我的人品和價值呀?大概是個精神病患者在發幻想吧?不理睬他說的話!好一些的反應可能是勸他去醫院,或去找他的家屬。
假如這人認識你,你們雖然彼此不很了解,倒也算是熟人呢?你可能開始權衡他說的話是嗎?你可能決定他所說的話很重要,也可能決定不相信他的評判。
假如這人是很熟悉了解你的人,他所說關於你的事情你雖不同意,卻多少似乎沾邊,你怎樣呢?你會很在意是吧?他看你一文不值,也許你就相信自己真的是一文不值,一生需要極力向人證明你的價值,免得別人知道你其實沒有價值?
假如這人是你所願意敬重的人呢?你的教授、你的老闆、你的牧師、甚至是市長或國務院總理,他們對你發出的一字一句你都反復掂量,再三反省?萬一他們看你一文不值,那你就完蛋啦,---哈哈!千萬別這麽想。
誰有權限來定義你的人格和價值呢?當然不是你自己。假如你手中有一些授予權限的證書,可以頒發給你認爲有資格的人。這證書上醒目地印著說:
親愛的________,我謹此授予您權限告訴我:我是何等人以及我的價值!
你會想把這些證書發給誰呢?你的父母?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你所敬重的所有人?一般熟人也行?授權證書的説明部份寫著:此是我的意願,要鄭重考慮您所說的話,同時也考慮其他從我得到這些授權證書者的意見,纍加綜合,確定我是何等人物/有何特別,以及我的價值。
為誠實起見,證書的最下面還有一行小字,一般人不會仔細去閲讀,你卻認爲非常重要:
警告:基於您所確定的我是何等人物及我的價值,我可能愛您或恨您。我也會重重地考量您的非語言溝通信息,遠遠過於考量您的話語。請注意,從您收到的褒揚僅值從您收到的批評1/9的面值。
有的人可能會把這樣的證書發給一大幫人,任憑隨便的人來定義自己的人格和價值,並且選擇接受負面的評價過於接受正面的評價。另外一些人只把這樣的證書發給少數幾人,比如父母和配偶。一般來説,假如你的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少的時候肯定了你的人格和價值,你就可以選擇不那麽在意別人對你的人身攻擊。我本人就屬於這一類,從小在家裏受珍惜,結婚後挨先生的罵,特別是不斷借信仰方面的原因挨駡,當然傷心透頂,可是我同時得到天父的大量同情理解,所以可以選擇不去計較。他自己一有煩惱的事情就駡人,並非我有什麽大的不是。我對於自己的缺點及所犯錯誤當然承認,但我仍然接納自己,並不影響價值感。從神而來的價值感是我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這個授權証書是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使用的工具,用於挑戰信徒信任天父,把天父當作唯一收到這份證書的家人。天父對待我們的方式是用祂高尚寶貴兒子的性命來換取我們回家的機會,因爲神是一個溫暖的家。主耶穌希望我們從心裏相信這個,因爲神用值當的方式待你,把你當作自己尊貴的兒女,要與你建立真正的友誼。
(你如果對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的事工有興趣,請直接聯絡他們。目前他們希望開展中文事工。)
假如這人認識你,你們雖然彼此不很了解,倒也算是熟人呢?你可能開始權衡他說的話是嗎?你可能決定他所說的話很重要,也可能決定不相信他的評判。
假如這人是很熟悉了解你的人,他所說關於你的事情你雖不同意,卻多少似乎沾邊,你怎樣呢?你會很在意是吧?他看你一文不值,也許你就相信自己真的是一文不值,一生需要極力向人證明你的價值,免得別人知道你其實沒有價值?
假如這人是你所願意敬重的人呢?你的教授、你的老闆、你的牧師、甚至是市長或國務院總理,他們對你發出的一字一句你都反復掂量,再三反省?萬一他們看你一文不值,那你就完蛋啦,---哈哈!千萬別這麽想。
誰有權限來定義你的人格和價值呢?當然不是你自己。假如你手中有一些授予權限的證書,可以頒發給你認爲有資格的人。這證書上醒目地印著說:
親愛的________,我謹此授予您權限告訴我:我是何等人以及我的價值!
你會想把這些證書發給誰呢?你的父母?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你所敬重的所有人?一般熟人也行?授權證書的説明部份寫著:此是我的意願,要鄭重考慮您所說的話,同時也考慮其他從我得到這些授權證書者的意見,纍加綜合,確定我是何等人物/有何特別,以及我的價值。
為誠實起見,證書的最下面還有一行小字,一般人不會仔細去閲讀,你卻認爲非常重要:
警告:基於您所確定的我是何等人物及我的價值,我可能愛您或恨您。我也會重重地考量您的非語言溝通信息,遠遠過於考量您的話語。請注意,從您收到的褒揚僅值從您收到的批評1/9的面值。
有的人可能會把這樣的證書發給一大幫人,任憑隨便的人來定義自己的人格和價值,並且選擇接受負面的評價過於接受正面的評價。另外一些人只把這樣的證書發給少數幾人,比如父母和配偶。一般來説,假如你的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少的時候肯定了你的人格和價值,你就可以選擇不那麽在意別人對你的人身攻擊。我本人就屬於這一類,從小在家裏受珍惜,結婚後挨先生的罵,特別是不斷借信仰方面的原因挨駡,當然傷心透頂,可是我同時得到天父的大量同情理解,所以可以選擇不去計較。他自己一有煩惱的事情就駡人,並非我有什麽大的不是。我對於自己的缺點及所犯錯誤當然承認,但我仍然接納自己,並不影響價值感。從神而來的價值感是我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這個授權証書是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使用的工具,用於挑戰信徒信任天父,把天父當作唯一收到這份證書的家人。天父對待我們的方式是用祂高尚寶貴兒子的性命來換取我們回家的機會,因爲神是一個溫暖的家。主耶穌希望我們從心裏相信這個,因爲神用值當的方式待你,把你當作自己尊貴的兒女,要與你建立真正的友誼。
(你如果對Aphesis特別成長小組的事工有興趣,請直接聯絡他們。目前他們希望開展中文事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