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先前以為哪些東西對他有益?如前後文所述,種族、宗教、宗派、熱心、守摩西律法,這些保羅曾經引以爲豪的重要價值都“因基督”而當作損失了。這很值得回味,從前的宗教與現在的接受恩典式的信仰有衝突!事實上3章8節是一個交叉對偶結構的中心。交叉對偶結構是聖經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一個文學形式,作者把最重要的思想放在中央。從這個結構我們看到,保羅要突出認識(經歷)基督耶穌的最重要價值。保羅特別把這個重要價值和“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作對照,指出其中的重大矛盾。

A. 3:4-7我從前所有的重要宗教價值都毫無益處
B. 3:8上:而我實在將萬事當作有損的
C. 3:8中: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B' 3:8下: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
A' 3:9-11:現在有信基督的義,效法他的生命模式
保羅所說要丟棄的萬事是什麽呢?是我們自己所有的才能、性格、喜好、優點、甚至職業和機會嗎?我們應該把自己的過去完全否定嗎?根據這段經文的前後文,顯然我們過去所追求的東西,包括人的誇獎、社會地位、事業成功、甚至外在的敬虔表現,都是毫無益處的東西。那麽我們本人呢?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和自己追求的這些東西有什麽區別,把丟棄萬事當作把自我價值完全否定。
把自己和自己的表現與追求區分開來,心理學上叫做differentiation,即我們本人不等於我們的情感和追求;我們本人的情緒感受與我們家庭所注重、所追求的價值也是不同的,這個區分能力對人影響很大。調查統計證實,越是不能從認知上作出這些區分,一個人患憂鬱症的幾率就越大(http://www.springerlink.com/), 所以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況。不少心理輔導都致力於幫助受輔人學會和操練differentiation,認爲是可觀察的個人成長標記。抽象名詞Differentiation的意思很難翻譯,我們的機構在北京做大學生健康心理培訓時,我常按具體情況把它翻譯為“把…與…區分開來”。
所以,把丟棄萬事當作否定自我價值是錯誤的,並沒有經文的支持。心理咨詢輔導專業人士努力幫助人克服無價值感帶來的心理和行爲問題,我們倒相信聖經要我們否定自己的價值?不錯聖經上說人人都犯了罪,一同“變爲無用”(become unprofitable),那是說我們不再能夠發揮被造時的功用,即彼此聯結、感同身受、一起承受上帝的生命之恩。我們因爲人的墮落而浪費了自己的價值,好像珍珠丟進垃圾堆。不是嗎?有多少人不珍惜彼此的關係,見利忘義,按外在表現的東西來評判、欺負人呢?這個情形叫做人人都犯了罪。悔改信主就是把這個價值觀翻轉過來,重新把人本身看為比他/她的行爲和身外之物更爲寶貴!聖經絕對沒有教導我們人都是沒有價值。聖經反而告訴我們,我們的造物主看人是值得祂兒子捨命找回的。很多人心靈受創嚴重,根本無法相信自己有這等的價值,也不相信別人有這等價值。
事實上,腓立比書3章10-11節告訴我們的最大價值是什麽:已經認識(過去式)基督,曉得…,曉得…,效法(being conformed to)…,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如果我們注意到,曉得基督復活的大能就是經歷那能力power,曉得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就是參與了基督的受苦,效法他的死就是抛棄舊的自我觀(identity),與基督徹底聯合/認同,那麽我們就不能繼續把關注點放在自己和別人的外在行爲上。以前我讀到“效法”二字,總會立刻想到效法基督在世三年時愛心憐憫、治病救人的好行爲。可是仔細看一看,經文要我效法的是他的“死”,不免有些困惑,顯然不是效法他的行爲啦。怎麽理解效法基督的死?這需要其它經文的亮光。艾克曼博士(Dr. David Eckman)認爲,羅馬書6章論到“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have been planted together in the likeness of his death,和“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指的就是改換生命和改變舊的自我觀(identity)。
所以重點不是行爲,而是内心情緒感受的改變,效法基督對父神的安心和信賴關係。情感改變自然帶來不同的價值追求,自然帶來行爲的改變。舊式的宗教努力對於操練信心毫無功效,將之比喻成糞土應該給我們一個震撼。Stop doing that!接受神對我們價值評估,以基督寳血的重價買贖為他對我個人的特別恩寵,這叫做有信基督而來的義,這個心態必然帶來行爲的改變。爲了能有這個新的、珍惜神的恩典、注重與神與人關係的價值觀,我們必須抛棄舊的、用表現賺取恩惠的價值觀,因爲兩者實在是互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