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6, 2025

貿易戰結束了嗎?

川普總是嚷嚷要給別國來的貨品施加關稅。很多經濟學家都表示不贊成,因為歷史告訴我們,以關稅來保護本國製造業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Rick Newman常在雅虎財經專欄撰寫經濟評論。這兩天看川普的架式好像準備放棄貿易戰,Newman先生又寫了一篇:Trump Blinked,標題意思是他打算退堂了。我把他文章內容大意記下來,算是學一點經濟常識。

很多投資人都以為,川普總統12月份看見金融市場對他的關稅令反應不良,或許很快就會放棄關稅,沒想到花了這麼長時間,他似乎剛剛醒悟。

川普總統昨天終於表示,他的貿易戰已造成足夠的混亂,願意採取一些措施來修補損害。川普最近已將大約$3兆美元的進口產品的平均進口稅,從2.5%提高到27%,還威脅要解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因為他不願干預和解決川普政策造成的損害。

市場的反應是股票價值大幅下跌。投資者用拋售美國資產、轉而購買黃金或外幣的方式,來反對川普的所謂「美國優先」政策;利率變動表明投資者正在為更高的通漲做準備;經濟學家們不斷提高他們所估算的經濟衰退可能性,有的甚至將「川普經濟萎縮」作為基準。

市場的負面反應終於引起川普先生的注意。4月17日,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鮑威爾「下台還不夠快」,引發市場又一次拋售。而五天后,川普告訴記者「我無意解僱」鮑威爾--股市立即上漲。

川普和他的團隊發現該控制關稅說詞了--現在某些關稅高到相當於實施禁運。川普和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最近都表示,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45%的關稅太嚴苛,需要降低,只要中國也做出「類似調整」。新關稅也許把目前的荒唐關稅數字降一半,川普的助手說有十多項貿易協定「正在醞釀中」,以降低關稅和換取貿易。

如果川普這些說詞的目的是安撫市場,那麼奏效了--4月23日川普暗示會在貿易戰中謹慎撤退,立即看到股市飆升,利率下降,VIX波動率指數下降。一、兩天的股市反彈並不能彌補川普貿易戰迄今造成的所有損失,但這些趨勢若持續下去,就標誌著市場正在回歸正常,不再受到保護主義破壞力量的侵蝕。

同時,川普透露出貿易戰讓步之前,他願意(代表普通美國人)承受多大的損失。Newman先生用下面四個指標來說明。

第一個指標是經濟學家們對經濟衰退概率的估算。股市並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對未來經濟走向的猜測。股市下跌是因為人們知道,川普的關稅可能意味著價格上漲、利率下降、企業和消費者支出減少、增長放緩以及招聘減少。這些趨勢是會引發經濟衰退的。

有個博彩網站Polymarket,人們在那裡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打賭。在年初,大家平均賭20%,到4月初,這個數值飆升到66%,現在這一機率回落至53%左右。賭注不是經濟學家的預測,它們只是那些願意下注的人猜測。但目前,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在50%左右,與眾人所賭的基本一致。

川普一月上任時,經濟衰退尚未出現。接下去經濟疲軟完全是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炒作,而幾個月前還算健康的經濟前景卻迅速變得黯淡。人們估計經濟衰退的機會高達50%或以上,這似乎引起了川普的注意。

第二個指標是股市下跌。川普曾暗示他不在乎,但他是商人出身,很難相信他會願意成為長期壓垮股市的人。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標準普爾500指數(^GSPC)2024年上漲了23%,相比之下,川普令人沮喪。4月23日^GSPC已下跌12%,若和今年峰值相比則跌了19%,川普只好趕快表示會放棄貿易戰。

川普承諾關稅會為美國帶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而股市低迷基本上表示投資人不信他的說詞。當股市出現10%的回落時,川普恐怕已經感到焦慮,決不想陷入跌幅20%的熊市。目前,川普勉強逃過熊市標籤。

第三個經濟指標是利率。川普的財政部長Bessent說,川普希望降低10年期公債的利率,但事與願違。股票拋售通常會導致利率下降,因為投資人一般會賣掉高風險股票,把錢投入比較安全的債券。較多人購買債券意味著發行人可以支付較低的利率,所以當投資人都希望規避風險時,利率通常會下降。

然而,川普引發了一種不尋常的情況:投資人紛紛同時拋售美國股票和債券--也就是說,4月初川普宣布強硬關稅、股市拋售加速時,利率沒有像通常那樣下降,反倒猛然上升了--10年期公債一周內飆升了半個百分點,皆因川普的關稅政策。

第四個經濟指標是美元貶值。聽說川普贊成美元貶值,因為這會使美國出口產品對外顯得便宜。但這也有不利的一面--進口商品對美國人來說更加昂貴。如果因為投資人普遍拋售美國資產而導致美元走弱,甚至停購美債,那麼美國利率會更高,甚至可能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即政府債務違約)。

截至4月21日,美元兌換一些主要外幣已下跌9.4%。在川普示意貿易戰退讓之後,美元略有反彈。川普先生現在或許已發現,美元逐漸走弱可以接受,但發生暴跌就不行了。

川普願意退讓並不意味著貿易戰已經結束,也不代表他突然成為股市的最好朋友。比如,川普若將對華關稅降低一半,其稅率仍高達70%。對於那些依賴進口產品的企業消費者來說,這仍然意味著價格大幅上漲,或繞開關稅的其它昂貴辦法。Newman先生說:「我們終於了解到川普的經濟痛點,而這些痛點高得令人不安。」

昨天,川普先生稱中美正在進行貿易談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沒有在談。川普說這場經濟傷痛會為美國帶來長遠的好處,您相信他的話嗎?

Wednesday, April 23, 2025

服事人的教宗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逝世。與歷代教宗不同,他是一位不尋常的屬靈領袖,以他的同情心出名,勇敢脫離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的一些傳統立場/做法,贏得眾多不同宗派信徒的敬重。

他選擇「方濟各」這個名字,是為紀念一位赤腳與窮人一起行走、受人愛戴的聖徒--有個人說,他以世人能夠感受到的方式活出了這名。

在一個講究名聲、享受的世界裡,教宗方濟各卻放棄富麗堂皇的豪宅,選擇住簡樸的公寓;他放棄令人矚目的服裝,倒選擇比較平易近人的服裝;在一個快速論斷人的世界裡,他低聲道出憐憫;他為陌生人洗腳;他關心地球和環境;他與邊緣人群一起下跪;他做了很少人敢做的事--讓天主教會變得比較人性化。

這位教宗曾表明下列立場,感動了許多人,值得稱道:

1. 他接受難民。2016年4月,教宗方濟各訪問了希臘Lesbos島的難民營,帶領12位敘利亞難民回到羅馬。(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apr/16/pope-francis-flies-to-lesbos-to-highlight-humanitarian-crisis-in-europe)

2. 他視仁慈為良藥。教宗方濟各把普世教會描述為一個「戰鬥之後的野戰醫院」。(https://www.ncronline.org/blogs/francis-chronicles/pope-s-quotes-field-hospital-church)

3. 他宣告地球是神聖的。教宗方濟各在《願你受讚頌》通諭中呼籲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50524_enciclica-laudato-si.html)

4. 他挑戰資本主義。在《眾位弟兄--關於博愛與社會友誼》和《福音的喜樂》兩份通諭中,教宗方濟各批判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過於追求利潤。(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201003_enciclica-fratelli-tutti.html)

5. 他為婦女騰出空間。教宗方濟各任命婦女擔任梵蒂岡的領導職務,例如Nathalie Becquart修女。(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5/04/21/pope-francis-legacy-women-church-leadership-249956)

6. 他歡迎LGBTQ+群體。教宗方濟各有句名言「我有什麼資格評判?」他牧養服事同性伴侶,反映出他的包容。(https://apnews.com/general-news-7b465b60945f40deb3a68b3de742f84a)

7. 他譴責死刑。教宗方濟各宣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死刑,強調生命的神聖。(https://www.vaticannews.va/en/pope/news/2018-08/pope-francis-cdf-ccc-death-penalty-revision-ladaria.html)

8. 他跨越宗教界限。教宗方濟各積極與全世界宗教領袖促成宗教間的和平共處。(https://www.vaticannews.va/en/pope/news/2025-04/pope-francis-interreligious-dialogue-islam-judaism.html)

9. 他公開反對基督教國家主義。在《眾位弟兄》通諭中,教宗方濟各警告基督教國家主義抬頭,乃提倡全球友愛。(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201003_enciclica-fratelli-tutti.html)

10. 他與窮人同行。教宗方濟各呼籲建立一個「貧窮且為貧窮人服務的」教會。(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5/04/21/pope-francis-death-legacy-us-church-opposition-249958)

總之,教宗方濟各是一位真正服事人的領袖,他提醒了所有基督徒領袖,從愛心出發的行動不是軟弱,而是大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你不必贊成他所有的神學教義,但他注重禱告,擺上自己,是所有基督徒的榜樣。

Monday, April 21, 2025

總統干預美聯儲

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個中央銀行,來管理一個國家貨幣和貨幣政策。這些銀行擁有非凡的權力,藉著控制國家貨幣和信貸流動,他們能夠影響經濟增長、通貨膨漲、就業和金融穩定。美國的央行是由全國12個區域的聯邦儲備銀行協同運作的。

許多政客,包括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似乎都想控制或至少影響或操縱這些權力。因為貨幣政策可以在關鍵時刻為政府提供經濟增長動力,例如在選舉期間,或在民意下降時期。

問題是,短期和出於政治動機的措施可能會損害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福祉。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會讓經濟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問題。所以,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往往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來獨立地設定利率,而不受政客意願的影響。

事實上,自1990年代初以來,以數據驅動的技術官僚,而非政治動機來決定貨幣政策,一直被視為國家財政治理的黃金標準。總的來說,這種央行行長能夠與政客保持距離的體制安排,其主要目的已經實現:但凡央行獨立的國家(例如瑞士或瑞典),通貨膨漲率一直相對較低且穩定,除非疫情和戰爭這些不可預見因素推高全球物價。相比之下,黎巴嫩和埃及等央行從未獨立,阿根廷和土耳其等央行獨立受到限制,這些國家經歷了多次高通漲。

儘管央行獨立被公認為有效,過去十年來,各國央行面臨來自政界越來越大的壓力--政客們都希望能保持低利率,並能藉蓬勃發展的經濟和低息貸款來贏得選民的感謝。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川普。

川普擔任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內,他批評了自己所選擇的美聯儲主席Jerome Powell,要求降低利率。Powell前不久警告公眾,說川普的關稅政策「很有可能」引發通漲,川普於是在網上發帖,猛烈抨擊指責Powell,說他在降息問題上行動太慢,還暗示他的「解職不夠快!」

很多政治經濟學家,包括密西根大學的Cristina Bodea教授和英國Essex大學的Ana Carolina Garriga教授,看到川普試圖對中央銀行施加影響並不驚訝。她倆撰文,解釋貨幣政策相對的獨立性和政治性:首先,中央銀行仍是政府機構的一部分,賦予它們的獨立性隨時可以撤銷--通過修改法律,或通過推翻既定做法。

另外,政客想要幹預貨幣政策的原因,是相信低利率刺激經濟有效、快速。儘管他們知道圍攻一個獨立的央行會付出代價,比如金融市場可能做出負面反應,或者通貨膨漲可能加劇,但能夠短期控制一個強有力政策工具的欲望或許不可抗拒。

那麼各國央行如何能夠避開政客並保持獨立?總體而言,中央銀行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些法律賦予美聯儲主席比較長的任期;允許他們將政策主要集中在控制通漲;並嚴格限制對政府其他部門的貸款。當然,這些立法不可能預見到所有的未來情況,很可能會意外地遭到政治幹預,或留下法律漏洞。有時,央行總管還會毫不客氣地遭到解僱。

然而,法律確實能約束政客。例如,即使在專制國家,保護中央銀行免受政治幹預的法律也有助於降低通貨膨漲,限制中央銀行向政府貸款。不過近來,法律的獨立性受到一些侵蝕。

一個問題是任命央行官員的政治化。世界各地央行領導層的任命都具有政治性--民選政治家根據銀行家的資歷、政治派別、更重要的是他/她對通貨膨漲的厭惡或容忍度,來選人。但是,不同國家的立法者對央行行使政治控制的程度不同。

2025年有項研究表明,大約70%的央行領導人是由政府首腦單獨任命,或在總統部門其他成員的干預下任命的。這確保央行的偏好比較接近政府,能夠增強民主國家央行的合法性,但使得貨幣政策也容易受政治影響滲透。在美國,美聯儲委員會成員是總統提名,而參議院可以拒絕不稱職的人。

到2023年底,央行管理任期最常見的是五年,有41個國家將他們的法定任期定為六年或更長,美聯儲主席Powell的任滿是到2026年。除非有正當理由,美聯儲董事們不應該被解職,除非國會修改這條法律。

進入21世紀,一些國家將央行行長的任期縮短至四至五年。有時這也是限制央行獨立性的的一部分,例如2001年的冰島、2002年的加納、2004年的羅馬尼亞。

在2023年,世界上除六家央行外,其餘均以低通漲為主要目標。然而,許多央行都依當地法律被要求努力實現額外的、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目標,諸如金融穩定、充分就業或對政府政策的支持。38家央行都是這種情況,它們要肩負著明確的物價穩定和就業雙重使命,又要實現更複雜的目標。例如在阿根廷,央行的職責沒有包括穩定物價,乃是提供「就業和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公平」。

追求穩定的物價與追求經濟增長經常相互衝突,後者可以藉印鈔和商家提價達到。在美國,美聯儲負責穩定物價,並最大限度地實現可持續就業--這兩項目標通常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低通漲是可持續高就業的先決條件。

但在高通膨和高失業率同時出現的時期,例如1970年代末,或2022年新冠疫情危機漸退而俄烏戰爭爆發時,美聯儲的使命成了政治爭論的焦點。第一批央行成立的首要目的是保證政府得到戰爭資金,但如今,限制對政府貸款是保護物價格穩定的核心,免得物價受到戰爭財政支出的影響--不這樣做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

例如,在1960-1970年代,拉丁美洲的各央行用印製貨幣的措施來支持他們政府的支出目標,因而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漲,卻沒能保障經濟增長或政治穩定。現在,具有高度獨立性的中央銀行能夠拒絕政府的融資請求,或規定貸款條件。然而在過去二十年裡,近40個國家降低了央行限制中央政府資金的能力。比較極端的例子是白俄羅斯、厄瓜多爾甚至紐西蘭,他們已將央行變成了政府的錢包。

近年來,各國政府試圖呼籲央行降低利率。他們發表批評銀行政策的聲明,或要求與央行領導層開會等等。同時,政治人物也將一些問題歸咎於那些央行行長:他們未能預見到2007-2009年金融危機啊;越權實施降息政策啊;或造成了嚴重的不平等或不穩定等等。

總之從歷史上看,削弱央行獨立性,比如川普公開批評聯儲會主席並威脅將他解職,是導致高通漲的必然途徑,。

Saturday, April 19, 2025

彼此服事的Mandate

甚麼是Maundy Thursday呢?過去我知道是「洗腳」的意思,紀念主耶穌為門徒洗腳,意思大家要彼此服事。

昨天聽見牧師說,Maundy是從拉丁文的mandatum來的,意思是mandate。主耶穌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彼此服事,這是基督徒從主得到的mandate。

美國的基督徒啊,我們是不是把這個mandate忘光了?昨天聽見一個非基督徒在油管上大發議論,講華人基督徒為甚麼支持川普重新上台的人特別多。

他給了三條理由。第一是川普曾經假裝信主,第二是華人大多處於小康階層,不需要政府接濟,第三是移民前受自己文化中影響大,接受等級、排外等價值觀,沒機會或沒興趣去認識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群。

我特意搜索一下Maundy Thursday,有家印度裔教會昨天也在唱下面這首古老的聖詩,以紀念這個日子。恰好有一個人錄影,放在網上。這提醒我們,基督徒群體由各式人群組成,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

(你現在需要點擊Watch on YouTube觀看。)

我們的四旬節靈修材料中,在這個神聖星期四有位牧師做詩--「我希望有一粒種籽的能力」,我翻成中文如下:

在一個要求有機關槍能力的世界中,人們希望這能力好像轟炸機,
或好像有門的籬笆圍牆,不准饑餓的人進來。
而我希望有一粒種籽的能力,能夠破土而出、長出好東西來,
或好像一扇敞開的門,發出邀請說「請進」。
有那種脊梁堅強、心腸柔軟的能力,敢於聆聽、靠近、追問的能力,
然而我最希望有的,是彼此聚合、鼓舞你的能力。

能力有各種各樣,一種能建造城牆,一種能栽植園子,
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只有一種可以結出果子~~

Sarah Speed牧師這詩的意境很好,她很形象地舉例,指出現代美國的基督徒可以如何彼此服事,實現主給我們的mandate。

Wednesday, April 16, 2025

哈佛教學、科研遇阻的訴訟

川普政府為了教育方針問題,試圖懲罰哈佛大學,因為他們拒絕放棄「DEI」政策並支持學生的言論自由。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指責政府違反了言論、科研、教育自由,他們用川普自己的道德律師事務所Quinn Emmanuel在麻州提出訴訟,說政府用「反猶主義」為幌子切斷$90億美元的醫療和技術研究聯邦資金,請法庭依法阻止資金削減。

Popok律師報告和分析了這條新聞,我把他報導的主要內容記在這裡,供您參考。

突發新聞:審理這個案件的是麻州地區聯邦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她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審理過川普的穆斯林禁止入境訴訟案。

有趣的是,哈佛大學所選擇的律師事務所,正是川普集團原來的(商業)倫理法律顧問Quinn Emmanuel。他們現在一邊為川普集團做咨詢,一邊處理Abrego Garcia案件--就是那位以莫須有罪名非法劫持和遞解到中美洲國家El Salvador監獄的人--川普當局雖阻撓,他必須安全返回美國。

川普攻擊每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因為他們曾經辦理民主黨人提訴的川普案件。然而,迄今Quinn Emmanuel尚未受到川普攻擊,Popok律師不知其中有甚麼奧秘。

川普重新上台之後,已對60所不同的高等教育科研學府和長青藤院校揮舞經費砍伐大刀,以哈佛大學為首。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等等院校紛紛開始與政府協商,準備接受某些當局要求--你的疾病治療或人工智能等等突破性研究項目若想得到聯邦經費,就別想顧其它聲譽。

打著「打擊反猶主義」旗號,順便攻擊一下學術自由,限制一下言論,Popok律師形容為「剝奪財產連正當法律程序都沒有」,這不行,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組織當然要為這$90億資金發起訴訟。(川普政府已經為哈佛學生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未受校方限制而凍結了他們$22億資金。)

(說到借學生運動打擊高等學府,順帶說一句,眾議院有人在黑人命也是命(BLM)學生運動後找長青藤MIT四位領導來問話,最後那四人全都丟職或辭職,共和黨人也許嘗到甜頭。)

這次訴訟的初步聲明,在第11-12頁寫著,川普政府提交的暫停令(TRO)中有個前所未有的威脅--除非哈佛在獨立運作和師生的言論自由權利上做基本妥協,將扣押將近$90億的聯邦研究資金。他們要求的改變招聘和招生規則,限制學生在校園中參與活動的權利,教材中教甚麼內容,改變教授獲得終身教席的資格--他們要的是震撼和重塑整個哈佛大學的面目,並將做法擴展到其它大學。

在所有學府中,哈佛是全國享有最高盛譽的高校之一,它若不挺身出來捍衛它的辦學,誰還能呢?所以前總統奧巴馬看見哈佛提訴,就發推表示高興。耶魯大學也有700-800名員工說「我們和哈佛站在一起」,連向川普表示過投降姿態的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有這樣的標語。

除了Quinn Emmanuel,哈佛員工還有另外一個紐約著名的一流法律代表Selendy Gay,是Popok律師認識的。在他們所提交的初步聲明中,12頁寫著,被告(川普政府)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尋求用聯邦資金來要脅哈佛,粗暴干擾學術研究,令人震驚。

在眾多的憲法規條中,最明顯的就是無人可以規定哪些政治/宗教觀點屬於正確或不正確,然而被告宣布我們必須更改教材、學科項目、研究議題,來符合當局所要求的觀點和意識形態,不符合的要關閉,學生言論不合政府觀點的必須受足夠嚴厲的懲罰等等。

然而在初步聲明第13頁,這些正是被告向哈佛所施加的壓力,不僅是向哈佛,也向全國至少60所公立和私立大學。這是憲法所禁止的,並且最高法院近年來就這個問題多次做過裁決,他們在初步聲明中也援引了。

Popok律師猜想這位鐵面法官會發出一個TRO,然後他們很快會安排口頭辯論,然後用法庭禁令阻止政府執行扣押資金的做法,然後川普政府會上訴到第一巡迴法庭...然後案子會去到最高法院負責回應這一區的一名(不那麼保守的)大法官面前,最後會由最高法院全體(九位)大法官來裁決:學術自由是不是美國憲法所保證的。

最高法院最後會怎樣裁決,現在很難講。有四名大法官看來已經死心塌地支持川普,無論他如何違憲都會判他可以行動。另外兩名保守派大法官若不是一同支持民主黨人任命的另外三位大法官,這個訴狀就會失敗。

Monday, April 14, 2025

打擊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Bedassa Tadesse是明州大學Duluth分校的經濟學教授。他最近在專家資訊網站The Conversation發表文章,解釋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如何影響美國經濟,我把內容大意記在這裡。

今年4月2日,川普稱這日為「解放日」,揭幕一個廣泛的關稅計劃,據說目的是重塑美國的國際貿易,促進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復興。他宣布從4月3日開始,對所有進口貨物都徵收10%的關稅,而對幾個主要的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稅,比如對中國貨物徵收34%,對歐盟國家貨物徵收20%,對所有外國製造的車輛和部件都徵收25%等等。後來總統看到市場和投資人反應不佳,幸虧他(暫時)急流勇退。

但是,真正遭到破壞的是長期以來國際貿易夥伴對美國的信任--美國是全球投資的最穩定、最可預測的目的地,這個聲譽一旦失去,是很難贏回的。這些關稅對美國製造業和中產階級有幫助嗎?外國直接投資美國--比如在美國建廠或擴大業務--不僅取決於機會,還取決於對於前景的確定性。

如果其它國家的投資人開始擔心美國貿易政策可能突然改變,就可能會把資本轉移到其它地方去。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希望成為世界資本首選目的地,這次因為大力施加關稅,會損害投資人的信心。

車輛關稅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2023年,美國吸引到$1480億外國直接投資,其中$429億與製造業有關,包括車輛製造。過去幾十年來,豐田、寶馬和現代等等主要外國汽車製造商已在阿拉巴馬、俄亥俄和肯塔基州等地建立過大型工廠。這些製造設施--其中許多近年來得到大規模的再投資和擴建,特別是為了應對向電動車轉型,僱用了幾千名美國人,為當地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川普推行關稅的目的,是讓汽車製造商在美國本土生產更多汽車,以克服不斷上升的進口成本。這是個策略曾經好用: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他威脅汽車關稅,加上有其它計劃,促使豐田公司在北卡州一個廠子投資$16億美元,並促使大眾汽車擴建了在田納西州的經營。 不難想像其它車輛製造商也會效仿這一做法,在印第安納或德州建立新工廠。但問題是「美國製造」未必是「價格更低」。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美國車廠經常面臨生產力和效率的差距;勞動成本較高;裝配線運轉速度較慢等等,部分原因是勞動保護比較嚴格、自動化程度比較低、基礎設施比較老化。

福特和通用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仍然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即使是在美國組裝的汽車,也有大約40%的部件需要進口,例如引擎來自加拿大,線束來自墨西哥等等。這些部件都徵關稅時,產品價格就上漲,比如福特和雪弗蘭的小卡車會漲價$2000-3000。高盛集團估計車輛漲價會高達$1.5萬,看你買的是甚麼車。車輛製造商面臨一個兩難:要麼提價而失去一些客戶,要麼承擔成本和削減利潤。

徵收關稅或許可以保護一個產業,但其連鎖反應影響深遠。比如其它依賴進口的行業成本增加,因供應鏈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從而減產和擠壓利潤率,使企業和消費者難以選擇。

投資一個工廠一般代表幾十億美元,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總統一會兒稱關稅是「永久性的」,一會兒又說可以談判,信號混雜造成不確定的氣氛,使得公司在建設、招聘和擴建方面都難以確定。

外國投資者密切關注:如果在美國建造房屋變得更加昂貴且更難預料,那麼從長遠來看這還是個明智的選擇嗎?當一家公司決定在哪裡建造下一個電池廠或晶片廠時,美國政策波動可能會成為交易失敗的原因,這種後果恐怕很快就會看出來。

高盛(金融集團)已將美國2025年GDP成長預測從先前的2.2%下調至1.7%,理由是川普政府有貿易政策風險。消費者仍在努力應對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人們可能會開始推遲購買大件商品,尤其是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價格。

美國的貿易夥伴並非沒有反應。加拿大總理卡尼表示,他們「將進行堅決有力的反擊」。歐盟正在研究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關稅。長期盟友日本也發出不安訊號。如果這些國家開始投資其它國家,美國就會在未來幾年失去競爭優勢。

當關稅推高投資和商品成本時,會引發下面連鎖反應:零售商品價格上漲,銷售量降低,服務業就業受阻,稅收減少,利潤縮水,所有這些都會削弱整體經濟成長,是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

美國其實已經有歷史教訓--貿易政策影響投資決策。1980年代,日本汽車製造商對美國進口限制的回應不是取消,而是在美國建廠。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反應,因為美國政策是明確和經過協商的,而不是唐突或對抗性質的。如今情況有所不同,美國反覆無常的單邊關稅不會建立信任,反而會侵蝕信任。當信任消失時,投資也會消失。

沒錯,印第安納州或肯塔基州的車廠或許能夠重新開業,然而,如果這樣做的代價是阻礙幾十億美元的外國長期投資,這值得嗎?所以,總統或許會把4月2日當作解放日來慶祝,但市場可能會將這一天視為一個轉折點,也就是全球對美國經濟的信心開始動搖的一天。

Saturday, April 12, 2025

沒有「DEI」就沒有教會

這些日子,DEI和Woke一起,在某些基督徒眼中成了值得否認的價值觀,我覺得莫名其妙。DEI是Diversity多樣化、Equity公平待人、Inclusion彼此包容的縮減寫法。最初我聽見一位自己所尊敬的長者貶斥DEI時,就問:為甚麼這樣呢?是抗議上帝創造了太多花色?還是埋怨祂太過包容接納?她回答說要想一想,就沒有再提。我知道她只是抄寫/轉發別人的話。

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根本沒有表示男人比女人「重要」--不過,罪進入世界之後,男女之間有很多衝突紛爭,男人贏了在社會中的地位,雖有基督教興起後2000年的改善交流,這種情形在有些社會仍然十分嚴重。時至2025年,被世界公認為文明先進的美國,居然有一黨人士提倡讓婦女回到家裡相夫教子,又在各部門運作過程中橫掃DEI政策。

昨天又看見Travors牧師的一個短講--DEI合乎聖經,因為有人問他:「你的教會是不是DEI教會?」他回答說,「我們很確定是DEI教會,因為DEI做法是敬虔與合乎聖經的。」

有些人認為DEI有問題,但是另一些人說「Diversity、Equity、Inclusion是基督徒的價值觀」--Travors牧師喜歡後面這話。多樣化是上帝的創造--祂創造了所有族裔各種人群,不是嗎?公平是上帝的公義--每個人都得到公平的一份,每個人都受到照顧,包容是上帝大家庭的特色--上帝安慰和醫治祂的兒女,希望所有的人都與祂和好。反過來看,反對DEI的基督徒毫無聖經和神學依據。

Travors牧師看到網上傳的這些圖像和說法,很贊成,就貼在臉書上分享給大家。他有個朋友主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州,就貼一篇文章,也討論DEI的價值觀,評論是否合乎聖經等等,Travors牧師說那篇文章寫得很不錯,除了上面那些贊成DEI價值觀的分析,還提到彌迦書6章8節,一再強調上帝多麼看重公義和憐憫,我們要努力行公義、好憐憫: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對了,整部希伯來聖經強調的就是上帝有公義和憐憫。很多時候上帝發怒,常常是因為看到自己百姓的社會中有不公義的現象。上帝百姓(社會)中有公平,這從來都是上帝的計劃--我們不是說沒有一些人享受到比另一些人更多的公平,但1%的人很好而99%的人感到不公平是萬萬不行的。。大家都有機會,都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很重要,公平就是公義,上帝非常看重。

至於包容,文章作者談到保羅書信是為教會而寫,教會應該是個包容和歡迎所有人的地方,耶穌來不光是為健壯、行為良好的人,也是為軟弱、有病、破碎的人,無論你從哪個國家來,你講甚麼語言,你愛怎樣的人等等,初期教會中有不同族群受到公平對待和包容,也就是DEI。

我們都知道,初期教會曾經為此有很大的掙扎,就是要不要非猶太人統統受割禮--和猶太人一樣。使徒保羅到處在外族人很多的教會傳道,提出不要求他們守猶太教的規矩,而以猶太人為主的耶路撒冷教會,以彼得為代表,很多人認為應該要求外族人遵守猶太教的敬虔傳統。保羅的宣教團隊勸人接受耶穌復活為主,耶路撒冷教會隨後跟去要求信徒加入猶太教...

保羅為此很氣,我們從各教會書信中看見,他告訴信徒不必受割禮和守猶太教規矩--他說那不是憑信心得救。你們只需相信上帝愛你們,是照你們原本的樣式,不看其它,福音是你們的。你們所有受洗歸入基督的人...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自由人,男或女,你們在(上帝國裡)都合一,成為一家人了。(加拉太3章)

保羅在不同地方的繁華貿易城市中,向會堂中不同族裔的人傳這個信息,沒有界線沒有隔閡,教會中接納不同族裔的願望和風氣濃厚。因為上帝對所有人是平等的,信徒也在教會中力求效法--歡迎每個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感受到歡迎和接納。

Travors牧師希望他的教會有DEI精神,是個奇妙的DEI群體,讓所有人都能夠來訪(Accessibility)--他決心致力於實現這樣的目標,也歡迎聽眾提出建議--讓來的人都感覺安全和得到餵養,都能夠自由發揮...

他說可惜,我們的教會都很不理想,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自己成長環境的侷限--沒辦法,我們不習慣DEI的操練。但普世教會--教會作為一個整體,沒有一個普世教會是沒有DEI,不歡迎所有人來訪的。

Travors牧師曾在北卡州一個教會機構服事。當時教會雇用一位非常優秀的數據庫管理員,是華裔。但是在那個教會,有人說雇用她是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意思她資格本來是不夠的,雇她只是為在政策上照顧少數族裔。其實她非常出色。

你說她是DEI雇員也沒問題,她帶給那個機構的不只是資格,還有文化差異方面的亮光。她分享完全不同角度的理解,Travors牧師說她的貢獻難以置信地有益。有人不高興的理由是成見--他們相信是沒有資格的人把有資格人士的工作機會搶去了,因為我們雇用了較多的有色人種和婦女,甚至不同信仰的人。

但雇用這些不同的人實際上是上帝給我們的巨大祝福!擴展機構和社區的多樣性是上帝奇妙的祝福。沒錯,有些人過去沒有經歷過同樣多的某些特權,沒辦法,他們沒有得到過機構內其他人同樣多的祝福,甚至還在為得到那些機會而努力。但是,其他人因著遇到這些不同的人,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今天,有的地方仍在談論婦女該不該參加選舉,她們是否應該進入職場,是否能夠做領袖這樣的話題。所以,DEI為那些否則就沒有機會的人提供機會。對於一個機構來說,我們越尋求人員多樣性,越包容與多數人不同的人,越講究公平和讓個個都有機會,我們就越多地得到祝福和進入未來。

再說一遍,沒有DEI就沒有教會。

Wednesday, April 9, 2025

基督徒反對「帝國」

「帝國」是個帶有貶意的字眼。嚴格說來,歷史上的帝國是指一種形式的政府,權柄集中在一個單一源頭,比如皇帝,他統治多個疆域和民族。從這個意義上,美國的政體是「三權分立」,各方互相制衡,雖然對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影響力,但不是「帝國」。

從聖經神學角度上看,「帝國」常常界定為一個政治實體,一個尋求掌控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包括思想、願望、以及敬拜哪位神明和如何敬拜等等。這樣說來,高舉個人自由、貿易自由、經商自由的美國,其價值觀也與「帝國」大有衝突。

美國是因反對大英帝國而組成的。最初來到美洲大陸定居的一批(操英文的)不列顛人是為尋求避難--他們相信大英帝國強迫他們選擇,是要上帝?還是要政府?在相信福音呼召信徒抵抗「帝國」的基督徒中,他們既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後一批。

從出埃及的時候開始,聖經就展示一個上帝百姓的歷史,是從埃及帝國解救出來歷史,以及以色列一時被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羅馬帝國打敗的歷史。詩篇中有大量哀歌,唱被帝國征服或被帝國擄去外地之後的生活景況。

耶穌的生平、釘死、復活是在羅馬帝國統治的歷史框架中--他出生時要按羅馬皇帝的稅法登記戶口;他行神蹟是在羅馬官員面前;他釘十字架是羅馬帝國的威權命令;他的墳墓由羅馬兵丁看守(儘管無用,還是被他復活離開)!初期教會在帝國治下,信徒屢屢遭到拘捕、關進監獄、受折磨、被驅逐,都為禁止使徒們傳「耶穌已復活」的道。

羅馬帝國在教會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出現在福音書和希伯來書,還在很多新約書信中。保羅花了很多功夫告訴他所建立和愛護的教會:無論羅馬帝國如何想要掌控信徒生活的每個方面,基督才是信徒首先的忠信對象。

在保羅書信寫作年代,羅馬帝國的神觀是「將羅馬文明連結在一起的理念」。羅馬皇帝(凱撒)們在死後都尊為神明,但從耶穌降生時的奧古斯都開始,皇帝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也是神--他們權力來自神明,那些不承認凱撒是神的人要付出代價,甚至於死。

然而保羅在書信中告訴小亞細亞的眾教會,信徒不拜任何人為神明。保羅本人是羅馬公民,但他不住地提醒基督徒,他們實際上是上帝國度的公民(腓立比書3章)。

我們在聖經中看到,上帝呼召我們抵抗不公義的帝國,這個信息對當前仍然有用。我們可以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各種帝國因素--政府啦,商業啦,全球經濟啦,或者乾脆就說我們的工作環境好啦--我們需要記住自己是上帝的兒女,我們要把全部的生活、忠信、委身只留給上帝。

作天國公民與作地上某國公民或社團成員常會有衝突,但最重要的,「無論是生還是死,我們屬於上帝。」

近年來的美國福音派基督徒是否在價值觀上有些變化?特別是當川普希望取消權力制衡搞無法無天的鐵腕暴力治理時,醒悟過來表示不再支持他的基督徒我看似乎不夠多。

這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在川普總統(可能是為了稀土資源)叫喊吞併加拿大,或威脅軍事占領格林蘭或巴拿馬時,居然還為那些帝國說詞/行徑開脫!他們對於掌控剝奪婦女和其他邊緣人群生活權利方面顯然也不以為意,明明地不讓人尊重上帝所創造的多元文化,反對各族平等包容的經營政策。

Monday, April 7, 2025

展示生命的民主集會

昨天我搭乘公車跑去聖荷西市中心看熱鬧--一場大規模的群眾示威遊行正在那裡舉行。聽說全國各地共有1300多場這樣的遊行,稱為Hands-Off集會--意思是抗議億萬富翁馬斯克在川普政府內大肆進行各種非法的砍斷各部門資金和解雇政府雇員行為--不消說,受到侵害的人很多,人們要求「住手」。

由於規模很大,媒體紛紛報導和評論這件事。在聖何西,我不知道組織活動的人原計劃多少人參加,但那個小小的市中心綠化公園區域顯然容不下所有參與者站在那裡,他們帶領密密麻麻的長長隊伍,沿著市區街道,沿著公車路線的人行道浩浩蕩蕩,一邊走一邊喊口號。從他們舉的那些牌子,看出很多人關注不同的事情,都肩並肩走在一起,讓人看到群眾運動的生命力。

有的人關注政府的經濟政策,還有人關注人權受到侵犯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剝奪正當法律程序把人強行押解出境、以及剝奪婦女生育保健決定權利的行為。還有人反對威權主義和寡頭政治,大家都肩並肩在一起遊行。

Culture, Faith, and Politics油管節目播主Patrick Kahnke牧師總結說:他的頻道幾年來一直試圖指出人們各種危機後面的共同因素,就是威權主義對美國的威脅,但是為各種原因反對川普的人似乎很難把各點連成線。威權主義不是甚麼相貌獨特的人派坦克上街(好像當年的德國法西斯),乃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爭取到足夠權力去壓制不同聲音,就是那些本來應該對他進行權力制衡、不容他搞威權主義的聲音。

Kahnke牧師去年出版一本書,《A Christian Case Against Donald Trump》。他在書中解釋說,威權主義從長期看是不行的,因為那種專權制度給領導人太大的虛榮自戀傾向,讓他只顧自己不管國中其他人,結果他周圍無人敢告訴他任何不同的觀點,無論甚麼壞事都會替他辦--這必然導致政府的腐敗,不會長久維持下去。

Kahnke牧師舉了俄國的例子來說明。在他們侵犯烏克蘭之前,美國右翼喜歡攻擊美軍,說他們變得woke或soft(意思不明),而俄軍才是世界最強的男子漢部隊。當他們沒能很快征服烏克蘭時是很蒙羞的--人們高估普京就是因為他們的腐敗,到了一個無人敢告訴他前線戰鬥真相的地步,大家彼此說謊,說謊者在威權體制中高升。

美國現在就是忽然進入這樣一套體制--因為川普的愚蠢多年來明明地寫在他臉上,卻有不少人不願承認。我們不能再忽略這個事實了--川普是一名無知又不想學習的人,你讓他駕駛就必然撞車。所以他任命一些最沒有資格的人做他的內閣成員,搞到現在股市崩盤,皆因那些人不敢從川普手中奪過車鑰匙,不敢告訴他關稅戰有多愚蠢,而共和黨人把說出真話的人都趕走。製定關稅本來是國會的權限,而現在看來國會似乎不敢對川普說甚麼。

但這次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卻展示出,草根民眾了解這一切的問題。很多標語牌上寫著反對寡頭政治、反對腐敗、反對政府侵犯人權的口號,這些牌子與反對破壞經濟的牌子並排高舉在一起。

川普故意顯露的愚蠢無知加速了經濟毀壞,以至於人們能夠看到他的行動帶來各種不良效果是互相有聯繫的。通常,一項不良政策帶來的破壞是要多年後才能看到,現在這麼快就看到,Kahnke牧師認為人民可見是留意了,有希望!聰明的威權主義者可能會一步步來,在多數人不注意他們,也沒有留意少數人疾呼警告(如同過去八年)的時候奪取權力--因為他們有宣傳機器,要人懷疑一切的警告聲音。

但川普現在就加足馬力,在眾人眼前將民主制度解體--還記得那個2023年發表的「2025項目」嗎?他基本上是按那個步驟走。有人說,川普的策略似乎是效法1930年代的希特勒,快刀亂砍,在人們反應不及的時候奪權。可能是如此。

但如今美國的民主制度應該比1930年代的德國強大。我們有多種方法途徑阻止川普的威權主義--如果我們選舉的代表決定挺身做出行動,如果全國警覺起來,Kahnke牧師說特別是如果基督徒或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警覺起來,去向他們所選舉的國會共和黨人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有所行動,那麼他們是有多種方法來對川普這種人來進行制衡的。

目前川普造成的損害還包括世界已不再信任美國做出的各種承諾,或者它所發的簽證、庇護文件等等,這很糟糕,因為信譽需要好多年才能重建。唯一的好處是:人民被川普的各種非法作為喚醒了。

Saturday, April 5, 2025

勇敢批露醜聞的記者訪談

Signal是一款開源跨平台加密的即時通訊軟件,讓用戶能夠隱藏自己的電話號碼,並在所有通訊中使用端到端加密,來保護所有通訊內容不被其他人看見。

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Mike Waltz在Signal平台上組建聊天群,來談論國家頂級機密的軍事行動部署。他不慎將一位《大西洋報》記者Jeffrey Goldberg加入了這一聊天群,結果被爆料--美國政府可以這樣處理機密通訊嗎?

下面是Goldberg接受Amanpour&Co媒體訪談的大意。

J:我還是不明白,您怎麼會被加入一個和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在一起的Signal聊天群,談論轟炸胡塞武裝的?Waltz說他從來不認識您,又說您是人渣,您的電話號碼不知怎麼「吸入」他的手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G:說我是人渣不真,說我們從未見面也不真--他是故意那麼說的。這件事爆出來讓川普很不高興,不是因為他關心國家機密洩露,而是因為Waltz可能和我(一個左翼記者)有交情。Waltz說假話,我必須澄清,說「我認識他」。用外交辭令,就是「急於保住自己職位的人會說假話和蠢話」,別的我就不說了。
J:他們還說這些群聊內容沒有真的那麼機密,所以洩露出去沒有那麼危險。您覺得真是那樣嗎?
G: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國防部Pete Hegseth部長說:「我們的F-18(戰鬥)機群在半小時內升空,打擊也門的胡塞據點...」,我們都知道胡塞集團具備防空能力,而我們這些戰機是由人來駕駛完成任務的,不是無人機,這些戰機的升空時間若不是最敏感最機密信息,那美國就沒有任何信息值得保護了。我不是說柯林頓夫人地下室的電郵服務器不重要,但她從來沒有把美軍行動的發起時間和打擊目標放在商業軟件平台上。
J:您在大西洋報上發的那篇報導令人震驚,可以在這裡說說過程嗎?當發現被加入一個錯誤的聊天群組時,您為甚麼沒有馬上聲明並退出?
G:我工作的任務之一,是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中了解政府在做甚麼。雖然我到處認識所有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這麼容易的。
J:但您看到國家安全顧問在發言。
G:我起初不知真假。我和同事談論所聽到的事,猜想是不是在故意放謠言活動,或是在掩人耳目設甚麼陷阱,或是專門要看我會有甚麼愚蠢或令人尷尬的反應--這些日子人們都喜歡攻擊記者。我和同事都覺得這絕不會是真的--太愚蠢了嘛!
J:那麼您是甚麼時候發現這是真正在發生的事件?
G:15號星期六上午11:44,是國防部Hegseth部長說開始扔炸彈的時刻。我對自己說,那我就坐在這裡等著看,社交媒體上會有反應。果然就在那個時刻,炸彈落在也門首都,也就是胡塞武裝的據點--如果這還不是真實事件,那我就不懂是甚麼樣的瘋狂操作了。
J:當時您為甚麼決定發表,但又不發表全部的紀錄副本?
G:我沒有立即發表全部紀錄的副本,因為覺得其中有些內容是機密。轟炸胡塞還在進行中,我不想作洩露軍事細節,讓美軍受損的人。星期一早晨,我退出那個聊天群,聯絡國安顧問、川普高級顧問、白宮幕僚長、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我把文稿電郵給他們,表示我要如此這般報導這件事,請Waltz確認這「胡塞PC」的Signal聊天群。兩個小時後國安委員會回話承認這是真的,於是我發表了。
J:但您沒有發表全部副本。
G:對,我考慮有些細節高度敏感,特別是Hegseth部長的發言,純屬軍事行動細節,我的編輯同事會判斷為不宜發表,所以我刪去了。但國安委員會Waltz立即上電視罵我是渣男,說我們大西洋報》《撒謊騙人,說談話中根本沒有祕密等等。天啊,我不懂機密分類,但隨便看這些聊天內容,誰都會知道是頂級敏感機密。第二天我說,你們這些人堅持說其中沒有機密,我到各部門去詢問一下,若確實沒有公眾不該知道的機密,那我就發表全部副本好嗎?星期二只有中央情報局(CIA)回話--CIA局長稱沒有機密敏感信息,但他手下的人要求我不發表某內容--沒有任何其他人敢要求為某些東西保密,要求了等於承認有可追究的罪過,至少是玩忽了職守。既然他們淡化軍事行動保密的重要性,我就可以自由判斷,發表除了CIA要求保留的所有其它內容,我們只是媒體,讓美國人民去閱讀判斷吧。
J:幸虧碰到是您,若是其他記者會怎樣?
G:我是美國人,報導國家安全方面的新聞多年,老早就決定絕不分享會損害美國人性命利益的信息。我們可以事後報導批評怎樣都好,我只是好奇他們為甚麼這樣做,後面的理念不符合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我不關心他們的軍機何時起飛,如果換成別人可能會是惡夢一場。比如信息落到一個外交官手中,幾經周轉可能讓胡塞武裝有時間安排實際防空項目。從美國國家安全角度看,把這種信息放到通用信息平台上完全是一場災難。
J: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家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嗎?
G:Waltz編造故事,說我的電話號碼不知怎麼「吸入」他的手機,或發生了某種信號混淆等等離奇假說,甚至馬斯克要調查我是如何操控這件事的,所以我的一個孩子在我們的家庭聊天群裡說,「爸爸終於知道怎樣截屏了哈」,說來好笑,因為我在這方面不太有恩賜,我要問我的孩子。所以說我會操控Signal,還有其它的陰謀論,是很可笑的。關鍵在於他有我的號碼,把我加到那個群裡去了,至於他本來想要加誰,他們不會告訴我。
J:川普政府對很多人採取霸凌姿態,有不少人和機構都屈服,您擔心嗎?
G:不擔心。他們沒法霸凌我。他們若想要把我怎樣就會去做,那是我的代價。但欺負人的必須遇到容他欺負的人--你知道那些向川普屈服的律師事務所、那些電視台、那些媒體,以為只要給了川普所聲稱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會放過你,問題是他不放過,直到你抵擋他。我不怕他們,我們自由媒體在透明的民主社會中有個角色要演。
J:我們這次到底學到甚麼功課?他們辦事就是太馬虎了還是甚麼?
G: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把軍事行動保密當作一回事,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一群認真的人。我覺得Pete Hegseth特別有意思,他幾乎像在演戲,說「我們現在要轟炸...」。你不必扮演國防部長,你就是國防部長嘛。所以你不必分享那種信息,但因為JD Vance副總統也在那個聊天群裡,我不知他是否想炫耀一下。最重要的是,那些把美國當作同盟的國家,本來就已經在懷疑與川普政府的盟友關係了,他們會看到這群人從根本上就不認真。英聯邦、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五眼聯盟國家還有北約組織...隨後有報告,提到以色列在也門有位地面間諜,說我們送出的情報美國就這樣在通用媒體平台上談?美國的這種不可靠就破壞了國家安全。

Thursday, April 3, 2025

沒有FEMA會怎樣?

想一想,一場颶風襲擊墨西哥灣沿岸,而美國卻沒有任何聯邦機構準備迅速向災區發送物資和經濟援助,並給災民臨時的住房補助,各州可以獨自應付災難嗎?

在通常情況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都準備好,要在災難發生後數小時內就可以調集物資,並開始向需要幫助的居民發放經濟援助。

然而,川普的國土安全部(DHS)部長Kristi Noem說,聯邦政府打算取消FEMA,因為總統建議各州來接管救災恢復工作。現在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更加頻繁和嚴重,在沒有聯邦政府幫助的情況下,各州準備好面對這些日益嚴峻的挑戰了嗎?

馬里蘭大學Ming Xie博士是公共緊急事務管理學教授,撰文介紹了FEMA的職責,回應Noem部長。她說美國聯邦政府一向在救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而FEMA是1979年成立的部門,專門協調全國各地的災難應對。

發生災害時,一個州必須請求宣布緊急狀態並獲總統批准,FEMA才能開始提供援助。請求需表明災難非常嚴重,以致該州無法獨自應對。FEMA的職責是協調聯邦機構,提供各州難以自行提供的財政援助和恢復建造,來支持地方政府。

近年來,在災難事件發生期間總有人傳播各種假消息,其中之一就是FEMA以某種形式「接管」。但FEMA並不接管地方政府,相反,它匯集聯邦資源,使各州能夠較快地從損失慘重的災難中恢復過來。

舉例來說,2022年佛州遭到4級颶風Ian的襲擊,FEMA協調了美國海岸防衛隊、國防部和搜救隊進行救援,並立即組織水電人員開始恢復電力,為災區輸送了水和幾百萬份餐點。

截至2025年2月3日,FEMA為2024年風暴提供的經濟援助包括:為颶風Milton有關災害提供$10.4億美元、為颶風Helene提供$4.161億,以及為颶風Debby提供$1.126億,來幫助個人、企業和地方政府恢復正常。

在後勤運輸方面,FEMA協調州和地方政府、美國紅十字會等非營利組織以及各聯邦機構,為緊急避難所提供帆布床、毯子和衛生用品。它還與地方政府合作,分發食物、水和醫療等等重要物資。

FEMA還管理國家洪水保險項目,提供災害準備培訓,幫助各州制定應對計劃以改善其整體應對系統。

2023年8月,野火席捲夏威夷茂宜島,FEMA為倖存者提供了緊急補助金,以滿足他們的食物、衣物和基本物資等等緊急需求。他們為失去家園和財產的居民安排飯店房間、租房援助和經濟援助,花費了$2.95億美元為1,200多家庭租房。這種全面的支持幫助幾千名幾乎失去了一切的人開始重建生活。

FEMA還資助建造了一所臨時學校,以確保學校被燒毀的學生可以繼續上課。夏威夷的人口相對較少,應急資金有限,很難獨自採取類似的應對措施。

較大的州常常也需要幫助。2021年冬季風暴襲擊德州,導致電網和水利基礎設施不堪重負。2月19日德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此後,FEMA迅速協調運送了水、燃料、發電機和毯子等基本物資,幾天之內撥款$280多萬美元,幫助人們臨時租房和進行房屋維修。

若沒有FEMA或其它聯邦政府機構的支持,各州就只好自行管理災難應變和恢復工作。路州和佛州等災害頻繁的州將會面臨昂貴的反覆挑戰,可能會延遲復原,降低其整體恢復的能力。一般來說,人口較少、比較鄉下和比較窮的州會比較缺乏財政資源與運輸能力。若沒有FEMA,他們應對災害會很困難。

懷俄明州國土安全部主任Lynn Budd接受採訪時說:「各州無法每年建立應對災難的能力。」而有FEMA可以避免每個州都搞昂貴的救災安排。各州不是不能安排區域合作,但應急能力都有限。比如駐自己州的國民警衛隊可以協助物資分配,但警衛隊的目的並非提供快速的財政援助。為災民提供住房或計劃長期復建項目,人力物力的代價是很高的。

較富裕的州比較可能自行管理,但較貧窮州就會陷入困境。在資金和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州,只能依賴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努力,而這些組織無法提供FEMA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務。

如果國會在每次災害發生之後必須批准援助,而不是讓FEMA做好應對準備,那麼任何联邦資金的撥付都會很慢。各州將會受國會內鬥的擺佈。若沒有聯邦政府的回應和協調,經濟和生產復甦將不平衡--富裕地區恢復較快,而貧困地區會遭遇比較長久的困難。

這些都說明,若沒有FEMA,協調災害的緊急應變工作因為非常複雜,得到國家援助的各種文書工作可能令人沮喪,而且FEMA確實因此招致過批評。然而,FEMA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率不斷上升,請問:您所在的州對災害到來的準備程度如何?無論是火災、水災還是地震,若沒有聯邦援助,您能度過難關嗎?

Monday, March 31, 2025

烏克蘭所希望的戰爭結局

本文是烏克蘭記者Nataliya Gumenyuk,The Public Interest Journalism Lab執行長, The Reckoning Project的創辦人之一,我把她在外交事務上的一篇情況介紹歸納一下,寫在這裡。

烏克蘭戰爭打了三年,局勢似乎很糟糕。然而,烏克蘭設法捍衛了80%的領土,無法奪回被佔領的國土,西方分析家可能覺得該考慮停戰了。儘管川普施壓和威脅減少援助,然而烏克蘭人不這麼看。與其匆忙簽署甚麼停戰協議,澤連斯基說no deal is better than a bad deal--他們繼續捍衛一些廢墟村莊城鎮。

烏克蘭人支持把這場戰爭打下去,是因為它挺住戰爭壓力,這兩年經濟平均增長了4.4%,家庭收入也有所增加,通漲倒沒增加太多。自從2023年烏克蘭的無人機有效摧毀俄國黑海艦隊以來,海上航線再次暢通,烏克蘭出口去年中增加了15%。基輔政府稱,烏克蘭前線目前使用的武器,大約40%是國產的,而2022年他們幾乎沒有國產武器。這些變化幫助烏克蘭社會取得了一種外界未必看到的適應和耐力。

更重要的是,烏克蘭看到2014年克里米亞和東部頓巴斯地區的部分地區被俄軍佔領以來,俄軍的暴行恐怖和持續威脅,遠超被佔地區600萬人口和被迫逃難群體。有的內閣成員的親屬現生活在俄國統治之下,侵犯人權、政治壓迫和戰爭罪行實際上是俄國戰略的核心--莫斯科利用對烏克蘭人的控制來破壞整個國家的穩定性--他們佔領了克里米亞之後假裝停戰談判,只是為日後更大規模入侵做準備。

川普政府呼籲俄烏停火,卻沒有普京參與談判。無論俄烏是否達成協議,以為停火會結束俄國對烏國的威脅,這種想法是因為不懂衝突的性質。烏克蘭人知道在莫斯科統治下的生存機會很小,而繼續戰鬥比被俄國佔領的恐怖要好得多。

為甚麼呢?2014年俄國占領了烏國7%的領土,大約300萬人口淪陷。自2022年以來,他們控制的烏克蘭土地增加了將近三倍,至2025年初,不算逃離的人口,淪陷區大約有600萬人,超過烏克蘭人口的10%。那些入侵後很快被占領的地區,百姓遭受殺傷轟炸較少,俄國政府大規模安置俄國人來住,特別是軍人家屬和建築工人,以展示征服。而那些一時無法攻佔的地方,俄軍就將其摧毀,以迫使居民逃走,逼烏軍撤退。所以有些地區如今雖處於俄國控制下,已大部分成為廢墟。

然而,對烏克蘭人來說,主要問題並不在於俄羅斯控制的領土面積。他們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俄軍和俄國當局對居民實施恐怖統治的方式,以及他們利用控怖統治來進一步實現莫斯科的戰爭目標。比如不允許居民離開家園、槍殺試圖逃跑的人、在戰役中做俄軍的人盾,來避免烏軍還擊等等。

佔領軍切斷烏克蘭居民的互聯網和蜂窩移動網,用俄國網絡取代--這是阻止被佔領區人民與烏克蘭其它地方聯繫和獲取資訊的最快方法之一;他們還到處「登記」烏克蘭人--據稱目的是檢查證件,但實際上是利用來識別和拘留可能「不忠誠」的人,或不讓適齡男子逃跑。

被佔領區的烏克蘭人被俄軍拘捕,很多時候是因政治觀點、社交媒體上的貼文,手機缺乏數據也拘留--指責是刪除了資訊。不可有過「親烏克蘭」言論,不可與烏克蘭機構或官員聯絡過--自2022年至2025年初,俄國登記了15萬次這類「行為」。The Reckoning Project研究俄烏戰爭中的罪行,共收集到5百多份證詞,描述系統性的綁架、任意拘留和酷刑(包括毆打和電刑)行為--發生在俄軍佔領的所有地區。

這些不斷累積的恐怖事件不僅是那些俄軍佔領區人民的問題,還為其它的主要烏克蘭城市居民敲響了警鐘--若被佔領,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況且,很多人都有親戚、同事或朋友在2022年開戰時被俘虜過,因為俄軍曾經進入距離烏克蘭首都很近的地方--難怪許多烏克蘭人認為打仗比與俄國談判好。

烏克蘭人還知道,俄國目前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並佔領烏克蘭東部所致。莫斯科運用政策規條和法律來實現更大的軍事和戰略目標,比如:

拒絕接受俄羅斯護照的烏克蘭人沒有醫療服務;俄國當局也不承認他們擁有私人財產;留在克里米亞的居民要證明自己有一定收入,並有合法的工作--這通常需要俄國公民身份;你若未能更新身分證、在錯誤地點停車、冒犯公職人員或在錯誤地方飲酒等,都會有各種處罰(在俄國,此類行政違規可被定為刑事犯罪,甚至導致居留證被吊銷);任何持烏克蘭護照者都會引人懷疑,結果許多人只好離開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半島本來是亞熱帶旅遊勝地,被俄國佔領後卻慢慢變成一個龐大的軍事基地。從克里米亞行政首都到海邊不設公路出口,而莫斯科斥資近$40億美元,建造了長達12英里的刻赤海峽大橋,表面上是為了方便平民在半島和俄國之間往返,更重要的卻是俄國向克里米亞直接運送坦克、軍兵和戰爭物資。

克里米亞人民所接受的教育受到日益嚴格的控制,任何提及烏克蘭過去的部分都被抹去。對克里米亞青年灌輸愛國「青年軍」思想,為服兵役做準備,有反對的也被禁聲了。(那些在2022年後被綁架並轉移到俄國的烏克蘭兒童也接受了同樣的「再教育」--導致國際刑事法院2023年對普京及其政府成員發出逮捕令。)

克里米亞從2014年以後已有220多人因政治原因被拘留,其中至少130人是當地的韃靼人--他們被指控犯有極端主義罪。到2022年2月,克里米亞幾乎已無人能抵抗俄羅斯的軍事入侵準備。公民活動家、記者、人權捍衛者和其他民間社會獨立成員都被關進了監獄。同時,俄羅斯政府善於操縱對外輿論--假裝簽署就所佔領的頓巴斯地區Minsk談判協議,實際上不許佔領區人民搞選舉。

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俄國如法炮製--制定關於醫療保健和就業規則,監管起稅收、私有財產和教育,甚至強制採用莫斯科時間;要求佔領區居民接受俄國護照,然後在他們返回烏克蘭時,騙他們會因俄國護照在烏克蘭受到刑事起訴等等。他們還禁止使用烏克蘭貨幣(如此切斷居民過往儲蓄),擁有的房產若離開則沒有保證--2024年俄國當局查封了許多逃亡者的公寓和房屋。

再次效法克里米亞的做法,莫斯科派遣幾萬名俄國人定居在被佔城鎮。烏克蘭政府說,2014年後遷居到克里米亞的俄國人多達80萬,現在佔那裡人口的三分之一。2022年以來,這種遷居佔領區也發生,與克里米亞一樣。派遣這些定居者的目的不僅是為俄軍提供資源,也是為將這些城鎮融入俄國,抹去烏克蘭身分認同。

比如盧甘斯克地區的一個重要工業城市,2022年夏天被俄軍佔領。開始時人口10萬,佔領後的幾週內,只剩下幾千人。但目前那裡人口已重新增加到3萬或4萬人,其中只有一半左右是當地人。被毀壞的建築物已被拆除,電網、供水、排水系統部分重建,這些修好的區域目前主要住著俄國工人、軍人及其家屬,私人房地產已重新登記,若無業主出面,就交給俄國公民。這裡沒甚麼風景區,沒有互聯網和蜂窩移動電訊,只有街邊的付費電話,和免費的俄國衛星電視。

馬里烏波爾更慘淡。一座曾經繁榮的亞速海港口城市,本來有54萬人口。2022年2月至5月,俄軍發動殘酷圍攻,到戰爭結束時,95%的建築被摧毀,根據人權觀察組織,超過1萬名平民喪生,烏克蘭官員估計那裡僅剩下9萬居民。然而去年,莫斯科大力宣傳,鼓動人來到廢墟上投資房地產,聲稱其人口已回升到24萬。據說俄國向當地居民支付的破壞賠償金為每平方公尺$350美元,然而那些倖存下來的當地人即使有抵押貸款也買不起房。

曾在聯合國安理會做證的英國人權律師Ibrahim Olabi,是The Reckoning Project的首席法律顧問,說俄國佔領做法是故意的政治策略,改變這些地區人口和社會結構,要讓當地居民恐懼,迫使他們逃離或支持莫斯科,為將來更多的土地掠奪鋪平道路。

川普曾經呼籲俄烏迅速達成協議,結束戰爭。不少西方專家也認為,基輔應該同意凍結前線,接受失去領土和人民,然而烏克蘭不肯。烏國政府和軍方希望獲得先進武器,能夠打擊俄國的指揮和控制中心,至少能將俄軍推得更遠。在社交媒體上,許多人覺得烏克蘭恢復領土完整的願望已經不現實了。

而在普京看來,俄國比烏國強大,應該能夠一步步取得控制權,他卻不是無往不勝。在克里米亞,俄國聯邦安全局(FSB)特工無所不在,當地居民好像已完全接受了併吞。然而這次在俄軍佔領的城市,抵抗活動分子定期散發黃絲帶,表明反對派力量還取決於人們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當前狀況不是永久、局勢可能會變。俄軍佔領烏克蘭城市赫爾松九個月,最終還是被迫撤退,他們試圖使當地居民俄羅斯化的努力沒有成功。

然而烏克蘭的更多地區仍牢牢掌握在俄國手中。允許俄國佔領和統治武力奪取的烏克蘭大片土地,不僅違反了所有國際準則,而且對全球穩定構成威脅。允許莫斯科永久佔領作為停戰鬥的代價,只會讓未來的戰爭更加激烈。

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的民調發現,去年10月初至12月之間,表示願意做出一些領土讓步以結束戰爭的烏克蘭人,從32%上升至38%。而51%的人仍然反對任何讓步。對大多數烏克蘭人來說,普京控制的土地數量並不比被俄國佔領、變成進一步戰爭武器更重要。最重要的問題在於,烏克蘭的主權需要有未來的安全保障。

所以,如果烏克蘭能加入北約、獲得足夠的先進武器來自衛、加入歐盟、並從西方獲得重建所需資金,那麼烏克蘭或許可以考慮達成一項結束戰爭的協議。然而,西方必須認識到,俄國的佔領實際上針對的是烏克蘭其它地區,停火協議必須解決俄羅斯這一持續威脅的問題。

Saturday, March 29, 2025

美國人權狀況的更新

CIVICUS是一個由文明社會組織和活動家組成的全球聯盟,致力於加強世界各地的公民行動和文明社會。他們的理想是:讓全世界的公民社會人民能夠藉著知識裝備、靈感啟迪、責任擔當,來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

CIVICUS建立跨國界活動家之間的團結,為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建立信息網絡和資源,提供及時且先進的知識分析,建構(各地)努力的方向。他們的倡議重點是:提倡開放的空間、持久的系統變革、包括常受歧視群體在內的社會。

他們使用的一個主要工具,就是每個國家用一個分數總合指標來代表其民主自由的程度。81分以上的歸類於「自由開放」國家,用藍色來代表;20分以內的歸類「不自由封閉」國家,用紅色來代表等等。

目前,全世界有40個國家屬於自由開放國家。美國的指數剛剛被下調為只有62分,成為「狹窄開放」國家,再少2分就變成「自由受阻」國家啦!沒錯,川普政府和他的富翁夥伴寡頭所掌控的國會共和黨人正在努力把美國拖向閉關鎖國的方向。Harry Litman報道了這件事,我把他說的內容大意用中文寫在這裡。

CIVICUS將美國降格,是根據川普上台後六周以來的一連串總統行政命令決定的。有人說,CIVICUS對美國本來就不怎麼友好,但各國的民主自由分數報告還是有一定客觀標準的。比如《經濟學人》雜誌,特別注意在一個國家裡,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活動的條件如何,他們最近也把美國降級為二等自由,而不再像很多歐洲或其它國家,列為最自由的國家之一。



在一個黨派張力太大的社會,自由和公平選舉常常成為問題。美國因為J6暴亂,有些人開始對選舉結果懷疑,又有媒體報導受管控的事情出現,以及川普釋放一批參加過J6暴亂罪犯,人們開始擔心參與政治活動遇到暴力威脅等等,以至於連《經濟學人》都說這不再是完全自由了。

有人--特別是相信美國特別比別國超卓的人--可能會不服氣,但這些是眼目可見的事實,讓川普那樣做獨裁夢人能夠上台,用專制手段忽略國會立法和法院裁決,亂砍、亂停、亂派做法。更不要提還有其他可比較的指標,比如嬰兒死亡率,美國的排名的確下降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不僅不太自由,而且比較危險了--我們可能走上匈牙利道路

就拿《經濟學人》的評估來說吧--他們從川普最近上台後所有那些行政命令著手,把政府各職能部門大批砍掉,忽略權力制衡體制。製憲國父的重大考慮就在於此--目前的權力制衡雖不完美,但保障不同人群的自由要好過獨裁威權。現在美國和剛果、義大利、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差不多,因這位總統濫用權力而被列在人權監視名單之內了!

他們指的是自由的和平集會結社與言論表達,特別是解雇聯邦政府雇員、拆掉對外援助機構USAID、以及限定媒體言論(美聯社因拒用川普的「美利堅灣」取代「墨西哥灣」被剝奪參加白宮新聞發布會資格),告媒體誹謗等等。

除了《經濟學人》,還有CIVICUS以外的其它機構發表關於自由程度評估的報告,多方給出B或B-分數--自由社會的基本綱要,比如新聞自由、權力制衡(包括總統行政與立法分開、保證刑事司法獨立運作),美國來到2025年都成了問題。

私營媒體和大型企業現在都表現得小心翼翼,而不是出來為說真話的權利而抗爭,要說附和總統觀點的話,避免說權利受到侵犯等等,讓人有點心寒。認真考慮這些情況,你就知道美國已經過了一個轉折點,民主規章的執行和個人自由已被稀釋。

想一想,為甚麼川普DOJ的作為實際上結束了美國民主體制的「實驗」?你幾乎可以從概念上了解到,在一個健康的民主制度下,無論(關稅或通漲或失去外國援助)政治結果有多糟,不是靠政府內存在足夠的「護欄」來防止總統犯罪的。我們為川普那些政策擔心,然而最核心的問題是個人自由和憲政法制--我們的人權狀況。

難怪美國失去在地緣政治中的可信度,在過去幾周裡,我們看到美國簽證不再是住在一個自由世界的可靠保證,反倒變成明天可能會無故遭到撤銷的東西。你無法再指望美國政府在世界上持守信譽,正如你無法指望被川普當作武器的DOJ會申張正義。根已毀壞,重新培植出不久前還有的民主花朵就很難了。

新的人權評估認為,我們現在已是威權主義社會,或說我們已拱手讓給獨裁者。

Thursday, March 27, 2025

法庭:跨性軍人不必退役

川普和國防部(DOD)部長Peter Hegseth試圖禁止跨性人服兵役,有跨性軍人告到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提出川普這方面的總統禁令違反憲法。前幾天法官Ana Reyes駁斥川普的司法部(DOJ)律師,因他們試圖辯護的論點荒謬無效。

DOJ律師不僅沒有提出證據支持他們對跨性軍人的貶損言論,而且看法也與Hegseth的說法相矛盾。Glenn Kirschner律師詳細解釋了Reyes法官的書面裁決,他說特別是前面五頁很有亮光,是所有關心法治、憲法,關心聯邦政府是否尊重所有人的人必讀。我把內容記在這裡。

法官裁決意見書中每次提到「被告」,指的是川普和Hegseth,而「原告」指的是一群跨性軍人。判決意見開門見山:

在川普總統的14183號行政令中,重點是在「軍事優越性和備戰能力」,軍隊的「清晰使命」是「作為世界上最強大有效的戰鬥力,來保護美國人民和我們的國土」,而跨性人的軍事服務「不符合」這一使命,因為他們缺乏「必需的勇士精神」來取得「軍事優越性」。2025年2月25日,國防部長Pete B. Hegseth發布一項政策執行14183號總統指令,剝奪所有跨性軍人的服役資格「無一例外」。

法官說:總統確實有權力也有義務確保軍人備戰能力。然而軍事領導人有時利用這一掛慮,來否認邊緣群體服役的機會和榮幸。接著他提出一些例子:「...無法全然發揮,阻礙戰鬥力;...會干擾戰鬥小組的凝聚力,以至於降低軍事效率;允許...服役會削弱訓練過程、無法成功招聘、擾亂軍隊秩序。」

法官寫道,填充這些空格的首先有少數族裔將士、其次是婦女參戰,還有同性戀者。然而,我們的軍隊有上百萬填充這些空格的人(以及所有其他人)服役卻更加強大,國家也更加安全。

目前站在法庭面前的原告是跨性軍人,申請更新(上次發布的)初步禁令,責成長久禁令。他們說總統的14183號行政令與Hegseth政策把他們當作今天的「填充空格」群體。他們只尋求服務自己的國家,要求法庭禁止那項「軍隊禁令」生效。他們稱Hegseth政策匆促達成一個預定結果,不含分析,只有一個莫須有的「無例外」,最根本的是,禁令使用貶損語言攻擊一個弱勢群體,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所規定的(不必發言作證)權利。

川普DOJ的律師否認這些指控,他們聲稱軍隊禁令有必要,只是重複說軍人備戰能力、戰鬥小組凝聚力等等高標準和要求,是「性別意識形態活動分子」所不關心的,而跨性人不能維持一個「有光榮、誠實、堅守原則」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性別角色「不符合謙卑無私」精神。另外這些律師還說跨性人的開銷太大。

跨性軍人反駁這些說法。他們服役年限加起來有130年之多,在軍中的角色從資深軍事科學教員、砲兵排司令、情報分析、衛星收發、軍事運籌分析、航海飛行軍官到武器官。他們受差遣所到之地遍布全球,從阿富汗、波蘭、韓國、伊拉克到科威特,從里根海軍到布什海軍,其中一位目前布署在活躍戰區。

他們總共得到八十幾次表彰,包括一位銅星、兩位反恐服務勳章的金星、兩位全球反恐戰遠征勳章、多次功繼卓著勳章、多次表揚勳章、空軍傑出單元獎、軍事自願服務傑出獎等等。

川普的DOJ律師回答說這些功勳紀錄不恰當,法庭需要忽略這些紀錄而「遵從軍事判斷」。法官說,沒錯法庭要遵從,但不是盲目遵從。總統就職7天內發佈了14183號行政令,而Hegseth部長30天後發佈了新政策,沒有證據表明他們諮詢過在役的軍隊領導人。沒有一份文件包括了任何數據和分析,他們宣告跨性軍人不高尚誠實、或不堅守原則,但被告的辯護律師承認,這些觀點純屬推測。

下面是一段法庭對話的筆錄,法官把它納入裁決意見書。我翻成中文:C代表法庭的審理法官,D代表DOJ的辯護律師。

C:說跨性人或對性別不安症的人--在本性上不符合高尚誠實、或過紀律生活的要求,是否貶低了他們?
D:法官大人,我對他們沒有一個形容描述。
C:好吧,如果我問你(這個軍隊禁令中)有關跨性人或對性別煩躁不安症者的其它的詞,你會回答同樣的話嘍?
D:是的,法官大人。
C:在研究報告中都沒有甚麼(支持的)說法,對嗎?
D:說這些同樣的事?法官大人,據我所知沒有。
C:也沒有說任何有關類似的事,對嗎?
D:沒有。法官大人,據我所知沒有。

法官意見:一份行動備忘錄,宣稱這項政策是「考慮知會了」三項研究和費用數據,可是沒有人知道是誰考慮了這些研究,被告的辯護律師不知道。也許沒有人知道,因為一項研究是8年前的,而另外兩項研究的結論支持跨性軍人的立場。

跨性人員服役從2021年開始才公開,但是川普DOJ的律師沒有去分析他們的服務,很不幸。單單跨性軍人的服役紀錄(附件A)本身,就足以展示他們有缺保軍事優越性所需的武士精神、身心健康、無私、尊貴、誠信、紀律。

至此,川普的DOJ律師同意!法官寫道:他們同意這些跨性軍人從精神上、身體上可以服役,並且「已光榮服役,已達到了服兵役所要求的嚴格標準」。他們承認跨性軍人已「讓美國更加安全」!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命令他們退役?川普的DOJ律師回答不了這個關鍵問題。

跨性軍人還展示了支持跨性軍人的將領宣言--他們聲明自從2021年跨性公開,軍隊沒有陷入一個「既存的」危機,也沒有其他「強力效能」士兵因要求改變人稱代詞而渙散--作為證據呈交Reyes法官。也就是說,這些將領都宣誓證實,川普的DOJ律師提出的「掛慮」屬於不實。相反,他們各都證實2021年以來,軍隊在招兵、作戰小組凝聚力和備戰上都增強了。

於是法官寫道:為得到法庭(對新政策的)禁止令,這些跨性軍人必須證明案情應該勝訴的理由,他們做到了。在法庭的事實認定過程中,絕大多數都得到川普DOJ律師的承認,有軍方紀錄為憑,使得這項新的DOD軍隊禁令,無論在合理依據或中度審視上,都很難通過司法審核。

Kirschner律師解釋說,合理依據和中度審視是法庭裁決的兩個層次的標準。無論使用哪一個標準,川普律師都會敗訴。

法官還寫道:這些跨性軍人原告還必須展示,這項軍隊禁令使他們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幾千跨性軍人的確為捍衛其他人權利而獻上了自己,有的甚至冒了生命危險,是這項新的軍隊禁令所否定的。反觀川普的DOJ律師,倒不覺得他們應該在庭上證明甚麼,而避免違憲永遠是為了大眾利益。本庭因此允准原告的請求,更新初步禁令,責成(長久)禁令。...

Monday, March 24, 2025

詩歌:主你尋找我來跟從你

Cesareo Gabarain神父作曲,Skinner Chavez-Melo編曲,Erin Henke and Lynn Basila彈奏和演唱



這首詩歌為我們描述的是馬可福音第1章的情景:

主耶穌來到加利利湖邊尋找他的第一批門徒--一些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不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也不是去找最聰明的人,因為跟從他的人需要有謙卑,也要能夠拿得起、放得下,敢於走一條以前沒有走過路。

最後,主知道我們過去、現在、將來一切的勞苦和努力--這是個安慰。

Friday, March 21, 2025

華爾街銀行巨頭裁員

最近股市動盪不安,本文是3月20日雅虎財經資深記者David Hollerith在的報導

Wall Street banks are starting to cut what could be thousands of workers as new economic uncertainties mount.

In recent weeks, Morgan Stanley (MS), Goldman Sachs (GS), and Bank of America (BAC) all began workforce reductions that affect various parts of their operations. 摩根士丹利(MS)、高盛(GS)和美國銀行(BAC)都已開始裁員。

The layoffs come at a time of the year when it is common for Wall Street to cull some underperformers and trim staff as part of annual reviews. 是每年淘汰表現不佳員工的時期。

The cuts also come at a time when hopes for an IPO bonanza and dealmaking boom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new Trump era are being put to the test due to uncertainties surrounding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ies. 公司上市和交易熱潮在川普紀元第一年會如何?

Morgan Stanley is planning to cut around 2,000 workers by the end of the first quarter, according to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S打算在第一季度削減2000員工。

The reductions will affect front-office and back-office employees across all units. They won’t include Morgan Stanley’s army of 15,000 financial advisers, but the layoffs will affect some people working for the advisers in support functions. 將影響所有部門的前台和後台員工,不算他們的客戶財政顧問在內。

The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oves said they are part of the bank’s ongoing process to assess its resource needs based on its business priorities, location strategy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globally.

"It's really about operational efficiency," the person said, adding that "it doesn't relate to market conditions." 據說是關乎營運效率,與市場狀況無關。

Goldman Sachs is planning cuts amounting to 3%-5% of its workforce. Its headcount at the end of 2024 was 46,500. The reductions are part of its annual trimming of underperformers. GS計劃裁員3%-5%,屬於每年淘汰業績差評員工的一部份,

"Like other banks, this is part of our normal, annual talent management process," a Goldman spokeswoman told Yahoo Finance, declining to discuss specific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d the culling will focus on vice presidents and that CEO David Solomon has told senior executives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bank hired too many vice presidents relative to overall hiring. 此次裁員主要針對副總裁們,GS聘用了太多的副總裁。

At Bank of America, the company cut 150 junior investment banke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rst reported Monday. The move comes weeks after a larger reduction as part of BofA’s annual review process, first reported by Reuters. BAC裁掉了150名初級投資銀行家,是BAC年度審核之後較大幅度的削減。

That reduction amounted to cutting 1% of staff across Bank of America’s global banking and markets divisions and included managing directors, directors, and vice presidents, according to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裁掉了國外銀行業務和市場部門1%的員工,其中包括董事總經理、董事和副總裁。

JPMorgan Chase (JPM), the country’s largest bank, hasn’t disclosed outright reductions but has indicated it is backing off hiring after adding roughly 50,000 more workers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摩根大通銀行(JPM)尚未直接說裁員,但表示過去四年中新增5萬名員工後,會停止招募。

Barron's reported the bank laid off “fewer than 1,000 employees” in February with plans for more cuts in the coming months. Barron周刊報道,JPM 2月份裁員「不到1000人」,並會在未來幾個月中進一步裁。

“We have grown a lot,” CFO Jeremy Barnum told analysts in January. “You have to believe, all else equal, that some amount of inefficiency has been introduced.” JPM財務長Jeremy Barnum說,「我們增長了很多...一定程度的低效率已出現。」

(您的想法如何?在經濟前景不定的情況下,這些華爾街大銀行代表了世界首富,他們已表達過對川普政府的信心,現在試圖安撫人心吧?)

Wednesday, March 19, 2025

素餡餃子食譜

素餡餃子做起來大多比葷餡麻煩,這裡是幾種食材供你參考。你可以加自己喜歡的瓜和菜,但需要讓調製出來的餡稍微粘一些,免得太鬆散了不容易包。

(FYI:現在從blogger觀看油管視頻一律需要點擊「Watch on YouTube」。)

粉絲和豆腐可以先加醬油或其它佐料炒一下,免得太淡不容易調味。水分太多的瓜和菜需要先撒點鹽放一會兒,然後把水擠出來。擠出來的汁我放進湯鍋,不然我覺得其中有很多營養,扔掉可惜。

(你如果包肉餡餃子,可以把擠出來的汁攪入碎肉當中。)

Monday, March 17, 2025

聖徒Patrick的著名禱告

每年3月17日,你會看到很多人穿戴綠色服裝,紀念聖徒Patrick。他有一個著名的尋求基督保護的禱告:Christ Be With Me (St Patrick's Breastplate Prayer),我從油管上找到

傳說當地的一位酋長因為Patrick傳播耶穌福音而想要殺死他。當Patrick沿著一條偏僻的林間小路走時,酋長手下去的人靠近他時,Patrick卻在神的保護下繞著自己轉了一圈。追捕者驚訝發現派崔克不知怎麼就消失了,他們只看見一隻鹿跳過去。傳說這段祈禱(「Lorica」或「胸甲」)就是從那次冒險中誕生的。

Christ shield me today against wounding.

Christ be with me, Christ before me, Christ behind me,
Christ in me, Christ beneath me, Christ above me,
Christ on my right, Christ on my left,
Christ when I lie down, Christ when I sit down,
Christ in the heart of everyone who thinks of me,
Christ in the mouth of everyone who speaks of me,
Christ in the eye that sees me, Christ in the ear that hears me.

I arise today through the mighty strength of the Lord of creation.

有人說了,美國基督徒現在需要這種敢於冒險、遇到困難堅軔不拔的精神,來面對當前的局勢。這禱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未必都是聖Patrick本人寫的禱告詞:

I arise today Through God’s strength to pilot me;
God’s might to uphold me, God’s wisdom to guide me,
God’s eye to look before me, God’s ear to hear me,
God’s word to speak for me, God’s hand to guard me,
God’s way to lie before me, God’s shield to protect me,
God’s hosts to save me Afar and anear, Alone or in a multitude.

Friday, March 14, 2025

測算城市人口的快樂程度

有個個人財務公司WalletHub,最近根據29項「快樂指數」對美國城市進行排名,這些指數包括患憂鬱症人口比率、收入增長率、平均每日花多少時間休閒等等。每個指標用100分制進行評分,100分代表最高的快樂感。

WalletHub分析師Chip Lupo在報告中說:「理想的城市提供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環境,例如合理的工作時間、較短的通勤時間、良好的天氣和彼此關愛的鄰里。」

收入高一些是不是增加快樂感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但2022年有一項研究發現,家庭年收入超過$7萬5千以上,快樂分數就不怎麼增加了。

根據WalletHub的報告,加州Fremont是美國快樂指數得分最高,那裡有將近80%的家庭年收入超過$7.5萬。下面這些方面是一個城市可調查或有數據的快樂指標:

在生活感受方面:對生活總體上表示滿意的一個指數(Fremont全國最高);患憂鬱症的人口比率;人口自殺率;得到充足睡眠的成年人比率;自報身體健康或比較健康的成人比率;參與體育運動的比率;12歲以上在過去一個月中吸食大麻的人多少;每100人中購買鴉片類處方(止痛)藥的人數;14歲以上在過去一個月中報告心理健康出問題的比率;人均壽命(Fremont全國第四);飯食無保證人口的比率。

在收入和就業方面:收入增長率;家庭年收入$7.5萬以上的比率;貧困人口百分比;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勞動力人口在(Glassdoor.com)4星級以上(好)公司上班的百分比;工作穩定性(失業的可能性);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公司破產率;每周工作小時數;每天通勤時間。

在社區和環境方面:社區內友好關懷風氣的一個指數;分居和離婚率;仇恨犯罪率;表示氣候理想程度的一個排列指數;人均公園地帶;成人每日的平均休閒時間;安居樂業為自己社區感到自豪的一個指數。

根據上述各方面指標,WalletHub發現快樂感最大的10個城市中,有5個在加州。前三名分別是:Fremont、San Jose、Irvine,而San Francisco和Huntington Beach分別是第九名和第十名。

或許您看了上面這些指標,也可以估計或查找一下自己所在社區或城市的各種數據和指標。

Wednesday, March 12, 2025

CFPB的監管功用

根據路透社消息,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週二向聯邦法院表示,他們要撤銷去年12月針對美國三家最大銀行提起的訴訟。CFPB所指控的是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在使用Zelle支付服務時,銀行未能保護消費者免受欺詐。

在拜登政府尚未下台那幾天,CFPB曾指責EWS和三家銀行匆忙推廣Zelle服務,與市場上PayPal的Venmo和Block的Cash App等等支付方法競爭,卻沒有實施適當的用戶保護措施。CFPB說,有10萬消費者針對使用Zelle所遇到的詐欺行為提出投訴,但基本上都得不到銀行的幫助,有的甚至被告知,用戶需要自己去找涉嫌詐欺的人退款。

川普說應該取消CFPB,新上任的局長和政府律師在法庭上說是要「精簡」運作。然而,工會和消費者權益倡導者正在提起訴訟,說他們的行政「精簡」計劃有效削弱了CFPB,使他們無法履行聯邦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多年來,美國金融公司一直在法庭和媒體上與消費者金融監管機構CFPB進行鬥爭,說他們不合法且對金融界不公平。然而現在,在川普政府宣佈關閉CFPB總部,讓CFPB陷入困境之後,CFPB卻發現自己投訴過的銀行成為意想不到的盟友。

這是因為,如果川普政府成功將CFPB縮減為一個空殼,銀行界將不得不直接與眾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競爭,從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到抵押貸款、汽車和各種短期貸款機構--他們受到的聯邦審查監管,比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所支持的銀行少多了。

在耶魯大學法學院授課的資深銀行律師David Silberman解釋說,「CFPB是唯一監管非存款機構的聯邦部門,一旦沒有了,PayPal、Stripe、Cash App等等支付應用幾乎等於是在聯邦層面上完全自由了。」這會讓人回到2008年之前的環境--負責防止消費者受到非銀行服務欺騙的主要是州政府。

CFPB的成立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專門對付這類機構不負責任的貸款行為而設的。但後來,各種電子銀行藉手機App提供銀行服務取得了重大進展。數據顯示,以PayPal和Chime為首的金融科技公司去年新增用戶的數量,大致相當於所有大型銀行和地區性銀行的總和。Silberman說,「如果你是大銀行,你肯定不希望非銀行機構比銀行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較少的監管。」

上個月,CFPB代理局長Russell Vought上任後,向當時的1,700名員工發布了一系列指令。他與馬斯克政府效率部(DOGE)工作人員合作,迅速解雇了約200名員工。據報道還採取措施終止了CFPB的樓房租賃,並取消了大量按法律規定所要求的合約。根據CNBC報道,CFPB高層營運人員分享了進一步裁員800人的計劃,最終將留下5名員工--這一定會削弱CFPB的監管能力。

連經常批評CFPB的消費銀行家協會(CBA)都感到意外。澳洲聯邦銀行去年起訴過CFPB,要求廢除關於限制透支罰款和信用卡遲繳費的規定。然而最近,它指出CFPB在維持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方面發揮了作用。銀行總裁Lindsey Johnson向CNBC提供的一份聲明,說「我們相信新的領導層明白,繼續對大型銀行進行監督很必要,因為...重要的是,CFPB是唯一監管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部門。」

川普官員的計劃現被一名聯邦法官暫停,這位法官要求有關人士出庭作證,因他正在審議CFPB工會的訴訟。他們要求法庭阻止川普撤銷CFPB的企圖。現在,銀行高層已經從反對CFPB轉變為擔心CFPB消失。

在10月下旬於紐約舉行的銀行家大會上,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鼓勵同僚「反擊」CFPB,因CFPB調查他們銀行Zelle支付出現的問題,認為CFPB的規定不公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當時推動撤銷CFPB是個錯誤。另外,如果CFPB被取消,小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會處於更加競爭不利的地位,因為企業借貸人知道,受過CFPB規章監管的大金融機構信用會比較好。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大型銀行高管在談及川普政府時表示:「認為銀行一味希望CFPB消失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只是希望制定周全的政策來支持經濟增長並安全穩健。」現在,銀行業將處在一個其它金融服務行業都不受監管,而他們卻受到美聯儲、FDIC和貨幣監理署(OCC)監管的境地--一個 Apple、PayPal、Cash App和X支付肆意橫行、只有他們受監管的世界。

作為消費者,我們希望CFPB繼續運作,因為貸款遇到問題時有地方可投訴。如果CFPB停止監管,下次借貸就要小心了,搞不好「次貸危機」會再現。

Monday, March 10, 2025

一位黑人科學家的智慧

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宇宙學家、行星科學家、著名作家和公共教育家。他幾年前接受訪談,令人開眼,我把大致內容記在這裡。



問:您想要對世界有甚麼影響?

我的影響是:人們從我學到東西,因而得到思考能力,在考慮我所教過的那些事物時不再想到我。他們能夠按照他們所了解的世界運作去自己思考,思考結果就與我無關。如果他們說「這是真的,因為是Tyson說的」,那我就失敗了,因為是威權教育--教育不是那樣的。

我要教你們在世界上如何思考。然後你說「我有一種新的方式來了解世界」,那麼你就能夠去開創,不必回頭,因為一種饑渴達到了一個新層次臨到你,你現在有了方法和工具去發掘。所以我的影響就是有其他人也受到影響,他們不必記得我教過甚麼。

我希望在我的墓誌銘上寫:「在你為人類贏得一些勝利之前,你要以死為恥。」人類的勝利不是自己的勝利--不是雕像,不是你的名字,而是生活比較好了。我想我們任何人都應該希望,這個世界因為自己活過一次而更好一些。這甚至不是說人們讚揚你,乃是說你做出了貢獻之後,不期待別人回報你。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必須尋找生活的意義。很多人尋找生命的意義,好像那是藏在甚麼地方,而我卻對自己說,除了尋找生命的意義,你應該還有更大的能力吧?你有能力創造出自己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被動地去尋找它。

所以對於我來說,我要創造意義。我今天比昨天增加了對世界的認識嗎?那對我來說增加了意義。我按自己的能力減輕了別人的苦楚?或按照推理我會改進別人的生活?我意思不是說我花一整天去做了甚麼而忽略自己,但我若有機會,用一個小小的姿態來全然增加別人的生活意義價值,我就會去做。因為我若能花10分鐘帶給別人快樂或啟發,那我不這樣做就是不負責任。

假如愛因斯坦在這裡,我們和他談話--我們花好幾個小時問他問題,但有一個問題我們決不會問:您從哪個大學畢業--我好去同一個院校。我相信所有來參加座談會的人,他們讀過哪一所大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甚麼動議?他們的驅動力是甚麼?他們自己的雄心和好奇心才是要緊的--這些都不是從學校學來的。

悲哀的是,很多學校把學生當作一個空器皿,倒入知識然後考你,你的分數高就得到表揚。人是那樣變成會推動世界變革的人嗎?我認為不是。學校應該為你保起碼的好奇心。你如果失去了一些好奇心--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奇心--趕快去找回來!

當你從學校畢業的時候,你的畢業典禮是一個commencement(意思是開端而不是結束)。你離校時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知道如何學習,我對一切沒學過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我會一輩子學下去。如果不是這樣,你就會變得思想僵化在你畢業那天所擁有的知識。而一輩子會常常回頭看而不是繼續成長。

問:您的父親/尊長對您有哪些影響是最大的,以至於到現在您還不忘?

答:對我來說,是父親所收集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告訴我。比如我父親在高中體操班,他們排隊準備進入田徑運動,那位教員指著我父親,用他作為例子說,他那種體格不會有出色的徑賽成績。所有人都看他,但他對自己說,誰可以說我不能做甚麼?我要做給你們看。從那時起,他每天鍛鍊,向參賽進軍,幾年之內成為世界級的運動員,有一年(1948)還成為奧林匹克中長跑第五名(600米項目現在沒有了)。

那時的運動員俱樂部有兩個:紐約俱樂部只接受白人更正教基督徒,Pioneer俱樂部接受有色人種和猶太人等等其他人,他們在練習時彼此競賽。父親的一位好友長跑衝線時聽見對方教練的話,就一舉拉開了與後面那位白人運動員的距離,他們決心為黑人爭氣。Tyson父親講這些往事時並不帶苦澀,他們坦然對待那些冒犯姿態(現在稱為microagression),反而從中得到激勵,要超過別人對自己能力才幹的期待--我從父輩的身上學到了。

我17歲時遇到對我影響很大的Carl Sagan教授。那時我正在申請大學,Cornell大學錄取了我,但我還不知該去哪一所大學讀書。我從9歲就對宇宙特別有興趣,他從Cornell寄來一封信,邀我到校園看一看,以便決定是否入讀。哇,他是很出名的教授,而我是17歲的(黑人)孩子,於是我乘公交車去了。

他下樓來接我,邀我到他辦公室,又參觀他的實驗室。最酷的是,他從身後的書架上,看也不看抓一本說「這是我的書」,在扉頁上寫「送給未來的天文學家Neil Tyson」,然後簽自己的名字Carl,說「拿去吧」。當晚我準備回紐約時下雪了,紐約12月份經常下雪。他把自家的電話給我,說萬一下雪不通車了,今晚可以來我家住,明天再走。當時我想,他為甚麼對我這麼好?我一個無名小輩,顯然他看我重要。我對自己說,若有一天我哪怕只是稍微出名,一定像他那樣對待自己的學生。

回到如何創造生命意義的話題,首先的問題不是我該到哪裏去尋找意義,而是我如何創造生命的意義。這個過程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

問:您有沒有在這方面幫助自己的孩子?您是教他們或傳給他們,讓他們問同樣的問題,還是任他們漫遊,自己尋找答案?

答:我對自己的孩子用的是非正統方法。我和太太討論過,無論培育孩子的方法如何,一定要保持他們的童年好奇心到長大成人。比如小孩不知道盛水的玻璃杯會潑會打破,你不要一味說「不要碰」,乃給他們機會開發,因為他們覺得周圍環境中一切都是新鮮的。

再一個例子:三、四歲的小孩下雨後看見路上的小水窪會好奇,媽媽卻拉他繞開,不要他體驗液體運作的效果,泯滅他的好奇心。只要沒有性命危險,哪怕多洗多擦,我會選擇不嫌麻煩,無論初中高中發生甚麼波折,讓孩子保留那一份好奇心。每個成年的科學家,都是沒有失去好奇心的孩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破碎的世界裡,而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讓人能夠從網上看到大千世界,就搞起部落主義。即使你從來不曾親自結識不同族裔、不同信念的人,你會看到人家在一起開年會、搞交流,即使只是在線上,你也會看到自己為甚麼和那些人不同。

在一個多元文化、信仰的地方,人們本該欣賞、學習不同的東西,而不該拿著放大鏡找差距,聲稱某群人比較優越。也許你可以在沙地中畫線,區分那些冒犯你、但沒有權柄在你以上的人,與那些有權柄而冒犯你的人。

不容仇恨語言把你吞滅,正如馬丁路德金牧師所說,「你若不彎腰,別人沒法騎在你頭上。」我長大時另外常聽見一句話:「棍棒石頭能打斷我的骨頭,而言語決不能傷我。」我們在外面遇到邪惡、討厭的霸凌,回家就背記這句話在心裡,這樣開發一套防衛系統,來對付那些讓人不快的人。這些年我很久沒有聽人說這句話了--在一個文明社會裡,我學到語言是會傷人的。

沒問題,我們來到一個啟蒙的新時代,了解到我們的情緒如何與周圍的世界互動,這是一個精神健康的進步。然而反過來看,人們不太能夠應付周遭或網上的霸凌,給你起綽號,對你說惡言...除了去找輔導人員,我不知道現在該怎樣防衛了。從我長大的那個時代,我會表示「不在乎你的話」不行嗎?

除非這人(有權柄)阻擋我實現某個目標,那我就要權衡一下。如果對方帶有某種歧視或文化偏見,那麼他們不掩藏也是好的。我會讓他們說出所有想說的話,然後說,嗯,那是你的想法。請問現在我需要怎麼辦?因為你擋在這裡,我需要從下面挖通?從旁邊繞過?從上面跳過去?還是硬闖過去?是的,我只好花更長的時間,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力--我只是換一天來面對的多少是同樣的那套阻力。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獲取最好的成績,但你若沒有得到盡可能好的成績,而有其它的志向,那麼不應該受到論斷。...

問:當你被問到一個自己不是太了解的話題,你如何回答或開始學習?

答:這個問題很好。我要先了解對方--我做教育,需要了解我的聽眾--你對我說話,我就會對你有一定了解,能夠看到你的學習接受能力如何。你是一個好奇的人,所以我會來到你的水平和你對話。我為公眾所做的知識普及,80%以上是出於責任,而不是出於某種雄心。

問:是甚麼東西給你這種責任感?

答:我解釋事物,如果我能夠解釋得比別人清楚,這對社會有好處(價值),而我若不做,那就是不負責任。

Friday, March 7, 2025

桑德斯回應川普國會講演

川普的講演除了空話、大話、假話之外,言之無物,至少我抓不住甚麼重點。他每次講演得內容,我只需要看看別人總結的要點就行,不放心一家媒體的總結可以多看幾家。昨天桑德斯參議員的回應做了一些簡短的歸納。當然如果您耐心聽過川普一個半小時的發言,覺得桑德斯的歸納有遺漏,歡迎在留言區指出。



首先是指出川普這次講的一系列令人討厭的老舊假話,都是右翼媒體歷來宣傳蠱惑,希望美國大眾能相信的。甚麼2020年他的「壓倒性多數」勝選結果是被「偷」啦,甚麼一月6日的國會山暴動是「愛」的表現啦,百萬無證移民參加了選舉投票啊,氣候變化是從中國來的騙局啦,俄烏戰爭是烏克蘭發動的啦,都是假話。

他還說幾百萬死人正在非法領取美國的社保福利--一個為砍社保計劃和解散政府部門做準備的宣傳--實際上,99%以上領取社保的人是他們多年辛苦工作納稅賺取的福利,沒有甚麼150歲、200歲、300歲的人在領取社保支票。

川普講演中那些引起憤怒紛爭的假話,是為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他基本上沒有講美國人民,特別是工薪家庭,現在最擔心的問題--那些關乎他們生活的大事--如何度過這段因為解雇和徵收關稅引起的通漲艱難日子等等,因為川普和他的億萬富翁朋友們不關心那些。

喋喋不休一個半多小時,他為甚麼不講美國勞工階級所面臨的真正危機?因為在他的就職典禮上,他身後那3名最有錢的億萬富翁--馬斯克、貝佐斯、祖克柏--以及他們後面站著的13名川普新任命的億萬富翁政府機構部長們,說明川普已不再掩藏自己代表了誰的利益、為誰服務。他們不關心普通美國人的利益。

桑德斯說,我們不是在向寡頭政治方向發展,而是已經住在寡頭政治的社會。現在,讓我們離開川普所描述的那個世界,仔細看看美國的實際問題。目前,美國有60%的人住在一種每月花光當月工資的情境中。我自己曾在這樣一個「月光族」家庭長大,了解那種每天盤算如何付租金、托兒費,或生病需要看醫生、車子壞了一時掏不出千把塊錢修理費怎麼辦,以及沒有車子無法上班,或擔心食品太貴無法給孩子提供足夠健康飲食的情形。

川普今晚講了那麼久,美國人面對的上面這些經濟現實一件都沒提。這還不說,大家都知道美國的醫療保健系統,不僅貴得不得了,還運作不良。美國是全世界所有富裕國家中,唯一不保證全民都能得到醫療服務的國家。

總統先生,您如果希望美國重新偉大,那麼請確保每個人,無論工資高低,都能夠看醫生、上醫院而不擔心付帳單。醫療保健是人權,但您今晚沒有提,也沒有解釋美國的醫藥為甚麼全世界最貴,有時是別國的10倍,或者為甚麼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吃不起醫生給他們開的處方藥。

總統先生,您的講演也沒有提到我國目前的80萬無住房人口,另有20萬人口每月的住房開銷超過他們工資的一半。我們面臨一場重大的住房危機,但似乎除了您以外所有人都知道,因為我今晚沒有聽見您提住房危機!

當今的美國有著空前的貧富差距。總統在就職典禮上所邀請的那三位億萬富翁,他們的財富總和超過美國社會下層1.7億人口(超過總人口一半)的財富總和。許多人過艱難日子,你們有誰今晚聽見總統講這個問題了?

總統先生今天還忘記提另外一件重要事情:美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比其它富裕國家短了4年。不僅如此,下層50%的工薪階級人口平均壽命還比頂層1%的富人少了7年。換句話,這個國家貧窮做工的人等於判過死刑,壽命短了好幾年。

如何應付我們星球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總統今晚也沒有提。大多數美國人都知道,過去10年是地表溫度創紀錄的10年。世界上到處發生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事件,從加州到北卡,以及印度、橫跨歐洲大陸,然而川普總統對氣候變化的問題無話可說,也許繼續增加鑽探開採「Drill, baby, drill」口號就是他的回答--那只會把情況搞得更糟。

不過,我的確聽見總統先生說到給所有人減稅了。比如服務員得到的小費不用納稅,你領取的社保和你超時工作賺的錢不用納稅等等。這比起他要送給1%億萬富翁的好處,只是一點零錢。根據稅收和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計算,川普如果真正實行出「美國第一」的經濟政策,包括他今晚講了很多的進口關稅,95%的美國家庭會看到付多了稅錢,只有5%的首富能看到所繳的稅減少了很多。

今晚,川普大力敦促國會通過他的一個「big beautiful」預算法案。你知道裡面有甚麼?砍掉$8800億美金給窮人的醫療補助(Medicaid)--他在講演中沒有提這個$8800億削減,我猜想他可能忘了。有人估算那相當於$3600萬大人小孩失去醫療保險,總統的長篇大論對這件事卻一字未提。

大砍醫療補助基金還意味著老人院失去贊助,他們的服務機構有三分之二的基金來自Medicaid,失去資金就要關門、解雇或顯著減少服務。另外,美國有3200萬人在社區保健服務中心看診,砍掉Medicaid計劃所有接受服務的人來說是很要命的。川普今晚對這些事全都沒提。

川普不光砍掉醫療補助,還要砍掉$2300億的食品和營養補助計劃。你能想像那些億萬富翁階級,擁有自己的私人島嶼、飛機遊艇,遺留財富給子孫後代不愁吃喝玩樂,居然還試圖從低收入孩子的口中奪取一點食物的錢來讓自己少納稅嗎?

過去幾周以來,川普和他的馬斯克DOGE忙著寫電郵隨便解雇幾萬名聯邦政府工作人員。你們也許有人會說,「那很糟糕,但不關我的事,因為我不在政府中工作。」但我想要你知道,如果馬斯克那幫人今天能夠隨便解雇,你想他明天會不會在人工智能大發展時,也隨便同樣對待你和你的家人?我們必須起來反對這種不顧法律的威權式做法。

美國成立250年以來,第一次有一位總統背離民主原則與威權主義國家同盟。不,我們決不離棄受到俄國獨裁者普京侵略的烏克蘭人民。我們一定要起來捍衛民主,而不是和獨裁領袖站在一起。

無論川普要把美國帶到哪裡去,我相信美國人民要我們做的是:結束一個腐敗的競選融資體系--這個體系允許一些億萬富翁買下選舉--像馬斯克這樣的人能夠花$2.7億,幫助川普當選,然後由他來支配政府運作。國會中若有人反對以色列總理內塔胡尼亞的加薩轟炸,就會有百萬美金來支持他/她的競選對手--這簡直是發瘋。川普今晚自然不提這件事。

我們需要一個民主的公共選舉制度,讓每張選票只代表一個人,而不允許億萬富翁買下他們的競選人。而且,我們不應該給億萬富翁們減稅,倒應該要求他們付出他們的一份公平稅務。我們還必須提高聯邦工人的最低時薪,從$7.25到最少$17,並且讓工人容易加入行業工會--工會是防止和阻止企業違反勞工法的--明天我就要提出這項立法。

我們不要削減社保福利,反該擴大社保福利範圍。我們要除掉那些不容富翁支付更多所得稅的荒唐「上限」,以延緩社保基金75年內不至於破產--那個上限讓億萬富翁與大卡車司機繳納差不多相同的社保稅。我們國家有20%的老年人年收入還不到$1.5萬。

我們需要加入其它為所有人提供公共醫保的發達國家行列,建立一個給所有人的Medicare計劃,而不是砍掉醫療補助計劃。我們還需要與醫藥行業的貪婪做鬥爭,要求他們只收取在其它國家銷售的同樣價格(比美國便宜了一半)。

關於建造房屋,美國各地必須為低收入人群總共建造至少400萬套便宜住房單元,阻止企業房主每年亂漲租金,以及限定租金上限;我們需要為勞工階級提供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我們的年輕人必須都有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就是設立免費的大專和職業學校,取消學生債務;是的,我們能夠藉著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來替換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統,同時創立薪資優厚的就業機會。

今天晚上我聽見川普先生大談「自由」。很好,在一個自由的社會,婦女必須能夠決定有關她們自己健康、生育、生活的大事,而不是必須受州政府或聯邦政府的規定限制。我聽說你們有很多人對於最近華盛頓特區發生的事很憤怒很沮喪,也許還感到有些無助。在這個特別的歷史時刻,我要說:

失去希望不是你的選擇,放棄鬥爭是不可接受的,我們都沒有躲藏的特權。這太重要了,讓我們決不忘記,真正的改變是幾百萬普通美國人起來,反對壓迫和不公正,抵制專制手段。這就是歷史--是勇敢的人們起來面對天下無敵的大英帝國創建美利堅的歷史,是廢除奴隸制運動的歷史,是勞工運動的歷史,是民權運動的歷史,是婦女運動的歷史,是環境保護運動的歷史,是同性結婚權利的歷史。

是的,寡頭們的勢力極其強大。是的,他們掌控了我們的經濟,他們擁有媒體,他們對我們的政治體系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但我從心底相信,他們可以被打敗。如果我們團結在一起,不容他們用我們的膚色、出生地、宗教信仰,或用我們的語言、性取向來分裂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同心,圍繞一個大家共同受益而不是少數人受益的目標,世界上就沒有甚麼東西能阻擋我們得勝。讓我們同心向前!謝謝大家。

我覺得桑德斯參議員上面這篇講演倒是滿有總統國情諮文的味道。

Wednesday, March 5, 2025

火箭女郎表演

一排「玩具兵倒下」--這樣的表演需要何等的合作與信任!



無線電城火箭隊(The Radio City Rockettes)是聖誕季節的一個重要特別節目,她們每年在紐約市舉行。其中一種舞蹈叫作「木偶兵遊行」,從1933年開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就一直非常吸引觀眾。

一排木偶兵倒下去是這個舞蹈的高潮。36名火箭女郎排成一排--她們按身高排隊,最高的站在中間,最矮的站在兩端,好像一列骨牌倒下。這個表演堪稱「團隊合作的終極展示」。

Monday, March 3, 2025

沒有公平公義就沒有和平

Ed Trevors是加拿大聖公會的牧師。他的教會有個油管頻道,經常對美國的基督徒說話,因為「美國一打噴嚏,加拿大就感冒」,美國近年來出現不少談吐禱告好像基督徒、講道號召支持川普的一些媒體人物,居然沒有美國神學家或牧師出面撰文或理論,只有一些非正式的政治屈從表態。

順告,「美國一打噴嚏,加拿大就感冒」現在恐怕有所改變了,因為第二屆川普剛上台就把兩國的盟友關係搞壞了,莫名其妙地要為「毒品偷運」問題對他們徵收關稅。川普還把美國與歐盟的關係搞壞,從支持和供應烏克蘭武器改成和普京唱同一個調子--把已佔領的土地割給我,我就給你一段時間的「和平」。呃,烏克蘭的稀土礦美國也想要一半?動腦筋瓜分一下吧。...

我們不知道川普和普京前幾天背著澤連斯基都談了些甚麼,也許普京給了一些指示。本文是Trevors牧師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美,與川普進行礦產資源會談搞崩後發的一段評論解釋

有人提出我們應該為澤連斯基總統禱告,為烏克蘭的和平禱告。嗯,不錯。請大家不要停止禱告。但我們今天要談談這件事:川普說澤連斯基還沒有預備好接受和平,他說得也不算錯。澤連斯基總統在離開白宮後接受Fox電視台訪談,說「我國人民還沒有預備好,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要的和平,我們要的是--還我國家」。

澤連斯基總統講得很好,因為他的話突然讓我想起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他有句話特別觸動了我,他說這不只是20%領土的問題,這是一些人的「家園」。我們一般說到戰爭侵略,總會想到一張地圖,其中紅色部分是被俄國占領等等。但是戰地後面是人群面孔,地圖上沒有。「我們的人民想要奪回他們的家園、他們的社區,他們想要回他們的孩子,要回他們的戰俘...」,澤連斯基為我們所有人找回了地圖後面的人群面孔。

這裡講的不是領土,不是礦產資源,不是烏克蘭所儲藏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是人們的家園和社區,是城鎮鄉村、人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人們失去的是他們和孩子出生長大的地方,是老鄰舍關係,生活在任何地方都再也不像回到家園。而和平,那不是一個缺乏公平公道還能夠有的東西。

烏克蘭沒有辦法說它願意放棄20%的領土就完事,因為那個地方出來的烏克蘭人永遠會覺得不公道,平靜表面之下到處有火藥,隨時可能爆發--你不會有和平,因為不公平。

所以川普說對了,澤連斯基還沒有預備好接受和平。但他預備好讓國家康復,一個完整的國家對烏克蘭人非常重要。彌迦書6章8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其中怎麼沒有「和平」呢?而耶穌說「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意思是別人起衝突,去幫助解決衝突的人有福了。

我會說,澤連斯基決定把恢復國家完整放在首位,因為百姓只有住在一個仁慈、有公平的社會中,才會有和平。如果一個百姓彼此仁慈、公平相待,大家住在一個公正的社會中,那麼自然有和平。和平不是鬥出來的,而是大家都致力於做仁慈、友愛和公正的人,結果就是和平。

追求和平很好。假如過幾天,他們簽了合同,上帝賜福他們。然而,「沒有公正就沒有和平」,抗議黑人Floyd被警察害死遊行時有人喊這個口號,人們起來反抗壓迫時喊這個口號。這不是一個威脅,它不是說「你若不給我公正,我們就奪去你的和平」,而是說若沒有公平公義就不可能有和平。若不是大家都感到有安全、有保障、有朋友們的支持,公正感得到恢復,就不可能有和平。你遭冤屈苦害,有人願意為你兩肋插刀很重要。

澤連斯基還沒有預備好接受和平?他預備好接受仁慈和公正了,他預備好得到盟友堅強支持了。在他得到這一切之前,和平是不可能的。我不會責備他沒有預備好接受和平,自從俄國進犯烏克蘭,根據聯合國人權辦公室上週報告,烏克蘭單單平民死亡就有一萬兩千多人,其中將近700個小孩。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被打亂,多少人的家園遭到剝奪--沒有公平公義就沒有和平。

如果美國、加拿大、歐盟希望看到和平,我們需要鼓勵大家坐在一起,了解需要恢復的是甚麼,了解公平公義對於各方是怎樣的形式。我們基督徒還需要記得「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我們作為大國,需要願意起來做和平的仲裁和調停者,鼓勵各方對敵國施仁慈,甚至在別人的和平對我們自己不是那麼重要的情況下。

締造和平也並不是將各方拉在一起簽署協議而已,迫使遭受脅迫方屈從霸凌方,那不是締造和平。締造和平需要將雙方帶到一個比較平等的地步,還要堅持各方得到仁慈和施仁慈、公正給對方。

烏克蘭和俄羅斯,需要平等、公正的協談,兩國都願意努力學習好憐憫與謙卑敬畏他們的上帝,才會得到真正的和平。願那些尋求公平公義、或被人看到扮演公平公義角色的人,了解和平的代價和得上帝祝福。

Friday, February 28, 2025

基督信仰的「末世觀」回顧

英文末世論Eschatology,字面意思就是「研究關於末了的事」。末世論讓基督徒能夠了解,上帝的應許如何成就,以及基督如何再來等等。可惜很多基督徒一聽見末世論這個詞,就會馬上聯想到世界結束時的戰爭等等令人懼怕的東西。在美國文化中有不少書籍、電影,都把末世當作災害、暴力、世界末日的同義詞。

然而,我們不應該把末世論當作流行文化故事中的那些因素。末世論神學其實是基督教信仰中一個很不尋常的範疇。末世論儘管是關於「末了的事」,你若對是否能看到上帝成就祂的應許沒把握,末世論是鼓勵你不斷向前看、不要灰心喪志的。正如保羅所說:「我們這短暫而輕微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林後4章)

耶穌在四部福音書中常常有意宣講上帝的國/天國。有時他確實提到上帝國度和審判的關係,說哪些人不能進入上帝的國等等。然而他大多數時候是描述上帝國度,勉勵眾人向四周看,因為「天國近了」。(猶太人避免提「上帝」,所以以猶太聽眾為主的馬太福音寫「天國」。)

耶穌有很多比喻用「天國好像...」開頭。他描述埋在田裡的寶貴珍珠,邀請所有的普通人來赴上帝的宴席,並且像小孩子一樣謙卑的人在上帝國裡最偉大等等。在「山上寶訓」中,耶穌說在天國中,溫和謙虛的人要承受地土,饑餓窮乏和渴慕公平公義的人要得飽足,受到辱罵的人要得祝福等等。在希伯來聖經中,先知提到一個「把刀打成犁頭,把矛槍打成鐮刀」的時候。天國的特質完全打破了我們正常的思考方式,這是上帝所應許救贖的核心。

1978年,美國長老會(PCUSA)通過/採納了關於末世論教義的一篇解釋文章,其中不僅解釋了改革宗的末世觀,還解釋了它對基督徒生活的實際意義。這篇文章的要點列在這裡:
  • 當我們思考「末了的事」時,上帝的主權是最主要的細節。這是我們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認信內容,要了解上帝的最終目的。
  • 我們對主權上帝的責任,是宣告和展示祂的愛,分享耶穌的福音--未來不是可怕的,乃是安全穩固的。上帝的目的在耶穌身上顯明,必帶來圓滿的成果,而我們的回應就是彰顯上帝的仁愛,宣揚耶穌的福音。
  • 所有的受造物必將完全得贖,因為上帝樂意救贖--把萬物從罪孽、敗壞、死亡的綑綁中解救出來。也許我們現在還看不清楚進程,但上帝已經應許了要救贖。
  • 信靠上帝的主權和救贖有甚麼賞賜?我們得到的是盼望,而不是懼怕。
  • 這個盼望讓我們現在就能夠展示上帝國度--它會是個甚麼樣式。
  • 這個盼望不是毫無根基的樂觀,乃是知道上帝必定救贖萬有,必定戰勝邪惡勢力。所以,我們與這些邪惡勢力的鬥爭不是徒勞無用的。
  • 在改革宗傳統的眾教會,人們對於末世論的立場各式各樣。然而各分支有個很強的神學原則是大家必須保留的,就是我們只有一個恩典之約、一個立約百姓、一個救恩盼望、一個基督要再來、一個復活和一個最後審判。
對於那些關心上帝國度何時顯現以及如何顯現的人,聖經有一點很清楚:我們不知道也不應該去猜。因為耶穌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我們可以確信的,就是藉著耶穌,上帝的至高權能是可信靠的。我們所必須接受的不是只一個假設而已。

啟示錄的結尾清楚告訴我們,滿有信心地期待基督再來,等候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悲傷、哭泣」的那一天。這就是我們所盼望的上帝國度。

至於上帝國度何時顯現以及如何顯現,學術界分為四派:時代倫的前千禧年派(相信教會將在末世大災難前被提);歷史前千禧年派(相信基督已來,上帝國度的初階已開始,祂還會再來結束歷史);後千禧年派(相信教會將在末世大災難後被提);無千禧年派(相信教會時代即先知說的上帝國度時代,基督將回來審判世界和建立上帝的永恆秩序)。

也許你會看出來,歷史前禧年派和無千禧年派很類似。兩者的不同在於:一派相信未來仍會有個「7年大災難」發生,另一派不信。相信無千禧年派的神學家包括奧古斯丁、改革天主教的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無論你接受哪派學說,千萬不要給別人扣「不信派」的帽子。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25

SpaceX在太空研究領域

近年來來我們時有看到報刊標題,報導SpaceX公司作為一家私有企業的航天技術突破--它的飛船成功發射或成功停靠太空站啦等等,說得好像SpaceX在開創新領域。一直在做科普講演的令人敬重天文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對此很不高興。他說,SpaceX沒有哪個項目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沒有已做成功的。為此他特別製作了視頻說明。

「Elon宣布他要將無人駕駛飛船送到火星。考慮到他並沒有做過甚麼NASA在太空領域尚未做成的事,最近幾周我和他爭吵了一下。NASA在太空研究領域仍舊領先。所以當我看到一些報導標題就很驚訝,因為馬斯克基本上把我實際的話扭曲了--不光是扭曲,還在聳人聽聞方面更勝一籌。」

話說2012年,NASA委託馬斯克的SpaceX輸送物資到太空站。那次他們有了「在太空開創新領域」這樣的新聞標題,煞有介事地問「私有企業是否要領先...」這類問題。人家NASA運貨到太空站好六十多年了,一旦私有企業開始做這件事就要領先是甚麼道理?

人類文明史上最昂貴的技術研究項目向來是國家出於地緣政治考量來承擔。當人們充分了解這類項目的費用和風險之後,私有企業才進入領域,看它們能不能從中賺錢。Tyson博士說這是很正常的發展曲線:

「如果需要花的錢不是太多,那麼私有企業也可以做,因為風險相對低,不至於超過他們的開發預算。但我說的是重大國家資源分派,好像中國建造它的萬里長城,或者歐洲建造讚美神的大教堂,這種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心血的項目,諸如阿波羅登月或二戰時生產核武器的曼哈頓項目,都是由政府發起的,讚美上帝和紀念帝王功德,從國庫拿出錢來。私有企業做了甚麼呢?他們回到NASA飛船的軌道,而NASA在1962年就送John Glenn上了太空環球軌道,並安全歸來了。」

你甚麼時候會在一個領域領先?你要走別人尚未走過的路,做別人尚未做過的事。這通常是風險很大的,除非回報很清楚,投資人不願擔當這種風險。而對於國家政府來說,這種投資只要能有地緣政治上的回報,它們是不需要經濟回報的。世界大國勢力從來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Tyson博士解釋說,「毫無疑問,SpaceX可能在工程製造方面節省了資金。所以你可以說,在太空開發的工程領域,特別是在衛星碎片的回收和重新利用技術上,SpaceX開闢了新領域,他們獲得了很了不起的進步。不過我還是不會說SpaceX推進了太空開發新領域。」

有家媒體為此採訪Tyson博士:您說SpaceX從來沒有任何新成就嗎?Tyson博士從來沒那麼說,那是吸引眼球的標題。他說的是私企若想做國家政府所做的事,風險投資人一定有一場嚴肅的對話,不過5分鐘就會結束--很簡單,費用太高、風險太大,想不出會有怎樣的回報:

「假如有一天美國政府出於某種地緣政治考量,打算把人送上火星,而NASA沒有開發現成的登火星火箭、馬斯克說他能夠很快推出新的火箭、NASA可用他的火箭上火星,那的確很可能實現。不過我要強調,那一定是NASA發起的項目,美國納稅人出資,而不會是私人企業公司發起的,因為你不可能指望從中賺錢牟利。」

馬斯克宣布他的公司幾年內將要發送無人飛船到火星,這真是太棒了。無人飛船是裝備了載人設施的,但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載人,免得還有某些影響載人安全的系統故障正在清除中。這樣的開發研究屬於新的太空領域,因為從未有人把人發送到火星。不過,我們還不知道他將宇航員帶回地球計劃的細節。

因為你的火箭如果能夠載人,那麼我們需要知道這些細節,除非宇航員願意不再歸來。而我們都知道火星尚未預備好接待人長期居住,所以單程輸送人到火星的工程,如同馬斯克所設想的移民火星,必須等候將火星改造成人類可居住、生物可存活環境的技術發展成熟(叫做「火星地球化」Terraforming)。在那之前,你必須能夠把人安全帶回地球。

從地球到火星,完成任務走一個來回至少需要幾年時間:你要考慮在兩個星球軌道之間利用最少的能源來輸送飛船。從地球軌道進入火星軌道要用將近一年,你必須等候一個兩星球相對位置和方向最佳的時機發動飛船輸送,回來也相似,你必須等候這兩顆行星軌道的相對位置和方向最合適的時機。Tyson博士說他很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拿美國NASA主導的人類登月與返回計劃Artemis來說明,這是一項機器人與人類的國際合作探索月球的項目。歸來的第一台無人宇宙飛船準確落在一定的海域,很成功;第二階段是載人但不登陸月球,只飛越月球做測試、收集水文等等數據;第三階段才是載人登月,逐步實現常駐的目標。這和我們的阿波羅項目類似,一小步一小步邁向我們的太空目標。

太空項目,特別是載人飛船,是致力於減少風險的。Tyson博士希望SpaceX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順利好運。

Monday, February 24, 2025

大選教訓:經濟政策

《The New Republic》是份1914年創辦的小報,旨在工業革命和大規模移民運動中引進自由大膽的新式思維。現在它的文章不斷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比較包容、比較民主的公民社會,以及如何在一個不平等現象猖獗的時代爭取比較公平的政治經濟。

前幾天它有一篇對2024大選進行反思的文章,到底是甚麼因素讓許多美國人把票投給罪犯川普,以至於他現在能夠大刀闊斧破壞三權分立體制和嘗試獨裁手段?專欄寫手Michael Tomasky提出三個方面的教訓:經濟、文化、媒體。本文只介紹他說的經濟政策方面的問題,供參考。

民主黨沒有強調它的經濟政策要如何改變。Tomasky把經濟在選舉中的作用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與賀錦麗以及她的競選活動有關,另一部分關乎過去四十年來民主黨的經濟政策思想和政策制定。

首先總結一下民主黨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轉變的需要:

在羅斯福時代,民主黨人都是凱因斯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遵循John Maynard Keynes的大蕭條時期理論,相信大眾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推動經濟活動,因此政府願意採取措施來推動需求,尤其是在經濟低迷時期。推動需求可能意味著大規模的公共投資;但也可能意味著減稅。工薪階層手上有錢一般會去花錢,而富翁則傾向於囤積多餘的金錢。(沒錯,賀錦麗提出的減稅方案是正宗的凱因斯主義經濟學)。

連共和黨的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也自稱是凱因斯主義者。然後美國出現了滯漲,強調供給推動財政的經濟理論出現了,建議降低稅率和放寬管制等等,就是以Milton Friedman為代表的弗里德曼主義,自稱「新自由主義」,其實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經濟霸權。甚至民主黨政府官員也接受這理論,有位民主黨前財政部長曾說,「任何一名誠實的民主黨人都會承認,我們現在都是新自由主義者。」

拜登試圖改變這個情況。自從2011年秋在紐約發生「佔領華爾街」運動,人們開始意識到大公司的貪婪和社會的不平等,拜登就開始接受了「中間向外」經濟學--相信經濟增長不是來自於減少監管和為富人減稅,而是來自於幫助小康階級和工薪階層更有保障的生活和投資。拜登這個任務其實很艱鉅,等於在政策制定的背後推動一場劃時代的變革。

然而拜登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他的立法成就包括基礎設施建設、CHIPS和科學法案、減少通貨膨漲法案等等。目前,僅根據基礎設施法案的條款,就有超過6萬6千 個項目正在施工中,問題是人們不知道或感覺不到。在就業方面,一位白宮助理告訴Tomasky,這些法案創造的就業機會,有70%到80%都流向沒有大學文憑的人,而且大多數都在紅色或紫色州,但很多人都沒聽說。

當然,這些支出也確實導致了通貨膨漲。經濟學家對此持有不同看法: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將比較多的責任歸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引起供應鏈問題和能源價格衝擊,儘管政府支出也起了一定作用。但那些叫聲最響的人,包括共和黨政客和右翼媒體評論,全都說是拜登政府(而不是川普政府)支出引起了通漲。他們故意忘記川普2020年的《關懷法案》花了$2.2兆美元,在財政上比拜登的$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還大。不消說,拜登為壞事承擔的責任比較多,而為好事獲得的讚譽比較少。

再談談賀錦麗參加競選。她作為前檢察官,頭腦中的經濟那根弦不太突出,上次競選總統時她也沒怎麼談經濟。她的確提到「我們現在的經濟並沒有為勞動人民服務」,但除了提出為小康和工薪階級實施最大的減稅,幾乎沒說自己當上總統會怎麼搞經濟。凱因斯主義政治上安全且無可非議,但她沒有多加利用。

去年9月底在匹茲堡,賀錦麗競選團隊發布了一本82頁的經濟計劃小冊子,裡面有些很好的想法,特別是對首次購房者提供巨額稅收抵免。賀錦麗競選團很謹慎,儘量不與拜登政府有任何重大不同。在匹茲堡演講中,她對加密貨幣表示開放,拒絕了拜登對加密行業大致上敵對的態度。(拜登治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加密行業發起過多次訴訟。)

此前,《大西洋》報在選舉後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拜登政府的語氣發生了變化:「賀錦麗在競選初期把川普描繪成企業利益的走狗,稱自己是大企業的無情對頭。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不少發言人猛烈批評川普效忠寡頭」,然而到競選後期,「這種反對精英代表民粹的傾向忽然消失」--據說有人影響她離開了(人民尋求改革的)民粹主義精神。

公平地說:賀錦麗必須走一條很難以走的路線。她需要對總統有忠誠,因為作為副總統如果不忠誠就會引起爭議;同時她又需要證明自己是獨立自主的。在經濟方面,這意味著要堅持拜登經濟路線並加入自己的看法,同時也要批評通貨膨漲,並將自己與通貨膨漲區分開來。

賀錦麗在這一點上處理得不好,她未能顯出自己的獨特。10月初她在「觀點」節目中,被問及會採取哪些與拜登不同做法時,她回答說「我想不到任何不同做法」,這很糟糕。其實她若能表達對政府成就的自豪感,然後對政府開支提出一兩個溫和的警告,或強調她對住房問題的標誌性經濟理念,就會處理得不錯。在節目中,當她終於有機會說出自己會做的不同事情時,她再次表達了謹慎中立:她會任命一名共和黨人進入她的內閣。

民主黨需要從這得到什麼啟示?他們必須全心致力於拜登試圖做出的基本歷史性變革。他們不能接受右翼(某種程度上是主流)的說法,即拜登經濟路線是徹底失敗。拜登執政期間創造了約1,600萬個就業機會,製造業蓬勃發展。(拜登時代的立法使得工廠開設成為可能,而川普無疑會因此獲得讚譽,另外拜登時期的工資增長遠超物價增長等等。)

民主黨的確需要對通漲保持謹慎,但不是所有的事都和大型政府項目有關。他們可以強調很多與大筆支出無關的事,清楚告訴工薪階層選民和家庭,民主黨是站在他們這邊。例如大型地產業亂漲租金,是住房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拜登抨擊這些大業主,但也是幾乎沒人知道。展望未來,民主黨需要確保人們了解他們的立場--選民若清楚了解他們是站在租房者一邊(全國大約三分之一人口租房,其中大部分是工薪階級),肯定會多投些票給他們。

說到底,大多數勞工和小康階級都或多或少地有生活困難。只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這些爭扎:是政府和精英們縱容、道德混亂?抑或企業權力過大,而體制從來沒有追究它們責任?二者非此即彼。共和黨已牢牢採納前一種論點,而執政黨必須提出問題所在--不受制約的公司權力。由此邏輯,民主黨人也需拒絕一些企業捐款。他們若從這些大型企業得到數千萬美元捐款,則根本無法認真對待任何監管,無論是加密貨幣或打破技術壟斷,從中漁利者不能監管這個行業。

政治上沒有靈丹妙藥。很多選民現在已經根本不相信政府會採取任何措施來幫助他們。民主黨需要耐心,嘗試民粹主義一次後就認定它沒用是不行的。右翼經常與「精英」階層有衝突--好萊塢、高等教育、科研發現等等,而民主黨人針對經濟上的精英--億萬富翁、大型企業等等,鬥爭卻不冷不熱。人們注意到,他們似乎害怕利用民粹主義口號來呼籲改革,川普倒是從來不怕。

但他們也需要聰明。他們需要選擇好鬥爭對象。在聯合健保公司的總裁Brian Thompson被殺的六週前,還沒到大選,康乃狄克州參議員Richard Blumenthal發布了一份嚴厲報告,揭露了聯合健保公司和另外兩家醫保商所採用的令人憤慨的拒付率。但後來怎樣了呢?賀錦麗本應抓住這一切大聲疾呼。

欺詐老人的保險公司,你不可能發明出比這更好的惡棍了,但民主黨大多數時候不講這類故事。他們確實講了與墮胎權有關的精彩故事,例如肯塔基州勇敢無比的Hadley Duvall倡導婦女保健權利。但他們不知如何講述反企業的故事--坦白說,他們怕講。這種狀況要改變。這樣做並沒有太「左」,只是表達對工薪階級的支持。告訴民眾你是站在他們這一邊。

民主黨的Bernie Sanders參議員多年來一直強調走凱因斯主義經濟路線,現在看他顯然正確。最近他到處去講演很受群眾歡迎,反對寡頭政治,希望有幾位共和黨眾議員被選民說服,不要再支持共和黨那些糟糕的肥上瘦下稅務政策。

Saturday, February 22, 2025

幽默諷刺歌:買了個總統

Cathy Fink & Tom Paxton是兩名出色的民間歌手。下面是她倆用億萬富翁馬斯克口吻唱歌:

Oh I bought me a president I did, I did (3X) 我給自己買了個總統
It only cost m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我只花了兩億半

And the president’s a puppet howdy do, howdy do (3X) 總統是木偶,你好你好
It only cost m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我只花了兩億半br>
Now a quarter billion people gonna be unemployed (3X) 現在兩億半人要失業
It only cost m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我只花了兩億半

And the poor’ll go hungry, but I don’t care (3X) 窮人要挨餓,我倒不在乎
It only cost m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我只花了兩億半

And you’ll in a pickle oh, yes, you will (2X) 你會卡在困難境地,會的
You’ll be in a pickle and it won’t be dill 你會卡在那里,但不是醃泡瓜
And you won’t hav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而你不會有兩億半

Oh a quarter billion here and a quarter billion there (2X) 這裡那裡兩億半
Oh a quarter billion here, hey, life ain’t fair 這裡兩億半,生活不公平
You may be outta money but I don’t care 你可能沒錢了,但我不在乎

Oh the law doesn’t matter to a guy like me 像我這樣的人不在乎法律
Cause I got more billions than the deep blue sea 因我口袋深於藍天有許多億
You can sue my ass to eternity 你可以起訴告狀我不怕
But you can’t beat a billion billion dollars 你打不過億萬億萬美元

Oh I bought me a president I did, I did (3X) 我給自己買了個總統
It only cost me a quarter billion dollars 我只花了兩億半

Thursday, February 20, 2025

關於氣候變化的假信息

兩個用戶眾多的社交平台Facebook和Instagram,其母公司Meta決定停止對社交媒體進行事實查核,還要減少內容監督。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些平台上的內容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令人擔憂的是,放任亂七八糟的內容橫行,可能為很多錯誤訊息打開大門,包括災難發生期間的誤導性虛假敘事的傳播。DePaul大學教授Jill Hopke,特別在專家資訊網站撰文,談社交媒體上關於氣候的假信息傳播問題

Meta在臉書上推出氣候科學資訊中心,以應關於氣候問題錯誤訊息是在2020年。而現在,與Meta合作的第三方事實查核人員會標記虛假和誤導性的貼文。然後讓Meta決定是否要為這些內容貼警告,或減少公司算法對這些內容的推廣力度。

Meta的事實查核政策優先應付那些瘋傳傳播的假訊息、惡作劇和「即時流行、有壞影響、可證實的」虛假聲明--Meta明確說這不包括主張虛假的觀點內容--挺合理是嗎?現在,公司將於今年3月終止與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的協議。

這對於遏制氣候變化方面的假消息有甚麼影響呢?Hopke教授研究氣候變化的信息交流情況,她說事實查核能夠幫助糾正政治上的錯誤訊息。人們的信念、意識形態和先前知識,都會影響事實查核的效果。找到符合聽眾價值觀的信息,並利用他們比較信賴的人來傳遞信息(比如相信氣候正在變化的政治保守派團體),會有幫助。呼籲共同的社會規範(例如減少對子孫後代的傷害),也很重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熱浪、洪水和火災越來越常見,災害損失也越來越大。極端天氣事件往往引起社交媒體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激增,有關帖子在危機期間達到高峰,但很快就下降。使用AI軟體創建的低品質虛假圖像(所謂的「AI slop」)在危機期間增加了網路上的混亂,例如,去年秋天Helene颶風和Milton颶風相繼來襲之後,社交平台X上瘋傳了一些AI生成的假照片,一名小女孩懷抱小狗在船上瑟瑟發抖。

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與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區別在於分享者的意圖。錯誤信息沒有故意誤導的意圖,而虛假信息是為了欺騙而分享誤導性或虛假的信息。2023年夏威夷野火爆發後,Recorded Future、微軟、NewsGuard 和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各都記錄了中國特工針對美國社交媒體用戶搞的有組織宣傳。

在社群媒體上傳播誤導性信息和謠言並不是一個新問題。然而,並非所有內容審核方法都能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且有的平台改變了其處理錯誤信息的方式。例如,X平台用Community Notes,一個用戶生成的標籤,來取代災害發生時揭穿虛假的謠言控制功能。

X的Community Notes成了Meta總裁祖克柏的靈感來源。問題是虛假敘事傳播太迅速,研究發現Community Notes的回應太慢,無法在虛假貼文受到廣泛瀏覽時立即阻止其傳播,因為是靠用戶群體來揭穿真相。

關於氣候變化錯誤信息具有「黏性」。人們一旦反覆遇到,就很難從頭腦中擺脫出來。此外,這些信息削減了大眾對既定科學的接受度,讓你所分享的更多科學事實無法阻止有關的虛假言論傳播。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並且是由人類燃燒/釋放溫室氣體造成的,這個事實能夠讓人們避免相信錯誤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這可以減少相反的虛假言論的影響。所以,人們在收到假信息之前得到警告非常重要,能夠遏制其傳播。這樣做在Meta的社交平台上恐怕變難了。

隨著即將到來的Meta政策改變,您將成為臉書等等App上的事實查核員。防範關於氣候的錯誤訊息,最有效的方法是預先提供準確的信息,然後簡短地警告人們一些錯誤傳說的存在,解釋為什麼那些說法不準確,重申事實。

在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期間,人們迫切需要準確可靠的資訊來做出救命決定。這樣做已經很有挑戰性了,例如2025年1月9日,洛杉磯郡緊急事務管理辦公室錯誤地向1000萬人發出疏散警報。在危難期間的信息真空中,來自用戶的揭穿真相行動太慢,無法與有組織的虛假宣傳相比。

Meta的內容審核政策和算法的改變,讓誤導性內容和徹頭徹尾的虛假內容快速且不受控制傳播狀況可能會變得惡化。美國民眾普遍希望信息業能控制網路上的假信息,相反,大型科技公司似乎要把事實查核的責任留給用戶。

Tuesday, February 18, 2025

放棄角色責任的NPC國會

Ezra Klein是一名美國政治評論員和記者。他以寫博客出名,因為他對美國一系列政策分析很深入。這段視頻是他對當下共和黨人政治立場的分析和評論,我把他說的主要內容寫下來--他批評當下國會的不作為。

這幾年網上的右翼媒體很喜歡給政治左翼起綽號--叫NPC,就是Non-Player Charactor的簡寫。這個詞是從電子遊戲來的,指遊戲中那些電腦編程控制的自動人物/角色,並沒有自己的思維,因而不會臨時想起來要做甚麼。馬斯克就很喜歡貼這類沒有特徵、只有自由派口號的面孔形象,來挖苦政治左翼--他們以為自己能夠自由思考,其實思想和言論是受控制的。

這類諷刺也不是毫無道理,政治上的自由派有時會附和別人,有時太擔心得罪人,有時又對體制過於不滿(希望改變)等等,但NPC挖苦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慶賀--右翼保守派常常顯得過分願意得罪婦女啦少數族裔啦等等--我想說甚麼就說甚麼,即便是招人討厭或損失金錢,so be it!他們不相信體制,否定很多傳統價值,乃相信各種陰謀論。

這簡直成了川普主義右翼的記號:我們不順從舊框框,乃是尋求言論自由的黨!Klein評論說,這正是美利堅所需要的--活動玩家,而不是被編了程的NPC!來到2025年,美國政治的確出現了很要命的NPC問題,不過他說這次不是左翼了。

實在說,川普政府這次做的事,或他說他想要做的事,早就在談論了。政府的規章程序太多,雇用或解雇一個民政辦事人員是很困難的;即使DEI政策的目標很好,很多做法並沒有達到目的,有的還反而把問題搞得更糟了--沒有人去好好檢查一下,拋棄不好的做法;對USAID進行審計是應該的,也許改用現金資助某些機構,或直接提供醫護支持,好過現行的某些援助方式;是的,政府的貨物採購管理軟件,或電子服務的維護,都出奇地繁瑣...

這些問題的存在早就出名,媒體在選舉之前就嚷嚷很久了。現在馬斯克的DOGE突然進來亂砍,你可以怪民主黨人,他們沒能夠早早開始多投入精力,認真解決政府效率問題。比如一個加油站要建電動車充電器,需要領$73萬嗎?拜登政府為建充電器撥款$750億,到他任期結束時只建了幾百個充電站,效率太差。這恐怕是川普能夠勝選的部分原因。

這當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看這還沒有雞蛋價格重要。但是人們覺得政府不行的時候,承諾改變的黨就比捍衛制度的黨有吸引力了。馬斯克說這次選舉授權共和黨大改,他不全錯--不然共和黨不會在川普當選時同時贏得國會兩院。共和黨掌控兩院,即使無民主黨人贊成,立下幾條新法律不是不可能。何況一月份有個民調,顯示54%的民主黨人希望他們的國會代表能與川普協商立法。

可一個月後,二月份的民調發現,有65%的選民希望自己的國會代表全力反對川普所做的任何改變。這說明川普在一個月內燒掉了不少政治資本,為甚麼呢?如果川普想要改變政策,他應該通過國會。國會能夠利用各種權力,搞很大的改革,而不必像現在這樣,處處被法庭判為不合法和叫停。

他們要的不是政策改變--他們不想一字一句地檢查USAID,找出哪些做法好用,哪些應該廢除。他們不想花功夫思考新的民政服務規章,在道德倫理、獨立性、隨機應變之間找到平衡點--川普要的是權力,結果他們試圖拆毀我們的治理系統,而不是改變法律。

他們找到系統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把著火的賽博卡車(馬斯克的一個品牌車)從那裏開過去,這個薄弱環節就是國會。川普政府可以奪取國會權力的原因,就是他們把國會中的共和黨人變成了放棄行動責任的NPC。

國家系統的薄弱環節,可以追溯到國父起草憲法的時代--麥迪遜認識到人能夠治理他人,無法治理自己,所以人民需要組構有互相獨立的三個國家權力分支,每個分支都維護自己的權利,來彼此制衡。

毫無疑問,憲法有意設立國會的權力在三個政府分支中為最大:僅有國會可以掌控國家稅收和資金使用;國會可以推翻總統的否決;國會可以彈劾聯邦法官、內閣官員,甚至彈劾總統。為甚麼?因為參議員是各州選的,眾議員是按地理分區選的,假定他們代表了全國各地每個區域的特別利益,所以權力永遠是分開的,無法搞中央集權。

起草憲法的國父很正確,可是他們搞錯一件事:他們從來沒想到國會可以分成黨派。多年來他們的設想也基本上行的通,因為每個政黨都不是鐵板一塊,地區太廣,議員們總有不同的主張、不同的意識形態理念。

不錯我們兩黨制很久了,但我們的兩黨差不多等於四個黨。在第20世紀,民主黨其實可以分成我們現在的自由派,和南方試圖維護種族隔離的一派;共和黨也分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保守派,和北方黨內的自由派。所以咱們可以真確地說,當你說你屬於共和黨或民主黨時,我們不知道你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1973年,民主黨的喬拜登參議員反對墮胎合法化,而共和黨的尼克松總統提倡全民健保和創建環保局--很多政策都常有兩黨的支持。

1964年的平權法案通過,沒錯是由一名民主黨的總統推動起來的,但國會中的共和黨人的支持才是這項立法通過的關鍵。當尼克松總統扣押國會撥款時,國會1974年起來通過一個法令,捍衛國會兩黨的預算權力,眾議院只有6人投反對票,而參議院無人反對。當水門事件開始暴光時,勸說總統辭職的是國會中的共和黨人。

那時是那時,來到2025年,川普剛上台就扣押國會已經分派的資金,冒然藐視國會幾乎全數通過的授權法令。他還試圖清除國會設立的各種機構...只有法庭對川普還是個障礙,國會兩院現在都不做為。國會中的共和黨人贏了這期選舉,本來應該立法支持川普的改革(這不等於支持他搶奪權力),然而他們現在都選擇「躺平」,放棄國會權力變成NPC了--他們不是不能捍衛國會權力,乃是不要做出行動。

我們看到的是,憲法結構崩潰,和兩黨制的國家化--現在如果是民主黨多數掌管國會,那麼他們會制衡川普總統,但現在是共和黨多數,所以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現在要看是哪個政黨掌控國會,以及那個政黨如何行動-是政黨之間在爭權力,而不是與需要制衡的另外兩個權力機構爭權。

2005年,布什總統提名最高法院人選,請參議院公正徹底審查一下資格,當時共和黨人控制參議院,認為她不合格/不可靠,勸她辭退了。然而,現在的共和黨人卻不會對川普總統有任何制衡行動。川普提名的那些顯然不合格的內閤成員,儘管參議院的共和黨人明知他們不合格,不想投贊成票,但川普提前給他們施壓,結果最後還是紛紛低頭屈膝--有個億萬富翁馬斯克太厲害,揚言誰敢不贊成川普提名的人,誰就會在下次選舉時在選區內遇到馬斯克厚金支持的其他候選人。

對於民主體制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地奇怪:一個人可以隨意揮舞金錢大棒,來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並能讓人害怕到這個程度。

一個能夠聽見反對聲音的政府是比較強大的。馬斯克用他的錢來威脅國會裡共和黨人的不同聲音,來支持川普所做的一切,讓川普現在看起來好像一個強人。然而將來他提名的那些重要官員失敗時,人們為那些災難責怪川普,或者財政部的支付系統遭到破壞、耽誤運行時,經濟一時陷入混亂,整個國家看起來就會弱得多。

在短期內,沒有人反對讓你顯得強大,然而從長遠看,成功才讓你顯得強大。共和黨若能展示它過往所聲稱的價值觀就很棒--願意捍衛自己的權力、不信任體制內的權威、樂意辯論那些當權者不願辯論的問題--可惜我們現在從一個不作為的NPC國會看不到這些。共和黨人現在都以服事川普的野心為要,國會變得靜悄悄,大家等著法庭去判決。

也許法庭還能夠運作,但體制設計不是這樣的,我們的體制失敗了。

Sunday, February 16, 2025

加州住房為何這麼貴?

加州甚麼都好--宜人的氣候、陽光明媚的海灘、好萊塢和雄偉的金門大橋等等--就是住房太貴了。

昂貴的住房幾乎影響到全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決定人們能夠在哪裡生活、不能在哪裡生活、和誰一起生活、孩子可以在哪裡長大、在哪裡上學、人們可以在哪裡工作、以及每天的通勤時間有多長。

住房是加州一些最緊迫危機(如無家可歸和貧困)的根源,我們面臨的大多數挑戰都因便宜住房相對稀缺而變得更嚴重。昂貴的城市迫使更多人通勤上班,這意味著更多的駕駛、交通和溫室氣體排放。

這種情況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以改善加州民主體制為使命的獨立媒體CalMatters常常發表一些記者的調查報告。我在這裡把他們對加州住房問題的介紹記在這裡。

1960年代末,典型的加州房價值是一般家庭年收入的四倍多,如今的房價值已達到十一倍以上。加州住房成本與全國平均數目擴大,根據2022年人口普查數據,加州房屋中位數價格幾乎比全國高出2.5倍。改變利率也沒有甚麼幫助:新冠大流行期間,美聯儲壓低借貸成本,結果更多的潛在買家進入房市,加州待售房屋短缺,價格上漲了;2022年利率提高,本來就供不應求的房屋更少人想賣,價格又上漲了。

結果,加州人住在自己購買房屋中的比例很低,全國倒數第二。而且你若比較加州的白人和黑人,非拉丁裔白人擁有自己房屋的比率是黑人的兩倍,也就是說,黑人(和拉丁裔)比較多地擠在一起住,也比較容易被房東驅逐。不少人攢了些錢,但還是買不起,只好租房,這就把租金推高了。

全國房租最昂貴的十大城市,其中五個在加州。鑒於房租高,公司願意支付高一些的薪水,但薪資上漲往往跟不上房租上漲。目前超過一半的租客感到負擔很重,因為他們拿出超過30%的月薪支付房租。你如果拿出月薪的一半以上支付房租,就叫做「租房負擔沉重」--加州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感到租房負擔沉重。家庭收入越低,情況越嚴重,而有色人種的情形比白人差。

再說說無住房人口不斷增加的問題。準確數目很難追蹤,但根據每年彙編的州政府緊急過渡住房服務數據,一年中任何時候,都有低收入家庭或個人需要求助,人數越來越多,其家庭收入也越來越高--2024年的數字還沒有出來,2023年加州有30多萬人求助,其中11萬多是全家大小一起--比2017年翻了一倍!

失去住房的原因各式各樣:忽然失業、精神疾患發作、吸毒嚴重、變成家暴受害人等等。沒有證據顯示加州出現這些社會弊病的機率高於其它州,調查結果表明,加州無家人口問題比其他州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經濟適用房。其它州也一樣,當地租金越高,無家人口越多。

加州的住房供不應求。幾十年來,需要的房屋數量與已經建造的房屋數量差距越來越大。過去十年來,加州人口基本持平,這個差距開始縮小,但非常非常慢。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加州經歷了適度的建設熱潮。截至2024年,加州人均住房數量比1991年以來任何時候都多,每萬人口達到3,789套住房。但實際情況恐怕沒有這麼好,因為每套住房單元居住的人口越來越下降了。

紐森州長曾定下目標,在2030年之前蓋造250萬套住房,相當於每年建造31萬多套,加州遠遠達不到這目標,而且恐怕不需要那麼多。

蓋造速度緩慢的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住房開發的成本變高。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份住房創新報告,從2010年至2020年,加州建造多戶住宅的成本飆升了大約25%。根據加州消費指數,這幾年的主要都市建設成本每年增長9%以上。

平均而言,2018年加州每平方英尺的建築成本比十年前高出$44美元。數據表明,灣區的建築成本每平方英尺上漲了$81美元。而建造經濟適用房的成本比市價房屋還貴。為甚麼會這樣?土地成本、許可證延遲、借貸成本、各種當地收費、和訴訟威脅等都加在一起了。

有補貼的住房一般都領取到政府資金,所以必須遵守更高的招標、薪資、環境和公共設施要求。但其中特別大的問題是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相對短缺。儘管2009年至2023年間獲準建造的單元數量激增230%,但工人數量只增加了45%。專家說建築工人短缺的原因是嚴格的移民法、整體勞動力市場趨緊、並且建造民居無法與薪酬較高的商業建築競爭。

建築成本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在加州的大多數主要城市地區,獨棟住宅的價格大多與地皮價格掛鉤。開發商會優先考慮高端項目,因為即使是最便宜的預製單元,也會有高昂的固定成本。土地昂貴的原因除了供應不足,還有越是依山傍水和令人嚮往,就越昂貴。

在全美最受地理限制的15個大都會中,有7個位於加州令人垂涎而非常昂貴的海岸線。許多這種地方還對施工地點、時間、方式和數量設定了額外的限制,這一切都使住房更難以滿足需求。

現在看看加州居民反對蓋造新房屋的問題。年輕的購屋者、附近的企業、新搬來的人、還有開發商都很歡迎蓋造新屋,然而在社區已居住多年的人往往會擔心,新的開發會降低他們自己物業的價值嗎?或導致租金上漲嗎?還有些人不願意建築工地在附近,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菜園被新公寓大樓的陰影遮蔭。

幾十年來,加州的土地使用都是嚴格的地方性規劃,反對改革的人有充分的機會來拖延、阻礙或縮減擴建規模。阻礙的工具包括分區用地的限制(zoning)、冗長的項目設計審查、加州環境法案、停車和其他便利設施要求、以及障礙重重的審批流程。在加州的可開發空間最稀缺的地方,你會發現這類限制額外多。

這些對環境、交通擁擠、高檔化蔓延的擔憂,或希望維護社區「特色」的擔憂,稱為「別在我家後院」主義(NIMBY)。無論NIMBY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它讓加州的開發門檻更高,以至於許多城市新增住房的速度無法跟上人口或就業增長的速度--這難免意味著上漲的房價。

從2012年,加州開始解散一些「重建」機構。這些機構本是當地投資和重建貧困區域的機構,可是法律規定,他們應該向市政府提供有保障的現金流,用於補貼住房--高達房產稅增加額的20%。結果這些機構紛紛結束,加州經濟適用住房最大的非聯邦資金來源也隨之結束。

根據加州住房合作組織的數據,加州對建造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從2013年均$13億,下降到2018年的少於$5億。紐森執政期間發行了新債券、採取了罕見的稅收措施,以及預算充足時的一次性大量融資。然而,為加州低收入群體建造住房的成本仍在快速上漲,經濟適用房倡導者仍然希望有長遠的資金來源。

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致,所以很難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的意見。詢問一些政客,他們會責怪當地那些NIMBY阻撓者。有人主張把一些允許當地人發言的程序除掉。然而,支持這些政府規章的人很多,除了老式的NIMBY派,還包括:環保分子、建築業團體、反高檔化人士--他們多少希望保持原狀,市政府也不想放棄任何干預機會。

也許你還不知道有個1978年通過的加州13號法案,影響了加州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個提案把房產稅限制在房屋購買時價格的1%,並將每年稅率的漲幅限制在2%。這樣一來,市政府把地批給住宅建造商,從稅收角度看就遠不如批給商業建造商。不過,立法分析辦公室調查結果說,一個城市對不動產稅或銷售稅的依賴並不能很好地預測其土地使用決策。

即便如此,較低的房產稅率使得許多房主能夠繼續持有價值飆升的房屋。這也意味著擁有大房子的空巢者不必忙著縮小住房規模,他們為新買家騰出空間的財務壓力很小。限制房產稅的另一個後果是地方政府需要尋找其他資金來源,比如向房地產開發商徵收費用。平均而言,加州徵收的開發商費用是全國最高的,使得建造新房屋變得更難。

論到加州有關法令,州政府從前覺得蓋造房屋應該由地方政府的決定。但自從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州議員得出結論,州政府需要確保加州建造更多的房屋,即使這意味著要壓倒不情願的地方政府、環保人士和工會。他們新近通過的法案從根本上有很大改革,雖然在推動建造方面仍進展緩慢。這些法案列出來:
  • 2018年的一項法律賦予州政府住房監管機構更多權力,迫使地方政府規劃更多的住房開發。
  • 2019年的一項法律允許每個後院建造ADU(附屬住宅單元),使地方政府比較難以阻止房主擴建。
  • 2019年的另一項法律限制了部分(而非全部)房東每年可以漲多少租金。
  • 2019年的另一項法律禁止地方政府減少境內已經允準建造的房屋總數。
  • 2020年一項法律允許開發商大幅增加建房密度,只要屬於「可負擔」。
  • 2021年通過了一項法案(SB 9),要求各城和郡允許在指定為單戶住宅的地業上建造複式住宅(duplexes)。
  • 2022年的一項法律允許商業區的倒閉企業樓房改建為公寓大樓。
  • 2023年,舊金山有位參議員更新了一項2017年法律,擬建的公寓若有一些單元留給低收入租客,則免於環境訴訟或地方審查。

Thursday, February 13, 2025

防火疏散不簡單

從手機上收到野火通知會令人困惑。向窗外看,沒有煙霧。街對面的鄰居反應?一個人悠閒地遛狗,另一個人平靜地收拾小包,而第三個人似乎在準備度為長假。

通知會建議你拿起「應急包」,但當你發覺自己沒有準備好時,可能會恐慌。於是趕快搜尋當地的緊急管理網站以尋求指導,發現自己忽略了許多重要文件,比如出生證明、備用手電筒、孩子的藥物、手機充電器等等。沒等你整理好思緒,第二條通知來了,這次是叫你撤離。

把東西裝上車、招呼孩子或小貓、搞清楚該去哪裡——面對危險,人們可能會慌張。當你開車出去時,你會發現街道上出現了交通堵塞,附近冒出了黑煙,鄰居們還在裝他們的車。

這種混亂凸顯了火災疏散的最壞情況--導致延誤,增加疏散人員的危險,使緊急救援人員的前往變難。Boise州立大學的Ashley Bosa教授研究自然災害,他們正在開發模擬計算程序,來幫助社區了解,哪裡的居民可能最需要幫助?免得在發生災害時產生疏散瓶頸

做好受災準備非常重要。因為沒有準備而帶來的疏散延遲,或無法安全撤離,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僅對那些試圖逃離的人,而且對處理危機的救援人員和緊急局面管理人員也是增加危險。

2009年,澳洲Victoria野火造成172人死亡。天氣預報曾警告,高溫伴隨極低的濕度,火災風險較高。人們看待危險、環境、他人的反應,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反應速度。過往的疏散經驗也有影響。

近年來,城市與野外交界處的人口迅速增長,意味著更多從未體驗過野火的人生活在火災高風險地區。這些地區的疏散路線也往往較少,使得大規模疏散比較困難且耗時。更複雜的是,大火發生在過往不發生野火的地帶,或者在非典型的野火季節。這些氣候轉變使社區和緊急應變指揮小組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疏散撤離方面。

Bosa教授說,電腦計算模型可以幫助人們發現風險,並應對這些挑戰。她帶領一個災害與氣候適應力研究團隊,正在開發這個計算系統,來模擬社區居民在發生火災時應對的情形。

根據通知的時間和火勢的移動情況,計算結果可以幫助緊急救援人員了解疏散路線,哪裡可能出現擁擠阻塞,還可以幫助消防管理人員了解哪些社區可能需要比較快地送通知,或需要比較多疏散幫助。

研究人員調查愛達荷州和俄勒岡州的社區,要評估那些居住在野外和城市交界處的人們如何看待野火風險,要他們為撤離做好準備。透過這些調查,他們能夠了解這些居民會採取哪些疏散路線、他們計劃駕駛多少車輛以及他們打算撤到哪裡。他們還能判斷居民的疏散準備程度,或他們是否想留下來並試圖保衛自己的家園。

有了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模擬算出緊急疏散整個社區需要多長時間,還能夠顯示哪些地方可能出現疏散困難。這樣他們就能幫助居民了解如何調整疏散計劃,以確保每個人比較安全地撤離。

雖然許多野火多發地區的居民知道風險,但有知識不等於知道具體的準備。Bosa教授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彌合這兩者的差距。比如人們聽說應該準備「應急包」,但人們卻常常不太了解或忽視藥物、重要文件、寵物用品等必需品,直到最後一刻。

在野火期間,清晰及時的通訊也至關重要。疏散警告訊息,例如「準備」,「上車」,「出發!」目的都是促請具體行動,但其有效性取決於居民對警告系統的理解和信任。延遲或混合的信號會造成混亂。

隨著許多社區的野火風險不斷上升,做好準備已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需。緊急通知因州和縣而異,所以請查看當地的緊急事件管理辦公室,了解預期情況並註冊警報。大家都做好準備可以幫助社區避免一些最具破壞性的火災影響。

Tuesday, February 11, 2025

蜂蜜其實沒有楓糖漿好

蜂蜜和楓糖漿含有不同類型的糖。其中果糖(fructose)比蔗糖(sucrose)甜。你如果把蔗糖作為甜度基準100,那麼葡萄糖(glucose)大概是70-80,果糖大概是130-140,而乳糖(lactose)是20。

蜂蜜含有大約40%的果糖、30%的葡萄糖、以及少量的麥芽糖和蔗糖。

楓糖漿含有大約60-65%的蔗糖、3-4%的葡萄糖、1-2%的果糖。

以上講的是100%純品,不是勾兌過的東西。看來,蜂蜜也許比楓糖漿甜些,不過你如果比較這兩種天然甜味劑,楓糖漿似乎有營養多了。

微軟的AI聊天(Copilot)告訴我:蜂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而楓糖漿則因其富含鈣、錳和鋅而聞名。

研究發現果糖攝入量過多會引起健康問題:新陳代謝紊亂(糖尿病、肥胖症等等)、肝臟(脂肪肝)、心臟(TG高血脂)、消化吸收(果醣過敏引起的拉肚)等等。當然,從消化吸收角度來說,你的新陳代謝如果正常,吃整個果子比吃提煉出來的糖獎好了不知多少倍,因為果中的纖維保護你不生病。

如果比較價錢,楓糖漿似乎比較昂貴,也許是因為採集樹液比養蜂困難或麻煩?楓樹只生長在一定區域的環境中,而蜜蜂雖然也受到氣候變化衝擊,是否幾乎到處可養?

Sunday, February 9, 2025

國際開發署是幹甚麼的?

最近幾週,川普政府凍結了美國的對外援助,任命國務卿盧比奧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代理署長,並宣布對這個機構的活動進行審查。美國人一般對於提供國際援助不太關心--我們可能都不大知道,關閉或重組USAID是很嚴重的事件嗎?

Brookings政府治理研究學會的專家們評論了這件事,指出它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很重大。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學會網站的評論文章:The implications of a USAID shutdown

Scott Anderson博士認為,川普政府最終可能會因違憲而放棄將USAID這個機構廢除的行政令。USAID最初是肯尼迪總統1961年一個行政令成立的,但國會自1998年就立法外交事務的管理,授權和定期分派資金給USAID。並且去年3月進一步立法,禁止任何人不經有關國會小組委員會允准、試圖重組或改造USAID。

所以,總統其實是無權擅自宣稱他有權力關閉這個機構的。2月3日,新上任的國務卿盧比奧宣布他代理USAID總管,通知國會他要領導「審核」工作,並「與國會磋商」而行。

Vanda Felbab-Brown博士說,廢除USAID遠不止於停止救人性命,更會損害美國多項優先事務。USAID的主要任務,除了減少疾病和死亡,主要是(威慑)預防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鼓勵在各國(反對獨裁手段)的民主多元化進程,捍衛(少數派)人權,鼓勵落後地區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防止環境破壞。

這些構成「軟實力投射」,以對抗俄國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反美姿態、活動的影響力,有助於防止各國陷入債務和外交屈從的陷阱,讓中國壟斷重要礦產和戰略地點。目前,USAID是打擊莫斯科錯誤虛假訊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也阻止了非洲、中東和亞洲部分地區的恐怖主義活動,並預防致命疾病的蔓延。

Jeffrey Feltman博士指出,美國突然中斷支持USAID讓脆弱的以巴停火協議面臨危險。以巴停火協議是去年11月27日在拜登政府和法國的斡旋之下達成的,內容包括以軍撤出黎巴嫩,真主黨撤軍和解除武裝,黎巴嫩武裝部隊(LAF)部署至黎巴嫩南部。LAF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重啟美國軍事訓練和裝備計劃--這個計劃由美國對外軍事融資(FMF)部門出資,現卻被川普的這個行政令叫停了。

Caren Grown博士表示,撤銷USAID會影響到男女平等的經濟繁榮與健康計劃。在川普第一屆期間,2017年簽署《婦女、和平與安全法案》--第一部承認婦女多面角色的立法;2019年2月啟動一個《婦女全球發展與繁榮》(W-GDP)倡議,鼓勵婦女創業發展。

然而這一屆的川普完全放棄了男女平等發展的原則,撤銷USAID阻礙了這一進程。突然停止對女性農民的資助,停止救命醫藥的供應,停止在90多個國家收集健康、營養和人口趨勢的數據,更破壞了美國作為可靠合作夥伴的信譽。

Michael Hansen博士認為,關閉USAID對於美國教育部是個警告--下一部可能會被砍掉的對象。共和黨人質疑教育部很久了,大概覺得孩子從公立學校出來,思想都過於開放。他們是在野黨期間質疑,一上台執政就對改革教育部不那麼起勁,川普也同樣。教育部的結構或預算改變也必須有國會批准,大家公認改造或關閉它是不現實的。

然而,上週馬斯克的所謂「政府效能部」(DOGE)用強硬手段關閉了USAID。社交媒體上湧現出川普政府要對教育部採取的類似手段--強迫教育官員「休假」,關閉撥款運作等等。這些行動會引起貧困地區的教師立即失業、兒童立即失學。

George Ingram博士呼籲國會立即出面阻止DOGE非法解散USAID的行動。然而,人們現在懷疑川普政府「與國會磋商」的誠意。

Thomas Pepinsky博士寫道,關閉USAID不僅不合法,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這個機構在世界各地是美國外交的強大支持機構。它一直與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合作,促進和鞏固當地的發展建設。

正如Ghulam Omar Qargha博士所說的,國際援助的目標多種多樣,從利他意圖到促進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許多援助計劃幫助年輕人就業、提供救生護理的診所、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增加幾百萬兒童接受教育的機會,而美國耗資$9,000萬美元的教育計劃,優先考慮的是政治抱負。在北約國家,USAID的主要任務是反叛亂而不是發展。

Landry Signé博士指出,撤銷USAID會特別影響到美國與非洲的關係,而非洲的繁榮與美國的繁榮息息相關。關閉非洲的USAID會因此威脅到國際安全,而削減對那裡的衛生計劃和資助,則傳染病會危害到美國人的健康。如果美國撤軍,它就有可能在非洲的地緣政治競爭中輸給中國、俄羅斯和海灣國家--這些國家正透過與非洲加強經濟、軍事和重要礦產合作關係,努力深化與非洲的聯繫。

非洲將決定世界的未來,因為到2050年,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將來自非洲大陸,他們將推動創新,走在解決全球挑戰的前沿。美國現在削減USAID,等於在非洲放棄關鍵的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

Molly E. Reynolds說,川普政府/馬斯克的DOGE解散USAID,其實是攻擊國會權力的一個行動。USAID是否表現了美國的浪費和腐敗?我相信在任何機構都會發生趁機肥己的人或事,但你要看這個機構的大方向。我聽見人說那是美國人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更多評論請參考BBC發表的消息和解釋

Thursday, February 6, 2025

無法無天的億萬富翁

馬斯克正在展示他那無窮的富翁勢力。《政客》雜誌的Hugo Lowell報導了馬斯克對政府運作的空前影響,特別表現在川普對DOJ和FBI空前的掌控,以至於無論他如何無法無天,甚至讓白宮官員都感到吃驚的罪行,政府執法部門能夠不對馬斯克表示任何異議。

這幾天各界報導很多,馬斯克的所謂「政府效益部(DOGE)」,人們搞不清那是聯邦政府內的一個部門,還是體制外的一個私有咨詢機構,並沒有適當的國家憲法授權與透明問責約束。然而DOGE已派出六、七個團隊到不同的政府部門去,無視國會對這些部門的授權和年度撥款,試圖逼工作人員離職,或交出各種國家機器運作的資料(比如聯邦對內、對外的支付系統),或強行關閉某些部門...

總統沒有這樣的權力。比如美國的國際開發署(USAID),是國會立法創建和撥款運作的,只能由國會修改立法來改變運作,不能隨便誰想要宣布解散它就解散。

Lowell說,我們(媒體)現在回到一個每天解讀川普的白宮言行、猜測他下一步目標的日子。川普重新上台不到兩周,我們已經看到他為聯邦政府帶來的各種極不尋常的騷亂,因為他想要按自己的設想搞單一行政,直接指揮所有的內閣部長。

最顯著的是法務部(DOJ)幾十位職業偵探官員,以及那些曾經參與過協助調查他那兩起聯邦罪案的特別檢察人員,都被他解雇。這種沒有正當理由和剝奪程序的解僱是非法的,預計遲早會提起訴訟,不過馬斯克支持他。

在聯邦調查局(FBI),代理副檢察長臨時局長被指示解雇所有的高階主管,提交所有涉及調查J6暴亂案件工作人員的名單,人人都擔心了。仔細深究,這些備忘錄並非來自有關的DOJ臨時代理官員,乃是直接來自川普。這種直接插手的做法違反權力分開彼此制衡的集體協作原則,而DOJ和FBI是容許其它無法無天行為的關鍵。

這些胡作非為正值國會兩院休會,昨天議員們陸續回到華盛頓特區,有兩位民主黨參議員立即寫信給政府問責辦公室,要求就馬斯克非法侵犯財政支付系統數據的事件展開調查。他們是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的資深成員Elizabeth Warren,和財政委員會的資深成員Ron Wyden。

他們指控川普新任命的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逼退財政部的首席職業官員David Lebryk,批准馬斯克的DOGE人馬,悍然侵入聯邦政府的支付系統。這個支付系統含有幾百萬人的個人隱私信息--你如果領取社保或者納稅,那麼你的銀行帳號和社保號碼存在這個支付系統中。並且那些為你提供服務的社區非營利組織和醫療服務機構,他們的經營都指望政府資金補助。

Warren和Wyden提出的犯罪調查項目:
1. 馬斯克及其團隊成員是在什麼情況下被允許訪問財政部的聯邦支付系統?
2. 他們訪問了哪些具體系統?
3. 財政部的哪些人員向馬斯克及其團隊成員提供了存取權限?
4. 白宮或Bessent部長是否對職業官員施加了不當壓力,要求得到此項權限?
5. 得到授權存取這些系統的人員是否接受過適當的訓練和許可?
6. 這些人訪問了這些系統中的哪些信息,他們用這些信息做了什麼,以及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
7. 有哪些法律、規則、法規或政策來保護與這些支付系統相關的隱私,包括根據美國法典第26章6103條款對稅務資料的保護?其中違反了哪些法律規章或政策?
8. 有哪些法律規章或政策是保護經濟和國家安全的(例如防止項目或個人錯過付款,或防止將系統關鍵信息分享給外國對手)?這些法律規章或政策是否受到違犯?
9. 一旦獲得這些系統的存取權,馬斯克或川普政府的其他人可能透過「單方面限制國會批准特定用途資金的支出」來非法「實施政治議程」。是否有預防這種濫用行為的保護措施?
10. 財政部支付系統對於確保支付國債和避免違約至關重要——而當馬斯克和其他人獲得訪問權限、Lebryk先生被休假時,他是負責制定財政部門為避免債務違約而採取非常措施的關鍵官員。Lebryk先生的離職是否增加了國家債務違約的危險?
11. 馬斯克的X宣布將與Visa合作推出支付系統,計劃於今年推出。這就產生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獲得這些支付系統存取權限的個人可能會利用透過此存取權限所取得的資訊來謀取私利。是否有適當的保護措施來識別和管理有系統利益衝突的人員?
12. 馬斯克的特斯拉工廠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繫,他的工廠在中國的產量最大,且受到中國政府的優惠待遇。美國是否有適當的保護措施來識別和管理存取支付系統的人國家安全風險?

今天有位聯邦法官臨時阻止了馬斯克團隊繼續訪問聯邦支付系統數據的惡行,但沒有人知道他已經搞了哪些破壞。有個人說他已經把那些敏感的個人資料交給他的AI系統了--所有報稅的人、領取聯邦福利的人、接受醫保補助的人、需要政府更新你的護照、郵寄你包裹的人...要小心了。

Tuesday, February 4, 2025

國會笑料

這位Sean Casten是眾議院伊利諾州第六選區的議員。他的發言中有可笑的挖苦和諷刺,化嚴肅的責備為笑料。



議長先生,女士們,先生們,趕快起立,準備迎接大驚奇。

請看,這是一個普通的文件夾,裡面沒有任何隱藏的分隔袋。然而,裡面藏著一只你所看不見的兔子...看見了?

如果你喜歡這個魔術,你就會喜愛川普宣告的國家能源緊急事件,完全靠你想像出來。不過,任何一個招徠遊客看(拙劣)表演的人都知道,每一分鐘都會有路人出現,相信你的那一套...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拜登政府的政績:創建了1600萬個就業崗位,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所有國家中,讓美國有最快的經濟發展,不容石油需求增加,戲劇性地減少了煤炭的使用,接受了比較清潔、比較便宜的高效能和可更新能源。

美國成功切斷了經濟發展和化石燃料工業發展的聯係,給了美國人更多的熱量、更多的光、更多的能源、更多的金錢。這就壓低了國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使得化石燃料生產商把產品出口到不那麼發達的國家和比較「划算」的市場去。

現在,你別太快說沒有能源緊急事件。在我們可憐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看來,他們正在失去市場股份,他們賺了比較少的錢。不過他們在川普那裏找到盟友,畢竟他是2020年逼沙地阿拉伯減產、從而抬高了石油價格和利潤的人。對了,川普是個確保美國人多花錢買汽油的人--Tadah(看哪,他成功了)!

別犯傻了,不過你要是犯傻,就來找我開派對,我能夠解決你所有的無形兔子問題。

(川普這次上任第一天宣告「國家能源緊急事件」,目的大概是讓化石燃料公司不理會任何規章制度,放手開採。)

Sunday, February 2, 2025

FDA:食物染料

Liberty Vittert是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數據科學教授。她就FDA最近禁止在食品、藥品中添加3號紅色染料發表了一篇觀點文章在《國會山報》。

3號紅色對人真的那麼有害嗎?要看這項禁令後面的數據。FDA官方的說法是,根據一個Delaney條款,3號紅色需要禁用。Delaney條款規定,如果發現某種食品添加劑會導致動物或人罹患癌症,FDA就不允許使用。然而,有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添加劑會導致老鼠生癌症已經30年了。

仔細看看,這項1980年的研究是針對動物而不是針對人。而且僅涉及70隻小鼠,這項研究的規模很小。報告說如果3號紅色佔它們飲食(即大量的玉米糖果)的4%,那麼大約20%的小鼠會患上(大多良性的)甲狀腺腫瘤。

Vitter教授說,相比之下,治療乙型糖尿病和減肥的Ozempic也存在同樣問題,但無人禁止那種神奇的靈丹妙藥。Vitter教授的快速粗略計算,得知一個人必須每天吃100杯玉米糖果,3號紅色染料才會佔飲食的4%。你如果這樣吃,不等患上甲狀腺癌就(患其它病)死了。

不過,3號紅色會導致兒童過動症嗎?2023年,加州在審核了一些研究報告之後,相信有關聯,禁止了3號紅色。但這些研究的關注對象,是已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童,而過動症和攝取3號紅色之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的發現。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患有ADD或ADHD,3號紅色不會對你產生任何影響。

比較有趣的是,所有顯示兒童注意力下降與攝取3號紅色之間關聯的研究,都是基於家長和老師的主觀評估。Vittert指出,教師沒有看到統計上的顯著變化,而看到輕微的變化是一些家長。是家長比較了解自己的孩子,還是老師?有繁忙不太注意孩子的家長,也有一天到晚觀察細緻的老師--如果老師沒有看到3號紅色引起的注意力變化,那麼它會引起多動症的說服力就很差。

也許,有些東西比3號紅色更糟糕,FDA應該增加警告,比如Ozempic。美國人重視減肥,因為肥胖症引起很多疾病。他們更換飲食、加強運動,或者來快的--注射Ozempic。然而,Ozempic制劑的副作用是沒有人需要的。你最好搜索調查你所服用的所有藥物,有些東西在美國沒有遭到FDA禁止,原因可能複雜。

除了3號紅色(櫻桃紅)常用在冰棒和蛋糕裝飾軟膏裡,常用的食物染料還有40號紅(深紅)在運動飲料、調味品中;5號黃色(檸檬黃)在軟飲料、薯片、爆米花中;6號黃色(橙黃)在醬汁、烘焙食品和蜜餞中。而糖果是使用所有這些人工合成化學染料最多的產品。

也許,食物染料沒有比空氣中、水中無處不在的塑料微粒或病毒細菌危險,但它們肯定不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

Thursday, January 30, 2025

聖經到底講了甚麼故事?

聖經是一本重要的書,可是它實在是太厚了。它由很多卷書匯集在一起,是很多人在很長時期內寫成的。但這些書共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聖經講的到底是甚麼故事呢?它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萬物的作者,美善的起源,叫做上帝。祂用大能為黑暗混亂、尚未創建的世界帶來秩序、美麗,創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園子。祂所有創造中的最高傑作叫作人(希伯來文adam),是上帝按祂自己的形象造的。

上帝委託人來代表祂自己,治理這個美麗的世界--利用地上所有的潛能,去開創更多的秩序和美麗。這就是人的故事--用他們的能力去做有意義的工作,帶來更多的生機。但問題是:怎樣來做呢?

人面臨一個抉擇,這個抉擇用一棵果樹來代表。人可以選擇與上帝合作,信靠祂的善惡知識帶領找到自由。或者他們可以抓權,自己來界定善惡,而且上帝警告了:那樣會死。

他們聽見一個黑暗、神秘的聲音,告訴他們選擇很簡單:吃那樹上的果子,那果子會讓人得到隨意治理世界的能力和自由。於是他們吃了那知識果,結果是變得互相猜疑,彼此感到需要自我保護。吃那果子的結果,導致人際關係的破壞,人用暴力爭奪勢力,最終導致整個文明世界(巴比倫)重新定義了善惡。所以,上帝把敗壞了的人分散到世界各處。

在這裡,聖經故事有個重要的轉折點:放大看(離開巴比倫的)亞伯蘭和撒萊夫婦的足跡。上帝應許從他倆要出來一個新的民,一個有機會做正確抉擇的國民。他們如果成功,就會為其他人開一條路--所以,聖經其餘的故事都關乎這個家庭。

可惜事情進展不良。儘管上帝親自引導,亞伯拉罕的家庭還是陷入同樣的試探--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善惡。連他們最好、最樂意聽從上帝引導、有從上帝而來智慧的領袖,都陷入這個誘惑。

以色列受到他們自己先知的警告:選擇這樣會導致他們回到巴比倫--這次作為被戰爭征服的俘虜,被流放到被擄之地。後來果然這樣發生了,儘管有上帝親自引導,以色列民還是失敗了。

誰會成功呢?故事還沒有完,上帝應許派一名新的領袖,來改變他們的心思意念,讓他們能夠做正確的抉擇...聖經我們叫作「舊約」的部份結束了,上帝的應許懸吊在那裡,故事進入「新約」部份。

新約一開頭,就把拿撒勒人耶穌介紹給我們。他是以色列君王的後裔,宣告自己來是要讓上帝的應許實現。他面對和抵擋了黑暗、神祕的邪惡,是所有人都屈從的一股勢力。

耶穌宣布上帝已到來,要藉著他來治理世界。他教導上帝所定義的善惡觀,說真正的力量是在服務他人當中。按照耶穌的說法,關心窮困人甚至仇人需要的人--這種人才是實際上治理世界的人--聽起來很美,不過把很多人搞糊塗了。

新約關於耶穌的另外一些說法也很令人困惑--說他是上帝降世為人,為以色列、為全人類而生等等,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他來擔當了我們罪惡的後果,他的博愛和自我犧牲證明是比邪惡、甚至比死亡更有力量。

現在,人有了一個新的選擇,用一棵新的生命樹來代表:堅持舊的做人之道?還是嘗試一個新的道?在故事中,那些選擇耶穌之道的人發現自己被上帝的能量充灌了活力。那些知道自己蒙上帝所愛、過犯得到饒恕的人,能夠成為願意去愛護、饒恕他人的人。

耶穌運動很快傳遍世界,他們組成新的、願意跟隨耶穌之道的群體。不過他們很快就面臨新的問題:從外部權勢來的迫害,以及從內部來的困惑和妥協。

跟隨耶穌實在不容易。所以耶穌運動的領袖,就是稱為使徒的人,寫信安慰和挑戰這些群體,儘管跟從耶穌的道艱難,要堅持信靠上帝。信徒都蒙召,盼望耶穌來改變一切的那天。

聖經結尾指向未來一天,所有的錯謬都得到更正,邪惡被根除,天地合一,人能夠在上帝的愛與能力之下共同治理世界。這就是聖經所有書卷所講述的故事。

本文是Bible Project討論課的主要教師,Timothy Mackie博士所介紹的聖經敘事。他(用「巴比倫」來象徵一個遠離上帝的世界)介紹得合乎中道,相信整部聖經將人引向耶穌,是個統一的故事,而各卷用不同的文學形式,為這個故事增添色彩。

當然,說整部聖經是講述一個「統一的故事」,有不少人會懷疑。因為有的書卷內容,除非做奇怪的特別解釋,比如當作某種象徵或預表,很難說是上述基督教福音故事的一部份。

Tuesday, January 28, 2025

不尋常的美國債市

雅虎財務專欄資深評論員Rick Newman常常發表時事評論。本文是他評論了總統更換對經濟的影響之後,對美國政府債務問題的看法。因為現在國債總額不斷增加,商界都很關注。

川普對於債務管理不陌生。身為房地產開發商,川普嚴重依賴貸款來計劃新樓蓋造。他曾經六次登記破產,就是因為難以償還債務。川普藉著註銷一部分貸款、為另外的貸款重新融資、尋找新貸款人、以及改變商業模式來應付債務難題。

然而對國家公共債務的管理完全不同。川普作為第47屆美國總統,上台時將繼承$36兆美元的國債,比他2017年第一次上台時的$20兆躍升了96%。除非增加稅收,這些數字只會越來越糟,無法像私人企業一樣重新融資,更不能讓聯邦政府宣告破產。

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市場甚麼時候會開始懲罰山姆大叔的揮霍性借貸行為?--恐怕已經開始了。自去年9月以來,美聯儲已將短期利率下調整整一個百分點,然而長期利率卻上升了整整一個百分點。私募股權公司Apollo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øk在最近的一篇新聞通訊中寫道:「這非常不尋常。」

長期利率上升的一個因素可能是財政部無止盡的借貸。如果發行的債券超過投資者的吸收能力,利率就必須上升。對未來通漲的擔憂,也會引起利率上升。無論甚麼原因,利率上升意味著買房、買車和辦企業的借貸成本上升。

這場債務危機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川普政府的議程。首先,政府已經達到借款上限,國會需要在春末或初夏之前再次提高限額。這可能是一場激戰,一些共和黨預算強硬派人士堅持,哪怕美國債務違約都不再提高上限。

投資公司BTIG分析道:「政策制定者最終總會避免債務違約的,但國會山莊政治動態可能會上演近年來最不穩定的債務上限鬧劇之一。」(因為不提高債務上限可能導致一些政府關門,以及另一些部門薪資拖欠。)

其次,債務上限之爭可能引發美國債務評級再度下調。2011年的債務上限僵局之後,S&P將美國債務評級下調了一級。這尚未損害美國信譽,但市場分析已變得比較棘手了。

川普面臨的第三個難題可能是,他競選所承諾的減稅無法實現。因為他恐怕不願延長即將到期的(富翁)減稅政策,也不願通過任何其他可能進一步推高國債的立法。

將減稅政策再延長10年將導致債務增加$5兆美元,而國會其它開支無法削減得太多,否則會激怒一些利益團體。馬斯克的效率辦公室(DOGE)可能會發現許多潛在的成本節約方法,但幾乎所有那些方法都需要國會通過極不受歡迎的立法。

如果對川普來說有什麼好消息的話,那就是一旦他結束第二任期,這筆前所未有的國家債務就會成為別人的問題。

Sunday, January 26, 2025

暫停政府部門的對外通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的專欄寫手。他對川普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進行了直白的分析,說「川普想讓你死」。經濟學和公共衛生有甚麼關係?你如果經歷過2020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就應該知道,疾病大流行直接衝擊受波及地區的所有經濟活動。

Krugman教授在他的Substack頁面上,指出川普政府似乎正在對公務員制度發動一場廣泛的戰爭,特別是針對那些在公共衛生機構任職的人:「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疾病管制中心(CDC)和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等等聯邦衛生機構已被要求暫停所有對外通訊,包括健康諮詢和科學報告。...特別是NIH,似乎已被有效封鎖,甚至例行會議也取消,員工旅行遭到禁止。」

他接著指出,這些機構也不太可能很快恢復正常工作,尤其是在川普決心任命散佈反疫苗陰謀論的小肯尼迪(RFK)做公共衛生服務部長的情況下。Krugman解釋說,所有這一切都與美國保守運動長期以來的反科學態度有關。

「因此,我預測這些政府部門將被削弱和政治化,被禁止發布川普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和研究,被禁止提出任何不抬舉川普的政策建議,我希望這個預測是錯的...這將導致許多美國人死亡。」

順告,Substack是一家創立於2017年,總部位於加州舊金山的創業公司;他們所開發的平台,讓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撰寫並發布新聞信息,設置訂閱功能,通過付費讀者獲得收入。聽說他們花不少錢,要吸引有信譽的知名人士來到他們的平台寫作,因為在其它媒體平台感到言論開始受審查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

川普第二屆所主張的公共衛生策略早已遭到許多批評,而且專家們正在擔心禽流感會引發新的病毒大流行,現在他重新做總統,有些話題諸如「川普想讓你死」,恐怕很難通過「正規」的編輯審核。可是,川普這些行政令的用意實在值得質疑--人命關天,難道沒人起訴?

Friday, January 24, 2025

直截了當的勸誡

2024年11月,川普當選下屆總統,立即任命馬斯克為所謂的「政府效益部」(即DOGE)負責人,說是要「拆除政府官僚機構,削減多餘的監管,削減浪費的開支,重組聯邦機構」,從而「讓所有美國人的生活更美好」。

然後,馬斯克呼籲大幅削減資金,10年內削減「至少」$2兆美元的支出(每年聯邦總共支出$5千億)。DOGE在川普總統就職第一天果然正式宣布成立了。

今天看見《財富》雜誌一篇報導,說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對於DOGE所談論的削減各種美國人福利感到不安,她寫信給馬斯克,就DOGE提高政府效率的目標提出不少建議,我挺佩服,在此把大致內容翻譯一下。

「如果你真的想讓聯邦政府更有效率、為美國納稅人省錢,你不必削減醫療保險、醫療補助和社保福利等重要項目,也必不提高中產階級家庭的稅收,你有充分的機會。」據說Warren這封信向馬斯克提了30項建議,以實現他削減「至少」$2兆美元聯邦支出的目標。她說「我很高興與你們合作,消除政府的浪費」。

中國文化中有句俗語,形容百姓對政府的各種胡作非為「敢怒而不敢言」。基督徒們近年來學會「禱告」,與「敢怒而不敢言」沒差太多,因為直截了當的勸誡大多要付代價,「頂撞」上級的問責和建議不如私下「禱告」。但這並非聖經的教導,保羅所有的書信恐怕都是因為他覺得單單私下禱告是不給力的,不如大膽表態,公開指出弊端。

Warren參議員大膽提出的建議包括:1. 削減國防部的浪費性開支:為國防部談判比較好的合同,增加國防部門的競爭,解決美國軍事裝備的維修限制。

2. 減少聯邦醫療保健開支中的浪費、欺詐和濫用:遏制醫療保險公司向納稅人收取過高費用的濫用行為,擴大醫療保險對最昂貴和常見藥品的價格談判,來降低處方藥成本,打擊「藥品福利管理員」(PBMs)。

3. 節省教育活動的開支:取消或減少對非公立學校的資助,規定管理不善和浪費聯邦資金的營利性院校無資格繼續獲得聯邦援助。

4. 減少聯邦稅法中的浪費和濫用:堵塞富人的稅收漏洞,為國稅局提供全額資金來向逃稅人追討。

官僚政府內一定有很多浪費,聽說聯邦政府官員使用的任何文具、勞工等等,都比普通美國人在市場上買的用的貴很多。Warren的其它建議還包括:增強聯邦政府雲端運算和其他IT市場的競爭力,減少聯邦逮捕和拘留活動中的浪費和濫用...等等。

華盛頓特區聖公會主教Marriann Budde在一個跨宗教祈禱儀式上,大膽懇求重新上任的川普總統,憐憫全國各地在他當選後「感到恐懼」的社區。她在跨宗教祈禱儀式上講話時說:「民主黨、共和黨和獨立人士家庭中都有同性戀和跨性兒童,這些人現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許多移民到美國後,從事收割農作物、清掃辦公大樓、在家禽和肉類加工廠打工、以及在酒店洗碗等等。Budde主教請求川普對他們有憐憫:「他們可能還不是公民,也沒有適當的證件,但絕大多數移民並不是罪犯。...他們納稅,是好鄰居...他們是我們教會、清真寺、謁師所和寺廟的忠實成員。」

她在結束時說,「上帝教導我們要仁慈對待外來的人,因為我們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是外人。」

Wednesday, January 22, 2025

川普幣是甚麼名堂?

我對加密貨幣的了解,僅限於它們價值的波動幅度--聽說你若能在價值低時買進,在價值升高時賣出,那麼你能賺很多。這有點像買到中獎彩票吧?

川普重新上台前夕推出「官方川普幣」(屬於加密貨幣),商業雜誌《福布斯》作了一番介紹:川普幣價值大幅升降,36小時內從漲價1100倍到接下來的跌值一半。它的網站列出兩家持有80%川普幣的實體公司:川普集團的子公司CIC Digital LLC,和一個來歷不明的新企業Fight Fight Fight LLC。(新推出的總統$TRUMP和第一夫人的模因幣$MELANIA沒有任何經濟目的,它們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其網路形象(meme)的流行度,中文翻為迷因幣。)

即使川普確實控制了全部股份,人們傳言川普那天發了高達$580億美元橫財的說法也很離譜,因為那個數目是把$TRUMP某刻價格乘以所有未來可能進入流通的代幣數量而來--那些代幣目前尚未流通。

本質上,指望銀行現在持有的2億枚$TRUMP代幣能在未來三年內保值是沒有把握的。因為代幣後面的兩個實體公司打算在未來三年內解鎖8億$TRUMP代幣進入流通,而金融資產通常會隨著供應量的增加而貶值。(一家上市公司發行比較多股票時,每股價格就會下跌,因為公司的市值沒有改變。)

考慮到川普代幣尚未上市,它們的價值只是理論值。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川普在這兩家實體公司共同控制的代幣中到底擁有多大一部分。根據市值,一個稍微合理的指標,是將$TRUMP迷因幣的價格乘以他所擁有的代幣數量,即80%的市值。但這仍然是一個可疑的估計,因為它基於大部分尚未進入市場的8億供應量。

有些加密貨幣高管和投資人說,加密貨幣本來就以投機性和極端波動性著稱,總統這樣出售自己的迷因幣,破壞了加密貨幣行業近年來努力希望建立的信譽。他們還指出明顯的利益衝突:川普直接從代幣銷售中獲益,他同時又制定影響市值和監管的政策!今天看到華爾街日報報導有關行業對川普迷因幣的反應,我把大致內容記在這裡,你可以參考。

即使是最狂熱的支持者都搖頭,在川普迷因幣推出後不到48小時,$MELANIA代幣隨之推出,以致$TRUMP代幣的價值忽然縮水一半。加密貨幣研究公司Messari的前執行長、支持川普的Ryan Selkis,敦促總統解僱建議推出第二種貨幣的顧問。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1.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他們讓你付出大量金錢和信譽。 3. 他們根本不考慮你的利益。」

有些加密貨幣愛好者質疑這些迷因幣是否是騙局,以及川普推廣這些幣的社交媒體帳號是否遭到了駭客攻擊。這些迷因幣的運作讓人想起rug pull(加密貨幣術語,指一個項目啟動後很快就遭到放棄,導致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

值得批評的是:根據相關網站,$TRUMP幣80%的供應量由Fight Fight Fight和川普集團的CIC Digital所擁有,購買條款有「禁止買家加入針對該項目的集體訴訟或任何索賠」的說詞。

根據《華爾街日報》,加密貨幣產業在2022年FTX交易中經歷到令人震驚的崩盤,之後在重建品牌和聲譽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它向三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了$1.7億美元,以選舉對他們有利的議員。

BlackRock和Fidelity等華爾街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第一個比特幣ETF引起轟動,讓彼特幣進入主流並飆升到$10萬美元以上。川普成為加密幣行業最大的啦啦隊,承諾立法,要將digital assets和股票債券區別對待。

去年,川普和他兩個兒子啟動了一項名為World Liberty Financial的所謂「去中心化」金融項目,就是加密貨幣項目。然而,這次川普決定推出他自己的加密貨幣$TRUMP,卻令加密產業這群高管措手不及,星期五他們和硅谷大亨在一起開party到很晚,之後才從手機上看到川普剛宣布自己迷因幣的消息。

川普推出自己迷因幣時,觸及了加密貨幣世界長期存在的一個分歧:穩重的(區塊鏈)科技愛好者把加密貨幣視為金融包容性和創新手段,而投機投資者則將其視為把品牌、形象創意(meme)貨幣化的手段。(川普迷因幣顯然大力促進了後者。)

投資加密貨幣的億萬富翁企業家Mark Cuban說:「我想人們可能把meme幣當作加密貨幣行業的基礎,其實不對。但加密貨幣確實能夠有增加價值的應用。」Cuban在總統競選時公開支持賀錦麗,他說川普的迷因幣看來好像「被高度操縱」。

川普幣引發的強烈反對不止於加密貨幣行業。投資管理兼市場分析師Michael Gayed在X上發布批評,得到加密貨幣群體的支持。他說「太令人反感了,我簡直覺得這讓人對川普的可信度產生懷疑,因為他在就職前安排中飽私囊,並讓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蒙羞。」

麻州的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在CNN電視台批評得一針見血:「你想影響川普的政策嗎?只要買他的幣幫助他變得更富。你想透過影響川普夫人來影響川普嗎?多買她的幣。你不再需要去川普飯店報到,你只需直接在線上購買即可。這種腐敗現象不只是川普,更是整個政府的腐敗。」

有些加密貨幣投資人感到,圍繞川普家庭迷因幣的狂熱是市場泡沫的象徵,顯示加密貨幣價格可能已達到頂峰。週一凌晨,即川普就職典禮前幾個小時,比特幣價格創下$10萬9千美元以上的新高,自他當選以來,比特幣已飆升大約50%。

加密對沖基金Lekker Capital創始人Quinn Thompson表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明顯到了頂峰的信號...每個人都極其興奮,鬥志昂揚。」Thompson一直是川普的公開支持者,他說加密貨幣行業需要比較友好的法律,川普和他的家人不該把時間花在發行迷因幣上。

網路上的其他人則稱讚川普迷因幣是一種快速賺錢的方式。加密貨幣企業家Trevor Traina曾在川普第一任期作駐外大使,他說:「經過四年的拜登經濟學,年輕人得出結論,他們不沒有辦法買蘋果股票。如果他們想要有機會,就要藉加密貨幣來實現...我認為川普是第一個認識到下一代希望和機會的人。」

Monday, January 20, 2025

馬斯克的DOGE遭起訴



川普剛剛「宣誓」就職,他所提議的新部門--馬斯克領導的Dep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已經遭到起訴。

在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提起的兩起聯邦訴訟稱,DOGE違反了《聯邦諮詢委員會法案》(FACA)。Michael Popok律師解釋說,如果DOGE是個政府外的機構,那麼他們違反了FACA;如果DOGE是個政府部門,那麼他們違反了憲法授權原則。無論屬於哪種情況,他們都必須交出所有數據、資料以及公共記錄法所規定的人事記錄。

Saturday, January 18, 2025

分辨「事實陳述」與「觀點」

我發現有的人真的分不清新聞和評論的區別,他們把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敘事通通當作不同的觀點。我說的是批露事實的新聞,是張三李四何時何地看見/聽見何種情況,而不是說謠傳和小道消息的匿名無根據推測。從網上搜索一下,找到一所學校教學生分辨facts和opinions的輔導指南,值得翻譯分享一下。

很簡單,事實是可以驗證的說法,你有辦法證明它是對還是錯。而觀點是表達出感覺、態度、價值觀判斷或信念的陳述句,你可能贊同或不贊同--可能有些人覺得正確,而另一些人覺得錯誤。

能夠驗證事實的「客觀證據」包括哪些呢?張三李四何時何地何事,是可以多方、多視角驗證其真確性的。事實表述一般無需使用形容詞來加以褒貶,並且經常能夠引用可驗證來源、有日期、有量度單位的數字、統計。

而一個觀點是主觀的,讓人無法下手去檢驗證明,且靠著含有褒貶味道的用詞來表達。不同的人聽見一個觀點會理解成不同的意思,他們對觀點中的價值觀判斷詞彙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價值觀判斷詞包括:best、bad、great、beautiful、worst、good、terrible、strangest、disgusting、wonderful、pretty、lovely、most(最...)、should(應該)、must(一定要)等等,因為這些詞彙都無法衡量比較。

有時候一個觀點看上去很像事實陳述,因為用詞有些專業技術的味道。還有的時候,所陳述的事實是錯的/假的,但它仍然是事實陳述。預言某些事情會發生,那是觀點,因為無法立即驗證。

下面是一些練習題,請你根據上述原則,來分辨這些陳述句是事實還是觀點。

1. 我有丈夫和兩個孩子。
2. Pit bulls是現有的狗中最危險的。
3. 鴕鳥不會把頭埋在沙裡。
4. 沒有什麼比一瓶冰可樂更能解渴的了!
5. 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校不健康的午餐負起更多責任。
6. 政府應增加支出,以防止不必要的懷孕--每年有超過一百萬青少年懷孕。
7. Rob說《天使與魔鬼》這本書比《達文西密碼》好。
8. 紐約市不是紐約州的首府。
9. 川普曾被5個大陪審團認定罪案,其中一個罪案(34項指控)已完成庭審判決

Thursday, January 16, 2025

前總統卡特葬禮所唱的歌

在前總統卡特國家葬禮上,兩位著名歌手Garth Brooks和Trisha Yearwood唱了「想像」那首歌,據說是卡特夫婦早年間所喜愛的一首歌,去年在卡特夫人的葬禮上也唱了。

「想像」是一首意境很美、節奏有力的歌--想像沒有天堂很容易,想像沒有國家也不難,想像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世界恐怕就不容易了--這些想像令人深思。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歌手Brooks和Yearwood都是卡特的多年老友,是他著名慈善項目Habitat for Humanity的義工,號召人們都來貢獻工時,免費為低收入家庭蓋造房屋。)

令人驚訝的是,聽說有些基督徒對卡特家的教會居然允許演唱這樣的歌很生氣--聽聽那些歌詞(想像沒有天堂、沒有宗教等等),怎麼可以在神聖的教會、在基督徒的葬禮上唱呢?有個人說,你看拜登還在悼文中還說卡特是一位好基督徒,他要求唱這樣的歌說明他的信得不好。

英國音樂家John Lennon在1971年作這首歌時,他在想像一個沒有紛爭隔閡的世界,沒有那些讓人彼此懷疑、互相生氣或懼怕的因素,在一個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世界裡,大家有團結與和平。

Ed Trevors牧師評論說,他沒有與卡特談過話,不知道他對這歌的喜好,但這歌的確很美,因為作者有個美好的理想。美,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基督教,而是人們沒有理由再互相殘殺或去坑害別人--這位首歌手的美好願望,是一個只有愛、沒有恨的世界。卡特夫婦喜歡這首歌,一定是因為這個對世界的美好願望,

主耶穌豈不是要我們努力建造這樣一個世界嗎?一個效法上帝國度、每個人都受到公平對待的世界,一個沒有無休止貪婪、以至於你死我活的世界,一個大家都樂意與周遭所有的人分享、而不是個個為自己的末後收藏保留的世界。Trevors牧師說這個美好的夢想可以說是耶穌的夢想,因此應該也是基督徒的夢想。

不奇怪,這歌提醒卡特夫婦,也提醒我們所有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把我們的天堂地獄觀和宗教觀看作危險有害。不是因為我們有個危險有害的信仰,而是我們作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的做法很危險很有害。有人奉天堂和他們上帝的名做出你能想得出來最醜惡的事。有人希望宗教不存在,因為我們都看見濫用宗教的事。

濫用宗教的人傷害周遭的人,這首歌對我們有提醒不是壞事。Trevors牧師說,處在教會領袖地位的人受到提醒,不要帶領人使他們會去傷害他人,讓人看見就不要你的宗教信仰、且需要寫歌定罪你教會中所發生的可惡事件。

不是所有人都有和我們同樣的信念,不是所有人都經歷到我們有幸經歷到的教會,我們受到提醒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有責任行事為人更像主耶穌,而不像歷史上那些奉上帝的名去殺戮、爭鬥的人。

這首歌在葬禮上唱很美。我們向往這樣一個沒有產生紛爭隔閡因素的世界。我們談論需要和願望哲學,但保羅如果說「為我同胞骨肉之親,就算自己受咒詛,與基督隔絕也甘心」,那我們也可以說,為了全世界的弟兄姊妹能夠體驗到和平與團結,能夠結束貧困,我們放棄自己的宗教感沒有甚麼。

Monday, January 13, 2025

億萬富翁階層與氣候危機

Peter Kalmus是NASA的一位氣候科學家,著有《Being the Change: Live Well and Spark a Climate Revolution》一書,積極倡導減少碳排放。最近他在《衛報》撰文,指出那些億萬富翁為甚麼阻擋政府的氣候治理政策。我在此介紹一下他這篇文章,很有鬧革命的精神呢。

Kalmus開門見山:化石燃料正在導致全球不可逆轉的過熱,這種過熱幾乎威脅著地上的所有生命。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高層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選擇系統性地說謊,並阻止能源轉型和掌控大地升溫速度的努力。他們不斷地做出這種選擇。

Kalmus決定把精力集中在氣候危機上,因為他說一個適宜居住的星球是值得為之奮鬥的,而失去這個星球的前景讓他感到一種難言的恐懼和悲傷。Kalmus說全球過熱其實只是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即「億萬富翁主義」,最明顯的地球物理症狀,其它症狀還有住房危機、種族滅絕、種族主義和父權制等制度。

人類已經擁有快速擺脫化石燃料的技術--五年來,太陽能一直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然而超級富豪們阻礙這一能源轉變。或許他們並沒有想要毀滅地球,但他們致力於維護一個賦予自己特權並正在毀滅地球的採掘系統。

幾個世紀以來,超級富豪完善了一個體系,他們在這個體系中積累財富,甚至跨越幾代。他們有計劃地取消對其囤積能力的限制,收買政客和法律,使體係有利於自己發展和鞏固其權力。

馬斯克剛剛花了$2.77億美元選舉川普和其他共和黨人,但這僅佔他淨資產的$0.06%。有個Mountain Valley項目,修建水力壓裂天然氣輸送管道,是這個過熱的星球最不需要的,它基本上被環保活動分子扼殺了,但在一家公司捐贈大筆金錢給兩位民主黨參議員之後,這個項目得以恢復!

億萬富翁主義的所有其他症狀,包括醫療保健危機,美國的體制必須從億萬富翁受益為主,轉移到所有人都得福祉。隨著地球迅速過熱,我們其他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那些人主動放棄權力。然而因為化石燃料企業高層故意散佈的謊言,大多數人仍不知自己已處於多麼嚴重的危險之中。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抗真正的敵人:投資現狀的富人。具體來說,對於氣候問題,我們要警惕那些傳假訊息、繼續從地球毀滅中獲利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高層。奪走他們的權力並不容易--他們利用對媒體的影響力,讓人陷入分裂和無知,從而延緩了可能導致他們垮台的公眾憤怒。但人們正在覺醒,我們為地球保持可居住而奮鬥的人必須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並盡力用真相煽動這種合理憤怒的火焰。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加速,億萬富翁階層將試圖利用氣候災難進一步搞分裂,將恐懼轉移到替罪羔羊身上,並利用法西斯主義國家暴力,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Kalmus博士號召利用氣候災害來團結兩黨。他說儘管政治和宗教領袖不斷欺騙保守的工人階級,告訴他們氣候危機是一個騙局,但人們已經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意識到,地球實際上正在過熱,居住環境正在崩潰。知識階層必須歡迎工人階級加入制止氣候快速變暖的運動。

不同的黨派能否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我們能否擺脫令人分裂的恐懼?有些人會覺得Kalmus博士這樣的悲傷是個威脅。然而,真正的希望來自於接受悲傷,因為那種膚淺的、旨在否認事實的希望,比如相信塑料回收和碳捕獲就可以維持溫室氣體排放和現代化進程,無濟於事。

Kalmus博士說,抵抗碳排放運動需要形成一個黨派,大家都來出謀獻策。我們需要學習彼此聆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案。這需要社區內的互助互信,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鄰舍。

我們還需要有擔當風險的勇氣。那些石油巨頭知曉並撒謊,那些大型製藥公司知曉並撒謊,各種採礦業富有的領導人都知曉並撒謊,因為這是體系的運作原則。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成為改變的槓桿,成為公民抗命背後的力量--全世界數十億人面臨生存危險,而美國的制度、法律和社會文化尚未充分意識到。

Kalmus博士說,當億萬富翁階層及他們的公司藉著他們所創建的法律網絡對我們構成嚴重威脅時,當他們把這些法律當作規範框架時,該抗議了。你沒有必要投降。讓我們盡一切努力削弱億萬富翁階級和化石燃料產業所拼命依賴的社會許可。社會不許可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他說:「抵抗是一種選擇,是承諾戰鬥,是拒絕提前屈服。對氣候而言,每多燃燒一點化石燃料,每增加一度的氣溫升高都很重要。現在為時已晚,我們已損失慘重,但繼續戰鬥永遠不嫌晚。發揮創造力,充滿活力,在各條戰線上奮勇拼搏。」

是甚麼讓Kalmus感到有盼望?是他已接受,這種利潤第一的現代化必須終結。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種「死亡崇拜」,現在它的面具已被揭開。他相信人類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新事物出現之前,我們必須放棄現在這種創造億萬富翁、容許地球過熱、醫療保健受限制、物種遭到滅絕的事物。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一個以全民福祉為目標的社會,即使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