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默想彼得前書第5章,這一部分專門談論教會群體的相處之道。
1-4節:所以,我這同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證人和分享將來所要顯現的榮耀的人,勉勵在你們中間的長老們:務要牧養在你們當中上帝的羣羊,按着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而是出於樂意。不要轄制所託付你們的羣羊,而是要作他們的榜樣。到了大牧人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到那永不衰殘、榮耀的冠冕。
5-7節:同樣,你們年輕的,要順服年長的。你們大家都要以謙卑當衣服穿上,彼此順服,因為「上帝抵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謙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這樣,到了適當的時候,他必使你們升高。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
彼得在1-3節用了好幾句話來說明怎樣是「牧養上帝的群羊」:就是按上帝的旨意照顧別人,就是不勉強、很樂意地去照顧需要,不是當做一份差事,不是為了某種工錢或自己的好處,不是圖威風去指手畫腳管轄別人,而是處處帶頭作榜樣。
我不知道初期教會有沒有那種只負責星期天講道的牧師。賴特博士的解釋對我很有啟發:這段話是在描繪領導力,但重點不是告訴你怎樣做個好領袖,而是描述了一股熱忱--發自內心要去關心照顧別人的需要,伸手去幫助他們。你在教會遇見過這樣的人吧?
這種人若沒有一個類似於「關懷同工」之類的官銜會影響他們去牧養群羊嗎?大概不會。但賴特博士說,儘管他們未必意識到自己是在帶領引導,他們才是真正的教會領袖--我挺欣賞這個觀念。忽然我想起保羅的話,吩咐信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很多基督徒可能會覺得有牧師、長老去關心就好了,自己不用操心別人的事。這的確合乎對牧長職責的描述,不過你若以為先有職位、後有呼召,那你恐怕把次序顛倒了--無心關懷的人放在甚麼職位都不太會關懷。另外請你記住,我們都蒙召效法基督,以基督的心為心--這意味著基督徒都應該學著彼此關懷,超過其他人。
教會裡哪些人需要關照?生病的、闹意見的固然需要,但我感到那些初來乍到、不了解你們教會的「外人」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他們需要有人願意和他們作朋友,給他們介紹場地和「規矩」,明白詩歌、禱告、講道中的很多屬靈名詞,受到邀請參加某個小組聚會等等。哈,你還應該關心他們過去的基督信仰體驗,以及到底是甚麼風把他們吹來你們教會的,以便發現他們的實際需要。
其實,我們何必把關懷對象限制在來過教會的人?在教會牆壁之外,有很多鄰居、同事、甚至常常見面的一些服務人員,你們如果關心自己的社區,就留心了解和聆聽其他人群尚未滿足的需要,或許也可以為他們發聲吧。基督徒何必過分狹窄地只關注可能來參加聚會的人?當彼得說「你們必得到榮耀冠冕」時,他難道只講教會牆壁之內?
在中華文化中,我們用「貴人」這個詞來形容那些有機會幫助、也樂意幫助、並得到他人敬重的人。你若遇到了貴人,即使那人沒有頭銜,你也會樂意支持和聽他/她的。你是別人命中的貴人,以至於別人遇見你就為你感恩嗎?如果是,那麼你一定是一位好的領袖。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Monday, August 30, 2021
Friday, August 27, 2021
阿富汗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事搞得紛紛揚揚。阿富汗的遜尼派伊斯蘭政治軍事組織塔利班很快從游擊隊變成奪取政權的贏家,截堵通往機場的路,不准許人搭機隨美國人逃跑。阿富汗人民看來需要逃難的很多了,情況一團糟。
美軍是怎樣去到阿富汗的呢?2001年911事件後,塔利班窩藏並拒絕提交阿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所以美國率領北約組織發起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從此開始栽培訓練阿富汗的新政府和武裝力量。現在看,這些栽培訓練沒有成功。
昨天看見一位曾兩次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人撰文,介紹阿富汗的實際情況,挺驚訝的。他說咱們不該對阿富汗現狀結局感到震驚--你震驚是因為你一直都被咱們的體制蒙騙了。
那麼是否不該撤軍?Lucas Kunce寫道:第一:20年來,政客、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一直在阿富汗問題上向美國人民說謊。二:現在發生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說並非如此的人都是在騙人。
他為甚麼能夠這樣說呢?因為他在阿富汗服役作為軍官,學了當地的語言,曾與一切可能接觸的人接觸,包括阿富汗老百姓、他們的精英分子、盟軍、甚至和塔利班對話。Kunce說美國希望栽培起來、最終能夠捍衛自己國家的安全部隊,其實有些像阿富汗人被美國人雇用--由美國納稅人出錢,應召的都是些非軍事人員(紙老虎),來盡量從事軍事工作,同時有人也趁機為自己撈一把。--這些人怎能預備好在美軍撤退那天起來戰鬥呢!
我從來不知道Kunce說的這情況,是否可能屬實呢?可能的。阿富汗屬於東方文化,美國人很可能低估了把它改造為運用個人自由和民主意志、放棄伊斯蘭傳統文化價值、負責擔負起與其他派別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對抗重任的艱鉅性。即使行得通,也需要先撤軍和改換工作團隊吧?讓軍人去搞文化改造是不在行的。--多年來美國的政客、軍事將領、媒體卻絕口不提這個實質性問題。
Kunce說伊拉克的情形也類似,因為他曾經參與伊拉克的安全武裝部隊的培訓工作。他去的時候已有個圖表,用紅、綠、黃燈表示伊拉克那些培訓任務的完成情況--綠燈表示完成了,黃燈表示需要改進,紅燈表示根本不行。Kunce看見那些綠燈很高興,可是和那些伊拉克人員交往時就知道還不行。他曾試圖改動顏色,讓那張圖表顯示實情,根本不行--以前的評估不可降級--這豈不是為了讓戰爭繼續進行下去而說謊嗎?
別人問Kunce,2021年阿富汗撤軍是否一個正確決定?他總回答說絕對不正確。他說正確的撤軍時間本來應該是2002或2003年:一年不撤,塔利班就多一年游擊反抗世界最強武力之美國的經驗。20年後,美國犧牲了2500性命,花費了$20兆美元,現在撤軍已經為時太晚。
Kunce覺得美國這20年來堅持不撤軍的一些政客並沒有接受這些事實真相,倒裝作阿富汗一直還維持得不錯的模樣,好像上星期撤軍才把事情搞砸。開甚麼國際玩笑!美國不如把這錢拿回來,在本土建設自己的國家。
Kunce最近看見華盛頓的有些政客,對於拿出幾兆來投資在國家基礎設施的提案斤斤計較,很不以為然。他說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阿富汗損失了金錢和丧失了生命,最重要的是這些政客代表了從裡到外徹底的系統性不誠實。
另外,美國政客喜歡鼓吹說經濟恢復了,其實沒有恢復。Kunce是密蘇里人,那裡的經濟自從大蕭條以來是恢復得最慢的一個州,到處都有木板擋起來的商店和空蕩的停車場。精英們喜歡講論他們如何解決了金融危機,房地產如何蓬勃興旺起來,可Kunce家作為小老百姓,房子放到市場上兩年才終於賣掉。房子賣了4萬3千美元,而他父親的房貸欠款7萬8千。
還是和普通美國人平起平坐想一下吧。Kunce強調的還是那兩句話作開端:20年來,政治家、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在阿富汗問題上向我們撒謊;而現在的結局是無法避免的,誰說不是如此都是在騙人。
我相信Kunce的話。說來說去,拜登總統算是很有勇氣了,這種進退不得、吃力擔責又不會得到讚美的事...長痛不如短痛。教訓是甚麼?報喜不報憂讓人面子好看,長遠來看卻必有一天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順帶說明一下,從阿富汗撤軍並不是拜登總統的決定,而是川普總統早已和塔利班組織達成了協議:只要你不把阿富汗變成襲擊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活動大本營,我們就在14個月以內撤軍--且不談塔利班組織的承諾是否可信,據說這個協議中沒有現任阿富汗政府的任何角色,也不限制塔利班對其它目標搞恐怖襲擊--你說這會有好的收場嗎?哈,塔利班之外還有其他與它做對的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
美軍是怎樣去到阿富汗的呢?2001年911事件後,塔利班窩藏並拒絕提交阿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所以美國率領北約組織發起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從此開始栽培訓練阿富汗的新政府和武裝力量。現在看,這些栽培訓練沒有成功。
昨天看見一位曾兩次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人撰文,介紹阿富汗的實際情況,挺驚訝的。他說咱們不該對阿富汗現狀結局感到震驚--你震驚是因為你一直都被咱們的體制蒙騙了。
那麼是否不該撤軍?Lucas Kunce寫道:第一:20年來,政客、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一直在阿富汗問題上向美國人民說謊。二:現在發生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說並非如此的人都是在騙人。
他為甚麼能夠這樣說呢?因為他在阿富汗服役作為軍官,學了當地的語言,曾與一切可能接觸的人接觸,包括阿富汗老百姓、他們的精英分子、盟軍、甚至和塔利班對話。Kunce說美國希望栽培起來、最終能夠捍衛自己國家的安全部隊,其實有些像阿富汗人被美國人雇用--由美國納稅人出錢,應召的都是些非軍事人員(紙老虎),來盡量從事軍事工作,同時有人也趁機為自己撈一把。--這些人怎能預備好在美軍撤退那天起來戰鬥呢!
我從來不知道Kunce說的這情況,是否可能屬實呢?可能的。阿富汗屬於東方文化,美國人很可能低估了把它改造為運用個人自由和民主意志、放棄伊斯蘭傳統文化價值、負責擔負起與其他派別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對抗重任的艱鉅性。即使行得通,也需要先撤軍和改換工作團隊吧?讓軍人去搞文化改造是不在行的。--多年來美國的政客、軍事將領、媒體卻絕口不提這個實質性問題。
Kunce說伊拉克的情形也類似,因為他曾經參與伊拉克的安全武裝部隊的培訓工作。他去的時候已有個圖表,用紅、綠、黃燈表示伊拉克那些培訓任務的完成情況--綠燈表示完成了,黃燈表示需要改進,紅燈表示根本不行。Kunce看見那些綠燈很高興,可是和那些伊拉克人員交往時就知道還不行。他曾試圖改動顏色,讓那張圖表顯示實情,根本不行--以前的評估不可降級--這豈不是為了讓戰爭繼續進行下去而說謊嗎?
別人問Kunce,2021年阿富汗撤軍是否一個正確決定?他總回答說絕對不正確。他說正確的撤軍時間本來應該是2002或2003年:一年不撤,塔利班就多一年游擊反抗世界最強武力之美國的經驗。20年後,美國犧牲了2500性命,花費了$20兆美元,現在撤軍已經為時太晚。
Kunce覺得美國這20年來堅持不撤軍的一些政客並沒有接受這些事實真相,倒裝作阿富汗一直還維持得不錯的模樣,好像上星期撤軍才把事情搞砸。開甚麼國際玩笑!美國不如把這錢拿回來,在本土建設自己的國家。
Kunce最近看見華盛頓的有些政客,對於拿出幾兆來投資在國家基礎設施的提案斤斤計較,很不以為然。他說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阿富汗損失了金錢和丧失了生命,最重要的是這些政客代表了從裡到外徹底的系統性不誠實。
另外,美國政客喜歡鼓吹說經濟恢復了,其實沒有恢復。Kunce是密蘇里人,那裡的經濟自從大蕭條以來是恢復得最慢的一個州,到處都有木板擋起來的商店和空蕩的停車場。精英們喜歡講論他們如何解決了金融危機,房地產如何蓬勃興旺起來,可Kunce家作為小老百姓,房子放到市場上兩年才終於賣掉。房子賣了4萬3千美元,而他父親的房貸欠款7萬8千。
還是和普通美國人平起平坐想一下吧。Kunce強調的還是那兩句話作開端:20年來,政治家、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在阿富汗問題上向我們撒謊;而現在的結局是無法避免的,誰說不是如此都是在騙人。
我相信Kunce的話。說來說去,拜登總統算是很有勇氣了,這種進退不得、吃力擔責又不會得到讚美的事...長痛不如短痛。教訓是甚麼?報喜不報憂讓人面子好看,長遠來看卻必有一天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順帶說明一下,從阿富汗撤軍並不是拜登總統的決定,而是川普總統早已和塔利班組織達成了協議:只要你不把阿富汗變成襲擊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活動大本營,我們就在14個月以內撤軍--且不談塔利班組織的承諾是否可信,據說這個協議中沒有現任阿富汗政府的任何角色,也不限制塔利班對其它目標搞恐怖襲擊--你說這會有好的收場嗎?哈,塔利班之外還有其他與它做對的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
Thursday, August 26, 2021
新冠:上帝恩待了黑非洲?
非洲大陸7月中旬以來的Covid死亡人數增加了。不過比起美洲、歐洲、亞洲來,黑非洲的新冠感染數目相當低,原因還不太清楚。有公共衛生部門團隊去研究這個問題,審核了一些科學文獻和報告,試圖得到一些借鑒,發現好幾個因素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抗疫成果,我列在這裡給你參考。
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口年齡、沒有長期病患/老年護理設施、因先前接觸過類似病毒而有產生了潛在的交叉免疫力、因測試有限而少記了死亡數目、非洲各國政府採取了有效的抗疫應對措施等等。(本文提到的「黑非洲」是指除去北非阿拉伯世界的幾個國家後,非洲大陸的其餘國家。)
第一個原因很可能是黑非洲的人口年齡比較年輕。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死亡的人口大多在65歲以上,北美、南美、歐洲、亞洲人口的平均年齡中位數在32歲到42.5歲之間,而黑非洲的人口的平均中位年齡只有18歲。
就拿加拿大和烏干達比較,兩國人口差不多。加拿大的平均中位年齡是41.1歲,其中18%的人口是65歲以上。相比之下,烏干達的平均中位年齡是16.7歲,其中只有2%是65歲以上的老人。結果加拿大的covid感染總數是150萬,死了2萬7千人,而烏干達的感染總數不到10萬,死亡人數是3000。顯然,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越多,受covid大流行的衝擊越大。
第二個原因是黑非洲沒有長期病患或老年護理的機構設施。住在這些護理場所之內常常有很大的新冠感染風險,加拿大的第一波死亡人口有81%發生在這些地方。而在黑非洲,老人的照顧一般靠家庭,這就減少了正式的護理人員在防護不足時帶來的感染。南非是黑非洲國家中新冠感染最嚴重的國家,他們在第一波時有33%d的感染發生在這種長期護理機構。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若接觸過地方性的死亡率不高、病症也不嚴重的冠狀病毒,就比沒接觸過的人抵抗力強。在非洲鄉村地區,人與蝙蝠互動的機會還是滿平常的,這情形可能會使人產生「交叉免疫力」--這可能是黑非洲受covid-19衝擊較小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與測試能力有關:黑非洲的新冠測試有限,數據收集得不如世界上其他地區充分,所以新冠引起的死亡可能有一些沒有記錄下來。
第五個原因可能是黑非洲各國政府的公共衛生部門的抗疫有效。有好幾個國家對疫情的反應很快,從一開始就採取了普查、建立專門的工作組來協調抗疫、切斷中國航班的往來,40個非洲國家關閉了邊境。他們還在黑非洲國家之間分享關於Covid的資訊。
高收入國家把醫療重點放在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上,而黑非洲的公共衛生研究機構把力量集中在傳染病治理上。他們以監測、診斷、和儘快抑制疾病在非洲傳播方面的工作為重點。
但嚴格封鎖給整個黑非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封鎖導致吃飯沒有保障、性暴力和少女懷孕增多、以及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的治療中斷等等。非洲的54個國家情況不盡相同,各國應該根據當地健康、社會和經濟現實採取相應的措施。
南非這次經歷了比其它黑非洲國家格外嚴重的疫情,很多人住院、死亡。其中除了她的老年人口比較多,擁有一個長期護理行業,還因為他們有較高比率的愛滋病和肺結核患者,加重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風險。他們也有比較好的測試確診能力,疫情紀錄和報告比較完整。
那麼美國可以從黑非洲的新冠應對策略得到甚麼借鑑呢?美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當然不能改,封鎖交通和城市的代價太重,也不值得強調。有幾位衛生保健專家研究分析的結果報告說:
首先,與民眾比較好地進行溝通和教育,可以幫助抑制疫情的傳播。其次,政府應該對受衝擊比較大的行業進行經濟上的補助--黑非洲可能需要從國外機構尋求援助。
第三,政府保健部門應該確保,在疾病流行時能夠提供醫療系統的調配機制。比如在印度,氧氣短缺時需要快速通暢的調配和運輸。第四,國際抗疫援助需要優先開發疫苗,並有一定的協調,確保需要的地區都有機會得到疫苗。
現在,新的病毒變異在比較年輕的人口當中引起重症和死亡,讓非洲更容易受到嚴重的Covid地方流行病衝擊。人們需要嚴密監測這些病毒分子的流行變異,進一步研究了解潛在的非洲重症傳播機制。
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口年齡、沒有長期病患/老年護理設施、因先前接觸過類似病毒而有產生了潛在的交叉免疫力、因測試有限而少記了死亡數目、非洲各國政府採取了有效的抗疫應對措施等等。(本文提到的「黑非洲」是指除去北非阿拉伯世界的幾個國家後,非洲大陸的其餘國家。)
第一個原因很可能是黑非洲的人口年齡比較年輕。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死亡的人口大多在65歲以上,北美、南美、歐洲、亞洲人口的平均年齡中位數在32歲到42.5歲之間,而黑非洲的人口的平均中位年齡只有18歲。
就拿加拿大和烏干達比較,兩國人口差不多。加拿大的平均中位年齡是41.1歲,其中18%的人口是65歲以上。相比之下,烏干達的平均中位年齡是16.7歲,其中只有2%是65歲以上的老人。結果加拿大的covid感染總數是150萬,死了2萬7千人,而烏干達的感染總數不到10萬,死亡人數是3000。顯然,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越多,受covid大流行的衝擊越大。
第二個原因是黑非洲沒有長期病患或老年護理的機構設施。住在這些護理場所之內常常有很大的新冠感染風險,加拿大的第一波死亡人口有81%發生在這些地方。而在黑非洲,老人的照顧一般靠家庭,這就減少了正式的護理人員在防護不足時帶來的感染。南非是黑非洲國家中新冠感染最嚴重的國家,他們在第一波時有33%d的感染發生在這種長期護理機構。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若接觸過地方性的死亡率不高、病症也不嚴重的冠狀病毒,就比沒接觸過的人抵抗力強。在非洲鄉村地區,人與蝙蝠互動的機會還是滿平常的,這情形可能會使人產生「交叉免疫力」--這可能是黑非洲受covid-19衝擊較小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與測試能力有關:黑非洲的新冠測試有限,數據收集得不如世界上其他地區充分,所以新冠引起的死亡可能有一些沒有記錄下來。
第五個原因可能是黑非洲各國政府的公共衛生部門的抗疫有效。有好幾個國家對疫情的反應很快,從一開始就採取了普查、建立專門的工作組來協調抗疫、切斷中國航班的往來,40個非洲國家關閉了邊境。他們還在黑非洲國家之間分享關於Covid的資訊。
高收入國家把醫療重點放在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上,而黑非洲的公共衛生研究機構把力量集中在傳染病治理上。他們以監測、診斷、和儘快抑制疾病在非洲傳播方面的工作為重點。
但嚴格封鎖給整個黑非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封鎖導致吃飯沒有保障、性暴力和少女懷孕增多、以及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的治療中斷等等。非洲的54個國家情況不盡相同,各國應該根據當地健康、社會和經濟現實採取相應的措施。
南非這次經歷了比其它黑非洲國家格外嚴重的疫情,很多人住院、死亡。其中除了她的老年人口比較多,擁有一個長期護理行業,還因為他們有較高比率的愛滋病和肺結核患者,加重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風險。他們也有比較好的測試確診能力,疫情紀錄和報告比較完整。
那麼美國可以從黑非洲的新冠應對策略得到甚麼借鑑呢?美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當然不能改,封鎖交通和城市的代價太重,也不值得強調。有幾位衛生保健專家研究分析的結果報告說:
首先,與民眾比較好地進行溝通和教育,可以幫助抑制疫情的傳播。其次,政府應該對受衝擊比較大的行業進行經濟上的補助--黑非洲可能需要從國外機構尋求援助。
第三,政府保健部門應該確保,在疾病流行時能夠提供醫療系統的調配機制。比如在印度,氧氣短缺時需要快速通暢的調配和運輸。第四,國際抗疫援助需要優先開發疫苗,並有一定的協調,確保需要的地區都有機會得到疫苗。
現在,新的病毒變異在比較年輕的人口當中引起重症和死亡,讓非洲更容易受到嚴重的Covid地方流行病衝擊。人們需要嚴密監測這些病毒分子的流行變異,進一步研究了解潛在的非洲重症傳播機制。
Tuesday, August 24, 2021
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鈣和鎂
人體必不可少的礦物質主要有7種:鈣、磷、鉀、硫、鈉、氯和鎂,其中鈣和鎂特別重要。另外人體還需要14種微量元素:鐵、硒、碘、鉻、鋅、氟化物、銅、錳、鉬、硼、矽、釩、鎳和鍶。
各種維生素能夠催化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而不會生成副產品。有些礦物質卻會成為身體結構的一部分,與食物中的礦物質互相作用,影響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這裡記下鈣和鎂和其它營養素有哪些主要的互相反應,以致會影響到身體吸收。
人體內最豐富的礦物質是鈣。它是骨骼的主要建材,在激素和酶的分泌和調節上也發揮不少作用。很多食物中都含不少鈣,人體每天大概需要攝入1000-1200毫克左右的鈣。不過你無法一次吸收那麼多,你的身體每次從食物中最多能吸收500毫克的鈣。如果你同時還要吸收其它礦物質,那就要少吸收一些鈣,因為你身體的吸收能力一時有限。
如果你的食物是高蛋白質和高鹽,那麼會影響你從食物中吸收鈣的能力。長期缺鈣會引起高血壓、骨質疏鬆,可能還會引起結腸癌。缺乏維生素D也會引起鈣吸收不良。
鎂是另一種人體必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來幫助身體的能量代謝,以及肌肉和神經的成長建造。任何含有葉綠素的食物,還有杏仁、無糖的巧克力和全穀物都提供鎂。人體每天需要攝入320-420毫克的鎂。鎂補充片劑可以用來治療、管理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但每天用量不可超過350毫克,免得給腎增加負擔。補充太多的鎂會從腎臟排出,除非腎臟有問題,服用鎂片一般還是安全的。
酗酒或腎臟有病,以及有些抗生素、利尿劑和抗腫瘤藥物都會引起體內鎂的缺乏,蛋白質攝入太低或太高也會影響,可以考慮適當地補充鎂。當然,你最好不要酗酒,並適當調整蛋白質的攝入量。注意,補充鎂片過量會發生噁心、嘔吐、拉肚和低血壓等症狀。還有,空腹吃鎂片可能會引起胃不舒服。
鈣和鎂最好從食物中吸收,而不要靠補充保健藥片。高鈣食品包括菠菜、芥藍、秋葵、甘藍(kale和callard),大多是有些發苦的綠葉菜。還有柑橘、杏仁、沙丁魚罐頭、奶製品和豆類。
富含鎂的食品包括黑豆、西蘭花、青豆、葡萄/葡萄乾、豆腐、花生、無花果、李子、杏、棗、各種瓜籽和堅果、燕麥、麩皮麥片等等,都是高纖維食品。不少水果你如果連皮吃掉都富含鎂。你看,除非你太挑食,一般健康人的食物中都提供了足夠的鎂。
總之,我們的身體同時倚賴鈣和鎂,缺少了鎂,體內的鈣也不能好好地發揮正常功用。鈣片吃多了會引起身體的其它問題,但多吃高鈣食品十分安全。還有,蛋白質吃多了可能會耗用體內比較多的鎂營養素,以至於引起鎂的缺乏,要注意補充。
本文內容取自Baylor大學臨床營養學家Roberta H. Anding關於營養的普及課程講演,Nutrition Made Clear。我自己聽了覺得有幫助,要讚美主的精確設計和恩賜,分享給你,祝你健康!
各種維生素能夠催化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而不會生成副產品。有些礦物質卻會成為身體結構的一部分,與食物中的礦物質互相作用,影響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這裡記下鈣和鎂和其它營養素有哪些主要的互相反應,以致會影響到身體吸收。
人體內最豐富的礦物質是鈣。它是骨骼的主要建材,在激素和酶的分泌和調節上也發揮不少作用。很多食物中都含不少鈣,人體每天大概需要攝入1000-1200毫克左右的鈣。不過你無法一次吸收那麼多,你的身體每次從食物中最多能吸收500毫克的鈣。如果你同時還要吸收其它礦物質,那就要少吸收一些鈣,因為你身體的吸收能力一時有限。
如果你的食物是高蛋白質和高鹽,那麼會影響你從食物中吸收鈣的能力。長期缺鈣會引起高血壓、骨質疏鬆,可能還會引起結腸癌。缺乏維生素D也會引起鈣吸收不良。
鎂是另一種人體必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來幫助身體的能量代謝,以及肌肉和神經的成長建造。任何含有葉綠素的食物,還有杏仁、無糖的巧克力和全穀物都提供鎂。人體每天需要攝入320-420毫克的鎂。鎂補充片劑可以用來治療、管理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但每天用量不可超過350毫克,免得給腎增加負擔。補充太多的鎂會從腎臟排出,除非腎臟有問題,服用鎂片一般還是安全的。
酗酒或腎臟有病,以及有些抗生素、利尿劑和抗腫瘤藥物都會引起體內鎂的缺乏,蛋白質攝入太低或太高也會影響,可以考慮適當地補充鎂。當然,你最好不要酗酒,並適當調整蛋白質的攝入量。注意,補充鎂片過量會發生噁心、嘔吐、拉肚和低血壓等症狀。還有,空腹吃鎂片可能會引起胃不舒服。
鈣和鎂最好從食物中吸收,而不要靠補充保健藥片。高鈣食品包括菠菜、芥藍、秋葵、甘藍(kale和callard),大多是有些發苦的綠葉菜。還有柑橘、杏仁、沙丁魚罐頭、奶製品和豆類。
富含鎂的食品包括黑豆、西蘭花、青豆、葡萄/葡萄乾、豆腐、花生、無花果、李子、杏、棗、各種瓜籽和堅果、燕麥、麩皮麥片等等,都是高纖維食品。不少水果你如果連皮吃掉都富含鎂。你看,除非你太挑食,一般健康人的食物中都提供了足夠的鎂。
總之,我們的身體同時倚賴鈣和鎂,缺少了鎂,體內的鈣也不能好好地發揮正常功用。鈣片吃多了會引起身體的其它問題,但多吃高鈣食品十分安全。還有,蛋白質吃多了可能會耗用體內比較多的鎂營養素,以至於引起鎂的缺乏,要注意補充。
本文內容取自Baylor大學臨床營養學家Roberta H. Anding關於營養的普及課程講演,Nutrition Made Clear。我自己聽了覺得有幫助,要讚美主的精確設計和恩賜,分享給你,祝你健康!
Saturday, August 21, 2021
美國政治:試走極端?
前天有個人開車到國會圖書館(離最高法院和國會大廈很近),說他車上有炸彈,要求所有的民主黨人下台,害得國會山莊關閉了大半天。
這事說明自從1月6日暴亂事件以後,國會安全問題仍然很大吧?不過有個人居然表示理解,就是那位1月6日在Stop the Steal大會上煽動眾人闖國會的阿拉巴馬眾議員Mo Brooks。那天他說「Today is the day American patriots start taking down names and kicking a**」,現在他說「I understand citizenry anger directed at dictatorial Socialism and its threat to liberty, freedom and the very fabric of society」,意思那個發出炸彈威脅的人是在反對社會主義「獨裁」和倡導自由(註:很多美國人把富人納稅辦公益事業叫作「社會主義」,他們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集體所有制或計劃經濟)。
國會成員表這種態,豈不是公開邀請其他人發出類似的武力威脅嗎?本來大家應該一致聲討這類事件才對--因為美國政治不鼓勵暴力。
噢,你對政府有怒氣,你以為上次大選被你所不支持的黨派「偷」去了,你相信美國正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位眾議員說用炸彈威脅是合理反應--這太危險了。
Brooks議員之所以敢這麼煽動,並且我們還沒看見其他共和黨人出來譴責這種極端主義,當然是因為有一批民眾支持,就是那些川普的鐵桿粉絲--那些人到現在還在相信川普「實際勝選」的謊言。說不定Brooks這麼極端還增加了自己的「名望」,讓他下次競選參議員成功呢!共和黨越走越反民主、越來越極端了吧?
當然,他們把走「社會主義」道路--搞全民醫保啦,倡導各族裔群組都得到均等公平機會啦等等--叫作「極端」,而保留白人至上主義傳統,無論用甚麼手段都不會是「極端」的。你說呢?美國人的意見分歧比任何時候都大,遺憾。
本文參考了CNN的一篇分析文章This Mo Brooks Statement。
這事說明自從1月6日暴亂事件以後,國會安全問題仍然很大吧?不過有個人居然表示理解,就是那位1月6日在Stop the Steal大會上煽動眾人闖國會的阿拉巴馬眾議員Mo Brooks。那天他說「Today is the day American patriots start taking down names and kicking a**」,現在他說「I understand citizenry anger directed at dictatorial Socialism and its threat to liberty, freedom and the very fabric of society」,意思那個發出炸彈威脅的人是在反對社會主義「獨裁」和倡導自由(註:很多美國人把富人納稅辦公益事業叫作「社會主義」,他們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集體所有制或計劃經濟)。
國會成員表這種態,豈不是公開邀請其他人發出類似的武力威脅嗎?本來大家應該一致聲討這類事件才對--因為美國政治不鼓勵暴力。
噢,你對政府有怒氣,你以為上次大選被你所不支持的黨派「偷」去了,你相信美國正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位眾議員說用炸彈威脅是合理反應--這太危險了。
Brooks議員之所以敢這麼煽動,並且我們還沒看見其他共和黨人出來譴責這種極端主義,當然是因為有一批民眾支持,就是那些川普的鐵桿粉絲--那些人到現在還在相信川普「實際勝選」的謊言。說不定Brooks這麼極端還增加了自己的「名望」,讓他下次競選參議員成功呢!共和黨越走越反民主、越來越極端了吧?
當然,他們把走「社會主義」道路--搞全民醫保啦,倡導各族裔群組都得到均等公平機會啦等等--叫作「極端」,而保留白人至上主義傳統,無論用甚麼手段都不會是「極端」的。你說呢?美國人的意見分歧比任何時候都大,遺憾。
本文參考了CNN的一篇分析文章This Mo Brooks Statement。
Thursday, August 19, 2021
美國的人口變化
美國每10年統計一次人口。去年統計的結果終於出來了,發現了甚麼呢?
首先是白人人口減少了,從2010年的1.96億變成了2020年的1.91億,少了500萬人。如果看人口比率,2010年白人佔了總人口的63.7%,到2020年,他們只佔了57.8%。雖然仍然是白人的人數最多,但在加州他們已經不是最多了,那裡的拉丁裔人數超過了白人。
不過有些人口統計學家指出,其實白人人口不是減少了,而是由於混血,現在更多人轉而認同自己為「多種族」。2010年只有900萬人說自己是多種族,202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3380萬,相當於美國人口的10%。
填寫人口統計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的族裔包括白人、黑人、亞裔、美國土著、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拉丁裔等等。這次統計的結果發現拉丁裔陡增到4990萬,超過了黑人人口(4690萬),成為美國第二大族裔。然而人口統計學家說,有些填拉丁裔的人恐怕本來應該填太平洋島民,尤其是那些從拉丁美洲來、操西班牙語的移民,他們可能不確定應該如何填寫,就選了Hispanic。
其次是美國更加城市化了。幾乎所有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都市地區,人們從較小的郡搬遷到較大的郡。80%的大都市人口增加,而將近一半的小城市人口也增加。其中鳳凰城的人口增長最快,超過了費城,從第六大城市變為第五大城市。
第三是由於出生率下降,兒童數目的比率縮小了,成人相對增多--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在18歲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0%。1950-60年代的一大批「嬰兒潮」現在全都進入退休,18歲以內的人口數目卻從7420萬減少到7310萬,其中住在美國東北地區的最少,只佔當地人口的20%,而南方地區最多,大約佔了22.5%。
第四,全美國10年來人口增長了7.4%,是大蕭條以來增長最少的。其中增長最多的是拉丁裔,2020年達到6210萬。他們大多去到佛州、德州、紐約、加州和伊利諾伊。同時,亞裔在這10年中增長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的人口一躍達到2400萬。
最後,人口在某些意料外的地區大增,比如退休人口大批湧到佛州原來的養牛草場,到新建造的社區住下來。又比如北達科他州搞能源開發,有一個郡的人口10年來增長了131%,附近另一個郡也增長了83%。
人口減少最明顯的地區是西弗吉尼亞,以及遙遠太平洋島上的波多黎各。
本文內容取自美聯社的解說文章:5 takeaways from the release of 2020 census data。
首先是白人人口減少了,從2010年的1.96億變成了2020年的1.91億,少了500萬人。如果看人口比率,2010年白人佔了總人口的63.7%,到2020年,他們只佔了57.8%。雖然仍然是白人的人數最多,但在加州他們已經不是最多了,那裡的拉丁裔人數超過了白人。
不過有些人口統計學家指出,其實白人人口不是減少了,而是由於混血,現在更多人轉而認同自己為「多種族」。2010年只有900萬人說自己是多種族,202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3380萬,相當於美國人口的10%。
填寫人口統計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的族裔包括白人、黑人、亞裔、美國土著、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拉丁裔等等。這次統計的結果發現拉丁裔陡增到4990萬,超過了黑人人口(4690萬),成為美國第二大族裔。然而人口統計學家說,有些填拉丁裔的人恐怕本來應該填太平洋島民,尤其是那些從拉丁美洲來、操西班牙語的移民,他們可能不確定應該如何填寫,就選了Hispanic。
其次是美國更加城市化了。幾乎所有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都市地區,人們從較小的郡搬遷到較大的郡。80%的大都市人口增加,而將近一半的小城市人口也增加。其中鳳凰城的人口增長最快,超過了費城,從第六大城市變為第五大城市。
第三是由於出生率下降,兒童數目的比率縮小了,成人相對增多--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在18歲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0%。1950-60年代的一大批「嬰兒潮」現在全都進入退休,18歲以內的人口數目卻從7420萬減少到7310萬,其中住在美國東北地區的最少,只佔當地人口的20%,而南方地區最多,大約佔了22.5%。
第四,全美國10年來人口增長了7.4%,是大蕭條以來增長最少的。其中增長最多的是拉丁裔,2020年達到6210萬。他們大多去到佛州、德州、紐約、加州和伊利諾伊。同時,亞裔在這10年中增長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的人口一躍達到2400萬。
最後,人口在某些意料外的地區大增,比如退休人口大批湧到佛州原來的養牛草場,到新建造的社區住下來。又比如北達科他州搞能源開發,有一個郡的人口10年來增長了131%,附近另一個郡也增長了83%。
人口減少最明顯的地區是西弗吉尼亞,以及遙遠太平洋島上的波多黎各。
本文內容取自美聯社的解說文章:5 takeaways from the release of 2020 census data。
Tuesday, August 17, 2021
與基督一同受苦是榮幸
使徒彼得不斷地提說「受苦」,尤其是作奴隸的信徒,需要知道怎樣對待生活中的受苦。在第2章彼得說「你們看,基督也為有價值的事情受苦難,他是我們的榜樣」;第3章他說不要怕受苦,因為基督我們的王已得勝;在本章,彼得說為基督的名受苦或被辱罵不是隨便誰都有資格的,乃是一份特別的榮幸。
彼得前書4章12-19節:
親愛的,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你們,不要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若有人因是基督徒而受苦,不要引以為恥,倒要因這名而歸榮耀給上帝。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若是先從我們開始,那麼,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若是義人還僅僅得救,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所以,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的靈魂交給那信實的造物主。
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理論上人人都會問「為甚麼這件事臨到我」,對嗎?不問就不會知道所受的苦是不是因為作惡或管閒事,因而汲取必要的教訓;或者是為爭取公益的事得到眾人支持是不是有價值。
很多基督徒從來沒有想到為基督的名爭取公益,尋求許多人的好處--我這幾年發現基督徒失去美好見證的機會,是因為錯誤的神學--以為廣傳福音不必發展公益事業,不用理會別人呼籲社會中有不公義。
但教會如果把傳福音和爭取社會大眾公益聯繫起來,信徒在其中所受的苦和所吃的虧就是名副其實為基督的名了!其中一個爭取公益的例子就是擺脫房主階級的心態,為在社區內增加低端住房發聲。
「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彼得說的「福」未必是多得金錢,而是上帝的靈在身上,可以彰顯榮耀上帝的公義。--你受苦、受冤枉、吃虧如果是為了基督的名,不要引以為恥,倒要歸榮耀給上帝,因為你不再是自己一人,乃沾了上帝的榮光。
並非所有基督徒受苦都是為基督的名。有時遇到意外或自然災害,有時不知是甚麼原因生病,傳統上人們都傾向於懷疑是不是受到上帝懲罰,未必。但彼得在這裡提醒我們,殺人(害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等等都可能會引起受苦,基督徒要避免因為做這些事受苦。
朋友,你看見過基督徒因為行事不義而受苦嗎?我知道有些基督徒相信和宣傳關於Covid和疫苗的陰謀論,最後染病死亡的。還有些基督徒盲目崇拜政治偶像,被煽動去闖國會試圖推翻民主選舉結果而定罪的。這些事情是否說明「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你似乎無法證明不是。
你如果相信自己因為是上帝的兒女,就可以奉主的名作惡而不受懲罰,那就錯了。上帝的恩典被你浪費和忽視了,然後你出於恐懼和憤怒參與那些不義的事情,好像沒有得過任何上帝恩惠一樣。不是說你不會得救,但你沒有必要再談論不敬虔的人將會如何了,因為你不是審判者,不是高高在上。
很多基督徒相信各種陰謀論,被引誘做有害無益的事--這些陰謀論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慫恿人不要相信正式媒體的報導。你不必只看一、兩家的報導啊,而是最好多看幾家的報道標題來做比較,包括看你比較信任的媒體。你如果拒絕看「所有的」正式新聞報道,「真相大白」謊言揭穿的那日到來你怎麼會知道呢!我禱告主早日除掉你那片不看新聞、只看社交媒體匿名小道的認知障礙,轉而相信造物主的公義信實。
彼得前書4章12-19節:
親愛的,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你們,不要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若有人因是基督徒而受苦,不要引以為恥,倒要因這名而歸榮耀給上帝。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若是先從我們開始,那麼,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若是義人還僅僅得救,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所以,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的靈魂交給那信實的造物主。
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理論上人人都會問「為甚麼這件事臨到我」,對嗎?不問就不會知道所受的苦是不是因為作惡或管閒事,因而汲取必要的教訓;或者是為爭取公益的事得到眾人支持是不是有價值。
很多基督徒從來沒有想到為基督的名爭取公益,尋求許多人的好處--我這幾年發現基督徒失去美好見證的機會,是因為錯誤的神學--以為廣傳福音不必發展公益事業,不用理會別人呼籲社會中有不公義。
但教會如果把傳福音和爭取社會大眾公益聯繫起來,信徒在其中所受的苦和所吃的虧就是名副其實為基督的名了!其中一個爭取公益的例子就是擺脫房主階級的心態,為在社區內增加低端住房發聲。
「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彼得說的「福」未必是多得金錢,而是上帝的靈在身上,可以彰顯榮耀上帝的公義。--你受苦、受冤枉、吃虧如果是為了基督的名,不要引以為恥,倒要歸榮耀給上帝,因為你不再是自己一人,乃沾了上帝的榮光。
並非所有基督徒受苦都是為基督的名。有時遇到意外或自然災害,有時不知是甚麼原因生病,傳統上人們都傾向於懷疑是不是受到上帝懲罰,未必。但彼得在這裡提醒我們,殺人(害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等等都可能會引起受苦,基督徒要避免因為做這些事受苦。
朋友,你看見過基督徒因為行事不義而受苦嗎?我知道有些基督徒相信和宣傳關於Covid和疫苗的陰謀論,最後染病死亡的。還有些基督徒盲目崇拜政治偶像,被煽動去闖國會試圖推翻民主選舉結果而定罪的。這些事情是否說明「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你似乎無法證明不是。
你如果相信自己因為是上帝的兒女,就可以奉主的名作惡而不受懲罰,那就錯了。上帝的恩典被你浪費和忽視了,然後你出於恐懼和憤怒參與那些不義的事情,好像沒有得過任何上帝恩惠一樣。不是說你不會得救,但你沒有必要再談論不敬虔的人將會如何了,因為你不是審判者,不是高高在上。
很多基督徒相信各種陰謀論,被引誘做有害無益的事--這些陰謀論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慫恿人不要相信正式媒體的報導。你不必只看一、兩家的報導啊,而是最好多看幾家的報道標題來做比較,包括看你比較信任的媒體。你如果拒絕看「所有的」正式新聞報道,「真相大白」謊言揭穿的那日到來你怎麼會知道呢!我禱告主早日除掉你那片不看新聞、只看社交媒體匿名小道的認知障礙,轉而相信造物主的公義信實。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