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以賽亞筆下的受苦僕人

上次我寫了以賽亞書53章整章是一首詩歌,號稱“偉大的僕人之歌”第四首,其中突出描繪的是為民除罪的贖罪祭羔羊。這首歌的前面有個類似引言的部分,提出許多人對這位僕人的驚奇,就是52章的最後幾節,13-15節。關於耶和華的受苦的僕人,以賽亞一共寫了好幾首詩歌,都在以賽亞書的後半部分,40—66章。本文内容摘取自Wright博士的Simply Jesus一書,他指出以賽亞書的背景資料是出埃及記的偉大故事:專制的勢力、耶和華是領袖、上帝的得勝、獻祭、呼召、神的同在、應許的產業。這一部分經文是很突出的以色列安慰與盼望的信息。一方面巴比倫很壞,另一方面以色列民很失敗,然而出來一個“耶和華的僕人”這個角色,令人驚異。

這“耶和華的僕人”到底是誰?從一個方面來説,他可以勉強理解為一個抽象的、整體的以色列國,因爲耶和華曾對以賽亞說:“你是我的僕人以色列;我必因你得榮耀”(49章3節)。又說“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42章1節),以及“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6節)云云,可是總體上很多關於這位僕人使命的論説都無法理解為以色列國。而且先知也曉得,以色列國失敗得一塌糊塗。50章10節問及“你們中間誰是敬畏耶和華、聽從祂僕人之話的”,可見祂僕人也不是以色列國中堅持信心的餘民。

也許我們可以說,這位僕人是某種真以色列的形象,為以色列成就她所未竟的使命,又為耶和華做成上帝的工。以賽亞書40-55章的連貫思想縂的讀來很清楚,上帝的國度的議程典章agenda,拯救的工程計劃,耶和華歸回錫安,需要透過這位偉大僕人獻為贖罪祭的工作來成就。在以賽亞所描述的圖畫中,毫無疑問耶和華就是以色列的領袖,但這位僕人的工作是很關鍵的---耶和華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以他為贖罪祭(53章10節)。上帝的饒恕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以賽亞書這16章通篇中的饒恕很明確地是讓百姓從被擄中回歸。被擄已經是百姓罪過的責罰,而他們的回歸則代表得到了饒恕。以賽亞書53章的僕人之歌表達救贖到了高潮,隨之而來的是54章的新約和55章的新造。

接下去的以賽亞書56-66章,焦點放在錫安要來的榮耀。一位神秘的角色,又帶來救恩、又拯救、又審判,都是耶和華自己的工作:“祂見無人拯救,無人代求,甚爲詫異,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義扶持自己”(59章16節)。這就更加強了前面僕人之歌的中心地位。談耶和華的膀臂就是談上帝的拯救行動,從摩西時代耶和華就用伸出來的膀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出15),而從賽53章1-2節看,耶和華的這位僕人好像就是耶和華的膀臂: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

一方面是耶和華回到錫安,另一方面是受苦的僕人,結果難以置信---原來是用兩種方式講同一件事。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巴比倫的異教勢力加上以色列百姓的失敗(不忠於耶和華他們的神),遇到了耶和華的主權拯救和建立耶和華自己國度的治理。

在耶穌傳道的時候,以賽亞的這些話如雷貫耳:異教專制、以色列國民強烈期望、神的目標匯合在一起。耶穌譴責巴比倫異教專制不等於贊成以色列起來造反,他責備以色列縂的説來也不是站在巴比倫一邊,他宣告神的到來,做以色列百姓沒能做的事情,從而勝過巴比倫的異教勢力,帶領百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專制勢力、得勝、領袖、贖罪祭、呼召、神的同在、所應許的產業,所有因素都在,這是新的出埃及!

Sunday, February 26, 2012

奧秘:竭力引人進入上帝的榮耀

上帝的眼目並不是僅僅盯著我們人類的罪過,祂以修復與人的關係為懷。我寫過一篇關於上帝奧秘計劃的文章,指出天地萬物,包括所有被上帝贖回的子民,都在基督裏達到/恢復某种全然的和諧,這就是上帝旨意的奧秘。今天閲讀歌羅西書1章24-29節,再一次思考這個奧秘,發現這個奧秘是透過基督受苦啓示出來的,把上帝豐盛榮耀的盼望不單單是給猶太人,還送到我們這些外邦人心裏: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我照神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這道理就是歷世歷代所隱藏的奧祕;但如今向他的聖徒顯明了。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我在基督的香氣一文中說過,保羅要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歌羅西書1章24節),這句話不是說基督受難還不完全,或者他做的工作還不完全,乃是說他的身體(教會、使徒保羅等等)繼續和基督一同受苦難,直到上帝救世人的使命圓滿完成。保羅自稱是爲歌羅西教會受苦,其實那個外邦人教會並非保羅所設立。但保羅看他的讀者為上帝普世教會的一部分,決意不負上帝托付自己的職分,把上帝的道理傳得全備。“這道理就是歷世歷代所隱藏的奧祕;但如今向他的聖徒顯明了”。

關於“外邦人中的榮耀”云云,現代中文修訂版的翻譯:上帝的計劃是要他的子民知道,這豐盛而榮耀的奧祕是要顯示給全人類的(包括外邦人)。這正是保羅到處傳道的原因,勸誡教導,盡心竭力引人進入上帝的豐盛榮耀!上帝的榮耀就是祂的信實慈愛。這使我想到,一個人進入上帝的豐盛榮耀好像一條道路,每個人走的時候又有責任邀請旁人一起走,一起進入上帝的這榮耀。家人啊,親友啊,同事啊,鄰居啊,除非我沒有嘗到主恩的美善,或者關係不佳,哪裏會不分享,讓他人也有盼望?只是有一條,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不能光靠口頭說,必須與各人修復/建立團結友愛的關係,也就是按照各人的需要實行饒恕、珍惜愛護,大家都真正住在一個新型的價值觀和關係中。

Thursday, February 23, 2012

挑戰:父、子、聖靈式的彼此敞開

有許多基督徒認爲教會中發生一些事不榮耀神的事時不要提說,用“捂蓋子”的辦法對付,不總結,不藉機教導。這是舊人的味道,不是在基督裏的新人。今天我讀哥林多後書6章11-13節。和合本的中文翻譯意思不清楚,“口是張開的”新譯本翻譯成“口是坦率的”,好一些。Wright博士的英文翻譯得很好:We have spoken frankly to you Corinthians; our heart is wide open to you.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in our affections, but only in yours. In return--I speak as to children--open wide your heart also.

這段話的中文意思是:我們對你們哥林多人講話一直是很坦率的,沒有掩藏,我們的心向你們是敞開的,我們遇到的困擾和問題都在你們面前,如果說我們之間有什麽隔閡障礙的話,那都是你們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吩咐你們好像吩咐自己的孩子,請你們對我們也同樣地敞開。

我曾經搜索研讀希臘文的koinonia那個字的字義,意思是聯結合一、分享契通的意思,英文是fellowship。保羅在這裡對哥林多教會所期望的就是那樣一種精神,我們當今仍然很缺乏這種同為一個主的身體、彼此敞開接納的精神。這是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一種關係。

信任是一個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操練的技巧。所謂安全的環境,就是消極害怕情緒講出來不會遭到責駡挖苦,懷疑講出來不會被批評論斷,承認錯誤、汲取教訓以後能夠重新得到信任的環境。一個人如果覺得他/她不能夠坦率地說出自己意見和感受,大多是因爲缺乏信任。在我們被罪污染的世界上,信任必須賺取。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容易信任,大多是因爲他們生長環境裏的人有互相信任的關係,久而久之,觀察效法來的。保羅在哥林多牧會三年,認識和熟悉教會裏的人,所以我們看到他寫的信不是報喜不報憂,不是everything is fine with me,而是把憂愁、難處、期盼都和盤如實說出。

保羅在他傳福音所到之處,總是有些猶太信徒跟著去補充他的信息,請信徒們受割禮進入亞伯拉罕之約!並且貶低和否認保羅,說他不是真正的使徒。爲此保羅很氣憤,說他們傳的是另外一個福音。他寫信的時候對那些人毫不客氣,認爲是破壞和削弱基督的福音,要求讀者明察。由於許多哥林多人都是保羅帶領歸主,他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規勸:我對你們這樣敞開,請你們對我也同樣吧。

在今天的教會中,如果屬靈領袖們和同工們都能夠把影響情緒的問題拿出來談談,彼此個別地以善意來進行坦率的溝通,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尷尬。兩年前我曾經申請教會的一項資助,結果一個回音都沒有,沒有人來告訴我爲什麽不行,大概是擔心我會不高興?缺乏信任。前不久教會中出了一件醜聞,我聽見消息的時候被告知“不要傳”,但我後來還是得知不少人聽見時都非常氣憤。

我認爲最適當的做法不是掩耳盜鈴,大家一齊假裝不聞不問,而是公開邀請大家支持和愛護有關的受損家庭,一同學習一些有關的聖經道理,曉得下一步該怎麽辦,這就是保羅所希望的真誠敞開的意義。如果早些和當事人敞開談談的話,事情可能都不至於發展到如此哩。沒有公開的教導,或者只聽見旁敲側擊的講道,剩下的就只有風言風語了。榮耀上帝嗎?當然不。我們所敬拜的是父子聖靈彼此敞開的主,祂的心意是我們向祂敞開,也彼此逐漸贏取和建立信任。這是基督徒一生的挑戰。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2

轉發:模仿九國人講英語的口音

一個朋友寄來這個,把我笑壞了。這個東北小伙子很有語言的天分,他讓各國的人都介紹自己的國家,惟妙惟肖,介紹詞也多少反映出那個文化的價值體系。原載於文學城。年輕人是大連人張旭。:)



這使我想到,是不是有人到了教會就學習模仿教會的文化和屬靈辭令,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實只是為了在這個環境中被接納,生命、情感並沒有轉變呢?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福音的使者:叫許多人富足

繼續默想哥多後書,保羅這個宣教士,心裏頭把他自己和主在地上的使命聯在一起。人説話辦事縂要與自己的身份、以及與所知的他人期望相稱。你身居要職的人在家裏亂發脾氣,被同事看到就不成體統,是嗎?這不是要你僞裝,乃是提醒你,私下也要看自己是有人格的要人!所以看自己是上帝的用人,並且了解彌賽亞王使臣的尊貴地位很重要,保羅說免得這職分被人譭謗,妨礙別人歸主。

哥林多後書6章3-10節: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使徒)職分被人譭謗;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廉潔(Purity)、知識、恆忍(Perseverance)、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真實的道理、神的大能;仁義(Righteousness)的兵器在左在右;榮耀、羞辱(dishonor),惡名、美名;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保羅列舉了一串内在的心態和品格,以及遇到的困難。環境是不平靜的,内心是平靜的,反差很大。Wright博士特別指出,古時候的人不欣賞恩慈這個品格,什麽尊重他人的人格?照顧自己才對。對別人恩慈的價值觀歷史上是基督教最先引進的,反映出上帝的慷慨無私。我們所敬拜的是這樣一位神,基督耶穌給我們的是這種榜樣,所以我們基督徒如果好像保羅到處傳福音,很可能也需要在沒有鼓勵和掌聲的情況下,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我想我能夠體會其中的許多樣:忍耐---人哪能希望什麽立即有什麽!我先生到現在還是對福音沒有興趣。清潔---沒有需要為自己掩藏的東西,問心無愧。知識---我“天生”就習慣於在學習中不斷地積累和更新知識,算是屬靈的恩賜。聖靈的感化—祂讓我時常感受到天父上帝的慈愛眼光、欣賞看顧,耐心給我機會。無僞的愛心---我按自己所了解的方式來表達和接受愛。真實的道理---我研讀聖經,得到新的理解亮光,即使與傳統的教導不同也誠實地寫下來,甚至冒“不正統”的危險,被指指點點。仁義我想主要是指信靠上帝,指望祂的信實和慈愛能夠引導我的每天的生活需要。比如現在我需要和婆婆有好關係,天父給我的很理想,我感謝祂,仁義的兵器使我左右逢源。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背後講我的不是,很可能有,我對改革宗的教義有質疑嘛。以爲沒有人會說我是誘惑人的就很天真,挑戰傳統的神學觀念永遠有人不歡迎(替罪羊滿足上帝的忿怒已經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經典神學教義)。但我是誠實尋求主道的,要清除對華人傳福音的有色眼鏡和障礙,我的角色就是查考聖經字句,看那教義的是與不是,提請大家注意思考。我好像是不為人所知的,沒有頭銜,查考聖經和寫博也沒有人付薪水給我,但是上帝把世界各地的人帶來讀我的博客,想必動腦思考和理解聖經是符合祂旨意的。願聖靈藉著我的網上分享大大作工!

中華民族自古的統治者都喜歡搞愚民政策,百姓知道的東西越少越好,有不同意見者殺頭,或驅逐出境。我看猶太人也差不多,想當年耶穌在聖殿裏教訓百姓、講福音時,祭司長、文士、和猶太人的長老都來問他凴什麽權柄,因爲他教導的和傳統太不一樣(路二十1-8)!現在沒有人來找我當面探討,但恐怕我已經成了一只黑羊,這讓我有些憂愁,可我常常得到弟兄姐妹的鼓勵,說我的新鮮信息對他們有幫助!一篇文章能夠幫助一個人都是好的,誰說靈命的掙扎只能是自己個人的事情?如果從一個角度能為人們打開心頭一個結,那就是聖靈的復興工作。我現在一無所有,但是我的文章使一些人富足,這就是最讓我心滿意足的東西,it is my passion!我想我能夠體會保羅的心情。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關於教義的質疑

我一直印象改革宗的教義是最正統的,但這幾年我開始發現其中理念未必都是來自聖經。新譯本的聖經研讀版介紹了不少改革宗的信仰宣言。我今天仔細看了看,海德堡教理問答是1536年編排的。十六世紀的東西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其中問題12:根據神公義的審判,我們應當在這世上和以後的永恒中受到懲罰。那麽,我們怎樣可以免受這懲罰,再次蒙神悅納呢?答:神要求祂的公義被滿足。因此祂的公義所要求的,必須我們自己或其他人完全償付。聖經根據:出埃及記23章7節,羅馬書2章1-11節,以賽亞書53章11節,羅馬書8章3-4節。

聖經中什麽地方說了“根據神公義的審判,我們應當在這世上和以後的永恒中受到懲罰”呢?我想這個命題是需要證明的。這個命題的前設是: 道德完美的上帝要求人也必須完美。果真如此?沒有看到上帝對亞當說呀。如果神的公義就是祂的完美道德標準(這個定義值得切磋,也需要找聖經根據),而世人今生的辛苦、關係與上帝隔絕、和身體的死亡就是上帝所命定的懲罰,好像創世記三章伊甸園中的對話所顯示的,那麽人類豈不是已經受了懲罰嗎?還有什麽另外的永恒中的懲罰等著我們?當代的聖經神學詞典給我們解釋說,聖經中神的公義並不是一套審判行爲的標準,而主要是指神的拯救行動---從敵人手中、從困苦艱難中、從罪孽的後果中救出來!證主的聖經百科也說公義不是一個律法上的制度,而是一個關係上的用詞(325頁)。

“既然神已經定罪,我們怎樣可以免受這懲罰,再次蒙神悅納呢”?不看答案,我會回答信靠神。可是我的答案竟然不對。答案說神要求我們必須償付(所虧欠的完美道德),這裡大概是假定聖父作此要求。現在仔細看看答案所列舉的經文。

出埃及記23章7節:“我必不以惡人為義”。可是這句話並不告訴我們說世人都是惡人,因而都應受懲罰,因爲前後文講的是審判官在爭訟的事上要公平、不可收受賄賂的例律,免得在斷案時 “顛倒義人的話”。爲什麽呢?因爲以色列所敬拜的耶和華是不以惡人為義的神!可見正直人/義人不僅是有的,上帝還吩咐以色列中的審判官不可枉屈他們。

在羅馬書第2章,我們了解到凡對上帝不敬虔、拒絕順從祂真實的福音的人,都是為自己積蓄上帝忿怒的人。保羅是對religious people猶太人說這番話,我們並沒有看到一個泛泛的、抽象的世人全然敗壞的教義,上帝忿怒的對象是以祂為仇敵的人。當然了,有一派基督徒相信聖經的信息是給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這段經文中的所有的“你”都是對全世界歷世歷代所有的人發話。但我現在屬於另外一派:我認爲所有的聖經書卷都是上帝透過作者,針對某個時代、某個特別需要寫給某個文化的人;了解當時的實際情境會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聖經信息。這段聖經並沒有說所有的人都已經被定罪,必須受懲罰,乃是說“你這剛硬不悔改、又論斷人的religious person哪,上帝不偏待人”!

關於神要求祂的公義得到滿足,以賽亞書53章11節有這句話: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我覺得這句話最好放在它的前後文中一起看,4-5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10節: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神學的形象表達那篇文章裏,我介紹了Bailey博士對這段的分析:以賽亞是用“為我們贖罪”,來對交叉對偶結構中間羔羊的圖畫作概念上的説明。但是細看前後文,我發現圍繞著古老摩西律法中贖罪羔羊那幅畫,層層對稱的交叉對偶擴展到53章整章!這首偉大的僕人之歌展示的意境重點,看來並不是描寫羊的替人受懲罰,也不是究查追討我們的罪孽,乃在於耶和華透過祂的羔羊救贖多人的計劃。

1: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耶和華的計劃?)
2: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耶和華面前的生命嫩芽)
3:他被藐視,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被藐視)
4-5:他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贖罪日放到曠野的那只羊)
6上: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
   6下: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罪孽--單數)
      7:他被欺壓,他受苦(不公正)
         7:卻不開口
            7: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比喻)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比喻)
         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8上: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不公正)
   8下:他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罪過--單數)
9:他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 (他)
10:耶和華喜悅以他為贖罪祭的羔羊
11上: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他心滿意足)
11下:有許多人因認識耶和華的義僕得稱為義(耶和華的義僕使多人稱義)
12:耶和華使他為多人贖罪(耶和華的計劃)

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就心滿意足的主角“他”,是上帝的羔羊還是耶和華神自己?好像是羔羊。只是在摩西五經中,贖罪羔羊從來沒有被描述為替百姓受懲罰啊。只有贖罪日被活著放到曠野的那只羊“擔當/背負”了百姓一切的罪孽,把那些罪孽(眾數)帶到無人之地去。我們總是猜想它在曠野是替百姓受苦,但這句話的主旨似乎並不是那只羊受苦,而是牠把百姓的罪孽帶走,到遠遠的無人之地去(利十六20-22)。贖罪日的另外一只羊獻為贖罪祭,其血要帶入幔子内,我們很難將此理解成本來該獻的是百姓自己,結果卻由這只羊代替,這羊替百姓滿足了上帝的公義要求---利未記十六章中並沒有這樣解釋。

我在信望爱網站查看了賽53:5中的“刑罰”moosar,Collins博士說得是對的,moosar的用法是管教的意思,在舊約中出现50次,大多數翻譯成“管教”、“訓誨”、或“教训”。在以赛亞書26章16節:耶和華啊,他們在急難中尋求你;你的“懲罰”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傾心吐膽禱告你。

羅馬書8章3-4節: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這兩句話重復了以賽亞書53章的贖罪羔羊話題。什麽是“在肉體中定了罪案”?英文RSV: He condemned the sin in the flesh比較清楚,在肉體中的罪因爲獻祭被對付過了。獻祭本身成就律法的義,而信從上帝羔羊的人是不隨從肉體私欲的。這句話本身的重點是不靠軟弱的肉體,信從聖靈,而不是贖罪祭替代我們成義,對嗎?

綜上所述,這幾段經文中並未告訴我們說世人都是惡人,因而都應受懲罰,也沒有說贖罪羔羊是替神的百姓受懲罰,更未說贖罪祭替人完全了行爲,那個替罪代罰的説法是可以質疑的。我的分析是否缺失了什麽?歡迎批評指正,但教義需建立在聖經神學的基礎之上。十六世紀的聖經神學尚未發展起來,研究方法也沒有電腦搜索工具作輔助,我們沒有必要迷信那時候留下來的教義為無誤。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2

從耶穌的智慧和學習談起

我曾在神學的形象表達那篇文章說過,中東的文學表達常用交叉對偶結構來描述一幅畫,這幅畫代表作者要表達的最重要意境,而前後對稱的解釋説明是輔助。聖經中有不少這種結構,我們如果留心,就會得到新的啓示亮光。在路加福音2章有一段關於耶穌智慧成長和學習的描繪,就是透過他12嵗那年在耶路撒冷聖殿那一幕來表達的。

40:孩子漸漸長大,健壯而有智慧;上帝的恩寵與他同在。
   41-42:全家上耶路撒冷
      43:耶穌留在耶路撒冷
         44-46上:父母找他,在聖殿裏找到
            46下:耶穌坐在教師中間—聼和問
            47:人們聽見耶穌—聰明和應對
         48:父母對他說,看哪我們來找你
      49-50:耶穌在他父的殿裏
   51:全家囘拿撒勒
52:耶穌的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這個結構是Bailey博士找出來的。他解釋說,在這個結構的中心是12嵗的耶穌。首先,小耶穌是個學生,一面聼,一面問,然後忽然有一個重要的戲劇性轉折,問問題的學生在教導,凡聽見的人都稀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回答)。這樣,本段中智慧增長的題材就凸顯出來:首尾都談耶穌智慧的增長,被中間耶穌的聰明和學習所確認。

也許我們每次想到一個人的聰明智慧,常常會首先想到這是一個人的天賦,但是這幅畫面讓我們看到耶穌的學習。有聰明、有天賦而不願勤奮學習,這樣的孩子長大也能夠有出色的貢獻?默想這幅用心學習的圖畫,我們可以知道,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讀者自然地也會假定,耶穌從12嵗到30嵗公開出來傳道之前,都在連續不斷地問問題和回答問題。或許是在做木工建造房屋的時候,同村裏最明智的人討論摩西和先知以及上帝對人的期盼;或許好像Vining所猜測的,入了昆蘭曠野的愛色尼教派,守獨身、受文士訓練、和修行。

耶穌出來公開傳道的年齡是30嵗,是那時代的猶太人成爲有資格作士師、作百伕長、千伕長的年紀。他一鳴驚人,立刻從言談被人認出是了解傳統、熟悉律法的拉比(教師)。福音書記載他接受拉比的頭銜稱呼,也適當地提出自己的不同主見。這個知識和能力任何人都要逐漸地獲得,假如耶穌降世是成爲真正、完全的人,那麽身體和智慧的增長就必定是個過程。也許我們不應該把耶穌單單想成神仙下凡、一身的刀槍不入,那樣的基督如何能被人效法呢?

談論任何的屬靈恩賜也同樣。我遇到一些朋友,他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麽屬靈的恩賜,因爲他們以爲凡是你自己原來已有的能力,你自己喜歡做的服事,大概都是出於自己,不算是聖靈的恩賜,聖靈的恩賜一定是某些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原來你根本沒有的東西。比如講道的人明明還沒有預備好講章,臨陣卻忽然講了一篇還算不錯的信息,或者講方言,自己從來不會,忽然開口滔滔不絕地發出聲音,那才是從聖靈而來。--這是受了反智主義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不大欣賞。

我不否認聖靈會超自然地給我們一些原來沒有的東西。我本人信主以後變得對人大發熱心,好像頭頂長出雷達天綫,到處發現人家的需要而能夠伸手幫忙,連我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因爲當時上帝把我放在出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中一個特別的位置。可是,我不相信聖靈會給一個太難爲我的任務,一個我感到做不來的角色。有些人很勇敢,Not me。

十八年前我們的教會參加全市的一個葛培理聯合佈道大會,他們急需國語的同聲傳譯。我提前試了幾次,根本沒有辦法做,只好推辭。我無法一邊聼一邊說話。另外一位姐妹比我好不了多少,她勇敢地上去,效果還湊合,我倆都非常感謝主!但是這幾年我有機會慢慢練習私下的傳譯,到需要的時候竟然可以做同聲傳譯了,而且做得很圓滿。不能排除是有聖靈的奇妙幫助,但我如今仍然不敢承擔其它從未操練過的服事,也不肯再參與自己無興趣、甚至認爲意義不大的服事。我相信聖靈的恩賜極大地透過你的服事熱忱、長處、和能力顯示給你。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蒙召與主同工,見證祂的洪恩

我們也許不算是“使徒”,可從廣義上來說,我們都蒙召與上帝同工,見證基督的豐富恩典。

哥林多後書6章1-2節:我們與神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祂的恩典。因為祂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前面到第5章,保羅已經擺出了全部的關於什麽是使徒的神學,他解釋了自己如此服事的理由,以及他的服事經歷在上帝大計劃中的位置。上帝在基督裏所啓示的愛、祂的榮耀反映在保羅因使徒職分所遭遇的困難中。現在,保羅對哥林多人有吩咐:咱們都是在這個職分上有份,與上帝同工的人。或者說,我勸你們也不可徒受祂的恩典,要來與神同工才好。

所有的信徒都蒙召與神同工,絕非少數幾個牧師長老,但我們如何與神同工卻各不相同,有的全職,有的帶職,有的守著自己原來的位置、關係、機會去見證主恩。與主同工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蒙了上帝的悅納和拯救。什麽是徒受上帝的恩典呢?就是抄著兩手,不去按照自己的恩賜和知識效法基督、愛人助人勸人。

我們當今的時代是悅納拯救的日子,保羅替基督求我們與上帝同工,在世界上作彌賽亞王的使者,傳上帝透過基督與人和好的信息。我們有什麽障礙需要除去?天父啊,求你開啓我們的眼睛,看到你傾注在我們身上的恩典何其大,就有所感恩和回應。

這些天我先生說的一些話叫我不平安,但是上帝給我有平安。原則上我知道我要幫助他避開一些陷阱,也需要加深彼此的信任,但是做起來不容易,因爲我們的溝通模式不佳。他傾向於發怒,我傾向於冷淡退後。我默想上帝一向的恩典,就對自己的道路有信心,知道主會給我們通達的路更多經歷祂自己的恩典,終有一天我的先生會了解上帝的愛,我現在需要耐心一些。蒙召與上帝同工真是充滿了挑戰,可回頭看時卻有說不出的滿意。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傳福音:讓我們也體現神的義

恐怕有不少人和我過去一樣,總是以爲神的義是上帝的事,我是完全被動接受的角色。近來我得到一個新的亮光,我們可以效法保羅的做法--積極傳福音,體現神的義。哥林多後書5章20-21節:所以,我們作基督(彌賽亞王)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人與神和好。神使那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sin offering),好叫我們在他(基督)裡面成為神的義。

保羅的這兩句話把前面的三章的點點綫綫連接起來作了一個總結,表達了一個意境的高潮:我們作爲基督的使者,從彌賽亞王帶給你們一個好消息,不是一個冷冰冰的不平等條約,乃是一個和好的機會。我們的王透過我們親自求這世上的人,與上帝和好吧!最後那句話“神使那不知罪的替我們…”云云,Wright博士說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救恩論陳述句,乃是與前文密切相關的重要主題標語:爲什麽我們(保羅的宣教團)能夠替基督求人與上帝和好呢?因爲祂已經使那不知罪的(耶穌)替我們成為贖罪祭(潔淨我們),好叫我們在基督裡面成為神的義(代表彌賽亞王向人體現上帝那信實守約、看顧子民的義)。詳細解釋請閲讀“什麽是成爲神的義”一文。

“神的義”歷來引起不少困惑。有的人把它當作神自己的一個屬性,有的人把它當作在神面前的一個地位,有的人把它當作神拯救人的某種體系,還有人把它當作基督的道德品格--是某種上帝歸算給信徒的東西。Wright博士說按照羅馬書的解釋,神的義就是祂信實守約、成就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上帝透過摩西、大衛反復堅定祂所立的約,如今在耶穌基督裏終於成就,讓以色列成爲祂在世上子民的計劃,現在基督裏實現了,羅馬書3章21節-4章25節很明確。

現在,神使基督替我們成爲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爲神的義,Wright博士說重點卻不是泛泛地談得救,而是要概括表明保羅他們的使徒職分。保羅不單用口來傳講彌賽亞王的信息,還用自己的生活、行動、甚至受苦來傳講神的義。保羅用自己遇到的困難、用自己的身體來展示上帝在基督裏的信實,那特別揀選立約的愛。難道我們不該以保羅為榜樣?主啊,求你給我們信心,開我們的耳朵,聽見你給我們的吩咐,為基督我們的王作使者,勸人與上帝和好!

Wednesday, February 8, 2012

神學的形象表達與概念表達

我曾就解經問題寫過一篇關於戴上西方文化眼鏡研究神學的問題,還寫過一篇古希臘哲學如何影響了基督教神學的問題,目的是請大家注意到我們戴著的各種有色眼鏡,在研讀聖經的時候得到更多的色彩亮光。

從主前五世紀開始,偉大的希臘文化思想就是高度概念化的,以至西方人多數的講演都是提出概念,加插例證。也就是說,講者聼者的思維方式都是以陳述觀念為主,用圖像比喻來輔助語言,加強記憶或添上情感色彩。在神學討論語言中,自然也是這樣,用邏輯把一個個概念聯起來,以哲學來提供縂的框架,這些都是希羅文化和神學特色,反映在基督教神學。

Bailey博士說,在早期教會的時代流行的是柏拉圖主義哲學,那時的神學/神觀都是用柏拉圖的觀念來表達,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啦,永恒不變啦,完美形態啦,世界的暫時性和不完美啦等等。到了中世紀,亞理士多德的哲學盛行,阿奎那在亞理士多德的哲學框架裏來研究神學,解釋道德倫理問題啦,宇宙存在的邏輯辯證分析啦等等。他用基督教的思想來解釋哲學。後來基督教神學發展中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理性主義,黑格爾哲學的主體能動和自由意志,存在主義等等,直到現在都是一些透過哲學眼鏡來研究神,勤奮值得敬佩,可惜不容易懂。Bailey博士在中東的阿拉伯人教會牧養多年,他說中東的思維表達是靠類比形容、箴言寓意和比喻、以及戲劇性行動來表達的,想必耶穌當年就是如此表達他的神學,正如福音書所顯明的。聖經書卷主要用的是形象比喻語言,用概念解釋作爲輔助手段。交叉對偶結構常把比喻放在中心,前後對稱地用概念加以解釋,可是我們應該記得,概念的解釋是很有限的,形象圖畫所表達的意思太豐富。

比如以賽亞書55章8-9節,形象語言在中間,前後包圍有兩層語意解釋。我們需要默想思考天和地這幅圖畫,琢磨上帝和我們之間的差別,從意念上和道路/方法這兩方面來默想: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意念)
   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比喻)
   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意念)

今天我默想這段話的結果是,我們不能試圖用自己體驗來想象上帝,以爲祂會和我們一樣,爲了自己的榮耀或別人的不完美、不聽話而憤怒、焦慮等等。再一個例子以賽亞書53章6-9節,中間是羊羔被宰和羊被剪毛這兩個形象圖畫,它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那隻羊沒有聲音,不反抗。以賽亞刻畫的是上帝的羔羊,意義重點由中間的圖畫表達出來。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
   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罪孽--單數)
      他被欺壓,他受苦(不公正)
         卻不開口
            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比喻)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比喻)
         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不公正)
   他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罪過--單數)
他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 (他)

我特別注意到在這段話中,我們衆人的罪過/罪孽是單數的。單數的罪應該理解為一個不適宜來到上帝面前狀態,舊約中有時把它稱爲不潔。我發現利未記中祭司能夠為百姓贖掉的罪似乎都是單數的,舊約中眾數的罪過(行爲)很少。比如以西結14章10-11節中以色列家“各樣的罪過”是眾數,指行爲,而衆人必擔當的“自己的罪孽”卻是單數的,指狀態。以賽亞用“為我們贖罪”來對羔羊的圖畫作觀念上的説明。

假如我們按照從概念解釋出發的思維次序來理解,把比喻只是當作附加説明的工具,大概就會把默想的重點放在不公正和歸罪的邏輯關係上,猜測不開口的原因等等,而忽略了上帝的無怨羔羊那幅畫本身無限豐富的内涵。

有一個人把傳道書9章11節的形象語言翻譯成“現代英語”,其實可謂翻譯成概念語言,結果很好笑:“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翻譯的結果中文意思是:客觀地考量時代各種現象,使人不得不下此結論,即在競爭活動中的成功或失敗,並不展示與其固有能力相當的傾向,乃必須考慮很多的不定因素。(Finding the Lost Cultural Keys to Luke 15 by Kenneth E. Bailey,第19頁。)Bailey博士開玩笑說,聖經如果讓西方的神學家來寫的話,讀起來大概都是這樣的。

有個阿拉伯基督徒把施洗約翰的話總結成概念語言:與其說“你們假裝的道德良善,遠遠超過你們的實際道德操練”,他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云云。總之,Bailey博士告訴我們說,你到中東去,看到人説話用手勢、姿勢、很多比喻、聲調等等,主要目的是要給對方一個印象,他們不講究準確的用詞。如此的話,我覺得聖經是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寫的,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事實。

Monday, February 6, 2012

傳福音:勸人與上帝和好

默想哥林多後書5章16-19節: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什麽是凴外貌認人?就是不看人格,不檢查實質,不認識這人。東方的文化思想意識是以群體為導向的,就是看人、看自己、看世界、看神首先看互相的關係,看實際的效應,看表面的情形。我們可以說是不注重人格的,或者說比西方人還差,但是“愛”這個東西的實施要求我們注重人格,保羅說我們應該悔改,不再凴外貌認人。要看什麽呢?看裏面那個人,也就是人格。人格反映在人的思想性情、態度、情緒感受、和願望追求上,這些是存在人裏面的東西,細心留意就能看出來。

在基督裏的人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表現在哪些地方呢?不能只看外表、活動、行爲,要看裏面的價值觀、待人接物的動機和心願。我在另外一篇博客裏面寫過,“在基督裏”的Identity是個自我觀,不是給別人看的地位,不能把外面的東西去掉就看自己是nothing。必須悔改,相信自己真是神的尊貴兒女,真的受到天父時時關注、欣賞的眼光,珍惜看重這個裏面的實質,追求裏面和祂的信任、親近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常體驗到上帝的真實同在。這可能是一個長長的過程,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

上帝想與我們“和好”,這應該是中國人最容易理解的福音。我們對於和好頭腦中可能都有一整套的圖解,神就是使用我們所了解的語言來和我們説話。我的婆婆尚未信主,這些日子來和我們同住,她多次很稀奇地說我改變了。她表示和我在一起很享受,可能是因爲這一次我們之間有很多的機會分享心思、交換看法、彼此善待、開玩笑。我們現在稱得上無話不談,我常向她告我先生的狀,她完全理解,哈哈!

其實我的價值觀這幾年有所轉變。先前我以爲上帝比與家人更加重要,任何價值觀的衝突都要把家人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這個原則說起來對,實行起來不對。上帝以愛和接納、饒恕為重,上帝並不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上帝,是我的神觀有所糾正,服事、傳揚祂的時候就不至於為了祂表現得沒有愛心。我如果以祂為是非分明、施行嚴格標準的,我必然不自覺地效法,以爲替天行道,呵呵!本來我應該效法基督,放下自己,關注他人的。

保羅說上帝把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我們若是不會就要學習。勸人和好主要不是口頭功夫,主要是身體力行去愛雙方,而且不能偏袒。我們如果想要偏袒上帝,以爲祂喜歡如此,恐怕正説明我們還不了解祂的愛世人的心意。有不少基督徒希望傳福音讓對方信主,卻用偏袒上帝、貶低對方的方法,怎麽能夠有效果呢?在基督裏有很多新的觀念要學、新的技巧要練,比如真實情感的溝通和表達。我們應該好好考慮自己傳的究竟是怎樣一位神,祂對於我們的福音對象是否有吸引力?或是祂以自己的榮耀為中心,發出命令和怒氣?

我相信我的上帝正在我周圍人的心裏做工,我決不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揠苗助長。You do your part to learn from life。有些人以爲配偶信主是他/她自己的功勞,見證好,其實是聖靈親自的工作,他們恐怕還沒有真正相信福音的大能。每個人“相信”都是有過程的,由膚淺到深刻,沒有止境。

Sunday, February 5, 2012

文士:耶穌時代的愛色尼人?

也許你已經知道,除了新約聖經裏常提到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猶太教的不同宗派),歷史上在耶穌時代還有個很出名的愛色尼宗派。根據昆蘭死海古卷的研究發現,愛色尼人(Essenes)是個熱切盼望彌賽亞、甚至相信彌賽亞已經降臨同在的宗派。這個住在昆蘭野外的社團有些像修道院,從公元前一百多年開始存在,一直到公元68年被羅馬人摧毀,堪稱為主預備道路的一群,爲什麽新約裏一次都沒有提到呢?

當我們讀到施洗約翰在曠野突然出現,傳天國福音叫人悔改,又知道死海西北角的昆蘭就是曠野地區的時候,難免不聯想到施洗約翰和他的門徒都是住在昆蘭的愛色尼人。有人猜測耶穌和耶穌的家庭也是愛色尼人出身,Marvin Vining說耶穌的童年,從12嵗在聖殿露面,到30嵗出來傳道,聖經沒有記載,很可能是愛色尼人,他起初召的那幾個門徒很可能也是愛色尼人。

昆蘭古卷中有一些詳細描述了愛色尼人的信仰和生活規條的教導,其中包括定期受洗,嚴厲的不許離婚的條例和為服事神而守獨身等等。耶穌的教導與愛色尼人的教導很不同,愛色尼人的説教,翻譯出來看都是一些太僵化的教條、太好戰的批判。比如在他們的規矩條中,愛色尼人讓他們的利未祭司定期咒詛那些不加入他們“光明之子”圈子的人,以下是翻譯成英文的咒詛詞:

Be cursed because of all your guilty wickedness! May He deliver you up for turture at the hand of all the Wreakers of Vengeance! Be cursed without mercy according to the darkness of your deeds! Be damned in the shadowy place of everlasting fire!(Jesus the Wicked Priest by Marvin Vining 19頁)

好狠哪。耶穌教導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3-45)。翻遍舊約,你找不到關於恨仇敵的教導,原來死海古卷中有説明!那是愛色尼人的特點,他們把恨仇敵作爲自己的宗教義務之一。結果學者們發現,耶穌的許多教導都是針對愛色尼宗教狂的。他參加婚禮宴會,被人說成貪食好酒的人,和稅吏罪人作朋友,主張内心的潔淨而不是外表的潔淨禮儀,等等。假如耶穌和他的幾個門徒真是從愛色尼人中間出來的,他對愛色尼人的改革實在激烈,很難想象他們不與他為敵。

福音書中耶穌有不少仇敵,就是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有時還與祭司在一起。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伕報告,愛色尼人在當時有四千多人,每個城鎮都有他們的聚集點,很有影響。福音書的作者們卻故意不提愛色尼人,為什麽?有人說是因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屬愛色尼出來的不同分枝,愛色尼就不在話下了,還有人說聖經作者可能用了其它的名稱來指愛色尼人。

聖經裏有提到“希律黨”的人,常和法利賽人一起要試探和陷害、除滅耶穌(太廿二16,可三6,可十二13)。有學者發現約瑟伕記載的一個歷史故事,說有個叫做Manaemos的愛色尼人曾經在希律小的時候預言他會成爲王,所以希律後來特別崇敬愛色尼人。人會不會爲此把愛色尼人戲稱為希律一黨的人呢?因爲新約學者怎麽研究也找不出希律黨是歷史上哪位希律的哪個政治組織。從聖經記載看,希律黨的人興趣不僅在政治,主要還在宗教。有一次耶穌吩咐他的門徒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然後用兩次喂飽幾千人剩餘的十二籃子和七筐子零碎提醒這些門徒,他纔是生命的糧。按照昆蘭古卷 Temple Scroll,有個潔淨聖殿祭壇的禮儀,愛色尼人和法利賽人不同。法利賽人的祭司在十二週的Holy Presence每週獻一籃的餅,而愛色尼人在七天的慶典中每天獻一筐餅和一隻山羊作搖祭。他們用有酵的餅,而沒有生命的餅。有聖經學者從耶穌含蓄的數字影射,確定希律一黨就是指愛色尼人。

Vining研究多年,認爲那些所謂“文士”也是愛色尼人。“法利賽人的文士”聼起來好像文士是為法利賽人服務的,但有時又是並排而論:“文士和法利賽人”。可歷史上的法利賽人都是平民百姓、小康中間階級,他們使用文士作什麽服務呢?在舊約裏文士好像只是服務聖殿的那麽幾個,而在新約裏,好多次文士沒有和法利賽人在一起提說,有時和祭司一起商議事情,似乎人數不少,是地位顯著的一群。愛色尼人自認為撒刻的子孫,而撒刻在尼希米記中是被指定管理庫房的文士,我們在昆蘭的書庫中也發現了一個銅卷,記錄了六十幾處的大量金銀財寶清單,所以愛色尼人顯然是那些文士的後代。

愛色尼人熱切期待彌賽亞,死海古卷中期望彌賽亞“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麻風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耶穌幾乎是一字不差地引用了這一段,來對施洗約翰的門徒(很可能是愛色尼人)説明自己是彌賽亞。而福音書中的文士似乎也是最關心彌賽亞來的一些細節,比如大衛的子孫(Branch of David)、以利亞先軀等等。愛色尼人相信彌賽亞王來的時候絕不會直接宣告“我是基督”,誰口中說出來,那人就一定不是--我們看到文士拼命想要從耶穌口中套出“我是基督”的話。

學者們從死海古卷可以看到愛色尼人嚴厲的教條,真是難擔的重擔在人的身上。他們對犯罪跌倒的人有一整套懲罰制度,包括強制的禁食。馬太花了23章一整章篇幅,記錄耶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譴責。“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這樣嚴厲的語言批評愛色尼人正好,因爲猶太教中只有愛色尼人“走遍洋海陸地”去召小孩子入教,花兩三年功夫成爲狂熱的愛色尼人,發誓賭咒,實行獨身。耶穌對愛色尼人的憤怒使他走進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

據説死海古卷中記載了耶穌在聖殿趕出牛羊和買賣人的事件,耶穌被稱爲the Wicked Priest壞祭司。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裏面,祭司和文士是耶穌釘十字架的第一背後推手。(見可14:1,15:31,路22:2, 66等等經文。)總之Vining認為有很多跡象表明,文士很可能就是愛色尼人。這些盼望彌賽亞王的人,他們與耶穌為敵。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調查研究。

Friday, February 3, 2012

基督替我們死而復活

傳福音的時候,基督替我們死而復活,重點似乎應該是那個“活”,因爲祂的復活和同在其實對我們有更加現實的意義。基督復活這個重要議題竟然不在基督教神學救恩論的框架之内!(兩個月前我曾閲讀一本關於保羅神學發展的書,很有啓發。)

哥林多後書5章14-15節:“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誰替衆人死?當然是基督!爲什麽說衆人就都死了,而不是說衆人就不必死?因爲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時候就已經和神兒子聯合,至少聖經教我們要這樣看自己,or take this identity。

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概念應該在我們信徒内心扎根,成爲一幅不可磨滅的圖畫,無論我們走到哪裏,遇到何事,上帝已經接納我為祂的寶貝兒子。基督為我們死要達到什麽目標?要我們和他同活,並且以他為重,以他的心為心:他如何與天父聯合同心,我們也需要改變舊的心態,達到同樣程度的聯合同心,不要再為自己活。

一提起基督替我們死,我們通常會立即從替代刑罰panel substitution的教義出發,聯想到“替罪”--即我們不必擔罪而死這件事。關於這個教義,我去年寫過一篇介紹有限救贖論的文章,僅供參考。“替”字在中文是個動詞,含義是“換”或者“取代”。但是“替”的用法還有一個含義,即非動詞的“為”,比如我說我替你禱告,意思一般不是說你不必禱告了,我替你做了,乃是說我和你一起分擔你的禱告。在聖經裏,翻譯成替的那個詞似乎大都是介係詞υπερ ,即英文翻譯為for的那個字,而不是一個希臘文動詞的“替代”(信望愛在新約聖經搜索到21處“替”,我需要全部檢查一遍,看是否有動詞“替代”)。例如羅馬書8章26-34節那段話,提了三次聖靈“替”我們禱告祈求,三個“替”字都是υπερ,乃是聖靈與我們同心合力之意。所以當保羅說“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也不是說基督和其他人都不必再求的意思,乃是說他們與基督共同擔當工作。

約翰福音11章50-52節,大祭司不知所云,“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云云,三個“替”字也是υπερ“為”。由於其中提到免得通國滅亡,意思最有可能是代替:假如必須有人滅亡,那麽一個人替死,通國其他人就不必死了。但是,恐怕也不能排除這句話是一般意義的一人“為”大家作出犧牲,挽救通國的人不死的意思。就好比一人冒險替大家拔除一根雷管而受傷,免得全體受災,其主要的意義不是代替別人的危險,而是為大家的益處作出犧牲。

所以,保羅說基督是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意思大概不是說我們不必死而復活,乃是勉勵我們尋求和主同心,與他同死同活。凴什麽我們注意到祂替我們死,卻不注意祂替我們復活這件事呢?祂死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復活嗎?從這兩節經文,我相信耶穌釘十字架的重點不在於刑罰罪惡,乃在於達到更新重建。我們也許應該多多研究基督替我們復活的含義,注目在積極的生活方面。保羅說這兩句話的目的是想要説明,我們在上帝面前是完全透明,盼望你們(哥林多人)也能夠看我們為好(林後五章11節,God sees our hearts; and it is my hope that we may seem right in your eyes),因爲大家本是在基督裏聯結如一,都為主生活。你看,保羅不是在談論一個抽象的教義,乃是苦口婆心講實際彼此接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