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11

我的文章被張逸萍“博士”批判了

我以前上林慈信牧師“聖經輔導學”課程的時候,有幸認識這位名叫張逸萍的女士,聽她講了一個多鐘頭。她強烈批判心理學研究,認爲是不符合聖經。我那時對心理輔導的各種方法和學説毫無了解,但是張女士的排斥拒絕態度給我留下不甚良好的印象。

後來我在我們神學院的圖書館看到她寫的兩本書,也是批判心理學不合聖經方面的。順手翻一翻,文中火藥味十足。那天我剛好領我父親來參觀學校,他看見書的標題就嘖嘖稱奇,說基督教這麽落伍,排斥現代的心理學研究嗎?借來看看吧。我說她的觀點僅供參考,很多基督徒都不同意。我有好幾位熱心的基督徒朋友都是執業的家庭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他們都採納家庭系統(family system)的各種療法,是張女士所批判的。

這不是嗎,我在舉目雜誌的投稿《理性主義的背後》遭到了張女士的激烈反對。她的回應文章題目是《注重感覺,壓制理性?》。這個人哪,我所投稿的文章沒有想要批判、貶低、或者壓制理性嘛。文中鄭重其事地宣告:我們不應該忽略、貶低、藐視這些提出理智問題的大陸同胞!這是從何談起?一百個贊成,what is your point?順告,我在舉目投稿的就是大陸信徒的情結那篇文章的修改版。

我不喜歡張女士的文章風格。她信口開河,從來不bother給出任何理由和根據,很像我們大陸文革時期發表的那種批判文章。比如,爲了批評眾教會對各種溝通技巧的教導研習,張女士聲稱“有基督徒心理学家表示,沟通是没有用的”。哪位基督徒心理學家在何種情況下表示溝通沒有用啊?令人好奇,可惜張女士不給你姓名,叫你考察無門。這人據説還是博士哩,她的論文是怎麽寫的?她的文章裏充滿了“據説”,或“有心理學家表示”,或者“聖經在這方面有很多教導”,都不擧實例,是些叫你抓不着影蹤的claim。

去看看她所畢業的神學院,印第安納州的三一神學院,找到網站進去一看,Trinity is currently working towards accreditation with a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DE) recognized agency for all of its programs,原來這家學校至今尚未取得美國政府正式承認的頒發學位授權。張女士這麽否定“屬世”的知識 ,卻使用一個不被承認的屬世學位,自稱爲Dr. Lois Chan,不可思議。

公開駁斥張逸萍的文章和書籍網上也有,我一直覺得花功夫寫這篇回應好像有點不值得。可是考慮到她的不良影響太大了,專門蒙蔽人家不怎麽瞭解的人。比如她把家庭系統的理念歸結在弗洛伊德的門下加以批判,真是無知。鮑文博士的家庭系統理論是1950年代在弗洛伊德理論最風行的時候建立的,是對當時那個精神治療理論的很大挑戰。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爲人的行爲心理來源於個人,而鮑文的家庭系統理論認爲人的情緒和行爲來源於生活環境和過往經歷。前者認爲人的行爲是他/她本人的個性、喜好、選擇,後者卻認爲人際關係有一套規律好尋,個人常常是感到不由自主的。我曾寫過一篇博客簡單介紹家庭系統的理念,主張基督徒要刻意為孩子們建立一個以心理、精神、靈性健康為目標的家,有興趣者可以詳讀。弗洛伊德的理論的確過時,可是張女士批得牛頭不對馬嘴嘛。

由於不引證實據,《心理學偏離真道》那本書其實並沒有什麽分量。心理學界無人起來正式地回應她,作專業心理咨詢輔導的基督徒們似乎也沒有興趣和她進行什麽正式的討論和對話。她對我文章如此批判,我都感到回應她是很勉強的。可是有一點,她根本不應該在教會中影響那麽多人。有位陳天祥心理學教授在時代論壇上發表了好幾篇回應她的文章,把她引述的資料拿出幾樣來檢查,一一證明為歪曲和誤導,真是佩服其耐心,鏈接都在這裡,有興趣的請閲讀。

Wednesday, March 30, 2011

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我的女兒小的時候,我領著她們禱告總是用中文。我很少聼見她們禱告,因爲我告訴她們,心裏禱告不出聲神也聼得見。如果我讓她們開聲禱告,她們就說還是媽媽禱告吧。因爲我先生不信主,不想故意引起他的反感,所以我們在家裏很少在他面前開聲禱告。所有開聲的禱告大多是在我覺得有需要的時候,比如孩子有擔心或病痛的時候。沒有例行公事的那種。

孩子長大進了青少年團契,正式受了洗。受洗以後進步很快,暑期聖經班除了給孩子講聖經故事,作信主見證,還會擔任孩子們的陪談輔導,不能不令我刮目相看。在公立學校,每月有一個早晨基督徒高中學生在旗杆下面會合禱告,我的大女兒經常參加。有一次我送她去,看見人還不少哩,大概有三、四十位。我有點想湊過去聼,不太方便…不好意思。我女兒禱告還是用英文的。

前幾天我看见她的博客上說,她很喜歡“最知心的朋友”那首中文歌曲,因爲這首歌的歌詞大半是向主禱告,代表了她的心聲。或許是因爲孩子體會到我的婚姻中有太多的掙扎和信靠?如果說哪首歌使她想起父母,那就是這首。不過很驚奇,她說祷告用中文纔更親切、更誠懇。Any way,感謝讚美主!祂在我們的生活道路上有豐盛的恩典。

以下是歌詞的英文翻譯,絕妙。她說不是她翻譯的,不知她從哪裏找來:

Lord, You are my most understanding friend,
Lord, You are my dearest companion.
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 every day,
I long to see Your face.
At every stage of my life,
During each little pause in my life,
Your hand is always holding me,
Keeping me by Your side,
Telling me the path which I should take,
That I might not slide towards death!
How long, how wide, how deep and high is Your love!
From the depths of my heart, I am in awe!
With You, I need nothing else!
My heart is joined to Yours!
I have vowed to follow You and never change my mind!

Sunday, March 27, 2011

行為是受情感支配的

情感是從信心到行爲之間的重要環節。論到一個人受情感支配還是受理智支配,你可能會覺得女人受情感支配的多些,男人受理智支配的多些。其實男女都受情感支配,只是各人對壓力到來時的情緒反應不同。

在我們人的大腦裡面,有一個部位形狀有些像海馬,叫做海馬體,就是圖中標為藍色的部位。一個人過往人生經歷中所有的圖畫及其情感,無論好的記憶,或是恐怖的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那裡有你所知道的成千上萬幅的圖畫。腦外科醫生發現,如果作腦瘤割除手術時把海馬體也割除,這人的過往記憶就完全喪失。

左右兩個海馬體的端上各連著一個叫做杏仁體的部位。杏仁體的作用之一是處理記憶和產生情緒反應。當人看見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杏仁體立即將海馬體內儲藏的記憶拿出來作對比,加以綜合處理,決定作出怎樣的情緒反應:是逃避呢?還是攻擊呢?還是麻木?或是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人的情緒反應大致就是這麼四類。這個情緒反應的速度非常快,就是我們稱為本能意識的反應。這個反應在你還來不及思考的時候就出現了。

所以人的本能意識就是海馬體對事件的情緒反應。用MRI磁共振掃描成像觀察人的大腦活動發現,這個情緒反應透過某個特定的途徑送到前大腦皮層,在某處匯合,就是大腦裡面掌管思維的部分。好像說,情緒反應是這個,趕快,到底該採取什麼行動?

研究還發現,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精神壓力,他的大腦中的杏仁體總是傾向于按照同一個模型做出反應,好像有個模型template一樣。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類似的環境壓力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基本上是類似的,這些不同的情緒反應引起不同的溝通模式。對人際關係擔心的人一遇到壓力就躲避、退讓、妥協、討好、裝假,這些是逃避的反應。而愛生氣地人一遇到事情就要發怒、指責、糾正,這是攻擊的反應。傾向于冷淡麻木的人呢?遇到任何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會冷淡起來,沒有興趣爭辯、退縮離開現場等等,這是麻木反應。另外一種人傾向于掩藏心思,因為他們遇到事情就感到很不安,感受不良可是決不想讓人發現,需要趕快掩藏、不露聲色,一般是用打岔的方式來對付:說無關緊要的話,說笑話岔開話題,發表滔滔不絕的宏篇大論等等。你提個意見,正當你想要知道這人的實際想法時,你句子中的某個枝節就被拾起討論開來啦,再不就是由就事論事轉為一般原則的討論啦,哈哈!(關於四種不良溝通的模式,請詳讀人際關係中的四種不良溝通模式一文。)

你的理念和邏輯思維速度永遠不能勝過你的海馬體反應。男女都一樣!也就是說,你的本能意識出來的情緒,總是先發制人,掌控你的思想。你如果希望改變你的基本情緒,必須想辦法把存在海馬體裡面的錯誤圖畫、對你有消極影響的那些圖畫一一換掉,用信心把新的、合乎聖經真理的圖畫儲存進去。只要你能夠改變你內心的人生圖畫,你就改變你的本能意識和你的情緒!艾克曼博士有一本書,Becoming Who God Intended,專門論說基督徒如何應該(也可以)改變頭腦中儲存的圖畫,得到情感上的醫治。

羅馬書12章1-2節:保羅說不要被動地接受這個世界對我的塑造,一心想符合這個世界的模式,倒要查驗神對我的心意如何。所謂“效法”世界並非是你怎麼有意主動地去學習操練世界的模式,all you have to do is doing nothing。

我們若是希望深刻地轉變對人生、對世界、對神的不良感受,從消極悲觀到積極喜樂,就要把海馬體裡面存儲的圖畫拿出來一一檢查,如果哪些圖畫從負面影響了我,就要按照神的心意,用信心把它們換掉!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感受,人有一種能力把它忘掉。我發現我就忘掉了不少在文革時期受排斥的邊緣人感受,連同很多聽目擊者講過的令人驚恐的事件,都只剩下隱約的記憶。我很驚訝地發現,我那時好像是個很麻木的人!我相信不善麻木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壓傷。同攻擊、逃避、打岔一樣,麻木本身是一種防衛,可是過多地使用就會影響人際關係。

主啊,你知道我們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生活都受過傷,求你醫治我們的海馬體,醫治我們的情緒反應!因為你是全能的主、我們慈愛的父!

Thursday, March 24, 2011

說鼓勵的話彼此建立品德

你們還記得在什麼事情上被人鼓勵、以至你信心大增、發展了某個方面的長處嗎?我還記得我的父親說我是有恆心和毅力、不怕吃苦的人,所以他認為我無論想做什麼,一定會成功。這話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我相信他的話塑造了我的人格,並以此為榮。我還記得在他年老的時候,坐在靠椅上,看著我忙忙碌碌地做些事情,臉上露一副很滿足和欣賞的表情。並沒有言辭和聲音,只是我感覺到了。事實上我常常感到天父對我就是這樣的--神是一位滿意的父親,我樂意聆聽他的任何指點。

腓立比書2章1-2節: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鼓勵),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保羅的意思在基督裡是有鼓勵、有安慰、有情意的,大家要彼此分享,互相建立,一同成長。

神先鼓勵了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配得鼓勵,乃是因為他已經揀選、並接納了我們的信心。他用鼓勵、安慰、情意來改變我們的生命。鼓勵營造一種環境氣氛,讓人能夠順利地轉變過來。沒有人能說自己是配得憐恤、鼓勵、和安慰,可人需要這些東西來促成品格的建造。

花草沒有陽光雨露就不會長。種子得到所需要的太陽和雨水才會從土壤中生髮,成為人看得見的美好花草。人也是一樣。鼓勵的話說出來,聽見的人就會按照所鼓勵的方向成長,就好像植物朝著太陽的方向成長。

不要把鼓勵當作是人家必須努力賺取才能得到的,鼓勵乃是生命中白白的禮物。我小時還談不上好的表現的時候,我的父母用誇讚的口氣描述我。比如有一次我和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排著隊被老師領著出去公園,碰上了我的父母在散步。我那時膽小,不敢往父母那裡跑去,怕別人笑。回到家裡爸爸就為此誇獎我,原話記不得了,意思我會顧全一個班級的小朋友活動。我們應該慷慨地、誠實地把人所需要的鼓勵給自己的孩子,也給周圍需要的人。你如果看到別人有某種天賦或能力,就應該告訴他/她,評論和鼓勵人,這樣就使他人成長。

如果你經歷過被勸勉,知道它如何積極地影響了你的人生道路,就請你見證,也請你多效法。因為在人際關係中,鼓勵帶來人格的成長和品格的建造,是被很多人遺忘的藝術。夫妻之間需要經常找機會互相鼓勵,評論彼此的恩賜和能力,表示感激。夫妻彼此挑剔批評卻聽不進對方的意見,就令婚姻走向危機,而彼此的鼓勵欣賞帶來有力的聯結和信任。

Sunday, March 20, 2011

用愛心說誠實話

聖經中鼓勵我們彼此說心裏話,不要說虛假的話。說心裏話包括說出擔心、生氣、失望、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說誠實話不是讀聖經給人家聼,或者講大道理,或轉告別人的意見,而是真實地描述自己是如何看待生活的,以及我們爲何會對某件事作出某种反應,爲何某些話會讓我們感到受貶斥或輕視。

因爲人墮落犯罪的緣故,人遇到衝突時,本能就是使用防衛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聖經叫我們信主後要改變做法。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透過描述情緒來防止被消極情緒掌控。這就是從過去不健康的溝通習慣轉變到健康溝通的成長。

在保羅書信中,基督徒的行爲被他形容得好像衣服一樣,説是要把舊人的行爲脫下來,改穿基督。當然,這行爲和心志是無法分開的,心志不改變,不算穿上新人。

以弗所書4章21-25節: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

歌羅西書3章8-10節: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就是惱恨、忿怒、惡毒(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從歌羅西書的説法來看,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顯然是過去式,不是命令式。以弗所書是命令,細看希臘原文,那裏的脫去和穿上卻是過去式的命令。再察看一下希臘文課本,過去式的命令與現在式的命令區別在於它是否一個連續不停的要求。現在式的祈使句表示要求連續不斷地去做,而過去式則表示要求把那件事一次性地做到。真理的仁愛和聖潔怎麽可能一次做到?你當然不應直接把它理解為行爲表現。因爲它是描述你的新衣服的,必須穿上,所以應該理解為看自己穿了這件高貴的衣服。人穿尊貴體面的衣服時,大概都會比較注意行爲吧?

我的理解是,行爲脫去和穿上的轉變,與聼道、接受福音真理應該是同時的。也就是說,和信主、改變自我觀identity、歸入基督神的兒子應該同時發生。基督徒從信主的時刻開始,就應該用新的方式看自己,叫做改變身份。不過,對中國人來説,身份是給別人看的,所以與其說改變身份,好像從神那裏得到一個身份證,不如說改變自我觀,從心底看自己是脫去了舊人,換上了新人。這是需要信心的,是嗎?特別是對於那些認爲自己很難改變的人來説,自我觀可不是作個決志禱告就能自動變過來的。

那麽信主以後做什麽呢?改換心志是現在式,更新知識是現在式,說實話是現在式,這三樣是要連續不停去做的事。很有意思,棄絕謊言的“棄絕”那個字就是“脫掉”,歌羅西書中棄絕這一切的行爲的棄絕也是同一個字,都是要一次決定脫去的,而各人與鄰舍說實話用的卻是現在式,表明是要求我們連續不停地更新自己、更認識主,用愛心說誠實話。

用愛心給別人的反饋意見與沒有愛心的批評有個表達方面的不同:愛心的批評是可以用眼睛看著對方的眼睛,除了言辭之外還有微笑、動作等等非語言表達的。還有,愛心遠遠不止是把令我們自己煩惱的事情說出來,愛心以尋求對方的成長和益處爲懷,而不是故意揭短和羞辱對方。

Thursday, March 17, 2011

以賽亞所描述的義人

義人的行爲難得完全,舊約新約都一樣,義人是因信稱義的人。

以赛亞書26章1-10節:當那日,在猶大地人必唱這歌說:我們有堅固的城。耶和華要將救恩定為城牆,為外郭。敞開城門,使守信的義民得以進入。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你們當倚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他使住高處的與高城一併敗落,將城拆毀,拆平,直到塵埃,要被腳踐踏,就是被困苦人的腳和窮乏人的腳踐踏。義人的道是正直的;你為正直的主,必修平義人的路。耶和華啊,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裡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夜間,我心中羨慕你;我裡面的靈切切尋求你。因為你在世上行審判的時候,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以恩惠待惡人,他仍不學習公義;在正直的地上,他必行事不義,也不注意耶和華的威嚴。

這段話是以賽亞向猶大宣告的信息。當時北國以色列可能已被亞述吞滅,猶大受到嚴重威脅,以賽亞帶來上帝的聖言,這段話是安定人心的動員令。猶大的百姓盼望上帝救他們脫離亞述人的手,但以賽亞所講的“救恩”卻超過了當時的軍事勝利。觀察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義人”是怎樣的人,因爲以賽亞描述得很詳細。

“耶和華要將救恩定為城牆,為外郭”,外郭就是外面的城圍牆。在舊約中,“救恩”大多指從敵人手裏、或從困境中拯救出來,而不是指日後進天堂。可是,在這句話中,以賽亞描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拯救”:這個拯救好像城牆一樣,把“守信的義民”環繞在當中。後面那句話進一步說:“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可見,誰是守信的義民呢?就是在一個許多人都懷疑,不知道耶和華是否能救他們脫離亞述人手的時候,他們持守著祖宗亞伯拉罕的信心。在一個很多人都不信的世代,信靠仰望主的一群人叫作義民。

義人堅心倚賴耶和華,他/她好像進入一座城。這城的墻就是耶和華的拯救,想必堅固牢靠,因爲是用“十分平安”來形容的。以賽亞指著猶太人的外敵禍患,可我們的生活中何嘗不是困境連連、令人心焦呢?能夠進入耶和華的城多好!以賽亞鼓勵猶大衆人說,“你們當倚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原來是超過今生今世的拯救,生命不止于眼下能看見的肉體。

談了耶和華救恩的城,回來又談眼前的城:“他使住高處的與高城一併敗落,將城拆毀,拆平,直到塵埃,要被腳踐踏,就是被困苦人的腳和窮乏人的腳踐踏”。住在高處也許應該翻譯成處於高位,高官達貴,他們要與“高城”即一向驕傲自豪的城,一起被攻陷,他們的尊貴地位和榮耀要被推翻。被困苦人和窮乏人踐踏就是與其他人地位一樣,不再受任何特殊保護。那些人如何受其他人踐踏,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猶大王和臣僕也同樣。耶路撒冷的城牆不能保護他們。

“義人的道是正直的;你為正直的主,必修平義人的路”。我們總是以爲一個人的道路正直意思是他行爲好,可是這裡把道路正直歸功於耶和華。若不是正直的主為人修平一條正直的路,人到哪裏去找到一條正直的道路呢?我們讀系統神學那門課的時候探討人的自由意志的問題。那種不受任何環境限制的抽象自由,世上實在沒有。人所有的,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有限抉擇。是主給我們環境,我們才可能選擇正直。所以,義人就是選擇走耶和華為人所修平的道路的人。

“耶和華啊,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裡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這句話裏的我們接著前文看是義人。因爲耶和華所修平的道路就是耶和華行審判(判定是非)的道路。祂一定判定選擇遵行祂道路的人爲有理/為義,因爲這些義人羡慕耶和華的名。神的名不單單是作稱呼用的,Eckman博士說神的名代表了神的整個工作、品格、名譽。所以心裏羡慕神的名不是別的意思,乃是體會神的心意、目標,在意祂給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麽。

“夜間,我心中羨慕你;我裡面的靈切切尋求你”。古時候夜裏可沒有電燈,人沒有辦法起來讀聖經的,只能躺在床上默想。義人是夜間用心靈禱告神、等候神、尋求祂啓示的人。我有時候聽見人挖苦躺在床上禱告的人,笑他們禱告一半可能就睡着了,不恭敬的表現,我心裏就覺得不以爲然。能帶著禱告進入夢鄉的人是有福的人哩,他/她若是有什麽迫切的事情自然不會睡着。不瞞你說,我夜裏醒起來想要禱告的時候很少爬起來穿上衣服。我們裏面的靈切切尋求神,而不是給別人看姿勢。上帝自然知道我們用多少精力去尋求祂。

“你在世上行審判的時候,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在這裡的“行審判”恐怕不光是刑罰罪惡,殺雞嚇猴,叫別人不敢不檢點行爲。如前所述,義人在耶和華行審判的路上等候祂,就是尋求祂的旨意,這個信心本身早已被神稱義。所以學習公義就是學習信靠神和尋求祂的名,等候神的標準。

“以恩惠待惡人,他仍不學習公義;在正直的地上,他必行事不義,也不注意耶和華的威嚴(榮耀)”,這句話從反面描述了義人。惡人是義人的反面:你用恩惠待他,他不感恩,也不在意。上帝已經把修直的路擺在他面前,他卻沒有敬畏之心,不看耶和華的威嚴(majesty)。可見,義人是對上帝感恩知報的人,留心耶和華的榮耀,尋求祂的義。

綜上所述,以賽亞所描述的義人堅心倚靠耶和華,選擇耶和華為他修平的路,遵循祂的標準,羡慕祂榮耀的名(偉大工作),連夜間也禱告等候、尋求祂的心意。我曾經寫過一篇“神所稱讚的完全人”---顧念自己與神的關係、也顧念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人就是義人,也是神眼中的完全人。

Monday, March 14, 2011

最大的道德倫理抉擇

人生最大的抉擇是選擇怎樣看待神。馬太福音25章有個耶穌講的比喻,通常稱爲“按才受托”的比喻:

14-30節: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hard)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個比喻其實和才幹無關,管理兩千銀子的僕人和管理五千銀子的僕人得到一模一樣的誇獎。那個英文音譯的talent 在希臘文裏其實是銀子的數算單元--他連得,一個他連得的銀子翻譯成一千銀子。David Eckman博士說這個比喻説明了不同的自我觀對人的道德行爲影響很大。那個得到一千銀子的僕人對主人的看法很糟糕,導致他的行爲表現很差。

第一他認爲主人太厲害。那個翻譯成忍心的字其實是嚴厲、強硬、難對付的意思。

第二他認爲主人根本沒有投資在他身上。那一千銀子在耶穌時代是一個工人大約一年的薪水,一次交付他手,爲什麽他還會感到主人沒有種就想收呢?艾博士說因爲這個僕人不覺得自己受到主人重用,反而害怕。也許他認爲主人是出難題考驗自己呢,拿了他的錢,一旦出什麽錯誤,就會抓辮子、打棍子,不如去埋在地裏。

所以我們看到,這位僕人相信主人對自己看法不佳,成心找茬子對付他,這就引起了害怕的反應,即什麽都不敢做,怕出錯誤,結果堪稱又惡、又懶、無用。說他惡,是因爲他認爲主人心存惡意,需要提防,說他懶,是因爲他埋藏銀子,樂得什麽別的也不必操心。說他無用,是因爲他浪費了時間、機會、和自己的聰明智慧。他恐怕是從來都對自己能夠為別人做的貢獻持懷疑態度,所以採取自我保護,以證明自己不犯錯誤。的確,不做事情的人是沒有機會犯什麽錯誤的。

我們站在神面前,相信祂如何看待我們呢?我如果認爲祂很嚴厲,可能到處找茬子懲罰我,我就會縮手縮腳,不敢發表什麽和別人不同的意見,以免出錯。我如果認爲自己的意見、感受都沒有价值,我就不會分享,免得被什麽重要人物批評反對,沒有面子。可是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上帝兒子的性命所值,應該在彼此的生活中作貢獻。忙著證明和捍衛自己的價值,甚至互相傷害,就是浪費了神給我們的恩惠,成爲無用。艾博士說我們最大的道德倫理決定,就是選擇怎樣看神,以及我們認爲神是怎樣看我們的!因爲一個人的道德/品格取決於人的自我觀/世界觀/神觀。特此分享。

Friday, March 11, 2011

福音如何是神的大能?

福音的大能在於它改變人的内心世界。有些人信耶穌是從天堂地獄觀入門的:死後進天堂、免下地獄,很重要,趕快信。但是對於不相信有天堂地獄的人,這個途徑的障礙包括唯物主義、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現實主義等等。我本人未信主的時候信奉經驗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說得不錯。死後進天堂是個無法用經驗證明的事,那時年輕,根本不關心。我被勸願意嘗試信耶穌,是因爲一個基督徒朋友告訴我,信主以後能夠經歷到無法形容的平安喜樂。平安喜樂是可以用經驗證實的,我決定試試。此後二十幾年,我每個經歷都可以印證福音的真實,奇妙無比!

羅馬書1章16-17節: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今天默想這兩節經文,在生命轉變的亮光思考之下,忽然想要寫下來: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因爲神的能力今天就顯在信靠祂的人身上—我們的感受不同了,信念不同了,人際關係改善了,心境平和安息了,因而待人處世的行爲表現很可能就是再也不同了!我在情緒是信心與行爲之間的重要環節那篇文章裏給了一個圖表,在此又展示給你看。人大腦中有成千上萬的圖畫,其中很多都是在信主前形成,不甚正確,是影響我們信心洞見的主要因素,需要逐一改變。

人的生命是怎樣轉變的?不是單靠著頭腦中的知識學習,不是靠著努力改善自己的行爲,而是靠著建立與神的密切關係,靠著自我觀的更新。華人對於identity自我觀這個概念很生疏。我們把英文的identity翻譯成“身份”。但是在我們的文化裏,身份是給別人看的,而西人的identity卻是人内心對自己的看法。詳細請讀“身份應該是自我觀”那篇文章。保羅所傳的福音實在是一個上帝讓人的自我觀更新轉變的福音。由於人都是生活在世界裏的,所以自我觀是世界觀的最重要部份。在基督徒的世界觀裏,創造宇宙萬物的主是包括在其中的,所以我們的神觀深切地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我們的神是大慈大悲拯救我們的父親,還是嚴厲挑剔對我們不滿的審判官?這極大地影響我們的人生感受。

“我不以福音為恥”。以福音為恥就是看自己不能住在基督裏。以任何一個行爲/身份/名義為恥,意思都是在情感層面無法認同。 我們這裡有時候有同性戀的人上街遊行,表明他們要求公衆接納的一些主張。凡參加者必然是不以此為恥的人。事實上不少同性恋者不願意公開承認,他們認爲這是個人事務,不想要被人家指指戳戳,但内心恐怕難免有不體面的感覺,不能為此肯定自己。

你的自我觀是什麽?男人或女人?華人?工程師?高人一等還是低人一等?對別人有益還是無益?保羅說我們需要首先看自己是相信基督、靠天父支持引導的尊貴兒女,過於看自己是男、女、中國人、某行業、某階級等等。因爲“一切相信的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男或女、奴隸還是自由人,在基督裏都成爲一了(加3:28)。原來的身份自然是保留的,可是與基督聯合為一,相信自己是上帝所珍惜、所培養的兒子,這是生命改變的最大動力。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我們需要看自己是有強大後盾、因著信被神的聖靈大能托住的人。沒錯我們都很卑微。信主以前我們中間就很多人就看不起自己,還有一些人很高傲自大。無論我們原先的自我觀是怎樣的,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看不見神的恩典,看不見祂的大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需要!保羅說信主以後我們需要看到一些新的重要事情,就是神改變我們人生感受的大能。神是一個溫暖的家,讓人可以歸回休息、補養靈魂,得到滋潤的地方。這個地方不是某個教會的樓房,不是某個基督教機構的辦公室,而是父子聖靈的環繞愛惜,弟兄姐妹的支持鼓勵。這個地方必須用信心進來,也必須用持續的信心才能留住下來。由於神是靈,我們肉眼看不見,祂的能力我們也看不見,所以你必須啓用你信心的想象力。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一提神的“公義”,不少信徒就害怕,因爲頭腦中關於“公義”的圖畫恐怕是刑罰罪惡,而不是來把人從患難中拯救出來。我們需要看自己是公義神的朋友,祂是我們可信賴、可傾訴、可發展友誼的對象,而我們不是作惡受祂刑罰的對象。神的公義不只是賞善罰惡,事實上,詩篇中神的子民為祂的公正審判而歡呼,而不是驚恐。我寫了一些研究聖經經文的筆記,放在博客網上,歡迎你查考審閲,看其中說的是與不是。朋友之間的關係好壞與對方是否完美無瑕是無關的,我們與神建立深入密切的關係,也與我們逐步在天父的培養下克服自身缺點是分開的事情。先建立良好關係,才可能有效地受到祂的培養,這叫作本於信,以致於信!

是的,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落到卑微軟弱的地步。但真正的福音是:神不嫌棄我們軟弱。祂按照各人能夠明白的地步來接納,耐心引導做工。“義人必因信得生”,所以,我們已經被神稱義的人也不必為軟弱、缺點、錯誤來嫌棄自己,倒要有信心,相信福音大能!

Thursday, March 10, 2011

面對人生苦難:讀約伯記心得

約伯記是一部叫人回味無窮的著作,我每次閱讀都會留下一大堆的問題。上課時熊老師回答了不少問題,許多與文字翻譯有關,很有幫助,所以再讀一次算是大致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我思考最多的是神如何回答了約伯關於苦難的問題,以及以利戶其人及言論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以利戶是繼約伯的三個朋友各三個回合的發言辯論之後,他開始發表議論的。

以利戶的發言引來了神從旋風中對約伯的回答。我感覺神整段的話有可能是藉以利戶說的,因為以利戶提到“我的言語滿懷,我裡面的靈激動我”(伯32:18)等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神沒有提以利戶的名字、表示責備他或贊同他。以利戶是一個比約伯的三個朋友都年輕的人(伯32:6-8),他認為是“全能者的氣使人有聰明”,並且顯然認為自己有從神來的靈感,可以參與這場有關智慧的討論。他沒有像約伯那三位朋友一樣,只是認定約伯是犯罪受罰,反倒提出了比較合宜的意見。第一,他指出神並非約伯所說不對人說話---神常借著夢、異像對人說話,也借著病痛,讓人臨近死亡之門時對人說話,為要“救回人的靈魂,使他被光照耀”(伯33:30),只是人常常都不理會神。第二,以利戶提出天上“中保”為人向神懇求,用“贖價”免去人犯罪受罰,並蒙神接納的觀念。這似乎十足是神的靈的啟示,預言了神的兒子要為人所做的救贖之工。如果說約伯記是神救恩歷史故事的前奏序曲,則以利戶的這番話是最大的伏筆(伯33:23-30)。

以利戶似乎停下來問約伯意見如何,約伯沒有任何反駁(伯33:32),或許約伯已經有了期盼,神要在他的痛苦中對他說話,並救他活過來。以利戶也說神有絕對主權,他說全知的神如果不照人所希望的現世現報,誰能要求他呢(伯34:29)?所以不要為眼見的不公平抱怨神,神必刑罰惡人。以利戶建議約伯接受神的主權,禱告說:“我所看不明的,求你指教我;我若作了罪孽,必不再作”(伯34:32)。約伯很可能仍聽不進,但以利戶如此這般的建議禱告神的話還算有建設性。

在35章,以利戶提出人行義主要是對自己有好處,不是對神有什麼好處,他說人受有權勢的人逼迫時本應呼求造物主,他們卻徒然地呼求人的幫助。神原垂聽呼求他的人,約伯不該說他看不見神和無處申訴(伯35:14)。我不禁想到,神坐在天上觀看世人彼此如何,難道不想告訴我們這些話嗎?以利戶重複他的受苦有益論,指出開通耳朵指示過犯的果效,對約伯說“神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不狹窄之地,擺在你席上的必滿有肥甘”,他勸約伯不要轉向罪孽,倒要聽從和事奉神(伯36:10-11,36:16)。我特別高興的是,熊老師說一個母音的差別使主動語態變為被動,36章21節的翻譯於是有了新的亮光,指出以利戶並非指責約伯“選擇罪孽過於選擇苦難”,乃是說他“為此被選擇受苦”,扣了約伯記整卷書的主題。受苦時不轉向罪孽,確是約伯被選擇受苦的原因。繼而以利戶指向神的創造,問約伯諸多的“你知道嗎?”,同後面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的話相呼應。這說明以利戶可能是有神的啟示,或是作者借用了以利戶的話給出了神的智慧問答。

在40章裡,為什麼神要約伯去看大河獸(恐龍)?那只動物決不是河馬,因為河馬的尾巴根本不像香柏樹。如果這動物現在已經絕種,至少在約伯的時代還不算太稀少,因為約伯沒有感到稀奇。神將它與約伯類比,“我造你也造它”。為什麼看它會給約伯帶來安慰呢?我想是約伯在他最軟弱的時候,看到這巨大的野生受造動物有頑強的力量,它在神的供應之下,河水氾濫到它口邊也安然渡過。神叫約伯看到他對大河獸的眷顧,無疑對約伯自己的生存有安慰。41章還描寫了另一個海怪,我想是另外一種恐龍,中文翻譯為鱷魚,英文RSV乾脆用音譯Leviathan,因為不知道它是什麼。這個傢伙也是神所造的(詩104:26),不過它住在海裡。它口中怎麼會發出燒著的火把與飛迸的火星呢?我猜想它口中會噴出毒液將船上物品“燒”壞。約伯記描寫它從水中游過去時,“使深淵開滾如鍋,使洋海如鍋中的膏油(白浪翻滾)”。神造出和掌管這樣驕傲兇猛、人不能制服的東西--神是要敬畏的。或許它與人比起來,人的驕傲和無所畏懼比這海怪也不遜色多少,人豈能不在神的掌管眷顧之下。可是人在困苦中就仍然感到不安全,約伯或許從這海怪有所聯想和省悟。

看來看去,神給約伯的回答似乎只是他至高主權的宣告,但他宣告的方法是用許多幅圖畫和問話,而不是抽象冷酷的法官式或哲理式的言辭。神的至高主權是可畏的,但新約的成就帶來新的亮光,--神的主權加上神對他兒女的恩慈愛護之後,他的主權就成了帶給我們最大安全感的因素,這是單看約伯記本身所不能得知的。人本不怕吃苦,多少人為了發財和虛榮選擇當牛做馬地辛苦勞力,一改懶惰習性。人只怕不知道吃苦有什麼意義。如果神的兒女念念不忘他是天父,沒有任何患難能把我們與神的愛相隔絕(羅8:35-39),就可以受到安慰,這是約伯所沒有的優勢。

Tuesday, March 8, 2011

人際關係技巧:請求原諒

請求原諒和給與原諒是個重要的人生技巧。在比較健康的家庭環境裏,指出過犯、表示懊悔、不再計較,是經常發生的。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表達原諒和請求原諒的博客,其中仔細查考了聖經中“饒恕”那個字出現的時候,其前後文是否都指向彼此的交流和溝通。我得出的結論是肯定的:每一處論到饒恕的經文,都是在請求的情境之内。所以我們在教導饒恕的功課時,應該同時也教導請求饒恕的功課。

聖經中有不少經文給出為過犯表示後悔,請求饒恕的例子。有沒有不必請求、神也照樣饒恕的例子呢?有。在摩西五經裏,人若有他自己未意識到的過犯,或者禮儀上有自己不知道的不潔,都可以用獻贖罪祭的辦法得到赦免,因爲上帝體諒我們不過是塵土,一定會有過犯和不潔。但是在人際之間,特別是在教會的弟兄姐妹之間,我們心裏有歉意的時候應該學習表達出來,不能假定人家已經知道。

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使表達歉意的人有體面,並且知道如何請求原諒,在中華文化裏這也叫作下臺階。有很多人不願意表示歉意,主要是怕別人不原諒—不僅不給臺階下,反而抓住小辮子。請求原諒卻得不到,這可以看為是遭到拒絕,不少人不能承受遭拒,所以乾脆不作請求。實際上,得理不饒人,不給人下臺階,反叫人更加失面子,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是不受褒揚的,稱爲不講情面或不夠意思。

在本文裏我要列舉一些實際生活用語,是用來表達歉意、請求饒恕的。請記住,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信任,從運作不良家庭出來的人,信任能力很差。你需要體諒,他/她不是故意想要不信任你。你必須允許他們不立即接受你的道歉、而保留繼續觀察的權利。

第一類是對於某個不理想的情形表示認錯,或承認自己有責任。這通常都伴隨著稍作解釋,接受那個解釋就算是給臺階下啦,但更是表達信任。

啊,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爲…,抱歉抱歉!現在怎麽辦?(既解釋了錯誤的原因,又希望知道如何補救,這就是中文的請求原諒。接下去的談話最好討論是否有立即可行的補救,而不是浪費精力在評價那個“抱歉”有沒有用等等。)

真糟糕,我都不知道…。下次一定…(同上,解釋了錯誤的原因,又表示理解你對這件事的意見。不知者不為罪,你把自己放在不知情的情況裏面,恐怕也和對方犯一樣的錯誤。他/她在説服你饒恕。)

算了算了,這樣爭多不好。你有理,我服輸,讓我們轉移話題。(在爭執中打退堂鼓,暫且放下誰對誰錯,是表示和解的姿態。這種認錯雖然好像是半開玩笑,也應該認真當作一個臺階給對方才算有情義。)

你看我這事辦的!(對方這時指望你表現出同情安慰,不然不會對你這樣說話。)

第二類是針對某個不理想的情況,雖然未必感到是自己的責任,但是仍然願意表示同情和遺憾。

讓你…啦,真對不起!要是…就好了。(表示充分理解/體會對方的感受,同時表達出同情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指責和追究就不怎麽相稱了,用大陸的話說叫作姿態不高。)

你希望我…是嗎?謝謝指出來。下次你能幫助我…嗎?(這話是委婉版的希望對方停止批評論斷,但同時表達出很高的信任。只有心理很健康的人能夠忽略自己的委屈,尋求建立更加信任的關係。所以,能夠這樣講之前必定需要先從上帝取得安慰、鼓勵、和醫治。)

有時候別人講了一個看法問你是否同意,你不同意。這時你既不想爭辯,又不想表示假裝贊成,怎麽辦呢?咧嘴笑笑,不吱聲。這不算是請求原諒,但是可以緩和氣氛。不同意人家的時候氣氛一定要好,不然恐怕會傷感情。

綜上所述,人家請求原諒的時候就應該饒恕。希望大家認識到這些話的功用,不要總是斷定人家就是無緣無故地為自己開脫,要記得常常存恩慈憐憫的心,原諒人家,給人下臺階。

Friday, March 4, 2011

對付憂鬱症:自我認知療法

我曾經描寫過一個人際關係技巧,心理學上叫作自我分辨differentiation,俗話叫作自我描述,詳見不讓消極情緒掌控了你那篇文章。本文專門討論憂鬱。(以下從艾克曼博士人生技巧教材的第四部份摘錄。)

對付憂鬱症的關鍵在於成為能夠作自我觀察的人。通常憂鬱的人陷在憂愁、被遺棄的感覺裡,思考能力很差。他不知道這些都是憂鬱症的症狀。有點像一個人在刮著大風的樹林裡,忙著收撿清理一些折斷的樹枝。其實他應該抱住一棵樹把自己固定下來,等著大風停下來。很多憂鬱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憂鬱症,只是忙著應付憂鬱引起的各種問題。

如何能學會作自我觀察呢?第一個辦法是要非常瞭解憂鬱症的症狀。如此當憂鬱引起的糾結情緒襲來時,這人不是起來與憂鬱搏鬥,而是明白這是憂鬱症狀襲來,不要急著回應,把事情搞得更糟。第二個辦法是辨識自己犯憂鬱時候的典型糊塗想法,因為憂鬱症一般都伴隨著某種可預料的錯誤思維方式。

如果憂鬱的人能把自己的錯誤念頭辨認出來,在這些引起不良感受的念頭出現時加以否定,就可以説明自己歸回正常思維。所以,下面我們要來檢查幾種常見的、伴隨著憂鬱症的扭曲思維。

第一種扭曲就是“非白即黑”式的思維。一個人在憂鬱中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完美,不然就是所有的事情都糟糕透頂。這種簡單化的思維為情緒帶來不安和困擾。假如這人知道這是憂鬱症帶來的扭曲感受,就認識到是不對頭的,還知道自己正在體驗憂鬱症的症狀,如此觀察自己,就可以開始從抑鬱中走向自由。

有個井井有條的人請人幫助,把自己的一些扭曲錯謬念頭做成一組快閃記憶卡,時時拿出來看,好背下來,以便需要時知道這些想法是從憂鬱症來的,好能夠隨時更換和糾正錯誤思維的模式。這一招很管用,不僅對患憂鬱的人管用,對付其他人糾正錯誤的價值觀也有效。

下一個扭曲的認知是“以偏蓋全”。抑鬱的人取出某個負面的想法,用它來得出整個人生的消極結論。比如因為抑鬱就過食,體重增加了幾磅,結果他們就覺得自己早晚會死于心臟病,或者併發出其它病症來。他們把小問題看得很嚴重。

思想過濾”是另外一個扭曲。憂鬱的人總是愛把聽見的資訊中好的東西過濾掉,只住在糟糕的資訊裡。比如一個親戚試圖安慰,可是沒有用,因為憂鬱的人僅僅把壞的東西挑出來作反應,恐怕他/她是習慣了,挑選某些東西來相信。

消除正向反應”是很常見的扭曲。你可以看出這些想法都是互相關聯的。消極思考的習慣互相增強和肯定,而否定一件事情中的好的方面。憂鬱的人總是把好的事情看為偶然、意外,而他們心目中的現實情況總是比較糟糕的。

憂鬱的人愛“草率下結論”,犯毫無根據的邏輯性錯誤。在心理學診斷統計手冊中,嚴重憂鬱的人都有某種典型的糊塗。當一個人想不清楚時,就容易發生判斷錯誤,所作的決定也不對頭,後果就更加難過和抑鬱。所以對憂鬱的想法提出挑戰很重要。

憂鬱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知道人家的想法”,而且別人對自己的想法都是負面的。如果人家做事在自己意料之外,就會被想成是因為對自己有意見。其實,憂鬱的人需要常常被提醒,他們不能知道人家的想法。沒有人能夠知道別人的想法,而憂鬱的人卻常常確信,人家心裡就是那樣想的。有意思的是,從運作不良家庭出來的人總覺得知道別人的想法是當然的。他們從那樣一種壓抑的環境出來,早已學會對憤怒傷害的人作出預料,甚至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可是他們不知道,猜測別人想法是很幼稚的,在成年人的世界不應該如此,而應該溝通。

以上的認知扭曲是David Burns首次辨識出來的,寫在感覺良好手冊裡。他所做的研究工作聞名世界,其方法也被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使用。另外一個認知扭曲是“算命錯誤”。也就是說,憂鬱的人有個念頭或感覺,通常是負面的,而他/她就是確信那件事會發生。因為這人的情緒思維處於混亂,結果每個消極的事情都好像馬上就要發生似的。

覺得某件壞事就要發生,即“成災思想”。憂鬱的人總是預期最壞的事情必定要發生,他/她總是設想最糟的情況和最壞的人出現。憂鬱的思維方式帶著其特定的情緒傷痛,似乎只會從一個悲觀念頭轉到另一個悲觀念頭。憂鬱的人必須訓練自己避免陷在負面想法裡。

還有一種錯誤認知叫作“感性推理”。拋開一些理性邏輯,只關注情緒感受,結果自然是一天到晚感覺不良。

內疚感和失敗感常常充滿憂鬱者的內心。人生似乎充滿了“應該”如何,他們總是想著應該做的事情,不住地為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感到內疚。這種思維方式需要改變。

貼標籤”是另外一個認知錯誤。犯了錯誤以後,憂鬱的人不是覺得自己犯了一個錯誤,而是主觀地給自己貼上個錯誤標籤,用錯誤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比如説他沒有學會做某件事情,就給自己貼上一個“什麽也學不會的笨人”標簽。

還有一種是什麼都“個人化”。有什麼事情不對的時候,憂鬱症的人總是自動假定人家是沖著他/她來的。結果是對自己、對別人都失望。

總結:認識這些扭曲的認知,它們一出現就受挑戰,對於克服憂鬱症很重要。挑戰錯誤念頭讓人成為作自我觀察的人。越瞭解這些是伴隨著憂鬱症的念頭和症狀,就越幫助人對抑鬱作自我觀察,免得被憂鬱思想束縛或壓倒。由於能夠做自我觀察,憂鬱的人就可從憂鬱症中解放出來。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錯誤的認知都是一道心靈的捆綁,是可以靠著信靠天父、相信聖經真理得著醫治和釋放的。還有,罪咎感不合神心意,也不合心理健康,需要消除。基督來就是為了除掉罪的果效,傳達天父對人的熱情接納,而你需要用信心接受!

Wednesday, March 2, 2011

列王記中的歲月和數目

今天注意到列王記裏面幾節經文,算一算,其中好像有數字抄寫方面的錯誤。

列王的年代用另一國的國王作王第幾年來記錄,好像中國的皇帝王朝,比如一件事發生在“光緒元年”,表示當時是光緒皇帝作王第一年的時候:

王下1:17: “(北國的)亞哈謝果然死了,…他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正在猶大王約沙法的儿子約蘭第二年”。 亞哈謝和約蘭都是北國亞哈王的兒子。

王下3:1:“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儿子約蘭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按照這句話,北國的約蘭應該是南國約沙法作王第6年登基。

這段時期北國有個約蘭王,南國有個約蘭王,別搞混了。不過,北國的約蘭王到底是哪一年登基的呢?到底是約沙法作王第6年,還是約沙法的兒子作王第二年呢?答案可以是both:約沙法的兒子在父王第5年開始攝政!有經文證實:

王下8:16-17: “猶大王約沙法還在位的時候,約沙法的兒子約蘭登基作了犹大王。 約蘭登基的時候年三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八年”。沒有說南國的約蘭是約沙法哪一年開始攝政,不過說了他作王只有8年。他聖經記載說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可是他父親約沙法行耶和華看為正的事。

王上22:42: “約沙法登基的時候年三十五嵗,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五年”。 且慢,約沙法作王25年,他兒子約蘭才作王8年。讀8:21,約蘭似乎是戰敗而亡。他如果從約沙法5年開始攝政,那麽到他死的時候應該是約沙法13年,父王還健在。

可是年齡有問題:約沙法如果35嵗登基,那麽他作王第5年纔40嵗,他那登基攝政的兒子約蘭怎麽可能是32嵗呢?他不可能8嵗就生了約蘭,18嵗還差不多。毫無疑問是王上22:42抄寫的約沙法登基年齡有誤,我猜想他45嵗登基。

按照王下3:1,約沙法王18年(即北國的約蘭12年)發生了一件事情。什麽事情呢?孫子登基攝政!

王下8:25:“以色列王亞哈的儿子約蘭十二年,猶大王約蘭的儿子亞哈謝登基。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嵗,在耶路撒冷作王一年”。看來一年以後,到孫子亞哈謝跟著北國的約蘭王被殺時,約沙法仍然健在!只是列王的作者寫後面的故事時完全沒有提他。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起來剿滅王朝,亞哈謝的妹子卻把被殺的王子、嬰孩約阿施偷出來藏在聖殿撫養6年,第7年由祭司耶何耶大輔助奪回王位(王下11章)。

亞他利雅篡位顯然不把約沙法放在眼裏,我猜他是屬於老弱病殘之列,作王有名無實?據説古代中東有民俗,一個王若不能與女子交合就要再立一位王來繼承王位,大衛尚在就立所羅門為王,還有另外一個兒子爭奪王位,原因恐怕就在於此。約沙法在位5年就要立約蘭攝政,説不定也是因爲到了年紀—此乃另一理由他登基時不可能僅僅35嵗。
看來,約沙法王25年不光是他年邁逝世那年,還是他那7嵗的曾孫約阿施登基的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