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15

知識:消除宗教極端的力量

我曾說可蘭經可能有解釋的問題。為甚麼ISIS 能煽動那麼多人,卻很少聲音站出來反駁呢?其實有反對的聲音報導:全球的伊斯蘭教學者出來發表關於教義方面的聲明,宣告ISIS的恐怖主義行徑違反可蘭經教導。ISIS以外的穆斯林也團結起來組成聯合陣線。

前天,宗教新聞網報導了一位阿訇對保守的穆斯林門徒如何教導和觀點,就是不同的可蘭經解釋。Fadel Solimon是一位很傳統的穆斯林學者,現在倫敦,十幾年來培訓穆斯林如何宣傳和推廣伊斯蘭教。他說為伊斯蘭教辯護不等於為伊斯蘭教的歷史辯護。

自從巴黎恐怖襲擊以來,許多穆斯林都受到壓力,人們都把可蘭經上征服土地、擴張疆界、強迫所有的非穆斯林都歸信伊斯蘭教的經文拿來,攻擊伊斯蘭教。很多穆斯林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可蘭經上確實有那些話。中世紀的伊斯蘭教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就是這樣發展壯大起來的。

Solimon連連搖頭,認為這是對伊斯蘭教旨的誤解,他一連舉了三個歷史上的穆斯林帝國王朝,說那些不是天使:可蘭經明明說,如果鄰國違反和平條約,或他們來攻擊你,你就可以起來防衛。它沒有教導你去為財富征伐,而是要你除掉欺壓勢力,保護弱小。

據說越來越多這樣的穆斯林傳道人出現,從教內開展對話,試圖改變伊斯蘭教徒的對教理的理解,也許要算是改革家。這類對話討論大多發生在西方國家的各種穆斯林會議上,Solimon是少數幾位對廣大信眾有影響的人之一。他在土耳其宗教事務局的支持下,舉辦研習培訓班,教人如何在著名的清真寺回答遊客的各種問題。看來土耳其的穆斯林很開放。

就拿莫罕默德征伐土地,要求所有人都皈依伊斯蘭教來說,很多穆斯林國家的課本上都這麼教,所以ISIS出現的時候,穆斯林很難出來反對。但是Solimon挑戰了這些傳統理解的前設。比如丹麥報紙上出現了莫罕默德漫畫的時候,很多人覺得穆斯林有義務殺死漫畫作者,因為莫罕默德曾命令把一個詩人殺死。可是Solimon說那個詩人被殺是因為他迫害了初期的穆斯林社區,所以是個存在的威脅。

Solimon說,你如果告訴年輕人來聽講座好增強信心,他們不會來,但你告訴他們來學習如何對非穆斯林談伊斯蘭教,他們就來了。他曾在2010年反駁阿蓋達組織的發言人Awlaki,那人在錄影帶中號召各地方的穆斯林都起來,殺死所有的美國人。

伊斯蘭教是否需要/能夠改革?有很多辯論。有人說,18世紀發生過的Salafi改革運動效果不好,沒有帶來積極的進步,反倒打開了罪惡之源,導致很多後來的宗教曲解。穆斯林世界需要更多的像Solimon這樣的思想家和學者,極端分子對伊斯蘭教的神學和法理都不精通。

Solimon認為糾正錯誤的解經遠不止應付恐怖主義的問題,他說極端主義常常是走向不信的第一步。有個丹麥歸信伊斯蘭教的人2005年來聽Solimon的講演,解釋為甚麼9/11事件沒有伊斯蘭教的根據。這人當時提了一堆問題,後來離開了極端主義,幫助美國和歐洲的情報機構在也門追蹤到Awlaki,用無人飛機炸死了他。

所有的極端分子恐怕都一樣,聽見公正的評論就受不了,要離開他所信的宗教。教育和研究真的很重要,知識的普及是其次。也許我們可以為穆斯林學者禱告,也為他們的影響力禱告。

Sunday, December 27, 2015

向流浪者伸出援手的基督徒

今天在本地報紙的新聞版看到一條報導,是一位基督徒興辦的非牟利組織,叫作Breakthrough Outreach/Shelters Network(BO),改裝一個大的休閒車,帶著電腦和無線網絡連接設備,滿城到處走,專門往流浪街頭的人聚集的地方去找人。他們不是發免費麵包或送防寒衣物給流浪漢,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新的開始。車上的招牌:New Begging Start from Here!

不少流浪漢是很難幫助的,吸毒和有家不回,做工不負責任,幾天就會被老闆解雇。車上的BO的義工苦口婆心地勸他們戒毒,幫助他們和戒毒機構聯絡,教他們怎樣上網查找工作機會,甚至協助他們申請工作。「咱們可以幫你找到各種工作,給你新的衣服和用品,可你若不能保持那份工作就沒有用了。」

結果,他們就在車上幫助願意接受幫助的人開電郵帳號,教他們怎樣聯絡戒毒機構。BO的發起人Karen Addato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婦女,很善於勸說和聯絡,也不強迫誰。她自己一無所缺,可是有兩個兄弟在街頭流浪,一個酗酒而死,另一個吸毒很嚴重。她覺得自己雖未能幫助自己的兄弟,總還可以幫助其他一些人。起初她送食物給流浪漢吃,可是她有一次帶了捲餅去,就看見一些人把她給的三明治丟掉,要吃她的捲餅。

嗯,他們的主要問題不是餓。我們這裡不是缺糧的非洲埃賽俄比亞。供應他們,讓他們流浪也能生存,這不好。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離開街頭生活才對。Addato完全改變了援助策略,她需要幫助他們戒毒,鼓勵他們做工。於是她把自己積蓄的錢捐出來,申請更多的基金來購買更多的車輛,連絡有關的政府部門來幫助他們,甚至開始給流浪漢蓋低收入房。

她和政府機構配合,給流浪漢登記,領取食物券和提供醫療保險;有個學區經常把沒有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介紹給Addato;聖荷西的一位市政委員也寫信支持她募款。...

這樣的工作很不容易,令人佩服。BO這樣的機構值得教會效法,這也是一項有意義的救援活動

Thursday, December 24, 2015

平安夜的默想詩詞

這篇譯自降臨節默想。詩比較不容易翻譯。我體會到作者想要表現的意境,第一幅畫可能是沒有醫療保險、但即將臨產的孕婦。她們可能沒有車子,不然不會在醫院門外等候。第二幅畫是普通人辛勤做工謀生,起早出去賣麵包。基督的降臨就好像溫暖的太陽開始照射冰涼的大地,教會是神所揀選救贖的一群,基督的光照在她的身上,委任她照顧更多的有需要的人。

默想經文:...他們在那裡的時候,馬利亞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路加福音二章6-7節)

大圓肚子的婦女在醫院門外等候。
她們身懷六甲,寶寶很快就要出生,
她們的T恤衫幾乎脹破。
必須到陣痛開始之後才能獲准入院?
該不是先到先產吧?

勤勞的蜥蝪查找蠕動的蟲,
到處尋覓早餐。
一個人騎車經過,
背包中裝了幾十個麵包。

太陽從它的眼中揉去最後的夜渣,
一腳試圖跨上冰涼的大地。
鳥兒發出贊同的齊唱,
牠們每天演奏這一套運動,
從不覺老套厭煩。
太陽斗膽,升上高天,
它一定找得到那發抖的靈魂來照耀。

當太陽把溫暖的手放在她的背上,
那被選召者的肩膀就放鬆,
授任她偉大的事工終於開始,
生養眾多的兒女…

禱告:神啊,在你的寶貴世界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今天,願那些被遺忘、生活在懼怕中的人,被基督的聯結所堅固。

詩詞的原文列在這裡給你參考,歡迎指正:
Rotund-bellied women mill outside hospital doors. They wait, their bodies so great with babies soon to be born, their T-shirts nearly burst. Will they gain admittance only after they go into hard labor? Is it first-come, first-delievered?
Industrious lizards, alert for sluggish insects, dart about in search of breakfast. A man bicycles by, carrying dozens of bread loaves in his panniers.
The sun rubs the last crumbs of night from its eyes and sets a tentative foot on the cool ground. A chorus of birds shouts its approval. They play this game every day, the birds and the sun, but it never gets old. And the sun, emboldened, ascendant, never fails to find a shivering soul to shine on.
The chosen one's shoulders relax when the sun lays a warm hand on her back, ordaining her to begin at last her mighty ministries of birthing and mothering.

Monday, December 21, 2015

穆斯林和我們信同一位神?

我今天讀到Patheos論壇有兩個人介紹同一本書:Allah—A Christian Response,耶魯大學教授Miroslave Volf著。兩個人都表揚這本書,但回應是不同的。進步派的Benjamin Corey介紹了書中的基本要點,希望讀者了解後不再那麼堅持保守的立場,幫助我們團結和改善與廣大穆斯林的關係,一起來反對伊斯蘭教中的極端主義。

福音派的Scot McKnight也介紹了這場辯論,因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的是否同一位神,是個嚴肅的神學問題。他同意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努力學著彼此相愛,達到和平共處,但他不大同意作者Volf立場,即認為兩個宗教信的是同一位神。

Volf根據甚麼說阿拉和耶和華是同一位神呢?從歷史上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從亞伯拉罕的後裔出來,都聲稱自己敬拜的是亞伯拉罕的神。Volf不否認三個宗教對這位神的理解和描述是相當不同,但是對同一對象的描述不同,不等於描述的是不同對象。很多基督徒相信基督教和猶太教敬拜的是同一位神,在同樣的理由下,為甚麼不能說伊斯蘭教敬拜的也是這位神?或者說,為甚麼不說基督教不同的宗派敬拜的都是不同的神?這是個好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

至於神的名,「阿拉」是阿拉伯文的「神」,所有講阿拉伯文的基督徒都稱神為「阿拉」。如果伊斯蘭教誕生在別的文化中,他們就會用別的字稱呼神。所以你如果硬說神和阿拉不同,那我們也不能敬拜「神」,乃應該按照希伯來發音,敬拜Elohim或「以羅伊」?所以,最好說穆斯林對這位獨一的造物之主有不同的理解,是用不同的方式去拜祂。

那麼McKight為甚麼不同意呢?他先指出Volf的著作獻詞寫著,穆斯林和基督徒敬拜著同一位神,他神召會的牧師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這樣教他了。--不過Volf的書是他自己研究的結果發表,不是神召會牧師的影響,他以本書獻給父親,不應該降低這書本身的分量。

McKight總結出Volf的主要論點:基督徒如果正確理解和執行愛神、愛人的命令,就必然成為社會多元主義者,意思是接納所有的人為鄰舍。McKight對於一些人把穆斯林的基本信仰也說成是愛神愛人表示懷疑。他說基督教的確是以愛神和愛人如己為基本,伊斯蘭教也信一神論,但僅此而已。

McKight同意Volf最後的結論,神呼召我們愛穆斯林為鄰舍,甚至連敵人也要愛。還有耶穌講的讓稗子和麥子一起長的比喻,不要急著把稗子拔掉等等,都支持我們應該能夠和穆斯林和平共處的觀點。他說Volf對比了教會歷史上對待穆斯林的三種方式,值得借鑑。一種是派十字軍征伐,另一種是研究可蘭經,把對方當作認識神不完全的人,尋求和平對話。

第三種據說是馬丁路德的方式,Volf不以為然,就是相信穆斯林敬拜的是同一位真神,但是他們在神的震怒之下。我現在已經發現,認為信徒仍是罪人,神饒恕他們過犯的程度和沒有得救的人相比差不多,這樣的神觀很有問題。路德所謂的「同一位same」其實不同(not identical),只是「類似similar」而已。

類似在哪裡?一、都認為只有一位神,祂是獨一的主。二、這位獨一的神創造了萬有。三、神是榮耀和無形的,人眼看不見。四、神是良善的,祂愛世人。Volf提出,相信這位神不等於敬拜祂,因為敬拜不僅僅是禮儀上的,更是生活上的(McKight同意Volf的這一點)。

Volf還提出,神命令人要愛神和愛人如己,伊斯蘭教的聖訓中也有類似的強調—不愛鄰舍如同愛你自己就不叫作有信心。所以,這些教訓反映出同一位神的本質,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會同意這些是神的正確描述。但是McKight提出三點我們對神不同的描述,不能說明這是同一位神:

一、耶穌基督是神降世為人。二、這位獨一的神透過釘十字架和復活的耶穌基督來啟示祂自己。三、這位神是透過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來啟示給人的。這些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不接受,所以不能說大家信的是同一位神。你的意見如何?

Saturday, December 19, 2015

「注重細節」的好處

我曾經在一家軟件公司作中級主管幾年,常被同事評論為有detail oriented的優點,意思是提出或商議各種計畫方案的時候,會同時考慮執行過程的細節。但我心裡很清楚,我其實並不是所謂的「注重細節」,乃是典型的圖畫思維:每個動詞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幅圖畫或影像,大多有動作的主體,也有受到影響的客體。一般來說,女性的圖畫思維能力比男性好,或叫作想像力。

但我們現在的文化多少有點貶低想像力,把想像的東西當作不太現實的東西。其實,想像力強的人常常會覺得缺乏想像力的人推理能力很差。你看到一件事不會立即想到它的後果情形,也不在意前面的過程,有時不是很糟糕嗎?我昨天看到一則笑話,正好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小女孩,我猜想只有三、四歲,給她爸爸敬茶。她媽媽從外面購物回來,丈夫很得意地讓她看,孩子會敬茶了!於是這孩子馬上給媽媽也敬茶。可是這位媽媽並沒有誇獎孩子,她轉頭對丈夫說,你想過沒有,這孩子所能夠拿到的水只有馬桶中的水?

這位媽媽顯然是個用圖像思維的人,她不滿足於看到小孩子會模仿大人敬茶的動作,她會立即想像孩子會如何來做,那個過程恐怕更重要。我讀這個笑話的時候,頭腦中馬上會想孩子敬的是冷茶還是熱茶,如果小孩子搆不著家裡的水龍頭,就更搆不著家裡的爐灶了,她不可能會端熱茶。她家的茶葉和茶杯茶壺大概是放在小茶几上,讓她可以「泡茶」。

不止一次,我們這個小教會有人邀請我來做我不懂怎樣做的事—比如作一個小組委員會的執行主席,我因為想像不出自己如何能知道每次開會的議事日程,只能婉拒。在家裡也一樣,我先生要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必然會先想像細節,然後可能會提出問題。昨天他提出中午從車站接女兒回家的時候,把我們認識的另一位女孩子「順便」接來玩。那孩子和我女兒大致同齡,家裡給我們送過大禮,我先生總想著回報人家。可我馬上就想到客人來了如何招待她一下午的問題,就反對他所安排的「順便」。當然他堅持我也不至於強硬反對,我才不介意他自己領那孩子「到附近去爬山」或甚麼,我反正是要和到家的女兒噓寒問暖聊天的,下午大家也實在需要休息。我只是不喜歡顯出冷落客人。

我讀聖經也是有意充分利用想像力的。我研讀了猶大王瑪拿西亞瑪謝的故事,又仔細考究掃羅王其人,還替使徒保羅寫過個人見證,很多細節非常有趣。我建議你也試試,用圖像思維來閱讀能夠幫助你明白聖經中很多真理,也能幫助你提出很多問題去進一步追究。

除了圖像思維能力普遍比較強,婦女的某些特點,比如同時辦理好幾樣頭緒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你如果容許她們發揮,是領導力的重要成分。天生就願意承認自己需要依賴別人的資源和幫助,不但不是軟弱的表現,在我看反而是自由和勇敢。不像很多男性領導,口中說是依賴團隊,其實很容易變成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剛介紹過女經濟學專家耶倫,一位突破了傳統形象的領袖。她所領導的美聯儲是充分依賴市場經濟數據分析計算,來決定貨幣政策的。她又能夠耐心教大家一點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知識。

「注重細節」並不能完全描述出圖畫思維的特徵,因為用圖畫思維的人也完全可以忽略很多不重要的細節。那些曾經和我在網上探討神觀的人大概都知道,我一概不理會個人攻擊式的情緒化發言。耶倫回應別人的公開信時,介紹了她頭腦中的科學宏觀經濟圖畫給我們,卻忽略了別人話中有話的不敬行為。我認為她好棒!

Thursday, December 17, 2015

女經濟學專家耶倫

去年年底,經濟學家雜誌發表了一個名單,列舉25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美國中央銀行行長,現任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耶倫(Janet Yellen)不在其中!

猶太裔的耶倫在美國第一流學府從事經濟學研究,任教宏觀經濟學,兩次榮獲傑出教學獎。她曾經擔任柯林頓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後來成為美聯儲成立100年以來第一位女性的主席,在此之前還擔任了好幾年的美聯儲副主席。耶倫的丈夫也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家,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她怎麼沒有列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當中呢?搞錯了吧!有個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仔細看那25人的名單,發現其中沒有一位女性。他評論說,你怎麼衡量「影響力」?就算耶倫的經濟研究工作只是受到重視,並沒有開創甚麼吧,但她的對經濟學者象牙塔之外的影響,即使不是頭一名,難道也不屬於前面幾名?

看看那列出來的25名經濟學家,排列得很奇怪。那個排第一名的是位研究社會醫療保健體系的經濟學家,新聞界根本不知道他的卓越性,直到出來一部視頻錄影片,他在其中發表言論,把通過奧巴馬的全民健保法怪罪在美國選民的身上,這才被人所知。對於不贊同他意見的人來說,這算甚麼影響力!Ben Casselman是從媒體報導看影響力的,他說那位排第25名的舊金山聯儲CEO雖然也是很重要的經濟學家,計算排名時不知是否和另一個很出名的同名人物搞混了。

這種排名多少都會有點主觀武斷,有辯論的餘地,但不應該太出格呀!耶倫顯然比25位中的好幾位都有更大的影響力,計算排行卻沒有把她排上,不止一個人說大概是衡量尺度有問題。其實,在經濟學領域,女經濟學者受到性別歧視的現象據說是很突出的。有調查發現,她們發表的學術文章不少,卻沒有得到獲得同樣成就的男同行所得的敬重,還領比較低的薪水。其它的學術領域情況都好多了。(這使我想到神學界,著書立說的婦女大有人在,教會給誰「神學家」的稱號了?)

不久前,有個人寫公開信給耶倫,質問美聯儲怎麼還未決定上調利率。這人從銀行儲蓄戶得不到利息收入著眼,分析一番不提息的壞處,提出耶倫應該和她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丈夫坐下商量該怎麼辦。信中無視耶倫的學術能力和成就,到處都是揶揄諷刺,很不尊重。別人指出,耶倫即使需要幫助,也不必找她丈夫啊,她手下有幾百名經濟學博士為她工作。而且,她丈夫肯定會首先承認自己不是貨幣政策的權威。

大概因為那人是代表了消費者發問,過了三個星期,耶倫寫了一封很得體的公開回應。她沒有理會和丈夫坐下來商議的奇怪建議,卻認真簡明地解釋了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為甚麼有必要保持低利率。--首先,低利率是一場財政危機之後,隨之而來的嚴重不景氣的後果,在經濟未恢復之前,銀行是無法支持高利率貸款和儲蓄的。這並不是貨幣政策一意孤行的結果。

其次,全世界在2007和2008年面臨了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財政危機,美國失業率高達10%。這時,中央銀行大力把利率降到幾乎為零,使無數的美國家庭和企業比較容易借貸,不僅間接幫助支撐了房屋價格和公司股票的價格,更直接促進了大件商品的購買和生產,結果逐漸降低了失業率。總的來說,降息使美國人民,特別是低收入和中間收入的人得益。

耶倫解釋說,假如美聯儲沒有大力果斷地把利率降下來,更多的企業會破產倒閉,失業率會增加,更多的人會因為付不起房貸,房屋被銀行拍賣或廉價收回,叫作foreclosure,房地產和股市都不會恢復。沒錯,人們的銀行存款能夠多得一點利息,但很難彌補他們的房屋掉價和退休金投資的損失。…這些話連我都明白了:退休的人不能靠銀行儲蓄來支撐他們的失業兒孫的生活。所有人都容易借錢、又被鼓勵花錢、投資、和發展生產才是恢復經濟的正途。

至於甚麼時候可以開始恢復正常的銀行利率,耶倫說她和她的同事指望勞工市場的改善顯得更穩定,消費品價格指標和生產價格指標需要平衡到某個程度,美聯儲才能安全地開始用提息來縮減通貨膨脹。昨天耶倫正式宣布了美國中央銀行近10年以來的首次加息,成功地結束了美國中央銀行實行貨幣寬鬆政策的時段。佩服!

現在美國指望人民繼續增加消費,增加企業投資和發展,來達到繼續恢復經濟。他們不是靠意識型態上的愛國號召,乃是採取實際的政治經濟政策來鼓勵人民的生計發展,這資本主義也不錯哈--我從耶倫學到的。

Tuesday, December 15, 2015

四種「福音派」

福音派」是個非基督徒不大聽說的詞,但基督徒對這個字也未必了解。David Gushee博士在宗教新聞網介紹了四種不同的福音派基督徒。

第一種是注重福音派教義、以捍衛他們所理解的傳統真理為己任。這些教義的福音派最反對真理的妥協,像耶穌是神的兒子,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身體復活等等。別看這些神學性的信仰宣言對於信徒生活並沒有直接影響,他們用此界定誰是基督徒,誰是「自由派」。

第二種是宣教士。他們的信仰生活以傳揚基督徒的信息為主要焦點,要周圍的人知道和相信耶穌基督是主,有的還到世界各地去講道和服事。他們奉主耶穌的名服務世人,最擔心人死時還沒聽到福音。

第三種決心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基督教導活出基督徒的生命,非常認真。他們注重從行為上彰顯神對人的愛,最擔心自己做得不好,不合乎神對人的道德倫理要求。

第四種是政治的福音派,主張和提倡用基督徒的價值觀影響世界。他們組織政治遊說,選舉某些特定的黨派。在美國,大多數的白人政治福音派都支持很保守的共和黨,每到選舉就出現。但也有進步的白人福音派,以及有色人種的福音派,持有不同的政治理想。他們最關心的是誰當選,以及公共政策和立法。

其實,哪一種福音派都好,但都要小心,別走得太極端。

Saturday, December 12, 2015

可蘭經的解經

從基督教看,不同的解經導致不同的宗派。伊斯蘭教是否也如此?若有人從聖經中找到一些關於聖戰的經文,或者引用啟示錄,聲稱基督教主張爭戰殺敵,絕大多數的基督徒恐怕都不會同意。找到大衛征伐的故事,證明那是聖經對基督徒的勉勵和教導呢?絕大多數教會都不是這樣解釋那些經文的。同樣,咱們外行人看伊斯蘭教的權威經典,恐怕也需要參考大多數的穆斯林是如何理解和教導可蘭經的

基督教除了對聖經有一套傳統的解釋,有不少高等學府研究聖經抄本的文字、時代、和相關的考古資料,來解釋聖經和改進翻譯,所以當基督徒遇到難解的問題,總可以對照各種譯本,找到各種參考文獻。

穆斯林研讀可蘭經呢?他們的學術研究恐怕就沒有這麼自由了。研究發現的東西與傳統相左,可能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到現在為止,他們對「異教徒」的制裁仍然是不留情的。我們可從網上的各種英文可蘭經中看到,的確有不少暴力打敗disbeliever的吩咐。而且那些話並沒有歷史場合,如果當作神永恆不朽的命令加以實施,那豈不是很大的問題!在希伯來聖經中,耶和華也有吩咐約書亞消滅敵人,卻明顯有歷史局限。

我查看網上的可蘭經,似乎大多是規章指令。解釋的書卷叫作Hadith,中文翻成「聖訓」。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聖訓,都是記錄莫罕默德的言行,即他對教義、律例、制度、禮儀及日常生活各種問題的意見主張,權威幾乎不亞於可蘭經本身,因為可蘭經中有多節經文要求穆斯林服從莫罕默德。

問題是各宗派讀的聖訓書卷完全不同,遜尼派有六卷,其中一卷被某派排除在聖訓之外,而什葉派的聖訓則是四卷完全不同的書卷。也許我們需要找不同的聖訓來讀一讀,就可以知道莫罕默德是在何種情境下,引用那些「主張暴力制裁」的可蘭經文

跟隨莫罕默德的人所說的話也很有權威。...我們可以想到,若有人用基要主義的視角來理解可蘭經,硬把莫罕默德在中世紀的教訓按字面應用在現代,又指望在末日重建哈里發的國度,出擊戰勝不信的人,就會出現ISIS這類的「政體」。

Thursday, December 10, 2015

聖詩:O Come O Come Emmanuel

這首熟悉優美的詩歌是迎接基督降臨唱的,內容是「以馬內利」要來拯救被擄的以色列,寓意性地表達了我們所信的神兒子,他要降世來拯救仍被罪惡綑綁的神兒女,脫離撒旦和死亡的權勢。基督徒是透過耶穌來認識神的。

Monday, December 7, 2015

關於「和平」的自勉

基督降臨節第二週的主題是「和平」,上週是「盼望」。按照長老會的降臨節日歷,這幾天開始默想的經文是腓立比書第四章。今天(第二天)的內容是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對自己說的話,翻成中文如下。

經文: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和的心。主已經近了。(4節)

當叫眾人知道你謙和的心。主已經近了。
謙和比公正更有力量。
謙和明白公平的標準,卻隨和而親善。
它饒恕多於公義,堅定多於嚴厲。

那些不配得你仁慈的惡棍,他們不為罪道歉。
願你的忍耐開出花朵,
你的溫和或許讓他們開口禱告,你聽不到,但神會聽到。

保持謙卑吧,我們都從平凡開始。
我們都會跌倒。
願人都知道你的溫和,
不僅對你的仇人或前嫌溫和,也對你自己溫和。
主已經親近你這樣的人了。

禱告:神啊,求你到我這裡來,因為我需要你來柔軟我的判斷,讓我成為一個慈悲的人。

原文對照:
Let your gentleness be known to everyone. The Lord is near.
Gentleness does more than justice.
It understands standards of fairness, yet relaxing into goodwill,
is more forgiving than righteous, more steadfast than strict.

Consider the scoundrels who neither warrant your kindness
nor atone for their crimes.
Let forbearance flower from you.
Your gentleness may lead those miscreants to offer up prayers you'll never hear, but God will.
Stay humble.We all start small.
We all fall down.
Let your gentleness be known not only to your exes and enemies,
but show as much gentleness to yourself, too.
The Lord is near to people like you.

Come near to me, God, because I need you to soften my judgments and make me a merciful person.

Saturday, December 5, 2015

降臨節期間的默想

按照長老會的降臨節日歷,這幾天默想的是腓立比書一章的幾節經文。每天在列出的經文下面,都有一段小詩,很優美,不過有點難懂。下面我試圖把今天(第一周最後一天)的詩翻譯過來。

經文:…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要照所安排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我們也在基督裡面成了神的產業;這原是那位隨著自己旨意行萬事的神所預先安排的。(一章9-11節)

我們是客人。
你是喝醉了愛的僕人,給我們滿上(杯)。
我們是白布,而你是新鮮紅葡萄酒,灑在我們上面開出血紅的花朵。
你留給我們的是生命,當我們相信自己是喝光了你的仁慈,就悲哀。
我們的學習是遲緩的,飲量是大的,
你的血太好,不能不讚,
你的奧秘超越我們的腦海。

這些日子是我們反覆乾渴的日子。
我們裡面的良善是我們的命脈,卻與最壞的東西抗衡,
我們希望我們裡面稱為罪的東西死掉。

我們是空的杯,不耐煩的客。
你是我們的僕人,而你還沒有來到。
這是你的桌,你的滿瓶紅酒。
今天是你所定的日子;現在是我們所需要的時辰。
我們手中的杯滿溢,我們狼吞虎嚥與喝醉。
求你憐憫,將我們便宜劣質的貪心酒變回為水。

禱告:無所不知的主啊,幫助我面對我那些寧願否認的軟弱和感受。讓我靠近你,認識你,按照你的憐憫來生活。

我說我不太明白,是因為詩中的酒起初似乎是主耶穌為我們甄滿的,到最後卻發現是不好的東西,求主把它變回水?是否我理解得不對...

原文對照:We are guests.
You are the love-drunk servant who over-pour our drinks.
We are the linen and you, the fresh wine-stain bleeding,
blossoming into the weave.
Yours is the life that leaves us bereaved
when we believe we have drained you of mercy.
We are slow learners, big drinkers.
Yours is blood too good for containing.
Your mysteries exceed our full minds.

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recurring thirst.
The goodness that's in us, our lifeblood,
contends with the worst, the death wish we call our sin.

We are emply cups, impatient guests.
You a.re our servant, and you are not here yet.
This is your table, your bottle of wine.
Today is the day you have made; now is the time of our need.
We are the gluttons and drunkards whose cups overrun.
In mercy, please turn back to water the cheap,
rotgut wine of our greed.

All-knowing Lord, help me knowing myself and face the feelings and foibles I would prefer to deny. Draw me in, let me know you more, love you, and live according to your mercy.

Thursday, December 3, 2015

救援的禱告、盼望、與行動

儘管發生過一場風波,今年我仍決定捐給世界宣明會,或許他們的一些援助項目能夠幫助非洲貧窮落後地區,改善他們的惡劣經濟狀況和環境。

經濟學教授Bruce Wydick在墨西哥最貧窮的地區搞教育實驗,要把沒有盼望的人群變成有盼望,很有趣。拉丁美洲其它地區都有同樣的問題:不平等、腐敗、失業、強姦婦女、教育體制極差,怎麼辦?送錢送糧給他們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借錢借物給他們作生意、搞生產也不太成功。Wydick教授的實驗項目是:給那些借了錢的人,特別是婦女們,作一些hope treatment,就是增加他們的盼望。這樣的實驗當然要藉著現有的教會來做。

採訪記錄一些成功發展的例子給他們觀看;根據聖經給他們講盼望;作一些設立目標的練習...如此看看他們是否會增加成功發展的願望。要知道,不指望成功就一定不會成功。

撒了種以後盼望老天下雨,得到好收成,這當中自然有不少禱告。不過Wydick教授說有兩種不同的禱告,墨西哥人一向習慣的是宿命論式的禱告。要讓他們改為帶有強烈盼望的禱告,就要試著改變他們原來的思維習慣。與其禱告下雨,不如禱告能夠成功灌溉。

的確,在聖經中,大衛盼望擴張以色列的疆界,他固然禱告耶和華賜給他,但他更帶兵前去征伐。所羅門盼望能建造輝煌的聖殿,他除了禱告神賜下智慧,還從國內外招募能工巧匠,購買必要的材料。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我們也看到不少例子,神透過基督使徒的各種努力來達到祂的目的。

大有盼望的禱告有個重要元素:相信自己的努力參與能夠對結局有影響。神給人動力去團結、去做事,讓人可以治理大地。我們如果是基督活躍的肢體,就能夠為周圍的人帶來活躍的盼望,藉著神的愛去消除黑暗落後消極的思想。這顯然不是口中宣傳得救道理就能夠實現的。

其實還有第三種禱告,就是不把盼望繫於一件事的結局,乃在總體上對於神的看顧有把握的禱告。無論我們努力的結果如何,都對未來有信心。

我們給受到贊助的兒童提供各種課外活動,但是如何測量他們的盼望程度到底提高了多少呢?除了觀察到某些行為的特徵,和一些統計數字,發現受到贊助的孩子們完成中學學業、長大得到一份白領工作、成為社區和教會領袖的比率都比其他孩子高出一截,心理學家還根據觀察得到的知識提供了一些幫助,就是讓孩子們自由地用彩筆和白紙作畫,比如畫一張自己在雨中的圖畫,看他們畫些甚麼。結果開始發現,培養健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似乎是經濟援助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許多救援組織都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別看基督徒早就知道應該信靠上帝,許多時候我們還真是止於聽天由命的信心層次。比如有的人知道自己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差,天天禱告不生病,卻不學習從飲食和運動上照顧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夠為增強疾病抵抗力做很重要的事。起來吧,讓你的禱告伴隨著行動,其餘的留給上帝。

不論你住在哪裡,都可以參與一些本地或外地的實際救援工作,比如關照流浪漢、妓女、或乞討的人,其中不少人有病、被拐賣、落到不合法的地步、與人沒有近距離來往。給錢給糧未必解決根本問題,幫助他們改變心態恐怕是救他們脫離困境的關鍵。基督徒除了禱告和講道理,還可以做很多實事,你有改變社會的盼望嗎?假如每個基督徒都只抱著末日將到、準備殉道的心態,那麼福音的「酵」何時能使全團發起來?

Tuesday, December 1, 2015

勇敢的教宗反對基要主義

膽敢反對基要主義的基督徒大概都會被基要派稱為「自由派」。連教宗都有人說他是「自由派」,但人家只不過是比較開放而已。反對墮胎、離婚、和同性關係很好,可是考慮到當事人的一些實際困難,不如開放一些。教宗最近去了一趟非洲,告訴非洲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穆斯林是弟兄姊妹」,號召結束宗教衝突。

也許很多基督徒不贊成和穆斯林稱兄道弟。方濟各教宗卻很勇敢,他訪問的是中非共和國(CAR)的首都班吉,一個很危險、很容易爆發動亂的地方。教宗所訪問的清真寺地處一個出了名的不安全鄰里--PK5,那裡有許多穆斯林難民。他對大家說,「我們必須一同來反對仇恨、報復、和暴力,特別是打著宗教或神的名所作的惡。」

他的訪問顯然受到了極大的歡迎。自從把他們的基督徒總統趕下台,CAR的穆斯林叛軍和基督徒民兵已經打了兩年多的仗。這次教宗在一個大體育場正準備舉行彌撒禮拜的時候,一夥穆斯林叛軍從PK5地區趕來,跳下兩部小卡車,個個身穿印著教宗形象的T-恤衫,進入他們平時不敢來的基督徒地盤,很多人歡呼It’s over。其中一位老人家說,「我們還以為全世界都離棄了我們,但他沒有,他也愛我們穆斯林」。

後來在回羅馬的飛機上,教宗對中非共和國的記者說,伊斯蘭教不是唯一出現極端分子的宗教,像巴黎的恐怖分子襲擊,號稱是伊斯蘭國的作為,但只不過是基要分子。他說我們天主教也有一些基要主義分子,相信自己知道絕對真理,別人都敗壞了。「我能這麼說,因為這是我的教會。」教宗說,基要主義永遠是個悲劇。它根本不是敬虔,乃是目中無神,盲目崇拜。他認為基要主義是所有宗教的一個疾病。

方濟各這次還訪問了肯尼亞,在那裡譴責年輕伊斯蘭教極端激進分子,對人採取野蠻的襲擊,據說都是為了某些軍事報復。訪問烏干達,在那裡向基督徒殉道士致敬,讚揚非洲是「希望之洲」。但是,他在中非的影響最大。

Saturday, November 28, 2015

佈置教會的感想分享

明天是基督降臨節的第一個主日,按傳統要更換作禮拜的顏色,所以今天去教會幫忙佈置教會。今年在佈置完畢時搞了一個小小的靈修分享會,我受邀談談感想。我調查學習了一番,以下是我的分享,內容基本上取自前文。大家聽了之後,都覺得應該對這些傳統多作說明,不能假設所有來到教會的人都懂得這些。

I did some home work, to look up some unfamiliar words. The word for “liturgy” is from Greek leitourgia. It means doing worship according to certain customs and traditions.

Wikipedia says the word leitourgia sometime is translated as “service” in English. Oh, worship service--I come from a Chinese church, so I know “worship service”. But Chinese churches never translate “worship service” as “service”, because the English sounds confusing, are we to receive a service, or we are here to serve the God on Sundays?

Yes worship God is one of our needs, so maybe we can understand the worship service as being served this need, but it sounds so self-centered and weird.

What about understand worship service as serving God? But we typically don’t call worshipping God as serving Him. Now we are here to green the church, this is to serve Him, but we don’t call it worship, do we?

Now “liturgical calendar”, or liturgical year, it is cycle of seasons to observe certain feasts and days. I guess Roman Catholic churches have a lot more to celebrate, because they have so many saints to remember each year. Chinese churches celebrate Christmas and Easter, but most believers know nothing about Advent or Lent observatio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non-liturgical Christians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observe Advent or Lent. I have a facebook friend who is a pastor, one day she saw Advent calendars were on sale, and she raised a very good question: where is the “Christian version” of the Advent calendar? She might have used a narrow sense of “Christian”, which doesn’t include Catholic and Orthodox. I do see Christian version of Advent calendar in Presbyterian churches this year, it is a meditation calendar through the season!

The fascinating part about the liturgical year is about colors. Worship God in different season would use different colors, to symbolize something important, something relates to our moods. You change color of parements on the podium and lectern, also change banners on the wall and on the Lord’s Table to match the season. Even pastors will change the color of their clergy stoles. I do notice these changes, but no one ever explained to me liturgical colors. I thought they were just randomly changed for prettiness.

Today we changed to purple. Purple is the color of royalty, it also relates to pain and suffering, may b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yway, by putting on purple, we want to show our repentance (to turn around and come before God), and to prepare our heart to welcome Jesus the King.

Since church has to do this every year, and somebody has to make sure the color is changed promptly and correctly, one may feel this is tedious and insignificant. But, I am from a non-liturgical church background, as I said, more and more non-liturgical Christians begin to realize tradition and colors is a good idea, to remind us something of important. Someone gave 10 reasons to observe the tradition; I can share a few here.

First, these traditions remind us that we are a people that have been set apart from the world. We are not just following civic holidays, we have holy days to observe, we have a Lord that keeps us well, and teaches us to live according what God intends us to be. Second, in contrast with secular holiday shopping, partying, family vacationing etc, liturgical calendar requires us to ponder of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for example, God’s love and grace and our response.

Third, observe liturgy year helps us to shape our life according to Christian stories and beliefs, so that we don’t let values of this world to take away all our time and energy.

Fourth, the liturgical colors are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expression, to symbolize our response to Christian stories, is it Christ became man, or his resurrection from death. People come to church need to be visually reminded, that we are Jesus’ disciples.

Fifth, Chinese has an old saying: one picture equals to a thousand words in expression of feelings. For people of another culture, knowing the meaning of pictures or colo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arning. For people who know the tradition, it brings texture to our worship.

Sixth, the liturgical traditions unite us with one holy church, because no matter what denomination or branch of Christian you are, Jesus came to the world, died and resurrected for us all. We are to worship one glorious king and be His people.

Okay, so much for my study report.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s.

Thursday, November 26, 2015

傳統:禮拜的年歷和顏色

華人教會一般承襲西方非傳統教派的宣教士所教導的敬拜禮儀,不注重傳統形式的禮儀,重視講道。近幾年我在一個美國人的長老會參加聚會,發現有些禮儀和形式滿有意義,遵守還是有好處的。按照美國的傳統禮儀教會的禮拜年歷,感恩節是一年的開始,接著馬上要迎接基督降臨節。所以,今天是感恩節,祝你新年快樂!

不同的季節要用不同的顏色來標示,無論是講壇、聖餐桌鋪的圖飾,還是聖職人員身上掛的聖帶,牆上掛的旗飾,每次換季都要一齊換成相應的顏色。自然所讀的經文,所講的道,都要配合禮拜年歷所規定的內容。降臨節期間要換成紫色的禮拜色。

由於我參與了長老會敬拜服事的「小組委員會」,有人問我要不要去負責禮拜堂中那些顏色的即時更換。嗯,我看出牧師站的講台和司儀站的講台要鋪設不同形狀的繡花布料,但從來沒有注意司儀講台上左邊那條和右邊那條有沒有甚麼區別;我也不知道那幾面不同的旗飾,更換時哪一面應該掛在甚麼位置才是正確。叫別人告訴我,豈不是人家自己掛上倒簡單?

不過,我找到了那些顏色的意義,各宗派大同小異:紫色表示悔改和預備自己的心,來迎接主降臨或迎接主復活。這個禮拜六我們這個小組動員了一些人,要一齊來裝飾教會,叫作greening of the church。因為除了要把禮儀色從目前的綠色換成紫色,更要在禮堂內外和飯廳掛上綠色聖誕裝飾,擺上聖誕樹和馬槽聖嬰等等,不亦樂乎。

紫色的禮儀圖飾要從基督降臨節一直掛到聖誕夜,然後換成白色。白色代表神聖的節慶日子,聖誕節啦,復活節啦,還有洗禮也要掛白色的禮儀圖飾。紅色代表生命,五旬節要掛紅色,教會成立周年紀念日要掛紅色,有些教會在棕櫚枝主日和受難節也掛紅色禮儀圖飾。在平時,綠色是教會的常規顏色。

也許你會覺得換顏色很繁瑣,作禮拜為甚麼要用顏色配合?有人列出10大好處,我在此分享一下,你看是否有些道理。

第一,這些傳統提醒我們,我們是從世界分別為聖的群體,我們不只是跟隨別人的節假日生活,我們還有聖日要守,想念我們的主,思考基督的精神。

第二,與世俗節日的採購、吃喝玩樂、放假團聚等等相對比,教會日歷要求我們省思,有些東西其實是根本不重要的。

第三,遵守教會的禮拜年歷幫助我們以基督的故事來塑造自己的生活,不讓這世界的價值觀奪去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其實別人說Happy Holidays還是說Merry Christmas,,公共場所是否允許擺設馬槽聖嬰,都沒那麼重要。

第四,這些禮拜的顏色是有意義、有力量的表達,象徵了我們對救主降臨、復活、或五旬節事件的回應。

第五,這些顏色在我們聚集敬拜的時候,帶給我們更深入的質地。敬拜的對象不變,但顏色反映出人的感受,用無聲的語言來表現福音事件。

第六,這些禮拜的傳統把各宗派的信徒聯合為聖而公之的教會,因為大家記念慶祝的是同一福音事件。

第七,這些禮拜傳統操練我們彎下腰來自省,而不是驕傲自滿。

第八,這些禮拜傳統能夠幫助教會領袖,在講道時預防自我陶醉或追求個人目的。所閱讀的禱告詞本身其實是很好的講章。

第九,這些禮拜傳統讓我們思想一些福音故事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部分。比如復活節前的紫色四旬大齋,需要禁食禱告,表示悔罪和等候神。

第十,利用這些禮拜傳統來號召信徒作主門徒會很有效。門徒培訓是信徒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少教會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為甚麼不利用教會的傳統日歷?

Tuesday, November 24, 2015

極端分子的末日殉道情結

面對恐怖分子,我們可以禱告上帝,「願惡人的惡(行)斷絕」,這是詩篇中的例子。上帝或許興起一股敵對的力量來打擊這惡行,恐怖主義的濫殺無辜給了美國、法國、俄國這樣的理由,他們的殘酷威脅也迫使敘利亞百姓大批逃離本國。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恐怖主義者的理念是甚麼呢?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他們希望達到甚麼目的呢?

我們如果仔細讀恐怖主義分子的勝利宣言,就發現他們相信是神把勝利交在那些年輕「勇士」的手上:Allah granted victory upon their hands and cast terror into the hearts of the crusaders in their very own homeland。他們認定所打擊的敵人是crusaders?誰是十字軍?從路上劫持幾個外國人,宣布他們是crusaders;或闖進鄰國大學的校園,槍殺每個承認是基督徒的學生--原來這些人是把基督徒,或他們認為是基督教國家的國,當作十字軍來征伐。不過恐怕那些不要命的年輕人都是受了蒙蔽、被人聳動。

基督徒的十字軍東征運動發生在黑暗的中世紀,起初還有個替東羅馬去「收復聖地」的宗旨,結果完全失控,被西歐各封建君主利用,打著基督教的旗號到處屠殺搶掠和討伐異己教派,最後徹底失去人心。其實法國早就實行政教分離的政策了,美國也一樣。恐怖主義分子使用古老的中世紀語言宣告勝利,說明他們的行動理念是沿襲一千多年前的「哈里發」聖戰預言來的。

哈里發是穆斯林領袖的頭銜,意思是「神所揀選的莫罕默德繼承人」。可蘭經裡有一句話似乎可以解釋為神要興起哈里發(Caliph),建立哈里發國度。莫罕默德死後,已有多位哈里發起來,發出世界末日快到的預言/啟示,號召穆斯林參加末日大爭戰,建立哈里發的穆斯林國度。有專家指出,這些並沒有寫在可蘭經裡,各派的教導也不相同。

那些預言教導說,世界末日的時候要有個伊斯蘭的救主馬赫迪(Mahdi)出現,治理若干年,然後有最後的復活與審判,除掉邪惡,支持馬赫迪的將要得救。有的預言還說耶穌基督要從天而降,幫助馬赫迪勝過那些假基督或抵擋的人。

至今歷史上已有多人自稱是馬赫迪。遜尼派的穆斯林認為,那將要降臨的馬赫迪才是真正的哈里發,而哈里發國度就是用伊斯蘭法治理的國家。所以,他們去年曾宣告新成立的伊斯蘭國ISIS就是哈里發國度,可誰是哈里發呢?他們說哈里發應該是穆斯林從某個支派中選出來,別人卻不同意,因為相信哈里發必然是神親自設定的,不會是人選出來的。

現在ISIS的頭目,沒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相信這些預言,還是利用這些解經來散佈謠言,煽風點火,但他去年已宣布自己是哈里發。他要號召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來參加末日的大戰,他們實在是只代表了穆斯林中一個很小的宗派。他們用性命威脅,又用重金僱用伊斯蘭戰士,慫恿最愚昧又沒有其它出路的人去甘願作人肉炸彈。事實上,有不少穆斯林反對把ISIS極端分子稱為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只有穆斯林能夠起來把假裝高舉穆斯林旗號的人否定掉。

無論如何,現在的ISIS戰士恐怕是受騙,把自己看為預言即將應驗的參與,為哈里發國度再臨而興奮。你可以想見,這位哈里發終歸要露出馬腳,讓人看出他不是神所揀選的莫罕默德繼承人,也不是救主。ISIS向人宣告,邪惡勢力馬上要得逞了,趕快起來戰鬥,緊急不能等--他們按照那些預言的解釋來部屬戰略,也希望戰爭打起來,但時間久些,那些受騙的人恐怕就要質疑ISIS的哈里發國度了。

我對伊斯蘭教不太懂,本文若有描述不準確的地方,敬請指出,必定改正。下面是一位記者談他如何採訪那些支持ISIS的人,了解他們的想法,發現到底是甚麼因素使ISIS的理念有吸引力。

Saturday, November 21, 2015

歷史:女性的教會領袖

考古找到各種文字證據,說明有不少婦女在教會中作領袖是個歷史。有的刻在墓碑上,有的用彩石鑲嵌在教堂的牆壁上,也有談論她們工作的文字留下來。雖然她們很少像其他的同期教父,有重要的神學論述流傳下來,那恐怕也僅僅是反映了父權制社會對她們的貢獻有壓制。本文內容取自Kristina LaCelle-Peterson教授的Liberating Tradition一書第7章。

我們在新約書卷中已經看到女見證人、女先知、女使徒、女執事、和一些「為主勞苦」的女性。雖然彼得說聖靈澆灌的是神的「使女」,她們的地位根本沒有比神的男性「僕人」低下。自從初代教會時期,婦女就參與了各層次的屬靈領導,特別是在教會成為制度化之前,她們的屬靈恩賜和能力似乎發揮得更全面,對教會參與得更多。

這反映在不少經外文學傳記中,即那些早期基督徒所寫、卻沒有收進正典的一些「福音書」中。雖然我們可以質疑那些「福音書」的全面歷史性,卻無法全盤否認婦女在推廣基督信仰方面曾有過重要角色。有位天主教和東正教冊封的女聖徒Saint Thecla,是初代教會的人物,使徒保羅的門徒,到處傳道與教導,並為人施洗,有保羅與德克拉行傳為證。她得到「使徒」的稱號。

另一位教會的女聖徒Saint Nino,是眾所周知的女使徒,在異教徒中大膽傳耶穌的名,有神蹟奇事伴隨。根據東正教的傳記,她帶領著名羅馬軍官喬治(Saint George)信主。那時羅馬帝國尚不接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喬治後來為主殉道。

公開教導神學的婦女也有,在修道院裡,或在敬拜禮儀中講道。比如第四世紀的女聖徒Marcella,年輕守寡後,不僅捐贈自家財產建立修道院,辦學校,大家探討神學,還參與當時的神學辯論。耶柔米教父翻譯拉丁文聖經時就住在她的修道院,兩人就譯本字句有無數的神學交流。Marcella的解經很有智慧,因此常被人求問聖經中的難題,是位道地的神學家。

第四世紀還有另外好幾位貴族婦女辦修道院和教導聖經。Proba用耶穌基督的福音故事重新填寫羅馬詩詞;Melania, Paula,和Eustochium都認識耶柔米,有的還與他起了衝突,她們都先後離開羅馬,搬到巴勒斯坦辦修道院,一生研讀經文和教導,也開辦旅館接待前往聖地旅遊的信徒。

四世紀著名的東方教會領袖,加帕多家教父中的巴西流和女撒的貴格利兩兄弟,有位姊姊Macrina也是著名的女聖徒。她在許配的丈夫去世後,就終生是處女,敬虔學習聖經,對加帕多家的教父有極大的影響,有教父寫的傳記為證,因她出色的解經和教導,稱她為「第二位德克拉」,又稱為「基督徒的蘇格拉底」。

無論是東方教會還是西方教會,至少到第四世紀,都有不少墓碑稱女基督徒為「長老」。不過,有文獻表明她們被禁止上到聖壇,預備和主持聖禮,理由似乎與來月經和不潔淨有關係。難怪多個世紀以來,教會一直在女人服事的問題上有爭議。現代人早已不再用月經不潔為理由來反對按立女牧師,但從猶太教來的傳統觀念曾經引起這場爭議。

提到女執事,也許很多人以為第一世紀和現代美國一些教會一樣,給女執事分派的任務與男執事不同。但事實上,第一世紀的男女執事的角色是沒有區別的,都協助主教主持聖禮,教導受洗的人如何過信仰的生活。

LaCelle-Peterson教授指出,聖經希臘文的「執事」一詞並沒有陰性詞格,女執事菲比也是deacon。無論是在墓碑上,還是在教會的紀念畫像,到了第四世紀才出現deaconess(女執事)一詞,接下去的兩個世紀,deacon和deaconess似乎可以交替使用在女執事身上。這說明執事最初是受按立的一個職位,和性別無關。另外,女執事也未必是處女或寡婦,因為有些墓碑是丈夫以她為榮刻下的。

Thursday, November 19, 2015

抵擋恐怖主義行徑的禱告

慈愛的天父,你是保護我們、為我們防衛的神。今天我們和你在全世界的子民一同禱告,抵擋地上每一種形式的恐怖主義。

我們要按詩篇中的話祈求:「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你早已聽見。你必堅固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地上的人不再威嚇他們」(詩篇十篇17-18節)。恐怖主義分子和恐怖行徑的人讓我們懼怕,但這是你給我們的有力應許,也是給所有向你禱告抵擋他們的人的有力應許。

我們現在禱告,我們不至於被搖動。「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詩篇十六篇8節)。所以,我們就大膽向你禱告,為抵制恐怖主義,為不住地尋求醫治,為所有人都有盼望和安全禱告,我們不搖動。

我們祈求得著你的保護,「願惡人的惡斷絕!願你堅立義人」(詩篇七篇9節)!

我們為那些直接受到恐怖主義襲擊的人們禱告,「耶和華要給受欺壓的人作保障,在患難的時候作避難所」(詩篇九章9節)。恐怖主義的受害者都在你的眼目眷顧之下,正如詩篇十篇14節所說,「其實你已經觀看;因為奸惡毒害,你都看見了,為要以手施行報應。不幸的人把自己交託你…」為此我們感謝你。

我們為執法人員和保護我們不受恐怖主義行動襲擊的人禱告,為在公共安全第一線工作的人禱告,求你差派天使給他們能力,給他們超自然的智慧和分辨力,願你的天使保護他們,如同保護我們。

我們祈求,在我們禱告的時候,你的聖靈就加添新的能力給我們。願我們不住地用信心禱告,「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馬太福音六章10,13節)。

我們被你的聖靈大大感動,宣告抵擋這恐怖。「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篇廿三篇4-6節)。

我們現在宣告打破懼怕的勢力,邀請聖靈的能力、聖靈的幫助、聖靈的意志力、和聖靈的神蹟奇來作工,在這受傷和恐懼的世界中,完全掌管我們的心思和意志。

我們奉耶穌,復活主的名禱告,阿門。

本文的禱告內容取自Prayer Ideas禱告網。

Monday, November 16, 2015

男人是頭與女人作領袖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聖經教導妻子順服丈夫的心得。那次心得的重點在於:第一,這對不信的丈夫不適用,第二,順服未必表示地位低下一些。我們的文化如此看順服,但在基督裡聖子順服聖父卻是榜樣。

今天我要再檢查「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這話到底是甚麼意思,是說女人不可以作教會領袖,必須是男人才可以作教會領袖嗎?英文叫作male headship。換句話,以弗所書所論到的家規應該用在教會?

Philip Payne教授指出這裡有解釋的問題。Man is the head of woman和the husband is the head of his wife,都把原文中的kephale(頭)當作領袖,因為在英文中,head經常是指領袖。中文的「頭」有時也是「頭目」或「元首」的意思。可是在希臘文裡,kephale一般就是指身體上的頭,卻與領導或權力無關。

基督是教會的kephale,意思顯然可以是元首或領袖,但是否也可能是源頭呢?因為kephale經常也是「源頭」的意思。教會是由信耶穌是基督/彌賽亞的人組成,沒有基督就沒有教會,所以說基督是教會的源頭也完全講得通。從寓意上看,希伯來人說夏娃來自亞當的肋骨,所以完全可以說男人是女人的源頭,或丈夫是他妻子的源頭。Payne教授指出,在希臘大詞典中,kephale有48種翻譯的例句,沒有一個例子帶有權柄的含意。

他說舊約在翻成希臘文的時候,譯者一般也不大用kephale來表達領頭的人。據說176次使用kephale,只有6次表示領袖。另一方面,據說在羅馬書16章,保羅所提名問候的26人中有7人是女性:女執事菲比(1-2節);在基督耶穌裡與保羅同工的百基拉和亞居拉,是保羅所敬重的一對夫婦,妻子的名字放在前面(3-4節);還有馬利亞(6節);女性的猶尼亞與另一人,保羅說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7節)重要領袖;以及為主勞苦的三位姊妹(12節)。

雖然當時的希臘文化已經開始往男女平等方面進步,社會仍是父權制的。保羅寫信提名問候這些婦女和她們的重要服事,這在當時的希臘文化中是很稀少的,那些婦女若在教會中無領袖地位才很奇怪。我相信女人在家中要幫助/援助丈夫,在教會中要盡力幫助所有的人,這就包括了發揮神給她的恩賜,使用神給她的一切機會,作領袖。

結論:男人是女人的源頭,這思想與女人在教會中作領袖的服事沒有衝突。

Saturday, November 14, 2015

詩58翻譯:當文本意思不明時

咱們的婦女查經小組開始查考聖經中詩篇。由於是輪流帶領學習討論,她們分派給我這幾篇都有關於咒詛敵人的字句:詩人求神懲罰和消滅惡人。看來我不得不面對咒詛詩的解經和應用。記得多年前在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裡探討過這個問題,結論是甚麼不記得了,但我當時提議把這類詩句都當作是詩人發洩情緒,而且神是允許和聆聽的!

今天我開始看詩篇第58篇,我先仔細看看The Jewish Study Bible。裡面的註腳指出,這詩中好幾處字句都意思含糊不清,好像文本沒有保留好似的。當原文意思不太清楚時,翻譯的差別有時很大,我曾經詳細說明「努力進天國」那個例子。現在我把和合本翻譯的詩篇58篇列在下面,原文中不清楚的字句用黑體字標示出來:

1 大衛的金詩,交與伶長。調用休要毀壞。世人哪(JSB: O mighty ones),你們默然不語,真合公義嗎?施行審判,豈按正直嗎?
2 不然!你們是心中作惡;你們在地上秤出你們手所行的強暴(JBS: with your hands you deal out lawlessness)。
3 惡人一出母胎就與神疏遠,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
4 他們的毒氣好像蛇的毒氣;他們好像塞耳的聾虺,
5 不聽行法術的聲音,雖用極靈的咒語也是不聽。

6 神啊,求你敲碎他們口中的牙;耶和華啊,求你敲掉少壯獅子的大牙!
7 願他們消滅,如急流的水一般;他們瞅準射箭的時候,願箭頭彷彿砍斷。
8 願他們像蝸牛消化過去(JBS: like a snail that melts away as it moves),又像婦人墜落未見天日的胎。
9 你們用荊棘燒火,鍋還未熱,祂要用旋風把青的和燒著的一齊颳去(JBS: Before the thorns grow into a bramble, may He whirl them away alive in fury)。
10 義人見仇敵遭報就歡喜,要在惡人的血中洗腳。
11 因此,人必說:義人誠然有善報;在地上果有施行判斷的神!

這詩開始部分好像是訓誨教導詩:你們作惡,…但是稱謂從「你們」轉成了「他們」惡人。我想作者可能在描寫那些惡人的時候,希望能夠咒詛惡人來阻止他們作惡。但是在後半部分,包括6-9節的一個長長的咒詛,都是在祈求神。詩人並沒有說出到底是遇到了甚麼問題!

第1節的「’elem」是訓誨的對象,意思並不明確,可以是指神明,也可能是指人,其翻譯各種各樣。KJV沒有提到靜默: O congregation;NKJV問聽者是否真的講公義: you sons of men;NLT問聽者是否知道justice這個字的意思,並用公正判斷民事案件了: you rulers, 並註明or you gods。我想NLT翻得比較好,因為這句話中顯然議論的是希伯來法庭的公道。

好,既然是法庭的場合,作者要控訴那些審判官了,或者按當時的文化觀念,他控訴的是掌管地上諸事的神明。第2節指出了罪狀,我仍然認為NLT翻譯表達得比較緊湊連貫:No! You plot injustice in your heart, you spread violence throughout the land。其它譯本一直在「秤」字的翻譯上打結,因weigh the violence怎麼也翻不順暢。

第5節提到施法術和唸咒語。神是禁止邪術的,詩人偏偏要說,那些惡人連邪術都不能治服他們。有人研究,說有些詩的作者的確是強烈感到受了別人咒詛的,說明他們的確相信有的邪術很靈驗。

從第6節到第9節可能是個「七重咒詛」。7是個魔術數目,作者用一系列的祈使語句,求神懲罰惡人。有的句子比較難懂,我對照了一下其它譯本,再次發現NLT是個比較不錯的版本。第6節沒有任何問題,願神敲掉惡人的牙齒。這很容易理解,我現在一看到ISIS極端分子的種種恐怖主義惡行,就希望上帝能夠趕快起來敲掉他們的牙齒。或者,願神祝福那些起來幹掉他們的人,顯出祂正義的同在。

第7節有三個咒詛,JSB的直譯是:願他們溶化;願他們如水消失不見;願他(神)的箭頭對準他們,就把他們砍下。按照NLT的圖解,水流到乾土地的時候一下就消失了。但是「他的箭」和「他們被砍下」似乎不合乎語法,於是NKJV翻成單數--願他(惡人)的(許多)箭被砍碎。NIV翻成眾數--當他們拉弓時,願他們的箭變鈍。NLT翻成類似的意思--願他們的武器在他們手中變得無用。

第8節的「蝸牛消化」是甚麼呢?KJV翻成蝸牛溶化(melt),然後都死掉,NKJV也差不多,但不是pass away,只是移動,like a snail which melts away as it goes。NIV也想不出更好的句子,like a slug melting away as it moves along。問題是蝸牛爬動怎會溶化呢?我們知道它們爬過的地方留下一條黏液痕跡,也許那會使它溶化?

第9節的中文翻譯是另一句令人費解的話。JSB的直譯比較清楚,趁著嫩刺還沒有長成荊棘木叢,願他(神)在怒火中把他們捲走。NLT的解釋是:願神把他們一掃而光,比鍋子在燒荊棘的火上變熱還快。

這詩的最後兩句聽來有些幸災樂禍的味道,至少中文和合本如此。不過,「在惡人的血中洗腳」,聽來血淋淋,恐怕是個成語,形容痛快愜意。NLT不是翻譯成「見惡人遭報」,乃翻成see injustice avenged,我認為也許比較合乎華人的思維方式。惡事固然是惡人做的,但主要是針對他們所作的惡。

如果這首所謂的「咒詛詩」果然不是出於詩人的個人仇怨,只是泛泛地談「願惡人受懲罰」,那就根本沒有甚麼不妥。所以咱們不如摘下個人道德主義的眼鏡來讀這詩。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從那人的妾看那時代的女人

士師記19-21章寫了一個很可怕的故事,我沒有聽過哪位牧師拿這段講道。實在說,我一直不喜歡多想這個故事,也不知道從中該學甚麼功課。

這兩天我讀一份雜誌Priscilla Papers,其中一篇文章仔細查考這「利未人的妾」,把她和人口販賣的受害者作對比,我忽然知道基督徒可以如何回應了。Chuck Pitts教授教導舊約神學十幾年,我在這裡分享一下從他文章學到和醒悟到的東西。

首先,在士師時代,利未人無論住在哪個支派的地盤,似乎都很受歡迎。人以請到利未人作祭司為榮幸,他們應該比較有地位。故事說,這位住在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從猶大伯利恆娶了一個女子為「妾」,也就是正式妻子之外的女人。我們可以猜想,有妻的男人娶妾,大多是起初遇見時喜歡那女孩。

但是故事說,這個妾離開丈夫回到了在伯利恆的父家。MT希伯來文本說她是因為行淫,但LXX希臘文本說她是因為惱怒丈夫而離開的。串珠註釋本分析說,這妾若真因為行淫而逃走或被趕走,就有了該用石頭打死的臭名,利未人似乎不可能找她復合。但這個利未人只過了四個月,就帶著一個僕人和兩匹驢去找她,用好話勸她回來。

這妾是否表示同意跟著丈夫回以法蓮了?故事沒有說。事實上,這個女人在故事裡從頭到尾都沒有說一句話,顯然她的意見不重要!咳,那個時代!女子的父親談吐愉快,熱情款待女婿,一同吃喝幾天,也許他覺得能夠和利未人高攀很榮幸哩。女兒回到娘家抱怨了甚麼沒有我們不知道,反正他沒有為女兒著想的意思:女兒可能會遭到石頭打死的厄運嗎?或女兒惱怒離開的理由不必化解?

我們搞不清女子的父親為甚麼要反覆挽留女婿。既然要走,為甚麼不為了女兒的安全,早早送他們上路?幾十公里的路途,必須經過外邦人的城和便雅憫支派的住區,為甚麼要客人等到日頭偏西再走?那就明擺著必須在路上找地方住宿。我相信女子回家的時候是用一天時間直奔到家的,兩個男人卻吃飯暢快,全不以攜帶女子旅行的平安為念。

那個利未人明明知道路途住宿有危險,所以選擇不進外邦人的城,於是來到便雅憫人住的城基比亞。他們在基比亞剛好遇到一位以法蓮山地的同鄉,就被這位同鄉接待,住到家裡。結果,基比亞有匪徒來叩門,叫囂要房主把所接待的客人交出來,說「我們要與他交合」。

下面的情節很像創世記19章的所多瑪事件,只是沒有天使救他們。他們要的是這位利未人,房主卻要保護他所接待的人,就提供自己的閨女和客人的妾給門外的匪徒。那些基比亞人明顯是要對來客施行同性行為。Pitts教授指出,那時代一個男人對另一男人施暴,等於去除對方的男子氣概,或掃掉他的尊嚴,是十足的作惡。這個利未人若不是把妾推出去替他受凌辱,他自己就完了。

這位可憐的妾不可能抗議,她終夜受到輪姦,天快亮的時候回到她丈夫住宿的門前,就倒在那裡。接下去的故事越發不可思議:她丈夫並不惦記她的死活和去向,早晨起來開門,要繼續上路,沒想到那婦人就倒在門口。利未人看見,就對她說,「起來,我們走吧」。她為他作了何等的犧牲,這人竟不噓寒問暖!經文並沒有說她已經死,只說她不回答。這位丈夫就「將她馱在驢上」,帶回家去了。我猜她還沒有死,不然應該說將「她的屍體」馱在驢上。

從下一節經文顯然能看出這婦人並沒有死,但和合本沒有翻出來,新譯本翻出來了:他(利未人)到了家裡,就拿起刀來,抓住自己的妾,把她的肢體切成十二塊…。那個希伯來動詞chazaq所用的詞格,既可當作「他抓住」,又可當作「他勝過」。這樣看來,很可能是這利未人殺了他的妾,肢解為12塊,使人拿著傳送以色列的四境,要人知道基比亞人是多麼地冒犯。

到了第20章,當眾人被動員來聚集的時候,他們請這個利未人講解這事的緣由。這人根本不提他自己原本如何是那些匪徒要凌辱的對象,差一點失去男人的威風/地位,也不提到底是誰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給他們,她就替他受凌辱,更不會說是自己回家抓住妾殺了她。他似是而非地說,「他們想要殺我,又將我的妾強姦致死,我切的是屍體...」。

不消說,這故事發展下去,以色列人與便雅憫支派爭戰得勝,差一點把他們滅絕,只剩下600男丁。然後有更多的殺戮無辜,奪來「處女」給便雅憫那剩下的人作妻,其實是更多的強姦...那個時代不僅是以色列沒有王,各人妄為,還是父權社會,把女人當作戰利品、工具、擋箭牌,等等。至於她們的情感,在男人眼中是沒有價值的。你還記得掃羅的女兒米甲的故事嗎?她對大衛的愛情沒有得到珍惜。

聖經入骨三分地刻劃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現象--一個需要救贖的墮落文化,一個父權主義的文化。沒有王,這個利未人算是以色列的一個領袖嗎?也許。但我相信士師記作者想說的是:以色列需要一位敬畏神的好的君王/領袖!

來到現在的應用:父權主義思想仍然在,教會中甚至更嚴重,因為不少人盲目接受父權主義的解經,相信聖經提倡或維護父權主義。我們中間還有這種不把女人放在眼裡的利未人吧?有看不見女兒利益的父親吧?有旁觀不語的男僕人吧?...

Monday, November 9, 2015

歷代誌的簡介

歷代誌在希伯來聖經中排在最後一卷。文士們把它分為上下兩卷,原因和撒母耳與列王記一樣:內容太長了。歷代誌是一部複雜的、用歷史來講神學的作品,從始祖亞當一直寫到波斯王古列(Cyrus或翻為居魯士)公元前538年發出詔命,允許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猶太人傳統上認為歷代誌的作者與以斯拉、尼希米是同一位作者,因為歷代誌最後兩節經文正是以斯拉記的開場白,銜接得很好。不過,近年來經仔細研究,聖經學者大多認為歷代記是另一位作者寫的。雖然寫作時間差不多,大概在主前四世紀(波斯帝國時期)寫成,因而用的語言差不多,但歷代誌的神學觀點相當不同。

舉例來說,以斯拉/尼希米對於與異族通婚的問題特別不妥協,而歷代誌在家譜部分提到娶外族女子都一帶而過,好像沒有甚麼問題。另外,歷代誌提到「以色列人」或「以色列的神」,是包括了所有的以色列後裔的,而以斯拉/尼希米單說從巴比倫歸回的民眾--回來的列在名單上,其餘的無論在哪裡寄居,似乎就不算神的子民了。那些沒有被擄、一直住耶路撒冷的餘民似乎也沒有參與建殿。

歷代誌雖然有個別部份看出有後來的編輯添加痕跡,主體上是由一個人或一夥思想很接近的人寫成。除了前面有九章的族譜,多數學者相信歷代誌基本上是撒母耳記和列王記歷史的重寫,作者對內容有篩選,以新的視角來展示舊資料的新意義。作者似乎參考了其它版本的列王故事,因為有的情節和LXX希臘譯本的記載相似,或和死海古卷中抄本上的話一致,是MT版本所沒有的。

多數學者認為歷代誌的文字是晚期的希伯來文(LBH),即被擄後的希伯來文,而撒母耳/列王記採用的是經典的希伯來文(CBH),即被擄前的希伯來文。但是參考當時的口傳文化,文字風格也未必就反映出時代。好比現在咱們的書籍印刷文字,即使是同一批讀者,難道和互聯網上的社交言談文字一樣嗎?

不過,撒母耳和列王記列為希伯來聖經中的「前先知書」,而歷代誌列卻列為「聖卷」,這至少反映出在確定正典的時候,猶太人認為歷代誌的權威性不那麼高,原因很可能是知道它成書比較晚。

歷代誌的主題重點是圍繞著聖殿和聖殿敬拜,強調大衛和所羅門的建殿歷史功勞,但不強調大衛王朝對百姓的統治。這符合第二聖殿時期以色列的宗教政治景況,需要號召以色列百姓恢復統一的宗教敬拜的生活。

從神學方面看,歷代誌的賞善罰惡觀念特別突出,要勉勵百姓選擇敬畏以色列自己的神。敬畏神的好行為帶來財富、長壽、兒女等等,比如作者詳細描寫了瑪拿西王悔改轉變的故事,可能是為了解釋他為何能夠作王那麼長久。如果連歷史上最糟糕的王都得到了神的恩典,何況以色列百姓,趕快回頭敬拜主吧,好得神的眷顧!

不過,既然盼望神施恩眷顧和拯救來到,歷代誌作者對於重建大衛王朝,迎接彌賽亞王是甚麼觀點呢?卷中沒有直接提,也許是怕冒犯了當時的霸權波斯帝國。大量的篇幅描寫大衛和所羅門所造的第一聖殿,還有神和大衛所立的約,通卷經常提到全體的「以色列和猶大」,很有末世南北團結、作神百姓的決心和態度,卻不提彌賽亞。稍微有點怪,但可看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本文內容參考了The Jewish Study Bible對歷代誌的介紹。

Saturday, November 7, 2015

關於「男子漢」的價值觀挑戰

我買了Borderline那本書。看了前面幾章,我想我現在明白了為甚麼書名是「邊緣線」Borderline。作者是說按我們現在對男人氣概(Masculinity)的期望,勇敢的男人和強姦慣犯具備幾乎完全相同的心理特質和體能,分界線是不那麼清楚的。

作者親自認識一位勇敢和道德高超的基督徒戰士,他後來成為強姦慣犯,因為他感到需要鍛鍊自己的性掌控力量,恐怕不用就會失去!那人完全沒有不正常的心理。據說所有的強姦慣犯都沒有不正常的心理。

用暴力和轄制來對付敵人,這是悖逆世界的特點,和基督要在地上設立的和平國度毫無共同之處。基督徒在一個破碎的世界裡認基督為主,理當將舊的理念,特別是關於男性氣概的理念,讓神用新的價值觀救贖回來,僅僅在舊的價值觀中加入新的名詞和解釋是不夠的。

David Clines教授總結出西方現代男人的五條標準:第一,不要像個女人,大概是女人表達感情、注意關係?要不就是指賺錢養家,西方的中產階級女人都是居家相夫教子的。第二,要成功,要「贏」。第三,勇敢鬥爭,有闖勁。我用褒義詞來翻譯be aggressive,因為Stan Goff說我們常把男人的好鬥性與勇氣混在一起,遇到挑戰不後退嘛。第四,有性慾,隨時都要表現得很有「性趣」。第五,不依賴別人,凡事靠自己。

如此建構起來的男子漢形象,昨天、今天都是從戰爭中塑造出來的。作一個真正的男人要有對頭,還要贏過對頭。管他是戰勝一個敵人,還是戰勝一個外族、異邦,或抵擋一個逼迫,或對付異性,反正不能軟。實在說,聖經中的大衛王按這標準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但這和耶穌教導的不樹敵和饒恕原則相差得太遠了,希望男人都接受耶穌的挑戰!

在網上搜索一下,有人列出很相似的男子漢五條標準:一是賺錢養家,而且要比妻子賺得多,二是職場贏、關係贏、體力贏!三是身體強壯,身材魁梧更佳,不然怎麼會有威力呢?四是會修理東西。我記得爸爸說過,他小的時候曾把家裡的掛鐘拆開來觀看,再裝回去,但絕不是所有男孩子都天生如此!我父親是從來不亂發脾氣的男子漢。五是性能力強,天知道這個東西有甚麼文明的好辦法來比較!And who cares…

Wednesday, November 4, 2015

參與一項有意義的救援

我已經分享過幾篇關於廢止人口販賣,幫助受害者,打擊性交易活動的文章,指出基督徒在掃除社會黑暗方面其實是大有可為的。我原來還以為人口販賣對象大多是外國人,今天去聽了一個分享會,才知道美國本土很多家庭關係不健康而離家的人,不僅成為無家可歸,還被人欺騙拐賣,難以逃脫。

不光是女孩子被性侵和強迫賣淫或作女傭,男孩子也一樣,不得不去做苦工或挨家挨戶賣雜誌等等,我們平時看到這些人,大概不會想到他們是不自由、受剝削的。警察會抓捕販毒的人,看到人口販子卻不知怎樣好。現在不同了,聽說加州警察都受訓,留意盤問可疑的人。

也許我們普通人都應該提高警覺,學會詢問,不然,混在我們中間的現代奴隸很多,據估計全世界總數超過2100-2900萬,加州的比率據說是全美最高的。他們除了有很多被迫賣淫和做家傭,還可能在血汗工廠和建築工地,作農場或園林綠化工人,作漁業、旅館、餐館、和辦公樓清潔工人,上門推銷,甚至乞討,都是被迫的。

除了一些外表的識別,諸如飢餓和營養不良,生病和受傷不治療等等,他們還可能住在工場,或與雇主同住,好幾人擠在一起;學齡的青少年不上學,或失學很久。

我們遇到這些人也許可以詢問他們,你為甚麼來這裡?你有身分證明或甚麼文件嗎?你住在哪裡?和誰住在一起?你在哪裡上學/工作?你能自由換一份工作嗎?又比如你可以簽署或打印一張行動指示卡,和上門推銷的人交談時若起了懷疑,就想辦法把資訊給他/她。

美國有個全國熱線,1-888-3737-888,很容易記,你若發覺人口販賣的嫌疑,可以撥打這個電話報告,有關人士會去調查。你還可以發短信到「BeFree」,即233-733求助,聽說警察的行動是很快的。如此你不僅是幫助了一位受害者,還協助了調查打擊犯罪集團,因為人口販賣的背後大多有通達的地下渠道。

如果對方是個女孩子,可以聯絡有關的機構,在加州灣區有個Freedom House。幫助這些受害女孩恢復健康正常的生活很不容易,絕不是抓住罪犯就萬事大吉。

你或你的教會如果有負擔進一步參與救援,可以訂閱他們的通訊,參考Polaris的網站,我相信他們需要大量人手,也需要資金。

Sunday, November 1, 2015

歷史:基督教的猶太根基

基督徒與猶太人的敵對關係是怎麼開始的?歷史是不堪回首的。沒有人喜歡提起希特勒引述馬丁路德的話,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大屠殺歷史。直到今天,還有人散佈對猶太人的不信任,稱他們為Christ killers。

「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這話被解釋成神對猶太人的咒詛,至於「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反倒當作不算數。難道我們今天不應該再檢討基督徒的歷史過犯,痛心悔改嗎?

下面是猶太教基督信仰研究中心(Center for Judaic-Christian Studies)Dwight A. Pryor博士的講演:誰殺了耶穌?他推薦的Our Father Abraham現在有免費的電子書,也許我們應該找來看。

基督教信心的根基是從猶太教來的。我們應該追溯歷史,回到第一世紀的耶路撒冷去看看,看看基督教和猶太教是怎麼分開,又對立起來的。下面取自是Dwight博士的講演:



耶穌是猶太人,他的門徒是猶太人。耶穌所建立的教會是個猶太人的事業,有學者稱為「耶穌的巴勒斯坦運動」,而不稱為基督教會,因為它是以色列的一個運動。第一世紀的猶太教是很多元化的。但是耶穌死後不到一個世紀,這個起初有著猶太人的彌賽亞,讀猶太人的聖經,跟從猶太人的使徒,舉行猶太人的聚會,歸依猶太教的耶穌運動,轉向了幾乎是另一極端,變成了以外邦人為主的事業。教會的偉大領袖、教父都是說希臘化的外邦人,其中有的根本不懂猶太人文化。

因為幾股力量匯集的緣故,一個基督教會和猶太會堂之間的敵對情緒就開始形成了,產生了分裂。大概主後80至90年代,猶太教開始把信耶穌的猶太人趕出會堂;後來有另一個人Simon bar Kokhba被當作彌賽亞,起義對抗羅馬帝國,不少猶太人跟隨他,那時促成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徹底分裂。基督徒當然不會跟隨另一位「彌賽亞」。...

Thursday, October 29, 2015

幫助流浪的人歸家

今天與幾位白人弟兄姊妹到聖荷西一家長老會參加一個座談會,專門討論如何幫助那些在街頭睡覺的人。原來Santa Clara有個新的五年計畫,要降低無家可歸的人口。研究和計算表明,花錢補貼和供應他們住房,比花錢管理他們的街頭生活便宜很多。給他們送肥皂、襪子、飯食還是小事,生病住院或進監獄其實最後都是政府出錢的。

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怎麼會落到這地步的呢?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將近三分之一的流浪者是因為失業、以致無法租房的人,20%是因為吸毒或酗酒,15%是因為離婚或分居,13%是和家人吵架被趕出家門,7%是因為家庭暴力離家,有7%有精神疾患...很多人淪落街頭都有多個原因,比如失業是還有別的原因。

據說聖荷西是全美流浪人口比率最高的地區,從2003年政府和一些非牟利組織就試圖開始幫助那些人,2005年有個10年計畫,後來又有其他的規劃,現在終於知道甚麼方法有用,甚麼方法不行。新的五年規劃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的,目標是不讓一人住在街頭。

這個計劃希望達到的協作範疇包括,房屋建造業主、政府福利、房屋申請機構、警察、社工、業主協會、醫院、精神病院、醫生、教會信眾、就業培訓、環保部門、私人慈善基金會、教育部門、以及普通的房屋出租人士。--看,基督徒可以在裡面發揮一份力量吧?

幫助流浪的人,就要先給他們安排住的地方,然後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種幫助。這套計畫若想要成功,關鍵有下面幾個因素:

首先要增加他們住房的穩定性。政府補貼他們租房,他們只需要繳很少的錢,但有不少人住不久,不是因為收入不夠、被房東趕出來,就是出現別的問題。你不能責怪這些房東,他們把房子租給其他的人,租金有時會高很多呢,聯邦政府的Section 8補貼怎麼也跟不上房地產的增長速度的。

其次他們大多都有很大的心理創傷,瞧不起自己、破罐子破摔,有了住處也當作臨時,不信自己真能重新站立起來,其中還一些有精神疾患無法就醫。他們需要很多這方面的幫助,教會是否能幫忙啊?

另外,他們因為有吸毒和酗酒的問題,生活品質很差,必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改善。還有,他們需要每天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做點簡單工作或鍛鍊身體?我看穿得整齊乾淨,請他們幫忙保持某些街區的清潔就很好。

這些人還需要彼此支持鼓勵,互相做見證,給一些人有作領袖幫助別人的機會,減少流浪者的社會隔離和孤獨狀態。兩周前在一家商店停車場的出口,我看見一個人手裡提著紙袋,和一個看上去是流浪漢的人搭話,兩人談了不短的時間,又說又笑。我希望那位流浪漢得到幫助,以後不在那裡閒坐。其實聖荷西設有電話熱線,也有電郵,你報告了所關注的流浪人士地點,就會有人去找他們,介紹有用的資源給他們,讓他們不再流浪。

怎麼樣?你們的教會歡迎流浪漢星期天去拜訪,給他們設立一個小組,讓他們有地方洗澡和吃飯,邀請他們參加各種活動嗎?如果每個教會都能多幾人願意提供租房服務,或支持幾個新近安家的人,對社會不是個愛心見證嗎?流浪漢中的亞裔面孔很少,也許我們因為文化和面子的緣故,在照顧親友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是,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幫一把,華人教會在財力物力方面應該還是能夠多貢獻一份的。你如果住在Santa Clara County這一區,也許可以為這個計劃作點貢獻

Monday, October 26, 2015

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

耶穌和他的門徒吃最後的晚餐,那是猶太人逾越節的筵席(Seder)嗎?我們一般都以為如此。

按照馬可福音,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是在「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如果那天他們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那麼到了晚上,他們吃的當然是猶太人傳統逾越節的Seder了。

逾越節的來歷記在出埃及記12章,正月14日黃昏的時候要宰好羊羔,日落後吃。猶太人的日子是從晚上日落後算為一天的開始,所以逾越節是從第15日正式開始,用一周時間來記念神領他們離開埃及的事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人們在逾越節期間都要到耶路撒冷,去朝聖和過節,歷代誌記載了希西家時代和約西亞時代,人們守逾越節的情景。

後來這Seder越來越變得禮儀化,有餅和酒,有唱詩,有靠臥式的餐席(和達芬奇名畫所展示的桌凳不同),正如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在Seder過程中要講論所吃食物的象徵性意義,所以耶穌用他自己即將面臨的死,講解了餅和酒的意義。--福音書中的這些描寫都很像是Seder。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經過研究,開始懷疑耶穌和門徒所吃的不是逾越節的Seder。雖然馬太、馬可、路加都強烈支持他們吃逾越節晚餐的說法(馬太和路加在寫作時可能參考了馬可福音),約翰福音卻把耶穌釘十字架的日子定在預備逾越節筵席那天。如此,耶穌就成了逾越節所殺的羔羊,他和門徒在頭一晚所吃的筵席就不可能是逾越節的Seder。

到底是約翰福音說得是,還是三部符類福音說得是?波士頓大學的Jonathan Klawans教授指出,如果說耶穌和門徒吃的最後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那麼耶穌的受審,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把他釘十字架,豈不是都發生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期間?這是不可思議的,他們根本沒有在守猶太人的律法嘛。也許事實如此,福音書的作者故意指出這點,來說明那些猶太教的領袖很不像話?但這樣描寫是比較讓聽者難以置信的,而且作者似乎並不知道這有問題。

也許我們認為是逾越節晚餐特徵的酒、餅等等,就是典型的猶太人晚餐,其中並沒有提到吃烤的或煮的羔羊啊。

Friday, October 23, 2015

福音派的女神學家

去年11月份,我參加了在聖地牙哥舉行的ETS(福音派神學學會)年會。與會的女性很少,有人告訴我,連同作展銷的姊妹和陪同丈夫前往參加的妻子一起,女性只占了7%--這是包括了所有的教授和學生ETS成員。這可能是因為學會的大多數人都相信女人不宜教導吧,叫做男女互補派,但個家學會其實並沒有一條正式的信仰告白,說女人不可教導和作領袖。

雖然遞交文章和講演的人中也有一些女性,ETS的核心領袖集團中卻沒有女性,學會的刊物也沒有女編輯。另外,黑人很少,至少沒有講演的。亞裔男性發表講演的倒有好幾位,但比起講演場次的總數來還是很少。

我很少在講座上發問或發表意見,又沒有參加他們的餐會,所以很少和別人有甚麼溝通,加上是住在附近一家比較便宜的旅館,沒有住在昂貴的大會酒店,所以幾乎沒有結識甚麼人。但是我本人倒沒有覺得作為女性在那裏不受歡迎。

但是有個主張服事主應該男女平等的組織,Christians for Biblical Equality(CBE)事先聯絡了我,在會議期間對我作了一次訪談調查。他們那次一共訪談了三十幾人,包括幾位ETS的領袖。歸納出來的報告終於寄來了,讀別人的故事和意見,很實在也很有趣。不妨在這裏分享一點。

不少人顯然因為會場中女性太少這件事很敏感。沒有受到不尊重—這恐怕就算是最正面的經歷了,有的本以為自己大概不會受到歡迎。有位單身的女教授在另一個學會很活躍,她每次都順便參加ETS的年會,因為安排在同一個地方,時間不衝突。結果她常常都被ETS的男士問:「你先生在哪裡任教?」她如果和另一位男士站在那裡說話,有些人進來搭話,他們似乎就假定她是妻子,對她的姓名連問都不問!

另一位女教授,帶著名牌,別人一看就知道她是教授。但不知是因為穿著太漂亮還是甚麼,別人就是不和她搭話,裝作沒看見她。也許很多男士們沒有太太隨行,覺得和女人說話不方便?我這人不介意別人不和我搭話,可是假如一個女教授或女院長到哪裡去,學生和同事不和她搭話能表示尊敬她?

一位教授描述說,她總是不知該不該和別人搭話,因為作為女性,不太覺得自己真正屬於這裡,而在另一個學會--聖經文學學會(SBL),就沒有這種感覺。--你又不好見人就問他對女人教導是甚麼觀點,萬一他覺得你不該跂身神學家雲集的地方,那還不如不理會他。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不交談為好?嗯,在沒把握得到接納的時候,不主動和別人說話是明智的。因為的確有人受到不客氣的對待,僅僅因為是女性,或因在男女平等服事方面有不同意見。

有位黑人女教授很氣憤,有一次她只想和旁邊一個人談談聽完講演之後的想法,卻好幾次被對方告知他是已婚。她說這人可能不習慣和女同事討論問題還是怎麼,和你談起話來不把你當作神學界的同行,而把你當作不相干的女人。

ETS的執行委員都是男的,都是白人。這不知道是否有意安排的,但有人指出,她為女兒挑選大學的時候,如果校務委員會中沒有女性,她夫婦就認定那所學校對女兒不安全。ETS的大會講員也很少是女的,莫非女性在神學界就是不擅長?但我們知道女神學家和聖經研究教授不少,著書立論的也不少。如果ETS有個官方立場,相信女人必須作輔助的角色,他們怎麼沒有女人輔助呢?

這些人一提起女神學家的工作和研究內容,就要回到女人能不能教導,或她們可以在哪裡教導的議題上,你就要重新說明那些人家不耐煩面對、卻早已說過了的解經問題,多累啊。

本文內容取自CBE的實習研究,Emily寫的訪談調查,閱讀全文內容請點擊A Question Mark Over My Head

Tuesday, October 20, 2015

井邊的女人:她不是淫婦

約翰福音四章: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單憑耶穌這句話,我們對這位撒瑪利亞女人有甚麼了解?有人根據我們現在的高離婚率情形,得出結論說,這女人可能是水性楊花、見一個愛一個那種人,她見到另一位喜歡的男人,就和原來的丈夫提出離婚,如此五次,遇見耶穌時正和第六個同居。於是就這樣傳開了...

仔細想想,恐怕不對呢。你怎知她前面的丈夫不是死掉、離棄她、虐待她、淫亂或是別的甚麼原因呢?約翰沒說,我們可以猜測,但別那麼確定。今天我看到Wheaton大學一位女教授的分析文章,很有道理。Lynn Cohick教授根據現在我們對耶穌時代和中東文化背景的了解,給我們刻劃出一個很實際的女人—有過五個丈夫是件不尋常的事,但她大概不是個淫婦。

婚姻在古代中東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女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不實行一夫多妻制,但是寡居和再婚兩三次還是比較常見的事,因為那時的人死亡率比較高。也許因為還沒有發明紙張,會認字寫字的人也不多,當時沒有結婚證書,唯一的婚姻法律文件就是嫁妝清單,列出新娘帶到婆家的各種資產財物。Cohick教授說,丈夫可以使用那錢作任何事,賺錢也歸他,但若離婚,就要把嫁妝全部歸還。但若為妻子淫亂而離婚,丈夫就不必歸還嫁妝。另外,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有這樣的嫁妝協議,有的甚至也沒有婚禮,男女雙方只要「set up house together」就表示結婚「成家」了。

至於離婚,Cohick教授說,女人無法主動提出離婚,她們若要離婚,必須找個男的家人幫忙協商,嫁妝才能要得回來。離婚也不是甚麼羞恥的事,除非是為了淫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看看耶穌在雅各井旁邊遇到的撒瑪利亞女人。

有人分析說,這女人中午出來打水,可能是故意躲避別人,因為多數人都是早晨或晚上打水。但是約翰並沒有說她那天中午出來打水的原因,咱們其實並不能假定她早晚沒有出來打水,或假定她是不願見人。事實上,當她發現耶穌的話不尋常時,就立即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找人,告訴他們「這人把我所作的一切都說出來,莫非他就是基督?」

眾人顯然都認識這個女人,而且似乎並沒有為她「素來所做的一切事」瞧不起她。他們聽見她的見證就相信她,出城來看耶穌,甚至邀請耶穌在他們那裏住下,民族隔閡全部打破,耶穌和門徒不是住在撒瑪利亞人的家裡,就是住在他們開的客棧。

如果這個女人不是個性亂交的人,她怎會被五個丈夫離棄呢?Cohick教授說,未必是被休五次。如果她是個眾所週知淫亂的人,既沒有錢,又沒有名,恐怕就沒有另一個男人敢娶她了。

莫非因為不孕?那要時隔很久才會知道,而且如果曾為不孕被休,在那個社會中恐怕就盡人皆知了,哪裡還會有另一個男人再來嘗試和她結婚生子呢?那個年月可沒有單為愛情結婚這種事。

剩下最可能的情況,就是這女人很不幸,遇到好幾次丈夫死亡的事件。前面提過,那時疾病和受傷的死亡率比較高,或者她嫁的男人已經是老弱病殘,結婚的目的只是得到一時生活起居的照顧,這樣的情形甚至到現在還有,那麼這女人「素來所行的事」就包括了給人養老送終。

那麼,這位不幸的女人還有甚麼特色呢?她知道彌賽亞要來!她不是一個忙於生活壓力,對宗教和政治不聞不問的人。或許正因為她的困境,所以非常盼望彌賽亞來呢!只有彌賽亞王能解救。

但由於她是撒瑪利亞人,不屬於猶太人群體,所以我想她很不尋常。撒瑪利亞人只抄傳摩西五經,沒有先知書和詩篇可讀吧?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又沒有往來,她卻從哪裡知道關於彌賽亞要來呢?耶穌遇見她,真不是偶然呢。我曾寫過一篇筆記,記下這位撒瑪利亞女人信主的過程並未包括悔罪,但她信了耶穌是彌賽亞王,還邀請別人來信,這最重要!

Sunday, October 18, 2015

劉易斯對「代罰」救贖論的理解

昨天在網上搜索資料,又來到一位朋友的博客站。他引述了兩段英國知名作家和護教家,劉易斯Mere Christianity中的英文原話,指出我們的福音派基督徒朋友很喜歡C.S. Lewis,可是人家未必贊同你的基要主義神學,比如那個代罰的救贖理論。

我不免好奇起來—咱們中國人讀的C.S. Lewis中文翻譯,是否表達得不那麼忠實於英文原話呢?記得前次就偶然發現Roger E. Olson教授寫的基督教神學歷史教科書,翻成中文時是面目全非的,貶抑的標題變為熱情褒揚等等。當然,那次我只看標題,沒有細讀內容,這次我要把列出來的劉易斯英文原話和中文翻譯互相對照一下。

中文譯本在網上找到了,譯者似乎是一位中國大陸的基督徒。Mere Christianity是比較難譯的,但這位譯者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花了半年時間抽空譯出了《返璞归真》一書,無私地、不具名地放在網上。然而正如我所猜測的,有些地方翻得不好。

比如我遇到的這段劉易斯介紹救贖論的話,你讀中文版還以為劉易斯接受和宣傳代罰的神學呢。但讀英文就很清楚:起初他以為信主必須接受代罰理論,後來發現代罰理論,以及各種救贖理論,並不是基督信仰的重點。基督徒所信的重點是一個救贖結果:耶穌的死讓人能夠與父神和好了,並開始一份新的關係。至於這結果是如何達成?不重要!

英文Mere Christianity卷二, 第4章:Now before I became a Christian I was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first thing Christians had to believe was one particular theory as to what the point of this dying was. According to that theory God wanted to punish men for having deserted and joined the Great Rebel, but Christ volunteered to be punished instead, and so God let us off. Now I admit that even this theory does not seem to me quite so immoral and so silly as it used to; but that is not the point I want to make. What I came to see later on was that neither this theory nor any other is Christianity. The central Christian belief is that Christ’s death has somehow put us right with God and given us a fresh start. Theories as to how it did this are another matter. A good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en held as to how it works; what all Christians are agreed on is that it does work.

我對這段話的翻譯:

我在成為基督徒之前,還以為作基督徒最重要的是必須要相信某個特別的理論,即解釋基督的死是甚麼道理。按照那個理論,神要懲罰人背離祂、加入了那「大叛亂」的罪,但基督卻自願受了懲罰,於是神就放了我們。我承認不知道怎麼,這個理論我現在看,沒有像當初看上去那麼不道德和愚蠢了,但這不是我在這裏要說明的。我要說的主要是:我後來發現,這個理論解釋不是基督信仰,別的理論解釋也不是基督信仰。基督徒所信的重點是:基督的死反正是讓人與上帝和好了,從而給了我們一個新的開始。至於那究竟是怎麼回事並不重要,有很多理論去解釋,但所有的基督徒都同意,基督的死讓人與上帝和好了。

你看,劉易斯所信的救贖論不是基督替人受懲罰。但是那位中文翻譯者顯然相信代罰的神學,他把「基督的死」隨隨便便翻成「基督的替死」,因為他不知道這兩種說法可能是有區別的。下面是《返璞归真》中的這一段:

我接受基督信仰前,总以为做基督徒首先得相信耶稣为什么要死的道理。这个道理说,人类背弃了上帝,加入了那个由魔鬼带头的"大叛乱",所以上帝要惩罚我们,但耶稣基督甘心代替我们受此刑罚,上帝因而宽恕了我们。我得承认,我过去总觉得这番道理不道德,不合情 ;现在听来,却少了这种感觉。不过,这方面的话不是我要在这里说的。我要说的是,后来我明白到,基督信仰讲的既不是这番道理,也不是别的,基督信仰的中心是:因着基督耶稣的替死,我们恢复了与上帝的正常关系,与上帝和好,有了一个从头来过的机会。至于怎样做到这点,自有一番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不少。但基督徒都同意一点,基督的死的确能让我们与上帝和好。

但聖經上從來沒有提過「替死」,無論哪個版本都沒有,替死是中世紀的神學發揮。相反,使徒們都把耶穌的十字架之死描述為災禍,是猶太人用不公義的手段,藉羅馬人的手處死一個清白的人,但神把他復活了!詳細說明可參考去年復活節的信息,「為我們的罪而死」是甚麼意思一文。

後面還有一段話,詳細解釋劉易斯對所謂「代罰」的理解。讀後就發現,劉易斯所理解的paying the penalty顯然不是耶穌替代受罰,而是耶穌為我們償付代價。翻譯過來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各種救贖理論的解釋,有的值得一看。

其中一種理論大多數人都聽過,我前面也提到過—就是我們被神饒恕,是因為基督自願替我們受了懲罰的解釋。乍看,這是個很愚蠢的理論:如果神準備饒恕我們,那祂到底為甚麼不直接饒恕呢?反倒去懲罰一個無辜的人,那到底有甚麼道理呢?如果從警察/法庭的意義上,我一點都看不出道理。但另一方面,假如你講的是一筆債務,那麼一個有錢的人替另一個沒有錢的人付款,那就講得通。所以,假如你的「paying the penalty」(償付代價)不是在受懲罰的意義上, 而是在比較廣義的「承擔後果」或「賠償付帳」的意義上,那當然就講得通,而且還是個挺普遍的經歷—一個人落入困境,害一位仁慈的朋友要大費周折和金錢才幫他擺脫。


Paying the penalty的字面意思是償付罰金,網上的中文版把它翻成「受罰」是不恰當的,因為劉易斯明明說,理解為受懲罰是根本講不通的。而且譯者還很不嚴謹,在翻譯的時候自行加了「死罪」和「更生」等等解釋,和前面那段話的翻譯風格相比,似乎不是同一人:

这是大多数人都听到过的,我也在前面提到过。这就是说,基督甘愿替我们受这刑罚,使我们得脱死罪、获更生。从表面看,这个理论很好笑,上帝若要赦免我们,他可以干脆一声命令,赦免了事,何须花这么大的力气?为什么反要把一个无罪的人拿来受罚?你若用警察惩罚小偷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会看不出其中的干坤。可是,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实务的观点来想,例如一个人有钱,一个人没有钱,有钱的肯替没钱的还债,这就讲得通,而且非常通。又如果"受罚"的意思内不指担当刑罚,而是指"承担费用"或者"代交赎金",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英文原文列在這裏,給你自己對比:The one most people have heard is the one I mentioned before—the one about our being let off because Christ has volunteered to bear a punishment instead of us. Now on the face of it that is a very silly theory. If God was prepared to let us off, why on earth did He not do so? And what possible point could there be in punishing an innocent person instead? None at all that I can see, if you are thinking of punishment in the police-court sense.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think of a debt, there is plenty of point in a person who has some assets paying it on behalf of someone who has not. Or if you take ‘paying the penalty’, not in the sense of being punished, but in the more general sense of ‘standing the racket’ or ‘footing the bill’, then, of course, it is a matter of common experience that, when one person has got himself into a hole, the trouble of getting him out usually falls on a kind friend.

除了最後那句說明「不會有問題」的話,可能是因譯者不瞭解其中的慣用語而略過未翻,前面劉易斯的what possible point could there be…? None at all that I can see這種斬釘截鐵、否定代罰的話也沒有翻出來,只用一個模模糊糊沒有主語的「會看不出其中的乾坤」就一筆帶過,沒有忠實表達出英文的原意。

Thursday, October 15, 2015

擺脫屬靈盲點的五步曲

這個題目我覺得挺有趣,翻譯過來分享一下。如果你覺得自己已有最正確的屬靈知識,不可能再被糾正,這篇算是一個提醒。每人一定都有盲點,若想要擺脫屬靈的盲點,

第一,承認你自己的觀點不完美。沒有人能夠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每個人的信心從某方面看都有問題。但是我們自己看不見,所以叫作盲點。

第二,經常進行自我檢查,有意從其它各種視角審核一下,用你所看到的和你所相信的神作比較。當批評別人時,開頭要說「也許這裡有甚麼東西我不太瞭解…」。

第三,留意突然退堂的問題。你們正在思考和談論某話題,忽然你不想說甚麼了,這時就要注意,你可能在逃避某個本來你應該看得更清楚的問題。

第四,訪問專家,有時只有專家會看出你的問題。或許是牧師,或許是某個你信得過、有經驗的人,會用愛心和你說誠實話。不要只尋求一定會贊同你意見的人。

第五,戴上矯正鏡片,借用別人的視角來檢查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意見。結交能向你說實話的朋友,信心和見證的道路自己走會很艱難。

本文取自Patheos論壇,Bill Blankschaen的文章。當然,有些人聽見不贊同的聲音就發火。他們等於天天訓練別人不要對他報實情、說實話,這等人難得交到益友,聽見忠言。你猜問題根源是甚麼?缺乏安全感。越是如此,盲點肯定越多,也越難擺脫。

Monday, October 12, 2015

一個「致意黑人權力」的歷史鏡頭

1968年在墨西哥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200米短跑項目,奪得金牌和銅牌的是兩位美國黑人,拿銀牌的卻是一位澳大利亞白人。這兩位黑人故意選擇赤腳上台領獎牌,而且故意帶了黑手套,胸前別著在奧林匹克特別作宣傳用的人權徽章。在美國國歌奏響的時候,他倆一起高舉戴著黑手套的拳頭,低下頭來。

根據介紹,這個姿勢向全世界宣告,他們為爭取美國黑人民權而戰,而這個爭戰是有犧牲、非常不容易的--那年積極爭取黑人民權的牧師馬丁路德金被刺殺,積極促進黑人民權的美國司法部長肯尼迪(RFK)也被刺殺。

這是個歷史性的鏡頭,人們恐怕都沒有注意到那個澳大利亞白人Peter Norman,他胸前也別了一個同樣的徽章,表示支持黑人的平等人權!當時在他本國澳大利亞,也有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人們上街遊行,反對制定限制有色人種移民的政策和歧視土著的法律。Norman為此回國後是付了很大代價的。

他怎麼會佩戴美國的奧運人權徽章呢?那兩位美國黑人運動員,Tommie Smith和John Carlos,問Norman是否相信人權,他回答「信」。又問他是否信神,Norman一直都在救世軍服務,回答說他堅信神。二人知道,在體育場領獎台擺那個姿態意義非常重大,遠超過他們的運動成績,Norman回答說,我會和你們站在一起。

所佩戴的那個奧運人權徽章表示運動員支持爭取人人平等的鬥爭;二人決定脫掉鞋子領獎,代表黑人所面臨的貧困生活條件;黑手套是當時著名的黑豹黨標記,表示他們支持反法西斯主義和爭取黑人解放的革命運動。但上台之前,他倆發現只有一副黑手套,Norman建議他倆一人戴一只,Smith和Carlos照辦了。但是Norman又說,我信你們所信,你們還有多一枚徽章給我嗎?我也要表示支持你們的事業。

Smith當時吃了一驚,心想這個澳大利亞人是誰呀,他贏了銀牌,領回家不就行了?不過他回答說,他沒有多餘的徽章。當時正好有個美國划船隊的白人運動員在場,Paul Hoffman是推動黑人平權運動的積極分子,他一聽見當即把自己僅有的一枚徽章送給Norman。三人就這麼上去領獎了,以無聲的抗議姿勢,給世界留下了這個著名的歷史鏡頭。若不是因為奧林匹克金牌和銅牌,當時的美國非裔人權運動情形恐怕決不會被國際媒體報導,因為國際奧運會有個不談政治的原則。

美國的運動員代表團的領隊,據說是受到了從國際奧委會來的壓力,當下發誓要讓這些運動員吃不了兜著走。Smith和Carlos立即被吊銷美國奧運隊員資格,從奧運村趕出去,而Hoffman也被指控為同謀。回到本國,兩位跑得最快的世界運動員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遇到死的威嚇。

Norman呢?儘管保持了良好的參賽資格,四年之後在德國舉行奧運會,澳大利亞卻剝奪了他的參賽機會,他的200米短跑紀錄在澳大利亞至今還沒有人打破。澳大利亞對他和他的家人很排斥,讓他找不到工作。有一陣子作體育教師,偶爾在一家肉店打工,後來因為受傷,感染了壞疽,最後導致憂鬱症甚至酗酒。

多年來Norman只有一個機會救他自己:他被邀請譴責那兩位美國黑人運動員所擺的姿勢,這樣就可以換取組織上的寬恕,加入澳大利亞奧運委員會,找到一份穩定工作,並參與2000年在澳大利亞舉行奧運會的籌備,不再遭排斥。但Norman仍然不肯。--這位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偉大的短跑運動員,最後連在本國舉行的奧運會都沒有被邀請參加。

後來還是美國前往澳大利亞參賽的運動代表團聽說了Norman的消息,邀請他來參加一位黑人短跑冠軍Michael Johnson的慶生會。Johnson認為Norman是一位榜樣和英雄。

2006 年,Norman忽然死於突發的心臟病,他的國家如此對待他,當時還沒有道歉。Smith和Carlos都去參加他的葬禮,為他護柩,把他當作英雄來送行,因為他倆從1968年起就把Norman當作朋友了。

Carlos說,Norman是孤單的戰士,他是奉人權的名所獻上的一只羔羊。Smith解釋說,Norman為他的抉擇付了代價。那決不單單是個站在我們一邊的簡單姿勢,那是他的鬥爭。一個白人,一個澳大利亞人,和兩個黑人一起,在得勝獲獎的時刻站出來支持平等,都是為了人權的名義。

到了2012年,澳大利亞國會才通過一個提案,正式向Peter Norman道歉,重新把他寫入歷史:正式承認Peter Norman在領獎台上佩戴一枚奧林匹克人權徽章是勇敢無畏的,表示了同「致意黑人權力」的非裔美國運動員團結一致;為1972年不派他參加奧運會,向當時有資格參賽的Peter Norman道歉; Peter Norman在致力於種族平等事業上扮演了堅強勇敢的角色,澳大利亞為這一遲到的承認而道歉。

時間證明這兩位黑人所支持的事業是正義的。如今在他們的母校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矗立了一座「致意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的紀念雕像,雕像中Norman的位置卻空著,因為Norman說,讓學生們誰都可以站在他那個位置,一樣舉起拳來,照相留念吧。

有色人種的平權勝利真是得來不易。更多細節和照片、視頻,請看Griot雜誌的英文White Man in That Photo全文。

Saturday, October 10, 2015

幾個福音名詞的解釋

有些名詞,我們基督徒都當作早已明白其意思,並以為未信的朋友們也自然知道,其實是未必的,因為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未必正確。下面這些名詞解釋取自賴特博士的通俗解經系列,你若認為不正確,就應對經文和字義加以研究,說出道理。

神蹟:聖經中一些舊約的先知,比如以利亞和以利沙,還有耶穌,都行了不少顯出莫大能力的事蹟,最顯著的是醫治。福音把這些事蹟稱為「大能的事跡」、徵兆、或奇蹟。我們把這些叫作「神蹟」,是因為相信這些事都是神從外部干預了這世界的正常運作體系,按規律和原理發生的事通常不叫神跡。但是按照聖經,神的臨在是平常的,祂維持和供應萬有。所以,我們所見的一切其實都是神的大能作為,我們特別把其中關乎神拯救人的某些作為視為神蹟。耶穌在百姓眼前所行的一切奇蹟,都特別說明他就是那位要來拯救的彌賽亞。

比喻:從舊約開始,先知和教師就使用各種講故事的技巧,來承載一些具挑戰性的信息給人。這些故事有時是異像和解釋,比如但以理傳遞了不少信息。耶穌用比喻給人解釋了不少神國度的異像,要打破人們原有的世界觀。耶穌講的故事把神的國度描繪成正在發生的事,而不僅僅是個永恆未來的真理,如此他的聽眾就可以進入故事裡,參與角色和創造自己的故事。耶穌也解釋了一些舊約中的異像/比喻,重述神給以色列的先知性信息。

彌賽亞/基督:希伯來原文「彌賽亞」字面意思是「受膏者」,先知、祭司、君王都可以是受膏的人,所以是個頭銜。這字翻成希臘文就是「基督」。在教會初期,「基督」是個頭銜,後來逐漸成為稱呼耶穌的專有名字。猶太人用「彌賽亞」專指將要來的一位王,他應該是大衛的真傳後代,要坐在大衛的寶座上,耶和華要透過他把審判帶到世界上,特別是要救以色列脫離異教仇敵的手。大家對彌賽亞的期望並不統一,聖經中對彌賽亞的理念,一般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打敗以色列的敵人;二、重建或潔淨聖殿。死海古卷中提到兩個彌賽亞,一個是祭司,一個是君王。初代的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不是因為他被釘十字架(死了說明他不是彌賽亞),而是因為相信神讓他從死裡復活、勝過了死亡和仇敵。

人子:在希伯來文和亞蘭文中,「人子」就是普通的人,沒有甚麼特別。晚期的猶太教中有時用它作為自稱,表示「我」,或「像我的人」。在新約中,這字常和但以理書七章13節中駕著天雲、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的人子聯繫起來,表示受過一段時期的苦難和責難之後被平反、得到君尊權柄者。雖然但以理書七章有解釋,說人子就是「至高者的聖民」,但到了第一世紀,一些猶太人已經把這位人子理解為神應許要來的彌賽亞。耶穌用人子來暗示他將遭到拒絕和受難,但最後終要被澄清和得到權柄。

生命/魂/靈:古人對於人作為獨特的受造物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些人,包括許多猶太人,相信完全的人既有外面的身體,也有裡面的靈魂。另外還有不少人受柏拉圖(主前四世紀)哲學的影響,相信人的魂(psyche)最重要,身體是敗壞的,人到死時才能快樂脫離身體的牢籠。但Psyche在新約中的用法常常是在猶太人的思想框架內,代表「生命」或「真我」,並沒有柏拉圖的身體、靈魂互相對立的二元論思想。猶太人的「復活」觀念一定包括身體的復活,同時,人的內在經歷和悟性也被稱為「靈」。

天國/神國:最好理解為以色列的神--耶和華作王掌權的統治,正如幾首詩篇所歌頌和先知所預言的。因為耶和華是創造萬物的神,祂最終作王總要涉及修理被罪惡破壞的世界,特別是要將以色列從她敵人的手中救出來。在耶穌時代,「神的國」成為一個革命性的口號。耶穌自己宣告神的國到來,實際上按他不同的計畫和天命,重新界定了眾人對神國的期望。他邀請人「進入」神的國,就是召喚人來跟隨自己,看久候的神國是已經開始。耶穌的「神國降臨」不是一次性的完成,乃是分為階段--他自己在世傳道是一階段,死而復活是另一階段,最後完善又是一個階段等等。馬太說的天國就是神國,因為猶太人小心避免說「神」字。天國不是一個地方,乃是神藉著耶穌和他所做成的工在地上作王。

外邦人:猶太人把世人分為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兩群。非猶太人就是「外邦人」goyim,這字含有拜偶像的貶意。雖然很多猶太人和外邦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正式說來猶太人還是禁忌和外邦人通婚等等。和goyim對應的希臘字ethne是列國的意思。保羅所從事的最重要神學辯論,就是堅持外邦人接受了主耶穌,即使沒有受割禮成為猶太人,也是完全的立約成員,被神稱義了

Wednesday, October 7, 2015

書介:Borderline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Reflections on War, Sex, and Church,是一位天主教弟兄Stan Goff,作為花了二十幾年親身經歷戰爭的老兵,寫的反思。我從一份雜誌上看見這本書的書評,就決定買來讀。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症狀是情緒不穩定,忽然發怒、忽然害怕等等。不知作者是否想用BPD來形容歷史上教會對女人的態度?

在亞馬遜網站上,這本書的讀者評論很好,今年2月份才出爐的新書,將近500頁厚厚一本,已有4位讀者讀完並發表評論,他們一致給了5顆星的優秀評語。美國人可能通常認為留鬍鬚、喝啤酒很有男人氣概,Goff提醒我們,那不是主耶穌的福音故事塑造出來的形象,而是男性爭戰和制服故事塑造出來的。

書的開場白翻譯成中文:我要給你講一些故事,但我需要一點理論、一點哲學、一些框架和模式,一點文化批判,好給你講故事中的故事。敘事神學告訴我們,基督徒是個「由故事來塑造的群體story-formed community」。如果故事能夠塑造人,那我們就必須留意所有寫給我們的故事,特別是那些在基督故事之前就已經塑造了我們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可能攔阻我們充分地參與基督的故事。

不知不覺被生活故事塑造出來的東西作「價值觀」。由於罪惡的環境,我們可能有不少價值觀是不健康的,但沒有意識到而已。一位讀者說,男人氣概(masculinity)和戰爭的關係、和對待女人的方式,這就是Goff希望給我們講的故事中的故事。他用自傳的文學體裁,把war和gender這兩個故事交叉在一起,展現了一個基督徒女權和平主義的教會異像。

每個文化中的「男人氣概」可能不太相同,但是大都少不了一個爭勝好鬥的特徵,所以戰爭自古以來都是男人的事。佔有和統治女人是個聽來很古舊的男權主義價值觀,但似乎是個教會從來沒有正式批判過的價值觀。不僅沒有批判過,還推波助瀾地在壓制女性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根據一位讀者的總結,Borderline這本書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為甚麼基督徒一向都那麼好戰?第二,為甚麼基督徒男人到現在還諷刺、管轄、排斥女人的領袖地位、和高高在她們之上?據說這兩個問題是有聯繫的,必須一起回答。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Goff並排提供了兩個歷史的系譜(genealogy)來講他的故事。一個系譜給出教會和戰爭的關係,另一個系譜列出教會和性別的關係,讓讀者自己去鑑查,從最早的基督教成為國教開始,到啟蒙時代的歐洲,再花不少筆墨寫美國歷史,包括作者自己參加過的越南戰爭等等,說明教會無數次地讓自己背離了拿撒勒人耶穌的教導。

所以,對於基督徒來說,特別是西方的基督徒,特別是西方的白人基督徒男人,這是一種集體的自傳,是很不美好、但必須面對的自傳,因為所暴露出來的價值觀到現在,還在繼續決定人如何去生活。

歷史上,不用說盡人皆知、令人難堪的十字軍東征,歐洲15世紀至18世紀風行一時的獵殺「女巫」既殘忍、又下流,我們大多沒有聽說過--那時暗中誣告一個女人是女巫,置她於死地非常容易,不必核實,抓來嚴刑逼供就行,不能說不是男性暴力的一種,禍首也是教會!(英國牛津大學的歷史教授Lyndal Roper寫的Witch Craze這本書已被翻成中文。)

書中問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有的回答了,是男權社會中扭曲的性觀,許多沒有回答,值得反思。色情和暴力的關係恐怕從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教會(羅馬大公教會和宗教改革後的新教都一樣)除了認罪,恐怕沒有別的公義可言。

Roper教授閱讀她所能找到的審問女巫紀錄,以為裡面主要是承認和魔鬼性交,或參加撒旦的儀式之類,那些的確有,但根本不是主要的。她驚訝地發現那些「女巫」被審問,主要圍繞著不生孩子,沒有奶了,嬰孩生病或死亡,或她們坐月子的房間等等,至於喜愛肉體的樂趣之類的罪過,連問都不問。--搞不好那些「獵殺女巫」的行動都是出於迷信懼怕甚麼的心理吧?

也許Goff說對了,好戰和恨惡女人就是同一種動力的兩個方面。

Sunday, October 4, 2015

白大褂儀式:學生的誓言

美國不少和醫學有關的專科學院,都在新生入學時舉行一個宣誓儀式。除了受勉勵,要宣誓持守醫德,還發一件白大掛,比執業醫生穿的白大掛要短,上面有學生名字,表明是擔有光榮責任的學生。所以,這個儀式也叫作白大褂儀式。

今年小女兒剛剛進入一所視光學院受訓,我和先生都去參加她的白大褂儀式。我覺得新生的誓言很基本,也很重要,表明了美國醫學界服務社會的高尚理念。下面我把他們宣讀的誓言翻譯過來。

經過充分思考,我自願地、鄭重地保證:

我必認真、專心地從事驗光技藝和科學的學習,以致最終能夠盡我的最大能力執業。

我必以身作則,堅持和提倡我所選專業的最高標準、道德、和高尚理想,並要努力維護和榮耀這一驗光醫生的學位。

我必帶著關注、愛心,並尊重應有的人權,對前來尋醫者提供專業的護理。

我必把治療和照顧患者置於尋求私利之上,竭力不使任何人缺乏適當照顧。

患者交付給我的所有私密資料,我必當作有幸保存。

我必充分誠實地勸告我所照顧的一切患者,努力恢復、維持和加強他們的視力和身體保健。
(很重要的醫德,每治好一位就少一位患者!)

我必持續不斷地努力擴展知識和技巧,讓我的患者受益於最新的有效視力保健技術。

為了患者的好處,也為了人類知識和福利的進步,我必真誠無私地和其他同學、其他的專業人員分享信息。

我作為一個人類公民,也作為一個視光學生,我必盡我的最大努力來服務我的社區、我的國家。

我在此認真委身,必堅定履行這一誓約和義務。


中國的醫生現在狀況如何我不敢說,社會似乎敬重他們不夠,但20年前大多也很有責任感。

Thursday, October 1, 2015

血月與末世預言

今年中秋恰巧是「超級月亮」、月全食、和血月同時發生,大家都駕車到空曠處去看月出,可惜天邊有一大片云擋住,只好失望而歸。後來我只看到從云後出現的大月亮,已進入偏食,很快地跨過天空,在上方成為滿月。

可能是因為「血月」的發生(現在能夠計算出現的準確時間和觀看到的地區),有人預言2015年10月是世界末日,或者有甚麼大災難要發生。為甚麼呢?因為聖經好幾次提到月亮變紅,這兩年間一共要發生四次血月,又恰巧落在猶太人的假日。

啟示錄六章,拔摩島的約翰在異像中看見血月,舊約先知約珥也提到,「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人們會看見血月。約珥的話在五旬節被彼得引述,來說明方言現象,是因為末世已經開始臨到了。

把啟示錄當作對未來事情的預言,這是幾種解釋中的一個途徑,也叫作千禧年主義的解釋。有不少人寫小說、編電影,在基要派的信徒中市場很大,我自己有一段時間也滿相信的。但現在看看,千禧年主義的神學不是沒有問題。

為甚麼說這是迷惑人,Benjamin L. Corey總結了好幾條理由。在此分享,你自己判斷他說的是否也有一些道理。

首先,千禧年主義的解釋,無論是「災前被提」還是「災後被提」,不是把啟示錄當作寫給第一世紀小亞細亞七個教會的安慰勉勵信件,而是當作寫給我們現代人的。其中反覆說,日子近了,「我必快來」等等,現在的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仍然是個問題。

其次,主後70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羅馬帝國毀掉,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就是末日來臨一樣的大事。考慮到啟示錄中許多象徵性語言,怎知月亮變紅不是用來形容當時人害怕的心情?所以啟示錄中的異象恐怕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實現。

第三,耶穌在馬太廿四章提到的末日預兆,聖殿「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不被拆毀」等等,顯然是指聖殿被毀事件的預兆,所以未必是給我們的預兆。當然,堅持千禧年主義的人認為,預言可以雙重應驗,所以約翰的異象仍然可以解釋未來,主耶穌畢竟還沒有再來嘛。

另外,千禧年主義的解釋大多把現在的以色列國和聖經中的以色列當作一碼事,這卻可以劃個問號。最後,根據星象計算未來是否好像占星術?用某種超自然的方法來想方設法預見未來,上帝喜悅我們如此做,或是會認為可憎呢?

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關於教宗的問答

本文譯自patheos論壇廣場的文章:FAQ—The Pope in America
  1. 教宗是甚麼人?教宗的英文Pope是從拉丁文「父親」來的。這是一個從聖彼得承傳下來的羅馬大公教會(中文翻為天主教會)的領袖職位,是羅馬的大主教。
  2. 教宗一共傳了多少代了?如果聖彼得是第一位教宗,那麼方濟各教宗是第266位教宗。
  3. 梵諦岡聖彼得大殿
  4. 聖彼得真的是教宗嗎?天主教會從何時開始稱他為教宗的?彼得名字原是西門,但耶穌給他取名彼得(希臘文「石頭」),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石頭上」。這話的拉丁文就刻在梵諦岡聖彼得大殿拱牆上。「教宗」是後來的世代人們才用來稱呼羅馬大公教會主教的。
  5. 耶穌是以色列人,為甚麼教宗在羅馬?傳說是彼得把耶穌的福音傳到羅馬,當時是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區。以色列、中東、北非、和現代歐洲的絕大部分地區那時都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彼得在羅馬殉道,就葬在聖彼得大殿的祭壇下面。
  6. 教宗如何挑選他們的名號?初期的教宗都保留他們自己的名字。後來的教宗或者繼承前面一位教宗的名號,表示從其得到啟示源頭,或選歷史上一位聖徒。方濟各教宗來自阿根廷,他選擇十三世紀Assisi的聖方濟各,表示對他的敬意。
  7. 教宗無謬誤嗎?不,方濟各教宗說「連教宗也會犯錯」。問這個問題反映出對papal infallibility教義的誤解。那個教義是指歷史上,當教宗代表教會傳統發言時,他真正代表了教會的教導。
  8. 為甚麼教宗所到之處,人們都那麼關注?因為第一,他是國家元首。梵諦岡儘管是在羅馬城內,仍然是一個獨特的國家。第二,他是世界七分之一人口的屬靈領袖。住在美國的天主教徒只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4%。第三,他傾向於引起注意,今年一月在菲律賓,教宗的戶外彌撒有大約600萬人參加。
  9. 平常人應該如何稱呼教宗?見面稱Your holiness。書面一般稱the Holy Father,或Pope Francis(方濟各教宗)。準確一些說,他是羅馬教廷的領袖,說「梵諦岡」就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10. 方濟各教宗在美國講英文嗎?他的母語是西班牙語,他能夠講流利的義大利語,而英語是有限的。所以他可能講西班牙話夾帶一些英語。
  11. 方濟各教宗有所喜愛的球隊嗎?他喜愛足球,是阿根廷的San Lorenzo球隊的球迷。
  12. 教宗參與社交網絡嗎?有,他使用推特網,注冊名是@pontifex,拉丁文意思是「建橋者」--這是教宗的一個古代頭銜。

Friday, September 25, 2015

猶太人的以斯帖喜劇

根據Jewish Study Bible對以斯帖記的介紹,猶太人的普珥節是個狂歡式的節日:人們穿滑稽可笑的衣服,組織化裝舞會,大吃大喝,模仿以斯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這個節日原來不是我以為的那麼嚴肅,乃是個滑稽取樂的日子--它絕不會落在安息日敬拜祈禱的日子。根據以斯帖九章,他們也在這時節彼此贈送禮物,以及送禮物給窮人。

以斯帖列在猶太人聖經的「聖卷」部份,是當作傳說/故事(tale)的,猶太人每年的普珥節必讀,因為這故事說了普珥節的來歷。猶太人的Talmud鼓勵人在這節日喝醉,以致舌頭打結,講不清「哈曼受咒詛」和「末底改蒙福」才有趣,--因為希伯來文的「受咒詛」和「蒙福」發音相近。

所以JSB建議把以斯帖當作喜劇來讀,而他們的拉比註釋書Midrash也在這裡那裡穿插了不少荒謬的情節,凸顯出以斯帖記的滑稽鬧劇效果。根據Midrash的解釋,亞哈隨魯王叫瓦提實頭戴王后的冠冕,不穿別的東西出來,也就是吩咐她赤裸示眾,難怪她不從。

為了王的一夜「情」,候選王后的女子們住在某種閨房,用12個月來潔淨身體和香身,這純屬故事的誇張,是很不實際的荒唐事。第6章和7章中哈曼和王之間的誤會是故事高潮,這引起捧腹大笑。還有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邊行走,打聽以斯帖平安不平安,以斯帖怎麼可能隱瞞自己的猶太籍貫呢?

其它不可能的事還包括:猶太民族的人數那麼少,最後怎麼可能殺75,000敵人呢?哈曼為末底改製作的大木架竟有5層樓高,太誇張了。

JSB還指出,以斯帖中所有的人物描寫都用了諷刺手法:亞哈隨魯王是個丑角,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不知怎樣才好,全看他的臣僕要如何,想都不想就把權柄拱手讓給別人。哈曼是個情緒很不穩定的自大狂,一天到晚只關心榮耀自己和羞辱仇敵。甚至英雄人物末底改和以斯帖,看起來也是沒有深度和不切實際。所以,你最好不要把這卷書當作歷史,把它作為喜劇就沒有問題。

劇中用的波斯宮廷背景是真的,卷中也有一些波斯字,但這件事大概是虛構的。JSB說,我們不知道歷史上有哪位波斯王中娶猶太人王后的,而且各位波斯王對於少數民族相當寬容,准許他們自治,允許被擄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搞建設,就是那段時期。無論是MT版本的亞哈隨魯王還是LXX版本的亞達薛西王,都不太可能同意發詔命滅絕猶太人口。

據說在波斯時期有不少希臘故事都是類似的題材:朝臣相爭啦,美女救百姓啦,某個古民族世仇啦,掩藏的身分啦,善的力量勝過惡的力量啦等等,把宮廷故事編成滑稽劇也很常見。Kugel博士總結說:

以斯帖記描寫了一個有些滑稽、但也不完全是幻想的波斯皇帝,一天到晚喝酒玩樂、享受無數的閨女。這人還有睡不著覺的時候,竟會叫僕人去找朝廷的歷史來讀給他聽,不知是否因為內容沉悶就可起到催眠作用?這人很容易被臣僕操縱,因為他們個個都比他精明,至少比他清醒。多虧這位皇帝這麼昏庸,女英雄主角以斯帖才有能力把猶太人社群從大壞蛋哈曼的手裡救出來。

JSB討論了這卷書沒有提到神,也沒有禱告,沒有描寫猶太人的飲食禁忌和端莊的傳統文化,以及不與異族通婚的律法要求等等問題。關於以斯帖嫁給非猶太人,拉比們怎麼解釋呢?說她在王的床上是完全被動的,或者實際上根本沒有圓房!還說她其實和但以理一樣,是要求並得到了潔淨的食物的--但這些情節不在聖經中。

MT希伯來版本的以斯帖記有禁食、但沒有禱告,LXX希臘版本中有禱告,也有提到神,格調完全和MT不同。我們不知道是LXX添加了宗教內容,還是MT故意為達到滑稽效果而改編、刪除了這些。考慮到有些情節滑稽到幾近淫蕩,也許不提宗教倒好,免得顯得不正經吧。

若說以斯帖記還有嚴肅的一面,那就是它是給散居外邦的猶太人寫的,起到了倡導民族意識和團結猶太人的作用。故事中除了提到猶大王耶哥尼雅被擄(二章),沒有提以色列的土地或聖殿。故事描寫了散居猶太人固有的困難,作為少數族裔,容易受到政治勢力和政府詔書的壓迫,缺乏自治權,靠外國王朝的恩惠和自己領袖的智慧度日,等等。

JSB的學者估計以斯帖記寫於主前四世紀,大概是波斯帝國末期或希臘帝國初期的作品。在這之前有另一個版本的末底改、以斯帖、哈曼傳說,也是講普珥節來歷,情節不同。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15

藥品為甚麼這麼貴?

病人急需,資本家要賺錢,價格就上去了。你嫌貴就別買,可是不買不行,你除了乖乖掏錢,毫無辦法!美國有甚麼法律規定資本家牟取利潤限定在幾成嗎?似乎沒有。

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ticals)最近決定把剛買下的某救命藥品的價格提高為製作成本的4000多倍,接受採訪時還大言不慚地說這是「利他主義」的決定,不是貪婪。引起轟動的是:Daraprim並非新藥,而是六十幾年前就研發出來的。圖靈的創辦人和首席執行官Shkreli卻說,這藥賣$13.50一粒不賺錢,要把價格提到$750一粒!

記者把公司的銷售紀錄找出來看,2010年這藥的總銷售額是$66.7萬美金,到2014年,總銷售已達9.9百萬美金,可能主要是行銷和供求的增長,因為發現愛滋病患者特別容易感染這種瘧疾。為甚麼Shkreli說這是「利他」呢?Shkreli說是價格增加帶來的利潤可以用來研發其它副作用比較小的藥品。

沒有人服氣,Daraprim的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再說你也不該讓消費者擔負全部的研發費用。圖靈恐怕不是唯一如此提高舊藥品價格的公司,因為這類的問題已經引起國會的注意了。新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Clinton夫人說要想辦法治理這個問題,她一定得人心。另外一家製藥公司收買了一種肺結核藥品的產權,正打算大幅度提高藥價,現在見勢不妙,趕快撤銷了。

美國人都感到藥價飛漲是醫療保健體系的最大問題,需要有政策來對付。那些參選的政客若有好辦法,一定受擁戴。另外,有關的宣傳揭露也會促進改革。公司如果不營利當然就不會有人去生產,但乘人之危、猛撈一把的不道德做法肯定需要受到轄治。我覺得教會也許應該多參與這類促進社會公義和改革的調查和活動,為大眾謀福利。難道主耶穌不關心民眾遇到的這類壓榨嗎?

Sunday, September 20, 2015

作個安全可靠的朋友

基督徒有時候談「愛」談得多了,其實反而不知所云。原則上我們都知道應該愛人如己,可是遇到不合咱們心中規範的事,很多人除了會批評指責,不懂怎樣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可能以為誠懇指出問題,或給別人講解如何「得救」,免得他/她將來下地獄,就是最大的愛心了,不關心如何恆久支持人家的現實生活,或如何改善人家的困難環境。

最實際的愛心是作個安全可靠的朋友,建立和珍惜一份長久的關係。怎樣的朋友叫作「安全可靠」呢?有一位宣教士提出下面幾條,他代表了為主做工的人,我很贊成,為主做工的人最需要安全可靠的朋友:

安全:你可以告訴這人未加潤飾的事實,他不至於出去把你們私下的談話內容未經你的允許就告訴別人。當然,除非你是快要傷害到自己或別人性命了,那他有法律義務揭示出來,或者你有甚麼不悔改的罪是教會應該出面懲處的,他會看重和保護你的面子。我們都需要如此的愛。

無管轄:這人不是你的上司,或直接報告你的上級領導。這樣,在你分享自己的需要、沮喪、軟弱、缺點時,就不至於丟飯碗或失去某個職位。這是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保持聯絡:你願意每周聯絡一次,或隔周、每月聯絡一次?要相對確定下來。這樣你就不至於「沒事」就不聯絡,或感覺「很糟」就不聯絡,或好像總是要「找人」傾談。現在通訊方便,按兩人方便的時間和聯絡方式通話就好。

問長問短:這人不只是很皮毛地和你寒暄,乃是根據對你的了解來問寒問暖。他記得你過去的掙扎和喜悅,了解你的情緒可能會為怎樣的事高或低。你當然也需要對這位朋友的生命有同樣的關注,但他應該了解到你更需要他的支持。

見面或聽音:若不方便見面,可採用視頻通話或電話傾談。電郵常常表達得不夠充分,因為不太看得出表情、動作、或情緒。

為你禱告:這人知道你的心思、情感,和你所經歷的實際,願意把你的需要帶到神面前。我發現有些人覺得非基督徒朋友中似乎更容易找到上述無條件接納和關心的人,但在禱告這一點上,非基督徒恐怕就無能為力了,因為他不信禱告的功效。

反過來,考慮作一、兩個人安全可靠的朋友,你必須覺得這對你也很重要,或者是很有價值的付出。最重要的價值是學習愛心關懷,操練基督徒信仰的最好途徑。沒有誰不希望有如此安全可靠朋友的,但你只需要關注一兩個人,或被一個人關注就好。這樣的關係也不必是終生固定的,時常評估,自動調整更換,容許自己在不同時期幫助不同的人,或接受不同人的幫助,很重要!

Friday, September 18, 2015

末底改和以斯帖的禱告

我們教會的一個婦女查經小組這期選擇查考以斯帖記。這卷書在舊約中很特別,恐怕是因為裡面一次都沒有提到神。但我們看的版本是從希伯來文本翻譯過來的,你若讀東正教的希臘文聖經就不同了。今天從網上找到七十士譯本的英文翻譯,決定把其中多出來的幾部份翻成中文,你讀一讀。也許,LXX版本的以斯帖更應該收在「西正教」的聖經正典中--裡面不僅提到主神(即耶和華神),還有熱切的禱告。(聲明:我的英中翻譯絕不可能無誤。)

第一章前面多出來一大段:亞達薛西(Artaxerxes)一世作王第二年,尼散月初一,住在蘇珊城的便雅憫支派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在王宮服侍的末底改,見了一個異像。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從耶路撒冷擄去時,末底改也在其中。

下面是他的夢:看哪,有說話的聲音和大響聲,打雷和地震,地上有喧嘩。看哪,兩條大蛇出來準備要爭鬥。牠們發出大響聲,於是列國都預備好要打仗,要攻打那公義的國。看哪,一個黑暗的日子,有大患難和悲哀,影響到地上都騷動。所有公義國的民都不安,懼怕那將要臨到的痛苦,他們都要死了,就呼求神:從他們的呼喊中好像有大河出來,那河是從一個許多水的小泉流出來,有太陽和亮光升起來,把卑微的高舉,使被吞吃的成為尊貴人。

末底改看見這異像和神所要做的,就醒來,把這事存在心裡,晝夜思索,要用各種方法明白這夢。末底改靜臥在王宮,和王的守門太監哥辟探、提列在一起。他聽見二人的惱恨和謀劃,知道他們要下手害亞達薛西王,就報告了王。王究查了兩個守門的,他們承認了,於是殺了。王將這些事寫於記念冊上,末底改也寫了這件事。王下令末底改看守王宮,又為此贈他禮物。但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在王的眼裡看為尊大,他為那兩個守門的被殺,極力想害末底改和他的族人。


接下來就和希伯來版本第一章的內容差不多了,只是細節有些不同:不是關於亞哈隨魯王(希臘名是薛西王一世)的故事,乃是他後面的另外一位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的故事:

1 以下的事發生在亞達薛西王時期,--(這位亞達薛西王從印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 2 在那些日子,亞達薛西王在蘇珊城坐在寶座上, 3 在位第三年,為他的臣僕、各國首領、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各省的總督設擺筵席。 4 之後在180天中,給他們看國中的財富、豐富的榮耀。當婚宴的日子滿了,王就為城中的客人設擺筵席六日,…

故事進行到第四章末尾,末底改已經勸服以斯帖進去見王,並按以斯帖的吩咐,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禁食禱告。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接下去有一大段末底改本人和以斯帖的禱告:

於是末底改尋求主,記念主一切的善工,說,治理萬有的主神啊,你的能力大於一切,無人能夠抵擋你拯救以色列的心意。因為你創造了天地和天下所有的奇妙受造之物,你主宰一切,無人能夠攔阻。你無所不知,主啊,你知道我如此行不是因為驕傲不遜,不是因為喜愛榮耀而拒絕臣服高傲的哈曼,為了以色列的平安,我願意親他的腳掌。但我如此行(不跪拜哈曼),是不要將人的榮耀放在神的榮耀之上:除你是我的主,我不跪拜任何人,我如此行不是出於自大。現在,主神我的王,亞伯拉罕的神啊,救救你的百姓,因為我們的敵人尋求要毀滅我們,他們想要吞滅你從亙古的產業。不要不顧你獨特的民,就是你親自從埃及救贖出來的,求你垂聽我們的禱告,施恩給你的產業,把我們的悲哀化為喜樂,主啊,我們就可以活著稱頌你的名。主啊,求你不要(容仇敵)全然毀滅讚美你的口。

全以色列竭聲哭叫,因為死亡就在他們眼前。以斯帖王后為求庇護奔忙主前,如同在死的痛苦中。她脫下華麗的妝飾,穿上痛苦和哀痛的服裝,不抹昂貴的香品,卻在頭上撒灰倒糞,大大降低身段,除下喜慶的服飾,披散了頭髮。

她尋求主以色列的神說:我的主啊,只有你是我們的王,求你幫助我,因為我極其窮乏,除你以外無人幫助我,我面臨危險。我從一出生就在我親屬的支派中聽說了,主你從列國中揀選了以色列,帶領我們的祖宗離開他們的父家,去得一份永久的產業,並且你建造他們,正如你所說的。現在我們得罪了你,你把我們交在我們敵人的手裡,因為我們尊他們的神為大。主啊,你是公義的。但現在我們受苦作他們的奴隸還不夠,他們還要拜偶像(laid their hands on the hands of their idols),為要廢掉你口中的誡律,全然毀滅你的產業(以色列),令他們住口不頌讚你,熄滅你聖殿和祭壇的榮耀,卻開外邦人的口讚美虛無的偶像,永遠稱羨人間的君王。

主啊,不要向他們放下你手中的權杖,不要讓他們嘲笑我們的跌倒。治理萬有的諸神之王啊,願他們中自己的計謀,他想害我們,願他自己作(受害的)榜樣。求你把順暢的話語放在我口中,讓我在獅子王面前說話時,把他的心轉為恨那和我們爭鬥的人,全然毀滅那他所贊同的人,卻以你的手釋放我們,幫助我這窮困的人。我沒有別人可求,只有主。你知道一切,知道我厭惡冒犯(神)榮耀的人,痛恨未受割禮之人的臥榻,和每個陌生人。你知我必憎惡我的驕傲,就是在我榮耀的日子戴在頭上的,我憎惡它如同月經布,在我安靜(禱告)的日子決不戴它。你的使女沒有與哈曼同桌吃過飯,我沒有尊赴過王的筵席,也沒有喝過奠祭的酒,我的使女到今天也沒有因我得王后的位而歡喜,主啊,亞伯拉罕的神,我只在你面前歡欣。權能掌管一切的神啊,求你垂聽我急切的聲音,解救我脫離那策劃災禍人的手,免去我的懼怕。


接下去第五章,以斯帖見王的時候,故事情節和希伯來版本不同:懼怕佔據了以斯帖的心,她暈眩了,王起初是憤怒的的,但改變了心意成為憐愛,說出安慰的話,在故事的結尾,猶太人殺了恨他們的300人,不是希伯來版本的75,000人,而且末底改回顧他的夢:

末底改說:神做了這些事,因為我記得曾作過的關乎這件事的夢,沒有一點不應驗的。有一個小泉成為河,有光、太陽、和許多水。這河就是以斯帖,就是王所娶、成為王后的以斯帖;兩條大蛇就是我和哈曼;列國就是各處那些起來要毀滅猶太人之名的人...

你可以自己去看七十士譯本的線上英譯本以斯帖。

Tuesday, September 15, 2015

從雅歌談聖經的「作者原意」

雅歌又稱是「所羅門之歌」,傳統上認為是所羅門王寫的。在談作者原意之前,最好先看看作者究竟是不是所羅門。除了標題,卷中兩次提到所羅門:

第三章是女主角唱歌,提到所羅門王迎親的轎子。但所羅門所迎的對象似乎並不是這位女主角,因為她說「錫安的眾女子啊,你們出去觀看所羅門王!頭戴冠冕…」而且他乘坐的華轎中,鋪著耶路撒冷「眾女子」的愛情,這和全卷所歌頌的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並不相干。

第八章有男主角唱歌時提到所羅門有一葡萄園,他要拿1000舍客勒銀子雇人管理。這位新郎似乎將自己和所羅門王比較,很滿意地說:「我自己的葡萄園卻在我面前。所羅門哪,一千舍客勒歸你吧…」--這不像是所羅門王自己寫的吧?

Kugel博士指出,雅歌並不屬於智慧文學,所唱的愛情也不是輕描淡寫的抽象愛情。這對男女的愛情生活顯然比「耶路撒冷的眾女子」精彩多了。那些女子見到所羅門的華麗儀仗就驚嘆無比,其實有甚麼好羨慕的?擁有真正的愛情才是生活最重要的。現代聖經學者都認為這卷書是傳統的、典型的古埃及情歌文學體裁。也許是給人婚禮時詠唱的?但卷中並沒有提到即將舉行的婚禮或筵席等等。

這首詩收在聖卷部份很好,我覺得恰好補足了聖經人物愛情生活全無描寫的缺陷。前次我仔細看了掃羅的女兒米甲愛大衛的故事,發現那最多算是米甲個人的愛情悲劇。如果男女的情愛是生活的一部份,聖經又是生活大全,那應該包括雅歌。

但對於選擇這書卷收錄在聖經的人來說,這詩歌可不是單單是描寫性愛。從初期教會開始,它就被寓意化地用來描寫神和祂百姓之間的愛。比如其中不乏「我尋找他、竟尋不見,我呼叫他,他卻不回答」之類,情形不是很像許多禱告嗎?教會中的常有專講解這卷書的主日學,我有點好奇,不知那些露骨描寫性愛和身體部位的句子他們怎樣處理—那些句子與神是甚麼關係?

這就提出一個重要問題:這卷書之所以成為聖經,未必是因為作者原意得到了準確理解。也許作者原意有時沒有那麼重要?Kugel博士打了個比方,紐約的兩座世界貿易大廈,有人去拍照,原意是取其雄壯自豪的市景。但911以後,美國人看見這兩座大廈的景像,心中就有完全不同的聯想和回憶,意義完全改變了,是原作者從未想過的。你能說後來的人對照片的理解不正確嗎?

我猜想,假如摩西或別的甚麼人,從中東神話取材,按啟示編寫了創造的故事,來說明以色列的神是宇宙之主,超越和掌管祂所創造的太陽、月亮、及萬有,包括巨大的海獸和人,因而超越中東諸神,這信息口傳下來,不需要照顧那些中東神話的原意吧?猶太人讀雅歌也一樣,他們作寓意化的解釋和教導,卻從來不認為這種理解就是雅歌的原始作者的原意。慢慢地,聖經雅歌的原意就被徹底拋棄了。基督徒繼承了這傳統,寓意化地把這對男女之愛解釋為基督和教會之愛。

除了雅歌,聖經其它書卷也有類似的情況:原始作者的意思被後人理解為不同的東西。比如詩篇中「在你面前敬拜」,作者原意應該是指人來到聖殿中的跪拜,但我們現在因為相信神無處不在,所以讀這樣的話大多不會想到宗教禮儀上的跪拜,而會理解為在各處承認主的名。如果這都算為不正確,現代人何必要讀大衛的詩呢?他在多少世代以前就死了,聖殿也不復存在。

再一個例子,現代基督徒讀亞當夏娃的故事,都會理解為「始祖犯罪」或the Fall,(引起現在世界種種問題,需要神兒子來解救和更新等等。)原初故事的講者和聽者卻未必如此理解,這叫作漸進的啟示,就是從增加的歷史和神學亮光中讀同樣的字句,領會到不同的信息。

如此,起初的作者沒有想到的,後人從其它傳統資源得到了,沒有甚麼不妥。雅歌是很好的例子,聖靈的工作是奇妙的,祂藉著聖經,給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信息。特別是有些文學藝術體裁,了解所謂的「作者原意」,特別不是最後一位作者/編者的「原意」,恐怕就是不太重要。

Sunday, September 13, 2015

教會的傳統詩歌

今天教會唱了這首很熟悉的西方傳統詩歌:Come Sing,O Church,in Joy!從Youtube找到,好像是一個人從某長老會的禮拜場地自錄的。



這是一首十八世紀英國聖公會的老歌,格調很雄偉,最初是為詩篇148篇的讚美詩譜寫的,查理衛斯理作詞時加入了基督救恩的內容:

Rejoice, the Lord is King:
Your Lord and King adore!
Rejoice, give thanks and sing,
And triumph evermore.
Lift up your heart,
Lift up your voice!
Rejoice, again I say, rejoice!...

1990年長老會的一位牧師把它改寫了歌詞,把「審判」和「地獄」的字樣挪去,成為歡喜歌唱上帝同在和基督得勝,以及教會生活的喜樂滿足:

1. Come sing, O church, in joy! Come join, O church, in song!
For Christ the Lord has led us through the ages long!
(副歌)In bold accord, come celebrate the journey now and praise the Lord!

2. Long years have come and gone, And still God reigns supreme,
Empowering us to catch the vision, dream the dream!
(副歌)

3. Let courage be our friend, Let wisdom be our guide,
As we in mission magnify the Crucified!
(副歌)

4. Come sing, O church, in joy! Come join, O church, in song!
For Christ the Lord has triumphed o'er the ages long!
(副歌)

但我所在的長老會以老人和白人居多,他們唱詩似乎唱不出來詩篇中那股歡樂讚美的勁頭,說不出是為甚麼。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15

美國的法院未必公道

2012年,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警察開槍打死了一個赤手空拳的黑人高中學生,次年,法庭判這個警察無罪。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咱不知道,按犯事警察的說法,他受到了威脅。總的說來,這件事引起了全美國對種族衝突問題的關注。

人家肯德基州的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有2004年的民意投票結果為證,75%的人贊成婚姻關係限於一男一女。但是法官另有主張,去年2月有個法官裁決,肯德基州必須接受外州發放的同性婚姻證書有法律效力。這也就罷了,今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以5比4裁決,同性婚姻在所有的州都合法!我就搞不懂,美國法官的權力怎麼會那麼大呢?

我自己兩次和法庭打交道的經歷很不好,所以對於美國的法制體系究竟能給民眾帶來多少公道,絕對不會迷信。特別在這裡簡要地寫出來,給美國的華人作參考。我不知道是否因為我是「少數族裔」,所以明明有理也討不到公正?但作為「外國人」,為些小案子咱也請不起律師,不太明白他們的審理聽案要求,又不太知道他們的法律章程,只能是吃一塹、長一智,說不定有人讀了就會吸取我的教訓!

最讓我耿耿於懷的有一次是被一個賣保險的作了手腳,法庭不為我主持公道。我買過一份人壽保險,據說兼有存款投資的好處。可是我那一年失業,一時失去電腦軟件開發的優厚新水,就無法每月存進去那麼多錢了,但先前已存的幾千美元也拿不出來。後來我父母給我一筆錢,我就決定一次性地放進這份保險帳號,作為投資。2008年,這位賣給我保險的陳朝暉女士上門拜訪,勸我把錢轉交某家投資公司來管理。哪裡會有人白白幫你管呢?當然有費用要從你帳里扣。可陳女士既沒有跟我說明扣費如何計算,又沒有告訴我她自己從這份合同得到多少佣金,只管叫我填了申請表(有的地方還是空白),就幫我遞上去了。

最嚴重的是,有一頁紙必須是我簽字的,她替我簽了!那頁紙本來應該是我聲明從她收到一切的說明文件,並且都聽她解釋明白了。她後來不但沒有補給我一份全部的合同說明文件,而且在幾年後我希望撤銷那份投資管理合同的時候極力拖延了好幾個月。教訓:簽過字的任何文件都需要立即索要一份存檔,我到要求撤銷合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不知道扣費的細則。我要求她的Sunnyvale辦公室再給我一份全部文件,立即發現其中冒名的簽字!

我找Transamerica(泛美集團)抱怨這個人的服務,還有偽造簽名的問題。這麼大個經濟財團,總該有人執法管理吧?嘿,起初Transamerica Financial Advisors(TFA)那個監察官還有回應,收到信息了等等,等我把所有的證據和供詞都遞去之後,就再也不接聽電話和回電郵了,也不問我任何進一步的問題。我只收過一封信,全部都是聽Connie的一不實之詞,說我投訴是因為對投資結果不滿啊等等,完全不理會偽造簽名的問題。我猜想他們的職責是保護金融公司的利益,把這麼能幹、業務表現這麼好的博士agent記一過,是否對Transamerica是個損失呢?

我的直接損失只有幾千美元,於是我決定在加州的小額索賠法院(Small Claim Court)投訴,不信偽造簽名這種事可以不問罪。填寫投訴表時我被到一個問題:你找過仲裁機構(Arbitration)沒有?那時不懂甚麼是仲裁,也不知道金融機構有專門的法律仲裁部門Finra(我應該先要求仲裁的),於是選「No」。

結果,所有的證據清清楚楚,小額索賠法院就是不理會偽造簽名的問題,判Connie不欠我錢,原因?Connie拿了一堆我最初購買保險時的文件給法官看,說是所有手續都健全...但我所投訴的根本不關起初的投保合同,乃是她為第三家投資公司招徠生意時的手續不正當!那位法官似乎根本沒有好好看,現在看來恐怕也是他搞不清商務細則,又因為我沒有先找Finra仲裁。

回想起來,陳女士最初賣給我「人壽保險」的時候,每月保費按我年齡算出來已經很貴了。她說我的投資收益會超過保費的,可我後來找她激活帳號的時候,她沒有告訴我這年齡的保費增加是很快的,所以那所謂多少年之後的投資效益我是完全拿不到的。

後來我就去找Finra仲裁,這次連TFA一起告。TFA換了一位監察官試圖和我調停。最後甚至說願意全額賠償我的直接損失,我幾乎同意撤訴了,但看到文件上寫著說Zhaohui Connie Chen不算承認任何錯誤,我就不肯了。她應該認錯,TFA應該教訓她,這比錢重要吧?不然下次她還用同樣的辦法作生意,偽造簽名。誰知道她替多少人是這麼辦的呢?但這只算是合理懷疑,我拿不出來她對別人如此辦理的證據。

在這之前還有一次是為一張交通罰單:一部小卡車在我後面,後面還跟著一部警車--那個警察完全是因為沒看清楚,以為我違規,就叫我停下來,給我開了一張票。他甚至連事件的地點都寫錯!我決定為自己辯駁(contest),就按照要求到庭,排了聽證日期,仔細畫了圖說明,還找了證人說明我並沒有經過警察所寫的地方,按照安排的日子,和那位證人到庭宣讀了自己預備好的證詞。法官聽了雙方證詞以後,甚麼都沒有問。

我以為自己說明得很清楚,法官聽了證詞、看了資料一定明白是警察出錯。沒想到法官請我們回家,第二天就寄來判詞,判警察無錯!喏,我可以上訴,可是我沒有提前要求聽證錄音,拿甚麼上訴呢?指控法官不公正,口說無憑。不消說,後來上訴結果還是維持了原判。下一次再有任何聽證會,一定事先要求錄音,不能太相信法院!我本來有權利要求錄音,可是法庭另外安排了一個翻譯給我們解釋,她沒提!我英語本來沒有問題,也許自己聽英文說明還好些。嗨!外國人就是吃虧。

Finra允許提訴和被告挑選仲裁人,我還特別挑一位曾經受理這類案的法官。最終,那位仲裁人還是不判我有理。原因?那個小額索賠法院判決後我沒有上訴!我當時沒有上訴,是因為對法院失去信心啦,特別是那位不公正的法官,甚麼過程都仍然要經過他的手,我怎會贏訴呢?我挑選的那位有相關經驗的法官,誰知她是為金融機構開脫有經驗,還是為投資的平民打抱不平有經驗呢!

這兩次的法官剛巧是同一位--Pala Alto的這個法院大概是沒有幾位法官,或是他專管某些類別的民事糾紛?我覺得自己的狀子寫得很清楚,偽造的簽名,證人,或其他證據都在,就是沒有公道!

另外有一次去法庭報到是為勞工糾紛。那年因為沒有領到美國的工作簽證,我只好離開公司。沒想到老闆在我離開之際給我穿小鞋,想要指責我工作「出錯」--那我就要算被開除,不能領取失業保險金。我提出申訴,一個法官聽我講了情況,判我有理,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那次是公司沒有人敢出面和我對質,我自然贏的吧?

Monday, September 7, 2015

藉著基督的復活得救

上週我曾經按照「保羅新觀」重新翻譯整理了羅馬書第五章,發現其中說我們靠著基督的血「稱義」,是說靠著耶穌流血犧牲,我們信的人被上帝接納為祂的子民。又說我們如此與上帝和好之後,要靠著基督的「生」得救。為甚麼不是藉著耶穌的死得救,而是靠著祂的生得救呢?本文要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原來,把第四章的說明跳過去是沒有幫助的,第四章已有詳細的說明。第25節: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或譯:耶穌是由於我們的過犯被出賣了,又為了讓我們被接納為神的百姓而復活了。我認為保羅暗示耶穌即以賽亞所說的偉大僕人,詳細請看以賽亞書53章的偉大僕人為義受苦那一段的解經。)我的理解是,猶太人定耶穌犯了褻瀆神的罪,祂的復活作王卻無可辯駁地向世界證明,祂是神所悅納的兒子,所以耶穌是首先被神稱義的,我們信祂是基督(彌賽亞王)的人和耶穌一同被神接納為兒子。

耶穌若沒有復活,不是基督王,我們都稱不上被神接納或得救,更談不上神的福音有轉變生命的大能。怪不得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三章說耶穌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等等--如果按照「稱義」就是罪得赦免的理解,耶穌根本不需要稱義嘛。

下面看看其它的「稱義」經文,都是指外邦人被神接納為自己百姓。其中當然包括赦罪,但神人立約才是真正的意思。

羅馬書四章參考其它譯本的「新觀重譯」: 2 倘若神是因亞伯拉罕的好行為和他立約,就有可誇的;只是在神面前並無可誇。 3 因為經上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正直」,神要和他立約。 4 做工的得報酬,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 5 惟有不做工,只信神接納不敬虔的(外邦)人為自己的百姓,他的信就使他算為立約有份。 6 正如大衛稱那在(遵守律法的)行為以外被神接納的人是有福的。 7 他(引詩卅二1-2)說:被(神)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8 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9 如此看來,那有福的人,是指受割禮的呢,還是指沒有受割禮的呢?因為我們說:亞伯拉罕信(神)就算為他的正直。 10 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以後呢?還是在他受割禮之前呢?不是在受割禮以後,乃是在受割禮以前。 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受割禮之前的時候因信和神立約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外邦)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立約有份。 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就信之腳蹤去行的人的父。

13 因為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 14 若是屬乎律法的(猶太)人才是後嗣,信就沒有作用,應許也就落空了。 15 因為律法帶來忿怒,沒有律法,就沒有違背律法的事。 16 所以,人成為(亞伯拉罕)後嗣是因著信,為的是按(神的)恩典,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猶太人),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外邦人)。 17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他(亞伯拉罕)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上所有(外邦和猶太)人的父。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保羅要論證的意思很明顯:(未受割禮的)外邦人是有福的,不光他們因信要算為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立約有份的百姓,連(受了割禮、遵行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也要像亞伯拉罕一樣,去相信神的信實守約。神藉著復活的基督實現了祂的應許,外邦人的福遠遠不只是罪得赦免。16節說得最清楚:人成為亞伯拉罕的後嗣是因著信,他解說的正是「因信稱義」!如果亞伯拉罕只是猶太人的「父」,怎麼理解「多國之父」的應許已經實現?保羅反駁的正是那個狹義的「亞伯拉罕後裔僅僅是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他故意說亞伯拉罕相信神叫死人復活,以此說明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作王是多麼重要。

保羅的結論是23-24節:「算為他義」的這句話不是單為亞伯拉罕寫的,也是為我們這些後來得以算為義之人寫的,即我們這些相信神使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人。神算亞伯拉罕為義,並不只是應許他日後進天堂或回到天家(雖然那應該也是包括了的),神算亞伯拉罕為義,更是與他和他的後裔立約,作他們的神。同樣,神算我們這些信耶穌復活作王的人為義,主要不是為了赦罪而赦罪,主要是和我們有了立約的關係,作我們的神。

至於第25節,我想保羅是希望說明彌賽亞王為甚麼被釘了十字架:他就是以賽亞所預言的那位偉大僕人,為義受苦,是(猶太)人把他出賣了,但神卻叫他從死裡復活,表明他並不是受咒詛、遭撇棄的,好像其他那些被羅馬帝國釘了十字架的人!在十字架救恩歷史上,最重要的不是耶穌死了,而是他復活作王了。他若沒有復活,我們就一點都談不上「得救贖」,或經歷任何生命被神翻轉的大能。正如保羅反復強調的: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章)

Friday, September 4, 2015

他們的永恆歸宿握在你手中?

又收到一封募款的信,是一家翻譯聖經的機構寄來的。信首醒目地寫著:「他們的永恆歸宿握在你手中!」

讀了信才知道,原來是要用飛機把聖經送到太平洋某個島嶼國家,一個自然資源豐富、但很貧窮、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需要資金。有宣教士在那裡工作。這對夫婦把新約聖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小飛機把印好的聖經,連同寄給他們的郵包一起送去。

這些翻譯聖經的宣教士值得支持!島上若有其他的宣教士,無論他們在做甚麼,都值得支持。小飛機甚至應該把更多的基督徒帶進去參觀訪問!不過加那個聳人聽聞的標題?沒有必要了。小飛機的工作很重要,但不會決定別人的「永恆歸宿」。或許有些關心「搶救靈魂」的基督徒一看見就會動心,我的頭腦中卻立刻開始畫問號:

你假定沒有讀過聖經的人都會下地獄,有甚麼聖經根據呢?沒有聽見主耶穌說過這個。基督上帝國度的大君王,難道真的不關心世上的公平正義,來召人歸主,單單是為了人日後進天堂?還有,你照哪個版本翻譯?人家一讀你翻譯的聖經,每個字都認識,就會立刻明白其中的教導,知道今天該做甚麼?…

西方的宣教機構,如果胸懷世界,就該虛心向東方教會和亞州人請教。把個人得救/個人搶救的那套神學架構,來對照上帝和祂的百姓群體所立的約,再看看宣教的歷史,記取經驗教訓,宣教才會有比較好的果效吧?甚願上帝藉祂的兒女賜福給世上萬民,不是一套無法證實的理論,乃是真正掃除邪惡,帶來美善,轉變世界的福音。

Thursday, September 3, 2015

社會主義制度內的資本主義?

「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其實是資本主義。在不和外界交流的情況下,你用甚麼標籤都行,可是經濟發展,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按國際市場的規矩來。搞面子活動,聽黨的命令,看上去雖然有點奇怪,還是可以操控一時,但時間久了肯定不行。今年夏天的股市風波,完全看出中國官員不懂經濟規律,在股市風暴中的表現叫人好笑。

之前的房地產過熱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肯定是學了些資本主義的招法。從2014年,據說中央政府就號召大家都買股票,也許是要把大量投在房地產的資金引出來搞生產發展?結果大家紛紛開始買股票。不過一年時間,上海證卷交易所的綜合指數憑空上漲了一倍半,並沒有甚麼經濟發展基礎。

按照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投資的人覺得股市到了巔峰,就要開始賣股收利。賣的股份多於買的股份,股市自然就跌下來。政府卻沒打算叫這麼多人都拋售股票,於是發命,不准大投資戶拋售,以及暫時關閉一些股票的買賣活動等等,政治權威救市,一下子就把資本主義頂替掉了,可是股市還是掉了差不多40%。

荒唐的是,中國開始怪罪那些預言股市表現、和報導實際情況的人,說他們散佈了關於股市即將暴跌的「謠言」:197人遭到拘捕,其中包括一名新聞記者,幾名寫博客的經濟人士,以及多名股市官員。國外報導和嘲笑這些行動,說這好像在懲罰作了準確天氣預報的氣象員,似乎只要他們說天晴、天就會晴似的。

相比之下,在美國,人們永遠可以在電視上、在博客中,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甚麼好,甚麼壞,各種預言和判斷,當然常常有錯。沒有人會為錯誤意見被判坐監獄,他們反倒會被電視台訪談。這次中國卻讓受到拘捕的記者在電視上「認罪」--不負責任地散布未經核實的消息,不得了--羞辱他們和殺雞警猴!

西方記者評論說,如果一個月前,中國的主要問題好像是市場過熱而經濟疲軟,現在的問題好像更大了:國家領導人對經濟失控了。他們長期以來,每個季度都是經濟突飛猛進的捷報,讓西方世界驚訝不已。其實從中國出來的人恐怕都能猜得出來,那些數字搞不好都是虛報--難怪股市終要崩盤。

股市的確有很多不定因素來確定它走高還是走低,但最基本的原則是供求原則。人都要買股票,它的價格就提高了,大家都不要買時,價格就掉下去,總的來說這是不變的定律。中國卻希望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股票照樣增長?正當的方法應該是發展生產和服務,滿足大眾的各種生活需要吧?結果領導人發現發號施令竟然在經濟領域不管用!

中國應該有懂經濟的人搞財政管理和計畫吧?可它的社會主義體制其實容不下搞資本主義所需要的自由。中國甚麼時候願意放棄「外行領導內行」的做法,加強透明的信息溝通和對話,才可能成為真正的「超級大國」。

基督徒從中可以學點甚麼?高等學府的自由開放式聖經研究和教育,很多新興學科的發現,給基要派的信徒很大壓力,把經文的鑑別比較稱為「聖經批判」!可是你一天堅持你的基要主義神學立場,就一天沒有發展的空間和前途。不如調整你的教導,虛心學習其它宗派的長處,對大公教會的神學發展和承傳作出新貢獻。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15

手抄本比較:LXX和MT版本

我們知道,希伯來聖經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被翻譯成希臘文了。最先翻譯的是摩西五經,稱為七十士譯本(LXX),之後其它書卷也逐漸有人翻譯過來。也許我們可以說,馬索拉版本(MT)的舊約各卷尚未完成整理和寫作,其中一部分就被翻成希臘文了。從新約大量引用的LXX經文來看,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和散居各地的初代基督徒,若是操希臘語,讀的都是LXX。

人們一定很早就發現LXX版本和MT版本的許多差別。我曾經對比過耶利米書,LXX版本比較簡略。不算段落次序排列的不同,聽說MT版本比LXX版本長了12%,即多了2700個字!起初人們以為,既然LXX是從希伯來文本翻譯的,我們手上的希伯來文不同,也許翻譯的文士大膽刪去了一些字句,又隨意修改和添加了一些字句?

公元四世紀,羅馬大主教委派耶柔米翻譯一本拉丁文聖經。耶柔米的希臘文非常好,他從LXX譯本著手,對照希伯來聖經,如果兩個版本差異不大,這事豈不是輕而易舉?結果他越翻越覺得應該從希伯來聖經直接翻譯才對,因為他假定聖經最初只有一份原稿,所以斷定LXX是錯的!結果他乾脆到伯利恆去拜師猶太拉比,學習希伯來文的語法和聖經字匯,繼續翻譯。

許多世紀之後,學者們仍然認為LXX的希臘文聖經不正確。直到十九世紀大量的研究,二十世紀又發現死海古卷的大量聖經抄本作對比,其中有LXX所翻譯的原文字句,這才開始修改原先對聖經的假設:聖經的早期抄本中的確有不同的希伯來版本。

有時候,一個字母之差也會是重要的更改。比如創世記38章,雅各在一個渡口和天使摔跤,末了天使對他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這是MT版本。我們都能明白,雅各整夜和天使摔跤,就是與神較力,可天使為甚麼說他也與人較力了?或許天使意思說他和舅舅多年來較力贏了?LXX版本所翻譯的句子只少了一個作連接的字母waw,結果意思就成了:「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較了力,與人你會得勝的。」這一下,天使是在告訴雅各,哥哥以掃帶著400人迎來,不必擔心,會得勝的。想想看,和天使較力都贏,和哥哥較力怎會不贏?

如果一個字母可以造成這麼大的意思上的差別,2700個字對耶利米書的意思會有多少差別?不僅LXX的耶利米書比較短,約伯記也比MT版本短了很多。LXX版本但以理書的4-6章和MT版本的差別很多,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故事也短了一些。猶太人好像一點都不在意聖經諸多抄本有這些差異,昆蘭曠野的修士恭恭敬敬把不同的版本都抄起來。

經文比較鑑別學(Textual Criticism)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興起的聖經研究學科。研究人員決心透過比較所有現存的手抄本,找出經文差異的原因,重構可能的正確原稿。不消說,有些差異顯然是抄漏、抄重複、寫錯、聽錯、或讀錯了行的結果;另一些地方卻顯然是有意的訂正和添加,比如把人名中帶有的「巴力」神名改掉。編寫耶利米書的MT文士顯然決定,把「論及列國的信息」(46-51章)從第25章13節那裡搬到書卷的末尾。

這樣的研究發現對於相信「聖經無誤」的基督徒是很大的衝擊。你要麼封鎖抄本有誤和聖經留下了眾多編寫痕跡的事實,要麼拋棄你的基要主義立場,接受聖經是上帝藉著猶太人和希臘人編寫、抄傳下來的啟示,既反映出人不完美的時代和文化,又「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絕大多數從基要派背景出來的聖經學者選擇了後者,只有少數離開了基督信仰。

初期教會畢竟相信連翻譯都有神的啟示,LXX才是新約作者奉為權威的聖經版本。當耶柔米擅自決定改用希伯來聖經作拉丁文翻譯原本時,奧古斯丁寫信給他,請他仍從LXX翻譯。但奧古斯丁自己讀不通希臘文的LXX,拿耶柔米沒辦法。咱們華人基督徒也有點像奧古斯丁,無論你相信MT抄本的舊約是無誤的,還是LXX所翻譯的某個更早期的抄本是無誤,都要等翻譯聖經、甚至印刷、校勘聖經的人來告訴我們,哪個讀法是無誤的。

Monday, August 31, 2015

羅馬書五章:罪和義的重譯

上周我把羅馬書第三章重譯,參考了「新觀」的理解。也就是說,「稱義」的意思就是被神接納為祂的百姓。如此理解,再來讀第五章,仍然講得通。我發現保羅把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合為一體,稱為「我們」。這些「我們」其實是泛指所有的人。本文仍然參考其它譯本,重譯後的結果如下,供你參考:

1 我們既然(都)因信(耶穌)而被接納為上帝的百姓,(外邦人)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2 又憑著信,得以藉著他進入現在所站的這(作神百姓的)恩典中,並以盼望得神的榮耀為榮。

3 不但如此,我們更以患難為榮;因為知道患難產生忍耐, 4 忍耐產生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品格產生盼望; 5 盼望不至於使我們蒙羞,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6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子為不敬虔的(外邦)人死了。 7 人為正直人死是很少有的;或許有人敢為好人死, 8 惟有基督在人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顯明了。

9 現在,我們既靠著他(贖罪/潔淨)的血被宣告為神的百姓,就更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 10 因為人(未信之前)是(神)仇敵的時候,尚且藉著神兒子的死能與祂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復活)生命得救了。 11 這還不算,我們(信的人)不但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到這(與神)和好(的關係),我們甚至藉著他以神為樂。

12 所以,正如罪是從(亞當)一人進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所有人,因為人人都犯了罪。 13 沒有(摩西)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因為還)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14 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已經作了王,連那些不像亞當那樣犯罪的人,也在死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耶穌)的模型。

15 只是神的恩賜超過(亞當的)過犯:若因(亞當)一人的過犯,眾人就都死了,何況神的(拯救)恩賜,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典,豈不更加倍地臨到眾人嗎? 16 (神的)恩賜也超過一人犯罪就帶來定罪:因為審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賜卻是從許多過犯出來而進入神的約。 17 既然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此作了王,那些受洪恩得以進入聖約的人,豈不更要藉著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

18 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所有人都成為該死;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進入神的百姓群體得生命了。 19 因為一人的悖逆,眾人都成為有罪;照樣,因為一人的順從,眾人也都成為屬神的義人了。

20 有律法本是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21 就如罪是藉著死掌權,照樣,恩典也藉著(接納為)義作王,叫人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進入永生。

今天默想這一段。首先,保羅說我們是因耶穌復活了而得救(10節),不是因為他的死而得救。這和咱們的系統神學剛好唱了反調。藉著神兒子的死與神和好,這容易理解,舊約贖罪獻祭都是為了潔淨,然後人才能夠近前來敬拜。藉著他的復活得救?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其次,保羅將亞當對比耶穌,說亞當是耶穌的「模型」或「預表」,意思二人有類似的地方。怎麼類似呢?我們基督徒大概都應該撓頭,理由如下:

保羅說,罪從亞當一人進入世界,他一個人不聽從神,害所有人都犯了罪,全世界(外邦人和猶太人一樣)都落在死的權下。我想到那個「原罪論」,大概是從這裡來的。不過,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審判是因為亞當一人落到所有人的頭上,為甚麼不讀接下去的後半句話呢?神的救恩禮物,因為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典,加倍地臨到所有人!請你把15-19節再仔細讀三遍,大概就要拋棄原罪論了。

起初沒有摩西律法,犯了罪也不算罪,沒有贖罪禮儀可行。從摩西開始,有了律法,神的百姓可以藉著獻祭來到神面前,是祂白白的恩典,外邦人卻無分。但藉著耶穌基督神國的王的死而復活,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神的約(叫作稱義),成為祂的百姓,得著新的生命,這就是福音。

Saturday, August 29, 2015

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的上帝?

我今天看到有人評論聖經所啟示的上帝。上帝有兩方面的形象:一方面,祂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這是比較晚期的書卷所啟示出來的。另一方面,我們如果看摩西五經、約書亞記、士師記、還有一些詩篇,神不是那樣的。都是啟示,我們沒有必要只接受一方面、拒絕另一方面吧?前次我反思上帝的全知、全能屬性,是因為在耶利米書32章35節,看到上帝說祂「從來沒有想過」人會幹獻嬰孩祭那麼壞的事,有的人表示很不服氣--上帝怎麼會不是全知的呢?

這次讀James Kugel的書,記下他舉的一些聖經例子,證明上帝未必是無所不知、無處不在。

在巴別塔事件中,上帝說「來,我們下去,在那裡混亂他們的語言…」(創11章)。可見上帝說這話的時候不在「下面」,而是在「上面」某地方,大概是在天堂。同樣,在所多瑪、蛾摩拉故事中,上帝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創18章)祂如果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怎麼只聽見聲音,還需要「下去」核實呢?那些主張預定論的大概會說,上帝是預先就知道所多瑪、蛾摩拉的罪惡了,祂「允許」甚至「安排」那些人作惡—臆測得太過分了吧?

另外有些句子也暗示上帝並不是無處不在,比如在伊甸園故事裡,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無處不在還需要行走?祂不光行走,以賽亞說祂還「乘駕快雲」到埃及去(19章)。詩篇中有「祂坐著基路伯飛行」的字樣(18篇),或者「坐車行過曠野」(68篇)。也許我們會把這些詩歌當作某種形容或比喻,但這些字句所要表達的,不是上帝的行動包括了方位移動嗎?可見祂不是無處不在!

不僅亞當吃了禁果躲起來之後,上帝要尋找他,問他「你在哪裡」(創3章),亞伯被他兄弟該隱殺死之後,上帝也問「你兄弟亞伯在哪裡」(創4章)。也許這兩處我們可以當祂是明知故問,但祂要亞伯拉罕獻兒子以撒的事是怎麼回事?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兒子,耶和華就派天使阻止他:「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22章)。」上帝如果早就無所不知,祂還需要試驗亞伯拉罕,看他是否敬畏神嗎?

摩西有一次要求看上帝的榮耀,祂不給他看,原因不是因為「我沒有身體給你看」或「我是無形的,我無處不在」,而是「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結果祂用「手掌」遮擋摩西,經過摩西的時候在他旁邊壓出一個石穴,讓他看見自己的「背後」。Kugel博士說得不錯,祂若能夠「經過」摩西,看來尺寸未必比人大得太多吧?

聖經中多次說人不可以見上帝的面,見到就會死,似乎我們都自動理解為祂是看不見的。但是,「不能看」祂並不等於祂是「無形」的。看見祂就有性命危險,與祂是看不見的,這完全是兩碼事。

你認為如何?上帝未必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的吧?有聖經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