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21

關於阿富汗撤軍的聽證

上次記了一個阿富汗老兵指出的問題:美國20年在阿富汗試圖培植一個自由開放的政府和能夠自衛的軍隊,早就知道是不成功的。所以,美軍再駐20年也不會有積極結果,長痛不如短痛。當然這個短痛遭到很多指責,昨天國會把國防和軍事將領找去問話,今天《華盛頓郵報》有篇報導,我在此把內容介紹一下,因為我沒有看見甚麼左翼視角的中文報告,右翼批評大都太片面,把這當作批判拜登總統的機會。

國防部長Lloyd Austin和總參謀長Mark Milley上將今天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證詞,從好幾方面來看都有啟發。或許他們未能勸服那些想把這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無休止進行下去的人,但他們著實為拜登總統的撤軍決策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歷史視角。

媒體一開始就注意到,Milley上將的證詞打破了一個錯誤觀念,就是以為他在川普最後卸任之前的日子裡不聽指揮,篡奪了政府部門的權力。Milley作證說,為了緩解美國權力移交過程引起中美衝突升級(主要是擔心川普總統發神經發動核戰,以及中方得到一些錯誤情報),和中國人對話是提前取得政府官員同意的,事後也向他們做了匯報。顯然,Milley上將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巧妙地避免災難發生,不該受指責,反倒是慫恿前總統的那些人需要為自己開脫。

不過,聽證會的大部分內容都集中在阿富汗撤軍事務。Austin在他的證詞中實際上承認,前面三位美國總統從未承認(或不喜歡承認),這場戰爭的使命--建立一個可以自主的阿富汗政府和軍隊--是極大的失敗。Austin部長解釋說:

「我們需要面對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實:我們不太瞭解阿富汗高層官員的腐敗和領導不力的程度;我們不理解Ghani總統頻繁和不加解釋地撤換指揮官的破壞性影響;我們沒有預計到美國-塔利班的Doha協議打擊了阿富汗士兵的士氣,以及塔利班司令官進而和當地領袖達成協議的滾雪球效應;我們未能完全知道許多阿富汗軍人將會為哪方——以及為誰——而戰。我們為阿富汗軍隊提供了設備、飛機以及使用它們的技能,多年來他們經常勇敢地戰鬥,數以萬計的阿富汗士兵和警察死亡。但最終,我們無法為他們提供一個堅決打贏的意願,至少沒有全部的意願。」

國防部長的這番話對於主張繼續阿富汗戰爭的人是個要命的批評。

那些批評拜登的人將很難解釋,為甚麼在阿富汗不定期地留下有限數量的美軍會是可行的。沒有證據表明維持原狀會有進步。Milley承認,2020年塔利班加強了在幾個省會附近的陣地,以預期外國軍隊的撤離,在此期間,敵人發起的襲擊增加了50%以上,高於之前的季節性正常活動。他補充說,塔利班在2021年2月控制了78個地區,6月中旬增加到100多個,到7月中旬超過200個,15個省會城市的郊外都在發生戰鬥。

以為美國若在阿富汗保留幾千名士兵,塔利班就會停止前進的想法完全不符合邏輯。實際上Milley上將承認,或許我們可以留下2500名士兵--只要準備好9月1日重新與塔利班開戰就是了。

其實參議員Chris Murphy幾星期前的一篇專文說得不錯,「如果拜登違反Doha協議不全撤,塔利班就會做出激烈反應,2500士兵根本抵擋不了。」

說美國政府沒有為阿富汗政府的崩潰提前做好準備的想法也是錯誤的。Milley和Austin詳細描述了計劃,包括預先部署部隊和進行非戰鬥人員撤離的演練。

另外,說美國本來應該能保留阿富汗的Bagram空軍基地的論調也搞錯。Milley解釋說:當時的有限美軍已不夠同時鎮守Bagram空軍基地和Hamid Karzai國際機場。所有士兵都必須鎮守Kabul和機場,以及協助非戰鬥人員撤離(簡稱NEO),絕大多數需要協助撤離的人都住在Kabul。沒有當地盟軍,鎮守Bagram需要另加5、6千名士兵。Austin部長也解釋了:Bagram離需要保護的大使館也很遠,所以鎮守的價值並不大。

最後,有人大肆宣稱美國政府的空運疏散「失敗」,太誇張。 Austin和Milley承認的確有幾天的混亂,但成功撤離的阿富汗人比原想能夠做到的多了好幾萬。Austin部長說,「我們計劃疏散7萬到8萬人,但他們實際疏散了超過12萬4千人。在這次空運的高峰期,每45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飛。 並沒有因為維護、燃料或地勤問題錯過任何一次出機。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空運,僅用了17天。」

那些說美軍離開後美國將無法撤離任何人的說法也錯了。美軍疏散了6千名美國人,隨後又接送了絕大多數希望離開的美國人離開。(實在說,經過好幾月的警告、援助和建議,很難想像美國政府還能做些什麼。)

至於那些我們未能接出來的阿富汗人,可悲的現實是,當一個國家輸掉一場戰爭時,它根本無法幫助所有希望離開的人跑掉。以為我們本可以將數十萬阿富汗人從塔利班統治下拯救出來的期望從來都不現實。(或許可以說,拜登總統應該明確說出這一點,而不是做出無限制的承諾。)

那些批判拜登總統的人很惱火--美國怎麼沒能做得更好呢?當然,Milley、Austin大概都知道,阿富汗軍隊和政府是沒有實力的。但即使他們預見到阿富汗會立即垮台,任何時間的大規模疏散也可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即沖向出口)。對於那些想要無限期戰爭的人來說,該承認無法在不損失更多美國人性命的情況下維持現狀了。對於那些希望「乾淨」俐落結束的人來說,該承認戰爭結束一般不是那麼「乾淨」的了。

此外,這兩位軍方官員強調指出了,川普政府與塔利班談判達成的Doha協議是糟糕透頂的--所以共和黨人不必虛偽地把指責都堆在拜登頭上。Austin和Milley都認為這筆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特別是當美國支持了20年的阿富汗軍隊迅速崩潰並允許塔利班控制時,你就看出來了。

總之,他們二位的證詞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用戰爭試圖建立一個能夠長期立住腳的阿富汗國家的努力是一項徒勞、誤入歧途和自以為是的事業。拜登終於決定不再犧牲更多的軍人,不再將更多的錢花在一個無法取勝的事業上。或許,他的錯誤就是沒有讓美國人為輸掉一場無用戰爭的惡劣、令人心碎的現實做好準備。而那些希望為這場戰爭加油的人最好做一些反省。

Monday, September 27, 2021

見證:環境和種族主義

本文作者是住在紐約的 Vox 新聞評論網 Angelina Ruiz。她是一位波多黎各藝術家和寫手,原文請點擊這裡閱讀。

我是1990年代末期在紐約Bronx市區長大的。我小的時候,以為刷牙時關掉水龍頭(不浪費水)很重要,因為我聽說環境保護很重要,老師告訴我們要注意回收,把紙品放在綠色箱裡,塑料、玻璃、鋁罐頭要放入藍色箱等等。那時我不知道「可持續性」問題,但很高興能夠盡量把垃圾分類,不浪費水。

稍微長大以後,我發覺問題比我想的複雜多了,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十分浪費。比如我家廚房櫃子裡總是備一大盒塑料吸管--後來才知道這類東西最後落進海裡傷害海龜。我的午餐喝飲料的密封袋其實無法回收,從商店拿回的塑料購物袋也不能放進家裡的回收箱,必須放回商店的專用回收桶。我們喜歡叫pizza,那些pizza盒子浸了油脂以後也不能回收。還有好多事我不知道:瓶裝水的蓋子、塑料刀叉勺、泡沫包裝、郵寄物盒內的填充泡沫顆粒,都不能回收,或沒有規章指示你如何回收。

不知道未來的許多因素怎能為自己、為環境而盡力呢?現在是成人了,我每次到商店都要尋找在我預算範圍之內、比較不浪費、(加工比較少)自然成分比較多的產品。拿起一件產品,後面有一長串我不懂的(添加)成分名稱,拿起另外一件,看見某些奇怪的廠家標籤(原來對待動物不殘忍不等於素食),等我找到合意的產品,包裝卻是一塊厚塑料,絕對無法回收,要麼就特貴。有一次我在護膚用品部轉悠20分鐘都沒找到合適要買的商品,出一身汗。

現在談論可持續性,人們注意的都是有關環保的個人義務:購物啦,回收啦,再利用啦,減少消費啦。但是,有些社區既沒有物資回收站,「可持續」產品也不多,很難開展環保工作。

就拿回收來說,美國不同社區有不同的回收習慣。郊區的回收工作一般比大都市好,而鄉村地帶根本不搞回收。2018有個關於回收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美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和低收入群體--不是不想回收利用廢物,而是沒有適當的回收計畫提供給他們。

環保主義倡導者Jay Westerveld 1986年發明了一個詞,叫作greenwashing。有人翻成「漂綠」,意思是大張聲勢地宣傳環境保護,騙取顧客購買比較昂貴的產品,實際環保效益並沒有增加。購買可持續產品必須超越漂綠的商務行為。

儘管制度不支持環保,企業混亂,昂貴的開支,人們還是在努力提倡環保。在低收入和服務不足的社區,活動分子積極搞關於可持續性的教育。但在那些社區,消費方式的選擇不是主要問題,環境受污染、健康受損害是因社會架構性問題,人們用「環境種族主義」來描述。

環境種族主義這個詞是1982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Benjamin Chavis發明的,描述有色人種和經濟地位低下階級的住區往往生活品質比較差的情形,環保政策對他們不公平。比如在他們住區附近設立垃圾堆積場地,或建立有排泄毒物的工業設施。這種情形的造成往往顯出決策過程中的歧視,以及在生態問題上不考慮有色人種的利益。

Bronx在紐約是少數族裔最多的社區,也是美國最貧窮的選區之一。它是美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住宅區。Bronx居民因哮喘住院的數目是全美國哮喘平均數目的5倍,是紐約市其它城區的21倍!

Sustainable South Bronx(SSBx)是當地一個倡導環境公義的組織,2001年成立。那位創始人Majora Carter致力於開發公園和綠色地帶,培訓當地就業有困難的人做「綠領行業」。從2015年開始,SSBx與HOPE計畫協調合作,進行職業培訓。

HOPE負責協調的Greenwald先生說,每天有1萬5千輛卡車經過Bronx城南的Hunts Point社區,因為那裡有個世界最大的食物批發中心。這些柴油排放直接影響社區的居民,而且Bronx還處理100%自己的居民垃圾,以及23%的城內商業垃圾。--如此讓Bronx擔負所有其他社區的經濟環境負擔是不合理的。

城北有個社區組織North Bronx Collective(NBxC),由一些黑人和棕人(拉丁裔)婦女還有一些跨性人組成,專門保護和照顧社區內的需要。負責人Alicia Grullon告訴我,「飢餓、精神問題在我們社區不只是新冠流行才出現的問題,而是一貫如此。人們感到不受歡迎、找不到工作、因為住區的房租增加而流離失所的事情很常見。人們需要緊急照顧之外的長期照顧,有些是體制問題,和鄰近區域相比的貧富反差太大。」

她說在談論影響環境公義的政策時,聆聽黑人、其他有色人種和原住民群體特別重要。因為政策決定對他們的影響特別大,其他人很容易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紐約城有個CoolRoofs項目,就是政府出錢補助願意參與的人家,在房頂涂一層反光材料以減少建築物的太陽能吸收,減輕城市的「熱島效應」。2021年SSBx從國家環保局得到款項,擴大CoolRoofs項目,為Hunts Point所有的工業建築物涂抹。這個項目不僅讓社區人們了解降溫的方法,還解決這個社區長期的「環境公義」問題。

NBxC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分發食物和口罩給所有需要的人,最近他們清掃環境,把一個新冠期間沒有清理的公園清理出來,恢復成美好的綠色休閒空間,服務社區。NBxC還推廣健康飲食教育,展示堆肥方法,以及種植醫用植物。Grullon說,生活在污染前線的人們特別需要綠色健康空間。

環境種族主義在美國各地都有,那些服務差、收入低的社區受害最多,很多是黑人和拉丁裔住區。政府做環境決策時沒有那麼關心他們的利益。實際上,最早發起關注環境公義運動的是1982年從北卡州Warren郡,一個以黑人、窮人為主的社區。當時北卡州政府決定把6000卡車含化學毒物的塵土送到在他們那裏新建的一個垃圾填埋場。Warren郡的居民立即起來抗議,但是未能夠阻止。

那件事反響很大,引起人們注意,其他人也開始起來捍衛自己的地方。最廣為人知的環境種族主義例子是密西根州Flint的水資源危機:2014年市政府決定改變水源,從Flint河取水要省錢。但新的水源處理不當,把有毒的水進入城市送水管道。到2017年為止,全市有6千到1萬2千孩子飲用了含鉛的水。至少12人死亡,另有80多人患了「軍團」病。

在路州,有一條85英里長的「癌谷」,因為它附近那些煉油廠和石油化工廠。住在那一區的居民患癌的幾率比美國人患癌的平均幾率高了50倍之多,而居民主要是黑人。在佛州的Pahokee,種植甘蔗的農民每年用燒掉禾桔的辦法來節省甘蔗成品運輸成本,這使得大股濃煙黑霧升騰(稱為「黑雪」),污染空氣。

德州休斯頓的Harrisburg/Manchester社區稱為能源之都,但周圍環繞著煉油廠、化工廠、污水處理設施和危險廢物處理場。在美國黑人人口最多的密歇根州底特律,被污染的天空呈橙色,空氣中充滿了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會導致酸雨。

這種例子在美國到處都有,你一看就知道不像施行Reduce, Reuse, recycle那麼簡單。這些都是一些個人所不能掌控的外部因素--那些有權勢的人做決策影響了我們的土地。當然這不等於說我們不能發聲抗議。

我作為一個非白人,看到不光是我家鄉的人起來,還有其他和我一樣的人,都要出來要有所作為,為我們的環境發聲,很受鼓舞和啟發。如果你也想要參與,卻感到自己沒有資源和知識、沒有讀過時尚文章,我們在這裡就是要幫助你。希望有所作為、或希望能幫助別人從來都不至於太晚,正像Alicia Grulion告訴我的,「我們是地球上的一分子,這個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關照地球時,我們就關照了彼此。」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21

What Is "Do No Harm Act"?

本文內容取自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AHA)的介紹。 The Do No Harm Act, also known as H.R. 3222, is intended to amend the 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Act (RFRA) of 1993 to protect individuals’ civil rights. 「不傷害法案」的目的是修正「宗教自由恢復法」(RFRA)。

Introduced by Rep. Joe Kennedy (D-MA) and Rep. Bobby Scott (D-VA), the Do No Harm Act limits the use of the RFRA to prevent it from being used in cases of discrimination, or in disputes regarding child abuse and labor, salary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access to healthcare and reproductive care, public accommodation law violations, and government-contracted social services. The bill currently has fifty-seven cosponsors, all of them Democrats. The AHA joined a coalition of advocacy organizations in officially endorsing the legislation and working towards its passage. Some of the other endorsing organizations include the ACLU, the Anti-Defamation League, Americans Unit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Catholics for Choice, the Hindu American Foundation, 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 the Interfaith Alliance, the NAACP, the National Abortion Fede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Lesbian Rights,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and the 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

In recent years, RFRA has been weaponized by the religious right in an attempt to deny health coverage for employees, provide an exemption from civil rights and public accommodation laws, and prevent justice in child labor and abuse cases, which is why the Do No Harm Act is so vital and must be passed as soon as possible. Failing to do so will allow for more Americans to face unnecessary religiously-motivated discrimination.

不傷害法案禁止人利用RFRA來為虐待兒童、或為勞工、薪資和集體談判中的歧視言行,或為禁止某些人得到醫療保健及生育服務、以及違反住房法政府合同法作為辯護理由。因為近年來,RFRA常被宗教右翼人士當作武器,來拒絕為一些雇員提供某些醫保,或作為違反各種平權法律的宗教豁免。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21

幽默:自由的意義

今早看見這幅政治漫畫,不禁覺得滿形象的。在「自由」和個人「權利」的旗號下,有兩位共和黨的州長發令禁止學校、公司、機構發佈任何戴口罩和防疫接種的營運行政令,甚至威脅給違犯單位削減政府基金。你可以預見到這兩個州的防疫成績多麼糟糕,新冠的Delta變異毒株令這兩個州的醫院超負載,影響到非新冠患者的緊急醫療服務停頓。

我一點都不明白州長能從這種情形中撈到甚麼政治上的好處。從市民視角度看,難道安全不比自由重要嗎?據說民調數據表明支持口罩令和疫苗令的佔大多數。不過,這兩位州長代表了某個特定的群體,雖屬少數,聲音還滿大的--白人嘛!

我還記得911恐怖主義事件發生後,機場加強了安全搜查措施,以及禁止攜帶飲料和小瓶洗滌劑之類的物品登機。當時似乎人人都明白這是為了防止恐怖分子登機犯案,大家都安全。現在是怎麼啦?有那麼多人抗議口罩令和疫苗令。

這讓我想到近年來這些人主張的其它自由:散布謠言和陰謀論的自由啦,堅持偏見(反對「政治正確」)的自由啦,買槍持槍(反對槍枝管控)的自由啦...不明白這些自由有甚麼價值和重要意義。允許壞人壞事隨意發生不受限制,這種自由我看沒有也罷。論到別人的自由:不被病毒感染的自由、移民的自由、決定中止妊娠的自由、不想和異性結婚的自由、上廁所的自由...好像又沒那麼重要了。這不諷刺嗎?

Monday, September 20, 2021

解決流浪人士的住房問題

Destination:Home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reflects a diverse group of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end homelessness in Santa Clara community. It includes leaders from local government, private sectors,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and non-profit service poviders.

They know that solving homelessness will require smart public policies that advance proven solutions and get to the root causes of housing crisis. While Santa Clara County's public policy and advocacy work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issues, a major focus right now i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upportive and deeply affordable housing in local community. (Affordable就是住房費用不超過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In their website: We know that housing solves homelessness, but for far too long, our community has not properly invested in permanent housing for our most vulnerable residents. At Destination:Home we continue to advocate for the “Housing First” strategies that prioritize connecting our homeless neighbors to permanent housing. (加州政府每年花在為流浪人士身上的錢,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以及他們所引起的監獄司法費用非常昂貴。Housing First是一個政策,就是先安排流浪人士固定住處,再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諸如醫療、咨詢、戒癮等等,能夠大大降低費用。)

Thanks in part to advocacy of Destination:Home,
  • In 2015, the Santa Clara County Continuum of Care officially adopted the Housing First approach and centered the first countywide Community Plan to End Homelessness around a goal to connect 6,000 homeless individuals to permanent housing.
  • The 2016 Measure A Affordable Housing Bond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permanent housing for peopl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 with 3,400 of the envisioned 4,800 new units allocated towards 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 and Rapid Rehousing.
  • The Santa Clara County Housing Authority adopted a policy aligning its Project Based Voucher allocation criteria to support the production of more 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 units.
  • In 2018, the City of Mountain View adopted an affordable housing investment strategy that included a benchmark to create 200-250 permanent supportive or rapid rehousing units.

  • NOW, THE EXTREMELY LOW INCOME(ELI) HOUSING ARE PRIORITIZED (現在我們將解決極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提到優先地位。「極低收入」ELI家庭定義為中位數家庭收入的30%或以下,在我的住區這相當於年收入$4萬或以下。)

    While Bay Area suffers from an overall lack of affordable housing, ending homelessness in this community will require more affordable housing that serves its lowest-income residents. Yet, this critically-needed type of housing remains among the most underproduced segments of our affordable housing inventory. (極低收入家庭需要公寓式的較小居住單元住宅,比較多地共用廚房、廁所、洗衣、院落等設施,在灣區這類住房太少。)

    As a result, Destination:Home has ardently advocated for elected leaders to adopt policies that specifically prioritiz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LI housing units, which serve the lowest-income residents in our community with the greatest risks of homelessness.

    As a result of our advocacy:
  • In April 2019, the City of San Jose adopted a first-of-its-kind affordable housing investment policy that allocates 45% of its total affordable housing funds towards ELI housing production. At the time of its adoption, the new investment policy was projected to generate an additional $80 million in funding for ELI housing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 Following the lead of the City of San Jose, the Santa Clara County Housing Authority set a goal to ensure that 45% of the housing units in its own housing development portfolio were reserved for ELI households.

  • DEVELOPMENT STREAMLINING (精簡房屋開發建造手續)

    Lengthy and often cumbersome development processes can greatly slow down the pace of new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which is why Destination:Home continues to advocate for local and state laws that streamline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Therefore,
  • They joined statewide partners in successfully advocating for new landmark streamlining laws – AB 2162 & SB 35 – which have helped eliminate several layers of government review for permanent supportive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s that meet certain criteria. (Supportive housing就是在住宅區內配備醫療服務、咨詢、教育等等設施。)
  • They also led a coalition of non-profit supportive housing developers in advocating the City of San Jose to eliminate its commercial space requirements for 100%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s. This proposal was overwhelmingly approved by the city’s General Plan 4-Year Review Task Force and will be considered by the City Council in 2021.

  • 你如果住在灣區並且關心這方面的事態,可以關注Destination:Home這類的機構的消息,甚至參與某些合作支持的行動。流浪人士也是我們的鄰舍,基督徒如果不希望他們經常在家附近閒坐,而且兒女無錢在附近買房,就應該深切關注這件公益事業,對嗎?

    我曾經寫過房主階級常常反對在自家附近建造任何多單元住房的問題,很多基督徒都是房主階級的一員,現在是你面對誰是你鄰舍問題的時候了。前兩天有一家本地報紙San Jos Spotlight評論為甚麼投資那麼多,問題解決得還是那麼慢?--因為有太多代表房主階級的人聲音太大,反對在家附近蓋造建設!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21

    冰島的碳清除項目

    冰島是個北大西洋與北冰洋交匯地區的一個北歐國家,人口稀少。不過他們最近有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廠設施開工了,要從大氣層中獲取和清除二氧化碳,把固體碳封存埋藏在地下。看來人類治理氣候的一天終於到來了。本文內容取自昨天的雅虎新聞報道

    作為第一家通用的碳去除和封存工廠,冰島的Climeworks技術代表本世紀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全球從大氣層去除溫室氣體的一座燈塔。但是這項技術目前還是太昂貴,無法大規模實施。科學家們說,Climeworks必須與其它比較便宜的方法結合起來,同時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起到防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的目的。

    冰島的大氣碳捕獲和去除技術與比較常用的老技術有甚麼不同?一般的碳捕獲都是在碳排放的源頭上--比如在煤火發電站的煙囪上--捕獲到的二氧化碳可以重新利用做別的事,或者可以固化封存在地下。懷俄明州和德州每年都捕獲幾百萬噸的二氧化碳,然後把這些氣體注入油田,以壓力將石油壓出井口。(這一過程降低了碳排放,但無法達到聯合國IPCC設立的減碳目標。)而冰島的碳捕獲卻是從大氣層中尋找和除去二氧化碳,如果有一天能發展成正規工業,那麼冰島這個新工廠將有紀念意義。

    美國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2019年是58億公噸。而目前冰島新廠每年能夠清除的二氧化碳只有4000公噸,好像九牛一毛。瑞士的Climeworks公司建立了冰島的碳清除工廠,用微軟等等決意為碳中和做貢獻的公司所購買的碳補償款項(CRO)作為營運資金。目前它從大氣中每清除1公噸碳要花$600-800美金,比市場上賣的碳補償(Carbon offsets)價格貴了10倍還多,因為這是個非常耗費能源的過程。

    冰島的火山和溫泉很多,地熱能源豐富,發電便宜又乾淨。而在美國,很多發電能源仍然要靠燃燒天然氣和煤,用這些能源搞同樣的大氣層碳清除,所留下的碳足跡差不多是所清除的碳的四分之一了。不過專家們說,這種大氣層碳清除技術可能會越來越改進,冰島項目只是技術開發初期的第一座廠子。

    10、20、30年後可能是人類二氧化碳淨排放放緩甚至停頓的時候,那時或許才是真正需要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冰島的碳清除技術要派上用場的時候。IPCC的科學家說,人類若不能將全球大氣層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就會發生一連串的生物災難。這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制定政策,在2050年之前達到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

    碳的淨零排放或稱「碳中和」。這一目標達到以後,地上的植被光合過程可以自然地逐漸清除大氣中80%的二氧化碳,但科學家越來越同意,人類仍然需要像冰島這樣的直接碳捕獲清除技術,叫作「負排放」。如果美國要開展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行動,它最好同時也用太陽能和風力電源來取代礦石燃料,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等等,環境效益就會比較高。

    一旦主要碳排放國家開始施行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從低碳經濟向淨零甚至負排放轉化,大氣層的碳捕獲和清除才有意義。有些行業的碳排放情形最難改變,比如農牧業和航空,可能非用冰島這樣的負排放項目來補償甚至扭轉不可。碳排放當然是降得越低越好,但降到零排放的經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講「淨零」,就是碳排放被負排放量抵銷。

    其實2050年恐怕已經太晚,現在已到必須立即行動的時候了。我剛剛看見聯合國IPCC的新報告,若不立即行動,全球大氣升溫1.5C度就可能在5年內發生,引起不可逆轉的災難氣候。

    科學家說,現在已有跡象表明,一個碳捕獲工廠建立起來後,碳清除的數量能夠增加,就把負排放的價格降下來。全球的能源逐步實現減碳,就能夠顯著提高碳清除的能源效率。冰島的Climeworks單元屬於新興技術初創,造價昂貴,但有潛力,再建立同樣類型的單元會越來越快,好像興起流水線,大規模運作自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價格。

    顯然,這些開發不光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各國政府需要立即開始行動加強科研,搞負排放工業。直接將碳捕獲封存器材放在碳排放的源頭上便宜很多,是從大氣層中清除二氧化碳的好辦法。但不是所有的火電站、煤氣電站都這樣做,原因是政策性的:

    只要你的二氧化碳一天可以免費放入大氣層,發電站就一天會這麼做。你需要一個政策框架,規定不准將二氧化碳隨便放進大氣層。不然的話,忽略污染問題永遠是最便宜的經濟發展方式。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你是富有的人嗎?

    或許很多人不覺得自己富有。尤其是許多從中國大陸出來讀書起家的人,從省吃儉用的學生,到謀得一個職位和開始攢錢...直到有一天忽然被告知「你不再算是窮人」,才醒悟到自己已經成為小康。

    今天看見有人列出幾條,讓人知道自己其實還是滿富有的,我記在這裡給你參考,希望能鼓勵你。

    首先是你的錢財年年有餘,不屬於進不敷出的情形。如果你每年的儲蓄與前一年比都是增加,那麼你是富有的。反過來,如果你爸爸給你一大筆錢,可是你到明年就花掉和用掉了10%,你的收入沒有花銷大,那是不富有的跡象。(這裡不講退休後提取自己過往所積蓄的基金。)

    你如果花錢過於大手大腳,每月賺得的金錢不到月底就用完,急切等候下一張支票,那麼你是很窮困的。假如你不處在這種景況下,那麼即使你還沒有甚麼積蓄也算是富有的。

    其次是你的債務不是很重。雖然可能有借貸,但你所需要付出的貸款利率不是太高。假如你利用信用卡購物借了一屁股債,每個月對付著還錢,當然是不那麼富有的跡象。

    另外你那份工作如果除了薪水之外還有其它福利,千萬別小看那些福利的價值。無論是醫保、假期,還是老闆補貼你的退休計畫,都增加你的生活安全係數。這是一筆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衡量的財富。

    你的朋友圈子和社交聯誼也是一種金錢不能買到的財富。你遇到困難、臨時需要朋友幫助時就知道了,得到社會支持非常重要。所以,平時留意結交信實可靠的朋友是很有智慧的。

    最後,你感到生活有意義--這是能夠為你帶來滿足的最大額外財富。生活有意義就是有人愛惜你、重視你所說的話和所感受的情緒;你的工作是自己所喜歡的;你能夠幫助其他人有所長進,或改善他們的景況等等--你是很多人「命中」所遇到的貴人之一。

    弟兄姊妹們,你是富有的人嗎?單單拚命賺錢,卻不會好好管理錢財,或者不會把錢財、精力投放在有意義的地方,那麼你是不夠富有的。人生不在於無焦慮,而在於成長和幫助別人一起成長。去吧,活出一個上帝兒女應有的樣式和潛力,上帝與你同在,我為你加油叫好!

    Monday, September 13, 2021

    加拿大的文化風俗

    美國人眼中的加拿大人多少有些土裡土氣,但是加拿大人不介意,他們不愧是以和平友好著稱的國家。去年我曾分享一首唱加拿大特色的幽默歌曲Up Here, in Canada,你可以觀摩一下。今天我看見一組加拿大的照片,不禁又笑起來,真的,加拿大和美國人比有著十分不同的風格,值得你留意!

    有張照片是幾位警察圍著一條穿戴獨特的小狗照相--加拿大的警察和民眾關係很好。他們如果騎著高頭大馬,你可以要求和他們合影,他們若看見你的寵物特別可愛,大概也會問你是否可以拍照,無非是可以向朋友炫耀一下吧。

    警察叔叔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事在加拿大常常可見。有位警察看見一位小朋友開著自己的玩具車在路上跑,就一本正經地攔截他:Excuse me, Sir!...,給他開一張罰單。當然是和那孩子開玩笑。

    溫哥華的居民搞馬拉松比賽,警察局設立一個攤位給運動員加油,他們幽默地把攔截超速車輛用語刷成大標語:Do you know how fast you are going?

    還有張照片是一屋子加拿大都市警察在交接班時打坐冥想,真是個減輕壓力的好辦法,其它地方的警察或許都應該效法。如果你遇到警察心情愉快,比如加拿大那天在奧林匹克拿了冰球賽金牌,他說不定在開罰單時先把錢還給你,然後附上說明:Nobody deserves a ticket when team Canada won hockey Gold.

    加拿大人看見川普粉絲戴的MAGA帽子,大概覺得好笑,於是也用類似顏色的布料做帽子,上面繡著Canada Already Great eh!,意思有些揶揄美國人:連加拿大都已經很偉大了嘛,你們怎麼還需要「重新偉大」起來呢!

    右邊這張照片是國家公園裡的一個牌子,告訴路人因為沒有照明也沒人監看,請自己注意安全--甚至為沒能提供周到的服務道歉!美國人大概覺得這是很可笑的廢話,不會去豎這種牌子。

    加拿大冬天穿短褲和T恤衫的年輕人不是很少見。他們怎麼不怕冷呢?我初到加拿大也挺稀奇。還有,加拿大人男女都喜歡穿那種帶格子的絨布衣服,不是甚麼名牌,厚實擋風吸汗很實惠。

    據說加拿大連小偷都很有禮貌,不光會稍微幫你清理一下,還會給家主留個條子道歉:我就想要找點吃的,抱歉把你家玻璃砸壞一塊--小心地上玻璃渣子沒清乾淨。被偷了呢?也不那麼生氣,有的還掛塊牌子請偷的人把從院子裡偷去的東西送回來--Thank you for bringing back my...,這還居然有效!不打招呼用完了送回來的做法也許挺多,有個人偷了自行車用,送回來時竟然還留下關於車子的優良性能的評論,說下次還會偷。

    另外一人的導航器被人偷走了,乾脆把使用說明書與電纜附件都擺出來,掛招牌告訴小偷說,請你乾脆把其餘的東西都拿去吧。這種現象即使並不常見,恐怕也只在加拿大才有。

    公共廁所是個人們喜歡亂塗亂寫的地方,很多時候寫的都是罵人的話。不過加拿大的公廁裡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塗鴉,有張照片顯示雖然是提說了父母,卻不是咒罵:Your mom is a nice lady,Your father is proud of you。

    加拿大的九月份既有秋天尚未落葉的黃色,又有深秋開放的耐寒花盆,遇到寒霜降落或初雪,真像是夏、秋、冬撞在一起--典型的加拿大特色。

    加拿大人喜歡打冰球。每家車庫恐怕都能找得到一些冰球、溜冰鞋、球棒,甚至球門,如果想要和朋友出去打冰球,就自帶這些用品到場地去玩。這叫做Bring Your Own Gear(BYOG)。冰球棒還有個用途:參加甚麼遊行示威時可以用來舉標語。

    遊客如果把車停在有米表收費的位置而不投錢,你收到的罰單不像是罰單,倒像一張廣告宣傳單。不光告訴你沒關係,還要你知道所收的費用是投資在各種市政便利設施,並邀請你訪問該市的旅遊網頁,知道看甚麼玩甚麼--那張照片所展示的是在Winnipeg。我猜想警察見你是外地車牌照,就不找麻煩要你繳費了。

    還有張照片想想也挺可笑的:在加拿大國慶日那天有人爬上公園內的一座雕像,在雕像人物的兩手之間掛一面國旗,然後在旁邊貼個字條,表示明天就會回來把旗子取下,決不會不負責任地把旗子留在那裡。

    在多倫多,有個死貍在公車站12個鐘頭沒有及時清掉,就有好幾人為牠表示悼念--獻花寫字放照片!還有一張照片是公共汽車上顯示SORRY字樣,原來是剛剛意外與一輛車相撞了。哈,這是獨一無二的加拿大公車招牌。

    他們有沒有抗議示威之類的行動呢?有。昨天的消息:一群反對接受新冠疫苗的人打算在多倫多總醫院門口舉行抗議。醫院門口有人提前貼出大字告示:「Things that happen everyday at hospitals: life altering events that have people at their most stressed or most worried. Many people are having the worst day of their life. Please don't protest at a hospital.」推特視頻顯示有些警察站在醫院門口,免得有人妨礙救護車出入。

    更多的例子可以點擊上面任何一張照片查看網站來源。加拿大是個友好開放的國家,一個追求實施各族裔平等的地方。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21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首當年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唱的歌曲,意境不錯,但有個很大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叫作生產關係跟不上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年輕人願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發揮才幹一場,本來不錯。但是去了就知道了,那些十幾歲的孩子,克服生活困難、人際關係困難都來不及,甚至有人撞得頭破血流...發揮不出甚麼來,就浪費了生命的熱和光。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革命最艱苦的地方去

    祖國啊祖國 養育了我們的祖國
    要用我們的雙手 把您建設的更富強
    革命青年有遠大的理想 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讓生命發出更大的熱和光 更大的熱和光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革命最艱苦的地方去

    親愛的黨啊 教導著我們的黨啊
    要用我們的行動 來回答您的期望
    革命青年有遠大的理想 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讓生命發出更大的熱和光 更大的熱和光

    (現在看看,黨和政府臨時解決了安排一大批人就業而已,很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年輕人能不能學到東西?一定能,但那些經驗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就難說了。)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21

    不要被咆哮的魔鬼吞吃

    默想彼得前書5章8-14節--這是本卷書信的結尾勉勵。

    8-11節:務要謹慎,要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正在經歷這樣的苦難。那賜一切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了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在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建立你們。願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2-14節:我簡單地寫了這信,託我所看為忠心的弟兄西拉交給你們,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上帝真實的恩典;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向你們問安。我兒子馬可也向你們問安。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吻問安。願平安歸給你們所有在基督裏的人!

    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到處尋找可吞吃的人--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警告,令人生畏。但我一直不確定,在實際生活中有甚麼樣的例證說明被吞吃或被傷害。我禱告上帝開我的眼看見例證,祂立刻應允了--這些例證就在我們每日視而不見的新聞當中,甚至就在我們身邊發生。

    不消說,那些盲目相信某些政治陰謀論而不信正式媒體的人看不見真相報道,也不知道自己已被吞吃--遺憾他們受到煽動使用暴力行惡--或許他們以為不信「深層政府」存在、也不驚恐「預備末日」作戰的那些基督徒才是被吞吃了。實際上,每一次你看見存心詭詐欺騙行惡的基督徒,那是已被魔鬼吞吃咬壞的人。

    今早的《紐約時報》有條消息:一名22歲的小伙子Erik Finman推銷一款新的低端智能手機指望發財了。那款手機號稱「自由手機」,特色是裝有自己「不受審查的APP商店和隱私功能」,打破目前手機公司的技術壟斷--意思說那些手機限制某些APPs,都是受蘋果或谷歌監控的,而自由手機沒有那些限制。

    據說自由手機賣$500一個,硬件是中國製造的,而早期的用戶評論還挺差勁,不過還是有好幾千人看見Finman的廣告立即就訂購了。Finman先生忙著寄送電話、聘請客戶服務代理商、安排徵收銷售稅事宜,還要對付監管機構,...希望藉此發財,不亦樂乎。

    有不少像Finman先生這樣的非專業、非技術人員,藉著政治右翼群眾(其中大多是基督徒)對硅谷科技巨頭的不滿發財。右翼社交網Parler和Gab都因為允許極端言論煽動暴力和假消息被谷歌、蘋果、和亞馬遜雲端服務公司禁止或驅趕。他們無論在哪裡落腳,營利的市場就是那些落入極端主義陷阱的群體,其中有很多相信陰謀論和買帳的基督徒。

    很多散佈謠言的網站都很賺錢。比如:散佈關於疫苗的謠言賣保健品賺錢;散佈關於世界末日的謠言賣備戰和野外謀生用品賺錢;煽動政治暴力賣武器賺錢;假冒某種政治活動/訴訟的名募款肥己...他們當然只吞吃不動腦筋、甘心上當的,只要有10%的選民手上有錢並願意買帳就賺飽了。

    彼得吩咐我們用堅固的信心抵擋魔鬼,但我們若不辨認魔鬼的形狀就不知如何去抵擋他。首先,魔鬼的形狀是「虛假」,他希望你不追究任何事實證據就相信傳言。其次,他鼓勵用「暴力威脅」手段來出風頭、推翻和破壞秩序。這兩條最明顯的「馬腳」早已暴露,我們若故意忽略,就談不上用信心抵擋魔鬼的作為,只等著被吞吃了。你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彼得說全世界的教會都在經歷「這樣的苦難」,就是虛假欺騙和暴力壓迫帶來的患難。但上帝給我們一切的恩典,要親自成全和堅固我們。我們有信心跟隨這位公義的基督王去伸張公義嗎?我們的弱點恐怕就在於那麼一點短視和自私--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打擊要求平等的社會公義呼聲等等--就成為被魔鬼找到的對象。

    彼得最後幾句問安的話把教會看為一個大家庭,其中有上帝真實的恩典支撐。他勉勵我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意思是注意不要被咆哮的魔鬼吞吃掉。這說明基督徒需要學會辨識和揭穿各種虛假信息,必須起來抵擋暴力謀害性命、奪去平安的行為--這是最起碼的吧。

    到此,我結束了對彼得前書的默想。我把所有的默想筆記列在這裡給你作參考,希望能夠為你帶來新鮮的讀經視角--一個儘量擺脫個人主義味道的門徒培訓和生活挑戰:

           1章1-9節:基督信仰--群體的盼望和使命
           1章10-21節:上帝救贖祂的百姓目的為何?
           1章22節-2章3節:好像出生的嬰孩一樣成長
           2章4-10節:教會是「活石」的奧秘
           2章11-17節:關於品行端正與行善
           2章18-25節:像基督一樣不怕受苦
           3章1-7節:彼得挑戰傳統的夫妻之道
           3章8-16節:基督徒的新生活
           3章17-22節:不怕受苦:基督已得勝
           4章1-11節:你把精力花在哪些事上?
           4章12-19節:與基督一同受苦是榮幸
           5章1-7節:以關懷為念的牧者
           5章8-14節:不要被咆哮的魔鬼吞吃

    Monday, September 6, 2021

    倡導生命:基督徒的自我矛盾

    自從去年以來,我越來越多地發現很多基督徒在教會裡學會了裝假。這讓我有些失望。比如反墮胎,你打著「倡導生命」的旗號,假裝很愛那些希望中止妊娠婦女腹中的胎兒,其實那孩子生下來是否落在貧困中,分娩過程是否增加母親死亡的風險等等,很多基督徒毫不關心。

    今年有些共和黨州長禁止企業和學校發佈口罩令,禁止機構管理人員要求僱員接種,用的是「維護個人自由權利」的名義。他們允許別人自由地傳播新冠病毒,有大批的基督徒支持這個政治立場。很多人明知疫苗高度有效,有的自己也偷偷地接種了,卻不敢大膽見證、鼓勵和倡導周圍的人都去得到疫苗保護,反而聲稱別人「有權利選擇」拒絕疫苗。

    呃,婦女們說她們有權選擇中止妊娠,很多基督徒不同意,無論她們面臨甚麼社會困難或性命危險,非堅持要人家把孩子生下來不可。如此輕視她們的具體困難和需要,而重視自己的個人權利,算得上倡導生命嗎?

    我兩年前曾在臉書上與一位所敬重的基督徒朋友辯論這件事,他提到如何有基督徒姊妹在這些孩子出生後白白大力支持產婦,這些姊妹絕不是口頭支持而已。我說很不錯啊,但支持一個月或一年往往是不夠的。而那些堅持不墮胎教義的大男人弟兄呢?他們在指手畫腳之後早就無事退場了。

    回到新冠防疫的問題,很多保守派基督徒的政治立場實在讓人惱火。在共和黨主政的德州,這星期有一項嚴格限制墮胎的法令開始生效,只要測出「胚胎心跳」就不准墮胎,並且人人可以舉報協助墮胎的人。(胎兒在第6週左右測到的其實不是規律的心跳,而是一串顫抖和預備形成心臟的細胞經常摩擦的聲音被超聲波放大。是的,有母胎學專家出來挑戰這條新法令。)

    不少基督徒一面拒絕任何口罩令,一面為這個法令歡呼,並不覺得這裡有甚麼衝突。一位MSNBC的電視主持人Joy Reid毫不客氣,口誅共和黨人聲稱倡導生命(反墮胎),因而得到很多基督徒大力支持的荒謬性。

    她說:「如果你們的政策目標是通過禁止企業和學校戴口罩並引發對疫苗的懷疑,從而允許最大數量的人死於新冠肺炎,包括兒童,那麼你們就不能自稱為倡導生命的政黨,特別是你們自己的明星、發言人和積極分子都感染死掉了。」Reid補充說,「共和黨人是美國接種率最低和最拒絕疫苗的群組,這些人現在推動新冠病例和死亡數字升高,包括他們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他們要為當下的醫院超載負很大責任。拒絕口罩和疫苗令不是倡導家庭,而且絕不是倡導生命。」

    「如果你們的政策目標是懸賞孕婦,強迫那些因亂倫和強姦而懷孕的少女生下孩子,你就不能自稱為倡導生命、倡導家庭的政黨--那明明是走男人極權道路的電影情節,而不是倡導生命。特別是你們有其它的方針,反對給那些你們要求生下來的孩子醫療保健,反對給他們領最低薪資的父母提薪,讓他們能夠撫養家庭,又反對學校給那些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費午餐,允許那些污染環境的公司繼續發財,讓更多的人遭遇環境災害所促成的野火、颶風而死掉。...」

    Joy Reid總結道:「共和黨反對很多東西:反民主、反投票、反歷史教導、反事實真相報道,還有堅決反對反種族主義等等,他們就是不倡導生命。」還有甚麼?至少還有反移民、反科學和環保。Reid提到密西西比的基督徒州長,對支持自己的選民說「我們南方人因為相信永生,所以不那麼怕Covid」,她說「好哇,這不是在明明地倡導死亡嗎?--他們現在已是大聲而自豪地倡導死亡的政黨了。」

    認為自己Pro-Life的弟兄姊妹們,請問你怎樣回答她?(註:「南方人」是指在南北戰爭時期屬於南方邦聯各州的白人,他們以新教的基督徒著稱。)

    Saturday, September 4, 2021

    氣候變化所驅動的極端天氣

    去年美國東北地區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水」:颶風Isaias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造成大規模破壞之後,北上席捲了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可是這才過了一年,颶風Ida再次創下百年紀錄。

    這次,將近5級的颶風Ida從路州登陸以後,一路向東北席捲,將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田納西全部浸透--颶風殘餘去到賓州、新澤西、紐約、康州,打破那些地方的降雨紀錄,淹壞街道和房屋,並且低垂的雲端生成了在那些地區很少見的龍捲風。迄今Ida已造成60多人死亡。

    其實紐約城在Ida到來之前的兩週剛經歷過另一場每小時降雨量創歷史紀錄的熱帶暴雨襲擊。現在費城的高速公路#676和#76被大水淹沒,看起來好像威尼斯的運河,在南澤西,有個龍捲風把好幾個房屋扯壞了--這種颶風殘餘帶來的自然災害再也不能說是百年不遇了。

    颶風Ida於週日8月29日以每小時150英里風速登陸新奧爾良,每小時降雨量超過1英尺。到了週三晚上,紐約大都會的雨量儀表網絡顯示出令人驚恐的颶風殘餘雨量。同時,Hudson河谷、長島的大部分地區、一部分新澤西、康州地區都在這場風暴中出現了極端降雨。

    Albany大學研發中心主任Nicholas Bassill說,這些儀表安裝10年來從未出現這樣的數據。「一般你可能會看到某個地方降雨量超常」,但不會是整個都市地區同時的。但這場風暴只是近來全美國發生的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中的最新一起。

    創紀錄的暴風雪和冰凍溫度今年2月使美國南方的德州陷入癱瘓;在西部,野火肆虐,燒掉將近500萬英畝的林地;整個夏季,酷熱和乾旱席捲西南和西北地區;而在6月,密歇根州和田納西州的城鎮被致命的洪水淹沒。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統計,去年美國記錄的災難損失是$220億美元,歷史上最多。今年以來,美國已出現69次創記錄的降雨量,以及422次最高氣溫記錄。Bassill博士說,單單像Ida這樣的一次颶風事件不能證明是氣候變化引起,但這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用來說明氣候變化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Kerry Emanuel教授說,大氣層升溫、雷暴、熱帶氣旋等等是預測猛烈降雨是最可靠方法之一。這是因為溫度每升高1.8華氏度,空氣中的水分就會增加7%。如果空氣升溫2.5華氏度,那麼水蒸氣就會增加12%。

    這聽起來也許不多,但他說美國的許多防洪措施「都是針對過去的氣候而設計的,只要超出一點點,這些結構就開始失效了」。Emanuel教授說,「實話告訴你有些不好意思,這些升溫比我們預料的還大,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做了功課。」

    美國宇航局Goddard太空飛行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和通信專家Peter Jacobs說,由於氣候變暖,海洋熱量普遍升高,空中水分含量增加,再加上海面有所升高,當Ida在比正常情況下更溫暖的墨西哥灣上空移動時,風暴就被一包熱氣陡然加強了--這些物理條件將風暴的自然特徵放大了。

    Stella Lavine住在費城的一座公寓,週四她清掃門前人行道上的淤泥,查看周遭被Ida猛烈大雨造成的破壞。週三晚上下了9英寸的雨,雨水漫出了她家前面一條歷史悠久的運河,將水灌入她的公寓和隔壁的樓,促使大家都疏散。

    在東北地區,新澤西州Holly山的國家氣象局報告說,有275個測量儀的降雨量超過了5英寸,其中新澤西州Flemington的降雨量是11英寸。

    在Newark,6.4英寸的降雨量就被認為千年一遇的降雨事件。這次總降雨量為8.41英寸,打破了該市的降雨歷史記錄。上次的6.73英寸記錄創立於1977年11月8日。而在紐約皇后區的LaGuardia機場,6.8英寸的降雨打破了另一項歷史記錄。在Lavine居住的費城,市內有一個儀表記錄了9.36英寸的降雨量。

    許多人覺得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不是湊巧。美國其它地方今年也出現類似的極端大雨現象,田納西的Mcewen三小時下了9英寸的雨,最急的時候一度達到每小時4.25英寸。有22人來不及救援而死亡。

    今年夏天底特律至少發生了3次洪水。6月份有個週五晚上的降雨量超過6英寸,市內的排水系統無法及時排水,造成大水泛濫。底特律的國家氣象預報協調氣象學家Rich Pollman說,這是八年來第三次歷史性的洪水事件了。

    今年其它極端事件中還有一次讓德州陷入寒冷氣溫一個多星期,並帶來了幾輪降雪,其中包括Austin的7.5英寸降雪。該事件引發了全州電網的崩潰,造成210人死亡。

    3月份有一系列的龍捲風爆發,43場龍捲風席捲南部11個州。科學家報告說,形成龍捲風的季節延長,比往年開始得早和結束得晚,並且在有些州發生得更頻繁。5月份就開始了熱帶風暴的形成季節,標誌著大西洋颶風季節連續七年提前開始。

    本季第三場風暴Claudette在6月份吹過阿拉巴馬州的Tuscaloosa時,突然降下傾盆大雨,雨量高達8英寸。Kimberly Madison的家被大水淹沒,她說「阿拉巴馬過去偶爾會下這麼大的雨,但現在這種情況真的很頻繁。」

    在美國西部,問題剛好相反。加州、亞利桑那、新摩西哥、猶他、科羅拉多、懷俄明、蒙大拿都在6月份出現空前高溫。鳳凰城一連6天達到115華氏度以上,6月17日那天記下了118度的創紀錄高溫。這些極端高溫使今年6月份成為美國本土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

    加州今年夏天被野火燒毀了超過579,614英畝的土地,損壞或摧毀了400座建築物,火災造成了史上從未有過的損失。 《洛杉磯時報》本週報導加州林業和消防局局長Thom Porter的話,說內華達山脈發生火災是首次。

    除了美國,其它國家也遇到類似的極端氣候。香港創造了5月份的最高氣溫紀錄;新西蘭的6月份是190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暖6月。根據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數據,從142年前開始有紀錄以來,今年7月份是全世界最熱的7月。

    歐洲7月份遇到洪水爆發,德國和比利時有230人遇難。德國廣播公司報道說,柏林的Humboldt大學一位研究人員Schleussner指出,問題不在於氣候變化是否引起了這些極端天氣,而要問影響了多少。

    他們說,今年夏天北美西部的極端高溫「如果沒有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研究團隊發現2017年淹沒德州的颶風Harvey,和2016年8月在路州氾濫的30英寸洪水,對今年的極端天氣候有影響。他們非常相信,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增加了今年夏天在歐洲發生嚴重洪災的可能性和強度。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他們審核了世界各地各界科學家所記錄的氣候升溫影響和幾百篇論文。

    亞利桑那大學古氣候學家兼副教授Jessica Tierney幫助撰寫了IPCC報告的一章。她說,與之前的報告相比,這份文件最大的變化是「人們對我們所見的一些極端天氣感到比較有責任了」。她認為有兩個原因:歸因科學有發展;氣候變得更糟,影響更加難以忽視。

    IPCC得出的結論是,極端降雨「很可能」自1950年代以來在歐洲和北美增加了,而比較大的降雨量加上海平面上升,增加了風暴與河流流量增加導致洪水發生的可能性。

    報告發佈時,大自然保護協會首席氣候科學家Katherine Hayhoe表示,去年的事件證明了氣候變化正在我們眼前發生。她說,「從破紀錄的熱浪和嚴重干旱,到災難性的野火和毀滅性的洪水,氣候變化所驅動的威脅越來越成為我們每日頭條新聞的一部份」。

    這個星期的Ida風暴對於費城和新澤西的居民,以及幾百萬其他受到影響的人來說,這些頭條新聞太真實了。Holly山的氣象局在2020年一共發出36次龍捲風警告,創下歷史紀錄,可是星期三Ida來到,他們一天就發佈了16個警告。

    經過一天的實地調查,他們確認該地區發生了七場龍捲風,其中一場風速為150英里/小時,在新澤西州Mullica Hill造成兩人受傷。這個氣象局歷史上僅記錄了另外四次這種規模的龍捲風。

    就在費城離Lavine家幾碼之外,河水漲溢達到26.5英尺高,Manayunk社區幾家餐館和企業都被淹沒。有位名叫Olszewski的居民在Manayunk住了61年,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水。在紐約城也一樣,有個街區的房屋全都淹壞,住在那裡幾十年的居民非常驚訝。

    這一切當然對受災地區的經濟狀況影響巨大。弟兄姊妹們,你認為我們能夠做些甚麼?別忘了,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相當穩步地改變了大氣層的成分,引起海水、陸地、大氣層升溫!繼續忽視這些「末日大災難」是人為造成的嗎?還是要趕緊支持減少碳排放的一切努力,支持能夠抵禦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21

    糾正謠傳:留在阿富汗的軍械

    這些日子,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誇張扭曲煽動的另類「消息」很多,以至於正式媒體常常要把那些謠傳拿來介紹一下,加上消息來源與真實事件的場合背景加以澄清,叫做Fact-Checking。本文是美聯社的一個例子,談論美軍留給塔利班組織的器材

    美國撤兵阿富汗,塔利班奪取了阿富汗政權,也奪取了相當的美國供應給阿富汗的武器彈藥、直升飛機,以及其它的軍事裝備,因為美國培訓了多年的阿富汗政府軍根本就沒想打仗,很快就全面投降了嘛!

    社交媒體上瘋傳,包括兩個兩位共和黨的參議員和前總統川普,傳些甚麼呢?說那些武器裝備價值$800億美金,現在都落在塔利班武裝分子手裡。但實際上,20年來美國的確總共花了$830億來培訓阿富汗的軍事和治安部隊,但這錢主要不是花在設備上。換句話,塔利班拿到這些美國設備也無法充分利用--因為他們沒有所需的技術人才。

    有個「重建阿富汗」的特别监察长(SIGAR)辦公室,專門監督美國花在阿富汗戰爭的費用,一直有報告,因為這是美國納稅人出的錢,必須有所交代嘛。

    你如果仔細看,8月底美軍還在緊張抵擋伊斯蘭武裝襲擊和協助盟友撤退中,社交媒體的謠傳就開始聲稱塔利班獲取了價值$850億新軍火。川普甚至主張「所有的設備都應該立即要求歸還美國,包括所花費的每一分錢」。

    $850億這個數字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在SIGAR在七月底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出現的。報告中說,美國從2001年以來總共投資了$830億來建立、培訓、裝備阿富汗保安部隊,這裡包括了20年來所支付的美軍士兵薪資、培訓、執行任務的費用和建造設備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以及運輸費用,其中從2002到2018年,裝備阿富汗部隊總共用了$180億。

    另外一項估算是從2017年的一份政府問責報告來的,說從2005年到2016年,大約29%的錢花在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設備和運輸費用。如果始終都是29%,那麼2001年以來裝備阿富汗部隊總共花了$240億。

    政府的國防政策分析官Dan Grazier說,即使塔利班真的得了所有這些年的軍事設備,其中很多也過時了。美國海軍陸戰隊McKenzie司令說,美軍已經將丟棄的器械報廢,最後撤退時又將好幾十台悍馬軍車和飛機報廢無法再用。

    雖然沒有人知道美國提供給阿富汗的裝備到底有多少被塔利班拿去用,國防官員確認那個價值是相當的。

    社交媒體謠傳的另一例:拜登因為阿富汗撤軍的事,民調數字如何下落,他的disapproval百分點現在超過了approval。OK,的確不錯,不過與川普相比,他還是好了很多。如果有人想要用這個片面消息證明來拜登的工作能力差,那川普上台7個月時的approval支持率只有37.2%,比拜登少了10個百分點--給你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