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7, 2025

We Shall Overcome

我們教會昨天禮拜唱這首詩歌。《我們終將勝利》(We Shall Overcome)成為民權運動的詩歌,部分要歸功於民運領袖,部分要歸功於像Bob Dylan和Pete Seeger這樣的藝術家和民間歌手。這首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戰爭和奴隸時代。



從一開始,黑人音樂就一直包含對壓迫的控訴,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正因如此,Fountain Hughes的演唱片段才如此鼓舞人心,又如此令人心碎。

所以,下次再聽到這首歌時,希望它喚起人們對美國一些最偉大鬥士的記憶和傳承--Pete Seeger(教這首歌給抗議人群)、Mahalia Jackson、Charles Tindley、Fountain Hughes、聯邦士兵,甚至可能還有第一代在美國出生的非裔奴隸。這音樂很有力量,音樂本身就具有力量。

美國黑人爭取享有與白人同等的自由、權利、法律保護的鬥爭直到現在還在繼續,拉丁裔也準備加入了。在長老會的詩歌集當中,這首歌歸在「新天新地」主題內,算是盼望。

Friday, November 14, 2025

貧富差距增加的K形經濟

本文內容取自《財富》雜誌的介紹:S&P K-shaped Economy。 目前經濟情勢開始呈現兩極化,經濟學家們又稱為K形經濟:富裕的消費者對前景充滿信心,而低收入人群則感覺自己正處於經濟衰退之中--儘管大規模失業尚未出現。字母K有兩條臂,一條往上去,另一條向下滑,剛好形容兩個不同的階級--他們的財富隨著時間推移,差距將越來越大。

為甚麼會這樣?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這些家庭的財富來源--也就是他們在2025年投資多少在股市中。先不說股市中有沒有「泡沫」,今年的股市雖然經過各種動盪,還是蓬勃發展的。

過去一個多月來美國政府停擺,對各種經濟活動的打擊很大,但現在有消息出來可能快要結束了,市場今天立即提振走強。標普500指數和道瓊指數上漲,但VIX波動率指數下降,表示市場預期這場政治動盪將要平息,股市可能會上升。

歐洲股市也普遍上漲,德國DAX指數、法國CAC 40指數和西班牙IBEX 35指數,倫敦FTSE 100指數,漲幅都很大。亞洲情況也類似,日本日經225指數,香港恆生指數都大幅上漲。

大家都開始對股市前景重新樂觀,這對投資人來說是好消息,對經濟也好。正如穆迪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所強調的:「人工智能(AI)公司股價飆升對經濟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富裕美國人因其股票投資組合的大幅增長而增加支出,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

各種AI公司的股價飆升恐怕已經過度,Zandi說:「這種所謂的財富效應在過去一年中貢獻了將近0.5個百分點的實際GDP成長,佔經濟整體增長的四分之一。...我們應該謹慎考慮這種現象的可持續性。如果這種現像不可持續,那就應該搞清楚這對未來經濟增長意味著什麼。」

Apollo Academy是一個學習、交流和分享經濟知識的學校。根據他們的研究,未來商業發展成功的潛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的大公司。上週,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ok發布一份報告,題為《K形經濟:企業篇》。其中概述了自2025年初以來,「七大巨頭」(蘋果、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微軟、英偉達和特斯拉)的盈利上升,而標普500指數其餘公司的盈利卻下降。

這七家巨型公司都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企業,它們都對AI投入了大筆資金--也就是說,不僅在自身業務中啟用AI技術並推出新產品,還投資於建構這項變革性技術所需的基礎設施。

上面這張圖表顯示今年4月到10月的盈利估算。圖中將普標500指數中的七大巨頭的估算與其它493家公司分開列出,這些公司比其它公司高出一大截,尤其是8月份以後。平均起來,總體經濟的還是下降了0.2%。然而在這幾個月之間,七大巨頭的一般經營上漲了將近4%,而標普500指數中其餘的493隻股票則下跌了約1.5%。

有人斷定AI泡沫遲早要幻滅,因為投入得太多,要賺多少才能拿到正常回報呢?在民眾口袋中沒有甚麼錢的情況下,你從哪裡賺錢呢?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25

FBI特工協會的聲明

我不知道FBI特工們還有個Association(FBIAA作用有點像校友會或工會),專門支持FBI特工人員和他們的家庭,有1.4萬成員。

最近,FBIAA就川普總統和他所任命的FBI局長 Kash Patel的作為發表了聲明(他們常常發表聲明),MSNBC也做了報導,我用中文寫出來:

「...昨天的行動(FBI特工遭到解雇,然後很快被復職)凸顯了混亂,因為長期以來的FBI政策和工作程序被忽略。一名特工根本不該僅因受指派去進行某項調查、並無非法行為而遭到解雇。局長Patel無視這項法律,搞反復無常和任意的報復。FBI特工處理的是事實,我們促請Patel局長做同樣的事。當領導人放棄正當程序時,受到虧損的不僅是信任,美國公眾還會比較不安全。FBI探員必須能夠自由地把注意力放在保護美國人民,而不是擔心別人的社交媒體帖子讓自己失去工作。」

這裡說的社交媒體帖子是指那些MAGA網紅,諸如Laura Loomer等人,喜歡貼出「解雇這人/解雇那人」的帖子,然後政府當局根據這些建議,解雇那些在FBI工作了15年、25年、30年的特工老手。這些人經驗豐富,是美國法治和執法所需要的。

這份FBIAA聲明使用的不是委婉詞彙,乃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等於)直接指責政府和FBI局長不遵守法律。不要說Patel局長花付稅人的錢為他26歲的女友提供專機交通,發覺有人想要調查此事,就發出相關威脅,轉移媒體視線或阻攔調查。還有高調宣布在新罕州破獲了Synaloa販毒團夥,結果媒體發現逮捕的那二、三十人只不是一些普通的吸毒上癮分子,和Synaloa的頭目毫無關聯--這類報告破壞了聯邦調查的公信力。

Patel局長一天到晚解雇這人那人,比如解雇專門紀錄FBI專機使用27年的Steven Palmer,一名與暴露Patel專機使用醜聞毫無關係的人--Patel女友自拍炫耀,是別人提問和搜索發現的。

有兩位律師,Harry Litman法學教授和Ben Meiselas,在自媒體油管頻道中評論這件事:


B:FBI自己的工會公開指責FBI局長,這個沒有先例,影響很大。他們等於說,你這些做法讓美國更危險了。Harry您是否能把這件事分析一下?
H:說「沒有先例」是最起碼的。這個群組代表了90%的現任和退休的FBI探員,幾乎等於FBI全體起來反對局長。還記得Patel僥倖逃脫參議院的審核批准吧?發誓不搞政治起訴、政治解雇之類的,現在看來滿口謊言,在他所要領導的群體面前早已失去信任,甚至為辭退領導人的政治危機打下基礎。或許川普仍然喜歡他的嘴皮公關技巧、將他留任,但從FBI工作立場來看,完全不能接受。

Carol Leonnig和Aaron C. Davis剛剛出版一本書《Injustice》,解釋在聯邦司法部(DOJ)工作的一貫壓力。FBI探員關注自己的工作(價值),幾乎好像軍隊。你知道川普第一屆任期解雇FBI副局長Andrew McCabe,故意在他只差26小時就可以領取退休金之前。結果MaCabe只好發起訴訟,讓FBI額外花了不少付稅人的錢。

現在他們向整個FBI宣戰,Patel為此而來(要報復和關閉整個FBI),難怪川普的總檢察長Bill Barr曾說「除非我死」,Patel不可被川普提名作副局長,因為他沒有資格和經驗。不僅Patel,他們還指派了一位副局長,也是不懂FBI業務,只在遠處指指戳戳的人,廣大FBI特工對這二位領導人的不信任恐怕已經到了極點,甚至懷有敵意,因為認真做該做的事會遭到解雇,簡直是不公平到家了。

對總統和他的司法部長這種政治聚焦,這份聲明說明了他們的極度不信任。無論他們在位多久,不信任將跟隨著他們。並且我認為這要帶來真正的政治危機--首先,這篇聲明的執筆人會被叫去國會作證,FBI局長所有的醜聞不會被遺忘,因為他的不稱職表演非常壯觀,猛然向自己所不了解的這位那位工作人員插刀,其無人支持是史無前例的。

最後,如果FBI協會說這會讓「美國公眾比較不安全」了,他們採取的態度是很強硬的。他們不是停留在人事不公平的層面,乃是幾乎等於下戰書--這絕不是一、兩天的故事,乃會不斷地發展。

B:很多人評論說,這如果在平時,FBI局長早就會被撤職了,諸如濫用FBI專機的醜聞一暴光,不會有任何疑慮。現在看明,Patel整個問題是他仇視FBI--你看他的視頻廣播頻道就知道。川普故意挑選他作FBI局長,因為川普覺得所有針對他的刑事調查都是FBI發起的,FBI是他的頭號敵人,而Patel是整治FBI的最佳人選。據我看,那些無論怎樣都贊同的共和黨參議員,居然把這個重要崗位交給如此反對FBI的人,在搞甚麼!正如川普派不信科學的人管理衛生保健,派Fox節目主持人去管理國防部等等,取代共和黨總統從前指派的人。您認為如何?

H:是,Patel在國會作證時吱吱哇哇,但他上任後做很多史無前例的非法事情,打擊志氣,使公共安全受損,說謊放肆,把美國法治搞得一團糟,專為討好總統一人。現在FBI特工協會發聲,我看他的情況不妙,FBI局長生涯是在生死邊緣了。

Monday, November 10, 2025

mRNA疫苗抗癌

這個話題我上星期介紹過一次,重點是治療自身免疫疾病。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新冠疫苗--mRNA疫苗,可能為其他一些癌症患者也帶來了意外的好處:增強他們的免疫系統,幫助了他們的抗癌力量。

《自然》雜誌最近發表了一項初步研究,一些晚期肺癌和皮膚癌患者,如果在接受某些免疫療法藥物之後,在100天內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他們的生存期就顯著延長。

而且,這與病毒感染無關。mRNA似乎幫助免疫系統更好地對「免疫療法」做出良好反應,這是休士頓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佛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免疫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的尖端前沿。)

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首席研究員是Adam Grippin博士。他說這種疫苗「好像警報器一樣,能夠激活全身的免疫細胞。我們正在努力讓免疫耐受的腫瘤對免疫療法更敏感。」

現在,川普任命的衛生部長小肯尼迪懷疑mRNA疫苗,還削減了某些利用這項技術的$5億美元研究資金。然而,研究團隊的發現非常令人鼓舞,所以正在準備一項更嚴謹的研究,以確定mRNA冠狀病毒疫苗是否應與另一種抗癌藥物合用--這是在設計抗癌新型mRNA疫苗時的過渡步驟。

健康的免疫系統一般會在癌細胞構成威脅之前將其殺死,但有些腫瘤會演化出逃避免疫攻擊的能力。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類抗癌藥物)能夠解除癌腫的這種逃避躲藏功用,是一種強效療法--如果有效的話。然而,有些人的免疫細胞用藥後仍然無法辨識腫瘤。

信使核糖核酸(mRNA)天然存在於每個細胞中,包含著人體製造蛋白質的基因指令。mRNA最廣為人知的用途是新冠疫苗,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獎。然而科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開發的,是個人化的mRNA「治療疫苗」,用以訓練免疫細胞識別惡性腫瘤的獨特特徵。

Johns Hopkins大學的mRNA專家Jeff Coller博士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認為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線索」--這種現成的療法或許可以用來抗癌。 他說:「mRNA藥物在造福人類健康方面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

本文是根據公共廣播服務(PBS)的報導內容而寫:mRNA COVID vaccines may be helping some cancer patients。

Friday, November 7, 2025

出人頭地的捷徑

Russell Razzaque博士是英國的一位精神科顧問,我對他的油管頻道內容很感興趣,因為他分析一些國家領導人的行為和心理,政治、經濟、哲學是他的興趣點。前幾天他訪談了一位川普政治顧問Stephen Miller的中學同學,對他了解Miller很有幫助,於是在自己的節目中做了介紹。我把內容記在這裡。



從1999年到2000年代初,Miller入讀加州Santa Monica高中--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地區,有許多思想非常開放的同學。他在那裡遇到相當的拉丁裔人口,是他從小長大沒有甚麼接觸的人群。Miller家搬來這個地區,是因為他父親遇到商務危機,負債累累,收入驟減,只好搬家。於是,他首次接觸到多元文化。

Razzaque博士分析說,Stephen很可能從那時開始,對於鄰居其他不同族裔也與他一樣過日子感到憎惡。因為在他原來居住的白人社區,外族人一般都很貧困,擠在一起,現在居然自己的生活標準也和他們一樣,不同膚色族裔的同學們都在社會中平等!這顯然是反差太大,在他內心引起憎惡。

另外一個因素是Stephen是個特別普通的孩子,沒有任何引人注目的優點,沒有許多女孩子喜歡他等等。不過,Stephen找到吸引別人注意力的辦法。他發表惡言惡語,令人學校中人多人很反感,並開始注意他。比如「Am I the only one who is sick and tired of being told to pickup my trash? We have plenty of janitors who are paid to do it.」--那時學校中沒人和他一樣有這種看法。

也許你以為他周圍一定有別人同意他,且表達類似的古怪觀點?也就是說,他表達的是某個群體的意見?但Razzaque博士得知,當時那裡根本沒有其他人附和他。結果他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是以前作為無名不起眼人士所沒有的。從來沒聽說、不認識他的同學開始談論他,這讓他特別興奮。

說實在的,住在一個充滿各種膚色人群的社區,他不喜歡做無名人士。他覺得自己應該高人一等,像從前一樣。結果他找到讓自己在學校脫穎而出的辦法--發表怪論。Stephen在整個學校中以發表很極端的觀點而聞名,老師同學都認為那些觀點並非他自己的。

然後,有個美國右翼的廣播電台注意到他,邀請他上節目,以至於在14歲,他就接受電台採訪。那些人顯然也同意他的看法,熱情洋溢地稱讚他。很快,這個年輕人就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注意,他十分陶醉,太高興了。

很多人認為上電台是Stephen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轉折點,因為看到他舉止風度都改變了,自信和自大的程度大大提高。從遇到別人面質詢問他的觀點就立即退縮,到得到人注意時展現能力和優越感,走上現在的道路。

認識Stephen的人都說,很清楚,他自己根本不相信自己說的那一套,他那麼說完全是為了得到注意--不然他嚴重缺乏關注,滿肚怨恨。Stephen感到自己必須努力得到關注,以補償在家裡所缺失的恩典?他的怨恨來自從一個比較舒適富裕的地位,落入一個需要努力證明自己不像旁人,而是比較優越的境地。

Stephen的途徑不像別人--努力找一份好工作、取得比較高的資歷、成為一名傑出的專業人士或商業人士、或賺比較多的錢等等。他找到一條捷徑來出人頭地--說令人討厭的話,用一些臭名昭著的觀點和政治意見來達到橫行無阻。這一招對他果然靈光:他步步升遷,來到白宮擔任要職,為總統提供諮詢意見。

Razzaque博士曾經介紹過現任的川普總統,說他走的道路和Miller幾乎是一模一樣--靠一個渴望得到關注的驅動力,隨時打造出任何必要的觀點,以求總是得到最大的注意力。難怪這兩個人的氣味那麼相投,工作那麼協調一致。副總統JD Vance也是一模一樣,馬斯克也很類似。這整個右翼團夥其實不信任何東西,只信他們自己的名聲,以及能夠吸引並保持關注的能力。

Razzaque博士說,這很不幸。因為不惜任何代價吸引人關注的人,是不介意在她們追求關注的過程中傷害任何人的。

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諾貝爾獎得主談免疫治療

在1980年代,年輕的Shimon Sakaguchi(坂口志文)研究免疫學,那時他發現取得研究經費很難。如今,他的開創性研究成果贏得諾貝爾獎--一項闡明人體免疫系統如何運作的發現。

共同榮獲202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藥獎的有三個人,除了日本傑出的免疫學教授坂口志文,還有美國的研究人員Mary Brunkow和Fred Ramsdell。他們所研究的課題是調節性T細胞(T-regs),即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作用是防止人體免疫系統對自身的攻擊。

坂口最近接受專家資訊網站The Conversation的廣播採訪,解釋他的發現過程,以及這一發現對於疾病治療的潛力。
坂口在名古屋愛知縣癌症中心研究所與同事們進行的一項關於新生小鼠的實驗。他們在小鼠出生三天後就切除它們的胸腺--這些胸腺在免疫耐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隔離並清除T細胞(一種淋巴細胞或白血球),免得T細胞攻擊自身。(「免疫耐受」是防止機體对自身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的機制,從而避免自身免疫疾病。)

坂口對實驗結果感到好奇。他指出,如果新生小鼠胸腺被切除,那麼這種淋巴球的缺失會導致免疫缺陷。--結果,這些小鼠反而患了自體免疫疾病,與我們看到的人類自體免疫疾病很相似,只是患了自免疫疾病的人並沒有切除胸腺。這說明人的自發性自體免疫疾病一定是同樣的機制遇阻。

坂口決定嘗試一項新實驗,來防止小鼠的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攻擊自體。他從基因相同的小鼠身上提取一些T細胞,將它們注射到切除了胸腺的小鼠體內,結果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可以得到預防。坂口說:「這表明,某種能夠阻止這病的T細胞群一定存在。」

在1980年代,由於免疫學界對這類細胞的存在持懷疑態度,所以很難獲得研究經費。他曾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並表示自己「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家私人基金會的贊助。 他研究了十年之後,1995年發表一篇論文,闡述了他所發現的調節性T細胞(T-regs)。

Treg好像人體的「保安」,控制體內的各種不良反應,並通過一種叫作外周耐受的過程,來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當T-regs功能失調時,就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坂口與另外兩位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繼續研究,後來找到了控制T-regs的特定基因--Foxp3。

坂口最初的興趣是對自體免疫疾病及其發病機制。但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逐漸認識到T-regs更重要。這些細胞現在知道是與癌症攻擊人體的方式,以及器官捐贈的接受度密切相關。

坂口目前正在研究利用T-regs進行治療的新方法,以及將其他類型的攻擊性T細胞轉化為T-regs細胞,來針對特定的自體免疫疾病進行靶向治療。他眼下最希望的是,一些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最終能轉化為實際應用,造福患者。

同時,他也對最近的研究發現深感興趣。這些研究顯示,T-regs能夠在發炎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可能對修復受損組織意味深長。很多神經退化性疾病都與發炎有關,比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藉著標靶治療,我們或許可以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展。

坂口博士說:「我們希望這是真的--這種方法真的能對這些疾病有效。」

Monday, November 3, 2025

佛州中小學教育宗教化

佛州政府搞一個私立學校的「代金券」計劃,讓幾乎所有中小學生,無論家庭收入如何,都能得到州政府資助$8,500美元的私校學費代金券。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家庭收入很高,完全支付得起私校學費,你也有份。

絕大多數從中得益的私立學校,不消說都是基督教學校。佛州執政的共和黨人這幾年費了不少心思,建立和擴大了這個「代金券」計劃。(既然是納稅人的錢,不是應該都給公立學校嗎?這在我看多少有點像是給公立學校拆台。)

不過,現在有穆斯林家庭居然也想要利用這個計劃,令那些官員很生氣。這個計劃最初開始的時候,是想要照顧「殘障孩子和低收入家庭,容許他們進入特殊學校」,很好。可2023年,NPR報導Ron DeStantis簽署法令,大規模擴展了這個計劃,讓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一筆政府獎學金,去入讀他們想要的私立/基督教學校。據說這叫做擴大了學校選擇(School choices)。



據佛州一份當地報紙報導,30萬佛州學生利用這個代金券(有時稱為獎學金),去年入讀了2278處校園。其中有二十幾個學校,州教育局說是參與了伊斯蘭教育項目,其餘都是基督教學校。

媒體Orlando Sentinel還報導,這些學校中有83所拒絕接收LGBTQ學生,或在發現他們的性取向和性別角色之後加以驅逐。有些學校還拒絕接收有家長是LGBTQ的學生,更別說雇用LGBTQ員工了。另外還有73所學校稱同性戀或跨性為不符合聖經的罪過,但沒有詳細解釋這如何影響他們的招生或驅逐決定。--這些施行歧視性政策(把自己宗派觀點強加於人)的學校都可以接受政府代金券,也就是納稅人的錢,難怪有反對批評意見。

對於制定政策的佛州共和黨人來說,用納稅人的錢在向學生灌輸(某派的)基督教思想是沒有問題的,但穆斯林也用同一套計劃推行伊斯蘭教思想就是大問題了--諸如要求女生都戴蒙頭巾、教導可蘭經、不慶祝聖誕節之類的。

有個右翼反穆斯林的Amy Mek在X上發推抱怨,說佛州政府在搞甚麼名堂,穆斯林學校公開鼓吹他們有代金券計劃,吸引全國的穆斯林搬來佛州,因為州政府為他們孩子接受正規的伊斯蘭教法出資。她說,「你們的政治領導人為甚麼不管?你們的學校選擇計劃正在為穆斯林學校出資,幫助「穆斯林弟兄聯盟」在美國本土建立網絡!這不再是「授權父母」,而是付稅人出資、進口敵對意識形態並嵌入中小學教育。」

聳人聽聞。其實,基督教學校也是用類似的內容來推廣的,承諾教導聖經和信仰等等。要是不合法,大家都一樣對嗎?現在穆斯林沒有在佛州做甚麼非法的事情--那裏的基督教學校一直都在做同樣事。佛州現任的總檢察長,那位代替Pam Bondi的基督徒,還有位佛州的農業部長,都對Amy Mek表示附和。但是這兩人都答不上媒體的跟進問題:請舉例說明那些「可怕的、支持恐怖主義的」穆斯林學校的教導違法--而他們的選民都不問證據。

有人為此正在提出立法,禁止在佛州貫徹實施伊斯蘭教法。但佛州並沒有任何機構想要那麼做,這些只是煽動擔心(防患於未然)的表演而已,通過這樣的立法沒有實際意義。那些不想讓穆斯林學校享受代金券利益的官員當然有辦法,他們只要禁止所有的基督教學校這樣做就可以了,不過他們決不會去斷了基督教私校財路的。

佛州那些虛偽的基督徒,最希望白人基督教國家主義盛行,壓制其它族裔,剝奪其它信仰的同等權利。換句話,他們希望自己(宗派)有自由,而剝奪其他人的平等和自由。這是很容易漏餡的。

就拿DeSantis州長去年簽署法案、允許中小學配備和授權校牧為例吧,很快就有其它信仰的人出來,在打算允許基督教牧師的學區要求做同樣的事,使得那些學區的基督徒三思而止步。

Friday, October 31, 2025

再談當前的「紅州」經濟

我介紹過一次,美國的「藍州」(即民主黨主政的州)經濟通常大多好過「紅州」(共和黨主政)。現在川普的經濟政策下,紅州更是受到比較大的衝擊。今天看見有個人評論一些經濟數據,我把內容記在這裡。Kyle Kulinski是一位進步派媒體人物,宣告自己支持「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cy)。



紅州難免(與藍州同時)受到川普經濟政策的痛擊。媒體曾經報告過,藍州已被聯邦政府扣押了$270億--一筆根據法律從聯邦政府必須撥給藍州的稅款,川普不管三七二十一說扣就扣。而從紅州扣押的款項一共才$7億--但你以為那是因為川普對紅州手軟一些?不是,紅州的經濟本來就小,$7億的打擊照樣要命。

愛荷華州在支持過奧巴馬之後,現在是支持川普的重要據點。《紐約時報》前幾天有一篇對愛荷華州的重要報導:

「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愛荷華的國民總產值降低了6.1%,是全美國除了鄰州Nebraska(另一紅州)以外落差最大的。愛荷華州的製造業佔了他們經濟總產值的17%,由於生產成本增加(部分原因是陡然增加的鋁、鐵原材料關稅),造成產值下降。愛荷華州的肉品包裝食品在美國的肉類產業中居首,他們的工廠大量依賴外籍移民,川普卻忽然剝奪他們的合法工作身分。愛荷華州的電力一半以上是靠風力發電,而川普發誓支持火力發電,威脅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發展。在這一切的問題上,愛荷華州GDP遭到慘重打擊。」

你如果靜心想一想,受關稅打擊最大的州迄今為止是德州,肯塔基是另一個紅州--7.5萬個農場直接受到關稅威脅,95%的波本威士忌酒市場受到威脅。

論到醫院關門,受打擊最嚴重的是鄉村地區。由於川普砍掉聯邦的Medicaid資金,美國至少要關閉300間鄉村醫院(最多可達742間)--最糟糕的是肯塔基和堪薩斯,馬斯克的DOGE砍USAID項目,結果徹底摧毀堪薩斯(另一紅州)的農產品出口。

Nebraska與愛荷華類似,牛肉和豬肉產業受到重挫,因為川普的反移民政策讓他們失去工人。上面提到的這些州都面臨重大經濟問題,另外緬因州(選總統是藍色),在州和地方層面是鄉村紅州(選共和黨官員、不信氣候變化等等),實際上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而川普的關稅衝擊到他們的龍蝦市場。中國現在不太買美國的龍蝦,而大多買加拿大的龍蝦。

整個龍蝦行業被重塑造了,法國餐廳一夜之間把緬因龍蝦全換成了加拿大的,德國批發商解釋說,小小的價格差別在成千上萬磅產品上省太多了。加拿大的出口合同創下紀錄,小小漁村港灣到處興起了產品貿易出口公司,而美國運去的龍蝦堆在那裡賣不掉。...

這還不說,加拿大加入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打開了通往亞洲的貿易大門。日本、越南、馬來西亞都把加拿大龍蝦當作奢侈產品來接納,日本東京的壽司餐廳、越南河內的高級餐廳都開始擺出加拿大龍蝦作為高級選項。2025年,單單日本就進口了$250億價值的加拿大龍蝦。

日本財政部長解釋說,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緬因沿海水溫變高,龍蝦群向北遷移到加拿大水域,當然關稅也是一個原因。看來,緬因那些共和黨治理官員被打臉,氣候變化的客觀事實不容你否認和忽視。

最近有消息報告,美國許多大型企業紛紛計劃大批裁員。UPS快遞公司已裁掉4.8萬人(看樣子不打算迎接今冬銷售旺季),亞馬遜銷售網宣布裁1萬4千或更多;英特爾要裁2萬4千人,微軟要裁1萬5千,Salesforce銷售軟件公司4千人,星巴克2千,Target1.8千...這些引人注目的公司在藍州的業務自然比較多,但紅州也會裁。

Wednesday, October 29, 2025

美國興建大型宴會廳?

統治者歷來喜歡用建築物來顯示權力、控制紀念和塑造一個國家的觀感。有位第17世紀的法國政客說:「在沒有戰績的情況下,用建築來宣示偉業再好不過。」現在川普政府正要把遺產和建築當作理念形態和控制的工具。

在美國的歷史保護領域,「遺產」是指社區所珍惜和共同保護的場所、物品、活動和敘事--這些遺產的創造往往是多元且充滿爭議的,因為美國人民是多元化的。考古學家R. Grant Gilmore(第三世)30年來研讀人類設計的環境,尤其是建築物和紀念碑。他在專家資訊網站撰文,介紹說這些建築不斷修繕、信息承傳的力量很強。

川普正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從物質和精神層面)重塑白宮,這與他長期以來作為地產開發商,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大廈上的做法是一致的。2020年12月(川普第一屆的末尾),他曾效法希特勒和斯大林,發布行政命令,宣布古典和傳統風格是聯邦政府新樓的preferred風格,嘲諷其它建築風格。

如今,川普正在推翻美國公園和紀念碑中所有含有包容性敘事的歷史,重新鼓吹和美化奴隸制、重男輕女等等,試圖把這些價值觀用在博物館展覽、教科書編寫和公立學校訓導中。然而,文物不說謊,考古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真實地恢復這些傳說。因為對過去的記憶會決定一個國家對未來的選擇。

獨裁、暴君和國王都常用建造紀念性建築物來鞏固自己聲譽,他們也試圖建立自己民族的國家主義自豪感。社會心理學家發現,當人面對宏偉事物時,常會體驗到敬畏之情,同時看到自己渺小,因而對宏偉建築物的創造者產生敬愛之意。威權主義的紀念性建築常利用這種現象,來喚起遊客對皇家宏偉疆域力量的感知。

19世紀的拿破崙遠徵埃及和羅馬,並在巴黎建造了凱旋門和Vandome圓柱等紀念碑,均以羅馬先例為藍本,鞏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Albert Speer與Hermann Giesler在納粹德國設計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例如Nuremberg的派對集會場地,旨在美化當局和突顯威風;而斯大林的蘇維埃聯邦則推崇宏偉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風格,來彰顯中央集權的永久性。

現在,川普提議在維吉尼亞州的Arlington為自己建造凱旋門,這個凱旋門與Potomac河對岸的林肯紀念碑遙遙相對,象徵紀念《獨立宣言》250週年。

美國其實摒棄了歐洲君主的半神統治者的華麗居所觀念,反倒期望領導人服務人民。這種理念體現在1785-1830年間的聯邦風格建築物中,展示出清晰、民主的建築語言,算是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

美國建築的主要特徵是Palladian式和諧對稱,源自於古典羅馬建築物尺寸,以及強調均衡、簡樸和愛國的主題。James Hoban所設計的白宮,以及Thomas Jefferson設計的Monticello莊園,都體現這種風格--內部結構輕盈,線條對稱,飾有雄鷹、甕和風鈴草等圖案。

美國人也意識到歷史保護的政治力量。1816年,費城買下建於1753年的獨立廳,免得被拆除(獨立廳是《獨立宣言》和《憲法》辯論和簽署的地方)。如今,這座建築物已成為國家公園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地址。早期的歷史保護主義者還保護了華盛頓總統的故居、Vernon山莊、Jefferson總統的Monticello莊園等等地標建築物,將民主的持久性與建築物環境緊密聯繫起來。

在重塑白宮並規定眾多聯邦場所回到「古典和傳統」風格的過程中,川普瞄準的不僅是建築物,還有它們背後的敘事。川普正在利用自己的權力,推翻幾十年來美國為創造更具包容性的歷史所做的一切努力。

川普的行動忽視了美國是移民國家這一事實。川普政府拿Smithsonian研究院--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開刀,進行意識形態重塑。川普還推動修復最近被拆除的南方邦聯紀念碑,這助長了南北戰爭(優越白人)「失去大業」神話的復興。

美國建築師協會曾在2020年公開反對川普關於聯邦建築風格的行政令,警告那是政府將意識形態強加於建築設計。川普第二屆政府推進這項議程,採納了美國傳統基金會「2025項目」中的多項建議。2025項目呼籲廢除1906年的《古物法》,並縮減許多現有紀念碑的規模,這將削弱一個多世紀以來對許多美國歷史建築的保護。

川普的新宴會廳與白宮聯邦風格所體現的核心價值截然不同。許多評論家把它描述為rococo(奢華精緻)室內風格,但它更符合美國鍍金時代(1875-1895年)的誇張華麗特色,與當今時代多有相似。

川普這次下令建造新的大型宴會廳,無視長期以來國家對歷史保護的諮詢和審查程序。白宮東翼可能是美國最重要的歷史遺跡之一,而他為達到目的而採取了單方面且不負責的手段。

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選擇只將(白人)歷史編入教科書、反對包容其它族裔的價值觀、文化和歷史時,他們就控制了承傳公共記憶的工具。Gilmore博士說,對過往歷史的集體理解和詮釋是健康民主的基礎,它維繫一個共同的國家身份認同,確保對過去的錯誤行為負責,並支持人權和多元參與。

然而,川普時代的建築承傳政治試圖重新定義美國的敘事,試圖決定誰有權發言。他們攻擊所謂「覺醒」歷史,試圖抹去奴隸制、不平等和排斥(異族)的複雜真相,而這些真相對於民主問責極其重要。因為建築和遺產絕不僅是磚瓦,它們乃是記憶、身分認同和權力工具。

Monday, October 27, 2025

總統提名,參議院審核

總統行政與國會兩院是美國三權分立、彼此制衡的一個方式。(三權的另一個權力是法院與執法機構,原則上應該與黨派無關,獨立於總統。) --這裡記下一個例子,是川普總統任命Leo Brent Bozell III做南非大使時,在野(民主)黨的問話內容。

總統提名任命的任何一個職務,都應該經過參議院(兩黨)的問話。不過,在總統與參議院多數派屬於同一政黨時,在野黨的發言常常被忽略。現在川普是共和黨的總統,情況似乎尤其如此,無論提出的問題有多嚴重,參議院多數派的共和黨人通常還是全數贊成他/她上任。


Murphy參議員:您支持只一個只接受白人難民、不接受黑人難民的政策嗎?(有南非白人受到政府種族屠殺的虛假傳說,川普5月正式宣布接收南非白人難民來美國。)
Bozell:參議員,那個(美國)政策不是我制定的。
M: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或者問任何一位候選人,回答很容易:當然不支持--我們當然不支持只接收白人難民的政策。您為甚麼拒絕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B:因為我只執行總統要我做的事,我個人的觀點無關緊要。
M:您會支持重新建立只有白人可以參加選舉投票的制度嗎?
B:參議員,我要作的是南非大使,我的回答重點只在外交方面。
M:您拒絕分享關於是否支持重建種族歧視制度、不准黑人投票的個人看法。
B:我的個人看法無關緊要,我在南非只做總統要我做的事(接收白人難民)。
M:這話根本不真。您來到這個小組委員會接受問話的原因,就是您的個人觀點、過往歷史,能夠展現您是否適合在大使崗位服務。如果您的個人觀點無關緊要,我們就不必有這個審核過程了。您不僅不願講自己關於接收難民是否應該基於種族,還不願講對美國黑人是否應該進行歧視對待,這很令人震驚。這些問題絕對關乎您服務(南非)大使職位的資格,您拒絕回答,我希望這個委員會的所有人都(會在投票時)記住。

Van Hollen參議員:川普總統做出荒誕宣稱,說南非(政府)對他們國家的(白人) Afrikaners搞了種族屠殺。我對您的問題是:您同意嗎?總統的宣稱很荒誕。
B:謝謝您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如果您和那些人談話,他們天天懼怕...
VH:抱歉,種族屠殺是有法律定義的,我問的不是某人的印象感受。我想問的是據您所知,國務院的法律顧問是否告訴您結論,說南非在從事種族屠殺?
B:參議員,我不知道。但是...
VH:我的問題很簡單,您是否同意,美國總統所宣稱的南非種族屠殺很荒唐?
B:參議員,我不是律師,所以我無法回答您的問題。
VH:根據報告,總統正在減少難民接收數字,到每年接收7500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南非白人了。我看這是嚴重濫用政策。您同意我們不該根據種族來接收難民嗎?
B:參議員,在南非...
VH:我問的是(您的意見),我們的難民接收政策應該根據種族嗎?再說一次,這是個很直截了當的問題。
B:我試圖回答您的問題。在南非有好幾千起襲擊白人農夫的事件,他們懼怕喪命。總統說,他們可以來到美國做難民。
VH:是的,但您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成為難民有個法律標準,我的問題是,根據很可靠的報告,總統正在設立一個全世界接收難民的上限數目,讓所接收的幾乎所有難民都是南非白人,我知道您不想回答我的問題--這聽來是一條基於種族的政策。
B:參議員,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抱歉,我不知情,我不知道答案。
VH:如果確認了,您將在海外代表美國。南非的問題對您來說不新鮮,我1980年代剛好在這個委員會作職員,當時通過一項立法,全面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加以反對和制裁。我查看您在那段時期的言論,您並不支持那項立法,我說得對嗎?
B:參議員,我不知道您當時在做甚麼。但我可以告訴您,咱們的保守立場自1980年代以來不變。當時Nelson Mandela向蘇聯看齊,而蘇聯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也是美國的死敵。...10年後蘇聯瓦解,保守運動與Mandela的聯結也結束,您若現在問我,我可以說南非Mandela是我最敬重的人。
VH:好啊,您(當時)批評別人「榮耀Nelson Mandela」,現在聽您說這樣的話倒是挺有趣。最後我要指出,您與當時的保守參議員Jesse Helms合作,在制裁南非法案通過以後,還反對里根政府派特使去見非洲國會。據我看,那個法案是這個委員會兩黨合作的最偉大成績,幫助南非結束了種族隔離,而反對的人只好做夢,希望現在的南非當局仍然搞那樣的種族政策。

Kaine參議員:剛才Murphy參議員問您一個簡單問題,接收難民是否應該根據種族。現在請問,我們的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所有的美國居民(不光是公民),都有同樣的權利享受法律保護,您若受到確認,將必須起誓維護美國憲法。而您竟不願回答那樣一個簡單問題,令人不安。我想要問的是,您知道南非的一個Freedom Front Plus(FF+)黨嗎?
B:我不知道。
K:我告訴您,FF+是南非白人的政黨,在國會中代表了南非白人的大多數人。他們曾經是國會中的反對派,但從2024年開始,他們同意成為聯盟政府的一部分。川普總統所相信的南非受迫害白人,實際上有FF+黨作為代表,並且他們決定參與聯盟政府。我想您應該注意這件事。

川普任命Amer Ghalib做Kuwait大使時,在參議院也有類似的交叉訊問,您可以自己觀看視頻報告。

Friday, October 24, 2025

圓月會影響睡眠嗎?

許多世代以來,人們一直相信月亮擁有某種力量,引起失眠和怪異行為,甚至讓人精神錯亂--Lunacy(瘋癲)這個詞來自於拉丁文luna(月亮)。

警察、醫護人員和急救人員經常說,他們在月圓的夜晚更忙碌。但科學真的能證實這一點嗎?答案當然民間傳說微妙。研究表明,月圓的確會對睡眠有輕微影響,但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就不那麼確定了。

匹茲堡大學神經科教授Joanna Fong-Isariyawongse專門研究睡眠醫學,探討睡眠如何影響大腦健康。她發現月光與瘋癲的古老神話,可以追溯到一些比較尋常的事情。她在專家資訊網站撰文,向大眾介紹了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我把文章主要內容記在這裡。

她說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月圓到來之前的幾天內,因為月光明亮,人們的睡眠確實會減少大約20分鐘左右,入睡時間也會延長,深度恢睡眠的時間減少。大規模人口研究也證實了這個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月圓之前的夜晚往往都睡得比較晚,睡眠時間也比較短。

最可能的原因是光線:明月會延遲人體的生理時鐘,減少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指示就寢的荷爾蒙)的分泌,使大腦比較警覺。這些變化並不顯著,在燈光較少的地方,例如鄉村或露營時,月亮影響最明顯。一些研究還表明,男士們受到的影響似乎比女士們大些。

民間傳說認為月圓的光芒可能引發躁鬱症患者的躁狂,誘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或引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在明月下失眠,脆弱的心靈可能會崩潰。現代科學的重要詮釋是,睡眠不足就是心理健康問題的強大驅動力--即使是一個不眠之夜,也會加劇焦慮,並影響情緒。

持續的睡眠中斷會增加憂鬱症、自殺念頭以及躁鬱和精神分裂等疾病發作的風險。這意味著即使是輕微的月圓影響睡眠,對那些風險已經較高的人來說影響更大--比如躁鬱症患者對睡眠時間縮短可能比他人更敏感。

不過,當研究人員審核大量人群數據時,月圓引發精神危機的證據並不充分:目前尚未發現患者的住院、出院或住院時間長短與月相有可靠的關聯。

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月亮效應的其它解釋,從引力「潮汐」對人體的牽引,到細微的地磁變化和氣壓變化。然而那些機制都經不起推敲:推動海洋運動的引力太弱,不足以影響人體生理,而研究月相周期的地磁和大氣變化,結果也不一致,甚至微不足道。這使得月光導致睡眠紊亂成為最合理的解釋。

如果科學證據如此缺乏,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相信「月圓效應」?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虛幻關聯」:人們會注意並記住那些與月圓同時發生的不尋常夜晚,卻忘記那些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的夜晚。天上月亮清晰可見,而壓力、咖啡因或刷手機等隱藏的睡眠幹擾因素卻不明顯,於是人們很容易歸咎月亮。

月亮對睡眠的微小影響凸顯了一個重要因素:夜間的光線至關重要。人體天生就遵循自然的明暗循環。夜晚的額外光線,無論是月光、路燈還是手機螢幕,都會延遲晝夜節律,減少melatonin分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

同樣的生物學原理也解釋了夏令時差引起的健康風險。當時鐘「撥快」時,夜晚的光線會人為地變亮。這種變化會延遲睡眠,並在大範圍內擾亂晝夜節律,導致事故和心血管風險增加,並降低工作場所的安全性。

專家們的結論:在現代社會,人造光對睡眠的影響遠大於月亮。所以,許多睡眠專家主張採用永久的標準時間,以便較好地配合人體生物節律。

所以,你若在月圓之夜焦躁不安,或許不是你的錯覺--月亮確實會影響你的睡眠。但你如果常常失眠,那就要仔細想想自己的原因。罪魁禍首很可能是手中的光,而不是天上的光。

Wednesday, October 22, 2025

關於「為義受迫害」的誤譯

馬太福音5章10節: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是耶穌所教導的「第八福」。後面跟著還做了說明,11-12節: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不過,有一位名叫David Bivin的以色列聖經學者指出,這句話翻譯得不對,希臘原文dioko的意思是「追趕/追求」。凡懂希伯來文的人都知道,希伯來字radaf有雙意思:追求/追趕和迫害/逼迫(注意:逼迫也算一種追趕)。這很可能引起了誤譯,因為寫希臘聖經文稿的文士都懂希伯來文,可能也操希伯來式的希臘文。

Bivin博士還說,翻成「義」的那個希臘名詞dikaiosune,其實翻成「救恩」或「救贖」比較準確。所以,耶穌後面所說的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意思是求上帝的拯救--尋找失喪的人永遠是上帝優先考慮的價值。

所以,耶穌第八福的意思應該是「追求得救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特別查看一下信望愛聖經資源網站,那節經句中的這個動詞的確是過去式的主動語態,所以不能理解成被動的「受到追趕/迫害」。

那麼,11-12節的說明呢?難道不是在解釋第10節中的迫害嗎?Bivin博士說,你如果看前後文,第10節中的主語和前面論八福一致--「他們有福...」,而11-12節則忽然轉為「人們迫害你們」,不僅話題改了,還讓人看到福音書的編輯痕跡。

馬太福音成書的年代是在耶穌復活之後。根據使徒行傳第1章,耶穌「受害以後,用許多確據向使徒顯明自己是活着的,在四十天之中向他們顯現,並講說上帝國的事」。那時,耶穌必然要預備這些使徒,因為他們將要面對世人的懷疑、嘲笑、敵意、忽視等等。

在11-12節中,耶穌講的辱罵、誹謗等等攻擊,並非追捕刑事犯罪那類的「迫害(persecution)」,他所應允的是作門徒若受了苦要得獎賞。你若以為尋找機會(鬧革命)受迫害或殉道,就有天上的不尋常大賞賜,恐怕是誤解了耶穌。耶穌希望你受人辱罵誹謗語言攻擊時的態度,是歡喜仰望上帝,而不是洩氣或起來針鋒相對甚至於殉道。

Monday, October 20, 2025

求主垂聽禱告的詩歌

星期天我們教會唱這首詩,感到意境很好,特意從油管找到放在這裡。



Lord, listen to your children praying.
Lord, send your Spirit in this place.
Lord, listen to your children praying,
Send us love; send us power; send us grace.

求看見主的慈愛/能夠分享祂的慈愛和恩典。
求主差遣聖靈來到這個聚會場所,聽你的兒女禱告。

也許很多時候,當我們求主的慈愛和恩典時,我們是為自己求。但我們應該也求分享主的慈愛和恩典的能力。我們求能力,常常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缺乏能力做很多善事、好事、謀求眾人益處的事。

但最近幾年,我也發現有人求的是能夠掌控別人,能夠有政治權力為自己的族裔、宗派求好處,甚至不惜以壓制其他人為代價。如果是那樣,我們應該反思和悔改。

Friday, October 17, 2025

關於「社會主義」的對話

這個(自由派)小夥子Parker與保守派聽眾有不少對話。下面是一段例子,我覺得挺有趣,因為很多美國人聽見「社會主義」就反對,但從來不知道真正的社會主義是甚麼。我把對話的大意寫在下面。

Parker:...等等,您說...是搞社會主義,您能定義甚麼是社會主義嗎?
Conservative:社會主義就是由政府來提供(一些)人的基本需要,拿賦稅人的錢。
P:那麼您相信我們應該有社保福利(來提供退休者的基本需要)嗎?
C: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應該有。P:那麼您是是社會主義者嘍?C:我不是。P:所以您同意搞一定程度上的社會主義?C:算是吧。但我不同意搞任何形式的(社會)福利--像德國搞的那種全面的社會主義。我家住一位德國交換學生,我和她交流很多--我不支持德國政府的做法。
P:我們等一下可以談德國。讓我們講社保,我不認為社保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生產與生產方式由工人階級(藉「集體所有制」)來掌管。而將財富重新分配來保障社會(生活)安全是自由派的思想,是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或許您可以說,他們常常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C:所以,您不同意社會主義嗎?P:我不是社會主義者,我是個自由派。C:噢,但您不是同意提高徵稅?P:我同意提高向富人徵收的稅率。C:為甚麼?

P:讓那些政府計劃有資金啊,幫助有需要的人。比如全民健保和托兒服務,又比如新生兒父母有受薪的假期。C:這不是搞社會福利嗎?P:這些社會公益項目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這不是工人階級掌管生產(的結果),所以不是社會主義。
C:那麼請給我一個歷史例子,像您所說的社會主義。P:我還沒有看到一個社會主義(真正)實現到一定程度、值得提倡的例子。有些國家或許想要建立社會主義,但我認為他們都是國家資本主義。

(看來像中國、北朝鮮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Parker眼裡都是假的。人或許可以奉工人階級/勞動人民的名,去沒收資本家/地主財產歸公,美其名「集體所有」。)

C:所以,您不完全否定資本主義?P:我是自由派,提倡社會民主。我相信一個資本主義體制要有規章制度,要提供眾人社會安全保障。
C:那麼您怎樣衡量人們需要多少的社會安全保障?總有界限吧?
P:您問的是我支持哪些政策,我們作為一個社會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為需要的人做哪些事?我相信我們這個社會能夠擔負得起全民健保。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這樣做了,他們花在每個人身上的錢是美國的一半,而保健效果比我們好。我們辦全民托兒服務也會很容易,減輕很多收入不高的小康家庭經濟負擔--美國的托兒費太貴。

C:那您相信有人濫用我們現有的福利體系嗎?
P:有的,像川普這種人,就從我們的系統中鑽了不少空子。
C:我是說普通公民,不是說政府官員濫用。
P:川普是美國普通人中的一員--有錢有勢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濫用我們的福利和補貼,因為我們的稅務體制有很多空子好鑽,而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也特別大--所以我們需要各種規章制度和反壟斷法律等等。
C:我想您是在迴避我的問題。P:不是迴避,是重新定向您的問題。
C:拿我們的食物補貼等等福利來說,的確幫助了很多需要的人。但有些人就會選擇不工作,坐在那裡等補助,免得錢賺多了就失去福利,那不是濫用福利體系嗎?
P:有沒有人這樣做,在獲取社會福利方面玩假呢?一定有,但屬於很小一部分。但我仍然主張讓所有需要的人都能得到福利,而不是砍掉幾百萬人的福利,只為避免極少數不該得的人占到便宜。我看共和黨人好像就是這樣的。
C:但是您怎麼知道玩假的人只佔很小的比例呢?您從哪裡知道的呢?P:您可以搜索Fraud rate for Medicaid,核實一下。

C:您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是美洲原住民Cherokee,享受醫療等等所有這些福利。我不同意所有的人都來利用有限資源,我親眼看到醫院過載,連一個小手術都排不上號。 P:那應是他們資金不足。如果我們看世界上其它一些國家,用一半的資金提供效果較好的全民醫療服務。
C:那些國家沒有資金不足的問題,Cherokee Nation也沒有資金不足問題。
P:是的,我們本來應該有更多的醫護、更多的服務設施,但在美國的昂貴系統下就變成資金不足。我相信全民醫療保健是比較好的體系。
C:但我想美國搞全國的保健系統恐怕會亂。我認為加拿大搞得也不好,我有個朋友從加拿大來到美國,只為做一個小小的選擇手術。

(她搞錯了,美國人很多跑去加拿大拿藥就醫,又便宜又快。選擇手術,比如整容,或許在加拿大要等很久,但其它必要的醫藥處置,比如斷骨傷筋,還是很快的。)

C:好吧,我不只是想說醫療保健,我主要想說,如果人們因為能夠利用這些福利就不工作或少工作,他們就選擇留在貧困狀況中,因為免費又不必工作。
P:所以您認為社會福利項目會導致更多的貧困?C:是的。
P:您有甚麼證據給我看嗎?C:我已經告訴您,我所住的郡是美國最貧困的。
P:不算您的傳聞/感覺,您有甚麼研究報告顯示得到Medicaid福利會提高貧困率嗎?因為歷史上,我們看到每個這類公益項目都大幅度減少了貧困。

C:好吧。讓我們來說說有錢。擁有產業,比如一個房屋、一塊土地算是富有嗎?
P:我們談論富有主要是講人,比如一個人年收入$40萬以上叫做有錢。我們想要讓$40萬以上那部分收入多繳一點稅。
C:但是您如果住在加州,$40萬可能還是每個月會花光。
P:等等,我住在加州,$40萬是很不錯的,除非你的生活方式過分奢侈。
C:對。但我想要說的是,擁有財產才算富有。您如果把賺到的錢全部花掉,去買必要的日用品,那就不是富有。
P:等等,您如果每個月花$40萬,那肯定不是全買必要的日用品。
C:但我是說您講的那些國家,福利項目降低了貧困,我是說那些人不擁有產業,他們過日子、付租金...
P:談到那些,抱歉我還是一直堅持,丹麥是個高福利的北歐國家。您如果比較各國民眾的財富中位數,丹麥幾乎是美國的一倍。美國我看到財富的中位數是$12萬4千,丹麥則超過了$20萬。

(應該指出,或許那些高福利國民拿回家的薪資不算太高,但他們的生活品質還是高,不用憂慮甚麼其它的缺乏,因為生活比較社會化,有安全保障--醫療、高等教育等等。我們在美國拿了比較高的薪資回家,但我們需要掏錢的地方很多,多賺的錢不能抵銷沒有社會安全網的匱乏,結果生活質量並不高。)

C:生活品質高,但未必自由。P:您是甚麼意思?很多國家的人民自由指數和經濟自由指數都超過美國。C:比如他們買食物的津貼花費有一定限制吧?要在哪裡買,只能花多少等等?
P:首先,沒有那樣的限制。其次,您那麼重視自由,就不應該支持一位破壞人們憲法第一修正案自由、違反人們第二和第四、第五、第十四修正案權利的總統--我只是給您一些具體的破壞人民自由的例子。
C:不同意。我們的國家(左右)兩邊都在為自由而鬥爭。你們反對右翼,因為你們反對(我們)有言論自由。
p:且慢,自由派如何反對了言論自由?
C:拜登當政時,Zuckerberg得到錢,要求他在臉書上禁止(右翼)發聲。
P:沒有吧?他應該不是從政府拿錢,那很荒唐。當我們說「受到壓力」,那是「您如果如此這般,我們就如何如何」,正像那位幽默脫口秀Jimmy Kimmel所遇到的,被川普政府取消節目。...川普發行政命令,誰燒美國國旗就坐牢一年,違反人們的言論表達自由。還有一個法庭裁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發言在美國屬於言論自由(不可亂扣支持恐怖主義帽子),因為有人說「解放巴勒斯坦」(川普的社交媒體要他噤聲),就被拘禁了104天並且沒有經過正當程序。

P:川普煽動J6國會山叛亂,推特決定封他的帳號,推特是私營公司,不是聯邦政府。私營公司想阻止誰在自己的平台上發言都是經營自由,不算限制言論自由。
C:那麼Kimmel的節目被Disney中斷,Disney是私營公司,不算限制言論自由?
P:Disney受到聯邦政府部門的壓力。川普任命的FCC主席Brendan Carr直接威脅Disney,說他們若不對Kimmel採取行動,FCC就要採取行動。

P:川普可以說是想要推翻美國。
C:不對,您如果聽川普的發言,他沒有想要推翻美國。
P:他說你們要fight like hell to take back the country from those that stole from you,然後又赦免那些打警察的暴亂人士,稱他們的行為是愛國。
C:您如果查一下民主黨領導人的言論,恐怕也有這類話。P:我嘗試了。

P:川普的司法部長(AG)Pam Bondi說,凡用仇恨語言煽動暴力的都該坐牢--所以按她的標準,川普應該坐牢。
C:我不同意Pam Bondi,那是剝奪人的言論自由。
P:所以您能夠明白,川普剝奪憲法第一修正案人的自由。
C:我看到雙方都剝奪這些自由。
P:您能給我舉個例子,說明賀錦麗的政策會剝奪人的自由嗎?
C:實話說,我不知道她的政策。P:一條政策都不知道,您怎麼能說她剝奪人的自由?C:我沒有說賀錦麗剝奪自由,我是說你們民主黨。

C:Covid大流行的時候,拜登禁止關於疫苗的謠言流傳,這和川普有多少區別?
P:拜登向社交媒體公司提出建議,制止關於疫苗的謠言流傳,他沒有提出若不照辦就要沒收營業執照之類的政策。這是最大的區別。

Wednesday, October 15, 2025

Gospel: A Collective Project

Matthew 3:13-17 (NLT)
Then Jesus went from Galilee to the Jordan River to be baptized by John. But John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 “I am the one who needs to be baptized by you,” he said, “so why are you coming to me?”

But Jesus said, “It should be done, for we must carry out all that God requires.” So John agreed to baptize him.

After his baptism, as Jesus came up out of the water, the heavens were opened and he saw the Spirit of God descending like a dove and settling on him. And a voice from heaven said, “This is my dearly loved Son, who brings me great joy.”

Matthew 3:15: “It should be done, for we must carry out all that God requires.” This is the first sentence that Jesus said when he began his public ministry.

The Greek word “hemin” really meant to include the listeners. What does Jesus mean? John the Baptist, or even all who heard him, must do this baptism in order to carry out any God’s required mission?

Yes. Jesus didn’t just talk about himself, or his own baptism, or his own plan to carry out God’s mission. He includes John the Baptist, and all who follows him, everybody has a part in this: to join Jesus’ project, to build the Kingdom of God, to write the story of our God’s experiences, to encourage one another, to strive to make God’s love and goodness shown to the world.

See, Jesus meant for all of us to be purpose-driven. He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You and me isn’t just an individual worshipper from far away, but a participant of His Kingdom. We are not to passively sit around, watching how God would do things in the world. We are to actively bring His values and passions to the world. Jesus clearly said it at His baptism, which is also our joint baptism and mission.

In Gospel, “we/us” is a major theme. Time and again, Bible would like us to remember, what a wonderful thing God had done for us in Christ, and how we all have related to Jesus—identify with him, be part of his body,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seek unity in Christ. – Jesus died and resurrected for all of us.

Of course, we all committed to follow Jesus, didn’t we? One individual shouldn’t try to exclude another in Jesus. For God accepts each of us, and Jesus identifies with each of us. Oh, this is so hard.

It is hard to follow Jesus, for we tend to exclude thos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urselves. We found all kinds of excuses to refuse others—different race, skin color, doctrines, social status, powers, position, language, lifestyles… We tend to separate ourselves from all those different people!

We have to remember, all different branches and denominations, we tend to defame, even vilify each other, for we didn’t pay attention to God’s value of unity. He prayed for all his disciples so hard.

Maybe as Jesus’ followers, we have to examine our own bias: To whom do I try to exclude as “they/them”? Maybe we all need to stand with Jesus in the Jordan River, hearing him said it again: “we must carry out all that God requires.”

Only then, God may show His face to the world, and say: This is my dearly loved Son, who brings me great joy. Dear God, help us!

This devotional is inspired from Skip Moen's Greek Biblical meditaion, I translated to Chinese 8 years ago.

Monday, October 13, 2025

擊敗通貨膨漲

根據美國商業《財富》雜誌的報導,美國的通貨膨漲並不像川普總統說的「已經擊敗」。因為過去四個月以來,有三個月通漲率是上升的,略高於一年前的水平。

去年賀錦麗競選總統失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民眾對當時的高通漲率不滿。不過川普總統,甚至美聯儲有些高度重視通漲的人,發言時都不提現在的通漲率。川普上個月底反而在聯合國大會上宣稱:「食品雜貨價格下降,抵押貸款利率下降,通漲已被擊敗。」

美聯儲今年9月下調基準利率一次。此前,美聯儲主席Jerome Powell在8月份一次備受矚目的講話中說:「通漲雖然仍然略高(高於2%目標),但已從疫情後的高點大幅回落,通漲上升的風險已減弱。」

然而,忽視甚至淡化通漲,將為白宮和美聯儲帶來巨大風險。調查顯示,許多美國人仍然認為高物價是他們財務上的一大負擔。美聯儲或許正在加大的賭注:下調利率,假定川普政府的關稅所導致得通漲只是暫時的。萬一事實證明這個假設是錯,--通漲惡化或高通漲比預期長--那麼美聯儲對抗通漲的信譽就會受到打擊。

美聯儲這種信譽對於它維持物價穩定的能力至關重要。如果美國人相信美聯儲能夠控制通漲,就不會要求大幅加薪等等--這些措施可能會引發通漲螺旋式上升,因為企業通常必須進一步提高產品價格以抵消比較高的勞動成本。

但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院士Karen Dynan說,由於人們對疫情時期通漲的記憶猶新,加上關稅推高了進口商品的成本,消費者和企業可能會開始維持低通漲失去信心。她說:「如果事實證明,美聯儲確實未能維持低通漲,那麼他們的降息(預計還有更多降息)將被視為一個錯誤。」

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的關稅尚未像許多經濟學家稍早所預料的,推升通漲率。通膨率三年前曾高達9.1%,而現在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增2.9%,高於去年同期的2.6%,且高於美聯儲的2%目標。美國政府定於本週三發布9月通漲報告,然而數據可能會因現在的政府關門而推遲。

關稅已推高了許多進口商品的成本,包括家具、家電和玩具。整體而言,8月耐用產品的價格較去年同期平均上漲近2%。雖然漲幅不大,但近30年來,這類商品的價格大多是趨於下降的。

有些日常用品的價格漲幅仍高於疫情前:8月份食品雜貨價格年增2.7%,是2015年以來疫情期以外的最大漲幅。咖啡價格在過去一年平均飆升了將近21%,部分原因是川普對主要咖啡出口國巴西徵收了50%的進口稅,也因為氣候變遷引發乾旱,導致了咖啡豆減產。

根據9月16日至17日的會議紀要,大多數美聯儲官員仍擔心通漲過高。然而,他們選擇下調利率,是因為他們更擔心失業率上升。但有一些經濟學家擔心,持續加徵的關稅以及許多企業仍在採取相應措施提價,這些做法的後果可能遠不止將通漲暫時推高。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高級顧問Jason Furman說:「指望通漲推高只是暫時的,這簡直是一場豪賭...從前,(3%的通漲率)會被認為是相當高。」

就在兩週前,川普宣布對一系列產品徵收關稅,包括對藥品徵收100%的關稅,對廚櫃和洗手池徵收50%的關稅,以及對重型卡車徵收25%的關稅。前兩天,他威脅要對中國進口產品「大幅提高關稅」,以回應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

有些公司仍在提高價格來抵消關稅成本。鋼鐵和鋁進口關稅推高了金寶湯(Campbell Soups)使用的罐頭成本,以致公司執行長9月份揚言要實施「準確標價措施」(即標明關稅成本)。

美國National Tree Company是最大的人造聖誕樹銷售商,執行長Chris Butler說,他們將在今年聖誕季節將聖誕樹、花環和飾條的價格上調10%,以抵消關稅成本。該公司大約45%的聖誕樹產自中國,其餘則來自東南亞、墨西哥等國家。他說在美國生產這些東西,勞動力和房地產成本太高。

Butler預計今年人造聖誕樹和裝飾品的供應量會減少,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整個行業的價格。因為今年早些時候,中國關稅達到145%後,他們的大部分生產都停了。在川普將關稅降至30%後,生產恢復了,但生產速度有所放緩。Butler已敦促供應商承擔部分關稅,但他們不會承擔全部。他說:「因此,我們不得不將部分漲價轉嫁給消費者。」

多位美聯儲決策人都意識到了這些風險。堪薩斯城美聯儲銀行行長Jeffrey Schmid說,因對央行失去信心而導致的高通漲比其它價格飆升(例如供應中斷)更難控制。他說「美聯儲必須維護其在通漲問題上的信譽。歷史表明,雖然沒有人喜歡通漲,但不是所有的應對通漲的代價都一樣。」

然而,川普新任命的Stephen Miran對通漲前景比較樂觀。他認為有其它的趨勢正在抵消關稅影響,比如租金成本的穩定下降,移民數量急遽下降,應該減少需求,從而降低未來的通漲壓力。

您認為怎樣?我的問題:焉知Miran所描述的「其它趨勢」不是蕭條/通縮現象呢?美聯儲的兩項使命--降低通漲和提高就業率--要求相反方向的利率調整。在失業率和通漲率同時飆升的時候,美聯儲實際處於兩難之間--降息擔心促進通漲,提息擔心增加失業。

Friday, October 10, 2025

今年的新冠疫苗

本文內容轉自USA Facts網站

As has been the case each year since 2022, updated COVID-19 vaccines were released leading into the fall season, and the shots should be broadly available to people age 6 months and up. For the first time, however, the vaccines are not approved for all age groups, and the vaccines are recommend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nly after a discussion with a health care provider. 有更新的Covid疫苗,但CDC要求你和醫生「討論」,而且並非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容易得到疫苗。

Experts emphasize that there has been no real change in the benefits or risks of the vaccines, which are quite safe and offer addition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Vaccination can benefit everyone bu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ose at higher risk of severe illness, including older people, very young children, pregnant people and those with certain other risk factors.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變,高危群組包括老人、幼兒、懷孕等等。

In the end, the CDC recommendation means that most people who want a vaccine — even if they do not meet the approval criteria — can get one, although doing so may be more difficult.

Here, we explain what’s different this year and walk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getting vaccinated under the new rules. 在此解釋一下今年的新規定。

What happened this year that’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previous years,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either approved or authorized COVID-19 vaccines for all ages 6 months and older, and the CDC also recommended the vaccines for all, while noting that vaccination is most important for higher-risk groups.

This August, the FDA approved the COVID-19 vaccines, but only for those age 65 and older or for those with a risk factor. At some point for each vaccine, according to FDA memos, the head of the vaccines division, a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had overruled career staff that had recommended approval for a broader population. 今年政府官員駁回了FDA專業人員的6個月以上全體接種建議。

The CDC’s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 voted on Sept. 19 to recommend COVID-19 vaccination for everyone 6 months of age and up, but only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a health care provider, or what’s known as share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The panel originally had been scheduled to vote on the COVID-19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in June. But that month,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ecretary Robert F. Kennedy Jr. dismissed the committee and installed new members of his choice. The CDC director, who had just been confirmed by the Senate, was fired in August, and other top officials resigned. Meanwhile, Kennedy has repeatedly made false or misleading claims about COVID-19 vaccines this year.
小肯尼迪部長解散專家委員會,反復散佈關於今年新冠疫苗的虛假誤導。

At its September meeting, ACIP did not complete its normal procedure of gathering and presenting the evidence behind its recommendations. Members made misleading and unfounded claims about vaccine safety, despite a lack of data showing new safety concerns. The CDC then did not announce that it had accepted ACIP’s recommendations until Oct. 6.

It’s worth noting that before Kennedy dismissed the prior advisory panel, the group was considering making age- and risk-based recommendations, given evidence that hospitalization rates in healthy older children and younger adults had declined from the early phase of the pandemic.

However, these recommendations would likely have been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the CDC ultimately made. Guidance that was being considered more decisively recommended the shots to very young children, older adults and other people at high risk of severe disease, rather than only recommending the shots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a health care provider.
被小肯尼迪解散的ACIP原本考慮將2歲以內嬰孩列在高危群組中。

Amid growing doubts about the vaccine guidance coming from the CDC, states and expert organizations have issued their own updated COVID-19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 som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gency’s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各州和專家機構紛紛發佈自己的新冠疫苗建議。

What do experts say about who should get the vaccines?
There is broad agreement among experts that vaccination is most important for people age 65 and older, those who are pregnant, babies and toddlers from 6 through 23 months, and people with health conditions that put them at high risk of severe COVID-19.

This advice is backed by clear patterns in the recent data on hospitalization rates for COVID-19, Dr. Fiona Havers, an infectious disease physician and respiratory virus and vaccine policy expert, told us. Havers formerly led the CDC’s Respiratory Virus Hospitalization Surveillance Network team before resigning in June, citing the corruption of CDC processes under Kennedy.

People age 75 and older have the highest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Havers said, and those age 65 to 74 have “very high rates” of hospitalization. “At the other extreme, very young children, particularly children under 2, and especially those babies less than 6 months of age, have high hospitalization rates for COVID,” she said. Outside these extremes of age, she said, those still at highest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are those with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 加強針能夠減少重症急診的需要。

The COVID-19 vaccines were originally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at preventing symptomatic disease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CDC and others have monitored vaccine effectiveness since then, finding consistently that additional doses add protection, on top of the immunity people already have from past vaccination and infection.
疫苗防止/減輕感染症狀,加強針增加免疫保護。

The 2024-2025 vaccines reduced the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ritical illness in adults age 65 and older, data presented at the September ACIP meeting showed, with the best and most lasting protection against critical illness.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more generally, the additional vaccine doses also lowered the rate of urgent care and emergency room visits.

Havers explained that vaccination during pregnancy is also “really important,” not only because pregnancy puts a person at risk of complications from COVID-19, but also because vaccination during pregnancy protects the baby. Babies under 6 months of age cannot yet be vaccinated against COVID-19.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them is for the moms to be vaccinated during pregnancy,” she said.
孕婦接種能夠保護嬰孩。

The latest guidanc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states that it “continues to recommend that all pregnant and lactating individuals receive an updated COVID-19 vaccine or ‘booster.’”

Guidance issued in August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recommends vaccination for all children from 6 through 23 months and older children who fall into various high-risk groups or whose household members are at high risk. The guidance states that older kids without risk factors can get vaccinated if a “parent or guardian desires their protection from COVID-19.”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meanwhile, issued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and pregnant people that match the AAP and ACOG recommendations. AAFP also recommends COVID-19 vaccination for all adults, with an emphasis on its importance for people with high-risk conditions, those who have never gotten a COVID-19 vaccine, and people age 65 and older.

Dr. Margot Savoy, chief medical officer f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told Spotlight PA that it broadly recommended vaccination in adults because there are few who don’t either fall into a high-risk group or live with someone who does. “So why make 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needs to be?”

New recommendations from states or coalitions of states often draw on guidance from these expert organizations. State recommendations vary in their details, such as how broadly they recommend the vaccines for younger adults, but general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vaccination for the high-risk groups described above. As of a Sept. 24 review by the health policy research group KFF, 22 states “specifically identify non-federal entities as sources for their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either in addition to or instead of CDC/ACIP.”

But even if a person is not at high risk for severe disease or hospitalization, Havers explained, getting a vaccine can offer benefits. “You are likely to have milder disease if you are recently vaccinated and then you get COVID than if you hadn’t been vaccinated,” she said.
即使不屬於高危群組,接種的人感染新冠後症狀較輕。

If older children have been previously vaccinated and are not in a high-risk group, the choice to vaccinate “could be considered ‘low risk, low reward,’” an informational page on COVID-19 vaccinations from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states.

Havers said that “the best protection is going to be within the first couple of months after getting a vaccine.” Given that there has historically been a winter wave of COVID-19, “now is not a bad time to get” a vaccine, she said.

Wednesday, October 8, 2025

求自己益處的福音

Kahnke牧師說他要詳細解析那個查理柯克「追思/復興」大會的問題,這裡是他對柯克做屬靈指導的牧師Rob McCoy大會發言--可以用「賣假藥」來蓋括。Kahnke牧師對他這個版本福音的神學評論,我認為值得華人基督徒了解和思考。

聽說McCoy牧師在那個大會上宣講了「清楚的基本福音」,請注意他如何把福音字眼和政治聯繫起來:

耶穌來到世上尋找和拯救失落的人--就是你們所有的人。主愛你們,祂要拯救你們--祂要給你們一個新的生命。祂要用十字架上流出的寶血遮蓋你們眾多的罪。聖經上說,如果你心裡相信、口裡承認耶穌是主,你就得救回到父神的榮耀。看哪,查理把政治當作進入耶穌的入口匝道(on-ramp)。他知道若能夠讓你們所有人都在「自由」的溪流中划船,你們就會來到它的源頭,就是主。

你看出這個信息有甚麼問題沒有?很多人看不出來問題,他們很高興這樣的福音有幾百萬人從廣播中聽見了。這就是美國福音派教會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個「失落」問題,很嚴重。McCoy牧師解釋說說,人人都犯了罪,我們的罪讓我們與上帝隔絕了。我們無法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罪要求流血獻祭,而耶穌為我們流了血獻了祭。耶穌這樣做了還不夠,我們每人還必須親自接受耶穌為我們所獻的祭,以祂為主,上帝就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然後你要加入一個相信聖經的教會。

這最多算是基督教福音的一個版本,以尋求個人得救為主。至於這個信息為甚麼是世人的「好消息」,連解釋都沒有,那個所承諾的「新生命」有甚麼目標也沒說。McCoy牧師抽象地把新生命描述為「自由」,自由的定義是甚麼當然也沒說,似乎並不是耶穌或保羅所說的「不受罪惡綑綁」的自由(freedom),而是某些行為從文化上或政治上得到社會和法律保護的自由(liberty)。

很多福音派基督徒聲討和反對宗教上的混合主義,就是把其它宗教和基督教的觀念混在一起,卻不介意把基督信仰中屬靈的freedom和文化、政治上的liberty混在一起。他們把美國的愛國主義與福音運動的核心混在一起,結果混合主義在福音運動中根深蒂固--用liberty取代freedom是不對的。

查理相信讓所有人都在liberty的溪流中划船,他們就會找到liberty的源頭,然而liberty的源頭並不是耶穌。每個人、每個文化恐怕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把liberty定為不同的東西。(例如白人在三K黨時代擁有私刑處死黑人不受法律追究的liberty,而美國黑人希望追求的liberty剛好相反,他們爭取的是法律保護有色人種不受私刑威脅的liberty。)

創立Liberty大學的Jerry Falwell是福音派領袖之一,1980年代成立Moral Majority福音派政治遊說組織,他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和美國政治右翼連結起來,玩了欺騙把戲。讓我們把耶穌傳講的神國福音和McCoy所講的福音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路加福音4章,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於是他把書捲起來,交還給管理人,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後來,耶穌走遍加利利,醫治各種疾病--疼痛、鬼附、癲癇、癱瘓,名聲傳遍周圍各地--他說自己奉上帝差遣所傳的是「神國的福音」。

神國的好消息就是,藉著耶穌在世界上作王,上帝的治理正在闖入這個世界。耶穌來教導神國的樣式,無論我們爭辯的文化問題是甚麼,耶穌所抨擊的人並不是美國基督徒所抨擊的人。耶穌的確呼籲大家「悔改/回轉」,然而病得到醫治是神國大能的彰顯。

耶穌明明說到讓受束縛綑綁的人得釋放,為受壓迫的人發聲,讓飢餓的人得飽足,關照貧窮的人,然而大多數美國白人的福音派倒是極力主張,說這些都和政治無關--好像聖經裡有明確教導似的。Kahnke牧師半開玩笑地說,你若想說服福音派信徒起來為受壓迫的人發聲,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說服他們相信自己受了壓迫--政府怎麼膽敢要求我戴口罩?救命啊,我受到壓迫。

其實美國的福音派正在成為歷史上最富有的一群人。他們作為一個群組,正在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裡取得最大的政治權力。--為自己選一位總統,迎合他們受壓迫者的口味,成立工作小組,清除一切批評反對他們想法、做法的政策和人物。這群基督徒只求自己的山頭部落興旺。

這種尋求尋求自己益處的信仰,Kahnke牧師指出,就McCoy在柯克追思大會上所宣講的那個簡化的交易式個人得救福音的結果。不談耶穌所宣講的上帝國度,只談一個空洞沒有實質內涵的Liberty,他就為大會舞台上各種煽動詐騙的人打開歡迎的大門。他們進入這個上帝形狀的空洞,用這個Liberty所容許的各種憎惡不滿和任意妄為來填滿。

耶穌所談的freedom與真理是連在一起的:「你們必定認識真理,真理必定使你們自由。」然而這個福音派MAGA運動卻支持一名說謊超過美國歷史上任何一位政客的人物上台,全都是奉了Liberty的名。這個政治上的liberty其實是犯罪作惡的權利(例如說謊造謠的自由),而非政治上的freedom(例如言論和新聞報導自由);他們的liberty不是謀求公眾利益的自由,而是凌駕其他群體、敢於不顧他人利益(比如疾病大流行期間不戴口罩)的權利。

人們之所以能夠接受這種違背福音的態度,是因為他們所接受的福音僅僅介意死後進天堂,對今生在世的行為沒有效用,或有用的話也是幫助自己在世上富足有勢力之類的。

McCoy要求所有接受耶穌為主的人加入一個「相信聖經」的教會。他沒有定義怎樣的教會是相信聖經,怎樣的是不信,但從大會的煙花聲勢和Turning Point USA的宣傳總體看,大概是站在反同性戀、反墮胎優先的立場,甚至反公共衛生政策、敵視科學和教育,或降低稅率、維護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美國白人大概相信耶穌釘十字架為他們買下了這一切的經濟利益。

他們傳的福音總歸說來,是耶穌承諾給我們每個人有新的生命,我們現在生活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死後進天堂,只要我們接受耶穌對我們的愛,並且拚命(為這一切的利益)戰鬥,打擊那些(不敬上帝的)左翼,不容他們破壞這個完美的國家。

順告,他們不認為政治左翼的基督徒也信福音,忘記那些中美洲來的有色人種絕大多數也敬拜同一位上帝,將那些希望享有同等權利的性別角色/性表達少數人群(即使他們從小禱告耶穌也不行)一律妖魔化。這種隨便到處樹敵的人生態度,與耶穌的言傳身教毫無共同之處。

Monday, October 6, 2025

不要小看兒童的智力

一名幼兒知道媽媽的包裡有水果零食,他怎麼拿到零食呢?把媽媽包裡的東西統統倒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掉在桌子上、椅子上、地上,於是一下子就找到自己要吃的東西。

兒童的思維方式傾向於非傳統式,顯得沒有次序。這給了著名的心理學家Jean Piaget靈感:他發現兒童藉經驗建構認知,要經歷四個階段,而在前面兩個階段,兒童還不會運用結構化的邏輯。

Piaget很了不起,他徹底改變了世界對兒童的看法。因為他指出,兒童來到這個世界時,沒有一個與成人一樣的概念模組,而是必須藉著經驗來建構各種概念。從未有人像他收集到如此豐富的兒童奇特行為記錄,以至於即使現在,研究人員還是無法在兒童身上複製這些行為。

Piaget的觀察很正確,然而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Celeste Kidd的實驗室發現一些證據,顛覆了長期以來關於兒童邏輯能力局限性的假設。最近Kidd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描述了幼兒如何能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找到系統性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他在專家資訊網站做了簡介。

拿整理排序的能力為例。1960年代,要求一個4歲孩子將一些木棍從最短到最長排列,他通常無法排好順序。心理學家將孩子的這種排序低效率解釋為,兒童至少要到7歲才能運用系統性方法解決問題。

然而Kidd教授和同事們卻發現,增加排序所要求的難度和認知需求,實際上反而促使幼兒發現並使用算法來解決排序問題。心理學博士生Huiwen Alex Yang在團隊合作夥伴Bill Thompson的建議下,設計了一款電腦遊戲,要求兒童利用行動反饋的提示,推斷隱藏在牆後物品的高度順序。

遊戲要求孩子們透過點擊「兔子」的運動鞋來交換它們的位置,將「兔子」按從矮到高排序。只有當順序錯誤時,這些生物才會改變位置;否則它們會留在原地。由於孩子們只能看到兔子的鞋子,而看不到它們的身高,因此他們必須靠邏輯推理而不是直接觀察來完成任務。


楊教授對123名4至10歲的兒童進行了測試。發現兒童能夠獨立發現並使用至少兩種眾所周知的排序算法——選擇排序和搖動排序。這兩種算法通常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中學習,然而在測試的兒童中,超過一半的兒童表現出結構算法的思維能力,最早的在4歲時就已經有。雖然年齡大些的兒童更有可能使用算法,但他們的發現與Piaget的觀點相悖。

Piaget認為兒童在7歲之前不具備「具體運作發展」(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development)階段的邏輯能力。然而,兒童在前兩個階段雖傾向於用邏輯性較差的辦法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在必要時做其它選擇。在上面遊戲中,需要排序的物品無法直接觀察,兒童不能靠著觀看嘗試結果來達成排序目標。

算法思維不僅在高等數學課堂中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重要。想像一下,你需要烤兩打餅乾,但你常用的食譜只做一打。你可以把所有步驟重複兩遍,中間甚至要清洗碗具,但你不會這樣做,因為效率太低。相反,你會把所有配料加倍,每個步驟只做一遍。算法思維能讓你找到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減半或加倍數量的餅乾需求,提高烘焙效率--這是一項重要能力。

孩子們學習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行動和運作,我們現在知道,他們掌握這些能力的時間比心理學家們先前承認的要早得多--在他們接受正規教育之前。

這個發現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很重要。現在,幼兒照顧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考慮,何時以及如何讓孩子有機會解決更抽象的問題和概念--我們可以更早開始培養這些能力,以支持他們更強的數學和計算能力。

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們以不太方便的方式與世界互動時,請耐心。當你從咖啡館的地板上拾起物品時,請記住,這都是孩子們建立認知的一部分--評估效率是否高。那些看似沒有邏輯的孩子很快就會養成比較明顯的邏輯行為。

Friday, October 3, 2025

競選市長的社會主義者

「社會主義」在一般美國人看,就是政府為老百姓辦公益事項。(他們認為這些公益事項應該由私營公司辦,或靠捐款。可是大家都忘記,不賺錢的事私營公司不做。) Zohran Mamdani是住在紐約的一位年輕穆斯林,今年競選市長職位,在民主黨(多數派)初選中大大獲勝。許多人表示意外,因他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

他的競選承諾是:凍結某些公寓的租金,提供免費的托兒服務,食品雜貨店統統由市政府接管,加蓋廉價住房,改革治安,並在2030年之前實現最低時薪$30美金。他打算向企業富豪徵稅以支付上述政府計畫--典型的社會主義公益政策,現在得到廣泛支持。

Mamdani在電視台接受The View節目的採訪。他回答問題機智誠懇,我把一些片段內容記在這裡。
一位節目主持人Sarah Haynes問:您競選紐約市長,不是競選以色列總理,可是您有些發言煽風點火,比如說以色列是個種族隔離的國家。...

(她恐怕不知道,南非曾在國際法庭(ICJ)控告以色列搞「極端形式的種族隔離」,一家駐以色列的人權組織、還有其他人權觀察機構、人權專家,都認同ICJ的裁決,以色列的政策是搞種族隔離。國際種族屠殺協會的專家們都同意,以色列在迦薩是搞種族滅絕--這件事實沒有國際爭議,說出來不是作煽動。連共和黨人也至少有一半承認以色列不對。)

Haynes:...既然紐約是以色列之外最大的猶太人口居住地,有那些把種族隔離視為道德紅線的選民,他們憑甚麼相信您的判斷?
Mamdani:非常感謝您問這個問題,給我機會澄清誤解。最首要的是:您說對了,我競選的是市長職位,重點放在我的政府管理,要確保這城裡每個人都付得起生活費,每個人都感到自己屬於這地方。此外,幾百萬紐約人(包括我自己)深深關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局勢。我清清楚楚地譴責哈瑪斯的10月7日惡行--那是恐怖的戰爭犯罪;我相信國際法的普遍有效性--同樣的信念讓我把以色列在迦薩的罪惡描述為「種族滅絕」。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以戰犯罪行還擊戰犯罪行--以色列軍人兩年來每個小時都在屠殺巴勒斯坦兒童,很多紐約人深感驚恐。而我作為市長不能阻止以色列,我只能表明我的價值觀和我的決心。這個價值觀就是堅決捍衛所有人和他們的人身安全與公平正義,無論是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或是所有其他人。

H:您必須承認有人與您意見不同--我就不同意您(比如說以色列搞種族滅絕)。
M:絕對正確。但您不同意我,不等於您不應該住在這裡,或不可與大家同慶一些好事。

另一位節目主持人Whoopi Goldberg問:你們為甚麼不從第一天就追蹤大型公司企業--亞馬遜、谷歌等等,要求他們納稅幫助市政府、幫助老百姓?我沒有聽見人提說這件事。(其實有人提,比如Bernie Sanders參議員,倡導增加企業稅收,引起很多人叫嚷反對。)

Goldberg:他們(大企業)來到我們這裡,說「我們給你們創造就業機會」,可是他們的僱員薪資太低,他們反對員工組織工會...你們為甚麼不把重點放在這些大公司?他們能夠為紐約做很多事情,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他們納稅比其他人少很多。

M:(點頭)如果您競選市長,我一定選您。因為我看到這個國家的企業貪婪,是無法和民眾的巨大(經濟)不平等分開的。我們所建議的支出/營收,是凍結200萬紐約租客的租金上漲,改善公交系統並提供免費服務,成立公共托兒,工薪家庭不再每年花$2.5萬尋找托兒所,我們的資金要從提高企業稅率而來--在紐約做生意營利最大的那些公司,要和我們的鄰州新澤西一樣納11.5%的稅,這樣我們每年能有$50億稅收可以投資在紐約的中間和工薪階級,讓每人都付得起生活費。
H:您不會害這些公司遷離紐約?
M:不會。我們的稅收法影響所有在紐約做生意的公司,不管他們的總部設在哪裡。我相信他們會繼續來,因為紐約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之一,大家都願意來。

節目主持人Sunny Hostin問:您現在可以說已成為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典型代表人物,共和黨人和川普總統對於您參加競選很興奮(因為污名化已成功),連你們紐約的民主黨國會領導人Schumer和Hakeem Jeffries都不願意表態支持。
M:我最興奮的是Hochul州長支持我,州裡的多數黨領袖Stewart-Cousins支持我,州總檢察長Letitia James支持我,更有紐約市的人民支持我。否則我今天不會有機會上你們的節目。
Hostin:Schumer和Jeffries都希望在明年選舉中,民主黨人能夠贏回多數席位,您認為他們為甚麼遲疑不表態支持您?
M:我說不上來他們頭腦中的想法和興趣。我能說的上來的是,紐約的狀況指示出全美國的潛在趨勢--我們聆聽那些離開民主黨的年輕人,他們對政治失去興趣。而我的競選建造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詢問他們的需要,而不是要求他們俯就。最支持我競選的三個年齡段都在35歲以下,這在紐約是前所未見的。美國各地的政治選舉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在對待以巴衝突的問題上,Mamdani和Jeffries有不同的意見:前者堅定支持巴勒斯坦解放,明確反對以色列在迦薩的屠殺,而後者得到支持以色列的AIPAC政治遊說團體很大捐助,但Mamdani沒有在這裡提說。)

Wednesday, October 1, 2025

那個「追思/復興」大會

Charlie Kirk被謀殺之後,共和黨的政客們為他搞了很隆重的「追思」大會--追捧得令人肉麻,還趁機宣傳了不少白人基督教國家主義的東西,但是背後有不少陰謀理論和猜測。

Patrick Kahnke牧師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植堂和擔任牧師20年。他深入思考信仰與政治交織的問題,出版書籍,開設油管頻道,和美國基督徒就此進行廣泛的交流。下面是Kahnke牧師對那個追思會的反應,我把主要內容記在下面。




Kirk的追悼會是美國2024年大選之後的一個最重要的政治集會。這個大會告訴我們關於現在宗教右翼的一切,我們應該知道。比較具體地說,就是宗教右翼背後那些強大、富有的勢力,在下面幾年中正在把美國推向甚麼方向。我正在製作幾個視頻,來詳細介紹會中幾個重要講演,然而今天我只回答一個很基本的問題--Kirk的追思會到底有甚麼問題?

我有好幾點需要說明。我(在另外的節目中)已經說過,川普在最後的發表的是最為反福音的信息。因為他明確拒絕耶穌的話:I hate my opponents and I don't want the best of them。

我是一名退休的福音派教會牧師--在成為牧師之前,我的確相信過Kirk所信的一些東西。而現在我則傾向於對MAGA運動特別反對,特別是那個運動常常自稱為基督教運動,像這次(大型追思)集會所展示的。我很關心受這個(白人基督教國家主義)運動影響的人群,然而我現在主要批評這個運動的領導人。

我試圖揭示這個運動的危險,不僅對國家危險,更對認真信主而對這個運動著了魔的群眾危險。躲在MAGA運動後面的人現正大大肥己和抓權,而基督徒正在幫助他們。現在這些人有權力,正在把國家變成自己的提款機器,也把他們的家族地位固定在某種寡頭政治的架構中--他們沒有其它目標。

如果保守派基督教運動幫助到他們肥己和擴權,那麼他們會繼續利用這個方法。幾百萬基督徒給了他們所尋求的這個權力,於是他們所承諾的2025項目可以執行--儘快地把任何可能會攔阻他們的法律制度破壞掉,並正在逃脫罪責。

為甚麼呢?因為一般來說,基督徒群體仍然威脅到共和黨那些敢於不同意川普的當選官員。MAGA運動的領導人正在利用幾百萬基督徒的信仰,去推進非基督化的議程。回來說這個(政治)集會,很清楚的展現出這一點。

凡有眼的人都再次從這個集會中看見他們摘下了面具--MAGA運動親口告訴我們,他們眼中的信仰和政治是甚麼關係--一個政治驅動信仰的關係,而不是反過來。我過去聽見「政治是文化下游」的說法,意思是政治順應文化。通常這是真的,然而時代改變了,部分原因是社交媒體等等,部分原因是有川普煽動,而他讓很多願意放大他(虛假)信息的人發財得勢。我現在確信,論到MAGA運動,這個文化運動是政治的下游,我想越來越多的MAGA基督徒是被政治塑造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自稱「基督徒」的人真的到教會去,但讓我們假定他們每星期都去聽一次講道。如果他們所聽的道哪怕有一點像這個集會,那他們在教會連聽都沒有聽見耶穌的道。讓我們假定他們去的教會都是好教會,牧師與他們分享耶穌的信息,那就是每星期一小時。然後在其餘的日子裡,他們終日聽見川普或慫恿推動他或為他做宣傳的言論,甚至聽更糟的「新聞」頻道,川普的聲音不僅比耶穌的聲音大,而且不分晝夜。

基督徒受教導每天默想神的話,思考上帝的事,然而傳播MAGA信息的那些人,目標全都是要人對一些聳人聽聞的道聽塗說做出反應(點讚、評論或轉發),而不是默想和反思。他們用大量的擔心、憤怒和自以為義充灌給人,只摻了薄薄一點少得不能再少的福音信息,到了一個很不健康的地步。

跟隨MAGA的信徒只得到一點合成的扭曲福音,讓人可以對真正的福音產生免疫。仔細聽了那些大會講員,說實話,我覺得他們假裝要活出耶穌的道是很不在行的。這不是從他們的字裡行間聽出來,而是直截了當地反復說出他們的意圖。

比如講信仰和政治的關係,他們的觀點清清楚楚。不錯,他們談模模糊糊的「自由」,還有特定人群才聽得懂的「西方文明」,上百萬美國基督徒聽後沒有反彈,可見蒙蔽性很深。總之,Kirk的追思會的問題就在這裡:這個MAGA運動是個基於假福音的戰鬥口號,這個假福音拒絕耶穌的話(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MAGA運動擁抱權力過於耶穌的話,而兩者是互相牴觸的。

MAGA運動慶賀自己能夠邀來多少萬人聚在體育場,稱為一個「復興」。這很骯髒,復興一般是聖靈的超自然工作,而他們所做的是任何煽動宣傳都能做的事--只要稍微利用人心技巧,就再容易不過,不需要聖靈。我作為教會牧師,帶領敬拜和牧會多年,尚且需要學習促進會眾參與敬拜與操控會眾反應的區別。

比如我發現在某些時機下使用某些彈奏技巧,總會引起會眾的某些特別的感動,就感到不安。這件事讓我成為一名沉悶的帶領敬拜者,無法受雇於大型教會。所以,每次我看到教會用燈光和音響效果來激發人們的狂熱,就不安,更不要說在這樣一個大型國家舞台上,看到美國民族主義假福音的崇拜。

吸引同心同意的人來到一起並不難,大家共享一個悲劇時代的受害者心理,然後加些言辭激烈的煽動和大量燈光音響。幾乎從一開始,帶領的人就告訴大家「你們現在所經歷的是大復興,不要去注意鐵幕後面的法西斯分子」...抱歉,把這叫做復興真噁心。

我知道有人會希望我舉例說明,深入解釋一下,當我說「虛假的MAGA福音」時是甚麼意思。我接下去計劃發四個視頻,也就是用四個講員的發言作為例子,來做完整的說明。我已經下載了大會5個小時的全部講稿,看了看,比我想的還要糟糕。

我選的第一個人是Charlie Kirk的牧師Rob McCoy,他說Kirk把政治當作走向耶穌的入口匝道(on-ramp)。但是,政治是通向耶穌的最糟糕入口,因為政治需要利用人們的部落偏見去組成自己的團隊,而不會挑戰那些偏見。耶穌的福音要讓人廢除那些部落偏見,我會詳細解釋。

我還打算就川普的國防部長Pete Hegseth的演說製作一段視頻,他是一位人們實在需要了解的人物。我還打算專門說說Benny Johnson的發言--他講政府的權力,以及政府是上帝所設立的。當你聽見他說他要川普使用刀劍的力量來讓(左翼)美國人害怕,你會打寒戰。

最後我會專門談白宮政治顧問Stephen Miller那些講論,列舉他發言中的種種法西斯主義者標記!

Monday, September 29, 2025

詩歌:世界的希望

1954年10月,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在伊利諾州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選這首為主題歌。



歌詞大意:
當我們懼怕的時候,大有憐憫的基督是世界的希望,只有祂能夠拯救我們。
基督是上帝給世人的禮物,饑渴受傷的人從聖靈得滿足。
迷茫的人找到路徑、得到亮光,與我們同行。
基督釘十字架,為我們戰勝死亡、悲傷、痛苦,讓我們信從祂為王。

來到21世紀的現在,美國教會是否還有這個信心呢?

Friday, September 26, 2025

利用AI搞詐騙

本文是賓州Carnegie Mellon大學信息科學系教授,Rahul Telang博士所寫:Scams and frauds: Here are the tactics criminals use on you

由於人類有貪心,詐騙是自古就有的。然而現在,騙子有了新工具--AI。他們會採用正在流行的任何技術或驅勢,詐騙不知情的用戶。在2025年,AI、加密貨幣和盜來的個人資料,將成為騙子的首選武器。

受害者的責任、恐懼和希望為這些騙子提供了機會:人們有責任服從老闆或同事的指示,所以騙子可以冒充他們;害怕自己心愛的人身處險境,騙子們也可以冒充他們;而希望某個投資計劃或工作機會能帶來回報,也提供上當受騙的機會。

AI的應用現在已經很廣泛--它價格低廉、容易獲得且工作效率高。企業利用AI進行廣告投放,做客戶支持工作,而罪犯則利用同樣的工具來模仿現實,模仿的精確度令人擔憂。他們利用AI生成的音頻或視頻,冒充總裁、經理,甚至冒充某個陷入困境的家人、親友。於是,員工就受到誘騙轉帳或洩漏敏感資料。

2024年,美國記錄了超過10.5萬起此類深度偽造的攻襲,而2025年光是第一季就造成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受害者常常無法區分一個聲音或面孔是合成的還是真實的。下面這個視頻為你做了一些解釋。


詐騙者還會利用情緒操控。他們會打電話或發送令人信服的AI短信,假裝自己是一個陷入困境的親戚或朋友--老年人尤其容易受害,他們會誤信孫子或其他家庭成員正面臨緊急麻煩。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列出各種騙局,描述騙子如何在虛假的緊急情況下冒充一位親屬。

加密貨幣領域的騙局更多,因為那仍然是金融界的「西大荒」--一個有機會快速賺錢、沒有監管且容易利用的工具。「哄抬」式詐騙人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宣傳,人為抬高加密貨幣的價格,用巨額回報的承諾吸引人來投資;然後拋售所持有的加密貨幣,讓受騙者手中只剩下毫無價值的代幣。

「殺豬盤」是愛情騙局與加密貨幣詐騙的混合。騙子會花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建立信任,然後說服受害者投資虛假的加密貨幣平台。一旦騙子從受害者身上騙到足夠的錢,他們就消失了。加州曾提供關於避免成為殺豬盤受害者的詳細資訊

騙子還會利用加密貨幣進行其它形式的金錢詐騙,從受害者身上騙取金錢。例如,騙子會引導受害者到比特幣ATM機存入大筆現金,然後將錢兌換成無法追蹤的加密貨幣,以支付他們虛構出來的罰款。

老式的網路釣魚、簡訊詐騙、技術支持和求職詐騙不會消亡,只會演變。受害人被騙就點擊送來的鏈接,導致惡意軟件或勒索軟件的下載、或個人憑證的被盜。AI能夠讓這些誘餌信息顯得異常逼真,模仿公司的語氣、文法甚至影片內容。

技術支持的詐騙通常從電腦螢幕上彈出窗口開始,警告用戶有電腦病毒或身分被盜竊,催促用戶撥打某個電話。有時,他們會直接打電話給受害者,一旦受害者與假技術支持人員通話,就會誘騙人授與他從遠端訪問電腦的權限。一旦進入電腦,他們就會安裝惡意軟體、竊取資料、索取款項等等。

另一種常見的詐騙類型是虛假網站。騙子會冒充大學或售票網站,請你進入他們的詐騙網站,誘騙你購買虛假的門票、音樂會門票或商品。一個例子是冒充「東南密西根大學」的假網站,開始從線上提供入學資訊--其實這所大學根本不存在。東密西根大學提訴,稱這個東南密西根大學抄襲他們的網站,欺騙毫無戒心的受害者。

遠程工作和打零工的興起也開闢了新的詐騙途徑。騙子提供虛假的工作機會,承諾高薪和彈性的工作時間,但實際上,他們會收取「安置費」,或竊取個人資料,例如社保號碼和銀行信息,隨後用於身份盜竊。

你如何保護自己呢?基本原則是:切勿點擊可疑鏈接,或下載未知者寄來的附件,並且只有在確定網站為真實之後,才輸入個人資訊。避免使用第三方的Apps或鏈接。真正合法的企業一般都擁有自己的網站或App。

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啟用雙重身份驗證,來防止密碼被盜;保持軟件更新以修補安全漏洞,大多數軟件都有自動更新的功能並通知用戶。請記住,真正的企業絕不會要求提供人提供個人信息或轉帳--遇到此類要求就是一個危險信號。

科技使古老的詐欺行為更加猖獗。AI使欺騙幾乎和真的一模一樣,加密技術使匿名盜竊成為可能,而遠程辦公時代則擴大了欺騙的機會。只有一條不變:騙子利用人們的信任、緊迫感和無知。意識到危險,保持健康的懷疑,仍然是最好的防禦。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25

信徒沒有「被提」?

聽說TikTok(社交媒體)上「信徒被提」的盼望在某些圈子裡最近又熱起來,因為有人預算出耶穌將在2025年9月23日從天而降,把上帝的教會從世界上提去。其餘留下來的人將要經受大災難等等。

今天已經過了9月23日,我們沒有聽說任何人(被提)從世界上消失,估計很多人都會很失望。我9年前仔細研究了希臘文「被提」那個字harpazo,讀了一些聖經學者的解釋分析,相信教會被提這個概念是錯的,您可以參考我的筆記。現在,有人開始拿這件事開玩笑,我想牧師們只好再為那些失望的人做解釋和鼓勵了。

與其相信所有人(沒有被提)都是因為信仰不真,或都是「稗子」,我建議您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信仰。加拿大的聖公會牧師Ed Trevors今天就做了這樣的工作,我把他在一個網上教會信息的大意寫下來給您看看。

Trevors牧師說,輕描淡寫講,這個教會被提論是錯的,而說重些,那是個謊言--傳這個論調的假先知,他們的桌子應該被掀翻。你在甚麼時候應該掀翻別人的桌子?當有人利用他人的信仰來對付別人,來從中獲利時--假先知就是這樣做--耶穌掀翻他們的桌子,我們跟隨耶穌的人也到了這樣做的時候。

所有昨天沒有被提,今天還留下來的人,你從此不要再理會那些假先知一切的信息了。不再信任那些油管頻道節目製作人,他們不是為你我服務,他們的意圖和目的乃是尋求點擊量、按讚、評論、和金錢。只要散佈恐懼和擔心,就會擊中很多信徒的心,無論是出於好意還是幼稚不成熟,他們協助傳播這些令人擔心的信息。

聖經中的上帝常常警告假先知/假師傅的出現,而且對他們特別嚴厲,說他們要受重重的刑罰。為甚麼?因為他們是出於自己的私慾,迷惑選民的信心,引人進入異端邪說。利用上帝的名迷惑和引人走歪,這是個大問題,因為損壞了上帝的名聲。

任何時候你們聽見「主的話臨到我」,或「上帝對我說」,或「我得到異夢」,說這樣、那樣的事會發生,「這是末世到了」...信徒的信心就被震撼,非信徒就開始藐視你的上帝,這很危險,因為我們與人分享福音的使命就要受到影響。無論是那人從未聽過福音,還是有所風聞,他們看到信徒的膽怯憂慮,看到奉耶穌基督名的算命預告不應驗,就不再聽你說其它了。

他們會說,我們聽過那些,是假的,你為甚麼又來騙人呢?多謝了,就像那個一直喊「狼來了」的男孩,再喊就不靈光了,因為他成了一個不可靠的消息來源。無論你是哪派的基督徒,人們(特別是非基督徒)不再相信你所傳的信息,因為你的名也被玷汙了。

基督徒特別需要反駁所有的憎恨信息,我們特別需要展示與他人不同的愛心、理解、願意犧牲自己利益的行動,而不是製造聳人聽聞的節目,從中牟利。

Monday, September 22, 2025

新聞:承認巴勒斯坦國

彭博社報導,加拿大、英聯邦、澳大利亞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主權國家。採取這個立場之後,他們就從外交政策上與許多歐洲盟友一致。

除了這三個國家,還有法國、比利時、葡萄牙和馬爾他也打算承認。

在上面的世界地圖中,粉紅色地區的國家承認巴以兩國,淺藍色地區(包括美國)只承認以色列,而深藍色地區的國家只承認巴勒斯坦。

The Canadian and Australia governments announced the move in separate statements on Sunday, calling it a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 effort” toward a two-state solution. Prime Minister Keir Starmer subsequently announced the UK was joining in the effort in a video statement.

“While Canada is under no illusions that this recognition is a panacea, this recognition is firmly align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reflec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nd the consistent policy of Canada for gene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by Prime Minister Mark Carney’s office.

Starmer, Carney and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Anthony Albanese are following through on pledges made previously to join allies including France in recognizing Palestine. Others are also expected to take the step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meetings in New York starting this week, joining 147 of 193 member states that have already granted Palestinian statehood.

The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won election earlier this year on a pledge to strengthen ties with European partners and reduce Canada’s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pendence on the US. When Carney vowed to recognize Palestine in July, Trump said it would threaten Canada’s ability to reach a trade deal with his country.

Carney said at the time that the recognition was predicated on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s commitment to reforms, including that elections be held in 2026 without the involvement of Hamas and that the state be demilitarize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has provided those direct commitments to Cana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is office noted on Sunday. 加拿大表示,承認巴勒斯坦的前提是巴國致力於改革:2026年舉行選舉,哈馬斯不參選,以及巴勒斯坦實現非軍事化。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has reacted with fury to the plans to recognize Palestine, arguing that it “rewards Hamas’s monstrous terrorism” and “punishes its victims,” and warning that a “jihadist state on Israel’s border” will pose a grave threat. Recognition harms efforts to achieve a ceasefire in Gaza and a framework for the release of hostages, Israel has said.

Ahead of the announcements, Netanyahu said on Sunday Israel will have to fight both at the UN and in all other arenas against the false propaganda against the country, and reiterated that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lestinian state that will endanger its existence and reward terrorism.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總理說哈瑪斯是恐怖主義(政府),還說國際上針對以色列有很多虛假宣傳。

Developments — including the accelerated building of settlements in the West Bank and East Jerusalem, violence against Palestinians, the humanitarian disaster in Gaza as well as the Oct. 7 terrorist attack committed by Hamas — have severely undermined the potential for a two-state solution, Carney’s office said. Carney總理說目前的以巴局勢(加沙地帶飢荒和轟炸)嚴重破壞了「以巴兩國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Canada’s recognition in no way detracts from the nation’s unwavering support for Israel’s security, which can only be guaranteed in the long term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加拿大承認巴勒斯坦決時不會削弱對以色列安全的堅定支持。

Starmer said on Sunday his government believes the situation has worsen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weeks and that the situation in Gaza is “utterly intolerable.” Israel is moving ahead with a long-threatened ground operation into the heart of Gaza City after weeks of air strikes. 英國認為以色列對目前糟糕局勢有重大責任。

Britain’s demands on Hamas remain even as it presses ahead with recognizing a Palestinian state. The government is calling for the group, which is proscribed as a terrorist organization by the UK, US and EU, to release all hostages, sign on to a ceasefire, disarm and accept they will play no part in the government of Gaza. It also expects to take further action to sanction senior figures in the Hamas leadership in coming weeks. 英國在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同時,依然要求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簽署停火協議、解除武裝、並承諾不參與加薩政府事務。

“In the face of the growing horror in the Middle East, we are acting to keep alive the possibility of peace and a two-state solution,” Starmer said.

While Britain has been expected to make the move as Israel hasn’t met conditions imposed by Starmer in July, officials waited until after Trump’s recent state visit to avoid a political clash. The US president said Thursday that he has a “disagreement” with Starmer over the policy, but didn’t urge the prime minister to reconsider. 英國尚未對以色列採取行動,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有「不同意見」。

Diplomats behind the scenes have been working to limit the fallout wit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 Canadian official briefing reporters said the government has had “many exchanges” with the US in recent weeks and the policy is “well understood” by the Americans. The person also emphasized that Canada and the US share the same overall objective of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has led the way on the plan to recognize Palestinian statehood. France and Saudi Arabia are set to co-chair a conference on a two-state solution in New York on Monday, where Carney is expected to speak. Still, the decisions by Japan and Germany not to recognize the state has dealt a blow to the effort. 日本和德國決定不承認巴國。

The UN’s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wo-state solu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1947 General Assembly vote for the creation of two states, one Jewish and one Arab, in what was then the 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 Subsequent decades of conflict in the region led to the Oslo Peace Accords — a process started in the early 1990s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that grew into a plan for a Palestinian state.《Oslo和平協議》始於1990年代初,要建立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相互承認的框架,後來發展成巴勒斯坦國計劃。

Netanyahu himself accepted the state in a 2009 speech in Israel, and in 2011 told the US Congress that the Palestinian state needed to be “big enough to be viable, independent and prosperous.”

But he and Israel have moved firmly away from that conviction over the past dozen years, arguing that the Palestinians aren’t willing to accept Israel as a Jewish state and that they’ve increased their embrace of Hamas, which is backed by Iran and seeks Israel’s destruction. Israel has also become more religious and right-wing, building Jewish settlements throughout the West Bank, pushing a viable Palestinian state further away.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帶建立猶太人居住區,離承認他們是獨立國家越來越遠了。

Friday, September 19, 2025

他所宣傳的不是福音

上星期一位有名的年輕宣傳川普主義的人Charlie Kirk,在一所大學集會時被人槍殺。這件事激起人們的強烈反響--在震驚之中,有人幸災樂禍,有人尊他為英勇的基督徒精兵,還有很極右人士從他的死得到政治復仇動力,因為認定槍手是瘋狂的極左人士(尚無證據)。

我對Kirk了解不多--但我不認為他是基督(辯論)精兵。順便說一句,每當看到他和別人「辯論」時的打斷、岔題、然後扣帽子打棍子的蠻橫風格,就不想繼續聽他。

有一位演員名叫Peter Coyote,是出名的導演、編劇、作家,有很多電影作品。他把Kirk的政治主張做了簡單回顧,認為值得否定。下面是他對Kirk之死和人們反應的反應,我翻成中文。括號中的字是我為說明而添加的。


我想明確地指出,Charlie Kirk不應該因為他所宣揚的(錯誤)立場而受死或挨槍。然而,我們不要粉飾這位年輕人的立場和主張,也不要粉飾他所追求的目標(醜惡反動願景)--他用個人魅力和聰明致力於助選、籌款和宣講,(是白人的基督教國家主義,不是基督教信仰或福音。)

Kirk在2020年代成為基督教民族主義的突出倡導人,他呼籲結束政教分離,聲稱「若沒有(白人)基督徒人口,就不可能有自由」。他倡導「七山授權」,(就是)推動基督徒從七個關鍵領域接管社會--這不是一個佛教徒、穆斯林、其他宗派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平等)受到尊重的美國。

在婦女的墮胎(與大月份自然流產護理)方面:他將這一醫療處置描說成「謀殺」,主張定為非法,連強姦(致孕)甚至幼女也不例外。他曾說(安全)墮胎比猶太大屠殺還糟,很多人(特別是婦女)都不認同這些觀點。

Kirk是憲法第二修正案的堅定捍衛者,堅稱為了維護擁有槍支的權利,每年有些人死於槍擊是「值得的」犧牲。因為他認為,解決槍枝暴力問題的良方就是增加民眾的武裝和在配備學校武裝警衛--這恐怕是軍火工業(對他)的遊說,毫無證據。

關於LGBTQ+權利與性別角色:他反對同性戀和跨性人的權利,稱自認為跨性是一種「精神疾病」,敦促年輕的保守派人士拒絕所謂的「性別角色意識形態」,鼓勵學生舉報(不同意他)觀點的教授、教師、教育機構工作人員、或朋友。

關於種族與民權:Kirk批判推動民權立法和馬丁路德金等重要歷史人物,稱馬丁路德金「糟糕透頂」。他認為1960年代的《民權法案》是個錯誤,助長了針對黑人和穆斯林的分岐和種族主義言論,得罪一大批人,包括《民權法案》的最大受益者婦女。(他指著黑人總統夫人、黑人大法官、黑人國會代表、黑人電視女主持人說,她們「do not have the brain processing power to be taken seriously. You have to go steal a white person's slot...」)

Kirk宣揚的東西還有「(美國種族)大替換」陰謀論、新冠防疫假消息--反口罩和反疫苗強制令等等、建議大規模監禁以解決住房危機、提倡公開直播死刑處決,甚至讓兒童觀看。

川普家人如此喜愛Kirk不是巧合,因為川普並非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他明說自己不代表民主黨人。比如:
  • 2025年6月14日,明州議員Melissa Hortman和她丈夫在家中被殺,川普既沒有降半旗致哀,也沒有致電州長表示哀悼。難道民主黨人的死亡比共和黨人的死亡不重要?同一天,另一位民主黨州參議員John Hoffman和他的妻子遭槍擊住院,川普沒有致電慰問。
  • 調查發現,槍手是MAGA極端分子Vance Luther Boelter,他的「目標名單」包括一些民主黨政客和墮胎(與流產護理)醫生,屬於「目標明確的政治暴力」。(但川普總統不批評他。)
  • Kirk不斷利用自己的平台--廣播、播客和校園活動--來塑造MAGA運動,也就是反對主流的共和思想體制與自由主義趨勢,而勉強人接受(推翻一切的)民粹主義說詞。總統喜歡他,因為他為川普主義事業做出了貢獻。

總而言之,Kirk的立場一貫極端、極具爭議、並且毫無保留地宣揚民粹主義。他倡導一種基督教化、民族主義化和反動的美國社會願景(即American Comeback),以媒體為主來傳播這場激烈戰鬥的進行。

我為他的去世感到悲哀,也感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我並不懷念他的離去。

他所提出的美國願景與開國元勳們的願景背道而馳,也與這個國家多元而富有創造力的融合理念背道而馳。美國的(各族)融合將所有種族和各種歷史背景的(優秀)人群聯結在一起,是全球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但我們若以仇恨來拒絕將「其他人」視為美國的一部分,就會(走向)自我毀滅。我們應該扼殺的,是自己的偏執、自以為是、自以為比所有人都優越的莫須有榮耀。這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工作。

(您如果懷疑Kirk發表過上面這些觀點,請用英文搜索互聯網或閱讀事實核查網站的分析。我不知道他如何能夠把這些非福音觀點摻在福音信息裡--不,Kirk傳的是白人基督教國家主義,不是福音。)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25

詩歌:我要向高山舉目

唱詩篇121篇有很多詩篇版本。我從油管上找到一個中文的,在《讚美之泉》詩歌集中,15年前就有人喜歡,特別把它放在網上分享。



基督徒每當遇到很多難處時,常常會對詩篇121篇感到有共鳴,因此能夠從這首詩歌受到鼓勵。

1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2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3 祂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
4 保護以色列的必不打盹,也不睡覺。
5 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6 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也不害你。
7 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
8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這首詩中單數的「你」是指以色列,從第3節和第4節的重複句知道。單數的「我」可以是指以色列,也可以是上帝百姓個人,因為論到「性命」或「出入」,一般不是講一個集體。

看來,以色列百姓看待自己的身分,與自己的民族群體融合得很好--他們牢記自己屬於耶和華(上帝)。這與大陸華人是否有些類似?

Monday, September 15, 2025

DC增強警力的成績

在過去一個月裡,川普總統命令數千名地方警察、聯邦警員和身穿迷彩服的軍人,進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從最貧困的地區到最繁忙的商業街,據說成功降低了犯罪率,收繳了街頭非法槍枝等等。但具體的逮捕對象、逮捕方式、地點和原因都沒有報告。

這次「打擊犯罪」到底拘捕了甚麼人呢?《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決定調查一番。他們從地方和聯邦法院收集到1273份起訴文件,繪製拘捕事件的地圖,進行分析。看來,警方的策略是no crime too small,追捕非法槍支等等,引發了社區抗議。

1273起逮捕中有470起有聯邦警員參與,發生在華盛頓所有八個城區,但集中在最貧窮、白人最少、犯罪率最高的街區。然而,有許多拘捕還是發生在總統和遊客容易看到的低犯罪率地區:National Mall、白宮外圍和Union Station交通總站。哥倫比亞特區(DC)是不到70平方英里的一小塊地方,犯罪率從去年1月到上週為止如圖所示。顏色較深的區域犯罪率較高,而那些黑點是涉及聯邦警員的拘捕事件。

記者關注的重點是分析川普所派兵力進駐後的戰績,就是那470個涉及聯邦警員的法庭紀錄。結果發現:
  • 最多的指控是非法持有槍枝,大約占了聯邦拘捕的四分之一--警員在汽車內、腰帶間和一個兒童背包中找到槍枝。
  • 大約每七個案件中有一個涉及車內、公園內或路邊,找到打開蓋子的酒瓶,說明人們在室外喝酒。有二十起案件涉及公開吸食大麻,(然而,DC允許人持有少量大麻。)
  • 每八個案件中有一個關乎攻擊警察或拒捕。有20起案件除了指控襲擊或拒捕,沒有其它罪名。拒捕行為包括對聯邦警員大喊大叫和吐口水,甚至有個人向聯邦警員扔三明治,鏡頭曾被廣泛報導傳播。
  • 每十二個逮捕案件中有一個涉及輕微指控,例如在公共場所吸食大麻、逃票以及無照駕駛等交通違規行為。
  • 被拘捕的絕大多數是年輕男性黑人。多年來,DC警方逮捕的大多數都是黑人。
  • 將近一半的黑人是在DC暴力犯罪率最高的區域被拘捕,而11%的黑人在犯罪率最低的區域被拘捕。

另外,幾百名涉嫌非法入境的人--他們不必有犯罪行為也被ICE拘留。根據白宮的統計,ICE一個多月以來在DC逮捕了超過940多名移民,據稱約佔所有逮捕人數的41%,這些案件記者更難追蹤。青少年的拘捕數據,記者也不能查看,因為法律規定是保密的。

上述分析不包括因家庭暴力而被拘捕的人(這些記錄記者不能從網上查閱),也不包括有法庭逮捕令的案件(聯邦警員執行了幾十起逮捕令),逮捕已經被控謀殺或販毒的人,還有一些比較常見的失誤,例如錯過開庭日期。

這些逮捕的方式大多是:留意非暴力犯罪的嫌疑人--他們以雙重停車、停車牌過期以及天黑後仍留在Northeast公園為由進行搜查。如果車窗顏色過深或瀰漫大麻味煙霧也會攔截。

總統的警力增援在城市街頭運作,人們的解讀不一。市長看到執法進步,但也夾雜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地方法官看到權利被踐踏;提倡加強警力的人看到有效的街頭禁槍;抗議群眾則認為聯邦政府過度干預,對解決犯罪的根本原因收效甚微;總統則看到一座城市被拯救,或許還得到一份可在全國複製的藍圖。

對比數據,兇殺的確比去年同期(8月7日至9月4日)減少了一半還多,沒收的非法槍枝也增加了,從231件到266件。市長Muriel E. Bowser配合總統,命令地方警員無限期地配合聯邦警員,警察工會的主席也說聯邦警力有幫助,DC居民也有人表示贊同。

但在一些槍枝暴力危險最高的社區,居民常呼籲改善街道安全,卻表示這種聯邦干預沒有必要。57歲第八區的社區專員Randell Strickland說:「他們只是在推遲和轉移犯罪,而沒有真正從根本上減少犯罪。只有社會和經濟條件改善才能做到治安改善。」他的觀點與Brookings專家的意見一致,他同時還是預防槍枝暴力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

他說:「年輕人(現在)感到更不安全了,因為他們認為憑藉年齡、膚色,自己就已經成了目標...這就誇大了一個已經存在的問題,讓人更加緊張。」有些人鼓勵年輕人待在家裡以避免惹上麻煩。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25

Meta AI有政治偏見?

我曾介紹過大型語言模型(LLM) AI。它對網上已有內容的歸納總結能力很好,能夠回答你進一步的問題並提供消息來源。我主要接觸的是Meta AI,最近發現它不斷發展,但智能似乎並不是越來越高。LLM其實不能、也不會「理解」任何東西,也不具備我們所了解的意義上任何「智能」。但這些LLM AI對幾乎整個互聯網有強大的機率計算能力。

我的結論是不要過分相信AI,它有時提供明顯錯誤的答案,尤其是與政治有關的內容。莫非AI傾向於接受右翼觀點?我在這裡記下一個例子。注意,AI會繼續更新,我昨天看到的Llama4版本提供了錯誤答案,未必等於下一個版本它仍有同樣問題。

我昨天在網上看見一人發表評論,他列舉好幾個美國近期發生的政治暴力事件,說大多數這類事件都是右翼極端分子針對左翼施行的,而左翼對右翼的很少。我於是想問問Meta AI,這個說法是否真確?或許它能夠列出更加完整的這類事件。

我先問,近年政治暴力的對象都有哪些?沒想到AI告訴我一個法國的監獄突襲事件,並且表示「很難列出明確的政治暴力對象名單」。它試圖告訴我政治暴力的定義是甚麼,它給出的定義是:為實現政治目標而施行的暴力。(然而它舉例時把政府對外戰爭和警察暴力都算成政治暴力。)

我抄寫題目,加上「美國」的範圍限制,它仍然只告訴我一件美國最近對委內瑞拉船隻襲擊的事件,造成船上11人全部遇難,並說「川普稱該船運載毒品」。那件事算是美國對外的「政治暴力」?

我再次抄寫題目,加上「國內」字樣,AI仍然把對委內瑞拉船隻的襲擊列給我,但增加了美國國內政治人物相關事件:Charlie Kirk美國保守派活動家,Turning Point USA的聯合創始人,2025年遭到槍擊。--卻沒有再列其他遇到暴力的政治人物。

Kirk遭槍擊屬於政治暴力?兇手還不知道是甚麼人,行兇動機還更是未知,很多共和黨議員和美國總統川普都是這個意見,一口咬定槍手是極左人士,或是有色人種,或是跨性人,或是非法移民... Meta AI居然接受這些人的猜測?

AI顯然不認為J6事件是政治暴力,也不認為加州議員裴洛西家裡遭人闖入,她剛好不在家,丈夫頭部卻被打傷那件事是政治暴力事件。還有明州有議員夫婦遭到槍殺,我問AI為甚麼不把這些人列為政治暴力的對象,AI居然回答:「根據最近的搜索結果,截至2025年9月12日,沒有發現他們被列為近期政治暴力對象的相關信息。」並且它仍然堅持把Kirk列為政治暴力的對象。

也許必須有人列出來,AI才會列?最近川普等人認定Kirk遭到政治暴力,顯然也算是有人列出來,所以AI看到這些報導,就列出Kirk。原來它分不清真假的,也許只知道有沒有人這麼說。裴洛西家被人闖入、議員夫婦遭槍殺、彭斯在J6受到「吊死」的威脅,AI不認為這些叫作政治暴力,因為它「沒有找到具體新聞」。但它同時承認在J6「騷亂期間,國會確實發生了暴力事件」--因為的確有人這樣形容,AI看見了?

於是我指出,裴洛西的先生被打傷...那人的動機是政治,裴洛西剛好不在家而已。AI能夠立即找到有關報導,承認說「DePape的動機確實是政治,而且目標是裴洛西...他的計劃是綁架並審問裴洛西...他有精神健康問題和濫用毒品的歷史。」AI終於承認Paul Pelosi遇襲事件「的確可以被視為」一起政治暴力事件。

回到Charlie Kirk事件,我對AI指出,根據你的定義,Kirk目前還無法確定為政治暴力對象。AI回答說:「...如果Kirk遭槍擊的動機是出於政治原因,那麼可以被視為政治暴力,截至目前,沒有具體信息表明槍手的動機是政治性的,按照之前的定義,無法確定是否為政治暴力。」

明尼蘇達州那兩位遇到槍擊的議員和家人呢?AI仍然找不到,我想是因為我問的是中文,而它從中文報導中找資料?我從Google搜索到名字,告訴AI是Melissa Hortman,AI立即找到了,列出事件詳情--在家中被一名偽裝成警察的人槍殺,...此事件被(人)描述為一起「無法言喻的政治暴力行為」。

於是我問:「你為甚麼不把這件事列為政治暴力?」答曰:「我之前沒有把...列為政治暴力,是因為我沒有足夠的信息確認這一事件。根據最新的信息,這件事可以被視為一起有政治背景的暴力事件。」然後補充說,Hortman曾任明州眾議院議長,具有明顯的政治身分等等,又承認她沒有其它明顯原因導致被謀殺。

槍手Vance Luther Boelter能把自己的車偽裝成警車,來路可能不小,後來調查找到甚麼政治背景嗎?我問AI。回答:他可能有政治動機,車內找到一筆記本,上面列出70個潛在目標,包括州長Tim Walz,提供墮胎服務的醫生,還有倡導和支持墮胎保健權利的人物。

只是「可能」有政治動機?我追問有甚麼根據說Boelter的動機不是政治嗎?AI回答說「證據表明動機是政治性的」等等,包括明州的聯邦參議員Amy Klobuchar曾經這麼說。

看來Meta AI有些笨,不如直接問Google,自己查看結果(現在Google會利用AI總結搜索結果)。Meta AI有時候會根據網上人們的說法,不問真假當作自己的結論,例如Kirk遇到「政治」暴力;而另一些時候只講「某人說這是政治暴力」,而不直接列在自己的結論中。

這是否偏見呢?要麼你都指出某人說某事是政治暴力,要麼你能夠認清真假,自己列出哪些是政治暴力。對嗎?

在Kirk殺手被拘捕、身分(並非極左人士)暴光後,我再問AI:「現在還是看不出來Tyler Robinson的政治動機吧?」它這次學乖一點了,不貿然判斷殺手的動機,而回答說,The investigation is on going. Please check news outlets 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25

公民教育:了解政府運作



根據公共廣播服務(PBS)的報導,美國人的公民知識水平一般來說很差。很多成年人和大學生搞不清楚政府是如何運作的。

比如你問「政府權力分為哪三個分支?」很多人答不全。正確答案是總統權力;國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權力;法律的解釋和執行權力。

又比如你問「最高法院有幾位大法官?」也有很多人搞錯。正確答案是九位。再問「你的參議員叫甚麼名字?」答不上來的人更多。

美國人年年參加投票,選總統或選代表自己的國會議員,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呢?這有點像你天天使用手機,甚麼都靠它,卻不太知道手機是怎樣運作的。美國人天天和政府打交道,納稅或駕駛都必須按政府章法,卻沒有更多的人了解政府運作。這是為甚麼?

PBS一位有心加強公民教育的記者Ben Sheehan,他訪問專家,製作一套節目「Civics Made Easy」

他說根據賓州大學2024年的一項調查,美國大多數成年人只能說出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多種自由中的一種。另外,只有一半的人知道當下掌控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派是哪個黨。至於兒童的公民知識,最近一項8年級學生測驗發現,只有22%的學生熟悉公民知識。自從這個測驗開始實施,25年來結果都差不多。

若想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需要先知道,到底甚麼是公民知識?這是一門學習政府如何在所有各層面上運作,並了解我們如何影響這些運作的知識,包括所有各群體如何一同協商,來解決一些共同問題,既有資訊,又加上行動。

公民教育要求人們了解美國的一些創始文件,諸如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人權法案的內容。撰寫這些文件的人當時希望所有人都明白這些文件--華盛頓總統甚至提出開辦一所全國性的大學來教導全民,但國會沒有這樣做。而現在,聯邦政府花很少的錢教關於公民的知識。美國只有7個州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前至少學一年公民或政府知識課程。

實際上,二戰之後美國有一段時期注重公民教育,到處設立公民課、美國政府課、美國歷史課、民主基礎課。然而到了1970年代,這些課程漸漸消失。在第21世紀,有No Child Left Behind政策、Common Core教育倡議、Every Student Succeeds教育法案,敦促美國學校把語文算數放在所有其它科目之上,結果學生們沒有掌握政治協商的工具,讓政府發揮正常功用--所有的人都參與政治遊戲,但沒有人閱讀規則,搞不懂為甚麼每一步都那麼困難。

現在怎麼辦?有一些非牟利機構出來,比如iCivics或Generation Citizen等等,推動學校把公民教育提到比較高的優先次序。Sheehan先生採訪了一位專家Donna Phillips博士,她是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的主任。

Sheehan:你們如何讓孩子們對公民這個課題有興趣?
Phillips:孩子們需要看到這個話題很有用,不光對我們自己有用,還對社區中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有用。
S:我想說說公民課的政治黨派問題。您認為不同的黨派或意識形態理念對於「公民」會有不同的理解嗎?
P:政治差異本身並不是壞事。它只不過是一場持續不停的辯論而已,辯論甚麼是共同利益,以及用甚麼方法來達到共同利益。教師必須能夠和學生進行政治對話,而這些對話不必是黨派性的,我們只需要對基本歷史有共識。
S:我聽說這是我們最初開始搞公共教育的理由之一。
P:按照傑斐遜總統,免費的公共教育對於維繫民主很重要。威權主義政府搞公民教育很容易:你只要學習規矩是如此這般,不要違犯就好,你沒有機會做出改變,也不必積極參與。但民主政府要求活躍的公民參與,冷漠的公民讓民主不工作。
S:那麼我們為甚麼不教公民課?國父們會很悲傷。P:是的,他們會極其悲傷。

看來我們需要搞公民教育。但我們有幾百萬成年人不懂這些東西,他們不在學校裡,但他們有權投票,如何對他們進行公民教育呢?Sheehan採訪了另一位專家Sharon McMahon,已在從事公民教育,效果不錯。她原來是公立學校教政府和法律的老師,現在社交媒體上有幾百萬人關注,都是對公民知識好奇的人。

S:我對您所做的工作特別關注很久了。請問您是怎樣讓那麼多人來關心公民和政府事務的?
M:有好幾個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把事情說得簡單明瞭,但不是把他們當作11歲孩子來對待。另一個因素是熱情會激發人們,你對一件事的熱情是有感染力的。
S:您對於成人進行教育,與在課堂上教導孩子們有類似的地方嗎?
M:絕對類似,我天天使用課堂教學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他們思考,而不告訴他們思考甚麼。例如,與其說告訴你政客甲、乙、丙如何如何(我的觀點),我告訴你他們過往的作為。這些信息允許你自己得出明智的觀點。
S:在過去幾次選舉中,有9000萬美國人沒有參與投票。我對此耿耿於懷。
M:是的,我想是他們感到自己投的一票無關緊要。我們應該幫助他們了解,目前這套體制為甚麼會讓他們那樣想,為了改進這套體制,讓所有人感到自己的一票重要,他們必須參與投票。
S:您認為政府中是否有人因為某些既得利益,不希望人們知道政府實際的協商運作方式?
M:也許。政府中還有些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連國會議員中都有人說不出政府權力的三個分支!

也許有人從未受教育人口受益,讓我們搞公民教育來挫敗他們的計劃。回想二戰後的那段公民教育黃金時期,沒有那段就沒有1960年代的普通公民起來,利用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他們的言論、示威、結社和請願自由,給國會和總統施加壓力,通過和簽署了民權法案、選舉法案,結束了種族歧視的Jim Crow法律,讓平等成為實際而不只在紙上。

從1961年到1971年,美國添加了四項憲法修正案。(而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我們只添加了一項修正案。)這四個修正案都影響深遠,一個允許哥倫比亞特區的居民參加總統選舉;另一個禁止徵收選舉稅,等於不准剝奪窮人的選舉權;還修補了一些憲法漏洞,比如總統或副總統意外退位怎麼辦;保證參軍在外的18、19、20歲年輕人投票的權利。這些都是公民意識不滿現狀的抗爭結果。

除了憲法修正案,美國最高法院那時還做了好幾項重要裁決,包括確定隱私權、個人自由,還有每人一票、計票平等的觀念。公民教育與一個比較代表人民意願的政府有著直接關係。

所以,現在你我能夠做甚麼?首先是熟悉美國憲法,還有你所在的州的憲法。好好了解自己的權利。第二你要知道自己所居住地的各級政府官員,他們都是誰。要知道,他們為你工作,你是他們的「老闆」。

第三是關注當地的時事新聞,訂閱本州首府和本城的主要媒體,他們常常會報導你的立法委員代表、你的州長、和當地的高級法院消息。現在你可以從社交媒體上關注這些媒體。第四是你可以參與一個組織或群體,他們特別關注到某些影響了你的問題(比如環境)。他們通常比較了解能夠對哪些政客進行施壓、提議改善。

Thomas Jefferson總統有段著名的話:「我並不主張頻繁修改法律和憲法。但法律和憲法必須跟上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人類思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隨著新知識和新真理的發現,隨著人們的習俗和觀念的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各種制度也必須與時俱進。要求一個成年人仍穿童年的衣服,與要求文明社會永遠遵循野蠻祖先的陋習,其荒謬程度不相上下。」

用普通人的話說,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新的真理發現,我們的制度應該隨著改變,而我們自己,就是要以團隊協商精神來促進改變的人。

Monday, September 8, 2025

移民的福利和責任

常聽人說無證移民非法進入美國之後,享受很多美國政府福利。但我知道事實不是那樣的,因為幾年前我的教會小組有一位無證移民來訪,懇求大家為她介紹工作,比如照顧老人家。當沒有人能夠幫她找到工作時,她就到洛杉磯去了,可能因為那裡有親友能夠在吃住方面關照她。

本文內容取自USAFacts數據網站。所有身分的移民能夠享受哪些福利,以及有哪些義務,都列在表中,值得大家了解,我介紹一下。


美國所有的聯邦福利項目,例如醫療補助、社保福利和食品補助計劃(SNAP等),發放標準非常嚴格,要依據申請人的收入或工作經驗。對於移民美國的人而言,通常還有一項額外的要求:擁有合法的移民身分。表中CHIP是兒童健保計畫,給收入不高不低,需要政府補助的人;Marketplace subsidies是給外籍合法工作、收入在一定範圍內人員的ACA,減少他們支付醫保的負擔;SNAP是食品補助;TANF是給低收入家庭特別困難時期的臨時補助;Section8是住房補助。

自1996年以來,許多聯邦福利計畫的受益對象僅限於美國公民,以及法律規定的「符合條件的外國人」,例如持有綠卡,或得到批准的難民和政治庇護者。2025年「大而美法案」(OBBB)改革了一系列有關條例,現在連那些難民/政治庇護已經獲批准的人也不能參與了--請看那些被圈了深灰框框的福利項目。

唯一仍然保留的福利,是這些人雖然沒有合法居留證件,他們適齡的孩子仍然可以入讀中小學。然而美國有個Head Start計畫,允許學業優秀的高中生進修大學課程,現在只要你有父母是無證居民,也不行了。

我對他們失去Medicare醫療補助特別介意,認為對那個「大而美法案」投贊成票的政客實在缺德--如果那些在兒時被父母帶來美國的年輕人,或父母是外籍工薪人士,或父母申請避難尚未獲批,他們有病/生病就沒辦法了?不人道。

論到移民的責任,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不納稅的--包括打「黑」工的人。政府不讓他們參加投票,或者不准他們參軍也就算了,可是美國人雇用這些沒有合法工作許可的人,就削減他們的時薪,不給他們病假等等,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卻一文不少地把稅錢扣下來。
(註:在美國,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移民,只有原住民堪稱地道的美國本土人士。移民有先有後,已經入籍的叫做「公民」。另外,很多人把申請避難的人和非法入境的人混為一談--絕大多數申請避難的人入境時沒有合法簽證,即非法入境。他們入境後提交申請和等候移民法官的裁決,半年後可能被允許工作。)

Friday, September 5, 2025

繞過參議院任命政府律師

民主法治體制的美國怎麼會出現專制獨裁領導人呢?原因恐怕不止一個。法律存在漏洞是其中一個原因。

參議員Richard Blumenthal接受法庭問責組織Court Accountability Action的Alex Aronson採訪,討論川普總統是如何利用法律漏洞,繞過參議院的批准,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美國聯邦的政府律師,違法胡來。現在參議員們正在設法採取措施來阻止這些任命。



A:川普第一個任期和第二個任期的最大差別,是他手下的工作班子,在第一任期大多遵守現有美國法律,拒絕執行他的非法命令。而第二任期他率先起來,把所有會阻撓他的人都換掉,安插自己的親信做部長或中級法庭的檢察官,還在各州任命了做第一線起訴/辯護工作的US Attorneys(美國政府律師)。

B: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政治上的忠誠成了我們法治系統的任命標準,實在討厭。我(在當選參議員之前)是康州的首席聯邦檢察官,又當選為州內的總檢察長,的確是有政治派別的職位。但政府律師是美國司法部(DOJ)的一部份,起訴罪犯應該和政治無關才對--但這個原則被本屆政府公開、反復打破。

A:歷史上美國法庭的確有過這樣的受到政治干預,是小布什總統時期的一個很大醜聞,關乎雇用和解雇政府律師。但比起現在,完全不是同一個規模。我們有聯邦法律,明文規定DOJ不准濫用政治名義搞起訴。您是否可以解釋一下,川普政府如何操控和違反了這方面的法規?

B:他們的做法基本上是結束國會的運作。政府律師的任命需要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說明這個職位相當重要。而他們在好幾個轄區試圖任命「臨時」的政府律師,任期120天,有時到期後再試圖任命一個120天的任期,不行的話就作個「代理」職位,比如新澤西州的Alina Haba。然而,法規根本不允許DOJ或總檢察長(AG)任命這種代理的檢察官職位。結果賓州有一位法官裁決,Haba提訴的案子無效,因為她沒有權柄。--所有這類訴訟都很容易被推翻,因為這些政府律師不是按正當程序任命,所以沒有權柄。這種「臨時」花招和手段在法院轄區內總是引起很大的混亂,因為他們不按現有的法律提訴或申辯的案子。

A:看看他們調動軍隊進犯民主黨執政的城市吧,宣傳說是去鎮壓罪犯的,其實要抓捕抗議遊行的人,好像是協助地方執法,起訴的卻是聯邦案件,破綻一堆。即使你把他們的話當真--藍色城市犯罪嚴重--他們還是限制了自己能夠解決所謂「治安危機」的能力。

B:不光可能沒有權柄,Haba開始調查新澤西州長,還調查一位女眾議員,兩位「恰巧」都是民主黨人,聲稱她作為政府律師,目標是將新澤西州變成紅色(共和黨人主政)。這種公然把政府律師的崗位武器化做法對於民主制度很危險。除了製造混亂和無法打擊犯罪,還在刑事司法系統內顛倒是非,讓人頭大。

A:在這種情況下,川普政府還不斷忽略法庭命令,尋求緊急緩解和暫停法官裁決的執行,甚至威脅和控告法官來施壓,將警察隊伍軍事化、政治化...我們剛聽到新聞,10名法官對於威脅法官事件表示嚴重關注,以至於法官需要更多的保護。

B:這屆政府把政府的公信力全部破壞了。我做政府律師的時候,我們都相信自己在聯邦法庭是替美國人民打官司的,因此用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你不會故意向法庭隱瞞事實真相,遮蓋不利自己案情的證據等等。現在的情況徹底變了,各地區法官,無論是哪個黨的總統所任命,一致地認為政府律師缺乏可信度,並感到自己缺乏保護。這不是黨派問題,而是川普政府忽略法治,與以往非常不同。

A:這些法官面對說謊的政府律師,是很大的挑戰,有的退休法官敢於公開發言,但更多法官不能公開為自己說甚麼,他們怎麼辦呢?參議院的司法委員會能做甚麼呢?你們還在繼續處理政府提名的律師,有的顯然很有問題。昨天我聽見您問了被提名者幾個很好的問題,但您的共和黨同事有甚麼看法呢?特別是威脅法官的問題。兩黨參議員是否能合作修改法規?

B:我的共和黨同事認識到威脅,但他們否認自己對這種情形有責任。經過第一屆川普受調查與彈劾,我已經領教。我想無論是公眾的不贊成還是他們自己的良心,都無法改變他們對川普的個人崇拜態度。我不樂觀。

A:美國已經走上專制極權道路,與他們協商似乎很令人沮喪。民主黨人還有甚麼辦法改變呢?

B:我還是對每一位他們提名的候選人都投反對票,因為他們顯然在各種崗位上都不合格。但民主黨人是少數派。現在川普政府非法動用軍隊來執法,特別是鎮壓反對派的意見,又將法庭政治化,我們需要拉響警報。現在我們最好的機會、最有效的方法恐怕還是選舉。這次國會休假,我們回到各州,觀看抗議川普的示威,人們都問一個問題,我們能做甚麼?你可以支持那些在法庭上挑戰政府做法的機構。另外,動員大家都參加下一次的選舉投票,民主黨如果佔多數席位,川普就無法再為所欲為。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25

跨性人口的統計和服務

美國的研究人員傳統上很難追蹤字認為跨性的美國人。但過去10年以來,美國的疾病防控中心(CDC)設立了「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在各種問卷中加了性別角色問題,比如犯罪受害問卷。2016年以來,研究人員能夠從聯邦數據集分析估算出全國和各州自認為跨性的美國人口數目。

根據UCLA政策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分析報告,美國有210萬成年人認為自己是跨性。而在一份202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有130萬人認為自己是跨性。新報告中,有72.4萬名13至17歲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跨性。

為了得到這些估值,研究人員參考了CDC的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和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該系統提供了最全面的美國性別認同數據。雖然這些數據集是進行估算的最佳可用數據,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缺乏州級數據。因此,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統計方法,稱為多層迴歸和後分層方法,來填補這些缺失。

這些關於跨性人口的資料特別重要,政策制定人員、教育工作者、法官、媒體和其他人士能夠了解跨性群體的規模和特徵,以及哪些人會受到公共政策的影響。例如旨在保護跨性人的反歧視法,或禁止跨性人使用公廁的禁令。美國最高法院甚至在他們有關的判決中參考了研究人員的估算。

然而現在,這類跨性人口的估算馬上要變難了。根據川普政府的指令,聯邦調查將不再收集性別角色認同數據。那些試圖識別跨性人的問題將被刪除,而僅提供「男」或「女」的二元選項答案。

雖然如此,但跨性人群不會被刪除。但我們可能需要至少十年以後,才能發布關於住在美國的跨性人口估算數目的新數據。

跨性人口在不同的年齡組是有所差異的。首先,新的報告揭示,年輕人比年長者比較容易認定自己是跨性。2017年、2022年和2025年的報告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在2025年的報告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不同年齡層的成年人之間有著顯著差異。

現在,18至34歲年齡層的人認定自己跨性的人口比例顯著高於65歲及以上年齡層的人,然而18至24歲年齡層的人比起35至64歲年齡層,認定自己跨性的人口比例顯著增高。

在美國所有13歲以上的跨性人口中,13至34歲的人佔了76%。在成年人群體中,研究人員沒有從過去十年左右的跨性人口數量看到甚麼顯著變化。然而,他們估算出最年輕成年組(18至24歲)跨性人口比例,現在比過去明顯升高。根據2014-15年的數據,這一年齡層的跨性人佔0.7%,即將近21萬人。然而分析2021-23年的數據,這一數字是2.7%,即將近83萬人。

然而,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上升趨勢未必代表跨性人口快速增加。事實上,他們說這似乎表明社會對跨性的接納程度(隨教育)而增加,以至於出現世代差異。環境塑造人--這影響到人們是否願意在調查中批露自己的跨性。研究人員分析CDC數據,發現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可能回答關於性別認同的問題。這也意味著,老年人的跨性比例實際上可能還是比較高的。他們預計,隨著年輕一代年齡增長,不同年齡組之間能夠觀察到的差異會縮小。

確定跨性別群體增長的原因需要更多的研究。然而,更好地識別和理解跨性人口趨勢的努力可能會被推遲。如果2029年新一屆總統政府決定恢復性別角色認同的資料收集,那麼聯邦人口調查將需要更新。恢復資料收集之後,積累三年的新數據之後才能夠更新這方面的人口估算。雖然研究人員會在這期間尋找其它數據來源,但沒有任何資料能夠完全取代聯邦人口數據這一來源。

最後,任何數據壓制都無法抹去現實。幾百萬跨性青少年和成年人將繼續生活在美國各地各社區,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小鎮,無論是在紅州還是藍州,他們將繼續入學、就業,並尋求醫療保健服務。

跨性人口不會隨著某些當權者的願望而消失。但研究人員希望能夠繼續了解這一群體的特徵和需求,無論是政府禁止性別角色肯定的醫療護理,還是護照性別政策的影響,評估美國有關政策的影響,需要將這些性別角色問題重新添加到聯邦人口調查與各種問卷中。

Monday, September 1, 2025

再談為校園槍擊禱告

前幾天又發生一起槍擊案:在明州minneapolis城內的一間天主教學校,打死兩名兒童,打傷17人(多數是兒童)。聽說槍手是一位精神抑鬱、最後自殺的跨性人。這場悲劇重新引起人們關於美國槍枝管控問題的質疑、思考和分享。

福克斯新聞報告和評論這件事,講Vance副總統關於學校禱告的發言;另一些媒體評論說,應付和防止這類事情,單單禱告是不夠的。Jen Psaki曾是拜登政府的新聞秘書,現在MSNBC網,說禱告既不會杜絕校園槍擊,也不會讓家長們感到安全,更不會讓死去的孩子回到身邊--thoughts and prayers夠了吧。

還有其他(左翼)政客也說類似的話,甚至更難聽、更尖銳。Vance回答說:「我們禱告是因為心碎了;我們禱告是因為知道上帝垂聽禱告;我們禱告是因為知道上帝做工奇妙,能夠啟發我們進一步行動。...」

聽來不錯,問題在於Vance將話題轉移了。有人問Ed Trevors牧師對這些(左翼)譏誚的看法如何,他說這些人的「Thoughts and prayers請靠邊站」言論--這話不是說給普通人聽的,乃是說給有權力制定政策的人--是那些現在攔阻槍枝改革的政客。

如果我們只是禱告「親愛的上帝,請幫助我們度過這一困難時刻」,這不夠。沒錯我們要為受害家庭禱告,是的,我們要為死者和所有周圍受到衝擊的人禱告,這些絕對需要。但是來到改變現狀,不讓類似事件繼續發生,單單禱告是不夠的。就像那間學校的校長當天所說的--他引用一句非洲箴言,大意是說禱告時腳要行動。

我們禱告的目的是向解決問題的方向跑,我們禱告辦好該辦的事。聖經上說,當我們看到弟兄姊妹有缺乏時,如果只是為他們禱告而不幫助他們,這樣的信心是死的,令人失望(雅各2章)。

Vance所說的禱告理由沒有錯,我們應該禱告上帝啟發我們行動起來。但上帝已經給了我們頭腦,給了我們一定的金錢,祂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力量和能力,去做該做的事。

Ed Trevors牧師說,禱告得到啟發、得到資源都不是我們的需要,我們的需要是缺乏動力。禱告真的很美,你願意禱告很好,然而這個世界需要有人起來出面做出行動,而你是耶穌基督王活躍在世界上的手和腳。你需要親自動手或跑腿去做必要的事,去改變世界。

所以,人們譏諷的不是禱告的人,而是那些藏在禱告後面、自己甚麼其它事都不做的人。還有話說,上帝垂聽義人的禱告。請問,放棄自己責任的人是義人嗎?我們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沒有?美其名「交託上帝」卻放棄責任,算是「行公義」嗎?

如果我們說:「我們知道...有...需要,也知道我們如果集體在一起動腦筋,就可能想出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甚麼也不做,只把這件事放在主的手裡,或者等候上帝奇妙做工...」我們就忽略了上帝給我們的責任、才幹、智能、雙手、力量、意志,忽略祂已經給我們的一切。

再說一次,那些左翼所嘲弄的,不是那些為自己、為親友家人禱告的人,不是用禱告支持受到傷痛、求主動工醫治的人。他們嘲弄的是那些躲在「禱告」後面,自己一個指頭都不動的人--不用要求任何人採取保護兒童的措施,不麻煩自己做任何犧牲,只說「my thoughts and prayers」與(受害的)你同在。

禱告很好,但對那些有能力做政策改變的人,人們需要你的手、你的腳、你的聲音。主耶穌聽見禱告會說:「我需要你的手、你的腳、你的聲音,在世界上為我站出來,產生真正的重要影響。」你的thoughts and prayers很好,但它們若不能帶出你的行動,就成為別人的藐視和笑柄。

對我們無法對槍枝管控做甚麼事的人,請繼續禱告。但對於那些有能力、有機會、有權柄的人,他們有責任--他們的禱告不容他們逃避責任。人們並不是嘲笑禱告,乃是批評那些只禱告卻放棄自己責任的人。

Friday, August 29, 2025

學習事實核查的基本功

政治學家Mike Evans在2021年教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美國政府1101課程。多年來他目睹入學的新生,掌握事實真相越來越少,相信陰謀論卻越來越多。

學生們帶著對高中公民課模糊記憶走進校園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他們帶著大膽、往往帶有誤導性的信念來到大學,這些信念來自於TikTok、YouTube和Instagram,他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

起初傳播的只是一段匿名視頻,現在有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青少年相信那段影片提供了選民舞弊的「有力證據」。然而實際上,這段影片是在俄羅斯拍攝的,只需在瀏覽器中稍微搜索,就能獲得那段視頻的場合資料。

如果對網路假訊息視而不見,就不能幫助學生成為「美國民主的有效且負責任的參與者」。假如一門課有甚麼重大改革,每年招收的4000多名學生和十幾名教師,以線下線上和混合形式授課,那麼在後勤操作上會是噩夢一場。

那時Evans教授偶然發現了一個「公民線上推理」課程,是由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這門課程免費向所有人開放,教授一套專業事實查核人員所用的線上資訊評估策略。2021年秋季,他提出一個問題:能否將這門課的某些部分納入「美國政府1101」課程?他們的團隊認為應該嘗試一下。

培養公民意識不那麼容易,各大學都一樣。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的Z世代,社交媒體已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的信息來源,影響力甚至超過傳統的新聞媒體。有一項針對1,000多名13至18歲年輕人的調查顯示,八成的人說自己每週都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陰謀論,而只有39%的人所自己接受過某些指導,去評估各種說法。

2018年Evans教授啟動這個電子素養計畫時,話題包羅萬象,涵蓋了從編輯和上傳影片,到網路霸凌和色情簡訊等等。 「核實消息來源的可信度」是眾多期望結果中的一個。

現在Evans教授將課程重點縮小--讓學生成為有知識公民所需要加強的技能。例如「橫向閱讀」技能,即利用網路的全貌來判斷某個觀點的質量,識別背後的個人或組織,評估其可信度。他們教導學生不要只專注於信息本身,還要檢視信息傳遞者:哪些組織支持該觀點?該觀點的來源是否有利益衝突?該信息來源(人物)的資歷或專業是什麼?

他們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公立學校12年級的《政府學》課堂上進行實驗,測試了上述方法。在6小時的教學中(比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還少2個小時),學生們查找優質信息的能力比對照組提高了幾乎一倍。Evans教授認為,將這教學方法擴展到大學課堂並非難事。

在一個課程版本中,他們設計了六個可以非同步使用的簡短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完成,不受課程格式的影響。這些模塊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例如,讓學生們查看了一段Instagram視頻,其中錯誤地聲稱某人說過某話;或讓他們觀看一段TikTok視頻,是某黨派組織發布的,要求學生使用「橫向閱讀」技巧。

Evans教授的團隊製作一些視頻,解構政治競選中常見的伎倆--斷章取義的引言、拼接和選擇性剪輯的視頻、以及偽裝成草根運動的企業資助網站等等--用這些例子來揭露事實真相。

他們還教導學生如何像專業人士一樣核實消息報告。「橫向閱讀」主要是在網路上搜尋,看是否有其它比較可靠的相關消息來源,看那些比較可靠的來源對某個組織或有影響力人士的評價。下面這個視頻簡單解釋了如何做橫向閱讀。



有些常見的假設並不正確,例如認為維基百科總是不可靠的。維基百科有些文章頁面頂部帶有掛鎖圖標,即「受保護的頁面」,不容隨便人來更改。人們有時還有一個錯誤想法,認為.org網站通過了嚴格的測試,有資格成為慈善機構,但這不是事實。.org是「開放」的域名,任何人都可以註冊,無需任何理由。

這門課程在整個學期只花150分鐘,而且教師不需要做任何改動--他們只要把課程列在課程表上即可。

這個培訓對Evans和他教的「美國政府1101」學生有效嗎?在一個學年的兩個學期裡,3488名學生在課程開始和結束時參加了一次測驗。測驗內容包括讓學生評估一個聲稱「不代表任何產業或政治團體」,但實際上由化石燃料利益集團支持的網站。

他們發現,從學期開始到結束,學生在識別可疑信息來源方面變得比較聰明,並且在評估消息來源時也比較有把握了。學生們在這方面的得分平均提高了18%,更令人欣喜的是,80%的學生說他們從這些單元中「學到了重要的東西」。效果還不錯!

這一容易採納的課程培訓對其它科目的學習也有幫助。例如有一項在營養學課程中開展的實驗,還有一項在修辭與寫作入門課程中開展的實驗,都展示出教育工作者能夠在不嚴重干擾授課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電子素養以及他們對錯誤信息的識別能力。

Evans教授相信這是必要的。學生閱讀清單上要求的內容,與他們在網路上看到的大量不受監管、未經核實且不可靠的內容大相逕庭,他們必須學會分辨。

好消息是,這種干預培訓能夠適用於任何錯誤信息氾濫的學科:歷史、營養學、經濟學、生物學和政治學。其它大學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

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基督教錫安主義在中東

美國長老會(PCUSA)在2010年出版一系列的《啟示錄》查經資料,內容豐富。我曾略略介紹過自己從中領會到的一些主要信息,和一些專題簡介,比如關於不同的末世觀,或如何讀那些恐怖沉悶篇章的竅門。今天介紹這本資料中的另一個話題,就是錫安主義(Zionism又譯「猶太復國主義」)。

PCUSA相信,啟示錄是一卷帶給讀者盼望、救贖、勉勵的書,而不是讓人恐懼灰心的書。卷中那些許多文化、族裔的萬民,以及新的聖城耶路撒冷,提醒我們上帝愛地上的萬國萬民,並且上帝樂意救贖所有受造之物。

然而有些人喜歡戴上今日政治的眼鏡來讀啟示錄,把這卷書當作上帝直接對現代人說很絕對的話。他們有的著書立說,有的在電視上講道,有的領導基督教機構,針對比如當今的中東事件發表言論,說上帝對某些群體的旨意如此這般--這就是「基督教錫安主義」。

基督教錫安主義和「被提」神學一樣,是一種扭曲的聖經「講道/預言」。PCUSA的世界宣教事工介紹說,基督教錫安主義主要是美國的一股神學運動,相信現代的以色列國是末世的催化劑,是聖經預言的實現。是耶穌再來審判世界的某種開端。

這是時代論的聖經末世觀,相信只有當以色列國重新找回它的古代疆界,並以整個耶路撒冷為首都時,耶穌再來才可能發生。相信基督教錫安主義的人支持所有朝這個目標推進的行動,不理會其間受到不公正影響的其他人群呼聲...

基督教錫安主義是一種特別的政治哲學和政治策略,將宗教和政治結合起來,自認為是「關於以色列未來的最忠實解經」。

甚至還有人提出,啟示錄中提到的聖殿,就是公元70年摧毀的那座猶太人聖殿,必須在耶路撒冷原址重新建起來。這種解經讓巴以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充滿了危險,因為啟示錄中提到「聖殿」,但並未強稱人會在現代的耶路撒冷重建一個相同的猶太聖殿--重建聖殿不在啟示錄的諸多異像之中。

可惜這種信仰導致一種很奇怪的時局理解--把以色列國存在的意義與耶穌再來的應許想成因果關係。當我們學習啟示錄或研究任何其它聖經文字時,必須小心,不可單單把注意力放在促成耶穌回到以色列,或回到任何地方。基督來救贖整個世界,不是根據我們人的作為,乃純粹是上帝已確定要救贖。

PCUSA和許多其它宗派,都有正式的批判基督教錫安主義的官方聲明。(不過,最近川普政府似乎打壓任何反對錫安主義的言論,PCUSA網站上有些歷史文件我找不到,恐怕是藏起來了。)

Monday, August 25, 2025

任命不合格的檢察官

Brian Kabateck律師和Shant Karnikian律師在油管上議論時事,談川普最近任命的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檢察官Jeanine Pirro--一個算是滿出名的人,福克斯新聞的一位節目主持人。

這個任命很荒謬。DC聯邦檢察官可以說是美國最重要的職位之一,怎麼可以讓Pirro去做?

我們從Pirro女士所主持的電視節目中了解到,她是個忠實擁護川普的人。但她很久以來都沒有再經營律師行業了--她最後一次擔任檢察官是在2005年,當時她還在富裕的Westchester郡。

Pirro最出名的業績:藉非法竊聽(那時還沒有iPhone)調查她的前夫;聲稱Ilhan Omar戴的頭巾是表明對美國的不忠(甚至因此被福克斯停職);幫忙散佈選舉舞弊謊言,導致福克斯在Dominion案和解時損失了$7.87億美元。

上面兩位律師解釋了DC特區聯邦檢察官這個職位--它既要處理聯邦犯罪、國會事務,又要處理嚴重的地方犯罪--一個需要獨立性,而不是對川普忠誠的職位。

令人震驚的是,參議院居然任命了這樣一位沒有任何近期工作經驗的種族主義陰謀論者,來就任美國最重要的執法崗位之一。這再次體現出川普所領導的司法部門已完全政治化。

Friday, August 22, 2025

解雇統計專員:經濟問題

美國也開始走「外行領導內行」的道路?本文內容取自《衛報》上周的報導

川普解雇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專員Erika McEntarfer--一位在聯邦政府工作了幾十年的經濟學家,毫無證據地指責她「操控了」了勞工數字報告,是有意讓川普難看。然後川普提名一位堅定支持自己的EJ Antoni來代替她--一名基督教傳統基金會的經濟學家,多次被指責歪曲和誇大統計數據的人。

這件事引發華盛頓、華爾街甚至更多領域經濟學家的擔憂--美國政府的官方數據還會真實嗎?Antoni已經在呼籲BLS停止發布月度就業數據--可能是得到總統提名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保守派智庫美國經濟研究所(AIER)的經濟學家Dave Hebert告訴《衛報》說,Antoni曾經「選擇性地呈現特定時期數據,以及歪曲坐標軸」來誇大數值,他「使過渾身解數,多次證明自己不是可靠的信息來源」。他說,Antoni一再表明自己「從根本上誤解了BLS所發布的一些數據的實際含義」。他說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能夠「有效地領導BLS」。

7月份的美國就業報告表現平平,川普執政期間的經濟壓力進一步顯現。最近公佈的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衡量批發通漲)上漲0.9%,遠超預期,創下三年來的最大月漲幅。

Herbert說,「你支持川普總統沒有問題,但我們無法容忍這樣一個既缺乏信譽、又無法提供可信數據的黨派人士。」怎知他是黨派人士?2021年J6暴亂期間,有鏡頭拍到Antoni在國會大廈外面川普支持者人群中。不過白宮告訴NBC新聞,他只是旁觀。另外,他在社交媒體上很活躍,還經常出現在福克斯新聞、Newsmax和其它保守派媒體上,宣傳川普的政策和觀點。

2去年7月,Antoni在X上轉發一個帖子,似乎說2020年大選被偷了,還嘲諷美聯儲,稱社保、老年醫保和醫療補助都是「龐氏騙局」,經常誹謗BLS。今年3月,他稱聯邦政府裁員1萬是「一個極好的開端」。...最近幾天,觀眾還注意到他的一些廣播採訪中,背景出現一幅納粹戰艦的畫作。被問及這幅畫時,他回答說:「沒錯,光彩奪目的Bismarck號。」

然而,最讓其他經濟學家憤怒的是他對官方數據的說法。他們認為Antoni錯誤地描述BLS關於持多職工作、本土出生和外國出生工人的數據。他還試圖把BLS先前的修訂說成是拜登領導下的民主黨陰謀的一部分。Antoni去年11月就在X上說,馬斯克的GOGE需要「對BLS進行嚴厲打擊」。

另一位保守派經濟學家Stan Veuger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工作,也告訴《華盛頓郵報》:「他完全不合格,而且黨派色彩十足。」保守派智庫Manhattan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Daniel Di Martino,先前曾批評Antoni,因為他聲稱失業率被「人為」降低了。他在X上寫道:「這表明Antoni先生不具備擔任勞動力市場數據收集和分析職位的資格--人們可以討論資歷,但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Willim Beach是川普第一任期內的BLS專員,他所參與主持的「BLS之友」機構已開始敦促參議院,評估Antoni是否適合擔任BLS時,對他進行應該做的調查。

「BLS之友」寫道:「第16任BLS專員Erika McEntarfer博士被無端解僱,以及毫無根據地將BLS就業數據定性為「虛假」和「被操縱了」,損害了公眾對BLS誠信度及其統計數據的信任。下一任局長不僅必須履行其固有的艱鉅職責,還要恢復其數據的公信度。下一任局長不僅必須履行其固有的艱鉅職責,還要恢復公眾信任,保護BLS的所有工作免受政治干預。」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Daron Acemogl也在廣播電台接受訪談,說美國政府現在這種做法,正在把經濟和政治的穩定的基礎釜底抽薪,讓經濟從政府那裡開始「潰爛」。他著書立論,認為缺乏民主的自動糾錯機制,專制國家的經濟很難長期繁榮(中國也一樣)。

Wednesday, August 20, 2025

歐洲領導人的「言外之意」

在外交上,即使你藐視某國家的領導人,也不應直接了當說出來--只有川普是個例外,他有一次在白宮和同僚一起,明明地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羞辱。

這次澤連斯基再次來和川普討論俄烏和平問題,歐洲各國領袖決定一同前往,表示支持烏克蘭。因為川普現在似乎越來越多地接受普京的說法,他們作為盟國,不放心他在白宮對待烏克蘭總統的方式。

Russell Razzaque博士是英國國立保健服務部的精神科諮詢主任。他分析了幾位歐洲領導人在白宮會晤中對川普的公開發言,以及那些話的真正含意。他說這些國家領導人每次與川普會面,都顯然是把他當成一個需要照顧的嬰孩,而不是一位同等重要的國家領導人。

川普喜歡周圍的人卑躬屈膝景仰自己,這些歐洲國家領導人禮貌圍坐,Razzaque博士說,你可以肯定他們是忍著內心的厭煩,說那些有義務該說的話,免得被川普粗暴踢出白宮。

在脅迫下講感謝讚美的話,自然不是出自真心。然而,每位領導人的言外之意都很明顯,只有川普聽不明白--他是個看不見現實、住在虛幻之中的人,剛剛被普京的阿諛奉迎哄得團團轉,就願意考慮俄國的領土提議。歐洲國家的領導人都知道,這是川普的弱點。

北約秘書長Mark Rutte:謝謝您,美國總統唐老J川普!因為您基本上與普京打破了僵局,我想是從2月份開始了第一次電話通話,到了今天的地步,如果我們搞得好,可以結束這場戰爭。我們必須結束戰爭、停止殺戮、停止破壞烏克蘭的基礎設施...我很激動,讓我們今天盡最大的努力,確保從今以後儘快走向結束戰爭。我實在要感謝您為了主的緣故領導談判,當然也要感謝我所有的歐洲同事。真正重要的是,您說您願意參與保證(烏克蘭)安全,這實在是向突破邁進了一大步。

(Rutte的意思是,提早達成任何協議根本不可能,這再清楚不過。因為川普說的「國家安全保障」太模糊--說到底這必須出兵烏克蘭,是個普京拒絕而川普不確定的事。普京必須簽署同意的「安全保障」,我們絕不可能在這裡同意簽署達成。美國只要繼續賣武器給我們就好,因為現在歐洲自己的武器製造能力不足,必須從美國買武器送給烏克蘭。)

歐盟主席馮德莱恩:我們歐洲作為盟友今天來到這裡。我們剛剛開了一個很棒的北約峰會,世界上最大兩個經濟體達成貿易協定,現在我們又一起坐下來為公正持久的烏克蘭和平而努力,停止在那裡的殺戮,這實在是我們的共同利益...

(她先強調經濟,意思是提醒川普,他用關稅把世界經濟搞砸了。現在美歐的貿易流量大大減少,各項經濟指標很糟,不過歐洲還是儘量降低了關稅,希望在美國武器製造出口方面不要搞出甚麼別的亂子,就算是支持烏克蘭了。)

德國聯邦總理Friedrich Merz:我們聽說您二位今早在(華盛頓)這裡有這麼好的會面,這太有幫助啦。下一步就比較複雜了,現在道路已經開通,是您上周五(和普京)打開的。現在這個複雜的談判,坦白講我們都希望看到停火,沒有停火我們很難開下一次會議。讓我們努力給俄羅斯施壓,因為我們今天這番努力的可信度,至少要看下一步嚴肅談判之前是否停火。所以,我要強調的是停火。

(他強調停火的需要,直截了當。川普在阿拉斯加會見普京之前,說他一定首先要求停火,不然就不開新聞發布會。然而普京設法說服了川普,停火不必要,只要做成和平交易,現在川普提都不提停火了。德國總理可能覺得川普不知歷史,結束軍事衝突永遠是從停火開始--先同意臨時停火,然後談判,最後達到永久停火。)

義大利總理Giorgia Meloni:我想今天是重要的日子。三年半(俄烏開戰)以來我們沒有看到俄國有任何跡象願意對話,現在情況變了,謝謝您(川普),也謝謝(烏克蘭的)拖延,還謝謝我們(歐洲)給了烏克蘭一致的支持。因為我們若想達成和平和保證公正,我們必須團結。

(Meloni強調團結在支持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性。美國沒有金錢方面的直接支持,但美國製造武器,歐盟和英國買去支持烏克蘭。還有馬斯克的衛星技術提供烏克蘭的通訊與互聯網,對於烏軍現在的運作很重要。所以她意思說,求求你們,請保證這一切照常運作,不要損壞烏克蘭捍衛自己的能力。)

法國總統馬克龍:我必須說,坐在這裡的每個人都贊成和平,在過去幾年中我們都非常非常努力地爭取一個穩健長久的和平。這就是我們為甚麼說(俄烏美)三邊會談非常重要,因為那是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進一步看,我們需要四邊會談,因為安全保障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事務--這是今天我們都與烏克蘭一同來參加會議的原因。

(他意思是普京說願意會談純屬虛張聲勢,澤連斯基自從開戰就說想要會見普京,有第三方在場也行,而普京總是拒絕。現在假裝願意,好啊,你川普是他的好夥伴,看他是不是真的要談。提出包括歐洲在內的四邊會議,是因為不信任川普能辦得到--他不會做仲介調停,搞不好他會和普京結夥欺負澤連斯基,像上次那樣在白宮那個架式--確保大家彼此尊重的對話很重要。)

英國首相Keir Starmer:我們談論國家安全,不僅是談烏克蘭的安全,談的也是歐洲和英聯邦的安全,所以這個會議對於我們全體都很重要。總統先生,我們電話中談好幾次了,而現在能坐在一起,把這件事推進一步。我覺得我們今天下午若搞得好,能夠有新的進展,特別是在安全保障方面。您提出的某種類似於北約第五條原則,符合我們同盟國這幾個月前的努力--團結各國力量,表現我們在(歐洲大陸)安全方面準備好出場。現在有您和我們肩並肩,我們能夠真正踏出這歷史的一步。...

(他提了好幾次「肩並肩」--肩並肩的安全保障,意思是我們不信任川普您的一紙保證承諾,不相信俄國停火後,他們一重新進犯烏克蘭,美國就會起來捍衛。我們和我們的部隊必定是解決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讓烏克蘭知道他們有可靠的同盟--抱歉您不能自行簽字送給俄國完事。)

當然,英國首相心知肚明,現在沒有停火,川普也不可能促成停火,任何簽字都還沒有影子。按照Razzaque博士的分析,這些歐洲列強的領導人,只要求川普兩件事:美國繼續做軍火供應商;美國人的星鏈衛星技術開關繼續為烏克蘭打開。他們希望川普不要徹底坐到普京那一邊去,好言哄他繼續做(表面)盟友。他們說那些誇讚褒揚的話,諸如「若不是川普您,我們不會有今天進展」之類,都是因為希望川普把他們的話聽進去。

Monday, August 18, 2025

mRNA疫苗的安全可靠性

BioLogos是一家相信上帝用進化手段創造萬有的基督徒機構,他們去年採訪過Kizzmekia Corbett-Helaire博士,因為她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疫苗研究中心工作,對Moderna新冠疫苗的研發起了關鍵作用。NIH的前院長Francis Collins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同時受到採訪。

那次採訪地點不是在研究室或聯邦聽證會,而是在一個差不多是教會的環境中,現場坐滿了基督徒,唱讚美詩並談論科學和信仰--這是一場見證會。

關於信使核糖核酸(即mRNA)疫苗的爭論現在再次爆發。基本事實並沒有改變:這些疫苗建立在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基礎之上,經過層層測試驗證,已保護了幾百萬人的性命。mRNA疫苗是醫學上的驚人成就,然而現在被一些錯誤信息的陰影籠罩,所以BioLogos的副主席Jim Stump特意把Corbett-Helaire博士的故事重新發表。

Corbett-Helaire博士在北卡州Hillsborough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長大。16歲那年,她在北卡大學Chapel Hill分校的一個科學實驗室找到一份工作,首次接觸到真正的科學。在那裡,她意識到「教科書上的每一個事實,都一定有人在這樣一個實驗室裡發現」。這份啟發讓她走上了獲得免疫學博士之路,然後進入NIH工作。

她的故事之所以對基督徒讀者更具吸引力,是因為她的信仰。從小在祖母家附近的一座小型浸信會教堂長大,教會是她的家,信仰是愛。這樣的成長經歷持續塑造她的世界觀與工作。上帝帶領安排了她的科學工作,並疫情期間疲憊不堪的日子裡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疫苗研發過程中,信仰給了她「更上一層樓的信心」,因為祈禱是她整個研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年1月初,中國爆出神秘呼吸道疾病的消息。Kizzmekia坐在沙發上,突然收到老闆寄來的電子郵件。內容是:「為2020年做好準備。」她立即開車回到華盛頓特區,開始了規劃。當時,她已在NIH研究冠狀病毒五年了,尤其是研究冠狀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刺突蛋白」。她知道,了解這種刺突蛋白是設計有效疫苗的關鍵。

SARS-CoV-2的基因序列是1月10日(星期五)上傳到網絡的,Kizzmekia的團隊立即著手準備。利用信使NRA尖端技術,他們在同一周末就設計出一個疫苗。

對於不清楚mRNA疫苗是什麼東西的人來說,首先了解疫苗的工作原理會有所幫助。傳統疫苗利用的是減毒或滅活病毒,來「告訴」身體免疫系統如何對抗病毒--這些叫作「減毒疫苗」或「滅活疫苗」。另一種常見方法是利用病毒的一小部分(通常是病毒表面的蛋白質),來觸發免疫反應--這種方法避免用完整病毒,但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培養製造大量的蛋白質。

mRNA疫苗走的是不同路線。它們不是直接注射病毒或病毒碎片,而是傳遞一組指令(即mRNA),告訴人體本身的細胞如何製造(無害的)病毒片段,例如冠狀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人體免疫系統看見這種蛋白,就學會辨識,並開始建立抗體和T細胞防禦機制。一旦真正的病毒出現,這些抗體和T細胞已預備好,去殲滅那些病毒。

所有接種了mRNA疫苗的人,身體都變成製造這種蛋白質的工廠。而且,這根本不改變人的DNA,也不會留在人體內。它比較像是一個臨時藍圖,在特定的抗體和T細胞建立後就被丟棄。

在新冠疫情爆發時,這項技術已經開發了二十多年。 Kizzmekia合作的Moderna公司主要研究mRNA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然而當疫情來襲時,事實證明,這是生產新冠抗體最快、最安全的方法(比注射減活或滅活病毒要安全)。

試驗開始時,Kizzmekia和Francis博士都希望疫苗的有效率能達到50%。如果能達到這個水平,就算是重大成功了。結果發現,疫苗的有效率超過了94%。當數據出來時,Francis流下了眼淚,不僅是因為科學成果的喜悅,也因為一年來眼睜睜看著病例數和死亡人數攀升而感到悲痛,並且因為祈禱得到回應,以及相信疫苗會起作用而感到的寬慰和感激。

詩篇第46篇:「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那一年,這節經文一直貼在Colins博士的辦公桌上。

儘管疫苗取得了成功,但這兩位科學家都對如此多的人(尤其是在美國)選擇不接種疫苗感到心碎。Colins博士援引數據,說有將近23萬的美國人如果接種疫苗,本來可能活下來。Kizzmekia開始在教會、市政廳和查經班上發言。她不僅分享數據,也為大家提供提問與交流的空間。

她說:「大多數人只是需要直接聽到消息源頭,他們想提問,也希望有人傾聽。」她的出席和見證幫助許多人彌合了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鴻溝。Kizzmekia並非一位無人認識的科學家,她是一位姊妹、一位鄰居,一位能夠直視人們的眼睛說:「這種疫苗是安全的。它之所以能到來,是因為我們因著愛,花了多年時間,為這一刻做了準備。」

這場談話不僅是為了慶祝過去的成就,更是呼籲基督徒群體採取行動。Jim Stump問兩位博士:「我們作為信徒,如何才能更好地協助和支持你們參與基督的醫治使命?」

Collins博士說:「科學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歡迎科學、慶祝科學成果,對科學家很有幫助,對彼此溝通也很有幫助。有些教會對科學家很接納,他們可以談自己的工作和心裡話,可惜並非每個教會都如此。」

Corbett-Helaire博士說:「教會能夠為我這種工作的人做些宣傳溝通。有了科學或衛生方面的溝通需要,就向科學家敞開大門,在你們教會的通告上,讓弟兄姊妹把健康提到比較優先的地位,搞講座千萬要注重事實證據。」關於mRNA疫苗,基督徒應該記住下面幾條事實:

第一,這些疫苗不是從零開始匆忙搞出來的。研究人員研發mRNA和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質已有二十年之久,到2020年COVID-19病毒爆發時,基礎已經打好。

第二,mRNA的研究很徹底。動物實驗好幾百次,多個階段的人體試驗,以及在世界各地連續不斷的數據,這疫苗的安全性紀錄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副作用很小。經過系統性收集和分析,副作用的發生率遠低於疫苗所預防疾病的症狀。例如,每10,000名年輕男性中約有1人患上一種名為心肌炎的心臟炎症,但這種疾病幾乎全是可逆轉的。

第四,施打疫苗體現了我們對鄰舍的愛。當每個人都接種疫苗時,它尤其能保護我們當中的弱勢群體--嬰兒、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中說,照顧這些人就是照顧主耶穌。

我們知道還會有再一場病毒大流行爆發。我們現在不知道它會是什麼樣子,但可以確定,虛假資訊和不信任仍將是公眾討論話題的一部分。所以,教會的角色可能很重要,它不僅是祈禱和敬拜的聖地,更應是一個尊崇真理的地方,即使真理披著實驗室的白大褂。

我們的信念是,如果要在這個世界實踐基督的醫治使命,我們就需要信靠上帝賜給我們的工具和恩賜,這包括疫苗和科學。當然,這也包括科學家,他們見證出「科學是好的」!讓我們都來努力,確保他們的工作不至於徒勞。

本文內容取自BioLogos網站,Are mRNA Vaccines Safe?

Friday, August 15, 2025

國會議員炒股票的問題

本文是根據財經分析媒體TheStreet的報導:Treasury secretary sends blunt message。

國會長期以來有個惡名,就是議員們關心當選後能夠中飽私囊,而不解決美國民眾最棘手問題。比如他們有權主動買賣股票,而那些股票的價格可能會因某些立法和支出決策而飆升或下跌。

許多人相信民選官員不應該搞股票交易,另一些人則開始利用公開發布的信息決定自己的投資。聽說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是華盛頓最受關注的活躍投資人,但她不是唯一買賣公司股票的人,兩黨議員都這麼做。

本週,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就國會議員持有公司股票發表強烈言論,明確點名民主黨的眾議員、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和參議員Ron Wyden。

國會股票交易問題聽說很普遍,令人擔憂很久了。根據競選法律中心2021年的一項調查數據,53%的國會議員持有公司股票,只有7%的議員沒有任何股票或共同基金,而使用了合格盲目信託(阻止他們了解自己的投資情況)的議員只有2%。這些結果包括了議員、他們的配偶和成年兒女。

佩洛西的丈夫掌管家裡的投資。他們的交易披露受到密切關注,部分原因是她丈夫對高科技股票進行了高瞻遠矚的期權投資,而他們的投資組合去年在國會的表現遠非最佳。

有個金融分析平台Unusual Whales,追蹤國會議員的買賣交易,任何超過$1,000美元的投資都會在45天內提交報告。他們發現,2024年標普500指數回報率接近25%,然而民主黨議員投資的平均回報率為31%,主要得益於科技股,而共和黨議員的平均回報率為26%,主要得益於金融股和能源、貴金屬、農產品等等大宗商品。

在2024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前十名議員中,佩洛西只是第10名,得到70.9%。第一名是北卡一位共和黨議員,得到149%!投資回報超過一倍的共有五名議員--其中兩位共和黨人,三位民主黨人。

前兩天,財政部長Bessesnt在X上面發帖說,「I am pushing for a ban on single-stock trading in Congress...」,意思他要推動禁止議員炒股票的立法。當然,他用民主黨的佩洛西和Ron Wyden做攻擊靶子,而不提去年炒股回報最高前十名中有6名共和黨人:「Public service should be about serving the people, not getting rich.」說得很對。

過去幾年中,國會對於這類提案的支持並不堅決,以致於至今尚未成為法律。現在Bessent部長支持,他能否促成切實可行的立法仍「有待觀察」。政府倫理辦公室指出,Bessent部長自己尚未完全撤離自己所持有的$10億投資。他回答說,自己已經撤離90%,還有些農地會在年底之前賣掉。

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失智的總統終於遭反對

Heather Cox Richardson(簡寫HCR)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教授,她出版多本書籍,探索內戰後美國的種族、勞工和政治交匯問題。她評論和分析美國歷史和政治問題很有洞見,下面是她的一段視頻時事分析。



川普的老年失智症狀早就很明顯,只是有一批人故意忽略這件事,要選他重新上台。HCR說,您如果還懷疑川普有沒有失智,可以查看他答記者問的表現就知道--沒有人知道他想說甚麼--那還是有人幫他準備上鏡頭呢,任何略知失智症患者的人都會立即看出問題。

HCR還指出,同時萬斯副總統總是在休假,遠離川普周邊,還在公布Epstain(已故戀童癖罪犯)文檔問題上起推波助瀾作用。(由於川普是Epstain眾所周知的多年好友,你幾乎可以肯定他不肯公布那些文件的原因,是怕顯露自己的骯髒罪惡。)萬斯有點像是背後插刀,試圖得到那些為此不滿的川普選民支持?恐怕是為川普出局做準備吧。

川普想要把白宮的一角建成9萬平方呎的舞廳,不少人很反對。HCR說你別太擔心,那個巨大工程從設計得到建築師批准至少要兩年,整個過程會特別困難。現有的白宮占地5萬5千平方呎,她猜想這個巨大工程好像許多其它川普事務,諸如將白宮到處鍍金、將花園草地換成石塊地面擺上咖啡桌和太陽傘等等,只是要讓川普高興。他去忙著搞房地產重新設計...那些他喜歡的事...那天和一位建築師在白宮屋頂上視察不奇怪。

川普喜歡營造一種甚麼都是他說了算的強硬形象。然而,他實際上非常不得人心--這次上台後他搞的每一項政策,支持率都日益下降,英文underwater的意思是贊成的人數目少於不贊成的人,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前所未有地開始積極參與反對--不表態的人開始表態。

HCR舉商業家和企業家的例子:自從川普把勞工統計局的統計學家專員解雇,僅因為她如實報告了5、6、7月份不好的就業數據,工商業人士對川普的反應非常不好。這些數字是整個團隊在各州繁瑣的紀錄而來,不像川普所指控的--數據由她自己杜撰出來。

那些看上去很樂意順隨川普得工商業巨頭們現在害怕了,他們開始公開地表示不同意。一個說「我覺得現在實在沒辦法雇人」,另一個說「我雇人趕快又炒掉了」,還有一個說「那些小本生意受關稅衝擊實在很大」。這些人好久都沒有這樣發言了,他們似乎願意先把關稅損失吃掉,要看川普到底如何再說。

8月7日關稅終於來了。他們現在開始說,「我們無法雇人,我們虧錢了,...我們付貸款有問題了,我想我們恐怕該裁員了」等等。我們從工商新聞讀到這些,雖不是政治抱怨,但意味著「這屆政府不理會我們」。媒體也開始反映出來這些情況。

昨天的川普新聞發布會,MSNBC一邊直接播放他的發言,一邊用旁邊字幕顯示實際的數據,表示川普在說謊--華盛頓特區的犯罪率目前很低而不是升高等等。媒體老早就可以做這類實時的真相核查,但現在他們才開始,等於明明地告訴大家:這個川普早已脫離現實,住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講他自己的愛樂之城(別認真)。

我們還看到各州的民主黨人開始起來抵制他,比如德州的立法委員抵制他重新劃分選區、剝奪代表席位的要求,並且他們得到其它州的金融和交通支持。因為這關乎美國的民主選舉大事。

還有加州州長紐森,今天嘲諷川普,寫公開信給他:您指示共和黨主政的德州重新劃分選區,好多得幾個國會席位。您試試看那麼做,我們就把加州選區也重新劃分,把您所贏的那幾個席位抵銷。我們還有其它幾個民主黨主政的州都可以重新劃分選區,一定會在您這場遊戲中贏過您。

有個漫畫家Mike Luckovich今天畫了一幅漫畫:一個共和黨大象舉一桿槍,一個民主黨驢子舉兩桿槍,標題是重新劃分選區之鬥。大象說:「等等,你們平時不是帶一把小刀來嗎?(有個老玩笑說民主黨總是帶把刀參加槍戰)」這次紐森州長和民主黨人帶了兩桿槍,而川普只有一桿槍。

美國每十年搞一次人口普查,隨後劃分一次選區。2025年是在兩次人口普查中間,民主黨人一向主張各州都搞非黨派的選區劃分,然而這次民主黨人和紐森州長說,我們希望大家用一樣的規則,但你們如果這次非要對選舉搞操縱破壞不可,我們奉陪。若你們住手,我們一定住手。...

HCR還提到這星期五,8月15日,有個在全國各地發起的National Day of Rush-Hour Resistance,以華盛頓特區為「主要」抗議場所,很多天橋、橋樑和交通要道會出現橫幅標語宣傳人群,呼籲人們BE BRAVE WITH US. WE’LL STAND WITH YOU,意思是抗議川普搞獨裁行徑。查看一下,我附近好幾個城市都列出具體的時間地點。你也可以查看你所在的城市,在哪裡可能會於交通繁忙時段遇到抗議。

我對於川普試圖廢掉環保局的工作,比如撤銷對車輛排放的要求標準,很氣憤。國會制定規章,他怎麼可以一個人說撤就撤呢!為這類事情,越多人表示抗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