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17

Visit Canada and Attend a Church

I am visiting Vancouver for 9 days, staying with my mother-in-law and sister-in-law’s family. I didn’t really plan to visit a church on Sunday, but by Sunday morning 10:30, my daughter asked me if we should find a nearby church and attend a worship service. I think it is a good idea—to me, comparing different church practices is always inspiring and fun.

I searched Google Map and found a church that is a 16-minute walk from where we live—Trinity Baptist Church. It has two services on Sundays: a “Bilingual” service at 9:30, and obviously we could catch the “Blended” service at 11 am, whatever that "blended" means.

By the time we walked into the church door, the service has already started. From the glass window, I could see the sanctuary is about the same size as my own church, with a good attendance of 70% full. Two ushers standing in front, one of them was praying, for church members, for communities, and for the nation of Canada.

After the prayer, we found our seats. There were announcements, a “Healthy Church Survey” was mentioned, its results include the necessity of emphasizing prayers. Visitors are called to identify themselves, so that a small gift packet is passed. Each visitor received a piece of heart-shaped chocolate candy, a pen with church phone number and website on it, a visitor info/survey form, and welcoming words of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urch.

"Trinity Baptist Church seeks to be an "international church" welcoming people of all ethnic backgrounds to worship as one Christian church family. Although you will hear a variety of languages spoken, English is the common language for our Sunday worship services."Looks they are pretty successful in reaching this goal. The Apostles' Creed is printed, with Mission statement of a simple "Knowing God, Touching Lives".

In "Children's Moment", there were more than 20 elementary school-aged kids went to front. A pastor asked them about their New Year's wishes, and reminded kids God listens prayers before dismissed them to Children's Sunday School classes.

The program bulletin and other announcements have simplified Chinese printed below the English, I guess there must be many attendees are from Mainland China. There is much higher percentage of Asian faces in the congregation, but there is quite some India or Filipino decedents there too. No wonder it is said a “blended” service.

Scripture reading is a passage in Luke 2, not sure if they use the same lectionary as other mainline churches, but the sermon was very much focus on a center message: Don’t be a bucket, to keep God’s blessing to oneself, but be a pipe, channeling God’s good grace to those in need in 2018. The Biblical characters Simeon and Anna can be our models.

I notic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anctuary is very similar to my Presbyterian church, but they install a screen for projector, whenever a scripture is read, or a song is sung, the screen would roll down promptly, so People can see the words from screen.

There are still Bibles and Hymnals on the pew, but people don’t have to flip through them to locate a passage or a song. (This is especially nice for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Bible, or not follow service program well for songs.)

There are other activities going on Wednesday nights for this church. According to the bulletin,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ll are invited to join a meal at 6 pm, followed by a number of programs, including a children's choir, a kids' Bible lessons and games, two adult Bible studies, a prayer meeting, completed with nursery and preschool service. No wonder there are so many younger people in the congregation, they must have found this a good place to raise kids.

Besides, on the cover of this bulletin, there is a photo, taken from the church's "Christmas outreach team", people seemed giving out something from a tent in a public square, because it was raining. It was announced that the church has decided to donate all its Christmas Candle Light Service special offerings to sponsor a refugee family from Congo, whom they expect in 2018.

From the pew, I found the church is about as old as the small American church I am attending, established in 1955 and never moved from this location. I bet the place was not as populated as now, but the church must have adapted to the cultural changes quite well.

Another thing that's impressive to me -- the preaching pastor said he had adapted a son, and spoke from that experience, he could relate how God received us into His family!

Friday, December 29, 2017

基督徒面對異教

有一位天主教信徒對基督信仰作了不少反思,寫出來給人不少啟發。有一次他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基督徒那麼害怕paganism?意思是我們一遇到別人信奉異教,算命通靈或拜偶像圖騰等等,就立即遠離,害怕受到某種攻擊或不良影響,為此很多基督徒避免去到廟宇等等地方。

人家的問題是:為什麼基督徒會認為別人拜他們的偶像會傷害到自己呢?如果說是害怕撒但有什麼作為,可是信奉異教和撒旦好像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啊。是害怕會下地獄嗎?你遇到這種問題如何回答?我答不上來。我無法證明,人家的信佛教和上香等等宗教活動會引起撒旦來攻擊到旁觀的基督徒。

Carl McColman是天主教西多會的修士。他可能相信不同的宗派/宗教都是尋求神的不同屬靈途徑。我把他的回答記在這裡,你可以點擊鏈接閱讀全文:

首先,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遇到異教的巫術啊、魔法啊,都會那麼害怕。有的基督徒還積極正面地看待那些東西,看為遇見神的另外屬靈途徑。在大千世界中有基督徒、有猶太教徒或穆斯林、還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還有些活動比較以大地為中心,比如中國的民間信仰,統稱為“異教”。

另一方面,你也會遇到一些基督徒,把這些當作後現代的時尚、人造的幻想宗教,不肖一顧。這些基督徒不怕異教活動,但也不願意尊重,倒是嘲笑取樂,你不用想和他們嚴肅對話或探討什麼。

但是那些害怕異教崇拜活動的基督徒是嚴肅基對待異教的,他們把惡魔投射到異教徒和異教崇拜上,因此對異教有敵意和懼怕的反應。這些基督徒比較傾向於持守保守的聖經直譯主義的信仰,看世界和宇宙為善惡二元相爭--聖善的神與邪惡的魔在進行一場巨大的權力鬥爭。

所有的基督徒對待異教崇拜都傾向於與他們自己內心的信仰架構一致。要記住,那些對異教崇拜有敵意的基督徒,對於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同樣傾向於有敵意·,也就是說,他們的敵意和懼怕,與其說是在講說對其它宗教的想法,不如說更多地道出他們自己的狀況。

Carl McColman指出,這些人其實根本不思考其它的宗教信仰。你只要從互聯網稍微一搜索,就能搞清楚關於異教信仰或其它信仰的一些常見誤解,可是那些有敵對態度的基督徒一般都不愛作這樣的調查研究,他們的思想已經因為害怕神的憤怒而被禁錮起來。實際上,即使這些基於懼怕的基督徒讀到關於異教活動的正面好評,他們也傾向於把那些文章當作假消息。--Carl本人顯然碰過壁。

我想Carl所說的懼怕問題的確存在。對於很多相信魔鬼力量強大的人來說,的確不敢隨便去「探討」,免得得罪自己的神,或得不到足夠的保護等等。我本人是沒什麼興趣去探討各種奇怪的其它屬靈途徑,但我也不必盲目地敵對、攻擊、和害怕--這樣有利於對話。因我深信我的上帝創造天地,耶穌是上帝一切智慧的化身,祂愛我如同我愛自己的孩子!我很安全。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17

Brian McLaren 牧師:父權制問題

我們人類有不少問題,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男人。

男人常常為了身分、名聲、性滿足、金錢、土地、勢力等等成為暴力相向的對頭。在一定的社會情形下,男人會組成和利用幫派、政黨、國家、宗教、帝國,來上演他們的好鬥,而且很悲哀地,這些爭鬥經常涉及婦女和兒童。

好幾千年之前,社會對男性侵犯問題發明出一種解決辦法,就是興起一名強勢男性的統治者,在所有其他溫和或不溫和的男人(包括婦女)之上,建立起一種統治和順服式的權力架構。這裡有個不成文的交換:為了換取所有對所有不羇男人的掌控,一名統治的父親形象被授予額外的權力、特權、聲望、和特別利益,包括經濟上的和性占有方面的利益。

怎樣的人會被提升到這種地位呢?為了能吓住任何潛在的對手來順服,這人必須願意動用暴力,來不斷地顯示他比別人更加不羇,來提醒所有可能的暴發戶,他的身體實力、性實力、違犯倫理標準以維護權力的實力、以及經濟實力都是無庸置疑的。如此,所有人都記得誰才是統治的男人。

這套系統就是父權制,存在於家庭、家族、部落、國家、或帝國之內。大概500年前開始,歐洲的大家長們(也就是教宗、君王、和他們的親信們)向全球擴展他們的父權制度。所以,自從殖民期間,父權制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以白人基督徒的男人優越主義形式表達出來。

由於父權鐵腕們難免要老化、變弱、和死亡,每一代都一定有某種過渡。父子承襲有時候不好使,所以權力過渡時期經常血淋淋的。於是,社會發展出一套比較仁慈溫和形式的父權制,稱為民主制。民主制給予有特權的男人選舉權,來選舉他們的下一代的鐵腕。結果,鐵腕們使用言詞、財富、魅力興起來,而不是用武器來得到權力。

當然,仍然是男人在經營這套民主表演,可是到20世紀,事情開始有了顯著的變化。民主的父權制建立起婦女得到越來越多平等機會的條件。比如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政客決定選擇婦女來作他們的總統競選夥伴。這樣的舉動仍然是男性統治者領頭,卻承認了崛起的女性力量。到2016年,兩黨都有婦女參加總統的初選,而柯林頓夫人是第一位以最多票數贏得政黨全國候選人的婦女,盡管她後來因選舉團制度落選。

如果柯林頓夫人贏選總統,那就遠遠不只是突破了一個不成文的障礙,更會是標示出一個全球超越父權制的轉折點。我們也許可以說,我們是站在一個後父權文化的門檻上,也就是一個尋求新的領袖平等的文化。當男性侵犯的問題借著文化和專業的規範、教育、和法律得到有效管理時,領袖可以超越傳統的父權表現,體現出後父權的領導力品質,比如心智、誠實、可信、道德倫理權柄、創新、謙卑、憐憫、個人操守、榜樣、遠見、細致周到、非暴力、建立同盟、率先服務、慷慨、合作等等。

以上的簡短父權制回顧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目前的政治顧慮,瞭解下面的基本動力是甚麼—很多性醜聞暴露出來,人們的容忍變為有限。

從一個層面上,我們也許可以說,人們在壓力之下比較不喜歡冒險了,我裡面那個「你所知道的惡魔」傾向於變成了別人所不知道的惡魔。所以,往後父權方向發展太快顯然對美國的2016選民壓力太大,媒體產生的進步與論壓力和實際的傳統力量競爭混在一起,那幾個關鍵搖擺不定州的選民,選擇了他們所知道的有惡魔的鐵腕人物。

川普完全符合獨裁式的族長總司令形像。在初選中他就很願意使用暴力威脅、無情的侮辱、展示財力(包括起訴的威脅)來嚇住對手順服,或者把他們趕出場。他甚至動用身體語言,吹噓他的生殖器大小,下意識地來證明自己,希望人相信自己是最合適的領頭男人。他最喜歡說的一個口頭禪是「相信我」,邀請人放下道德品格問題,把信心還原到比較原始的父權制競爭。甚至連他那些荒唐的謊話,對於被父權制塑造出來、不顧一切要借著主導權力維持秩序的人來說,也醞釀出一種扭曲的把握。還記得彼拉多問耶穌的問題嗎?人可以問「(比起蠻力,)甚麼是真理?」

川普很有意識地訴求於原始衝動。他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鼓吹自己「有」過各種女人,「美麗的、出名的、成功的、已婚的」,然後說了一段話,大意是:

我們也許住在城郊的房子裡,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卻離原始叢林不遠。在原始時代,婦女們靠著最強壯的男人來保護,她們不冒險隨便跟一個無名小輩,地位低的男人沒有辦法給她們房子住,供養保護她們和她們的兒女。而地位高的男人藉著他們的厲害顯示出實力,他們不怕為自己著想,和作出自己的決定。他們不在乎部落中別人怎麼想,不說那些廢話。這樣的態度到現在還一直是那種吸引婦女的男人所擁有的態度。

也許我們以為吹噓自己的性能力,或顯示自己的「厲害」,會讓宗教人士不喜歡。但實際上,傳統的神學支持原始的父權制,畢竟神的形像在傳統的一神教中,最常見的就是想像成一位超級父權元老,隨時能夠用暴力打擊那些藐視其能力的人。最頂級有了一位全能的父權元老,整個宇宙就呈現為永恆、絕對的父權制的。

這樣看來,難怪許多傳統的白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包括婦女—選舉川普,堅持支持他。川普的強人角色和搧動的行為模式,對於父權制宇宙的信徒來說並不陌生。他們比較容易饒恕川普那些粗魯自大的習慣,畢竟,父權制的男孩就是男孩。

這也解釋了為甚麼進步派的基督徒不接受父權制,反而提倡普通的真男人形像:一種新的男人女人模式,基督的模式,不用暴力報復,卻用非暴力抵制、饒恕、和好。不是用強勢主導,而用服事、榜樣、愛心、喜樂、和平、忍耐、仁慈、溫和、信實、良善、自制顯出來的實力。

本文取自Brian McLaren 牧師的文章,全文請讀When Patriarchy Is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他用了父權制的鏡片來解讀2016年川普總統當選的事件--基督教的神學難免受到父權制世界觀影響,不知道美國自報為政治右派的保守基督徒如何理解我們人類歷史的父權制事實?以及基督徒是否應該有改革更新文化的使命?

Monday, December 25, 2017

藍色的聖誕節反思

今年我們教會的基督降臨節第四周特別地記念一些在聖誕節無法歡樂的人,為他們的緣故舉行了一次集體的藍色反思。很有意義,我要記下來。藍色象徵著某種深沉穩定,它總是給人安靜清醒的信心。所以顧名思義,藍色的反思一定是智慧的反思,提醒自己應該記住的事。

全部的詞都印出來給眾人。首先解釋說:我們今天早晨點燃4根蠟燭,是為紀念我們曾經愛過、卻已經過世的人。我們要為我們的悲傷點一隻蠟燭,為我們的勇氣點一隻,為我們的記憶點一隻,再為我們的愛心點一隻。

然後由兩個人點燃4根蠟燭,第一個人讀的時候,第二個人點一隻蠟燭,然後第二個人讀的時候,第一人點另一隻蠟燭,等等。每點燃一隻蠟燭時,眾人就齊唱《以馬內利來救贖被擄的以色列》那首歌的頭一句,然後有暫短的安靜。我們教會有兩位牧師,他們就作了點蠟燭的人。下面是藍色反思所讀的話,我翻成中文:

乙:這隻蠟燭代表了我們的悲傷。我們失去親人有悲傷,理想破滅有悲傷,希望化為失望有悲傷。(點一隻蠟燭,唱詩)

甲:這隻蠟燭代表了我們的勇氣。它象徵著面對悲傷的勇氣,彼此安慰的勇氣,互相誠實敞開分享我們感受的勇氣,以及敢於在傷痛之中大膽盼望的勇氣。(點一隻蠟燭,唱詩)

乙:這隻蠟燭代表了我們的記憶。那些我們在一起歡笑、在一起哭泣、彼此生氣或互相大喜過望的記憶。我們點燃這隻蠟燭,是為紀念我們同享過的關切和喜樂。(點一隻蠟燭,唱詩)

甲:這隻蠟燭代表了我們的愛心。我們付出的愛,我們得到的愛,那些沒有得到報謝和沒有感受到的愛心,以及那些在喜樂憂愁時分享的愛心。(點一隻蠟燭,唱詩)

最後指示大家:你們剛才進來的時候,每人都得到一顆可掛在聖誕樹上的紙星。現在你可以在那紙星上寫字...也許是你所想念的親人,或你所認識的悲傷的人,或是甚麼讓你的這個聖誕節成為「藍色」的東西。

音樂彈奏,籃子傳遞,每人都可以把寫了字的紙星放在籃子裡,牧師和司儀立即幫你掛在講台旁邊的聖誕樹上。當然,你也可以把你的紙星帶回家。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教會增長:撒種的比喻

Larry Osborne牧師寫的《Sticky Church》這本書值得分享。下面括號中是我的評論。

If the back door of a church is left wide open, it doesn’t matter how many people are coaxed to come in the front door—or the side door, for that matter. (For our church we have many people come through our church door for attending concerts or boy scout etc.)

Yet most churches give the back door scant attention. (We don’t know we have a back door!)

We’ve discovered lots of ways to reach people... (most of them make use of our facilities, people enjoy our music series, or Helloween Party etc.)

But we’ve often become so focused on reaching people that we’ve forgotten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people. And that’s the thesis of this book: Our churches need to be sticker. (Even the reaching people was never our focus, making disciples would automatically make a church stickier.)

Stickier churches are healthier churches. They not only draw in spiritual window-shoppers and lead them to Christ; they also grow them up to maturity. (for non-evangelical churches, probably there is no spiritual window-shopper are recognized, and everybody seem assume a maturity of others.)

And that, after all, is what Jesus called us to do. He didn’t tell us to go into all the world and sign people up. He told us to make disciples—a task that includes baptizing people and teaching them to obey everything he commanded. Frankly, that’s a task that takes some significant time. To pull it off, we need to be sticky.

Why "stickiness" is so important? In one of Jesus’ most famous parables,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he told of a farmer casting seeds onto four types of soil, each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 response to the gospel.

One of the soil was so hard that nothing could germinate. Another was so shallow that the plants sprouted quickly but couldn’t dig their roots deep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furnace blast of a Middle Eastern summer’s day. The third kind of soil was weed infested, resulting in a crop that once again looked good for a while but eventually was choked off by what Jesus called the deceitfulness of riches and the desire for other things.

Only the fourth type of soil, the one Jesus called the good soil, produced a harvest. -- Now the point of this parable is straightforward: A great spiritual start is no guarantee of a happy ending. (I often wonder what the spiritual start feels like for Presbyterian Church goers.)

But somehow many of us have missed it. We’re quick to rejoice at the first signs of spiritual life—and rightfully so. (Hey, for a church without much spiritual fellowship, what are considered the signs of spiritual life?)

Here’s the problem. No farmer would ever be satisfied with initial growth killed off before harvest. If the soil in any portion of his field produced no result at the end, he’d never plant there again. A crop that didn’t last all the way to harvest was a financial disaster. The response wouldn’t be just a shrug and an “Oh well”.

Most scholars see the soil in this parable as representing the condition of individual hearts—b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re not only true for individuals; they are also true for the ministry of a local church.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t says about our churches is that stickiness matters. (Because inviting and keeping people is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Christ, this is His image.)

So think about it: what is your church's back door? and how can you slam it shut?

Monday, December 18, 2017

童女生子在基督信仰中

昨天看見有個年輕人寫文章談論聖誕故事。他的立論:童女生耶穌的事件對於基督的福音和信仰並非最基本的。我把這位Matthew Korpman弟兄的論證記在這裡。

童女生子這件事顯然是一個神蹟。對於相信神能夠行神蹟的人來說,這不是問題。但對於不信神蹟的人來說,問題有一大堆。主要的問題是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記載的故事不同啦,大希律王和戶口登記與我們所知道的歷史資料合不上啦,還有馬太和路加都不是親自跟隨耶穌的人,他們寫的最多是根據傳統,等等。

有些人不相信聖誕故事,另外一些人立即認定凡不信的都不是基督徒,畢竟這童女生子是寫在信經中的嘛,信經是教會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不是說明信童女生子對於信仰很重要嗎?Korpman提出下面幾項理由,說明聖誕故事並不重要:

首先,是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書上根本沒有記聖誕故事。倒不是說那兩卷福音書的作者不知道或不信,乃是說他們不認為這件事有那麼重要。馬可福音是最早的,把各種口傳的傳統編寫串成一個耶穌的生平故事。在馬可的筆下,耶穌故事是從他受洗開始的。

第二個理由,約翰福音是最晚寫成的,不記聖誕故事,反而用一首詩來頌揚logos(道)的永恆性。第8章有一處猶太人提到私生子,可能是在影射挖苦耶穌是童女所生這件事,但是作者並沒有展開,說明約翰並不認為童女生子重要。

約翰特別在第20章說,「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換句話,這約翰福音書上沒有記的事,不會影響到人因耶穌的名得生命。

第三個理由,保羅傳福音都沒有提到耶穌是童女所生的,他恐怕也是因為不認為馬利亞是童女有多大的重要性。保羅書信中沒有論證。

第四個理由,有人覺得以賽亞預言了童女生耶穌,所以這件事一定會發生。但你若仔細看以賽亞書上那句話的前後文,以賽亞是對猶大王亞哈斯發預言,談論他那個時代的事。以賽亞並沒有提到童女要生的是彌賽亞王,但路加和馬太顯然從以賽亞這句話看到,預言第二次應驗了,儘管以賽亞本人恐怕不知道,後來的基督徒卻很容易看到。雖然童女生子對於福音與得救沒有直接關係,卻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禮物。

第五個理由,聖經都是聖靈啟迪給人的書。如果兩部記有童女懷孕生子的福音書,和兩部沒有這方面信息的福音書,都原原本本收在正典經書內,那麼說明聖靈也沒有把童女懷孕生耶穌當作最基本的信仰。因為早先的教會一般只有一卷福音書,不像現在,能夠把四卷來對比。那些只有馬可福音或約翰福音的教會,顯然不把童女生子當作信仰的重要環節,聖靈允許如此。

Friday, December 15, 2017

甚麼是一個 Hate Group?

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縮寫SPLC),是一個美國非盈利的民權組織,反對白人優越主義,且堅持為那些遭仇恨團體迫害的受害者做法律代理,並獲得一系列成功。此外,它還監控仇恨團體、民兵以及極端組織。在教育方面,它推行「提倡寬容」的教育項目。

甚麼是「仇恨團體」呢?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仇恨團體(Hate group)是針對某些人士的種族、民族、膚色、國籍、宗教、文化、語言、腔調、階級、職業、外貌、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等而「怨恨」、敵視或者訴諸暴力的有組織集團。

根據解釋的前後文,怨恨應改為「憎惡、討厭」,因為你若說怨恨,沒有人能對號入座,但你一提憎惡和討厭,很多人都會立即知道自己對同性戀,或流浪漢,或黑人等等很討厭,不僅僅是對那些人缺乏信任,心裡恐怕還一直要罵他們。

https://www.splcenter.org/hate-map
SPLC有一張美國地圖,上面用不同的圖標來標明他們所監控的仇恨團體的地理位置,現在全美國共有917個這樣的團體。一個團體怎樣才能符合他們的「仇恨團體」定義呢?

這樣的團體可能會因為憎惡而引發暴力案件,但引發暴力案件並不是列為仇恨團體的必要條件。列為仇恨團體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是無緣無故輕視、醜化、誹謗、咒罵某些人,僅僅因為那些人有某種不同的特質,比如膚色、或性取向。

家庭研究中心(The Family Research Center or FRC)被SPLC列為仇恨團體,因為它的反同立場(anti-LGBT),把所有性別認同的少數派都當作病態、邪惡、危害兒童和危害社會,或者認定他們更傾向於變成戀童癖者、或容易對別人進行性侵犯,等等。

保守派的基督徒要注意!這些立場並沒有聖經支持。沒錯,聖經反對同性行為,聖經時代的文化把同性行為列在暴力當中,但現在的情形不同。科學發現一些男同性戀的基因證據,詳細請看另外一篇筆記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17

大麻油的藥用價值

無論你有甚麼病,如果醫生告訴你沒有甚麼辦法了,試試大麻油吧。Actually, you don't have to wait until very late.



Hemp oil, Cannabis oil, CBD oil, Marijuana oil, ... 可能只是名稱不同,恐怕是因為Marijuana有個臭名。據我所知,各種不同名稱的大麻油含有THC的比率不太相同。顯然,大麻的藥用研究和報告發表遇到很多阻力--涉及到了政治和經濟。這部片子的內容僅供參考,你不必全部相信,但我認為知道比不知道好。

Sunday, December 10, 2017

The Translations of Matthew 11:12

(The original of this note is in Chinese, published in September 2011. In the translations below, inside the brackets are the footnotes from that version.)

NIV: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subjected to violence (been forcefully advancing), and violent people have been raiding it.

NLT: And from the time John the Baptist began preaching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forcefully advancing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suffered from violence), and violent people are attacking it.

NKJV: And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suffers violence, and the violent take it by force.

RSV: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suffered violence (has been coming violently), and men of violence take it by force.

In this sentence, the subject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The Greek verb βιαζεται can be understood as “passive voice”: be violently against. Or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middle voice” without an object: Forcefully advancing. The picture is violent – either the Kingdom of God violently does something, or it has been violently against by something.

The later part of the sentence has another Geek verb αρπαζουσιν, which is a plural form of action, also gives a violent picture. It means violently does something, for example plucks away, or takes away by force, or suddenly catch away. Depends on how you understand the previous part of the sentence, this part has to be translated differently. But remember, its subject is plural, so it probably is not the Kingdom of God, no matter how violently it advances itself.

This will leave only one pos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earlier part, to be the subject of the later violent action: those violent men who violently resist/against the Kingdom.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s of the verse – John the Baptist brought the message of the Kingdom, but strong/violent people were attacking him, even Jesus faced the same treatment. Therefore the RSV translation of the verse makes best sense. By the way, in Luke 16:16, we see a similar verse, especially if you read Chinese version, but it actually is a different statement.

RSV: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were until John; since then the good news of the kingdom of God is preached, and every one enters it violently.

When we think it is “similar”, that is because Luke 16:16 appear give similar picture to one of the renderings of Matthew 11:12 – the Kingdom of God advancing forcefully, and followed by men act violently. – Why entering God’s Kingdom needs violence? There is a similar confusion like Matthew 11:12. NLT interpretes Luke 16:16 as people's desire to be eager, rather than their actions to be violent:

NLT: Until John the Baptist,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messages of the prophets were your guides. But now the Good News of the Kingdom of God is preached, and everyone is eager to get in.

Again βιαζεται can be understood either passive or middle voice there -- It is either people were forcefully pushed/grab into the Kingdom (by God), or people strive to enter it. Most translators select the second rendering, and I guess this was how Chinese version of Matthew 11:12 came from, which literally says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people strive to enter the Kingdom, and those who are trying hard have it.”

Thursday, December 7, 2017

彌賽亞神曲:哈利路亞大合唱



哈利路亞是希伯來文「讚美主」的音譯。這個大合唱是彌賽亞神曲的一部分,反覆唱「哈利路亞」。為甚麼要讚美主呢?歌中說「for the Lord God omnipotent reigneth, kingdom of this world is become the kingdom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He shall reign forever and ever」。

意思就是耶和華上帝無所不能、治理萬有。這世界的國要成為我們主和祂的基督的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要永永遠遠治理。

--「基督」就是王,賴特博士翻譯的新約把所有的「基督耶穌」都翻成 King Jesus,即「耶穌王」,比較通俗。現在普世眾教會的信徒都尊祂為王。你若想要詳細知道彌賽亞神曲--那是一部18世紀的歌劇,我五年前介紹過一次,你可以參考。

Tuesday, December 5, 2017

從廣告行銷到傳福音

我原來是做軟件開發工作的。很多年前我曾經在工作轉換之際考慮過改行做其它工作,比如去賣保險。頭一輪測試下來,我似乎非常適合做個人推銷工作--我總是能找到機會對很多人做個人佈道。可是第二輪我就決定罷手了,因為我必須利用我的人緣,以及利用別人對我的信任,來說服別人從我手上買保險。抱歉,我不認為人家這麼需要買保險!我賣了保險就無法再勸人接受福音了,這實際上是有衝突的!

今天看見一篇文章,談論在手機和社交媒體網上如何作廣告。挺有意思,我馬上聯想到推廣福音信息的策略--有點像我在和人談話中找到機會說信耶穌或上教會的好處。現在的商業機構發現他們必須用更聰明的辦法在線上講故事,而不是簡單地拿一套廣告信息對顧客播放。

作者Scott Steinberg提出10個竅門,來幫助商業機構優化產品推廣(翻譯的全文可按此閱讀),我列在這裡:
  1. 不要直接提出你解決問題的答案。而要講述一個比較大的故事緣由,建立一個情感上的聯結點,給人一種緊急感,希望能和你一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2. 信息要簡短、親切、簡單。避免囉嗦,快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在10秒鐘之內告訴他/她1-3個重點信息。
  3. 你可以用一個強而突出的鈎子,比如一句幽默或暖人心懷的話,來講你的故事,和別人不一樣。
  4. 如果有視頻、動畫等等視覺信息最好,來總結你的複雜題目。聽眾往往對帶有視覺圖象成分的信息有更準確的印象和作出反應。
  5. 針對不同的社交網站環境來設計你的信息,以達到最佳的溝通果效。
  6. 仔細看好你的戰略投資回報,你的社交媒體策略是否支持這個大目標?
  7. 設立具體可量度的指標來衡量你所計劃的果效,也許看網頁的點擊數量,增加的銷售量等等?
  8. 不必一味追求數字,有時有效性還看人們是否談論某個有關話題的頻率增加了,或者讀者對你信息的回應,對你的品牌是否增加了好感--和讀者有對話最重要。
  9. 與別人增加聯繫,把焦點從單純銷售轉移到創造價值。幫助讀者解決難處,比如省時省力。利用60/20/20的原則:花60%的時間和讀者互動,20%的時間分享對方所關心的內容,20%的時間談你的品牌。
  10. 為了更有效地團結人來跟隨你,作一個精神領袖,鼓勵人,提供資源給人。人家經常回來向你詢問有關的行業信息,你就成功了。
文中提到,你若能重新考慮如何推動對話來圍繞著解決問題進行,你的廣告和消費者技術產品與服務推廣就簡單實惠多了。關鍵是講一個比較好的故事,抓住顧客的注意力,建立連接感和啟發他們行動。

現在,我來作一個練習,儘量應用上述的行銷原則。如果你沒有常常到教會,我要勸你去認識幾個基督徒,和他們交朋友,聽他們說說信耶穌的好處。當然我在這裡看不見你的表情,也聽不見你發言,所以不會長篇大論地對空說話,萬一你不感興趣,我就是對牛彈琴了。但我如果鉤起了你的興趣,請你克服障礙,現在就去尋找一間合適你的教會。

也許你至今還是生活一帆風順的人,也許你遇過風浪吃過苦,或者,也許你現在正處在某個人生漩渦當中,或面臨某個親友生老病死,無論你現在情況如何,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你一定會遇到需要上帝幫助和救援的時候。基督信仰就像一支內心的燭光,遇到黑暗時就顯出這光的寶貴。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中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在教會中,有一群人是希望學習彼此扶持的,你可以跟他們一起學,大家作夥伴。有些功課不容易學,比如彼此饒恕,但作基督徒是走一條光明向上的路,因為上帝要教導祂的兒女學義。你不必聽人說長說短,選一間主流宗派的教會,或者請朋友介紹,自己跨進去看一看。

天下這麼大,必有一間合適你的教會。祝你順利開始一個新的生活方向和道路,不只是為自己而活,更學著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有上帝幫助你,為別人帶來亮光和益處。

(我所在的教會操英文,但若有幾位華人有興趣,我們也可以開小組團契,定期聚集,互相幫助和勉勵信心。--現在正值基督降臨節,我們教會每周四晚上5點半供應免費簡餐,邀請人來參加餐桌上的非正式崇拜。你即使來晚了也不要緊--5301 McKee Rd. San Jose,硅谷地區歡迎聯絡我,或介紹朋友來。另外,這個星期六12月9日晚上7點半,我們有自家的聖誕合唱,很輕鬆的歡聚,歡迎你邀朋友一起來參觀!)

Saturday, December 2, 2017

聖誕合唱:天使加百列的信息

天使加百列


天使加百列從天而來,他的翅膀好像雪花飄,他的眼睛好像火焰燒。
他向卑微女子馬利亞說all hail,最蒙大愛的女子,哈利路亞!
因為你要成為有福的母親,萬代要稱頌和尊你為貴,
你的兒子將是以馬內利,正如先知所預言,最蒙大愛的女子,哈利路亞!

然後馬利亞很溫和地低下頭:神若喜悅就成就在我身上。
她說:我的靈要讚美和尊主的聖名為大。最蒙大愛的女子,哈利路亞!
以馬內利基督在伯利恆從她而生,都在一個聖誕節早晨。
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永遠要說,最蒙大愛的女子,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Thursday, November 30, 2017

政治:奉勸保守派的基督徒

美國政治上的左派右派越來越分離得遠了。根據皮尤調查中心的報告,1994年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比現在溫和得多。據說那時23%的共和黨人比一般的民主黨人更「自由派」一些,而17%的民主黨人比典型的共和黨人更保守。

現在沒有多少中間地帶了,很多思想鴻溝都很重大。在1994年,只有23%的自由派指責共和黨,只有28%的保守派指責民主黨。而在今天的黨派中,53%的自由派對共和黨人印象不良,72%的保守派認為民主黨人對美國是危險的。

現在的共和黨人把自己染成敬畏神的基督徒顏色,結果很多人投票支持共和黨,尤其是福音派基督徒,被這一套深深毒害,可是共和黨並不怎麼代表窮人和中產階級利益。我現在看出來,在謀求社會公平公義,給別人平等機會方面,共和黨人遠不如民主黨人更像基督徒。

有個基督徒撰文「耶穌會對保守派基督徒說甚麼」,引起我的好奇。讀過之後,發覺他說的那幾點我大致同意,記在下面,你看如何?

第一,「我愛你們,但我也愛他們(穆斯林、同性戀、自由開放派、教育程度低、缺乏工作能力等等)」。你可以反對這主張、反對那主張,可是你沒有提出甚麼自己的政治主張啊。保守派討厭別人的程度遠遠超過自由派討厭他們。你想上帝愛你是因為你的行為比別人好?大錯特錯。

第二,「你不能既事奉上帝,又事奉凱撒皇帝。」換句話,愛共和黨執政的國家不等於愛上帝。當然,如果上任的總統是民主黨人,你有權利持槍,萬一需要的時候可以打政府,奪回上帝的國?(我覺得堅持持槍權利的理由很奇怪。)希望建立基督的國很好,但你去與那些你所瞧不起和討厭的人作朋友,邀請他們接受基督啊!不要總想用政治立法來脅迫別人禱告你的神,遵守你的節期,或誦念你的十誡。

第三,「我召你們去服事人,而不是受服事。」歷史證明,基督教和國家勢力攪和在一起不做好事。殖民主義、奴隸制、暴力、重男輕女、種族屠殺、與科學抗爭,全都是從政教合一搞出來的結果,損害了而不是幫助了基督的事業。很簡單,特權和地位毒害人,讓人無法去服事邊緣群體。

第四,「心意更新而變化要被神塑造,而不要只聽信保守派媒體的一面之詞,自言自語。」美國的保守派有88%主要相信和閱讀福克斯新聞。福克斯新聞是政治上偏右的媒體資源,沒有甚麼不好,但當成獨家新聞,把別家報導統統當做不可信,就有偏見和問題了。在這一點上,保守派遠比自由派突出。

第五,「不要在被人指出錯誤的時候去論斷和比較其他人。」耶穌要向我們每個人問責,能夠指出別人的問題不等於對付了自己的問題。--這一條作者好像主要是指川普總統的說話風格,不承認明顯的錯誤,反倒打岔,顧左右而言他,而保守派的基督徒卻擁護他,只因他是「共和黨」人。其實川普算不上傳統的共和黨人,他上台破壞了不少共和黨人的傳統理念。

上述是針對極端保守的基督徒說的。我曾說過,在政治上,華人教會的弟兄妹妹最好溫和一點,不要盲目跟著白人老大哥走極端。你偏左一些或偏右一些都沒有問題,但要避免太極端,因為政治這東西是個大家協調的過程,太極端顯出你的驕傲,不利於你學習謙卑合作。

Tuesday, November 28, 2017

漫畫:跟隨傳統忙不停

(圖片取自linkedin Adriana M的文章)
今天看見這幅漫畫,不僅覺得好笑,它讓我想到教會的運作。

忙碌不停似乎是現代人的特徵了,我們不肯停下來回顧、評估、討論改進的方法,只顧一個勁的瞎忙。維持現狀、害怕改革、擔心失控。

比如傳福音,你如何向非基督徒解釋「救恩」呢?用「地獄」來恐嚇嗎?幾十年前管用,現在對很多人都不管用了。有人主張卸掉個人得救的小框框,換上「基督王得勝」或者「屬神群體」的榮耀高尚車輪,牧師連查考一下的功夫都沒有。

Sunday, November 26, 2017

禮拜程序中的認罪禱告

認罪禮儀是基督教的傳統,天主教稱為「告解」,新教改成不必個別到神父那裡去認罪,但在作禮拜的時候必然有認罪的禱告。(但有些教會,包括很多華人教會,乾脆免去了集體的認罪禱告。)

這裡是我們長老會今天的認罪禱告,感恩節嘛,為缺乏感恩來認罪!

Gracious Creator, you have given us so much, but too often we take those gifts for granted, or something to which we are entitled.

You call us to live in caring community, but too often we place our wants and needs first, with those of others a distant second.

You call us to share your gifts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but we are worried that there may not be enough, and our worrying gets in the way of our sharing.

For all the times when we mistreat and misuse your gifts, for all the times we assume that we get what we have by ourselves, forgive us and lead us back to the path of wisdom.

Hear us, Lord Jesus, as we pray in your name, Amen!

你可以看到,作為教會群體的一員,我們難免彼此虧欠和忽略,對別人的事漫不經心,從上帝得了好處就為自己安排,這些都該常常反思、認罪、努力改進!

Friday, November 24, 2017

一位越南裔理髮師的感恩見證

好久沒去理髮店了,昨天我決定去理髮。

自從搬來這一區,我就常常到Maria的店裡理髮,因為她收費比較便宜。我們在理髮時聊天,幾年來彼此有不少認識。她是越南移民,未婚,家裡有位老母親病痛多多,需要照顧。作為一名天主教徒,她性情溫和善良,選擇每星期天晚上去作禮拜。

Maria算是個朋友!我介紹女兒到她店裡理髮,給她建議老年飲食保健,有一次還印出一頁資料送給她看等等。她一個人撐起理髮生意,真了不起,幾乎每位顧客都固定回來理髮。

我打電話,知道下午3點鐘店中不必排隊等候,於是等到下午3點。我去的時候,店中還有一位五官端正的中東年輕客人在理髮,所以又等了一會兒。我坐上理髮椅時,開始問她母親近況,說是最近吃某種日本帶來的保健品,消除疼痛很有效,真替她高興。可是前面剛走的那位顧客又轉回來了,要求退錢。為甚麼?他指給Maria看左邊和右邊如何不同,反正不滿意。再幫他修一下呢?不要,堅持要退錢。Maria二話不說,到抽屜中取了錢還給他。

我認為那人真是欺負人、佔便宜。果然,Maria 告訴我那人要求剪這裡不剪那裡等等,現在嫌不對稱,她不想和他爭。如果我沒有坐在那裡已開始剪,她還可以立即為他修一下。Maria說這樣的人她遇到好幾位呢。我問「你這裡另外那張椅子,另外那位墨西哥人理髮師呢?」椅子被她收起來,人請走了。

「我一心想要幫那個Dave,他是我買這店時,原來店主所雇的人。可他一點都不盡力,不負責,也不按時上班。應約的客人來了他不在,店中需要裝修的地方請他幫忙購物也拖延不辦,從來不打掃。我每月只從他收很少的費用,還把自己的顧客讓給他做,他也不感謝,反而佔小便宜。他以為我要靠他來撐店門呢。攤牌請他走路時,口口聲聲要改,我也給他機會,可是他還是老樣子,算了,他讓我丟生意。」

店裡天花板塌壞,廁所失修,這位姊妹怎麼應付這些呢?那位墨西哥同事不幫,上帝幫助她!一位顧客在理髮時知道了店中這些破漏需要修繕的工程,主動提出幫忙。Maria怎麼好意思?她沒有馬上接受。可是兩個月過去,這位顧客回來理髮,一切照舊。Maria鼓起勇氣問他能否幫忙請人,這人立刻幫她查看一遍,並立即親自動手,把一切該修改的地方都修改,連不落地的電插頭都通通改成落地式!那個髒兮兮的馬桶,這人搬走,不知用了甚麼洗滌方法,拿回來時和新的一樣!

Maria 拿錢給這位顧客買材料,可這人把大部分的錢都退回來了,說甚麼也不收功夫費用!這是一位白人,自己開公司,手下一百多人,可他多日晚上來到這個越南移民婦女開的理髮店做義工!他會做這些裝修工作,是因為小時候在家裡有機會跟著做。Maria說以後要給他免費理髮,可是這人只接受了兩次免費服務,就不再肯了。

Maria一直不知怎樣才能報答這位好心人,她只能說這是上帝派來幫她的。我說你就當作交了朋友,感謝主吧!上帝施恩惠報答善待別人的人,Maria就是這樣一位和氣善良的姊妹。

Tuesday, November 21, 2017

默想「基督耶穌的心」

腓立比書2章1-5節:所以,在基督裏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使我的喜樂得以滿足。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英文這段我比較喜歡NIV的翻譯,把「看別人比自己強」理解成看別人比自己重要:Therefore if you have any encouragement from being united with Christ, if any comfort from his love, if any common sharing in the Spirit, if any tenderness and compassion, then make my joy complete by being like-minded, having the same love, being one in spirit and of one mind. Do nothing out of selfish ambition or vain conceit. Rather, in humility value others above yourselves, not looking to your own interests but each of you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others. In your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have the same mindset as Christ Jesus...

那一天我們教會幾個人在一起默想這段經文。有兩人常常幫助支持一家慈善救濟機構,顧念窮困的人,立即注意到「心存謙卑」幾個字,與看見人們的喝斥態度表現形成鮮明對照。可見任何慈悲憐憫都會因為缺乏謙卑而失落。

這段話強調同心同意被基督連結。保羅為此喜樂滿足,因為我們都在效法基督的愛心。文中「聖靈的團契」說的就是靈裡的交流,老的和合本翻成「聖靈的感動」。我現在致力於建設教會中的小組團契,格外受感。

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基督耶穌的心」,大家如何理解?基督耶穌有甚麼樣的「心」?從前後文,我們知道基督耶穌是捨己和謙卑服侍的榜樣。如何服侍?彼此照顧,互相器重,因為跟隨耶穌王。我們從上帝得幫助,也彼此幫助!這就是「基督耶穌的心」。

Saturday, November 18, 2017

感恩節唱甚麼歌?

聖誕節有很多詩歌。感恩節呢?不少人戲稱「火雞節」,沒有聽說甚麼著名的詩歌。我有時候有些奇怪,感恩節大概是北美的基督徒感謝上帝的恩惠吧?但好像萬聖夜的慶祝反倒更加盛大。我們教會詩班要唱的是這首詩歌:John Rutter 所譜曲的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歌頌神創造了萬物,歌頌祂賜給人諸般美好可回憶的關係。



當然,今年我也受到提醒,有些人不幸失去了和美的家庭關係,還有些人家有過世不久的親人,感恩節和聖誕節期是個令他們難過的日子。...

Thursday, November 16, 2017

反對進化論等於護教嗎?

反對進化論最主要的壞處,是失去整個的年輕一代基督徒,那些本來應該留在教會中,把信仰承傳下去的人,因為反對進化論的強烈聲音,甚至相信科學與基督信仰是衝突的,經不起知識和教育的推敲,離開了教會。

其實,宇宙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證據很明顯,宇宙天文、大地生態的互相配合太精密了,人體器官功能配合太完美奇妙了,不可能不是精確的設計。可Answers in Genesis (AIG研究所) Ken Ham 一心以為,反對進化論就是維護基督信仰。那你的「科學」論據不能說服主流科學接受的時候,豈不是讓人整個放棄信仰?

基督信仰從來不是建立在科學證據之上的。科學是最近幾個世紀才發展起來,發現大地不是平的方的,天上沒有一個穹蒼(硬殼子)或可敞開的窗戶,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等等,本來不應該影響基督徒的信仰,可是偏偏有人堅持,那些科學和基督信仰有牴觸,那不是就是等於要人放棄信仰嗎?你的基督信仰是跟隨耶穌天國的王呢,還是別的甚麼信條?

AIG的Ken Ham帶領修了一個方舟博物館,上次我記過一次。這博物館是當作科學證據展現給觀眾的,而那些滅絕的物種都在挪亞的方舟上!而他們完全沒有解釋化石是怎麼來的。創世記有各種解釋,而Ken Ham聲稱自己的「字面」解釋是基督信仰的基礎。嗯,他仍然接受天上有個硬殼子?或者他不知道現代聖經翻成「空氣」的那個字是個硬殼子?

Ken Ham的信仰怎麼能夠作基督信仰的基礎呢!他怎麼好欺騙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說這是基督信仰的基礎呢!即使地球真的很年輕,Ken的理解是對的,基督信仰的基礎也是耶穌基督王,不是別的東西。

你介紹自己的某種解經是可以的,但你本來應該說「我們認為創世記最好如此這般理解,但我們未必正確,所以讓我們定睛仰望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Ken Ham卻告訴孩子們,here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Genesis—and if we’re wrong, nothing else in the Bible can be trusted. (請看Benjamin L. Corey撰文批評:How Ken Ham’s Religion Pushes Our Children Towards Atheism

這不是很要命嗎?他為甚麼要把基督信仰裝在這麼小的一個盒子裡!人會把這個小盒子貼上「反科學」的標籤,然後扔掉。

Sunday, November 12, 2017

詩歌:發耶穌的光

這首詩歌唱起來滿激昂的,是比較新的詩歌,英國人Graham Kendrick作曲。耶穌說我們是世界的光! Copyright © 1987 Make Way Music



Lord, the light of your love is shining
In the midst of the darkness, shining
Jesus, Light of the world, shine upon us
Set us free by the truth you now bring us

(corus)Shine on me, shine on me
Shine, Jesus, shine
Fill this land with the Father's glory
Blaze, Spirit, blaze
Set our hearts on fire
Flow, river, flow
Flood the nations with grace and mercy
Send forth your word
Lord, and let there be light

Lord, I come to your awesome presence
From the shadows into your radiance
By the blood I may enter your brightness
Search me, try me, consume all my darkness
(corus)Shine on me, shine on me...

As we gaze on your kingly brightness
So our faces display your likeness
Ever changing from glory to glory
Mirrored here may our lives tell your story
(corus)Shine on me, shine on me...

Thursday, November 9, 2017

你的教會男女平等嗎?

提起男女平等,恐怕有些人會說,男女受造價值平等,但角色不同,關係是順服/帶領的關係。聽起來雖然也可勉強算為某種平等,可在實際操作上,很多人都覺得牧師的太太義務服事是理所當然的。怎麼會是理所當然呢!有成見才不會感覺到問題。

不信你隨便找一位弟兄,請他全時間義務服事教會看看。為甚麼不行?因為只有姊妹對這樣的安排「甘心順服」--她承認地位低,有機會在家庭之外發揮才幹「工作」並受到賞識稱讚已經很好。

怎樣知道你的教會男女是真正的受造平等?女牧師Andrea Ackermann列出下面5條衡量標準。(原文載於國際CBE的網站博客。)

1. 教會領袖主動積極地宣告男女平等,不光是口中支持,還實際上在各種事奉團隊、各種活動中都反映出來。在這些教會中,姊妹們遇到的問題就是教會大家的問題。姊妹們選擇單身、不生子、工作、做神職工作,都應如同弟兄一樣無可厚非。弟兄們也應被鼓勵做義工。

2. 教會強調男女是弟兄姊妹的關係,而不是強調把異性看成「試探/誘惑」。如果沒有弟兄願意手把手培訓姊妹門徒,那麼姊妹們在事奉上就只好落在後面。那個「弟兄不宜和姊妹單獨談話」的原則,其實就是把姊妹當作沒有任何重要事情、重要觀點值得傾訴的人。為甚麼弟兄必要時可以要求單獨談話,而姊妹不可?原因包含了歧視和偏見。

3. 長執會、小組長、成人與兒童的主日學教師,都應該根據教會總人口的男女比例,致力於鼓勵姊妹參與。姊妹們一般都不太會要求教會為自己創造機會,弟兄們需要主動放下身段。

4. 教會要樂意聽見姊妹在各種問題上的視角,不要按文化標準貶斥她們「太柔軟」或「太強硬」等等。女性的一些特質實際上反映出神的形象的重要一部份。在教會的各種決策上,邀請姐妹參與,往往會帶來因性別差異而來的獨特洞見。

5. 教會要努力辨識姊妹容易面臨的障礙,為她們消除那些障礙。比如,同樣的服事崗位,姊妹參與就需要更高的學歷;她們參加聚會常常需要照顧兒童,懷孕時有各種特殊的不便等等。

總之,教會若希望看到更多婦女進入領導層,就要尋找她們,給她們充分的機會和權力,鼓勵她們發展和成長。你的教會如何?

Monday, November 6, 2017

路德會看宗教改革

紀念宗教改革500年,新教從天主大公教分出來,到底功過如何?教會到底應該怎樣紀念路德?我在網上搜索,看見一本給兒童寫的「路德爸爸」,讀者評價還不錯,就買了一本來看。好的話我就打算送給教會裡的小朋友。

結果我看了以後很失望。不愧是故事,編出來不必根據史實的。--作者筆下的路德好像一個小康美國家庭,路德爸爸給他的孩子們講路德改革的故事。路德爸爸作為一個很懂得甚麼是神慈愛的人,來講他年輕時對聖潔的神是多麼驚恐。而路德的兩個青少年兒女,從互相很不友好,變成會饒恕道歉,彼此相愛等等。

對我來說,這故事為甚麼會顯得不真實?--嗯,人的轉變沒有過程就不真了。今天看見一篇文章,列舉了路德會的人對宗教改革的4點看法,決定記下來。

第一是針對新教對於路德引起教會分裂的歌功頌德態度,指出路德當年並沒有想要分出一個新的教會。有人說裝修房屋和拆毀房屋根本不同,「改革」是要改掉教會中的錯處。不再向聖徒禱告,不再提說煉獄等等,但信經是沒有錯的,詩篇祝禱,認罪的禱告,敬拜禮儀稱頌神的羔羊等等,都沒有錯。後來的不少新教教會把諸多傳統拋棄掉,路德會是不以為然的。

第二是對教會分裂的描述,人們把新教分離天主教歸功或怪罪在路德身上,其實是不對的。路德貼出95條對教廷神學實踐上的質疑,羅馬天主教會後來也改掉了賣贖罪券的錯誤做法。問題是當時的教宗Leo十世,贖罪券買賣的受益者,把路德開除教籍。難道路德和他的教會因被開除教籍,就此停止敬拜?所以,是教宗分裂了教會,不是路德!

第三是針對翻譯聖經出現的問題,當初路德把聖經翻成德文,目的並不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隨意地解經。他們是相信有聖靈光照信徒,信徒讀經時就會受到啟迪。

第四是由於很多新教取締了聖禮,或對聖禮的意義給予不同的解釋,路德會並不贊成。

Friday, November 3, 2017

默想:考驗中的喜樂

今天看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是關於「喜樂」那個字。想到一位姊妹正在面對化療,我為她迫切禱告,不禁要感謝主。

雅各書1章2節:我的弟兄們,你們遭受各種試煉時,都要認為是大喜樂。

喜樂—如果耶穌是我們的榜樣,那麼他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是榜樣。最重要的榜樣,是在痛苦掙扎中怎麼辦。Charan這個字的字根意思很寬:喜樂、歡欣、快樂、愉快、雀躍等等。

很清楚,這裡毫無悲傷失望!實際上,雅各把「大喜樂」放在句首,因為他要強調它:「都是大喜樂!我的弟兄們,你們要…」。

這喜樂就是耶穌在地上服事時的喜樂。這世界沒有這樣的喜樂給人,它不受環境的影響,不會失落或被偷,乃完全是因為知道神的愛和恩惠而有的歡欣。再沒有比這更讓人歡欣的時刻了,就是試驗我們順服神和造就品格的時刻。

考驗是人生的實際。然而從神的角度來看,神支持我們,對我們有把握,祂知道我們能夠堅持下來。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神不會讓我們遭受無法承受的考驗,祂總會要給我們開一條出路,讓我們能忍受得了。

神把考驗擺在我面前,交給我。祂不是讓我坐在旁觀席,希望我有一天能夠參賽。祂乃是知道我現在能夠做到的事,打發我進入比賽,對我能夠遵照祂的指示有完全的把握。所以,每次遇到考驗都說明神在支持我!

喜樂!歡喜神相信我,歡喜祂認為我配得進入賽場的機會。神不是攔住我,恐怕我不能過關,祂了解我正如祂了解祂的兒子耶穌,祂要我成功。

除掉舊的觀點吧,你的考驗不是神要給你評估記分,而是說明祂相信你完全能夠勝任。這些試煉不是要檢查你表現如何,乃是因為神了解你的能力。

讚美神,祂看見我自己所不能看見的事。在我懷疑自己的時候,祂不懷疑我。祂打發我向前進,因為祂愛我,把我當作能夠服事祂的人。

你呢?現在喜樂嗎?

(翻成「試煉」的這個希臘字peirasmos是個多義字,除了是「考驗」的意思,它還是「誘惑/試探」的意思。根據本節的前後文,這個字在此應該理解為「考驗」。雖然後文中有談到「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等等,雅各吩咐要以為大喜樂的時刻,卻不太可能是被私慾誘惑的時刻。)

Thursday, November 2, 2017

紀念萬聖之傳統詩歌

小孩子在10月31日晚上出來討糖果,trick or treat? 當然是treat--這叫作「萬聖夜」,而11月1日才是「萬聖節」。很多教會並不慶祝萬聖夜,但傳統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不少宗派都用11月1日,來慶祝和紀念所有過世的聖徒,或者為他們感恩。下面這首聖詩唱的就是這個內容,反映出堅定的聖徒相通、生者亡者相聯結的信念。



為所有息了地上勞苦的聖徒,他們在世人面前認你為主,
永遠稱頌耶穌的名,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你曾是他們的磐石、他們的山寨、他們的力量,主你帶領他們打過美好的仗,
你在黑暗淒涼中是他們的真光。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稱頌聖徒相通、神聖的相交,我們在這裡軟弱掙扎,他們在榮耀中發光。
然而我們都在你裡面合為一,因為我們都屬於你。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黃金晚霞照亮西天,忠信勇士快快得安息,
平安有福的樂園多麼甜美,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但天那邊破曉,有更榮耀的一日,得勝的聖徒光明大軍起來,
榮耀的王經過,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從最遠方的大地,從最遙遠的海洋線,從珍珠門出來,
無數的大群川流而來,向父、子、聖靈歌唱。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Sunday, October 29, 2017

美國教會:再來一次改革?

500年前,馬丁路德起來反對當時教會盛行的「贖罪券」做法。所謂的贖罪券,是因為天主教相信,基督徒死後會因為一些罪在「煉獄」中先停留一段時期,待潔淨之後才去到天堂。但活著的信徒當時可以用金錢購買「贖罪券」,算為行善,能夠用來減少親人停留在煉獄的時間,早日進天堂。

教會後來用那些錢蓋了宏偉壯觀的大教堂,可中間難免有神職人員肥了自己的腰包。路德提出,上帝的恩典怎能用金錢購買呢?教會的腐敗可見到了極點。

在紀念路德宗教改革500年之際,單單把宗教改革當作神學教義辯論是不夠的。宗教改革的主要意義,現在看來是在於反對教會的錯誤,抵擋了當時教會的社會不公義行徑。(當時的德國是某種政教合一的情形。)

頌讚英雄容易,跟隨英雄足跡不容易。有一位美國牧師提出,當代的美國(白人)教會,有個最大的社會不公義問題,需要立即改革,就是教會中存在的種族隔閡和歧視問題。黑人教會和白人教會不打交道,我上次寫過一次,是因為我很震驚。教會怎麼會對嚴重的種族歧視和衝突問題沒有教導呢?尤其是美國南方保守和正宗的虔誠基督徒,在身邊發生的這些衝突中,他們的角色到底是甚麼?

教會中的種族隔離和歧視當然反映在社會上—自從幾十年來,我們的白人老大哥並沒有教導會友除掉歧見,伸手幫助黑人弟兄姊妹解決點困難,為他們伸張點正義,乃保持了漠視。--這需要一場改革!

Samuel Son牧師指出,美國從一開始就有白人主人和黑人奴隸,所以自然有白人教會和黑人教會,奴役和種族主義的理念世世代代傳下來。起初奴隸們在田野裡敬拜,不可能和白人主人一起擘餅。奴隸制廢除之後,黑人成為二等公民。在有些教會,黑人的數量如果增加太多了,就請他們離開。(這記在有些黑人教會成立的歷史上,比如African Methodist Church。)

Samuel Son牧師指出,至少有三個教義,在各宗派直接和間接為教會的種族隔離作出了貢獻,應該革除。

第一個是「含的咒詛」教義。這裡有些莫名其妙,其實是含的小兒子迦南了受到挪亞的咒詛,永遠要受弟兄的奴役。美國的基督徒將那個舊約故事更新了,應用在自己身上。白人教會用這個古老的教義為種族主義開脫,好像白人是上帝的選民,而黑人則永遠受咒詛、作奴隸。

我曾在Schofield 聖經中看到這個咒詛說法,後來出的解經書都譴責,說這是沒有根據和錯誤的學術理論。但是對於許多美國白人基督徒來說,他們仍然透過這個咒詛的鏡片來了解種族問題。

第二個錯誤教義是「福音主義」的教義,把救恩縮減成一張到天堂的門票,把永生扭曲成了一個未來的裝飾品。歸信基督的人不必為地上的社會病態焦急,也不必為生活煩惱,只要信靠耶穌,祂就會在末後解決你全部的問題。而對今天的腐敗,基督徒都沒有甚麼責任。

這樣的「福音」對生活安逸不愁的人還有道理,卻無法讓天天遇到危險、歧視,窮困沒有前途的人接受。

教會的第三個錯誤是崇拜個人主義的自由。你有自由意志來選擇合適自己的教會,找與自己同類的人一起聚會,這個權利神聖不可侵犯,誰都沒有權力告訴別人應該如何。你大概會選同族裔、同語言、不必接觸不同人群的教會,這就實現了種族的隔離。(即使同一教會有不同的族裔,恐怕彼此之間也缺乏交流,互不了解。)

為了取代上面的錯誤教導,Samuel Son牧師希望教會多教導人人都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並且受造平等的教義;多教導得救就是回到上帝百姓的群體,讓自己屬於上帝;多學習上帝的公平和饒恕;多教導教會是上帝的家,我們被收納為兒女,必須忠信和彼此學習相愛的道理。

如此,消除種族隔閡就會逐漸反映到社會。結束種族衝突是當下美國教會改革能夠帶來的復興。

Friday, October 27, 2017

離開基要主義的基督教教育

我們北美的華人教會大多持守「基要主義」牌子的基督教。問題是稍微鑽研一下聖經,就會發現「基要主義」的信念是講不通的。結果孩子們上了大學,接觸到真正的聖經人文歷史,就不得不修改觀念,否則無法持守信仰。

我曾經接受基要主義,接受了一些基本的神學裝備之後,不得不離開一些舊的觀念。那麼,在主日學課堂,或與弟兄姊妹交流的時候,如何能夠調整,離開基要主義呢?

首先,你的教導必須強調身體力行效法基督。耶穌生平十足顯出天父上帝的慈悲,祂不歧視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祂憐憫和伸手幫助和醫治他們,而不是定罪他們,告訴他們有地獄伺候。基要主義派則完全忽略社會公義平等的話題。

其次,不要宣傳說聖經故事全都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聖經字句無誤」。先知約拿如果沒有真的在魚肚子裡面三天,約拿的故事就沒有任何教導的意義嗎?聖經中雖然反映出不少歷史,卻不是按西方現代標準寫的史記。古時的詩歌和現代一樣,充滿誇張形容比喻,不全都是先知預言,但上帝用這些話來教導!

第三,聖經的啟示是漸進的,要告訴我們上帝究竟有怎樣的屬性。也就是說,後寫的書卷比先寫的給人更多啟迪,最後基督耶穌將天父彰顯出來。對,我們要效法耶穌、跟隨耶穌的腳步,但不要說聖經回答了一切的人生問題,或形容它是一部現代人的生活守則--多妻制或男尊女卑等等都反映出當時的文化而已。

第四,上帝藉著耶穌拯救人,目的動機不是解決審判問題,聖經中並沒有一處說祂命定所有人下地獄。我們信是因為上帝的愛和眷顧,不是因為逃避地獄!並且,上帝的愛幫助我們起來改造世界,除掉邪惡和壓迫。用地獄威嚇來勸人歸主已對越來越多的人不靈光了。

第五,不要再教導人因犯罪所以其實一文不值,好像垃圾,倒要反駁這些謬論。我們的價值和成就、表現、外貌無關,而是與生俱來、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還有,必須教導弟兄姊妹有同情心,同情和接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族裔的人。努力去了解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而不是歧視、批評、懷疑別人。

最後,最重要的是教導人可以有自己的主見,可以提問,不必人云亦云。上帝的確給祂的兒女有自由的意志、思想、和情感。

本文參考了宣教學者 Benjamin L. Corey的文章,他是談論教育孩子離開基要主義,但我覺得教育成人原則也一樣。

Thursday, October 26, 2017

教會是否無意中助長了家暴?

Natalie Collins是一位年輕的Gender Justice Specialist,大概要翻成「男女平等的專家」吧。她這頭銜有意思,可能是因為她在CBE工作,一家專門藉聖經來倡導男女平等的基督徒機構。她說基督徒家庭根據一項學術統計報告,比其他人的家暴案件發生得更頻繁。

當然,據說那些不太常到教會參加活動的丈夫,比起常到教會的人更容易對妻子動粗。--教會中有一大批男人不太經常參加教會!

為甚麼會如此?Natalie總結出教會牧師常用的五種方式,無意中助長了家暴,以及如何改進,我寫在這裡。

第一種方式和解經應用無關,只不過是為男女相貌行為定型的一些小玩笑而已。比如形容妻子很嫵媚,女兒很漂亮,或者評論她們的體型,或者評論她們駕駛技術不行等等,對弟兄們則從來不說這一套。這有甚麼壞處呢?Natalie說,符合那些對婦女肆虐男人的觀點!

第二種方式就是教導丈夫作頭,妻子順服。雖然牧師們都會注意婦女受虐的問題,但從根本上,相信神所設計的夫妻關係是不平等的領導/順服關係,一點都不能幫助受虐的妻子。並且那是錯誤的解經,如果仔細考察所有的經文而不斷章取義就會更正過來。

第三種方式是教導饒恕和悔改,對於受虐的婦女來說,等於要求她們包容忍受家暴行為。饒恕的條件是溝通,不是一廂情願、廢掉別人作惡後果的委屈求全,那根本不能解決家暴的問題。牧師教導饒恕的時候,要明確說「饒恕不是忍受虐待」。

第四種方式是教導僅僅禱告。不是說神跡不會發生,但是禱告家暴停止卻不尋求專業和法律幫助是有害的,因為神給了施暴者自由意志,他可以選擇不停止施暴。前次我評論為川普禱告的事也類似,該做的事不做,請神自己去做,這樣的禱告很荒唐!

第五種方式是教導婚姻內一切的性行為,包括性暴力,都是可以的,而且有意無意地輕看和醜化單親媽媽、離婚、和分居的人。這就給受丈夫虐待的婦女一個無形的壓力,不離婚。很多人不知道婚姻內也可能會發生性暴力。

Sunday, October 22, 2017

基督徒個人佈道的盲點

有一個基督徒為了寫一本書,想要作一些調查。他在全美國各州的Craigslit網站發通告,專門收集非基督徒的反應:你對基督徒有甚麼話要說?特別是曾經被他們傳福音,要你接受主耶穌的人,請說幾句。

結果他一天之內就收到300多個回應,於是選了一些發表在Patheos論壇,文章題目是「非基督徒希望基督徒知道的事」。也許我們希望能夠傳福音的短期宣道隊隊員都應該讀一讀,預備你的回答。我挑了幾條翻成中文放在這裡給你參考。

「我對基督徒最生氣的是,他們怎麼能那麼不懂人的性情!他們火熱地為要帶領另一個人皈依時,難免用某種方式告訴人家,你很糟糕,做錯事,是惡的。--然後他們竟然指望對方同意。你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們實際能夠成功帶領皈依的人,只是那些悲劇性的極度自卑的人。」

「有些基督徒總是假設,只有基督教定義善惡。可是我們很多非基督徒都是定意行善的,我們也有很成熟的倫理系統,也決心努力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基督徒很難壟斷甚麼是良善和公義的。」

「講上帝或耶穌都沒問題,可是我討厭基督徒。在我的經驗裡,大多數基督徒都好爭辯、蔑視別人、強求你接受他們那一套。」

「每次有人來向我傳道,我就知道一個執迷狹窄的人來了,我怎樣試圖解釋或分享自己的價值觀系統都沒用。我當然不想對他們無禮,但他們企圖要我皈依基督教,我從來不知道如何回應。我總是發現自己很尷尬—先為他們尷尬,然後為我們雙方尷尬。每次談話順利結束我都很感恩。」

「我不知道我遇到的大多數基督徒是否認為自己在效法耶穌。如果他們效法耶穌,他們需要回去讀他們的聖經,好好看看耶穌是怎樣的。」

「我是在南方浸信會小鎮長大的猶太人,那裡總是有人告訴我,是我殺害了基督,吃了基督徒嬰孩,會下地獄。所以我從小就知道,很多基督徒似乎心裡根本沒有愛。很奇怪地,如果我不接受他們的信息,基督徒就認為我的耳朵和心就是封閉的。但他們自己的耳朵和心對別人的屬靈信息和經歷格外地封閉,好像一點都感覺不到上帝在用很多方式向各種人伸出手來。據我所知,基督徒對上帝的感受是狹窄的,思維方式強硬,很自負地認為上帝只讚許他們。」

「常有各宗派的基督徒來問我,是否接受了基督為我的救主。我有耐心的時候,就有禮貌地告訴他們我是猶太人。這只會讓他們更加氣盛起來,把我當作可憐失喪的人,特別需要他們那個牌子的救恩。他們幾乎像是會得到傭金的推銷員,如果能救我的靈魂,他們就離天堂更近一步似的,很貶人。我總是保持禮貌,而這些人毫不尊敬、有時候也不寬容我的信仰和我的文化。猶太教不尋求別人皈依,因為我們相信有很多途徑到上帝那裡去,沒有一個宗教能夠獨攬真理或上帝的恩惠。每個人都有自由找到他/她自己的道路,我要對基督徒說:你按你的意願實行你的宗教,沒有必要企圖影響別人。如果你的宗教是真,人家自己會找來。」

「從甚麼時候開始,作基督徒就得是不寬容、討厭別人的狂熱分子了?我從小聽說基督的正面信息:好行為和尊重別人,你的賞賜在天上等等。不知怎麼一回事,好像有一大批基督徒把這個概念丟失了,變成了上帝忿怒的雷電,定罪所有不同意他們的人,在地獄的烈火中被燒。不知何故,現在的基督徒忘記把臉轉過來讓人打,放棄了對待別人如同自己希望被對待的金科玉律,倒變得一心想要說教、論斷,藉著定罪別人來救別人的靈魂,都是為了自私的目的。他們的愛心到哪裡去了,包容和尊重到哪裡去了?」

「我從前是個重生的基督徒。我個人體驗到,基督徒對窮人不好—很像法利賽人對那位投兩個小錢的寡婦。我發現教會太政治化,教會裡的人太喜歡論斷人,輕看別人。作為基督徒,我格外熱心作見證,我的朋友來述說情緒感受,我就對她們講道,我對她們實在不是個安慰,從來沒想從她們的視角看問題。」

「每次基督徒一知道我是同性戀,勸我皈依的談話就會停止,好像我不配得到基督的救恩禮物。我小的時候在浸信會,常聽見「憎恨罪、愛罪人」的說法,可是作為成年人,我不能說體驗到基督徒常常愛罪人。其實我內心深處總是對皈依的談道很怯場,我不喜歡和隨便的陌生人談最私密的思想和信念。而同時,我又感到基督徒好像對我的靈魂當場作道德審判,單單因為我是同性戀。我不知道一個靈魂值多少,也不知道他們領人皈依會得到多少恩惠,但我猜想一個有罪的同性戀皈依總會值幾個點數,可我感到大多數基督徒似乎不認為我們值得他們費那番功夫。」

Friday, October 20, 2017

關於「恩慈」的默想

歌羅西書3章12節: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穿上憐憫、恩慈、謙卑、溫柔、忍耐的心。

我因為翻譯的任務,每天看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今天看「恩慈」這個字chrestos。Moen指出,在馬太福音11章30節那裡,耶穌說祂的軛是「仁慈的」,就是這個字。當然,中文翻成「容易的」,華人的文化讓我們很容易明白,不給別人添重擔,給人下台階,讓人容易過關,正是「恩慈」的表現。

想一想,「恩慈」對於你來說是甚麼意思?是在爭辯的時候講溫和的話?是不計前嫌?是慷慨施予人?一點不錯,這些都是恩慈的表現。保羅說的「穿上憐憫、恩慈、謙卑、溫柔、忍耐」,正是有這些表現。

Moen說,也許chrestos這個字的意思,不止是我們平時想的施予,或其它令人愉快的行動。實際上,這個字描述出一個人內心的性情,而未必總是外在的行為。他說得也對,我們希望所有的行為都是發自內心。不過,我最近聽見一位心理學家講演,主張透過行為和姿勢來矯正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似乎也有道理。

一個人能不能透過「假裝」仁慈而變得仁慈?我有些懷疑,一旦有機會,這人豈不是還是要暴露出他/她的不仁慈?不過我同意,假裝比起醜惡真相畢露,很多時候還是要好得多。換一個角度,假如某人有時善、有時惡,我倒希望這人能常常露出好的一面,逐漸糾正惡的一面。

Tuesday, October 17, 2017

Work from within a Non-Evangelical Church

I was brought into Christian faith by evangelical Christians 30 years ago. I grow my faith largely in Chinese evangelical churches. Until I attended a Chinese Evangelical seminary, I firmly embraced the fundamentalism brand of Christianity.

Things began to change after my seminary training. Theologically, 3 years of M. Div program equipped me with wider perspectives. Biblically I picked up a few tools so I can dig into the scriptures, find meanings of passages, and properly evaluate different Bible commentaries. I also obtained important history knowledge foundations, from where I could further my studies should I find a subject interesting.

As I keep learning over years, I have to abandon fundamentalism, as I increasingly consider its tenets and practices as not quite defensible. Only one of the four Evangelical tenets – the imperative to share the gospel – I still value. Yes my understanding of “gospel” changed, but the stories of God’s power redeeming and changing lives, is still very much worth sharing! For me the gospel is not so much about saving people from a literal “hell” any more, but to embrace and follow Christ to live a Christ-like live, and to bring God’s Kingdom to people.

I switched to a church near my home, which turns out to be a non-evangelical church, as I realized later. The small Presbyterian Church is predominantly in white culture. I feel like a visitor for quite some time, because it didn’t have any small groups, for Bible studies or for prayers. For several years no one knows my family, my passions, or my talents. I missed all the testimonies, fellowships, and spiritual connections like I had in Chinese churches. Another friend come along with me to this church and feels the same.

In this church, to serve God is to join a committee, and attend committee meetings once a month. These meetings, sometimes has a “devotional time” in the beginning, basically are all about running church business and activity planning—who is changing church colors according to seasons, who will do a potluck sign-up, someone makes a suggestion to gift older children with a personal Bible, so people arrange and schedule to implement it, and so on... I served two committees for two years, never quite feel home.

On my third year of attending this church, there is a group of women started a biweekly lunch time Bible studies. I joined it and found it very enjoyable. A Bible study guide is selected, and people taking turns to lead, we share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freely. However as soon as I got a part-time job,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attend. Nevertheless, people overcome every kind of physic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join it. We need more of this kind of opportunities to learn together.

This year we have new pastors, and I was nominated as a ruling elder. Although I still don’t know much about many church practices, I guess I can learn. Our new pastors did a "training" to all elders and deacons, got church structure reviewed, eventually we all agreed to set up a new vision of "being a light/salt" to the world for our church.

When asked what committee I would choose to serve, I decided to serve in Fellowship Committee. Of course my idea of “fellowship”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existing one. I really want to get this committee out of the activity planning mode. I want to promote sharing within our congregation, to change the church culture to be more inviting to our visitors. See, the people of this church are kind and non-judgmental, I found them to be very open minded people. It is just they are not sharing their spiritual lives with one another. I’d like to bring some changes.

I decided to open my home. Every other Friday through the summer, I invited everybody, whoever is interested and available, come to my house, for a simple supper then a sharing. I gave sharing topics every time by emails. At sharing time I used powerpoint slides for visual and sound effects. We sometimes sang together, and I made comments about the song we sang. My plan was to see reactions. If the Spirit is at work, there might be a thirsty to move people into more fellowship actions.

By end of summer, about half of the church visited my home for this fellowship, about two third of them returned for at least one more time. There seems no lack of good words, even from people who had not come, they encouraged me, told me this was very inspiring. New pastors are very supportive of the idea. They pray that we will have more small groups like this one. When I raised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another small group after summer, there are a few people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join. Therefore if I choose to continue, it would be doable.

However I sense some resistance. First of all, culturally many people never feel they are lack of spiritual sharing in church. They grew up in this church, very familiar and comfortable with each other, they feel home and have been elders and church leaders. I realized that only the newer people who join the church that need more connection.

Secondly, people do not used to share personal stories and testimonies. Even leaders feel uncomfortable to lead a spiritual discussion or prayer. Fellowship committee members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ey face different tasks. One person resigned, a couple persons indicated that they are not good at “this”. I am left uncertain, -- should I persuade them to stay, or should I leave them alone? I have never been good at this committee thing!

Thirdly,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in church whom I never know well enough to successfully invite. They might have different education or income level or race. I have to admit that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ir needs. Maybe they will respond better if somebody else invites them to their homes. I come to realization that each small group can only serve certain people. No group can serve everybody.

This then somewhat like our deacons work, whose job in this church is to take care of different people, send them greeting cards and so on. I wonder if there is any way Fellowship can work with deacons. But again, I have no much idea how deacons work within our church structure.

What is next? Try to collect feedbacks from different people. But I am doubtful if people would honestly tell me main reasons why they didn’t want to come back, or if anything had turned them off during the fellowship sharing. I also found out that people in this church do not like the words “evangelism” or “testimony” to characterize the spiritual works, because such words remind them of street corner preachers who shouted the “hell” to passing-bys. They seem okay with “discipleship” or just “sharing” though.

My home can still be open, but I don’t want to do this alone. I need a team to do fellowship regularly. This needs to be part of church ministry, not an individual venture any more. In member meetings, I heard “Holy Spirit” is mentioned by pastors, sounded like everybody understood it. It is, again, just sisters and brothers never talking about how the Spirit is at work in their lives. But I will definitely want to wait for the Spirit’s direction.

Meanwhile, I observe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began to open their homes and share their stories, thanks to our pastors. They also determined to have more potlucks after church services. They also work to expand existing meeting groups, such as choir or committee meetings, to have spiritual sharing. During worship, pastors started to ask kids and congregation about “God sighting” moments, and there are people who responded and shared. I pray that slowly people are getting used to hear and share testimonies!

This is my prayer: May the God of endurance and of encouragement give to us to be like-minded one toward another. –Romans 15:5 (Darby)

Sunday, October 15, 2017

自然災害是上帝在報應嗎?

北加州這幾天來野火成災,酒莊和藥用大麻田都燒毀了一部份,死傷有加。有人認定這是神的審判。天主教有一位神學家針對「神的審判」的說法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把大意記在這裡。

近來颶風災害、東南亞洪水、墨西哥大地震,都有人認為這是神在報應人的罪過,為了叫人悔改。有一位牧師John McTernan說,由於美國容許同性戀婚姻,上帝發怒,正在有系統、有步驟地毀滅美國(God is systematically destroying America)。另外有人不同意,有一位Jennifer Lawrence牧師說,是因為美國選了川普當總統,所以上帝發怒。

不錯,很多宗教傳統,包括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把自然災害看成神明的懲罰。但是Matthew Schmalz教授說,你如果仔細讀聖經,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 最早的神明懲罰故事是公元前2000年,蘇美爾的Gilgamesh史詩,講神明用大洪水懲罰人類,但水王警告了一個義人Utnapishtim,這人和他全家就建造了一條船得救了。後來希伯來聖經中的挪亞洪水故事有些類似,上帝因為地上「滿了強暴」,要把所造的人和動物都除滅。只有挪亞是完全人,所以他和家人被上帝保存下來了。

或許你可以說,聖經中的自然災害和上帝發怒有關,不過根據創世記,水退去之後,神與挪亞立了約:我與你們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這是神的一項鄭重應許,那些認為颶風登陸淹毀城鄉是神在懲罰的,應該重新想想。

神還在以賽亞書54章對祂的百姓說:我怎樣起誓不再使挪亞的洪水漫過遍地,我也照樣起誓不再向你發怒,也不斥責你。

聖經是如何描述人的苦難的呢?不錯,人常常因為犯罪而受苦難,但以賽亞書53章描寫神的僕人也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是敬虔的榜樣。 還有一位完全正直、敬畏神的約伯,也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約伯的朋友簡單化地把約伯遭難理解成上帝懲罰他的罪過,遭到了上帝的責備。有些詩篇也表明,人受苦未必是因為犯罪受罰。聖經顯然告訴我們,上帝的作為有時超過我們所能理解。

聖經對患難的描述--不錯,有時是上帝引起人受苦難,但有時是撒旦的作為,有時是其他人引起的。不錯,洪水和地震在啟示錄中都是神帶來的,但雅各書裡說,神不試探人,而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獎賞的。

初代教會的先賢對受苦難的說法,包括受苦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軟弱,和更依靠神等等。從基督徒的視角看,仁慈的神藉著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受苦難,因祂是了解和擔當百姓苦難的神。

在德州和佛州的颶風災害中,在加州的火災當中,神與那裡的人同在,救很多人脫險,與他們一同遭災受損。基督徒與其住在神的忿怒當中,不如紀念神的恩慈憐憫,效法神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給予安慰。

Friday, October 13, 2017

物種滅絕和挪亞洪水

現代科學從化石發現,99%以上的動物都已經從世界上滅絕了。而且從化石紀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物種,各自在不同的時間滅絕。不過,相信地球年齡很年輕(只有幾千年到一萬年)的人把各種地質現象都解釋為挪亞大洪水的結果。我上次已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明地層的不同結構和顏色,不可能是一次因洪水形成,所以根據地貌,地球不可能年輕。

本文專討論生物滅絕的問題。如果說物種滅絕是因為大洪水把動物都淹死了,並沉積下來變成化石,簡單方便,那麼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按照聖經,上帝吩咐挪亞造方舟,是為了保存所有那些動物,使牠們不至於因洪水滅絕!這很矛盾:你想要照字面理解聖經中的挪亞洪水,結果上帝的目的反而沒有達到。

Answers in Genesis(AiG)近年來造了一個方舟博物館,不少人去參觀了。他們是怎麼處理物種滅絕這個問題的呢?很多滅種的動物都在方舟上!包括二疊紀和三疊紀地質年代的各種不知名爬行動物和恐龍,和新生代的一些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可能是根據生物化石建構起來、放入方舟的吧。

有趣,AiG認為恐龍和很多古動物都是在挪亞洪水之後才滅絕的?據說方舟博物館裡的許多展品都沒有標籤和說明,一般人只是看熱鬧,不會去追問動物名稱的,可是知識分子和科學家看了標牌就會起疑惑、皺眉頭了。

有個標牌問讀者:難道99%的物種都滅絕了嗎?然後似是而非地告訴讀者,現在有紀錄、有描述的(documented)已滅絕物種只有幾千種,沒有幾百萬或上十億種。

但你如果自己去查看一下物種滅絕的話題,世界上現有的生物種類有1000到1400萬種,其中只有120萬有科學紀錄和描述,因為documentation是一項比較繁瑣細緻的工作。根據去年5月的一份科學報告,已有描述和記錄的現存物種只佔了世界上全部生物物種的千分之一。你專門拿有紀錄檔案的部份來對比總體的科學結論,不嚴謹嘛。

仔細閱讀方舟博物館的標牌,當然還有其它錯誤信息。人完全可以大膽攻擊現代的科學結論,但若對你要攻擊的理論描述得不正確,就變成打稻草人,也沒有分量了。可惜不多的人有耐心仔細計算和對照那些數字。

最後回到老問題上:不知道挪亞方舟博物館是否正式向參觀者宣告,所有滅絕的物種都是在洪水之後跑到化石裡面去的?如果是,那麼這些化石是甚麼原因、如何造成的?

本文內容部分取自一份方舟博物館的評介文章,那位作者顯然不贊成AiG,認為方舟博物館是反科學的。

Monday, October 9, 2017

彼得前書的寫作和背景

上林榮華教授的課很有趣,他總是能夠從一些我們平時不太注意的字句中,分析發現很重要的書卷背景資料。本文是一個例子:彼得前書寫下時的背景。

在書信末了問安的部分,作者常常替本地教會致意對方。五章13節寫道: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

為甚麼提到「巴比倫」?林教授告訴我們一個歷史背景:在公元70年聖殿和耶路撒冷被毀以後,猶太人開始用「巴比倫」來指羅馬。這也許可以推論出兩件事:彼得前書是在羅馬寫的;寫作年代在聖殿被毀之後。

不過根據初期教會的傳統,彼得是在羅馬的尼祿皇帝手下倒釘十字架而死,而歷史上的尼祿是公元68年死的,死時耶路撒冷城和聖殿還沒有被毀。彼得即使寫了這卷書信,大概也不至於稱羅馬城為「巴比倫」。(這句把羅馬稱為巴比倫的話,會不會是後來抄傳的時候添加的呢?不是不可能,但有跡象表明這句/段話不是後來添加的。)

五章12節:我略略的寫了這信、託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和合版翻成「託…轉交」,讀來西拉一定不是寫信的人,但原文句首的介系詞dia,意思就是「透過」或「藉著」,既可能是託西拉代筆寫信,又可能是託他送信。新譯本就把這句話翻成:我藉著我認為忠心的弟兄西拉,簡略地寫了這封信勸勉你們...

到此,我們需要面對聖經中有託名寫作的事實。嚴格地說,這不應該理解為現代人的冒名寫作行為。古代中東人在一個口傳的文化裡,文字是誰寫誰編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口傳的信息被文士寫下來,目的仍然是為口頭繼續傳播。

當上帝給人信息的時候,首先也是口傳,後來才有人寫下來。你不能因為書卷寫得晚,或是因為有文士在收集、抄寫時編訂了,就認為修訂的版本是錯。--所謂的「原稿無誤」其實是出於錯誤的假設,給現代人出了難題。

你如果對林教授的課程有興趣,可以到睿理文(Relevant)神學院的網站查看課程。

Sunday, October 8, 2017

聖經中的生活應用話題--墮胎

我有時很好奇:有些聖經附上一個生活應用的目錄給讀者,讓人知道遇到各種實際問題時看哪一段經文。—這些目錄是如何編排的呢?今天我從NLT聖經抽查了一個題目:關於墮胎(Abortion)。

在這個題目下,讀者得到詩篇82篇的3-4節:「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

這句經文的英文是uphold the rights of the oppressed and destitute, rescue the poor and helpless, deliver them from the grasp of evil people。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那些貧寒受欺、無處控告的婦女,她們陷在某種困境中—她們要求墮胎。所以如何應用這句經文呢?大概是同情這些婦女,幫助她們吧?還不錯。

可是話題目錄的編者除此之外顯然還有另外的想法。他們頭腦中有可能是想著小康家庭的婦女意外懷了孕,於是列出下面一節經文,用粗體字告誡讀者,兒女都是神給的,要好好保護—因為未出生的孩子是最無助的。回到poor and helpless,是那些貧寒、困苦、窮乏的婦女,或是她們所懷的胎兒?

編者還列出幾節經文,勉強證明,神關注未出生的孩子,給每個孩子都計畫了未來。可我曾讀過一本基督徒婦產科醫生寫的書,胚胎學的一些研究發現讓人重新思考墮胎的倫理議題,胎兒從何時開始有靈魂仍然是個謎。詳細請看我2010年3月寫的那篇反思。

我們的有色眼鏡讓我們看不見經文中的某些信息,而把另一些信息看走了樣子。上帝對耶利米說「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等於所有的胎兒都從成孕開始被神計畫好了生命嗎?這問題是不可能有確定答案的。

Friday, October 6, 2017

默想和歌頌主恩

昨天練詩,歌詞和《奇異恩典》差不多,但曲調更美好。忽然注意到其中提到wretch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的聲音)saved a wretch like me。Wretch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查字典,發現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很淒慘可憐的人,另一個是很壞、很邪惡的人。在這首歌裡,人們是怎樣理解這個字的呢?中文翻成「我罪已得赦免」,可能是當作第二個意思,即犯罪而來的邪惡。

從歌詞的後文字句,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wretch可以理解為痛苦不幸已經過去了,也可以是形容犯罪的人悔改了。不過唱到後面「經過許多危險網羅,飽受人間苦楚」,又很可能只是在描述不幸的經歷--主救人脫離這些苦難。

Wretch來自保羅的書信。羅馬書七章24節: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呢?中文翻成苦,但前後文在談肉體的掙扎,所以這苦未必是外在的困難,而是內心的痛苦。我問了詩班的其他人,都說wretch意思是miserable,不過他們基本上也理解為個人內心為罪掙扎的痛苦,而不是環境的苦。

唱詩的時候說自己是惡人總有些怪,因為平時說話不這麼說,即使認罪悔改也不這麼講話。說自己苦就很平常,也比較容易引起共鳴。因為,不必是罪大惡極的人才說自己是wretch,經歷患難苦楚的人更可以唱自己是wretch。流離失所-->得救,是多麼安慰!

Tuesday, October 3, 2017

耶穌如何傳「天國」的福音?

注意,耶穌傳福音和咱們平時熟悉的方法不一樣!馬太福音十九章16-22節記著:

有一個人進前來問耶穌:「老師,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問我關於善的事呢?只有一位是善良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該遵守誡命。」他說:「哪些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鄰如己。」那青年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去變賣你所擁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那青年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怎樣才能得永生,我們會說這是最重要的人生問題,對嗎?關心窮人啊,人人平等啊,保護環境啊,敬拜神、教導人學義、藝術美善,這些都重要,可是對於基督徒來說,終極問題不是這些。終極問題是「你將來在哪裡度過永恆」。現在耶穌遇到好機會,來清楚地回答這一終極問題,很好。

如果按我們的理解,首先,耶穌應該糾正這人,得救不是做善事能夠賺取的,乃是上帝白白給的。然後,他應該邀請這人認罪、悔改、相信、接受耶穌正在為他開一條路,好讓他能夠和上帝建立關係。對吧?可是耶穌一點都沒提這些。

耶穌問這人:你為甚麼問我關於善的事呢? …你若要進入永生(生命),就該遵守誡命。(這句是和合本的修訂版,翻譯得比較準確。)

中文翻成「進入永生」,而原文只是說「進入生命」,英文是enter life。也就是說,這生命是進入的,並非「得到」的。怎樣進入呢?耶穌問他是否遵守了誡命。耶穌怎麼可以這樣回答呢!

摩西律法有好多典章和誡律。在耶穌的時代,有大量的研究探討辯論,都是關於如何解釋和遵守這些誡命。所以這人想要知道,怎麼歸納和應用那些誡命?安息日你的驢掉在坑裡怎麼辦?拉上來不算做工嗎?等等。

耶穌提出遵守摩西十誡,其中四誡關乎人與神的關係,耶穌都沒提。其餘六誡關乎人際關係,耶穌除了一條沒提,其中五條都提到了--遵守了嗎?這人說他遵守了所有的誡命。然後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去變賣你所擁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

這裡「作完全人」、「天上」、「財寶」,難道是我們在信主前就知道的「好人進天堂」嗎?顯然不是。耶穌竟然沒有用清清楚楚的語言,告訴這人如何「到天堂去」,結果那個年輕人就憂憂愁愁地走了!

但問題出在我們對那個問題的錯誤理解,那個年輕人希望得到的「永生」,或有些地方形容為「來世的永生」(路十八30),並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死後美好去處。這人問的是「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夠承襲olam habah」,即age to come的生命。

新約聖經中常常提到的「這世代」this age和「要來的世代」age to come,指的是不同的紀元。我們常翻成所謂「世界的末了」,其實是指「這世代」的末了。福音告訴我們,一個舊的世代要終結,一個新的紀元要開創,耶穌來就是開創這個新紀元。Age to come翻成「來世」,華人一概理解為死後,我們是不是錯過了這個新紀元?

甚麼是life in the age to come?與其理解成「永生」--死後的長久永恆生命,不如理解成基督國度降臨的新世代,更符合當時猶太人的認知。另外,中文的「世代」(英文age),aion在希臘文裡,是個多義字。

「世代」的意思,不是指某個固定、可以量度的時間,更不是永遠,它只一個泛泛的慣用語,來指一個紀元。然而aion這個希臘字的另外一個意思,卻是「永遠」!--難怪人可以把一個新世代的生命,理解成永遠的生命。難怪這新世代是「進入」而不是「得到」的。

猶太人怎麼會有「這世代」和「新世代」的觀念,有很長的歷史,這並不是耶穌發明的。我應該重新仔細看看新約中對於aion的談論。本文是閱讀Love Wins一書的筆記,我核對了希臘原文,作者Bob Bell是嚴謹的。

現在,甚麼是「福音」?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耶穌是新世代的王,即「天國」的基督。我們在新世代中,在祂的光明國度中,跟隨耶穌王。從耶穌時代至今,上帝的國度是「已然/未然」的情況,耶穌用很多比喻講「天國」,說的就是這新的世代!你信嗎?

回到上面我們所讀的經文,耶穌期待人學習,在新世代里有新行為--就是那些我們在這世代感到很難行的。你願意在這個意義上學習跟隨耶穌基督王嗎?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17

再談種族:做點搭橋的事

我在加拿大信主,我信主的原因之一就是加拿大人對外國人很友好,讓人願意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所信的神。加拿大的外國留學生畢業後都可以找工作,只要有公司聘用,你就可以拿著老板的聘書去領一年的工作簽證。假如你是個人才,在加拿大總有機會被發現。

我聽說美國的基督徒比例更高,更多的人對信仰認真,所以我先生決定來美國時,我很高興。我滿心以為美國和加拿大是一樣的。來到美國,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工作幾年。除了遇到幾樁商業詐騙,打電話多次遇到不禮貌、不客氣的工作人員,並沒有意識到美國嚴重的種族問題,大概因為我生活在思想開放的加州吧。

近幾年來,不斷有些新聞報告了種族沖突問題,特別是黑人和白人警察的問題。黑人受教育的機會少,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巧,生活貧困者居多。你可以想像,年輕人無所事事就是個社會不安定因素。

華人和黑人打交道的機會恐怕很少,基本上不會生活在同一社區。我們偶爾在公司遇到有黑人同事,那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家沒有兩樣!但體驗到“失業”人士的醫療保險、信用難處、法律事務等等障礙之後,我現在對美國的種族和階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美國的華人基督徒或許應該起來做點什麽,首先是了解到自己在一些事上是不知情的,不要隨便跟著白人老大哥瞎嚷嚷。

目前,我們奉為正統的基督教神學是西歐的個人主義神學,不是東方教會傳給我們的。我曾經參加過一次希臘東方正教會的敬拜,他們比較強調(加入)神百姓的群體、屬於主,生活上跟隨基督,因為神接納人!--這是題外的話。

今天我看見一篇報道,紐約州一個中小學區的社會科學部主任,Mitch Bickman在2016/17學年搞了一個Bridges活動計劃:讓來自兩個不同的學校60名學生,從初中到高中花6年時間互相對話,談論社會問題。而這兩個學校,一個白人學生占了85%,另一個拉丁裔和非裔學生一共占了97-98%。

現在的美國中學生學習政府機制、學習近代史、學習社會,Bickman先生要學生之間談論種族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對談自然擦出思想激蕩的火花。孩子們很敞開,互相聆聽別人的想法、意見,然後認真思考回答。

我相信,幾年下來,這樣的學習會轉變生命,不同族裔的孩子會比較好地了解社會不同層次的人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從普及教育入手,說不定孩子們能夠想出辦法,為解決種族隔閡作出一些貢獻。

其實不光是種族問題,像「非正常」性別的群體LGBTQ,我們需要面對和聆聽真實有情感的人,不能靠媒體刻劃,或頭腦想像一個抽象的「同性戀」,態度很可能就會不同。媒體對女性的刻畫往往是側重體形,忽略才幹智力等其他因素,結果並不真確。他們對LGBTQ的刻劃更糟糕,製造隔閡,而不增進了解。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17

默想:豐盛表現為慷慨分享

今天閱讀和翻譯Moen博士的原文靈修文章,他默想約翰福音十章10節: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豐盛」那個字perisson,他說是形容豐富到多餘的情形。你在一個露天的農貿市場買糧食,農人用器皿量給你的時候,為你盛得滿滿,上尖下流。這一豐富滿溢出來的樣子,就是耶穌大牧人要賜給祂的羊,遠遠多於生命所需用的一幅畫--這叫作豐盛。

Moen博士說,我們都想要得到豐盛的生命,但得到豐盛的目的不是囤積起來,而是施予。但凡超過我們所需用的,都該送給其他人。神的意圖很簡單:祂要給你超過自己所需要的分量,好叫你豐豐富富地給人。

這是你對「豐盛生命」的想法嗎?當那個老太太把多餘的份量傾倒在你口袋中時,你是否想「謝謝主,現在我可以把這些分給別人了」?

所以,豐盛不是收集積攢得很多,豐盛是分享給予得很多。當神的供應超過你所需用之後,你就慷慨大方地給人。你會發現豐盛的生命何等奇妙,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了甚麼東西,重要的是你沒有緊緊握住這些東西不放。


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豐盛」。我頭腦中的「豐盛」就是能夠囤積!Moen博士卻提出,豐盛就是能夠多多地分享。贊成!慷慨一些,敞開心懷,表現出你得豐盛吧。Moen博士的網誌文章在這裡,你可以點擊閱讀。

Monday, September 25, 2017

教會的五個「壞習慣」

今天遇到有人免費送電子書,標題有些吸引人,是探討教會為甚麼不增長。於是填表格回應了,得到一個鏈接,最後成功下載了一個pdf文件。文中列出了一般教會中的五個「壞習慣」,攔阻了教會增長,我記在這裏。

第一個壞習慣,對教會員工和義工缺乏關注和栽培。教會增長依靠一批骨幹力量,有生命力的基督徒需要得到栽培和鼓勵,讓他們成為別人可效法的榜樣。不能把他們當作牛馬,好像他們獻上的時間和才幹都是當然。

我想起以前參加服事過一個小教會,就有這種感受:那裡是個工作的地方,不是一個團隊,因為沒有思想和心靈的交流。那個教會牧師自己不出去學習見識,也沒時間讀書,更不要說栽培同工了—他們大概很難增長。

第二個壞習慣,沒想過要吸引甚麼樣的人來你的教會聚會。他們是哪些族裔、甚麼教育程度、收入怎樣的人群?不要講福音是給所有人的,各群人有各不相同的需要,恐怕需要福音的不同側面。

我最近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個小組的團契只能滿足某些人的需要,教會需要不同的小組來照顧不同的人群。會向華人的工程師傳福音,不等於會和墨西哥或拉丁裔的低收入的人交朋友。

第三個壞習慣,沒有外展的策略,這個上面第二個問題密切相關。Reach out必須了解人家,那些學前班兒童的家庭,他們的價值觀體系,他們的信仰、興趣如何?那些來到我們這裡花錢聽音樂的人們,他們還有甚麼其它愛好?我們如何能認識了解他們、和他們進一步交往呢?

第四個壞習慣,你還沒有把教導「慷慨分享貢獻」提到更重要的位置。這我就不用多說了,人們到教會來期待甚麼?若不是更多的接納聯結感,人家不會看見奉獻金錢的必要性。我進入現在這家教會,至少有兩、三年感到自己是在作客,不是回自己的教會--不了解有甚麼目標和服事的機會。

第五個壞習慣,保持古老傳統,和電子時代脫節。講道唱詩不用投影儀,不打算用網站作任何有效宣傳。不能從線上奉獻金錢。嗯,咱們現在的小教會就是這樣的。

你的教會如何?衡量一下,看有甚麼可改進的吧。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神以所有的罪人為敵嗎?

為甚麼聖經中說我們人是神的「仇敵」?或者,聖經中到底是怎麼說的?這個問題關乎基督的「救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基督將我們從父神的手裡救贖出來嗎?

Jackson Wu博士在亞洲宣教多年,對於跨文化宣教很有見地。他總結人們關於救贖論的觀點,列出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神看把人看作仇敵,這是支持代罰理論的人:因為人犯罪,所以人是神的仇敵,所以神把祂的忿怒傾倒在人身上,除非耶穌替我們受懲罰。這個說法強調神憎恨人的罪,所以儘管說是神愛我們,祂其實還是以我們為敵人。

第二種說法是人把神看作仇敵,這是反對代罰理論的人。耶穌教人愛仇敵,父神眷顧好人和歹人,所以一定是人以神為敵,不是反過來。

第三種說法似乎認為前面兩種說法都對,比如賴特博士。不過賴特似不信服代罰式的救贖,他強調「基督得勝」的救贖。也就是說,基督在十字架上勝過了罪惡、死亡、和魔鬼,釋放人得自由。所以神把罪惡、死亡、魔鬼當作仇敵,而不是把人當作仇敵。

到底誰是誰的仇敵?持第一種看法的請仔細看有關的經文,這裡舉出兩處。

羅馬書五章10節:現在我們既靠着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着他得救,免受上帝的憤怒。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尚且藉着神兒子的死得以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其實外邦人稱義遠不止於赦罪,乃是加入神與人的盟約。)

腓立比書三章18節:我屢次告訴你們,現在又流淚告訴你們: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行動使人與神為敵,是基督不能夠救的。)

保守派的信徒一般都把「作神的仇敵」理解為神把我們當作仇敵,認為不這樣理解就不能解釋神對於罪惡的忿怒。但這是不正確的。Jackson解釋說,你讀耶穌的教導,就知道仇敵迫害你,不尋求你的益處,而仇敵未必是你所討厭憎恨的人。

也就是說,我們對別人的情緒感受並不決定他們是否「仇敵」,而仇敵自己決定他們是否要作仇敵。

雅各解釋了甚麼是與神為敵: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道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各書四章4節)與世俗為友的是誰呢?或問,怎樣是與世俗為友呢?需要研究探討這節經文。

歸納起來,說「我們是神的仇敵」,意思即「我們看神為一個敵人」。在加拉太書四章16節保羅說:「如今我把真理告訴你們,倒成了你們的仇敵嗎?」還有其它經文,我們的「仇敵」就是指那些恨我們的人,而不是我們所恨的人。

回到神的忿怒問題,我曾寫過一篇筆記。神忿怒的對象是那些抵擋和仇視祂、以祂為敵者,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那些顯出我們個人不完美的過犯。另外,Jackson還指出,新約聖經並沒有這種說法,說神愛罪人、同時卻恨他們身上的罪過。(人人都是「罪人」的說法是可以切磋的。)

Jackson的全文請點擊這裡閱讀:Identifying God’s Enemies and Ours

Tuesday, September 19, 2017

詩歌分享:禮拜之堂



In this very room there is quite enough love for one like me
and in this very room there is quite enough joy for one like me
and there is quite enough hope and quite enough power to chase away any gloom
for Jesus, Lord Jesus, is in this very room

第二遍唱的時候,把兩處for one like me換成了for all of us。第三遍唱的時候,這兩處又改為for all the world。如此,這詩歌的讚美敬拜,就從一個人擴展到全體參與者,又再擴展到面向世界的一個偉大的信息:上帝的慈愛與從祂而來的喜樂盼望,以及祂的能力,能夠勝過這世界上任何的憂愁煩惱,皆因主耶穌的臨在。

這使我想到上帝的慈愛能力,能夠藉著你我彰顯一部份。咱們不能抄著兩手等候,主耶穌基督王在前面,我們該出聲發言就要勇敢,該伸手邁步就要行動。這才配稱為敬拜耶穌的人。

還有一首詩歌是Sing Out Your Joy to God,表達在主面前敬拜的喜樂,一起放在這裡分享。


* Sing out your joy to God; with songs of triumph shout.(2x)

The trumpet blow: make a festal song.
The trumpet blow with all your might to sound a festal song.
With harp and lute give praise.
With songs of triumph shout; sing praise to God.*

With harp and lute, with harp and lute give praise; give praise to God.
With harp and lute give praise to God the Lord. *

The trumpet blow: make a festal song.
The trumpet blow with all your might to sound a festal song,
With harp and lute give praise. Sing out your joy to God;
songs of triumph shout, sing praise to God.

詩篇(亞薩的詩,交與伶長。用迦特樂器。)你們當向神--我們的力量大聲歡呼,向雅各的 神發聲歡樂! 2 唱起詩歌,打手鼓,彈美琴與瑟。 3 當在月朔並月望─我們過節的日期吹角...

Sunday, September 17, 2017

安靜讀書默想的樂趣

傳道書十二章12節: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全看你讀甚麼書。有興趣就不太會疲倦了,被強迫要完成功課是另外一碼事。

畫中的牌子上寫著「安靜讀書室」,但具諷刺意義的是:各書論點不同,甚至互相爭辯,衝突很激烈,也可能是津津有味。你讀的時候,大腦中很可能是各種聲音嘈雜,等候你的評判,完全談不上安靜。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這個。

這幅漫畫是從《聖經考古協會》網站取來的,徵求幽默畫的標題。

Friday, September 15, 2017

思考美國「福音派」的復興

根據一家美國公眾調查機構的調查結果,美國白人的福音派佔美國總人口的比率,10年來從23%下降到17%。你如果單看18-29歲的年輕人,現在只有8%。 但你如果看全體,福音派基督徒佔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美國總人口,這說明美國的福音派有相當大成分的有色人種。

不過近來人們發現--特別是非裔、西班牙裔的福音派基督徒發現,「福音派」與共和黨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些東西讓人越來越無法接受了。他們在思考,要不要保留「福音派」標籤呢?

我們歷來認為「福音派」表示相信聖經。歷史學家仍然檢查這個字的涵義演變,但不少基督徒為了政治原因,考慮退出「福音派」。有人提議改用「敬虔派」Pietist,反正敬虔主義不是18世紀英語世界福音大複興的關鍵源頭嗎?用「敬虔派」的好處是可以脫離美國的黨派政治。

無論這些基督徒自稱甚麼派,伯特利大學歷史教授Chris Gehrz提出福音派復興的四步曲。他指出,基督徒實現團結合一是復興的關鍵一環。

第一步:重新決志跟隨耶穌。有意選擇加入一個運動,回到越來越像主耶穌的成長過程,像他一樣是和平之子,作為基督的身體團結如一,實現耶穌服事他人的使命。

第二步:對待聖經如同來到永生神的壇前。多多在生活中引用聖經來指導個人和教會的屬靈生活,不要只看自己宗派所喜歡的章節,也要看其它宗派所喜歡的章節,全面了解。

第三步:把愛鄰舍當作操練信心的實際行動。相信耶穌復活很好,相信其它的信仰告白也很好,可仍然住在懼怕中就無益了—怕恐怖主義,怕移民,好像基督不是王,就沒有新生的樣式了。

第四步:致力於宗派團結,以彼此和睦、互相造就為念。如此就讓世人認出我們是跟隨耶穌的人,有助於國家各族裔的團結。

所以,敬虔的基督徒若能夠選擇研讀神的話語,活出來愛的信仰,努力用耐心和盼望達到合一,我們就會復興。你認為如何?

Monday, September 11, 2017

寫給一位「夫人」的約翰二書

新約聖經中提到好幾位傑出的婦女,服事主、帶領教會、教導神的道。不過有人不服氣,比如保羅在羅馬書中所推薦的那位女執事非比,有人懷疑她是否真的是自己教會的執事。雖然保羅要求讀者「在主裡以聖徒配得的方式」來歡迎她,說不定她只是堅革里教會的一名女僕人,因為執事的希臘字diakonos原意就是僕人嘛。

保羅還問候了一位女使徒猶尼亞,早先的譯本都把她當作男性,因為不相信女性也可以有「使徒」的稱號。但是東方教會有傳統,女使徒猶尼亞與另外兩位使徒同工傳道,早已封聖!另外,歌羅西書中有一名叫「寧法」的女人也同樣,不少譯本都故意把她的名字和「她家裡的教會」翻成男性人稱,或者模糊的眾數。

約翰貳書1節提到一位夫人,很多譯本都翻得讓人幾乎看不出那是一位真人!但是新譯本很清楚:我這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夫人和她的兒女。你們是我在真理中所愛的;不單是我,凡認識真理的,也因為真理的緣故愛你們。...

和合本把夫人kuria翻成「太太」並且在後面加括號,註明那個字或譯「教會」。可那個字並沒有「教會」的意思!聖經別處也沒有把教會稱為「夫人」的例子,完全是中文譯者擅自加的註解。也許你已經知道,與kuria對應的陽性名詞kurio就是「主人」,絕對是有尊貴地位的人物。而kuria也同樣,用來尊稱地位高貴的女士。

在第5節,約翰直接尊稱「夫人啊(kuria),我現在請求你…」,顯然這位夫人並不是他自己的妻子/太太,也不是教會,而是一個單數的人稱。在初代教會作品中,以撒稱呼他母親撒拉為kuria;有一位女殉道士被她的父兄稱為kuria。在《黑馬牧人書》中,得到自由的奴隸黑馬稱他先前的女主人為kuria,還稱一位經常向他顯現的女人為kuria;有一位女聖徒Thecla,被人稱為kuria等等。不是隨便一位女士都能得到kuria尊稱的。

約翰貳書的最後句話也暴露出這位kuria是一位真實人物:「你那蒙揀選之姊妹的兒女都問你安。」也就是說,這位蒙揀選的kuria還有一位蒙揀選的姊妹,她的兒女都問她的安。這封信中提到的「兒女」倒未必是這位夫人自己生的孩子們,因為約翰長老的三封書信中的「兒女」似乎都是指屬靈的兒女。

假如我們把這位「蒙揀選的夫人」當作教會的轉喻,那麼誰是她的兒女?請記住,初期的「教會」是指一群信徒,不是一個組織機構,不是一個建築物。結果,「教會的兒女/孩子」是指信徒們的屬靈兒女呢?還是指信徒群體本身?

結論是,把這位kuria當作一位當時真實存在的女性教會領袖也許更加合理。

Saturday, September 9, 2017

從DiSC性格測試所學到的

幾個月前,我們的機構參加了一個團隊建設的培訓講座。在參加之前,我們每個人都作了DISC的性格測試,目的是了解自己。我在幾年前曾經作過一次同樣的測試,這次再測結果是差不多的,但我覺得自己的性格是有所調整的。這說明了解自己的短處是有好處的,能夠注意調整。

簡單說明一下,這套測試的結果給人四個分數。根據這些分數把人分成四個類型的不同組合。

如果你的D分數最高,那麼你屬於掌控型,你傾向於果斷接受挑戰,帶領和影響他人。如果你的I分數最高,那就是影響型,你善於說服和影響別人,重視關係。如果你的S分數最高,那叫作穩定型,你比較有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喜歡配合其他人,遇事穩健。如果你的C分數最高,就是謹慎型,你會傾向於注重標準和細節,善於分析問題。

我屬於穩定型,穩定型的人擔心失去穩定,不喜歡未知數,不喜歡改變,比較冷靜。這些特點對我的描寫還是比較準確。不過,像我這種經常換環境、換地方的人,對於改變的抵觸並不大。而且因為我屬於所謂「專家型」的穩定,我會傾向於比較critical--比較鑑別能力太強了嘛!這樣的比較鑑別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反而給我動力去改變一些東西。

喜歡挑剔批判是年輕的時候,用我父親的評語,叫作「有頭腦/主見」,呵呵。現在我已學會把意見自己收藏起來,除非別人問,我不發表意見。因為我發現這對於與多人維持良好的關係極其重要,免得無意冒犯,或被人傳話。「專家型」的人大概都是些喜歡學習和積累知識的人,我參加過另外一套測試,不斷學習是我的第一長處。

總的說來,我不喜歡冒險,因為不想失去已經擁有的一些重要東西。我會計算風險,在把握比較大的情況下適當行動。結果到現在,我在教會中成了推動改變的角色。怎麼走到這步的,我一時還不能歸納成三言兩語,當然可以籠統地說是聖靈帶領吧。但我發現自己仍然瞻前顧後,生怕別人不高興。慢慢走一步、看一步吧,耐心我是有的。

Wednesday, September 6, 2017

Nashville聲明的盲點

8月29日,美國153位保守派基督教領袖共同簽名,發表了一個Nashville聲明,表示反對同性結婚,表示不承認「自我認定」的性別。換句話,聖經上說上帝造男造女,從來沒提到人會跨性,或被同性吸引,或其他不常規的性別現象,所以現在有必要回歸到「聖經的標準」。可是,聖經到底提出過甚麼婚姻和性倫理標準呢?還好,亞伯拉罕和大衛時代的多妻制不算現代人的標準。

我曾經讀過一點歷史研究的資料,過去的男同性行為和戀愛沒有關係,只表明暴力征服,如同強姦或輪姦那樣的罪行,詳細筆記在這裏。從這個亮光看,保羅列出「親男色」與「姦淫」一樣可惡,完全可以了解。而現在那些希望長期廝守在一起的同性伴侶,沒有了暴力征服的因素,似乎已和保羅時代不同。但基督教右翼顯然不同意,事實上,保守派有不少所謂「按字面」的解經應用,都有不適當的「古為今用」現象。

這Nashville聲明是誰起草的?The Council on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CBMW),網上找不到這家機構的中文,暫且容我翻成「聖經男女角色議定會」吧。CBMW是甚麼機構呢?專門教導男女的complementary differences的。

男女不同容易了解,甚麼是complementary呢?中文一般翻成男女角色的「互補」,但準確的說,只是女人補男人:男人治理世界,女人為男人服務和打個下手。CBMW的網站沒有說得這麼直白,只說它支持一個「Danvers聲明」的原則。你再細看那個聲明,原來是說上帝創造的時候就已經命定男人是頭(headship)了,所以男人的地位高,女人要服從。CBMW雖然也說男女受造平等,但男女的關係以所謂的Biblical Headship為重心,平等的體現其實是打折扣的。

話說這Nashvill聲明一出籠,各派基督徒有人叫好,有人批評。畢竟,這個聲明只代表了右翼的解經立場。這個聲明讀來並沒有甚麼新東西,就是重複「傳統」的性倫理立場而已。但是由CBMW牽頭起草這份文件,難免有些令人掃興。他們連異性的婚姻關係都搞不定,這年代還主張男女不平等才叫作符合聖經!他們一定忽略聖經中古時的女士師底波拉,或者保羅所提到的女執事非比,女使徒猶尼亞安。

有些受同性吸引的青少年或基督徒決心禁慾,嚴守自身的貞潔,效法基督。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實現一對一的性忠貞。可惜CBMW還嫌不夠,他們揮舞「有罪」的大棒,希望否認那些人受到了同性的吸引,他們硬說那是一個抉擇,硬把跨性的人當作沒有跨性來對待,等等。

有一個名叫Taylor S. Brown的神學生說得不錯,如果Nashville聲明真的尊重基督教傳統,那就該將異性和同性一樣對待,號召大家都來遵守傳統。可是起草Nashville聲明的CBMW議會,顯然想要和進步派/自由派的基督徒一樣,在異性倫理方面享受一下新時代的精神。

比如若有人和無故離婚的人第二次結婚,若有夫婦不按上帝命定的自然法,而用試管嬰兒法懷孕,若有人受感動代人懷孕,右翼的信徒都很開放,不堅持傳統的性倫理都沒問題,沒有人去推動立法禁止。唯獨在同性倫理議題上,右翼的信徒自以為義,忽略歷史,堅持立法禁止很必要。這是個盲點吧?

Sunday, September 3, 2017

耶穌是答案,啥問題的答案?

換一句話,耶穌解決了甚麼人生的重要問題?我建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問題,耶穌從各角度解決我們的各樣問題。我曾經談過,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生活在世界上,一群人看到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責任、個人的能力、個人的得失、個人與別人的關係等等,而另一群人基本上只注目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位置:別人是否接納自己、給自己面子、怎樣的行為合乎別人的期望等等。這些人是非感的尺度完全用來衡量關係的,不是用來衡量自己或別人內心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個性」的。還有第三群人到處看見鬼怪神靈的能力,無論做甚麼,總要小心翼翼,確保不冒犯任何一位鬼神,免得遭殃。

最近我還看到其他群體的不同需要,比如黑人奴隸或其他窮乏邊緣族群,那些沒有人替他們伸張正義的人,恐怕天天呼求神救他們脫離眼下的虐待歧視和其它不公正待遇。

耶穌對所有的人都是答案。對第一群人,耶穌作他們個人的救主,成為他們個人的朋友和導師,引導他們個人的道路。對第二群人,耶穌帶領他們回到神的國、神的家,被接納成為神的尊貴兒女,救贖和修復他們與神、與人的關係,何等榮幸。對第三群人,耶穌的能力是至高的,超過任何其他鬼神的能力,在至高神的庇護之下,得到完全自由,不必再每天擔心受怕。

另外,耶穌是一切在急難中呼求祂名的人的救主。任何受歧視、被排斥、被剝奪了教育、工作機會的邊緣人群,如果向他們傳福音,不帶領他們為困難呼求主是無效的。

同一位基督耶穌,從不同的視角,解決不同的人生問題,是必然的。可是有的人很死心眼,說「你不從我的角度認識和接受福音,你的福音就是假的。」對於第一群人,他們從個人角度看到,接受福音必須首先認罪。可是對於第二群人,被教會接納以後,慢慢看見自己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慢慢學習更正是沒有問題的。

對流浪和無家可歸的人來說,無論他們是甚麼原因落到這地步,如果認罪就能解決住房問題,他們恐怕很樂意認罪,可惜有些最關心他們是否認罪的人,恐怕一點都不關心他們的住房問題。

我們熱心宣教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想過你們福音對象的實際需要沒有?還是主觀地一味認為你已經知道他們的實際需要?實話說,我們若無心解決人家的實際困難,指出「你有罪」就是最沒有效力的傳福音方法。原因很簡單,個人過犯帶給他們的問題,可能遠遠不如他們所遇到的社會生存問題嚴重。

寫下本文是因為閱讀Unbinding the Gospel一書,作者最後指出耶穌是答案。她不只看到罪的問題,耶穌轉變個人,還看到耶穌醫治社會、醫治群體的能力。很不錯!我可以補充發揮一下。

Friday, September 1, 2017

十大重要的人生技巧

大多數技巧是可以模仿、學習、操練的。其中一些看上去有點像是天性,但更有可能是生長環境的塑造。成功的人需要具備某些重要的心理素質,這些素質可以在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中被培養造就,也很容易在幼年的時候被「不懂教育的」父母剝奪掉。



我把這段視頻所提到的十大人生技巧歸納羅列在這裡,加以評論:
  1. Speaking up, 就是敢於在眾人面前發言,把重要的心聲說出來。現在的美國中、小學課程中都有提供這方面的基本訓練,呈現一個故事也好,參加辯論也好,學生必須及格。
  2. Being honest with yourself, 就是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很多人自己安全感太差,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也不相信自己能夠成長和進步,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問題。
  3. Having confidence, 有自信心。這一項絕對靠環境和經歷塑造的結果:是對前途有信心、有盼望?還是反覆被人提醒,自信是缺乏了正直和進步的能力?最近聽人說,自信可以從自欺而來,沒考察過。
  4. Listening, 會聆聽。無論你有多麼會發言,聽懂別人的意見,了解別人的心願或感受,的確是一項很重要的人生技巧。如果一組人圍坐一圈,而你是組長,你要學會最後發言。
  5. Managing your time, 操練好好管理和支配時間,爭取多花時間在你所擅長的事上,效率就會高。有些父母硬是要求孩子們花時間修補他們不擅長的科目,僅僅因為父母自己感到那一科很重要。
  6. Stop whining, 不要怨天尤人,要把那份精力用在解決問題上,看看下一步該怎麼辦。
  7. Staying present in the moment, 翻成「住在當下」。意思是不要一直為過去的事情遺憾、傷心、忿忿不平,也不要一直為未來焦慮、等候明天的好運氣等等,乃要掌握機會,充分享受和發揮現在的能力。
  8. Being consistent, 就是有恆心堅持到底。特別是在面臨失敗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不要放棄努力。把成功看為一條道路,而不要當作一道門比較好。
  9. Get enough sleep, 要睡足了覺!這算一個人生技巧,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不會珍惜和照顧自己,或者不會自律。
  10. Having empathy, 有同理心是一個重要的人生品質。若說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同理心是最能體現神的形象的。它給人彼此聯結的能力,同情和幫助老弱病殘,並且有動力去改革和除掉陋習,建造新生活。

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長老會的特殊詞彙

我在長老會參加聚會五年多了,有些名詞到最近才慢慢搞清楚是甚麼意思。今天看見這個宗派介紹的刊物,提到這些名詞,不妨翻成中文記在下面。原文請讀How to speak Presbytrian

Session: 是治理教會的一群人,絕大多是是長老。上週聽見牧師說,他到長老會參加聚會半年後才搞清楚甚麼是session,我說我至少花了兩年時間才漸漸開始明白過來。Session就相當於教會的長老會,每月開會商討教會管理方面的各種事情。由於長老的任期是三年,雖然可以連任,每年session的組成人員還是有所變更。在有的宗派,session稱為教會委員會(church council)。

Commissioners: 每個教會每屆session都會邀請和確定幾位長老作commissioner,去參加兩年一次的全國General Assembly,並且有選舉權。如果說General Assembly就是長老會的在某區域的代表大會,那麼這些commissioners就算是代表。

Ruling elder: 這個我也許可以翻成「治理的長老」,是由會眾選舉出來按立的。治理的長老可以在session的會議中參與投票,決定教會的各種事情。長老的年紀未必年長,乃是被會眾認為有能力和智慧來作各樣決定。治理的長老是教會的屬靈領袖,一旦按立,即使三年過後不再連續參加session的服事,仍然終身都是長老。難怪我們教會每次按立新的長老和執事,邀請所有的長老上前按手,都有一大幫人上去。沒有作過長老、留在座位上的人數反而廖廖無幾。

Teaching elder: 這個應該翻成「教導的長老」,也叫ministers of the Word and Sacrament,意思可以講道和主持聖禮,還可以關懷和牧養會眾,作軍牧和院牧等等。不過比起治理的長老,教導的長老被按立之前,必須接受一定的神學裝備,有道學碩士學位,經過比較嚴格的考核等等。

Presbytery: 長老會宗派按地區分成各個不同的管理區域,每個區域都稱為一個Presbytery。有些像分區的大會,由各堂會的牧師、教導的長老、和其他被授權的長老組成。

Commissioned ruling elder: 治理的長老如果接受培訓講道和帶領敬拜,就是commissioned,被presbytery授權幫忙教會的各種需要。這種培訓計畫不是每個presbytery都有。

Sunday, August 27, 2017

黑人恐怖分子在監獄歸信伊斯蘭

無意中看到Patheos論壇的這篇文章,挺驚訝的。搜索一下網上,維基百科也證實確實如此。很多黑人罪犯,甚至是恐怖分子,都在監獄裡歸信了伊斯蘭教。

對在美國長大的黑人來說,很多人常常發現自己出生在暴力、貧困的社區,學校和教育系統糟糕,警察很兇暴,幫派鬥毆事件頻繁,很多人沒有工作,經常坐牢,總之社會環境很惡劣。可是很多黑人在監獄裡歸信了伊斯蘭教,黑人穆斯林大膽起來和白人至上主義抗爭。他們起來傳播這份新的信仰,努力提高普通黑人的自尊心,挽救了一批被社會遺棄的人。

美國黑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裡,卻盼望脫離那悲慘殘酷貧困的底層生活。可惜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把夭折當作正常;看見黑人媽媽的眼淚卻麻木了心--青少年在幫派衝突中亡命,打架鬥毆進監獄的可能性很大。

黑人伊斯蘭教士Malcolm Little是在坐牢時成為穆斯林。他說:「黑人囚犯…代表了白人社會的罪行,要維持黑人受欺壓、貧寒、無知、無法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地位,讓他們變成罪犯。」換句話說,黑人被關押不是偶然的,(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有意策畫或故意造成的一個體制。

有位黑人Tupac Shakur是說唱演員,講述一位無名朋友的故事,也證實了上述情況。他的說唱描述了「貧民區的囚犯」,說他們是「被困於貧民窟」的人,「無處可去只有集中營,他們的親屬在那裡等候」。這種黑人的集中營對黑人家庭的衝擊很大,卻難以避免。

有一位伯克利大學的社會學教授Loic Wacquant撰文,提出貧民區和監獄交織在一起的嚴重問題。他觀察到貧民區-監獄體制對於黑人來說,是一種新的特別體制,來代替過去黑人奴隸的種植園體制,因為那些黑人對社會經濟沒有貢獻。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紀元,工作機會都外包到海外,城市經濟從工業製造轉型為知識庫服務。於是這些黑人貧民人口在經濟體系中已經沒價值,他們找不到工作,不可避免地會轉去吸毒、販毒、和鬥毆,關進監獄的集中營。

伊斯蘭教如何幫助黑人打破這個困境呢?Tupac Shakur在他那首很經典的唱詞中,描述了這種滯留在監獄系統中的黑人的故事(在貧民區很普遍),後來脫離的故事。內容大概是:

性亂交,賣毒品,攜帶槍枝,進監獄。然後在監獄裡,成為穆斯林,生命被翻轉,打電話回家,家人說「呃,你現在是個穆斯林了?不再玩吸毒了?」這位在監獄裡的朋友表示,以後要上清真寺,不再隨波逐流了!

這是伊斯蘭教的見證:監獄體系的受害者轉變了,逆轉了慣犯坐監的惡性循環。換句話,伊斯蘭教抵擋了監獄行業。Wacquant描述監獄系統的作用,說那就像是「一個都市社會渣滓的倉庫,存放了不名譽、被遺棄、危險的一群」。但是,這些黑人囚犯的伊斯蘭化,是一股抵擋這監獄體系集中營的力量。 Malcolm是美國黑人伊斯蘭的教士。他說,「我一度沉到美國白人社會的最底層,在監獄我找到神、找到伊斯蘭教,我的生命就完全被翻轉過來。」甚至還沒有出獄的時候,Malcolm就說他「好幾個月想都不想坐牢的事--實際上直到那時,我這一輩子才真正體驗到自由。」 經歷到前所未有的釋放,Malcolm離開監獄以後得到動力,要幫助自己的社區得到轉變的能力。那些陷在社會淤泥中的人,伊斯蘭教把他們解放出來。伊斯蘭教作為一種生活實際,挑戰了監獄體制的懲罰紀律邏輯。教士對監獄黑人信眾的教導,包括給他們一個目標和盼望:生活在白人至上分子的社會裡,與他們作鬥爭,而目前的政治、社會、屬靈現實都是暫時的,與這令人壓抑的監獄集中營體系抗爭,先一步步學習伊斯蘭再說。

這對我們華人的現代跨文化宣教,是否有所借鑑呢?

Thursday, August 24, 2017

說說為川普禱告的事

我們都相信上帝能夠做一切的事—甚至我們自己甚麼也不必做!近年來我開始對此有些懷疑。最早一次發現問題是我自己七、八年前的經歷:

那一次我聽見某人評論關於我的一件事,很不正確--至少我記得事情根本不像他說的那樣。我對這人說,不是那樣的,我們要不要問問在場的其他人啊?他堅決不要。但他說要為我禱告,請上帝指示我。我很不以為然,如果我記錯,焉知上帝不是要藉你或別人讓我了解?他卻不肯!他的禱告上帝會聆聽嗎?多年過去了,上帝沒有指示我甚麼,我至今仍然認為他的認知是錯誤的,而且對於他的認知來源仍然感到很好奇。

川普登上總統職位以後,自然有很多人為他禱告。可是總統先生說話連連出錯--除了說些不重要的假話以外,對有些重大事件的表態也不正確。比如對一些白人至上分子去到弗吉尼亞州舉納粹旗遊行,向希特勒致敬,對其他族裔叫囂美國的街道屬於他們,甚至引起了恐怖暴力的事件。很多人對總統的曖昧表態非常不滿,認為他從道德倫理上完全失去領袖應有的立場。

媒體紛紛報導,說川普的religious advisers have been mostly silent。然後,把這些基督徒的不發言理解為站在川普一邊--同情那些新納粹和三K黨人士。我不知道川普的Evangelical Advisory Board怎麼翻,福音派咨詢委員會?難道他們給川普提供諮詢嗎?或是單純表示支持他一切的發言?或許是一個禱告小組?

川普有個製造商諮詢委員會,那些總裁們紛紛為此離開川普,甚至委員會解散,表明不贊同總統先生,或無法同工。然而這個福音派諮詢委員會的牧師們,除了一位離開表示抗議,另一位試圖為總統開脫,其餘二十幾人都不表態,大概都在默默禱告?難道他們在道德倫理議題上還不如那些製造商?

總統的道德「破產」了,拿出你們的諮詢意見來,直截了當進諫啊!不然退位倒好。你禱告上帝讓川普先生自己醒悟過來嗎?為甚麼祂會不希望藉你發聲?

Tuesday, August 22, 2017

從觀看日食所聯想到的

昨天8月21日,美國不少地方看見了日全食,其餘地方都看見了日偏食。由於現代的科學能夠精準計算出各地區看見全食/偏食的時間,很多人都積極準備好眼鏡,甚至駕車前往全食區。

我呢,既不想花好價錢買特殊眼鏡,又不想錯過日食奇景,於是按照網上的說明,自己動手製作了簡單的觀看盒子,到時擺在家門口的空場地。我提前看了,圓圓的太陽影像清清楚楚,知道日食發生時一定會看到有缺口的太陽。

早先的人看見日食很恐慌,以為大白日天色忽然暗下來,一定是鬼神發怒,有災禍降臨。就是現在,也有幾個基督徒質疑,是不是上帝要警告我們甚麼?我在看日食的過程中得到兩個靈感,記在這裡。

第一個靈感:如果你提前不知道日食何時發生在你那區,是不會想到去看太陽的。我們這裡的太陽在日食「高峰」時間被遮掉了大約80%,可是大地一切景色照舊,毫無異常,只不過10點多鐘感覺有些像清早罷了。太陽仍然刺眼,沒有人那麼傻會去用肉眼看太陽。我想到一句經文:尋找的必尋見。並且,不找的人根本不會知道錯過了甚麼。

啟示錄提到末日審判的時候,太陽的三分之一被擊打,於是白晝的三分之一沒有光,這次也稍微體驗到一點。鑑於全球的人為氣候變暖,上帝稍微擊打一下太陽倒也不錯呢。

第二個靈感:我如果沒有製作這個盒子,讓太陽穿過一個小小的針孔,還可以用任何帶有小孔的器具來看日食。我平常用來撈水餃的罩籬就有許多小孔,把它的影子打在白紙上,也看見許多個月亮形狀的日頭!因為月亮擋住了一部份太陽。

我想到另外一句經文: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如同這些小孔,雖然結果看起來邊緣可能有點模糊,每個人都確實反射出一個清楚的太陽影像! 我們應該彼此欣賞一下。

Saturday, August 19, 2017

關於那些紀念碑的爭議

Charlottesville的暴力衝突事件是為拆除/保留南北戰爭時期將領的雕像引起的。鎮上的解放公園裡有一座李將軍雕像,那些反對拆除的白人說是歷史文化,應該保留,而反對保留者說那場戰爭是種族主義鬥爭的產物,每座雕像都是紀念為捍衛奴隸制而戰的南方聯盟將士,不代表公義,反代表邪惡。

我查看了一下維基百科上所記的歷史,南方聯盟軍是南北戰爭時,希望從美國獨立出來,以保留奴隸制的南方十一個州的軍隊。然而,絕大多數現有的雕像是二十世紀初豎立起來的,當時南北戰爭結束已經幾十年了,一些州為了倡導吉姆•克劳法(一個針對黑人、施行種族隔離的法律),立起了這些紀念雕像。

這樣看來,吉姆•克劳法早已在1960年代的非裔民權運動中廢除了,紀念那些為南方獨立而戰的英雄還有甚麼意義?他們的目的是捍衛奴隸制,代表了阻擋歷史前進的一方。在很多人的眼裡,那些雕像代表了醜惡的歷史教訓,只能給人作反面教材。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顯然不是如此--他們似乎仍然把那些雕像當作歷史英雄人物。

那些舉著火把,抗議移除這些雕像的人,一邊高喊「這是我們的街道,不是你們(猶太人)的街道」,一邊致意希特勒,他們堅定相信這是上帝兒女應該有的勇敢?不怕流血和暴力,誓奪回白人社會至上地位的權力,這樣的信息,不消說,引起一片譁然。有影響的政客紛紛出面譴責新納粹和三K黨…只有川普的表態莫名其妙,引起很多人不滿。

川普顯然同情那些白人遊行抗議分子,他一邊說我不認識某某納粹主義頭目,一邊說那些人不全部都是新納粹。沒錯,在美國有言論自由,可是大家應該有打納粹旗、喊希特勒口號、公然提倡種族主義的自由嗎?我看還是「政治正確」一些好,限制偏執和敵意的表達對大家都好。

回頭說說那些雕像,到底該不該移除?如果說是紀念南北戰爭,很多美國人都不為那段歷史感到自豪。如果是保留歷史紀念品,為甚麼那些代表南方聯盟的將士特別有紀念意義?他們搞獨立並沒有成功,最後李將軍號召大家重新與北方各州合作搞共和國,李將軍的確值得佩服。但僅此而已,其他被豎立了雕像的南軍將士,不足掛齒。

有人主張不要拆除,而加一些說明的字句。可是,今年5月New Orleans拆除一座李將軍的雕像時,市長Mitch Landrieu講了一番話。他當然回顧紀念碑的歷史功過,我翻過來一段放在這裡給你參考:
新奧爾良市長

…可是我們還有其它的歷史真相,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奧爾良曾經是美國最大的奴隸市場,幾十萬人口在這裡被買、賣、藉密西西比河運走、被迫進入悽慘的性強暴、折磨、和勞工生活。

美國是一個曾經有將近4000人被私刑處死的地方,而單在我們路州就有540件。法庭曾經奉行「隔離而平等」的法律(指吉姆•克勞法),然而1961年「自由乘車者」民權運動的人士來到新奧爾良時,卻被打成了肉餅。

所以每當有人對我說,這些紀念碑是歷史的時候,那我就會描述一下真實、滾燙的歷史。這些歷史會要求人回答:為甚麼運送奴隸的船隻沒有紀念碑?為甚麼沒有紀念碑來紀念那些私刑處死事件?或者拿那些用來拍賣奴隸的大石塊(slave block)當作紀念品?那些痛苦、廉價賣出、那羞辱…統統發生在新奧爾良的土地上。

…另外一個朋友曾經要我從一個美國黑人父母的角度,來對他們五年級的女兒解釋Robert E. Lee將軍,他是誰?他為甚麼站在我們美麗城市的高處?你如何解釋?

你能夠看著你女兒的眼睛,說服她相信李將軍在那裡是要鼓勵她?你想她聽了你的故事,會感到受啟發、有盼望?你想那些紀念碑會幫助她看到自己的未來有無限的潛力?你想過沒有,如果她的潛力受到限制,你和我必然也同樣受了限制?

我們全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


對這些雕像不同的價值觀感受,帶來不同的意見。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白人極端分子的心聲

弗吉尼亞州的大學城Charlottesville發生了暴力衝突事件。據說2000新納粹分子、三K黨分子從外地來,對正在商議要撤除某公園裡的一座雕像表示抗議。結果抗議和反抗議的人群起了衝突。總統先生說,那些去到Charlottesville抗議的白人中有很多好人。難道他認識其中的領袖?隨便為別人作保!

但總統先生顯然沒有甚麼是非感,說話不著邊際。下面是一個電視台的記者,在整個過程中跟隨採訪那些新納粹分子的第一手資料,看了才真令人吃驚,不能說是報導不實。


他們從別的地方開長途車來到鎮上,攜帶頭盔、拿盾牌,預備了火把。火把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嗎?有。早年間三K黨準備對誰施行私刑,必然先燒一個十字架給受害者作警告。現在沒有十字架好燒,去Home Depot買火把。這些人真是對於其他族裔的移民仇恨滿腔,聽那個Unite the Right講演的人訪談錄影就知道了。

8月11日晚上10點,這批白人點起火把,聚在一起在校園遊行,邊走邊喊"Jews/You will not replace us",大概是表示對其他族裔的移民不滿?還喊"Blood and soil","whose street? our street",顯然是在示威。反對他們的示威也有,有人拿著標語喊No Nazi。還有喊White lifes matter 的人對峙喊Black lifes matter等等,似乎有人打起架來,警察隊伍也到場了。

根據記者訪問得到的回答,這些白人至上主義者似乎感到自己沒有言論自由,不敢說心裡想說的話,所以要起來造反一下。可是出了人命,多人受傷呢?這個新納粹的頭目Christopher Cantwell毫不痛心,表示還會繼續發生暴力死傷事件。他似乎嘲笑川普把女兒嫁給一個猶太人。

本文內容取自Huffington對HBO電視記錄片Race & Terror的介紹。如果這些人打著「基督教右翼」的招牌,保守派的基督徒要注意了。

這裡有一段採訪KKK黨領袖的報道,黑人女記者受到威脅。但 Chris Barker 聲稱他們並不是hate group,他們是Christian Group,對記者宣告「耶和華要把你們從這地趕出去」!

Sunday, August 13, 2017

詩歌: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

幾千白人至上主義者聚集Charlottesville遊行,公然扛著希特勒的納粹旗,將希特勒的話印在T-恤衫上,實在令人意外。直接原因是抗議弗吉尼亞州挪走某個紀念碑和雕像的決定,據說他們高喊向川普致意的口號呢!

不消說,反對的人也舉行抗議。後來有一部車子闖進反對集會的人群,撞死一人,撞傷19人,其中5人傷勢嚴重。另外,有一架監視集會衝突的警用直升機墜毀,造成機上的两名警察殉職。

我的疑問是,新納粹黨到現在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勢力呢?那個集會打著「團結右翼」的旗號(United the Right),基督徒在其中是甚麼角色呢?大家不會支持納粹吧?「右翼」包括很極端的政治右派,也包括溫和的中間偏右派,講「團結」恐怕也不能用集會的方法。

今天崇拜的時候,牧師的信息很明確,白人至上主義、種族歧視、暴力、恐怖主義行徑,都不能代表愛國,因為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無論甚麼種族,都擁有同樣的權利。牧師特意選了一首曾經號稱「美國黑人國歌」的聖詩,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黑人爭取平等權利時唱的詩歌,充滿了在艱難困苦中對神的信心和盼望。



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 till earth and Heaven ring,
Ring with the harmonies of liberty;
Let our rejoicing rise, high as the listening skies,
Let it resound loud as the rolling sea.
Sing a song full of the faith that the dark past has taught us,
Sing a song full of the hope that the present has brought us;
Facing the rising sun of our new day begun,
Let us march on till victory is won.

Stony the road we trod, bitter the chastening rod,
Felt in the days when hope unborn had died;
Yet with a steady beat, have not our weary feet,
Come to the place for which our fathers sighed?
We have come over a way that with tears has been watered,
We have come, treading our path through the blood of the slaughtered;
Out from the gloomy past, Till now we stand at last
Where the white gleam of our bright star is cast.

God of our weary years,God of our silent tears,
Thou who has brought us thus far on the way;
Thou who has by Thy might Led us into the light,
Keep us forever in the path, we pray.
Lest our feet stray from the places, our God, where we met Thee,
Lest, our hearts drunk with the wine of the world, we forget Thee;
Shadowed beneath Thy hand, May we forever stand.
True to our God, True to our native land.

Friday, August 11, 2017

墨西哥(非法)移民所敬奉的聖徒



傳說Toribio Romo幫助了無數墨西哥人,跨越艱難旅途,北上到達美國,尋求比較好的生活。這位神祕的天主教神父,生於1900年,1928年殉道,在2000年被教宗封為聖徒。你看他的生平,似乎和幫助人移民美國並沒有甚麼關係。

可是據說墨西哥人凡到美國來的,沒有不先求這位聖徒的。到達美國安定之後,有不少人向他還願。無數的窮苦移民是被生活所迫而遷移,尤其是非法的,顯然沒有地方去申請到合法移民文件。舉足北上,需要十足的勇氣和毅力,這些移民藉此過程依靠了神,信心大增也未知。

顯然上帝用這位年輕烈士的形象和名義,救了不少途中遇險、走到山窮水盡的人。聖經中的上帝是垂聽禱告、接濟孤兒寡婦、照顧寄居者的上帝,看來現在仍然如此。我得知Toribio Romo的名字,是從Ben Daniel牧師寫的《Neighbor--Christian Encounters with "Illegal" Immigration》一書。Daniel牧師希望美國的基督徒重新思考,如何妥善解決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問題。你不認識他們的時候,你會擁護/主張簡單化的政策,但認識活生生的張三李四,想法就會不同。

以上的視頻是我從網上找到的,和Daniel牧師所描述的很類似。上帝顯然眷顧這些非法移民美國的墨西哥人。

Tuesday, August 8, 2017

智慧書卷:約伯記和傳道書

箴言和很多詩篇給我們的人生智慧是標準的:美德有好報,有道德的人生是美善的,愚昧是要受懲罰的,愚昧的人生是糟糕的。相比之下,約伯記和傳道書是消極的智慧,反駁經典、標準的人生智慧教導,說人生全是機遇和臆測。

傳道書是關乎死亡,約伯記是關乎受苦難。這兩卷書具有一些共同的智慧文學的特點:
  • 非以色列:約伯和他的朋友都不是以色列名字;沒有提到以色列的歷史事件、習慣、人物;沒有提神的以色列名字。
  • 上流社會的文學:是富人寫財富--約伯是大富戶,傳道人談財富轉移。
  • 讚美智慧:例如約伯記28章。

  • 傳道書的作者傳統上說是所羅門,但是卷中並沒有出現他的名字。而且根據考證,傳道書的希伯來文字是很晚期的文字。

    傳道書的主題很容易歸納:一切都是虛空、或捕風、或無用,生活沒有明顯的計畫或目標,一切的辛苦和積攢財富都沒有意義。傳道書的另一個主題:死亡是最大的生活槓桿。無論窮富,義或不義,人或動物,統統會死。趁著還有年日,享受你的青春。

    我覺得傳道書只有最後那幾句話有內容,整卷都太悲觀。最後說人死後靈魂要歸回神那裏去,總意是要敬畏神,因為最後要向神交代。我不明白前面那麼大的篇幅,反反覆覆講類似的話,有甚麼意義?我覺得聖經正典若少掉這一卷好像不會有甚麼損失。

    約伯記很長,看到最後有點像是民間故事。中間的內容是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輪流發言,每個朋友長長的發言完畢,約伯都有個長長的回答。全部討論的主題是:義人為甚麼受苦難?

    第一個答案:受苦難是一個試驗,而約伯和他的三位朋友都同意這是上帝的作為。但這在其它的智慧文學書卷中並不是尋常的思想。上帝和撒旦打賭嗎?全卷和結尾再也沒有提撒旦。約伯記中的撒旦有個冠詞,所以肯定不是一個專門名字,只是個「對頭」。

    順便說一句,在約伯記寫作時代,宇宙善惡二元論還沒有發展起來,撒旦、大龍都是第二聖殿時期天啟文學作品興起才有的。

    第二個答案,約伯一定是做錯了甚麼事,上帝懲罰他。他的三個朋友都這麼認為,但約伯不同意,堅持說自己無辜。沒人提約伯的兒女,好像兒女死亡是對父母的懲罰一樣。這個答案到最後宣布為錯,約伯必須為他們禱告神。

    第三個答案是沒有答案。主從旋風中說話,祂以大能創造萬有,最後約伯承認自己無知,只有神知道智慧在哪裡找到。

    第四個答案,最後結局都會好,神回報約伯雙倍的財富--神的賞賜是在今生,不在死後,而問題是約伯的兒女都被忽略了。

    Shaye Cohen博士說,約伯記是一卷反智慧的書卷。

    Saturday, August 5, 2017

    彼此不打交道的教會

    Willie James Jennings是Duke神學院的一位神學教授。他是黑人,試圖回答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基督教信仰以愛為本,為甚麼未能夠醫治美國社會中的種族隔閡?追討歷史根源,Jennings教授寫了一本書。美國華人教會基督徒也許都該讀一讀他的這本書:The Christian Imagination

    在書的引言部分,Jennings講了他小時候的故事,我把故事的大意翻成中文,看你是否能體會到他所描述的問題。我承認自己對於黑人基督徒是很不了解的。


    我母親教我很多東西。由於不喜歡種族隔離制度,很多黑人從美國南方遷移北上,她和許多黑人婦女一樣,整天在地裡勞作。我是在北方出生的,弟兄姊妹中最小的一個。我的父親Ivory和母親Mary都很會講故事,他們的故事源源不斷,講人,講地方,講笑話,講事件,講成語,講道,講爭論,講服裝,講食物,講飯菜,講身體部位,講禱告,最重要的是講耶穌。

    這些故事深刻地塑造了我。Ivory和Mary都愛耶穌,說他們是獻身的基督徒一點都不夠勁,一個準確得多的描述應該是「從前有個Ivory、Mary、和耶穌」。神人耶穌編織在他們的生活中,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耶穌不是一個用來證明他們是正統基督徒的點綴,而是他們所講人生故事的形狀。

    他們給我講耶穌和以色列的故事,是密切編織在自己的生活故事中的--他們在南方時的故事,和搬到北方生了我以後的故事。結果我花了好幾年功夫,才分清哪些是聖經人物,哪些是家族成員,哪些是聖經中的罪人,哪些是我們當中的罪人,哪些是聖經中的痛苦地方,哪些是我父母的痛苦之處。我從來都分不清聖經中的盼望和我父母的實際盼望有何不同。他們熟悉聖經,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透過聖經來認識世界。

    而且,Ivory和Mary為受傷害的人發聲,他們深深了解生活在白人中的黑人有怎樣的掙扎,也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白人的傷害。

    一天,兩位白人忽然來到我家,Mary正帶著我在後院地裡勞動。我對這件事記憶深刻,是因為當時感到有很多不對頭的地方。我正要警告母親,她已經挪到我旁邊,用她的身體把我擋在後面--一個很古老又很現代的動作--在陌生人面前保護自己的孩子。

    「嗨,我是____,這是____。我們來自街上那家基督教第一歸正教會」。接下來他問我母親是甚麼名字,母親用正宗的南方口音報給他大名:我是Mary Jennings。她沒有說我的名字,是為了保護。白人從來不需要知道黑人孩子的名字,知道了對我們常常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那位年紀大些的白人開始介紹他們的教會,有甚麼兒童的活動,希望鄰居都去參加等等。

    他的語氣相當正式,說了好久,好像在排演一場發言。那位年輕的可能有些緊張,東張西望,最後顯得有些不耐煩,就蹲下來和我說話。這個姿勢本身對我這個黑孩子來說也很奇怪,不光也有點像是在排演,而且是不適當的。我當時12歲左右,他蹲下時臉就對我的肚臍。而且他說話時好像當我是不懂事的幼稚園小朋友:你叫甚麼名字?你上哪個學校?你喜歡上學嗎?你的朋友們都喜歡上學嗎?

    這件事之奇怪,不光是他倆出現在我們的後院,還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和誰說話!鄰舍之間人人都知道,新希望宣道浸信會(NHBC)有一對孿生姊妹,Mary和Martha都熱心服事主,很像福音書所寫照的。Mary Jennings 是NHBC的幾個主要支柱人物之一,教會的一切的關懷探訪活動都是Mary和Martha以及她們的家人所經手和安排的。他們卻問都不問她是否上教會,是否基督徒,或問她是否信上帝,真是奇怪極了。白人對我們黑人的基督徒生活甚麼都不知道!

    這人是熱心來到鄰舍開展宣道,最後我母親打斷了他的發言:「我已經是基督徒,我信耶穌,我參加New Hope教會,Williams牧師是我們教會的牧師。」我不記得那個人的反應是甚麼了,只記得他接下去又說了好幾分鐘的廢話,最後走時留下了一些單張和資料。這件事讓我百思不解:他們為甚麼不認識我們呢?他們應該非常了解我們才對。

    他們的第一歸正教會就在同一條街上,距離我家只有大概200多米,正宗的荷蘭加爾文教會移民美國。他們的教會很漂亮,有鄰舍之間最好的籃球場地,就在他們的停車場旁邊,我常常和其他的黑人孩子與青少年一起在那裏玩球。然而在每個星期天,我們都會開車經過他們的教會去到New Hope作禮拜。

    為甚麼那些人不認識我,不認識Mary和Ivory夫婦,不認識他們周圍很多的黑人基督徒?我不是談他們不熟悉鄰舍的問題,也不是說他們的宣道策略和邏輯有問題,在不認識、不感受、不交往的後面,有更深更廣的問題。美國的基督教,在我家後院對話表現出不同的基督教--白人的基督教和黑人的基督教,或說是(歐洲)移民的基督教與(非洲)奴隸的基督教,甚至可以說是歷史上罪惡的奴隸制度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扭曲的關係。

    我挺吃驚。加州的種族衝突似乎不大,可是我們的華人教會中很少開展其他族裔的事工。有青少年把其他族裔的朋友帶來教會吧??

    我自己來到白人的教會,由於文化上的隔閡,深感到缺乏團契生活。頭兩年基本上沒有人認識和了解我,我也不知道別人的情況。第三年加入一個婦女的查經小組,我記得不是因為受到了誰的邀請。一個朋友跟我來到這間教會,好幾年來,她一直感覺自己是外人。

    Thursday, August 3, 2017

    川普總統的自我幻想

    從他參加總統競選的時候開始,我就感覺川普的心理有問題—太幼稚像小孩子、太自我中心、似乎不知道自己在說謊。這樣的人,無論需要承諾的話有多麼不現實,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別人想聽的話!沒想到好多基督徒相信他,他就當選了。

    七月份是全美的童子軍四年一度的大露營盛會,川普總統得到機會去作講演。事後根據報導,有人對他藉機大談政治很不高興,主要負責人Michael Surbaugh還為此發表過一篇聲明,向那些被總統政治言論冒犯的人表示道歉。總統先生卻似乎毫無察覺,在電視訪談中吹噓童子軍的頭目打電話給他了,誇讚他講得好。這怎麼可能?

    他上周還吹噓墨西哥總統給他打電話,誇讚他的邊界強硬措施很棒!川普總統似乎好得意,雖然白宮人事陷於動亂,這不是表明他的政績仍然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嗎?可惜白宮承認,總統關於電話的這兩個故事都不真。哈!人家童子軍和墨西哥政府都公開確認了,沒有和川普通過電話。

    那麼總統先生是否捏造呢?墨西哥政府的外交部長說,涅托總統在20國首腦會議期間的確和川普總統交談了,告訴川普今年上半年,從美國驅逐出境的墨西哥人比2016年同期減少了31%。--這算是誇讚川普的政績,還是誇讚奧巴馬的呢?

    川普自己曾經寫過一本書《The Art of the Deal》(當然是別人代筆),主張使用誇張/歪曲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人們願意相信最大、最了不起、最壯觀的事,我稱此為真實的誇張(truthful hyperbole),這種誇張對於宣傳推廣很有效。」難怪人家現在必須積極核對川普總統口出的每句話。

    有位記者去挖掘川普的生活,寫他的傳記,發現他從小就如此,對他來說,說準確和實在的話比講假話難多了。川普小的時候為打棒球是否打出了本壘來說謊,長大了為川普大樓有多高—有多少層樓和多大尺度來說謊—-他還會吹噓哪位美女對他有興趣,當然也是說謊。

    在我聽來,川普先生這是何苦啊。他沒有和別人一起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自己的虛假世界中,不斷地騙自己、騙別人,時間久了他一定忘記自己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人說過的不同謊話。背負如此的重擔,這是病態,不是一般的不健康心理!用心理學家的話說,This is a totally damaged person。

    不健康/不良/無效的溝通方式大致可分為四類,最普通的是「指責」,被很多人當作最有效的防衛手段,川普自然也不例外。說謊屬於「討好」類,對於說實話特別感到不安全。「打岔」是另外一類不良的溝通方式,面對重要的問題就不斷地轉移話題,這是川普先生所擅長的另一種不良溝通方式。

    川普缺乏健康有效的溝通技巧,還表現在他避免開記者招待會或新聞發布會,因為他感到自己沒有辦法面對一些對事實窮追猛打的記者。辛苦了川普先生,總統職位需要積極健康的協商洽談技巧,您沒有這些技巧,無法贏得多數人的信任!建議您回去繼續從商。

    Tuesday, August 1, 2017

    拿咱的尺度衡量咱所尊敬的大師

    信仰百川有人翻譯Relevant雜誌的文章,指出福音派基督徒的盲點:認定自己比所尊敬、所跟從的信仰先賢/大師更加堅持真理!咱們應該誠實承認,自己所堅信的一套神學是隨著歷史發展,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
    1. 魯益師(或譯劉易斯):相信包容主義(別的宗教信徒也可能得救),否認「代罰的」救贖論
    2. 馬丁路德:否認聖經無誤論
    3. 奧古斯丁:不按字面解讀創世記第一章
    4. 巴克萊(愛爾蘭著名解經家William Berkeley博士):相信普救論
    5. 斯托得:相信靈魂毀滅論(不相信有永恆受苦的地獄)
    6. 葛培理:相信包容主義(Inclusivism)
    (此是2014 年的舊文,觀察得很好,全部都是解經的分歧。Relevant雜誌專門做年輕基督徒的工作,討論新一代信徒所問的問題。)

    下面是Relevant創辦人的自述,我看了深受他的精神感動。

    Saturday, July 29, 2017

    Be Kind: 轉發另一作智慧人的原則

    基督徒喜歡說「彼此相愛」。可是如何在行事為人中真正彼此相愛呢?達賴喇嘛很有智慧。今天看見一個美國人談論他的智慧忠告,正是起碼的愛,記在下面:

    Our prime purpose in this life is to help others. And if you can’t help them, at least don’t hurt them. 人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別人,如果你不能夠幫,至少不要傷害別人。--原話大概不是這麼說的,Tom Rapsas體會和總結到這個意思,也算是神的普通啟示吧,告訴人如何施行「公義」。

    Do good. Don’t be a jerk. 要行善,不要作個混蛋。-- 別欺負人,別貶低人,別小氣,別對人喊叫,別無禮。要為別人設想,要友好,要幫助人,要仁慈,要鼓勵人,要給人啟迪。這是作人的根本。

    想想看,甚麼地位的人比較容易做到上述「要」或「不要」呢?地位越高,這些準則就越重要對嗎?地位低的人不該輕看自己,反倒應該挺起胸膛,一有機會就按這些準則辦,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有一位企業家Seth Godin著書立論說,在你有權力的時刻,無論你的權力有多暫短,你選擇怎樣的行為,會決定人們怎樣評論和紀念你。如果說沒地位的人經常不得不克制自己,那麼有地位的人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們會仔細注意你有沒有克制力,因為你有選擇。

    結論是:行動/說話之前要思想(THINK)。T—Is this true? H— Is this helpful? I—Is this Inspiring? N—Is this necessary? K—Is this kind? 這個並不是達賴喇嘛說的,網上搜索到處都有,來源不明。

    Tuesday, July 25, 2017

    CheapOair is Cheating

    昨天遇到了一樁商業詐騙,在一個大家常用、以前感覺信譽還好的機票預購網站CheapOair,值得公布。乍一看你會以為是技術上的一個bug,在線上預購過程中少提供了一個退回到前一頁,或容許撤銷誤操作的Cancel鍵,直到你打電話給CheapOair的客戶服務部要求糾正,被告知機票價格在這幾分鐘上漲了,你必須多付一筆,才知道是公司故意的商業詐騙手段!

    下面是我在Trustpilot評估網站作的評論,剛放上去就被CheapOair標為不合乎Trustpilot的顧客評論guideline,變成正在review的狀態。Guideline我進去看了,我大概是使用了不友好的語言諸如cheating?難道顧客不能批評公司cheating?全文在下,友好不友好請您判斷。

    I booked a ticket today. The site is cheating. I searched a date and found a ticket I'd like to buy. But when I booked it, a question box kept popping up, telling me 3 times if I my date is flexible, I could save $49! No, I don't want to change date, so I kept the book process going. But at the 3rd time, I wondered what that button of "yes, keep the date" mean. Was it to keep my original booking date and add some flexibility? So I pushed it. -- There I went, the booking date was changed for me, and by the way the destiny changed to a nearby airport, and I could not change it back!! There was no button for me to choose to go back!!

    I made a call to their customer service, they won't be able to help me to change back the date or destiny airport, saying the ticket price is going up within the hour. I did not see a $49 cheaper ticket, but I had a changed date travel to a different airport. All they could offer was to for me to add a minimum $76-91 to change to a ticket to my originally booked route.

    Technically the button label was misleading, then there was no button provided to change back, then their customer service only there to charge you more if you want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Very bad. The first person who received my call blamed on me for pushing the wrong button, the second person did a very similar thing. They probably just hope I'll spend more.

    我會繼續關注Trustpilot,看他們是否在review了我的評論之後重新發布。我給CheapOair網站的評分是一顆星,very disappointed!今早我再查看,評他們一顆星的有300多人,不算我。

    (後記:CheapOair用電郵送給每個顧客一個評論服務的鏈接,問"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our customer service executive?"很高興他們詢問,可惜"No" button是假的,按下去沒有反應!我用 reply 告訴他們我很不滿意,他們立即指定一個客戶服務號碼給我,要求我詳細說明情況。我把本文的鏈結寄給他們,可是他們好像不看,仍然很有禮貌地要求我作詳細說明。好吧,把Trustpilot的評論拷貝寄去。回答令人很失望,基本上是說他們提供了靈活日期的選擇,我選擇以後saved money了,如果想要改回原日期,就必須額外付錢...還說他們有screenshot! 我很生氣,請他們不要再說假話,立即改變誤導顧客的設計,提供顧客取消/退回的選擇。結果他們有人打電話來,不巧的是,那天我上班沒有帶手機!他們的電郵記下說,我們試圖找你,可是找不到。我立即回郵請他們再撥,我不想對他們客服部代表重新解釋一遍,聽到同樣的回答!

    他們的回答仍然令人失望。可是在每封信結尾處都註明「Status: Resolved. Priority: Critical」所以我必須耐心,繼續回郵說:You are mistaken. I don't have a "concern" regarding a call back. I just don't want to call your general customer service #, and have to repeat the talk to whoever pick up the phone. My phone# is...

    另一封電郵說:Thank you Stacie for a better reply. My complaint was that I could not return to a previous page or cancel a step in the middle of booking. After I entered my credit card payment information, I was tricked into pushing a wrong button. The screen is designed to mislead! And you customer service department was specifically not to help me to rectify the error. I did not ask you to refund, I called to change my travel date back, or to my original destiny, your customer service specifically didn't want to help me with that without asking me to pay much more! Now I ended up with a very unsatisfactory ticket!!

    最後,我這個case終於引起了他們的manager的注意。他們打電話給我,商議提出我若同意不換機票,他們可以還一部份錢給我。我當然感謝他們的$32!在我的信用卡上,除了那一張Alaska航空公司的機票,另外的$32是CheapOair收的服務費吧。另外,他們指出我原先預訂的票目的地並沒有不同,他們只改了日子,並沒改機場--嗯,可能是我記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