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為教會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聚會做禮拜的基督徒要注意了,上帝明明說神的兒女申張社會公平公義更加重要。
阿摩司書5章23-24節: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或許你以為我們現在比當時的以色列民強多了?或者基督徒主政的州--佛州啦德州啦--會有更加公平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上帝向萬民施慈愛的最佳流通管道?可惜新聞中沒有反映,卻不難找到相反的例子。
本文說說美國各州的選區劃分問題。因為各州是黨派多數執政,他們常常能夠盡量把選區劃分得有利於自己的黨派,以便繼續佔據州裡的多數席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聯邦議員的選舉。由於聯邦是把選舉事宜交給各州自己去管理的,法律上一般不會禁止地方選區劃分的不合理做法。
有個非黨派非牟利的機構Brennon Center for Justice專門研究美國的政策法律。它的網站有一張示意圖,用不同顏色標出各州選區劃分的不同管理模式。
從總體上看,有41%的選區讓共和黨佔多數的州立法院來劃分選區,小字列出19個州共177個選區,分別在Alabama (7), Arkansas (4), Florida (28), Georgia (14), Indiana (9), Iowa (4), Kansas (4), Kentucky (6), Louisiana (6), Mississippi (4), Missouri (8), Nebraska (3), Ohio (15), Oklahoma (5), South Carolina (7), Tennessee (9), Texas (38), Utah (4), West Virginia (2)。
而11%的選區讓民主黨佔多數的州立法院來做同樣的事,包括7個州共49個選區(州名後面括號中數字是選區的數目):Illinois (17), Maryland (8), Massachusetts (9), New Mexico (3), Nevada (4), Oregon (6), Rhode Island (2)。
還有8個州(91個選區)的地圖劃分乾脆由法院來做,司法獨立於黨派,免了對劃分結果不滿意時的互相起訴。他們佔了美國選區總數的21%:Connecticut (5), Minnesota (8), North Carolina (14), New Hampshire (2), New York (26), Pennsylvania (17), Virginia (11), Wisconsin (8)。
另外4個州(82個選區),把選區劃分工作交給獨立自主的非黨派委員會去做:Arizona (9), California (52), Colorado (8), Michigan (13),這些選區佔了美國選區總數的19%。
6%的選區由各黨派的代表組成一個特別的政治委員會來劃分。5個州共28個選區這樣做:Hawaii (2), Idaho (2), Montana (2), New Jersey (12), Washington (10)。
雖然2022年中期選舉已結束,有些地方用的選區只是2022年臨時用一下,必須更改,比如俄亥俄州和北卡州的地圖,必須在2024年大選前重新劃分。 阿拉巴馬、佐治亞和路州可能還也要重新劃分,以創建比較多的黑人勝選機會。其它地區對選區劃分的現有法律挑戰也可能會導致地圖的改變。
此外,有些州可能會採取不尋常的步驟,在十年中重新劃分國會區域,以鞏固黨派優勢或利用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簡言之,關於國會選區地圖的政治和法律鬥爭會不斷進行下去。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Friday, December 30, 2022
Wednesday, December 28, 2022
詩歌:Let Them See You in Me
如果你是基督徒,人能夠從你身上看見主耶穌的恩慈與仁愛嗎?或許我們可以再聽聽下面這首詩歌,禱告說:主啊,願人能從我身上看見你的影子!
最令人諷刺的是一則新聞:所謂「聖經地帶」的基督徒德州人,在聖誕日那天,再次把一車難民/中美洲移民大人小孩,送到哥倫比亞華盛頓特區副總統賀錦麗家附近,放在寒風刺骨的街上而甩手離去。美國南方保守的基督徒甚麼時候討厭外族人到了這個程度?結果,一家非政府機構迅速出動,聯合當地的教會和猶太會堂很多義工幫忙,給那些難民提供了食物、住處、甚至兒童玩具。
那些願意把政治右翼當作基督徒立場的人,請不要再自誇是最敬畏上帝的人了吧。
最令人諷刺的是一則新聞:所謂「聖經地帶」的基督徒德州人,在聖誕日那天,再次把一車難民/中美洲移民大人小孩,送到哥倫比亞華盛頓特區副總統賀錦麗家附近,放在寒風刺骨的街上而甩手離去。美國南方保守的基督徒甚麼時候討厭外族人到了這個程度?結果,一家非政府機構迅速出動,聯合當地的教會和猶太會堂很多義工幫忙,給那些難民提供了食物、住處、甚至兒童玩具。
那些願意把政治右翼當作基督徒立場的人,請不要再自誇是最敬畏上帝的人了吧。
Monday, December 26, 2022
知識使人得到不懼怕的自由
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學院外交政策研究院士Fiona Hill在BBC成立100周年紀念的講演內容--Freedom from Fear。
在一戰和大流感的背景下,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經過五年的革命和內戰之後,1922年成立了蘇維埃聯邦。這是一個動盪時期的結束,另一個動盪時期的開始,BBC在這時建立,見證了這一世代蘇聯和其他專制國家的崛起,和二戰的爆發。
100年後,現在我們正處於類似的動盪時期:世界經歷了三年的流行病、氣候災難日益嚴重,普京努力重塑俄羅斯帝國,引發了核衝突恐懼。自今年2月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歐洲的第三次大國領土衝突。這場戰爭引起全球反響,威脅了各大洲人們的能源、糧食和氣候安全。
2014年是當前烏克蘭戰爭的開端,起因是那年3月俄羅斯非法吞併克里米亞,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製造武裝衝突。這和100年前的1914年有些類似,德軍入侵當時的弱勢國家比利時和盧森堡,然後入侵法國。
這次俄羅烏戰爭顛覆了歐洲和全球秩序,這些秩序在二戰後維持了國際安全和國家之間的關係,阻止了大國衝突。正如希特勒在1930年代末推翻了一戰後的秩序,普京也背棄並違反了國際規範和協議。(俄國在1994年對美國和英國承諾要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為了恢復或重建和平,我們必須提出一些新的國家安全安排。但現在我們處於戰爭狀態。
現代戰爭是通過經濟措施、金融制裁、網絡攻擊、政治影響、虛假信息和宣傳來進行的。不過烏克蘭前線和一戰時期的壕溝戰也很類似:大量重型武器、人員和彈藥已開赴前線,高度暴力,俄國摧毀烏克蘭的城市、城鎮和村莊,它的軍隊對平民犯下暴行,俄烏雙方均有重大傷亡。他們的政治言論越來越強硬,9月30日,俄國總統普京在一個演講中宣布吞併烏克蘭仍有爭議的地區,明確向西方宣戰。
普京的吞併演講也讓人聯想到與1922年的相似之處。他說入侵烏克蘭是必要的,是為糾正列寧和布爾什維克一個歷史錯誤,烏克蘭是個本不該存在的國家。所以普京要努力消滅烏克蘭,讓歐洲回到過去的版圖。
著名的俄國作家Isaac Babel曾與革命軍隊同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紅色騎兵》中講述了很多故事,和現在俄軍士兵被截獲的手機對話所講述的暴力內容很相似,令人不安。時光似乎倒流了,但恐懼一直是戰爭的武器,也是一種政治商品。
普京再次用烏克蘭戰爭喚起人們對世界末日的古老恐懼,不僅僅是聖經中的世界末日,更是核災難中的世界末日。在世界放棄使用核武器70多年後,普京威脅要在戰場上使用核武器,並引用美國1945年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市上空引爆原子彈的先例。普京說,如果烏克蘭要奪回2014年以來被俄國吞併的所有領土,俄國的反應可能是採取核武器。
這些威脅引起不少恐慌,有的開始考慮準別核污染防護器具等等。最嚴重的問題是,美俄的核衝突會引起全球糧食供應的中斷。普京把自己變成了令人生畏的聖經啟示錄中那「四個騎馬的」,現在他舉著征服烏克蘭的戰爭和核浩劫的旗幟,為全球帶來新冠病毒之後的全球飢荒和死亡。
普京的世界末日目標不是聖經的。俄國不像二戰中的美國,試圖結束一場由日本在亞洲發動的殘酷戰爭,他也沒有追求蘇聯的冷戰目標,就是通過核威慑來防止毀滅性的超級大國衝突。普京並不尋求與美國保持大國核均勢或戰略穩定,美國沒有威脅過俄國,也沒有任何其他核大國威脅過俄國。
但普京威脅要先發製人,單方面使用核武器,因為他正在輸掉烏克蘭戰爭。普京的核世界末日只是核訛詐,他是在利用每個人的恐懼,目標是結束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基輔的軍事支持,迫使烏克蘭政府投降,並得到領土。
人們的核恐懼不是新鮮事,核煙塵會阻擋陽光啊,殺死農作物啊等等,有小說為證。人們檢視環境,尋找需要時能夠保護自己的物障。相比之下,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都不算甚麼了。
Fiona Hill博士曾經學習俄語,並於1980年代到俄國去學習兩年。當她認識了普通的俄國人以後,對核戰的恐懼就消失了。研究普京,甚至近距離觀察分析他,Hill院士發現他只是一個在特別環境下運作的普通人,行為模式可以預期。訴諸核武器會是一場巨大的賭博,即使對於像普京這樣魯莽無情的人來說也一樣。
但普京是操縱恐懼的大師,知道恐懼作為一種政治商品的價值,也知道如何部署恐懼以獲得最大效果。普京長期以來一直威脅要打核牌,因為他知道核武器所帶來的無助感和絕望感。2019年在大阪舉行G20美俄雙邊會議期間,普京警告川普總統,如果美國不照他說的條件搞軍備控制談判,他就要激起古巴導彈危機和歐洲導彈危機的所有舊恐懼。普京吹噓說,俄國已經開發出美國還沒有的先進核武器系統。所以在烏克蘭戰爭之前,他就已經準備好發揮他的核優勢,並利用人們的恐懼。
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的國情咨文中向美國人民概述了各種恐懼和自由:人們可能會因害怕不甚了解的事物而癱瘓,也很容易受到恐懼的操縱,從而受到利用。人們在充滿恐懼時,就無法採取必要的個人和集體行動來應對災難。
恐懼是對真實或可知威脅的正常反應,恐懼感幫助人準備對付為風險。但恐懼往往是由想像來的,人們害怕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比如核武器的危險。你無法免於危險,但你可以免於恐懼。隱患總是存在,但你可以為危險做好準備,這至關重要。
Hill博士說,俄語中的「保險」一詞實際上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準備應付風險。相比之下,俄語中的「安全」一詞是沒有危險,很絕對。這倒讓人有些不安,而且不太可能。普京入侵烏克蘭,要將烏克蘭從地圖上抹去,為確保俄羅斯的安全。
在俄國錯誤的安全概念中,不可能免於恐懼。因為危險永遠存在,無法消除。恐懼也將永遠存在,因為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控制。所以人不能有絕對的安全,只能有保險,去做好應對危險的準備。
普京想要安全,也想要掌控,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同樣的安全和掌控--我們最怕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中突然失控。在發生衝突或有重大的社會變革時,恐懼感就會上升到占主導地位,讓人陷入20世紀富有洞察力的學者Fritz Stern所說的那種「文化絕望」,就是一種失落、委屈和焦慮感。當人們感到與社區和社會疏離時,就會因為周圍一切人和事在變化而產生這種感覺。
Stern說得不錯,文化絕望導致政治上的民粹主義,並從那裡走向威權主義。民粹主義和威權主義植根於恐懼--對失去的恐懼,對過去和未來的恐懼,對其他人的恐懼,比如難民、移民、完全不同的人,可能與主流思想不同的人,當社會發生變化時,所有這些恐懼都會出現,1900年代的這樣的例子多次出現。普京就是民粹主義起家,他在俄國經歷了十年的政治動盪和經濟崩潰後上台。普京承諾只要俄國人默許他的最高權威,他就會提供安全保障和繁榮。
縱觀歷史,恐懼一直被比較有權勢的人用來在困難時期掠奪弱者。今天的民粹主義者,比如俄國的普京、美國的川普、印度的Modi、土耳其的Erdogan,還有中國的習近平,出來呼籲那些擔心失去生計、地位和文化的人,在社會快速變革和政治經濟不確定時期,把自己當成能夠從混亂中恢復秩序的強人領袖。
1920年代的民粹主義刺激了專制蘇聯的興起,布爾什維克領導人通過宣揚暴力建立政權,然後搞恐嚇統治。蘇聯與法西斯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一起崛起,這些專制國家中的恐懼阻礙了人們去實現自我理想,剝奪了人們的個人能動性。懼怕威權主義可能也在英國或美國紮根,George Orwell 1984年寫的小說反映出來。
Orwell曾在1930年代的西班牙內戰中與法西斯主義作鬥爭,他的名言之一是:「如果自由有任何意義,那就是有權告訴人們他們不想听的話。不想聽的話也許常常就是害怕聽的話。在Orwell的小說中,對真理事實的恐懼導致國家控制強加給個人。
1984年正是Hill博士上大學的那年,正值1983年歐洲導彈戰爭恐慌之後,大學生的文學課程指定閱讀都是1920年代為Orwell小說的思想做預備的。小說家Yevgeny Zamyatin曾在歐洲造船廠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的小說《我們》重點是建立在剝奪知識和操縱恐懼基礎上的非人威權制度,大眾社會被一個「恩人」鐵腕人物所操縱,變成了一個沒有雜質的膽怯集體。Zamyatin很快就發現自己也在1930年代後期成為斯大林鎮壓和清洗對象。
對個人自由喪失、國家墮落和暴政興起的恐懼現在仍然存在。我們得到了甚麼經驗教訓呢?BBC成立的最高目的是將大眾從知識剝奪和恐懼操縱中解放出來。由於BBC的理念是圍繞著信息平等而構建的,相信知識和推理是恐懼的解毒劑。BBC創立的核心實際上是側重教育、讓擁有上進心和負責任的人群發聲。1919年,英國政府發布了《英國成人教育最終報告》,主張建立必要的成人教育體係,以應對戰後時代不斷出現的民主、社會和工業挑戰。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英國人應該能夠決定自己想學什麼;他們應該自己思考並做出明智的判斷;英國的教育體系應該促進個人主見和批判性思維;而BBC的目的就是作一種信息工具,讓人們獲得有用知識。
所以,面對恐懼需要知識的力量,需要伸張人的能動性。正如俄語中的保險觀念,我們可以藉著教育,提前準備和培訓來消除和管理恐懼,面對危險並提出問題。沒有這些要素的組合,歷史上個人或人類的任何偉大成就都不可能。
最後,讓我們回頭再考慮當前的烏克蘭戰爭。儘管衝突令人恐懼,但烏克蘭人已經直面恐懼,行使了自己的發言權。他們從自己過往的錯誤和普京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烏克蘭人拒絕被嚇倒,乃是採取集體行動反擊暴政和獨裁。雖然形勢對他們不利,但他們化恐懼為勇氣。
在一戰和大流感的背景下,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經過五年的革命和內戰之後,1922年成立了蘇維埃聯邦。這是一個動盪時期的結束,另一個動盪時期的開始,BBC在這時建立,見證了這一世代蘇聯和其他專制國家的崛起,和二戰的爆發。
100年後,現在我們正處於類似的動盪時期:世界經歷了三年的流行病、氣候災難日益嚴重,普京努力重塑俄羅斯帝國,引發了核衝突恐懼。自今年2月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歐洲的第三次大國領土衝突。這場戰爭引起全球反響,威脅了各大洲人們的能源、糧食和氣候安全。
2014年是當前烏克蘭戰爭的開端,起因是那年3月俄羅斯非法吞併克里米亞,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製造武裝衝突。這和100年前的1914年有些類似,德軍入侵當時的弱勢國家比利時和盧森堡,然後入侵法國。
這次俄羅烏戰爭顛覆了歐洲和全球秩序,這些秩序在二戰後維持了國際安全和國家之間的關係,阻止了大國衝突。正如希特勒在1930年代末推翻了一戰後的秩序,普京也背棄並違反了國際規範和協議。(俄國在1994年對美國和英國承諾要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為了恢復或重建和平,我們必須提出一些新的國家安全安排。但現在我們處於戰爭狀態。
現代戰爭是通過經濟措施、金融制裁、網絡攻擊、政治影響、虛假信息和宣傳來進行的。不過烏克蘭前線和一戰時期的壕溝戰也很類似:大量重型武器、人員和彈藥已開赴前線,高度暴力,俄國摧毀烏克蘭的城市、城鎮和村莊,它的軍隊對平民犯下暴行,俄烏雙方均有重大傷亡。他們的政治言論越來越強硬,9月30日,俄國總統普京在一個演講中宣布吞併烏克蘭仍有爭議的地區,明確向西方宣戰。
普京的吞併演講也讓人聯想到與1922年的相似之處。他說入侵烏克蘭是必要的,是為糾正列寧和布爾什維克一個歷史錯誤,烏克蘭是個本不該存在的國家。所以普京要努力消滅烏克蘭,讓歐洲回到過去的版圖。
著名的俄國作家Isaac Babel曾與革命軍隊同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紅色騎兵》中講述了很多故事,和現在俄軍士兵被截獲的手機對話所講述的暴力內容很相似,令人不安。時光似乎倒流了,但恐懼一直是戰爭的武器,也是一種政治商品。
普京再次用烏克蘭戰爭喚起人們對世界末日的古老恐懼,不僅僅是聖經中的世界末日,更是核災難中的世界末日。在世界放棄使用核武器70多年後,普京威脅要在戰場上使用核武器,並引用美國1945年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市上空引爆原子彈的先例。普京說,如果烏克蘭要奪回2014年以來被俄國吞併的所有領土,俄國的反應可能是採取核武器。
這些威脅引起不少恐慌,有的開始考慮準別核污染防護器具等等。最嚴重的問題是,美俄的核衝突會引起全球糧食供應的中斷。普京把自己變成了令人生畏的聖經啟示錄中那「四個騎馬的」,現在他舉著征服烏克蘭的戰爭和核浩劫的旗幟,為全球帶來新冠病毒之後的全球飢荒和死亡。
普京的世界末日目標不是聖經的。俄國不像二戰中的美國,試圖結束一場由日本在亞洲發動的殘酷戰爭,他也沒有追求蘇聯的冷戰目標,就是通過核威慑來防止毀滅性的超級大國衝突。普京並不尋求與美國保持大國核均勢或戰略穩定,美國沒有威脅過俄國,也沒有任何其他核大國威脅過俄國。
但普京威脅要先發製人,單方面使用核武器,因為他正在輸掉烏克蘭戰爭。普京的核世界末日只是核訛詐,他是在利用每個人的恐懼,目標是結束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基輔的軍事支持,迫使烏克蘭政府投降,並得到領土。
人們的核恐懼不是新鮮事,核煙塵會阻擋陽光啊,殺死農作物啊等等,有小說為證。人們檢視環境,尋找需要時能夠保護自己的物障。相比之下,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都不算甚麼了。
Fiona Hill博士曾經學習俄語,並於1980年代到俄國去學習兩年。當她認識了普通的俄國人以後,對核戰的恐懼就消失了。研究普京,甚至近距離觀察分析他,Hill院士發現他只是一個在特別環境下運作的普通人,行為模式可以預期。訴諸核武器會是一場巨大的賭博,即使對於像普京這樣魯莽無情的人來說也一樣。
但普京是操縱恐懼的大師,知道恐懼作為一種政治商品的價值,也知道如何部署恐懼以獲得最大效果。普京長期以來一直威脅要打核牌,因為他知道核武器所帶來的無助感和絕望感。2019年在大阪舉行G20美俄雙邊會議期間,普京警告川普總統,如果美國不照他說的條件搞軍備控制談判,他就要激起古巴導彈危機和歐洲導彈危機的所有舊恐懼。普京吹噓說,俄國已經開發出美國還沒有的先進核武器系統。所以在烏克蘭戰爭之前,他就已經準備好發揮他的核優勢,並利用人們的恐懼。
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的國情咨文中向美國人民概述了各種恐懼和自由:人們可能會因害怕不甚了解的事物而癱瘓,也很容易受到恐懼的操縱,從而受到利用。人們在充滿恐懼時,就無法採取必要的個人和集體行動來應對災難。
恐懼是對真實或可知威脅的正常反應,恐懼感幫助人準備對付為風險。但恐懼往往是由想像來的,人們害怕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比如核武器的危險。你無法免於危險,但你可以免於恐懼。隱患總是存在,但你可以為危險做好準備,這至關重要。
Hill博士說,俄語中的「保險」一詞實際上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準備應付風險。相比之下,俄語中的「安全」一詞是沒有危險,很絕對。這倒讓人有些不安,而且不太可能。普京入侵烏克蘭,要將烏克蘭從地圖上抹去,為確保俄羅斯的安全。
在俄國錯誤的安全概念中,不可能免於恐懼。因為危險永遠存在,無法消除。恐懼也將永遠存在,因為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控制。所以人不能有絕對的安全,只能有保險,去做好應對危險的準備。
普京想要安全,也想要掌控,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同樣的安全和掌控--我們最怕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中突然失控。在發生衝突或有重大的社會變革時,恐懼感就會上升到占主導地位,讓人陷入20世紀富有洞察力的學者Fritz Stern所說的那種「文化絕望」,就是一種失落、委屈和焦慮感。當人們感到與社區和社會疏離時,就會因為周圍一切人和事在變化而產生這種感覺。
Stern說得不錯,文化絕望導致政治上的民粹主義,並從那裡走向威權主義。民粹主義和威權主義植根於恐懼--對失去的恐懼,對過去和未來的恐懼,對其他人的恐懼,比如難民、移民、完全不同的人,可能與主流思想不同的人,當社會發生變化時,所有這些恐懼都會出現,1900年代的這樣的例子多次出現。普京就是民粹主義起家,他在俄國經歷了十年的政治動盪和經濟崩潰後上台。普京承諾只要俄國人默許他的最高權威,他就會提供安全保障和繁榮。
縱觀歷史,恐懼一直被比較有權勢的人用來在困難時期掠奪弱者。今天的民粹主義者,比如俄國的普京、美國的川普、印度的Modi、土耳其的Erdogan,還有中國的習近平,出來呼籲那些擔心失去生計、地位和文化的人,在社會快速變革和政治經濟不確定時期,把自己當成能夠從混亂中恢復秩序的強人領袖。
1920年代的民粹主義刺激了專制蘇聯的興起,布爾什維克領導人通過宣揚暴力建立政權,然後搞恐嚇統治。蘇聯與法西斯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一起崛起,這些專制國家中的恐懼阻礙了人們去實現自我理想,剝奪了人們的個人能動性。懼怕威權主義可能也在英國或美國紮根,George Orwell 1984年寫的小說反映出來。
Orwell曾在1930年代的西班牙內戰中與法西斯主義作鬥爭,他的名言之一是:「如果自由有任何意義,那就是有權告訴人們他們不想听的話。不想聽的話也許常常就是害怕聽的話。在Orwell的小說中,對真理事實的恐懼導致國家控制強加給個人。
1984年正是Hill博士上大學的那年,正值1983年歐洲導彈戰爭恐慌之後,大學生的文學課程指定閱讀都是1920年代為Orwell小說的思想做預備的。小說家Yevgeny Zamyatin曾在歐洲造船廠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的小說《我們》重點是建立在剝奪知識和操縱恐懼基礎上的非人威權制度,大眾社會被一個「恩人」鐵腕人物所操縱,變成了一個沒有雜質的膽怯集體。Zamyatin很快就發現自己也在1930年代後期成為斯大林鎮壓和清洗對象。
對個人自由喪失、國家墮落和暴政興起的恐懼現在仍然存在。我們得到了甚麼經驗教訓呢?BBC成立的最高目的是將大眾從知識剝奪和恐懼操縱中解放出來。由於BBC的理念是圍繞著信息平等而構建的,相信知識和推理是恐懼的解毒劑。BBC創立的核心實際上是側重教育、讓擁有上進心和負責任的人群發聲。1919年,英國政府發布了《英國成人教育最終報告》,主張建立必要的成人教育體係,以應對戰後時代不斷出現的民主、社會和工業挑戰。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英國人應該能夠決定自己想學什麼;他們應該自己思考並做出明智的判斷;英國的教育體系應該促進個人主見和批判性思維;而BBC的目的就是作一種信息工具,讓人們獲得有用知識。
所以,面對恐懼需要知識的力量,需要伸張人的能動性。正如俄語中的保險觀念,我們可以藉著教育,提前準備和培訓來消除和管理恐懼,面對危險並提出問題。沒有這些要素的組合,歷史上個人或人類的任何偉大成就都不可能。
最後,讓我們回頭再考慮當前的烏克蘭戰爭。儘管衝突令人恐懼,但烏克蘭人已經直面恐懼,行使了自己的發言權。他們從自己過往的錯誤和普京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烏克蘭人拒絕被嚇倒,乃是採取集體行動反擊暴政和獨裁。雖然形勢對他們不利,但他們化恐懼為勇氣。
Saturday, December 24, 2022
偏執的人合適做執法工作嗎?
明尼蘇達州有人提出一項新規定,如果有執法人員參與網上的仇恨言論活動,那最好取消他做執法工作的資格,別再當警察。有人反對這條政策,其中很多是和執法人員有關係的人,他們表示質疑。
這個新規定看來是個不錯的主意,有三個理由。一個理由是言論自由,另一個是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的權利,(這兩項有些不同:憲法第一修正案給人的權利是法律架構問題,而言論自由是個哲學問題。)還有一個是權勢問題,挺有意思的,在這裡也說說。
先說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的權利,那些警察有權利表示仇恨。但這個憲法權利的目的是保護公民,不是保護政客或政府。警察是執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不是公民,所以衡量標準應該高一些吧?當你代表政府出來行動的時候,你沒有那項憲法權利。因為你不在公民那一邊。
你可以說他們發表那些仇恨言論的時候是下班或甚麼的,然後我們可以討論言論自由的問題--離開法律架構,談談哲學。言論自由不是很多人想的想說甚麼就說甚麼。沒有人說你不可偏執,而是說你不可以當個偏執的警察。不偏執是一種我們希望執法人員所具備的資格,因為你需要能夠公平待人。偏執狂熱的人不行。
把這個邏輯用在任何其他公共服務行業,比如說護理。假如有個護士在網上參與了一個群組,這個群組相信任何60歲以上的老人都對社會不再有用,不值得花時間資源去照顧,那麼你覺得這位護士能夠照顧老年患者嗎?或者他們乾脆不要做護士?你要他們照顧你的家人嗎?你認為他們的偏見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嗎?
想想所有那些你不希望教你小孩的老師去參與的線上群組,不是說人們沒有權利參加,而是參加的人不應該做公共服務工作,因為公信力遭到破壞。進一步說,比如有人在快餐店工作,被老闆發現參與了某個線上論壇,鼓勵在食物中加這加那,這人應該繼續受雇嗎?所以關於人們有言論自由的爭辯都講不通。
現在說說權勢,有不同的人提出來。一般來說,厭惡他人的偏執言論你不應該不讓說,你不應該立法去打壓或禁止,因為會讓那些言論更有勢力,變成禁果了嘛!有人說很多人變成偏執狂就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不要作偏執狂,這倒未必。不過你如果立法禁止某些言詞,這些言詞立刻會成為引起衝突的有力導火索,這簡直就像遞槍枝彈藥給那些偏執的人吧。
總而言之,偏執的警察對警察部門是一個危險,因為那些偏執觀念會讓他們更容易逮捕錯誤的人,過度使用武力,甚至害人性命等等。這些不光使公眾更加危險,也會破壞警察的公信力,讓其他警察遇到更多危險,等等。你如果是警察,就沒有甚麼理由不願從警察隊伍中除去這些人的,除非你自己很偏執。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22
禁足令時期的聖誕幽默
下面這首歌是2020年美國新冠疫情爆發,沒有疫苗,甚至口罩也買不到的時候創作。那時只有一個知識:居家隔離和其他保持距離措施可以有效制止病毒傳播。
於是政府下令,除了食品店和藥店、醫療、緊急救護、公交行業等基本需要,所有部門、學校都居家隔離、避免傳染。於是孩子們回家,安排上網課,大人回家上班,從互聯網和視頻見面。
幾個月之後,很多人都開始感到吃不消了,於是又了這首幽默歌曲:用聖誕歌曲的曲調,把隔離生活描寫成某種聖誕假期,盼望開學等等,給大家帶來娛樂。
於是政府下令,除了食品店和藥店、醫療、緊急救護、公交行業等基本需要,所有部門、學校都居家隔離、避免傳染。於是孩子們回家,安排上網課,大人回家上班,從互聯網和視頻見面。
幾個月之後,很多人都開始感到吃不消了,於是又了這首幽默歌曲:用聖誕歌曲的曲調,把隔離生活描寫成某種聖誕假期,盼望開學等等,給大家帶來娛樂。
Monday, December 19, 2022
人類發展指數
本文內容由維基百科人類發展指數詞條提供。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縮寫為HDI)、或稱人文發展指數,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90年開始發布的一個每年更新的指數,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並依此將各國和地區劃分為四種等級:極高、高、中、低共四組。只有被列入第一組「極高」(0.8以上共66個)國家才有可能成為已開發國家。指數值根據預計平均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這三項指標算出,在世界範圍內可作為各國之間的比較。具體計算方法請看維基百科的說明。
下表為2021年世界上部分國家(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列表,2022年9月8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報告涵蓋了189個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特區和巴勒斯坦國。最新報告中因為缺乏數據而沒有統計北韓、摩納哥、諾魯、聖馬利諾、索馬利亞、吐瓦魯、梵蒂岡等國家/地區。
社會主義國家的HDI普遍較低。俄國排在第53名,但2021年是普京悍然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之前。美國現在並沒有排在最前面,比起新冠大流行之前的2019年,它從第12名掉到了第21名,不知是否與新冠初期死亡人數太多,美國人平均年齡降低兩歲有關。中國大陸2019年排在第85名,恐怕是根據當時虛誇的中國人均GDP數據算出來的。
我用的是截圖,您可以去看維基百科人類發展指數詞條。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縮寫為HDI)、或稱人文發展指數,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90年開始發布的一個每年更新的指數,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並依此將各國和地區劃分為四種等級:極高、高、中、低共四組。只有被列入第一組「極高」(0.8以上共66個)國家才有可能成為已開發國家。指數值根據預計平均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這三項指標算出,在世界範圍內可作為各國之間的比較。具體計算方法請看維基百科的說明。
下表為2021年世界上部分國家(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列表,2022年9月8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報告涵蓋了189個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特區和巴勒斯坦國。最新報告中因為缺乏數據而沒有統計北韓、摩納哥、諾魯、聖馬利諾、索馬利亞、吐瓦魯、梵蒂岡等國家/地區。
社會主義國家的HDI普遍較低。俄國排在第53名,但2021年是普京悍然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之前。美國現在並沒有排在最前面,比起新冠大流行之前的2019年,它從第12名掉到了第21名,不知是否與新冠初期死亡人數太多,美國人平均年齡降低兩歲有關。中國大陸2019年排在第85名,恐怕是根據當時虛誇的中國人均GDP數據算出來的。
我用的是截圖,您可以去看維基百科人類發展指數詞條。
Saturday, December 17, 2022
默想:上帝百姓的不信
(新譯本)詩篇78篇32節:雖然經歷了這一切,他們仍然犯罪;儘管看見這些奇事,他們仍不相信。本文內容主要取自博客網站thyblackman.com的文章:Christians: The Depth of Their Unbelief。
上帝在曠野中對待以色列人的方式經常是我們靈感的源泉,上帝為他的子民施行的奇蹟以及對他們寄居和流浪的不斷眷顧令人驚訝。說實話,他們令人羨慕,甚至令人嫉妒,因為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沒有那些經驗。聖經說他們聽到上帝的聲音好像號角的聲音,他們親眼目睹了耶和華上帝從天上向他們的敵人投擲巨石,觀看地面張開嘴吞噬叛逆的人。
上帝在他們中間所行的是何等大事!無論你的處境如何,閱讀這些能夠增強任何信徒的信心。然而奇怪的是:儘管如此,「他們仍然犯罪; 儘管看見這些奇事,他們仍不相信」。
老實說,你會很震驚!他們的不信是如此之深,甚至於當他們看到所認識的人因為不守規矩而死掉時,仍然堅定不移得罪主。他們看見上帝的憤怒懲罰,也感受到火的熱度,卻用上帝的火焰取暖並滋養了鐵石心腸。他們看見上帝權能的偉大--從岩石中流出水來,在海中淹沒軍隊,甚至看到米利暗因為錯誤而受責備。可即使是這些事件也不能令他們改變行為和悔改轉向。好大膽子呀!看著上帝毀滅性的審判,他們只聳了聳肩而已。
上帝為他們行奇事的大慈大悲未能鞏固他們的信仰。上帝用火柱雲柱帶領他們穿過沙漠,他們一定覺得很平常;天上降下的食物對他們精緻的口味來說一定太低級和普通了。
耶和華為他們擊退了面前的敵人,或者讓他們繞過了危險,這都不能使他們相信祂關心自己的福祉。沒有,聖經記著他們激怒上帝,因為祂的神蹟沒有激發感讚或敬畏,祂的慈悲不能使他們得益處。不是他們無法相信,而是他們不願相信。
不過看看現在,親愛的基督徒們,我們不能對這個歷史不長的國家太苛刻。是的,耶和華將一切的經濟和技術奇跡,以及偉大威嚴的民主機器和自然資源都擺在我們面前,但我們繼續犯罪,生活在不信當中--不信上帝的恩典和資源夠萬民使用,也不信公平、公義的耶穌王已經來了,呼召我們跟隨祂與這世界上的惡魔抗爭,傳福音給困苦的人,醫治受欺壓和傷心的人,宣告背井離鄉的人得自由,宣告受種族、惡習束縛的人得釋放。
我們必須小心了,因為聖經上有主與祂所揀選的民族打交道的記錄,以及祂兒子降世為人的記錄,然而我們和早年的選民一樣,儘管祂不住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做特別奇妙的工作,我們卻感到祂的話難以相信。
上帝在曠野中對待以色列人的方式經常是我們靈感的源泉,上帝為他的子民施行的奇蹟以及對他們寄居和流浪的不斷眷顧令人驚訝。說實話,他們令人羨慕,甚至令人嫉妒,因為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沒有那些經驗。聖經說他們聽到上帝的聲音好像號角的聲音,他們親眼目睹了耶和華上帝從天上向他們的敵人投擲巨石,觀看地面張開嘴吞噬叛逆的人。
上帝在他們中間所行的是何等大事!無論你的處境如何,閱讀這些能夠增強任何信徒的信心。然而奇怪的是:儘管如此,「他們仍然犯罪; 儘管看見這些奇事,他們仍不相信」。
老實說,你會很震驚!他們的不信是如此之深,甚至於當他們看到所認識的人因為不守規矩而死掉時,仍然堅定不移得罪主。他們看見上帝的憤怒懲罰,也感受到火的熱度,卻用上帝的火焰取暖並滋養了鐵石心腸。他們看見上帝權能的偉大--從岩石中流出水來,在海中淹沒軍隊,甚至看到米利暗因為錯誤而受責備。可即使是這些事件也不能令他們改變行為和悔改轉向。好大膽子呀!看著上帝毀滅性的審判,他們只聳了聳肩而已。
上帝為他們行奇事的大慈大悲未能鞏固他們的信仰。上帝用火柱雲柱帶領他們穿過沙漠,他們一定覺得很平常;天上降下的食物對他們精緻的口味來說一定太低級和普通了。
耶和華為他們擊退了面前的敵人,或者讓他們繞過了危險,這都不能使他們相信祂關心自己的福祉。沒有,聖經記著他們激怒上帝,因為祂的神蹟沒有激發感讚或敬畏,祂的慈悲不能使他們得益處。不是他們無法相信,而是他們不願相信。
不過看看現在,親愛的基督徒們,我們不能對這個歷史不長的國家太苛刻。是的,耶和華將一切的經濟和技術奇跡,以及偉大威嚴的民主機器和自然資源都擺在我們面前,但我們繼續犯罪,生活在不信當中--不信上帝的恩典和資源夠萬民使用,也不信公平、公義的耶穌王已經來了,呼召我們跟隨祂與這世界上的惡魔抗爭,傳福音給困苦的人,醫治受欺壓和傷心的人,宣告背井離鄉的人得自由,宣告受種族、惡習束縛的人得釋放。
我們必須小心了,因為聖經上有主與祂所揀選的民族打交道的記錄,以及祂兒子降世為人的記錄,然而我們和早年的選民一樣,儘管祂不住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做特別奇妙的工作,我們卻感到祂的話難以相信。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22
每天在正確的時間服藥
你那每天吃一粒的藥片,應該早上或晚上、飯前或飯後吃呢?很多人不留心。本文譯自專家資料網站文章Timing Matters for Medications,供你參考。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處於24小時晝夜循環中。所以人們在天黑了休息,白天起來活動。所有的人體功能也隨著這種節奏,每天運動或進食等等,這些活動的時間會顯著影響你的健康。比如,晚上進食會導致體重逐漸增加,因為雖然白天的食物攝入在活動中消耗,而晚上你的身體指望休息,攝入的食物會增加脂肪的儲存。
當你服用藥物時,也會受到這個晝夜節律的影響,許多藥物遵循24小時周期在體內發揮作用。這就是說,修飾特定蛋白質的藥物在24小時的時間段內會引起不同的反應。由於身體對藥物的反應會因白天或晚上服用而有所不同,所以從邏輯上講,在特定時間服用藥物有助於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當醫生開藥時,他們很少考慮患者服用的最佳時間。這種疏忽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許多醫生並不知道某些藥物在一天中甚麼時間效果比較好,另一個是大多數藥物的最佳服用時間尚未受到研究。因此,指導患者在早上或晚上服用的大部分藥物,主要是為了確保患者依從。
科羅拉多大學Anschutz醫學院教授Tobias Eckle的實驗室多年來研究時間療法,就是研究一天中的時間如何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效果。他們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晚上服用某個的鎮靜劑會增加心臟受損的風險。
時間療法的概念並不是新的。比如50 多年前,研究人員就發現降膽固醇藥物辛伐他汀在夜晚服用比起在白天服用,能夠更有效地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因為這些藥物所要治療的肝酶在夜間比較活躍。所以,FDA建議在晚上服用辛伐他汀。
1990年代的一項結腸患者化療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在一定時間進行的化療能夠提高有效性並降低治療毒性,因為癌細胞在一天中的分裂速率不同,身體代謝藥物的速度也改變。另外的例子還包括非處方的酸反流藥物Omeprazole和降壓藥,分別在睡前或晚上服用效果最佳。
在錯誤的時間服藥甚至會造成傷害。Eckle教授和他的同事想要知道,midazolam(全世界外科手術中最常用的鎮靜劑)是否會干擾夜間保護心臟的生物鐘。目前沒有關於何時給藥的指南。他們分析50家醫療機構2014年至2019年手術過程中發生心臟損傷的數據,發現在夜間手術中服用midazolam可能會使健康患者心臟損傷的機率增加到三倍以上。
上帝設計得有規律,只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對不同疾病進行治療的最佳時間。考慮用藥時間可能需要重新配製一些藥物,讓藥效在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持續超過24小時。截至2019年,在美國50種最常見的處方藥中,FDA只為4種提出了關於服藥時間的建議。Eckle教授相信患者留意用藥時間會提高療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處於24小時晝夜循環中。所以人們在天黑了休息,白天起來活動。所有的人體功能也隨著這種節奏,每天運動或進食等等,這些活動的時間會顯著影響你的健康。比如,晚上進食會導致體重逐漸增加,因為雖然白天的食物攝入在活動中消耗,而晚上你的身體指望休息,攝入的食物會增加脂肪的儲存。
當你服用藥物時,也會受到這個晝夜節律的影響,許多藥物遵循24小時周期在體內發揮作用。這就是說,修飾特定蛋白質的藥物在24小時的時間段內會引起不同的反應。由於身體對藥物的反應會因白天或晚上服用而有所不同,所以從邏輯上講,在特定時間服用藥物有助於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當醫生開藥時,他們很少考慮患者服用的最佳時間。這種疏忽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許多醫生並不知道某些藥物在一天中甚麼時間效果比較好,另一個是大多數藥物的最佳服用時間尚未受到研究。因此,指導患者在早上或晚上服用的大部分藥物,主要是為了確保患者依從。
科羅拉多大學Anschutz醫學院教授Tobias Eckle的實驗室多年來研究時間療法,就是研究一天中的時間如何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效果。他們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晚上服用某個的鎮靜劑會增加心臟受損的風險。
時間療法的概念並不是新的。比如50 多年前,研究人員就發現降膽固醇藥物辛伐他汀在夜晚服用比起在白天服用,能夠更有效地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因為這些藥物所要治療的肝酶在夜間比較活躍。所以,FDA建議在晚上服用辛伐他汀。
1990年代的一項結腸患者化療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在一定時間進行的化療能夠提高有效性並降低治療毒性,因為癌細胞在一天中的分裂速率不同,身體代謝藥物的速度也改變。另外的例子還包括非處方的酸反流藥物Omeprazole和降壓藥,分別在睡前或晚上服用效果最佳。
在錯誤的時間服藥甚至會造成傷害。Eckle教授和他的同事想要知道,midazolam(全世界外科手術中最常用的鎮靜劑)是否會干擾夜間保護心臟的生物鐘。目前沒有關於何時給藥的指南。他們分析50家醫療機構2014年至2019年手術過程中發生心臟損傷的數據,發現在夜間手術中服用midazolam可能會使健康患者心臟損傷的機率增加到三倍以上。
上帝設計得有規律,只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對不同疾病進行治療的最佳時間。考慮用藥時間可能需要重新配製一些藥物,讓藥效在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持續超過24小時。截至2019年,在美國50種最常見的處方藥中,FDA只為4種提出了關於服藥時間的建議。Eckle教授相信患者留意用藥時間會提高療效。
Monday, December 12, 2022
ISLT:一個意在推翻民主的理論
ISLT是Independent State Legislature Theory的簡寫,有時說它是Doctrine,我暫且把它翻成「州立法獨立理論」。最近美國最高法院聽取一個關於這個理論的案子,Moore訴Harper,Slate媒體詳細介紹了反對ISLT的律師發言,我在這裡記下要點。
這是個甚麼案子呢?起訴方是北卡州的共和黨立法機構領導人。他們對北卡最高法院推翻了他們在2020年人口普查後新繪製的國會地圖感到憤怒,因為法院認定這張地圖劃分得太不公正,有利於共和黨人當選,違反了北卡州確保「所有選舉必須自由」的憲法。佛州和賓州的法院也做過類似的裁決,因為法院解釋州憲法的意義,高舉公平合理。現在共和黨人上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SCOTUS),希望用ISLT理論,讓聯邦放權給各州立法委員,由執政黨任意決定如何進行聯邦選舉,特別是在州裡修改選舉規定不合乎憲法,比如不合理劃分選區時,不容法院干預。
在2000年聯邦總統大選中,布什與戈爾在佛州的票數太接近,佛州法庭命令選票全部重新數點,布什告到聯邦最高法院。當時最高法院考慮過ISLT,但決定不用這個理論判布什勝選。2020年,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Clarence Thomas的夫人Ginni,慫恿搖擺州的共和黨立法委員,再次試圖利用ISLT來推翻不合意的選舉結果,也就是由州執政黨的立法委員尋找藉口,擅自指派支持川普的選舉團代表。
本周三最高法院舉行了3個小時的聽證。三位捍衛民主的律師有條不紊地從每個可能的角度拆穿了ISLT--它所借用的每個神話、誤讀和歪曲事實的藉口都不成立。他們精準回擊了那幾位試圖給他們出難題的保守派大法官,指出錯誤的推理和虛假的歷史。聽訟結束後很多人都稍微舒了一口氣,因為ISLT沒有任何歷史、邏輯、和憲法的支持,根本就是個詐騙的理論。現在,希望那四位表示過支持ISLT的大法官能夠被說服。
ISLT站不住腳至少有四個原因。首先,1787年制定憲法時,legislature的含義不光是個少數派服從多數派的民選代表機構,負責通過法律。這個詞涵蓋了立法的全部權力--比如州長可以否決國會的地圖。
其次,即使legislature指的是一個特定的負責立法的政治團體,也沒有跡象表明製憲者打算切割州政體,容許民選的立法委員多數派藐視所有其它的規則。Legislature一直被公眾理解為州憲法的產物,並沒有特殊權力繞過立法的憲章。所以,當聯邦把國會議員選舉交給各州legislature時,不是讓執政的多數派立法委員想怎樣就怎樣。
第三,自共和制的聯邦成立以來,各州法院對立法委員所能夠通過的選舉法施加了限制,這一傳統難道不說明立法機構的權力是受限的嗎?
第四,即使上面三個命題都不對,聯邦法院仍然沒有提供一個清楚的標準,來確定各州法院在何種情況下是誤解了選舉法。假如最高法院果真採納ISLT放權給各州的立法機構,就會有一大堆關於選舉過程序的爭議出現,卻沒有定案原則。
星期三大家得到一個共識,值得重申:ISLT是一套胡說八道。好幾位著名的保守派法律專家提交了關於反對ISLT的簡報,其中包括Federalist Society的聯合創始人和著名的共和黨選舉律師。史無前例的是,所有50個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都敦促聯邦最高法院(SCOTUS)不要採納這一理論,因為他們擔心各級的司法部門都可能出現極大的混亂。
這種強烈反對可以部分歸因於川普企圖利用ISLT搞政變的努力。凡有理性的共和黨人都會認識到Neal Katyal教授律師所描述的現實:ISLT的「爆炸半徑」會播下選舉混亂的種子,令50個州的憲法成為無效,並允許各州執政黨任意立下無數選舉規條,讓州法院來監管選舉。
Katyal在星期三既是辯護律師又是歷史學家,他解釋說,ISLT被233年的美國歷史所駁斥,被邦聯條款所拒絕,被早期的州憲法所拒絕,被建國後的做法所拒絕,並被最高法院的判案先例所否定。他告訴大法官們,如果接受這一理論,「你必須忽略我們聯邦憲法以及當今幾乎所有州憲法的文本、歷史和架構。」
傾向於相信ISLT,發出刁難問題的大法官有三位:Clarence Thomas、Neil Gorsuch、和Samuel Alito。Gorsuch大法官故意說,想當年是ISLT阻止了弗吉尼亞州加那個「五分之三妥協條款」(即點票時把黑奴算成五分之三個人)。Katyal糾正他說,弗州當年那些蓄奴的立法委員才沒有阻止甚麼,聯邦已經有了「五分之三條款」還用得著他們再操心嗎?別忘了合眾國的開國元勳中有不小的弗吉尼亞勢力呢!Alito大法官站在北卡共和黨一邊,攻擊北卡最高法院否決不合理選區劃分是黨派篡位失控了。Katyal反駁說,那是普通的權力制衡,怎麼是黨派行動呢?
另外一位反對ISLT的律師Don Verrilli清楚說明了ISLT的非歷史性--開國元勳們最擔心各州黨派操控選舉了,因為他們是英國殖民,歷來很警惕政客濫權剝奪百姓權利,他們才不會贊成ISLT,而會贊成有權力制衡--這叫做原始主義的法律解讀。Alito大法官很不高興,說現在根本不同了,北卡最高法院就是不該干預審查立法。但他並沒能反駁質問甚麼。
總檢察長申辯人Elizabeth Prelogar做了結尾的補充,主要是讓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安心,SCOTUS拒絕了ISLT並不意味著放權不再過問各州的選舉糾紛。在少數極端情況下,州法院可能會錯解選舉法,甚至錯到離譜,那時SCOTUS仍然可以干預。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關乎聯邦選舉的事宜還是要由州法院最後定案。
聽證會花了不少時間辯論各州案子在甚麼情況下才提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問題,也就是說州內的司法機構對立法的制衡能夠到甚麼程度。看來除了上述三位大法官對ISLT表示了贊同,有三位大法官顯然不贊同,其餘幾位最後都對ISLT表示了懷疑,其中一位甚至覺得北卡法院按某個標準判定選區劃分合理不合理就好,這個廣義的ISLT案子似乎不在SCOTUS的管轄權內。
研究美國法律史的學者這次排著隊為大法官們解釋,為什麼ISLT對這個國家的法律和傳統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們提出了壓倒性的證據來支持這一立場,一點都沒有遇到反駁。
這件事的政治因素太多了。如上所述2000年和2020年,兩次都證實了ISLT可以被操縱去達到改變選票的目的。原創主義的法律解讀讓法官能夠突破這些法律以外的政治考量,堅持憲法最初的公共意義。這次的Moore訴Harper案含義非常明確,如果大法官們能夠不受政治干擾,就能把這個糟糕案件變成原創主義的得勝時刻。
總而言之,為甚麼ISLT會被用來推翻當下的民主選舉制度呢?因為把廣義的State Legislature州政府治理,理解成狹隘的受執政黨多數掌控的州立法院之後,再用「立法獨立」來反對執法機構遵照憲法對立法院的權力制衡,就給各州立法院無限權力去改變選舉規則甚至選舉結果,這就廢掉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
這是個甚麼案子呢?起訴方是北卡州的共和黨立法機構領導人。他們對北卡最高法院推翻了他們在2020年人口普查後新繪製的國會地圖感到憤怒,因為法院認定這張地圖劃分得太不公正,有利於共和黨人當選,違反了北卡州確保「所有選舉必須自由」的憲法。佛州和賓州的法院也做過類似的裁決,因為法院解釋州憲法的意義,高舉公平合理。現在共和黨人上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SCOTUS),希望用ISLT理論,讓聯邦放權給各州立法委員,由執政黨任意決定如何進行聯邦選舉,特別是在州裡修改選舉規定不合乎憲法,比如不合理劃分選區時,不容法院干預。
在2000年聯邦總統大選中,布什與戈爾在佛州的票數太接近,佛州法庭命令選票全部重新數點,布什告到聯邦最高法院。當時最高法院考慮過ISLT,但決定不用這個理論判布什勝選。2020年,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Clarence Thomas的夫人Ginni,慫恿搖擺州的共和黨立法委員,再次試圖利用ISLT來推翻不合意的選舉結果,也就是由州執政黨的立法委員尋找藉口,擅自指派支持川普的選舉團代表。
本周三最高法院舉行了3個小時的聽證。三位捍衛民主的律師有條不紊地從每個可能的角度拆穿了ISLT--它所借用的每個神話、誤讀和歪曲事實的藉口都不成立。他們精準回擊了那幾位試圖給他們出難題的保守派大法官,指出錯誤的推理和虛假的歷史。聽訟結束後很多人都稍微舒了一口氣,因為ISLT沒有任何歷史、邏輯、和憲法的支持,根本就是個詐騙的理論。現在,希望那四位表示過支持ISLT的大法官能夠被說服。
ISLT站不住腳至少有四個原因。首先,1787年制定憲法時,legislature的含義不光是個少數派服從多數派的民選代表機構,負責通過法律。這個詞涵蓋了立法的全部權力--比如州長可以否決國會的地圖。
其次,即使legislature指的是一個特定的負責立法的政治團體,也沒有跡象表明製憲者打算切割州政體,容許民選的立法委員多數派藐視所有其它的規則。Legislature一直被公眾理解為州憲法的產物,並沒有特殊權力繞過立法的憲章。所以,當聯邦把國會議員選舉交給各州legislature時,不是讓執政的多數派立法委員想怎樣就怎樣。
第三,自共和制的聯邦成立以來,各州法院對立法委員所能夠通過的選舉法施加了限制,這一傳統難道不說明立法機構的權力是受限的嗎?
第四,即使上面三個命題都不對,聯邦法院仍然沒有提供一個清楚的標準,來確定各州法院在何種情況下是誤解了選舉法。假如最高法院果真採納ISLT放權給各州的立法機構,就會有一大堆關於選舉過程序的爭議出現,卻沒有定案原則。
星期三大家得到一個共識,值得重申:ISLT是一套胡說八道。好幾位著名的保守派法律專家提交了關於反對ISLT的簡報,其中包括Federalist Society的聯合創始人和著名的共和黨選舉律師。史無前例的是,所有50個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都敦促聯邦最高法院(SCOTUS)不要採納這一理論,因為他們擔心各級的司法部門都可能出現極大的混亂。
這種強烈反對可以部分歸因於川普企圖利用ISLT搞政變的努力。凡有理性的共和黨人都會認識到Neal Katyal教授律師所描述的現實:ISLT的「爆炸半徑」會播下選舉混亂的種子,令50個州的憲法成為無效,並允許各州執政黨任意立下無數選舉規條,讓州法院來監管選舉。
Katyal在星期三既是辯護律師又是歷史學家,他解釋說,ISLT被233年的美國歷史所駁斥,被邦聯條款所拒絕,被早期的州憲法所拒絕,被建國後的做法所拒絕,並被最高法院的判案先例所否定。他告訴大法官們,如果接受這一理論,「你必須忽略我們聯邦憲法以及當今幾乎所有州憲法的文本、歷史和架構。」
傾向於相信ISLT,發出刁難問題的大法官有三位:Clarence Thomas、Neil Gorsuch、和Samuel Alito。Gorsuch大法官故意說,想當年是ISLT阻止了弗吉尼亞州加那個「五分之三妥協條款」(即點票時把黑奴算成五分之三個人)。Katyal糾正他說,弗州當年那些蓄奴的立法委員才沒有阻止甚麼,聯邦已經有了「五分之三條款」還用得著他們再操心嗎?別忘了合眾國的開國元勳中有不小的弗吉尼亞勢力呢!Alito大法官站在北卡共和黨一邊,攻擊北卡最高法院否決不合理選區劃分是黨派篡位失控了。Katyal反駁說,那是普通的權力制衡,怎麼是黨派行動呢?
另外一位反對ISLT的律師Don Verrilli清楚說明了ISLT的非歷史性--開國元勳們最擔心各州黨派操控選舉了,因為他們是英國殖民,歷來很警惕政客濫權剝奪百姓權利,他們才不會贊成ISLT,而會贊成有權力制衡--這叫做原始主義的法律解讀。Alito大法官很不高興,說現在根本不同了,北卡最高法院就是不該干預審查立法。但他並沒能反駁質問甚麼。
總檢察長申辯人Elizabeth Prelogar做了結尾的補充,主要是讓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安心,SCOTUS拒絕了ISLT並不意味著放權不再過問各州的選舉糾紛。在少數極端情況下,州法院可能會錯解選舉法,甚至錯到離譜,那時SCOTUS仍然可以干預。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關乎聯邦選舉的事宜還是要由州法院最後定案。
聽證會花了不少時間辯論各州案子在甚麼情況下才提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問題,也就是說州內的司法機構對立法的制衡能夠到甚麼程度。看來除了上述三位大法官對ISLT表示了贊同,有三位大法官顯然不贊同,其餘幾位最後都對ISLT表示了懷疑,其中一位甚至覺得北卡法院按某個標準判定選區劃分合理不合理就好,這個廣義的ISLT案子似乎不在SCOTUS的管轄權內。
研究美國法律史的學者這次排著隊為大法官們解釋,為什麼ISLT對這個國家的法律和傳統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們提出了壓倒性的證據來支持這一立場,一點都沒有遇到反駁。
這件事的政治因素太多了。如上所述2000年和2020年,兩次都證實了ISLT可以被操縱去達到改變選票的目的。原創主義的法律解讀讓法官能夠突破這些法律以外的政治考量,堅持憲法最初的公共意義。這次的Moore訴Harper案含義非常明確,如果大法官們能夠不受政治干擾,就能把這個糟糕案件變成原創主義的得勝時刻。
總而言之,為甚麼ISLT會被用來推翻當下的民主選舉制度呢?因為把廣義的State Legislature州政府治理,理解成狹隘的受執政黨多數掌控的州立法院之後,再用「立法獨立」來反對執法機構遵照憲法對立法院的權力制衡,就給各州立法院無限權力去改變選舉規則甚至選舉結果,這就廢掉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
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如何翻譯Woke?
佛州的州長Ron DeSantis把民選的州總檢察長Andrew Warren停職了,指責他是化妝成檢察官的Woke空想家。Woke的中文直譯是醒悟,醒悟有甚麼不好?我一直不知道應該怎麼翻譯這個顯然是被佛州人用為貶意的詞。
Warren檢察長起訴DeSantis州長,他的律師問起訴書中的「Woke」是甚麼意思,州長的法律顧問給了答案,我趕快記下來:Woke is a slang term for activism. It is a belief that there are systemic injustice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need to address them. 意思是Woke的人相信美國社會有體制上的不公正之處,需要解決或改進。聽起來woke挺不錯的啊!
不知那些指責和反對Woke的人,包括佛州州長,是否知道這個Woke定義。查看維基百科,Woke的詞源來自美國黑人,互相勉勵stay woke,就是小心遇到種族偏見和歧視。從2010年代起,woke的涵義從警惕種族不公平,擴展到對性別、性取向等等其它的社會不公平意識。
Woke既然是對社會不公平的警覺,那麼,有社會不公平意識比沒有好!於是,我對那些歡呼州長反對woke,譴責woke mob的聽眾就很納悶了,難道做愚民比較好?而且正如上面這位MSNBC的電視主持人所指出的,大多數美國人已經有種族不平等、性別不平等、性取向不平等的意識了,並認為有必要糾正,州長是沒有辦法除掉這些民眾意識的,倒顯明他自己屬於少數派。
反對和阻止公民的社會公平意識,手段之一是從中學歷史課本中除掉任何關於種族、性別、性取向不平等的描述,換成歲月靜好的虛假說教,諸如美國立憲者都是些贊成福音派神學、不容其它教派的清教徒--恰恰相反,政教分離才是他們的立憲初衷,不容人們干涉彼此的信仰自由。我介紹過一本書《The Founding Truth》比較詳細地做了說明,你可以參考。
雖然woke本身沒什麼不好,但有些人似乎已經把它的用法黨派化、貶意化了。下次你見到關於woke的指責性語言就要注意了--少數派能夠堅持連任不下台就靠這類強硬措詞和法西斯語言。(別以為法西斯主義只是集體所有制的專利,它其實是獨裁暴力的專利--無論政治左右派別。)
有位觀眾看了上面視頻留言說:I'm 80 and Woke. I've been actively Woke for the past 31 years. My Wokeness began in Fall 1991 as I watched every minute of the Clarence Thomas SC confirmation hearing. I concluded that Anita Hill was attacked for telling the truth, and Thomas was rewarded for lying. I was ashamed for being a Republican. I became an Independent. (他提到的Anita Hill是當年Thomas的一位女黑人律師助理,1991年公開控告了他的性騷擾行為細節。)
Warren檢察長起訴DeSantis州長,他的律師問起訴書中的「Woke」是甚麼意思,州長的法律顧問給了答案,我趕快記下來:Woke is a slang term for activism. It is a belief that there are systemic injustice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need to address them. 意思是Woke的人相信美國社會有體制上的不公正之處,需要解決或改進。聽起來woke挺不錯的啊!
不知那些指責和反對Woke的人,包括佛州州長,是否知道這個Woke定義。查看維基百科,Woke的詞源來自美國黑人,互相勉勵stay woke,就是小心遇到種族偏見和歧視。從2010年代起,woke的涵義從警惕種族不公平,擴展到對性別、性取向等等其它的社會不公平意識。
Woke既然是對社會不公平的警覺,那麼,有社會不公平意識比沒有好!於是,我對那些歡呼州長反對woke,譴責woke mob的聽眾就很納悶了,難道做愚民比較好?而且正如上面這位MSNBC的電視主持人所指出的,大多數美國人已經有種族不平等、性別不平等、性取向不平等的意識了,並認為有必要糾正,州長是沒有辦法除掉這些民眾意識的,倒顯明他自己屬於少數派。
反對和阻止公民的社會公平意識,手段之一是從中學歷史課本中除掉任何關於種族、性別、性取向不平等的描述,換成歲月靜好的虛假說教,諸如美國立憲者都是些贊成福音派神學、不容其它教派的清教徒--恰恰相反,政教分離才是他們的立憲初衷,不容人們干涉彼此的信仰自由。我介紹過一本書《The Founding Truth》比較詳細地做了說明,你可以參考。
雖然woke本身沒什麼不好,但有些人似乎已經把它的用法黨派化、貶意化了。下次你見到關於woke的指責性語言就要注意了--少數派能夠堅持連任不下台就靠這類強硬措詞和法西斯語言。(別以為法西斯主義只是集體所有制的專利,它其實是獨裁暴力的專利--無論政治左右派別。)
有位觀眾看了上面視頻留言說:I'm 80 and Woke. I've been actively Woke for the past 31 years. My Wokeness began in Fall 1991 as I watched every minute of the Clarence Thomas SC confirmation hearing. I concluded that Anita Hill was attacked for telling the truth, and Thomas was rewarded for lying. I was ashamed for being a Republican. I became an Independent. (他提到的Anita Hill是當年Thomas的一位女黑人律師助理,1991年公開控告了他的性騷擾行為細節。)
Wednesday, December 7, 2022
那位護理10歲不幸女孩的醫生
最近消息:Caitlin Bernard醫生受到起訴了。印第安那州的總檢察長Todd Rokita說,Bernard醫生在為俄亥俄州10歲強姦致孕女孩墮胎時,違犯了患者隱私法,要求州裡的醫務執照委員會對她進行紀律處罰!當地媒體報道了Bernard醫生通過律師發表的回應,指出AG用「正在調查」的事來故意誤導專業執照發放機構。
這件事看起來有些奇怪。是不是有甚麼情況我們不了解?可是印第安那州正在「調查」Bernard醫生,還沒有得到甚麼結果。Bernard醫生觸犯了甚麼隱私法?根據Rokita總檢察長提交給醫務執照會的訴狀,她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了女孩的年齡和原住址,甚至那個強姦犯。
有一家獨立視頻媒體MeidasTouch的專長是報告法律新聞,主持人Ben Meiselas是一位律師。他把Todd Tokita先生稱為搞極端主義MAGA檢察長,詳細為聽眾解釋了這件事發展前前後後的過程,說他是為了尋求報復。我把大意記在這裡。
這名不幸的女孩懷孕6周零3天,剛好是羅訴韋德案被最高法院推翻,本州禁止妊娠6周以上的墮胎法律開始生效,並且不容強姦和亂倫例外,只好找到鄰州Bernard醫生為她提供墮胎藥物和護理。這事引起媒體注意,報界來採訪Bernard醫生,要確認事件的真實性。
消息傳開後,Rokita檢察長不問青紅皂白,先說那是謠言,俄亥俄州的檢察長一些右翼媒體都說沒有這麼回事。可是作案的強姦犯被逮捕了,顯然不能再說這是假消息。Rokita可能很尷尬,在電視節目中說Bernard醫生可能沒有填寫某個墮胎表格收檔上報,所以她還是有錯(其實Bernard醫生按法律做了報告)。
右翼宣傳到處張貼Bernard醫生的面孔,Rokita說要進行調查,大張聲勢發傳票給她。在沒有發現她違反甚麼章法時,這位屬於共和黨極右派的檢察長Rokita恐怕更加尷尬了,居然企圖用威權主義手段剝奪Bernard醫生的營業執照作為報復。
這件事看起來有些奇怪。是不是有甚麼情況我們不了解?可是印第安那州正在「調查」Bernard醫生,還沒有得到甚麼結果。Bernard醫生觸犯了甚麼隱私法?根據Rokita總檢察長提交給醫務執照會的訴狀,她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了女孩的年齡和原住址,甚至那個強姦犯。
有一家獨立視頻媒體MeidasTouch的專長是報告法律新聞,主持人Ben Meiselas是一位律師。他把Todd Tokita先生稱為搞極端主義MAGA檢察長,詳細為聽眾解釋了這件事發展前前後後的過程,說他是為了尋求報復。我把大意記在這裡。
這名不幸的女孩懷孕6周零3天,剛好是羅訴韋德案被最高法院推翻,本州禁止妊娠6周以上的墮胎法律開始生效,並且不容強姦和亂倫例外,只好找到鄰州Bernard醫生為她提供墮胎藥物和護理。這事引起媒體注意,報界來採訪Bernard醫生,要確認事件的真實性。
消息傳開後,Rokita檢察長不問青紅皂白,先說那是謠言,俄亥俄州的檢察長一些右翼媒體都說沒有這麼回事。可是作案的強姦犯被逮捕了,顯然不能再說這是假消息。Rokita可能很尷尬,在電視節目中說Bernard醫生可能沒有填寫某個墮胎表格收檔上報,所以她還是有錯(其實Bernard醫生按法律做了報告)。
右翼宣傳到處張貼Bernard醫生的面孔,Rokita說要進行調查,大張聲勢發傳票給她。在沒有發現她違反甚麼章法時,這位屬於共和黨極右派的檢察長Rokita恐怕更加尷尬了,居然企圖用威權主義手段剝奪Bernard醫生的營業執照作為報復。
Monday, December 5, 2022
Twitter風雲與仇恨語言
Brookings學會的資深院士Rashawn Ray博士研究治理政策。他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Twitter社交媒體網的時事評論:為甚麼Elon Musk收購推特後仇恨言論增加。
推特的商標是一只小藍鳥。2022年10月27日,Elon Musk發推「鳥兒自由了」,表示慶祝收購成功。之前,這位大有影響力的世界首富,曾對推特封禁前總統川普帳號,不容他謊言煽動政治暴力,表示過不以為然。--那不是限制言論自由嗎?支持川普的一些MAGA極端分子對於這隻小鳥平台的「自由」展現一片歡騰,對他們來說,如果川普的種族主義和偏見排外言論可以肆無忌憚,那就太好了。
在推特所有權轉移給馬斯克之後的12小時內,Twitter使用「黑鬼」字眼的頻率增加了將近500%。在接下去的一周內,提說「猶太人」的推文增加了五倍。轉發最高的推文太過於反猶,厭惡女性和跨性的發言也增加了,因為4chan匿名網和挺川普論壇The Donald等網站湧現出各種惡意攻擊活動,平台上有人在自由談論和轉發。
Twitter安全誠信負責人Yoel Roth為這些報告發了一個帖子,詳細說明這些貶損性語言大部分來自約300個「不真實」賬戶。即使這種可惡的行為來自少數宣傳帳戶,也說明本來處於邊緣的另類右翼網絡因著這場收購感到腰桿子硬起來了。
不久,馬斯克就解雇了將近50%的推特雇員,還解雇了好幾位長期在位的公司總執行長,包括掌管總務、財務、法律顧問、信託、安全等等頭目。馬斯克發推問跟隨他的用戶,要不要恢復前總統川普的推特帳號?回應的人當中有52%說要,於是恢復了。而原來監管仇恨和謠言的團隊已經不存在了。
現在,由於馬斯克現在是推特的主宰,他可能真的會放寬有害內容標準,取消他認為存在的所謂「言論審查」。他說他打算成立一個「內容審核委員會」,還改變了用戶在平台上的驗證方式,無論是誰,只要願意每月花個$8,就可以在帳名旁邊貼個藍色Twitter標記,表示驗證為真。
傳統的驗證本來是看有多少人跟隨,看用戶在新聞、學術、娛樂、政界等等特別領域的知名度來給的。結果新的驗證辦法慘遭失敗,因為出現很多利用真名的假帳號--人們只要花$8就可以冒充了。有一家出名的醫藥公司因被同名假用戶發推假消息,導致股票下跌4%,投資者損失幾十億美元。
雖然馬斯克的驗證過程目前取消了,但Twitter的內容審核過程還是可能會變。當他收購這一社交媒體平台時,本來應該有義務確保仇恨言論得到緩和,在當前的政治環境和假信息傳播狀況下這更重要。
有些政策立法者也同意。民主黨參議員Amy Klobuchar(D-MN)和Cynthia Lummis(D-WY)推出NUDGE(Nudging Users to Drive Good Experiences)法案,促進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良好體驗,並為國家的科學、工程、醫學基金會提供資金,研究社交媒體成癮和減少有害語言的措施。他們努力爭取兩黨合作。2021年,民主黨重新引入《保護美國人免受危險算法侵害法》,要求大型社交媒體平台負責,改進那些將有害、激進內容放大,導致線下暴力的算法。
有兩項關於Twitter的研究說明了改變有害算法的重要性。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加拿大、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英國和美國的Twitter政治內容。 發現在除德國以外的六個國家中,右翼政治內容比左翼政治內容得到了更多的算法放大。
在第二項研究中,Brookings學會檢查比較了Twitter和Reddit上超過200萬條推文和帖子。研究人員發現,與Reddit用戶相比,Twitter旁觀用戶參與反擊種族主義語言的機率要低很多,前者是後者的2.5倍。他們將這個差異歸因於兩個平台上的不同監管政策。Reddit有比較嚴格的監管政策,解決平台上的仇恨言論問題。而Twitter就像個西大荒,誰越狂野就發展傳播越快,把普通人推向邊緣化。於是政治上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錯誤信息盛行的趨勢越來越令人不安。
有些人說,互聯網審查和封帳號對於打擊假信息沒用,但實際上,推特和其它社交媒體在封禁川普之後,圍繞川普的在線參與下降了95%,關於選舉舞弊的假信息也暴跌了73%。有個宣傳討厭女性的網紅Andrew Tate也類似,他所影響的年輕男孩多達幾百萬,被TikTok移除之後,有效地削弱了他的暴力偏向影響力。封禁帳號不會完全阻止男性暴力和色情信息,而是把那些吹鼓手推到互聯網上更隱蔽的角落。所以我們有證據,知道右翼極端分子被進一步推向邊緣會怎樣。
總的來說,講仇恨語言的自由破壞了弱勢人群尋找社區的能力。這些弱勢人群希望使用平台發言來分享促進平等公正,並保護自己免受仇恨言論的傷害。馬斯克收購Twitter以及放寬言論節制準則的打算會增加仇恨言論的使用,並可能阻止弱勢群體在平台上組織和動員起來,抵制日常生活中有害語言和歧視。審查限制使用仇恨言論的用戶,是確保這隻鳥真正自由的主要方法。
推特的商標是一只小藍鳥。2022年10月27日,Elon Musk發推「鳥兒自由了」,表示慶祝收購成功。之前,這位大有影響力的世界首富,曾對推特封禁前總統川普帳號,不容他謊言煽動政治暴力,表示過不以為然。--那不是限制言論自由嗎?支持川普的一些MAGA極端分子對於這隻小鳥平台的「自由」展現一片歡騰,對他們來說,如果川普的種族主義和偏見排外言論可以肆無忌憚,那就太好了。
在推特所有權轉移給馬斯克之後的12小時內,Twitter使用「黑鬼」字眼的頻率增加了將近500%。在接下去的一周內,提說「猶太人」的推文增加了五倍。轉發最高的推文太過於反猶,厭惡女性和跨性的發言也增加了,因為4chan匿名網和挺川普論壇The Donald等網站湧現出各種惡意攻擊活動,平台上有人在自由談論和轉發。
Twitter安全誠信負責人Yoel Roth為這些報告發了一個帖子,詳細說明這些貶損性語言大部分來自約300個「不真實」賬戶。即使這種可惡的行為來自少數宣傳帳戶,也說明本來處於邊緣的另類右翼網絡因著這場收購感到腰桿子硬起來了。
不久,馬斯克就解雇了將近50%的推特雇員,還解雇了好幾位長期在位的公司總執行長,包括掌管總務、財務、法律顧問、信託、安全等等頭目。馬斯克發推問跟隨他的用戶,要不要恢復前總統川普的推特帳號?回應的人當中有52%說要,於是恢復了。而原來監管仇恨和謠言的團隊已經不存在了。
現在,由於馬斯克現在是推特的主宰,他可能真的會放寬有害內容標準,取消他認為存在的所謂「言論審查」。他說他打算成立一個「內容審核委員會」,還改變了用戶在平台上的驗證方式,無論是誰,只要願意每月花個$8,就可以在帳名旁邊貼個藍色Twitter標記,表示驗證為真。
傳統的驗證本來是看有多少人跟隨,看用戶在新聞、學術、娛樂、政界等等特別領域的知名度來給的。結果新的驗證辦法慘遭失敗,因為出現很多利用真名的假帳號--人們只要花$8就可以冒充了。有一家出名的醫藥公司因被同名假用戶發推假消息,導致股票下跌4%,投資者損失幾十億美元。
雖然馬斯克的驗證過程目前取消了,但Twitter的內容審核過程還是可能會變。當他收購這一社交媒體平台時,本來應該有義務確保仇恨言論得到緩和,在當前的政治環境和假信息傳播狀況下這更重要。
有些政策立法者也同意。民主黨參議員Amy Klobuchar(D-MN)和Cynthia Lummis(D-WY)推出NUDGE(Nudging Users to Drive Good Experiences)法案,促進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良好體驗,並為國家的科學、工程、醫學基金會提供資金,研究社交媒體成癮和減少有害語言的措施。他們努力爭取兩黨合作。2021年,民主黨重新引入《保護美國人免受危險算法侵害法》,要求大型社交媒體平台負責,改進那些將有害、激進內容放大,導致線下暴力的算法。
有兩項關於Twitter的研究說明了改變有害算法的重要性。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加拿大、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英國和美國的Twitter政治內容。 發現在除德國以外的六個國家中,右翼政治內容比左翼政治內容得到了更多的算法放大。
在第二項研究中,Brookings學會檢查比較了Twitter和Reddit上超過200萬條推文和帖子。研究人員發現,與Reddit用戶相比,Twitter旁觀用戶參與反擊種族主義語言的機率要低很多,前者是後者的2.5倍。他們將這個差異歸因於兩個平台上的不同監管政策。Reddit有比較嚴格的監管政策,解決平台上的仇恨言論問題。而Twitter就像個西大荒,誰越狂野就發展傳播越快,把普通人推向邊緣化。於是政治上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錯誤信息盛行的趨勢越來越令人不安。
有些人說,互聯網審查和封帳號對於打擊假信息沒用,但實際上,推特和其它社交媒體在封禁川普之後,圍繞川普的在線參與下降了95%,關於選舉舞弊的假信息也暴跌了73%。有個宣傳討厭女性的網紅Andrew Tate也類似,他所影響的年輕男孩多達幾百萬,被TikTok移除之後,有效地削弱了他的暴力偏向影響力。封禁帳號不會完全阻止男性暴力和色情信息,而是把那些吹鼓手推到互聯網上更隱蔽的角落。所以我們有證據,知道右翼極端分子被進一步推向邊緣會怎樣。
總的來說,講仇恨語言的自由破壞了弱勢人群尋找社區的能力。這些弱勢人群希望使用平台發言來分享促進平等公正,並保護自己免受仇恨言論的傷害。馬斯克收購Twitter以及放寬言論節制準則的打算會增加仇恨言論的使用,並可能阻止弱勢群體在平台上組織和動員起來,抵制日常生活中有害語言和歧視。審查限制使用仇恨言論的用戶,是確保這隻鳥真正自由的主要方法。
Saturday, December 3, 2022
幽默:都怪加拿大
We must stop dirty language from getting to our children’s ears.
We must go fight the source of it! But what is the source? Oh, That’s easy!
Time has changed, our kids are getting worse.
They won’t obey their parents; they just want to fart and curse!
Should we blame the government? Or blame society?
Or should we blame the images on TV? No! Blame Canada, blame Canada!
With all their beady little eyes and flapping heads so full of lies.
Blame Canada, blame Canada! We need to form a full assault. It’s Canada’s fault!
Don’t blame me for my son’s stan.
He saw the darn cartoon and now he’s off to join the clan.
And my boy Eric once had my picture on his shelf,
but now when I see him, he tells me to fuck myself.
Well, blame Canada, blame Canada!
It seems that everything’s gone wrong since Canada came along.
Blame Canada, blame Canada, they’re not even a real country anyway!
My son could’ve been a doctor or a lawyer rich & true
Instead, he burned up like a piggy on a barbecue.
Should we blame the matches? Should we blame the fire?
Or the doctors who allowed him to expire?
Heck no! Blame Canada, blame Canada!
With all their hockey hullabaloo, and that bitch Anne Murray too.
Blame Canada, Shame on Canada!
The smut we must cut. The trash we must smash.
Laughter and fun must all be undone.
We must blame them and cause a fuss before someone thinks of blaming us!
(歌中提到的Anne Murray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情歌歌手,曾經排名美國榜首。) 我分享這首慷慨激昂的幽默歌曲,因為它實際上就是我所介紹過的預防錯誤邏輯和謠言洗腦的一個「疫苗」例子--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怪罪發洩在無關群體的身上(scapegoating)--非白人啊,猶太人啊,移民啊,那些領公共福利的人啊...我們有權利表示討厭和憎恨!--願人都能認出其中的荒謬和可笑!
Wednesday, November 30, 2022
那些關於疫苗加強針的謠言...
你還記得一年前反疫苗人士宣傳的內容嗎?我記得有個人自稱是基督徒,說新冠加強針會讓很多人在一年內死亡。現在搜索不到原來的消息,可能因為明顯不真而刪除了。本文內容取自Full Fact事實核查網站的文章:Conspiracy site uses dubious data to claim that COVID-19 vaccines are deadly。
右翼播客站Daily Sceptic有篇文章,報告說有項調查發現,美國接種新冠疫苗而死的人數是新冠死亡人數的一倍。
文中所說的調查問卷是三次讓1500人回答關於新冠和疫苗的一系列問題,結果發現3.6%的人說,與他們同住的人當中有人死於新冠感染,而7.9%的人說他們同住的人當中有人死於打新冠疫苗。於是這篇文章得到結論,說死於新冠疫苗的人比死於新冠的人多。
但是你如果關於疫苗安全性的官方數據,上述報告似乎並不代表美國一般人口的情況,回應問卷的人可能誇張了。如果接種真有那麼高的死亡率,那麼美國新冠死亡人數超過100萬,這麼高的接種人口,豈不是有好幾百萬人死了?但沒有。即使接種死亡數目是幾百萬的一小部分,藥品管理局也不會批准使用。
實際上,美國新冠接種有沒有引起死亡呢?數目很小。從實用角度看,與沒有接種而導致的新冠感染死亡相比,機會大了太多。想想看,回答你的household有沒有人感染新冠或接種而死,是否也挺主觀的?怎樣叫作在我的household之內呢?租客或原生家庭算嗎?我確定了解每個人的病史和接種狀況?
接種新冠疫苗後的死亡很少見。截至2022年6月2日止,疾病防控中心(CDC)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共收到15,312份關於人們接種後死亡的初步報告。這些報告包括了所有無論是否疫苗本身引起的死亡,比如有的接種者是受到槍擊而死。3月份有一份另外的重大報告,發現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死亡都與疫苗無關。有數目很小的死亡是血栓問題,與施打強生疫苗有關。
Daily Sceptic所說的三項民意調查分別於2022年6月30日、7月2日和7月4日進行,由技術企業家Steve Kirsch委託。他是批評新冠疫苗的著名批評家,通過DIY市場研究平台Pollfish舉行。Kirsch先生聲稱「調查對象來自美國的廣泛階層,由Pollfish來選擇」。
Full Fact網站向Pollfish平台詢問了他們這項調查背後的方法,平台說是客戶設計自己的問卷,並選擇自己的目標受眾,然後Pollfish用它的「手機應用程序合作夥伴網絡」接觸到這些目標受眾。噢,我如果有辦法找到懷疑疫苗的目標受眾來回答這些問卷,調查結果恐怕就不能代表一般美國人口。
Daily Sceptic傳播過其它謠言和陰謀論,所以你讀它的文章應該心裡有數。它說每800位60歲以上的人就有一人死於新冠加強針,或者新冠疫苗引起的死亡比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多一倍,你不要驚恐,而要去搜索其它消息報導和官方報告。--公共衛生宣傳協會發布消息。
右翼播客站Daily Sceptic有篇文章,報告說有項調查發現,美國接種新冠疫苗而死的人數是新冠死亡人數的一倍。
文中所說的調查問卷是三次讓1500人回答關於新冠和疫苗的一系列問題,結果發現3.6%的人說,與他們同住的人當中有人死於新冠感染,而7.9%的人說他們同住的人當中有人死於打新冠疫苗。於是這篇文章得到結論,說死於新冠疫苗的人比死於新冠的人多。
但是你如果關於疫苗安全性的官方數據,上述報告似乎並不代表美國一般人口的情況,回應問卷的人可能誇張了。如果接種真有那麼高的死亡率,那麼美國新冠死亡人數超過100萬,這麼高的接種人口,豈不是有好幾百萬人死了?但沒有。即使接種死亡數目是幾百萬的一小部分,藥品管理局也不會批准使用。
實際上,美國新冠接種有沒有引起死亡呢?數目很小。從實用角度看,與沒有接種而導致的新冠感染死亡相比,機會大了太多。想想看,回答你的household有沒有人感染新冠或接種而死,是否也挺主觀的?怎樣叫作在我的household之內呢?租客或原生家庭算嗎?我確定了解每個人的病史和接種狀況?
接種新冠疫苗後的死亡很少見。截至2022年6月2日止,疾病防控中心(CDC)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共收到15,312份關於人們接種後死亡的初步報告。這些報告包括了所有無論是否疫苗本身引起的死亡,比如有的接種者是受到槍擊而死。3月份有一份另外的重大報告,發現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死亡都與疫苗無關。有數目很小的死亡是血栓問題,與施打強生疫苗有關。
Daily Sceptic所說的三項民意調查分別於2022年6月30日、7月2日和7月4日進行,由技術企業家Steve Kirsch委託。他是批評新冠疫苗的著名批評家,通過DIY市場研究平台Pollfish舉行。Kirsch先生聲稱「調查對象來自美國的廣泛階層,由Pollfish來選擇」。
Full Fact網站向Pollfish平台詢問了他們這項調查背後的方法,平台說是客戶設計自己的問卷,並選擇自己的目標受眾,然後Pollfish用它的「手機應用程序合作夥伴網絡」接觸到這些目標受眾。噢,我如果有辦法找到懷疑疫苗的目標受眾來回答這些問卷,調查結果恐怕就不能代表一般美國人口。
Daily Sceptic傳播過其它謠言和陰謀論,所以你讀它的文章應該心裡有數。它說每800位60歲以上的人就有一人死於新冠加強針,或者新冠疫苗引起的死亡比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多一倍,你不要驚恐,而要去搜索其它消息報導和官方報告。--公共衛生宣傳協會發布消息。
Monday, November 28, 2022
再談數點選票
今年中期選舉似乎沒有出現甚麼重大的計票質疑,因為媒體早早就告訴公眾,由於郵寄選票數量很大,不少競爭激烈的選區當天不會得到計票結果,有的甚至要等候兩三個星期。下面對話是一位廣播主持人Rachel Martin對闢謠專家Nina Jankowicz在選舉日當天的訪談內容,目的也是要大家提防關於計票的謠言。
MARTIN:...選舉結果遲遲不確定可能會帶來傳謠機會,這些謠言來自國外和國內。昨天有一家俄國雇傭的的私人軍事組織Wagner Group放出話來,說他們干擾了今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以前也干擾過,將來還會干擾美國選舉。為了解更多,我們請到Nina Jankouicz,她曾是拜登政府一時成立的謠言管理委員會執行董事,現在在抗謠中心工作--謝謝您來到我們的節目。JANKOWICZ:謝謝邀請!
M:這位和普京聯絡密切的俄國億萬富翁,說他試圖干擾美國選舉,你對他現在承認這個有甚麼想法?
J:他是故意在我們選舉的時候承認干擾,無非是要在美國人民當中散佈對選舉過程的不信任,這本身就是個擴大影響力的操作。俄國今年的互聯網謠言操作沒有引起太多的社交媒體用戶參與,現在可能是做最後的努力來彌補他們的無效操作。
M:所以,除了國外干預,這本身固然危險,還有一大幫前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和某些競選的政治人物做出大量虛假聲明。作為研究虛假信息及其對社會影響的人,您覺得那些有多危險?
J:我們現在不該把俄國的虛假信息看為對美國最大的信息威脅。他們的戰術一直是利用我們社會中已經存在的裂痕,我們有很多這樣的裂痕。現在那些不承認選舉的候選人出現在60%的美國人選票上。而共和黨候選人在選擇利用這些(關於2020川普實際勝選的)虛假信息時,基本上是在為俄國工作,為中國工作,為伊朗工作。這些裂痕再次成為敵國在我們投票時抓住並擴大的東西。
M:虛假宣傳活動對一個國家的社會心理有甚麼短期和長期影響?
J:我花很多時間到烏克蘭、格魯吉亞等等國家--在那些地方,干擾選舉是常態,而不是奇怪異常的事。這些干擾活動具有非常深遠影響,而不僅僅是影響一次選舉而已。 人們的確能夠學會不信任選舉過程,子孫後代也能夠學會擔心所投的票是否有效。所以我認為大家都需要考慮,當我們兜售那些選舉無效的謊言時,當我們在網上轉發這些虛假信息時,就對我們將來的民主產生了影響。這與今天誰贏誰輸無關,而是關係到我們未來幾年民主選舉制度的健全狀況。
M:在其他國家有沒有證據,表明人們如果因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而不相信自己的投票會有效,就會降低投票率?
J:是的,絕對會降低投票率。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美國看到這種影響,但我們已經從人們與國外交往的方式中看到了這種影響。當人們對體制不信任時,他們不太可能相信自己的投票和發言會很重要。民主需要人們的參與,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和發揮作用,所以虛假信息絕對把民主降格。
M:現在我們說說,如何幫助美國選民增加對計票的把握?
J: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強調,競選結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清晰起來,尤其是在那些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看社交媒體上那些煽動憤怒的內容,而是直接從當地的選舉管理人員那裡獲取消息。請記住,如果您因為一個消息而情緒激動,那麼最好對信息來源持懷疑態度。最後,請記住我們的投票機制是安全的,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國家進行網絡干擾的證據。這樣你就可以確知,自己投的一票會被數算。
M:謝謝抗謠中心專家Nina Jankowicz,謝謝您的時間。
MARTIN:...選舉結果遲遲不確定可能會帶來傳謠機會,這些謠言來自國外和國內。昨天有一家俄國雇傭的的私人軍事組織Wagner Group放出話來,說他們干擾了今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以前也干擾過,將來還會干擾美國選舉。為了解更多,我們請到Nina Jankouicz,她曾是拜登政府一時成立的謠言管理委員會執行董事,現在在抗謠中心工作--謝謝您來到我們的節目。JANKOWICZ:謝謝邀請!
M:這位和普京聯絡密切的俄國億萬富翁,說他試圖干擾美國選舉,你對他現在承認這個有甚麼想法?
J:他是故意在我們選舉的時候承認干擾,無非是要在美國人民當中散佈對選舉過程的不信任,這本身就是個擴大影響力的操作。俄國今年的互聯網謠言操作沒有引起太多的社交媒體用戶參與,現在可能是做最後的努力來彌補他們的無效操作。
M:所以,除了國外干預,這本身固然危險,還有一大幫前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和某些競選的政治人物做出大量虛假聲明。作為研究虛假信息及其對社會影響的人,您覺得那些有多危險?
J:我們現在不該把俄國的虛假信息看為對美國最大的信息威脅。他們的戰術一直是利用我們社會中已經存在的裂痕,我們有很多這樣的裂痕。現在那些不承認選舉的候選人出現在60%的美國人選票上。而共和黨候選人在選擇利用這些(關於2020川普實際勝選的)虛假信息時,基本上是在為俄國工作,為中國工作,為伊朗工作。這些裂痕再次成為敵國在我們投票時抓住並擴大的東西。
M:虛假宣傳活動對一個國家的社會心理有甚麼短期和長期影響?
J:我花很多時間到烏克蘭、格魯吉亞等等國家--在那些地方,干擾選舉是常態,而不是奇怪異常的事。這些干擾活動具有非常深遠影響,而不僅僅是影響一次選舉而已。 人們的確能夠學會不信任選舉過程,子孫後代也能夠學會擔心所投的票是否有效。所以我認為大家都需要考慮,當我們兜售那些選舉無效的謊言時,當我們在網上轉發這些虛假信息時,就對我們將來的民主產生了影響。這與今天誰贏誰輸無關,而是關係到我們未來幾年民主選舉制度的健全狀況。
M:在其他國家有沒有證據,表明人們如果因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而不相信自己的投票會有效,就會降低投票率?
J:是的,絕對會降低投票率。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美國看到這種影響,但我們已經從人們與國外交往的方式中看到了這種影響。當人們對體制不信任時,他們不太可能相信自己的投票和發言會很重要。民主需要人們的參與,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和發揮作用,所以虛假信息絕對把民主降格。
M:現在我們說說,如何幫助美國選民增加對計票的把握?
J: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強調,競選結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清晰起來,尤其是在那些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看社交媒體上那些煽動憤怒的內容,而是直接從當地的選舉管理人員那裡獲取消息。請記住,如果您因為一個消息而情緒激動,那麼最好對信息來源持懷疑態度。最後,請記住我們的投票機制是安全的,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國家進行網絡干擾的證據。這樣你就可以確知,自己投的一票會被數算。
M:謝謝抗謠中心專家Nina Jankowicz,謝謝您的時間。
Saturday, November 26, 2022
預防被謠言洗腦的「疫苗」
關於如何對付網上的有害謠言和假消息,防止人們掉進陰謀論陷阱,劍橋大學有個新的研究項目,試驗開發出效果不錯的反謠言宣傳工具。谷歌搜索引擎準備啟用這一新工具,用類似於打預防針的方法送給讀者一些小常識。
他們說單靠擺事實是不行的。製作出短短的90秒鐘動畫視頻,在油管節目的廣告時段放給觀眾看,讓人們知道謠言後面的操控計倆比較有效。沒有人願意受操控,所以了解一些常用的操控手段,比如把自己的不滿找碴發洩在別人身上,很有幫助。
這幾年我們發現,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任憑謠言傳播有時很危險。谷歌公司最近成立了一個專門對付謠言的部門Jigsaw,打算按照劍橋大學的發現,來實行「預先揭穿計倆」的接種,其實就是搞一點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來預防被網上傳播的任何惡意宣傳洗腦。心理學家把這個預先揭穿的計畫稱為「接種理論」,就是預先給人一個小劑量的錯誤信息,幫助人們預防將來上當。
在一個社交平台上,總共有3萬人參加了這一「接種」試驗。根據研究報告,即使是一次觀看了研究人員送上的小短片,也增強對錯誤信息警覺。這些短片介紹「錯誤信息腳本」中的基本概念,還介紹錯誤的非黑即白思想方式和錯誤邏輯,拿大眾電視和電影中的情節作例子。
全世界的油管用戶總共超過20億,這些預拆穿錯誤信息的短小視頻很容易安插在油管的廣告空間。劍橋大學的Sander van der Linden教授說,「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針對虛假信息的預防接種概念證明,這一項目推廣擴大到全世界幾億用戶是很容易的。」
劍橋試驗室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Jon Roozenbeek博士稱這些小視頻為「來源不可知」,免得人們因為消息來源而產生偏見,先行斷定是否符合自己已信的觀念。他說「我們的干預短片不講甚麼是真相或事實--那些意見常常有爭議--但對於不喜歡受到操控的人很有效。這些接種試驗的結果,無論是對自由開放派還是保守派,無論教育程度如何或性格如何,都很一致。」
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已經在利用這些發現。Jigsaw打算8月底在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的多個平台上推出預拆穿活動,來對付與烏克蘭難民有關的虛假信息。他們計劃與當地非政府機構、事實核查人員、學者和虛假信息專家合作,增強人們對有害反難民宣傳的抵禦能力。
谷歌Jigsaw的研發主管Beth Goldberg說,「有害的錯誤信息有多種形式,但操縱策略和說法經常重複,因此可以預測。人們知道了操縱計倆,比如知道人身攻擊是一種操控手段,就能夠建立抵抗力,不讓有害說法佔上風。」
Jigsaw團隊認為,預拆穿打擊謠言可能比列舉事實查核有效得多,因為事實查核不可能大規模進行,反而可能符合了謀論論的說法。Bristol大學Lewandowsky教授說:「宣傳、謊言和誤導幾乎總是同一套腳本。我們分析找碴發洩不滿和非黑即白這類煽動言論,研發出針鋒相對的短視頻。」
劍橋大學一共進行了六次初始對照實驗,6,464人參與--第六個實驗是在前五個實驗之後一年進行的,以確認早期的發現可以復制。每個參與者的數據收集都是全面的,從性別、年齡、教育、政治傾向這些基本信息,到算術水平(理解和使用數字的能力)、陰謀論思維、花在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容易上當程度和性格清單等等變數。
考慮所有這些因素,研究團隊發現接種視頻改善了人們識別謠言的能力,並提高了他們未來能夠繼續識別謠言的信心。這些視頻短片還增強了他們決定是否要轉發某個破壞性內容的能力。
有一次大型試驗在油管上用了兩個動畫短片。Jigsaw研究人員把視頻放在觀眾要看的節目前面,5秒鐘以後容許用戶選擇跳過。540萬美國人看了,其中100萬至少看了30秒鐘,然後油管在24小時內隨機抽取30%看過這些視頻的觀眾,發送一個測試問題。
這兩個動畫主要是針對過度情緒化的語言和錯誤的黑白二分思維,後續問題是基於虛構的帖子來做檢測。雖然油管上干擾很多,總共有22,632位觀眾回答了後續問題。他們辨認謠言後面操控技巧的能力據說提高了5%。根據van der Linden,用戶參與測試是在觀看小視頻後平均約18小時,所以接種似乎已經奏效。
研究人員認為5%辨認虛假消息特徵的能力很不錯,成本也很低,如果在社交媒體上大幅使用,防止信謠傳謠的成績會顯著。下面是Jigsaw部門Beth Goldberg博士就這一成果接受訪談的視頻。
這裡講的是預防,如果已經掉進陰謀論陷阱,諸如相信前美國總統的兒子小肯尼迪,在1999年飛機失事後已復活,將要成為川普的副總統之類的荒唐Q陰謀論說法,勸返是很難的,需要很多耐心和技巧。我寫過幾篇介紹匿名者Q陰謀論的文章您可以參考:
2020年11月:在大選中興風作浪的匿名者Q
2021年1月:那個Q陰謀論現在怎樣了?
2022年2月:揭開匿名者Q的神秘面紗。
他們說單靠擺事實是不行的。製作出短短的90秒鐘動畫視頻,在油管節目的廣告時段放給觀眾看,讓人們知道謠言後面的操控計倆比較有效。沒有人願意受操控,所以了解一些常用的操控手段,比如把自己的不滿找碴發洩在別人身上,很有幫助。
這幾年我們發現,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任憑謠言傳播有時很危險。谷歌公司最近成立了一個專門對付謠言的部門Jigsaw,打算按照劍橋大學的發現,來實行「預先揭穿計倆」的接種,其實就是搞一點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來預防被網上傳播的任何惡意宣傳洗腦。心理學家把這個預先揭穿的計畫稱為「接種理論」,就是預先給人一個小劑量的錯誤信息,幫助人們預防將來上當。
在一個社交平台上,總共有3萬人參加了這一「接種」試驗。根據研究報告,即使是一次觀看了研究人員送上的小短片,也增強對錯誤信息警覺。這些短片介紹「錯誤信息腳本」中的基本概念,還介紹錯誤的非黑即白思想方式和錯誤邏輯,拿大眾電視和電影中的情節作例子。
全世界的油管用戶總共超過20億,這些預拆穿錯誤信息的短小視頻很容易安插在油管的廣告空間。劍橋大學的Sander van der Linden教授說,「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針對虛假信息的預防接種概念證明,這一項目推廣擴大到全世界幾億用戶是很容易的。」
劍橋試驗室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Jon Roozenbeek博士稱這些小視頻為「來源不可知」,免得人們因為消息來源而產生偏見,先行斷定是否符合自己已信的觀念。他說「我們的干預短片不講甚麼是真相或事實--那些意見常常有爭議--但對於不喜歡受到操控的人很有效。這些接種試驗的結果,無論是對自由開放派還是保守派,無論教育程度如何或性格如何,都很一致。」
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已經在利用這些發現。Jigsaw打算8月底在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的多個平台上推出預拆穿活動,來對付與烏克蘭難民有關的虛假信息。他們計劃與當地非政府機構、事實核查人員、學者和虛假信息專家合作,增強人們對有害反難民宣傳的抵禦能力。
谷歌Jigsaw的研發主管Beth Goldberg說,「有害的錯誤信息有多種形式,但操縱策略和說法經常重複,因此可以預測。人們知道了操縱計倆,比如知道人身攻擊是一種操控手段,就能夠建立抵抗力,不讓有害說法佔上風。」
Jigsaw團隊認為,預拆穿打擊謠言可能比列舉事實查核有效得多,因為事實查核不可能大規模進行,反而可能符合了謀論論的說法。Bristol大學Lewandowsky教授說:「宣傳、謊言和誤導幾乎總是同一套腳本。我們分析找碴發洩不滿和非黑即白這類煽動言論,研發出針鋒相對的短視頻。」
劍橋大學一共進行了六次初始對照實驗,6,464人參與--第六個實驗是在前五個實驗之後一年進行的,以確認早期的發現可以復制。每個參與者的數據收集都是全面的,從性別、年齡、教育、政治傾向這些基本信息,到算術水平(理解和使用數字的能力)、陰謀論思維、花在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容易上當程度和性格清單等等變數。
考慮所有這些因素,研究團隊發現接種視頻改善了人們識別謠言的能力,並提高了他們未來能夠繼續識別謠言的信心。這些視頻短片還增強了他們決定是否要轉發某個破壞性內容的能力。
有一次大型試驗在油管上用了兩個動畫短片。Jigsaw研究人員把視頻放在觀眾要看的節目前面,5秒鐘以後容許用戶選擇跳過。540萬美國人看了,其中100萬至少看了30秒鐘,然後油管在24小時內隨機抽取30%看過這些視頻的觀眾,發送一個測試問題。
這兩個動畫主要是針對過度情緒化的語言和錯誤的黑白二分思維,後續問題是基於虛構的帖子來做檢測。雖然油管上干擾很多,總共有22,632位觀眾回答了後續問題。他們辨認謠言後面操控技巧的能力據說提高了5%。根據van der Linden,用戶參與測試是在觀看小視頻後平均約18小時,所以接種似乎已經奏效。
研究人員認為5%辨認虛假消息特徵的能力很不錯,成本也很低,如果在社交媒體上大幅使用,防止信謠傳謠的成績會顯著。下面是Jigsaw部門Beth Goldberg博士就這一成果接受訪談的視頻。
這裡講的是預防,如果已經掉進陰謀論陷阱,諸如相信前美國總統的兒子小肯尼迪,在1999年飛機失事後已復活,將要成為川普的副總統之類的荒唐Q陰謀論說法,勸返是很難的,需要很多耐心和技巧。我寫過幾篇介紹匿名者Q陰謀論的文章您可以參考:
2020年11月:在大選中興風作浪的匿名者Q
2021年1月:那個Q陰謀論現在怎樣了?
2022年2月:揭開匿名者Q的神秘面紗。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22
書評:《致美國教會書》
Eric Metaxas牧師出版寫了一本具有煽動性的書。《致美國教會》用的文學形式是書信。他扮演了一個說預言的角色,警告說,2020年代的美國教會犯下了1930年代德國教會的錯誤--對法西斯政府不表態。如果我們繼續走這條靜默不參與政治的態度呢,類似的災難性後果就會等待著我們。
Metaxas的話相當聳人聽聞:美國教會目前的政治上不發聲,尤其牧師們不表態,顯出是罪過。要知道,Metaxas出版過不少基督教兒童暢銷書,又主持全國性的基督教廣播節目,影響力廣泛。我查看了亞馬遜網站,有不少他的粉絲給予這本書挺不錯的評論。對這種政治火藥味十足的書,恐怕是沒有人願意在那裏發言反對或辯論甚麼。
不過福音聯盟網站有人為這本書寫了一篇書評,我把大意記在這裡。Steve Batman牧師為讀這本書的人提出四項警告:
第一,請注意尊重歷史的準確性。Metaxas說希特勒時代出了一位德國牧師和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大聲疾呼勇敢反對邪惡的希特勒政府,好像值得福音派基督徒效法。可是,潘霍華牧師在神學上完全不同於福音派,Metaxas希望潘霍華能夠啟發基督徒,起來抵制教會的政治左翼敵人,但潘霍華當時抵制的是教會的政治右翼敵人--希特勒那時並不是提倡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當作猶太人的陰謀來反對。反對異端是可以的,但別忘了異端可以來自任何方向(極右也很危險)。
第二,政治規勸需要有原則,不可不擇手段。Metaxas覺得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只要某個政客能夠幫助人,他說些假話甚至被指責犯罪也無妨,可以選他上台!這是很有問題的。基督教倫理的確辯論何時、何地、如何欺騙與動用暴力,但Metaxas對這個議題做膚淺和簡單化處理很危險,你決不想把永生神教會真理的柱石換成謊言煽動。
第三,請你仰望大牧人耶穌和使徒,不要仰望潘霍華作自己的標準。Metaxas指責那些沒有參與支持川普主義運動的牧師與神學家,就是那些眾人一向敬重的人,為懦弱、膽小懼怕、不夠潘霍華氣概。「如果Rick Warren,、Andy Stanley、和Tim Keller都是希特勒所喜歡的那種牧師,你要怎麼?」這樣的話豈不是造成誹謗和分裂?把政治團結看得比堅持教義還重要。
第四,信徒尊重忠心事奉主的教牧工作是好的。美國有沒有膽小懦弱的牧師呢?一定有,可你不能一概而論。Metaxas有一章專門寫牧師們把傳福音工作當作唯一重要的工作,是一種「拜偶像」。他很掛心為了傳福音而免談政治的問題,但Batman牧師說,應該掛心的恐怕是很多人用政治作藉口不傳福音。那些積極告訴人如何投票的人,如果同時也積極講耶穌是有公平公義、有仁愛的主,那麼真正的大復興恐怕早就來到了。
宣講倡導生命很好,可講講基督教國家主義的陷阱也很好啊。敢於拒絕從事Metaxas所號召的公開參與政黨活動,拒絕受到壓力在講台上傳播某些政治陰謀論,這也是需要勇氣的。聽說尼克松總統(川普也一樣)很會操控教會領袖就範,而領袖本來是最了解腐敗人性的,偏偏很多都表現得屈從政治壓力被玩弄。這難道不是教訓嗎?
Metaxas的話相當聳人聽聞:美國教會目前的政治上不發聲,尤其牧師們不表態,顯出是罪過。要知道,Metaxas出版過不少基督教兒童暢銷書,又主持全國性的基督教廣播節目,影響力廣泛。我查看了亞馬遜網站,有不少他的粉絲給予這本書挺不錯的評論。對這種政治火藥味十足的書,恐怕是沒有人願意在那裏發言反對或辯論甚麼。
不過福音聯盟網站有人為這本書寫了一篇書評,我把大意記在這裡。Steve Batman牧師為讀這本書的人提出四項警告:
第一,請注意尊重歷史的準確性。Metaxas說希特勒時代出了一位德國牧師和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大聲疾呼勇敢反對邪惡的希特勒政府,好像值得福音派基督徒效法。可是,潘霍華牧師在神學上完全不同於福音派,Metaxas希望潘霍華能夠啟發基督徒,起來抵制教會的政治左翼敵人,但潘霍華當時抵制的是教會的政治右翼敵人--希特勒那時並不是提倡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當作猶太人的陰謀來反對。反對異端是可以的,但別忘了異端可以來自任何方向(極右也很危險)。
第二,政治規勸需要有原則,不可不擇手段。Metaxas覺得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只要某個政客能夠幫助人,他說些假話甚至被指責犯罪也無妨,可以選他上台!這是很有問題的。基督教倫理的確辯論何時、何地、如何欺騙與動用暴力,但Metaxas對這個議題做膚淺和簡單化處理很危險,你決不想把永生神教會真理的柱石換成謊言煽動。
第三,請你仰望大牧人耶穌和使徒,不要仰望潘霍華作自己的標準。Metaxas指責那些沒有參與支持川普主義運動的牧師與神學家,就是那些眾人一向敬重的人,為懦弱、膽小懼怕、不夠潘霍華氣概。「如果Rick Warren,、Andy Stanley、和Tim Keller都是希特勒所喜歡的那種牧師,你要怎麼?」這樣的話豈不是造成誹謗和分裂?把政治團結看得比堅持教義還重要。
第四,信徒尊重忠心事奉主的教牧工作是好的。美國有沒有膽小懦弱的牧師呢?一定有,可你不能一概而論。Metaxas有一章專門寫牧師們把傳福音工作當作唯一重要的工作,是一種「拜偶像」。他很掛心為了傳福音而免談政治的問題,但Batman牧師說,應該掛心的恐怕是很多人用政治作藉口不傳福音。那些積極告訴人如何投票的人,如果同時也積極講耶穌是有公平公義、有仁愛的主,那麼真正的大復興恐怕早就來到了。
宣講倡導生命很好,可講講基督教國家主義的陷阱也很好啊。敢於拒絕從事Metaxas所號召的公開參與政黨活動,拒絕受到壓力在講台上傳播某些政治陰謀論,這也是需要勇氣的。聽說尼克松總統(川普也一樣)很會操控教會領袖就範,而領袖本來是最了解腐敗人性的,偏偏很多都表現得屈從政治壓力被玩弄。這難道不是教訓嗎?
Monday, November 21, 2022
有缺陷的美國民主制度
有一名外國的新聞評論員就美國選舉制度存在的問題發表觀點評論文章。
Belén Fernández主要是針對美國大佬黨出現了一些除非是自己勝選,不接受選舉結果的候選人,我們的選舉體制居然允許,她認為是很大的失敗。當然目前的選舉制度還有其它缺點,比如有些州計票太慢,個別還需要另外的決賽等等,這類問題比較起來算是小事。
選舉結果遲遲不能確定可能會給某些人機會去否認選舉結果,因為很多人會奇怪:計票怎麼會那麼緩慢呢?希望沒有人在背後做甚麼手腳。當然,絕大多數選區都能比較快地確定結果,比如選舉日當晚就知道共和黨所預計的「紅潮」沒有出現,絕大多數川普所支持、否認2020大選結果的新候選人都落選,然而在位的挺川普候選人卻大多連任了--雖然他們宣稱不信任選舉系統,似乎相信2020年所謂的「舞弊」問題並沒有解決。
但是畢竟,重要的選舉是陸續出現的:投票後第5天才知道民主黨將繼續以多數派地位掌控參議院,第6天才知道最後一位競選州長職位的堅持川普主義人士落選,現在計票已超過10天,全國還有幾個眾議院席位沒有確定結果,只知道共和黨將以微弱多數勝選。
我們不知道在那些今年成功連任的共和黨人中,有多少願意在下次落選時宣布不接受選舉結果,所以2024年的選舉是有危險的。有個哈佛大學與悉尼大學合作的Electoral Integrity Project研究項目,再次把美國分數評為西方民主國家中最低的。美國選舉制度有些明顯的缺陷,這一百年來越來越引人注目了。
首先是贏得普選多數的候選人未必坐得上總統席位。舉個例子,2000年民主黨人Al Gore贏得普選多數票。然後佛州的選舉結果懸而未決多日,全國矚目選舉團代表問題,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將那年的選舉結果判給了布什,他後來因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而名聲大噪。2016年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柯林頓夫人贏得普選多數,然而因為選舉團代表票數不夠--一個奴隸制度遺留的問題--輸給川普。選舉團是個確保不民主,讓當年的畜奴州候選人能夠當選的機制。選舉團詳情請點擊鏈接參考。
其次是允許各州不公正劃分選區的問題,叫做gerrymandering。這是個非美國莫屬的特殊問題:各州立法機構都有黨派傾向,他們每10年可以根據人口變化重新劃分選區一次。他們能夠利用奇怪的選區形狀把可能投給對方黨派的選票「稀釋」或「集中」,讓他們獲得較少的州內代表票數。
還有個莫名其妙的競選財務制度,大量資金流入競選過程,那些款項本來可以用作醫療保健、建造便宜住房、投入教育等等公益項目,不是嗎?年復一年,美國人不喜歡繳納稅金,但是捐贈給競選活動卻沒有人表示介意--那些錢大部分是做競選廣告吧?在通貨膨漲,很多普通美國人在掙扎時,富人和大型企業繼續大力購買政治影響力,聯邦和各州預計在今年的中期選舉中支出$167億美元,無人表示異議。
然後是允許國會議員買賣和他們工作有關係的股票。知道某項立法會使某些企業發展、而令另外一些企業縮減?太好了,在這些法律通過之前給親友通風報信,確保他們的投資有盈無虧!
再就是參議員比例失調的問題,懷俄明州的58萬居民與加州的3900萬居民同樣有兩名代表。知道嗎?這種安排起初是為有利於保護白人地主的權利而設計的。人人都能夠投出平等一票的理想尚未實現,美國歷史上黑人參議員總共沒有超過11名,現在這一屆參議院的100人當中只有3位黑人,而黑人人口佔了總人口的13.6%呢。
美國憲法中說國家由「我們人民」來治理,這肯定是很好的理想。但你不能不承認,我們現行的制度在上述方面妨礙人民的治理。人民可以定期參加投票很好也很重要,但上述缺陷幾乎把選舉變成了象徵性的民主活動。現在咱們只要能夠把所看見的不稱職官員選下去,你就還有希望制衡某些一手遮天的行為。可一旦有高層領導人上任後能夠用權改動法律保護自己可以不下台,甚至不惜動員武裝民兵,這民主就失敗了。
2020年以後,據說有三分之二的共和黨人聲稱是川普,而不是拜登實際勝選。好幾個共和黨主政的州積極施行限制選民投票的政策,諸如減少投票站,讓某些選民投票很不方便甚至很辛苦,這顯然不是促進民主選舉,而是剝奪「我們人民」的選舉權了。咱們現在必須思考如何儘快實施改進的問題,不能等到無法把某些人趕下台的那天。
外國人評論美國體制的缺陷固然容易,這些都是美國媒體公開的報道,不是造謠。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國家自己是很不民主的。Qatar啦,China啦,他們的媒體喜歡講論美國體制的缺點,或許是因為不敢講論自己的國家。
按照Wurzberg大學的2020年民主指數,北歐和西歐國家名列前茅,美國排在第36名,屬於有缺陷的民主制。2022年美國是進步了還是退後了呢?有了川普煽動的J6事件和共和黨的合作助瀾,肯定是比較危險了。
Fernández評論的不錯,美國領導層已經知道我們的制度有幾方面需要完善,只是我們必須依靠協商推進,沒有獨裁發令。
選舉結果遲遲不能確定可能會給某些人機會去否認選舉結果,因為很多人會奇怪:計票怎麼會那麼緩慢呢?希望沒有人在背後做甚麼手腳。當然,絕大多數選區都能比較快地確定結果,比如選舉日當晚就知道共和黨所預計的「紅潮」沒有出現,絕大多數川普所支持、否認2020大選結果的新候選人都落選,然而在位的挺川普候選人卻大多連任了--雖然他們宣稱不信任選舉系統,似乎相信2020年所謂的「舞弊」問題並沒有解決。
但是畢竟,重要的選舉是陸續出現的:投票後第5天才知道民主黨將繼續以多數派地位掌控參議院,第6天才知道最後一位競選州長職位的堅持川普主義人士落選,現在計票已超過10天,全國還有幾個眾議院席位沒有確定結果,只知道共和黨將以微弱多數勝選。
我們不知道在那些今年成功連任的共和黨人中,有多少願意在下次落選時宣布不接受選舉結果,所以2024年的選舉是有危險的。有個哈佛大學與悉尼大學合作的Electoral Integrity Project研究項目,再次把美國分數評為西方民主國家中最低的。美國選舉制度有些明顯的缺陷,這一百年來越來越引人注目了。
首先是贏得普選多數的候選人未必坐得上總統席位。舉個例子,2000年民主黨人Al Gore贏得普選多數票。然後佛州的選舉結果懸而未決多日,全國矚目選舉團代表問題,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將那年的選舉結果判給了布什,他後來因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而名聲大噪。2016年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柯林頓夫人贏得普選多數,然而因為選舉團代表票數不夠--一個奴隸制度遺留的問題--輸給川普。選舉團是個確保不民主,讓當年的畜奴州候選人能夠當選的機制。選舉團詳情請點擊鏈接參考。
其次是允許各州不公正劃分選區的問題,叫做gerrymandering。這是個非美國莫屬的特殊問題:各州立法機構都有黨派傾向,他們每10年可以根據人口變化重新劃分選區一次。他們能夠利用奇怪的選區形狀把可能投給對方黨派的選票「稀釋」或「集中」,讓他們獲得較少的州內代表票數。
還有個莫名其妙的競選財務制度,大量資金流入競選過程,那些款項本來可以用作醫療保健、建造便宜住房、投入教育等等公益項目,不是嗎?年復一年,美國人不喜歡繳納稅金,但是捐贈給競選活動卻沒有人表示介意--那些錢大部分是做競選廣告吧?在通貨膨漲,很多普通美國人在掙扎時,富人和大型企業繼續大力購買政治影響力,聯邦和各州預計在今年的中期選舉中支出$167億美元,無人表示異議。
然後是允許國會議員買賣和他們工作有關係的股票。知道某項立法會使某些企業發展、而令另外一些企業縮減?太好了,在這些法律通過之前給親友通風報信,確保他們的投資有盈無虧!
再就是參議員比例失調的問題,懷俄明州的58萬居民與加州的3900萬居民同樣有兩名代表。知道嗎?這種安排起初是為有利於保護白人地主的權利而設計的。人人都能夠投出平等一票的理想尚未實現,美國歷史上黑人參議員總共沒有超過11名,現在這一屆參議院的100人當中只有3位黑人,而黑人人口佔了總人口的13.6%呢。
美國憲法中說國家由「我們人民」來治理,這肯定是很好的理想。但你不能不承認,我們現行的制度在上述方面妨礙人民的治理。人民可以定期參加投票很好也很重要,但上述缺陷幾乎把選舉變成了象徵性的民主活動。現在咱們只要能夠把所看見的不稱職官員選下去,你就還有希望制衡某些一手遮天的行為。可一旦有高層領導人上任後能夠用權改動法律保護自己可以不下台,甚至不惜動員武裝民兵,這民主就失敗了。
2020年以後,據說有三分之二的共和黨人聲稱是川普,而不是拜登實際勝選。好幾個共和黨主政的州積極施行限制選民投票的政策,諸如減少投票站,讓某些選民投票很不方便甚至很辛苦,這顯然不是促進民主選舉,而是剝奪「我們人民」的選舉權了。咱們現在必須思考如何儘快實施改進的問題,不能等到無法把某些人趕下台的那天。
外國人評論美國體制的缺陷固然容易,這些都是美國媒體公開的報道,不是造謠。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國家自己是很不民主的。Qatar啦,China啦,他們的媒體喜歡講論美國體制的缺點,或許是因為不敢講論自己的國家。
按照Wurzberg大學的2020年民主指數,北歐和西歐國家名列前茅,美國排在第36名,屬於有缺陷的民主制。2022年美國是進步了還是退後了呢?有了川普煽動的J6事件和共和黨的合作助瀾,肯定是比較危險了。
Fernández評論的不錯,美國領導層已經知道我們的制度有幾方面需要完善,只是我們必須依靠協商推進,沒有獨裁發令。
Saturday, November 19, 2022
現代信息戰已經打響
傳道書1章9節:「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都是虛空...。」不過,你如果以為聖經說人類不會學習也不會進步和發明,或教導你行善作惡是否聽從上帝都無所謂,那就錯了,因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是有特別期待的。傳道書正是談論人的智慧與學習,要你從各個角度和時空看問題。
信息戰,就是充分體現我們當代的真假善惡美醜之戰,要迷惑爭奪人群的靈魂。在美國,J6暴亂只是信息戰的第一仗。那天,一種無法無天的心態導致了闖國會大廈、威脅弔死副總統的事件,這是19世紀內戰結束以來對民主體制的最嚴重攻擊。但這僅僅是預告了以後的日子。
有一位曾經承包國家安全局工作的前空軍技術官Denver Riggleman,在2019年第一次當選為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他最近出版一本書《The Breach》,立即成為暢銷和得到好評。在這本書中,他對匿名者Q的陰謀論運動首次發出警報。在J6事件特別委員會調查中,他作為高級技術顧問為讀者提供了的許多幕後花絮,揭示出整個推翻選舉陰謀的意圖和範圍,和許多未曾發表的主要政治人物的短訊文本,以及川普白宮與好鬥的極端主義團體聯繫的細節,令人震驚。
22年1月6日的白宮電話紀錄缺了將近八個小時。但Riggleman負責發掘Mark Meadows已經交出的短訊文本,分析數據,展示出新型信息戰的輪廓。他講述許多爆炸性發現是如何發現的,並分享了他在川普任內的共和黨執政期所得到的許多啟發。
憑藉來自極右翼運動內部和勇敢的調查團隊前線的獨特見解,Riggleman展示了我們的民主體制如何在虛假信息和真相之間僥倖懸吊。這本書讓人瞥見J6特別調查委員會內部運作,清楚觀察到美國共和制所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如何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生存下來。
下面是Riggleman先生就他的調查工作接受電視節目訪談。
J6暴亂是如何發展和吞蝕了共和黨的呢?Riggleman說他們所利用的得力武器之一就是傳播匿名者Q陰謀論。他們預先受到了白人至上的反平等、反民主理念侵蝕,所以某些政治陰謀論就很容易變成合他們口味的工具。
信息戰,就是充分體現我們當代的真假善惡美醜之戰,要迷惑爭奪人群的靈魂。在美國,J6暴亂只是信息戰的第一仗。那天,一種無法無天的心態導致了闖國會大廈、威脅弔死副總統的事件,這是19世紀內戰結束以來對民主體制的最嚴重攻擊。但這僅僅是預告了以後的日子。
有一位曾經承包國家安全局工作的前空軍技術官Denver Riggleman,在2019年第一次當選為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他最近出版一本書《The Breach》,立即成為暢銷和得到好評。在這本書中,他對匿名者Q的陰謀論運動首次發出警報。在J6事件特別委員會調查中,他作為高級技術顧問為讀者提供了的許多幕後花絮,揭示出整個推翻選舉陰謀的意圖和範圍,和許多未曾發表的主要政治人物的短訊文本,以及川普白宮與好鬥的極端主義團體聯繫的細節,令人震驚。
22年1月6日的白宮電話紀錄缺了將近八個小時。但Riggleman負責發掘Mark Meadows已經交出的短訊文本,分析數據,展示出新型信息戰的輪廓。他講述許多爆炸性發現是如何發現的,並分享了他在川普任內的共和黨執政期所得到的許多啟發。
憑藉來自極右翼運動內部和勇敢的調查團隊前線的獨特見解,Riggleman展示了我們的民主體制如何在虛假信息和真相之間僥倖懸吊。這本書讓人瞥見J6特別調查委員會內部運作,清楚觀察到美國共和制所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如何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生存下來。
下面是Riggleman先生就他的調查工作接受電視節目訪談。
J6暴亂是如何發展和吞蝕了共和黨的呢?Riggleman說他們所利用的得力武器之一就是傳播匿名者Q陰謀論。他們預先受到了白人至上的反平等、反民主理念侵蝕,所以某些政治陰謀論就很容易變成合他們口味的工具。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22
電視人物參選的好處
競選亞利桑那州州長的共和黨候選人Kari Lake落選了,她輸給民主黨候選人Katie Hobbs。因為她在競選期間曾宣告說「上帝站在我們這邊」,所以遭到很多嘲笑。這人是川普所支持的,她講基督徒的語言。但是你聽她自己的見證,她可能只是這兩年才學會的--多年離開天主教家庭信仰,新冠大流行以後去到路德會?
前總統奧巴馬:「Kari曾在2016年對我進行訪談--她當時是一位地方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我記得我沒想到她是這種人,既會推廣已被證實為無效的治療新冠假偏方,又會承諾要宣告美國南方邊境被移民「入侵」,還會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宣傳2020年的總統大選被民主黨偷去。我猜想那些後來的事情發生是因為她覺得很方便,大概是得到全國矚目吧。你看,如果我們的競選資格就是上過電視,那她當然可以嘗試,沒壞處嘛!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一招很靈!」
不過,伶牙俐齒、打扮光鮮在電視上評論報導過政治事件,真的就可以做州長了嗎?Lake女士選擇了接受電視訪問、卻不回答記者問題的策略,這很奇怪。也許她過往的節目可以作參考,亞利桑那州這次有將近一半的選票投給她呢。
說某些人想要聽的話,「上帝站在我們這邊」,別人分不清楚她是在表演呢,還是真的?不過,很多人肯定希望上帝真的站在她那邊。但不願對答已經不是個好兆頭,露出僅僅是演員的馬腳。
保羅吩咐眾教會:但凡聽先知講道,其餘的人就當慎思明辨。這慎思明辨需要批判性思維的技巧,拒絕盲信。有電視人物參加政治競選,好處是他/她可能留下很多發言紀錄,或許你也有印象,可供評估。(別忘了,川普從前也是電視人物,當選後總統風範怎麼也演出不來。)
前總統奧巴馬:「Kari曾在2016年對我進行訪談--她當時是一位地方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我記得我沒想到她是這種人,既會推廣已被證實為無效的治療新冠假偏方,又會承諾要宣告美國南方邊境被移民「入侵」,還會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宣傳2020年的總統大選被民主黨偷去。我猜想那些後來的事情發生是因為她覺得很方便,大概是得到全國矚目吧。你看,如果我們的競選資格就是上過電視,那她當然可以嘗試,沒壞處嘛!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一招很靈!」
不過,伶牙俐齒、打扮光鮮在電視上評論報導過政治事件,真的就可以做州長了嗎?Lake女士選擇了接受電視訪問、卻不回答記者問題的策略,這很奇怪。也許她過往的節目可以作參考,亞利桑那州這次有將近一半的選票投給她呢。
說某些人想要聽的話,「上帝站在我們這邊」,別人分不清楚她是在表演呢,還是真的?不過,很多人肯定希望上帝真的站在她那邊。但不願對答已經不是個好兆頭,露出僅僅是演員的馬腳。
保羅吩咐眾教會:但凡聽先知講道,其餘的人就當慎思明辨。這慎思明辨需要批判性思維的技巧,拒絕盲信。有電視人物參加政治競選,好處是他/她可能留下很多發言紀錄,或許你也有印象,可供評估。(別忘了,川普從前也是電視人物,當選後總統風範怎麼也演出不來。)
Monday, November 14, 2022
能源危機:綠色工業進或退?
本文內容來自專家資訊網站的文章:How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Is Pressing Countries。
一年一度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正在埃及進行,各國政府官員在那裡討論如何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這些項目費用方面互相合作。
二月份開始的俄烏戰爭對這些努力是個很大的干擾,因為俄國是傳統化石燃料的出口大國,它發動侵略是歐洲國家要制裁的,不然就可能變成俄國下一個侵略目標。但是歐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俄國能源,制裁必然引起世界上的能源短缺。
隨著冬季到來,歐洲國家燃油供暖需求增加,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就因為供應短缺而升高了。在俄國截斷運輸管道之後,他們到其它國家採購,甚至多出錢從其它途徑運油罐來。於是有的國家重新啟動了燃煤的火電站,還有的尋求增加化石燃料的開採,包括開採非洲。--所有這些臨時的努力都與去年制定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相衝突。
那麼巴黎氣候協定對世界所設的阻止升溫長遠目標還能夠達到嗎?恐怕不能了。今年氣候峰會的一個焦點是富裕國家對中低收入國家的承諾,支持他們建設清潔能源系統。如果不能履行承諾,那麼氣候目標肯定無法達到。
Dayton大學教授Robert Brecha教授和別國官員復查和更新先前的計劃,說各國對能源危機的反應是不同的。歐洲國家正在加快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計劃,越快越好,這場能源危機推動了緊迫感。
Brecha教授說,但現化石燃料在世界能源中仍然占了80%。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國際貿易把不缺少能源供應的地區價格也提高了,比如美國,是世界上液態天然氣的最大出口國。
由於短缺導,歐洲國家爭相尋找化石燃料的供應商,提出幫助非洲國家生產更多的天然氣啊,討好獨裁政權啊。拜登政府敦促美國企業開採更多石油和天然氣,還試圖向沙特阿拉伯施壓以生產更多石油。
然而,歐洲的可再生能源供應正在不斷增長,這對於緩解能源危機有幫助。歐盟已有四分之一的電力來自太陽能和風能,避免了幾十億歐元的化石燃料成本。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對清潔能源轉型的投資在2022年增長了大概16%。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比較大,他們的情況和富裕的歐盟國家不同。這些低收入國家程度不同地依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遇到俄國發動戰爭,不光能源價格提高了,糧油出口還減少了,叫苦不迭。
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急劇下降,現在已經是大多數地區最便宜的能源,右圖示出各種能源發電的成本。但發展中國家在擴大清潔電力供應方面的進展卻因戰爭而受挫。他們的借貸成本隨著各國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貨膨脹,建設清潔能源的成本增加。
作為《巴黎協定》的一部分,富裕國家本應兌現每年為氣候融資提供$1000億美元的承諾,但實際提供的款項是不足的。這些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天停頓不前,能源就一天還要繼續依賴污染排放嚴重的傳統能源。富裕國家可以立即增加撥款投資,而低收入國家無法自己搞這類新型能源建設。
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有自己的化石燃料資源,而且非洲的一些國家一直在呼籲增加產量。他們如果沒有可持續綠色能源替代品,而且富裕國家爭相使用他們的化石燃料,他們只好繼續開發,得到重要的財政來源,例如坦桑尼亞能源部長在氣候峰會上告訴記者,他們與國際石油巨頭Shell即將簽署$4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協議。雖然有一時的貿易利益,但這類項目為將來帶來建設綠色能源的挑戰。
目前的綠色能源技術已漸趨成熟,鼓勵在非洲建設新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大概在中短期內專門用於供應歐洲),可能有助於緩解一些近期的能源供應短缺,但這些客戶的燃料需求會有多長時間?這些收入中有多少將使這些國家的人民受益?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即使沒有更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到2030年天然氣需求要趨於平穩,石油和煤炭需求會下降。現在為了短期供應而在貧窮國家建設的傳統能源項目會對這些國家造成極大的傷害。
近年來,世界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進展,十年前預期的最嚴重變暖狀況現在似乎不會發生了。但每十分之一攝氏度都會影響到全球變暖的程度,氣候變化的成本難以計算。氣候峰會的成果將表明國際社會是否願意加速向綠色能源過渡。
二月份開始的俄烏戰爭對這些努力是個很大的干擾,因為俄國是傳統化石燃料的出口大國,它發動侵略是歐洲國家要制裁的,不然就可能變成俄國下一個侵略目標。但是歐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俄國能源,制裁必然引起世界上的能源短缺。
隨著冬季到來,歐洲國家燃油供暖需求增加,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就因為供應短缺而升高了。在俄國截斷運輸管道之後,他們到其它國家採購,甚至多出錢從其它途徑運油罐來。於是有的國家重新啟動了燃煤的火電站,還有的尋求增加化石燃料的開採,包括開採非洲。--所有這些臨時的努力都與去年制定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相衝突。
那麼巴黎氣候協定對世界所設的阻止升溫長遠目標還能夠達到嗎?恐怕不能了。今年氣候峰會的一個焦點是富裕國家對中低收入國家的承諾,支持他們建設清潔能源系統。如果不能履行承諾,那麼氣候目標肯定無法達到。
Dayton大學教授Robert Brecha教授和別國官員復查和更新先前的計劃,說各國對能源危機的反應是不同的。歐洲國家正在加快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計劃,越快越好,這場能源危機推動了緊迫感。
Brecha教授說,但現化石燃料在世界能源中仍然占了80%。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國際貿易把不缺少能源供應的地區價格也提高了,比如美國,是世界上液態天然氣的最大出口國。
由於短缺導,歐洲國家爭相尋找化石燃料的供應商,提出幫助非洲國家生產更多的天然氣啊,討好獨裁政權啊。拜登政府敦促美國企業開採更多石油和天然氣,還試圖向沙特阿拉伯施壓以生產更多石油。
然而,歐洲的可再生能源供應正在不斷增長,這對於緩解能源危機有幫助。歐盟已有四分之一的電力來自太陽能和風能,避免了幾十億歐元的化石燃料成本。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對清潔能源轉型的投資在2022年增長了大概16%。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比較大,他們的情況和富裕的歐盟國家不同。這些低收入國家程度不同地依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遇到俄國發動戰爭,不光能源價格提高了,糧油出口還減少了,叫苦不迭。
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急劇下降,現在已經是大多數地區最便宜的能源,右圖示出各種能源發電的成本。但發展中國家在擴大清潔電力供應方面的進展卻因戰爭而受挫。他們的借貸成本隨著各國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貨膨脹,建設清潔能源的成本增加。
作為《巴黎協定》的一部分,富裕國家本應兌現每年為氣候融資提供$1000億美元的承諾,但實際提供的款項是不足的。這些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天停頓不前,能源就一天還要繼續依賴污染排放嚴重的傳統能源。富裕國家可以立即增加撥款投資,而低收入國家無法自己搞這類新型能源建設。
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有自己的化石燃料資源,而且非洲的一些國家一直在呼籲增加產量。他們如果沒有可持續綠色能源替代品,而且富裕國家爭相使用他們的化石燃料,他們只好繼續開發,得到重要的財政來源,例如坦桑尼亞能源部長在氣候峰會上告訴記者,他們與國際石油巨頭Shell即將簽署$4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協議。雖然有一時的貿易利益,但這類項目為將來帶來建設綠色能源的挑戰。
目前的綠色能源技術已漸趨成熟,鼓勵在非洲建設新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大概在中短期內專門用於供應歐洲),可能有助於緩解一些近期的能源供應短缺,但這些客戶的燃料需求會有多長時間?這些收入中有多少將使這些國家的人民受益?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即使沒有更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到2030年天然氣需求要趨於平穩,石油和煤炭需求會下降。現在為了短期供應而在貧窮國家建設的傳統能源項目會對這些國家造成極大的傷害。
近年來,世界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進展,十年前預期的最嚴重變暖狀況現在似乎不會發生了。但每十分之一攝氏度都會影響到全球變暖的程度,氣候變化的成本難以計算。氣候峰會的成果將表明國際社會是否願意加速向綠色能源過渡。
Saturday, November 12, 2022
出現在教會的認知扭曲
前幾天我評論了一位牧師為川普先生禱告的事。仔細看看他的禱告詞,我相信那位牧師不是獨特的。一年前我曾經列出認知扭曲的各種跡象,今天我看見有人列出自己在教會學到的10條扭曲概念,覺得大家,尤其是所謂的「保守派」基督徒,都有必要再對照衡量一下自己。你或你周圍的基督徒朋友中,有哪些認知扭曲?
第1條是把錯誤放大,強調消極因素。證明自己接受原罪教義嘛,人人都犯了罪變成成個個都是壞人。很多聖詩和讚美詩都強調這一點,好像自己越壞,上帝的恩典越奇異。時間久了,信徒們變得很難相信自己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或基督能活在自己裡面。
第2條是過度使用「應該」,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加在別人之上。除了知道別人應該如何,還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結果產生一大堆指責、罪咎感、羞恥感、擔心懼怕。
第3條是黑白式思惟,凡事論斷。一件事、一個人要麼好,要麼壞,要麼神聖,要麼邪惡,沒有中間地帶。這就形成了美國教會獨特的我們/他們文化圈子,容易產生分歧。
第4條是無意中採用雙重標準,對自己是一套,對別人是另一套。自己犯錯有藉口,看見別人的錯誤卻很少開恩饒恕。
第5條是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對那些不幸落入困境的人缺乏同情,甚至相信是上帝命定。很多基督徒看見無家人士或中美洲來的氣候難民,或者看見低收入家庭,很少思考自己能夠如何幫助這些人。
第6條是相信自己或其他人對發生完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有過錯。這條與第1條有很大關係,無論甚麼時候看見災害或壞事發生,總是首先想到哲學原因,以為是人的罪過引起的。
第7條是以為無能為力,指望別人改變來滿足自己所設立的標準。這條與第2條有關,要求別人應該這樣或那樣。
第8條是從來不認錯,在被人指出某種思想明顯不符合聖經時,仍然固執地堅信自己的觀點一貫正確。
第9條是遇見挫敗檢討自己,遇見成功歸榮耀給上帝。這是因為相信了第1條,自己除了渺小還很壞,怎麼可能成功呢?看上去謙虛,可別人也一樣,那人失敗是他自己有問題,成功當然是上帝安排。
第1條是把錯誤放大,強調消極因素。證明自己接受原罪教義嘛,人人都犯了罪變成成個個都是壞人。很多聖詩和讚美詩都強調這一點,好像自己越壞,上帝的恩典越奇異。時間久了,信徒們變得很難相信自己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或基督能活在自己裡面。
第2條是過度使用「應該」,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加在別人之上。除了知道別人應該如何,還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結果產生一大堆指責、罪咎感、羞恥感、擔心懼怕。
第3條是黑白式思惟,凡事論斷。一件事、一個人要麼好,要麼壞,要麼神聖,要麼邪惡,沒有中間地帶。這就形成了美國教會獨特的我們/他們文化圈子,容易產生分歧。
第4條是無意中採用雙重標準,對自己是一套,對別人是另一套。自己犯錯有藉口,看見別人的錯誤卻很少開恩饒恕。
第5條是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對那些不幸落入困境的人缺乏同情,甚至相信是上帝命定。很多基督徒看見無家人士或中美洲來的氣候難民,或者看見低收入家庭,很少思考自己能夠如何幫助這些人。
第6條是相信自己或其他人對發生完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有過錯。這條與第1條有很大關係,無論甚麼時候看見災害或壞事發生,總是首先想到哲學原因,以為是人的罪過引起的。
第7條是以為無能為力,指望別人改變來滿足自己所設立的標準。這條與第2條有關,要求別人應該這樣或那樣。
第8條是從來不認錯,在被人指出某種思想明顯不符合聖經時,仍然固執地堅信自己的觀點一貫正確。
第9條是遇見挫敗檢討自己,遇見成功歸榮耀給上帝。這是因為相信了第1條,自己除了渺小還很壞,怎麼可能成功呢?看上去謙虛,可別人也一樣,那人失敗是他自己有問題,成功當然是上帝安排。
Thursday, November 10, 2022
颶風對沿海水下生態的破壞
今年9月28日的4級颶風Ian給佛州及其附近的沿海水域帶來了廣泛的破壞。
颶風登陸時的最大風速為每小時150英里,導致Myers堡海灘北部發生15英尺高的暴雨潮。至少120人喪生,大部分都在佛州,保險公司估計潛在損失高達$600億美元。然而,這場風暴對附近水下區域的破壞程度和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不清楚。
佛州海洋研究所、佛州海灣海岸大學(FGCU)和Sanibel-Captiva保護基金會(SCCF)合作努力進行為期6天的勘查,研究人員確定這場颶風還摧毀了人造珊瑚礁,並加速了赤潮的發生。赤潮就是殺死魚類和鳥類的有害藻類與浮游生物大量增殖,讓整片海水發紅。
科學家們知道,赤潮經常跟隨著颶風發生,因為大量的陸上污染水通常在風暴過後溢出,流入海洋。這些污染使藻類得到肥料,引起爆發性的增殖。例如,2018年的赤潮惡化很可能是颶風Irma和Maria引起的。
SCCF和FGCU的研究人員從佛州墨西哥灣西南沿岸2到12英里的大約50個地點採集樣本。他們發現了許多變色區域,這些區域現已被佛州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FWC)確認為赤潮爆發。他們還確定了Ian對這些區域其它一些海洋棲息生物的衝擊,比如依靠海草為食的海牛。
據美聯社報導,佛州海洋保護協會的主任JP Brooker說:「佛州正處於十字路口,海牛的死亡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去年一年就死了982隻,超過歷年的累計。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首位,佛州的各級領導人要投資在改善水質,以保護海牛的自然棲息地。」
SCCF海洋實驗室主任Eric Milbrandt說,赤潮的出現比過往的FWC樣本更廣泛,區域向南延伸。我們能夠表徵Ian到來之前和之後的近岸海洋狀況,從而更好地了解赤潮爆發現象。
關於颶風對珊瑚礁和海生物的衝擊,Sanibel & Captiva群島商會主席Calli Johnson也參加了這次勘查,記錄了水下棲息狀況。她是FGCU的安全潛水官,和家人住在這一區一個多世紀,非常了解該地區。
她說,「颶風的影響在水上和水下都可以看到,離岸30英里的人工珊瑚礁曾經生機勃勃,颶風過後成了水下災難現場,只剩下游走後能夠回來的魚。
情況雖然嚴重,現在還有希望--我們最喜歡的食用魚還很多,但支持這些魚生長的更大系統已受到了嚴重衝擊。時間會證明這些魚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經濟,因為魚業和旅遊業都被這些水下災害衝擊了。」不少人看見環境衝擊了經濟才醒悟,可是科學界幾十年來早就在敲警鐘了。
有關佛州沿海地區的更多情況,請查看佛州的旅遊新聞,特別是Ian後重建的進度。
本文內容取自微軟新聞網的報導:Scientists Reveal The Underwater Damage Hurricane Ian Caused。文中沒有提到海面上升引起的問題,但冰川溶化引起的水面升高速度越來越快,1993年以來已加速一倍,巴基斯坦已經被大水淹沒了三分之一。
颶風登陸時的最大風速為每小時150英里,導致Myers堡海灘北部發生15英尺高的暴雨潮。至少120人喪生,大部分都在佛州,保險公司估計潛在損失高達$600億美元。然而,這場風暴對附近水下區域的破壞程度和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不清楚。
佛州海洋研究所、佛州海灣海岸大學(FGCU)和Sanibel-Captiva保護基金會(SCCF)合作努力進行為期6天的勘查,研究人員確定這場颶風還摧毀了人造珊瑚礁,並加速了赤潮的發生。赤潮就是殺死魚類和鳥類的有害藻類與浮游生物大量增殖,讓整片海水發紅。
科學家們知道,赤潮經常跟隨著颶風發生,因為大量的陸上污染水通常在風暴過後溢出,流入海洋。這些污染使藻類得到肥料,引起爆發性的增殖。例如,2018年的赤潮惡化很可能是颶風Irma和Maria引起的。
SCCF和FGCU的研究人員從佛州墨西哥灣西南沿岸2到12英里的大約50個地點採集樣本。他們發現了許多變色區域,這些區域現已被佛州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FWC)確認為赤潮爆發。他們還確定了Ian對這些區域其它一些海洋棲息生物的衝擊,比如依靠海草為食的海牛。
據美聯社報導,佛州海洋保護協會的主任JP Brooker說:「佛州正處於十字路口,海牛的死亡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去年一年就死了982隻,超過歷年的累計。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首位,佛州的各級領導人要投資在改善水質,以保護海牛的自然棲息地。」
SCCF海洋實驗室主任Eric Milbrandt說,赤潮的出現比過往的FWC樣本更廣泛,區域向南延伸。我們能夠表徵Ian到來之前和之後的近岸海洋狀況,從而更好地了解赤潮爆發現象。
關於颶風對珊瑚礁和海生物的衝擊,Sanibel & Captiva群島商會主席Calli Johnson也參加了這次勘查,記錄了水下棲息狀況。她是FGCU的安全潛水官,和家人住在這一區一個多世紀,非常了解該地區。
她說,「颶風的影響在水上和水下都可以看到,離岸30英里的人工珊瑚礁曾經生機勃勃,颶風過後成了水下災難現場,只剩下游走後能夠回來的魚。
情況雖然嚴重,現在還有希望--我們最喜歡的食用魚還很多,但支持這些魚生長的更大系統已受到了嚴重衝擊。時間會證明這些魚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經濟,因為魚業和旅遊業都被這些水下災害衝擊了。」不少人看見環境衝擊了經濟才醒悟,可是科學界幾十年來早就在敲警鐘了。
有關佛州沿海地區的更多情況,請查看佛州的旅遊新聞,特別是Ian後重建的進度。
本文內容取自微軟新聞網的報導:Scientists Reveal The Underwater Damage Hurricane Ian Caused。文中沒有提到海面上升引起的問題,但冰川溶化引起的水面升高速度越來越快,1993年以來已加速一倍,巴基斯坦已經被大水淹沒了三分之一。
Monday, November 7, 2022
取消選舉夜的公共活動?
由於美國選舉中出現一些候選人,明確地表示若不是自己當選就不會承認選舉結果,他們能夠效法川普的行徑,在落選時宣佈發生了舞弊並要求調查、暫停權力移交等等,我們都知道美國民主體制遇到了很大的威脅。並且因為目前體制還不是法西斯暴政,政府沒有甚麼簡單的辦法來解決這種威脅。
布魯金斯國家政策研究院的資深院士Elaine Kamarck博士,是有效公共管理中心的主任。她前幾天撰文,提出一個小小的策略,來減少因為不信任選舉結果而出現亂子的機會--這就是取消選舉夜舉辦慶祝聚會的習俗,因為現在選舉夜的計票結果一般都是很不完整的,尤其在競選激烈的地區是這樣。
新聞媒體在選舉夜一向大張旗鼓,除了隨時報導和更新計票結果,還對很多候選人的各種反應做出添油加醋的評論。無論你支持哪一位候選人,恐怕都會聽見讓你火冒三丈的言論。在計票完成之前,不給候選人這種煽動平台,或者不報導他們,可能是個好辦法。
現在的「選舉日」和「選舉夜」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自從新冠大流行以來,各州提前好幾個星期就開始投票。在2020年,為了防止病毒傳染和鼓勵選民提前投票,各州都設立多處的特定投票箱,只有30%的選民在選舉日那天去投票站排隊投票。
除了有很多人提前投票,大多數的州都有法律禁止提前開始計票,以防止先投票的結果影響到後面的投票。所有的選票一律在選舉日那天才開始計票,這對郵寄選票數量相對不大的情況下還好用,在2020年就出現問題了--30%的當日選票很快就完成計票,可是很多地區單看當日數據看不出來誰會勝選。
由於川普不知為甚麼在2020年忽然開始反對和污衊選民提前郵寄的選票,所以人們可以預計,提前投出的郵寄選票以民主黨居多。我注意到媒體在報告不完全的計票結果的同時,還報告了完成計票的百分比,讓那些計票暫時領先的候選人無法提前宣佈勝選。
川普自己投下了郵寄選票,卻一直在批評說郵寄選票是舞弊的來源。他可能是希望共和黨人都在選舉當日才投票,在當晚創造出自己的票數一時領先的現象,他好提前宣佈勝選。可惜雖然謠言四起,包括中國插手把幾萬投給川普的選票翻轉成投給拜登了,他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宣佈勝選。
既然選舉日當天無法得到選舉結果,反而給願意利用機會煽動選民的政客製造條件,干擾投票和計票過程,不如取消選舉夜的一切宣傳活動。至少你應該心中有數,在投票站關門之後的幾個小時之內,一切的媒體鼓譟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當然,我不知道美國能夠用甚麼辦法來改變傳統習慣。也許需要有人提出和通過新的禁令?但另一些人會說搞這些活動是他的自由。
布魯金斯國家政策研究院的資深院士Elaine Kamarck博士,是有效公共管理中心的主任。她前幾天撰文,提出一個小小的策略,來減少因為不信任選舉結果而出現亂子的機會--這就是取消選舉夜舉辦慶祝聚會的習俗,因為現在選舉夜的計票結果一般都是很不完整的,尤其在競選激烈的地區是這樣。
新聞媒體在選舉夜一向大張旗鼓,除了隨時報導和更新計票結果,還對很多候選人的各種反應做出添油加醋的評論。無論你支持哪一位候選人,恐怕都會聽見讓你火冒三丈的言論。在計票完成之前,不給候選人這種煽動平台,或者不報導他們,可能是個好辦法。
現在的「選舉日」和「選舉夜」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自從新冠大流行以來,各州提前好幾個星期就開始投票。在2020年,為了防止病毒傳染和鼓勵選民提前投票,各州都設立多處的特定投票箱,只有30%的選民在選舉日那天去投票站排隊投票。
除了有很多人提前投票,大多數的州都有法律禁止提前開始計票,以防止先投票的結果影響到後面的投票。所有的選票一律在選舉日那天才開始計票,這對郵寄選票數量相對不大的情況下還好用,在2020年就出現問題了--30%的當日選票很快就完成計票,可是很多地區單看當日數據看不出來誰會勝選。
由於川普不知為甚麼在2020年忽然開始反對和污衊選民提前郵寄的選票,所以人們可以預計,提前投出的郵寄選票以民主黨居多。我注意到媒體在報告不完全的計票結果的同時,還報告了完成計票的百分比,讓那些計票暫時領先的候選人無法提前宣佈勝選。
川普自己投下了郵寄選票,卻一直在批評說郵寄選票是舞弊的來源。他可能是希望共和黨人都在選舉當日才投票,在當晚創造出自己的票數一時領先的現象,他好提前宣佈勝選。可惜雖然謠言四起,包括中國插手把幾萬投給川普的選票翻轉成投給拜登了,他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宣佈勝選。
既然選舉日當天無法得到選舉結果,反而給願意利用機會煽動選民的政客製造條件,干擾投票和計票過程,不如取消選舉夜的一切宣傳活動。至少你應該心中有數,在投票站關門之後的幾個小時之內,一切的媒體鼓譟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當然,我不知道美國能夠用甚麼辦法來改變傳統習慣。也許需要有人提出和通過新的禁令?但另一些人會說搞這些活動是他的自由。
Saturday, November 5, 2022
關乎選舉權的罰款和付費
以下內容取自美國律師協會(ABA)所記的人權法歷史:Fines, Fees, and the Right to Vote。
投票權是民主的核心--讓政府可以聽見每個公民的聲音。所以,阻止某些人投票的努力應該是最重要的反民主手段。在吉姆克勞時代(Jim Crow是南方幾個州在奴隸解放後實現種族隔離的時代),有幾個州頒布了許多法律來阻止黑人投票,包括住房和財產限制、識字測驗和繳投票稅(poll taxes)。這對壓制投票非常有效,直到1965年聯邦通過了《投票權法》,這些歧視性法令才得到禁止。
你如果以為2020年美國人仍在與這類投票限制做鬥爭是不可思議,情況恰恰如此。現在有一種形式的投票稅在一些州還必須繳,就是不讓那些有罰款和費用尚未付清的人投票。ABA反對這類限制,他們試圖廢除這類地方法令的努力開始引起注意和支持。
荒謬的投票權簡史:1870年美國憲法第15修正案:「任何州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的奴役狀況而剝奪或剝奪美國公民的投票權。」當時有50多萬黑人成為新的選民,密西西比州做過奴隸的黑人數目超過了人口的一半。結果接下來的幾屆選舉南方有不少黑人官員上任,包括幾位副州長和州長。反彈很快出現了:1877年聯邦軍隊在結束重建時撤離南方,三K黨立即活躍起來,當時保守的民主黨得到政治權力,開始了吉姆克勞時代的立法,搞種族隔離和限制黑人公民的投票權。
1890年,密西西比州修改州憲法,明確提出要排除黑人的權利。因為不能直接限制黑人投票,他們設立間接的限制:一是規定選民必須繳納兩年的投票稅方可參與投票--南方有11個州搞了這類規定。二是搞英文考試,要求選民閱讀一段憲法,然後向郡書記官解釋那段話--這一下子就排除了60%的黑人,因為很多先前是奴隸的人不會閱讀。這種措施很奏效,到1890年,密西西比適齡投票的黑人只有6%註冊投票。路州也效法此道,1904年黑人註冊投票的人驟降為那裡8年前的10.3%。
法院站在立法院一遍,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這些限制性的政策。美國最高法院在聽審喬州一個投票稅案件時,判定「付投票稅不否定憲法第14號修正案(黑人也是公民)所保護的任何權利,州裡可在認為適當的情況下限制選舉權,不算歧視。」
直到1960年代,這些限制投票的法律才引起了正式的反對。1964年開始生效的第24修正案,規定「美國公民有權在任何初選或其他選舉中投票。...任何州不得因未繳納任何投票稅或其它稅款而拒絕或刪除投票註冊。」1965年的《投票權法案》開始禁止使用識字來筛減選民,並到少數族裔選民登記率低的重要地區建立了聯邦監督,授權聯邦調查任何投票稅事件。
這些權利保護措施對黑人選民登記產生了重大影響。密西西比州的黑人選民登記從1965年的6.7%增加到1967年的59.8%。黑人選民登記的人數持續上升,到2012年,密西西比州有90.2%的黑人選民登記投票,超過了非西班牙裔白人選民的登記投票率82.4%。
即使有了保護措施,現在仍有大量少數族裔選民,尤其是黑人男性,被禁止投票。1998年有一份報告估計,390萬美國人(佔合格投票人口的2%)無法投票,因為法律剝奪犯過重罪者的(終生)選舉權。在這390萬人中,有140萬是黑人男士,佔當時所有成年黑人男士的13%,他們被剝奪選舉權的比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倍。到2016年,儘管努力改革法律,全國因過往的罪而被禁止投票的公民人數還是上升到超過600萬,佔合法投票人口的2.5%。
華人基督徒要注意,犯罪率高與貧窮是個惡性循環事件:越是貧窮、缺乏教育、沒有前途盼望的人越容易犯罪,而犯過罪進一步增加了就業、住房、甚至完成學業的困難,從而越加陷入貧窮、缺乏教育、沒有前途盼望的困境。你可以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打破惡性循環的問題。
令人震驚的是,2016年被剝奪投票權的人中,大多數(超過300萬人)已經服完刑期。重新賦予選舉權的規定各州不同,許多州在刑滿時立即恢復投票權,另一些州在個人完成假釋期之後才恢復投票權。然而還有許多州,不僅要完成刑滿的假釋期,還要支付刑事案件的所有罰款和費用之後,才能恢復投票權。2019年7月有一份調查報告,發現至少有30個州,因為刑滿犯人無法很快交付款項,繼續剝奪他們的投票權。
我們一般不知道,即使是輕微的刑事定罪,個人需要支付的罰款和費用可能也是巨大的。犯人常常會根據關監獄的時間長短,被要求為食宿、教育和康復計劃,甚至醫療而付費。還有許多物品囚犯要支付額外費用,有時是一般零售價的兩、三倍。上述研究報告算出,一名回歸社會的公民在獲釋時平均欠債超過$13,000美元,並且要為此支付累積的利息,媒體對此偶有報導。
這份報告中估計美國總共有1000萬人欠下超過$500億美元的罰款和費用。簡而言之,在30個州內有很多人因為拖欠或還不起這些刑事司法債務而被剝奪了投票權。
一個監獄政策組織發表過一項分析,坐過監的人失業率超過27%,高於任何歷史時期最蕭條的美國總失業率。其中黑人男士高達43.6%,黑人女士高達35.2%。此外,他們找到工作時通常是低薪工作。在獲釋後的第一年,只有20%的人收入超過$15,000美元。最有可能得到全職工作的群體是白人男士,而在找到工作的人群中,黑人女士和西班牙裔女士最有可能被降級為兼部分時間工作的職位。這些數據強烈表明,獲釋的人沒有能力償還法庭和監獄的罰款與費用,特別是少數族裔,因此他們最多地被剝奪投票權。
在2016年,佛州是被剝奪投票權人數最多的州,總共140萬刑滿釋放的人,其中黑人佔了21%。佛州被剝奪投票權人數佔了全國的27%,關於人權組織如何試圖修訂佛州憲法,恢復這些人的投票權利,以及爭辯甚麼是刑滿,刑滿是否要包括償還所有監獄費用,詳情可點擊閱讀ABA的原文。
佛州人的恢復投票權利案引起了全國注意,其他州也會出現類似的憲法修訂、立法、訴訟,最終可能要在聯邦層面立法來解決。
投票權是民主的核心--讓政府可以聽見每個公民的聲音。所以,阻止某些人投票的努力應該是最重要的反民主手段。在吉姆克勞時代(Jim Crow是南方幾個州在奴隸解放後實現種族隔離的時代),有幾個州頒布了許多法律來阻止黑人投票,包括住房和財產限制、識字測驗和繳投票稅(poll taxes)。這對壓制投票非常有效,直到1965年聯邦通過了《投票權法》,這些歧視性法令才得到禁止。
你如果以為2020年美國人仍在與這類投票限制做鬥爭是不可思議,情況恰恰如此。現在有一種形式的投票稅在一些州還必須繳,就是不讓那些有罰款和費用尚未付清的人投票。ABA反對這類限制,他們試圖廢除這類地方法令的努力開始引起注意和支持。
荒謬的投票權簡史:1870年美國憲法第15修正案:「任何州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的奴役狀況而剝奪或剝奪美國公民的投票權。」當時有50多萬黑人成為新的選民,密西西比州做過奴隸的黑人數目超過了人口的一半。結果接下來的幾屆選舉南方有不少黑人官員上任,包括幾位副州長和州長。反彈很快出現了:1877年聯邦軍隊在結束重建時撤離南方,三K黨立即活躍起來,當時保守的民主黨得到政治權力,開始了吉姆克勞時代的立法,搞種族隔離和限制黑人公民的投票權。
1890年,密西西比州修改州憲法,明確提出要排除黑人的權利。因為不能直接限制黑人投票,他們設立間接的限制:一是規定選民必須繳納兩年的投票稅方可參與投票--南方有11個州搞了這類規定。二是搞英文考試,要求選民閱讀一段憲法,然後向郡書記官解釋那段話--這一下子就排除了60%的黑人,因為很多先前是奴隸的人不會閱讀。這種措施很奏效,到1890年,密西西比適齡投票的黑人只有6%註冊投票。路州也效法此道,1904年黑人註冊投票的人驟降為那裡8年前的10.3%。
法院站在立法院一遍,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這些限制性的政策。美國最高法院在聽審喬州一個投票稅案件時,判定「付投票稅不否定憲法第14號修正案(黑人也是公民)所保護的任何權利,州裡可在認為適當的情況下限制選舉權,不算歧視。」
直到1960年代,這些限制投票的法律才引起了正式的反對。1964年開始生效的第24修正案,規定「美國公民有權在任何初選或其他選舉中投票。...任何州不得因未繳納任何投票稅或其它稅款而拒絕或刪除投票註冊。」1965年的《投票權法案》開始禁止使用識字來筛減選民,並到少數族裔選民登記率低的重要地區建立了聯邦監督,授權聯邦調查任何投票稅事件。
這些權利保護措施對黑人選民登記產生了重大影響。密西西比州的黑人選民登記從1965年的6.7%增加到1967年的59.8%。黑人選民登記的人數持續上升,到2012年,密西西比州有90.2%的黑人選民登記投票,超過了非西班牙裔白人選民的登記投票率82.4%。
即使有了保護措施,現在仍有大量少數族裔選民,尤其是黑人男性,被禁止投票。1998年有一份報告估計,390萬美國人(佔合格投票人口的2%)無法投票,因為法律剝奪犯過重罪者的(終生)選舉權。在這390萬人中,有140萬是黑人男士,佔當時所有成年黑人男士的13%,他們被剝奪選舉權的比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倍。到2016年,儘管努力改革法律,全國因過往的罪而被禁止投票的公民人數還是上升到超過600萬,佔合法投票人口的2.5%。
華人基督徒要注意,犯罪率高與貧窮是個惡性循環事件:越是貧窮、缺乏教育、沒有前途盼望的人越容易犯罪,而犯過罪進一步增加了就業、住房、甚至完成學業的困難,從而越加陷入貧窮、缺乏教育、沒有前途盼望的困境。你可以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打破惡性循環的問題。
令人震驚的是,2016年被剝奪投票權的人中,大多數(超過300萬人)已經服完刑期。重新賦予選舉權的規定各州不同,許多州在刑滿時立即恢復投票權,另一些州在個人完成假釋期之後才恢復投票權。然而還有許多州,不僅要完成刑滿的假釋期,還要支付刑事案件的所有罰款和費用之後,才能恢復投票權。2019年7月有一份調查報告,發現至少有30個州,因為刑滿犯人無法很快交付款項,繼續剝奪他們的投票權。
我們一般不知道,即使是輕微的刑事定罪,個人需要支付的罰款和費用可能也是巨大的。犯人常常會根據關監獄的時間長短,被要求為食宿、教育和康復計劃,甚至醫療而付費。還有許多物品囚犯要支付額外費用,有時是一般零售價的兩、三倍。上述研究報告算出,一名回歸社會的公民在獲釋時平均欠債超過$13,000美元,並且要為此支付累積的利息,媒體對此偶有報導。
這份報告中估計美國總共有1000萬人欠下超過$500億美元的罰款和費用。簡而言之,在30個州內有很多人因為拖欠或還不起這些刑事司法債務而被剝奪了投票權。
一個監獄政策組織發表過一項分析,坐過監的人失業率超過27%,高於任何歷史時期最蕭條的美國總失業率。其中黑人男士高達43.6%,黑人女士高達35.2%。此外,他們找到工作時通常是低薪工作。在獲釋後的第一年,只有20%的人收入超過$15,000美元。最有可能得到全職工作的群體是白人男士,而在找到工作的人群中,黑人女士和西班牙裔女士最有可能被降級為兼部分時間工作的職位。這些數據強烈表明,獲釋的人沒有能力償還法庭和監獄的罰款與費用,特別是少數族裔,因此他們最多地被剝奪投票權。
在2016年,佛州是被剝奪投票權人數最多的州,總共140萬刑滿釋放的人,其中黑人佔了21%。佛州被剝奪投票權人數佔了全國的27%,關於人權組織如何試圖修訂佛州憲法,恢復這些人的投票權利,以及爭辯甚麼是刑滿,刑滿是否要包括償還所有監獄費用,詳情可點擊閱讀ABA的原文。
佛州人的恢復投票權利案引起了全國注意,其他州也會出現類似的憲法修訂、立法、訴訟,最終可能要在聯邦層面立法來解決。
Thursday, November 3, 2022
Quesadillas:墨西哥餡餅
我最初製作墨西哥餡餅,是吃一個朋友帶來她自己製作的麵粉Quesadillas,只放了墨西哥辣椒味奶酪,沒有加任何其它材料。這太容易了,因為這裡到處商店裡有賣一包包現成的麵餅和奶酪。
本地朋友帶我去墨西哥餐廳吃簡餐,餐廳的quesadillas做得非常好吃,裡面常常加肉,但我不知道那股特別的墨西哥風味是用甚麼食材佐料、怎樣做出來的。後來我自己發明用地瓜泥加奶酪來做餡,味道還不錯,做法也很簡單。
其實油管上教你製作quesadillas的視頻很多。我找一個放在這裡,你不用完全按照視頻所示範的,只要去買現成的肉餡就行。但佐料你恐怕要按照指示去調那幾樣才會有墨西哥風味:cayanne, union powder, pepper, cumin, paprika, oregano, salt。(調味料少幾樣問題不大,你可以製作華人口味的調味佐料放在肉裡。)
不管你用牛肉、豬肉、雞肉,餡的做法大同小異:素餡先把洋蔥和大蒜炒熟,再加切成丁的燈籠椒同炒;肉丁加佐料另外做熟。然後做餡餅是很容易的,先鋪一層奶酪,再擺一層素餡(還可以灑上些玉米粒),然後放一些肉,加些香菜,最後再蓋一層奶酪,就可以拿到鍋裡烤了。
你如果不喜歡吃得太油,可以不用肉和少用奶酪,而用玉米粒和黑豆代替(商店有很多罐頭成品),和洋蔥大蒜燈籠椒炒在一起,把烹肉的同樣佐料倒進去,還可以加些番茄醬。奶酪烙餅之前照樣鋪好,下面一層、上面一層,加些香菜味道就更加地道。
本地朋友帶我去墨西哥餐廳吃簡餐,餐廳的quesadillas做得非常好吃,裡面常常加肉,但我不知道那股特別的墨西哥風味是用甚麼食材佐料、怎樣做出來的。後來我自己發明用地瓜泥加奶酪來做餡,味道還不錯,做法也很簡單。
其實油管上教你製作quesadillas的視頻很多。我找一個放在這裡,你不用完全按照視頻所示範的,只要去買現成的肉餡就行。但佐料你恐怕要按照指示去調那幾樣才會有墨西哥風味:cayanne, union powder, pepper, cumin, paprika, oregano, salt。(調味料少幾樣問題不大,你可以製作華人口味的調味佐料放在肉裡。)
不管你用牛肉、豬肉、雞肉,餡的做法大同小異:素餡先把洋蔥和大蒜炒熟,再加切成丁的燈籠椒同炒;肉丁加佐料另外做熟。然後做餡餅是很容易的,先鋪一層奶酪,再擺一層素餡(還可以灑上些玉米粒),然後放一些肉,加些香菜,最後再蓋一層奶酪,就可以拿到鍋裡烤了。
你如果不喜歡吃得太油,可以不用肉和少用奶酪,而用玉米粒和黑豆代替(商店有很多罐頭成品),和洋蔥大蒜燈籠椒炒在一起,把烹肉的同樣佐料倒進去,還可以加些番茄醬。奶酪烙餅之前照樣鋪好,下面一層、上面一層,加些香菜味道就更加地道。
Monday, October 31, 2022
見證:他們怎樣認清了川普?
他們都投票支持了川普作總統:一位發現白人至上主義的共和黨政客,一位發覺美國防疫失策的猶太裔年輕人,一位在中美貿易戰遭受嚴重損失的農夫,一位有親屬跨性的士兵,一位意識到信念與政治號召有衝突的福音派基督徒,一位研究邪教的專家,...你可以聽聽他們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美國人爭取民主、認清獨裁鐵腕政客的紀錄片。
這是一個關於美國人爭取民主、認清獨裁鐵腕政客的紀錄片。
Saturday, October 29, 2022
轉發:政府管控社交媒體?
本文轉自Brookings政策研究所發表的文章:Social media companies and common carrier status: a primer。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relating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with respect to social media is this: Can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b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This question is particularly timely given two recent federal appeals courts decisions. 最大的社交媒體可以當作公共運營商來監管嗎?聯邦政府與法庭意見有時相左。
If the answer is no, as the Eleventh Circuit concluded in a May ruling, then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largely free to decide which content and users to allow and prohibit from their platforms. If the answer is yes, as the Fifth Circuit concluded in September, then the government at both the federal and state level has broad authority to compel the big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to host content and users they would otherwise prefer to block. Put another way, if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they will have much less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than they have exercised to date in performing content moderation. 如果社交媒體不是公共運營商,那他們基本上自由決定禁止和允許哪些言論。如果政府可以監管他們好像監管公共運營商,那麼聯邦和州政府有權強制媒體平台提供用戶所不喜歡的內容,他們監管平台內容的自主權就要減少。
In this post, I’ll try to very briefly lay out what I think are some of the strongest arguments on either side of this issue. Before doing so, I’ll state my view up front: I think that the First Amendment should prevent government attempts to regulate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This is a view that plenty of people, including some federal appeals court judges, share. But there are also plenty of people—including some federal appeals court judges and at least one Supreme Court Justice—who do not hold that view, and their perspectives merit consideration as well. 本文作者John Villasenor是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的資深院士,要分享雙方的不同意見。
甚麼是公共運營商,甚麼不是呢?It’s helpful to start by listing some of the categories of corporate entities that everyone agrees are common carriers: the companies that operate railroads, ferries, and telephone (including cellular) systems. These companies hold themselves out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providers of transportation or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ecause they are common carriers, they must provide these services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or in favor of particular persons, groups, or (in the case of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content. 大家都同意,鐵路、輪渡、電話(包括移動)系統,是公共運營,他們不可因為人群的觀點或通訊內容拒絕提供服務。
For instance, a railroad company can’t refuse to sell a ticket to a prospective passenger because it disapproves of the passenger’s political views. A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can’t decline to offer service to a prospective customer because it disapprov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phone conversations it expects the customer to conduct.
By contrast, there is also universal agreement that newspapers are not common carriers. Their editors are free to decide the topics and tone of articles, and are free to accept or decline article and op-ed proposals based 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viewpoints expressed. In fact,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decisions that creates the identity of the newspaper. 相比之下,報紙不是公共運營,他們的編輯人員可以自由決定題材和文章品味,自由接受或拒絕發表某個觀點的內容。
Social media companies do multiple things, not all of which implicate debates about common carrier status. Few people would suggest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common carriers with respect to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Rather, the common carrier question arises in relation to decisions to block people or content from social media sites. 沒有幾人提議把社交媒體平台當作公共運營公司,只在談論禁止某類人物言論時才想起是否公共運營的問題。
說社交媒體不應該當作公共運營公司的理由:Here are some arguments that people (including me) who believe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common carriers can make: Fir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private entities that hav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to decide what content, and which users, to allow on their sites. A social media company is engaging in expressive conduct when it curates the content on its sit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romoting, suppressing, filtering, or removing posts or users. 第一,社交媒體是私營公司,在內容決定、用戶選擇方面有表達的自由,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Second, in enacting Section 230 in 1996, Congress understood that the online ecosystem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thrive if the companies hosting user-posted content perform content moderation. To promote that activity, Congress provided in Section 230(c)(2)(A) that provider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s” (which today includes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not liable for “any action voluntarily taken in good faith to restrict access to or availability of material that the provider or user considers to be obscene, lewd, lascivious, filthy, excessively violent, harassing, or otherwise objectionable, whether or not such material is constitutionally protected.” 第二,230條款允許電腦互動服務的公司不必負責限制淫穢骯髒過分暴力等等不良內容。
With respect to the enumerated categories of content, U.S. law thus encourages social media companies to perform precisely the sort of content-based discrimination that is off-limits to common carriers. At the very least, this suggests that Congress did not consider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s” to be common carriers. It could even be argued that Section 230 preempts state legislatures from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美國法律倒是鼓勵社交媒體公司對上述不良內容實行審核,至少國會沒把提供電腦互動服務當作公共運營公司。你甚至可以說230條款先行排除了社交媒體為公共營運公司。
Third, if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deemed common carriers and, as the Texas social media law addressed by the Fifth Circuit ruling would require, are (subject to certain exceptions) prevented from block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user, that opens the door to all sorts of enormously problematic policy consequences. Some users might argue that racist speech is merely expressing a “viewpoint,” and that as a common carrier subject (in Texas) to Texas law, the social media company therefore cannot remove it or take steps to impede its propagation. Analogous assertions might be made with respect to a long list of content that a social media company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blocking, including posts promoting false medical cures, Holocaust denial, and so on. 第三,假如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被視為公共運營商,不准阻止任何「觀點」內容,就會出現各種嚴重問題,比如任憑假藥方或陰謀論傳播,直接損害到社交媒體自身的利益。
說社交媒體應該/可以當作公共運營公司的理由(Villasenor博士不同意):Here are a few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e idea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can b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caveat: I’m presenting these arguments, not agreeing with them): First, they hold themselves out to the public to provide a service enabling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In that respect, they are just a more recent techn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previously included the telegraph, landline telephone systems, and cellular networks—all of which ar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首先,社交媒體只不過是繼先前的電報、座機電話、移動網絡等等公共營運技術之後最新的通訊技術展現。
Second, while social media companies hav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with respect to their own speech, they do not have an unconstrained right to suppress the speech of others. In this respect, they are like a telephone company. A telephone company is free to express its own views on issues it deems important. For instance, it can take public stances on proposed legislation that would impact its business. It is not free, howev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conversing over its networks to express views it disfavors. 其次,社交媒體公司雖然有自由做各種決定,他們壓制別人發言的自由不是無限的,乃要付代價。
Third, Section 230 supports, rather than undermines, a common carrier classification because it provides a liability shield through ensuring that the speech of a social media site’s users is not the speech of the company that runs the social media site. Therefore, if the government compels a social media site to host disfavored content, it is not compelling the company itself to speak, but is rather compelling the company to refrain from blocking a third party from using its infrastructure to speak. 第三,230條款保護媒體公司不因用戶言論受起訴,所以政府可以要求公司避免禁止他人發言。
A lengthier post on this issue would also discuss the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holding that private entities such as shopping centers (in Pruneyard Shopping Center v. Robins in 1980), private universities (Rumsfeld v. FAIR in 2006), and cable television companies (in 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v. FCC, in 1994 and 1997) can be required to host speakers whose messages they would not otherwise choose to convey. Proponents of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argue that these rulings support their position. Opponents argue that they are distinguishable, as Pruneyard and Rumsfeld didn’t implicate the private entity’s own speech, and Turner involved broadcasting, a domain where First Amendment protections are lower. 關於私營實體,比如購物中心、私立大學、有線電視公司,是否可以被政府強制要求傳播他們不想傳播的信息,美國最高法院聽審和裁決了幾個案子,有人認為是支持了政府對社交媒體加以管控,反對的人認為情況不同。
It is also worth noting that shopping centers,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able companies are not common carrier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nonetheless able to compel them to host speakers helps underscore that common carrier status, as important as it is to determine, isn’t the whole story. Th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of non-common-carrier private entities can involve shades of gray. 那些私營實體不是公共運營公司,但政府能夠強制他們邀請不同觀點的講員,還有不少細節可討論。
In sum, there is much more to be said on this issue than can be captured in a post this short. A more extensive treatment of the justifications for and against viewing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are provid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fth and Eleventh Circuit opinions mentioned above. In addition, my UCLA colleague Eugene Volokh has recently published a law review article on this topic that goes into far more detail. UCLA Eugene Volokh教授最近就此發表了一篇更詳細的法律評論。
I’ll close by repeating my view that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would contravene the First Amendment. It would also create a cascade of problematic consequences, including making many online spaces even more toxic than they are today. But I also recognize that these companies and the services they offer don’t fit neatly into traditional categories that made it easy to distinguish who is (e.g., telephone companies) and is not (e.g., newspapers) a common carrier. 政府管控社交媒體公司會違反言論自由原則,也會產生許多有害後果。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relating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with respect to social media is this: Can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b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This question is particularly timely given two recent federal appeals courts decisions. 最大的社交媒體可以當作公共運營商來監管嗎?聯邦政府與法庭意見有時相左。
If the answer is no, as the Eleventh Circuit concluded in a May ruling, then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largely free to decide which content and users to allow and prohibit from their platforms. If the answer is yes, as the Fifth Circuit concluded in September, then the government at both the federal and state level has broad authority to compel the big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to host content and users they would otherwise prefer to block. Put another way, if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they will have much less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than they have exercised to date in performing content moderation. 如果社交媒體不是公共運營商,那他們基本上自由決定禁止和允許哪些言論。如果政府可以監管他們好像監管公共運營商,那麼聯邦和州政府有權強制媒體平台提供用戶所不喜歡的內容,他們監管平台內容的自主權就要減少。
In this post, I’ll try to very briefly lay out what I think are some of the strongest arguments on either side of this issue. Before doing so, I’ll state my view up front: I think that the First Amendment should prevent government attempts to regulate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This is a view that plenty of people, including some federal appeals court judges, share. But there are also plenty of people—including some federal appeals court judges and at least one Supreme Court Justice—who do not hold that view, and their perspectives merit consideration as well. 本文作者John Villasenor是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的資深院士,要分享雙方的不同意見。
甚麼是公共運營商,甚麼不是呢?It’s helpful to start by listing some of the categories of corporate entities that everyone agrees are common carriers: the companies that operate railroads, ferries, and telephone (including cellular) systems. These companies hold themselves out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providers of transportation or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ecause they are common carriers, they must provide these services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or in favor of particular persons, groups, or (in the case of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content. 大家都同意,鐵路、輪渡、電話(包括移動)系統,是公共運營,他們不可因為人群的觀點或通訊內容拒絕提供服務。
For instance, a railroad company can’t refuse to sell a ticket to a prospective passenger because it disapproves of the passenger’s political views. A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can’t decline to offer service to a prospective customer because it disapprov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phone conversations it expects the customer to conduct.
By contrast, there is also universal agreement that newspapers are not common carriers. Their editors are free to decide the topics and tone of articles, and are free to accept or decline article and op-ed proposals based 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viewpoints expressed. In fact,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decisions that creates the identity of the newspaper. 相比之下,報紙不是公共運營,他們的編輯人員可以自由決定題材和文章品味,自由接受或拒絕發表某個觀點的內容。
Social media companies do multiple things, not all of which implicate debates about common carrier status. Few people would suggest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common carriers with respect to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Rather, the common carrier question arises in relation to decisions to block people or content from social media sites. 沒有幾人提議把社交媒體平台當作公共運營公司,只在談論禁止某類人物言論時才想起是否公共運營的問題。
說社交媒體不應該當作公共運營公司的理由:Here are some arguments that people (including me) who believe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common carriers can make: Fir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private entities that hav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to decide what content, and which users, to allow on their sites. A social media company is engaging in expressive conduct when it curates the content on its sit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romoting, suppressing, filtering, or removing posts or users. 第一,社交媒體是私營公司,在內容決定、用戶選擇方面有表達的自由,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Second, in enacting Section 230 in 1996, Congress understood that the online ecosystem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thrive if the companies hosting user-posted content perform content moderation. To promote that activity, Congress provided in Section 230(c)(2)(A) that provider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s” (which today includes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not liable for “any action voluntarily taken in good faith to restrict access to or availability of material that the provider or user considers to be obscene, lewd, lascivious, filthy, excessively violent, harassing, or otherwise objectionable, whether or not such material is constitutionally protected.” 第二,230條款允許電腦互動服務的公司不必負責限制淫穢骯髒過分暴力等等不良內容。
With respect to the enumerated categories of content, U.S. law thus encourages social media companies to perform precisely the sort of content-based discrimination that is off-limits to common carriers. At the very least, this suggests that Congress did not consider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s” to be common carriers. It could even be argued that Section 230 preempts state legislatures from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美國法律倒是鼓勵社交媒體公司對上述不良內容實行審核,至少國會沒把提供電腦互動服務當作公共運營公司。你甚至可以說230條款先行排除了社交媒體為公共營運公司。
Third, if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re deemed common carriers and, as the Texas social media law addressed by the Fifth Circuit ruling would require, are (subject to certain exceptions) prevented from block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user, that opens the door to all sorts of enormously problematic policy consequences. Some users might argue that racist speech is merely expressing a “viewpoint,” and that as a common carrier subject (in Texas) to Texas law, the social media company therefore cannot remove it or take steps to impede its propagation. Analogous assertions might be made with respect to a long list of content that a social media company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blocking, including posts promoting false medical cures, Holocaust denial, and so on. 第三,假如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被視為公共運營商,不准阻止任何「觀點」內容,就會出現各種嚴重問題,比如任憑假藥方或陰謀論傳播,直接損害到社交媒體自身的利益。
說社交媒體應該/可以當作公共運營公司的理由(Villasenor博士不同意):Here are a few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e idea tha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can b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caveat: I’m presenting these arguments, not agreeing with them): First, they hold themselves out to the public to provide a service enabling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In that respect, they are just a more recent techn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previously included the telegraph, landline telephone systems, and cellular networks—all of which are regulated as common carriers. 首先,社交媒體只不過是繼先前的電報、座機電話、移動網絡等等公共營運技術之後最新的通訊技術展現。
Second, while social media companies hav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with respect to their own speech, they do not have an unconstrained right to suppress the speech of others. In this respect, they are like a telephone company. A telephone company is free to express its own views on issues it deems important. For instance, it can take public stances on proposed legislation that would impact its business. It is not free, howev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conversing over its networks to express views it disfavors. 其次,社交媒體公司雖然有自由做各種決定,他們壓制別人發言的自由不是無限的,乃要付代價。
Third, Section 230 supports, rather than undermines, a common carrier classification because it provides a liability shield through ensuring that the speech of a social media site’s users is not the speech of the company that runs the social media site. Therefore, if the government compels a social media site to host disfavored content, it is not compelling the company itself to speak, but is rather compelling the company to refrain from blocking a third party from using its infrastructure to speak. 第三,230條款保護媒體公司不因用戶言論受起訴,所以政府可以要求公司避免禁止他人發言。
A lengthier post on this issue would also discuss the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holding that private entities such as shopping centers (in Pruneyard Shopping Center v. Robins in 1980), private universities (Rumsfeld v. FAIR in 2006), and cable television companies (in 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v. FCC, in 1994 and 1997) can be required to host speakers whose messages they would not otherwise choose to convey. Proponents of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argue that these rulings support their position. Opponents argue that they are distinguishable, as Pruneyard and Rumsfeld didn’t implicate the private entity’s own speech, and Turner involved broadcasting, a domain where First Amendment protections are lower. 關於私營實體,比如購物中心、私立大學、有線電視公司,是否可以被政府強制要求傳播他們不想傳播的信息,美國最高法院聽審和裁決了幾個案子,有人認為是支持了政府對社交媒體加以管控,反對的人認為情況不同。
It is also worth noting that shopping centers,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able companies are not common carrier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nonetheless able to compel them to host speakers helps underscore that common carrier status, as important as it is to determine, isn’t the whole story. Th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of non-common-carrier private entities can involve shades of gray. 那些私營實體不是公共運營公司,但政府能夠強制他們邀請不同觀點的講員,還有不少細節可討論。
In sum, there is much more to be said on this issue than can be captured in a post this short. A more extensive treatment of the justifications for and against viewing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are provid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fth and Eleventh Circuit opinions mentioned above. In addition, my UCLA colleague Eugene Volokh has recently published a law review article on this topic that goes into far more detail. UCLA Eugene Volokh教授最近就此發表了一篇更詳細的法律評論。
I’ll close by repeating my view that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companies as common carriers would contravene the First Amendment. It would also create a cascade of problematic consequences, including making many online spaces even more toxic than they are today. But I also recognize that these companies and the services they offer don’t fit neatly into traditional categories that made it easy to distinguish who is (e.g., telephone companies) and is not (e.g., newspapers) a common carrier. 政府管控社交媒體公司會違反言論自由原則,也會產生許多有害後果。
Wednesday, October 26, 2022
如何為川普禱告?
最近看見有一位牧師為前總統川普禱告,稱他為「川普總統」,可見他相信川普2020年「實際勝選」的謊言:"Oh God, we come to you in the name of Jesus, we are asking you to open the eyes of the president Trump's understanding, that he will know the time of devine intervention, he will know how to implement the devine intervention..."
你以為他會禱告國會調查委員會或法庭能夠發現川普拿那些機密文件回家屬於無罪?或者禱告他能夠找到好律師?不是,這人禱告上帝來干預。他希望上帝怎樣干預呢?好像是藉著川普來實行某種干預,而不是用雷轟擊某人一下之類的干預。
"...and you will surrounding him, Father, with none of these deep state trash, none of these rino trash, you surround him with people that you pick..." 哈,這位白人MAGA牧師說誰是trash?他講論上帝揀選的人,腦中是否有個白人形象,像他自己那樣的?所謂deep state,據陰謀論說是喜歡吃pizza和販賣兒童的一群戀童癖政客,這位牧師顯然信那一套。喜劇演員Alonzo Bodden開玩笑,說天知道deep state人們這個星期都在做甚麼,但他禱告的其實是白人老頭trash環繞川普。
RINO就是掛名的共和黨人--川普把不贊同自己惡劣行為的共和黨人都叫做RINO,而這位牧師很急切地禱告川普周圍的共和黨人都不是RINO。他衷心希望偉大領袖的周圍全都是唱讚歌的人,並且他帶領眾信徒都這麼禱告!我很難想像這些跟著禱告的基督徒會不贊同川普清除政治異己、提拔親信的任何獨裁行為。毫無疑問,旁人看見一定猜想上帝會讓那些白人老頭環繞川普世界並且捐款給他。
不過你看看川普總統當年那些內閣成員,幾乎每個願意公開發誓作證的共和黨人都從不同側面描述同一位無法無天的川普。上帝真會開玩笑,讓法庭把好幾位曾經做他重要副手的人都定罪,包括外國間諜和詐騙犯,那些人是川普自己任命的。然後川普利用總統特權赦免他們的罪,免得他們被關在牢裡。
Bodden先生說,假如上帝果真造訪他們的禱告大會(不是競選大會),難道「不可崇拜金色偶像」那條他們忘了嗎?他們把川普當作一個大肥金偶像,是聖經明文禁止的。還有一條「不可姦淫」也是川普所違反的,這位牧師豈不是要向上帝做解釋?滑稽。
但這些人也很危險,因為他們陷入一個邪教。有人會使出病態暴力,還自以為是在替天行道--他們奉上帝或川普的名殺戮開槍或行其它的惡。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第一大死因就是為所拜的神明而殺戮,跟從邪教的人就是這麼瘋狂。
正如這位牧師奉神的名為川普所禱告的,他奉神的名為川普所收的奉獻不會用在上帝的大業,也不會真的都拿給川普或川普的律師,而是揣進自己的腰包。而且這錢不用納稅,因為信不信由你,這是個教會。你看,他帶領你禱告不是白白的,是能夠來錢。為此,他甚至小小不然兜售一下謊言也劃得來。
回到我們如何禱告的問題上,上帝能不能把壞人變成好人?理論上能,但實際上祂恐怕要藉著人的工作去影響和改變壞人,而不是變魔術。這幾年我發現有些基督徒喜歡讓上帝去變魔術,自己一個指頭都不動,我很久不做這樣的禱告了。那些利用川普為自己撈好處的牧師我就不說了,我鼓勵你在禱告的同時,也跟隨主耶穌尋求社會的公平公義,打擊虛假和罪惡,參與促進讓真相水落石出的調查行動。
你以為他會禱告國會調查委員會或法庭能夠發現川普拿那些機密文件回家屬於無罪?或者禱告他能夠找到好律師?不是,這人禱告上帝來干預。他希望上帝怎樣干預呢?好像是藉著川普來實行某種干預,而不是用雷轟擊某人一下之類的干預。
"...and you will surrounding him, Father, with none of these deep state trash, none of these rino trash, you surround him with people that you pick..." 哈,這位白人MAGA牧師說誰是trash?他講論上帝揀選的人,腦中是否有個白人形象,像他自己那樣的?所謂deep state,據陰謀論說是喜歡吃pizza和販賣兒童的一群戀童癖政客,這位牧師顯然信那一套。喜劇演員Alonzo Bodden開玩笑,說天知道deep state人們這個星期都在做甚麼,但他禱告的其實是白人老頭trash環繞川普。
RINO就是掛名的共和黨人--川普把不贊同自己惡劣行為的共和黨人都叫做RINO,而這位牧師很急切地禱告川普周圍的共和黨人都不是RINO。他衷心希望偉大領袖的周圍全都是唱讚歌的人,並且他帶領眾信徒都這麼禱告!我很難想像這些跟著禱告的基督徒會不贊同川普清除政治異己、提拔親信的任何獨裁行為。毫無疑問,旁人看見一定猜想上帝會讓那些白人老頭環繞川普世界並且捐款給他。
不過你看看川普總統當年那些內閣成員,幾乎每個願意公開發誓作證的共和黨人都從不同側面描述同一位無法無天的川普。上帝真會開玩笑,讓法庭把好幾位曾經做他重要副手的人都定罪,包括外國間諜和詐騙犯,那些人是川普自己任命的。然後川普利用總統特權赦免他們的罪,免得他們被關在牢裡。
Bodden先生說,假如上帝果真造訪他們的禱告大會(不是競選大會),難道「不可崇拜金色偶像」那條他們忘了嗎?他們把川普當作一個大肥金偶像,是聖經明文禁止的。還有一條「不可姦淫」也是川普所違反的,這位牧師豈不是要向上帝做解釋?滑稽。
但這些人也很危險,因為他們陷入一個邪教。有人會使出病態暴力,還自以為是在替天行道--他們奉上帝或川普的名殺戮開槍或行其它的惡。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第一大死因就是為所拜的神明而殺戮,跟從邪教的人就是這麼瘋狂。
正如這位牧師奉神的名為川普所禱告的,他奉神的名為川普所收的奉獻不會用在上帝的大業,也不會真的都拿給川普或川普的律師,而是揣進自己的腰包。而且這錢不用納稅,因為信不信由你,這是個教會。你看,他帶領你禱告不是白白的,是能夠來錢。為此,他甚至小小不然兜售一下謊言也劃得來。
回到我們如何禱告的問題上,上帝能不能把壞人變成好人?理論上能,但實際上祂恐怕要藉著人的工作去影響和改變壞人,而不是變魔術。這幾年我發現有些基督徒喜歡讓上帝去變魔術,自己一個指頭都不動,我很久不做這樣的禱告了。那些利用川普為自己撈好處的牧師我就不說了,我鼓勵你在禱告的同時,也跟隨主耶穌尋求社會的公平公義,打擊虛假和罪惡,參與促進讓真相水落石出的調查行動。
Monday, October 24, 2022
擊退通貨膨漲有妙招嗎?
英國新首相Liz Truss上台還沒有幾個星期就辭職,說明通貨膨漲沒有那麼容易對付。她承認說「我無法履行我當選時想要實行的任務。」
據說Truss辭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她的減稅計劃,倫敦金融交易市場對減稅的反應很糟糕,因為投資人都害怕減稅要引起更大幅度的通貨膨漲了。其實全世界的金融市場最近都在下滑,我看不出是否因為受英國的影響。Truss可能想要放棄減稅計劃,於是把財政部長解職,但還是不行,政府治理的問題越來越大。
Truss的減稅計劃是典型的保守派經濟政策,得到美國某些政客的歡呼:所有的人都減稅,最受益的是大富人。稅收既然減少,那麼政府開支應該減少吧?沒有削減開支的計劃(和川普差不多)。在經濟好的時期,需求大於供應引起物價上漲問題不大,可在通貨膨漲已經為戰爭和供應鏈問題很嚴重的時期,減稅帶來的進一步經濟刺激會使通漲惡化。現在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兩難境地:你想要刺激經濟和避免蕭條,但如何能夠不使通漲惡化?
這星期英國公佈了最新的通漲率:9月份物價比一年前增加了10.1%,是198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整個歐洲的食品和能源成本都上漲了。有人說俄烏戰爭引發歐洲經濟問題是在Truss上台之前就開始了,Truss的減稅計劃旨在刺激經濟發展來應對上漲的物價,但這樣做會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更大的需求,以至於物價上漲更猛。
《台灣時報》有位記者German Lopez分析說,增加的需求可以通過減少政府開支或增加其它稅收來彌補一部分,如果政府減少支出或增加其他稅收來彌補削減,那麼需求的增長至少可以部分抵消。因為當政府削減開支時,無論是食品、軍事裝備還是醫療保健都有效地減少了需求,而當政府提高稅收時,人們要從口袋裡掏錢,也會減少對其它商品和服務支出和需求。
然而,Truss不僅不削減開支和增稅,還提出對不潔淨的傳統能源開發進行補助--這就要增加政府開支。英國的股市和債市對此計劃的反應是大跌,英鎊落到將近40年以來的最低點。當Truss說她要辭職以後,市場稍微回升,不過投資的人們仍然擔心英國的政局會變得不穩定。
或許我們會感到不可思議,政府為甚麼應該努力抑制經濟增長呢?但對付通貨膨漲這是必要的,各國的中央銀行加息就是這個目的--減少投資從而放緩經濟增長,減少需求從而減輕通貨膨漲。聽來痛苦,但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好處。
1970-80年代的美聯儲就是這樣做的,大幅加息來制止物價上漲,引起一場大衰退。當時的銀行利息高達21%。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都在努力避免採取如此嚴厲的措施,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會成功。但通漲失控的持續時間越長,「軟著陸」的目標就越難以達到。
從這個意義上,Truss的減稅計劃不僅可能惡化眼下的通貨膨漲,還可能引起將來的經濟動盪。難怪很多美國人擔心民主黨的發錢補助會引起通漲,不過他們同時打算向富人增加稅收啊。換成共和黨呢?他們打算少發低收入補助和減少老人醫療健保福利,這算是減少開支的計劃嗎?
說到底,通貨膨漲是特別難對付的。平時各黨都努力發展經濟,這時卻必須改變策略,努力讓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同時又要防範引發經濟活動太過蕭條。Truss的快速下台給了人們甚麼教訓?--誰都不要吹牛,假裝擁有甚麼經濟妙招。
現在,民主黨政府發錢補助中低收入家庭呢?大概不是刺激經濟,只是維持吃住行基本經濟活動。共和黨政府不補助他們呢?美國有儲蓄的家庭問題不大,小業主可能會比較快地開始減員降薪,迎來經濟發展的嚴冬以打擊通漲--苦的是那批沒甚麼儲蓄的低收入家庭,在美國估計佔了40%的人口。
據說Truss辭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她的減稅計劃,倫敦金融交易市場對減稅的反應很糟糕,因為投資人都害怕減稅要引起更大幅度的通貨膨漲了。其實全世界的金融市場最近都在下滑,我看不出是否因為受英國的影響。Truss可能想要放棄減稅計劃,於是把財政部長解職,但還是不行,政府治理的問題越來越大。
Truss的減稅計劃是典型的保守派經濟政策,得到美國某些政客的歡呼:所有的人都減稅,最受益的是大富人。稅收既然減少,那麼政府開支應該減少吧?沒有削減開支的計劃(和川普差不多)。在經濟好的時期,需求大於供應引起物價上漲問題不大,可在通貨膨漲已經為戰爭和供應鏈問題很嚴重的時期,減稅帶來的進一步經濟刺激會使通漲惡化。現在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兩難境地:你想要刺激經濟和避免蕭條,但如何能夠不使通漲惡化?
這星期英國公佈了最新的通漲率:9月份物價比一年前增加了10.1%,是198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整個歐洲的食品和能源成本都上漲了。有人說俄烏戰爭引發歐洲經濟問題是在Truss上台之前就開始了,Truss的減稅計劃旨在刺激經濟發展來應對上漲的物價,但這樣做會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更大的需求,以至於物價上漲更猛。
《台灣時報》有位記者German Lopez分析說,增加的需求可以通過減少政府開支或增加其它稅收來彌補一部分,如果政府減少支出或增加其他稅收來彌補削減,那麼需求的增長至少可以部分抵消。因為當政府削減開支時,無論是食品、軍事裝備還是醫療保健都有效地減少了需求,而當政府提高稅收時,人們要從口袋裡掏錢,也會減少對其它商品和服務支出和需求。
然而,Truss不僅不削減開支和增稅,還提出對不潔淨的傳統能源開發進行補助--這就要增加政府開支。英國的股市和債市對此計劃的反應是大跌,英鎊落到將近40年以來的最低點。當Truss說她要辭職以後,市場稍微回升,不過投資的人們仍然擔心英國的政局會變得不穩定。
或許我們會感到不可思議,政府為甚麼應該努力抑制經濟增長呢?但對付通貨膨漲這是必要的,各國的中央銀行加息就是這個目的--減少投資從而放緩經濟增長,減少需求從而減輕通貨膨漲。聽來痛苦,但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好處。
1970-80年代的美聯儲就是這樣做的,大幅加息來制止物價上漲,引起一場大衰退。當時的銀行利息高達21%。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都在努力避免採取如此嚴厲的措施,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會成功。但通漲失控的持續時間越長,「軟著陸」的目標就越難以達到。
從這個意義上,Truss的減稅計劃不僅可能惡化眼下的通貨膨漲,還可能引起將來的經濟動盪。難怪很多美國人擔心民主黨的發錢補助會引起通漲,不過他們同時打算向富人增加稅收啊。換成共和黨呢?他們打算少發低收入補助和減少老人醫療健保福利,這算是減少開支的計劃嗎?
說到底,通貨膨漲是特別難對付的。平時各黨都努力發展經濟,這時卻必須改變策略,努力讓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同時又要防範引發經濟活動太過蕭條。Truss的快速下台給了人們甚麼教訓?--誰都不要吹牛,假裝擁有甚麼經濟妙招。
現在,民主黨政府發錢補助中低收入家庭呢?大概不是刺激經濟,只是維持吃住行基本經濟活動。共和黨政府不補助他們呢?美國有儲蓄的家庭問題不大,小業主可能會比較快地開始減員降薪,迎來經濟發展的嚴冬以打擊通漲--苦的是那批沒甚麼儲蓄的低收入家庭,在美國估計佔了40%的人口。
Saturday, October 22, 2022
哪些政治議題對選民最重要?
在2020年,我曾經寫過一篇基督徒應該考慮哪些道德議題的文章,今年我回顧一下,希望補充一下,究竟哪個問題是最重要的。
我很希望氣候治理、地球工程是最重要的議題,我感到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來逆轉世界末日的氣候大災難了。但我必須說,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議題,必須排在環境氣候之前。選舉能夠尊重選舉結果的人上台是最重要的。那些模稜兩可,或明確表示如果他/她沒有勝選就不承認選舉結果的人,絕對不應該上來執政。他們會操控下一期選舉結果,堅持非法連任的。
這一點我已經在2020年選舉過程中看見鏡子,有些人會說假話來騙取選票。還有人在2021年以後努力推動地方立法,為「必要時」推翻下一次選舉結果能夠比較方便做準備。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圖表是9月下旬一組民意調查顯示的各類重要議題在選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大概是目前俄烏戰爭和供應鏈中斷和能源危機引起通貨膨漲,人們擔心經濟會蕭條起來,很多人把經濟發展看為最重要。聽說經濟越好,在位總統的黨會得到越多的選票,其實經濟好壞沒有多少總統的功勞,通貨膨漲也一樣--偶然不定的國內外其它因素太多了。
也許應該問的問題,不是執政黨對經濟好/壞能夠有多大功勞,而是假如經濟蕭條到來,你希望哪個黨在位當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沒有哪個政府能夠禁止企業老闆解雇員工,所以要考慮在失業的時候,哪個政府比較能夠並願意幫助你度過難關?
我很希望氣候治理、地球工程是最重要的議題,我感到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來逆轉世界末日的氣候大災難了。但我必須說,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議題,必須排在環境氣候之前。選舉能夠尊重選舉結果的人上台是最重要的。那些模稜兩可,或明確表示如果他/她沒有勝選就不承認選舉結果的人,絕對不應該上來執政。他們會操控下一期選舉結果,堅持非法連任的。
這一點我已經在2020年選舉過程中看見鏡子,有些人會說假話來騙取選票。還有人在2021年以後努力推動地方立法,為「必要時」推翻下一次選舉結果能夠比較方便做準備。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圖表是9月下旬一組民意調查顯示的各類重要議題在選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大概是目前俄烏戰爭和供應鏈中斷和能源危機引起通貨膨漲,人們擔心經濟會蕭條起來,很多人把經濟發展看為最重要。聽說經濟越好,在位總統的黨會得到越多的選票,其實經濟好壞沒有多少總統的功勞,通貨膨漲也一樣--偶然不定的國內外其它因素太多了。
也許應該問的問題,不是執政黨對經濟好/壞能夠有多大功勞,而是假如經濟蕭條到來,你希望哪個黨在位當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沒有哪個政府能夠禁止企業老闆解雇員工,所以要考慮在失業的時候,哪個政府比較能夠並願意幫助你度過難關?
Wednesday, October 19, 2022
說說中國「拋售」美國債券
幾年前我就聽見小道傳聞,說中國買了多少多少美國的國庫券,等於贊助美國。中國只要拋售美國債券,就會等於打擊美國經濟等等。我當時很懷疑這個說法,美國會害怕中國拋售它的債券?
最近有消息,中國最近把它幾十年來利用貿易順差額所購買的美國債券悄悄賣了10%,大概$1000萬美元左右,也許就是為了「懲罰」美國表態支持和保護台灣、反對中國武力改變台灣海峽現狀吧。拋售美債的確會降低它的價值,不過還要看其它國家會不會跟著拋售,因為中國購買的美國政府債券只佔了美國所有發行債券的1.3%。雖然中國持有的美債數量是全世界第二,但美國可不是只靠少數幾個國家借錢給它的。再說,別的國家憑甚麼會跟著中國拋售美國債券呢?
那麼如果不是為了報復,中國為甚麼要拋售美國債券呢?另一種解釋是中國試圖減少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依賴。俄國自從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受到國際制裁之一就是俄國幾家大銀行被踢出國際貨幣結算體系,使他們無法與很多國際進行貿易。中國反對制裁莫斯科,但他們必須小心查看:如果侵犯台灣會受怎樣的類似制裁?
一方面,制裁使俄國三分之二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凍結,大大減少了國際貿易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盧布交易只能轉換到其他外幣結算系統,與中國和不多的幾個國家結算,還能夠搞一部分貨物直接交換。俄國找到中國龐大經濟這一救命稻草。中國如果步俄國後塵悍然發動戰爭受制裁,是否也問題不大呢?
問題是俄國經濟僅為中國經濟的十分之一,所以情況未必有那麼好。根據《台北時報》的分析,第一你想要備戰而不依賴美元,你的美元卸載速度穩步進行,似乎不夠快,第二你賣掉美元之後將一半換成開曼群島和百慕大這些非美元證券,難道不是為避稅?你賣美元債券最後只是減少了最安全穩妥的外匯儲備而已。
中國的$3萬多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國際貿易順差、外來的直接投資(FDI)、外債。後面兩項進帳後實際上取用的是人民幣來搞建設,但外資要求提取或債務到期時必須能夠償付得出來。
自從1980年代以來,北京接受西方資本的FDI多達$1.6萬億,又註冊了$1.5萬億的中國政府外債,其中短期美元債務佔了53%,多達$8000萬億。這樣,中國的$3萬億外幣儲備中,有$2.3萬億是美元,如果遭到凍結,只有$7000萬億是美元以外的國家財富儲備,與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前的儲量多不了多少。
國際貨幣組織建議國家外幣存儲量的最佳值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0%。中國所報告的GDP是$17萬億,在它經濟最好的時期,中國的貿易順差每年帶來$4000億的儲備,為其一帶一路工程、援外項目帶來資金。現在,北京和它的西方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張,優惠的國際貿易模式快要結束了。
那麼,中國的$7000億外匯儲備能維持多久呢?它需要進口石油、芯片、數據處理器、鐵礦石、牲口飼料等等,來維持最低水平的經濟活動,每年大約在$6000-7000億美元之間。若沒有一個穩定的貿易順差來源,中國就要削減國外支出。自從2020年,中國首次大幅調整了外匯儲備值。
既然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主要是借來的錢和剝削性的貿易活動利潤,中國與西方長久脫鉤就會對中國產生兩個後果:傳統貿易順差的喪失,和隨著供應鏈重新定位帶來的FDI外流趨勢。
隨著外資離開中國,以及外債到期的臨近,中國只好動用外匯儲備。迄今為止,美國債券是中國外匯儲備的最安全避風港,所以只好動用美國國債,否則難以滿足它的基本進口需要,並難以履行借用外債的義務。
動用外匯儲備不會讓中國的外匯儲備忽然崩潰,但第一張牌已經從下面抽掉了。中國可能會繼續兌現和取用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但其外匯儲備庫卻會很快縮減。
最近有消息,中國最近把它幾十年來利用貿易順差額所購買的美國債券悄悄賣了10%,大概$1000萬美元左右,也許就是為了「懲罰」美國表態支持和保護台灣、反對中國武力改變台灣海峽現狀吧。拋售美債的確會降低它的價值,不過還要看其它國家會不會跟著拋售,因為中國購買的美國政府債券只佔了美國所有發行債券的1.3%。雖然中國持有的美債數量是全世界第二,但美國可不是只靠少數幾個國家借錢給它的。再說,別的國家憑甚麼會跟著中國拋售美國債券呢?
那麼如果不是為了報復,中國為甚麼要拋售美國債券呢?另一種解釋是中國試圖減少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依賴。俄國自從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受到國際制裁之一就是俄國幾家大銀行被踢出國際貨幣結算體系,使他們無法與很多國際進行貿易。中國反對制裁莫斯科,但他們必須小心查看:如果侵犯台灣會受怎樣的類似制裁?
一方面,制裁使俄國三分之二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凍結,大大減少了國際貿易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盧布交易只能轉換到其他外幣結算系統,與中國和不多的幾個國家結算,還能夠搞一部分貨物直接交換。俄國找到中國龐大經濟這一救命稻草。中國如果步俄國後塵悍然發動戰爭受制裁,是否也問題不大呢?
問題是俄國經濟僅為中國經濟的十分之一,所以情況未必有那麼好。根據《台北時報》的分析,第一你想要備戰而不依賴美元,你的美元卸載速度穩步進行,似乎不夠快,第二你賣掉美元之後將一半換成開曼群島和百慕大這些非美元證券,難道不是為避稅?你賣美元債券最後只是減少了最安全穩妥的外匯儲備而已。
中國的$3萬多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國際貿易順差、外來的直接投資(FDI)、外債。後面兩項進帳後實際上取用的是人民幣來搞建設,但外資要求提取或債務到期時必須能夠償付得出來。
自從1980年代以來,北京接受西方資本的FDI多達$1.6萬億,又註冊了$1.5萬億的中國政府外債,其中短期美元債務佔了53%,多達$8000萬億。這樣,中國的$3萬億外幣儲備中,有$2.3萬億是美元,如果遭到凍結,只有$7000萬億是美元以外的國家財富儲備,與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前的儲量多不了多少。
國際貨幣組織建議國家外幣存儲量的最佳值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0%。中國所報告的GDP是$17萬億,在它經濟最好的時期,中國的貿易順差每年帶來$4000億的儲備,為其一帶一路工程、援外項目帶來資金。現在,北京和它的西方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張,優惠的國際貿易模式快要結束了。
那麼,中國的$7000億外匯儲備能維持多久呢?它需要進口石油、芯片、數據處理器、鐵礦石、牲口飼料等等,來維持最低水平的經濟活動,每年大約在$6000-7000億美元之間。若沒有一個穩定的貿易順差來源,中國就要削減國外支出。自從2020年,中國首次大幅調整了外匯儲備值。
既然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主要是借來的錢和剝削性的貿易活動利潤,中國與西方長久脫鉤就會對中國產生兩個後果:傳統貿易順差的喪失,和隨著供應鏈重新定位帶來的FDI外流趨勢。
隨著外資離開中國,以及外債到期的臨近,中國只好動用外匯儲備。迄今為止,美國債券是中國外匯儲備的最安全避風港,所以只好動用美國國債,否則難以滿足它的基本進口需要,並難以履行借用外債的義務。
動用外匯儲備不會讓中國的外匯儲備忽然崩潰,但第一張牌已經從下面抽掉了。中國可能會繼續兌現和取用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但其外匯儲備庫卻會很快縮減。
Monday, October 17, 2022
勸說親友都去投票
本文內容取自環保網站Earth Day的文章 5 Things To Tell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Who Are Reluctent to Vote。我很希望能把積極支持環保的人選上來,可是環保似乎在很多候選人心目中並不重要,他們在競選時提都不提。我們當然有許多其他問題亟待需要解決,流浪問題啊,精神病管理啊,各種權利啊,民主制度改進啊...
選舉是民主制度最根本的方面:能夠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把不稱職的選下去,把敢指出真相的選上來,他們沒有被某些利益集團收買,能夠聽見你我這種無權無勢人的聲音,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和完善的保障。因為我們都知道,有些國家不遺餘力把當權者繼續執政當作第一政治大事,是很有問題的。他們要麼操控選舉過程,要麼非法強權留任,是民主國家所不能容許的。
聖經裡說了民主體制問題嗎?沒有。但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你如果以為耶穌是一位不講公平公義的獨裁,那就大錯特錯,他有萬民跟隨,因為聽見他們的聲音--他不是某個少數派的狹隘君王。
美國人有各種理由不參加投票。第一個理由是選舉團制度帶來的:我這區是深紅或深藍(紅指共和黨,藍指民主黨),我在這裡是少數派,所以我投的票沒用,不會把我所寄望的人選上來或選下去。但你應該知道,任何地方選舉都有一些紅藍票數不相上下的職位,或非黨派職位,會直接影響氣候環保政策的立法。比如教育局長或那些學區委員,他們認為環保教育有多重要、願花多少錢投資在教師培訓和中小學環保設施?去看看他們的競選網頁,必要時打電話詢問,最好要求公開的回答。
第二個理由是不認識、不了解那些候選人,他們好像都不關心我所關心的事,或者我不太相信他們的承諾。的確,很多人沒有興趣在兩個「壞人」中選一個稍微好點的。但是好人壞人沒有那麼絕對,撇開政策不談,你或許還是可以看出誰比較願意聆聽和協商,特別是你就某項方針政策試圖與他們聯絡過,或看見地方媒體對他們的報導。
第三個理由是工作或別的事情太忙,選舉那天沒功夫去投票。在絕大多數州,你可以利用郵寄選票提前投票,但你要特別留意本州所規定的郵寄選票的期限。
第四個理由是相信選舉系統被操縱了,它的主要部分有缺陷!無論左翼右翼,恐怕都有人對自己州的選舉制度很失望。但是想想看,你如果徹底棄權,情況就會好轉嗎?恐怕只會變得更糟糕。
美國各地的投票和計票本身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是安全穩妥準確的,很多舉報和不滿是圍繞著選民壓制問題,比如用欺騙和宣傳讓某些群組的人無法參與或不方便參與投票。美國在2020年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參加了投票,你的參與可以減少選民受壓制的效應。
第五個不參加投票的理由是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票而已,不會影響大局。可是當很多人都和你一樣有這個想法時,影響就很大了。很多時候選票上有一些提案要求選民表態是否同意,仔細閱讀這些法案,和朋友們議論這些法案,聽聽別人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檢查這些法案實施起來會不會破壞環境等等,集思廣益再表態還是很值得的。
選舉是民主制度最根本的方面:能夠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把不稱職的選下去,把敢指出真相的選上來,他們沒有被某些利益集團收買,能夠聽見你我這種無權無勢人的聲音,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和完善的保障。因為我們都知道,有些國家不遺餘力把當權者繼續執政當作第一政治大事,是很有問題的。他們要麼操控選舉過程,要麼非法強權留任,是民主國家所不能容許的。
聖經裡說了民主體制問題嗎?沒有。但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你如果以為耶穌是一位不講公平公義的獨裁,那就大錯特錯,他有萬民跟隨,因為聽見他們的聲音--他不是某個少數派的狹隘君王。
美國人有各種理由不參加投票。第一個理由是選舉團制度帶來的:我這區是深紅或深藍(紅指共和黨,藍指民主黨),我在這裡是少數派,所以我投的票沒用,不會把我所寄望的人選上來或選下去。但你應該知道,任何地方選舉都有一些紅藍票數不相上下的職位,或非黨派職位,會直接影響氣候環保政策的立法。比如教育局長或那些學區委員,他們認為環保教育有多重要、願花多少錢投資在教師培訓和中小學環保設施?去看看他們的競選網頁,必要時打電話詢問,最好要求公開的回答。
第二個理由是不認識、不了解那些候選人,他們好像都不關心我所關心的事,或者我不太相信他們的承諾。的確,很多人沒有興趣在兩個「壞人」中選一個稍微好點的。但是好人壞人沒有那麼絕對,撇開政策不談,你或許還是可以看出誰比較願意聆聽和協商,特別是你就某項方針政策試圖與他們聯絡過,或看見地方媒體對他們的報導。
第三個理由是工作或別的事情太忙,選舉那天沒功夫去投票。在絕大多數州,你可以利用郵寄選票提前投票,但你要特別留意本州所規定的郵寄選票的期限。
第四個理由是相信選舉系統被操縱了,它的主要部分有缺陷!無論左翼右翼,恐怕都有人對自己州的選舉制度很失望。但是想想看,你如果徹底棄權,情況就會好轉嗎?恐怕只會變得更糟糕。
美國各地的投票和計票本身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是安全穩妥準確的,很多舉報和不滿是圍繞著選民壓制問題,比如用欺騙和宣傳讓某些群組的人無法參與或不方便參與投票。美國在2020年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參加了投票,你的參與可以減少選民受壓制的效應。
第五個不參加投票的理由是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票而已,不會影響大局。可是當很多人都和你一樣有這個想法時,影響就很大了。很多時候選票上有一些提案要求選民表態是否同意,仔細閱讀這些法案,和朋友們議論這些法案,聽聽別人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檢查這些法案實施起來會不會破壞環境等等,集思廣益再表態還是很值得的。
Saturday, October 15, 2022
與極端主義和政治暴力做鬥爭
耶穌教我們這樣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要多念前半句,而社會地位低的人已經在拚命禱告後半句。在社會公平公義的事情上,很多保守派的基督徒兩眼一抹黑。我介紹過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PLC)的工作,是個與極端主義作戰的律師陣營,本文是一個延續介紹。
自從2017年白人至上主義者在Charlottesville聚集反對移除一座李將軍紀念雕像以來,極端主義最近幾年在美國似乎越來越厲害了。有一些民選官員接受各種陰謀論,包括川普2020勝選,但結果被偷。SPLC和Tulchin研究所最近搞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孳生白人國家主義的種族「大替換」理論已經進入主流政治,以至於引起越來越多的槍擊暴力。
那麼SPLC的工作是否毫無成就呢?他們最近有一份報告列舉了一些工作進展。民主黨的拜登上台作總統,他的內閣政府明確表態,決心要對付國內恐怖主義威脅,這當然是最根本的進展起點。但2017年那次示威引起的暴力衝突,加上醒目的新納粹右翼「團結」口號,這股暗流開始引起了公眾的廣泛注意--這顯然是進展,媒體很大的功勞--國家情報機構、聯邦調查局和總統法務部紛紛採取行動防範。
美國過去除了法庭起訴和判刑以及勒令賠償,沒有多少辦法對付國內恐怖主義分子,由於受害者家屬大多沒錢請律師,暴力案件經常不了了之。2017年的Charlottesville官司推動成立了Integrity First for America非牟利平等民權律師組織,專門受理種族主義和其它不公義、不平等案件,並多次勝訴。有這樣的組織坐陣當然是一大進展。
SPLC還把在美國各地移除南方邦聯將軍的紀念碑和雕像--那些一百年前豎立起來象徵了種族仇恨的「文物」--作為反對洗腦的手段。他們還爭取為9個美軍基地更名--徹底移除那些將軍的名字,這些的確不能說不是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進步。(下面這段視頻介紹了一所軍事院校進行的改革。)
國會為J6政治暴亂事件成立了調查委員會,他們今年一些列的公開聽證會成功展示了一系列的有力證據,所有的證人都是前總統川普內部圈子的共和黨人,為他的連任一手策畫贊助了企圖推翻2020大選的多環節違法事件,國會暴亂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這是揭發政治暴力真相的最有效步驟。
在預防仇恨犯罪的前沿,2020年聯邦調查局將8300多個仇恨犯罪事件紀錄在案,是2001年以來最高的數字。襲擊黑人社群的犯罪增加了42%,襲擊亞裔社群的犯罪增加了64%。2021年5月,國會通過一項Covid仇恨犯罪法案,聯邦調查局也把美國國內的仇恨犯罪威脅提高到優先地位,這些回應的行動很有進步,美國的民主和平等權利意識提高了。
當然,我們現在仍然不斷發生有人因極端主義受害的事,我們嫌進展太慢。這就要求大家都起來,面對社會不公義的事發聲。
自從2017年白人至上主義者在Charlottesville聚集反對移除一座李將軍紀念雕像以來,極端主義最近幾年在美國似乎越來越厲害了。有一些民選官員接受各種陰謀論,包括川普2020勝選,但結果被偷。SPLC和Tulchin研究所最近搞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孳生白人國家主義的種族「大替換」理論已經進入主流政治,以至於引起越來越多的槍擊暴力。
那麼SPLC的工作是否毫無成就呢?他們最近有一份報告列舉了一些工作進展。民主黨的拜登上台作總統,他的內閣政府明確表態,決心要對付國內恐怖主義威脅,這當然是最根本的進展起點。但2017年那次示威引起的暴力衝突,加上醒目的新納粹右翼「團結」口號,這股暗流開始引起了公眾的廣泛注意--這顯然是進展,媒體很大的功勞--國家情報機構、聯邦調查局和總統法務部紛紛採取行動防範。
美國過去除了法庭起訴和判刑以及勒令賠償,沒有多少辦法對付國內恐怖主義分子,由於受害者家屬大多沒錢請律師,暴力案件經常不了了之。2017年的Charlottesville官司推動成立了Integrity First for America非牟利平等民權律師組織,專門受理種族主義和其它不公義、不平等案件,並多次勝訴。有這樣的組織坐陣當然是一大進展。
SPLC還把在美國各地移除南方邦聯將軍的紀念碑和雕像--那些一百年前豎立起來象徵了種族仇恨的「文物」--作為反對洗腦的手段。他們還爭取為9個美軍基地更名--徹底移除那些將軍的名字,這些的確不能說不是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進步。(下面這段視頻介紹了一所軍事院校進行的改革。)
國會為J6政治暴亂事件成立了調查委員會,他們今年一些列的公開聽證會成功展示了一系列的有力證據,所有的證人都是前總統川普內部圈子的共和黨人,為他的連任一手策畫贊助了企圖推翻2020大選的多環節違法事件,國會暴亂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這是揭發政治暴力真相的最有效步驟。
在預防仇恨犯罪的前沿,2020年聯邦調查局將8300多個仇恨犯罪事件紀錄在案,是2001年以來最高的數字。襲擊黑人社群的犯罪增加了42%,襲擊亞裔社群的犯罪增加了64%。2021年5月,國會通過一項Covid仇恨犯罪法案,聯邦調查局也把美國國內的仇恨犯罪威脅提高到優先地位,這些回應的行動很有進步,美國的民主和平等權利意識提高了。
當然,我們現在仍然不斷發生有人因極端主義受害的事,我們嫌進展太慢。這就要求大家都起來,面對社會不公義的事發聲。
Wednesday, October 12, 2022
俄國宣傳機器在美國
自從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打響,現在似乎吞併了烏克蘭東部一些領土,美國政府支持和援助烏克蘭的決心和行動越來越強。如果說起初川普還有一些同情俄羅斯的聲音,現在新聞界已經沒有挺俄的聲音了。不過,最近我聽說美國的右翼媒體一直在替俄國說話或者傳他們的謠言,大概是我沒看見他們的報導和評論而已。
今天我看見一個人評論此事,說俄國人開玩笑,主張俄國攻打比如阿拉斯加,然後在那裏搞公投,俄國很歡迎他們加入俄聯邦。美國其餘的州會為此起來攻打阿拉斯加嗎?按照一些人的想法,美國聯邦大概應該拱手讓俄國吞併那些被侵略的州,正如他們認為烏克蘭應該拱手出讓東南地區。(照片是2018年在Ohio: 有人穿印著親俄口號的T-恤衫。)
有人列出20條福克斯新聞網幾個人每天晚上播放的新聞評論中的俄羅斯宣傳內容,我記在這裡。你們經常看福克斯新聞的人可以對照核實一下,或許你從中共的微信傳聞也看到類似信息論調。
今天我看見一個人評論此事,說俄國人開玩笑,主張俄國攻打比如阿拉斯加,然後在那裏搞公投,俄國很歡迎他們加入俄聯邦。美國其餘的州會為此起來攻打阿拉斯加嗎?按照一些人的想法,美國聯邦大概應該拱手讓俄國吞併那些被侵略的州,正如他們認為烏克蘭應該拱手出讓東南地區。(照片是2018年在Ohio: 有人穿印著親俄口號的T-恤衫。)
有人列出20條福克斯新聞網幾個人每天晚上播放的新聞評論中的俄羅斯宣傳內容,我記在這裡。你們經常看福克斯新聞的人可以對照核實一下,或許你從中共的微信傳聞也看到類似信息論調。
- America is marching into a world war. 不是俄羅斯在搞戰爭升級,是美國引起了他們的行動。
- Lower the temperature. 俄羅斯既然做出核威脅,北約組織要趕快降低調門。
- Putin is invincible. 普京不會後退,他也不擔心政治地位不穩定,特別是在年輕人紛紛離開的情況下。
- Submit to any nuclear threat. 普京的核威脅可怕,我們要趕快負責任停手。
- Helping Ukraine just prolongs the suffering. 送武器給烏克蘭不會打敗俄國,只會延長戰爭苦難。
- Give peace a chance. 抵抗侵略者叫作「主戰」,妥協和談就是支持和平。
- Helping Ukraine costs too much. 援助烏克蘭代價太高。
- Sanctions hurt us, not Russia. 制裁引起自己物資短缺,俄羅斯不怕制裁。
- Split the difference. 不講誰對誰錯,俄烏各打50大板就好。
- Russia only wants part of Ukraine. 烏克蘭東部有不少人本來就親俄,何必為那塊地盤冒核戰之險?
- The war is an attack on Putin. 是拜登政府為政治原因要找機會推翻普京政權,所以美俄談判就可結束戰爭。
- Ukraine is just like Iraq. 當年美國侵略伊拉克要推翻侯賽因政權,現在俄國侵犯烏克蘭是一樣,何必將普京妖魔化?
- The “elite class” is pushing us into war. 專家和媒體告訴我們的都錯,其實沒人知道烏克蘭的戰況。
- This is another Russia hoax. 不要相信美國的情報官員,正如他們調查俄國支持川普是個騙局,現在對俄國的指責是另一騙局。
- America is coercing Ukraine to fight. 4月份烏克蘭本來想要和談,但是美國和英國阻撓了。
- Ukraine is manipulating us. 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是狡猾的。
- Ukraine is a spoiled parasite. 烏克蘭獲得西方軍援好像收受福利無止境。
- Ukraine is pushing us to start a nuclear war. 說澤連斯基要求美國「先發制人」發動核戰。
- Ukraine is an arm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澤連斯基不是獨立的國家領導人,而是美國民主黨的一個傀儡。
- As Ukraine’s sponsors, we should force Zelensky to settle. 是美國主持贊助了烏克蘭戰爭,所以應該能迫使烏克蘭妥協和結束戰爭。
Monday, October 10, 2022
TPD:美國教育改革的關鍵
TDP即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意思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政策研究所發表的文章,Teachers Can Change the World。更多有關教育的文章請訪問他們的網站。
美國的幾百萬兒童最近開學了,這個新學年對很多孩子來說是新冠以後的第一次,6200萬教師要歡迎和教導他們。10月5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所以我們要仔細看看教師工作。
教師是正規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優質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貢獻者。世界銀行2018年的一份評估報告發現,教師的知識、教學實踐和課堂一貫是影響學生的重要源頭。教師通常會花大量時間來了解和幫助兒童,甚至幫助兒童的家人。他們的努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成功和康寧。
師資很昂貴,支付教師工資和福利是所有政府教育預算中最大的項目,在美國約佔教育總預算的7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標準是將政府全部預算的15%用於教育,然而美國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雖然教師對教育成功至關重要,今年秋天美國面臨嚴重的師資短缺,教師流失嚴重。
師資短缺和備課不足的原因很複雜,主要原因包括學校條件和教師政策,以及教師的社會地位、招聘方式和人口的族裔成分,還有保留師資的挑戰性,師資培訓和在職發展。在很多地方,教學是一種低收入的職業,被視為易進易出、非技術性的工作。新冠大流行增加了教師現有的壓力,結果很多教師出於對健康憂慮、社會不尊重、缺乏專業自主權和倦怠等等原因而考慮離職。
優質的專業教師發展非常重要,當下最緊迫的兩個問題是:(1)招聘、培養和留住足夠數量的合格教師;(2)改進教育方式,為教師提供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機會。
上述第一個問題特別複雜,需要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比如教師職業的不公平的低落地位、工作條件經常不穩定、以及缺乏晉昇機會。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改變整個教育系統,包括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職業的整體財務改善,和教育基金捐助者的關系,以及長期以來的文化和性別觀念。坦白說,這些任務好像讓人應接不暇。
第二個問題比較好辦:需要為所有教師設計和提供高水準的教師專業發展(TPD),讓他們能夠長進和學習更多、跟上最新知識並成功教學,幫助兒童在21世紀學習和成長。
不斷增加教師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兒童的茁壯成長至關重要。美國需要大規模改善TPD,才能夠改善全體人口的教育和學習程度,讓優良的教師留在這個行業裡更久,為目前正在開發和實施的許多前景美好的教育創新的成功做出貢獻。
教育創新包括利用教學新科技、基礎性的語文算術、以及社會情感發展,每一項都需要修正改善教學做法。TPD還為公平教學、包容性教導和教材提供了重要機會、直接滿足和協助所有學生建立他們積極的人生目標。
然而,教育改革者很難跨地區為整個國家設計和提供TPD。與普及教育中心百萬學習項目合作的每個合作夥伴,幾乎全都面臨更廣泛擴展師資培訓的挑戰。即使他們的倡議重點不在於師資的培訓、準備和資助,大規模實施這些倡議也會面臨挑戰——包括能力、費用、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挑戰。所以很明顯,教育改革必須考慮如何成功、有效和公平地推廣TPD,這並不容易。
20年來,師資教育和專業發展領域學到了很多東西,小規模的師發展工作可以做得很好。然而這些研究、理論和最佳實踐通常並未能轉化為大規模的高質量、具有成本效益的TPD。
第一,從小規模轉化為大規模不會自動發生。確認和培養足夠數量的教師指導很難,他們必須熟悉當地情況並能夠持續提供針對特別情況的面對面指導或輔導,這是關鍵。
第二,高質的TPD價格昂貴,但省錢的TPD效果通常會很快消失或被現有的體系淹沒。數量和質量往往有衝突,「混合」模式可能為實現某種平衡提供一個機會。
第三,制定政策的人,尤其是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層面,不容易找到將TPD付諸實踐的證據和良好信息。人們常常會以為教師出勤等於教師學習,任何TPD計劃都會自動改善,或以為高質量的TPD很簡單,這些都不符合實際。
第四,人們會以為利用新技術就能夠解決TPD擴展的挑戰,但技術不會使不良的教師變好。事實上,使用技術會使TPD計劃執行得更糟,比如新技術使參與的教師感到沮喪或疏離,或有些人沒有或不知如何使用新技術。
第五,評估TPD的方法通常不足。多數的大規模TPD計劃都是看教師出勤人數、參與者反饋調查或培訓結束時的快速自我報告來評估,這很難看出培訓是否對師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和果效,也很難鼓勵對TPD質量或不同教導模型進行比較研究。
那麼如何推進TPD呢?設計、調整和擴展高質TPD並不簡單,但至關重要。因此,我們Brookings政策研究所的Millions Learning項目決定把TPD當作重點領域,提供大規模持久、有效的師資發展,這要求教師了解自身特點和現代的成人學習理論,不斷嘗試創新培訓模式,包括面對面輔導和項目學習,以及智慧使用新技術。它還需要小心研究、與其它TPD團體和政府展開合作,以及長期堅持下去。
我們在Millions Learning盼望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展這樣一個項目。美國有許多出色的TPD工作和團隊,我們希望與他們合作,在他們嘗試不同的擴展策略時與他們一起學習,並支持他們改善美國教育的能力。我們相信教師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希望為這一不可或缺的目標做出貢獻。
美國的幾百萬兒童最近開學了,這個新學年對很多孩子來說是新冠以後的第一次,6200萬教師要歡迎和教導他們。10月5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所以我們要仔細看看教師工作。
教師是正規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優質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貢獻者。世界銀行2018年的一份評估報告發現,教師的知識、教學實踐和課堂一貫是影響學生的重要源頭。教師通常會花大量時間來了解和幫助兒童,甚至幫助兒童的家人。他們的努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成功和康寧。
師資很昂貴,支付教師工資和福利是所有政府教育預算中最大的項目,在美國約佔教育總預算的7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標準是將政府全部預算的15%用於教育,然而美國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雖然教師對教育成功至關重要,今年秋天美國面臨嚴重的師資短缺,教師流失嚴重。
師資短缺和備課不足的原因很複雜,主要原因包括學校條件和教師政策,以及教師的社會地位、招聘方式和人口的族裔成分,還有保留師資的挑戰性,師資培訓和在職發展。在很多地方,教學是一種低收入的職業,被視為易進易出、非技術性的工作。新冠大流行增加了教師現有的壓力,結果很多教師出於對健康憂慮、社會不尊重、缺乏專業自主權和倦怠等等原因而考慮離職。
優質的專業教師發展非常重要,當下最緊迫的兩個問題是:(1)招聘、培養和留住足夠數量的合格教師;(2)改進教育方式,為教師提供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機會。
上述第一個問題特別複雜,需要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比如教師職業的不公平的低落地位、工作條件經常不穩定、以及缺乏晉昇機會。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改變整個教育系統,包括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職業的整體財務改善,和教育基金捐助者的關系,以及長期以來的文化和性別觀念。坦白說,這些任務好像讓人應接不暇。
第二個問題比較好辦:需要為所有教師設計和提供高水準的教師專業發展(TPD),讓他們能夠長進和學習更多、跟上最新知識並成功教學,幫助兒童在21世紀學習和成長。
不斷增加教師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兒童的茁壯成長至關重要。美國需要大規模改善TPD,才能夠改善全體人口的教育和學習程度,讓優良的教師留在這個行業裡更久,為目前正在開發和實施的許多前景美好的教育創新的成功做出貢獻。
教育創新包括利用教學新科技、基礎性的語文算術、以及社會情感發展,每一項都需要修正改善教學做法。TPD還為公平教學、包容性教導和教材提供了重要機會、直接滿足和協助所有學生建立他們積極的人生目標。
然而,教育改革者很難跨地區為整個國家設計和提供TPD。與普及教育中心百萬學習項目合作的每個合作夥伴,幾乎全都面臨更廣泛擴展師資培訓的挑戰。即使他們的倡議重點不在於師資的培訓、準備和資助,大規模實施這些倡議也會面臨挑戰——包括能力、費用、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挑戰。所以很明顯,教育改革必須考慮如何成功、有效和公平地推廣TPD,這並不容易。
20年來,師資教育和專業發展領域學到了很多東西,小規模的師發展工作可以做得很好。然而這些研究、理論和最佳實踐通常並未能轉化為大規模的高質量、具有成本效益的TPD。
第一,從小規模轉化為大規模不會自動發生。確認和培養足夠數量的教師指導很難,他們必須熟悉當地情況並能夠持續提供針對特別情況的面對面指導或輔導,這是關鍵。
第二,高質的TPD價格昂貴,但省錢的TPD效果通常會很快消失或被現有的體系淹沒。數量和質量往往有衝突,「混合」模式可能為實現某種平衡提供一個機會。
第三,制定政策的人,尤其是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層面,不容易找到將TPD付諸實踐的證據和良好信息。人們常常會以為教師出勤等於教師學習,任何TPD計劃都會自動改善,或以為高質量的TPD很簡單,這些都不符合實際。
第四,人們會以為利用新技術就能夠解決TPD擴展的挑戰,但技術不會使不良的教師變好。事實上,使用技術會使TPD計劃執行得更糟,比如新技術使參與的教師感到沮喪或疏離,或有些人沒有或不知如何使用新技術。
第五,評估TPD的方法通常不足。多數的大規模TPD計劃都是看教師出勤人數、參與者反饋調查或培訓結束時的快速自我報告來評估,這很難看出培訓是否對師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和果效,也很難鼓勵對TPD質量或不同教導模型進行比較研究。
那麼如何推進TPD呢?設計、調整和擴展高質TPD並不簡單,但至關重要。因此,我們Brookings政策研究所的Millions Learning項目決定把TPD當作重點領域,提供大規模持久、有效的師資發展,這要求教師了解自身特點和現代的成人學習理論,不斷嘗試創新培訓模式,包括面對面輔導和項目學習,以及智慧使用新技術。它還需要小心研究、與其它TPD團體和政府展開合作,以及長期堅持下去。
我們在Millions Learning盼望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展這樣一個項目。美國有許多出色的TPD工作和團隊,我們希望與他們合作,在他們嘗試不同的擴展策略時與他們一起學習,並支持他們改善美國教育的能力。我們相信教師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希望為這一不可或缺的目標做出貢獻。
Saturday, October 8, 2022
AI:衛星監測協助救災
本文內容取自專家資料網站New satellite mapping with AI can quickly pinpoint hurricane damage,由Connecticut大學兩位環境和遙感專家撰寫。
颶風Ian在佛州南部的大片地區留下了異常的破壞。除了有明顯的地面報告,還有衛星數據,我們的空間和環境分析師團隊能夠用一種新的方法,快速提供一個罕見的全州損失圖。
我們用的是風暴前的衛星圖像和來自四個衛星傳感器的實時圖像,再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創建一個災害監測系統,能夠以30米的分辨率繪製出破壞圖,並且不斷地更新數據。
這是未來更快、更有針對性的災難監測系統的一個快照,最終可能會部署在全美國范圍。
衛星技術已被用在識別洪水、野火、山體滑坡和其他災害的高風險區域,並確定這些災後損失。但大多數使用衛星識別的方法都要依賴對最新圖像的視覺評估,一個個社區去看。人工智能如何能夠協助發現損害呢?
我們的技術自動將風暴前的圖像與實時的衛星圖像進行比較,以便在大範圍內快速發現異常。這些異常可能是沙子或水出現在本來不該是沙子或水的地方,或者嚴重損壞的屋頂與風暴前的外觀不符。我們用黃色標出每個有明顯異常的區域。
Ian橫掃佛州五天之后,整個南部地圖到處都顯示出黃色的警報多邊形,發現損壞的準確率大約是84%。
颶風或龍捲風這樣的自然災害通常會在地表留下大面積的光譜變化,也就是說,光線的折射方式在房屋、地面或水上的反射改變。我們的算法比較這些反射率的差異,不僅發現濕度或亮度的變化,還能發現變化的總強度。由於颶風的破壞,通常亮度的增加都與暴露的沙子或裸露的土地有關。
我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來分析預測「干擾率」--一個衡量自然災害對地表影響的數字。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將災害測繪自動化,一旦收到衛星發佈的數據,就能立即算出整個州的全面狀態。這個人工智能系統使用四顆衛星所發佈的數據: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所運營的Landsat 8、Landsat 9,以及歐盟的Sentinel 2A、Sentinel 2B。
近年來,帶來破壞性洪水的極端風暴在全世界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雖然救災小組可以靠飛機和無人機來監查小區域的損失,但在颶風和其他熱帶氣旋災害中很難及時看到全局。現在這個系統能夠免費使用政府製作的圖像來查看全局,但目前的一個缺點是這些圖像的時間延遲,這些圖像通常要在災難發生幾天后才會公開發佈。
美國現在正致力於開發對整個美國本土的將近實時的監測,為下一次自然災害及時提供最新的地貌信息做準備。
颶風Ian在佛州南部的大片地區留下了異常的破壞。除了有明顯的地面報告,還有衛星數據,我們的空間和環境分析師團隊能夠用一種新的方法,快速提供一個罕見的全州損失圖。
我們用的是風暴前的衛星圖像和來自四個衛星傳感器的實時圖像,再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創建一個災害監測系統,能夠以30米的分辨率繪製出破壞圖,並且不斷地更新數據。
這是未來更快、更有針對性的災難監測系統的一個快照,最終可能會部署在全美國范圍。
衛星技術已被用在識別洪水、野火、山體滑坡和其他災害的高風險區域,並確定這些災後損失。但大多數使用衛星識別的方法都要依賴對最新圖像的視覺評估,一個個社區去看。人工智能如何能夠協助發現損害呢?
我們的技術自動將風暴前的圖像與實時的衛星圖像進行比較,以便在大範圍內快速發現異常。這些異常可能是沙子或水出現在本來不該是沙子或水的地方,或者嚴重損壞的屋頂與風暴前的外觀不符。我們用黃色標出每個有明顯異常的區域。
Ian橫掃佛州五天之后,整個南部地圖到處都顯示出黃色的警報多邊形,發現損壞的準確率大約是84%。
颶風或龍捲風這樣的自然災害通常會在地表留下大面積的光譜變化,也就是說,光線的折射方式在房屋、地面或水上的反射改變。我們的算法比較這些反射率的差異,不僅發現濕度或亮度的變化,還能發現變化的總強度。由於颶風的破壞,通常亮度的增加都與暴露的沙子或裸露的土地有關。
我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來分析預測「干擾率」--一個衡量自然災害對地表影響的數字。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將災害測繪自動化,一旦收到衛星發佈的數據,就能立即算出整個州的全面狀態。這個人工智能系統使用四顆衛星所發佈的數據: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所運營的Landsat 8、Landsat 9,以及歐盟的Sentinel 2A、Sentinel 2B。
近年來,帶來破壞性洪水的極端風暴在全世界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雖然救災小組可以靠飛機和無人機來監查小區域的損失,但在颶風和其他熱帶氣旋災害中很難及時看到全局。現在這個系統能夠免費使用政府製作的圖像來查看全局,但目前的一個缺點是這些圖像的時間延遲,這些圖像通常要在災難發生幾天后才會公開發佈。
美國現在正致力於開發對整個美國本土的將近實時的監測,為下一次自然災害及時提供最新的地貌信息做準備。
Wednesday, October 5, 2022
天文學家趣談社會進步
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美國的天文學家,從哈佛大學和德州大學畢業,寫過很多科普書籍。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書《Starry Messenger: Cosmic Perspectives on Civilization》用宇宙觀來解釋很多地上的時事問題。其中有一句話大意是說,我們都從自己以為是真或希望是真的視角出發播種仇恨,互相扔手榴彈而不是一起喝啤酒,幾乎完全不理會事實和意見有甚麼區別。下面是他就這本書接受記者採訪。
問:您現在出版這本書,希望大家思考甚麼問題?
答:這本書在我心裡好幾十年了。從中學時代我就常聽見大人談話中有很多荒謬的前提和結論,都是缺乏批判性和多面性思維。人們彼此辯論,其實如果從更高層面看,他們有很多能夠彼此同意的觀點,或許發現雙方都錯而一起醒悟--達到進步。
問:對,人類自古以來都在彼此辯論:哪個信仰比較正確?這是很古老的問題。
答:美國的確在這方面進行了一個偉大試驗--無論你自己所認定的真理是甚麼,你不能要求別人非接受你的想法不可,這就讓宗教各派在這個國家中都有個自己的發展空間,這很了不起。不過我把真理分為三個部分:很多宗教把信仰看為真理,我不想奪去任何信徒的真理,所以這一部分叫做「個人真理」。它對人很重要--只要你別在權力擴大時制定法律把你的信仰強加於人就好。鑑於這個國家的多元化,我們應該欣賞百花齊放。另一部分真理是「政治真理」,基本上是一個信念被重複無數次的結果--人的大腦有這個功能,接受重複宣傳的東西為真。而科學真理是你可以藉著試驗、觀察、反複證實的事實,一旦確立,無論別人信不信都是真理,所以也叫做「客觀真理」。
問:你的書中說,客觀真理不在宗教信仰之內,不是靠領袖威權建或者說服力建立起來的,更不是藉著不斷重複變出來的。否認客觀真理的就是科學文盲,不是受理念管束。我想你這話很重要,請解釋一下好嗎?
答:科學很善於分析錯綜複雜的事物,分析和證實之後就知道這個可行那個行不通,或發現大家都同意的事未必正確等等。人都喜歡跟從領袖,讓領袖替我們思考,但了解到科學真理就不行了。我想說的是,人們彼此辯論,其中是有前提或邏輯漏洞的,你的思想需要開放一點,不能只認定我是你非,而需要承認大家都可能搞錯,或許能夠找到新的共同立場,大家一起去喝啤酒。兩位科學家彼此辯論就有這個不成文的特點:或者我是你非,或者你是我非,或許我們兩方都錯--這是辯論雙方的共識。所以我們不會爭辯至死,而會尋找到更多的數據來決定觀念的是非。
問:我可以猜測科學家如果承認錯誤會發生,事情會變化,沒有一個人或系統能夠百分之百準確,那麼人遲早會在辯論時搞錯,對嗎?
答:學校沒有教科學方法,學校課本上都印著詞彙表要學生背記,然後考試,然後學別的。沒有人教你甚麼叫做科學,它如何與為何進行,你為甚麼可以相信它,以及怎樣叫做相信科學。你必須學到一個程度,就相信科學家說的話,而不信其他人一廂情願的不同說法。
問:你抓住了倫理問題,有不同的思想體系。歷史上出現很多信仰體系,大多訴求於某個更高的能力或神,創造了這個倫理。請問有沒有一個人類之外的倫理體系,存在於星球宇宙之間?
答: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說,無論我們現今社會大家同意保留甚麼共同的道德倫理(順便提一下,人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倫理,歷史上有段時期我作為黑人在美國只會是個奴隸),這道德倫理是按照理性辯論不斷進化的。因為人們總是在辯論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問:地上有沒有永遠不變的道德倫理?
答:我不知道,但如果人以為某些東西是永遠的,一般都不是好跡象,因為你會抓住它不放,而世界卻繼續運轉和變化。我記得早年間的星期日報紙有婦女專欄,談論女人在家裡做的一切事,煮飯購物等等,幾十年沒有人提過意見,婦女在家是大家都接受的倫理道德。直到1970年代經過了整個民權運動,才有人提出婦女進入職場的權利問題。所以我不接受有甚麼信念會永遠不變。人們在成長,文明在進步,那些珍貴的理念是人們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感受,但裡面可能有漏洞,你的思想需要開放一些。我這本書只有200頁,你們可以看看。
問:你的書中還談論了生理呢!為甚麼我們探討這方面的理解很重要?
答:對,是在身體和思維那一章。想想看,我們每天必須判斷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我們必須互相比較,模範房屋、模範人物和自己比較,不一樣就是不正常嗎?我有身體殘障,我不能做很多人能做的事,就是不正常嗎?你沒有辦法這樣判斷。舉個例子,紐約Yankees隊的棒球投手Jim Abbott只有一隻手,生來沒有手臂,你能說他殘缺不正常?不要這樣,因為我們各自有特色,你不能因為我不會算術或不會畫畫就算不正常。天文學家將整個宇宙中的恆星分類,這顆很奇怪,那顆是一般等等嗎?不。
問:我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的先進技術時代,然而很多人愚蠢地相信那麼多的謠言和錯誤信息。我們看見空前多的宇宙星系,最遠的仙女座星系,你寫過在200萬光年以外,現在能看見更多,你解釋一下那些對我們地球社區的人有甚麼影響?
答: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視角,從20世紀中葉開始向我們啟示出來,我們身體的任何可追蹤的原子,都會在恒星中心燃燒淨盡,然後爆炸四散成為原始星雲,再構成帶著行星的星河體系,其中有帶著地球的太陽。所以我們不僅僅是活在這個宇宙當中,而且這個宇宙活在我們身體當中,這是天文學給人類文明的禮物,很接近於人的靈性。你看見浩瀚天空就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並且你說宇宙很大也可能是個絕對真理,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身體成分和那些星星的成分一樣。這不是做詩而已,我們是實際上的星塵,獲得了意識來思考宇宙的範圍。我們越看見和走向那不斷移動的地平線,越看見周圍世界展開了無限的宇宙變局事件。
問:您現在出版這本書,希望大家思考甚麼問題?
答:這本書在我心裡好幾十年了。從中學時代我就常聽見大人談話中有很多荒謬的前提和結論,都是缺乏批判性和多面性思維。人們彼此辯論,其實如果從更高層面看,他們有很多能夠彼此同意的觀點,或許發現雙方都錯而一起醒悟--達到進步。
問:對,人類自古以來都在彼此辯論:哪個信仰比較正確?這是很古老的問題。
答:美國的確在這方面進行了一個偉大試驗--無論你自己所認定的真理是甚麼,你不能要求別人非接受你的想法不可,這就讓宗教各派在這個國家中都有個自己的發展空間,這很了不起。不過我把真理分為三個部分:很多宗教把信仰看為真理,我不想奪去任何信徒的真理,所以這一部分叫做「個人真理」。它對人很重要--只要你別在權力擴大時制定法律把你的信仰強加於人就好。鑑於這個國家的多元化,我們應該欣賞百花齊放。另一部分真理是「政治真理」,基本上是一個信念被重複無數次的結果--人的大腦有這個功能,接受重複宣傳的東西為真。而科學真理是你可以藉著試驗、觀察、反複證實的事實,一旦確立,無論別人信不信都是真理,所以也叫做「客觀真理」。
問:你的書中說,客觀真理不在宗教信仰之內,不是靠領袖威權建或者說服力建立起來的,更不是藉著不斷重複變出來的。否認客觀真理的就是科學文盲,不是受理念管束。我想你這話很重要,請解釋一下好嗎?
答:科學很善於分析錯綜複雜的事物,分析和證實之後就知道這個可行那個行不通,或發現大家都同意的事未必正確等等。人都喜歡跟從領袖,讓領袖替我們思考,但了解到科學真理就不行了。我想說的是,人們彼此辯論,其中是有前提或邏輯漏洞的,你的思想需要開放一點,不能只認定我是你非,而需要承認大家都可能搞錯,或許能夠找到新的共同立場,大家一起去喝啤酒。兩位科學家彼此辯論就有這個不成文的特點:或者我是你非,或者你是我非,或許我們兩方都錯--這是辯論雙方的共識。所以我們不會爭辯至死,而會尋找到更多的數據來決定觀念的是非。
問:我可以猜測科學家如果承認錯誤會發生,事情會變化,沒有一個人或系統能夠百分之百準確,那麼人遲早會在辯論時搞錯,對嗎?
答:學校沒有教科學方法,學校課本上都印著詞彙表要學生背記,然後考試,然後學別的。沒有人教你甚麼叫做科學,它如何與為何進行,你為甚麼可以相信它,以及怎樣叫做相信科學。你必須學到一個程度,就相信科學家說的話,而不信其他人一廂情願的不同說法。
問:你抓住了倫理問題,有不同的思想體系。歷史上出現很多信仰體系,大多訴求於某個更高的能力或神,創造了這個倫理。請問有沒有一個人類之外的倫理體系,存在於星球宇宙之間?
答: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說,無論我們現今社會大家同意保留甚麼共同的道德倫理(順便提一下,人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倫理,歷史上有段時期我作為黑人在美國只會是個奴隸),這道德倫理是按照理性辯論不斷進化的。因為人們總是在辯論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問:地上有沒有永遠不變的道德倫理?
答:我不知道,但如果人以為某些東西是永遠的,一般都不是好跡象,因為你會抓住它不放,而世界卻繼續運轉和變化。我記得早年間的星期日報紙有婦女專欄,談論女人在家裡做的一切事,煮飯購物等等,幾十年沒有人提過意見,婦女在家是大家都接受的倫理道德。直到1970年代經過了整個民權運動,才有人提出婦女進入職場的權利問題。所以我不接受有甚麼信念會永遠不變。人們在成長,文明在進步,那些珍貴的理念是人們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感受,但裡面可能有漏洞,你的思想需要開放一些。我這本書只有200頁,你們可以看看。
問:你的書中還談論了生理呢!為甚麼我們探討這方面的理解很重要?
答:對,是在身體和思維那一章。想想看,我們每天必須判斷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我們必須互相比較,模範房屋、模範人物和自己比較,不一樣就是不正常嗎?我有身體殘障,我不能做很多人能做的事,就是不正常嗎?你沒有辦法這樣判斷。舉個例子,紐約Yankees隊的棒球投手Jim Abbott只有一隻手,生來沒有手臂,你能說他殘缺不正常?不要這樣,因為我們各自有特色,你不能因為我不會算術或不會畫畫就算不正常。天文學家將整個宇宙中的恆星分類,這顆很奇怪,那顆是一般等等嗎?不。
問:我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的先進技術時代,然而很多人愚蠢地相信那麼多的謠言和錯誤信息。我們看見空前多的宇宙星系,最遠的仙女座星系,你寫過在200萬光年以外,現在能看見更多,你解釋一下那些對我們地球社區的人有甚麼影響?
答: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視角,從20世紀中葉開始向我們啟示出來,我們身體的任何可追蹤的原子,都會在恒星中心燃燒淨盡,然後爆炸四散成為原始星雲,再構成帶著行星的星河體系,其中有帶著地球的太陽。所以我們不僅僅是活在這個宇宙當中,而且這個宇宙活在我們身體當中,這是天文學給人類文明的禮物,很接近於人的靈性。你看見浩瀚天空就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並且你說宇宙很大也可能是個絕對真理,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身體成分和那些星星的成分一樣。這不是做詩而已,我們是實際上的星塵,獲得了意識來思考宇宙的範圍。我們越看見和走向那不斷移動的地平線,越看見周圍世界展開了無限的宇宙變局事件。
Monday, October 3, 2022
聖詩分享:讚美天父
一首優美的讚美詩,這星期我們教會在唱:Praise Ye The Father。上帝為甚麼值得頌讚?不僅僅是因為祂大有能力,更因為祂對人有仁慈。
Praise ye the Father, His power is everlasting;
Praise ye the Father, Give thanks for all His benefits;
Sing forth your praises, Let everyheart be joyful;
Praise ye the Father, Great Ruler, kind and merciful!
Praise be to Him, Who hath shown His mighty power.
Let every voice sound His praise with exulting strains of gladness!
Great is the Lord, Let His name be praised forever;
Come ye forth with your hearts attuned to sing,
Arise and praise ye the Father;
Glory to the Father! To the great and mighty Ruler!
Glory to the Father, Who alone hath the power to save!
Loudly let the chorus swell! Loudly let the tuneful anthem ring!
Love and joy be now in every thankful heart, Oh, praise thee the Lord!
找到中文演唱的這首詩歌,你可以點擊觀看。
Praise ye the Father, His power is everlasting;
Praise ye the Father, Give thanks for all His benefits;
Sing forth your praises, Let everyheart be joyful;
Praise ye the Father, Great Ruler, kind and merciful!
Praise be to Him, Who hath shown His mighty power.
Let every voice sound His praise with exulting strains of gladness!
Great is the Lord, Let His name be praised forever;
Come ye forth with your hearts attuned to sing,
Arise and praise ye the Father;
Glory to the Father! To the great and mighty Ruler!
Glory to the Father, Who alone hath the power to save!
Loudly let the chorus swell! Loudly let the tuneful anthem ring!
Love and joy be now in every thankful heart, Oh, praise thee the Lord!
找到中文演唱的這首詩歌,你可以點擊觀看。
Saturday, October 1, 2022
德州的州長候選人辯論
民主黨人難得與共和黨人直接對話--我從新聞中看到的大多是各自發表意見。這次我看見德州辯論就很有興趣,辯論故意選一個沒有觀眾在場的禮堂進行,可能是避免那些合法持槍的人忽然發怒開槍?很好,候選人辯論,其他人最好自己在家裡判斷。本文內容是根據當地報紙的報導:Texas governor’s debate。
怎樣處理美墨邊境大批移民湧入的問題,民主黨和共和黨意見分歧最大。目前在任的Abbott州長搞一個Operation Lone Star邊防特遣行動,還在沒有任何協調接待的情況下,將合法申請了避難的中美洲移民用大巴送到別的州去。他說這麼多移民來到美國主要是拜登的人道接納政策不好--他形容為「邊境開放」--然後指稱競選對手O’Rourke會繼續採用拜登路線,支持邊境開放。
O’Rourke則說你那個$40億美金的Operation Lone Star不管用,那些從外地來部隊在邊境並不能拘捕,反倒有人自殺或自己人誤傷,你自己已經決定不再往那裡砸錢了。你花那麼多錢把移民送到別的州不是演戲是甚麼?直會引起不滿,不會減少要求入境的移民數量。我們應該做的是動員邊境地區自願兵,把錢用來發展和滿足當地企業與勞工市場等等。
Abbott州長說,你們民主黨治理的邊境城市El Paso也送走很多移民,你怎麼不說呢?O'Rourke回答,那是完全不同的移民安置輸送計劃,聯邦是有補助的,請不要拿蘋果和橘子比較。你用「侵略」來形容移民問題很不負責,引起暴力襲擊事件!
Abbott州長已經給我留下不良印象:他宣傳說O'Rourke是一位主張撤資警力的候選人,但實際上人家做市政議員時又給警察加薪水,又增加警力預算,現在他又一次表明,我會加強執法,增加警力培訓資金。在O'Rourke的競選網站,我看到他要把警察基金用在培訓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戒毒治療、住房補助、青少年服務和犯罪預防項目上。
德州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是槍枝管制問題,因為槍擊案連連發生。共和黨的Abbott故意不採取任何管控措施,反倒反對「紅旗」舉報警告,立法允許未經培訓的年輕人在公共場合無執照持槍。而民主黨的O'Rourke則大力抨擊這些做法,主張立法將戰爭殺人武器AR-15、AK-47槍枝從德州民眾手中清除。不過最近他不再強調沒收槍枝了,只說有效改進槍枝管制非常重要。
Abbott呢,堅持說持槍是憲法賦予的絕對權利,不可限制。不過鑑於很多槍擊犯都有神經病,用犯案作為尋死的途徑,他認為成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研討和計劃學校保安、精神保健、警察培訓、武器安全這些事就好。他在辯論中說其他措施,包括提高購槍年齡,設立紅旗舉報機制等等,未必能夠防止槍擊案發生,但一定會妨礙擁槍權。
這次辯論還涉及墮胎權。Abbott州長去年簽署了美國最嚴厲的反墮胎法案--德州8號法案說,除非聯邦法律允許,德州醫生只要聽得到胎心(一般在懷孕6周左右)就禁止墮胎了,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對幫助婦女墮胎的醫生提起訴訟,有望得到$1萬美金的獎勵。別人問州長,這對於強姦致孕的婦女是否太殘忍了,答曰她有6周可以墮胎啊,但很多婦女在懷孕6周時並不知道自己懷孕。州長還吹噓他能夠藉著逮捕和關押徹底消除街上的強姦犯--但很多強姦犯其實都是受害婦女所認識的人,並不是街上不認識的人,他能夠把誰關押多久呢?
O'Rourke大力抨擊州長的政策,說那些強姦犯比婦女擁有更多的權利--他們可以起訴和告發受害者從而得到$1萬元。
辯論還談到德州的電力網問題。由於德州與其他州的電網沒有連結,去年2月德州經歷到一場特別寒冷的冬季風暴,有些地區斷電很久,總共死亡人數達到246人。這件事被很多人批評為治理不當,州長在這次辯論中說問題都解決了,下次再有冬季風暴不會出問題。
怎樣處理美墨邊境大批移民湧入的問題,民主黨和共和黨意見分歧最大。目前在任的Abbott州長搞一個Operation Lone Star邊防特遣行動,還在沒有任何協調接待的情況下,將合法申請了避難的中美洲移民用大巴送到別的州去。他說這麼多移民來到美國主要是拜登的人道接納政策不好--他形容為「邊境開放」--然後指稱競選對手O’Rourke會繼續採用拜登路線,支持邊境開放。
O’Rourke則說你那個$40億美金的Operation Lone Star不管用,那些從外地來部隊在邊境並不能拘捕,反倒有人自殺或自己人誤傷,你自己已經決定不再往那裡砸錢了。你花那麼多錢把移民送到別的州不是演戲是甚麼?直會引起不滿,不會減少要求入境的移民數量。我們應該做的是動員邊境地區自願兵,把錢用來發展和滿足當地企業與勞工市場等等。
Abbott州長說,你們民主黨治理的邊境城市El Paso也送走很多移民,你怎麼不說呢?O'Rourke回答,那是完全不同的移民安置輸送計劃,聯邦是有補助的,請不要拿蘋果和橘子比較。你用「侵略」來形容移民問題很不負責,引起暴力襲擊事件!
Abbott州長已經給我留下不良印象:他宣傳說O'Rourke是一位主張撤資警力的候選人,但實際上人家做市政議員時又給警察加薪水,又增加警力預算,現在他又一次表明,我會加強執法,增加警力培訓資金。在O'Rourke的競選網站,我看到他要把警察基金用在培訓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戒毒治療、住房補助、青少年服務和犯罪預防項目上。
德州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是槍枝管制問題,因為槍擊案連連發生。共和黨的Abbott故意不採取任何管控措施,反倒反對「紅旗」舉報警告,立法允許未經培訓的年輕人在公共場合無執照持槍。而民主黨的O'Rourke則大力抨擊這些做法,主張立法將戰爭殺人武器AR-15、AK-47槍枝從德州民眾手中清除。不過最近他不再強調沒收槍枝了,只說有效改進槍枝管制非常重要。
Abbott呢,堅持說持槍是憲法賦予的絕對權利,不可限制。不過鑑於很多槍擊犯都有神經病,用犯案作為尋死的途徑,他認為成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研討和計劃學校保安、精神保健、警察培訓、武器安全這些事就好。他在辯論中說其他措施,包括提高購槍年齡,設立紅旗舉報機制等等,未必能夠防止槍擊案發生,但一定會妨礙擁槍權。
這次辯論還涉及墮胎權。Abbott州長去年簽署了美國最嚴厲的反墮胎法案--德州8號法案說,除非聯邦法律允許,德州醫生只要聽得到胎心(一般在懷孕6周左右)就禁止墮胎了,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對幫助婦女墮胎的醫生提起訴訟,有望得到$1萬美金的獎勵。別人問州長,這對於強姦致孕的婦女是否太殘忍了,答曰她有6周可以墮胎啊,但很多婦女在懷孕6周時並不知道自己懷孕。州長還吹噓他能夠藉著逮捕和關押徹底消除街上的強姦犯--但很多強姦犯其實都是受害婦女所認識的人,並不是街上不認識的人,他能夠把誰關押多久呢?
O'Rourke大力抨擊州長的政策,說那些強姦犯比婦女擁有更多的權利--他們可以起訴和告發受害者從而得到$1萬元。
辯論還談到德州的電力網問題。由於德州與其他州的電網沒有連結,去年2月德州經歷到一場特別寒冷的冬季風暴,有些地區斷電很久,總共死亡人數達到246人。這件事被很多人批評為治理不當,州長在這次辯論中說問題都解決了,下次再有冬季風暴不會出問題。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22
要2022選民表態的加州議案
我在2020年曾經介紹過大選時順便要選民表態的法律更改提案。那年的12個提案通過了5個,包括實施數據隱私法,允許車輛共享業務的公司將駕駛員歸類為獨立承包工而不發福利等等。
那年有個23號議案沒有通過,今年再次出現在選票上,就是2022年的29號提案,要求腎透析診所在為患者操作時至少有一位職業醫生或護士在場--或許也允準採用視頻遠程望診到場,大概是今年的修改吧,目的是藉著監督來保證患者治療過程安全和減少感染。增加的監督項目還包括報告感染數據、關閉診所要申請等等,營運費用肯定增加。這項提案是保健雇員的工會支持,對提供腎透析服務的公司肯定帶來經濟壓力,加州的醫學協會也反對。--我猜想如果醫生反對,大概現有的腎透析服務不算太差。
今年加州選票上的議案,除了上面提到的29號議案以外還有6個。我在此逐一介紹一下,您如果住在加州就供參考,不然您也可以對照自己州的政策法律。
1號議案是將婦產科的墮胎護理權利納入加州憲法,算是保證婦女生育自由的權利,並且生育自由包括選擇或拒絕避孕的權利。這在加州本來就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鑑於美國最高法院有位大法官前不久揚言要在聯邦層面找機會推翻包括避孕在內的一系列個人隱私權,這算是先下手為強,免得那幾位走極端的右翼大法官說不定哪天忽然在一項判決中剝奪人民的避孕權。明文寫在憲法條款裡,就不擔心政權變更,有人對法律做出另類解釋,把個人的醫療保健決定變為政治議題。
1號議案當然會有人反對,就是反墮胎的群體。他們說加州法律已經夠保護的了,何必再多此一舉?再說,目前的加州法律禁止懷孕24州以後的墮胎(除非母親性命危險),這個議案豈不是為所有的晚期墮胎統統開綠燈?--這些反對的人想像婦女們在懷孕的後期排著隊要墮胎,但現代手術能夠挽救絕大多數懷孕24周以上的健康嬰孩,並不需要他們所想像的落後地區接生婆為挽救母親性命不得不做的「殺嬰」。
還有兩個提案是關於允許賭博業發展,現在的加州法律是允許原住民在他們自己的地盤興辦賭場,其他人不行。26號議案允許21歲以上的人親自到場,賭博項目增加了賽馬。27號議案是開辦線上賭博,遵守政府規章。但凡賭博似乎都帶來很大的營收,繳費給政府,政府就可以有錢治理和改善無家人群的生活,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提供資金等等。反對的意見當然也很大聲,尤其是線上賭博,擔心有更多的人嗜賭成癮,甚至影響到未成年人群,或者從愛護動物角度出發反對賽馬。
我個人覺得賭博業和菸酒業類似,起到娛樂作用,促進經濟活動,也帶來稅收,但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害無益。自從美國最高法院2018年判定各州開辦和管理賭博業合法,許多州都開始搞,加州也躍躍欲試。反過來看,不搞白不搞。如果線上賭博很方便,我會不會去參加呢?應該不會。對於所有不用動腦筋,只碰運氣的遊戲,我實在很難想像自己會產生興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差不多。正如喝酒是合法的,有人會酗酒,不等於所有人都會酗酒。 雖然加州的原住民將來也「可能」利用線上機會開發賭博業務,但目前希望在加州搞線上賭博的兩大公司不在加州,他們出錢贊助這個法案,但我們不會知道他們的收入情況,加州的原住民經濟也不會得到刺激。這些公司願意給錢解決我們的無家人士問題很好,可惜有點像空中畫餅吧。
第28號議案的內容是規定把教育經費的至少1%要用在音樂和藝術方面,特別是要撥款給低收入社區的學校,來招聘適當師資。音樂和藝術教育會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家樂器公司Fender的首席執行官捐贈了洛杉磯某學區1萬把吉他,希望也能夠捐贈其他學區。這樣的議案恐怕沒有人會表示反對。
第30號議案是向年收入200萬以上的人多抽1.75%的稅,稅款用來發展電動車輛,補助低收入的人購買零排放的車子,開始除去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等等雄心勃勃的項目。除了車輛的碳排放,野火是另外一大污染源,所以有一部分稅款要投在培訓救火救災方面。由於氣候變化,這方面需要的經費已經大增。反對這項議案的人說,加州已經有975億的稅金過剩,足夠支付任何項目,不應該再加稅。
第31號議案是繼續禁止調味菸草產品的製造,這是為了防止小孩子和青少年被氣味吸引就也想要嘗試。贊成放開禁令的人認為孩子購買菸草已經不合法,這就夠了,增加調味可增加對成人的銷售量和增加稅收。這個議案有家長支持,我發現加州的民主黨支持而共和黨反對,有意思--共和黨對上面兩個發展賭博業的議案都反對,對發展菸草業倒贊成。
那年有個23號議案沒有通過,今年再次出現在選票上,就是2022年的29號提案,要求腎透析診所在為患者操作時至少有一位職業醫生或護士在場--或許也允準採用視頻遠程望診到場,大概是今年的修改吧,目的是藉著監督來保證患者治療過程安全和減少感染。增加的監督項目還包括報告感染數據、關閉診所要申請等等,營運費用肯定增加。這項提案是保健雇員的工會支持,對提供腎透析服務的公司肯定帶來經濟壓力,加州的醫學協會也反對。--我猜想如果醫生反對,大概現有的腎透析服務不算太差。
今年加州選票上的議案,除了上面提到的29號議案以外還有6個。我在此逐一介紹一下,您如果住在加州就供參考,不然您也可以對照自己州的政策法律。
1號議案是將婦產科的墮胎護理權利納入加州憲法,算是保證婦女生育自由的權利,並且生育自由包括選擇或拒絕避孕的權利。這在加州本來就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鑑於美國最高法院有位大法官前不久揚言要在聯邦層面找機會推翻包括避孕在內的一系列個人隱私權,這算是先下手為強,免得那幾位走極端的右翼大法官說不定哪天忽然在一項判決中剝奪人民的避孕權。明文寫在憲法條款裡,就不擔心政權變更,有人對法律做出另類解釋,把個人的醫療保健決定變為政治議題。
1號議案當然會有人反對,就是反墮胎的群體。他們說加州法律已經夠保護的了,何必再多此一舉?再說,目前的加州法律禁止懷孕24州以後的墮胎(除非母親性命危險),這個議案豈不是為所有的晚期墮胎統統開綠燈?--這些反對的人想像婦女們在懷孕的後期排著隊要墮胎,但現代手術能夠挽救絕大多數懷孕24周以上的健康嬰孩,並不需要他們所想像的落後地區接生婆為挽救母親性命不得不做的「殺嬰」。
還有兩個提案是關於允許賭博業發展,現在的加州法律是允許原住民在他們自己的地盤興辦賭場,其他人不行。26號議案允許21歲以上的人親自到場,賭博項目增加了賽馬。27號議案是開辦線上賭博,遵守政府規章。但凡賭博似乎都帶來很大的營收,繳費給政府,政府就可以有錢治理和改善無家人群的生活,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提供資金等等。反對的意見當然也很大聲,尤其是線上賭博,擔心有更多的人嗜賭成癮,甚至影響到未成年人群,或者從愛護動物角度出發反對賽馬。
我個人覺得賭博業和菸酒業類似,起到娛樂作用,促進經濟活動,也帶來稅收,但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害無益。自從美國最高法院2018年判定各州開辦和管理賭博業合法,許多州都開始搞,加州也躍躍欲試。反過來看,不搞白不搞。如果線上賭博很方便,我會不會去參加呢?應該不會。對於所有不用動腦筋,只碰運氣的遊戲,我實在很難想像自己會產生興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差不多。正如喝酒是合法的,有人會酗酒,不等於所有人都會酗酒。 雖然加州的原住民將來也「可能」利用線上機會開發賭博業務,但目前希望在加州搞線上賭博的兩大公司不在加州,他們出錢贊助這個法案,但我們不會知道他們的收入情況,加州的原住民經濟也不會得到刺激。這些公司願意給錢解決我們的無家人士問題很好,可惜有點像空中畫餅吧。
第28號議案的內容是規定把教育經費的至少1%要用在音樂和藝術方面,特別是要撥款給低收入社區的學校,來招聘適當師資。音樂和藝術教育會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家樂器公司Fender的首席執行官捐贈了洛杉磯某學區1萬把吉他,希望也能夠捐贈其他學區。這樣的議案恐怕沒有人會表示反對。
第30號議案是向年收入200萬以上的人多抽1.75%的稅,稅款用來發展電動車輛,補助低收入的人購買零排放的車子,開始除去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等等雄心勃勃的項目。除了車輛的碳排放,野火是另外一大污染源,所以有一部分稅款要投在培訓救火救災方面。由於氣候變化,這方面需要的經費已經大增。反對這項議案的人說,加州已經有975億的稅金過剩,足夠支付任何項目,不應該再加稅。
第31號議案是繼續禁止調味菸草產品的製造,這是為了防止小孩子和青少年被氣味吸引就也想要嘗試。贊成放開禁令的人認為孩子購買菸草已經不合法,這就夠了,增加調味可增加對成人的銷售量和增加稅收。這個議案有家長支持,我發現加州的民主黨支持而共和黨反對,有意思--共和黨對上面兩個發展賭博業的議案都反對,對發展菸草業倒贊成。
Monday, September 26, 2022
百年計算錯誤導致河流乾涸
你大概已經知道,科羅拉多河正在乾掉,目前的平均流量已經比上個世紀減少了20%,河道中兩個最大水庫的儲水量本來能蓄水全年流量的5倍,現在只剩下大約三分之一了:米德湖的水位比蓄水最多的時期在過去20年中下降了150英尺,依靠河水的4000萬民眾現在緊張了。這河本來是流經墨西哥入海,現在河水已在墨西哥邊境的Morelos大壩斷流,露出乾涸的河床。
為甚麼會變成這樣?部分原因是乾旱。西部地區已經連續乾旱23年,沿途很多城鎮供水和農田灌溉全都仰賴這條河,研究發現是過去1200年來最乾的時期,雨雪減少,自然和氣候變化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規劃計算錯誤,以至於耗水量遠遠大於實際降水。
100年前,聯邦政府立一個契約,把這條河的水分給7個州使用:亞利桑那、加州、科羅拉多、內華達、新墨西哥、猶他、懷俄明。他們當時的計算忽略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官員說這河每年能夠供水2000萬英畝英尺(1英畝英尺就是將1英畝的面積裝1英尺深的水),但根本沒有那麼多水。
美國地理調查局曾經派了一位科學家Eugene Clyde LaRue來測量科羅拉多河的流量。LaRue根據當時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和乾旱歷史,1916年提出報告,說河的流量會在百年內受到多次大小乾旱的衝擊。可是那些做契約談判的官員不想理會科學家說的這些出現乾旱可能性,讓LaRue靠邊站了。他們指著雨水充分的那幾年的水庫樣本水量說,河水很充分,足夠供應所有這些農場和城市啊。
水多好協商,立下契約比較容易:你要灌溉大片農作物?水夠你用。你想要把水泵過加州沙漠?水夠你用。不用為限水討價還價,直到21世紀才發現大問題。當年那些官員說每年有2000萬英畝英尺的水,LeRue估算的是將近1500,現在我們知道只有1200--要歸功於氣候變化。用2000英畝英尺來估算供水,結果1930年代一場大旱,1950年代另一場大旱,...
眼看估算錯了,各地應對是不同的。有些地方的政府很重視水源問題,內華達州這些年來大力提倡和實行節水,但更多的地方人們還在堅持那個書面上的供水數字,也許政客們感到很難啟齒為選民報告壞消息,說我們水不夠了,我們當年有個計算錯誤,現在必須改正等等。
不過,各城各地對這件事的應對不同。西部的大城市一般都很重視,大力投資在節水節能的基礎建設;農業區就比較難了,除非減少耕種,他們沒有很多其它辦法節水。不過,增加了節水意識之後,很多社區還是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耗用。
但這還不夠。今年夏初,管理西部水資源的墾務局要求各州努力,每年再多節約200到400英畝英尺。這個要求相當於節約目前科羅拉多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很厲害的要求。各州各地區都必須自下而上地想辦法,商議如何減少用水。沒有人能夠把解決方案強加給你,你必須自願,包括放棄某些作物的耕種。
本文內容來自VOX.COM網站的報告文章How a 100-year-old miscalculation drained the Colorado River。
為甚麼會變成這樣?部分原因是乾旱。西部地區已經連續乾旱23年,沿途很多城鎮供水和農田灌溉全都仰賴這條河,研究發現是過去1200年來最乾的時期,雨雪減少,自然和氣候變化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規劃計算錯誤,以至於耗水量遠遠大於實際降水。
100年前,聯邦政府立一個契約,把這條河的水分給7個州使用:亞利桑那、加州、科羅拉多、內華達、新墨西哥、猶他、懷俄明。他們當時的計算忽略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官員說這河每年能夠供水2000萬英畝英尺(1英畝英尺就是將1英畝的面積裝1英尺深的水),但根本沒有那麼多水。
美國地理調查局曾經派了一位科學家Eugene Clyde LaRue來測量科羅拉多河的流量。LaRue根據當時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和乾旱歷史,1916年提出報告,說河的流量會在百年內受到多次大小乾旱的衝擊。可是那些做契約談判的官員不想理會科學家說的這些出現乾旱可能性,讓LaRue靠邊站了。他們指著雨水充分的那幾年的水庫樣本水量說,河水很充分,足夠供應所有這些農場和城市啊。
水多好協商,立下契約比較容易:你要灌溉大片農作物?水夠你用。你想要把水泵過加州沙漠?水夠你用。不用為限水討價還價,直到21世紀才發現大問題。當年那些官員說每年有2000萬英畝英尺的水,LeRue估算的是將近1500,現在我們知道只有1200--要歸功於氣候變化。用2000英畝英尺來估算供水,結果1930年代一場大旱,1950年代另一場大旱,...
眼看估算錯了,各地應對是不同的。有些地方的政府很重視水源問題,內華達州這些年來大力提倡和實行節水,但更多的地方人們還在堅持那個書面上的供水數字,也許政客們感到很難啟齒為選民報告壞消息,說我們水不夠了,我們當年有個計算錯誤,現在必須改正等等。
不過,各城各地對這件事的應對不同。西部的大城市一般都很重視,大力投資在節水節能的基礎建設;農業區就比較難了,除非減少耕種,他們沒有很多其它辦法節水。不過,增加了節水意識之後,很多社區還是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耗用。
但這還不夠。今年夏初,管理西部水資源的墾務局要求各州努力,每年再多節約200到400英畝英尺。這個要求相當於節約目前科羅拉多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很厲害的要求。各州各地區都必須自下而上地想辦法,商議如何減少用水。沒有人能夠把解決方案強加給你,你必須自願,包括放棄某些作物的耕種。
本文內容來自VOX.COM網站的報告文章How a 100-year-old miscalculation drained the Colorado River。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22
所謂的 Late-Term Abortion
本文記下一位健康專欄記者Korin Miller對這個短語的解釋。
Late Term Abortion直譯是「晚期墮胎」。但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反墮胎人士喜歡說他們反對「晚期墮胎」,可是他們連妊娠多久叫做「晚期」似乎都搞不清。
有一位反墮胎的參議員Linsey Graham最近提出一項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為懷孕15周以上的所有婦女墮胎、無一例外的法案--他把那叫做禁止晚期墮胎的法案。但是,懷孕正常分娩要40周,第15周根本不是晚期。人們很憤怒:幾個月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還說制定墮胎法律的權力下放給州裡了,現在一下子又改成聯邦立法強加給所有的州了。
有一位婦產科醫生Jen Gunter出版過好幾本專業知識的科普書籍。她告訴雅虎生活專欄:「晚期墮胎」不是醫學用語,而是捏造出來的。一位西奈山醫學院的Monica Dragoman也同意,說這個用語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而讓妊娠後期所發生的流產變得聳人聽聞。
產科醫生很少用某個妊娠時間長度來衡量甚麼是late-term,咱們想至少要正常孕期的一半吧。但一旦使用late-term這種煽風點火的語言,立刻讓人把懷孕分娩和墮胎混為一談,產生害怕,並且需要尋求醫生照顧的婦女和醫生一下子都變成了壞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婦女在懷孕41周時尋求墮胎很常見--他們完全不了解實際情況。
懷孕到了後期才發現需要墮胎是很不尋常的情況。大多數的妊娠流失或不希望繼續懷孕的墮胎發生在頭三個月,其中很多人感受到妊娠帶來的恥辱。然而,限制胎兒月份的墮胎法律不考慮無數非常獨特的個人情況。通常胎兒比較成熟的孕婦在面對胎兒健康或繼續懷孕會引起的身體或心理健康危害時,都有家人和醫生的支持。
支持孕婦保健的婦產科醫生和生殖科學家Monica Dragoman博士強調,婦女在懷孕的任何時期決定墮胎都絕不是小事一樁,患者經過仔細考慮所做的決定通常都帶著很複雜的情緒,但可以確定這次墮胎對她們的未來是一項正確的決定。如果不能夠立即墮胎,比如有法律禁止、交通不便、經濟條件緊張、或有其他孩子需要照料,常常為這些婦女帶來額外的健康威脅。
妊娠晚期(懷孕21-22周或更晚)需要墮胎的比例很小,少於墮胎總數的1%,例子包括發現胚胎發育不正常甚至殘廢,或者產婦身體出現意外的狀況,繼續懷孕會帶來額外的危險。反墮胎的人喜歡把打算放棄的胚胎稱為unborn baby等等,當然是要人想像那些胚胎都在健康發育中,很快就要成為活蹦亂跳的孩子。另外一些婦女不得不在懷孕晚期墮胎,是因為沒有條件早一些得到即時的墮胎服務,或很晚才發覺自己懷孕。
有色人種的婦女在這個群組中的比例特別高,有些年輕黑人女孩不得不影響學業或職業生下孩子,進入很難翻身的低收入群體。懷孕24周以後選擇墮胎的人數是極少的,而且由於晚期墮胎的費用很昂貴,你如果以為婦女們都不介意,在懷孕的後期排隊要求「晚期墮胎」,那是很奇怪很具侮辱性的想法。
反墮胎的人喜歡用On Demand來形容婦女所需要的墮胎,似是而非。請問,你們發現了任何身體狀況去看醫生,需要手術或服藥,是不是也形容為on demand呢?為甚麼不?上次我介紹過妊娠流失,醫學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妊娠會自然流失,其中一部分需要和墮胎同樣的處置和護理,你實在不應該剝奪婦女得到這些護理的權利。(詳情請點擊鏈接閱讀。)
美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產孕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原因恐怕是有些州限制了一部分婦女安全「墮胎」的服務。搜索網上可以查到美國各州的產孕死亡率。你大概可以預料得到,限制嚴格的州有比較高的產孕死亡率,如列表所示。點擊鏈接你會看到,產孕死亡率最低的加州與最高的路州相比,後者幾乎是前者的15倍!差別就在於限制墮胎。
Late Term Abortion直譯是「晚期墮胎」。但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反墮胎人士喜歡說他們反對「晚期墮胎」,可是他們連妊娠多久叫做「晚期」似乎都搞不清。
有一位反墮胎的參議員Linsey Graham最近提出一項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為懷孕15周以上的所有婦女墮胎、無一例外的法案--他把那叫做禁止晚期墮胎的法案。但是,懷孕正常分娩要40周,第15周根本不是晚期。人們很憤怒:幾個月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還說制定墮胎法律的權力下放給州裡了,現在一下子又改成聯邦立法強加給所有的州了。
有一位婦產科醫生Jen Gunter出版過好幾本專業知識的科普書籍。她告訴雅虎生活專欄:「晚期墮胎」不是醫學用語,而是捏造出來的。一位西奈山醫學院的Monica Dragoman也同意,說這個用語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而讓妊娠後期所發生的流產變得聳人聽聞。
產科醫生很少用某個妊娠時間長度來衡量甚麼是late-term,咱們想至少要正常孕期的一半吧。但一旦使用late-term這種煽風點火的語言,立刻讓人把懷孕分娩和墮胎混為一談,產生害怕,並且需要尋求醫生照顧的婦女和醫生一下子都變成了壞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婦女在懷孕41周時尋求墮胎很常見--他們完全不了解實際情況。
懷孕到了後期才發現需要墮胎是很不尋常的情況。大多數的妊娠流失或不希望繼續懷孕的墮胎發生在頭三個月,其中很多人感受到妊娠帶來的恥辱。然而,限制胎兒月份的墮胎法律不考慮無數非常獨特的個人情況。通常胎兒比較成熟的孕婦在面對胎兒健康或繼續懷孕會引起的身體或心理健康危害時,都有家人和醫生的支持。
支持孕婦保健的婦產科醫生和生殖科學家Monica Dragoman博士強調,婦女在懷孕的任何時期決定墮胎都絕不是小事一樁,患者經過仔細考慮所做的決定通常都帶著很複雜的情緒,但可以確定這次墮胎對她們的未來是一項正確的決定。如果不能夠立即墮胎,比如有法律禁止、交通不便、經濟條件緊張、或有其他孩子需要照料,常常為這些婦女帶來額外的健康威脅。
妊娠晚期(懷孕21-22周或更晚)需要墮胎的比例很小,少於墮胎總數的1%,例子包括發現胚胎發育不正常甚至殘廢,或者產婦身體出現意外的狀況,繼續懷孕會帶來額外的危險。反墮胎的人喜歡把打算放棄的胚胎稱為unborn baby等等,當然是要人想像那些胚胎都在健康發育中,很快就要成為活蹦亂跳的孩子。另外一些婦女不得不在懷孕晚期墮胎,是因為沒有條件早一些得到即時的墮胎服務,或很晚才發覺自己懷孕。
有色人種的婦女在這個群組中的比例特別高,有些年輕黑人女孩不得不影響學業或職業生下孩子,進入很難翻身的低收入群體。懷孕24周以後選擇墮胎的人數是極少的,而且由於晚期墮胎的費用很昂貴,你如果以為婦女們都不介意,在懷孕的後期排隊要求「晚期墮胎」,那是很奇怪很具侮辱性的想法。
反墮胎的人喜歡用On Demand來形容婦女所需要的墮胎,似是而非。請問,你們發現了任何身體狀況去看醫生,需要手術或服藥,是不是也形容為on demand呢?為甚麼不?上次我介紹過妊娠流失,醫學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妊娠會自然流失,其中一部分需要和墮胎同樣的處置和護理,你實在不應該剝奪婦女得到這些護理的權利。(詳情請點擊鏈接閱讀。)
美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產孕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原因恐怕是有些州限制了一部分婦女安全「墮胎」的服務。搜索網上可以查到美國各州的產孕死亡率。你大概可以預料得到,限制嚴格的州有比較高的產孕死亡率,如列表所示。點擊鏈接你會看到,產孕死亡率最低的加州與最高的路州相比,後者幾乎是前者的15倍!差別就在於限制墮胎。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22
書介:《The Founding Myth》
這本書是一位憲法律師Andrew Seidel在2019年寫的,目的是澄清基督教國家主義關於美國的建國神話。他想要告訴讀者,美國從獨立那一天起,所有的建國先驅都同意,美國的政體和教會一定要分離,免得各宗派觀點不同而增加紛爭和混亂。
作者說他要糾正美國歷史,擺出事實和論據,說明聖經中的十條誡命並不是美國法律的基礎,政教分離的立場才是。Seidel用四個不同的部分來仔細說明國家創始人如何來自不同的殖民地區,聖經對美國的影響,還有那些獨特的美國格言的來歷,諸如In God We Trust等等。
公眾對這本書的評價如何呢?自然有貶有褒。《洛杉磯書評》稱這本書「才華橫溢、雄心勃勃、經過充分研究且令人信服」,並稱Seidel提出了反對基督教國家主義的「有力論據」:就是美國憲法「故意不寫神」,並在第六條款中明文禁止以宗教測試來公職和公共信託。《出版商周刊》說這本書是個「憤怒的首次亮相」,提供對基督教國家主義的「熱烈抨擊」,不過「不同意的讀者不會計較他的強硬語氣」。
這本書出版時,有為保守的福音派Greg Locke牧師燒毀了作者寄給他查閱的書,並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焚書的視頻。Seidel給Locke寄這本書,是希望引發相關的討論,但Locke事先就說他根本不想讀這本書。大家對焚書視頻的反應是甚麼?許多表示想要購買和閱讀這本書,還有人想要向圖書館捐贈這本書。哈,Locke牧師大概是沒想到宣傳效果這麼好。
我曾經介紹過基督教國家主義的建國神話,所謂「猶太-基督教」是美國建國原則的說法其實是杜撰的,而不是歷史實際。其實亞馬遜網站上的讀者評論很好,1200多位讀者,89%的人給5顆星的評級,還沒有人給這本書評1或2顆星。
作者說他要糾正美國歷史,擺出事實和論據,說明聖經中的十條誡命並不是美國法律的基礎,政教分離的立場才是。Seidel用四個不同的部分來仔細說明國家創始人如何來自不同的殖民地區,聖經對美國的影響,還有那些獨特的美國格言的來歷,諸如In God We Trust等等。
公眾對這本書的評價如何呢?自然有貶有褒。《洛杉磯書評》稱這本書「才華橫溢、雄心勃勃、經過充分研究且令人信服」,並稱Seidel提出了反對基督教國家主義的「有力論據」:就是美國憲法「故意不寫神」,並在第六條款中明文禁止以宗教測試來公職和公共信託。《出版商周刊》說這本書是個「憤怒的首次亮相」,提供對基督教國家主義的「熱烈抨擊」,不過「不同意的讀者不會計較他的強硬語氣」。
這本書出版時,有為保守的福音派Greg Locke牧師燒毀了作者寄給他查閱的書,並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焚書的視頻。Seidel給Locke寄這本書,是希望引發相關的討論,但Locke事先就說他根本不想讀這本書。大家對焚書視頻的反應是甚麼?許多表示想要購買和閱讀這本書,還有人想要向圖書館捐贈這本書。哈,Locke牧師大概是沒想到宣傳效果這麼好。
我曾經介紹過基督教國家主義的建國神話,所謂「猶太-基督教」是美國建國原則的說法其實是杜撰的,而不是歷史實際。其實亞馬遜網站上的讀者評論很好,1200多位讀者,89%的人給5顆星的評級,還沒有人給這本書評1或2顆星。
Monday, September 19, 2022
選誰作市長?
市長原則上是個與黨派無關的職位。今年聖荷西有兩名候選人:上任不太久的San Jose市政議員Matt Mahan,和熟悉政治體系的Santa Clara郡主管人員Cindy Chaves。他們二位星期四在市政廳進行辯論。
Mahan希望能夠利用科技公司執行官的經驗來重組市政廳,並加強市政問責。而Chavez則比較深入了解政府各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關係和基礎,希望能夠更有效地為一些複雜項目提供解決方案。辯論主持人是本地媒體,辯論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無家人群和住房問題。
Mahan指出,這幾年中郡裡的預算提高了,可是郡裡像Chaves這樣的主管人員還是未能適當利用這筆錢來解決精神疾患危機(是無家群體中一小部分人的顯著問題),無家問題反而加劇--自從2019年以來,流落街頭的人數增加了11%。
Mahan說:「問題如此緊急,你們卻只注重解決根本問題的大計畫,想要創造歷史。住在市中心的人走在街上看見許多無家人士都會怕,而你在郡裡工作10年,只告訴我們各樣沒有解決問題的藉口。」他說話有些急躁,後來澄清了:不是所有的無家人士都那麼可怕,無家人士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有精神疾患,但令人驚恐。
Chavez對Mahan的指責很不高興,說他「不誠實」和不了解情況。「你只在市政府做了一年半,Santa Clara在這方面的預算忽然增加不是意外發生的,而是我努力的結果。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挽救了O'Connor和St. Louise這兩座醫院,其中包括了141張床位,兩個急診室。」
關於重組市政廳,Mahan說他能夠設立可度量的目標,來保證San Jose達到那些目標。他的一個主要動議是把民選官員的工資和市政部門達到那些目標連繫起來,未達到預期目標的不漲工資。改變市政雇員的薪水其實很難,因為薪資都是由工會協商的,有獨立的委員會來定,有一套體系基準。
Mahan感到San Jose的房屋建造,無論是住家還是商用,都太慢,部分原因是市政計劃辦公室有26%的崗位是空缺的。他提出要改革計劃建築辦公室來解決住房短缺問題,不光要蓋造有政府補貼的便宜住房,還應該同時建造各種市場價格的住房。
“We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overbuilding market rate and medium income because low income housing (which) we desperately need (has) limited public funds to subsidize,” Mahan said. “The reality is most of the more affordable housing stock was market rate housing built a long time ago that got old.” Mahan這話不算直截了當,我看不太明白。但我猜他意思是主張按市場價格大量建造和出售,自然有舊房屋成為比較便宜、低收入能夠擔負得起的住房。如果我理解得不對,歡迎指正。
Chavez說她知道怎樣讓郡和城市一起合作,來解決這個San Jose最大的困難問題。Chavez曾在市議會任職,當時批准利用州稅資金在市中心地區建造7千房屋,鼓勵在一無所有的地方開發。到她作郡級主管的時候,她與公交部門VTA一同努力,將200英畝的運輸機構地盤用來建造住房或安全停車場地。Chavez提出儘量根據已有的資金來策劃,並且公共部門需要與私營公司協作,把計劃建築辦公室積壓下來的工作填補上來。
Chavez競選活動還強調公共治安。近年來本市的警察人手不足,每個警察都只好加班加點。她說警察局必須招聘,分配資金來招聘代表社區人口的警員,尤其是需要更多的女警官。Mahan說聖荷西警察局問題的關鍵在於防止警員流失,比如增加他們的工資等等。
政客勝選一般都有「政治行動委員會(PAC)」的經濟贊助,於是這些政客就難免暗暗成為看這些PAC的臉色、照顧他們利益,而不再積極為廣大民眾解決問題,比如環境保護。這就提出了透明問責的重要性。辯論主持人問兩位市長候選人,是否願意至少在兩年內不刪除任何電子郵件,不使用私人郵箱討論公共事務。不然就要將電郵複製一份到政府的電郵服務器。Chavez沒有作過這個保證,但在星期四的辯論會上被問及時,她給了確定的回答。
關於目前兩位市長候選人接受捐款的情況,Chavez從南灣勞工委員會、舊金山49人橄欖球聯盟、聖荷西警員協會等等機構接受了超過100萬的政治活動捐款。相比之下,Mahan從硅谷公益會只得到$30萬的政治活動捐款。硅谷公益會是現任市長Sam Liccardo專門為幫助他募款成立的單位。
Chavez說自己過往的工作證明了自己「行的正」,無論是誰支持她當選,都不會搖擺她的決定。Mahan則說從那些支持Chavez政治活動的資金來源可能看出她背後有哪些既得利益者。而即將離職的市長從明年開始不再有多大勢力,而不會去代表有錢的特殊利益集團。
我對兩位候選人的回答都有疑問:那個橄欖球隊我不知道,但勞工委員會顧名思義是各界工會的代表,他們有固定的會費收入,肯定有錢,不過他們不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嗎?警員協會當然支持候選人擴大招聘和增強警官隊伍,要解決治安問題嘛,算不上奇怪的特殊利益。至於離任的Liccardo市長,我不知道他離任後的打算,Mahan議員可能不應該斷定他以後沒有甚麼勢力。他在任期間的政績還算好,這次沒有爭取連任。有人指出Mahan的競選網站批判現任市政府多少有些誇張,卻得到攻擊對象的奇怪支持。
下面是這次辯論的錄影,你要從第6分鐘開始觀看,因為前面是等候。觀看辯論,原來Mahan對工會有意見,是因為發放太多福利給市政職工,以至於造成了政府赤字有意見。
Mahan希望能夠利用科技公司執行官的經驗來重組市政廳,並加強市政問責。而Chavez則比較深入了解政府各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關係和基礎,希望能夠更有效地為一些複雜項目提供解決方案。辯論主持人是本地媒體,辯論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無家人群和住房問題。
Mahan指出,這幾年中郡裡的預算提高了,可是郡裡像Chaves這樣的主管人員還是未能適當利用這筆錢來解決精神疾患危機(是無家群體中一小部分人的顯著問題),無家問題反而加劇--自從2019年以來,流落街頭的人數增加了11%。
Mahan說:「問題如此緊急,你們卻只注重解決根本問題的大計畫,想要創造歷史。住在市中心的人走在街上看見許多無家人士都會怕,而你在郡裡工作10年,只告訴我們各樣沒有解決問題的藉口。」他說話有些急躁,後來澄清了:不是所有的無家人士都那麼可怕,無家人士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有精神疾患,但令人驚恐。
Chavez對Mahan的指責很不高興,說他「不誠實」和不了解情況。「你只在市政府做了一年半,Santa Clara在這方面的預算忽然增加不是意外發生的,而是我努力的結果。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挽救了O'Connor和St. Louise這兩座醫院,其中包括了141張床位,兩個急診室。」
關於重組市政廳,Mahan說他能夠設立可度量的目標,來保證San Jose達到那些目標。他的一個主要動議是把民選官員的工資和市政部門達到那些目標連繫起來,未達到預期目標的不漲工資。改變市政雇員的薪水其實很難,因為薪資都是由工會協商的,有獨立的委員會來定,有一套體系基準。
Mahan感到San Jose的房屋建造,無論是住家還是商用,都太慢,部分原因是市政計劃辦公室有26%的崗位是空缺的。他提出要改革計劃建築辦公室來解決住房短缺問題,不光要蓋造有政府補貼的便宜住房,還應該同時建造各種市場價格的住房。
“We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overbuilding market rate and medium income because low income housing (which) we desperately need (has) limited public funds to subsidize,” Mahan said. “The reality is most of the more affordable housing stock was market rate housing built a long time ago that got old.” Mahan這話不算直截了當,我看不太明白。但我猜他意思是主張按市場價格大量建造和出售,自然有舊房屋成為比較便宜、低收入能夠擔負得起的住房。如果我理解得不對,歡迎指正。
Chavez說她知道怎樣讓郡和城市一起合作,來解決這個San Jose最大的困難問題。Chavez曾在市議會任職,當時批准利用州稅資金在市中心地區建造7千房屋,鼓勵在一無所有的地方開發。到她作郡級主管的時候,她與公交部門VTA一同努力,將200英畝的運輸機構地盤用來建造住房或安全停車場地。Chavez提出儘量根據已有的資金來策劃,並且公共部門需要與私營公司協作,把計劃建築辦公室積壓下來的工作填補上來。
Chavez競選活動還強調公共治安。近年來本市的警察人手不足,每個警察都只好加班加點。她說警察局必須招聘,分配資金來招聘代表社區人口的警員,尤其是需要更多的女警官。Mahan說聖荷西警察局問題的關鍵在於防止警員流失,比如增加他們的工資等等。
政客勝選一般都有「政治行動委員會(PAC)」的經濟贊助,於是這些政客就難免暗暗成為看這些PAC的臉色、照顧他們利益,而不再積極為廣大民眾解決問題,比如環境保護。這就提出了透明問責的重要性。辯論主持人問兩位市長候選人,是否願意至少在兩年內不刪除任何電子郵件,不使用私人郵箱討論公共事務。不然就要將電郵複製一份到政府的電郵服務器。Chavez沒有作過這個保證,但在星期四的辯論會上被問及時,她給了確定的回答。
關於目前兩位市長候選人接受捐款的情況,Chavez從南灣勞工委員會、舊金山49人橄欖球聯盟、聖荷西警員協會等等機構接受了超過100萬的政治活動捐款。相比之下,Mahan從硅谷公益會只得到$30萬的政治活動捐款。硅谷公益會是現任市長Sam Liccardo專門為幫助他募款成立的單位。
Chavez說自己過往的工作證明了自己「行的正」,無論是誰支持她當選,都不會搖擺她的決定。Mahan則說從那些支持Chavez政治活動的資金來源可能看出她背後有哪些既得利益者。而即將離職的市長從明年開始不再有多大勢力,而不會去代表有錢的特殊利益集團。
我對兩位候選人的回答都有疑問:那個橄欖球隊我不知道,但勞工委員會顧名思義是各界工會的代表,他們有固定的會費收入,肯定有錢,不過他們不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嗎?警員協會當然支持候選人擴大招聘和增強警官隊伍,要解決治安問題嘛,算不上奇怪的特殊利益。至於離任的Liccardo市長,我不知道他離任後的打算,Mahan議員可能不應該斷定他以後沒有甚麼勢力。他在任期間的政績還算好,這次沒有爭取連任。有人指出Mahan的競選網站批判現任市政府多少有些誇張,卻得到攻擊對象的奇怪支持。
下面是這次辯論的錄影,你要從第6分鐘開始觀看,因為前面是等候。觀看辯論,原來Mahan對工會有意見,是因為發放太多福利給市政職工,以至於造成了政府赤字有意見。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22
轉發:煤氣爐對健康有害
Cooks love their gadgets, from countertop slow cookers to instant-read thermometers. Now, there’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magnetic induction cooktops(電磁感應爐) – surfaces that cook much faster than conventional stoves, without igniting a flame or heating an electric coil.
Some of this attention is overdue: Induction has long been popular in Europe and Asia(在歐亞流行), and it is more energy-efficient than standard stoves.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also raised concerns about indoor air emissions from gas stoves.
Academic researchers(學術研究人員) and agencies such as the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have reported that gas stoves can releas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煤氣爐釋放有害空氣污染物) while they’re operating, and even when they’re turned off.
As an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er who does work on housing and indoor air, I have participated in studies that measured air pollution in homes and built models(建造室內空氣汙染的測量和計算模型) to predict how indoor sources would contribute to air pollution in different home types. Here is some perspective on how gas stoves can contribute to indoor air pollution, and whether you should consider shifting away from gas.
對呼吸道的影響:One of the main air pollutant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using gas stoves is nitrogen dioxide(二氧化氮), or NO₂, which is a byproduct of fuel combustion(燃燒的產物). Nitrogen dioxide exposures in hom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more severe asthma(比較嚴重的哮喘) and increased use of rescue inhalers(增加的呼吸救援需要) in children. This gas can also affect asthmatic adults, and it contributes to both th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發展和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
Nitrogen dioxide in homes comes both from outdoor air that infiltrates indoors and from indoor sources. Road traffic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utdoor source(NO2來自室外交通的排放); unsurprisingly, levels are higher close to major roadways. Gas stoves often are the most substantial indoor source(和室內的煤氣爐), with a greater contribution from large burners that run longer.
The gas industry’s position is that gas stoves are a minor source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 This is true in some home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exposures averaged over months or years.
But there are many homes in which gas stoves contribute more to indoor nitrogen dioxide levels than pollution from outdoor sources does, especially for short-term “peak” exposures during cooking time. For example, a study in Southern California showed that around half of homes exceeded a health standard based on the highest hour of nitroge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lmost entirely because of indoor emissions(半數住家在烹調排放NO2濃度最高的時段超過健康標準).
How can one gas stove contribute more to your exposure than an entire highway full of vehicles? The answer is that outdoor pollution disperses over a large area, while indoor pollution concentrates in a small space.
How much indoor pollution you get from a gas stove is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e of your home, which means that indoor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to NO₂ are higher for some people than for others. People who live in larger homes, have working range hoods that vent to the outdoors and have well-ventilated homes in general will be less exposed than those in smaller homes with poorer ventilation(寬敞和通風排氣好的住家較少受NO2汙染的影響).
But even larger homes can be affected by gas stove usage, especially since the air in the kitchen does not immediately mix with cleaner air elsewhere in the home. Using a range hood when cooking, or other venti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opening kitchen windows, can bring down concentrations dramatically.
甲烷和其它有害空氣汙染物: Nitrogen dioxide is not the only pollutant of concern from gas stoves. Some pollution with potential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Earth’s climate occurs when stoves aren’t even running.
A 2022 study estimated that U.S. gas stoves not in use emit methane – a colorless, odorless gas tha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natural gas – at a level that traps as much heat in the atmosphere as about 400,000 cars(估計美國的煤氣爐不燃燒時所洩漏的甲烷相當於40萬輛汽車所排放的CO2).
Some of these leaks can go undetected. Although gas distributors add an odorant(煤氣中加氣味劑) to natural gas to ensure that people will smell leaks before there is an explosion risk, the smell may not be strong enough for residents to notice small leaks.
Some people also have a much stronger sense of smell than others. In particular,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sense of smell – whether from COVID-19 or other causes – may not smell even large leaks(有些人嗅覺不好,聞不到洩漏的煤氣). One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5% of homes had leaks that owners had not detected that were large enough to require repair.
This same study showed that leaking natural gas contained multipl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including benzene, a cancer-causing agent(致癌的苯). Whil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benzene did not reach health thresholds of concern, the presence of thes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could be problematic in homes with substantial leaks and poor ventilation.
為健康和氣候變化而換爐:So, if you live in a home with a gas stove, what should you do and when should you worry? First, do what you can to improve ventilation(立即改善通風), such as running a range hood that vents to the outdoors and opening kitchen windows while cooking. This will help, but it won’t eliminate exposures, especially for household members who are in the kitchen while cooking takes place.
If you live in a smaller home or one with a smaller closed kitchen, and if someone in your home has a respiratory disease like asthma 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posures may still be concerning even with good ventilation. Swapping out a gas stove for one that uses magnetic induction would eliminate this exposure while also providing climate benefits.
There are multiple incentive programs to support gas stove changeovers, given their importance for slowing climate change. For example, the recently signed Inflation Reduction Act(降低通漲法令) of 2022, which includes many provis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offers rebates for the purchase of high-efficiency electric appliances(提供購買高效電器的回扣) such as stoves.
Dozens of U.S. cities have adopted or are considering regulations that bar natural gas hookups in new-construction homes(新建房屋禁止安裝煤氣管道) after specified dates to speed a 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 At the same time, at least 20 states have adopted laws or regulations that prohibit bans on natural gas.
Moving away from gas stove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you are investing in hom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投資在家用節能電器), whether you are doing it to take advantage of incentives, reduce energy costs or shrink your carbon footprint. Some weatherization steps can reduce air leakage to the outdoors, which in turn can increase indoor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if residents don’t also improve kitchen ventilation.
Even if you’re not driven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 or you’re just seeking ways to cook pasta faster –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cleaner air inside your home may be a strong motivator to make the switch. (本文取自專家資訊網站Conversation Jonathan Levy教授的文章。)
Some of this attention is overdue: Induction has long been popular in Europe and Asia(在歐亞流行), and it is more energy-efficient than standard stoves.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also raised concerns about indoor air emissions from gas stoves.
Academic researchers(學術研究人員) and agencies such as the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have reported that gas stoves can releas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煤氣爐釋放有害空氣污染物) while they’re operating, and even when they’re turned off.
As an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er who does work on housing and indoor air, I have participated in studies that measured air pollution in homes and built models(建造室內空氣汙染的測量和計算模型) to predict how indoor sources would contribute to air pollution in different home types. Here is some perspective on how gas stoves can contribute to indoor air pollution, and whether you should consider shifting away from gas.
對呼吸道的影響:One of the main air pollutant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using gas stoves is nitrogen dioxide(二氧化氮), or NO₂, which is a byproduct of fuel combustion(燃燒的產物). Nitrogen dioxide exposures in hom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more severe asthma(比較嚴重的哮喘) and increased use of rescue inhalers(增加的呼吸救援需要) in children. This gas can also affect asthmatic adults, and it contributes to both th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發展和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
Nitrogen dioxide in homes comes both from outdoor air that infiltrates indoors and from indoor sources. Road traffic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utdoor source(NO2來自室外交通的排放); unsurprisingly, levels are higher close to major roadways. Gas stoves often are the most substantial indoor source(和室內的煤氣爐), with a greater contribution from large burners that run longer.
The gas industry’s position is that gas stoves are a minor source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 This is true in some home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exposures averaged over months or years.
But there are many homes in which gas stoves contribute more to indoor nitrogen dioxide levels than pollution from outdoor sources does, especially for short-term “peak” exposures during cooking time. For example, a study in Southern California showed that around half of homes exceeded a health standard based on the highest hour of nitroge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lmost entirely because of indoor emissions(半數住家在烹調排放NO2濃度最高的時段超過健康標準).
How can one gas stove contribute more to your exposure than an entire highway full of vehicles? The answer is that outdoor pollution disperses over a large area, while indoor pollution concentrates in a small space.
How much indoor pollution you get from a gas stove is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e of your home, which means that indoor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to NO₂ are higher for some people than for others. People who live in larger homes, have working range hoods that vent to the outdoors and have well-ventilated homes in general will be less exposed than those in smaller homes with poorer ventilation(寬敞和通風排氣好的住家較少受NO2汙染的影響).
But even larger homes can be affected by gas stove usage, especially since the air in the kitchen does not immediately mix with cleaner air elsewhere in the home. Using a range hood when cooking, or other venti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opening kitchen windows, can bring down concentrations dramatically.
甲烷和其它有害空氣汙染物: Nitrogen dioxide is not the only pollutant of concern from gas stoves. Some pollution with potential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Earth’s climate occurs when stoves aren’t even running.
A 2022 study estimated that U.S. gas stoves not in use emit methane – a colorless, odorless gas tha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natural gas – at a level that traps as much heat in the atmosphere as about 400,000 cars(估計美國的煤氣爐不燃燒時所洩漏的甲烷相當於40萬輛汽車所排放的CO2).
Some of these leaks can go undetected. Although gas distributors add an odorant(煤氣中加氣味劑) to natural gas to ensure that people will smell leaks before there is an explosion risk, the smell may not be strong enough for residents to notice small leaks.
Some people also have a much stronger sense of smell than others. In particular,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sense of smell – whether from COVID-19 or other causes – may not smell even large leaks(有些人嗅覺不好,聞不到洩漏的煤氣). One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5% of homes had leaks that owners had not detected that were large enough to require repair.
This same study showed that leaking natural gas contained multipl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including benzene, a cancer-causing agent(致癌的苯). Whil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benzene did not reach health thresholds of concern, the presence of these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could be problematic in homes with substantial leaks and poor ventilation.
為健康和氣候變化而換爐:So, if you live in a home with a gas stove, what should you do and when should you worry? First, do what you can to improve ventilation(立即改善通風), such as running a range hood that vents to the outdoors and opening kitchen windows while cooking. This will help, but it won’t eliminate exposures, especially for household members who are in the kitchen while cooking takes place.
If you live in a smaller home or one with a smaller closed kitchen, and if someone in your home has a respiratory disease like asthma 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posures may still be concerning even with good ventilation. Swapping out a gas stove for one that uses magnetic induction would eliminate this exposure while also providing climate benefits.
There are multiple incentive programs to support gas stove changeovers, given their importance for slowing climate change. For example, the recently signed Inflation Reduction Act(降低通漲法令) of 2022, which includes many provis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offers rebates for the purchase of high-efficiency electric appliances(提供購買高效電器的回扣) such as stoves.
Dozens of U.S. cities have adopted or are considering regulations that bar natural gas hookups in new-construction homes(新建房屋禁止安裝煤氣管道) after specified dates to speed a 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 At the same time, at least 20 states have adopted laws or regulations that prohibit bans on natural gas.
Moving away from gas stove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you are investing in hom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投資在家用節能電器), whether you are doing it to take advantage of incentives, reduce energy costs or shrink your carbon footprint. Some weatherization steps can reduce air leakage to the outdoors, which in turn can increase indoor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if residents don’t also improve kitchen ventilation.
Even if you’re not driven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 or you’re just seeking ways to cook pasta faster –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cleaner air inside your home may be a strong motivator to make the switch. (本文取自專家資訊網站Conversation Jonathan Levy教授的文章。)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