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主要取自《宣教心視野課程》(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的歷史部份。Scott Sunquist博士是Fuller神學院跨文化系的教務主任。他把基督教向東方傳播分為以下五波。
第一波是隨著波斯擴張,猶太背景的基督徒攜帶他們的貨物,經由絲綢之路和海運,去到中亞和印度,把彌賽亞的信息傳開了。基督教在印度遇到種姓階級制度,極大地侷限了基督徒的見證。傳說使徒多馬在印度殉道。
當時的波斯是羅馬的大敵,所以這些說敘利亞語(亞蘭語的一個方言)的基督徒在亞洲建立教會,不僅和說拉丁語的羅馬教會無關,同說希臘語的東正教接觸也很有限。這些波斯的基督徒從異教歸主後很火熱地傳福音,有自己的修道院。
波斯的基督教修士於第七世紀曾經來到唐朝的京城西安(長安),基督教被皇帝接受為國教傳開,把經文翻譯過來,有781年豎立的「大秦景教」紀念碑為證。只是景教的禮拜和唱詩都保有敘利亞文,隨著改朝換代,一切外來宗教都遭到逼迫,景教就不再流行了。
第二波很小,就是十三世紀方濟各修道會進入蒙古,也進入中國。中國被蒙古帝國征服,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和他孫子(元世祖)忽必烈並不反對所遇到的各種宗教,所以方濟各會的修士得到允許在中國傳教,不少蒙古人受洗。元朝統治中國不到一個世紀,倒台時那幾個天主教的會堂也跟著散了。
第三波是十六世紀的耶穌會,跟隨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的航海擴張來到亞洲。耶穌會採取了尊重本地語言和文化的策略。修士利瑪竇學習漢語和文化,用漢語來解釋教義,比如用「天」和「上帝」來表達神等等,同時還帶來地圖製作、幾何計算等等新技術。他也容許中國信徒繼續祭祖,解釋為十誡中的第五誡,即孝敬,而不是拜偶像。可是,教宗和天主教的其它宗派都不同意祭祖。
第四波是十八世紀新教的宣教士,將全本的聖經翻譯成50種亞洲語言,還有另外14種語言只翻了新約部份。他們推動文化教育、提供醫療服務,引進其它現代科學,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社會風俗習慣、服裝等等,統統當作福音信息的一部份。新教成功的地方在於興辦文化教育,而且福音的推廣主要是靠本地人--讓中國的牧師來開佈道大會和作教導等等。
Sunquist博士說,新教的宣教士在亞洲的工作遇到很大的張力,就是西方的知識和文明進步是否傳福音的必要部份,抑或是有聖經和最基本的教育就行?有人列出西方思想的許多前設,認定為真理,從來不省察,這些前設都用來包裝了所理解的福音。我個人覺得西方人與亞洲人最大的不同思想前設就是看待事物的個人主義鏡片。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有許多優點。但是,每個人都需要被神判定為清白無罪;每個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他的家人和孩子;個人得救就是稱「義」,不必對任何人盡關係方面的義務;每個人必須為自己作正確的抉擇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西方的思想觀念,不能被聖經證明為正確。
其實聖經用pas來代表或修飾「人」的時候,英文通常翻為everybody或all people,他們的理解是包括了所有人或每一個人,但中文大多正確地翻為「萬人」,即許多人。正如我們現代人常說「大家」,未必是所有任何人的意思。想想就知道,亞拿尼亞對保羅說「你要對pas人為耶穌作見證」,他怎麼可能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人呢?神沒有給保羅機會。我相信神「願意pas人得救」也是一樣,不代表普救論正確。西方人戴著個人主義的鏡片,對這些經文有很多掙扎,亞洲人卻不必,因為希伯來文化和亞洲文化相近。
第五波是亞洲基督徒向本國的其他族裔和鄰國的同胞宣教。他們克服原有文化中的宗教勢力,大大擴展人數。印度、韓國、馬來西亞、台灣、中國、新加坡都有宣教士出去,積極地在異地他鄉傳福音,中國甚至有「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運動。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Sunday, January 31, 2016
Thursday, January 28, 2016
Greg Boyd博士的宣教神學
我在[宣教心視野(Perspectives)]的課本中看到Greg Boyd博士的文章,解釋在當今世界裡,有上帝的國度與撒旦的屬靈爭戰。這課本是我女兒不久前用過的,其中有不少地方被她用彩色筆強調了,說明那些話是引起了年輕一代基督徒的注意。
Greg Boyd是個教授,又是Minnesota州一個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本著聖經,寫了不少書,從實際角度分析和建設了福音派的神觀,也遇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對。我看了維基百科對他的簡單介紹,這人主張用「基督得勝」來解釋救贖,反對用某種神學框架把父神理解得嚴厲無情。他有一本書發表了與自己不信神的父親長期通信的匯集,涉及許多挑戰基督教信仰的理性問題,最後導致他父親歸信了耶穌。我相信Boyd博士有資格講解宣教神學,因為他的神觀很好。
既然耶穌來到地上創建了神的國度,Boyd博士自然談到教會的工作。他特別提到,關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卻不關心醫治疾病、解除痛苦,這是很奇怪的。哈,我的女兒那時正在預備進入醫學院,她肯定覺得受到了鼓勵,因為她最關心的正是傳福音的大使命。
教會在教導上不把疾病痛苦看為魔鬼所製造的禍害,反倒看成是天父的安排,因而祈求神給我們力量接受?Boyd博士反對經典的「神命定一切好事壞事」的神觀。他說你如果相信這世界的疾病、痛苦、暴力、惡行背後都有神的美意在其中,那你就把邪惡的問題改變了,將需要征服、勝過魔鬼作為的問題變成了需要仔細想通的問題:良善的神怎麼會允許壞事發生呢?
這不是很悲哀嗎?在屬靈衝突中不是跟隨主耶穌的榜樣,在世上去積極拚搏抗爭一場,倒是不戰而降,而且你恐怕永遠都想不明白聖善的上帝為甚麼要安排那些壞事發生。
聖經中宣告,復活的主耶穌已經勝過死亡,但全面實現祂的國度還在未來,這就是已然--未然的末世觀: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但在人類世界的歷史中尚未全面彰顯。耶穌生平醫病趕鬼,特別是他的復活,都顯明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我們的王。祂綑綁了「壯士」,我們在祂裡面的新造的人也當奮勇,在世界上繼續靠主打美好的仗,討伐不公,消滅黑暗勢力的魔爪,包括疾病痛苦。至終,聖善的上帝要得勝,你信嗎?
這樣的宣教觀將基督徒使命的焦點,從讓人死後可以進天堂轉移到現在可做的事,從個人得救轉移到建設社會公義,消除社會黑暗面,我一百個贊成!詳細內容你可以去看Boyd博士寫的書,God At War。
Boyd博士說得不錯,教會是基督生平事工的延展,若是每個基督徒的人生都反映出這種基督現在為王的宣教觀念,神的國就拓展開了。不對嗎?讓我們起來,動員一代人參與神給基督徒的大使命。無論是哪個族群和國家,基督徒都有無數可做的事,不僅是創造社會公益和解放受到壓迫、歧視的人,更是高舉基督為王的正道!不要再把一些實際救援工作僅僅當作傳福音的「預工」了,教會必須認識到,光用嘴皮在空中畫餅,無法滿足世人對上帝公義的饑渴。
Boyd博士是[宣教心視野」眾多聖經視角的撰寫人之一。這個課本的優點是吸收了許多族裔宣教工作的經驗教訓,認識到福音在不同的文化處境中解決不同的需要,你無法把這信息從一個文化框架生硬地搬入另一個文化。
Greg Boyd是個教授,又是Minnesota州一個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本著聖經,寫了不少書,從實際角度分析和建設了福音派的神觀,也遇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對。我看了維基百科對他的簡單介紹,這人主張用「基督得勝」來解釋救贖,反對用某種神學框架把父神理解得嚴厲無情。他有一本書發表了與自己不信神的父親長期通信的匯集,涉及許多挑戰基督教信仰的理性問題,最後導致他父親歸信了耶穌。我相信Boyd博士有資格講解宣教神學,因為他的神觀很好。
既然耶穌來到地上創建了神的國度,Boyd博士自然談到教會的工作。他特別提到,關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卻不關心醫治疾病、解除痛苦,這是很奇怪的。哈,我的女兒那時正在預備進入醫學院,她肯定覺得受到了鼓勵,因為她最關心的正是傳福音的大使命。
教會在教導上不把疾病痛苦看為魔鬼所製造的禍害,反倒看成是天父的安排,因而祈求神給我們力量接受?Boyd博士反對經典的「神命定一切好事壞事」的神觀。他說你如果相信這世界的疾病、痛苦、暴力、惡行背後都有神的美意在其中,那你就把邪惡的問題改變了,將需要征服、勝過魔鬼作為的問題變成了需要仔細想通的問題:良善的神怎麼會允許壞事發生呢?
這不是很悲哀嗎?在屬靈衝突中不是跟隨主耶穌的榜樣,在世上去積極拚搏抗爭一場,倒是不戰而降,而且你恐怕永遠都想不明白聖善的上帝為甚麼要安排那些壞事發生。
聖經中宣告,復活的主耶穌已經勝過死亡,但全面實現祂的國度還在未來,這就是已然--未然的末世觀: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但在人類世界的歷史中尚未全面彰顯。耶穌生平醫病趕鬼,特別是他的復活,都顯明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我們的王。祂綑綁了「壯士」,我們在祂裡面的新造的人也當奮勇,在世界上繼續靠主打美好的仗,討伐不公,消滅黑暗勢力的魔爪,包括疾病痛苦。至終,聖善的上帝要得勝,你信嗎?
這樣的宣教觀將基督徒使命的焦點,從讓人死後可以進天堂轉移到現在可做的事,從個人得救轉移到建設社會公義,消除社會黑暗面,我一百個贊成!詳細內容你可以去看Boyd博士寫的書,God At War。
Boyd博士說得不錯,教會是基督生平事工的延展,若是每個基督徒的人生都反映出這種基督現在為王的宣教觀念,神的國就拓展開了。不對嗎?讓我們起來,動員一代人參與神給基督徒的大使命。無論是哪個族群和國家,基督徒都有無數可做的事,不僅是創造社會公益和解放受到壓迫、歧視的人,更是高舉基督為王的正道!不要再把一些實際救援工作僅僅當作傳福音的「預工」了,教會必須認識到,光用嘴皮在空中畫餅,無法滿足世人對上帝公義的饑渴。
Boyd博士是[宣教心視野」眾多聖經視角的撰寫人之一。這個課本的優點是吸收了許多族裔宣教工作的經驗教訓,認識到福音在不同的文化處境中解決不同的需要,你無法把這信息從一個文化框架生硬地搬入另一個文化。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歌曲:我主耶穌是生命源
今天這首歌一直在腦中迴旋,不如從YouTube上找到分享給大家:
1.
我主耶穌是生命源,我主耶穌是活水泉,
凡喝這水主曾明說:到永遠,再不渴。(副歌)
2.
主在曠野要開道路,主在沙漠要開江河,
流出活水澆灌我心,到永遠,再不渴。(副歌)
3.
口渴的人就近水泉,願意的人白白來喝,
必在腹中成為泉源,到永遠,再不渴。
副歌:
難道永遠再不渴?真真永遠再不渴?
難道永遠再不渴?真真永遠再不渴?
凡喝這水主曾明說:到永遠,再不渴。
我記得我唱的版本歌詞稍有不同,比如副歌是:難道永遠再不渴?是!永遠再不渴。(X2)主曾明說:喝這水就永遠永遠不再渴。
耶穌是在井邊和一位婦人談話時說到讓人喝了就永遠不再渴的水的。這並不是說信了主就從此一無所缺,乃是說會得著生活的方向、意義、和動力,並且也從主得著一切的供應。我想這樣的應許是離不開神百姓的群體處境的,神是愛,祂從各種渠道供應我們。祂很樂意透過你供應別人,也透過別人來供應你,如同父、子、聖靈之間的關係。
1.
我主耶穌是生命源,我主耶穌是活水泉,
凡喝這水主曾明說:到永遠,再不渴。(副歌)
2.
主在曠野要開道路,主在沙漠要開江河,
流出活水澆灌我心,到永遠,再不渴。(副歌)
3.
口渴的人就近水泉,願意的人白白來喝,
必在腹中成為泉源,到永遠,再不渴。
副歌:
難道永遠再不渴?真真永遠再不渴?
難道永遠再不渴?真真永遠再不渴?
凡喝這水主曾明說:到永遠,再不渴。
我記得我唱的版本歌詞稍有不同,比如副歌是:難道永遠再不渴?是!永遠再不渴。(X2)主曾明說:喝這水就永遠永遠不再渴。
耶穌是在井邊和一位婦人談話時說到讓人喝了就永遠不再渴的水的。這並不是說信了主就從此一無所缺,乃是說會得著生活的方向、意義、和動力,並且也從主得著一切的供應。我想這樣的應許是離不開神百姓的群體處境的,神是愛,祂從各種渠道供應我們。祂很樂意透過你供應別人,也透過別人來供應你,如同父、子、聖靈之間的關係。
Sunday, January 24, 2016
當年的樣板戲教導
革命樣板戲龍江頌:手捧寶書滿心暖--我記得自己信主後,每次想到聖經的寶貴,就會想起這段唱詞。除了最後一句關於「黨」話是過時的,其它的詞都很不錯。
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心間。
毫不利己破私念,專門為人公在先。--主張「公」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遠,立公字,遙距天涯心相連。
讀寶書,耳邊如聞黨召喚,似戰鼓催徵人,快馬加鞭。
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帶領大家搞政治學習,教導大家不要只為自己,還用曾經來華的加拿大戰地醫生白求恩作例子。如此「黨的教導」說來是很好的價值觀,共產黨真正的問題是教導者難以做到以身作則。為甚麼呢?因為普通百姓的「主人翁」情結建立不起來。--發揮才幹能力無門,發表思想言論也危險,你為「公」能做甚麼!
這對於教會,對於基督徒難道不是警戒嗎?保羅曾吩咐腓立比人「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並不反對大家顧自己,就比較現實。但是,我們都見識過,教導者不顧別人的事,這不是大有人在嗎?
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心間。
毫不利己破私念,專門為人公在先。--主張「公」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遠,立公字,遙距天涯心相連。
讀寶書,耳邊如聞黨召喚,似戰鼓催徵人,快馬加鞭。
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帶領大家搞政治學習,教導大家不要只為自己,還用曾經來華的加拿大戰地醫生白求恩作例子。如此「黨的教導」說來是很好的價值觀,共產黨真正的問題是教導者難以做到以身作則。為甚麼呢?因為普通百姓的「主人翁」情結建立不起來。--發揮才幹能力無門,發表思想言論也危險,你為「公」能做甚麼!
這對於教會,對於基督徒難道不是警戒嗎?保羅曾吩咐腓立比人「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並不反對大家顧自己,就比較現實。但是,我們都見識過,教導者不顧別人的事,這不是大有人在嗎?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6
神的義是關係性質的
論到神的公義,我們新教傳統上都理解為祂必須賞善罰惡的屬性,但我寫過一篇筆記,指出那是非常狹窄的理解。神的義遠不止賞善罰惡。下面是一些例子,觀察聖經中對「神的義」的用法,來了解神的公義包括哪些方面。
詩篇31篇1節: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憑你的公義搭救我!--為甚麼神有義就可以指望祂來搭救呢?這與中國人對仁義的理解很接近,已經投靠了神嘛,有牢靠的友情,哪裡會見我有難處而袖手旁觀!
詩篇40篇10節:...我未曾把你的公義藏在心裡;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這句話是一個交叉對偶結構,反覆講一件事:神的公義是值得傳揚頌讚的,這公義不是別的,就是祂的信實、拯救、慈愛、誠實。這裡並沒有提到仇敵會害怕神的公義作為。
詩篇96篇13節:祂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祂的信實審判萬民。--把公義和信實平行並列,叫你無法理解為祂是要懲罰,只能理解為判斷或者治理。因為刑罰的對象恐怕體驗不到神的信實。
詩篇51篇4節: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這裡的公義意思顯然是「正確」,因為平行對比的描述是「清正」。
詩篇145篇17節:耶和華在他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他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這句裡的公義可能也是「正確」,並不含懲罰的意思,因為它與「慈愛」互相平行並列,構成讚美的詩句。事實上,有不少詩篇都表達出神按公義審判世界時,萬民都歡呼歌頌的思想。
如果我們看創世記,第6章說挪亞在他當時的世代(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的世代)是個完全人,然後立即描述挪亞是「與神同行」。如果你把這話理解為挪亞個人道德完美,所以神才與他同行,那就搞反了--是挪亞尋求神,與神同行,所以他是義人。
亞伯拉罕信神,他信的是神有公正。他在18章為羅得祈求時對神說,「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這對我們應該是個嚴肅的提醒,相信人人都是被神命定去地獄受永刑的「罪人」,豈不是相信一位很霸道不公正的神?那不是亞伯拉罕所信的神。
後面有個故事是亞伯拉罕的錯,對別人謊稱妻子為妹子,結果差一點害了妻子。神親自出面,聽見申訴:「主啊,連有義的國,你也要毀滅嗎?那人豈不是…我作這事是心正手潔的。」亚比米勒能夠自稱為有義,是因為從關係方面講,他沒有任何對不起亞伯拉罕夫婦的地方。
創世記38章記載了另一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義」,就是他瑪從她公公猶大懷孕!他瑪不選擇另嫁,倒是執意要為先夫留后,從倫常關係來說她根本沒有為自己考慮,猶大承認說這是她的義。詳細筆記可參考中國人對罪和義的理解一文。這說明希伯來人關於義的觀念比較接近華人的「仁義」,即看重立約的關係,履行義務。
在申命記,25章寫著「人若有爭訟,來聽審判,審判官就要定義人有理,定惡人有罪。...」這當然不是說審判官要先確定爭訟雙方的平時的道德操行,然後根據各人的道德來定誰有理。很明顯,這裡把爭訟有理的一方稱為「義人」。另外,有好行為就是義,比如24章提到:...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
所以,聖經中的「義」通常都不是甚麼抽象的內在品質,乃是所做所為、人人可見的東西。看來,神的公義包括了正確判斷是非,但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甚至不能說是主要的方面。為甚麼這很重要呢?因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誤以為祂注重是非過於注重關係,就會導致錯誤的待人接物方式,彼此得罪。
詩篇31篇1節: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憑你的公義搭救我!--為甚麼神有義就可以指望祂來搭救呢?這與中國人對仁義的理解很接近,已經投靠了神嘛,有牢靠的友情,哪裡會見我有難處而袖手旁觀!
詩篇40篇10節:...我未曾把你的公義藏在心裡;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這句話是一個交叉對偶結構,反覆講一件事:神的公義是值得傳揚頌讚的,這公義不是別的,就是祂的信實、拯救、慈愛、誠實。這裡並沒有提到仇敵會害怕神的公義作為。
詩篇96篇13節:祂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祂的信實審判萬民。--把公義和信實平行並列,叫你無法理解為祂是要懲罰,只能理解為判斷或者治理。因為刑罰的對象恐怕體驗不到神的信實。
詩篇51篇4節: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這裡的公義意思顯然是「正確」,因為平行對比的描述是「清正」。
詩篇145篇17節:耶和華在他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他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這句裡的公義可能也是「正確」,並不含懲罰的意思,因為它與「慈愛」互相平行並列,構成讚美的詩句。事實上,有不少詩篇都表達出神按公義審判世界時,萬民都歡呼歌頌的思想。
如果我們看創世記,第6章說挪亞在他當時的世代(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的世代)是個完全人,然後立即描述挪亞是「與神同行」。如果你把這話理解為挪亞個人道德完美,所以神才與他同行,那就搞反了--是挪亞尋求神,與神同行,所以他是義人。
亞伯拉罕信神,他信的是神有公正。他在18章為羅得祈求時對神說,「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這對我們應該是個嚴肅的提醒,相信人人都是被神命定去地獄受永刑的「罪人」,豈不是相信一位很霸道不公正的神?那不是亞伯拉罕所信的神。
後面有個故事是亞伯拉罕的錯,對別人謊稱妻子為妹子,結果差一點害了妻子。神親自出面,聽見申訴:「主啊,連有義的國,你也要毀滅嗎?那人豈不是…我作這事是心正手潔的。」亚比米勒能夠自稱為有義,是因為從關係方面講,他沒有任何對不起亞伯拉罕夫婦的地方。
創世記38章記載了另一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義」,就是他瑪從她公公猶大懷孕!他瑪不選擇另嫁,倒是執意要為先夫留后,從倫常關係來說她根本沒有為自己考慮,猶大承認說這是她的義。詳細筆記可參考中國人對罪和義的理解一文。這說明希伯來人關於義的觀念比較接近華人的「仁義」,即看重立約的關係,履行義務。
在申命記,25章寫著「人若有爭訟,來聽審判,審判官就要定義人有理,定惡人有罪。...」這當然不是說審判官要先確定爭訟雙方的平時的道德操行,然後根據各人的道德來定誰有理。很明顯,這裡把爭訟有理的一方稱為「義人」。另外,有好行為就是義,比如24章提到:...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
所以,聖經中的「義」通常都不是甚麼抽象的內在品質,乃是所做所為、人人可見的東西。看來,神的公義包括了正確判斷是非,但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甚至不能說是主要的方面。為甚麼這很重要呢?因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誤以為祂注重是非過於注重關係,就會導致錯誤的待人接物方式,彼此得罪。
Sunday, January 17, 2016
自我觀、心理、與傳福音
了解心理學的現象對傳福音其實是有幫助的。有人嚴厲批判心理學,說是違背聖經,甚至有邪靈的影響,自己卻對心理學一知半解,不知道這門學科觀察、研究的是哪些東西。
心理學觀察的對象主要是人的行為。各種行為,特別是一些下意識的動作,常常都不自覺地表達出一定的感受和判斷。我今天看見一篇文章,談論找工作面談的技巧,就想要分享一下,因為你對人分享福音的時候情形是類似的。那些喜歡在短宣隊向不認識的人談道,要求人家立即作決志禱告的人可以參考。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第一次和你見面時,甚至在還沒有開始談話時,需要很快對你作出兩方面的判斷:第一,我能否信任這個人?第二,我能否尊敬這個人?找工作的人當然都希望面談時得到信任和尊敬,但其中不少人在平時待人接物中卻根本不考慮這方面的事。
我寫過一些基督徒自我觀問題的文章,事實上,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成長環境的因素,很多人暗暗地覺得自己不值得信任和尊敬,也很難去信任和尊敬別人。你的父母未必直接對你說「你不值得信任」,但他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對待你,讓你明確體驗到你是不受信任的,嚴重時長大離家就帶著這樣的自我觀出去,處處防範,時時要證明自己…我希望你有機會慢慢得到矯正。你對你的兒女也同樣!
尊敬的問題也類似。兒女漸長,必須按他們的年齡來尊重他們的感受,相信他們的學習和判斷能力正在增長,不要一味地貶斥他們,隨便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內心覺得自己不值得信任和尊敬是很大的問題。完成學業和工作出成果或許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偏偏還是有些人會覺得這學位是混到手的!他們求職的時候以為自己是在騙取職位,交異性朋友不敢談論結婚大事等等,無論別人看到的是多麼優秀的人,由於他們的自我觀出了問題,內心恐怕總是感到自己帶了無法放下的假面具。這些人其實並不認識真正的自己。
這些人聽說上帝接納自己作祂兒女很高興,但實際上總覺得自己成為上帝的尊貴兒女只是名譽上的,不認為自己真的是「貴人」,再加上盡人皆知的「全然敗壞」教義,早就否定了尊貴兒女的健康自我觀。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我們能夠傳怎樣的福音呢?很感恩是一定的,但恐怕不指望自己或別人有實質性轉變,也不太指望別人會相信自己所傳的信息。有的人甚至不介意作假見證來「增加」上帝的榮耀,說別人想聽的話,其實自己聽別人做見證時也半信半疑,結果還暗自以為教會就是會接受講假見證的!順告,有不少人同意跟著你作「決志禱告」是因為不想讓你不高興。
有些人不歡迎這些心理學的發現,因為感到自己的內心感受被公開是不自在的。有一次我在講解羅馬書的時候提到錯誤的自我觀(身分)問題,竟有人找牧師抱怨我不講聖經。哈哈!我最好空洞說說「在基督裡」就好,不要講甚麼感受,肯定就不會聽見抱怨。不過,那樣的課對大家有幫助嗎?
心理學觀察的對象主要是人的行為。各種行為,特別是一些下意識的動作,常常都不自覺地表達出一定的感受和判斷。我今天看見一篇文章,談論找工作面談的技巧,就想要分享一下,因為你對人分享福音的時候情形是類似的。那些喜歡在短宣隊向不認識的人談道,要求人家立即作決志禱告的人可以參考。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第一次和你見面時,甚至在還沒有開始談話時,需要很快對你作出兩方面的判斷:第一,我能否信任這個人?第二,我能否尊敬這個人?找工作的人當然都希望面談時得到信任和尊敬,但其中不少人在平時待人接物中卻根本不考慮這方面的事。
我寫過一些基督徒自我觀問題的文章,事實上,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成長環境的因素,很多人暗暗地覺得自己不值得信任和尊敬,也很難去信任和尊敬別人。你的父母未必直接對你說「你不值得信任」,但他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對待你,讓你明確體驗到你是不受信任的,嚴重時長大離家就帶著這樣的自我觀出去,處處防範,時時要證明自己…我希望你有機會慢慢得到矯正。你對你的兒女也同樣!
尊敬的問題也類似。兒女漸長,必須按他們的年齡來尊重他們的感受,相信他們的學習和判斷能力正在增長,不要一味地貶斥他們,隨便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內心覺得自己不值得信任和尊敬是很大的問題。完成學業和工作出成果或許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偏偏還是有些人會覺得這學位是混到手的!他們求職的時候以為自己是在騙取職位,交異性朋友不敢談論結婚大事等等,無論別人看到的是多麼優秀的人,由於他們的自我觀出了問題,內心恐怕總是感到自己帶了無法放下的假面具。這些人其實並不認識真正的自己。
這些人聽說上帝接納自己作祂兒女很高興,但實際上總覺得自己成為上帝的尊貴兒女只是名譽上的,不認為自己真的是「貴人」,再加上盡人皆知的「全然敗壞」教義,早就否定了尊貴兒女的健康自我觀。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我們能夠傳怎樣的福音呢?很感恩是一定的,但恐怕不指望自己或別人有實質性轉變,也不太指望別人會相信自己所傳的信息。有的人甚至不介意作假見證來「增加」上帝的榮耀,說別人想聽的話,其實自己聽別人做見證時也半信半疑,結果還暗自以為教會就是會接受講假見證的!順告,有不少人同意跟著你作「決志禱告」是因為不想讓你不高興。
有些人不歡迎這些心理學的發現,因為感到自己的內心感受被公開是不自在的。有一次我在講解羅馬書的時候提到錯誤的自我觀(身分)問題,竟有人找牧師抱怨我不講聖經。哈哈!我最好空洞說說「在基督裡」就好,不要講甚麼感受,肯定就不會聽見抱怨。不過,那樣的課對大家有幫助嗎?
Friday, January 15, 2016
關於主顯節的傳統
主顯節(Epiphany有出現或顯示的意思),據說是一個基督教的重要日子,紀念和慶祝主耶穌基督在降生為人後首次顯露給外邦人(即非猶太人)。主顯節傳統上為每年的1月6日,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日子和不同的慶祝方式。有的用最靠近1月6日的星期天,有的用另一個日曆的1月19日,近幾十年來天主教和聖公會先後把主顯節改成為期一周的節期。
新教似乎不紀念這個日子,我過去連知道都不知道有個「主顯節」。按照西方天主教的傳統,福音書裡從东方前來拜訪小耶穌的幾位「博士」(Magi)是首次看見主的外邦人,難怪也叫作Three Kings Day。但是東方正教會卻把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當作主第一次向外邦人顯明。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歷史上最早關於主顯節的紀錄是公元361年,有一個人說耶穌是1月6日出生,又說耶穌在迦拿行第一件神蹟—-將水變酒—-也發生在日曆上的同一個日子。
新教似乎不紀念這個日子,我過去連知道都不知道有個「主顯節」。按照西方天主教的傳統,福音書裡從东方前來拜訪小耶穌的幾位「博士」(Magi)是首次看見主的外邦人,難怪也叫作Three Kings Day。但是東方正教會卻把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當作主第一次向外邦人顯明。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歷史上最早關於主顯節的紀錄是公元361年,有一個人說耶穌是1月6日出生,又說耶穌在迦拿行第一件神蹟—-將水變酒—-也發生在日曆上的同一個日子。
Tuesday, January 12, 2016
關於傳道書這卷聖經
這卷書的宗旨是甚麼?告訴我們人生是虛空/無用的嗎?作者似乎反覆地說,因為無論善惡人都會死,所以一切都是虛空的。洋洋灑灑十二章,只有第三章提到神的恩賜和作為,還有最後兩章提到神要審判,勸人當記念神,敬畏祂。這和那麼長篇幅的一連串人生疑問似乎沒有甚麼直接的邏輯聯繫嘛。我必須承認我讀不懂這卷書。
串珠註釋本說,傳道書的作者指出,「人若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歸向神,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神的安排,並運用神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問題是你能讀出作者有這個意思嗎?若果然如此,我怎麼沒有見到有人拿這卷書引人歸主呢?
傳道書屬於「智慧文學」,但遠遠不是正統的高尚理想那一類智慧。它既不說智慧人行義就興旺、愚蠢人作惡就受苦,也不提倡勤勞努力、尋求美名,或約制自己不去作惡,反倒說「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第七章)之類,好像在鑽牛角尖和故意講歪理似的。
不過,傳道書讓人省思一些東西。比如第七章為甚麼說「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我想是不是因為蓋棺定論,人全部的努力,留下的就是一個名譽,再沒有人能改變呢?
傳道書一開頭說作者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不過翻成「傳道人」的那個字Qohelet,在聖經其它書卷中沒有出現過。猶太人的英文聖經JSB乾脆不翻這個字,作者就是Qohelet:The words of Qohelet son of David, king in Jerusalem,然後有註腳說Qohelet可能是「the assembler」,也就是聚集聽講的人。
傳統上大家都相信「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一定是所羅門,但你怎麼知道「在耶路撒冷作王」不是修飾大衛的呢?那就應該翻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大衛,他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因為卷中有兩個字是從波斯語來的,Kugel博士說,但凡外來語一定是兩種文化交融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沒錯,幾十年前國內沒有人說英文,絕不會有人把公共汽車叫做「大巴」。所以,傳道書應該是波斯時代的作品。又因為「兒子」那個字也可以是「子孫」,所以可能是大衛王的某位後裔的語言。
不管「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大衛的哪位子孫,或者他並沒有作王,他好幾次稱自己是Qohelet。猶太學者Kugel博士說QHL可能是從晚期的字彙「爭辯/反駁」來的,一位爭辯者--他大概不是「作王」,而是必須服從波斯帝國的猶大省長?
不過話說回來,也許所羅門真的在他的榮華富貴中寫了這麼一卷消極的書,自稱是Qohelet。教人不要行義「過分」?這話若不是眾所周知的所羅門王說的,別人豈不說是歪門斜道?但華人大多讚成中庸之道,也許這可以從哲學上理解:別搞得好像我們完全絕對地知道甚麼是「義」,甚麼是「惡」,只有神最清楚人行事動機的善與惡。換句話,好心辦了壞事恐怕不算是「惡」,自以為義的「義」要別人認可才算!
串珠註釋本說,傳道書的作者指出,「人若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歸向神,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神的安排,並運用神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問題是你能讀出作者有這個意思嗎?若果然如此,我怎麼沒有見到有人拿這卷書引人歸主呢?
傳道書屬於「智慧文學」,但遠遠不是正統的高尚理想那一類智慧。它既不說智慧人行義就興旺、愚蠢人作惡就受苦,也不提倡勤勞努力、尋求美名,或約制自己不去作惡,反倒說「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第七章)之類,好像在鑽牛角尖和故意講歪理似的。
不過,傳道書讓人省思一些東西。比如第七章為甚麼說「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我想是不是因為蓋棺定論,人全部的努力,留下的就是一個名譽,再沒有人能改變呢?
傳道書一開頭說作者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不過翻成「傳道人」的那個字Qohelet,在聖經其它書卷中沒有出現過。猶太人的英文聖經JSB乾脆不翻這個字,作者就是Qohelet:The words of Qohelet son of David, king in Jerusalem,然後有註腳說Qohelet可能是「the assembler」,也就是聚集聽講的人。
傳統上大家都相信「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一定是所羅門,但你怎麼知道「在耶路撒冷作王」不是修飾大衛的呢?那就應該翻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大衛,他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因為卷中有兩個字是從波斯語來的,Kugel博士說,但凡外來語一定是兩種文化交融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沒錯,幾十年前國內沒有人說英文,絕不會有人把公共汽車叫做「大巴」。所以,傳道書應該是波斯時代的作品。又因為「兒子」那個字也可以是「子孫」,所以可能是大衛王的某位後裔的語言。
不管「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大衛的哪位子孫,或者他並沒有作王,他好幾次稱自己是Qohelet。猶太學者Kugel博士說QHL可能是從晚期的字彙「爭辯/反駁」來的,一位爭辯者--他大概不是「作王」,而是必須服從波斯帝國的猶大省長?
不過話說回來,也許所羅門真的在他的榮華富貴中寫了這麼一卷消極的書,自稱是Qohelet。教人不要行義「過分」?這話若不是眾所周知的所羅門王說的,別人豈不說是歪門斜道?但華人大多讚成中庸之道,也許這可以從哲學上理解:別搞得好像我們完全絕對地知道甚麼是「義」,甚麼是「惡」,只有神最清楚人行事動機的善與惡。換句話,好心辦了壞事恐怕不算是「惡」,自以為義的「義」要別人認可才算!
Sunday, January 10, 2016
Thomas Merton的著名禱告
昨天去聽一個講座,關於如何聆聽神的聲音和明辨/省察祂的心意,由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的教授黃韻妍博士來講。她的國語相當不錯,據說是第一次用國語講課哩。黃博士主要介紹的是依納爵(Ignatius)的discernment,即屬靈分辨,但講座的重點不在於哪些思慮感受來自聖靈或邪靈,乃在於讀聖經和默想自己情境中的應用。
(依納爵是十六世紀的天主教修士,創建了耶穌會,即天主教幾個最大的男修會之一。現在的教宗方濟各是歷史上第一位成為教宗的耶穌會修士。)
靈修神學其實是信徒最重要的應用神學,讓人面對自己的內心實際,謙卑下來。天主教的修士們給我們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是新教的信眾不能不學習和操練的。最後,黃博士介紹了當代的另一位天主教修士Thomas Merton的著名禱告:
「My Lord God, I have no idea where I am going. I do not see the road ahead of me. I cannot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t will end. Nor do I really know myself, and the fact that I think that I am following your will does not mean that I am actually doing so. But I believe that the desire to please you does in fact please you. And I hope I have that desire in all that I am doing. I hope that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apart from that desire. And I know that if I do this you will lead me by the right road though I may know nothing about it. Therefore will I trust you always though I may seem to be lost an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not fear, for you are ever with me, and you will never leave me to face my perils alone.」
禱告的大意是:向主承認自己不知道前面的道路如何,也不大認識自己。當我們自認為是在跟從主的時候,其實也未必是在跟從主。可以確定的只有一樁,就是有個討神喜悅的願望,希望自己在做一切事情的時候都能帶著這個願望。如果一切都為討神喜悅,那麼無論在甚麼情況中,主必引導我們走義路,雖然可能遇到死蔭或迷失的景況也不害怕,因為主必不會撇棄我們,讓我們自己去面對危險。
基督徒都應該作這樣的禱告。觸摸自己的感受是要操練的,願神的靈感動和幫助我們。當然,參考聖經的話也很重要,不過聖經上的話我們只能閱讀譯文,偶爾有翻譯不準確的情況,意思就沒那麼「客觀」了。比如合和本中馬太福音11章的「努力進天國」那句話,或者約翰福音16章「自己責備自己」那句話,恐怕都是受到了譯者神學的影響。很多人不知道,讀經是不可能不受頭腦中已有的神學/教義影響的。
(依納爵是十六世紀的天主教修士,創建了耶穌會,即天主教幾個最大的男修會之一。現在的教宗方濟各是歷史上第一位成為教宗的耶穌會修士。)
靈修神學其實是信徒最重要的應用神學,讓人面對自己的內心實際,謙卑下來。天主教的修士們給我們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是新教的信眾不能不學習和操練的。最後,黃博士介紹了當代的另一位天主教修士Thomas Merton的著名禱告:
「My Lord God, I have no idea where I am going. I do not see the road ahead of me. I cannot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t will end. Nor do I really know myself, and the fact that I think that I am following your will does not mean that I am actually doing so. But I believe that the desire to please you does in fact please you. And I hope I have that desire in all that I am doing. I hope that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apart from that desire. And I know that if I do this you will lead me by the right road though I may know nothing about it. Therefore will I trust you always though I may seem to be lost an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not fear, for you are ever with me, and you will never leave me to face my perils alone.」
禱告的大意是:向主承認自己不知道前面的道路如何,也不大認識自己。當我們自認為是在跟從主的時候,其實也未必是在跟從主。可以確定的只有一樁,就是有個討神喜悅的願望,希望自己在做一切事情的時候都能帶著這個願望。如果一切都為討神喜悅,那麼無論在甚麼情況中,主必引導我們走義路,雖然可能遇到死蔭或迷失的景況也不害怕,因為主必不會撇棄我們,讓我們自己去面對危險。
基督徒都應該作這樣的禱告。觸摸自己的感受是要操練的,願神的靈感動和幫助我們。當然,參考聖經的話也很重要,不過聖經上的話我們只能閱讀譯文,偶爾有翻譯不準確的情況,意思就沒那麼「客觀」了。比如合和本中馬太福音11章的「努力進天國」那句話,或者約翰福音16章「自己責備自己」那句話,恐怕都是受到了譯者神學的影響。很多人不知道,讀經是不可能不受頭腦中已有的神學/教義影響的。
Friday, January 8, 2016
Urbana學生宣教大會
美國校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剛剛舉行了每年一度的大會,Urbana學生宣教大會,這次有16,000人參加。我覺得在所有的福音派組織中,他們似乎是最活躍和有生命力的。
我記得自己剛剛出國到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就受邀參加他們的查經班了,印象很深。到現在,在福音派教會中的年輕人事工不興旺,IVC卻保持火熱一團。想想看,能夠把不同種族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尋求神在自己人生中的旨意,請所有關心宣教的神學院、宣教機構和教會領袖來認識和指導這些優秀有心志的人,裝備他們傳福音,多麼有意義!
2015年的Urbana大會年底在密蘇里州的St. Louis舉行。那個地方有一件事出了名:2014年8月,一名赤手空拳的18歲美國黑人被一名白人警察打死,引起了強烈的種族抗議,但後來法院判那個警察無罪。IVC知道這個背景,決定支持一個BlackLifeMatters的非裔(黑人)民權運動。
根據報導,大會的第二天晚崇拜,樂隊都穿上BLM T恤衫,領唱的人是當地Faith for Justice的董事Michelle Higgins解釋說,「Black Life Matter的使命不是提倡仇恨,乃是要尋求神的真理。」結果不到一天的功夫,IVC庫存的所有BLM T恤衫就全賣光了。Urbana '15的許多其他講員的發言也支持BLM活動。
IVC歷來比較熱衷於參與社會公義的運動。1970年,黑人爭取民權的呼聲正大,那年的Urbana大會,他們讓一個黑人音樂家們組成的樂隊帶領敬拜,個個留著大捲膨頭,身穿五顏六色的外套,一看就是典型的非洲黑人。唱Power to the People,滿口爭取黑人民權的用語。起初大多數與會的白人聽眾都不知如何是好,但很快就被那充滿激情的音樂感動,站起來跟著拍手,脫離了平時唱聖詩的模式,很開心。
然後一位黑人佈道家,Tom Skinner站起來講道,評論美國社會中的種族偏見問題。500名黑人學生坐在講台前面的席位,他們都是提前到場佔到座位的。Skinner批評那些不表態的白人基督徒說,「他們支持維護現狀,支持奴隸制度,支持種族隔離…到今天,福音派還回到他們的城郊社區,投票給那些決心維持現有體制的競選人...」。Skinner的發言贏得黑人大學生的陣陣掌聲。他大聲疾呼:「這世界充滿了飢餓、貧窮、種族主義,都是魔鬼的作為。進到被奴役的世界中去!對被擄的宣告釋放,對瞎子宣講光明,解放被壓傷的人!進到世界去告訴那些精神上、心靈傷、身體上受綑綁的人,解放者我們的主來了!」全體起立為他鼓掌。1970年的Urbana令人難忘。
美國校園團契能夠團結凝聚這麼廣大的年輕一代基督徒,很了不起。我是否可以說,他們應該成為教會的生力軍?我不知道有多少亞裔基督徒和教會領袖參加Urbana大會,願上帝祝福這些年輕人,借著他們來祝福他們所在的教會!
我記得自己剛剛出國到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就受邀參加他們的查經班了,印象很深。到現在,在福音派教會中的年輕人事工不興旺,IVC卻保持火熱一團。想想看,能夠把不同種族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尋求神在自己人生中的旨意,請所有關心宣教的神學院、宣教機構和教會領袖來認識和指導這些優秀有心志的人,裝備他們傳福音,多麼有意義!
2015年的Urbana大會年底在密蘇里州的St. Louis舉行。那個地方有一件事出了名:2014年8月,一名赤手空拳的18歲美國黑人被一名白人警察打死,引起了強烈的種族抗議,但後來法院判那個警察無罪。IVC知道這個背景,決定支持一個BlackLifeMatters的非裔(黑人)民權運動。
根據報導,大會的第二天晚崇拜,樂隊都穿上BLM T恤衫,領唱的人是當地Faith for Justice的董事Michelle Higgins解釋說,「Black Life Matter的使命不是提倡仇恨,乃是要尋求神的真理。」結果不到一天的功夫,IVC庫存的所有BLM T恤衫就全賣光了。Urbana '15的許多其他講員的發言也支持BLM活動。
IVC歷來比較熱衷於參與社會公義的運動。1970年,黑人爭取民權的呼聲正大,那年的Urbana大會,他們讓一個黑人音樂家們組成的樂隊帶領敬拜,個個留著大捲膨頭,身穿五顏六色的外套,一看就是典型的非洲黑人。唱Power to the People,滿口爭取黑人民權的用語。起初大多數與會的白人聽眾都不知如何是好,但很快就被那充滿激情的音樂感動,站起來跟著拍手,脫離了平時唱聖詩的模式,很開心。
然後一位黑人佈道家,Tom Skinner站起來講道,評論美國社會中的種族偏見問題。500名黑人學生坐在講台前面的席位,他們都是提前到場佔到座位的。Skinner批評那些不表態的白人基督徒說,「他們支持維護現狀,支持奴隸制度,支持種族隔離…到今天,福音派還回到他們的城郊社區,投票給那些決心維持現有體制的競選人...」。Skinner的發言贏得黑人大學生的陣陣掌聲。他大聲疾呼:「這世界充滿了飢餓、貧窮、種族主義,都是魔鬼的作為。進到被奴役的世界中去!對被擄的宣告釋放,對瞎子宣講光明,解放被壓傷的人!進到世界去告訴那些精神上、心靈傷、身體上受綑綁的人,解放者我們的主來了!」全體起立為他鼓掌。1970年的Urbana令人難忘。
美國校園團契能夠團結凝聚這麼廣大的年輕一代基督徒,很了不起。我是否可以說,他們應該成為教會的生力軍?我不知道有多少亞裔基督徒和教會領袖參加Urbana大會,願上帝祝福這些年輕人,借著他們來祝福他們所在的教會!
Thursday, January 7, 2016
推介Pratt博士的「神學」課程
Richard L. Pratt博士是一位大大強調「神的國度」的神學家。換句話說,他不用天堂地獄的觀念去推動宣教。他的Third Millennium宣教事工以培訓基督教會的領袖為重點,鼓勵眾教會除了重視神學的正統性(Orthodoxy),也重視神學的實際行動(Orthopraxis)和神學的感受性(Orthopathos)。基督徒常常忽略神學的感受性,神學院即使有靈命塑造課程,也是以知識傳遞為主,不講實際感受。下面視頻是他對於神學這三個方面的解釋。
基督徒有時強調「唯獨信心」過了頭,反倒不注意解釋到底甚麼是使人得救的信心,即the saving faith。福音本是神的恩典,注重正確的行動和正確的感受,是否在信心上添加了其它的要求呢?Pratt博士解釋說,很多人誤以為信心是純粹在思想和頭腦中,即了解和接受教義就可以得救,這完全不對。因為聖經中說的是「信從」福音,順服真道才是重點。
使人得救的信心不僅僅是接受正統的教義知識而已,還包括了正確的行動和正確的情感,比如悔罪、受洗、轉變生命去愛神、愛人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已經得救的結果。反過來,假如有人以為接受了福音還不夠,還要加上一些好行為才能得救,那他才是錯過了正確的福音。
Pratt博士說人人都應該學習「神學」,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基督,人人頭腦中都已經有一套神學。我們需要學習聖經,了解聖經中到底教導甚麼,不要只聽別人那些未必正確的神學解釋。我再贊同不過!Everybody has had a theology, 千萬不要以為你沒有讀過神學就不會有錯誤的神學。
基督徒有時強調「唯獨信心」過了頭,反倒不注意解釋到底甚麼是使人得救的信心,即the saving faith。福音本是神的恩典,注重正確的行動和正確的感受,是否在信心上添加了其它的要求呢?Pratt博士解釋說,很多人誤以為信心是純粹在思想和頭腦中,即了解和接受教義就可以得救,這完全不對。因為聖經中說的是「信從」福音,順服真道才是重點。
使人得救的信心不僅僅是接受正統的教義知識而已,還包括了正確的行動和正確的情感,比如悔罪、受洗、轉變生命去愛神、愛人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已經得救的結果。反過來,假如有人以為接受了福音還不夠,還要加上一些好行為才能得救,那他才是錯過了正確的福音。
Pratt博士說人人都應該學習「神學」,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基督,人人頭腦中都已經有一套神學。我們需要學習聖經,了解聖經中到底教導甚麼,不要只聽別人那些未必正確的神學解釋。我再贊同不過!Everybody has had a theology, 千萬不要以為你沒有讀過神學就不會有錯誤的神學。
Monday, January 4, 2016
「大衛的詩」未必是大衛所寫
詩篇大多是人直接向神表達心靈深處感受的話語,祈求幫助或饒恕啦,就所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啦等等,其中將近一半詩的開頭都有大衛的名字。
英文翻譯為Psalms of David,中文翻為「大衛的詩」的那個希伯來字LeDavid,固然可以理解為大衛自己寫的詩,但學者們發現它也可以理解為獻給大衛的詩(to David),關於大衛的詩(About David),或是為大衛寫的詩(for David)。
Kugel博士指出,有些「大衛的詩」提到在耶路撒冷或錫安或神的「聖山」敬拜神,這恐怕不是大衛本人寫的,因為在大衛的時代,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根本還沒有建造起來呢。「大衛的城」稱為「錫安」的保障是大衛死後的事,擴建的耶路撒冷稱為「聖山/神的山」至少是兩百年以後的事,但在詩篇第三篇中,作者/編者說,大衛逃避他兒子時,「耶和華從祂的聖山」聽允他在急難中的祈禱。我覺得這可理解為簡練寫意的筆法,讓大衛的經歷來激勵需要如此祈禱的人。
所以,聖經的語言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從書卷中的詞彙,你可以辨認出哪些書卷或詩篇是早寫的,哪些是晚寫的。詩篇第一篇或第一一九篇或第一四五篇,都使用了早期書卷中沒有、但晚期書卷中比較常用的字眼,其中第一四五篇標為LeDavid。即使大衛是先知,大概也不會用他同代人從未聽聞的字彙用法來表達。
比如我的搜索發現,咱們通常翻為「威嚴」的hadar,早期一般都不用來形容神。利未記廿三章用它來形容樹,申命記卅三章用它形容公牛,列王各書卷中一次都沒有用過hadar。但在詩篇廿九篇,還有一四五篇,大衛說「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等等。又比如「聖民」,可能也是描述神百姓的晚期用語,卻多次出現在大衛的詩篇中。
大衛詩篇中有不少描述聖殿敬拜的話,在「你的殿中」啦,「你的壇」啦,向你的聖殿「下拜」啦等等,這些是否大衛本人寫的?學者們提出疑問是因為根據列王記,聖殿似乎是大衛王死後他兒子所羅門建的。或許大衛能夠在沒有聖殿的時代,頭腦中構思出聖殿敬拜的情形,在帳幕中或祭壇上獻祭等等,從而寫下詩篇,但學者們考察歷史,認為古時的文學作品不像現代--作者為表達自己思想而寫。
我猜想在一個紙筆昂貴、抄傳費時和麻煩的時代,那些詩若不是某些生活場合中有用,不會被收集成冊或流傳下來。所以,Kugel博士說,至少有一部份詩篇是為聖殿敬拜禮儀寫的,指示人前來獻祭的時候說甚麼話,或求神幫忙與向神謝恩時說甚麼,正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留下來的一些禱告和詩詞。你可以想像,祭司會根據前來獻祭人的情境,選一首或幾首詩篇來詠唱。事實上,Kugel博士說,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會幕所禱告的詩詞就是一篇現成的詩篇,先知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也是。
所以,詩篇是否大衛王本人所寫,對於詠唱的獻祭人和祭司來說會很重要嗎?可能不重要。但若大衛王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處境,對於祈求或謝恩的人來說,一定很受鼓勵。特別是涉及到「我的仇敵」或所遇到的「惡人」,獻祭時哪能指名道姓講述細節?很籠統地簡單描述一下就可以了。這正是詩篇的特點,詩人談論「救我」脫離陰間權柄等等,卻不講他到底遇到了甚麼問題。如此,很多人都能夠作同樣的禱告,不是嗎?
--這算是詩篇寫作的一個合理推測,而大衛、所羅門、摩西、亞薩、或可拉後裔,都是靈感和啟示的來源,也不排除他們自己真寫過詩。順便提一句,著名的詩篇廿三篇似乎提到「走過死蔭幽谷」和「永遠」與主同在,但按照字面只是走在最暗的谷中也不怕遭害,且要住在耶和華的聖殿中很久的意思,不可能包括死後住在那裡。我想,不同時代的人對這詩有不同的領會和體驗,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讚美主,這沒有甚麼問題吧。
英文翻譯為Psalms of David,中文翻為「大衛的詩」的那個希伯來字LeDavid,固然可以理解為大衛自己寫的詩,但學者們發現它也可以理解為獻給大衛的詩(to David),關於大衛的詩(About David),或是為大衛寫的詩(for David)。
Kugel博士指出,有些「大衛的詩」提到在耶路撒冷或錫安或神的「聖山」敬拜神,這恐怕不是大衛本人寫的,因為在大衛的時代,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根本還沒有建造起來呢。「大衛的城」稱為「錫安」的保障是大衛死後的事,擴建的耶路撒冷稱為「聖山/神的山」至少是兩百年以後的事,但在詩篇第三篇中,作者/編者說,大衛逃避他兒子時,「耶和華從祂的聖山」聽允他在急難中的祈禱。我覺得這可理解為簡練寫意的筆法,讓大衛的經歷來激勵需要如此祈禱的人。
所以,聖經的語言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從書卷中的詞彙,你可以辨認出哪些書卷或詩篇是早寫的,哪些是晚寫的。詩篇第一篇或第一一九篇或第一四五篇,都使用了早期書卷中沒有、但晚期書卷中比較常用的字眼,其中第一四五篇標為LeDavid。即使大衛是先知,大概也不會用他同代人從未聽聞的字彙用法來表達。
比如我的搜索發現,咱們通常翻為「威嚴」的hadar,早期一般都不用來形容神。利未記廿三章用它來形容樹,申命記卅三章用它形容公牛,列王各書卷中一次都沒有用過hadar。但在詩篇廿九篇,還有一四五篇,大衛說「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等等。又比如「聖民」,可能也是描述神百姓的晚期用語,卻多次出現在大衛的詩篇中。
大衛詩篇中有不少描述聖殿敬拜的話,在「你的殿中」啦,「你的壇」啦,向你的聖殿「下拜」啦等等,這些是否大衛本人寫的?學者們提出疑問是因為根據列王記,聖殿似乎是大衛王死後他兒子所羅門建的。或許大衛能夠在沒有聖殿的時代,頭腦中構思出聖殿敬拜的情形,在帳幕中或祭壇上獻祭等等,從而寫下詩篇,但學者們考察歷史,認為古時的文學作品不像現代--作者為表達自己思想而寫。
我猜想在一個紙筆昂貴、抄傳費時和麻煩的時代,那些詩若不是某些生活場合中有用,不會被收集成冊或流傳下來。所以,Kugel博士說,至少有一部份詩篇是為聖殿敬拜禮儀寫的,指示人前來獻祭的時候說甚麼話,或求神幫忙與向神謝恩時說甚麼,正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留下來的一些禱告和詩詞。你可以想像,祭司會根據前來獻祭人的情境,選一首或幾首詩篇來詠唱。事實上,Kugel博士說,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會幕所禱告的詩詞就是一篇現成的詩篇,先知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也是。
所以,詩篇是否大衛王本人所寫,對於詠唱的獻祭人和祭司來說會很重要嗎?可能不重要。但若大衛王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處境,對於祈求或謝恩的人來說,一定很受鼓勵。特別是涉及到「我的仇敵」或所遇到的「惡人」,獻祭時哪能指名道姓講述細節?很籠統地簡單描述一下就可以了。這正是詩篇的特點,詩人談論「救我」脫離陰間權柄等等,卻不講他到底遇到了甚麼問題。如此,很多人都能夠作同樣的禱告,不是嗎?
--這算是詩篇寫作的一個合理推測,而大衛、所羅門、摩西、亞薩、或可拉後裔,都是靈感和啟示的來源,也不排除他們自己真寫過詩。順便提一句,著名的詩篇廿三篇似乎提到「走過死蔭幽谷」和「永遠」與主同在,但按照字面只是走在最暗的谷中也不怕遭害,且要住在耶和華的聖殿中很久的意思,不可能包括死後住在那裡。我想,不同時代的人對這詩有不同的領會和體驗,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讚美主,這沒有甚麼問題吧。
Friday, January 1, 2016
2015基督徒最關注的報導/題目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是很受信徒歡迎的一份雜誌,昨天列出2015年人們從線上點擊閱讀最多的文章,看出大家的關注重點。
第一名也許大家可以猜得到: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以後,六件你該做的事。與其自己在角落裡憂鬱,不如靠主常常喜樂。主還在,福音繼續傳開不是嗎?其次要悔改,反省一下為甚麼別人不理會咱們的道德教訓,虛心學習的人有福了。第三是重新思考要怎樣做,比如一對同性戀夫婦來到你教會,尋求與神更親近,如何歡迎他們如同歡迎別人呢?第四是對付被邊緣化的感覺。其實美國的基督教會仍然比世界許多地區的教會享有更多自由。向難民/病人伸出援手才是該做的,或許我們從此有更多的機會了,為此我們應該喜樂!
第二名是關於一個出名的英文敬拜讚美詩寫手Chris Tomlin。與他合寫很多詩歌的一個人,Ed Cash,用這些作品和他的帶領敬拜的才幹協助了一個叫作The Gathering International的機構。那家機構傳「成功神學」的福音不說,現在發現問題百出,提起來好像黑門邪道。看來狂熱歌唱是一碼事,生活實踐是另一碼事。(我曾評論過他們寫的一首歌,曲子好聽,歌詞的神學太狹窄偏頗。)
名列第三的文章是一篇關於如何了解「變性」的現象,就是一個男人看自己是女人,或一個女人看自己是男人。變性是一個過程,他們越來越為自己的身體苦惱,最後非用手術把自己變過來不可。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和諮詢師,基督徒除了說這是罪以外,好多人一定很好奇,變性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四篇是一個關於一百多名福音派教會領袖發表聲明的報導。當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之後,這是教會的正式回應,本著聖經,決心與法院持不同意見!當然,聲明中宣稱聖經明確教導了一男一女的婚姻,這點其實是可以切磋的。因為除了創造時是一男一女,聖經中只有提摩太前書三章提出,作長老或執事的資格是「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並無對其他人的婚姻規定。無論是在舊約還是新約部份,你甚至無法舉證聖經反對一夫多妻。
第一名也許大家可以猜得到: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以後,六件你該做的事。與其自己在角落裡憂鬱,不如靠主常常喜樂。主還在,福音繼續傳開不是嗎?其次要悔改,反省一下為甚麼別人不理會咱們的道德教訓,虛心學習的人有福了。第三是重新思考要怎樣做,比如一對同性戀夫婦來到你教會,尋求與神更親近,如何歡迎他們如同歡迎別人呢?第四是對付被邊緣化的感覺。其實美國的基督教會仍然比世界許多地區的教會享有更多自由。向難民/病人伸出援手才是該做的,或許我們從此有更多的機會了,為此我們應該喜樂!
第二名是關於一個出名的英文敬拜讚美詩寫手Chris Tomlin。與他合寫很多詩歌的一個人,Ed Cash,用這些作品和他的帶領敬拜的才幹協助了一個叫作The Gathering International的機構。那家機構傳「成功神學」的福音不說,現在發現問題百出,提起來好像黑門邪道。看來狂熱歌唱是一碼事,生活實踐是另一碼事。(我曾評論過他們寫的一首歌,曲子好聽,歌詞的神學太狹窄偏頗。)
名列第三的文章是一篇關於如何了解「變性」的現象,就是一個男人看自己是女人,或一個女人看自己是男人。變性是一個過程,他們越來越為自己的身體苦惱,最後非用手術把自己變過來不可。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和諮詢師,基督徒除了說這是罪以外,好多人一定很好奇,變性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四篇是一個關於一百多名福音派教會領袖發表聲明的報導。當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之後,這是教會的正式回應,本著聖經,決心與法院持不同意見!當然,聲明中宣稱聖經明確教導了一男一女的婚姻,這點其實是可以切磋的。因為除了創造時是一男一女,聖經中只有提摩太前書三章提出,作長老或執事的資格是「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並無對其他人的婚姻規定。無論是在舊約還是新約部份,你甚至無法舉證聖經反對一夫多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