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十二章11節: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牠抓住,拉上來呢?
耶穌問法利賽人一個神學的問題,一只羊掉在坑裡,牠的命運應該如何。這話的目的不是解釋羊掉進去的原因,而是要把牠拉上來。基督信仰的重點是講如何從慘境中出來,將破壞的神人關係修復,而不是解釋你今天為何如此。
所以,假如你現在必須開刀割瘤,你就要集中精力配合醫生的計劃,不必浪費太多時間在病理調查上。你從聖經裡找不到邪惡的來源問題,也找不到三一論問題、道成肉身、揀選或預定的推理。聖經中有這些奧秘,但神的道重點在於挽救,把我們從坑裡救出來。你若光留意坑的性質、坑的大小、坑壁的質料角度等等,恐怕就是有問題。
既然神的道目的是拯救和修復,重點不是資訊解釋,所以你讀到許多奧秘的東西,就要抓住重點。你得救之後要接受指教,曉得如何避免再掉入一個坑。聖經給我們許多所需的指教,我們只要聽從。
聖經的指示都是實用性的,無需解釋救贖的性質和分析避免掉入坑的過程原理。所以,我們從聖經中讀到很多人遵從或不遵從的故事,讓我們可以避免掉入坑中。
以上內容主要取自Moen博士的經文默想日誌,2008年1月3日。他說的話令人深思。咱們平時的確傾向於追究原因,分析過程,其實最重要的是現在能如何挽回。我們生活在一個罪惡的世界裡,現在相信自己能做些甚麼,來讓上帝的公義得到彰顯呢?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Friday, February 27, 2015
Tuesday, February 24, 2015
上帝的愛是有圖畫描繪的
早晨看到有人傳一條新聞:麻州一位天主教神父心臟病發作,死亡48分鐘,當醫務人員奇蹟性地重新啟跳他的心臟之後,這人醒來說他死時遇見了上帝。他所描述的上帝形象是怎樣的呢?祂好像一位溫暖慈愛、安慰自己孩子的母親!
這件事顯然令不少人吃驚,他們說上帝怎麼會是女的呢?那篇報導的標題就聳人聽聞地說,神父起死回生後Claims God is Female。這個標題顯然不正確,因為John Micheal O’neal神父並沒有說上帝是女的,上帝只是用了這樣一個形像來向他顯現,結果有位紅衣大主教一本正經地出來宣布,O’neal神父看見的只是幻覺!事實上,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而祂自己並不是男神或女神!
別看我們跟著耶穌稱神為「父」,祂並非男性。這一點小說「棚屋」的作者William P. Young掌握得很好,他故意把聖父刻劃為一位和藹熱情的大胖女人來和人交往,徹底挑戰了人們關於父神冷漠、嚴厲的刻板形象。我曾經取「棚屋」的一段內容改編成短劇,讓成人主日學的同學演出來,目的是讓人從活生生的對話來認識上帝的愛。O’neal老神父體驗到上帝好像母親,和Young筆下的那位聖天父倒很像哩。
當然,有人堅持神是男的,所以對棚屋與O'neal神父所描述的不以為然。畢竟聖經中都是用陽性的「他」來作神的代詞嘛,耶穌也是男人的形象。希伯來文沒有專門為上帝造一個稱呼代詞,但有些考古證據顯示,早先人都相信諸神是男性,除非指明是女神。可是,古中東人甚至猶太人,對神明的認知就應該作為我們的參考嗎?恐怕不。中文的「祂」也絕對是最近幾十年才發明的,神的性別不可能隨著人的文字來確定。
當我們談論神的愛時,頭腦中應該有一幅許多愛的圖畫,因為愛一定是透過看得見的形像和聽得懂的話語表現出來。上帝好像慈母就是其中的一幅畫。牧師應該多用這樣的圖畫來解釋神的愛,不然很多信徒都想像不出父神的愛是怎樣的,與父神不覺得親近,結果也不知道如何去效法。人們由於經歷到的愛都很有限,所以愛別人的方式也會很有限。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你對她有多好,她都不指望良好的關係會長久。她算定頭幾次的交往可以利用別人不瞭解她,然後你就別想和她作真正的朋友了。
上星期天我聽見一篇講道,傅立徳牧師講解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他給的圖解非常清楚,誰都可以效法:愛是很有時間,不怕麻煩;愛是尊重人的感覺,保護人的尊嚴。這不光解釋了甚麼是有恩慈,連不自誇、不張狂都解釋了。
有無數的人不懂得,重視人的感覺是最重要的關愛。他們看見小孩子啼哭吵鬧的時候,就自以為了解是甚麼原因,斥責他們的反應和表達。當然,他們看見朋友抱怨某件事,甚至憤怒光火的時候,也不會表示足夠的理解,反倒一味批評他們的反應不夠正確。他們永遠沒有功夫聆聽,反倒認為那些嘮叨都是不重要和無益的。
同樣,很多人不懂得給人尊嚴有多大的影像力。他們可能以為愛和尊重沒有關係。尤其是對自家的小孩子,愛他就好,尊重他干甚麼?其實倒不是你不想尊重他的感覺和學習能力,恐怕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小的時候就以表現論英雄,從來不把你的精神壓力當回事!所以你沒有學會怎樣重視孩子的感覺。
學習愛的語言和行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觀察摹仿,建議大家留意尋找生活中良父愛兒女的圖畫。把兒女舉在肩頭、牽在手中啊,陪他們參加童子軍活動啊,教練孩子打球啊…愛是很有時間陪伴,不怕麻煩!
這件事顯然令不少人吃驚,他們說上帝怎麼會是女的呢?那篇報導的標題就聳人聽聞地說,神父起死回生後Claims God is Female。這個標題顯然不正確,因為John Micheal O’neal神父並沒有說上帝是女的,上帝只是用了這樣一個形像來向他顯現,結果有位紅衣大主教一本正經地出來宣布,O’neal神父看見的只是幻覺!事實上,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而祂自己並不是男神或女神!
別看我們跟著耶穌稱神為「父」,祂並非男性。這一點小說「棚屋」的作者William P. Young掌握得很好,他故意把聖父刻劃為一位和藹熱情的大胖女人來和人交往,徹底挑戰了人們關於父神冷漠、嚴厲的刻板形象。我曾經取「棚屋」的一段內容改編成短劇,讓成人主日學的同學演出來,目的是讓人從活生生的對話來認識上帝的愛。O’neal老神父體驗到上帝好像母親,和Young筆下的那位聖天父倒很像哩。
當然,有人堅持神是男的,所以對棚屋與O'neal神父所描述的不以為然。畢竟聖經中都是用陽性的「他」來作神的代詞嘛,耶穌也是男人的形象。希伯來文沒有專門為上帝造一個稱呼代詞,但有些考古證據顯示,早先人都相信諸神是男性,除非指明是女神。可是,古中東人甚至猶太人,對神明的認知就應該作為我們的參考嗎?恐怕不。中文的「祂」也絕對是最近幾十年才發明的,神的性別不可能隨著人的文字來確定。
當我們談論神的愛時,頭腦中應該有一幅許多愛的圖畫,因為愛一定是透過看得見的形像和聽得懂的話語表現出來。上帝好像慈母就是其中的一幅畫。牧師應該多用這樣的圖畫來解釋神的愛,不然很多信徒都想像不出父神的愛是怎樣的,與父神不覺得親近,結果也不知道如何去效法。人們由於經歷到的愛都很有限,所以愛別人的方式也會很有限。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你對她有多好,她都不指望良好的關係會長久。她算定頭幾次的交往可以利用別人不瞭解她,然後你就別想和她作真正的朋友了。
上星期天我聽見一篇講道,傅立徳牧師講解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他給的圖解非常清楚,誰都可以效法:愛是很有時間,不怕麻煩;愛是尊重人的感覺,保護人的尊嚴。這不光解釋了甚麼是有恩慈,連不自誇、不張狂都解釋了。
有無數的人不懂得,重視人的感覺是最重要的關愛。他們看見小孩子啼哭吵鬧的時候,就自以為了解是甚麼原因,斥責他們的反應和表達。當然,他們看見朋友抱怨某件事,甚至憤怒光火的時候,也不會表示足夠的理解,反倒一味批評他們的反應不夠正確。他們永遠沒有功夫聆聽,反倒認為那些嘮叨都是不重要和無益的。
同樣,很多人不懂得給人尊嚴有多大的影像力。他們可能以為愛和尊重沒有關係。尤其是對自家的小孩子,愛他就好,尊重他干甚麼?其實倒不是你不想尊重他的感覺和學習能力,恐怕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小的時候就以表現論英雄,從來不把你的精神壓力當回事!所以你沒有學會怎樣重視孩子的感覺。
學習愛的語言和行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觀察摹仿,建議大家留意尋找生活中良父愛兒女的圖畫。把兒女舉在肩頭、牽在手中啊,陪他們參加童子軍活動啊,教練孩子打球啊…愛是很有時間陪伴,不怕麻煩!
Saturday, February 21, 2015
悼念21位被ISIS斬首的基督徒
幾天以前,埃及有21名基督徒被ISIS極端恐怖分子斬首。他們竟錄下場面給世界看,這些人的罪名是Followers of Cross,所以是道地的為主殉道。所有以信仰自由為基本人權的人都會感到很憤怒,也很驚駭。這些穿黑衣的武裝分子,他們不僅僅是恐怖主義分子,他們簡直就是魔鬼的僕役。他們到底是出於甚麼動機,使他們如此殘酷?
有人為這21位基督徒制作了一段悼念的視頻。
We Will Not be Lost這首歌,唱的是雖失去一切,卻不會失去救恩。
我們可以這樣禱告:
主啊,我們在這裡生活得安逸,就忘記那些因信仰而受逼迫,甚至搭上性命的人們。我們忘記為他們禱告,求你饒恕。
現在我們為世界上所有受逼迫的基督徒禱告,特別是那些在中東的。我們求你保護他們,施恩給每一位被ISIS所影響的人,無論他們是否基督徒。…
現在我們大膽來到你面前,求你快快打擊ISIS,把他們打垮,不讓他們再有機會流更多人的血。阻擋他們邪惡的活動,在他們還在謀求作惡的時候就攔住他們。
我們的天父啊,求你施展你的膀臂,顯出你的榮耀來!
我們是奉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以上禱告取自Church for Men的網誌。
有人為這21位基督徒制作了一段悼念的視頻。
We Will Not be Lost這首歌,唱的是雖失去一切,卻不會失去救恩。
我們可以這樣禱告:
主啊,我們在這裡生活得安逸,就忘記那些因信仰而受逼迫,甚至搭上性命的人們。我們忘記為他們禱告,求你饒恕。
現在我們為世界上所有受逼迫的基督徒禱告,特別是那些在中東的。我們求你保護他們,施恩給每一位被ISIS所影響的人,無論他們是否基督徒。…
現在我們大膽來到你面前,求你快快打擊ISIS,把他們打垮,不讓他們再有機會流更多人的血。阻擋他們邪惡的活動,在他們還在謀求作惡的時候就攔住他們。
我們的天父啊,求你施展你的膀臂,顯出你的榮耀來!
我們是奉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以上禱告取自Church for Men的網誌。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翻譯聖經中的「男性」語言
聖經中有不少經文,提到「人」的時候都用男人那個字,但是從前後文你知道,那不只是談論男人,也包括了女人。這有點像中文,「他們」可以單指男人們,也可以指男男女女很多人。有很多地方「男人」顯然不僅僅是指男人,也泛指所有的人。
比如箴言廿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互相切磋)也是如此(變得敏銳)。中文翻譯為「朋友」的那個字,原文中就是「男人」,這在英文譯本中都很明顯地翻成a man。於是,中文版正確地把彼時彼地的語境轉為現代語境;而英文讀者卻有人誤會,以為這句經文不是應用在女人身上的。也許他們以為女人之間是不會切磋的,女人的頭腦也不會變得敏銳。不錯,如果女人大多是居家不在職場,好像早先的時代,那麼她們在街頭碰面商談任何事都算不得切磋,也不必評估頭腦是否敏銳!
再舉個例子,你不可以揪住字面不放,申命記八章3節: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其中的「人」就是單數的男人,你讀英文譯本可以看出來。而我們大概沒有人會誤解,以為這句話只適用於教導男人,或者以為聖經寫錯。因為女人顯然也必須在食物之外要靠耶和華的話語。
同樣,提摩太前書二章4節:他(神我們的救主)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這裡的「萬人」又是男人,眾數。神不可能只願意男人得救,這是我們現在的常理。但我不敢說沒有人會相信女人不在考慮之列,說不定有人就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所以認為只要救了男人即可呢,哈哈!至少我們知道,不知是否因為聖經翻譯的緣故,英文中的man或men是個未必有性別標籤的詞,所以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理解為男人或一般的人,好比只有男人會彼此切磋...
聖經時代的人,比如保羅,對教會發言講論的時候,常說「弟兄們...」,他究竟是否只對教會中的男人說話,而不對女人說話呢?我們有跡象表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們今天在教會中也常常仿照聖經中的說法,尤其在英文的敬拜中,你常聽見Men of God之類的短語,可能會不自覺地留下了「女人不算數」的印象。我們的下一代聽見這些說詞有甚麼感覺?也許咱們應該認真糾正一下聖經翻譯帶來的問題了。
幾十年前聖經學者開始要在新版聖經中,把這些模糊的men翻譯成people,a man翻成a person等等。這些中性語言帶來一場激烈的辯論,反對的人說這是女權主義者搞的名堂,修改聖經還了得!他們無視人類語境的變遷,堅持聖經教導的是男人為主、女人為輔的性別角色,於是把翻譯問題提升為解經問題。
其實,翻譯問題的確是解經問題。你如果相信神命定男人管轄女人,祂重男輕女,自然可以忽略那些視男女為平等的經文。但你若相信男人管轄女人是人犯罪墮落的結果,恐怕就會在修復平等關係上盡些義務。無論如何,搞清楚上帝到底是甚麼心意是重要的,沒有神國的「異像」就不會有革新的行動。
比如箴言廿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互相切磋)也是如此(變得敏銳)。中文翻譯為「朋友」的那個字,原文中就是「男人」,這在英文譯本中都很明顯地翻成a man。於是,中文版正確地把彼時彼地的語境轉為現代語境;而英文讀者卻有人誤會,以為這句經文不是應用在女人身上的。也許他們以為女人之間是不會切磋的,女人的頭腦也不會變得敏銳。不錯,如果女人大多是居家不在職場,好像早先的時代,那麼她們在街頭碰面商談任何事都算不得切磋,也不必評估頭腦是否敏銳!
再舉個例子,你不可以揪住字面不放,申命記八章3節: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其中的「人」就是單數的男人,你讀英文譯本可以看出來。而我們大概沒有人會誤解,以為這句話只適用於教導男人,或者以為聖經寫錯。因為女人顯然也必須在食物之外要靠耶和華的話語。
同樣,提摩太前書二章4節:他(神我們的救主)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這裡的「萬人」又是男人,眾數。神不可能只願意男人得救,這是我們現在的常理。但我不敢說沒有人會相信女人不在考慮之列,說不定有人就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所以認為只要救了男人即可呢,哈哈!至少我們知道,不知是否因為聖經翻譯的緣故,英文中的man或men是個未必有性別標籤的詞,所以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理解為男人或一般的人,好比只有男人會彼此切磋...
聖經時代的人,比如保羅,對教會發言講論的時候,常說「弟兄們...」,他究竟是否只對教會中的男人說話,而不對女人說話呢?我們有跡象表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們今天在教會中也常常仿照聖經中的說法,尤其在英文的敬拜中,你常聽見Men of God之類的短語,可能會不自覺地留下了「女人不算數」的印象。我們的下一代聽見這些說詞有甚麼感覺?也許咱們應該認真糾正一下聖經翻譯帶來的問題了。
幾十年前聖經學者開始要在新版聖經中,把這些模糊的men翻譯成people,a man翻成a person等等。這些中性語言帶來一場激烈的辯論,反對的人說這是女權主義者搞的名堂,修改聖經還了得!他們無視人類語境的變遷,堅持聖經教導的是男人為主、女人為輔的性別角色,於是把翻譯問題提升為解經問題。
其實,翻譯問題的確是解經問題。你如果相信神命定男人管轄女人,祂重男輕女,自然可以忽略那些視男女為平等的經文。但你若相信男人管轄女人是人犯罪墮落的結果,恐怕就會在修復平等關係上盡些義務。無論如何,搞清楚上帝到底是甚麼心意是重要的,沒有神國的「異像」就不會有革新的行動。
Monday, February 16, 2015
賴特:解構一位霸道的神
經典的基督教神學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所建構的哲理神不良善,很霸道。這樣的神觀破壞信心,破壞教會。當然你翻閱系統神學教科書,裡面沒有直接這樣描寫神,可是那命定一切善惡的哲理,遠遠超過聖經所啟示給我們的形象。本文內容主要譯自Scot McKnight的博客Deconstructing the Bully God。他介紹的是賴特博士的一本新書,Simply Good News,主張打開聖經,看看裡面實際上啟示了甚麼。
不看聖經,我們從哲學上為自己暗暗創造了一位形象很糟糕的神。但那個神並不存在,需要從我們心中的寶座下來!比如,那位霸道的神,發佈奇怪的法令,動不動就發怒。賴特說,
「現在的很多人,一聽見神,就以為是指一位冷漠、遙遠、甚至可能是危險的存有。難怪那些如此想的人,都極力去相信那個神不存在。比如有個小說家寫道:我不信神,...而且討厭祂。
他們是對的。那位冷漠、遙遠、和危險的神不存在。」
賴特認為是自然神論者、哲學家、甚至是改教家,把這個不良和霸道的神觀發展起來的:
「改教家、清教徒、和其它許多基督教運動,比如衛理會派,(和自然神論者)反應不同。他們強調耶穌的拯救之死使人避免了神的憤怒,這通常伴隨著極大的感恩,其實卻給人留下半個異教神的印象,而且是個碰不得的話題。於是這就產生了現代憤怒的無神論者。」
但聖經所啟示的神--賴特把重點放在詩篇的啟示—和古代中東世界其他的神非常不同。祂是至高的,分別為聖的創造主,完全慈愛,完全信實。賴特引用巴特的話解釋說:
「如果祂是神,我們的主要角色就不是分析祂,而是敬拜祂。我們無法把神搞清楚,我們只能讓神把我們自己搞清楚。」
賴特再次用許多篇幅解釋,我們是透過耶穌來認釋神的,只有耶穌是我們理解認識神的正確途徑。耶穌自己是怎樣的,他為我們啟示出來的這位神也是怎樣。賴特看到神啟示了三方面的話題:
1. 神是創造的主。基督論的神觀框架改變了哲理的格局:
「耶穌不是給我們一個世上痛苦憂傷的解釋,他親自來到我們最劇烈的痛苦中間。他不解釋世界上為何有患難、疾病、死亡,他給人帶來醫治和盼望。他不是就邪惡問題發表演講,而是允許最邪惡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受盡了惡勢力的攻擊,以至於死,卻以嶄新的生命再現。復活再清楚不過地說明,有一位神,祂是我們所知道的創造主,祂是耶穌的父,是以色列的彌賽亞。這是關於神的頭一個好消息。」
2. 神是所造萬物的審判官。祂審判死亡與邪惡,重整世界,修復世人的罪過問題。
「一切都不會失落。萬物都是美好,特別是那些因為愛神而做的一切,由於耶穌死而復活的能力,藉著聖靈的引導,都會成為神所造的新世界的一部份。」
3. 神是愛,祂創造和審判都是出於愛。
「在殘破的生活面前,神的愛能為我們做甚麼呢?人否認和排斥神的愛,神又能做甚麼?人能夠和造物主分享內心的糾結,又能夠對祂仇恨、唾棄、張牙舞爪、中傷和殺害,我們能說,因為神是愛,所以一切都會好?耶穌的好消息就是他生平一直到死所表達出來的:愛面對抵擋和反對,就用更多的愛去征服它。」
所以,真正的好消息:神是愛,不是遙遠冷漠的的哲理神。
不看聖經,我們從哲學上為自己暗暗創造了一位形象很糟糕的神。但那個神並不存在,需要從我們心中的寶座下來!比如,那位霸道的神,發佈奇怪的法令,動不動就發怒。賴特說,
「現在的很多人,一聽見神,就以為是指一位冷漠、遙遠、甚至可能是危險的存有。難怪那些如此想的人,都極力去相信那個神不存在。比如有個小說家寫道:我不信神,...而且討厭祂。
他們是對的。那位冷漠、遙遠、和危險的神不存在。」
賴特認為是自然神論者、哲學家、甚至是改教家,把這個不良和霸道的神觀發展起來的:
「改教家、清教徒、和其它許多基督教運動,比如衛理會派,(和自然神論者)反應不同。他們強調耶穌的拯救之死使人避免了神的憤怒,這通常伴隨著極大的感恩,其實卻給人留下半個異教神的印象,而且是個碰不得的話題。於是這就產生了現代憤怒的無神論者。」
但聖經所啟示的神--賴特把重點放在詩篇的啟示—和古代中東世界其他的神非常不同。祂是至高的,分別為聖的創造主,完全慈愛,完全信實。賴特引用巴特的話解釋說:
「如果祂是神,我們的主要角色就不是分析祂,而是敬拜祂。我們無法把神搞清楚,我們只能讓神把我們自己搞清楚。」
賴特再次用許多篇幅解釋,我們是透過耶穌來認釋神的,只有耶穌是我們理解認識神的正確途徑。耶穌自己是怎樣的,他為我們啟示出來的這位神也是怎樣。賴特看到神啟示了三方面的話題:
1. 神是創造的主。基督論的神觀框架改變了哲理的格局:
「耶穌不是給我們一個世上痛苦憂傷的解釋,他親自來到我們最劇烈的痛苦中間。他不解釋世界上為何有患難、疾病、死亡,他給人帶來醫治和盼望。他不是就邪惡問題發表演講,而是允許最邪惡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受盡了惡勢力的攻擊,以至於死,卻以嶄新的生命再現。復活再清楚不過地說明,有一位神,祂是我們所知道的創造主,祂是耶穌的父,是以色列的彌賽亞。這是關於神的頭一個好消息。」
2. 神是所造萬物的審判官。祂審判死亡與邪惡,重整世界,修復世人的罪過問題。
「一切都不會失落。萬物都是美好,特別是那些因為愛神而做的一切,由於耶穌死而復活的能力,藉著聖靈的引導,都會成為神所造的新世界的一部份。」
3. 神是愛,祂創造和審判都是出於愛。
「在殘破的生活面前,神的愛能為我們做甚麼呢?人否認和排斥神的愛,神又能做甚麼?人能夠和造物主分享內心的糾結,又能夠對祂仇恨、唾棄、張牙舞爪、中傷和殺害,我們能說,因為神是愛,所以一切都會好?耶穌的好消息就是他生平一直到死所表達出來的:愛面對抵擋和反對,就用更多的愛去征服它。」
所以,真正的好消息:神是愛,不是遙遠冷漠的的哲理神。
Saturday, February 14, 2015
福音:再造與更新的力量
本文是Denbeaux博士「了解聖經」系列的最後一課。前面幾課是:不動腦、不敢問,如何學道?Criticism:聖經考證的方法,眾教會對聖經的不同理解,
神的道:與人立約的話語,和
聖經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造物主對我們人有甚麼計劃呢?只是要我們個人有美好生命嗎?還是要我們在這世界上有個甚麼治理的目標?我們必須回到造物主的面前,才可能知道自己受造的目的。個人修行和死後進天堂固然很好,但恐怕還不是上帝原本要給我們的任務。咱們不能一心只想著往天堂去,而不顧人生在世的最大意義,是去改造和更新世界,按神的心意來治理全地。
耶穌來到世界的時候,他生在猶太人中間,而到福音傳開之時,是在希臘文化盛行之地。希臘羅馬帝國崇尚蘇格拉底,靠宗教哲學提昇人的道德情操,頭腦和理智是尋求神的關鍵,改變行為全靠自己的意識。耶穌的福音卻反其道而行之,要人進入神的國,信靠神和祂與人所立的約。正如先知以賽亞所傳,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55章)。--所以,福音的力量超過希臘哲學的力量,因為必須靠上帝來做。
基督教是透過神子耶穌來認識上帝的,所以祂不是一位遙遠、無情、不可理喻的哲理上的神。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11章)。這是信徒的安慰,有尼西亞信經為證。
但是耶穌對當時很多人來說是信不來的。他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吃飯,教導和猶太傳統不同的東西,既吩咐風和海,又醫治病痛,最後還被抓去釘了十字架。百姓站在那裏觀看這位「彌賽亞」在十字架上,受官府嗤笑,說他救得了別人,現在就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吧。這怎麼會是彌賽亞王呢?
我們人的問題是驕傲又害怕。上帝必須合我們的理性和邏輯,祂要證明祂的存在,祂應該把世界矯治好,祂必須按我們所預料的來彰顯公義等等。祂為甚麼只派了祂兒子來受苦,軟弱好像我們一樣?我們從這樣一位彌賽亞的生平,可以認識怎樣一位上帝呢?
假如我們願意接受祂是神的兒子,我們還會有很多問題:怎樣服事祂?怎樣的信心是正統的?那些教義和我的生活有甚麼聯繫?神對我的要求是甚麼?聖經到底要我們怎樣?上帝的更新和再造到底是一個有趣的聖經故事,還是尚未實現?
對這些問題Fred Denbeaux博士的答案是:我們住在一個被救贖的歷史中。神的國現在就已經降臨了,神醫治萬民和萬國的能力現在已經開始發揮出來了,世界上有很多壞消息,但神的國度有好消息:公義的上帝在人間支搭了帳幕,祂要在世上施行公平和正義,呼召我們參與這一更新改造的工作,顯揚祂的公義和仁慈!
如此,我們就需要加入耶穌門徒的行列,承認自己必須靠引導,必須效法耶穌的樣式,去愛(會遭拒絕),去同情弱者,去盼望和等候神的能力。我們若能拋棄自己的驕傲和懼怕,就真的自由(得救)了。
得救不僅僅是我們各人自己的事,因為神國度裡的平安公義必然是群體的和社會的。我們既願意屬於神百姓的群體,就有一份義務參與更新和建造。既得到上帝無條件的饒恕,就要學著彼此信任和饒恕。既然祂已透過耶穌的靈在我們身上動工,就要把自己全人獻上,作聖潔而蒙神悅納的「活祭」,不模仿這個世代,卻心意更新而改變,察驗上帝的美意。
如何與別人分享你的信仰?除了分享你自己的體會領受,下面幾篇文章也許有幫助:
Make Atonement:潔淨
代罰理論是最純正的福音信仰?
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
受洗歸入一個”家”
造物主對我們人有甚麼計劃呢?只是要我們個人有美好生命嗎?還是要我們在這世界上有個甚麼治理的目標?我們必須回到造物主的面前,才可能知道自己受造的目的。個人修行和死後進天堂固然很好,但恐怕還不是上帝原本要給我們的任務。咱們不能一心只想著往天堂去,而不顧人生在世的最大意義,是去改造和更新世界,按神的心意來治理全地。
耶穌來到世界的時候,他生在猶太人中間,而到福音傳開之時,是在希臘文化盛行之地。希臘羅馬帝國崇尚蘇格拉底,靠宗教哲學提昇人的道德情操,頭腦和理智是尋求神的關鍵,改變行為全靠自己的意識。耶穌的福音卻反其道而行之,要人進入神的國,信靠神和祂與人所立的約。正如先知以賽亞所傳,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55章)。--所以,福音的力量超過希臘哲學的力量,因為必須靠上帝來做。
基督教是透過神子耶穌來認識上帝的,所以祂不是一位遙遠、無情、不可理喻的哲理上的神。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11章)。這是信徒的安慰,有尼西亞信經為證。
但是耶穌對當時很多人來說是信不來的。他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吃飯,教導和猶太傳統不同的東西,既吩咐風和海,又醫治病痛,最後還被抓去釘了十字架。百姓站在那裏觀看這位「彌賽亞」在十字架上,受官府嗤笑,說他救得了別人,現在就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吧。這怎麼會是彌賽亞王呢?
我們人的問題是驕傲又害怕。上帝必須合我們的理性和邏輯,祂要證明祂的存在,祂應該把世界矯治好,祂必須按我們所預料的來彰顯公義等等。祂為甚麼只派了祂兒子來受苦,軟弱好像我們一樣?我們從這樣一位彌賽亞的生平,可以認識怎樣一位上帝呢?
假如我們願意接受祂是神的兒子,我們還會有很多問題:怎樣服事祂?怎樣的信心是正統的?那些教義和我的生活有甚麼聯繫?神對我的要求是甚麼?聖經到底要我們怎樣?上帝的更新和再造到底是一個有趣的聖經故事,還是尚未實現?
對這些問題Fred Denbeaux博士的答案是:我們住在一個被救贖的歷史中。神的國現在就已經降臨了,神醫治萬民和萬國的能力現在已經開始發揮出來了,世界上有很多壞消息,但神的國度有好消息:公義的上帝在人間支搭了帳幕,祂要在世上施行公平和正義,呼召我們參與這一更新改造的工作,顯揚祂的公義和仁慈!
如此,我們就需要加入耶穌門徒的行列,承認自己必須靠引導,必須效法耶穌的樣式,去愛(會遭拒絕),去同情弱者,去盼望和等候神的能力。我們若能拋棄自己的驕傲和懼怕,就真的自由(得救)了。
得救不僅僅是我們各人自己的事,因為神國度裡的平安公義必然是群體的和社會的。我們既願意屬於神百姓的群體,就有一份義務參與更新和建造。既得到上帝無條件的饒恕,就要學著彼此信任和饒恕。既然祂已透過耶穌的靈在我們身上動工,就要把自己全人獻上,作聖潔而蒙神悅納的「活祭」,不模仿這個世代,卻心意更新而改變,察驗上帝的美意。
如何與別人分享你的信仰?除了分享你自己的體會領受,下面幾篇文章也許有幫助:
Make Atonement:潔淨
代罰理論是最純正的福音信仰?
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
受洗歸入一個”家”
Thursday, February 12, 2015
Mardi Gras:基督教的懺悔節
今年的2月17日,就是下周二,是Mardi Gras日,我所在的美國長老會打算那天晚上辦理慶祝,又有吃的,又是音樂,又是遊行,又有小孩子的遊戲玩耍,可能會挺熱鬧的。因為正好快到華人的春節,有人問我這Mardi Gras能不能和中國新年一起慶祝,我說那要看Mardi Gras是甚麼意思,如果是個快樂的祝福,那是有可能的。
牧師說這本來是個基督教的節慶崇拜,但是被世俗文化奪去,成了純粹的狂歡作樂。這有些像萬聖節(All Saints Day),前一天晚上的Helloween被世俗文化奪去,變成小孩子化妝搞Trick-or-treat的玩意兒。
從網上資料來看,Mardi Gras是法語,直譯是油膩的星期二(Fat Tuesday)。為甚麼呢?因為次日就是聖灰星期三,要開始刻苦己心,過四十天齋戒期了,40天不吃肉奶油糖,不開party,所以大家在這之前必須把所有油膩食物吃掉,可以集體party一下。
有人把Mardi Gras翻譯為懺悔節,那才是原本的意義。至於歐洲的化妝舞會等等狂歡習俗,都有其它的文化來源,人們把這些綜合在一起,反正都是節慶嘛。天主教和東正教都重視這天,主要是因為四旬節馬上開始,新教不慶這天。
你們誰願意來參觀都歡迎,7點鐘開始,大概一個小時就結束了。教會地點在5301 McKee Road,San Jose。如果有華人來,他們老美倒是很願意了解華人的春節習俗呢。
牧師說這本來是個基督教的節慶崇拜,但是被世俗文化奪去,成了純粹的狂歡作樂。這有些像萬聖節(All Saints Day),前一天晚上的Helloween被世俗文化奪去,變成小孩子化妝搞Trick-or-treat的玩意兒。
從網上資料來看,Mardi Gras是法語,直譯是油膩的星期二(Fat Tuesday)。為甚麼呢?因為次日就是聖灰星期三,要開始刻苦己心,過四十天齋戒期了,40天不吃肉奶油糖,不開party,所以大家在這之前必須把所有油膩食物吃掉,可以集體party一下。
有人把Mardi Gras翻譯為懺悔節,那才是原本的意義。至於歐洲的化妝舞會等等狂歡習俗,都有其它的文化來源,人們把這些綜合在一起,反正都是節慶嘛。天主教和東正教都重視這天,主要是因為四旬節馬上開始,新教不慶這天。
你們誰願意來參觀都歡迎,7點鐘開始,大概一個小時就結束了。教會地點在5301 McKee Road,San Jose。如果有華人來,他們老美倒是很願意了解華人的春節習俗呢。
Monday, February 9, 2015
從「半夜不怕鬼叫門」說起
近年來電話廣告很多,甚至遇到騙子。去年我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有濃重的印度口音,我幾乎聽不懂他的英文。這人自稱是美國稅務局的人員,開口就說我虧欠了稅款,必需配合調查,緊接著就開始詢問我的資料信息。我家報稅歷年都是我先生自己搞,絕對是清清楚楚,而這個打電話的人到底是誰?他要找的是甚麼人?
我對著話筒說,but how do I know who you are?這個人說了些甚麼我沒有聽清,但我聽見他提到call police。我一下子就火了,誰怕警察呀?請便!掛掉電話,告訴我先生電話的內容。...我家的老式座機不紀錄對方號碼,要不然我就查一下報警。沒想到幾天之內我先生也接到一通類似的電話,他立刻就對著話筒吼起來了。這人對我先生說,兩個小時之內他就會派警察來我家。真荒唐,警察會受稅務局支配!這人很會嚇唬。我們如果是不瞭解情況的新移民,或者曾經不誠實報稅,可能會上當呢。
假如你憑空被指控常常偷盜搶劫,或者其它罪行,你會有甚麼反應?急於為自己澄清?你的反應首先可能要看是誰在指控。如果是街上一個瘋瘋癲癲的人,那麼你可能根本不理睬。如果是一個你知道名字,但素未謀面又無足輕重的人,你恐怕除了否認他的指控,也未必多說甚麼。另外,如果這人是到法院起訴你,你恐怕就必須認真準備反駁他的每句供詞。但他若只在他的臉書或個人網頁上散布關於你的謠言,你打算怎麼辦就不一定了。
你如果相信自己有一大批了解你行蹤的可靠朋友,不止一位兩位會為你作證,那麼就和唯恐自己的朋友們全部被他騙掉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反映出自我觀的力量。日前遠志明牧師被柴玲指控強暴,他雖然否認,有兩位牧師作證,仍有不少人對他沉得住氣,不公開發表點甚麼不理解。據我看,遠牧師遠遠算不上是「默認」強暴罪行。
自我觀就是我們看自己在世界中與神、與人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自我價值感。價值感不是一個理性的知識,而是一個感性的認識。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自我價值感的介紹:人的自我觀(Identity)是掌控行為表現和人際關係的最大力量,而神的兒女在基督裡蒙愛成長學習,建立一個群體,彼此培養建立這個自我觀非常重要。可惜很多教會往往過份強調「罪性」的問題,忽略了價值感的培養,無法讓人建立成長進步的動力。
有很多人從不甚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環境出來,價值感很差,到處覺得必須證明自己行,千萬不能出錯等等。他們常常用幾種不良的溝通模式來作為人際關係的防衛,並把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帶進了教會。假如教會領袖能夠汲取心理/行為科學所發現的一些規律,了解自我觀/價值感的改變對於生命改變的巨大影響,可能就會改變教會運作的某些規章制度,也改變一些宣教和門徒培訓的策略。
我對著話筒說,but how do I know who you are?這個人說了些甚麼我沒有聽清,但我聽見他提到call police。我一下子就火了,誰怕警察呀?請便!掛掉電話,告訴我先生電話的內容。...我家的老式座機不紀錄對方號碼,要不然我就查一下報警。沒想到幾天之內我先生也接到一通類似的電話,他立刻就對著話筒吼起來了。這人對我先生說,兩個小時之內他就會派警察來我家。真荒唐,警察會受稅務局支配!這人很會嚇唬。我們如果是不瞭解情況的新移民,或者曾經不誠實報稅,可能會上當呢。
假如你憑空被指控常常偷盜搶劫,或者其它罪行,你會有甚麼反應?急於為自己澄清?你的反應首先可能要看是誰在指控。如果是街上一個瘋瘋癲癲的人,那麼你可能根本不理睬。如果是一個你知道名字,但素未謀面又無足輕重的人,你恐怕除了否認他的指控,也未必多說甚麼。另外,如果這人是到法院起訴你,你恐怕就必須認真準備反駁他的每句供詞。但他若只在他的臉書或個人網頁上散布關於你的謠言,你打算怎麼辦就不一定了。
你如果相信自己有一大批了解你行蹤的可靠朋友,不止一位兩位會為你作證,那麼就和唯恐自己的朋友們全部被他騙掉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反映出自我觀的力量。日前遠志明牧師被柴玲指控強暴,他雖然否認,有兩位牧師作證,仍有不少人對他沉得住氣,不公開發表點甚麼不理解。據我看,遠牧師遠遠算不上是「默認」強暴罪行。
自我觀就是我們看自己在世界中與神、與人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自我價值感。價值感不是一個理性的知識,而是一個感性的認識。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自我價值感的介紹:人的自我觀(Identity)是掌控行為表現和人際關係的最大力量,而神的兒女在基督裡蒙愛成長學習,建立一個群體,彼此培養建立這個自我觀非常重要。可惜很多教會往往過份強調「罪性」的問題,忽略了價值感的培養,無法讓人建立成長進步的動力。
有很多人從不甚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環境出來,價值感很差,到處覺得必須證明自己行,千萬不能出錯等等。他們常常用幾種不良的溝通模式來作為人際關係的防衛,並把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帶進了教會。假如教會領袖能夠汲取心理/行為科學所發現的一些規律,了解自我觀/價值感的改變對於生命改變的巨大影響,可能就會改變教會運作的某些規章制度,也改變一些宣教和門徒培訓的策略。
Friday, February 6, 2015
打擊色情 vs 反對男性暴力
美國絕大多數的州都把賣淫列為非法,可是賣淫還是以各種形式繼續存在。本文內容來自Women's Justice Center一篇文章。
人們會說是賣淫總是有,不會消失。但是有一個國家在五年之內戲劇性地減少了妓女數目,就是瑞典。在瑞典的首都Stockholm,妓女數目減少了三分之二,而嫖客則減少了80%。而在瑞典的其它大城市,妓女幾乎全部消失。那些原來很出名的妓院、按摩店都不見了。
另外,從國外販賣進入瑞典作性交易的女孩子,瑞典政府估計,過去幾年中,每年大概只有200到400人。和每年進入鄰國芬蘭作性交易的15萬到17萬人相比,這數目幾乎可以忽略。沒有一個國家打擊色情的戰役有這麼好的成果。
瑞典到底用了甚麼辦法呢?根本不複雜,就是立法的改革,看來其它國家完全可以效法。1999年,瑞典經過好幾年的研究調查,通過了一項新的立法。這條法令規定,賣淫的不是犯罪,嫖的才是犯罪。有關的說明這樣解釋:
「在瑞典,性交易被視為男性對女性和兒童的暴力,它正式被認定為剝削婦女和兒童的一種形式。性交易構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只要一天男人買、賣、用性交易的方式剝削婦女和兒童,就一天沒有男女平等」。你可以查看維基百科的資料。
除了改變法律,瑞典同時還添加了另一項措施,就是提供充分完備的社會服務基金,幫助所有願意脫離賣淫行當的妓女走出來,另外還有相關的宣傳教育基金。這樣獨特的策略是把婦女當作需要幫助的受害者,而把嫖客當作罪犯,讓大眾認識到歷來的偏見,這樣就找到多年來打擊色情無效的原因,更正了執法的基礎。
不過,瑞典立法剛剛開始實施的頭兩年效果並不顯著,警察並沒有逮捕多少嫖客,賣淫行業基本照常。他們很快找到了原因:警察執法不力,需要進一步培訓。性交易是剝削婦女和兒童,違反者必須受懲罰。瑞典政府花了一大筆錢,從警官到起訴員,上上下下作密集培訓,全國都知道嚴重性,法律的效果很快就顯出來了。
現在,不光是瑞典人民繼續大力支持國家關於打擊性交易的政策,警官和起訴官也轉過來大力支持這個政策。司法機構發現所有形式的性犯罪,特別是有組織的集團犯罪,在性交易合法管理的國家裡泛濫,在瑞典都受到有力的打擊。
瑞典是個獨一無二嘗試這種立法的國家。2003年,蘇格蘭政府請倫敦大學幫忙調查研究其它國家性交易政策及其結果,他們除了調查瑞典,還調查了澳大利亞、愛爾蘭、尼德蘭這些性交易合法並有制度管理的國家。他們發現這些國家的性交易以各種方式激增,性交易的集團犯罪激增,童妓激增,外國婦女和女童販賣進來的數量大爆炸,婦女被施暴的跡象增加。但是他們沒有調查美國這種把性交易列為非法的國家,一次次地上門逮捕妓女,她們還是在那裏,結果失望。法律不工作。
瑞典的成功現在使得芬蘭和挪威也要行動起來了。蘇格蘭如果重視這個調查結果,也會行動。為了能夠把妓女看為男性威脅暴力的受害者,政府觀點必須轉變,從男性觀點看性交易轉為從女性觀點來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仍然主要從男性觀點看性交易,即看為文化墮落或色情誘惑。
相比之下,瑞典很早就在提倡男女平等了,比如他們在1965年就把婚姻內的強姦列為犯罪。瑞士的各級政府官員中婦女的比率也是最高的。1999年瑞典通過這項性交易新法令時,國會中的婦女佔了幾乎50%。這條立法最初是由瑞士專門從事婦女庇護收容的機構推動的,得到國會各黨派議員的支持,後來又制定各種政策法律,為禁止人口販賣和反對性剝削填補了漏洞,進一步增強了政府打擊那些賊窩鼠洞的能力。這些都值得其它國家介鑒。
人們會說是賣淫總是有,不會消失。但是有一個國家在五年之內戲劇性地減少了妓女數目,就是瑞典。在瑞典的首都Stockholm,妓女數目減少了三分之二,而嫖客則減少了80%。而在瑞典的其它大城市,妓女幾乎全部消失。那些原來很出名的妓院、按摩店都不見了。
另外,從國外販賣進入瑞典作性交易的女孩子,瑞典政府估計,過去幾年中,每年大概只有200到400人。和每年進入鄰國芬蘭作性交易的15萬到17萬人相比,這數目幾乎可以忽略。沒有一個國家打擊色情的戰役有這麼好的成果。
瑞典到底用了甚麼辦法呢?根本不複雜,就是立法的改革,看來其它國家完全可以效法。1999年,瑞典經過好幾年的研究調查,通過了一項新的立法。這條法令規定,賣淫的不是犯罪,嫖的才是犯罪。有關的說明這樣解釋:
「在瑞典,性交易被視為男性對女性和兒童的暴力,它正式被認定為剝削婦女和兒童的一種形式。性交易構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只要一天男人買、賣、用性交易的方式剝削婦女和兒童,就一天沒有男女平等」。你可以查看維基百科的資料。
除了改變法律,瑞典同時還添加了另一項措施,就是提供充分完備的社會服務基金,幫助所有願意脫離賣淫行當的妓女走出來,另外還有相關的宣傳教育基金。這樣獨特的策略是把婦女當作需要幫助的受害者,而把嫖客當作罪犯,讓大眾認識到歷來的偏見,這樣就找到多年來打擊色情無效的原因,更正了執法的基礎。
不過,瑞典立法剛剛開始實施的頭兩年效果並不顯著,警察並沒有逮捕多少嫖客,賣淫行業基本照常。他們很快找到了原因:警察執法不力,需要進一步培訓。性交易是剝削婦女和兒童,違反者必須受懲罰。瑞典政府花了一大筆錢,從警官到起訴員,上上下下作密集培訓,全國都知道嚴重性,法律的效果很快就顯出來了。
現在,不光是瑞典人民繼續大力支持國家關於打擊性交易的政策,警官和起訴官也轉過來大力支持這個政策。司法機構發現所有形式的性犯罪,特別是有組織的集團犯罪,在性交易合法管理的國家裡泛濫,在瑞典都受到有力的打擊。
瑞典是個獨一無二嘗試這種立法的國家。2003年,蘇格蘭政府請倫敦大學幫忙調查研究其它國家性交易政策及其結果,他們除了調查瑞典,還調查了澳大利亞、愛爾蘭、尼德蘭這些性交易合法並有制度管理的國家。他們發現這些國家的性交易以各種方式激增,性交易的集團犯罪激增,童妓激增,外國婦女和女童販賣進來的數量大爆炸,婦女被施暴的跡象增加。但是他們沒有調查美國這種把性交易列為非法的國家,一次次地上門逮捕妓女,她們還是在那裏,結果失望。法律不工作。
瑞典的成功現在使得芬蘭和挪威也要行動起來了。蘇格蘭如果重視這個調查結果,也會行動。為了能夠把妓女看為男性威脅暴力的受害者,政府觀點必須轉變,從男性觀點看性交易轉為從女性觀點來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仍然主要從男性觀點看性交易,即看為文化墮落或色情誘惑。
相比之下,瑞典很早就在提倡男女平等了,比如他們在1965年就把婚姻內的強姦列為犯罪。瑞士的各級政府官員中婦女的比率也是最高的。1999年瑞典通過這項性交易新法令時,國會中的婦女佔了幾乎50%。這條立法最初是由瑞士專門從事婦女庇護收容的機構推動的,得到國會各黨派議員的支持,後來又制定各種政策法律,為禁止人口販賣和反對性剝削填補了漏洞,進一步增強了政府打擊那些賊窩鼠洞的能力。這些都值得其它國家介鑒。
Tuesday, February 3, 2015
關於婦女在教會中服事的解經
關於上帝造男造女,聖經到底是教導男女平等(Egalitarianism),還是男主女輔(Complementarianism)?聖經研究的學者們爭論這兩種觀點,都是根據聖經的權威,都把相當的精力放在解經方面。
一般來說,雙方都喜歡抨擊對方調整了解經立場。比如,C派喜歡聲稱E派對幾段重要經文的解釋不斷變化,說明他們的立場是時代和文化的產物,而非根據古老的不變的真理。那麼C派學者的解經立場是否真的都沒有改變呢?Jamin Hubner博士寫了一篇文章,專門研究C派各位學者發表過的解經論文,比如提摩太前書二章11-12節,把結果陳列出來。他成功地證明了C派學者解經立場的變化一點都不少,挺有意思的。
提摩太前書2章11-12節: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這是一段最重要的支持C派的經文,我曾經介紹過N. T. Wright對這段經文的翻譯,加上我自己的研經領受。賴特算是E派,不贊成婦女不可講道或教導的傳統C派解釋。本文介紹一下Hubner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登載在Priscilla Papers雜誌29期。他的結論也滿不錯的。
Susan Foh博士早在1979年就出版關於教會女權問題的著作。她那時在Women and the Word of God一書中的結論是:「提前二11-12的意圖是要取消婦女作長老的資格,也就是說,婦女在教會不能作教導和管理的工作」。--歷史上禁止按立女長老正是以這處經文為基礎,但很少人會那麼極端地認定這經文直接禁止女長老。也許Foh意識到了她解經的極端性,10年以後,她在《女人與事奉──四種觀點》一書的文章中陳述C派觀點說:「也許保羅想要取消婦女作長老的資格,因他接下去界定了長老職分。…這段話本身是否排除婦女作長老的資格是可以辯論的」。嗯「也許想要」--可以作為一條禁令,與這是一條禁令,大不相同呢,Foh修改過的立場好多了。
另一位學者教授Douglas Moo也寫過不少解經的書。他在1980年的一篇論述提前二11-15重要意義的文章中說,婦女一般來說也許比男人容易受騙。由於保羅提到夏娃的例子,所以「很難避免這個結論」,即女人容易受騙的本性使她們不適合從事公眾教導。有位學者發表一篇文章評論Moo,他就調整了立場,說「14節夏娃被引誘的話確實難以看為是陳述婦女的本性,現在我傾向於看到亞當夏娃墮落時的區別--他公然犯罪,她受騙。那麼保羅在這裡也許提出修復的需要,即男人應承當教導的責任」。
Moo後來又修改說,「也許保羅想要暗示,所有的婦女都像夏娃一樣,比男人容易受騙,所以她們不應該教導男人。雖然這種解釋並非不可能,我們認為不像是這樣。因為創世記或別處聖經都沒有說,夏娃受騙是代表了婦女的一般情形」。總之,他的立場從「婦女一般比較容易受騙」,到「也許不是這種情況」,到最後「不像是這種情況」。C派的聖經學者在一番學術討論後願意調整解經立場,這是相當令人鼓舞的。
Thomas Schreiner是現任的福音神學學會的會長,他也是典型的保守派聖經學者。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書Women in the Church: A Fresh Analysis中,他認為保羅禁止婦女有權柄在男人之上,禁止她們教導男人,因為婦女一般比較注重關係、擅長培育,而男人比較會作客觀的理性分析,會看到教義的重要性,特別是分辨異端,起來為真理辯論。所以要禁止婦女教導,免得她們分不清哪些教義是不可退讓的真理,就讓錯誤的教導進入教會。
到2005年,Schreiner的立場大有改變。他議論自己先前的立場說,「即使你同意男女有這樣的差別,這種立場似乎也偏離了經文。如果保羅的論點是婦女的固有本性是容易受騙,豈不是否認造物主的美好創造工作」?
關於林前十一章男人是「頭kephale」的問題,Schreiner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極力證明說kephale的意思是「權柄」,不是「源頭」。但是到了2005年,他有篇文章說「kephale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既有權柄的意思,又有源頭的意思」。多年來,C派的學者激烈爭論,反對kepale是「源頭」的任何可能性,現在總算承認那是有可能的,這太重要了!
Schreiner在1991那篇文章中還論證說,士師記四章的底波拉沒有向眾人發預言。而在2005年的文章中,他表示對過去那個觀點的正確性「有一些保留」。除了關於女先知立場的調整,他還修改了先知恩賜的不如教導恩賜有權柄的立場,現在說「先知是被動接受神的聖言啟示,而教導則是領袖去傳遞和解釋信仰傳統...我不說先知是個比教導不重要的恩賜,而說那是個不同的恩賜」。
結論:神學家關於男女角色功能的解經是有分歧又常修改的,以敞開的心懷調整解經立場是必要的,也是進步。發現錯誤退回來,和開發新的解經方向相比,同樣重要。我們應該可以肯定,對於攔阻婦女對男人宣道或教導的解經,我們是應該特別小心的。
一般來說,雙方都喜歡抨擊對方調整了解經立場。比如,C派喜歡聲稱E派對幾段重要經文的解釋不斷變化,說明他們的立場是時代和文化的產物,而非根據古老的不變的真理。那麼C派學者的解經立場是否真的都沒有改變呢?Jamin Hubner博士寫了一篇文章,專門研究C派各位學者發表過的解經論文,比如提摩太前書二章11-12節,把結果陳列出來。他成功地證明了C派學者解經立場的變化一點都不少,挺有意思的。
Complementarian Teachings |
Susan Foh博士早在1979年就出版關於教會女權問題的著作。她那時在Women and the Word of God一書中的結論是:「提前二11-12的意圖是要取消婦女作長老的資格,也就是說,婦女在教會不能作教導和管理的工作」。--歷史上禁止按立女長老正是以這處經文為基礎,但很少人會那麼極端地認定這經文直接禁止女長老。也許Foh意識到了她解經的極端性,10年以後,她在《女人與事奉──四種觀點》一書的文章中陳述C派觀點說:「也許保羅想要取消婦女作長老的資格,因他接下去界定了長老職分。…這段話本身是否排除婦女作長老的資格是可以辯論的」。嗯「也許想要」--可以作為一條禁令,與這是一條禁令,大不相同呢,Foh修改過的立場好多了。
另一位學者教授Douglas Moo也寫過不少解經的書。他在1980年的一篇論述提前二11-15重要意義的文章中說,婦女一般來說也許比男人容易受騙。由於保羅提到夏娃的例子,所以「很難避免這個結論」,即女人容易受騙的本性使她們不適合從事公眾教導。有位學者發表一篇文章評論Moo,他就調整了立場,說「14節夏娃被引誘的話確實難以看為是陳述婦女的本性,現在我傾向於看到亞當夏娃墮落時的區別--他公然犯罪,她受騙。那麼保羅在這裡也許提出修復的需要,即男人應承當教導的責任」。
Moo後來又修改說,「也許保羅想要暗示,所有的婦女都像夏娃一樣,比男人容易受騙,所以她們不應該教導男人。雖然這種解釋並非不可能,我們認為不像是這樣。因為創世記或別處聖經都沒有說,夏娃受騙是代表了婦女的一般情形」。總之,他的立場從「婦女一般比較容易受騙」,到「也許不是這種情況」,到最後「不像是這種情況」。C派的聖經學者在一番學術討論後願意調整解經立場,這是相當令人鼓舞的。
Thomas Schreiner是現任的福音神學學會的會長,他也是典型的保守派聖經學者。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書Women in the Church: A Fresh Analysis中,他認為保羅禁止婦女有權柄在男人之上,禁止她們教導男人,因為婦女一般比較注重關係、擅長培育,而男人比較會作客觀的理性分析,會看到教義的重要性,特別是分辨異端,起來為真理辯論。所以要禁止婦女教導,免得她們分不清哪些教義是不可退讓的真理,就讓錯誤的教導進入教會。
到2005年,Schreiner的立場大有改變。他議論自己先前的立場說,「即使你同意男女有這樣的差別,這種立場似乎也偏離了經文。如果保羅的論點是婦女的固有本性是容易受騙,豈不是否認造物主的美好創造工作」?
關於林前十一章男人是「頭kephale」的問題,Schreiner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極力證明說kephale的意思是「權柄」,不是「源頭」。但是到了2005年,他有篇文章說「kephale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既有權柄的意思,又有源頭的意思」。多年來,C派的學者激烈爭論,反對kepale是「源頭」的任何可能性,現在總算承認那是有可能的,這太重要了!
Schreiner在1991那篇文章中還論證說,士師記四章的底波拉沒有向眾人發預言。而在2005年的文章中,他表示對過去那個觀點的正確性「有一些保留」。除了關於女先知立場的調整,他還修改了先知恩賜的不如教導恩賜有權柄的立場,現在說「先知是被動接受神的聖言啟示,而教導則是領袖去傳遞和解釋信仰傳統...我不說先知是個比教導不重要的恩賜,而說那是個不同的恩賜」。
結論:神學家關於男女角色功能的解經是有分歧又常修改的,以敞開的心懷調整解經立場是必要的,也是進步。發現錯誤退回來,和開發新的解經方向相比,同樣重要。我們應該可以肯定,對於攔阻婦女對男人宣道或教導的解經,我們是應該特別小心的。
Sunday, February 1, 2015
上帝呼召祂的兒女回來家
這對音樂家夫婦聽說很出名,Anne & Pete演唱的Bluegrass二重唱很美,反映出天父上帝的心腸:Calling My Children Home。兒女都住得那麼遙遠,甚願他們有一天回家!絕棒的福音歌曲。
他們於2月15日會來我們的教會演出,歡迎前來觀賞!星期天下午3點鐘,成人收門票$20作為支持的奉獻。
今天聽到另一首我很喜歡的福音歌曲,「傳給人」,是我拜訪一個華人天主教會,在禮拜即將結束時唱的。歌詞說,因為主的愛臨到了我,所以我要把這愛傳給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