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25

馬斯克DOGE的成績單

政府效能部(DOGE)首席長官馬斯克承諾,藉著提高「效率」,政府能夠節省資金$2兆美元,後來改口為節省$1兆,現在他聲稱節省了$1500億,即最初承諾的7.5%。

現在新的估算又發現,馬斯克削減開支的措施恐怕花了同樣多的錢,甚至花了更多的資金。根据《紐約時報》的報導,DOGE的運作不便宜:

研究聯邦勞動力的非營利公共服務夥伴關係(PPS)機構做了粗略估算,本財年解僱、重新僱用、生產力損失以及數千名工人的帶薪休假造成高達$1,350億美元的損失。另外,根據耶魯大學Budget Lab的計算,如果DOGE導致國稅局(IRS)流失2.2萬員工,那麼在2026年,IRS的稅收會減少大約$85億美元。

上面這兩個數字加在一起,DOGE花費了將近$1,450億。《紐約時報》指出,這還不包括聯邦政府為應對數十起質疑DOGE權威的訴訟法律費用。白宮發言人為DOGE削減開支進行辯護,對記者說:「我們必須認識到,無所作為也是有代價的,而那些所謂的專家和團體故意不考慮無所作為的代價。」

即便這麼說,這些估算還是對DOGE到底為政府省了多少錢提出嚴重質疑——假定馬斯克引用的數字都可靠,而馬斯克給的數字往往並不可靠。再說,IRS削減開支所造成的收入損失,(無法追討逃稅的富豪)預計是每年出現的現象。

MSNBC記者Zeeshan Aleem批評說,馬斯克降級國家行政和各種社會服務,同時恐怕沒有節省任何錢,DOGE豈不是騙局?他們整個運作看上去與財務紀律或節省開支無關。

請看,馬斯克和他的團隊大規模解僱人的方法新鮮奇怪。但一群自大、分不清速度和效率的政治局外人,沒能預見法律對他們行為的限制。他們的魯莽做法導致大量被錯誤解僱的員工必須重新僱用並補發工資,造成生產力的損失。他們所謂「先行動,後提問」的策略導致了行政失敗--「意外」取消的節目必須重新組織等等。

《紐約時報》指出,「試用期員工」的全體解僱浪費了這些專業職位昂貴的招募和培訓流程,而間諜等職位的培訓費用恐怕高達$100萬美元。馬斯克可能帶來的效果相反的效能--以大致相同的成本換來一個比較糟糕的政府:社保支付受到威脅,國際援助/影響被削減,IRS無法阻止逃稅行為(這意味著政府稅收減少)。

然而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的估算,沒有大筆資金節省出來,而且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節省」不可能為美國公眾帶來巨額的「DOGE支票」。或許馬斯克會謙卑一點,他是個與工會作對的人,這次也許發現,把政府工作人員視為可有可無挺困難的。

馬斯克輕率地將政府運作當作一個公司,現在他也許不得不重新思考管理一個國家所面臨的獨特社會、後勤運輸和道德義務和挑戰。如果他自己的良心和法庭沒能挑戰他重新思考,也許公眾對他的特斯拉公司明顯反彈會為他做到這一點。

有人總結這次川普上台百日的五大失敗之處,給馬斯克那麼矚目的媒體注意力和搞破壞的權力是其中之一。

Monday, April 28, 2025

深海採礦與海洋生態

Picture an ocean world so deep and dark it feels like another planet – where creatures glow and life survives under crushing pressure.

This is the midwater zone, a hidden ecosystem that begins 650 feet (200 meters) below the ocean surface and sustains life across our planet. It includes the twilight zone and the midnight zone, where strange and delicate animals thrive in the near absence of sunlight. Whales and commercially valuable fish such as tuna rely on animals in this zone for food. But this unique ecosystem faces an unprecedented threat. 在海面200米以下,中層水域是個我們所看不見的生態系統,它分為暮光區和深夜區。奇怪而脆弱的動物在那裡茁壯成長,鯨魚和金槍魚等有商業價值的魚類以這些生物為食。

As the demand for electric car batteries and smartphones grows, mining companies are turning their attention to the deep sea, where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nickel and cobalt can be found in potato-size nodules sitting on the ocean floor. 海底遍布馬鈴薯大小的鎳和鈷等貴金屬塊,已被採礦公司注意到。

Deep-sea mining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have shown how the removal of nodules can put seafloor creatures at risk by disrupting their habitats. However, the process can also pose a danger to what lives above it, in the midwater ecosystem. If future deep-sea mining operations release sediment plumes into the water column, as proposed, the debris could interfere with animals’ feeding, disrupt food webs and alter animals’ behaviors.
40年來的深海採礦研究和實驗發現,移除這些富含多種金屬的塊結會破壞海底生物的棲息環境,還可能影響到水域上層的生物。深海採礦作業的碎片若釋放回去,還會干擾破壞海生物的食物鏈,以及改變生物行為。

As an oceanographer studying marine life in an area of the Pacific rich in these nodules, I believe that before countries and companies rush to mine,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risks. Is humanity willing to risk collapsing parts of an ecosystem we barely understand for resourc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our future? Alexus Cazares-Nuesser是夏威夷大學海洋生物領域的博士生,專門研究太平洋富含這些貴金屬塊結的區域生態。她相信在各國公司爭相開採之前,需要先了解破壞一個未知生態環境的風險

Beneath the Pacific Ocean southeast of Hawaii, a hidden treasure trove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can be found scattered across the seafloor. These nodules form as metals in seawater or sediment collect around a nucleus, such as a piece of shell or shark’s tooth. They grow at an incredibly slow rate of a few millimeters per million years. The nodules are rich in metals such as nickel, cobalt and manganese – key ingredients for batteries, smartphones, wind turbines and military hardware. 遍布在夏威夷東南部的太平洋海底(Clarion-Clipperton海域),這些塊結是由海水或沉積物中的鎳、鈷和錳金屬聚集(例如在貝殼或鯊魚牙齒上)而形成,每百萬年大約僅生長幾毫米,卻是電池、智慧型手機、風力渦輪機和一些軍事硬件的重要成分。

As demand for these technologies increases, mining companies are targeting this remote area, known as the Clarion-Clipperton Zone, as well as a few other zones with similar nodules around the So far, only test m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However, plans for full-scale commercial mining are rapidly advancing.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在少數海域進行了試採,然而全面商業採礦計劃正在迅速推進。

Exploratory deep-sea mining began in the 1970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was established in 1994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o regulate it. But it was not until 2022 that The Metals Company and Nauru Ocean Resources Inc. fully tested the first integrated nodule collection system in the Clarion-Clipperton Zone. 深海開採勘探始於1970年代,1994年聯合國海底管理局(ISA)為監管開採而成立,2022年有家機構在Clarion-Clipperton海域第一次測試了一個綜合的塊結收集系統。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still debating regulations, The Metals Company appealed to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applauded his order on April 24, 2025, to expedite U.S.-issued licenses for seabed mining outside national waters under the Deep Seabed Hard Mineral Resources Act. The U.S. is one of a handful of countries that never ratified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set up its own licensing regime.world.
ISA仍在辯論開採規則,他們稱讚川普4月24日的總統令,請他加快美國發放外海海底採礦執照的速度。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尚未批准接納《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們只建立了自己的開採許可證制度。

Several countries have called for a moratorium on seabed mining until the risks are better understood. 有幾個國家呼籲暫停搞這些海底採礦。

The mining process is invasive. Collector vehicles scrape along the ocean floor as they scoop up nodules and stir up sediments. This removes habitats used by marine organisms and threatens biodiversity, potentially causing irreversible damage to seafloor ecosystems. Once collected, the nodules are brought up with seawater and sediments through a pipe to a ship, where they’re separated from the waste. 收集車會沿海底鏟起塊結和攪動沉積物,可能對海底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塊結隨海水和沈積物用管道輸送到船上,再與廢物分離。

The leftover slurry of water, sediment and crushed nodules is then dumped back into the middle of the water column, creating plumes. While the discharge depth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some mining operators propose releasing the waste at midwater depths, around 4,000 feet (1,200 meters). 剩餘的水、沉積物和破片隨後被倒回水中,排放多深還在討論中,有人建議排放到1200米深處。

However, there is a critical unknown: The ocean is dynamic, constantly shifting with currents, and scientists don’t fully understand how these mining plumes will behave once released into the midwater zone. 然而海洋是動態的,洋流不斷變化,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這些採礦羽流一旦釋放到中層水域會如何表現。

These clouds of debris could disperse over large areas, potentially harming marine life and disrupting ecosystems. Picture a volcanic eruption – not of lava, but of fine, murky sediments expanding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affecting everything in its path. 這些碎片雲可能會擴散到大片區域,可能好像海底火山爆發一樣危害整個水域的生態系統。

Sediment plumes in the water column could harm these animals. Fine sediments could clog respiratory structures in fish and feeding structures of filter feeders. For animals that feed on suspended particles, the plumes could dilute food resources with nutritionally poor material. Additionally, by blocking light, plumes might interfere with visual cues essential for bioluminescent organisms and visual predators. 這個生態系統是浮游生物(隨洋流漂流的微小動物)和微型游水生物(包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魚、魷魚和甲殼類)的家,採礦引起的細微沉積物可能會堵塞魚的呼吸結構和攝食結構;阻擋光線的羽流還可能會干擾這些生物的發光和視覺。

For delicate creatures such as jellyfish and siphonophores – gelatinous animals that can grow over 100 feet long – sediment accumulation can interfere with buoyancy and survival. A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jellies exposed to sediments increased their mucous production, a common stress response that is energetically expensive, and their expression of genes related to wound repair. 對於水母和管水母,沉積物會影響它們的浮力和生存。研究發現暴露在碎片雲中的水母會增生粘液--一種常見的耗能壓力反應。

Additionally, noise pollution from machinery can interfere with how species communicate and navigate. 機器噪音會干擾生物之間的通訊和導航能力。

Disturbances like these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srupt ecosystems, extending far beyond the discharge depth. Declines in zooplankton populations can harm fish and other marine animal populations that rely on them for food.
此類幹擾的影響範圍恐怕遠超排放深度。浮游生物數量的減少會危害以它們為食的魚類,以及其它海洋物種。

The midwater zone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Earth’s climate. Phytoplankton at the ocean’s surface capture atmospheric carbon, which zooplankton consume and transfer through the food chain. When zooplankton and fish respire, excrete waste, or sink after death, they contribute to carbon export to the deep ocean, where it can be sequestered for centuries. The process naturally removes planet-warming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中層水區調節地球氣候: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捕獲大氣中的碳,浮游生物則食用這些碳,它們呼吸、排泄廢物或死後下沉時,會將碳送到深海,封存在那裡許多世紀。

Despite growing interest in deep-sea mining, much of the deep ocean, particularly the midwater zone,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A 2023 study in the Clarion-Clipperton Zone found that 88% to 92% of species in the region are new to science. 儘管人們對深海採礦的興趣日益濃厚,但人們對深海,特別是中層水域的了解很少。2023年在Clarion-Clipperton海域的研究發現,那裡88-92%的物種對於科學家來說都是新發現。

Current mining regulations focus primarily on the seafloor, overlooking broader ecosystem impacts.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 preparing to discuss key decisions on future seabed mining in July 2025, including rules and guidelines relating to mining waste, discharge depth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目前的採礦法規主要關注海底,忽略了生態系統。ISA準備在2025年7月討論未來海底採礦的重要決定,包括與採礦廢棄物、排放深度和環境保護有關的規則和指導方針。

These decisions could set the framework for large-scale commercial mining in ecologically important areas such as the Clarion-Clipperton Zone. Yet the consequences for marine life are not clear. Without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seafloor mining techniques, the world risks making irreversible choices that could harm these fragile ecosystems. 若不全面研究海底採礦技術的影響,世界就有可能做出不可逆轉的選擇,從而損害精緻的生態系統。

Saturday, April 26, 2025

貿易戰結束了嗎?

川普總是嚷嚷要給別國來的貨品施加關稅。很多經濟學家都表示不贊成,因為歷史告訴我們,以關稅來保護本國製造業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Rick Newman常在雅虎財經專欄撰寫經濟評論。這兩天看川普的架式好像準備放棄貿易戰,Newman先生又寫了一篇:Trump Blinked,標題意思是他打算退堂了。我把他文章內容大意記下來,算是學一點經濟常識。

很多投資人都以為,川普總統12月份看見金融市場對他的關稅令反應不良,或許很快就會放棄關稅,沒想到花了這麼長時間,他似乎剛剛醒悟。

川普總統昨天終於表示,他的貿易戰已造成足夠的混亂,願意採取一些措施來修補損害。川普最近已將大約$3兆美元的進口產品的平均進口稅,從2.5%提高到27%,還威脅要解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因為他不願干預和解決川普政策造成的損害。

市場的反應是股票價值大幅下跌。投資者用拋售美國資產、轉而購買黃金或外幣的方式,來反對川普的所謂「美國優先」政策;利率變動表明投資者正在為更高的通漲做準備;經濟學家們不斷提高他們所估算的經濟衰退可能性,有的甚至將「川普經濟萎縮」作為基準。

市場的負面反應終於引起川普先生的注意。4月17日,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鮑威爾「下台還不夠快」,引發市場又一次拋售。而五天后,川普告訴記者「我無意解僱」鮑威爾--股市立即上漲。

川普和他的團隊發現該控制關稅說詞了--現在某些關稅高到相當於實施禁運。川普和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最近都表示,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45%的關稅太嚴苛,需要降低,只要中國也做出「類似調整」。新關稅也許把目前的荒唐關稅數字降一半,川普的助手說有十多項貿易協定「正在醞釀中」,以降低關稅和換取貿易。

如果川普這些說詞的目的是安撫市場,那麼奏效了--4月23日川普暗示會在貿易戰中謹慎撤退,立即看到股市飆升,利率下降,VIX波動率指數下降。一、兩天的股市反彈並不能彌補川普貿易戰迄今造成的所有損失,但這些趨勢若持續下去,就標誌著市場正在回歸正常,不再受到保護主義破壞力量的侵蝕。

同時,川普透露出貿易戰讓步之前,他願意(代表普通美國人)承受多大的損失。Newman先生用下面四個指標來說明。

第一個指標是經濟學家們對經濟衰退概率的估算。股市並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對未來經濟走向的猜測。股市下跌是因為人們知道,川普的關稅可能意味著價格上漲、利率下降、企業和消費者支出減少、增長放緩以及招聘減少。這些趨勢是會引發經濟衰退的。

有個博彩網站Polymarket,人們在那裡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打賭。在年初,大家平均賭20%,到4月初,這個數值飆升到66%,現在這一機率回落至53%左右。賭注不是經濟學家的預測,它們只是那些願意下注的人猜測。但目前,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在50%左右,與眾人所賭的基本一致。

川普一月上任時,經濟衰退尚未出現。接下去經濟疲軟完全是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炒作,而幾個月前還算健康的經濟前景卻迅速變得黯淡。人們估計經濟衰退的機會高達50%或以上,這似乎引起了川普的注意。

第二個指標是股市下跌。川普曾暗示他不在乎,但他是商人出身,很難相信他會願意成為長期壓垮股市的人。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標準普爾500指數(^GSPC)2024年上漲了23%,相比之下,川普令人沮喪。4月23日^GSPC已下跌12%,若和今年峰值相比則跌了19%,川普只好趕快表示會放棄貿易戰。

川普承諾關稅會為美國帶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而股市低迷基本上表示投資人不信他的說詞。當股市出現10%的回落時,川普恐怕已經感到焦慮,決不想陷入跌幅20%的熊市。目前,川普勉強逃過熊市標籤。

第三個經濟指標是利率。川普的財政部長Bessent說,川普希望降低10年期公債的利率,但事與願違。股票拋售通常會導致利率下降,因為投資人一般會賣掉高風險股票,把錢投入比較安全的債券。較多人購買債券意味著發行人可以支付較低的利率,所以當投資人都希望規避風險時,利率通常會下降。

然而,川普引發了一種不尋常的情況:投資人紛紛同時拋售美國股票和債券--也就是說,4月初川普宣布強硬關稅、股市拋售加速時,利率沒有像通常那樣下降,反倒猛然上升了--10年期公債一周內飆升了半個百分點,皆因川普的關稅政策。

第四個經濟指標是美元貶值。聽說川普贊成美元貶值,因為這會使美國出口產品對外顯得便宜。但這也有不利的一面--進口商品對美國人來說更加昂貴。如果因為投資人普遍拋售美國資產而導致美元走弱,甚至停購美債,那麼美國利率會更高,甚至可能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即政府債務違約)。

截至4月21日,美元兌換一些主要外幣已下跌9.4%。在川普示意貿易戰退讓之後,美元略有反彈。川普先生現在或許已發現,美元逐漸走弱可以接受,但發生暴跌就不行了。

川普願意退讓並不意味著貿易戰已經結束,也不代表他突然成為股市的最好朋友。比如,川普若將對華關稅降低一半,其稅率仍高達70%。對於那些依賴進口產品的企業消費者來說,這仍然意味著價格大幅上漲,或繞開關稅的其它昂貴辦法。Newman先生說:「我們終於了解到川普的經濟痛點,而這些痛點高得令人不安。」

昨天,川普先生稱中美正在進行貿易談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沒有在談。川普說這場經濟傷痛會為美國帶來長遠的好處,您相信他的話嗎?

Wednesday, April 23, 2025

服事人的教宗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逝世。與歷代教宗不同,他是一位不尋常的屬靈領袖,以他的同情心出名,勇敢脫離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的一些傳統立場/做法,贏得眾多不同宗派信徒的敬重。

他選擇「方濟各」這個名字,是為紀念一位赤腳與窮人一起行走、受人愛戴的聖徒--有個人說,他以世人能夠感受到的方式活出了這名。

在一個講究名聲、享受的世界裡,教宗方濟各卻放棄富麗堂皇的豪宅,選擇住簡樸的公寓;他放棄令人矚目的服裝,倒選擇比較平易近人的服裝;在一個快速論斷人的世界裡,他低聲道出憐憫;他為陌生人洗腳;他關心地球和環境;他與邊緣人群一起下跪;他做了很少人敢做的事--讓天主教會變得比較人性化。

這位教宗曾表明下列立場,感動了許多人,值得稱道:

1. 他接受難民。2016年4月,教宗方濟各訪問了希臘Lesbos島的難民營,帶領12位敘利亞難民回到羅馬。(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apr/16/pope-francis-flies-to-lesbos-to-highlight-humanitarian-crisis-in-europe)

2. 他視仁慈為良藥。教宗方濟各把普世教會描述為一個「戰鬥之後的野戰醫院」。(https://www.ncronline.org/blogs/francis-chronicles/pope-s-quotes-field-hospital-church)

3. 他宣告地球是神聖的。教宗方濟各在《願你受讚頌》通諭中呼籲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50524_enciclica-laudato-si.html)

4. 他挑戰資本主義。在《眾位弟兄--關於博愛與社會友誼》和《福音的喜樂》兩份通諭中,教宗方濟各批判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過於追求利潤。(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201003_enciclica-fratelli-tutti.html)

5. 他為婦女騰出空間。教宗方濟各任命婦女擔任梵蒂岡的領導職務,例如Nathalie Becquart修女。(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5/04/21/pope-francis-legacy-women-church-leadership-249956)

6. 他歡迎LGBTQ+群體。教宗方濟各有句名言「我有什麼資格評判?」他牧養服事同性伴侶,反映出他的包容。(https://apnews.com/general-news-7b465b60945f40deb3a68b3de742f84a)

7. 他譴責死刑。教宗方濟各宣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死刑,強調生命的神聖。(https://www.vaticannews.va/en/pope/news/2018-08/pope-francis-cdf-ccc-death-penalty-revision-ladaria.html)

8. 他跨越宗教界限。教宗方濟各積極與全世界宗教領袖促成宗教間的和平共處。(https://www.vaticannews.va/en/pope/news/2025-04/pope-francis-interreligious-dialogue-islam-judaism.html)

9. 他公開反對基督教國家主義。在《眾位弟兄》通諭中,教宗方濟各警告基督教國家主義抬頭,乃提倡全球友愛。(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201003_enciclica-fratelli-tutti.html)

10. 他與窮人同行。教宗方濟各呼籲建立一個「貧窮且為貧窮人服務的」教會。(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5/04/21/pope-francis-death-legacy-us-church-opposition-249958)

總之,教宗方濟各是一位真正服事人的領袖,他提醒了所有基督徒領袖,從愛心出發的行動不是軟弱,而是大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你不必贊成他所有的神學教義,但他注重禱告,擺上自己,是所有基督徒的榜樣。

Monday, April 21, 2025

總統干預美聯儲

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個中央銀行,來管理一個國家貨幣和貨幣政策。這些銀行擁有非凡的權力,藉著控制國家貨幣和信貸流動,他們能夠影響經濟增長、通貨膨漲、就業和金融穩定。美國的央行是由全國12個區域的聯邦儲備銀行協同運作的。

許多政客,包括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似乎都想控制或至少影響或操縱這些權力。因為貨幣政策可以在關鍵時刻為政府提供經濟增長動力,例如在選舉期間,或在民意下降時期。

問題是,短期和出於政治動機的措施可能會損害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福祉。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會讓經濟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問題。所以,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往往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來獨立地設定利率,而不受政客意願的影響。

事實上,自1990年代初以來,以數據驅動的技術官僚,而非政治動機來決定貨幣政策,一直被視為國家財政治理的黃金標準。總的來說,這種央行行長能夠與政客保持距離的體制安排,其主要目的已經實現:但凡央行獨立的國家(例如瑞士或瑞典),通貨膨漲率一直相對較低且穩定,除非疫情和戰爭這些不可預見因素推高全球物價。相比之下,黎巴嫩和埃及等央行從未獨立,阿根廷和土耳其等央行獨立受到限制,這些國家經歷了多次高通漲。

儘管央行獨立被公認為有效,過去十年來,各國央行面臨來自政界越來越大的壓力--政客們都希望能保持低利率,並能藉蓬勃發展的經濟和低息貸款來贏得選民的感謝。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川普。

川普擔任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內,他批評了自己所選擇的美聯儲主席Jerome Powell,要求降低利率。Powell前不久警告公眾,說川普的關稅政策「很有可能」引發通漲,川普於是在網上發帖,猛烈抨擊指責Powell,說他在降息問題上行動太慢,還暗示他的「解職不夠快!」

很多政治經濟學家,包括密西根大學的Cristina Bodea教授和英國Essex大學的Ana Carolina Garriga教授,看到川普試圖對中央銀行施加影響並不驚訝。她倆撰文,解釋貨幣政策相對的獨立性和政治性:首先,中央銀行仍是政府機構的一部分,賦予它們的獨立性隨時可以撤銷--通過修改法律,或通過推翻既定做法。

另外,政客想要幹預貨幣政策的原因,是相信低利率刺激經濟有效、快速。儘管他們知道圍攻一個獨立的央行會付出代價,比如金融市場可能做出負面反應,或者通貨膨漲可能加劇,但能夠短期控制一個強有力政策工具的欲望或許不可抗拒。

那麼各國央行如何能夠避開政客並保持獨立?總體而言,中央銀行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些法律賦予美聯儲主席比較長的任期;允許他們將政策主要集中在控制通漲;並嚴格限制對政府其他部門的貸款。當然,這些立法不可能預見到所有的未來情況,很可能會意外地遭到政治幹預,或留下法律漏洞。有時,央行總管還會毫不客氣地遭到解僱。

然而,法律確實能約束政客。例如,即使在專制國家,保護中央銀行免受政治幹預的法律也有助於降低通貨膨漲,限制中央銀行向政府貸款。不過近來,法律的獨立性受到一些侵蝕。

一個問題是任命央行官員的政治化。世界各地央行領導層的任命都具有政治性--民選政治家根據銀行家的資歷、政治派別、更重要的是他/她對通貨膨漲的厭惡或容忍度,來選人。但是,不同國家的立法者對央行行使政治控制的程度不同。

2025年有項研究表明,大約70%的央行領導人是由政府首腦單獨任命,或在總統部門其他成員的干預下任命的。這確保央行的偏好比較接近政府,能夠增強民主國家央行的合法性,但使得貨幣政策也容易受政治影響滲透。在美國,美聯儲委員會成員是總統提名,而參議院可以拒絕不稱職的人。

到2023年底,央行管理任期最常見的是五年,有41個國家將他們的法定任期定為六年或更長,美聯儲主席Powell的任滿是到2026年。除非有正當理由,美聯儲董事們不應該被解職,除非國會修改這條法律。

進入21世紀,一些國家將央行行長的任期縮短至四至五年。有時這也是限制央行獨立性的的一部分,例如2001年的冰島、2002年的加納、2004年的羅馬尼亞。

在2023年,世界上除六家央行外,其餘均以低通漲為主要目標。然而,許多央行都依當地法律被要求努力實現額外的、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目標,諸如金融穩定、充分就業或對政府政策的支持。38家央行都是這種情況,它們要肩負著明確的物價穩定和就業雙重使命,又要實現更複雜的目標。例如在阿根廷,央行的職責沒有包括穩定物價,乃是提供「就業和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公平」。

追求穩定的物價與追求經濟增長經常相互衝突,後者可以藉印鈔和商家提價達到。在美國,美聯儲負責穩定物價,並最大限度地實現可持續就業--這兩項目標通常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低通漲是可持續高就業的先決條件。

但在高通膨和高失業率同時出現的時期,例如1970年代末,或2022年新冠疫情危機漸退而俄烏戰爭爆發時,美聯儲的使命成了政治爭論的焦點。第一批央行成立的首要目的是保證政府得到戰爭資金,但如今,限制對政府貸款是保護物價格穩定的核心,免得物價受到戰爭財政支出的影響--不這樣做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

例如,在1960-1970年代,拉丁美洲的各央行用印製貨幣的措施來支持他們政府的支出目標,因而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漲,卻沒能保障經濟增長或政治穩定。現在,具有高度獨立性的中央銀行能夠拒絕政府的融資請求,或規定貸款條件。然而在過去二十年裡,近40個國家降低了央行限制中央政府資金的能力。比較極端的例子是白俄羅斯、厄瓜多爾甚至紐西蘭,他們已將央行變成了政府的錢包。

近年來,各國政府試圖呼籲央行降低利率。他們發表批評銀行政策的聲明,或要求與央行領導層開會等等。同時,政治人物也將一些問題歸咎於那些央行行長:他們未能預見到2007-2009年金融危機啊;越權實施降息政策啊;或造成了嚴重的不平等或不穩定等等。

總之從歷史上看,削弱央行獨立性,比如川普公開批評聯儲會主席並威脅將他解職,是導致高通漲的必然途徑,。

Saturday, April 19, 2025

彼此服事的Mandate

甚麼是Maundy Thursday呢?過去我知道是「洗腳」的意思,紀念主耶穌為門徒洗腳,意思大家要彼此服事。

昨天聽見牧師說,Maundy是從拉丁文的mandatum來的,意思是mandate。主耶穌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彼此服事,這是基督徒從主得到的mandate。

美國的基督徒啊,我們是不是把這個mandate忘光了?昨天聽見一個非基督徒在油管上大發議論,講華人基督徒為甚麼支持川普重新上台的人特別多。

他給了三條理由。第一是川普曾經假裝信主,第二是華人大多處於小康階層,不需要政府接濟,第三是移民前受自己文化中影響大,接受等級、排外等價值觀,沒機會或沒興趣去認識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群。

我特意搜索一下Maundy Thursday,有家印度裔教會昨天也在唱下面這首古老的聖詩,以紀念這個日子。恰好有一個人錄影,放在網上。這提醒我們,基督徒群體由各式人群組成,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

(你現在需要點擊Watch on YouTube觀看。)

我們的四旬節靈修材料中,在這個神聖星期四有位牧師做詩--「我希望有一粒種籽的能力」,我翻成中文如下:

在一個要求有機關槍能力的世界中,人們希望這能力好像轟炸機,
或好像有門的籬笆圍牆,不准饑餓的人進來。
而我希望有一粒種籽的能力,能夠破土而出、長出好東西來,
或好像一扇敞開的門,發出邀請說「請進」。
有那種脊梁堅強、心腸柔軟的能力,敢於聆聽、靠近、追問的能力,
然而我最希望有的,是彼此聚合、鼓舞你的能力。

能力有各種各樣,一種能建造城牆,一種能栽植園子,
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只有一種可以結出果子~~

Sarah Speed牧師這詩的意境很好,她很形象地舉例,指出現代美國的基督徒可以如何彼此服事,實現主給我們的mandate。

Wednesday, April 16, 2025

哈佛教學、科研遇阻的訴訟

川普政府為了教育方針問題,試圖懲罰哈佛大學,因為他們拒絕放棄「DEI」政策並支持學生的言論自由。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指責政府違反了言論、科研、教育自由,他們用川普自己的道德律師事務所Quinn Emmanuel在麻州提出訴訟,說政府用「反猶主義」為幌子切斷$90億美元的醫療和技術研究聯邦資金,請法庭依法阻止資金削減。

Popok律師報告和分析了這條新聞,我把他報導的主要內容記在這裡,供您參考。

突發新聞:審理這個案件的是麻州地區聯邦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她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審理過川普的穆斯林禁止入境訴訟案。

有趣的是,哈佛大學所選擇的律師事務所,正是川普集團原來的(商業)倫理法律顧問Quinn Emmanuel。他們現在一邊為川普集團做咨詢,一邊處理Abrego Garcia案件--就是那位以莫須有罪名非法劫持和遞解到中美洲國家El Salvador監獄的人--川普當局雖阻撓,他必須安全返回美國。

川普攻擊每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因為他們曾經辦理民主黨人提訴的川普案件。然而,迄今Quinn Emmanuel尚未受到川普攻擊,Popok律師不知其中有甚麼奧秘。

川普重新上台之後,已對60所不同的高等教育科研學府和長青藤院校揮舞經費砍伐大刀,以哈佛大學為首。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等等院校紛紛開始與政府協商,準備接受某些當局要求--你的疾病治療或人工智能等等突破性研究項目若想得到聯邦經費,就別想顧其它聲譽。

打著「打擊反猶主義」旗號,順便攻擊一下學術自由,限制一下言論,Popok律師形容為「剝奪財產連正當法律程序都沒有」,這不行,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組織當然要為這$90億資金發起訴訟。(川普政府已經為哈佛學生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未受校方限制而凍結了他們$22億資金。)

(說到借學生運動打擊高等學府,順帶說一句,眾議院有人在黑人命也是命(BLM)學生運動後找長青藤MIT四位領導來問話,最後那四人全都丟職或辭職,共和黨人也許嘗到甜頭。)

這次訴訟的初步聲明,在第11-12頁寫著,川普政府提交的暫停令(TRO)中有個前所未有的威脅--除非哈佛在獨立運作和師生的言論自由權利上做基本妥協,將扣押將近$90億的聯邦研究資金。他們要求的改變招聘和招生規則,限制學生在校園中參與活動的權利,教材中教甚麼內容,改變教授獲得終身教席的資格--他們要的是震撼和重塑整個哈佛大學的面目,並將做法擴展到其它大學。

在所有學府中,哈佛是全國享有最高盛譽的高校之一,它若不挺身出來捍衛它的辦學,誰還能呢?所以前總統奧巴馬看見哈佛提訴,就發推表示高興。耶魯大學也有700-800名員工說「我們和哈佛站在一起」,連向川普表示過投降姿態的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有這樣的標語。

除了Quinn Emmanuel,哈佛員工還有另外一個紐約著名的一流法律代表Selendy Gay,是Popok律師認識的。在他們所提交的初步聲明中,12頁寫著,被告(川普政府)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尋求用聯邦資金來要脅哈佛,粗暴干擾學術研究,令人震驚。

在眾多的憲法規條中,最明顯的就是無人可以規定哪些政治/宗教觀點屬於正確或不正確,然而被告宣布我們必須更改教材、學科項目、研究議題,來符合當局所要求的觀點和意識形態,不符合的要關閉,學生言論不合政府觀點的必須受足夠嚴厲的懲罰等等。

然而在初步聲明第13頁,這些正是被告向哈佛所施加的壓力,不僅是向哈佛,也向全國至少60所公立和私立大學。這是憲法所禁止的,並且最高法院近年來就這個問題多次做過裁決,他們在初步聲明中也援引了。

Popok律師猜想這位鐵面法官會發出一個TRO,然後他們很快會安排口頭辯論,然後用法庭禁令阻止政府執行扣押資金的做法,然後川普政府會上訴到第一巡迴法庭...然後案子會去到最高法院負責回應這一區的一名(不那麼保守的)大法官面前,最後會由最高法院全體(九位)大法官來裁決:學術自由是不是美國憲法所保證的。

最高法院最後會怎樣裁決,現在很難講。有四名大法官看來已經死心塌地支持川普,無論他如何違憲都會判他可以行動。另外兩名保守派大法官若不是一同支持民主黨人任命的另外三位大法官,這個訴狀就會失敗。

Monday, April 14, 2025

打擊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Bedassa Tadesse是明州大學Duluth分校的經濟學教授。他最近在專家資訊網站The Conversation發表文章,解釋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如何影響美國經濟,我把內容大意記在這裡。

今年4月2日,川普稱這日為「解放日」,揭幕一個廣泛的關稅計劃,據說目的是重塑美國的國際貿易,促進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復興。他宣布從4月3日開始,對所有進口貨物都徵收10%的關稅,而對幾個主要的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稅,比如對中國貨物徵收34%,對歐盟國家貨物徵收20%,對所有外國製造的車輛和部件都徵收25%等等。後來總統看到市場和投資人反應不佳,幸虧他(暫時)急流勇退。

但是,真正遭到破壞的是長期以來國際貿易夥伴對美國的信任--美國是全球投資的最穩定、最可預測的目的地,這個聲譽一旦失去,是很難贏回的。這些關稅對美國製造業和中產階級有幫助嗎?外國直接投資美國--比如在美國建廠或擴大業務--不僅取決於機會,還取決於對於前景的確定性。

如果其它國家的投資人開始擔心美國貿易政策可能突然改變,就可能會把資本轉移到其它地方去。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希望成為世界資本首選目的地,這次因為大力施加關稅,會損害投資人的信心。

車輛關稅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2023年,美國吸引到$1480億外國直接投資,其中$429億與製造業有關,包括車輛製造。過去幾十年來,豐田、寶馬和現代等等主要外國汽車製造商已在阿拉巴馬、俄亥俄和肯塔基州等地建立過大型工廠。這些製造設施--其中許多近年來得到大規模的再投資和擴建,特別是為了應對向電動車轉型,僱用了幾千名美國人,為當地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川普推行關稅的目的,是讓汽車製造商在美國本土生產更多汽車,以克服不斷上升的進口成本。這是個策略曾經好用: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他威脅汽車關稅,加上有其它計劃,促使豐田公司在北卡州一個廠子投資$16億美元,並促使大眾汽車擴建了在田納西州的經營。 不難想像其它車輛製造商也會效仿這一做法,在印第安納或德州建立新工廠。但問題是「美國製造」未必是「價格更低」。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美國車廠經常面臨生產力和效率的差距;勞動成本較高;裝配線運轉速度較慢等等,部分原因是勞動保護比較嚴格、自動化程度比較低、基礎設施比較老化。

福特和通用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仍然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即使是在美國組裝的汽車,也有大約40%的部件需要進口,例如引擎來自加拿大,線束來自墨西哥等等。這些部件都徵關稅時,產品價格就上漲,比如福特和雪弗蘭的小卡車會漲價$2000-3000。高盛集團估計車輛漲價會高達$1.5萬,看你買的是甚麼車。車輛製造商面臨一個兩難:要麼提價而失去一些客戶,要麼承擔成本和削減利潤。

徵收關稅或許可以保護一個產業,但其連鎖反應影響深遠。比如其它依賴進口的行業成本增加,因供應鏈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從而減產和擠壓利潤率,使企業和消費者難以選擇。

投資一個工廠一般代表幾十億美元,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總統一會兒稱關稅是「永久性的」,一會兒又說可以談判,信號混雜造成不確定的氣氛,使得公司在建設、招聘和擴建方面都難以確定。

外國投資者密切關注:如果在美國建造房屋變得更加昂貴且更難預料,那麼從長遠來看這還是個明智的選擇嗎?當一家公司決定在哪裡建造下一個電池廠或晶片廠時,美國政策波動可能會成為交易失敗的原因,這種後果恐怕很快就會看出來。

高盛(金融集團)已將美國2025年GDP成長預測從先前的2.2%下調至1.7%,理由是川普政府有貿易政策風險。消費者仍在努力應對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人們可能會開始推遲購買大件商品,尤其是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價格。

美國的貿易夥伴並非沒有反應。加拿大總理卡尼表示,他們「將進行堅決有力的反擊」。歐盟正在研究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關稅。長期盟友日本也發出不安訊號。如果這些國家開始投資其它國家,美國就會在未來幾年失去競爭優勢。

當關稅推高投資和商品成本時,會引發下面連鎖反應:零售商品價格上漲,銷售量降低,服務業就業受阻,稅收減少,利潤縮水,所有這些都會削弱整體經濟成長,是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

美國其實已經有歷史教訓--貿易政策影響投資決策。1980年代,日本汽車製造商對美國進口限制的回應不是取消,而是在美國建廠。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反應,因為美國政策是明確和經過協商的,而不是唐突或對抗性質的。如今情況有所不同,美國反覆無常的單邊關稅不會建立信任,反而會侵蝕信任。當信任消失時,投資也會消失。

沒錯,印第安納州或肯塔基州的車廠或許能夠重新開業,然而,如果這樣做的代價是阻礙幾十億美元的外國長期投資,這值得嗎?所以,總統或許會把4月2日當作解放日來慶祝,但市場可能會將這一天視為一個轉折點,也就是全球對美國經濟的信心開始動搖的一天。

Saturday, April 12, 2025

沒有「DEI」就沒有教會

這些日子,DEI和Woke一起,在某些基督徒眼中成了值得否認的價值觀,我覺得莫名其妙。DEI是Diversity多樣化、Equity公平待人、Inclusion彼此包容的縮減寫法。最初我聽見一位自己所尊敬的長者貶斥DEI時,就問:為甚麼這樣呢?是抗議上帝創造了太多花色?還是埋怨祂太過包容接納?她回答說要想一想,就沒有再提。我知道她只是抄寫/轉發別人的話。

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根本沒有表示男人比女人「重要」--不過,罪進入世界之後,男女之間有很多衝突紛爭,男人贏了在社會中的地位,雖有基督教興起後2000年的改善交流,這種情形在有些社會仍然十分嚴重。時至2025年,被世界公認為文明先進的美國,居然有一黨人士提倡讓婦女回到家裡相夫教子,又在各部門運作過程中橫掃DEI政策。

昨天又看見Travors牧師的一個短講--DEI合乎聖經,因為有人問他:「你的教會是不是DEI教會?」他回答說,「我們很確定是DEI教會,因為DEI做法是敬虔與合乎聖經的。」

有些人認為DEI有問題,但是另一些人說「Diversity、Equity、Inclusion是基督徒的價值觀」--Travors牧師喜歡後面這話。多樣化是上帝的創造--祂創造了所有族裔各種人群,不是嗎?公平是上帝的公義--每個人都得到公平的一份,每個人都受到照顧,包容是上帝大家庭的特色--上帝安慰和醫治祂的兒女,希望所有的人都與祂和好。反過來看,反對DEI的基督徒毫無聖經和神學依據。

Travors牧師看到網上傳的這些圖像和說法,很贊成,就貼在臉書上分享給大家。他有個朋友主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州,就貼一篇文章,也討論DEI的價值觀,評論是否合乎聖經等等,Travors牧師說那篇文章寫得很不錯,除了上面那些贊成DEI價值觀的分析,還提到彌迦書6章8節,一再強調上帝多麼看重公義和憐憫,我們要努力行公義、好憐憫: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對了,整部希伯來聖經強調的就是上帝有公義和憐憫。很多時候上帝發怒,常常是因為看到自己百姓的社會中有不公義的現象。上帝百姓(社會)中有公平,這從來都是上帝的計劃--我們不是說沒有一些人享受到比另一些人更多的公平,但1%的人很好而99%的人感到不公平是萬萬不行的。。大家都有機會,都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很重要,公平就是公義,上帝非常看重。

至於包容,文章作者談到保羅書信是為教會而寫,教會應該是個包容和歡迎所有人的地方,耶穌來不光是為健壯、行為良好的人,也是為軟弱、有病、破碎的人,無論你從哪個國家來,你講甚麼語言,你愛怎樣的人等等,初期教會中有不同族群受到公平對待和包容,也就是DEI。

我們都知道,初期教會曾經為此有很大的掙扎,就是要不要非猶太人統統受割禮--和猶太人一樣。使徒保羅到處在外族人很多的教會傳道,提出不要求他們守猶太教的規矩,而以猶太人為主的耶路撒冷教會,以彼得為代表,很多人認為應該要求外族人遵守猶太教的敬虔傳統。保羅的宣教團隊勸人接受耶穌復活為主,耶路撒冷教會隨後跟去要求信徒加入猶太教...

保羅為此很氣,我們從各教會書信中看見,他告訴信徒不必受割禮和守猶太教規矩--他說那不是憑信心得救。你們只需相信上帝愛你們,是照你們原本的樣式,不看其它,福音是你們的。你們所有受洗歸入基督的人...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自由人,男或女,你們在(上帝國裡)都合一,成為一家人了。(加拉太3章)

保羅在不同地方的繁華貿易城市中,向會堂中不同族裔的人傳這個信息,沒有界線沒有隔閡,教會中接納不同族裔的願望和風氣濃厚。因為上帝對所有人是平等的,信徒也在教會中力求效法--歡迎每個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感受到歡迎和接納。

Travors牧師希望他的教會有DEI精神,是個奇妙的DEI群體,讓所有人都能夠來訪(Accessibility)--他決心致力於實現這樣的目標,也歡迎聽眾提出建議--讓來的人都感覺安全和得到餵養,都能夠自由發揮...

他說可惜,我們的教會都很不理想,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自己成長環境的侷限--沒辦法,我們不習慣DEI的操練。但普世教會--教會作為一個整體,沒有一個普世教會是沒有DEI,不歡迎所有人來訪的。

Travors牧師曾在北卡州一個教會機構服事。當時教會雇用一位非常優秀的數據庫管理員,是華裔。但是在那個教會,有人說雇用她是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意思她資格本來是不夠的,雇她只是為在政策上照顧少數族裔。其實她非常出色。

你說她是DEI雇員也沒問題,她帶給那個機構的不只是資格,還有文化差異方面的亮光。她分享完全不同角度的理解,Travors牧師說她的貢獻難以置信地有益。有人不高興的理由是成見--他們相信是沒有資格的人把有資格人士的工作機會搶去了,因為我們雇用了較多的有色人種和婦女,甚至不同信仰的人。

但雇用這些不同的人實際上是上帝給我們的巨大祝福!擴展機構和社區的多樣性是上帝奇妙的祝福。沒錯,有些人過去沒有經歷過同樣多的某些特權,沒辦法,他們沒有得到過機構內其他人同樣多的祝福,甚至還在為得到那些機會而努力。但是,其他人因著遇到這些不同的人,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今天,有的地方仍在談論婦女該不該參加選舉,她們是否應該進入職場,是否能夠做領袖這樣的話題。所以,DEI為那些否則就沒有機會的人提供機會。對於一個機構來說,我們越尋求人員多樣性,越包容與多數人不同的人,越講究公平和讓個個都有機會,我們就越多地得到祝福和進入未來。

再說一遍,沒有DEI就沒有教會。

Wednesday, April 9, 2025

基督徒反對「帝國」

「帝國」是個帶有貶意的字眼。嚴格說來,歷史上的帝國是指一種形式的政府,權柄集中在一個單一源頭,比如皇帝,他統治多個疆域和民族。從這個意義上,美國的政體是「三權分立」,各方互相制衡,雖然對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影響力,但不是「帝國」。

從聖經神學角度上看,「帝國」常常界定為一個政治實體,一個尋求掌控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包括思想、願望、以及敬拜哪位神明和如何敬拜等等。這樣說來,高舉個人自由、貿易自由、經商自由的美國,其價值觀也與「帝國」大有衝突。

美國是因反對大英帝國而組成的。最初來到美洲大陸定居的一批(操英文的)不列顛人是為尋求避難--他們相信大英帝國強迫他們選擇,是要上帝?還是要政府?在相信福音呼召信徒抵抗「帝國」的基督徒中,他們既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後一批。

從出埃及的時候開始,聖經就展示一個上帝百姓的歷史,是從埃及帝國解救出來歷史,以及以色列一時被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羅馬帝國打敗的歷史。詩篇中有大量哀歌,唱被帝國征服或被帝國擄去外地之後的生活景況。

耶穌的生平、釘死、復活是在羅馬帝國統治的歷史框架中--他出生時要按羅馬皇帝的稅法登記戶口;他行神蹟是在羅馬官員面前;他釘十字架是羅馬帝國的威權命令;他的墳墓由羅馬兵丁看守(儘管無用,還是被他復活離開)!初期教會在帝國治下,信徒屢屢遭到拘捕、關進監獄、受折磨、被驅逐,都為禁止使徒們傳「耶穌已復活」的道。

羅馬帝國在教會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出現在福音書和希伯來書,還在很多新約書信中。保羅花了很多功夫告訴他所建立和愛護的教會:無論羅馬帝國如何想要掌控信徒生活的每個方面,基督才是信徒首先的忠信對象。

在保羅書信寫作年代,羅馬帝國的神觀是「將羅馬文明連結在一起的理念」。羅馬皇帝(凱撒)們在死後都尊為神明,但從耶穌降生時的奧古斯都開始,皇帝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也是神--他們權力來自神明,那些不承認凱撒是神的人要付出代價,甚至於死。

然而保羅在書信中告訴小亞細亞的眾教會,信徒不拜任何人為神明。保羅本人是羅馬公民,但他不住地提醒基督徒,他們實際上是上帝國度的公民(腓立比書3章)。

我們在聖經中看到,上帝呼召我們抵抗不公義的帝國,這個信息對當前仍然有用。我們可以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各種帝國因素--政府啦,商業啦,全球經濟啦,或者乾脆就說我們的工作環境好啦--我們需要記住自己是上帝的兒女,我們要把全部的生活、忠信、委身只留給上帝。

作天國公民與作地上某國公民或社團成員常會有衝突,但最重要的,「無論是生還是死,我們屬於上帝。」

近年來的美國福音派基督徒是否在價值觀上有些變化?特別是當川普希望取消權力制衡搞無法無天的鐵腕暴力治理時,醒悟過來表示不再支持他的基督徒我看似乎不夠多。

這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在川普總統(可能是為了稀土資源)叫喊吞併加拿大,或威脅軍事占領格林蘭或巴拿馬時,居然還為那些帝國說詞/行徑開脫!他們對於掌控剝奪婦女和其他邊緣人群生活權利方面顯然也不以為意,明明地不讓人尊重上帝所創造的多元文化,反對各族平等包容的經營政策。

Monday, April 7, 2025

展示生命的民主集會

昨天我搭乘公車跑去聖荷西市中心看熱鬧--一場大規模的群眾示威遊行正在那裡舉行。聽說全國各地共有1300多場這樣的遊行,稱為Hands-Off集會--意思是抗議億萬富翁馬斯克在川普政府內大肆進行各種非法的砍斷各部門資金和解雇政府雇員行為--不消說,受到侵害的人很多,人們要求「住手」。

由於規模很大,媒體紛紛報導和評論這件事。在聖何西,我不知道組織活動的人原計劃多少人參加,但那個小小的市中心綠化公園區域顯然容不下所有參與者站在那裡,他們帶領密密麻麻的長長隊伍,沿著市區街道,沿著公車路線的人行道浩浩蕩蕩,一邊走一邊喊口號。從他們舉的那些牌子,看出很多人關注不同的事情,都肩並肩走在一起,讓人看到群眾運動的生命力。

有的人關注政府的經濟政策,還有人關注人權受到侵犯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剝奪正當法律程序把人強行押解出境、以及剝奪婦女生育保健決定權利的行為。還有人反對威權主義和寡頭政治,大家都肩並肩在一起遊行。

Culture, Faith, and Politics油管節目播主Patrick Kahnke牧師總結說:他的頻道幾年來一直試圖指出人們各種危機後面的共同因素,就是威權主義對美國的威脅,但是為各種原因反對川普的人似乎很難把各點連成線。威權主義不是甚麼相貌獨特的人派坦克上街(好像當年的德國法西斯),乃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爭取到足夠權力去壓制不同聲音,就是那些本來應該對他進行權力制衡、不容他搞威權主義的聲音。

Kahnke牧師去年出版一本書,《A Christian Case Against Donald Trump》。他在書中解釋說,威權主義從長期看是不行的,因為那種專權制度給領導人太大的虛榮自戀傾向,讓他只顧自己不管國中其他人,結果他周圍無人敢告訴他任何不同的觀點,無論甚麼壞事都會替他辦--這必然導致政府的腐敗,不會長久維持下去。

Kahnke牧師舉了俄國的例子來說明。在他們侵犯烏克蘭之前,美國右翼喜歡攻擊美軍,說他們變得woke或soft(意思不明),而俄軍才是世界最強的男子漢部隊。當他們沒能很快征服烏克蘭時是很蒙羞的--人們高估普京就是因為他們的腐敗,到了一個無人敢告訴他前線戰鬥真相的地步,大家彼此說謊,說謊者在威權體制中高升。

美國現在就是忽然進入這樣一套體制--因為川普的愚蠢多年來明明地寫在他臉上,卻有不少人不願承認。我們不能再忽略這個事實了--川普是一名無知又不想學習的人,你讓他駕駛就必然撞車。所以他任命一些最沒有資格的人做他的內閣成員,搞到現在股市崩盤,皆因那些人不敢從川普手中奪過車鑰匙,不敢告訴他關稅戰有多愚蠢,而共和黨人把說出真話的人都趕走。製定關稅本來是國會的權限,而現在看來國會似乎不敢對川普說甚麼。

但這次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卻展示出,草根民眾了解這一切的問題。很多標語牌上寫著反對寡頭政治、反對腐敗、反對政府侵犯人權的口號,這些牌子與反對破壞經濟的牌子並排高舉在一起。

川普故意顯露的愚蠢無知加速了經濟毀壞,以至於人們能夠看到他的行動帶來各種不良效果是互相有聯繫的。通常,一項不良政策帶來的破壞是要多年後才能看到,現在這麼快就看到,Kahnke牧師認為人民可見是留意了,有希望!聰明的威權主義者可能會一步步來,在多數人不注意他們,也沒有留意少數人疾呼警告(如同過去八年)的時候奪取權力--因為他們有宣傳機器,要人懷疑一切的警告聲音。

但川普現在就加足馬力,在眾人眼前將民主制度解體--還記得那個2023年發表的「2025項目」嗎?他基本上是按那個步驟走。有人說,川普的策略似乎是效法1930年代的希特勒,快刀亂砍,在人們反應不及的時候奪權。可能是如此。

但如今美國的民主制度應該比1930年代的德國強大。我們有多種方法途徑阻止川普的威權主義--如果我們選舉的代表決定挺身做出行動,如果全國警覺起來,Kahnke牧師說特別是如果基督徒或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警覺起來,去向他們所選舉的國會共和黨人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有所行動,那麼他們是有多種方法來對川普這種人來進行制衡的。

目前川普造成的損害還包括世界已不再信任美國做出的各種承諾,或者它所發的簽證、庇護文件等等,這很糟糕,因為信譽需要好多年才能重建。唯一的好處是:人民被川普的各種非法作為喚醒了。

Saturday, April 5, 2025

勇敢批露醜聞記者的訪談

Signal是一款開源跨平台加密的即時通訊軟件,讓用戶能夠隱藏自己的電話號碼,並在所有通訊中使用端到端加密,來保護所有通訊內容不被其他人看見。

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Mike Waltz在Signal平台上組建聊天群,來談論國家頂級機密的軍事行動部署。他不慎將一位《大西洋報》記者Jeffrey Goldberg加入了這一聊天群,結果被爆料--美國政府可以這樣處理機密通訊嗎?

下面是Goldberg接受Amanpour&Co媒體訪談的大意。

J:我還是不明白,您怎麼會被加入一個和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在一起的Signal聊天群,談論轟炸胡塞武裝的?Waltz說他從來不認識您,又說您是人渣,您的電話號碼不知怎麼「吸入」他的手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G:說我是人渣不真,說我們從未見面也不真--他是故意那麼說的。這件事爆出來讓川普很不高興,不是因為他關心國家機密洩露,而是因為Waltz可能和我(一個左翼記者)有交情。Waltz說假話,我必須澄清,說「我認識他」。用外交辭令,就是「急於保住自己職位的人會說假話和蠢話」,別的我就不說了。
J:他們還說這些群聊內容沒有真的那麼機密,所以洩露出去沒有那麼危險。您覺得真是那樣嗎?
G: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國防部Pete Hegseth部長說:「我們的F-18(戰鬥)機群在半小時內升空,打擊也門的胡塞據點...」,我們都知道胡塞集團具備防空能力,而我們這些戰機是由人來駕駛完成任務的,不是無人機,這些戰機的升空時間若不是最敏感最機密信息,那美國就沒有任何信息值得保護了。我不是說柯林頓夫人地下室的電郵服務器不重要,但她從來沒有把美軍行動的發起時間和打擊目標放在商業軟件平台上。
J:您在大西洋報上發的那篇報導令人震驚,可以在這裡說說過程嗎?當發現被加入一個錯誤的聊天群組時,您為甚麼沒有馬上聲明並退出?
G:我工作的任務之一,是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中了解政府在做甚麼。雖然我到處認識所有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這麼容易的。
J:但您看到國家安全顧問在發言。
G:我起初不知真假。我和同事談論所聽到的事,猜想是不是在故意放謠言活動,或是在掩人耳目設甚麼陷阱,或是專門要看我會有甚麼愚蠢或令人尷尬的反應--這些日子人們都喜歡攻擊記者。我和同事都覺得這絕不會是真的--太愚蠢了嘛!
J:那麼您是甚麼時候發現這是真正在發生的事件?
G:15號星期六上午11:44,是國防部Hegseth部長說開始扔炸彈的時刻。我對自己說,那我就坐在這裡等著看,社交媒體上會有反應。果然就在那個時刻,炸彈落在也門首都,也就是胡塞武裝的據點--如果這還不是真實事件,那我就不懂是甚麼樣的瘋狂操作了。
J:當時您為甚麼決定發表,但又不發表全部的紀錄副本?
G:我沒有立即發表全部紀錄的副本,因為覺得其中有些內容是機密。轟炸胡塞還在進行中,我不想作洩露軍事細節,讓美軍受損的人。星期一早晨,我退出那個聊天群,聯絡國安顧問、川普高級顧問、白宮幕僚長、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我把文稿電郵給他們,表示我要如此這般報導這件事,請Waltz確認這「胡塞PC」的Signal聊天群。兩個小時後國安委員會回話承認這是真的,於是我發表了。
J:但您沒有發表全部副本。
G:對,我考慮有些細節高度敏感,特別是Hegseth部長的發言,純屬軍事行動細節,我的編輯同事會判斷為不宜發表,所以我刪去了。但國安委員會Waltz立即上電視罵我是渣男,說我們大西洋報》《撒謊騙人,說談話中根本沒有祕密等等。天啊,我不懂機密分類,但隨便看這些聊天內容,誰都會知道是頂級敏感機密。第二天我說,你們這些人堅持說其中沒有機密,我到各部門去詢問一下,若確實沒有公眾不該知道的機密,那我就發表全部副本好嗎?星期二只有中央情報局(CIA)回話--CIA局長稱沒有機密敏感信息,但他手下的人要求我不發表某內容--沒有任何其他人敢要求為某些東西保密,要求了等於承認有可追究的罪過,至少是玩忽了職守。既然他們淡化軍事行動保密的重要性,我就可以自由判斷,發表除了CIA要求保留的所有其它內容,我們只是媒體,讓美國人民去閱讀判斷吧。
J:幸虧碰到是您,若是其他記者會怎樣?
G:我是美國人,報導國家安全方面的新聞多年,老早就決定絕不分享會損害美國人性命利益的信息。我們可以事後報導批評怎樣都好,我只是好奇他們為甚麼這樣做,後面的理念不符合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我不關心他們的軍機何時起飛,如果換成別人可能會是惡夢一場。比如信息落到一個外交官手中,幾經周轉可能讓胡塞武裝有時間安排實際防空項目。從美國國家安全角度看,把這種信息放到通用信息平台上完全是一場災難。
J: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家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嗎?
G:Waltz編造故事,說我的電話號碼不知怎麼「吸入」他的手機,或發生了某種信號混淆等等離奇假說,甚至馬斯克要調查我是如何操控這件事的,所以我的一個孩子在我們的家庭聊天群裡說,「爸爸終於知道怎樣截屏了哈」,說來好笑,因為我在這方面不太有恩賜,我要問我的孩子。所以說我會操控Signal,還有其它的陰謀論,是很可笑的。關鍵在於他有我的號碼,把我加到那個群裡去了,至於他本來想要加誰,他們不會告訴我。
J:川普政府對很多人採取霸凌姿態,有不少人和機構都屈服,您擔心嗎?
G:不擔心。他們沒法霸凌我。他們若想要把我怎樣就會去做,那是我的代價。但欺負人的必須遇到容他欺負的人--你知道那些向川普屈服的律師事務所、那些電視台、那些媒體,以為只要給了川普所聲稱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會放過你,問題是他不放過,直到你抵擋他。我不怕他們,我們自由媒體在透明的民主社會中有個角色要演。
J:我們這次到底學到甚麼功課?他們辦事就是太馬虎了還是甚麼?
G: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把軍事行動保密當作一回事,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一群認真的人。我覺得Pete Hegseth特別有意思,他幾乎像在演戲,說「我們現在要轟炸...」。你不必扮演國防部長,你就是國防部長嘛。所以你不必分享那種信息,但因為JD Vance副總統也在那個聊天群裡,我不知他是否想炫耀一下。最重要的是,那些把美國當作同盟的國家,本來就已經在懷疑與川普政府的盟友關係了,他們會看到這群人從根本上就不認真。英聯邦、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五眼聯盟國家還有北約組織...隨後有報告,提到以色列在也門有位地面間諜,說我們送出的情報美國就這樣在通用媒體平台上談?美國的這種不可靠就破壞了國家安全。

Thursday, April 3, 2025

沒有FEMA會怎樣?

想一想,一場颶風襲擊墨西哥灣沿岸,而美國卻沒有任何聯邦機構準備迅速向災區發送物資和經濟援助,並給災民臨時的住房補助,各州可以獨自應付災難嗎?

在通常情況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都準備好,要在災難發生後數小時內就可以調集物資,並開始向需要幫助的居民發放經濟援助。

然而,川普的國土安全部(DHS)部長Kristi Noem說,聯邦政府打算取消FEMA,因為總統建議各州來接管救災恢復工作。現在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更加頻繁和嚴重,在沒有聯邦政府幫助的情況下,各州準備好面對這些日益嚴峻的挑戰了嗎?

馬里蘭大學Ming Xie博士是公共緊急事務管理學教授,撰文介紹了FEMA的職責,回應Noem部長。她說美國聯邦政府一向在救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而FEMA是1979年成立的部門,專門協調全國各地的災難應對。

發生災害時,一個州必須請求宣布緊急狀態並獲總統批准,FEMA才能開始提供援助。請求需表明災難非常嚴重,以致該州無法獨自應對。FEMA的職責是協調聯邦機構,提供各州難以自行提供的財政援助和恢復建造,來支持地方政府。

近年來,在災難事件發生期間總有人傳播各種假消息,其中之一就是FEMA以某種形式「接管」。但FEMA並不接管地方政府,相反,它匯集聯邦資源,使各州能夠較快地從損失慘重的災難中恢復過來。

舉例來說,2022年佛州遭到4級颶風Ian的襲擊,FEMA協調了美國海岸防衛隊、國防部和搜救隊進行救援,並立即組織水電人員開始恢復電力,為災區輸送了水和幾百萬份餐點。

截至2025年2月3日,FEMA為2024年風暴提供的經濟援助包括:為颶風Milton有關災害提供$10.4億美元、為颶風Helene提供$4.161億,以及為颶風Debby提供$1.126億,來幫助個人、企業和地方政府恢復正常。

在後勤運輸方面,FEMA協調州和地方政府、美國紅十字會等非營利組織以及各聯邦機構,為緊急避難所提供帆布床、毯子和衛生用品。它還與地方政府合作,分發食物、水和醫療等等重要物資。

FEMA還管理國家洪水保險項目,提供災害準備培訓,幫助各州制定應對計劃以改善其整體應對系統。

2023年8月,野火席捲夏威夷茂宜島,FEMA為倖存者提供了緊急補助金,以滿足他們的食物、衣物和基本物資等等緊急需求。他們為失去家園和財產的居民安排飯店房間、租房援助和經濟援助,花費了$2.95億美元為1,200多家庭租房。這種全面的支持幫助幾千名幾乎失去了一切的人開始重建生活。

FEMA還資助建造了一所臨時學校,以確保學校被燒毀的學生可以繼續上課。夏威夷的人口相對較少,應急資金有限,很難獨自採取類似的應對措施。

較大的州常常也需要幫助。2021年冬季風暴襲擊德州,導致電網和水利基礎設施不堪重負。2月19日德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此後,FEMA迅速協調運送了水、燃料、發電機和毯子等基本物資,幾天之內撥款$280多萬美元,幫助人們臨時租房和進行房屋維修。

若沒有FEMA或其它聯邦政府機構的支持,各州就只好自行管理災難應變和恢復工作。路州和佛州等災害頻繁的州將會面臨昂貴的反覆挑戰,可能會延遲復原,降低其整體恢復的能力。一般來說,人口較少、比較鄉下和比較窮的州會比較缺乏財政資源與運輸能力。若沒有FEMA,他們應對災害會很困難。

懷俄明州國土安全部主任Lynn Budd接受採訪時說:「各州無法每年建立應對災難的能力。」而有FEMA可以避免每個州都搞昂貴的救災安排。各州不是不能安排區域合作,但應急能力都有限。比如駐自己州的國民警衛隊可以協助物資分配,但警衛隊的目的並非提供快速的財政援助。為災民提供住房或計劃長期復建項目,人力物力的代價是很高的。

較富裕的州比較可能自行管理,但較貧窮州就會陷入困境。在資金和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州,只能依賴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努力,而這些組織無法提供FEMA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務。

如果國會在每次災害發生之後必須批准援助,而不是讓FEMA做好應對準備,那麼任何联邦資金的撥付都會很慢。各州將會受國會內鬥的擺佈。若沒有聯邦政府的回應和協調,經濟和生產復甦將不平衡--富裕地區恢復較快,而貧困地區會遭遇比較長久的困難。

這些都說明,若沒有FEMA,協調災害的緊急應變工作因為非常複雜,得到國家援助的各種文書工作可能令人沮喪,而且FEMA確實因此招致過批評。然而,FEMA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率不斷上升,請問:您所在的州對災害到來的準備程度如何?無論是火災、水災還是地震,若沒有聯邦援助,您能度過難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