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創世記第3章講了罪如何進入世界的故事,發生在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身上。經文你自己去讀,我在這裡做點介紹和評論。關於罪進入世界,西方傳統是看為人的本性開始出問題。但你如果仔細看經文,並沒有討論人的本性,罪進入世界乃是破壞了信任的關係。
在創世記第二章末尾,我們看到上帝與人有和諧的關係;人在生態萬物中得滋養;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男人女人之間是欣賞和幫助的關係。第三章卻描述了這些關係的撕裂:
首先是經過蛇的挑撥,人開始了不信任上帝,並決定違背上帝的吩咐,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當下立即發覺不妙,不光彼此感到羞恥隔閡,聽見上帝來的聲音還感到有必要躲藏;亞當被問責時推卸責任給夏娃,而夏娃怪蛇;最後上帝命定,人要終生勞苦才得飽,女人也要多受苦楚,並都要歸回塵土。至此,那幾個和睦共生相聯的關係全都破壞了。
這章的故事解釋了人類與蛇互相敵對傷害,並且要一直如此下去的原因。有的解經家(第二世紀的神學家愛任鈕)說這預表了耶穌要來打敗魔鬼,不同意的人說,這故事沒有暗示誰勝誰負啊,新約的作者也沒有這樣解。(不管是女人的後裔還是蛇,用的是同一個希伯來字眼「打傷」。)
還有人說上帝「咒詛」了女人懷胎生育增加苦楚和被男人管轄。其實經文沒提「咒詛」,你可以理解為上帝說出關係破壞後的結果。雖然有「我必多多增加」的字樣,那句話卻也可以理解為上帝要增加女人的懷胎和分娩。想想看,罪進入世界,失去伊甸園,人與人、族群與宗派之間彼此爭戰,施暴和謀害增加,豈不是要多多生殖養育來補償人口?(懷胎生養都伴隨著苦楚,男人卻大多不關心也不瞭解,可能還以為理所當然:「分娩我們知道有疼痛,請問懷胎有甚麼苦楚?」)
上帝為亞當和夏娃描述了伊甸園外的生活,你可以把那叫做「咒詛」,但請仔細看,上帝咒詛的是土地,不是人。至於不讓他們再吃生命樹上的果子,考慮到我們現在所知的人際關係破裂和環境汙染的苦難與疾病,不少時候堪稱人間地獄,恐怕很多老人家都會同意,不永遠活在這世上倒也好。
創世記第4章到第11章進一步描繪了一系列罪進入世界的故事。首先是第4章亞當夏娃兩個兒子的故事--一個出於嫉妒殺了另外一個,上帝警告過都沒用。被問責的時候,該隱和他父母一樣不認罪。上帝給這位農夫的處罰很嚴厲:耕種的土地不再豐產,他必失去家園和流浪。故事提到上帝有恩,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被殺--卻沒講細節,令人好奇。
其次是6-9章挪亞世代的大洪水故事,但最後上帝與挪亞立了約--沒有要求人類向上帝盡甚麼義務的約。故事起頭提到人的敗壞和那些巨人,我曾寫過一篇比較詳細的研經筆記你可以點擊鏈接閱讀。上帝所痛心的「人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情境,我相信是關係失落、生活架構不安逸的慘痛結果。可是上帝能夠重新再造一次嗎。祂決定揀選一個聽從和敬畏祂的義人,和當時廣為流傳的神話中一個英雄Gilgamesh史詩有些類似之處,建造一個方舟來拯救和重建人類。
上帝與挪亞立約,肯定不是因為他品格成為完美,你看9章後面的故事就看出來。挪亞醉酒,被小兒子「看見父親赤身」,不知怎麼引起對他孫子的咒詛。故事寫得含蓄模糊,有的解經家說「看見某人赤身」是當時「發生了性關係」的委婉說法。反正你知道發生的不是義行,乃是件醜事。
最後,第11章有個人類向東遷移的故事,遷去的士拿平原就是後來的巴比倫之地。他們要造一座通天的「塔」有點類似於亞當夏娃想要像神一樣有知識吧,塔頂是個拜神的地方,類似於迦南地很多「高處/邱壇」,他們相信是個可以上去敬拜,神也可以隨時下來做工的地方。這種離棄創造他們、和他們立約的上帝,轉向別神,或相信自己聰明的做法,最後結局是被上帝打亂語言,彼此不能溝通。
到底甚麼是「罪」?從這些聖經故事看,人以自我為中心,破壞與上帝、與人的關係(包括不守約),不顧他人、甚至損害他人利益和性命,就是罪。自從人類有文字圖畫的歷史,壁畫就呈現戰爭血腥圍剿的畫面。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物件你猜是甚麼?擊打敵人用的大錘(後來演變為帶齒的狼牙棒)。除了對付俘虜用暴力殺戮,社會中的邊緣人物--孤兒、寡婦、窮苦人和外來寄居的人都是欺壓對象,有無數聖經故事為證。不過我們從這些故事看到,上帝很有耐心。
聖經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導,而不是給我們一大排神學命題。所以,它引導以色列人思想上帝、談論上帝和祂的作為,和上帝一起生活。所謂的「敘事神學」就是「讓我給你講個故事」。
耶和華上帝是怎樣的神?讓我給你講個故事。...想要知道更多嗎?讓我再給你講個故事。...甚麼是因信耶和華得生?讓我給你講個故事。...故事有趣味,容易記,激發想像,有時還順帶給我們一些奇怪的細節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又沒停下來給我們解釋清楚。
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上帝的性情:祂是大有能力的智慧王,發出命令事情就成了;祂又是時常臨在、最了解我們需要、有憐憫,尋求與祂所造的人相交往,解決修理問題的上帝。你從這些故事中,對照自己的體驗,對上帝有哪些了解?你還有哪些關於上帝的問題想要問祂?
本文內容取自Glenn Pemberton的希伯來聖經介紹--一本大學生教材。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Saturday, January 29, 2022
Friday, January 28, 2022
世界各國氣候改造工作的進展
從11月份召開COP26至今才兩個月,美國的氣候大使John Kerry已經發出警告:我們必須加強努力,加快步伐,轉離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不然無法實現避免氣候變化末日大災害的目標。本文內容取自路透社的新聞報道--The world is Not On a Good Track。
美國商會和下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的東道國埃及官員舉行會議,標語是「為聯合國COP27建立動力」。克里發言說,「我們很麻煩了。我希望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他說最近全球煤炭使用量上升而不是下降了,而且新的燃煤火電站建造都沒有同時使用碳捕獲技術的計劃。這實在令人擔憂。
COP27將於今年11月份在埃及召開,政府將在那裡展示如何能夠逐步淘汰煤炭能源發電,以及如何改善廢水管理,興建公共交通設施項目等等(詳細報導在這裡)。
埃及外交部長Sameh Hassan Shoukry將擔任COP27大會主席。他說埃及作為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東道主,目標是動員氣候資金來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將清潔能源技術轉讓給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非洲國家:「我們將傾聽非洲和其他深受氣候變化負面衝擊的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看他們的優先事項是哪些。」
埃及環境部長Yasmine Fouad說,埃及設定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讓42%的發電來自可再生能源。
克里說,儘管去年11月在蘇格蘭舉行的COP26峰會產生了「巨大的益處」,包括締結了執行《巴黎氣候協定》的「規則手冊」,但迄今為止各國所採取的行動尚未配合實際問題的嚴重性。
去年的COP26主席是英國的Alok Sharma,他也對逆轉氣候變化的未來道路表示擔憂。他發言說「各國都在努力想方法來兌現他們去年在蘇格蘭COP26做出的承諾,他們很掙扎。」比如美國,拜登總統極力要通過一項幾十億美元的支出法案,才能夠履行美國政府做出的氣候承諾。
克里沒有說國會關於氣候的預算議案命運將會如何,而是談論其它國家。他說去年一些國家計劃繼續建造燒煤的火電站,將會加劇氣候變暖。他督促各國改變那些計劃:「大多數國家都有能力部署相當多的額外可再生能源,但他們沒有選擇這樣做。...堅持使用煤炭或計劃建設天然氣基礎設,將會鎖定未來幾十年的額外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商會許多成員支持國家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同時建造更多的天然氣發電廠,克里說他「支持天然氣過渡」,但前提是必須將碳捕獲技術包括在內。他說「如果你能用碳捕獲減少溫室氣體,那太棒了。如果你能捕獲100%的(碳和甲烷排放),並且能夠負擔得起,那也很好,但我們沒有這樣做。」
弟兄姊妹你的意見如何?應該如何有效治理上帝交給我們的資源?我們需要大量投資在改善和施展碳捕獲技術對嗎?
美國商會和下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的東道國埃及官員舉行會議,標語是「為聯合國COP27建立動力」。克里發言說,「我們很麻煩了。我希望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他說最近全球煤炭使用量上升而不是下降了,而且新的燃煤火電站建造都沒有同時使用碳捕獲技術的計劃。這實在令人擔憂。
COP27將於今年11月份在埃及召開,政府將在那裡展示如何能夠逐步淘汰煤炭能源發電,以及如何改善廢水管理,興建公共交通設施項目等等(詳細報導在這裡)。
埃及外交部長Sameh Hassan Shoukry將擔任COP27大會主席。他說埃及作為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東道主,目標是動員氣候資金來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將清潔能源技術轉讓給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非洲國家:「我們將傾聽非洲和其他深受氣候變化負面衝擊的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看他們的優先事項是哪些。」
埃及環境部長Yasmine Fouad說,埃及設定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讓42%的發電來自可再生能源。
克里說,儘管去年11月在蘇格蘭舉行的COP26峰會產生了「巨大的益處」,包括締結了執行《巴黎氣候協定》的「規則手冊」,但迄今為止各國所採取的行動尚未配合實際問題的嚴重性。
去年的COP26主席是英國的Alok Sharma,他也對逆轉氣候變化的未來道路表示擔憂。他發言說「各國都在努力想方法來兌現他們去年在蘇格蘭COP26做出的承諾,他們很掙扎。」比如美國,拜登總統極力要通過一項幾十億美元的支出法案,才能夠履行美國政府做出的氣候承諾。
克里沒有說國會關於氣候的預算議案命運將會如何,而是談論其它國家。他說去年一些國家計劃繼續建造燒煤的火電站,將會加劇氣候變暖。他督促各國改變那些計劃:「大多數國家都有能力部署相當多的額外可再生能源,但他們沒有選擇這樣做。...堅持使用煤炭或計劃建設天然氣基礎設,將會鎖定未來幾十年的額外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商會許多成員支持國家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同時建造更多的天然氣發電廠,克里說他「支持天然氣過渡」,但前提是必須將碳捕獲技術包括在內。他說「如果你能用碳捕獲減少溫室氣體,那太棒了。如果你能捕獲100%的(碳和甲烷排放),並且能夠負擔得起,那也很好,但我們沒有這樣做。」
弟兄姊妹你的意見如何?應該如何有效治理上帝交給我們的資源?我們需要大量投資在改善和施展碳捕獲技術對嗎?
Wednesday, January 26, 2022
聖經中的兩個創造故事
今年我們的查經小組決定查考舊約聖經,當然不是每卷書每章每段都仔細看,而挑出重點。先看創造故事給人的啟示:上帝的性情到底是怎樣的?如果你還沒有注意到,聖經中記了兩個創造故事:第一個是從1章1節到2章3節,第二個是從2章4節到2章末尾。我用一張圖表把這兩個創造故事不同的地方列給你,這張表取自Glenn Pemberton介紹舊約的大學生教材,The God Who Saves。
你可以仔細閱讀聖經創世記的前兩章,查核表中所列的項目:這兩個故事文學形式不同,創造規模與視角不同,對上帝的稱呼不同,創造次序不同,創造的方式也不同。最後,這兩個不同的創造故事啟示出上帝性情的不同方面。
你如果把聖經從頭到尾當作歷史事實來讀,那你就麻煩了--第一個創造故事和第二個互相矛盾!比如,上帝先造的到底是男人,還是先栽植的樹木?別緊張,不是上帝寫錯了故事,而是上帝用當時的以色列人所能夠明白的語言/文學對人說話。
比如古代中東的人都以為天上有個硬殼子,把上面的雨水雪水擋住,而上帝需要打開天窗,上面的水才能夠降落到地上。創世故事告訴以色列百姓說:好吧隨你們啦,只是不要忘記,那些外邦神仙日月星辰或天地,不是巴比倫的神所創造的,希伯來人的上帝才是大有能力、創造和維繫一切、甚至打敗巴比倫神話中「大魚/海怪」的那一位,祂關注和眷顧所造的人類。
總之,第一個創造故事啟示出一位強大威嚴的上帝,祂從遠處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第二個創造故事啟示一位體貼和顧念人類需要的上帝,祂的希伯來名字發音很可能是「雅威」--一個猶太人平時避免直呼的名字,他們一概用「主」來代替的名字。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上帝、甚至看任何事物都很重要,對嗎?
以色列的上帝有多方面的性情,你如何只用一個故事來介紹祂呢?在整部希伯來聖經中,有無數個故事來介紹上帝的性情--我們會看到祂如何回應百姓的各種需要,創世記只是一個最基本的開端。
這裡有一個警告:上帝是複雜具有多面性情的,千萬不要想用一段經文來排斥另一段。我們閱讀聖經的人不要想用某個框框來把上帝裝在裡面,更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所屬宗派對上帝的認識最全面。留心其它視角,了解自己為甚麼決定相信這不信那,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
順便說一下,這次因為仔細讀到造男造女,有道思考題是關於婚姻觀,比如說美國或中國的婚姻觀。創造故事告訴我們,上帝造女人是為了幫助男人,而且幫助那個字Azer,以謝,在聖經中是重要不可或缺的幫助。中文把以謝翻成「配偶幫助」,「配偶」二字是添加的!詩篇中常提耶和華是我們的以謝,我們人類把上帝給男人的以謝幫助變成了女人在其中無足輕重的父系威權制度,真是墮落到極點了。男人不光不離開父母,反而以男性為家族主線。連教會都支持重男輕女,不鼓勵女人教導和帶領。是不是呢?...另一個警鐘...
你可以仔細閱讀聖經創世記的前兩章,查核表中所列的項目:這兩個故事文學形式不同,創造規模與視角不同,對上帝的稱呼不同,創造次序不同,創造的方式也不同。最後,這兩個不同的創造故事啟示出上帝性情的不同方面。
你如果把聖經從頭到尾當作歷史事實來讀,那你就麻煩了--第一個創造故事和第二個互相矛盾!比如,上帝先造的到底是男人,還是先栽植的樹木?別緊張,不是上帝寫錯了故事,而是上帝用當時的以色列人所能夠明白的語言/文學對人說話。
比如古代中東的人都以為天上有個硬殼子,把上面的雨水雪水擋住,而上帝需要打開天窗,上面的水才能夠降落到地上。創世故事告訴以色列百姓說:好吧隨你們啦,只是不要忘記,那些外邦神仙日月星辰或天地,不是巴比倫的神所創造的,希伯來人的上帝才是大有能力、創造和維繫一切、甚至打敗巴比倫神話中「大魚/海怪」的那一位,祂關注和眷顧所造的人類。
總之,第一個創造故事啟示出一位強大威嚴的上帝,祂從遠處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第二個創造故事啟示一位體貼和顧念人類需要的上帝,祂的希伯來名字發音很可能是「雅威」--一個猶太人平時避免直呼的名字,他們一概用「主」來代替的名字。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上帝、甚至看任何事物都很重要,對嗎?
以色列的上帝有多方面的性情,你如何只用一個故事來介紹祂呢?在整部希伯來聖經中,有無數個故事來介紹上帝的性情--我們會看到祂如何回應百姓的各種需要,創世記只是一個最基本的開端。
這裡有一個警告:上帝是複雜具有多面性情的,千萬不要想用一段經文來排斥另一段。我們閱讀聖經的人不要想用某個框框來把上帝裝在裡面,更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所屬宗派對上帝的認識最全面。留心其它視角,了解自己為甚麼決定相信這不信那,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
順便說一下,這次因為仔細讀到造男造女,有道思考題是關於婚姻觀,比如說美國或中國的婚姻觀。創造故事告訴我們,上帝造女人是為了幫助男人,而且幫助那個字Azer,以謝,在聖經中是重要不可或缺的幫助。中文把以謝翻成「配偶幫助」,「配偶」二字是添加的!詩篇中常提耶和華是我們的以謝,我們人類把上帝給男人的以謝幫助變成了女人在其中無足輕重的父系威權制度,真是墮落到極點了。男人不光不離開父母,反而以男性為家族主線。連教會都支持重男輕女,不鼓勵女人教導和帶領。是不是呢?...另一個警鐘...
Monday, January 24, 2022
又是那些關於猶太人的陰謀論
前幾天有個英國人乘飛機來美國德州,和無家人士住在一起,買到一把槍,然後持槍闖進一個猶太人會堂,逼住一個拉比和三名猶太教徒作人質,不知要干甚麼。好在那幾位人得到機會逃脫、有驚無險...這人後來被警察打死。
這名恐怖分子和他的幾位人質有所交談,讓人了解到他的信念:美國被猶太人控制了,世界也被猶太人控制了,這些猶太人可以用他們的勢力要求釋放一個出名的巴基斯坦女犯Aafia Siddiqui(這人曾圖謀殺害美國士兵和炸掉自由女神像,2010年被定罪)。
Siddiqui為甚麼對美國有這麼大仇恨?她相信911恐怖襲擊是滲透美國的猶太人所策劃。現在這名來到德州的恐怖分子似乎很贊同Siddiqui的陰謀論觀點,他扣住人質要求和紐約中央猶太會堂的拉比Angela Buchdahl對話,以為能夠逼她利用猶太人的「影響力」來釋放Siddiqui。
Jonathan D. Sarna教授研究美國猶太人的歷史。他說「猶太勢力」、「控制」、「陰謀」這些字眼在美國,從南北戰爭之前就有,直到現在。這些陰謀論為那些難以解釋和面對、並令人困惑的社會變化提供簡單的幻想解釋。你看歷史上不少文學小說都反映出某種反猶太的意識。
美國最初明顯反猶太文學作品包括T.T.Timayenis在1888年出版的《The American Jew: An Expose of His Career》小說系列。書中陰險地警告美國讀者說,猶太人「從未能控制過任何歐洲國家,現在他們獲取了對這個國家的控制權。」其實當時的猶太人口連1%都不到,不過Timayenis不愧為「美國反猶出版之父」,他在小說中宣稱猶太人掌控了華爾街、服裝和菸草貿易,還掌控了政治、新聞業等等。
Timayenis和他那些反猶小說銷聲匿跡、被人遺忘將近100年,後來藉著互聯網忽然又冒出來了。有個曾在1958年炸教會的新納粹分子J.B. Stoner為他的再版書寫前言,聲稱猶太人開始了一項計劃,要征服世界和統治所有其他種族和國家--藉著了解猶太人的邪惡和攻擊性,我們白人基督徒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等等。據說再版這那本書是為了美國和全世界白人的利益。
這些陰謀論到底是從哪裡跑出來的呢?從第20世紀,傳播猶太人陰謀控制世界神話最多的是一份偽造的《錫安長老會紀要》(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把它描述為「現代最臭名昭著、散佈最廣的反猶出版物」。它首次出現是1903年在俄羅斯,有些支持沙皇和專制主義的人搞虛假的宣傳活動。
所謂《錫安長老會紀要》假稱是19世紀末猶太人領袖(錫安長老)參加某個會議的紀錄--那些熱切渴望接管世界的猶太人提出了征服全球的秘密計劃,從操縱經濟、控制媒體到促進自由主義和色情,最終目標是重建大衛族譜和膏立「猶太人的王」。--根本沒有過甚麼會議,這個作品是一套徹頭徹尾編造的政治陰謀論。
不過,有人在幕後醞釀和操縱事件,就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一種容易理解的解釋。噢,沒有甚麼事是偶然發生的,背後都有一股強大的控制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是猶太人--他們在幕後操縱。這種反猶宣傳顯然至今還有不少信眾,上星期的那名恐怖分子就是其中一位。
壞事發生是因為「猶太人有責任」,並且讓信的人自以為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秘密知識,結果這樣的陰謀論好像很難反駁。想想看,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一樣,參與陰謀活動是可能的啊,陰謀論所描述的那些現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當然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對於很多相信陰謀論的人來說,這就證明陰謀論為真--他們的邏輯有問題:A=可能;B=真實;所以C=真實。但C=真實的條件必須是A和B同時真實成立,不可把其中一項用你頭腦中的「可能」來代替。
除了《錫安長老會紀要》之外,在過去的100年裡,還流傳了各種其它關於猶太人的陰謀論。偉大的汽車製造商Henry Ford就受到《錫安長老會紀要》的影響,在 1920 年代投入了大量資源試圖證明「國際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在他看來,從鄉鎮都市化到現代音樂和舞蹈都很討厭,都是某些「國際猶太人」的作為。後來福特在巨大的經濟和法律壓力下,1927年做了公開道歉。
然而,因為福特讓一個爆炸性的虛構故事起死回生,為一個糟透的偽造品提供流通傳播渠道,辯稱猶太人參與了陰謀,福特的「國際猶太人」至今在世界各地仍然有人買帳,許多人從互聯網下載這套陰謀論並認真對待。
陰謀論者還瞄準了著名的歐洲猶太人銀行家Rothschild家族。1835年有一份發行量很大的雜誌報導說,「猶大的後裔」將歐洲抓在「他們的手中」,賦予Rothschild銀行家族特殊的權力,來「治理一個基督教世界——沒有他們的建議,一個內閣成員都不會行動」。
將近200年之後,美國國會中還有人傳播這一陰謀論。女國會議員Marjorie Taylor Greene在2018年發出臭名昭著的推文,指稱是Rothschild用猶太人的太空激光器把加州森林大火點燃,目的是為建造利潤豐厚的高速鐵路線清理土地。
近年來,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億萬富翁和投資家,猶太裔慈善家George Soros像Rothschild家族一樣被指責,極右翼認為Soros是一系列社會弊病的罪魁禍首。這些陰謀論錯誤地將反對川普的抗議活動、歐洲的難民問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等等都歸咎於Soros。
同樣,反天主教、反共濟會、反摩門教和反穆斯林的陰謀論都在全世界吸引了大批追遂者。不過在伊斯蘭主義圈子裡,包括2010年那個女犯和今年在德州扣押猶太人質的槍手,「猶太人」、「猶太勢力」、以及所謂的錫安主義分子掌控了美國之類,仍然是他們最喜歡、最常見的的陰謀論攻擊目標,其原因幾乎與實際的猶太人無關,而與歷史學家David Brion Davis大約60年前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有很大關係:
在受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變革」震盪的環境中,人們通過一起反對某個想像中的陰謀來找到「團結和意義」。
這名恐怖分子和他的幾位人質有所交談,讓人了解到他的信念:美國被猶太人控制了,世界也被猶太人控制了,這些猶太人可以用他們的勢力要求釋放一個出名的巴基斯坦女犯Aafia Siddiqui(這人曾圖謀殺害美國士兵和炸掉自由女神像,2010年被定罪)。
Siddiqui為甚麼對美國有這麼大仇恨?她相信911恐怖襲擊是滲透美國的猶太人所策劃。現在這名來到德州的恐怖分子似乎很贊同Siddiqui的陰謀論觀點,他扣住人質要求和紐約中央猶太會堂的拉比Angela Buchdahl對話,以為能夠逼她利用猶太人的「影響力」來釋放Siddiqui。
Jonathan D. Sarna教授研究美國猶太人的歷史。他說「猶太勢力」、「控制」、「陰謀」這些字眼在美國,從南北戰爭之前就有,直到現在。這些陰謀論為那些難以解釋和面對、並令人困惑的社會變化提供簡單的幻想解釋。你看歷史上不少文學小說都反映出某種反猶太的意識。
美國最初明顯反猶太文學作品包括T.T.Timayenis在1888年出版的《The American Jew: An Expose of His Career》小說系列。書中陰險地警告美國讀者說,猶太人「從未能控制過任何歐洲國家,現在他們獲取了對這個國家的控制權。」其實當時的猶太人口連1%都不到,不過Timayenis不愧為「美國反猶出版之父」,他在小說中宣稱猶太人掌控了華爾街、服裝和菸草貿易,還掌控了政治、新聞業等等。
Timayenis和他那些反猶小說銷聲匿跡、被人遺忘將近100年,後來藉著互聯網忽然又冒出來了。有個曾在1958年炸教會的新納粹分子J.B. Stoner為他的再版書寫前言,聲稱猶太人開始了一項計劃,要征服世界和統治所有其他種族和國家--藉著了解猶太人的邪惡和攻擊性,我們白人基督徒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等等。據說再版這那本書是為了美國和全世界白人的利益。
這些陰謀論到底是從哪裡跑出來的呢?從第20世紀,傳播猶太人陰謀控制世界神話最多的是一份偽造的《錫安長老會紀要》(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把它描述為「現代最臭名昭著、散佈最廣的反猶出版物」。它首次出現是1903年在俄羅斯,有些支持沙皇和專制主義的人搞虛假的宣傳活動。
所謂《錫安長老會紀要》假稱是19世紀末猶太人領袖(錫安長老)參加某個會議的紀錄--那些熱切渴望接管世界的猶太人提出了征服全球的秘密計劃,從操縱經濟、控制媒體到促進自由主義和色情,最終目標是重建大衛族譜和膏立「猶太人的王」。--根本沒有過甚麼會議,這個作品是一套徹頭徹尾編造的政治陰謀論。
不過,有人在幕後醞釀和操縱事件,就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一種容易理解的解釋。噢,沒有甚麼事是偶然發生的,背後都有一股強大的控制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是猶太人--他們在幕後操縱。這種反猶宣傳顯然至今還有不少信眾,上星期的那名恐怖分子就是其中一位。
壞事發生是因為「猶太人有責任」,並且讓信的人自以為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秘密知識,結果這樣的陰謀論好像很難反駁。想想看,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一樣,參與陰謀活動是可能的啊,陰謀論所描述的那些現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當然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對於很多相信陰謀論的人來說,這就證明陰謀論為真--他們的邏輯有問題:A=可能;B=真實;所以C=真實。但C=真實的條件必須是A和B同時真實成立,不可把其中一項用你頭腦中的「可能」來代替。
除了《錫安長老會紀要》之外,在過去的100年裡,還流傳了各種其它關於猶太人的陰謀論。偉大的汽車製造商Henry Ford就受到《錫安長老會紀要》的影響,在 1920 年代投入了大量資源試圖證明「國際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在他看來,從鄉鎮都市化到現代音樂和舞蹈都很討厭,都是某些「國際猶太人」的作為。後來福特在巨大的經濟和法律壓力下,1927年做了公開道歉。
然而,因為福特讓一個爆炸性的虛構故事起死回生,為一個糟透的偽造品提供流通傳播渠道,辯稱猶太人參與了陰謀,福特的「國際猶太人」至今在世界各地仍然有人買帳,許多人從互聯網下載這套陰謀論並認真對待。
陰謀論者還瞄準了著名的歐洲猶太人銀行家Rothschild家族。1835年有一份發行量很大的雜誌報導說,「猶大的後裔」將歐洲抓在「他們的手中」,賦予Rothschild銀行家族特殊的權力,來「治理一個基督教世界——沒有他們的建議,一個內閣成員都不會行動」。
將近200年之後,美國國會中還有人傳播這一陰謀論。女國會議員Marjorie Taylor Greene在2018年發出臭名昭著的推文,指稱是Rothschild用猶太人的太空激光器把加州森林大火點燃,目的是為建造利潤豐厚的高速鐵路線清理土地。
近年來,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億萬富翁和投資家,猶太裔慈善家George Soros像Rothschild家族一樣被指責,極右翼認為Soros是一系列社會弊病的罪魁禍首。這些陰謀論錯誤地將反對川普的抗議活動、歐洲的難民問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等等都歸咎於Soros。
同樣,反天主教、反共濟會、反摩門教和反穆斯林的陰謀論都在全世界吸引了大批追遂者。不過在伊斯蘭主義圈子裡,包括2010年那個女犯和今年在德州扣押猶太人質的槍手,「猶太人」、「猶太勢力」、以及所謂的錫安主義分子掌控了美國之類,仍然是他們最喜歡、最常見的的陰謀論攻擊目標,其原因幾乎與實際的猶太人無關,而與歷史學家David Brion Davis大約60年前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有很大關係:
在受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變革」震盪的環境中,人們通過一起反對某個想像中的陰謀來找到「團結和意義」。
Friday, January 21, 2022
再談碳捕獲技術的施展
你如果搜索「碳捕獲」,我的博客站已經有好幾篇介紹這個新技術的文章了--它又叫作「負排放」。從逆轉氣候惡劣變化來看,我們都很迫切地希望,這類從大氣層和海洋中清除而演化碳的工程能夠儘快地大規模開展起來,迅速把全球升溫速度降下來。可是碳捕獲技術的大規模實施在可行性方面目前似乎總有些障礙。由於拜登政府對環保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些障礙似乎逐步有所消除。
今天看見另一篇專家網站的介紹,These machines scrub greenhouse gases from the air,決定再記下來,希望對你也有鼓勵。
人類歷史最近兩百年釋放太多的溫室氣體,以至於大氣層中積存了大量讓地表無法散熱的成分,現在單單停止繼續排放已經遠遠不夠了,必須清除大氣層中的CO2。目前的碳捕獲技術還在開發之中,由於成本高和耗能大,規模很小。但今年有些新的技術突破可以降低耗能與成本,美國能源部還設立了新的大規模實施的目標。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Klaus Lackner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先驅。他接受採訪介紹了直接碳捕獲技術的開發現狀。他說在發電站或工廠,你可以直接在碳排放的源頭上捕獲所釋放的CO2,但是有一半的碳排放是來自車輛、飛機、煤氣爐等等,需要另外捕獲。下面是一段視頻解釋。
那些零散進入大氣層的碳很快和其它氣體混合,也就是說,無論你在哪裡安裝碳捕獲設備,結果都差不多了。所以研究人員選擇在計劃興建碳利用和和碳存儲的地方來搞碳捕獲。
碳存儲的方法也很重要,只存60年或100年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只照顧自己的環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去另外想辦法。現在世界的能源消耗每年增加大約2%。現在直接的大氣層碳捕獲除了昂貴,耗能太大也是個問題。一來需要轉動風扇,二來需要加熱把CO2提取出來。能不能減少耗能呢?有多種辦法。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會在乾燥時吸收CO2,而在潮濕時釋放CO2的材料。他們意識到可以把這種材料暴露在風中,它就裝載CO2;然後把它弄濕,它就用比較少的能量釋放CO2。用可再生能源把它加熱就使CO2壓力增高,於是我們有了混合水蒸氣的CO2氣體,從中可以收集純的二氧化碳。--如果碳捕獲是被動的,我們就可以節省能量——因為沒有必要吹風扇,空氣自行會移動。
Lackner教授的實驗室正在創立這個比較被動的過程,稱為機械樹。這些機械樹是塗了特殊化學材料泥的高高垂直一疊圓盤,直徑大約5英尺,各圓盤相距大約2英寸。當空氣通過時,圓盤的表面會吸收二氧化碳。20分鐘後,圓盤滿了,就沉入下面的桶中。我們加入水和蒸汽,以將CO2釋放到一個封閉環境中,於是有了水蒸汽和CO2的低壓混合物。 大部分用於加溫的熱能量可以回收利用,因此加熱所需的能量很少。
這個過程加水分可以讓能量消耗減少一半,其餘需要的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這個技術要求有水和乾燥空氣,所以並不是到處都很方便使用。然而還有其它辦法來降低能源消耗。
捕獲封存的CO2能夠安全地長期存儲嗎?Lackner教授從1990年代就開始研究礦物質的封存技術。CO2其實可以永遠封存起來,因為它碰到某些富含鈣的礦物質時,就會形成固態的碳酸鹽,這樣我們可以無限量地將碳封存起來。
比如冰島有很多玄武岩(即火山岩),會自然地與CO2發生反應,幾個月內就轉化為固體碳酸鹽。冰島等於將世界其它地區排放的CO2都大量封存起來。挪威的石油開發公司Equinor從1996年就開始在北海海底天然氣加工過程中捕獲CO2,每年封存100萬噸的CO2,以避免挪威政府對CO2排放徵稅。
另外的節約能源方法還有,使用直接空氣捕獲來搞關閉性的碳循環——這意味著重複使用CO2,也就是捕獲CO2後再次重複使用,避免產生更多。現在人們使用化石燃料中的碳來提取能源。但你可以藉著將CO2與可再生能源的綠色氫混合,就轉化為不含碳的合成燃料——汽油、柴油或煤油。
這種燃料可以很容易地藉著現有的管道運輸和儲存多年,因此你冬天夜在波士頓取暖,完全可以使用去年夏天在德州西部收集太陽能產生的熱量和電力。一罐「合成燃料」的成本並不高,比電池划算。
美國能源部(DOE)設定了一個新目標,10年內將CO2清除成本降至每噸100美元,並迅速擴大作業規模。問題是現在碳捕獲技術尚未預備好投入生產。美國忽略這項技術30年,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做,這不是你只要推動一下就行的事。這是一個正在誕生、還在不斷完善成熟的技術,把DOE的目標變成現實不容易。
我介紹過一家瑞典公司Climeworks在冰島搞碳捕獲項目的報道。他們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作業公司,清除每噸CO2的費用是$500-1000美元,太貴了。如果價格能夠降到$50一噸,那全世界都能做。Lackner教授認為達到這目標是可能的。
美國每年的CO2商業消耗大約是700萬噸——想想你喝的碳酸飲料、你用的滅火器、你的糧倉用CO2來控制穀物粉塵(防爆)...耗費CO2的平均價格是$60-150。所以我們的碳捕獲價格只要低於$100就有市場了,你只需要有個規章制度,宣佈我們要求除碳,碳捕獲市場就會快速從現在的每年幾千噸CO2,快速發展為每年捕獲幾十億噸。
在下面10年內,碳捕獲技術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運用嗎?Lackner教授認為人們會逐步拋棄化石燃料,但是必須有個捕獲和要求長期封存所有CO2的行政命令在運作--每次開發出碳排放能源時,應該同時要求移除同等量的碳。開採1噸的煤、石油或氣,所含的碳必須確保全被移除。必須出示封存證書,很難偷工瞞混。
清理大氣層的最大未知數,是工業與社會究竟願意花多大努力來推動碳的淨零排放(清除量至少與排放量相等)。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願與購買碳積分來除碳,並且願意支付比較高的價格,非常令人鼓舞。
新技術可能要花一、二十年來滲透文化,但如果有經濟驅動力,事情就會發展得快。第一家商用噴氣飛機1951年就有了,到1965年,飛機已經到處都是了。
今天看見另一篇專家網站的介紹,These machines scrub greenhouse gases from the air,決定再記下來,希望對你也有鼓勵。
人類歷史最近兩百年釋放太多的溫室氣體,以至於大氣層中積存了大量讓地表無法散熱的成分,現在單單停止繼續排放已經遠遠不夠了,必須清除大氣層中的CO2。目前的碳捕獲技術還在開發之中,由於成本高和耗能大,規模很小。但今年有些新的技術突破可以降低耗能與成本,美國能源部還設立了新的大規模實施的目標。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Klaus Lackner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先驅。他接受採訪介紹了直接碳捕獲技術的開發現狀。他說在發電站或工廠,你可以直接在碳排放的源頭上捕獲所釋放的CO2,但是有一半的碳排放是來自車輛、飛機、煤氣爐等等,需要另外捕獲。下面是一段視頻解釋。
那些零散進入大氣層的碳很快和其它氣體混合,也就是說,無論你在哪裡安裝碳捕獲設備,結果都差不多了。所以研究人員選擇在計劃興建碳利用和和碳存儲的地方來搞碳捕獲。
碳存儲的方法也很重要,只存60年或100年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只照顧自己的環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去另外想辦法。現在世界的能源消耗每年增加大約2%。現在直接的大氣層碳捕獲除了昂貴,耗能太大也是個問題。一來需要轉動風扇,二來需要加熱把CO2提取出來。能不能減少耗能呢?有多種辦法。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會在乾燥時吸收CO2,而在潮濕時釋放CO2的材料。他們意識到可以把這種材料暴露在風中,它就裝載CO2;然後把它弄濕,它就用比較少的能量釋放CO2。用可再生能源把它加熱就使CO2壓力增高,於是我們有了混合水蒸氣的CO2氣體,從中可以收集純的二氧化碳。--如果碳捕獲是被動的,我們就可以節省能量——因為沒有必要吹風扇,空氣自行會移動。
Lackner教授的實驗室正在創立這個比較被動的過程,稱為機械樹。這些機械樹是塗了特殊化學材料泥的高高垂直一疊圓盤,直徑大約5英尺,各圓盤相距大約2英寸。當空氣通過時,圓盤的表面會吸收二氧化碳。20分鐘後,圓盤滿了,就沉入下面的桶中。我們加入水和蒸汽,以將CO2釋放到一個封閉環境中,於是有了水蒸汽和CO2的低壓混合物。 大部分用於加溫的熱能量可以回收利用,因此加熱所需的能量很少。
這個過程加水分可以讓能量消耗減少一半,其餘需要的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這個技術要求有水和乾燥空氣,所以並不是到處都很方便使用。然而還有其它辦法來降低能源消耗。
捕獲封存的CO2能夠安全地長期存儲嗎?Lackner教授從1990年代就開始研究礦物質的封存技術。CO2其實可以永遠封存起來,因為它碰到某些富含鈣的礦物質時,就會形成固態的碳酸鹽,這樣我們可以無限量地將碳封存起來。
比如冰島有很多玄武岩(即火山岩),會自然地與CO2發生反應,幾個月內就轉化為固體碳酸鹽。冰島等於將世界其它地區排放的CO2都大量封存起來。挪威的石油開發公司Equinor從1996年就開始在北海海底天然氣加工過程中捕獲CO2,每年封存100萬噸的CO2,以避免挪威政府對CO2排放徵稅。
另外的節約能源方法還有,使用直接空氣捕獲來搞關閉性的碳循環——這意味著重複使用CO2,也就是捕獲CO2後再次重複使用,避免產生更多。現在人們使用化石燃料中的碳來提取能源。但你可以藉著將CO2與可再生能源的綠色氫混合,就轉化為不含碳的合成燃料——汽油、柴油或煤油。
這種燃料可以很容易地藉著現有的管道運輸和儲存多年,因此你冬天夜在波士頓取暖,完全可以使用去年夏天在德州西部收集太陽能產生的熱量和電力。一罐「合成燃料」的成本並不高,比電池划算。
美國能源部(DOE)設定了一個新目標,10年內將CO2清除成本降至每噸100美元,並迅速擴大作業規模。問題是現在碳捕獲技術尚未預備好投入生產。美國忽略這項技術30年,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做,這不是你只要推動一下就行的事。這是一個正在誕生、還在不斷完善成熟的技術,把DOE的目標變成現實不容易。
我介紹過一家瑞典公司Climeworks在冰島搞碳捕獲項目的報道。他們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作業公司,清除每噸CO2的費用是$500-1000美元,太貴了。如果價格能夠降到$50一噸,那全世界都能做。Lackner教授認為達到這目標是可能的。
美國每年的CO2商業消耗大約是700萬噸——想想你喝的碳酸飲料、你用的滅火器、你的糧倉用CO2來控制穀物粉塵(防爆)...耗費CO2的平均價格是$60-150。所以我們的碳捕獲價格只要低於$100就有市場了,你只需要有個規章制度,宣佈我們要求除碳,碳捕獲市場就會快速從現在的每年幾千噸CO2,快速發展為每年捕獲幾十億噸。
在下面10年內,碳捕獲技術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運用嗎?Lackner教授認為人們會逐步拋棄化石燃料,但是必須有個捕獲和要求長期封存所有CO2的行政命令在運作--每次開發出碳排放能源時,應該同時要求移除同等量的碳。開採1噸的煤、石油或氣,所含的碳必須確保全被移除。必須出示封存證書,很難偷工瞞混。
清理大氣層的最大未知數,是工業與社會究竟願意花多大努力來推動碳的淨零排放(清除量至少與排放量相等)。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願與購買碳積分來除碳,並且願意支付比較高的價格,非常令人鼓舞。
新技術可能要花一、二十年來滲透文化,但如果有經濟驅動力,事情就會發展得快。第一家商用噴氣飛機1951年就有了,到1965年,飛機已經到處都是了。
Wednesday, January 19, 2022
清理家中無用的物品
喜歡收藏,不喜歡隨便扔掉,恐怕是很多人的習慣,包括我自己。可是有很多時候清理是必須的,比如需要搬家的時候,又比如年老需要考慮將來究竟要把甚麼東西留給兒女的時候--我決不想把一大堆他們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留給他們。看看你的車庫裡存放的雜物,看看你院子裡那些破爛,還有很多紙箱是上次搬家留下來的,要再看看裡面裝了些甚麼...還是自己清理吧。
今天看見雅虎生活專欄有篇文章,「專家」在那裡發表意見,談論人為甚麼喜歡收藏沒有用的東西,以及如何放手,列出步驟,記在這裡和大家共勉。這算是我的一個新年立志吧--當然辦這種事我需要說服先生和我同心協力。
無論是清理壁櫥中的衣服,還是把不用的電器廚具送人,所有的人恐怕都體驗過那種難以捨棄的情結--萬一以後還想要用呢?等等。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科教授Carolyn Rodriguez是一個治療研究實驗室的主任說,「我們所有人都持有我們可能不需要、卻難以放棄的物品。」
為甚麼呢?她說一般不外是以下三個原因之一:一是「我花了金錢和/或時間購買的,不想承認它沒有結果」。有一位做專業清理工作的Amy Trager告訴雅虎生活記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衝動購買,或買了打算使用的東西而從來沒用過,或希望有一天還會去用。但如果這東西已經放了很久,我們可能再不會用了。」
二是有時候我們不想捨棄一件東西,因為那是某某人贈送的--人家的意願良好。比如那個用不上的相框,或已經不再合身的時裝,當然有時我們告訴自己,這衣服是我減肥的動力,但實際上沒有用。Trager經常幫助客戶清理衣櫥,Trager會問客戶,如果衣服能夠再次合身,他們「想要再穿那些時尚服裝嗎?穿戴起來舒適嗎?時髦嗎?是你當前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可以放手。
三是人們很難放棄某些與他們身份有些相關的衣服,例如在大學時期,或在生孩子之前穿的衣服。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如果不再適合穿某個特定時刻穿的衣服,就意味著不再是同一個人了。但Rodriguez教授說,「不是這樣的。我們會進化,我們的喜好會改變。...你的價值不需要用衣服或甚麼物品來證明。現在那些東西所占的體積和空間讓你不堪重負了。」
有個心理健康問題叫做「囤積症」,或叫「囤積障礙症」,對人的困擾超過了一般的捨不得放棄財產的問題。根據國際強迫症基金會的說法,世界上有大概3%的人口患有囤積症。它有三個跡象:一個人收集保留了很多物品,甚至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無用或價值不大的東西;這些物品使生活空間變得混亂;這些物品會在日常活動中造成困擾。
囤積症與收藏愛好不同,很多人認為收藏--比如集郵--是令人愉快的活動,並且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性,而囤積症是強迫性而不自覺地收集是各種物品的大混合,人們可能會為自己所囤積的東西感到尷尬。(國際強迫症基金會在他們的網站上有個資源目錄,提供囤積症的治療師、診所和治療計劃。)下面提出的清理步驟對於患了囤積症的人恐怕不靈,你可以自我判斷一下。
Trager建議你在決定是否清理家中物品時,先看看那些去年一年都沒有使用過的日常用品,可能你不會再使用了。有些比較具季節性特色的物品,時間範圍大概可以延長一些。但某些東西如果已經在地下室的盒子中保存多年,那麼你再次開始使用它的機會幾乎為零。
第一,為清理任務留出時間:Rodriguez和Trager都建議你留出一定時間來專心整理某個區域,而不是自動地從眼前的廚房壁櫥或抽屜或書架著手。不要使用孩子放學時間,或讓你的電郵通知在身後叮噹作響,要像安排任何其他重要約會一樣,將時間排進你的日程。
Rodriguez還建議你計劃比較寬裕的時間,因為人們一般沒有考慮情緒影響。 「你永遠不知道你是否會進入一個神秘的抽屜,以及可能會遇到一件你祖母的物品。你想花時間去回想那段記憶和感覺,或者談論你所愛的人,這需要時間,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手頭預備一些工具或分類用的用品:為了保持井井有條,你要有垃圾桶或回收箱放在身旁,把想要保留、捐贈、可以回收、以及需要扔掉的東西分開來。
第三,從小處著手慢慢來:不要一次把目標定得太高太大,免得被困難壓倒,倒要量力而為。比如清理書籍、化妝品或水瓶,用一次一英呎為座右銘,就可以看見一點積極的成績,得到鼓勵繼續做。Rodriguez教授建議把成果擺在看得見的地方,「你每次要確保沒有咬得比能夠咀嚼的更多。」
第四,花時間面對和處理舊物帶來的情緒。有些東西你如果知道應該丟掉卻不捨,Trager說你可以把它們拍照記下來,或撰文抒發一下感受。最好的紀念很可能不是保存物品本身。有時候你能夠把這件捨不得捐掉的東西另作其它用途,比如把某塊布料縫為被套,或者發揮你的縫紉技巧改造舊褲成枕巾枕袋!其實想想有些人比你自己還需要,捐贈是挺有意義的。
專家說,清理、回收、或捐贈那些你不再需要的物品有幾個好處,首先是頓時讓人感到輕鬆。人們生活的外部空間經常反映出他們的內在自我,周圍的空間變得越清靜,就越容易建造一個比較平靜的自我感觀。其次是可以節省時間,讓你比較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東西。
另外通過清理,我們可以為生活中希望有的其他東西騰出空間:做運動啦,歡迎新人來家中住啦,或者只是多一些空間。同時你還能夠藉著慈善捐獻得到某些滿足:「我把東西送給那些可能無法輕易得到這些東西的人,這些東西遷轉到新的家中,將在那裡得到享用!」
今天看見雅虎生活專欄有篇文章,「專家」在那裡發表意見,談論人為甚麼喜歡收藏沒有用的東西,以及如何放手,列出步驟,記在這裡和大家共勉。這算是我的一個新年立志吧--當然辦這種事我需要說服先生和我同心協力。
無論是清理壁櫥中的衣服,還是把不用的電器廚具送人,所有的人恐怕都體驗過那種難以捨棄的情結--萬一以後還想要用呢?等等。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科教授Carolyn Rodriguez是一個治療研究實驗室的主任說,「我們所有人都持有我們可能不需要、卻難以放棄的物品。」
為甚麼呢?她說一般不外是以下三個原因之一:一是「我花了金錢和/或時間購買的,不想承認它沒有結果」。有一位做專業清理工作的Amy Trager告訴雅虎生活記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衝動購買,或買了打算使用的東西而從來沒用過,或希望有一天還會去用。但如果這東西已經放了很久,我們可能再不會用了。」
二是有時候我們不想捨棄一件東西,因為那是某某人贈送的--人家的意願良好。比如那個用不上的相框,或已經不再合身的時裝,當然有時我們告訴自己,這衣服是我減肥的動力,但實際上沒有用。Trager經常幫助客戶清理衣櫥,Trager會問客戶,如果衣服能夠再次合身,他們「想要再穿那些時尚服裝嗎?穿戴起來舒適嗎?時髦嗎?是你當前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可以放手。
三是人們很難放棄某些與他們身份有些相關的衣服,例如在大學時期,或在生孩子之前穿的衣服。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如果不再適合穿某個特定時刻穿的衣服,就意味著不再是同一個人了。但Rodriguez教授說,「不是這樣的。我們會進化,我們的喜好會改變。...你的價值不需要用衣服或甚麼物品來證明。現在那些東西所占的體積和空間讓你不堪重負了。」
有個心理健康問題叫做「囤積症」,或叫「囤積障礙症」,對人的困擾超過了一般的捨不得放棄財產的問題。根據國際強迫症基金會的說法,世界上有大概3%的人口患有囤積症。它有三個跡象:一個人收集保留了很多物品,甚至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無用或價值不大的東西;這些物品使生活空間變得混亂;這些物品會在日常活動中造成困擾。
囤積症與收藏愛好不同,很多人認為收藏--比如集郵--是令人愉快的活動,並且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性,而囤積症是強迫性而不自覺地收集是各種物品的大混合,人們可能會為自己所囤積的東西感到尷尬。(國際強迫症基金會在他們的網站上有個資源目錄,提供囤積症的治療師、診所和治療計劃。)下面提出的清理步驟對於患了囤積症的人恐怕不靈,你可以自我判斷一下。
Trager建議你在決定是否清理家中物品時,先看看那些去年一年都沒有使用過的日常用品,可能你不會再使用了。有些比較具季節性特色的物品,時間範圍大概可以延長一些。但某些東西如果已經在地下室的盒子中保存多年,那麼你再次開始使用它的機會幾乎為零。
第一,為清理任務留出時間:Rodriguez和Trager都建議你留出一定時間來專心整理某個區域,而不是自動地從眼前的廚房壁櫥或抽屜或書架著手。不要使用孩子放學時間,或讓你的電郵通知在身後叮噹作響,要像安排任何其他重要約會一樣,將時間排進你的日程。
Rodriguez還建議你計劃比較寬裕的時間,因為人們一般沒有考慮情緒影響。 「你永遠不知道你是否會進入一個神秘的抽屜,以及可能會遇到一件你祖母的物品。你想花時間去回想那段記憶和感覺,或者談論你所愛的人,這需要時間,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手頭預備一些工具或分類用的用品:為了保持井井有條,你要有垃圾桶或回收箱放在身旁,把想要保留、捐贈、可以回收、以及需要扔掉的東西分開來。
第三,從小處著手慢慢來:不要一次把目標定得太高太大,免得被困難壓倒,倒要量力而為。比如清理書籍、化妝品或水瓶,用一次一英呎為座右銘,就可以看見一點積極的成績,得到鼓勵繼續做。Rodriguez教授建議把成果擺在看得見的地方,「你每次要確保沒有咬得比能夠咀嚼的更多。」
第四,花時間面對和處理舊物帶來的情緒。有些東西你如果知道應該丟掉卻不捨,Trager說你可以把它們拍照記下來,或撰文抒發一下感受。最好的紀念很可能不是保存物品本身。有時候你能夠把這件捨不得捐掉的東西另作其它用途,比如把某塊布料縫為被套,或者發揮你的縫紉技巧改造舊褲成枕巾枕袋!其實想想有些人比你自己還需要,捐贈是挺有意義的。
專家說,清理、回收、或捐贈那些你不再需要的物品有幾個好處,首先是頓時讓人感到輕鬆。人們生活的外部空間經常反映出他們的內在自我,周圍的空間變得越清靜,就越容易建造一個比較平靜的自我感觀。其次是可以節省時間,讓你比較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東西。
另外通過清理,我們可以為生活中希望有的其他東西騰出空間:做運動啦,歡迎新人來家中住啦,或者只是多一些空間。同時你還能夠藉著慈善捐獻得到某些滿足:「我把東西送給那些可能無法輕易得到這些東西的人,這些東西遷轉到新的家中,將在那裡得到享用!」
Monday, January 17, 2022
上帝支持你的持槍自衛權利?
本文內容取自一位神學家Ben Witherington博士所寫的文章,God and Guns Part Two。他是討論聖經和神學最在行的人物,打算介紹一本談論美國槍枝文化的書。
首先,舊約和新約談論人類暴力問題是不一樣的。儘管十條誡命中清楚提到「不可殺人」,至少是「不可謀害殺人」,舊約眾先知(特別是寫以賽亞書第三部分的作者)都宣講,有一天上帝的百姓都要把刀槍打成犁頭和鐮刀,再也不用學習戰事,我們還是找到不少支持爭戰的經文。為甚麼?恐怕就像耶穌說的,上帝看我們心硬,就給我們這般那般命令,目的是防止墮落的人彼此傷害得更厲害。
諸如以眼還眼、以命償命之類的指令,應該理解為「只以一隻眼來還一隻眼所受的傷害」等等,不是允准人施行暴力。這是在暴力已經發生的情形下所加的限制。Witherington博士說,基督徒讀舊約聖經一定要透過耶穌的鏡片和新約作者的鏡片來看,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第二個解經原則是基督徒不是在以色列的舊約之下,而是在新約之下。顯然,耶穌的門徒要按照登山寶訓所教導的道德倫理來生活,更廣泛地說就是耶穌所闡明的,饒恕得罪我的弟兄姊妹。饒恕多少次?不只是7次,而是70個7次。這與受傷後圖報復的精神剛好相反,耶穌要門徒逆轉的是一個罪惡墮落的人類本性,用無盡的饒恕來取代任何報復心。
我在此要補充一個饒恕的「條件」,就是得罪你傷害你的人必須表示認錯悔改,希望得到你的饒恕!不要以為那傷害人的傢伙可以厚臉皮繼續害你,你受害倒變成欠他一切的饒恕。
登山寶訓的確教導不抵抗,要轉過另一邊臉來給人打,就好像馬丁路德金牧師和甘地在第20世紀所力行的。但新約倫理所教導的不僅僅是避免暴力衝突,它還要求基督徒要「愛」仇敵,為那些迫害自己的人祈禱,保羅在羅馬書12-13章充分解析了。--我理解為不把對方當作仇敵、乃為對方禱告是一種愛的方式,但這裡並不包括連續不斷地接受人身侵害。
第三個解經原則是,耶穌和保羅對基督徒的倫理要求與一般文化的倫理要求不同。比如保羅在羅馬書13章提到基督徒要服從政府官員。他假定政府官員會攜帶武器和執法,但他同時也假定基督徒不會加入政府官員行列,因為當時羅馬兵丁和官員必須拜偶像和崇拜羅馬皇帝,和猶太人/基督徒的信仰有衝突。所以非基督徒羅馬官員有權攜帶武器和執法,不等於基督徒也應該有這個權力。跟隨基督的人有獨特的倫理。
事實上,所有上面的討論有個基礎:就是假設基督教倫理不強加給非基督教的政府或民眾。一個人是否跟隨基督必須被說服,然後才有義務以基督徒的身份服從上帝而不服從一般人的規範。這對歷代許多基督徒的意義:1)實行個人和平主義;2) 如果擔任政府和軍隊中角色意味著承諾在必要時使用暴力,則基督徒不參與。就像有個電影演的那樣,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愛國者可以在戰爭期間以牧師和軍醫身份為國家服務,但不能拿起武器。類似的規則還會適用於地方警察工作。
前面說過,新約在這些事情上的倫理與舊約不同。這裡有一個原因:聖靈已經差遣來到耶穌的門徒當中,他們需要更高、更嚴格的道德倫理準則。藉著聖靈的力量,理論上人可以做得更好,因為聖靈改造、更新、恢復人裡面神的形像,消除人類墮落的負面影響。
我在此要評論一下Witherington博士所提到的這個聖靈對個人做工的力量。基督徒大概都心知肚明,在一個充滿偏見、腐敗的文化體制中,靠個人來克服或逆轉人的貪婪本性相當不容易。單單有決心還不夠,人需要加入新的群體,改造體制成為栽培和鼓勵自我犧牲的基督價值觀,樹立跟隨效法基督施行公平公義的人生目的,不容納舊的偏見和欺壓,社會面貌才有可能反轉和復興。
上帝給誰更多,就會向誰要求更多,期望誰結更多的果子(在這種情況下,教會有更多的聖靈澆灌和同在,她應該顯示更多的仁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自制)。總之,新約中的誡命遠遠超過舊約的要求,基督徒要遵循耶穌的教導和效法他。耶穌甚至提醒彼得「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然後醫好被彼得割壞的僕人耳朵。這就是從十字架請求上帝饒恕劊子手的耶穌,「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路加福音22章36-38節記者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對門徒說的話:...但如今,有錢囊的要帶着,有行囊的也一樣;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我告訴你們,經上寫着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話必須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關於我的事必然成就。門徒說:主啊,請看!這裏有兩把刀。耶穌對他們說:夠了。
有人拿這幾句經文問Witherington博士,這不是說耶穌支持基督徒攜帶各種武器嗎?他回答說你必須看前後文,前面第35節耶穌剛剛問門徒,他們出去傳福音的時候是否有過任何缺乏?回答是甚麼都沒有缺乏過。然後我們才讀到上面36-38節,耶穌要門徒以後出門上路要保護自己,比如防備野獸之類的。翻譯成「刀」的那個希臘字,可以是切割肉塊或獻祭牲用的大刀,也可以是修剪指甲的小刀,而戰場上用來對付敵人的那種刀劍有另外一個字spathi,你可以查看Brill的古希臘大辭典。
所以,耶穌吩咐門徒帶刀雖然也有可能是要求他們去挑戰世界,不過說兩把刀就夠了多少有些奇怪。或許有些人買槍是為了打獵,不是為了隨身帶著自衛,但從歷來的統計數字來看,許多被槍打死的人,包括誤操作、神經病發作、家庭糾紛、仇恨偏見引起的槍擊,都是因得到槍枝太方便而有的無謂傷害,而不是自衛或謀殺。我們明明知道上帝以人的性命為寶貴,甚至重於祂給你的某些權利。自己再酌量吧!
首先,舊約和新約談論人類暴力問題是不一樣的。儘管十條誡命中清楚提到「不可殺人」,至少是「不可謀害殺人」,舊約眾先知(特別是寫以賽亞書第三部分的作者)都宣講,有一天上帝的百姓都要把刀槍打成犁頭和鐮刀,再也不用學習戰事,我們還是找到不少支持爭戰的經文。為甚麼?恐怕就像耶穌說的,上帝看我們心硬,就給我們這般那般命令,目的是防止墮落的人彼此傷害得更厲害。
諸如以眼還眼、以命償命之類的指令,應該理解為「只以一隻眼來還一隻眼所受的傷害」等等,不是允准人施行暴力。這是在暴力已經發生的情形下所加的限制。Witherington博士說,基督徒讀舊約聖經一定要透過耶穌的鏡片和新約作者的鏡片來看,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第二個解經原則是基督徒不是在以色列的舊約之下,而是在新約之下。顯然,耶穌的門徒要按照登山寶訓所教導的道德倫理來生活,更廣泛地說就是耶穌所闡明的,饒恕得罪我的弟兄姊妹。饒恕多少次?不只是7次,而是70個7次。這與受傷後圖報復的精神剛好相反,耶穌要門徒逆轉的是一個罪惡墮落的人類本性,用無盡的饒恕來取代任何報復心。
我在此要補充一個饒恕的「條件」,就是得罪你傷害你的人必須表示認錯悔改,希望得到你的饒恕!不要以為那傷害人的傢伙可以厚臉皮繼續害你,你受害倒變成欠他一切的饒恕。
登山寶訓的確教導不抵抗,要轉過另一邊臉來給人打,就好像馬丁路德金牧師和甘地在第20世紀所力行的。但新約倫理所教導的不僅僅是避免暴力衝突,它還要求基督徒要「愛」仇敵,為那些迫害自己的人祈禱,保羅在羅馬書12-13章充分解析了。--我理解為不把對方當作仇敵、乃為對方禱告是一種愛的方式,但這裡並不包括連續不斷地接受人身侵害。
第三個解經原則是,耶穌和保羅對基督徒的倫理要求與一般文化的倫理要求不同。比如保羅在羅馬書13章提到基督徒要服從政府官員。他假定政府官員會攜帶武器和執法,但他同時也假定基督徒不會加入政府官員行列,因為當時羅馬兵丁和官員必須拜偶像和崇拜羅馬皇帝,和猶太人/基督徒的信仰有衝突。所以非基督徒羅馬官員有權攜帶武器和執法,不等於基督徒也應該有這個權力。跟隨基督的人有獨特的倫理。
事實上,所有上面的討論有個基礎:就是假設基督教倫理不強加給非基督教的政府或民眾。一個人是否跟隨基督必須被說服,然後才有義務以基督徒的身份服從上帝而不服從一般人的規範。這對歷代許多基督徒的意義:1)實行個人和平主義;2) 如果擔任政府和軍隊中角色意味著承諾在必要時使用暴力,則基督徒不參與。就像有個電影演的那樣,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愛國者可以在戰爭期間以牧師和軍醫身份為國家服務,但不能拿起武器。類似的規則還會適用於地方警察工作。
前面說過,新約在這些事情上的倫理與舊約不同。這裡有一個原因:聖靈已經差遣來到耶穌的門徒當中,他們需要更高、更嚴格的道德倫理準則。藉著聖靈的力量,理論上人可以做得更好,因為聖靈改造、更新、恢復人裡面神的形像,消除人類墮落的負面影響。
我在此要評論一下Witherington博士所提到的這個聖靈對個人做工的力量。基督徒大概都心知肚明,在一個充滿偏見、腐敗的文化體制中,靠個人來克服或逆轉人的貪婪本性相當不容易。單單有決心還不夠,人需要加入新的群體,改造體制成為栽培和鼓勵自我犧牲的基督價值觀,樹立跟隨效法基督施行公平公義的人生目的,不容納舊的偏見和欺壓,社會面貌才有可能反轉和復興。
上帝給誰更多,就會向誰要求更多,期望誰結更多的果子(在這種情況下,教會有更多的聖靈澆灌和同在,她應該顯示更多的仁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自制)。總之,新約中的誡命遠遠超過舊約的要求,基督徒要遵循耶穌的教導和效法他。耶穌甚至提醒彼得「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然後醫好被彼得割壞的僕人耳朵。這就是從十字架請求上帝饒恕劊子手的耶穌,「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路加福音22章36-38節記者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對門徒說的話:...但如今,有錢囊的要帶着,有行囊的也一樣;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我告訴你們,經上寫着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話必須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關於我的事必然成就。門徒說:主啊,請看!這裏有兩把刀。耶穌對他們說:夠了。
有人拿這幾句經文問Witherington博士,這不是說耶穌支持基督徒攜帶各種武器嗎?他回答說你必須看前後文,前面第35節耶穌剛剛問門徒,他們出去傳福音的時候是否有過任何缺乏?回答是甚麼都沒有缺乏過。然後我們才讀到上面36-38節,耶穌要門徒以後出門上路要保護自己,比如防備野獸之類的。翻譯成「刀」的那個希臘字,可以是切割肉塊或獻祭牲用的大刀,也可以是修剪指甲的小刀,而戰場上用來對付敵人的那種刀劍有另外一個字spathi,你可以查看Brill的古希臘大辭典。
所以,耶穌吩咐門徒帶刀雖然也有可能是要求他們去挑戰世界,不過說兩把刀就夠了多少有些奇怪。或許有些人買槍是為了打獵,不是為了隨身帶著自衛,但從歷來的統計數字來看,許多被槍打死的人,包括誤操作、神經病發作、家庭糾紛、仇恨偏見引起的槍擊,都是因得到槍枝太方便而有的無謂傷害,而不是自衛或謀殺。我們明明知道上帝以人的性命為寶貴,甚至重於祂給你的某些權利。自己再酌量吧!
Friday, January 14, 2022
廢物專家談回收利用
關於廢物回收和重新利用,有人發明了一個新字Wishcycling,是wish和recycling組合起來的字。意思要描述一個現象:人們把廢物放進回收箱,希望那些東西會重新得到利用--其實未必真是那樣的過程。容我把這個字暫且翻成「回收心願」,本文內容取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政策專家的一篇文章。
盼望是回收心願的重點。很多人並不知道回收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但決定相信如果把東西放進回收箱,它就會變成一樣新產品,而不是埋進垃圾場、燒掉、或丟掉。
美國的回收工業是1970年代啟動的,因為公眾對垃圾和廢物的去處關注起來了。城市裡的廢品收集計劃給人一種安慰:如果這些廢物能夠藉著回收成為新產品,那還不算太浪費。
政府、企業、環保活動分子積極倡導回收,鼓勵回收行為,特別是塑料的回收。如果塑料製品上印一個追逐箭頭組成的三角形,就代表這塊塑料可以在用過一次或幾次後放進回收箱--其實那個三角記號常常和真正的回收利用相差甚遠。不知你注意到那個三角形內的數字沒有,只有#1和#2塑料的重新利用比較容易,其他幾個號碼的塑料很難再利用,有些地區連收都不收。
2018年,中國啟動「國門利劍行動」,全面禁止從國外進口大多數廢料,「心願回收」這才進入公眾意識。在這之前的20年裡,中國從富裕國家購買了數百萬噸廢金屬、廢紙和塑料進行回收利用,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種簡單廉價的廢物管理辦法。
中國的廢品禁令在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廢物堆積,因為美國政府對回收系統的投資不足。消費者也發現回收不像以前想的那樣可靠或環保。Wishcycling這個字杜撰出來,是為了教育公眾從事真正有效的回收,單靠心願可能是有害的。
為甚麼有害呢?很多回收的塑料其實都含有不可回收的材料,這就把可回收的廢塑料污染了,至少讓分揀過程的成本大大增加。因為廠家不得不雇用額外的勞動力,或補償損壞的分揀設備,讓本來已經脆弱的回收生產貿易市場更加艱難。
有些大型廢物管理公司和小城鎮已經就這個問題開展教育活動。他們的口頭禪是「若有疑問就扔掉」。換句話,只將真正可以回收的材料放入您的回收箱中。許多環保主義者難得聽到這個信息,但它降低回收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成本。下面北卡州這張宣傳圖解釋了哪些東西並不能夠重新利用:
你看,除了泡沫塑料、塑料薄膜包裝、廢金屬、化學危險品、收據和用過的紙巾、混紡衣料、食品沾染過的紙品,還有繩索線團等等引起糾結的東西、一次性紙杯紙盤、陶瓷、鋁箔等等在北卡都無法重新利用。你需要仔細查看你所居住的地區哪些東西不能夠回收。
廢物專家還認為,廢物危機是全世界的問題,不只是因為消費者未能清洗回收瓶罐或分揀塑料袋造成的。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廢物問題的最大的社會驅動因素包括資本主義對消費的依賴、鼓勵國際廢物貿易的強大政策、缺乏統一標準的回收政策、以及用過的資源貶值等等。
為了進一步發展回收利用工業,政府和企業必須更多地要求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回收處置和再利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耗,並對回收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
盼望是回收心願的重點。很多人並不知道回收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但決定相信如果把東西放進回收箱,它就會變成一樣新產品,而不是埋進垃圾場、燒掉、或丟掉。
美國的回收工業是1970年代啟動的,因為公眾對垃圾和廢物的去處關注起來了。城市裡的廢品收集計劃給人一種安慰:如果這些廢物能夠藉著回收成為新產品,那還不算太浪費。
政府、企業、環保活動分子積極倡導回收,鼓勵回收行為,特別是塑料的回收。如果塑料製品上印一個追逐箭頭組成的三角形,就代表這塊塑料可以在用過一次或幾次後放進回收箱--其實那個三角記號常常和真正的回收利用相差甚遠。不知你注意到那個三角形內的數字沒有,只有#1和#2塑料的重新利用比較容易,其他幾個號碼的塑料很難再利用,有些地區連收都不收。
2018年,中國啟動「國門利劍行動」,全面禁止從國外進口大多數廢料,「心願回收」這才進入公眾意識。在這之前的20年裡,中國從富裕國家購買了數百萬噸廢金屬、廢紙和塑料進行回收利用,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種簡單廉價的廢物管理辦法。
中國的廢品禁令在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廢物堆積,因為美國政府對回收系統的投資不足。消費者也發現回收不像以前想的那樣可靠或環保。Wishcycling這個字杜撰出來,是為了教育公眾從事真正有效的回收,單靠心願可能是有害的。
為甚麼有害呢?很多回收的塑料其實都含有不可回收的材料,這就把可回收的廢塑料污染了,至少讓分揀過程的成本大大增加。因為廠家不得不雇用額外的勞動力,或補償損壞的分揀設備,讓本來已經脆弱的回收生產貿易市場更加艱難。
有些大型廢物管理公司和小城鎮已經就這個問題開展教育活動。他們的口頭禪是「若有疑問就扔掉」。換句話,只將真正可以回收的材料放入您的回收箱中。許多環保主義者難得聽到這個信息,但它降低回收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成本。下面北卡州這張宣傳圖解釋了哪些東西並不能夠重新利用:
你看,除了泡沫塑料、塑料薄膜包裝、廢金屬、化學危險品、收據和用過的紙巾、混紡衣料、食品沾染過的紙品,還有繩索線團等等引起糾結的東西、一次性紙杯紙盤、陶瓷、鋁箔等等在北卡都無法重新利用。你需要仔細查看你所居住的地區哪些東西不能夠回收。
廢物專家還認為,廢物危機是全世界的問題,不只是因為消費者未能清洗回收瓶罐或分揀塑料袋造成的。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廢物問題的最大的社會驅動因素包括資本主義對消費的依賴、鼓勵國際廢物貿易的強大政策、缺乏統一標準的回收政策、以及用過的資源貶值等等。
為了進一步發展回收利用工業,政府和企業必須更多地要求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回收處置和再利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耗,並對回收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
Wednesday, January 12, 2022
擴大的颶風災害地帶
大約十年前,當颶風桑迪在紐約市附近登陸時,大風暴陡增,降雨7英寸,導致大範圍的洪水和停電,大家都視那場超級風暴為極為罕見的事件。雖然那種規模的風暴在靠近赤道的地區很常見,比如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沿岸,但這類風暴很少直接襲擊美國東北部。
不過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颶風引起的風暴將在中緯度地區(兩個半球緯度30到60度之間)變得更加普遍,包括紐約市、波士頓、和北京、東京以及其它在東亞和澳洲的大城市。
紐約這樣的地區不在熱帶深處,總會有颶風,但一般很少。現在氣候正在發生變化,這個規模的風暴令人意外。在氣候風險分析公司The Climate Service工作的NOAA科學家Jim Kossin博士說,颶風影響的範圍擴大意味著沿海地區更多的人、家庭和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
這些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叫作颶風,在西太平洋叫作颱風--既然在目前的氣象條件下比較容易形成,產生這些熱帶氣旋的赤道地區可能會向兩極擴張。即使移動的緯度很小,也會引起高緯度地區暴露在氣候變化很大的危險之下。
颶風通常發源在有風且海洋表面溫度高於80華氏度的地區,這種氣候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很常見。然而,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高空急流在地球上空盤旋高達9英里的強西風帶——正在中緯度地區減弱和向高緯度轉移。這就使得颶風和颱風可以在更廣的地帶範圍內形成。
根據IPCC(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8月發佈的一份報告,在過去17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了2華氏度。據說到2100年,氣溫將繼續上升至少0.7度。IPCC將這一升溫現象歸因於「明確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下面這段視頻解釋了這些熱帶氣旋的形成。)
根據今年這項新的研究報告,上一次在高緯度地區形成颶風是在上新世地質時期,即530萬至260萬年前。當時的氣候特點就是高氣溫和高濃度的大氣二氧化碳。
有個研究小組根據當前的衛星觀測和地球的氣候歷史來預測未來天氣。負責的Studholme博士說,與過去300萬年的任何時候相比,21世紀的熱帶氣旋地帶很可能要佔據更廣的緯度。他說這個氣候模型的預測未必準確,因為他們所依賴的過去幾十年的全球氣候數據並不完整,觀測的結果也不確定。不過另外一位國家海洋大氣流體動力學專家家認為,這項研究中所推斷的結論是合理的。
鑑於潛在的威脅,一些城市並沒有等候。去年,紐約市應急管理部門更新了沿海風暴計劃,用新的數據更準地確定了最容易遭受颶風洪水衝擊的風險區域,並相應地改變了城內六個颶風疏散地帶的邊界。隨著氣候變化增加了颶風的頻率和強度,他們繼續教育紐約人做準備,讓他們能夠應對颶風的衝擊」。
在波士頓,人們也在加大努力,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大水和暴風雨做好準備。其中一部分努力是改造帶有護堤和防洪牆的海濱公園,以便更好地監管上漲的水位,並建造一個旨在抵禦颶風和災難性洪水的新海濱公園。城市的環境、能源和開放空間負責人Mariama牧師表示,「對於颶風,我們不知道它會怎樣以及何時發生,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低窪地區在哪裡,這就足以採取行動了。」
本文內容取自《華爾街日報》的報道Hurricane Zone Predicted to Expand。
不過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颶風引起的風暴將在中緯度地區(兩個半球緯度30到60度之間)變得更加普遍,包括紐約市、波士頓、和北京、東京以及其它在東亞和澳洲的大城市。
紐約這樣的地區不在熱帶深處,總會有颶風,但一般很少。現在氣候正在發生變化,這個規模的風暴令人意外。在氣候風險分析公司The Climate Service工作的NOAA科學家Jim Kossin博士說,颶風影響的範圍擴大意味著沿海地區更多的人、家庭和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
這些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叫作颶風,在西太平洋叫作颱風--既然在目前的氣象條件下比較容易形成,產生這些熱帶氣旋的赤道地區可能會向兩極擴張。即使移動的緯度很小,也會引起高緯度地區暴露在氣候變化很大的危險之下。
颶風通常發源在有風且海洋表面溫度高於80華氏度的地區,這種氣候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很常見。然而,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高空急流在地球上空盤旋高達9英里的強西風帶——正在中緯度地區減弱和向高緯度轉移。這就使得颶風和颱風可以在更廣的地帶範圍內形成。
根據IPCC(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8月發佈的一份報告,在過去17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了2華氏度。據說到2100年,氣溫將繼續上升至少0.7度。IPCC將這一升溫現象歸因於「明確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下面這段視頻解釋了這些熱帶氣旋的形成。)
根據今年這項新的研究報告,上一次在高緯度地區形成颶風是在上新世地質時期,即530萬至260萬年前。當時的氣候特點就是高氣溫和高濃度的大氣二氧化碳。
有個研究小組根據當前的衛星觀測和地球的氣候歷史來預測未來天氣。負責的Studholme博士說,與過去300萬年的任何時候相比,21世紀的熱帶氣旋地帶很可能要佔據更廣的緯度。他說這個氣候模型的預測未必準確,因為他們所依賴的過去幾十年的全球氣候數據並不完整,觀測的結果也不確定。不過另外一位國家海洋大氣流體動力學專家家認為,這項研究中所推斷的結論是合理的。
鑑於潛在的威脅,一些城市並沒有等候。去年,紐約市應急管理部門更新了沿海風暴計劃,用新的數據更準地確定了最容易遭受颶風洪水衝擊的風險區域,並相應地改變了城內六個颶風疏散地帶的邊界。隨著氣候變化增加了颶風的頻率和強度,他們繼續教育紐約人做準備,讓他們能夠應對颶風的衝擊」。
在波士頓,人們也在加大努力,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大水和暴風雨做好準備。其中一部分努力是改造帶有護堤和防洪牆的海濱公園,以便更好地監管上漲的水位,並建造一個旨在抵禦颶風和災難性洪水的新海濱公園。城市的環境、能源和開放空間負責人Mariama牧師表示,「對於颶風,我們不知道它會怎樣以及何時發生,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低窪地區在哪裡,這就足以採取行動了。」
本文內容取自《華爾街日報》的報道Hurricane Zone Predicted to Expand。
Monday, January 10, 2022
如何對付川普主義?
本文內容譯自一篇介紹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Robert Reich教授的文章。他的專業是公共政策。應該如何對付川普主義?他的回答是聯合起來,不讓貪婪的大資本家和利益集團掌控一切。
我在思考J6事件教訓的時候,我想起重新看一遍75年前上映的一部電影,It's A Wonderful Life(生活多美好)。
當我在1960年代末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它純粹是編的。當時美國因越戰,還有馬丁路德金牧師與肯尼迪總統被刺殺而分崩離析,我記得猜想這部電影可能是由政府的某個宣傳部門製作的,大概是有人要他們製作一個粉飾版的美國。
但最近幾年我改變看法了。隨著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從未有過的驚人的收入、財富和權力不平等。美國越來越接近一個少數人掌控多數人的政治情形,並且越來越接近川普式的新法西斯主義(這兩樣相互關聯),「生活多美好」其實講述了已經過去的事件和錯誤,以及必須採取哪些措施才能避免錯誤。
也許你已經知道故事情節,這部電影的中心是Potter先生和George Bailey之間的衝突:Potter是個貪婪而殘忍的銀行家,而George是慷慨尊貴的Bedford Fall建築和貸款公司的負責人--一個阻礙Potter完全掌控小鎮的公司。一天,George不小心丟失了一些存款,剛好落入Potter手中,Potter看到機會毀掉George。這件事將George帶到一個他考慮自殺的地步,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別急,旁邊有守護天使)。
這是兩個完全對立版本的美國。在Potter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中,人們相互競爭資源,那些成功的人是應該的,因為他們在激烈競爭中超越了其他人。George的父親則創建了建築和貸款機構,他去世後,Potter想要解散這個機構——聲稱George的父親「不是商人,只是一個理想崇高的人,而沒有常識的理想會毀了一個城鎮。」對Potter來說,不縱容那些「不滿的暴民」就是常識。
然而在George看來,Bedford Falls是個大家彼此幫助的社區。他對Potter說,那些所謂的「暴民...做了大部分工作,付錢生活在這個社區...這些人都是人,然而對你來說,他們是牲口。」George的父親曾幫助他們靠信用蓋造房屋,好讓他們能過上像樣的日子。
回到George正打算結束性命的鏡頭,他的守護天使向他展示了生活的真諦:如果他從未活過——Bedford Falls會是多麼悽慘--人們貧窮、恐懼和依賴Potter。...電影結束時,George幫助過的每個人(幾乎是整個城鎮)都參與救助George和他的建築貸款。
當然,《生活多美好》是一部卡通片,然而這部卡通片正在美國迅速成為現實。我們是聯合起來,還是讓美國的Potter這種人擁有並經營一切?
《美好生活》上映後不久,FBI認為這是共產黨滲透電影業的證據。他們的洛杉磯辦事處使用了某個報告警告說,這部電影很明顯地企圖詆毀銀行家,把他們塑造成「吝嗇鬼」,他們就會成為最討厭的人。據說電影「刻意中傷上流社會,試圖表現有錢人是卑鄙齷齪的人物--這是共產黨人的常用伎倆。」
FBI的報告把《生活多美好》與蘇維埃電影比較,指控那位導演「與左翼群體有聯繫」,而那兩位編劇「與知名的共產分子很接近」,這些當然都是胡說八道,是製造紅色恐怖的前奏曲。他們後來花了不少工夫調查共黨分子對好萊塢、國務院、美國軍隊的滲透。
這部電影也是現代共和黨意識形態的前奏。自理根總統以來,共和黨人一直使用類似Potter的觀念來證明,為富人減稅、破壞工會和削減社會安全網的一切做法都是合理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使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美國人之間製造分裂(一種政治社會達爾文主義)。這樣的話,美國人就會保持憤怒和相互懷疑,不會抬頭看所有的金錢和權力都去哪兒了,也不會聯合起來收回它。
這部影片如果今天上映,共和黨人會如何評價?他們可能會把共產主義改稱為社會主義。但這會讓他們都感到不安——尤其是考慮到Potter先生,你知道是和誰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在思考J6事件教訓的時候,我想起重新看一遍75年前上映的一部電影,It's A Wonderful Life(生活多美好)。
當我在1960年代末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它純粹是編的。當時美國因越戰,還有馬丁路德金牧師與肯尼迪總統被刺殺而分崩離析,我記得猜想這部電影可能是由政府的某個宣傳部門製作的,大概是有人要他們製作一個粉飾版的美國。
但最近幾年我改變看法了。隨著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從未有過的驚人的收入、財富和權力不平等。美國越來越接近一個少數人掌控多數人的政治情形,並且越來越接近川普式的新法西斯主義(這兩樣相互關聯),「生活多美好」其實講述了已經過去的事件和錯誤,以及必須採取哪些措施才能避免錯誤。
也許你已經知道故事情節,這部電影的中心是Potter先生和George Bailey之間的衝突:Potter是個貪婪而殘忍的銀行家,而George是慷慨尊貴的Bedford Fall建築和貸款公司的負責人--一個阻礙Potter完全掌控小鎮的公司。一天,George不小心丟失了一些存款,剛好落入Potter手中,Potter看到機會毀掉George。這件事將George帶到一個他考慮自殺的地步,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別急,旁邊有守護天使)。
這是兩個完全對立版本的美國。在Potter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中,人們相互競爭資源,那些成功的人是應該的,因為他們在激烈競爭中超越了其他人。George的父親則創建了建築和貸款機構,他去世後,Potter想要解散這個機構——聲稱George的父親「不是商人,只是一個理想崇高的人,而沒有常識的理想會毀了一個城鎮。」對Potter來說,不縱容那些「不滿的暴民」就是常識。
然而在George看來,Bedford Falls是個大家彼此幫助的社區。他對Potter說,那些所謂的「暴民...做了大部分工作,付錢生活在這個社區...這些人都是人,然而對你來說,他們是牲口。」George的父親曾幫助他們靠信用蓋造房屋,好讓他們能過上像樣的日子。
回到George正打算結束性命的鏡頭,他的守護天使向他展示了生活的真諦:如果他從未活過——Bedford Falls會是多麼悽慘--人們貧窮、恐懼和依賴Potter。...電影結束時,George幫助過的每個人(幾乎是整個城鎮)都參與救助George和他的建築貸款。
當然,《生活多美好》是一部卡通片,然而這部卡通片正在美國迅速成為現實。我們是聯合起來,還是讓美國的Potter這種人擁有並經營一切?
《美好生活》上映後不久,FBI認為這是共產黨滲透電影業的證據。他們的洛杉磯辦事處使用了某個報告警告說,這部電影很明顯地企圖詆毀銀行家,把他們塑造成「吝嗇鬼」,他們就會成為最討厭的人。據說電影「刻意中傷上流社會,試圖表現有錢人是卑鄙齷齪的人物--這是共產黨人的常用伎倆。」
FBI的報告把《生活多美好》與蘇維埃電影比較,指控那位導演「與左翼群體有聯繫」,而那兩位編劇「與知名的共產分子很接近」,這些當然都是胡說八道,是製造紅色恐怖的前奏曲。他們後來花了不少工夫調查共黨分子對好萊塢、國務院、美國軍隊的滲透。
這部電影也是現代共和黨意識形態的前奏。自理根總統以來,共和黨人一直使用類似Potter的觀念來證明,為富人減稅、破壞工會和削減社會安全網的一切做法都是合理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使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美國人之間製造分裂(一種政治社會達爾文主義)。這樣的話,美國人就會保持憤怒和相互懷疑,不會抬頭看所有的金錢和權力都去哪兒了,也不會聯合起來收回它。
這部影片如果今天上映,共和黨人會如何評價?他們可能會把共產主義改稱為社會主義。但這會讓他們都感到不安——尤其是考慮到Potter先生,你知道是和誰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Friday, January 7, 2022
民主失敗會影響經濟嗎?
資本主義是一股強大的生產發展動力,而法治和民主對資本市場經濟很重要。自由市場需要治理,而且需要民主公平選舉的政府來治理,經濟才會穩步增長,造福整個社會。哈佛商學院的經濟學家Rebecca Henderson教授認為,民主體制如果衰退,對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和健康性有致命威脅。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研究所的一篇報告。
這篇報告探討了美國民主的現狀,以及衰退的民主是否構成一種系統性風險,影響「信託義務」fiduciary duties的履行。答案是肯定的。(信託義務就是簽合同之後不能辜負對方的信任,做事不可只顧自己利益,還必須考慮對方的利益。)
首先,美國民主似乎正在走向失敗。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民主制度,不過根據問卷調查,有20%的人對於專制獨裁持開放態度,因為大家都知道美國的民主並不完美,有些方面簡直就是運作不良。可惜,有六成的人覺得這制度無法改良。
民主就是人民做主吧?可誰是「美國人民」大家意見都不同。有些白人似乎總感覺自己比別人是更加正宗的美國人:你必須信神、說自己是(新教)基督徒、生在美國等等。有些人硬是堅持把非白人移民不當作真正的美國人,而當作「外來人」。這種排斥很要命,導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相信必要時可以使用暴力。怎樣叫做「必要時」?我不信任的人當選總統一定是使用了非法手段,支持暴力起義糾正偏差是我的公民責任,想想是無可厚非吧。
咱們都知道專制國家會不惜使用暴力鎮壓那些「持不同政見者」。美國如果出現這種情形,那就是民主制度失敗--不是因為大多數人會贊成專制,恐怕是少數人有組織、有目的地奪取了體制內的某些關鍵職位。2020年這些關鍵職位大多還不在川普一黨手中,三權鼎立各黨派在各州彼此監督制衡的體制尚且完好,而到了2022的中期選舉和2024年大選時,川普黨恐怕就預備好,可以顛覆民主選舉結果了。民主選舉的空殼子會保留下去的,統治者把不喜歡的消息報導指控成假消息,或乾脆逮捕記者、關閉報社,這樣的美國民主失敗,目前看不是沒有可能。
其次,民主失敗是否會影響到私營經濟,代表一種系統性的風險呢?Henderson教授認為,美國的企業需要民主。沒有那種強大負責的政府支持,自由市場就無法生存。政府可以製定規章,保持市場真正的自由和公平。只有民主才能確保政府被問責,被看為合法,而不會陷入裙帶關係的資本主義,少數人操縱多數人的情形。
當私營企業對於政府失去信任的時候,問題很嚴重。專制下的政治鎮壓和治安考量對於企業有很大壓力,如果涉及外國企業,也會影響到供應鏈和投資人的積極性。比較民主的社會會比較穩定,吸引投資和貿易活動。所有經營商務的人都知道,投資建設在未來動盪不安的地區風險比較大。生意做得越大,越容易成為打擊對象。特別是企業首領得罪統治者,以言治罪受懲罰的可能性立即擴大。看別國家一目了然,衡量一下美國民主制度,若削弱,私營企業的發展顯然照樣可以被限制。
最後,私營企業的前景既然與民主制度息息相關,他們能夠參與鞏固民主,抵抗反民主潮流的威脅嗎?Henderson教授從歷史舉例,提出幾條建議。
1980年代,南非搞種族隔離,不給黑人同等權利參與民主協商政治。美國的大學校園裡開始號召停止投資在南非,很多養老基金會和地方政府都參與了。到1990年,已有200多家美國公司切斷了與南非的投資關係。1994年,被關押了30年的反對種族隔離運動的領袖Nelson Mandela獲得釋放,並當選為南非總統。這是美國私營企業對其他國家民主制度做貢獻的一個例子。
美國國內的例子包括對於「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響應。自從George Floyd被警察當街用鎖喉鍵壓死,全美國到處起來抗議,50家最大的公司,以兩家大銀行財團為首,總共承諾提供$500億美金來解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其中有$42億純屬贈款,其它主要是投資借貸給黑人。有人去追蹤這些款項,指出這裡面只有$7000萬投放在亟待改革的美國監獄司法系統改造。
關於氣候變化,許多公司已經明白只顧利潤、不理會公益的短視必影響長遠發展。他們走在政客的前面,做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承諾。例如「氣候行動100+」是2017年投資人發起的一項倡議,以確保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對氣候變化採取必要的行動。在投資者需求和監管壓力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財團實施有環保和社會公平管理意識的ESG投資。
最近,民主成為公共領域企業運動的焦點。2020年10月下旬,由商業圓桌會議、全國製造業協會和美國商會領導的一群主要商業領袖大選之前發表聲明,決心捍衛選舉過程的完整性。當拜登贏得選舉的結果明朗時,該團體的成員發表聲明支持選舉結果,並宣佈應該立即開始和平移交權力的過渡進程。有些公司宣佈停止向投票反對選舉結果的政客提供捐款。
拜登的就職典禮以後,一個又一個州開始頒布限制投票的法律,難為一些社區參與投票的人,令他們不方便。美國企業再次採取行動。 2021年5月,幾百家大小公司和高管發表聲明,反對任何「歧視性的立法」。American Express前首席執行官Kenneth Chenault組織寫了統一聲明,強調「縱觀公司就不同的問題發表意見的歷史,公司絕對有責任發表意見,尤其是在投票權這樣基本的事上。」很多地方官員,前任和現任的,都對這一聲明表示讚賞,並敦促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民主。
私營企業繼續參與捍衛民主,對於民主和對於企業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個國際事務智囊團Chatham House最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企業應該認識到自己在法治、責任治理和公民自由的共享空間中的利害關係...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有責任支持民主,因為民主共識是可以盈利並保持良好運營環境的重要因素。」
履行這一責任需要對我們所面臨的危險進行清醒的評估:如前所述,美國民主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大多數美國人會反對民主,而是戰略性的選舉職位被有目的有組織的少數人佔領,以奪取選舉控制權和顛覆人民選舉結果。--不要以為事不關己,看看你的企業能做些甚麼?
這篇報告探討了美國民主的現狀,以及衰退的民主是否構成一種系統性風險,影響「信託義務」fiduciary duties的履行。答案是肯定的。(信託義務就是簽合同之後不能辜負對方的信任,做事不可只顧自己利益,還必須考慮對方的利益。)
首先,美國民主似乎正在走向失敗。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民主制度,不過根據問卷調查,有20%的人對於專制獨裁持開放態度,因為大家都知道美國的民主並不完美,有些方面簡直就是運作不良。可惜,有六成的人覺得這制度無法改良。
民主就是人民做主吧?可誰是「美國人民」大家意見都不同。有些白人似乎總感覺自己比別人是更加正宗的美國人:你必須信神、說自己是(新教)基督徒、生在美國等等。有些人硬是堅持把非白人移民不當作真正的美國人,而當作「外來人」。這種排斥很要命,導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相信必要時可以使用暴力。怎樣叫做「必要時」?我不信任的人當選總統一定是使用了非法手段,支持暴力起義糾正偏差是我的公民責任,想想是無可厚非吧。
咱們都知道專制國家會不惜使用暴力鎮壓那些「持不同政見者」。美國如果出現這種情形,那就是民主制度失敗--不是因為大多數人會贊成專制,恐怕是少數人有組織、有目的地奪取了體制內的某些關鍵職位。2020年這些關鍵職位大多還不在川普一黨手中,三權鼎立各黨派在各州彼此監督制衡的體制尚且完好,而到了2022的中期選舉和2024年大選時,川普黨恐怕就預備好,可以顛覆民主選舉結果了。民主選舉的空殼子會保留下去的,統治者把不喜歡的消息報導指控成假消息,或乾脆逮捕記者、關閉報社,這樣的美國民主失敗,目前看不是沒有可能。
其次,民主失敗是否會影響到私營經濟,代表一種系統性的風險呢?Henderson教授認為,美國的企業需要民主。沒有那種強大負責的政府支持,自由市場就無法生存。政府可以製定規章,保持市場真正的自由和公平。只有民主才能確保政府被問責,被看為合法,而不會陷入裙帶關係的資本主義,少數人操縱多數人的情形。
當私營企業對於政府失去信任的時候,問題很嚴重。專制下的政治鎮壓和治安考量對於企業有很大壓力,如果涉及外國企業,也會影響到供應鏈和投資人的積極性。比較民主的社會會比較穩定,吸引投資和貿易活動。所有經營商務的人都知道,投資建設在未來動盪不安的地區風險比較大。生意做得越大,越容易成為打擊對象。特別是企業首領得罪統治者,以言治罪受懲罰的可能性立即擴大。看別國家一目了然,衡量一下美國民主制度,若削弱,私營企業的發展顯然照樣可以被限制。
最後,私營企業的前景既然與民主制度息息相關,他們能夠參與鞏固民主,抵抗反民主潮流的威脅嗎?Henderson教授從歷史舉例,提出幾條建議。
1980年代,南非搞種族隔離,不給黑人同等權利參與民主協商政治。美國的大學校園裡開始號召停止投資在南非,很多養老基金會和地方政府都參與了。到1990年,已有200多家美國公司切斷了與南非的投資關係。1994年,被關押了30年的反對種族隔離運動的領袖Nelson Mandela獲得釋放,並當選為南非總統。這是美國私營企業對其他國家民主制度做貢獻的一個例子。
美國國內的例子包括對於「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響應。自從George Floyd被警察當街用鎖喉鍵壓死,全美國到處起來抗議,50家最大的公司,以兩家大銀行財團為首,總共承諾提供$500億美金來解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其中有$42億純屬贈款,其它主要是投資借貸給黑人。有人去追蹤這些款項,指出這裡面只有$7000萬投放在亟待改革的美國監獄司法系統改造。
關於氣候變化,許多公司已經明白只顧利潤、不理會公益的短視必影響長遠發展。他們走在政客的前面,做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承諾。例如「氣候行動100+」是2017年投資人發起的一項倡議,以確保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對氣候變化採取必要的行動。在投資者需求和監管壓力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財團實施有環保和社會公平管理意識的ESG投資。
最近,民主成為公共領域企業運動的焦點。2020年10月下旬,由商業圓桌會議、全國製造業協會和美國商會領導的一群主要商業領袖大選之前發表聲明,決心捍衛選舉過程的完整性。當拜登贏得選舉的結果明朗時,該團體的成員發表聲明支持選舉結果,並宣佈應該立即開始和平移交權力的過渡進程。有些公司宣佈停止向投票反對選舉結果的政客提供捐款。
拜登的就職典禮以後,一個又一個州開始頒布限制投票的法律,難為一些社區參與投票的人,令他們不方便。美國企業再次採取行動。 2021年5月,幾百家大小公司和高管發表聲明,反對任何「歧視性的立法」。American Express前首席執行官Kenneth Chenault組織寫了統一聲明,強調「縱觀公司就不同的問題發表意見的歷史,公司絕對有責任發表意見,尤其是在投票權這樣基本的事上。」很多地方官員,前任和現任的,都對這一聲明表示讚賞,並敦促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民主。
私營企業繼續參與捍衛民主,對於民主和對於企業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個國際事務智囊團Chatham House最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企業應該認識到自己在法治、責任治理和公民自由的共享空間中的利害關係...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有責任支持民主,因為民主共識是可以盈利並保持良好運營環境的重要因素。」
履行這一責任需要對我們所面臨的危險進行清醒的評估:如前所述,美國民主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大多數美國人會反對民主,而是戰略性的選舉職位被有目的有組織的少數人佔領,以奪取選舉控制權和顛覆人民選舉結果。--不要以為事不關己,看看你的企業能做些甚麼?
Wednesday, January 5, 2022
預測2022年的社會變革
美國的《C/NET》是電腦網絡的簡稱,它的媒體網站預測2022年將有五項重大的科技變革。我記在這裡,到年底回顧評估一下準確性。
第一項是關乎新冠大流行和保健行業的未來。COVID-19在很大程度上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當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3月11日宣布大流行時,沒有幾個人知道停工停業、社交疏離和經濟損失會長達兩年之久。2021年似乎快要恢復正常了,但Delta變體跟著來了,接著Omicron變體又引發了新的停工。
2022年的COVID-19會不會從大流行轉變為地方病呢?所有人都希望如此,但你恐怕再也無法回到2019年的狀態了。比如或許世界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效仿亞洲的做法,生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出於對周圍人的禮貌,都在公共場所戴口罩。
而且COVID大流行以後的醫療保健將永遠不會恢復原狀了。一來遠程醫療望診將大大流行,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接觸到視頻問診的方便。二來COVID-19疫苗的製做將永遠改變其它疫苗(和療法)的製做方式。疫苗的開發原本需要十年的時間很常見,但COVID疫苗是用遺傳分子學和mRNA技術在10個月內製做出來。這很可能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突破之一。
第二項是關於混合性的工作和「大辭職」。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上班和上學恐怕是最受干擾的。雖然學生已經基本上回到學校,上班族卻沒有那麼快回到辦公室。許多職員工已經決確定,遠程工作兼顧家庭生活更好,不少人已遷移到離家人比較近、或遠離市中心的地方,以獲得更多的空間和新鮮空氣。與此同時,許多雇主也已經發現遠程工作的生產效力很高,並能縮減商業地產資金,從而大大節約成本。
最令人驚訝的可能就是大辭職趨勢,它在2022年可能會繼續升溫。因為與以往相比,越來越多的人辭去工作和重新確定生活的優先次序。12月份的美國勞工部報告說,辭職人數現在仍處於歷史高位。經歷了過去兩年震撼生活的大流行,情況不可能不改變。大辭職只是這些變化中的一個例子。
第三項變革關乎美國人的經濟和財政生活。加密貨幣、通貨膨脹以及個人財務狀況都處於結構性的轉變中。11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 6.8%,是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房地產和汽車價格的通脹在2022年會繼續受到密切關注。利率如此之低,股市看起來可能會會繼續上漲,但其波動幅度明顯增加,科技股和其他成長型股票不知是已經失去動力還是準備好了再次上漲。
加密貨幣不斷創下新高,吸引了更多的興趣。2021年的加密貨幣交易APP Coinbase超過了TikTok和YouTube,成為蘋果手機下載次數最多的APP。有些人將比特幣視為通脹的對沖工具,有些政客、運動員等人從2021年開始用比特幣支付薪水,說不定2022年你的老闆也會為你提供這種選擇。
第四項是關乎太空競賽、太空旅行和下一代互聯網方面。2022年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合作,打算在2030年建成一個月球基地,以及在2024年讓機器人登陸小行星。美國宇航局不甘示弱,12月宣布了未來的10名宇航員,準備執行未來的月球任務。
2021年有三家私人太空公司將普通人送入太空,2022年他們的雄心更大。今年SpaceX 計劃將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投入飛行和首次執行任務。與此同時,這三家公司還將在2022年向大氣層發射幾千顆低軌道衛星,以合理的價格為地球的每個角落提供快速、可靠的寬帶互聯網。但這些開發的副作用是產生大量太空碎片,可能會破壞天文學家的望遠鏡。
第五項是電動汽車真的到來了。2021年這方面有多項突破,電動汽車有望在2022年迎來豐收的一年,其中包括特斯拉的Model 3將成為歐洲最暢銷的汽車。美國政府部門要在2035年停購汽油動力汽車,英國的目標是2030年停止購買,而更多國家的聯盟已將2040年定為全球終止購買化石燃料車輛的日期。各家車輛生產廠家競相開發電動車技術,但2022年最大的新聞可能是運輸大卡車的電動轉型。
消費者要知道,由於人們從舊的內燃機技術轉向電動汽車,因此需求將要暴跌,你現在購買的汽油動力車,轉售價值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急劇下降。
第一項是關乎新冠大流行和保健行業的未來。COVID-19在很大程度上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當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3月11日宣布大流行時,沒有幾個人知道停工停業、社交疏離和經濟損失會長達兩年之久。2021年似乎快要恢復正常了,但Delta變體跟著來了,接著Omicron變體又引發了新的停工。
2022年的COVID-19會不會從大流行轉變為地方病呢?所有人都希望如此,但你恐怕再也無法回到2019年的狀態了。比如或許世界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效仿亞洲的做法,生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出於對周圍人的禮貌,都在公共場所戴口罩。
而且COVID大流行以後的醫療保健將永遠不會恢復原狀了。一來遠程醫療望診將大大流行,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接觸到視頻問診的方便。二來COVID-19疫苗的製做將永遠改變其它疫苗(和療法)的製做方式。疫苗的開發原本需要十年的時間很常見,但COVID疫苗是用遺傳分子學和mRNA技術在10個月內製做出來。這很可能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突破之一。
第二項是關於混合性的工作和「大辭職」。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上班和上學恐怕是最受干擾的。雖然學生已經基本上回到學校,上班族卻沒有那麼快回到辦公室。許多職員工已經決確定,遠程工作兼顧家庭生活更好,不少人已遷移到離家人比較近、或遠離市中心的地方,以獲得更多的空間和新鮮空氣。與此同時,許多雇主也已經發現遠程工作的生產效力很高,並能縮減商業地產資金,從而大大節約成本。
最令人驚訝的可能就是大辭職趨勢,它在2022年可能會繼續升溫。因為與以往相比,越來越多的人辭去工作和重新確定生活的優先次序。12月份的美國勞工部報告說,辭職人數現在仍處於歷史高位。經歷了過去兩年震撼生活的大流行,情況不可能不改變。大辭職只是這些變化中的一個例子。
第三項變革關乎美國人的經濟和財政生活。加密貨幣、通貨膨脹以及個人財務狀況都處於結構性的轉變中。11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 6.8%,是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房地產和汽車價格的通脹在2022年會繼續受到密切關注。利率如此之低,股市看起來可能會會繼續上漲,但其波動幅度明顯增加,科技股和其他成長型股票不知是已經失去動力還是準備好了再次上漲。
加密貨幣不斷創下新高,吸引了更多的興趣。2021年的加密貨幣交易APP Coinbase超過了TikTok和YouTube,成為蘋果手機下載次數最多的APP。有些人將比特幣視為通脹的對沖工具,有些政客、運動員等人從2021年開始用比特幣支付薪水,說不定2022年你的老闆也會為你提供這種選擇。
第四項是關乎太空競賽、太空旅行和下一代互聯網方面。2022年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合作,打算在2030年建成一個月球基地,以及在2024年讓機器人登陸小行星。美國宇航局不甘示弱,12月宣布了未來的10名宇航員,準備執行未來的月球任務。
2021年有三家私人太空公司將普通人送入太空,2022年他們的雄心更大。今年SpaceX 計劃將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投入飛行和首次執行任務。與此同時,這三家公司還將在2022年向大氣層發射幾千顆低軌道衛星,以合理的價格為地球的每個角落提供快速、可靠的寬帶互聯網。但這些開發的副作用是產生大量太空碎片,可能會破壞天文學家的望遠鏡。
第五項是電動汽車真的到來了。2021年這方面有多項突破,電動汽車有望在2022年迎來豐收的一年,其中包括特斯拉的Model 3將成為歐洲最暢銷的汽車。美國政府部門要在2035年停購汽油動力汽車,英國的目標是2030年停止購買,而更多國家的聯盟已將2040年定為全球終止購買化石燃料車輛的日期。各家車輛生產廠家競相開發電動車技術,但2022年最大的新聞可能是運輸大卡車的電動轉型。
消費者要知道,由於人們從舊的內燃機技術轉向電動汽車,因此需求將要暴跌,你現在購買的汽油動力車,轉售價值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急劇下降。
Monday, January 3, 2022
宣教和貧富差距的高牆
我必須承認,在我屬靈成長的長長歲月中,從來沒有留意到基督徒周圍實際上有一道看不見的牆,讓我們看不見其他的階層、族裔、不同的群體。但最近這幾年來,主耶穌總算開了我的眼。一方面是家附近常看見無家人士,難免想想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另一方面是在社交媒體上看見一些華人藐視黑人的負面信息,和我自己與黑人會友同事打交道的體驗都不符。
今天我繼續讀Dan Stringer寫的書。他是在美國長老會差派到非洲國家的醫療宣教士家庭長大,談到童年在非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扎伊爾(現稱剛果民主共和國)住了3年的見聞。我們都會很佩服Stringer的父母,看見非洲國家也需要,但沒有牙醫,就毅然放下美國的優越生活,全家前往那裏服務人群需要。
當時扎伊爾Kananga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沒有電力、電話,交通燈,也沒有柏油馬路的落後城市,50萬人口只有兩家餐廳、一家乾貨店、一家每天供水兩小時的水公司。大多數食品都是小販送上門來的。Stringer印象最深的是香蕉,農民都把青青的香蕉摘下來埋在地裡慢慢成熟,免得提前被人偷去,所以顧客買到的香蕉都沾滿了泥土。
相比之下,這對宣教士夫婦家裡擁有一台1985年柴油四輪驅動、運送士兵的那種汽車--乘客面對面坐、沒有安全帶。從住處到診所大概有10分鐘的顛簸車程。他們家裡沒有微波爐、洗衣機、洗塵器。沒有美國的廚房電器和超市方便--沒有冰凍或半成品食物或早餐現成的穀物餐或水果或飲料,任何食物都必須從頭製作。
為此,宣教士家裡需要雇用4個家庭服務人員:一位在室內做飯,一位在室外洗衣和負責警衛,第三位負責夜間的警衛,第四位負責照顧一個小嬰孩。按當地標準這相當奢侈,家裡有個煤油發動的小冰箱,每個房間都在牆上安裝了電池供電的熒光燈。每天到了供水的時候,廚師會負責把一個私家室外儲水池裝滿,大概兩個洗澡池那麼大。因為水池位置安裝得比較高,就有一點水壓,接用時有些像自來水。
美國宣教士都住在城外,有6尺高的水泥圍牆,頂上有碎玻璃免得小偷攀牆。由於鐵門只能從裡面打開,警衛聽見自家車子回來快速按兩下喇叭,就立即前來開門。美國人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夠粗簡,可在當地人看這是大大的有錢有勢。
Dan回到美國來讀書,提到扎伊爾的生活--有僕人、有高牆--同齡人都挺吃驚--他發覺和普通美國人的生活格格不入。30年以後他還在想那些水泥牆和碎玻璃:牆外有很多小偷以至於圍牆很必要嗎?為甚麼我的美國家庭和那些住茅屋的僕人生活差別這麼大呢?
不管你怎麼說,美國的宣教士到扎伊爾去培訓牙醫,目的是填補這個差別,至少這是宣教士願意發下自己的舒適條件去到非洲的良好初衷。他們相信大多數扎伊爾人沒有北美這樣的醫療服務是不公平也不道德的。宣教士去是為了彌補生活差別的縫隙,提高他們的生活標準,實際呢?
Dan30年以後感到心有不安。他說那些牆帶給當地人一個無言的信息:「離我們的東西遠點兒。我們來是要改善你們的醫療保健狀況,但條件是我們的安全、舒適標準和我們的長期計劃不受影響。
不是說美國宣教士不該用圍牆保護自家孩子的安全,這些宣教士敢於把孩子都帶去非洲已經是很冒險的事。但美國宣教士或許應該看清楚自己無意中攜帶的殖民主義遺產和不平等傳統。基督徒可以在牆內做一名很好的基督徒,也可以走出鐵門去幫助許多人,但這不會改變我們與所想幫助的人之間有巨大經濟鴻溝的情況。
殖民主義思想是個不容意對付的東西。按照維基百科,殖民主義是一種由外來族裔掌控本地族裔的做法或政策,一般是得到經濟上的支配地位。這與爭取經濟平等、消除鴻溝的理念是有衝突的。美國基督徒需要承認和面對這種根深柢固的殖民思想和不平等觀念的存在,才可能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扎伊爾自然資源豐富,人民生活不應該那麼貧困。美國長老會從1890年開始,在那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社會問題、屬靈問題、醫療保健問題。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的財富體系是幾個世紀以來靠非洲來的奴隸勞工建立起來的,宣教士之所以有財力去到非洲試圖修補這一傷口,也仰仗了同一套體系。
或許我們沒有甚麼簡單辦法來解決這種幾乎是假冒為善的問題,只能夠為這件事唱哀歌和認罪,像聖經所教導的。
有一位英國記者Dan Snow在訪問扎伊爾之後曾經哀嘆,她那富饒的資源供應給富裕強大的國家,卻沒能改善極度貧困的生活水平:「剛果是個遙遠的地方,然而他們和我們的歷史密切相連。我們靠這個畸形關係蓬勃發展了,卻沒有看到這個關係本身是畸形的。這種短視的代價是人類患難,其規模難以想像。」
今天我繼續讀Dan Stringer寫的書。他是在美國長老會差派到非洲國家的醫療宣教士家庭長大,談到童年在非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扎伊爾(現稱剛果民主共和國)住了3年的見聞。我們都會很佩服Stringer的父母,看見非洲國家也需要,但沒有牙醫,就毅然放下美國的優越生活,全家前往那裏服務人群需要。
當時扎伊爾Kananga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沒有電力、電話,交通燈,也沒有柏油馬路的落後城市,50萬人口只有兩家餐廳、一家乾貨店、一家每天供水兩小時的水公司。大多數食品都是小販送上門來的。Stringer印象最深的是香蕉,農民都把青青的香蕉摘下來埋在地裡慢慢成熟,免得提前被人偷去,所以顧客買到的香蕉都沾滿了泥土。
相比之下,這對宣教士夫婦家裡擁有一台1985年柴油四輪驅動、運送士兵的那種汽車--乘客面對面坐、沒有安全帶。從住處到診所大概有10分鐘的顛簸車程。他們家裡沒有微波爐、洗衣機、洗塵器。沒有美國的廚房電器和超市方便--沒有冰凍或半成品食物或早餐現成的穀物餐或水果或飲料,任何食物都必須從頭製作。
為此,宣教士家裡需要雇用4個家庭服務人員:一位在室內做飯,一位在室外洗衣和負責警衛,第三位負責夜間的警衛,第四位負責照顧一個小嬰孩。按當地標準這相當奢侈,家裡有個煤油發動的小冰箱,每個房間都在牆上安裝了電池供電的熒光燈。每天到了供水的時候,廚師會負責把一個私家室外儲水池裝滿,大概兩個洗澡池那麼大。因為水池位置安裝得比較高,就有一點水壓,接用時有些像自來水。
美國宣教士都住在城外,有6尺高的水泥圍牆,頂上有碎玻璃免得小偷攀牆。由於鐵門只能從裡面打開,警衛聽見自家車子回來快速按兩下喇叭,就立即前來開門。美國人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夠粗簡,可在當地人看這是大大的有錢有勢。
Dan回到美國來讀書,提到扎伊爾的生活--有僕人、有高牆--同齡人都挺吃驚--他發覺和普通美國人的生活格格不入。30年以後他還在想那些水泥牆和碎玻璃:牆外有很多小偷以至於圍牆很必要嗎?為甚麼我的美國家庭和那些住茅屋的僕人生活差別這麼大呢?
不管你怎麼說,美國的宣教士到扎伊爾去培訓牙醫,目的是填補這個差別,至少這是宣教士願意發下自己的舒適條件去到非洲的良好初衷。他們相信大多數扎伊爾人沒有北美這樣的醫療服務是不公平也不道德的。宣教士去是為了彌補生活差別的縫隙,提高他們的生活標準,實際呢?
Dan30年以後感到心有不安。他說那些牆帶給當地人一個無言的信息:「離我們的東西遠點兒。我們來是要改善你們的醫療保健狀況,但條件是我們的安全、舒適標準和我們的長期計劃不受影響。
不是說美國宣教士不該用圍牆保護自家孩子的安全,這些宣教士敢於把孩子都帶去非洲已經是很冒險的事。但美國宣教士或許應該看清楚自己無意中攜帶的殖民主義遺產和不平等傳統。基督徒可以在牆內做一名很好的基督徒,也可以走出鐵門去幫助許多人,但這不會改變我們與所想幫助的人之間有巨大經濟鴻溝的情況。
殖民主義思想是個不容意對付的東西。按照維基百科,殖民主義是一種由外來族裔掌控本地族裔的做法或政策,一般是得到經濟上的支配地位。這與爭取經濟平等、消除鴻溝的理念是有衝突的。美國基督徒需要承認和面對這種根深柢固的殖民思想和不平等觀念的存在,才可能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扎伊爾自然資源豐富,人民生活不應該那麼貧困。美國長老會從1890年開始,在那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社會問題、屬靈問題、醫療保健問題。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的財富體系是幾個世紀以來靠非洲來的奴隸勞工建立起來的,宣教士之所以有財力去到非洲試圖修補這一傷口,也仰仗了同一套體系。
或許我們沒有甚麼簡單辦法來解決這種幾乎是假冒為善的問題,只能夠為這件事唱哀歌和認罪,像聖經所教導的。
有一位英國記者Dan Snow在訪問扎伊爾之後曾經哀嘆,她那富饒的資源供應給富裕強大的國家,卻沒能改善極度貧困的生活水平:「剛果是個遙遠的地方,然而他們和我們的歷史密切相連。我們靠這個畸形關係蓬勃發展了,卻沒有看到這個關係本身是畸形的。這種短視的代價是人類患難,其規模難以想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