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不是一本教條宣言書,不是宗教律法書,而是一個文集,其中有故事、詩歌、箴言智慧文學、異像異夢的紀錄,反映出歷史的背景、事件、民俗。聖經中的許多故事並不是剛剛發生就寫下來,而是在口傳多年後才有人寫下來。雖然是後寫的,卻不是某個作者發明出來的。與照本宣科的印刷文化不同,口傳文化恐怕不會參考傳統以外的紙上文字。
亞伯拉罕接受神和他立約的時候,希伯來文還沒發明出來。到了摩西時代,仍然未必對神的約有完全的理解。出埃及記說耶和華在石板上寫(刻)了字交給摩西,只怕是象徵性的。摩西代表了最初開始明白神聖之約的人物。
摩西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耶和華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 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但摩西說: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
這段話十足地表明了一個民族試圖理解一個關乎自身的龐大事件,Fred Denbeaux 把摩西時代的拯救比喻為嬰孩受洗,當時並不明白歸屬於主的重大意義,後來經過學習、操練才慢慢明白。希伯來民族從最古時代有詩歌文學留存下來,到發展出軍事戰鬥技巧,大衛所羅門建立起王國,建立起商業貿易,用發明出的文字寫下古老的傳統,若不是上帝幫助,沒有哪個人能夠勝任寫下經書的巨大任務。他們恐怕都會好像摩西,希望上帝打發別人來做這編寫整理傳統的工。
我們從故事中看到,巴別塔的警告從一開始就可以用來警告所羅門:他為自己建造王宮花費大量人工,讓他們輪流服苦,改變了早先各支派的弟兄平等關係,王有了取代上帝的傾向。慈愛公義上帝的百姓群體應該如此?人最初被驅逐離開伊甸園就是因為想要像神一樣,世世代代有人信靠神,有人為自己抓權勢,上帝所揀選的群體如何與列邦不同?這件事不僅在當初口傳時代是個問題,聖經初寫下來是問題,至今仍然是上帝百姓的大問題。
出埃及是希伯來人歷史的中心事件,上帝帶領他們離開為奴之地出來,救贖了他們。但是靠國家權力維持安全,許多人就要失去自由而服苦。摩西五經告誡百姓在上帝面前紀念自己曾經在埃及,從人口稀少到強盛,又從作奴隸、被苦待,到神用神蹟奇事把這群體領出來,可謂以色列人的最早信仰告白(請看申命記廿六章5-8節)。
以色列人在曠野遇到困難,希望回到埃及也是一個歷史的教訓,上帝顯然要人反覆思想。一個蒙召離開奴役,得到敬拜自由的民,必須學會在新的環境不再依賴舊的生活方式,選擇堅持依靠上帝,逐漸成長。
這是一個文學的縮影,不僅是給所羅門時代以色列百姓的借鑑,也是給今天每個基督徒的借鑑。因為我們也被差派,去做超過我們能力和智慧的事;我們也尋求穩定熟悉的老環境,不願冒險跟隨上帝走前途不明的路;我們也要常常決定是否信靠神的愛和眷顧… 看來自由是無法承襲的,每一代人都需要贏取自己的自由。
承認自己受造,信靠造我們的主,這就是敬拜。敬拜主要求我們向祂敞開心懷,和祂保持清白良好的關係,好像孩童一樣的信任,不要堅持非有保障的生活不可,乃在生活中信靠上帝和彼此仁愛,就會越來越像基督的樣式。讓我們繼續寫神的救恩歷史,在我們的群體中見證祂。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Sunday, December 28, 2014
歌曲分享:晨曦破曉
既歡慶過聖嬰誕生,這周的教會崇拜中選唱了這首充滿希望生機的詩歌,很耳熟的優美曲子。從網上找到中文歌詞,不太一樣,但表達出了境界。
破曉的晨曦,充滿了希望,小鳥兒清歌,一曲高唱。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每日的豐富,主恩無量!
新雨淋大地,彩虹飛天上,青草兒得著,滋養生長。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天父的大愛,有熱有光。
我擁有晨曦,我擁有朝陽,運行在伊甸,太初之光!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生命與能力,越久越長。
破曉的晨曦,充滿了希望,小鳥兒清歌,一曲高唱。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每日的豐富,主恩無量!
新雨淋大地,彩虹飛天上,青草兒得著,滋養生長。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天父的大愛,有熱有光。
我擁有晨曦,我擁有朝陽,運行在伊甸,太初之光!
每日要歡欣,每日要頌揚,生命與能力,越久越長。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對未信的先生作見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信主快30年了!最初我先生很抗拒,說你這個學科學的人,理性到哪裡去了?他比我晚出國,剛來就和我一起去教會,那天牧師剛好在講「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那時他英文不好,可能根本沒聽懂牧師在說甚麼,可我還是告訴他了--牧師說夫妻二人不該一個信、一個不信。我先生聽了很反感。
後來我帶他去過至少三、四個基督徒的營會,他在那裏不是和小組長辯論,就是和大會講員辯論。一個牧師告訴我,我先生被那個女醫生講員問到要不要為他禱告,讓他遇到一些事情,他連忙擺手謝絕了。哈哈,並非完全不信!
其實我先生感性十足,他不信才不是因為理性的原因。有一次他遭遇車禍,車子完全報廢,上帝保守他平安無事,只是鼻青臉腫、胸部疼痛。牧師和幾個弟兄姊妹來家裡探望,臨走時問他同意不同意禱告,人家不光同意,而且禱告結束時首先說「阿門」,連聲道謝。
我的兩個孩子都跟著我上教會,我陪孩子到兒童主日學,還參與兒童事工。當我先生發現她倆都很相信的時候,好一陣子就反對我帶孩子到教會。那時我給自己立下原則,決不勉強孩子去教會,但她們想去時我一定帶上她們。孩子們進入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先後自己決定受洗。教會教導她們對主立誓言、守童貞,她們都很聽話,我先生也來參加了那個ceremony,說「有這個比沒有好」。
我在教會中很活躍,牧師長老都喜歡找機會和他談道,可惜他不給人家多少機會,總是敬而遠之,要不就得解釋說他為甚麼不信。據我所知,有人給他說過不信的都下地獄,令他極為反感,成為他最大的理由拒信--他自己的父親已經過世,沒有聽說他信過基督,憑甚麼你們說他現在地獄裡!但他爭辯時從來不和人提這個真實理由。話說回來,這種傳福音的方式是最笨的。我自己信是因為體驗到上帝是愛,不是因為祂把所有不信的人投在地獄而怕了祂!何況聖經中沒有這麼講。也許有人是為此信主或逼別人信,但恐怕是少數。
我先生最大的毛病是脾氣不好。對別人還客氣些,對老婆尤其凶,我後來知道這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幾次他對別人說,不信是因為妻子如此這般,結果有位師母聽說了,還正而八經地來勸我在家裡要有好見證。我聽了只能皺眉,說不是那樣的啊。一天到晚念聖經不做家事?真是抬舉,其實家事都是我做,好像沒有怎麼為干活兒的事吵過吧。
現在年紀大了,還是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吼大叫。昨天早晨為個甚麼事來著,對了,我說那些一包包的台灣早餐糊糊不要買太多,有時減價是因為快到期。先生不同意。我查看了日期,過期還早,這下他就有更多的話來斥責,一來一往,又把他的肺氣炸了,說應該離婚。你猜他哪裡來那麼大火氣?前兩天他買了一股高風險的基金,這兩天別人都漲,那股卻跌。我直截了當地說,你這個性格不合適搞股票投資。甚麼呀,股票跌了就提離婚!
昨晚到一個朋友家作客,又被兩個朋友追問為甚麼還不信,他無話可說,手指著我說,「有她這種基督徒我是不會信的」。「我怎麼了?又找到機會攻擊我啦」?還不錯,立即轉移了話題。後來反問人家說,「我為甚麼必須要信」?嘿,天堂地獄你和他講不通的,我有個好答案:你信了就會快樂一些。我先生表示他不想一天到晚腦子裡只想著上帝,我說,「那麼你現在一天到晚腦子裡在想甚麼?… 我很關心,因為你不快樂」。我先生被問倒了。
另外一位朋友正在讀神學,主人給他出個題目,回答甚麼是「福音」。這位朋友很謙虛,不肯發表甚麼佈道信息。結果兩人議論到罪的問題:大家都需要別人向善,基督教有甚麼特色?傳統的答案是,基督教相信人有個「罪」的問題需要解決,但無論誰恐怕都會感覺到很難和我先生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我接過話題,從廣角簡單介紹了罪: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會向善。但是「罪進入了世界」,意思是甚麼呢?西方基督徒認為世界上種種罪惡存在,是因為人裡面的本性出了問題,東方基督徒卻認為關係不好就是罪。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在人際關係中不用防衛,而且有些防衛相當冒犯。因為罪惡環境也好,因為人有罪性也好,同一個毛病,不同的視角,反正罪入了世界,這個問題需要解決,人才會有自由向善。
我先生肯定聽過人裡面有罪的說法,這是西方教會的傳統宣教切入點。但是東方教會的傳統是加入/住在神百姓的群體中,由歸屬感和價值感導致行為變化,重新按照上帝的新樣來塑造,他恐怕是第一次聽到。...只要大家保持良好的關係,慢慢來。
後來我帶他去過至少三、四個基督徒的營會,他在那裏不是和小組長辯論,就是和大會講員辯論。一個牧師告訴我,我先生被那個女醫生講員問到要不要為他禱告,讓他遇到一些事情,他連忙擺手謝絕了。哈哈,並非完全不信!
其實我先生感性十足,他不信才不是因為理性的原因。有一次他遭遇車禍,車子完全報廢,上帝保守他平安無事,只是鼻青臉腫、胸部疼痛。牧師和幾個弟兄姊妹來家裡探望,臨走時問他同意不同意禱告,人家不光同意,而且禱告結束時首先說「阿門」,連聲道謝。
我的兩個孩子都跟著我上教會,我陪孩子到兒童主日學,還參與兒童事工。當我先生發現她倆都很相信的時候,好一陣子就反對我帶孩子到教會。那時我給自己立下原則,決不勉強孩子去教會,但她們想去時我一定帶上她們。孩子們進入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先後自己決定受洗。教會教導她們對主立誓言、守童貞,她們都很聽話,我先生也來參加了那個ceremony,說「有這個比沒有好」。
我在教會中很活躍,牧師長老都喜歡找機會和他談道,可惜他不給人家多少機會,總是敬而遠之,要不就得解釋說他為甚麼不信。據我所知,有人給他說過不信的都下地獄,令他極為反感,成為他最大的理由拒信--他自己的父親已經過世,沒有聽說他信過基督,憑甚麼你們說他現在地獄裡!但他爭辯時從來不和人提這個真實理由。話說回來,這種傳福音的方式是最笨的。我自己信是因為體驗到上帝是愛,不是因為祂把所有不信的人投在地獄而怕了祂!何況聖經中沒有這麼講。也許有人是為此信主或逼別人信,但恐怕是少數。
我先生最大的毛病是脾氣不好。對別人還客氣些,對老婆尤其凶,我後來知道這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幾次他對別人說,不信是因為妻子如此這般,結果有位師母聽說了,還正而八經地來勸我在家裡要有好見證。我聽了只能皺眉,說不是那樣的啊。一天到晚念聖經不做家事?真是抬舉,其實家事都是我做,好像沒有怎麼為干活兒的事吵過吧。
現在年紀大了,還是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吼大叫。昨天早晨為個甚麼事來著,對了,我說那些一包包的台灣早餐糊糊不要買太多,有時減價是因為快到期。先生不同意。我查看了日期,過期還早,這下他就有更多的話來斥責,一來一往,又把他的肺氣炸了,說應該離婚。你猜他哪裡來那麼大火氣?前兩天他買了一股高風險的基金,這兩天別人都漲,那股卻跌。我直截了當地說,你這個性格不合適搞股票投資。甚麼呀,股票跌了就提離婚!
昨晚到一個朋友家作客,又被兩個朋友追問為甚麼還不信,他無話可說,手指著我說,「有她這種基督徒我是不會信的」。「我怎麼了?又找到機會攻擊我啦」?還不錯,立即轉移了話題。後來反問人家說,「我為甚麼必須要信」?嘿,天堂地獄你和他講不通的,我有個好答案:你信了就會快樂一些。我先生表示他不想一天到晚腦子裡只想著上帝,我說,「那麼你現在一天到晚腦子裡在想甚麼?… 我很關心,因為你不快樂」。我先生被問倒了。
另外一位朋友正在讀神學,主人給他出個題目,回答甚麼是「福音」。這位朋友很謙虛,不肯發表甚麼佈道信息。結果兩人議論到罪的問題:大家都需要別人向善,基督教有甚麼特色?傳統的答案是,基督教相信人有個「罪」的問題需要解決,但無論誰恐怕都會感覺到很難和我先生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我接過話題,從廣角簡單介紹了罪: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會向善。但是「罪進入了世界」,意思是甚麼呢?西方基督徒認為世界上種種罪惡存在,是因為人裡面的本性出了問題,東方基督徒卻認為關係不好就是罪。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在人際關係中不用防衛,而且有些防衛相當冒犯。因為罪惡環境也好,因為人有罪性也好,同一個毛病,不同的視角,反正罪入了世界,這個問題需要解決,人才會有自由向善。
我先生肯定聽過人裡面有罪的說法,這是西方教會的傳統宣教切入點。但是東方教會的傳統是加入/住在神百姓的群體中,由歸屬感和價值感導致行為變化,重新按照上帝的新樣來塑造,他恐怕是第一次聽到。...只要大家保持良好的關係,慢慢來。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十字架上的得勝詩篇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詩廿二27)
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詩篇廿二篇的頭一句,被很多人誤解為父神離棄了他。但耶穌提醒人這篇詩的內容,其中的第24節恰恰說,神沒有向受苦的人掩面。而且到了這一節,詩人說列國的萬族有一天都要來到神面前敬拜。你想耶穌為甚麼要在十字架上讀這篇詩?
有人說,猶太人的人生哲學基本就是敬拜的哲學。一點不錯。
Moen博士說,一旦你意識到,聖經所描述的猶太人信仰並非一個宗教,而是一個敬拜主的生活方式,也許就明白為何利未記是猶太人教育的入門,為甚麼聖殿在猶太思想中最重要。既然以敬拜耶和華為中心,任何妨礙,比如外邦人在他們中間的地位問題,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經歷神。
可是,基督信仰發展起來,我們就傾向於忘記這一點。我們側重赦罪的理念,分析神的屬性,把信仰變得更加哲理化,敬拜的生活方式反倒不那麼重要了。 Heschel拉比指出,對於猶太人來說,相信就是牢記經上所記。
希伯來思想中的靈魂身體不是分開的--理念和行為不分家,所以牢記的經文教導會從行為反映出來。
這句詩告訴我們,敬拜主要是「想念」和「歸順」主,生活中順服主是敬拜的一種形式。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默想日誌2013年11月23日。
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詩篇廿二篇的頭一句,被很多人誤解為父神離棄了他。但耶穌提醒人這篇詩的內容,其中的第24節恰恰說,神沒有向受苦的人掩面。而且到了這一節,詩人說列國的萬族有一天都要來到神面前敬拜。你想耶穌為甚麼要在十字架上讀這篇詩?
有人說,猶太人的人生哲學基本就是敬拜的哲學。一點不錯。
Moen博士說,一旦你意識到,聖經所描述的猶太人信仰並非一個宗教,而是一個敬拜主的生活方式,也許就明白為何利未記是猶太人教育的入門,為甚麼聖殿在猶太思想中最重要。既然以敬拜耶和華為中心,任何妨礙,比如外邦人在他們中間的地位問題,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經歷神。
可是,基督信仰發展起來,我們就傾向於忘記這一點。我們側重赦罪的理念,分析神的屬性,把信仰變得更加哲理化,敬拜的生活方式反倒不那麼重要了。 Heschel拉比指出,對於猶太人來說,相信就是牢記經上所記。
希伯來思想中的靈魂身體不是分開的--理念和行為不分家,所以牢記的經文教導會從行為反映出來。
這句詩告訴我們,敬拜主要是「想念」和「歸順」主,生活中順服主是敬拜的一種形式。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默想日誌2013年11月23日。
Saturday, December 20, 2014
耶穌門徒中的無名文士
思考聖經時代的口傳文化,我現在意識到,新約各卷的作者都是耶穌門徒中的無名文士。
前一次ETS大會討論「聖經無誤」還是「聖經可信」的問題,提出託名寫作的問題。卡森教授堅決說託名就是作假和欺騙,聖經既然是無誤的,其中就沒有托名寫作的書卷。有些學者顯然不同意,認為保羅請別人代筆寫信沒有問題,寫出來的仍然是保羅的思想。再說舊約傳道書的作者,盡管說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連最保守的教授都相信不是所羅門寫的。
考慮到舊約和新約時代都是口傳的文化,文字的目的不是給人閱讀,而是記下講者的信息而已,那麼到底是誰記下來的就不重要了。那個時代沒有印刷和個人版權的問題。
既然口頭文字是由口頭來發表,而書寫的文字未必是為了發表,那麼講演者對聽者就特別重要,因為恐怕多少要根據聽者的情形加一點解釋。在沒有文稿的情況下,講者是靠聽和背記的內容來傳講的。在我們印刷文化中,總是認定印出來的文字最準確可靠,記憶力不可靠,這絕對是最近幾個世紀的觀念,也許現在該放下這個偏見了。說不定是印刷文字讓人的記憶力下降了,因為很多東西不必背記了。
假如耶穌所講的信息由不同的人聽見和背記下來,又傳給他人,那麼遇到會寫字、有時間、認為重要,要把所聽信息寫下來的人恐怕機會稀少。而且當時很可能要寫希伯來文,因耶穌是在猶太人中傳道,不大可能故意吊洋腔。而保羅是最早聽見、見證、和傳講的人之一,他自己固然會寫,但是聽說他視力有問題。找人送信給眾教會恐怕是他的最後手段,實在沒有機會親自前往了才做,因為當時無論是用蒲莎紙還是用皮卷,根據所聽信息寫出文稿是很昂貴的。
在今天的印刷文化中,凡書籍都有版權,稿件是誰寫的很重要,相比之下,在口傳文化中,文士是誰恐怕沒有甚麼重要性。他可以記下來源,也可以不記,看是甚麼文學體裁。作品中的主角故事最重要,從神而來的警誡信息最重要。
回到託名寫作的問題,鑒於上述口傳文化的實際,保羅的門徒替保羅寫信,或彼得的門徒替彼得寫信,準確說來不能說成是託名寫作。我相信早先的基督徒若有版權或專利的概念,他們早就清楚標明新約各卷的作者了,可是他們大多沒有寫下文士的名字。例如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意思是文士從一個叫作馬太的耶穌門徒那裏聽見的福音。
拔摩島的約翰並沒有說自己是作長老或使徒的約翰,如果後來的基督徒傳閱時有誤解,那也算不得是約翰託別人的名吧。
前一次ETS大會討論「聖經無誤」還是「聖經可信」的問題,提出託名寫作的問題。卡森教授堅決說託名就是作假和欺騙,聖經既然是無誤的,其中就沒有托名寫作的書卷。有些學者顯然不同意,認為保羅請別人代筆寫信沒有問題,寫出來的仍然是保羅的思想。再說舊約傳道書的作者,盡管說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連最保守的教授都相信不是所羅門寫的。
考慮到舊約和新約時代都是口傳的文化,文字的目的不是給人閱讀,而是記下講者的信息而已,那麼到底是誰記下來的就不重要了。那個時代沒有印刷和個人版權的問題。
既然口頭文字是由口頭來發表,而書寫的文字未必是為了發表,那麼講演者對聽者就特別重要,因為恐怕多少要根據聽者的情形加一點解釋。在沒有文稿的情況下,講者是靠聽和背記的內容來傳講的。在我們印刷文化中,總是認定印出來的文字最準確可靠,記憶力不可靠,這絕對是最近幾個世紀的觀念,也許現在該放下這個偏見了。說不定是印刷文字讓人的記憶力下降了,因為很多東西不必背記了。
假如耶穌所講的信息由不同的人聽見和背記下來,又傳給他人,那麼遇到會寫字、有時間、認為重要,要把所聽信息寫下來的人恐怕機會稀少。而且當時很可能要寫希伯來文,因耶穌是在猶太人中傳道,不大可能故意吊洋腔。而保羅是最早聽見、見證、和傳講的人之一,他自己固然會寫,但是聽說他視力有問題。找人送信給眾教會恐怕是他的最後手段,實在沒有機會親自前往了才做,因為當時無論是用蒲莎紙還是用皮卷,根據所聽信息寫出文稿是很昂貴的。
在今天的印刷文化中,凡書籍都有版權,稿件是誰寫的很重要,相比之下,在口傳文化中,文士是誰恐怕沒有甚麼重要性。他可以記下來源,也可以不記,看是甚麼文學體裁。作品中的主角故事最重要,從神而來的警誡信息最重要。
回到託名寫作的問題,鑒於上述口傳文化的實際,保羅的門徒替保羅寫信,或彼得的門徒替彼得寫信,準確說來不能說成是託名寫作。我相信早先的基督徒若有版權或專利的概念,他們早就清楚標明新約各卷的作者了,可是他們大多沒有寫下文士的名字。例如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意思是文士從一個叫作馬太的耶穌門徒那裏聽見的福音。
拔摩島的約翰並沒有說自己是作長老或使徒的約翰,如果後來的基督徒傳閱時有誤解,那也算不得是約翰託別人的名吧。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14
見證是教會生活的重要成分
本博客站的標題「Everybody Has A Theology」,中文就是「每日神觀」。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有一套神觀。這套觀念也許是從家裡繼承一部份,被別人影響一部份,再到教會修改一部份。隨著時間、經歷、和學習,我們的神觀,也就是theology,可能會逐漸發展。在理想的情況下,希望每個基督徒都能認識主越來越深,並且彼此作見證,效法基督,互相勉勵進步。
我自己信主是聽很多見證的結果!我信主後也分享許多的見證,凡有體驗的事情,我都忍不住會找機會講給人聽。不過,後來我發現不是所有的教會都有見證可聽。也許是因為沒有給弟兄姊妹安排機會?似乎不是,因為刻意安排見證的時間也不太行。
我有些困惑,大家在一起的時間那麼多,甚至有人同意受洗。如果上帝在生活中是重要的,為甚麼聽不到人見證祂呢?近來讀一本Philip Clayton寫的書,總結了五個在教會中聽不到基督徒作見證的可能原因,在此分享一下。如果你所在的教會沒有甚麼見證的分享,就請檢察一下他說得是否對,或者你能想到這五條以外的其它原因?
1. 這個教會的人不真的相信甚麼,他們來到教會只是因為感到有個義務,或是出於某種習慣,或是為了社交的需要,或者只是對於參加禮拜和唱詩感覺良好。
2. 來到禮拜堂的人有某些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但未必是基督徒獨特的信念和價值觀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也許他們屬於同樣的族裔,有相仿的年齡,類似的經濟狀況、家庭價值觀、或政治理念,是這些共同的東西把他們聯繫在一起。
3. 也許大家都深信基督為我們死而復活,只是感到談起來不太合適。或者他們耽心在人前講多了會顯得太聰明,太熱心,或虛偽等等。
4. 要麼就是那些人不再知道應該信甚麼,也許他們有太多的問題都沒有答案。他們可能非常關心現在如何跟隨耶穌,以及如何對這世界解釋基督徒的觀點,可是他們不再能夠確定,在當今的世界作為一個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比如過去他們以為作基督徒就是有了天堂的門票,免下地獄,順便行點善,那麼現在想想,萬一沒有地獄呢?作一個基督徒意味著甚麼?)
5. 也許以上都不是,只不過在這個教會中,沒有安排任何機會,或小組會沒有鼓勵人歸納自己所真實相信的東西,或討論所關心的問題,也許人們感到太誠實的分享會不安全。恐怕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教會生活更有深度,更得幫助,只不過目前的架構不容他們有自己所渴望的聯結程度和溝通。
如果您是教會的領袖,可以考慮和提議改進教會的環境。您也許更需要謙卑下來,多學習,先改進自己的神觀。
我自己信主是聽很多見證的結果!我信主後也分享許多的見證,凡有體驗的事情,我都忍不住會找機會講給人聽。不過,後來我發現不是所有的教會都有見證可聽。也許是因為沒有給弟兄姊妹安排機會?似乎不是,因為刻意安排見證的時間也不太行。
我有些困惑,大家在一起的時間那麼多,甚至有人同意受洗。如果上帝在生活中是重要的,為甚麼聽不到人見證祂呢?近來讀一本Philip Clayton寫的書,總結了五個在教會中聽不到基督徒作見證的可能原因,在此分享一下。如果你所在的教會沒有甚麼見證的分享,就請檢察一下他說得是否對,或者你能想到這五條以外的其它原因?
1. 這個教會的人不真的相信甚麼,他們來到教會只是因為感到有個義務,或是出於某種習慣,或是為了社交的需要,或者只是對於參加禮拜和唱詩感覺良好。
2. 來到禮拜堂的人有某些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但未必是基督徒獨特的信念和價值觀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也許他們屬於同樣的族裔,有相仿的年齡,類似的經濟狀況、家庭價值觀、或政治理念,是這些共同的東西把他們聯繫在一起。
3. 也許大家都深信基督為我們死而復活,只是感到談起來不太合適。或者他們耽心在人前講多了會顯得太聰明,太熱心,或虛偽等等。
4. 要麼就是那些人不再知道應該信甚麼,也許他們有太多的問題都沒有答案。他們可能非常關心現在如何跟隨耶穌,以及如何對這世界解釋基督徒的觀點,可是他們不再能夠確定,在當今的世界作為一個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比如過去他們以為作基督徒就是有了天堂的門票,免下地獄,順便行點善,那麼現在想想,萬一沒有地獄呢?作一個基督徒意味著甚麼?)
5. 也許以上都不是,只不過在這個教會中,沒有安排任何機會,或小組會沒有鼓勵人歸納自己所真實相信的東西,或討論所關心的問題,也許人們感到太誠實的分享會不安全。恐怕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教會生活更有深度,更得幫助,只不過目前的架構不容他們有自己所渴望的聯結程度和溝通。
如果您是教會的領袖,可以考慮和提議改進教會的環境。您也許更需要謙卑下來,多學習,先改進自己的神觀。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神的道:與人立約的話語
我喜歡把英文中單數的Word of God翻譯為「神的道」,而不是「神的話語」,就是希臘文中的logos那個字。我們教會傳統上都把Word of God理解為聖經,就是因為把logos翻譯成「話語」,於是和聖經上印的話語搞混了。但賴特博士說得不錯,聖經中明明說道成了肉身,而不是說道成了聖經。
聖經中記錄了神的道。這很神奇,因為神的道比希伯來文還古老。歷史考證告訴我們,古體的希伯來文字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字母發展過來的。在有文字紀錄之前,神的道是靠口傳下來的—神如何與亞伯拉罕立約,把一個民族從埃及帶出來等等。很可能是到了所羅門時代,才有人開始用文字把世世代代口傳的摩西五經內容寫下來:上帝和人怎樣交往、立約、拯救…直到「今日」。
申命記五章3節寫著:「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裡存活之人立的」。這話可以理解為摩西在40年礦野末了時對年輕一代以色列人講的,更可以被申命記寫作時代(大約主前7世紀)的聽眾理解為對自己講的。所以神的道說來說去不是別的,就是神和人如何立約的話語,表明神給人的應許,先是借著亞伯拉罕,後是摩西,傳下去到大衛和所羅門王,還有後代的詩歌、故事、箴言智慧文學,先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傳的道,都成為上帝和人溝通的紀錄。
既然立約,所要求於人的只有一樣:相信神是永遠信實的。一切的順從行動都必然是出於這信心。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信任是要冒險的,他們需要近距離觀察、模仿、學習如何去贏取信任和建立信任的關係。神最初和亞伯拉罕立約,今天因為耶穌基督的關係,我們願意的人都成為立約有份的百姓,我們是聖經故事的繼續,因為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神的道可以表示為下圖。
亞伯拉罕這個名字代表了信心之祖,神應許給他土地,又給他無數的後裔,但我們並沒有關於他的時代資料。摩西五經中寫下了這些,傳統上摩西這名字代表了最初收集所有希伯來信心源頭的符號,除了他不可能寫自己死後的那部份,摩西五經中都是以第三人稱來寫摩西事蹟的。
關於如何介紹聖經的權威,賴特博士說得很好,聖經中都是確立神的權威和基督的權威,而聖經基本上是關於神與人交往的故事,本身必須解釋,才知道其中確立(in all it affirms)的是甚麼真理。單單字句都「無誤」,是不能說明聖經權威的。很多慣用語的含意都是超過字面的,只抓住字面來理解就不可能「無誤」。何況如果不遵行其中的教導,比如饒恕接納人好像主耶穌,空喊聖經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我們傾向於用現代文化中的精準觀念來考核聖經所記的事件,不顧聖經當時的口傳文化,結果就衡量出很多我們看來是錯的東西,字句「無誤」就不好用來說明聖經的特徵。比如摩西律法,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環境,你無法用現代某國的律法適用性來說它「無誤」;詩句所表達的細膩情緒或抱怨也不能說是「無誤」;箴言表現出概括的價值觀,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正確,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對;寓言要說明的問題全看講者意圖,很多時候,聖經故事都未必是想要給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或榜樣來效法。如此等等,詳細可參考「無誤論」的探討一文。
總而言之,聖經講述的是關於上帝的故事:祂如何與各時代的人打交道,祂的性情如何,祂欣賞和提倡甚麼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比字句的精準重要多了。
聖經中記錄了神的道。這很神奇,因為神的道比希伯來文還古老。歷史考證告訴我們,古體的希伯來文字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字母發展過來的。在有文字紀錄之前,神的道是靠口傳下來的—神如何與亞伯拉罕立約,把一個民族從埃及帶出來等等。很可能是到了所羅門時代,才有人開始用文字把世世代代口傳的摩西五經內容寫下來:上帝和人怎樣交往、立約、拯救…直到「今日」。
申命記五章3節寫著:「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裡存活之人立的」。這話可以理解為摩西在40年礦野末了時對年輕一代以色列人講的,更可以被申命記寫作時代(大約主前7世紀)的聽眾理解為對自己講的。所以神的道說來說去不是別的,就是神和人如何立約的話語,表明神給人的應許,先是借著亞伯拉罕,後是摩西,傳下去到大衛和所羅門王,還有後代的詩歌、故事、箴言智慧文學,先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傳的道,都成為上帝和人溝通的紀錄。
既然立約,所要求於人的只有一樣:相信神是永遠信實的。一切的順從行動都必然是出於這信心。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信任是要冒險的,他們需要近距離觀察、模仿、學習如何去贏取信任和建立信任的關係。神最初和亞伯拉罕立約,今天因為耶穌基督的關係,我們願意的人都成為立約有份的百姓,我們是聖經故事的繼續,因為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神的道可以表示為下圖。
亞伯拉罕這個名字代表了信心之祖,神應許給他土地,又給他無數的後裔,但我們並沒有關於他的時代資料。摩西五經中寫下了這些,傳統上摩西這名字代表了最初收集所有希伯來信心源頭的符號,除了他不可能寫自己死後的那部份,摩西五經中都是以第三人稱來寫摩西事蹟的。
關於如何介紹聖經的權威,賴特博士說得很好,聖經中都是確立神的權威和基督的權威,而聖經基本上是關於神與人交往的故事,本身必須解釋,才知道其中確立(in all it affirms)的是甚麼真理。單單字句都「無誤」,是不能說明聖經權威的。很多慣用語的含意都是超過字面的,只抓住字面來理解就不可能「無誤」。何況如果不遵行其中的教導,比如饒恕接納人好像主耶穌,空喊聖經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我們傾向於用現代文化中的精準觀念來考核聖經所記的事件,不顧聖經當時的口傳文化,結果就衡量出很多我們看來是錯的東西,字句「無誤」就不好用來說明聖經的特徵。比如摩西律法,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環境,你無法用現代某國的律法適用性來說它「無誤」;詩句所表達的細膩情緒或抱怨也不能說是「無誤」;箴言表現出概括的價值觀,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正確,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對;寓言要說明的問題全看講者意圖,很多時候,聖經故事都未必是想要給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或榜樣來效法。如此等等,詳細可參考「無誤論」的探討一文。
總而言之,聖經講述的是關於上帝的故事:祂如何與各時代的人打交道,祂的性情如何,祂欣賞和提倡甚麼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比字句的精準重要多了。
Friday, December 12, 2014
信靠安息的尊榮
捍衛真理有時,謙和退讓有時。箴言廿章3節: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
遠離紛爭是甚麼意思呢?讓對方打臉?轉身離開?不堅持真理?在紛爭面前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呢?Moen博士解釋說,希伯來字shebet翻譯為「遠離」,可是從字根我們看到它和「安息」shabat有關,也就是在主面前安歇。
我們的文化是個爭輸贏的文化,我必須打敗對手,我必須證明自己正確等等,誰贏誰得好處。但是聖經中的shabat卻是安息在主裡,因祂大有能力,自有公道。我刻意決定放下自己聽憑主,剛好和自己去爭相反。
這世界把尊榮歸給勝利者,但神把尊榮歸給讓祂定奪的人。世上的得勝其實是暫時的,信靠神的安息卻有永恆的結果,獎賞是永遠的,因為只有神是真正的榮耀。
我們必須以爭戰來榮耀神嗎?前幾天我和一位姊妹一起吃飯,遇到一個很奇怪的人。他聽我們的談話知道我們是基督徒,就主動搭話,攻擊基督教是假的,因為基督教的神不能把人的癌治好,而他自吹能治療癌症。我說他對基督教有誤解,這人卻一口咬定他了解得很,絕沒有誤解。對這樣的人你只能說「願上帝賜福給你」,畢竟能治療癌症算是件好事吧,權且當他是真的。
安息就是操練永遠地與主相聯,這不是一時的事情。不住地操練放手,操練安息,操練信任神,你就會發現,走這條生活道路賺取的是神眼裡的尊榮。
另外,箴言用了好幾個字來表達「愚妄」,這句話中的’ewil不僅是沒有品味,還缺德。它一般不是說某人不懂事或不圓滑,也不是說他比較笨,而是說這人要麼忽略神,要麼反對神的道德律,或者兩者皆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相比之下,kesil的愚妄是出於無知,不是故意的。
另外有個字nabal也是愚妄人,大衛遇到過那麼一個拿八,狂妄粗暴,目中無神,箴言告誡我們要遠離這種人。最後一種愚妄人是lets,冷嘲熱諷,好像這樣就顯得高明一些。這樣的人你最好不理睬他。
你如果遇到一個kesil,就知道他道德不正派是出於無知,他需要一點教育。你可以耐心一點,幫助他去掉一點愚昧,因為無知不是個福氣,乃是個危險。但你如果遇到一個’ewil,他懷著惡意,一張口爭辯就不會罷休,你和他爭辯是既沒有尊榮又無用的。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去年的原文默想日誌11月15-16日。
遠離紛爭是甚麼意思呢?讓對方打臉?轉身離開?不堅持真理?在紛爭面前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呢?Moen博士解釋說,希伯來字shebet翻譯為「遠離」,可是從字根我們看到它和「安息」shabat有關,也就是在主面前安歇。
我們的文化是個爭輸贏的文化,我必須打敗對手,我必須證明自己正確等等,誰贏誰得好處。但是聖經中的shabat卻是安息在主裡,因祂大有能力,自有公道。我刻意決定放下自己聽憑主,剛好和自己去爭相反。
這世界把尊榮歸給勝利者,但神把尊榮歸給讓祂定奪的人。世上的得勝其實是暫時的,信靠神的安息卻有永恆的結果,獎賞是永遠的,因為只有神是真正的榮耀。
我們必須以爭戰來榮耀神嗎?前幾天我和一位姊妹一起吃飯,遇到一個很奇怪的人。他聽我們的談話知道我們是基督徒,就主動搭話,攻擊基督教是假的,因為基督教的神不能把人的癌治好,而他自吹能治療癌症。我說他對基督教有誤解,這人卻一口咬定他了解得很,絕沒有誤解。對這樣的人你只能說「願上帝賜福給你」,畢竟能治療癌症算是件好事吧,權且當他是真的。
安息就是操練永遠地與主相聯,這不是一時的事情。不住地操練放手,操練安息,操練信任神,你就會發現,走這條生活道路賺取的是神眼裡的尊榮。
另外,箴言用了好幾個字來表達「愚妄」,這句話中的’ewil不僅是沒有品味,還缺德。它一般不是說某人不懂事或不圓滑,也不是說他比較笨,而是說這人要麼忽略神,要麼反對神的道德律,或者兩者皆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相比之下,kesil的愚妄是出於無知,不是故意的。
另外有個字nabal也是愚妄人,大衛遇到過那麼一個拿八,狂妄粗暴,目中無神,箴言告誡我們要遠離這種人。最後一種愚妄人是lets,冷嘲熱諷,好像這樣就顯得高明一些。這樣的人你最好不理睬他。
你如果遇到一個kesil,就知道他道德不正派是出於無知,他需要一點教育。你可以耐心一點,幫助他去掉一點愚昧,因為無知不是個福氣,乃是個危險。但你如果遇到一個’ewil,他懷著惡意,一張口爭辯就不會罷休,你和他爭辯是既沒有尊榮又無用的。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去年的原文默想日誌11月15-16日。
Tuesday, December 9, 2014
聖徒相通:生者亡者聯結的信念
華人教會不太念《使徒信經》,所以很少聽人解釋。「聖徒相通」是《使徒信經》中宣認的一個信仰重點,年代非常古遠。也許很多信徒以為「聖徒相通」對生活並無實際意義,但事實上,它表達出基督徒的世界觀、教會觀及生命觀,為我們揭示一個超越時空,亡者與生者同在基督裏以愛相聯的團契。
今天和一個朋友談論已經過世的信徒,我們和他們能否在靈裡相通的問題,沒有想到她相信活人和死人是不可能相通的。那麼,信徒死後與主同在會是甚麼意思呢?我們若相信靈魂不滅,憑甚麼這人活著的時候常為我禱告,死後就不會再為我禱告了呢?我們若是靈裡可以和主耶穌相通,他們又和主同在,豈不是也和他們相通?事實上,人們相信古代聖徒馬利亞或誰,能夠為我們代求,沒有甚麼錯。本文內容取自一個香港醫院院牧的事工網站,全文可讀其中范牧師的「生死再思」一文。
東正教的復活聖像(Resurrection Icon):聖像畫師把聖像作為天國的窗戶(The Windows to Heaven) ,展示基督信仰的真像。其中有《復活》聖像,最能展現出基督的復活帶來超越時空的亡者相交(communion)。
《復活》聖像示復活的耶穌把亞當和夏娃從棺材中拉出來,進入充滿光照的臨在。耶穌站在中央,他的腳下踏著地獄那被破壞了的門戶,門內還有被毀壞的枷鎖及掛鎖散落的碎片,這道門把死亡營造成一個黑暗無光的洞穴;但復活的耶穌到來,不但把阻隔亡者跟基督的門戶打破,還將門內的撒旦綑綁起來。而在側邊兩旁,大衛、所羅門、施洗約翰及一些先知列隊見證基督復活的救贖大能。
這個聖像意在告訴信徒一個信息:亞當、夏娃、大衛、所羅門、以賽亞及施洗約翰這群生在不同時代的聖徒,在復活基督的大能下連在一起。死亡雖然一度緊緊的操控著他們,但當復活主的手觸碰一切亡者的代表亞當夏娃時,一切又重新展現了生機。這復活聖像刻劃了上帝「進入」死亡的行動,就是進入人類對死亡的沮喪及無力感,透過耶穌的死,死亡本身失去了阻止我們與主聯繫的能力。如此,亡者可以繼續在基督裏成長。
聖徒相通,超越生死的communion:整個世界,其實包括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生者與亡者亦皆在基督裏聯合,因而得著生命與使命;如此,生者與亡者便不是在永恆的阻隔中;信經中「我信聖徒相通」,想要表達的,正是無論生者與亡者,若是基督裏的聖徒,也可以藉主相通相契合,理論確實如此,但實際上在基督裏,生者和亡者又如何相通呢?
遠在早期教會時代,在世信徒向在基督裏亡故的先哲前賢表示尊崇,他們深信在世及亡故信徒可以藉著彼此代禱,延續彼此的連繫,他們深信聖徒相通不會因死亡而隔斷這一由基督設立的communion。這個超越生死相通所以為神聖,是因為所有信徒也在上帝神聖生命中一分,這不是源自自身的任何德行能力賺取回來,乃是由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愛中得來。我們效法為我們代禱的基督,藉著禱告的力量,人脫離自義和自我中心的生活,投向愛上帝及將愛延伸開去的生命方向。
透過禱告,信徒走出自我,投向上帝及他人的生命,以上帝及他人為念,從而跟上帝與他人相連。如此,代禱的操練不獨適用於現世的教會團契內,在更宏大無形,包括生者與亡者的團契內,我們仍可與亡者共禱(pray with the departed) ,或為亡者禱告(pray for the departed) ,若我們相信亡者與生者在與基督聯合的狀態存在著不同階段的差別,正如信徒請求一些在世的屬靈導師代禱一樣,信徒也可以邀請過去的聖徒為我們祈禱,因他們或許更清楚我們的真實需要。
以上談論到生者與亡者彼此代禱的傳統,其實是大公教會歷史裏寶貴的信仰財產,只是香港信徒較受美式福音派信仰主導,而遺失了這優美的屬靈傳統。但請不要誤會我在鼓勵信徒迷信地向亡者祈禱(pray to the departed) 。教會內信徒彼此代禱的邏輯,絕不應限制在現世局部的教會裏,也應包含歷世歷代諸聖前賢,在基督內超越生死的神聖大公教會團契中的彼此代禱,不是更能引證基督愛中聯合那無與倫比的威力嗎?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無論是生或死,基督的愛也可以將兩下合而為一,聯合在這愛的團契裏,與至親的分隔,未必如我們想象般遙遠。 我們都相信《使徒信經》所謂的「聖徒相通」,教會不獨指現世可見的教會組織,她更是超越時空地域及生死的信徒群體,在這「無形的教會」(invisible church)內,死亡不能阻隔開彼此的交通。的確,在基督裏的信徒應有如此的自信,能透過禱告、寫作或其他不同模式,跟亡故的聖者相通相交(請不要誤會這是交鬼,亡故的聖徒得著基督的生命,他們絕不是鬼) ,因為我信聖徒相通。
今天和一個朋友談論已經過世的信徒,我們和他們能否在靈裡相通的問題,沒有想到她相信活人和死人是不可能相通的。那麼,信徒死後與主同在會是甚麼意思呢?我們若相信靈魂不滅,憑甚麼這人活著的時候常為我禱告,死後就不會再為我禱告了呢?我們若是靈裡可以和主耶穌相通,他們又和主同在,豈不是也和他們相通?事實上,人們相信古代聖徒馬利亞或誰,能夠為我們代求,沒有甚麼錯。本文內容取自一個香港醫院院牧的事工網站,全文可讀其中范牧師的「生死再思」一文。
東正教的復活聖像(Resurrection Icon):聖像畫師把聖像作為天國的窗戶(The Windows to Heaven) ,展示基督信仰的真像。其中有《復活》聖像,最能展現出基督的復活帶來超越時空的亡者相交(communion)。
《復活》聖像示復活的耶穌把亞當和夏娃從棺材中拉出來,進入充滿光照的臨在。耶穌站在中央,他的腳下踏著地獄那被破壞了的門戶,門內還有被毀壞的枷鎖及掛鎖散落的碎片,這道門把死亡營造成一個黑暗無光的洞穴;但復活的耶穌到來,不但把阻隔亡者跟基督的門戶打破,還將門內的撒旦綑綁起來。而在側邊兩旁,大衛、所羅門、施洗約翰及一些先知列隊見證基督復活的救贖大能。
這個聖像意在告訴信徒一個信息:亞當、夏娃、大衛、所羅門、以賽亞及施洗約翰這群生在不同時代的聖徒,在復活基督的大能下連在一起。死亡雖然一度緊緊的操控著他們,但當復活主的手觸碰一切亡者的代表亞當夏娃時,一切又重新展現了生機。這復活聖像刻劃了上帝「進入」死亡的行動,就是進入人類對死亡的沮喪及無力感,透過耶穌的死,死亡本身失去了阻止我們與主聯繫的能力。如此,亡者可以繼續在基督裏成長。
聖徒相通,超越生死的communion:整個世界,其實包括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生者與亡者亦皆在基督裏聯合,因而得著生命與使命;如此,生者與亡者便不是在永恆的阻隔中;信經中「我信聖徒相通」,想要表達的,正是無論生者與亡者,若是基督裏的聖徒,也可以藉主相通相契合,理論確實如此,但實際上在基督裏,生者和亡者又如何相通呢?
遠在早期教會時代,在世信徒向在基督裏亡故的先哲前賢表示尊崇,他們深信在世及亡故信徒可以藉著彼此代禱,延續彼此的連繫,他們深信聖徒相通不會因死亡而隔斷這一由基督設立的communion。這個超越生死相通所以為神聖,是因為所有信徒也在上帝神聖生命中一分,這不是源自自身的任何德行能力賺取回來,乃是由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愛中得來。我們效法為我們代禱的基督,藉著禱告的力量,人脫離自義和自我中心的生活,投向愛上帝及將愛延伸開去的生命方向。
透過禱告,信徒走出自我,投向上帝及他人的生命,以上帝及他人為念,從而跟上帝與他人相連。如此,代禱的操練不獨適用於現世的教會團契內,在更宏大無形,包括生者與亡者的團契內,我們仍可與亡者共禱(pray with the departed) ,或為亡者禱告(pray for the departed) ,若我們相信亡者與生者在與基督聯合的狀態存在著不同階段的差別,正如信徒請求一些在世的屬靈導師代禱一樣,信徒也可以邀請過去的聖徒為我們祈禱,因他們或許更清楚我們的真實需要。
以上談論到生者與亡者彼此代禱的傳統,其實是大公教會歷史裏寶貴的信仰財產,只是香港信徒較受美式福音派信仰主導,而遺失了這優美的屬靈傳統。但請不要誤會我在鼓勵信徒迷信地向亡者祈禱(pray to the departed) 。教會內信徒彼此代禱的邏輯,絕不應限制在現世局部的教會裏,也應包含歷世歷代諸聖前賢,在基督內超越生死的神聖大公教會團契中的彼此代禱,不是更能引證基督愛中聯合那無與倫比的威力嗎?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無論是生或死,基督的愛也可以將兩下合而為一,聯合在這愛的團契裏,與至親的分隔,未必如我們想象般遙遠。 我們都相信《使徒信經》所謂的「聖徒相通」,教會不獨指現世可見的教會組織,她更是超越時空地域及生死的信徒群體,在這「無形的教會」(invisible church)內,死亡不能阻隔開彼此的交通。的確,在基督裏的信徒應有如此的自信,能透過禱告、寫作或其他不同模式,跟亡故的聖者相通相交(請不要誤會這是交鬼,亡故的聖徒得著基督的生命,他們絕不是鬼) ,因為我信聖徒相通。
Saturday, December 6, 2014
大使命:行道勝於口傳
約翰福音廿章21節: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一提到大使命,許多基督徒都會立即引用馬太福音廿八章「去…」。可是希伯來式的傳福音是活出一個信息,邀請人來跟從。耶穌不是用威脅,說不來信從我就如何如何。我們卻只重視講道呼召人來信從的宣教模式。
從這節經文,我們最好先了解父怎樣差遣了耶穌,才知道如何受到差遣去傳道。耶穌沒有宣講一個如何上天堂的福音,他來是要把神的國帶到地上,說「天國降臨了」。(說天國近了不能反映出未完成式所要表達的那種已然--未然的觀念。)
永生的神要來治理全地和作王,這當然包括了赦罪。但赦罪是創世以來就計畫好的,神教導人學義從摩西五經就開始了,不是耶穌差遣門徒時的新發明,約翰和彼得都提過神在創世以前的工作。所以,猶太人自古就不像耶和華見證人,敲門傳道,他們安靜地過順服誡律的生活,有神的智慧和賜福,吸引人加入他們的群體。
所以父神差遣聖子,祂很謙和、暗暗地來了。「差遣」的希臘文apostello顯然和英文的「使徒」一字有關聯,使徒就是受差遣的人。我們必須問自己,我生活得好像耶穌在世上嗎?如果我們沒有活出來神的教導,我們就不能去宣講神的道!
«竭誠為主»一書的作者Oswald說得很好:耶穌基督並沒有吩咐說「去救靈魂」,而是說「去教導」萬民,所以,教導人的不可能自己不是門徒!沒有人會不同意這一點,只是我們不都是門徒,我們自己沒有活出一個門徒的樣式,怎能教導別人來作主門徒呢?
耶穌是猶太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讀舊約聖經,遵行神所教導的一切。我們呢?昨天有個人問我,為甚麼不去參加我們這裡的一個牧者聯禱會?嗯,真實的原因說出來,一定會讓人覺得很負面--我沒有從那些傳講主愛的人感受到接納。不過我可以委婉地回答說,因為我不戴「牧者」頭銜啊。
Moen博士說得一點不錯,搶救靈魂恐怕比活出公義容易多了!西方世界的觀念注重解釋屬靈的信息,然後認定人家是否得救了。咱們習慣用一個教義來作規範,那些教會中被我們認為沒有得救的人,就難免落在圈子之外了。
你認為我們都有資格帶領人作門徒嗎?只要憑著一個正確的信息就可以了?怎樣叫作跟隨主的生活呢?不能只在口頭傳講,作表面的樣子而已,乃要接受聖經的挑戰,效法主耶穌以身作則的帶領門徒模式。比如說,主接納罪人,和他們一起吃飯,咱們憑甚麼要堅持弟兄之爭呢?美其名捍衛真理。
一提到大使命,許多基督徒都會立即引用馬太福音廿八章「去…」。可是希伯來式的傳福音是活出一個信息,邀請人來跟從。耶穌不是用威脅,說不來信從我就如何如何。我們卻只重視講道呼召人來信從的宣教模式。
從這節經文,我們最好先了解父怎樣差遣了耶穌,才知道如何受到差遣去傳道。耶穌沒有宣講一個如何上天堂的福音,他來是要把神的國帶到地上,說「天國降臨了」。(說天國近了不能反映出未完成式所要表達的那種已然--未然的觀念。)
永生的神要來治理全地和作王,這當然包括了赦罪。但赦罪是創世以來就計畫好的,神教導人學義從摩西五經就開始了,不是耶穌差遣門徒時的新發明,約翰和彼得都提過神在創世以前的工作。所以,猶太人自古就不像耶和華見證人,敲門傳道,他們安靜地過順服誡律的生活,有神的智慧和賜福,吸引人加入他們的群體。
所以父神差遣聖子,祂很謙和、暗暗地來了。「差遣」的希臘文apostello顯然和英文的「使徒」一字有關聯,使徒就是受差遣的人。我們必須問自己,我生活得好像耶穌在世上嗎?如果我們沒有活出來神的教導,我們就不能去宣講神的道!
«竭誠為主»一書的作者Oswald說得很好:耶穌基督並沒有吩咐說「去救靈魂」,而是說「去教導」萬民,所以,教導人的不可能自己不是門徒!沒有人會不同意這一點,只是我們不都是門徒,我們自己沒有活出一個門徒的樣式,怎能教導別人來作主門徒呢?
耶穌是猶太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讀舊約聖經,遵行神所教導的一切。我們呢?昨天有個人問我,為甚麼不去參加我們這裡的一個牧者聯禱會?嗯,真實的原因說出來,一定會讓人覺得很負面--我沒有從那些傳講主愛的人感受到接納。不過我可以委婉地回答說,因為我不戴「牧者」頭銜啊。
Moen博士說得一點不錯,搶救靈魂恐怕比活出公義容易多了!西方世界的觀念注重解釋屬靈的信息,然後認定人家是否得救了。咱們習慣用一個教義來作規範,那些教會中被我們認為沒有得救的人,就難免落在圈子之外了。
你認為我們都有資格帶領人作門徒嗎?只要憑著一個正確的信息就可以了?怎樣叫作跟隨主的生活呢?不能只在口頭傳講,作表面的樣子而已,乃要接受聖經的挑戰,效法主耶穌以身作則的帶領門徒模式。比如說,主接納罪人,和他們一起吃飯,咱們憑甚麼要堅持弟兄之爭呢?美其名捍衛真理。
Thursday, December 4, 2014
意義不明的「無誤」論
當初提出聖經無誤的時候,是要明確說明聖經的權威。可是「無誤」這個詞的語義現在用來描述聖經,已經不再那麼明確了,不少人都可以非常圓滑地解釋自己為甚麼相信聖經「無誤」。我們現在需要找另外的詞來表達聖經的權威性。
暫且不談聖經抄本中的抄寫錯誤。說聖經without error in all it affirms,這裡的in all it affirms需要解釋,因為哪些部份的經文屬於聖經所確認的真理,哪些不屬於,並不明顯。比如箴言是歸納概括的真理,所以不是在每個情況下都真,那怎能叫做無誤呢?我們應該說,箴言的道德價值觀是有權威的,而用「無誤」就表達不出來。
福音派信徒喜歡把很多經文都當作歷史記載,然後用「無誤」來表示他們相信確實如經上寫的發生過。其實聖經中哪些部份是歷史陳述,哪些部份只是故事並不明顯。結果歷史考證發現很多經文都無法證實是「無誤」的史實,甚至證實為有錯誤,比如以斯帖記的眾多版本。於是福音派就被指責為極端的搞書本崇拜的教派。
聖經中有神的道,一切的其它教義都以此為基礎,但聖經怎樣是神的道呢?教會必須認真研究,而簡單地用「無誤」來解釋說明聖經的權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說啟示、講權威,範疇遠遠超過字句的意思無誤,因有些慣用語描述的東西是超過字面的,比如我們形容某人說話「三言兩語」,意思決不是說這人只說三句話或兩個成語,而是形容他說話簡短。聖經中有不少希伯來或希臘文的慣用成語,我們若不知道,只把它們當作普通的陳述,恐怕就會誤以為是錯誤。那些不是慣用語的陳述句,仍然要根據文學體裁來理解,理解得不對就不能說那句話無誤。
另外,我們也不能用現代的文學體裁標準來衡量。比如耶穌的家譜少列了幾代就算錯誤,那是現代的家譜標準。馬太卻刻意強調三個14代,他有另外的用意—據說大衛的名字拚寫,數字加起來就是14。還有詩篇,在甚麼意義上詩詞是無誤的呢?比如「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這句話啟示了甚麼,確認了甚麼呢?但凡詩詞,力圖表達是某種主觀感受的意境,說它「無誤」的意義並不大。
Walton教授還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無誤」現在無法適當地用來捍衛聖經的權威。比如摩西時代的律法,我們能用現在某國的標準證明那些律法的適用性和正確性?不然一條律法怎樣叫做無誤?再比如聖經中的寓言故事,樹和荊棘會說話(士九章)等等,若說這故事無誤,是表示它真發生過呢?還是表示講者的論點無誤?不清楚。
「聖經無誤」不是最佳的描寫聖經權威的詞。如果我們只是確信底波拉的確唱了那首詩,或約坦的確講了那個寓言,這有甚麼重要?所以,用無誤來形容聖經,意思很含糊。聖經的權威和真實在於它啟示出神是怎樣一位神,祂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拯救祂的百姓。奉聖經為權威主要是相信其中所描寫的神,和遵行效法祂。
(本文內容取自John H. Walton的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一書。)
暫且不談聖經抄本中的抄寫錯誤。說聖經without error in all it affirms,這裡的in all it affirms需要解釋,因為哪些部份的經文屬於聖經所確認的真理,哪些不屬於,並不明顯。比如箴言是歸納概括的真理,所以不是在每個情況下都真,那怎能叫做無誤呢?我們應該說,箴言的道德價值觀是有權威的,而用「無誤」就表達不出來。
福音派信徒喜歡把很多經文都當作歷史記載,然後用「無誤」來表示他們相信確實如經上寫的發生過。其實聖經中哪些部份是歷史陳述,哪些部份只是故事並不明顯。結果歷史考證發現很多經文都無法證實是「無誤」的史實,甚至證實為有錯誤,比如以斯帖記的眾多版本。於是福音派就被指責為極端的搞書本崇拜的教派。
聖經中有神的道,一切的其它教義都以此為基礎,但聖經怎樣是神的道呢?教會必須認真研究,而簡單地用「無誤」來解釋說明聖經的權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說啟示、講權威,範疇遠遠超過字句的意思無誤,因有些慣用語描述的東西是超過字面的,比如我們形容某人說話「三言兩語」,意思決不是說這人只說三句話或兩個成語,而是形容他說話簡短。聖經中有不少希伯來或希臘文的慣用成語,我們若不知道,只把它們當作普通的陳述,恐怕就會誤以為是錯誤。那些不是慣用語的陳述句,仍然要根據文學體裁來理解,理解得不對就不能說那句話無誤。
另外,我們也不能用現代的文學體裁標準來衡量。比如耶穌的家譜少列了幾代就算錯誤,那是現代的家譜標準。馬太卻刻意強調三個14代,他有另外的用意—據說大衛的名字拚寫,數字加起來就是14。還有詩篇,在甚麼意義上詩詞是無誤的呢?比如「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這句話啟示了甚麼,確認了甚麼呢?但凡詩詞,力圖表達是某種主觀感受的意境,說它「無誤」的意義並不大。
Walton教授還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無誤」現在無法適當地用來捍衛聖經的權威。比如摩西時代的律法,我們能用現在某國的標準證明那些律法的適用性和正確性?不然一條律法怎樣叫做無誤?再比如聖經中的寓言故事,樹和荊棘會說話(士九章)等等,若說這故事無誤,是表示它真發生過呢?還是表示講者的論點無誤?不清楚。
「聖經無誤」不是最佳的描寫聖經權威的詞。如果我們只是確信底波拉的確唱了那首詩,或約坦的確講了那個寓言,這有甚麼重要?所以,用無誤來形容聖經,意思很含糊。聖經的權威和真實在於它啟示出神是怎樣一位神,祂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拯救祂的百姓。奉聖經為權威主要是相信其中所描寫的神,和遵行效法祂。
(本文內容取自John H. Walton的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一書。)
Monday, December 1, 2014
眾教會對聖經的不同理解
東正教以古老的七十士譯本(LXX)為聖經,天主教的聖經比LXX少了幾卷晚期的作品,而新教的聖經又比天主教的聖經少了好幾卷書比較晚期的作品,並用了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比較短的版本。因為宗教改革的時候,改教家把7卷希伯來聖經中所沒有的晚期書卷都列為「次經」。當然新約部份的27卷正典書目是由大公會議確定下來的,那時東正教和新教還沒有分開。
雖然是同一部新約,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對於各卷內容的理解,對於「救恩」的認知是很不相同的,其中恐怕主要是社會文化思想的因素。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傾向於個人化:看得救是個人的,勝過罪和價值感都是個人的等等。而東方人的思維則把焦點放在環境和關係上:接納和歸屬感,榮辱和面子至上等等,都是得救必須解決的問題。猶太人的文化雖然在新約時代受到西方希臘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東方思維。
教會對於聖經思想的解釋難免受到自己文化傳統的影響。她是世界中的燈臺,把上帝的光照耀出來,但她本身不是光。她若要救自己面子,必失去生命力;若為耶穌和福音失掉面子,必保持生命力。教會的認識有限,基督教的神學是可以調整完善的,不能以為這是自己宗派的面子而不肯。我們已經有不少歷史的教訓,沒有無誤的主教或無誤的教理理解。我們信的是一位謙卑的彌賽亞王,必須學會謙卑。
也許我們可以把眾教會分為三大類:注重禮儀傳統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注重聖經的新教和改革宗;以及不屬於以上兩類,卻注重聖靈工作和某些生活應用的宗派,比如13世紀興起的方濟會和17世紀興起的阿米什人(Amish)。
天主教會很注重傳統,他們每星期天敬拜時一定領受感恩的聖餐(Holy Eucharist),稱為領「聖體」,用很多象徵性的姿態,來表達靈魂得到上主的恩典餵養,以及得到教導如何去生活,全部包括在聖禮中。天主教最強調的是常住在神百姓的群體中,這百姓是從亞伯拉罕之盟約來的,恩典已經臨到了外邦人。除了聖餐禮,還有洗禮、懺悔禮、堅振禮、抹油醫病的禮、聖職按立的禮,婚禮也是聖禮。
比較之下,新教對於神在歷史上透過以色列和羅馬大公教會所做的工作很輕忽,我們只注重耶穌道成肉身的事件,還有現在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見證。當然我們反對把教宗放在至高權威的地位,免得他太驕傲,這也是對的。
新教的信仰以聖經為中心,對傳統和歷史興趣不大。研究聖經字句本身,發現話語可以和教會的傳統解釋相當不同。眾教會宗派不同的解經提醒我們,神的道未必等於人的解釋,但聖經應該是所有教會傳統的根源。新教就是因為看到天主教中的時幣,致力於尋找最初的教會傳統而誕生。
在神學上,天主教和新教最大的爭議恐怕就是因信稱義的問題。我上週寫了一篇文章,提到新教和天主教在這個問題上彼此誤解很大。福音派的Beckwith說,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新教本來是同意這一點的,但用了「成聖」來描述行善。新教強調因信稱義,只是把稱義與得救有點混為一談,天主教也同意要有信心,但用的詞彙是歸屬/加入,立約有份就是得救!這也沒有甚麼不對。
從過敬虔生活的角度看,天主教和新教都應該向某些宗派的基督徒學習,他們強調把聖經的原則,按照他們所理解的,應用在生活中。除了阿米什人,貴格會和重洗派基督徒都是強調聖靈作工的群體,本來應該屬於新教,但卻曾遭到新教的打擊迫害,斥為異端。他們對神的國度有清楚的理念,信心生活決不妥協,其實很可貴。有機會你也許可以去德州參觀一下阿米什人的社區。
歸納起來,若想全面了解聖經,就不能用傳統至上的態度,只用聖經來解釋傳統;也不應該拋棄傳統和實際歷史,只管按現代思維方式去研究字句;重視聖經帶給我們的生活挑戰,努力去找到和應用聖經的價值觀,同心建造神百姓的群體,也是全面了解聖經不可缺的。
雖然是同一部新約,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對於各卷內容的理解,對於「救恩」的認知是很不相同的,其中恐怕主要是社會文化思想的因素。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傾向於個人化:看得救是個人的,勝過罪和價值感都是個人的等等。而東方人的思維則把焦點放在環境和關係上:接納和歸屬感,榮辱和面子至上等等,都是得救必須解決的問題。猶太人的文化雖然在新約時代受到西方希臘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東方思維。
教會對於聖經思想的解釋難免受到自己文化傳統的影響。她是世界中的燈臺,把上帝的光照耀出來,但她本身不是光。她若要救自己面子,必失去生命力;若為耶穌和福音失掉面子,必保持生命力。教會的認識有限,基督教的神學是可以調整完善的,不能以為這是自己宗派的面子而不肯。我們已經有不少歷史的教訓,沒有無誤的主教或無誤的教理理解。我們信的是一位謙卑的彌賽亞王,必須學會謙卑。
也許我們可以把眾教會分為三大類:注重禮儀傳統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注重聖經的新教和改革宗;以及不屬於以上兩類,卻注重聖靈工作和某些生活應用的宗派,比如13世紀興起的方濟會和17世紀興起的阿米什人(Amish)。
天主教會很注重傳統,他們每星期天敬拜時一定領受感恩的聖餐(Holy Eucharist),稱為領「聖體」,用很多象徵性的姿態,來表達靈魂得到上主的恩典餵養,以及得到教導如何去生活,全部包括在聖禮中。天主教最強調的是常住在神百姓的群體中,這百姓是從亞伯拉罕之盟約來的,恩典已經臨到了外邦人。除了聖餐禮,還有洗禮、懺悔禮、堅振禮、抹油醫病的禮、聖職按立的禮,婚禮也是聖禮。
比較之下,新教對於神在歷史上透過以色列和羅馬大公教會所做的工作很輕忽,我們只注重耶穌道成肉身的事件,還有現在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見證。當然我們反對把教宗放在至高權威的地位,免得他太驕傲,這也是對的。
新教的信仰以聖經為中心,對傳統和歷史興趣不大。研究聖經字句本身,發現話語可以和教會的傳統解釋相當不同。眾教會宗派不同的解經提醒我們,神的道未必等於人的解釋,但聖經應該是所有教會傳統的根源。新教就是因為看到天主教中的時幣,致力於尋找最初的教會傳統而誕生。
在神學上,天主教和新教最大的爭議恐怕就是因信稱義的問題。我上週寫了一篇文章,提到新教和天主教在這個問題上彼此誤解很大。福音派的Beckwith說,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新教本來是同意這一點的,但用了「成聖」來描述行善。新教強調因信稱義,只是把稱義與得救有點混為一談,天主教也同意要有信心,但用的詞彙是歸屬/加入,立約有份就是得救!這也沒有甚麼不對。
Life of Amish Community |
歸納起來,若想全面了解聖經,就不能用傳統至上的態度,只用聖經來解釋傳統;也不應該拋棄傳統和實際歷史,只管按現代思維方式去研究字句;重視聖經帶給我們的生活挑戰,努力去找到和應用聖經的價值觀,同心建造神百姓的群體,也是全面了解聖經不可缺的。
Saturday, November 29, 2014
以賽亞傳悔改的真諦
以賽亞書一章16-17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
在先知以賽亞的日子,以色列很多人拜偶像。耶和華給祂百姓的信息是:若不悔改災禍就要臨到。如何悔改呢?首先要洗濯自己rachatsu。這個希伯來字是指禮儀上的潔淨,常描寫在獻祭之前的自我洗濯。
Rachats是新約洗禮觀念的基礎,它包括了洗淨罪的意思,也就是從外面象徵性地除去裡面的污穢。既然禮儀上的浸水代表了靈裡的更新,改變心意,以色列百姓就要作出姿態,洗濯自己,請求耶和華潔淨/饒恕。
盡了禮儀還不夠,以賽亞進一步說要zaka,意思是在道德方面作清潔。整部舊約只有本處的zaka是加強式的反身動詞格式,即做在自己身上。換句話,神不是等著我們被動地允許祂來潔淨道德,而是指望我們自己來做:改變行為,然後進到祂面前!(那些相信人性全然敗壞的人需要默想這一句話,思考上帝為甚麼要如此吩咐。)
以賽亞提醒我們,禮儀和道德清潔是並進的。我們若想要享受和神在一起,就要注意這兩項。一項是外面的,一項是裡面的。上帝指望看到我們自己去做,不是等著祂來為我們做。神已經給了我們能力,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
可是假如你相信某個教義,說自己在道德上是無助的,那就不會去和肉體私慾相爭了。你放棄努力,坐在那裡等候聖靈來動工,那麼你的肉體私慾恐怕就自動贏了,因你不相信能夠做到神藉以賽亞所吩咐的「自潔」。
如果神所要求的是我們能夠做的,那麼這節經文就成了我們的戰鬥口號: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不需要靠邊站,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決意做祂裝備我們去做的事—按祂的期望和指示行動吧。
接下去以賽亞進一步說明要除掉惡行。我如何能夠除掉我的惡行?難道「除掉」之後我就沒有惡行了嗎?但以賽亞用希伯來動詞sur,意思其實比「除去」要寬廣。因為這字除了是丟掉或放下,還是「轉變」方向的意思,即去追求另外的東西。所以以賽亞這句話不是說把過去的錯誤行逕塗抹掉,改寫我的歷史,而是說改換方向,走另一條路,往聖經所教導的方向去。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悔改,不是看他的內心有多麼悔恨,而是要看他遇到同樣景況是否還走老路。我的行為若改變了方向,我就是悔改了。希伯來思想認為人生道路是循環的,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某些事並不稀奇。雖不完全一樣,但有個模式可循。這次我可以換個方向、除掉惡。
主似乎常常用這些重複的模式來試驗我們。我們曾經勝過的東西會再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舊習老套。我們如果得到過饒恕,就要學習功課,開拓新路,才算和主恩相稱。
如果除掉惡行就是不再做了,那麼就不必再用另一個動詞chadal。但前面的sur是改變方向,而後面的chadal才是「停止」。轉了方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必須不做那沒有做過的惡。
甚麼是惡呢?如何止住作惡?對於很多人來說,惡的標準是自己定的。從神學上,可以說惡的標準就是你所接受的神學架構,也就是看你以甚麼為最高權威。如果都以群組、文化、國家為權威,那麼大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善惡觀念。可是神的國度之有一個權威。祂確定甚麼美善,甚麼醜惡。
有些人聲稱自己是神國的公民,是跟隨耶和華的,卻只挑選祂的一部份命令來執行。他們口稱審判在於主,行為卻是按自己的想法。凡跟從主耶和華的都要接受一個真理,就是惟有祂是確定善惡的主。祂的誡命有些很容易遵行,有些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和我們原有的文化習慣和宗教觀念有衝突的誡命。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希伯來文默想日誌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
在先知以賽亞的日子,以色列很多人拜偶像。耶和華給祂百姓的信息是:若不悔改災禍就要臨到。如何悔改呢?首先要洗濯自己rachatsu。這個希伯來字是指禮儀上的潔淨,常描寫在獻祭之前的自我洗濯。
Rachats是新約洗禮觀念的基礎,它包括了洗淨罪的意思,也就是從外面象徵性地除去裡面的污穢。既然禮儀上的浸水代表了靈裡的更新,改變心意,以色列百姓就要作出姿態,洗濯自己,請求耶和華潔淨/饒恕。
盡了禮儀還不夠,以賽亞進一步說要zaka,意思是在道德方面作清潔。整部舊約只有本處的zaka是加強式的反身動詞格式,即做在自己身上。換句話,神不是等著我們被動地允許祂來潔淨道德,而是指望我們自己來做:改變行為,然後進到祂面前!(那些相信人性全然敗壞的人需要默想這一句話,思考上帝為甚麼要如此吩咐。)
以賽亞提醒我們,禮儀和道德清潔是並進的。我們若想要享受和神在一起,就要注意這兩項。一項是外面的,一項是裡面的。上帝指望看到我們自己去做,不是等著祂來為我們做。神已經給了我們能力,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
可是假如你相信某個教義,說自己在道德上是無助的,那就不會去和肉體私慾相爭了。你放棄努力,坐在那裡等候聖靈來動工,那麼你的肉體私慾恐怕就自動贏了,因你不相信能夠做到神藉以賽亞所吩咐的「自潔」。
如果神所要求的是我們能夠做的,那麼這節經文就成了我們的戰鬥口號: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不需要靠邊站,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決意做祂裝備我們去做的事—按祂的期望和指示行動吧。
接下去以賽亞進一步說明要除掉惡行。我如何能夠除掉我的惡行?難道「除掉」之後我就沒有惡行了嗎?但以賽亞用希伯來動詞sur,意思其實比「除去」要寬廣。因為這字除了是丟掉或放下,還是「轉變」方向的意思,即去追求另外的東西。所以以賽亞這句話不是說把過去的錯誤行逕塗抹掉,改寫我的歷史,而是說改換方向,走另一條路,往聖經所教導的方向去。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悔改,不是看他的內心有多麼悔恨,而是要看他遇到同樣景況是否還走老路。我的行為若改變了方向,我就是悔改了。希伯來思想認為人生道路是循環的,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某些事並不稀奇。雖不完全一樣,但有個模式可循。這次我可以換個方向、除掉惡。
主似乎常常用這些重複的模式來試驗我們。我們曾經勝過的東西會再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舊習老套。我們如果得到過饒恕,就要學習功課,開拓新路,才算和主恩相稱。
如果除掉惡行就是不再做了,那麼就不必再用另一個動詞chadal。但前面的sur是改變方向,而後面的chadal才是「停止」。轉了方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必須不做那沒有做過的惡。
甚麼是惡呢?如何止住作惡?對於很多人來說,惡的標準是自己定的。從神學上,可以說惡的標準就是你所接受的神學架構,也就是看你以甚麼為最高權威。如果都以群組、文化、國家為權威,那麼大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善惡觀念。可是神的國度之有一個權威。祂確定甚麼美善,甚麼醜惡。
有些人聲稱自己是神國的公民,是跟隨耶和華的,卻只挑選祂的一部份命令來執行。他們口稱審判在於主,行為卻是按自己的想法。凡跟從主耶和華的都要接受一個真理,就是惟有祂是確定善惡的主。祂的誡命有些很容易遵行,有些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和我們原有的文化習慣和宗教觀念有衝突的誡命。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希伯來文默想日誌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
Thursday, November 27, 2014
感恩節之歌
也許大人都忙著籌備聚餐和問候親友,這首歌反映出小孩子過感恩節的快樂心情,讓我們一窺19世紀美國農村的民俗。現在我們可以從超市買回一袋配好調味料的火雞,按照附著的說明書烤熟就行,真是太方便了。我們有許多事可以感恩!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The horse knows the way to carry the sleigh,
Through the white and drifted snow, O!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Oh how the wind does blow!
It stings the toes, and bites the nose,
As over the ground we go.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o have a first-rate play;
Oh hear the bells ring,
"Ting-a-ling-ling!"
Hurrah for Thanksgiving Day, Hey!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Trot fast my dapple gray!
Spring over the ground, like a hunting hound!
For this is Thanksgiving Day, Hey!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And straight through the barnyard gate,
We seem to go extremely slow.
It is so hard to wait!
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woods,
Now grandmother's cap I spy!
Hurrah for the fun!
Is the pudding done?
Hurrah for the pumpkin pie!
(repeat the 1st stance)
當然,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壞消息。現在通訊發達,那些壞消息會讓人焦慮。但我們靠主的恩典,也許可以看到自己能夠發揮的一份角色。
Monday, November 24, 2014
天主教:神學差別有多大?
2007年5月,福音派神學學會的會長Francis Beckwith宣布離職,因為他正式歸回天主教了。14歲離開自己的天主教傳統,成為新教基督徒,多年之後竟然決定回到天主教,這件事當時很轟動,許多報章去采訪他。本文取自Christianity Today的網站。
Beckwith並沒有想要否定和貶斥新教,他認為新教造就了他,自己現在和從前並不一樣。他聲稱是福音派的天主教信徒。
記者問Beckwith,您從福音派的群體帶回天主教什麽好東西呢?Beckwith舉了好幾項。首先是因為福音派強調聖經的重要性,特別注意字句的內容,作禮拜時就不那麽感覺神秘,而比較是認知性的。比如念誦了使徒信經後,他就注意到信經中只提了兩個人的名字--彼拉多和瑪利亞。
他說有些天主教的教導常被新教誤解,比如稱義的問題。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Beckwith說,作為福音派的信徒,談成聖總有些動力不足的感覺,而作為天主教的信徒,則相信自己的美德很重要,讓神的恩典透過行為操練出來,將來是被主數算的。福音派強調道德生活,到天主教就加上了動力,很好。
有些人說天主教的體系是靠行為、擔重擔,Beckwith不那麽看,他說行善是機會,借著順服誡命和領取聖禮,讓神在自己身上做工的恩典流露出來。可惜稱義觀有時被一些天主教的平信徒表達得不太好。
Beckwith還被問到在不失去福音派神學基本要點的條件下,福音派可以從天主教的大公傳統學到什麽。他說,大多福音派認定為真理的重要神學教義,比如三一論和基督的神性等等,老早以前就透過激烈的辯論和分析思考定下來了。福音派如果以為自己必須在天主教以外另外重新搞一套系統神學,來培訓自己的神職人員,那真是天大的玩笑。我們沒有一個正統的神學觀念不是繼承了天主教的大公傳統來的。
你讀聖經,裏面沒有尼西亞信經。聖經當然支持尼西亞信經,但你需要一個教會來宣告信經。宗教改革的背景是個已經存在的傳統,加爾文和路德並沒有回頭重新寫尼西亞信經,他們認為接受那些信經是當然的。
Beckwith說查看基督教的禮儀可以幫助福音派了解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傳統。很多福音派的信徒反對,說那些聖禮不合聖經。可是你追溯那些聖禮的來歷,教會歷史上差不多從使徒時期就有了,是從使徒承傳下來的。很早的教父作品中就提到懺悔禮,那些受逼迫時否認了自己信仰的基督徒必須公開認罪和接受苦修,這些在當時是認為完全符合信仰教義的。
Beckwith回到天主教的事件引起福音派的強烈反應,讓他感到有責任,不能丟天主教會的臉,也不能丟福音界朋友的臉。他發現自己有獨特的機會和兩邊對話,增加彼此了解,或許可以邁向某種團結合一。Beckwith在自己的博客和電郵中收到大量的評論,大多是平信徒表示不理解。聖經的學術研究人士反應比較沒有那麽激烈,因為天主教和福音派的學者比較常交流。Beckwith說,那些沒有宗派的Bible church人士現在還在讀1950年代出版的介紹天主教的書籍,太落伍了。福音派有責任搞些普及教育,而天主教現在也有義務為福音派說些公道話。
其實福音派路德會和天主教在十幾年前已經就稱義的問題達到和解了,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寫了一本書,Is the Reformation Over?Beckwith看了以後就去讀那個關於稱義的聯合宣言,又讀了一些天主教作者寫的關於恩典和信心的書,發現他們寫得很好。福音派怎麽不看看這些書,以致對天主教有那麽大的誤解呢?Beckwith的結論是:福音派的信仰是在高度的頭腦認知層面上,又持守一個幾乎是律法主義的稱義觀,心裏就沒有空間給神的恩典做工、透過你來行善的理念了。
天主教和新教辯論唯獨聖經的問題。天主教的思想家會說,聖經中沒有提到「唯獨聖經」。而新教說,沒有提到,但含有這個意思。即使聖經是含有這個意思,我就該接受?可蘭經的信徒也相信Sola Scriptura的。教會對於確定聖經的權威發揮了作用,但Beckwith說,你若接受某個狹窄的「唯獨聖經」觀,那就幾乎不可能了解天主教的觀點。
那麽聖經和教會相比,哪個權威大些呢?一個說教會制訂了聖經的正典,另一個比較謙卑,說教會認識到聖經中聖靈的聲音,就順服了聖靈,制訂出正典。加爾文主義者喜歡講論神的道德屬性:神如此說了,所以我們要順服,不是因為神的美善而順服。Beckwith不同意把權威當作獨裁,他認為神給了教會權柄來作判斷,聖靈也允許了,謙卑地接受了教會的裁決。
ETS的對Weckwith的反應是決定進行反思。在2014年的年會上,會長Schreiner的對Weckwith作了評論,很大方地接納了他,您可以從我前一篇文章看到ETS對天主教稱義問題的回應。
Beckwith並沒有想要否定和貶斥新教,他認為新教造就了他,自己現在和從前並不一樣。他聲稱是福音派的天主教信徒。
記者問Beckwith,您從福音派的群體帶回天主教什麽好東西呢?Beckwith舉了好幾項。首先是因為福音派強調聖經的重要性,特別注意字句的內容,作禮拜時就不那麽感覺神秘,而比較是認知性的。比如念誦了使徒信經後,他就注意到信經中只提了兩個人的名字--彼拉多和瑪利亞。
他說有些天主教的教導常被新教誤解,比如稱義的問題。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Beckwith說,作為福音派的信徒,談成聖總有些動力不足的感覺,而作為天主教的信徒,則相信自己的美德很重要,讓神的恩典透過行為操練出來,將來是被主數算的。福音派強調道德生活,到天主教就加上了動力,很好。
有些人說天主教的體系是靠行為、擔重擔,Beckwith不那麽看,他說行善是機會,借著順服誡命和領取聖禮,讓神在自己身上做工的恩典流露出來。可惜稱義觀有時被一些天主教的平信徒表達得不太好。
Beckwith還被問到在不失去福音派神學基本要點的條件下,福音派可以從天主教的大公傳統學到什麽。他說,大多福音派認定為真理的重要神學教義,比如三一論和基督的神性等等,老早以前就透過激烈的辯論和分析思考定下來了。福音派如果以為自己必須在天主教以外另外重新搞一套系統神學,來培訓自己的神職人員,那真是天大的玩笑。我們沒有一個正統的神學觀念不是繼承了天主教的大公傳統來的。
你讀聖經,裏面沒有尼西亞信經。聖經當然支持尼西亞信經,但你需要一個教會來宣告信經。宗教改革的背景是個已經存在的傳統,加爾文和路德並沒有回頭重新寫尼西亞信經,他們認為接受那些信經是當然的。
Beckwith說查看基督教的禮儀可以幫助福音派了解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傳統。很多福音派的信徒反對,說那些聖禮不合聖經。可是你追溯那些聖禮的來歷,教會歷史上差不多從使徒時期就有了,是從使徒承傳下來的。很早的教父作品中就提到懺悔禮,那些受逼迫時否認了自己信仰的基督徒必須公開認罪和接受苦修,這些在當時是認為完全符合信仰教義的。
Beckwith回到天主教的事件引起福音派的強烈反應,讓他感到有責任,不能丟天主教會的臉,也不能丟福音界朋友的臉。他發現自己有獨特的機會和兩邊對話,增加彼此了解,或許可以邁向某種團結合一。Beckwith在自己的博客和電郵中收到大量的評論,大多是平信徒表示不理解。聖經的學術研究人士反應比較沒有那麽激烈,因為天主教和福音派的學者比較常交流。Beckwith說,那些沒有宗派的Bible church人士現在還在讀1950年代出版的介紹天主教的書籍,太落伍了。福音派有責任搞些普及教育,而天主教現在也有義務為福音派說些公道話。
其實福音派路德會和天主教在十幾年前已經就稱義的問題達到和解了,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寫了一本書,Is the Reformation Over?Beckwith看了以後就去讀那個關於稱義的聯合宣言,又讀了一些天主教作者寫的關於恩典和信心的書,發現他們寫得很好。福音派怎麽不看看這些書,以致對天主教有那麽大的誤解呢?Beckwith的結論是:福音派的信仰是在高度的頭腦認知層面上,又持守一個幾乎是律法主義的稱義觀,心裏就沒有空間給神的恩典做工、透過你來行善的理念了。
天主教和新教辯論唯獨聖經的問題。天主教的思想家會說,聖經中沒有提到「唯獨聖經」。而新教說,沒有提到,但含有這個意思。即使聖經是含有這個意思,我就該接受?可蘭經的信徒也相信Sola Scriptura的。教會對於確定聖經的權威發揮了作用,但Beckwith說,你若接受某個狹窄的「唯獨聖經」觀,那就幾乎不可能了解天主教的觀點。
那麽聖經和教會相比,哪個權威大些呢?一個說教會制訂了聖經的正典,另一個比較謙卑,說教會認識到聖經中聖靈的聲音,就順服了聖靈,制訂出正典。加爾文主義者喜歡講論神的道德屬性:神如此說了,所以我們要順服,不是因為神的美善而順服。Beckwith不同意把權威當作獨裁,他認為神給了教會權柄來作判斷,聖靈也允許了,謙卑地接受了教會的裁決。
ETS的對Weckwith的反應是決定進行反思。在2014年的年會上,會長Schreiner的對Weckwith作了評論,很大方地接納了他,您可以從我前一篇文章看到ETS對天主教稱義問題的回應。
Saturday, November 22, 2014
我為甚麼參加ETS大會?
福音派神學學會ETS(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每年冬天在感恩節的前一周召開三天,大多在美國東部。今年他們來到氣候溫和的San Diego開會,我很想去見識一下。我認為自己屬於福音派的信徒--注重聖經教導,注重廣傳福音等等。至於神學理念,五花八門,我現在恐怕不屬於基要派。
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保守,最突出的是堅持「聖經無誤」。我認為我可以同意聖經無誤,是在於神的道無誤,基督福音的真理無誤,透過聖經和聖靈啟示給人。不是抄本無誤或作者無誤,更不是人對神的認識無誤,或我們對於聖經的解讀無誤。
從ETS大會發言和眾多的講座內容來看,有不少會員還是相當開放的,有些講員不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都被邀請來講。
有一位Jackson Wu把福音信息處境化,從東方人榮辱感方面的需要來解釋「得救」和與神建立關係。他說罪就是「辱」(shame)和不配的關係,人丟了上帝的面子,或是不給上帝面子。然後耶穌為上帝而死,顯出神的義來,因祂在高位,祂若不想主動挽救關係,按東方觀念就屬不義。大家聽了Wu之後都感覺很有道理,詳細可以買他的書來看,Saving God’s Face。
有些講座紀念某個福音派神學家對神學的貢獻,比如用三一論宣教,原來是Stanley Grenz博士,堪稱為福音派填補了一個空白。三一生活是效法基督,參與和見證三一神的合一團結性情,以美好的群體關係吸引人歸主的生活,很不錯的理念,比起個人得救的傳福音法,恐怕更合適華人。
會長Thomas Schreiner在一個晚餐會後發言,反思傳統的「唯獨信心」Sola Fide。他很大方地說,我們從聖經找到根據,主張人唯獨靠信心得救,可是人家天主教也從聖經找到根據,反對「唯獨信心」,雅各書不是很明確嗎?我們要小心反思,不要單為了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他指出聖經中的確沒有imputation的說法,即所謂的「歸算」。信心不只是頭腦中的同意,稱義和得救也不是一碼事,還是把得救看作一個過程比較好,不要看成一步等等。
我為這些話鼓掌!神學是可以調整的,千萬不要以為福音派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就以維護自己的教義為己任。
我注意到大會中的女士比男士少了好多,我想是因為很多福音派教會把婦女排除在領袖圈子之外。與會者大多是神學教授或學者,或是關心神學動向的教會領袖。大多「根據聖經」主張婦女不宜教導。
我在CBE的書攤幫了兩個鐘頭,感到男女平等服事主的理念在ETS不那麼容易推廣。有個人路過看看,我故意對他說,男女平等,教會落在社會的後面了。這人立即轉移話題說,跟在社會後面有甚麼好?那很糟糕!...我追問他說,您是說提倡男女平等就是走下坡路?他不回答,繼續居高臨下地批評社會和文化--典型的福音與文化對立說。
有一人問我是否打算每年都參加ETS大會,不打算--我今年參加是因為離得近。明年的主題是「婚姻與家庭」,也許會有多些女士參加,畢竟那一塊是他們分派給女人的天地。
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保守,最突出的是堅持「聖經無誤」。我認為我可以同意聖經無誤,是在於神的道無誤,基督福音的真理無誤,透過聖經和聖靈啟示給人。不是抄本無誤或作者無誤,更不是人對神的認識無誤,或我們對於聖經的解讀無誤。
從ETS大會發言和眾多的講座內容來看,有不少會員還是相當開放的,有些講員不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都被邀請來講。
有一位Jackson Wu把福音信息處境化,從東方人榮辱感方面的需要來解釋「得救」和與神建立關係。他說罪就是「辱」(shame)和不配的關係,人丟了上帝的面子,或是不給上帝面子。然後耶穌為上帝而死,顯出神的義來,因祂在高位,祂若不想主動挽救關係,按東方觀念就屬不義。大家聽了Wu之後都感覺很有道理,詳細可以買他的書來看,Saving God’s Face。
有些講座紀念某個福音派神學家對神學的貢獻,比如用三一論宣教,原來是Stanley Grenz博士,堪稱為福音派填補了一個空白。三一生活是效法基督,參與和見證三一神的合一團結性情,以美好的群體關係吸引人歸主的生活,很不錯的理念,比起個人得救的傳福音法,恐怕更合適華人。
會長Thomas Schreiner在一個晚餐會後發言,反思傳統的「唯獨信心」Sola Fide。他很大方地說,我們從聖經找到根據,主張人唯獨靠信心得救,可是人家天主教也從聖經找到根據,反對「唯獨信心」,雅各書不是很明確嗎?我們要小心反思,不要單為了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他指出聖經中的確沒有imputation的說法,即所謂的「歸算」。信心不只是頭腦中的同意,稱義和得救也不是一碼事,還是把得救看作一個過程比較好,不要看成一步等等。
我為這些話鼓掌!神學是可以調整的,千萬不要以為福音派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就以維護自己的教義為己任。
我注意到大會中的女士比男士少了好多,我想是因為很多福音派教會把婦女排除在領袖圈子之外。與會者大多是神學教授或學者,或是關心神學動向的教會領袖。大多「根據聖經」主張婦女不宜教導。
我在CBE的書攤幫了兩個鐘頭,感到男女平等服事主的理念在ETS不那麼容易推廣。有個人路過看看,我故意對他說,男女平等,教會落在社會的後面了。這人立即轉移話題說,跟在社會後面有甚麼好?那很糟糕!...我追問他說,您是說提倡男女平等就是走下坡路?他不回答,繼續居高臨下地批評社會和文化--典型的福音與文化對立說。
有一人問我是否打算每年都參加ETS大會,不打算--我今年參加是因為離得近。明年的主題是「婚姻與家庭」,也許會有多些女士參加,畢竟那一塊是他們分派給女人的天地。
Thursday, November 20, 2014
主權的神引發壞事?
極端的加爾文主義者相信神預定人類犯罪墮落,以及所有的壞事發生,甚至能阻止惡人行惡,愚人犯錯。但從經驗來說,不難知道神無法完全掌控人行善或行惡。前次我寫過一篇反思神的全能的文章,現在我又找到一節經文,不容我們把神想得會引發壞事。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去年10月25日的原文默想日誌。
詩篇一四五篇17節: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
大衛這句詩回答了好幾個問題。第一,回答了「神為甚麼讓這些壞事發生」的問題。耶和華在祂一切的作為上都有公義tsaddiq。Tsaddiq就是公正、合法、正義的意思。大衛說,沒有一件事會落在神的目的之外,雖然我們不明白,神要達到公正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實現。
神的品格不等於祂的作為,第二個問題是「神實際上引起這些壞事發生嗎」?不。雖然神能夠利用壞事來為祂的目的服務,那些壞事卻不是神去有意安排發生的,因為神的作為都是出於祂的慈愛chasid。如果我們堅持說壞事也都是神所引發的,那麼祂就稱不上是「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對嗎?
Chasid是從chased來,chased的概念回答了第三個問題:「神直接做的是哪些事」?我們發現神做的都涉及有意地建立和人的關係。祂忠實可靠,是要傳遞一個明顯的信息:祂要照祂的主權來守約施慈愛給祂的百姓。
也許你會想是壞運氣讓你遇上苦難,但是大衛說,雖然人可能悖逆,神卻有意把壞事變為好事。神的靈做工,沒有一件事不能讓我們更靠近神,我們只要再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不能安心倚靠祂來照管我」?
詩篇一四五篇17節: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
大衛這句詩回答了好幾個問題。第一,回答了「神為甚麼讓這些壞事發生」的問題。耶和華在祂一切的作為上都有公義tsaddiq。Tsaddiq就是公正、合法、正義的意思。大衛說,沒有一件事會落在神的目的之外,雖然我們不明白,神要達到公正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實現。
神的品格不等於祂的作為,第二個問題是「神實際上引起這些壞事發生嗎」?不。雖然神能夠利用壞事來為祂的目的服務,那些壞事卻不是神去有意安排發生的,因為神的作為都是出於祂的慈愛chasid。如果我們堅持說壞事也都是神所引發的,那麼祂就稱不上是「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對嗎?
Chasid是從chased來,chased的概念回答了第三個問題:「神直接做的是哪些事」?我們發現神做的都涉及有意地建立和人的關係。祂忠實可靠,是要傳遞一個明顯的信息:祂要照祂的主權來守約施慈愛給祂的百姓。
也許你會想是壞運氣讓你遇上苦難,但是大衛說,雖然人可能悖逆,神卻有意把壞事變為好事。神的靈做工,沒有一件事不能讓我們更靠近神,我們只要再問一個問題:「我為甚麼不能安心倚靠祂來照管我」?
Sunday, November 16, 2014
Criticism:聖經考證的方法
上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研究聖經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必須敢動腦筋,敢問問題,教會真應該是一個學習的群體,提倡寬鬆的彼此切磋探討的風氣。
本文談談研究聖經的工具。由於大家都不是專業的聖經研究學者,手上只有不同版本的翻譯,於到不明白的問題就需要多讀書,看看人家有沒有甚麼新近研究的發現和結果。現在網路發達,網上常能搜索到資料,還有些網站提供了很好的研經搜索工具,總要積極利用。不要被動接受所聽的道,乃要用critical thinking去思辨。(其實這正是保羅在林前十四所吩咐的。)
在聖經研究領域,Criticism應該翻譯為「考證」,因為是包括了分析鑑別、推理、假設、評估、設立解釋原則等等。Criticism不該翻譯成「批判」,很多信徒一聽見「聖經批判」就誤以為那些學者是要攻擊聖經。
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或方法叫作歷史考證(Historical Criticism),早期叫作「高等考證」,是和「低等考證」比較得來的名稱。切記,不是「批判」,不要誤解聖經的考證/鑑別學,聖經不是批判的對象,乃是考證的對象。經文鑑別/考證(lower criticism)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早期的準確字句,排除手抄本中的錯誤。而歷史考證的目的乃是找出經文寫作時,作者的意思或當時聽者的理解是甚麼。和這種方法相對的是傳統方法:用哲學和神學來解釋經文。
歷史考證非常重視寫作時間。舊約最早的經文是晚銅或鐵器時期寫的,根據內文考證,是農業社會的作品,不是遊牧民族的作品,作者把口傳的文學寫下來。所以,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都不可能是寫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大衛的故事和他的王朝,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卻刻畫得非常清楚。所以舊約很可能是大衛建國後不久寫下的,我們必須從他們眼中看創造和祖上的故事。
古體的希伯來字母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和非利士字母發展出來的,剛好是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之前。有一部分書卷是用亞蘭文寫的,我們就知道寫作時期比較晚。而有些收入第二正典的書卷(所謂次經)是用希臘文寫的,來自LXX譯本,寫作時間更晚。新約全部用希臘文寫成,因為是那個時期最通行的官方語言。
歷史考證後來發展出更細的分支:來源考證,文學形式考證,編輯修改考證等等。教會比較接受和使用的歷史文法解經屬於最基本的歷史考證,是針對靈意解經的偏差而來的按字面解經。我的博客文章中有許多歷史文法解經的例子,比如「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嗎」一文,根據前後文所敘述的歷史場合,來理解那句可以靈活翻譯的話。
文學考證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但歷史考證其實是文學考證的一個分支。它不管各部份經文的來歷背景,只把注意力放在最後的文學結構上,從字裡行間用常理來分析經文的意思。這個方法常常會與歷史考證資料結合起來用。比如雅各在伯特利作夢,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有天使在梯子上,上去下來,並且耶和華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
我們若知道主前900年創世記寫作的時候,伯特利是外邦人拜巴力的神龕,就可了解到經文的用意可能是貶低巴力,尊崇耶和華。
另一個例子是辨識詩歌結構。詩詞常帶誇張的形容,不必當作歷史來考證或推翻。比如約書亞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第十章)
丁道爾的解經書指出,這是個交叉對偶結構的詩詞中心,日月停止被強調為造物主聽祂百姓的手段:
A. 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節)
B. 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12節)
C. 日頭停留、月亮止住,這是真的(12-13節)
B'. 耶和華聽一個人的禱告(14節)
A'. 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14節)
聖經的重點是告訴我們,神如何與祂的子民立約,以及百姓如何可以生活在祂的恩惠中。至於我們所在的宗派所強調的解經和教義,總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幫助我們進入研經學道的門,但有機會還是要虛心了解別人的解經和教義,不要自大。
本文談談研究聖經的工具。由於大家都不是專業的聖經研究學者,手上只有不同版本的翻譯,於到不明白的問題就需要多讀書,看看人家有沒有甚麼新近研究的發現和結果。現在網路發達,網上常能搜索到資料,還有些網站提供了很好的研經搜索工具,總要積極利用。不要被動接受所聽的道,乃要用critical thinking去思辨。(其實這正是保羅在林前十四所吩咐的。)
在聖經研究領域,Criticism應該翻譯為「考證」,因為是包括了分析鑑別、推理、假設、評估、設立解釋原則等等。Criticism不該翻譯成「批判」,很多信徒一聽見「聖經批判」就誤以為那些學者是要攻擊聖經。
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或方法叫作歷史考證(Historical Criticism),早期叫作「高等考證」,是和「低等考證」比較得來的名稱。切記,不是「批判」,不要誤解聖經的考證/鑑別學,聖經不是批判的對象,乃是考證的對象。經文鑑別/考證(lower criticism)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早期的準確字句,排除手抄本中的錯誤。而歷史考證的目的乃是找出經文寫作時,作者的意思或當時聽者的理解是甚麼。和這種方法相對的是傳統方法:用哲學和神學來解釋經文。
歷史考證非常重視寫作時間。舊約最早的經文是晚銅或鐵器時期寫的,根據內文考證,是農業社會的作品,不是遊牧民族的作品,作者把口傳的文學寫下來。所以,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都不可能是寫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大衛的故事和他的王朝,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卻刻畫得非常清楚。所以舊約很可能是大衛建國後不久寫下的,我們必須從他們眼中看創造和祖上的故事。
古體的希伯來字母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和非利士字母發展出來的,剛好是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之前。有一部分書卷是用亞蘭文寫的,我們就知道寫作時期比較晚。而有些收入第二正典的書卷(所謂次經)是用希臘文寫的,來自LXX譯本,寫作時間更晚。新約全部用希臘文寫成,因為是那個時期最通行的官方語言。
歷史考證後來發展出更細的分支:來源考證,文學形式考證,編輯修改考證等等。教會比較接受和使用的歷史文法解經屬於最基本的歷史考證,是針對靈意解經的偏差而來的按字面解經。我的博客文章中有許多歷史文法解經的例子,比如「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嗎」一文,根據前後文所敘述的歷史場合,來理解那句可以靈活翻譯的話。
文學考證算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經工具,但歷史考證其實是文學考證的一個分支。它不管各部份經文的來歷背景,只把注意力放在最後的文學結構上,從字裡行間用常理來分析經文的意思。這個方法常常會與歷史考證資料結合起來用。比如雅各在伯特利作夢,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有天使在梯子上,上去下來,並且耶和華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
我們若知道主前900年創世記寫作的時候,伯特利是外邦人拜巴力的神龕,就可了解到經文的用意可能是貶低巴力,尊崇耶和華。
另一個例子是辨識詩歌結構。詩詞常帶誇張的形容,不必當作歷史來考證或推翻。比如約書亞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第十章)
丁道爾的解經書指出,這是個交叉對偶結構的詩詞中心,日月停止被強調為造物主聽祂百姓的手段:
A. 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節)
B. 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12節)
C. 日頭停留、月亮止住,這是真的(12-13節)
B'. 耶和華聽一個人的禱告(14節)
A'. 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14節)
聖經的重點是告訴我們,神如何與祂的子民立約,以及百姓如何可以生活在祂的恩惠中。至於我們所在的宗派所強調的解經和教義,總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幫助我們進入研經學道的門,但有機會還是要虛心了解別人的解經和教義,不要自大。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武加大:聖經的拉丁譯本
拉丁文聖經是對西方教會影響最大的聖經,特別是耶柔米翻譯的Vulgate譯本,由羅馬皇帝支持翻譯,成為西方教會的公認權威文本。
拉丁文雖然是羅馬人祖上的語言,但在初代教會時期,拉丁文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希臘文才是第一語言。保羅寫的羅馬書信,初期的羅馬教會領袖寫的革利免書和黑馬牧人書,都是用希臘文寫的,不是用拉丁文。
最早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基督徒卻不在羅馬帝國,乃在北非地區,可能是因為羅馬在北非有商人和軍事殖民地,都講拉丁文。180年北非有12位基督徒殉道的傳記是用拉丁文寫的,而公元200多年北非迦太基的特土良教父就引用拉丁文的經文來反駁異端。那些舊拉丁文抄本,連同一些很早期的敘利亞文抄本和coptic抄本一起,都不是羅馬帝國參與推廣的,乃是基督教在埃及、北非地區興旺的證據。
到了公元400年,基督教已得到羅馬帝國支持,奧古斯丁和耶柔米都認為舊拉丁譯文的質量很差,數量也太少,不夠用。於是當時的羅馬教宗指派耶柔米,用七十士希臘文本(LXX)為基礎,來訂正舊拉丁文本。
耶柔米從382年先開始修改福音書,然後舊約部份從詩篇開始翻譯。他起初是翻譯希臘文本,可是他還通希伯來文,比較對照後,越來越相信希伯來文是更好的文本,於是乾脆甩掉LXX,直接從希伯來文重新翻譯。LXX希臘聖經比希伯來聖經多了好幾卷書,耶柔米後來就不翻希伯來聖經中沒有的書卷了。這可不是誰授權給他,乃是他自做主張。
奧古斯丁對耶柔米拋棄LXX希臘文本很不滿意,他認為至少應在差異處加上註腳,因為當時教會普遍相信希臘文翻譯中有神的啟示,LXX是最權威的。但是無論如何,耶柔米的翻譯還是很優秀的。在涉及到神學關鍵的地方,比如以賽亞書七章14節,他沒有採用希伯來文本中的「年輕女子」生子,乃參考了新約引用的LXX,用「童女」生子來翻譯拉丁文本。這本武加大譯本(Vulgate)和奧古斯丁的教義文獻一起,後來成為中世紀對西方教會和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源頭之一。
拉丁文雖然是羅馬人祖上的語言,但在初代教會時期,拉丁文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希臘文才是第一語言。保羅寫的羅馬書信,初期的羅馬教會領袖寫的革利免書和黑馬牧人書,都是用希臘文寫的,不是用拉丁文。
最早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基督徒卻不在羅馬帝國,乃在北非地區,可能是因為羅馬在北非有商人和軍事殖民地,都講拉丁文。180年北非有12位基督徒殉道的傳記是用拉丁文寫的,而公元200多年北非迦太基的特土良教父就引用拉丁文的經文來反駁異端。那些舊拉丁文抄本,連同一些很早期的敘利亞文抄本和coptic抄本一起,都不是羅馬帝國參與推廣的,乃是基督教在埃及、北非地區興旺的證據。
到了公元400年,基督教已得到羅馬帝國支持,奧古斯丁和耶柔米都認為舊拉丁譯文的質量很差,數量也太少,不夠用。於是當時的羅馬教宗指派耶柔米,用七十士希臘文本(LXX)為基礎,來訂正舊拉丁文本。
耶柔米從382年先開始修改福音書,然後舊約部份從詩篇開始翻譯。他起初是翻譯希臘文本,可是他還通希伯來文,比較對照後,越來越相信希伯來文是更好的文本,於是乾脆甩掉LXX,直接從希伯來文重新翻譯。LXX希臘聖經比希伯來聖經多了好幾卷書,耶柔米後來就不翻希伯來聖經中沒有的書卷了。這可不是誰授權給他,乃是他自做主張。
奧古斯丁對耶柔米拋棄LXX希臘文本很不滿意,他認為至少應在差異處加上註腳,因為當時教會普遍相信希臘文翻譯中有神的啟示,LXX是最權威的。但是無論如何,耶柔米的翻譯還是很優秀的。在涉及到神學關鍵的地方,比如以賽亞書七章14節,他沒有採用希伯來文本中的「年輕女子」生子,乃參考了新約引用的LXX,用「童女」生子來翻譯拉丁文本。這本武加大譯本(Vulgate)和奧古斯丁的教義文獻一起,後來成為中世紀對西方教會和西方文化影響最深的源頭之一。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基督降臨節
華人教會大多不注重古老的降臨節(Advent)的傳統。降臨節是從聖誕節前的第四个星期日開始的一段時間,許多基督徒在此期間祈禱,齋戒,懺悔,預備自己的心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傳統上是預備一個花環蠟燭台,上面插五隻蠟燭,每週多點燃一隻蠟燭。第一週是希望的蠟燭,第二週是仁愛的,第三週喜樂,第四週和平,聖誕節那天把基督的蠟燭點燃。下面的念詞道出意義:
希望
11月30日 – 降臨節第一主日
點燃一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希望。你在世上是神的希望。你出生軟弱無助,然後長大,再次成為無助。於是神告訴你,要在祂裡面找希望,你信了。現在你一生的意義就是:在一個迫切需要希望的世界中,作神的理想和希望。擊敗憂鬱和干擾,我們都需要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藥膏。
讀經:以賽亞書64章1-9節,哥林多前書1章3-9節。
仁愛 12月7日– 降臨節第二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仁愛。仁愛能夠化敵為友,能夠改變文化環境,能夠幫助你成長,全面達到神創造你的潛能。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時常體驗仁愛。 讀經:以賽亞書四十章1-11節,馬可福音一章1-8節。
喜樂
12月14日 – 降臨節第三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和一隻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喜樂。喜樂是天堂的重要的成分。喜樂除了能夠醫治人心,還能夠轉變個性。我們都歡喜快樂住在神的面前。
讀經: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11節,約翰福音一章6-8節,19-28節。
和平
12月21日– 降臨節第四主日
點燃三支紫色蠟燭和一支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和平。鴿子對於基督徒既象徵了聖靈降臨在我們中間,又代表了和平。聖靈內住的群體是有創意和多樣的,同時又是自由敞開、和平相處的群體,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在這裡既有聖靈臨在,又有耶穌所願的合一與平安。
讀經:以賽亞書26章1-4節,路加福音一章26-38節。
基督
12月25日 – 聖誕節
點燃所有五隻紫色、粉色、和白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那隻蠟燭是為基督已經來了。我們守候等待,基督終於降生在人間。祂來轉變我們和轉變世界,榮耀歸給至高的神!
讀經:以賽亞書9章2-7節。
另外,常有教會在這個時期舉行各種大型小型的聖誕歌曲吟唱會,今年我們是在12月14日。您如果留心,自己的住區附近也一定有這類的音樂會。聖誕音樂是另一個古老的傳統特色。
傳統上是預備一個花環蠟燭台,上面插五隻蠟燭,每週多點燃一隻蠟燭。第一週是希望的蠟燭,第二週是仁愛的,第三週喜樂,第四週和平,聖誕節那天把基督的蠟燭點燃。下面的念詞道出意義:
希望
11月30日 – 降臨節第一主日
點燃一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希望。你在世上是神的希望。你出生軟弱無助,然後長大,再次成為無助。於是神告訴你,要在祂裡面找希望,你信了。現在你一生的意義就是:在一個迫切需要希望的世界中,作神的理想和希望。擊敗憂鬱和干擾,我們都需要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藥膏。
讀經:以賽亞書64章1-9節,哥林多前書1章3-9節。
仁愛 12月7日– 降臨節第二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仁愛。仁愛能夠化敵為友,能夠改變文化環境,能夠幫助你成長,全面達到神創造你的潛能。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時常體驗仁愛。 讀經:以賽亞書四十章1-11節,馬可福音一章1-8節。
喜樂
12月14日 – 降臨節第三主日
點燃兩支紫色蠟燭和一隻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喜樂。喜樂是天堂的重要的成分。喜樂除了能夠醫治人心,還能夠轉變個性。我們都歡喜快樂住在神的面前。
讀經: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11節,約翰福音一章6-8節,19-28節。
和平
12月21日– 降臨節第四主日
點燃三支紫色蠟燭和一支粉紅蠟燭。
我們點燃這支蠟燭是為了和平。鴿子對於基督徒既象徵了聖靈降臨在我們中間,又代表了和平。聖靈內住的群體是有創意和多樣的,同時又是自由敞開、和平相處的群體,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在這裡既有聖靈臨在,又有耶穌所願的合一與平安。
讀經:以賽亞書26章1-4節,路加福音一章26-38節。
基督
12月25日 – 聖誕節
點燃所有五隻紫色、粉色、和白色蠟燭。
我們點燃這那隻蠟燭是為基督已經來了。我們守候等待,基督終於降生在人間。祂來轉變我們和轉變世界,榮耀歸給至高的神!
讀經:以賽亞書9章2-7節。
另外,常有教會在這個時期舉行各種大型小型的聖誕歌曲吟唱會,今年我們是在12月14日。您如果留心,自己的住區附近也一定有這類的音樂會。聖誕音樂是另一個古老的傳統特色。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口傳文化中的聖經抄本
本文內容取自John H. Walton和D. Brent Sandy所著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一書,書中就聖經的寫作和傳播提出21個主張,其中包括聖經的認知環境是口傳文化等等。聖經真理的傳播不靠精準的書寫文字是其中第13條。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猶太人和基督徒口傳的信息和抄本上所寫的字句有甚麼不同呢?經上用文字所記下的信息到底是甚麼本質,有什麼特性呢?Walton教授主要研究的是希臘文的新約。他指出抄本中有很多異文(variants)的事實:
現存的聖經手抄本殘卷有6000份左右,而且還在不斷地找到,加上幾千份各種語言的譯本,一共差不多9000份,加上上萬次被教父引用,不尋常地見證了聖經。但是,沒有一份抄本所寫的是完全一樣。14萬字的新約聖經總共有30萬不同的異文。
抄寫文士無論有多麼小心,還是會抄錯,尤其是文稿沒有空格和標點符號。集體抄寫是由一個人看、讀,其他人聽、寫在蒲草紙上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弄錯都會引進錯誤。寫時聽錯同音字,或寫時選用同義字、寫錯短語的次序、使用記憶中相近的字句,都會造成異文。異文繼續傳抄下去,會越來越多。有時文士會訂正抄本中他看出或認為是錯誤的寫法。大部分的異文是拚寫方式不同,但也有很多試圖用不同的字表達同一個意境的現象。
有的異文是抄寫文士對文稿做出有意的改動,作出解釋或或加插例證,這些可以在考證時辨別出來。絕大多數這類改動發生在頭一百年的抄寫過程裡,因為起初似乎沒有保留原稿的意識,到後來抄本才逐漸穩定下來。Walton說,也許「原稿」本身就是用詞不當,有些部份的經文是後來添加的,恐怕不能一概地說那些編輯不是寫作的一部份。
幾百年來,學者們和聖經出版學會將各抄本或譯本的經文作鑑別比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地考證確定每節經文最初是用的是甚麼字眼。越早期的抄本,抄寫次數越少的抄本,就假定是越接近某個「原稿」。但現在看來,有些後來添加的部分也應算為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對聖經的見證。現在經文考證的目的仍然以恢復原始文字為目標,但後面發生的異文不再被簡單排斥為假的。
如果抄本中有這麼多的差異,那麼推論可有以下幾條:
一、在口傳文化中,講、聽、重復、背記是書寫文字的基礎,對於群體中傳統的解釋、應用、流傳非常重要。即使紀錄寫下之後,也不會代替口傳。
二、手稿從口傳文字紀錄下來,不是創作。口傳文化和手稿文化並存,雖然形式不同,功用是一樣的,手稿為口傳服務。「字句」text首先是聽見的聲音,不是寫下的文字。
三、現代人的思想受印刷文化的影響太大,「字句」text的觀念首先是個人閱讀看見的字詞,聽變為次要,也不再需要準確背記;印在紙上的準確字形成為理解的最重要途徑,並且讀者假定作者負責字句寫作表達,聽者不看見字會影響理解。但這些假設並不正確,手稿文化比較接近口傳文化,而不像印刷文化。
在手稿文化的認知環境裡,異文不會影響真理的傳播,因為抄本只是幫助口傳的工具。Walton 的結論是:新約產生的時代處於既是口傳、又是手稿的文化,和我們現在的印刷文化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認知環境。現代人不應該透過自己的印刷文化鏡片來看手稿和抄本文物,而西方福音派的基督徒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戴了印刷文化的有色眼鏡,不自覺地以為古代文士是嚴謹紀錄或抄下聖經人物發出的話語,或者相信書信作者能夠參考擺在面前的經書等等,好像那些字句若不準確,我們手上的經文就不可信一樣。這是印刷文化特有的成見。於是,在眾多的異文面前,很多人以為找不到客觀真理,因為大家假設最初寫下的某個準確字眼是認識真理的關鍵。
Walton 挑戰當代的基督徒放下成見,接納口傳文化傳遞真理的有效性。如果初代的信徒不因為手稿中有異文而失去對聖經真道的信心,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凡有異文就代表錯誤,這是當代世界觀的偏見--用印刷文化來評判手稿文化。尤其是英文,有時把異文variant稱為corruption,然後中文又有人把corruption翻成「腐敗」!
抄寫文士對經文作改動,按我們的標準看很可怕,按當時的文化卻被接納為榮幸的工作,我們也需要調整態度,接受一個歷史的事實:聖經真理的道在前面許多世紀中不是依靠精準的字和詞來保存和傳播的,但經過經文考證學者和翻譯學者大量的工作,我們手上訂正過的聖經是相當準確可靠的。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猶太人和基督徒口傳的信息和抄本上所寫的字句有甚麼不同呢?經上用文字所記下的信息到底是甚麼本質,有什麼特性呢?Walton教授主要研究的是希臘文的新約。他指出抄本中有很多異文(variants)的事實:
現存的聖經手抄本殘卷有6000份左右,而且還在不斷地找到,加上幾千份各種語言的譯本,一共差不多9000份,加上上萬次被教父引用,不尋常地見證了聖經。但是,沒有一份抄本所寫的是完全一樣。14萬字的新約聖經總共有30萬不同的異文。
抄寫文士無論有多麼小心,還是會抄錯,尤其是文稿沒有空格和標點符號。集體抄寫是由一個人看、讀,其他人聽、寫在蒲草紙上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弄錯都會引進錯誤。寫時聽錯同音字,或寫時選用同義字、寫錯短語的次序、使用記憶中相近的字句,都會造成異文。異文繼續傳抄下去,會越來越多。有時文士會訂正抄本中他看出或認為是錯誤的寫法。大部分的異文是拚寫方式不同,但也有很多試圖用不同的字表達同一個意境的現象。
有的異文是抄寫文士對文稿做出有意的改動,作出解釋或或加插例證,這些可以在考證時辨別出來。絕大多數這類改動發生在頭一百年的抄寫過程裡,因為起初似乎沒有保留原稿的意識,到後來抄本才逐漸穩定下來。Walton說,也許「原稿」本身就是用詞不當,有些部份的經文是後來添加的,恐怕不能一概地說那些編輯不是寫作的一部份。
幾百年來,學者們和聖經出版學會將各抄本或譯本的經文作鑑別比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地考證確定每節經文最初是用的是甚麼字眼。越早期的抄本,抄寫次數越少的抄本,就假定是越接近某個「原稿」。但現在看來,有些後來添加的部分也應算為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對聖經的見證。現在經文考證的目的仍然以恢復原始文字為目標,但後面發生的異文不再被簡單排斥為假的。
如果抄本中有這麼多的差異,那麼推論可有以下幾條:
一、在口傳文化中,講、聽、重復、背記是書寫文字的基礎,對於群體中傳統的解釋、應用、流傳非常重要。即使紀錄寫下之後,也不會代替口傳。
二、手稿從口傳文字紀錄下來,不是創作。口傳文化和手稿文化並存,雖然形式不同,功用是一樣的,手稿為口傳服務。「字句」text首先是聽見的聲音,不是寫下的文字。
三、現代人的思想受印刷文化的影響太大,「字句」text的觀念首先是個人閱讀看見的字詞,聽變為次要,也不再需要準確背記;印在紙上的準確字形成為理解的最重要途徑,並且讀者假定作者負責字句寫作表達,聽者不看見字會影響理解。但這些假設並不正確,手稿文化比較接近口傳文化,而不像印刷文化。
在手稿文化的認知環境裡,異文不會影響真理的傳播,因為抄本只是幫助口傳的工具。Walton 的結論是:新約產生的時代處於既是口傳、又是手稿的文化,和我們現在的印刷文化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認知環境。現代人不應該透過自己的印刷文化鏡片來看手稿和抄本文物,而西方福音派的基督徒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戴了印刷文化的有色眼鏡,不自覺地以為古代文士是嚴謹紀錄或抄下聖經人物發出的話語,或者相信書信作者能夠參考擺在面前的經書等等,好像那些字句若不準確,我們手上的經文就不可信一樣。這是印刷文化特有的成見。於是,在眾多的異文面前,很多人以為找不到客觀真理,因為大家假設最初寫下的某個準確字眼是認識真理的關鍵。
Walton 挑戰當代的基督徒放下成見,接納口傳文化傳遞真理的有效性。如果初代的信徒不因為手稿中有異文而失去對聖經真道的信心,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凡有異文就代表錯誤,這是當代世界觀的偏見--用印刷文化來評判手稿文化。尤其是英文,有時把異文variant稱為corruption,然後中文又有人把corruption翻成「腐敗」!
抄寫文士對經文作改動,按我們的標準看很可怕,按當時的文化卻被接納為榮幸的工作,我們也需要調整態度,接受一個歷史的事實:聖經真理的道在前面許多世紀中不是依靠精準的字和詞來保存和傳播的,但經過經文考證學者和翻譯學者大量的工作,我們手上訂正過的聖經是相當準確可靠的。
Friday, November 7, 2014
駁Erhman:絕非學者的共識
基督徒在深入研究聖經之後一定都變成不信嗎?Bart Erhman教授和Ben Witherington教授都在北卡大學任教。他倆是出於同一導師的,可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結果學習深造之後對基督信仰得出不同的結論。
Bart來自最保守的基要主義傳統,起初是堅信上帝逐字啟示了無誤的聖經給世人。結果他進入聖經研究領域的經文鑑別/考證專業,發現沒有哪個抄本是「無誤」的,反而看到聖經有許多明顯的修改編輯的痕跡。他的信心就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不可知論者。他寫的書可能會動搖一些人的信心。上次我把另一人寫的書評內容介紹給華人信徒,指出Bart Erhman的謬誤,本文介紹Ben Witherington寫的關於另一本書的書評。
Erhma出版的流行書籍,把學者早已知道的一些事實,比如每個抄本都有錯漏、甚至有編輯和訂正,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公布給普通不知情的信徒,告訴他們說,「所有的聖經學者都會同意我」。哪裏的話?別人大多沒有得出他的不可知結論。但一般讀者還是會問,聖經可信嗎?所有的學者都會變成不信嗎?Erhman錯在哪裡?問題是,越抱持狹隘的基要主義信仰,就越容易像Erhman一樣跌倒。
Bart的不信只能反映出他在入門研究之前的無知,以及看見抄本異文之後的震驚。Ben指出,Bart是一位很有恩賜的作家和講員,他的確是認真尋求真理的人,但Ben和他背景和經歷不同,就得出不同的結論。事實上,在眾多學者中間,Bart是少數淪為不可知論的人之一。
在一個信眾對聖經來歷無知的時代(a Biblically illiterate age),Bart的大眾化書籍起了一個普及教育的作用,可惜他的結論不好。廣大信徒在聖經歷史、地理、文化方面是文盲,不知道聖經的來由,迷信先知從天上聽見聲音的啟示等等,就很容易被真相震動。最令Bart憤怒的,恐怕就是他的教會領袖,有意無意不容信眾接觸到新的研究發現!
基要主義的教會牧師們可能覺得自己有義務保護主的小羊。他們相信弟兄姊妹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相信聖靈有能力堅固他們的信心,小心地把信徒圈在最保守的教義之內,吩咐他們不要出去亂聽。結果,從越狹窄的地方發現「新大陸」,就越危險要跌倒。Bart就是如此。
幾年前我在北京遇到一位開出租車的弟兄,他參加一個非常「靈恩」的教會。那些人天天在他身上按手呼求主,他還是不能說方言,全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被吩咐不可以去別的教會聽道!不要嘲笑,我們福音派/基要派的信徒並沒有比他們強多少,牧師告訴會友不要看異端或自由派的刊物和講道集,有這些的都要上繳。
Ben 還指出Bart的另一個問題。Bart的專長是經文鑑別,他自己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卷書的解經或導論,因為他並不精專新約解經。但他是寫了Orthodox Corruption of Scripture這種評論解釋的書,被Gordon Fee 和其他經文鑑別學者批評得很厲害,連他自己的導師也搖頭。根據Robert M. Price寫的書評介紹,Bart指控抄寫文士,說他們帶著反對異端的目的來修改經文。總的來說,Bart即使在經文鑑別學領域也不代表大多數的意見。
Bart寫的另外一本書Jesus, Interrupted,專門揭發福音書有多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和經文鑑別沒有關係,本來應該大量參考和回應別人的解經,可是他一味引用自己已經出版的流行書來說明。雖然零星引證幾個已經過世或早已退休的學者,卻完全不提過去30年來,很多人在歷史和解經領域作了大量的進一步研究。Ben說,Bart大概是根據自己在普林斯頓神學院讀書時所讀的書目出的作判斷。Bart提的論點是:福音書是後來編造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學者都不能夠同意這結論。
Bart似乎並不很瞭解新近那些研究新約的歷史學家、解經家、神學家的著作,就膚淺地作分析得結論,漏洞百出,完全不是新約研究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Ben說那本書的問題包括方法問題、歷史問題、解經問題、神學問題、認識論的問題等等。
別的學者也尋求真理,也在大學和神學院經歷到知識的震撼,為甚麼Bart會與別人得到迴然不同的結論呢?問題在於他的基要主義教會背景。他哀嘆廣大信徒這麼多年(100多年)都不知道「學者所說的」關於聖經的事,於是要來作一些普及教育。--嗯,絕大多數的資料不是Bart自己編造出來的,但結論絕對是他自己的。
全文請讀Ben Witherington教授的書評文章。聖經是上帝給人的啟示,但卻是經過人手寫出來並流傳下來的。聽說可蘭經和摩門經都有更神奇的來歷,那就證明更加高超?不。建議基要派的信徒不要失去信心,你只需要放棄「聖經無誤」這個基要主義的教義就可以了,換一個教會體驗一下正統的在基督裡的生活。
Bart來自最保守的基要主義傳統,起初是堅信上帝逐字啟示了無誤的聖經給世人。結果他進入聖經研究領域的經文鑑別/考證專業,發現沒有哪個抄本是「無誤」的,反而看到聖經有許多明顯的修改編輯的痕跡。他的信心就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不可知論者。他寫的書可能會動搖一些人的信心。上次我把另一人寫的書評內容介紹給華人信徒,指出Bart Erhman的謬誤,本文介紹Ben Witherington寫的關於另一本書的書評。
Erhma出版的流行書籍,把學者早已知道的一些事實,比如每個抄本都有錯漏、甚至有編輯和訂正,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公布給普通不知情的信徒,告訴他們說,「所有的聖經學者都會同意我」。哪裏的話?別人大多沒有得出他的不可知結論。但一般讀者還是會問,聖經可信嗎?所有的學者都會變成不信嗎?Erhman錯在哪裡?問題是,越抱持狹隘的基要主義信仰,就越容易像Erhman一樣跌倒。
Bart的不信只能反映出他在入門研究之前的無知,以及看見抄本異文之後的震驚。Ben指出,Bart是一位很有恩賜的作家和講員,他的確是認真尋求真理的人,但Ben和他背景和經歷不同,就得出不同的結論。事實上,在眾多學者中間,Bart是少數淪為不可知論的人之一。
在一個信眾對聖經來歷無知的時代(a Biblically illiterate age),Bart的大眾化書籍起了一個普及教育的作用,可惜他的結論不好。廣大信徒在聖經歷史、地理、文化方面是文盲,不知道聖經的來由,迷信先知從天上聽見聲音的啟示等等,就很容易被真相震動。最令Bart憤怒的,恐怕就是他的教會領袖,有意無意不容信眾接觸到新的研究發現!
基要主義的教會牧師們可能覺得自己有義務保護主的小羊。他們相信弟兄姊妹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相信聖靈有能力堅固他們的信心,小心地把信徒圈在最保守的教義之內,吩咐他們不要出去亂聽。結果,從越狹窄的地方發現「新大陸」,就越危險要跌倒。Bart就是如此。
幾年前我在北京遇到一位開出租車的弟兄,他參加一個非常「靈恩」的教會。那些人天天在他身上按手呼求主,他還是不能說方言,全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被吩咐不可以去別的教會聽道!不要嘲笑,我們福音派/基要派的信徒並沒有比他們強多少,牧師告訴會友不要看異端或自由派的刊物和講道集,有這些的都要上繳。
Ben 還指出Bart的另一個問題。Bart的專長是經文鑑別,他自己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卷書的解經或導論,因為他並不精專新約解經。但他是寫了Orthodox Corruption of Scripture這種評論解釋的書,被Gordon Fee 和其他經文鑑別學者批評得很厲害,連他自己的導師也搖頭。根據Robert M. Price寫的書評介紹,Bart指控抄寫文士,說他們帶著反對異端的目的來修改經文。總的來說,Bart即使在經文鑑別學領域也不代表大多數的意見。
Bart寫的另外一本書Jesus, Interrupted,專門揭發福音書有多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和經文鑑別沒有關係,本來應該大量參考和回應別人的解經,可是他一味引用自己已經出版的流行書來說明。雖然零星引證幾個已經過世或早已退休的學者,卻完全不提過去30年來,很多人在歷史和解經領域作了大量的進一步研究。Ben說,Bart大概是根據自己在普林斯頓神學院讀書時所讀的書目出的作判斷。Bart提的論點是:福音書是後來編造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學者都不能夠同意這結論。
Bart似乎並不很瞭解新近那些研究新約的歷史學家、解經家、神學家的著作,就膚淺地作分析得結論,漏洞百出,完全不是新約研究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Ben說那本書的問題包括方法問題、歷史問題、解經問題、神學問題、認識論的問題等等。
別的學者也尋求真理,也在大學和神學院經歷到知識的震撼,為甚麼Bart會與別人得到迴然不同的結論呢?問題在於他的基要主義教會背景。他哀嘆廣大信徒這麼多年(100多年)都不知道「學者所說的」關於聖經的事,於是要來作一些普及教育。--嗯,絕大多數的資料不是Bart自己編造出來的,但結論絕對是他自己的。
全文請讀Ben Witherington教授的書評文章。聖經是上帝給人的啟示,但卻是經過人手寫出來並流傳下來的。聽說可蘭經和摩門經都有更神奇的來歷,那就證明更加高超?不。建議基要派的信徒不要失去信心,你只需要放棄「聖經無誤」這個基要主義的教義就可以了,換一個教會體驗一下正統的在基督裡的生活。
Wednesday, November 5, 2014
宗教改革紀念日
華人基督徒中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個「宗教改革紀念日」。它剛好是每年的萬聖夜那天,10月31日。我近年來在一家長老會參加主日崇拜,所以已經好幾次聽見牧師在講道的時候提起。
歷史上15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寫信給德國的枢機主教的日子,批判賣贖罪券的做法,號稱「95條論綱」。新教改革運動從此開始發展,最終竟離開了天主教會。
也許傳統上,宗教改革日是提說新教神學的好日子,加爾文主義啦,幾個sola唯獨信條啦,為歷史上新教的神學家感謝主啦等等。不過近年來新教的基督徒似乎開始反思路德,對於他最後竟引起教會分裂感到有些不以為然了。路德重新發現了基督教神學中的恩典,糾正了當時天主教會的問題,至終促使天主教作了反思和調整,不過他引起教會分裂卻很可能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再說,促進改革很重要,可是路德本人也有不少缺點錯誤啊。除了加強對猶太人的偏見,他和其他改革家也不團結,還嚴厲打擊新教中的重洗派等等。
於是牧師們在宗教改革紀念日講道,雖然肯定路德的歷史價值,並不單是為路德歌功頌德。他們的講台信息並不是慶賀教會的分裂,大多乃是稱讚當年的改革精神,號召基督徒要不斷地勇敢更新和改革。這裏是一篇典型的評論。
歷史上15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寫信給德國的枢機主教的日子,批判賣贖罪券的做法,號稱「95條論綱」。新教改革運動從此開始發展,最終竟離開了天主教會。
也許傳統上,宗教改革日是提說新教神學的好日子,加爾文主義啦,幾個sola唯獨信條啦,為歷史上新教的神學家感謝主啦等等。不過近年來新教的基督徒似乎開始反思路德,對於他最後竟引起教會分裂感到有些不以為然了。路德重新發現了基督教神學中的恩典,糾正了當時天主教會的問題,至終促使天主教作了反思和調整,不過他引起教會分裂卻很可能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再說,促進改革很重要,可是路德本人也有不少缺點錯誤啊。除了加強對猶太人的偏見,他和其他改革家也不團結,還嚴厲打擊新教中的重洗派等等。
於是牧師們在宗教改革紀念日講道,雖然肯定路德的歷史價值,並不單是為路德歌功頌德。他們的講台信息並不是慶賀教會的分裂,大多乃是稱讚當年的改革精神,號召基督徒要不斷地勇敢更新和改革。這裏是一篇典型的評論。
Monday, November 3, 2014
聖詩分享:God of Grace
下面視頻是聯合衛理公會所唱的,從場面來看,他們作禮拜的形式和天主教很像。長老會也唱這首熟悉的詩歌。中文歌詞「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1. 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求将能力倾我身; 昔日教会为主受苦, 荣耀花开今得胜。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面对这时辰, 使我面对这时辰 。
2. 恶魔势力将我围住, 侮辱基督攻击主; 疑虑忧惊长期束缚, 今释我心赞美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活着能为主, 使我活着能为主。
3. 除我无知敌对态度, 使我谦卑依靠主; 不再放纵求己益处, 丰盛生命荣耀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向着标杆跑前路, 向着标杆跑前路。
God of grace and God of glory,
On Thy people pour Thy power.
Crown Thine ancient church’s story,
Bring her bud to glorious flower.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Lo! the hosts of evil ’round us,
Scorn Thy Christ, assail His ways.
From the fears that long have bound us,
Free our hearts to faith and prais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Cure Thy children’s warring madness,
Bend our pride to Thy control.
Shame our wanton selfish gladness,
Rich in things and poor in soul.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Set our feet on lofty places,
Gird our lives that they may be,
Armored with all Christ-like graces,
In the fight to set men fre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Save us from weak resignation,
To the evils we deplore.
Let the search for Thy salvation,
Be our glory evermor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1. 荣耀真神恩惠之主, 求将能力倾我身; 昔日教会为主受苦, 荣耀花开今得胜。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面对这时辰, 使我面对这时辰 。
2. 恶魔势力将我围住, 侮辱基督攻击主; 疑虑忧惊长期束缚, 今释我心赞美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使我活着能为主, 使我活着能为主。
3. 除我无知敌对态度, 使我谦卑依靠主; 不再放纵求己益处, 丰盛生命荣耀主。 求主赐我,智慧勇气, 向着标杆跑前路, 向着标杆跑前路。
God of grace and God of glory,
On Thy people pour Thy power.
Crown Thine ancient church’s story,
Bring her bud to glorious flower.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For the facing of this hour.
Lo! the hosts of evil ’round us,
Scorn Thy Christ, assail His ways.
From the fears that long have bound us,
Free our hearts to faith and prais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For the living of these days.
Cure Thy children’s warring madness,
Bend our pride to Thy control.
Shame our wanton selfish gladness,
Rich in things and poor in soul.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Lest we miss Thy kingdom’s goal.
Set our feet on lofty places,
Gird our lives that they may be,
Armored with all Christ-like graces,
In the fight to set men fre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That we fail not man nor Thee.
Save us from weak resignation,
To the evils we deplore.
Let the search for Thy salvation,
Be our glory evermore.
Grant us wisdom, grant us courag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Serving Thee Whom we adore.
Friday, October 31, 2014
不動腦、不敢問,如何學道?
聖經是很奇怪的一本書,我們看到它支持真理和光明的事業,卻也有人能用它維持偏執和黑暗的思想體系。聖經在社會的歷史和文化中激勵了人去學習研究,擴展了人類的知識,但同時錯誤的解經也很危險。於是有人為了緊張捍衛聖經,把它高高掛起,不關世俗生活的需要。這很令人費解。
聖經的信仰和其它的古老信仰相比,獨特的地方在於「神和公正不可分離」的信念。公正就是justice。神先供應個人和群體的需要,然後受到敬拜。在基督徒來看,利未記廿四章22節堪稱個人自由的基礎: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同有一個例律。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無數人以為聖經主要是一部關於宗教教義的文集。實在不是那回事!神經常進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可以體驗祂的真實。在聖經中,神關注人身體心靈感受的每個層面,有人卻把祂當作高高在上無所事事的神,甚至有的人用聖經來為欺壓人和不公正體系辯護。聖經,除非我們小心去了解它,錯誤的理解的確會使它成為殘酷危險的書。有人說,它既是知識的父親,又是迷信的母親。
聖經是一部神祕的書。它支持一個偉大的宗教傳統,可是它的信眾總是感到這書的內容很令人困惑。基督教會相信聖經是神的特別啟示,信徒尊崇聖經,敬畏聖經,奉為神聖,甚至敬拜它,可是不明白它。他們不是沒有理解能力,但聖經一眼看去是很難懂的,或者可以說根本讀不明白。裡面的風俗習慣很奇怪,重複囉嗦的細節,讓人一頭霧水。另外,我們有時還會問,神寫這些東西給人有甚麼意義?
例如,耶和華要殺摩西,他妻子趕快給兒子行割禮就沒有事了(出四24-26),這是甚麼道理?還有,以利沙在講預言之前為甚麼需要聽一個彈琴的人彈奏(王下三15)?你有答案嗎?
很多人讀聖經,卻不像讀其它書一樣動腦筋,結果甚麼問題都沒有。不敢動腦筋,不敢問問題,背誦一大堆經文在腦子裡,但根本不明白的大有人在。有的偶然參加聖經的智力競賽遊戲,他們能夠贏取獎品完全是因為知道一些關於聖經的知識,與真正了解掌握聖經要我們面對的問題還差遠了。除了積攢知識,我們還需要了解聖經作者想要對當時的人說些甚麼。我們對聖經的理解需要深入一些。
真正的閱讀一定涉及理解,隨便翻看和認真研究非常不同,我們需要的是認真研究。Fred Denbeaux用聽流行音樂和聽莫札特的交響曲的差別,來形容隨便不動腦的瀏覽與研讀的區別--前者不必動腦就可以欣賞,後者若用心體會可以進入作曲家的境界。聖經是一部極為豐富和複雜的書,先後寫了1200多年,你必須研讀才能略知一二,採用反智主義的態度絕對行不通。
既然聖經是難讀的,解釋錯了又很危險,怎麼辦呢?新教初起時就喊出「人人皆祭司」的口號,反對當時教廷關於「煉獄」的教義解釋和賣贖罪卷的做法。人人要為自己和神的關係負責,神父和教會體制都不能代替個人對神的認識。於是在信徒中掀起了讀經和研究的熱潮,側重講解聖經和教育。發展教義體系很重要,新教的信徒以宣傳教義為完成大使命的手段。
廣大新教基督徒的學習基本上是透過聽道而來的,我們比較少用自己的思維來學習聖經。新教的傳統雖然建立在研經、解經之上,信道仍然和天主教一樣,是從聽道來的。所以,宣講和明白非常重要,成為新教福音運動的最重要力量。然而,教會領袖很多時候恐怕並不歡迎動腦筋的小羊。他們無法餵養這些人飽足,倒覺得他們是為難人。
人和其它動物不同,就在於能夠溝通和了解真理。小孩子學會溝通表達,努力建立目標和良好的價值觀,才算是長大成人。所有聽見神的道的人,都必須決定如何回應。聽從神的真理和智慧?還是偏行自己的道路,不受祂的培育?
聖經的信仰和其它的古老信仰相比,獨特的地方在於「神和公正不可分離」的信念。公正就是justice。神先供應個人和群體的需要,然後受到敬拜。在基督徒來看,利未記廿四章22節堪稱個人自由的基礎: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同有一個例律。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無數人以為聖經主要是一部關於宗教教義的文集。實在不是那回事!神經常進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可以體驗祂的真實。在聖經中,神關注人身體心靈感受的每個層面,有人卻把祂當作高高在上無所事事的神,甚至有的人用聖經來為欺壓人和不公正體系辯護。聖經,除非我們小心去了解它,錯誤的理解的確會使它成為殘酷危險的書。有人說,它既是知識的父親,又是迷信的母親。
聖經是一部神祕的書。它支持一個偉大的宗教傳統,可是它的信眾總是感到這書的內容很令人困惑。基督教會相信聖經是神的特別啟示,信徒尊崇聖經,敬畏聖經,奉為神聖,甚至敬拜它,可是不明白它。他們不是沒有理解能力,但聖經一眼看去是很難懂的,或者可以說根本讀不明白。裡面的風俗習慣很奇怪,重複囉嗦的細節,讓人一頭霧水。另外,我們有時還會問,神寫這些東西給人有甚麼意義?
例如,耶和華要殺摩西,他妻子趕快給兒子行割禮就沒有事了(出四24-26),這是甚麼道理?還有,以利沙在講預言之前為甚麼需要聽一個彈琴的人彈奏(王下三15)?你有答案嗎?
很多人讀聖經,卻不像讀其它書一樣動腦筋,結果甚麼問題都沒有。不敢動腦筋,不敢問問題,背誦一大堆經文在腦子裡,但根本不明白的大有人在。有的偶然參加聖經的智力競賽遊戲,他們能夠贏取獎品完全是因為知道一些關於聖經的知識,與真正了解掌握聖經要我們面對的問題還差遠了。除了積攢知識,我們還需要了解聖經作者想要對當時的人說些甚麼。我們對聖經的理解需要深入一些。
真正的閱讀一定涉及理解,隨便翻看和認真研究非常不同,我們需要的是認真研究。Fred Denbeaux用聽流行音樂和聽莫札特的交響曲的差別,來形容隨便不動腦的瀏覽與研讀的區別--前者不必動腦就可以欣賞,後者若用心體會可以進入作曲家的境界。聖經是一部極為豐富和複雜的書,先後寫了1200多年,你必須研讀才能略知一二,採用反智主義的態度絕對行不通。
既然聖經是難讀的,解釋錯了又很危險,怎麼辦呢?新教初起時就喊出「人人皆祭司」的口號,反對當時教廷關於「煉獄」的教義解釋和賣贖罪卷的做法。人人要為自己和神的關係負責,神父和教會體制都不能代替個人對神的認識。於是在信徒中掀起了讀經和研究的熱潮,側重講解聖經和教育。發展教義體系很重要,新教的信徒以宣傳教義為完成大使命的手段。
廣大新教基督徒的學習基本上是透過聽道而來的,我們比較少用自己的思維來學習聖經。新教的傳統雖然建立在研經、解經之上,信道仍然和天主教一樣,是從聽道來的。所以,宣講和明白非常重要,成為新教福音運動的最重要力量。然而,教會領袖很多時候恐怕並不歡迎動腦筋的小羊。他們無法餵養這些人飽足,倒覺得他們是為難人。
人和其它動物不同,就在於能夠溝通和了解真理。小孩子學會溝通表達,努力建立目標和良好的價值觀,才算是長大成人。所有聽見神的道的人,都必須決定如何回應。聽從神的真理和智慧?還是偏行自己的道路,不受祂的培育?
Monday, October 27, 2014
從「不可因父殺子」談起
申命記廿四章16節: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凡被殺的都為本身的罪。
神會為祖先的罪過懲罰人嗎?你如果讀某些經文,可能會說「是」,因為有「必追討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樣的話。我們都相信神有這個特權。而且古希伯來文化是群體的,一個家族承擔共同命運的思想彼彼皆是。但是我們現在看的這節經文就不支持這個思想了。
首先,猶太人認為本節談的不是神的審判,而是人間的案件審斷,摩西在吩咐以色列的審判官如何斷案。神有權柄追討罪人的後代,而人不可。句中「罪」的英文翻譯不說sin而說crime,因為神審判sin,而人只能審判crime,在判死刑的時候必須按本人的罪行來判。 其次,英文有的譯本按慣用句法加了only一字,是原文中所沒有的,成為「單單為本身的罪」。這就強調了判罪的個人性,準確表達出文中所述判罪的個人性。
最後,中文翻成「追討」的paqad那個字其實是造訪、查看、和教訓的意思,理解為懲罰有些勉強,更不要說是隔代懲治。也許我們根本就把神理解錯,把祂的眷顧當作追討,以為祂會把父親的罪惡懲罰在兒子身上。如果神並不為父親的緣故懲罰兒子,我們就不會為這句話對加爾文主義起疑問:為甚麼祂自己可以為亞當犯罪懲處人的後代,卻不准祂的兒女這樣做?
也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關於「原罪」的教義,重新思考「罪從一人入了世界」的意思。假如神的原則是人必須為自己的罪負責,人判刑受罰都要為自己的罪,那麼加爾文主義把原罪論進一步發揮成全然敗壞論,說上帝命定人從一出生就必須按原罪受永刑審判,這觀念就不對了,是嗎?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9月30日,不討論人也被他人的罪惡所害的問題,或舊約不教導地獄刑罰的問題。
神會為祖先的罪過懲罰人嗎?你如果讀某些經文,可能會說「是」,因為有「必追討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樣的話。我們都相信神有這個特權。而且古希伯來文化是群體的,一個家族承擔共同命運的思想彼彼皆是。但是我們現在看的這節經文就不支持這個思想了。
首先,猶太人認為本節談的不是神的審判,而是人間的案件審斷,摩西在吩咐以色列的審判官如何斷案。神有權柄追討罪人的後代,而人不可。句中「罪」的英文翻譯不說sin而說crime,因為神審判sin,而人只能審判crime,在判死刑的時候必須按本人的罪行來判。 其次,英文有的譯本按慣用句法加了only一字,是原文中所沒有的,成為「單單為本身的罪」。這就強調了判罪的個人性,準確表達出文中所述判罪的個人性。
最後,中文翻成「追討」的paqad那個字其實是造訪、查看、和教訓的意思,理解為懲罰有些勉強,更不要說是隔代懲治。也許我們根本就把神理解錯,把祂的眷顧當作追討,以為祂會把父親的罪惡懲罰在兒子身上。如果神並不為父親的緣故懲罰兒子,我們就不會為這句話對加爾文主義起疑問:為甚麼祂自己可以為亞當犯罪懲處人的後代,卻不准祂的兒女這樣做?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9月30日,不討論人也被他人的罪惡所害的問題,或舊約不教導地獄刑罰的問題。
Friday, October 24, 2014
反對同性暴力的聖經文化背景
在考察聖經關於同性「戀」的教導時,瞭解聖經時代的文化習俗有幫助。我們不要太快地想當然,以為古代中東人對同性行為的看法和我們差不多。事實上,那個時代似乎沒有同性「戀」,只有同性行為。本文內容取自Friedman和Dolansky寫的《The Bible Now》一書,建議您也找來看。
聖經中關於同性的行為提說不多,都很明確地反對同性行為。比如,利未記十八章有一句話: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二十章又重複一次: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
但是百姓聽見這些吩咐時,頭腦中會有甚麼理解呢?古代中東存留下來的法律字句中,很少涉及關於同性行為的規定。巴比倫和埃及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下面是考古找到的一些文字:
主前十七世紀的赫人律法禁止和母親、女兒、兒子有性關係。這規定的前後文重點在於,不可和血統親屬有性關係。但是暗示同性關係是存在的。
有一本巴比倫占卦大全,介紹人的命運,沒有談道徳:一個人從後面和他的同伴交配,他就會在弟兄當中成為領袖,或者有好運氣之類。而被人交配,或和他的奴隸交配,就是運氣不好。
這條前面還有個類似的規定:一個人如果誹謗鄰居,說「別人常和你妻子睡覺」實際卻沒那回事,這人要受懲罰。但這人如果誹謗鄰居常和別人搞同性行為,他應該受到嚴厲十倍的懲罰。
接下去我們讀到:一個人如果(強行?)和鄰居搞同性行為,他受起訴和定罪後,就要讓別的男人搞他,直到把他搞殘!看來,罪行不是同性行為本身,乃似乎是使用強暴手段和別人交配,或者是其中帶來的侮辱損害。
這些律法是列在制裁其他一系列欺負女性的罪行當中。研究中東亞述文化的專家說,這說明男同性行為的被動一方是看為等同於女性。律法和文化習俗似乎認為同性行為本身沒有甚麼,社會地位問題和同性行為之中被女性化的羞辱才是大問題。古埃及也有神化故事證實這個觀念: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人們用同性行為的方法來表示制服敵人或確定等級地位。
考古發現的古希臘和羅馬的一些文學、哲學、藝術作品、法律文字,表達出對同性行為不同的態度。主前六世紀到四世紀期間,男人之間的性愛在雅典貴族中似乎是認可的,而在平民中則不一定。一些雅典劇作反映出某種大眾的成見,即把同性行為當作某種精英行為。
總之,希臘社會不把同性行為者當作獨特類別的人,所有的貴族男人都要結婚生子,而他們和別的男人的關係也不構成異常的生活方式。性傾向不被看作一個社會類別或身份,而性別、年齡、地位才是主要的。
照此看來,利未記十八章「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如果理解為不分身份地位的行為禁令,那就是很獨特超越的教導。但如果按當時文化的觀念來理解,即被動一方是受到貶毀或尊嚴被冒犯的一方,並不是為了戀情的緣故,那麼「不可與男人苟合」的禁令,就可以看為是神要求祂的百姓,從禮儀上、道德上革除暴力欺侮,在應許之地提倡所有男人--無論甚麼階級和地位--都一律平等。
如果說鄰國的法律重點是查看男同性行為者是否越過了身份地位,那麼相比之下,聖經是一律禁止這種行為,要求進了一步。而為甚麼甘願被交合的一方也會成了「可憎」的呢?可能是因為縱容一個落後的風俗去滿足情慾?想想妓女的風俗,即使有人認可,更多的人仍然認為那是可憎的。所以摩西律法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某些人不被冒犯,更是倡導了(男人)完全平等、人人尊貴的價值觀和原則。
至於女同性戀行為,聖經似乎完全沒有任何禁令。有人說羅馬書一章女人「逆性的用處」也許是指同性戀行為,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利未記十八章曾說與獸淫合是逆性的事。按士師記19章的描述,同性交合的醜惡似乎在於凌辱對方。
聖經中關於同性的行為提說不多,都很明確地反對同性行為。比如,利未記十八章有一句話: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二十章又重複一次: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
但是百姓聽見這些吩咐時,頭腦中會有甚麼理解呢?古代中東存留下來的法律字句中,很少涉及關於同性行為的規定。巴比倫和埃及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下面是考古找到的一些文字:
主前十七世紀的赫人律法禁止和母親、女兒、兒子有性關係。這規定的前後文重點在於,不可和血統親屬有性關係。但是暗示同性關係是存在的。
有一本巴比倫占卦大全,介紹人的命運,沒有談道徳:一個人從後面和他的同伴交配,他就會在弟兄當中成為領袖,或者有好運氣之類。而被人交配,或和他的奴隸交配,就是運氣不好。
這條前面還有個類似的規定:一個人如果誹謗鄰居,說「別人常和你妻子睡覺」實際卻沒那回事,這人要受懲罰。但這人如果誹謗鄰居常和別人搞同性行為,他應該受到嚴厲十倍的懲罰。
接下去我們讀到:一個人如果(強行?)和鄰居搞同性行為,他受起訴和定罪後,就要讓別的男人搞他,直到把他搞殘!看來,罪行不是同性行為本身,乃似乎是使用強暴手段和別人交配,或者是其中帶來的侮辱損害。
這些律法是列在制裁其他一系列欺負女性的罪行當中。研究中東亞述文化的專家說,這說明男同性行為的被動一方是看為等同於女性。律法和文化習俗似乎認為同性行為本身沒有甚麼,社會地位問題和同性行為之中被女性化的羞辱才是大問題。古埃及也有神化故事證實這個觀念: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人們用同性行為的方法來表示制服敵人或確定等級地位。
考古發現的古希臘和羅馬的一些文學、哲學、藝術作品、法律文字,表達出對同性行為不同的態度。主前六世紀到四世紀期間,男人之間的性愛在雅典貴族中似乎是認可的,而在平民中則不一定。一些雅典劇作反映出某種大眾的成見,即把同性行為當作某種精英行為。
總之,希臘社會不把同性行為者當作獨特類別的人,所有的貴族男人都要結婚生子,而他們和別的男人的關係也不構成異常的生活方式。性傾向不被看作一個社會類別或身份,而性別、年齡、地位才是主要的。
照此看來,利未記十八章「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如果理解為不分身份地位的行為禁令,那就是很獨特超越的教導。但如果按當時文化的觀念來理解,即被動一方是受到貶毀或尊嚴被冒犯的一方,並不是為了戀情的緣故,那麼「不可與男人苟合」的禁令,就可以看為是神要求祂的百姓,從禮儀上、道德上革除暴力欺侮,在應許之地提倡所有男人--無論甚麼階級和地位--都一律平等。
如果說鄰國的法律重點是查看男同性行為者是否越過了身份地位,那麼相比之下,聖經是一律禁止這種行為,要求進了一步。而為甚麼甘願被交合的一方也會成了「可憎」的呢?可能是因為縱容一個落後的風俗去滿足情慾?想想妓女的風俗,即使有人認可,更多的人仍然認為那是可憎的。所以摩西律法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某些人不被冒犯,更是倡導了(男人)完全平等、人人尊貴的價值觀和原則。
至於女同性戀行為,聖經似乎完全沒有任何禁令。有人說羅馬書一章女人「逆性的用處」也許是指同性戀行為,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利未記十八章曾說與獸淫合是逆性的事。按士師記19章的描述,同性交合的醜惡似乎在於凌辱對方。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聖經可信的障礙不是別的
教會合一對於傳主的道,贏得人心非常重要。攻擊其他的宗派或個人其實是傳福音的大忌。福音派新約聖經學者Craig Blomberg寫了一本書:Can We Still Believe The Bible?作為學者,Blomberg充分知道聖經是透過人寫出來的,他想要說明的是,但聖經仍然是神的道。從讀者書評來看,反應還不錯。19位讀者中,有13位給這本書打了五顆星的良好評論。
有人就這本書對Blomberg進行訪談,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書中不斷提到的福音派基督徒內鬥的問題,嚴重破壞了傳揚神的道。Blomberg本人顯然也遭到不少批判,所以問他如何面對那些不公道批評。以下是他的回答:
新約中有不少關於「內鬥」的好壞榜樣。一方面,耶穌和門徒對外人,對道德上比較自由的人很有恩典。耶穌對有罪的人很友好,甚至為此被猶太人排斥和批判。保羅也說他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為了多救些人(林前九章)。另一方面,耶穌和保羅都對教內特別保守的人發出猛烈的抨擊。耶穌抨擊法利賽人,保羅抨擊搞猶太化的人。那些人自認正統,把別人劃在界線之外,過份狹隘。
可惜基督徒的福音運動常常也是一樣,對待那些他們認定比自己「左」的人很苛刻、很惡劣,而對待那些太「右」的人就會小心溫和。若有人請那些極右的人注意言行,立即會有人指責他們是論斷。
Blomberg說,有人批評冤枉他時,他會先試圖以溫和的語言回答。若是對方心懷比較敞開,願意從事嚴肅、有禮貌的對話,他就會試圖改用私下溝通的形式,避開公眾視線。若是不行,再應用提多書三章10節: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
但是有的人不接受警戒,反倒開始公開地誹謗,那就屬於極端保守的陣營,故意聽不懂你說的話,特別要擺出職業性的架子,Blomberg就會按照聖經的教導,使用一個類似的公開平台,來警告其他人注意他們的行徑。當然這種做法很不受歡迎,不合當今世界的文化,經常被誤解。
Blomberg參加過一個年輕人主導的教會。他發現在所有年齡階段的教會中,二三十歲的一代人比較願意回應我們的多元世界的問題,清楚反對福音運動的極右翼,就是那些以維護教理為重,不惜破壞主內合一見證的基督徒。
有人就這本書對Blomberg進行訪談,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書中不斷提到的福音派基督徒內鬥的問題,嚴重破壞了傳揚神的道。Blomberg本人顯然也遭到不少批判,所以問他如何面對那些不公道批評。以下是他的回答:
新約中有不少關於「內鬥」的好壞榜樣。一方面,耶穌和門徒對外人,對道德上比較自由的人很有恩典。耶穌對有罪的人很友好,甚至為此被猶太人排斥和批判。保羅也說他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為了多救些人(林前九章)。另一方面,耶穌和保羅都對教內特別保守的人發出猛烈的抨擊。耶穌抨擊法利賽人,保羅抨擊搞猶太化的人。那些人自認正統,把別人劃在界線之外,過份狹隘。
可惜基督徒的福音運動常常也是一樣,對待那些他們認定比自己「左」的人很苛刻、很惡劣,而對待那些太「右」的人就會小心溫和。若有人請那些極右的人注意言行,立即會有人指責他們是論斷。
Blomberg說,有人批評冤枉他時,他會先試圖以溫和的語言回答。若是對方心懷比較敞開,願意從事嚴肅、有禮貌的對話,他就會試圖改用私下溝通的形式,避開公眾視線。若是不行,再應用提多書三章10節: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
但是有的人不接受警戒,反倒開始公開地誹謗,那就屬於極端保守的陣營,故意聽不懂你說的話,特別要擺出職業性的架子,Blomberg就會按照聖經的教導,使用一個類似的公開平台,來警告其他人注意他們的行徑。當然這種做法很不受歡迎,不合當今世界的文化,經常被誤解。
Blomberg參加過一個年輕人主導的教會。他發現在所有年齡階段的教會中,二三十歲的一代人比較願意回應我們的多元世界的問題,清楚反對福音運動的極右翼,就是那些以維護教理為重,不惜破壞主內合一見證的基督徒。
Sunday, October 19, 2014
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這兩天我看明一件事:上帝賜福給我的家,完全是為了我的緣故!
神給祂百姓的應許是堅固可靠,好像磐石,還是好像流動的沙?論到感覺,許多人把它當作不靠的東西。但是信心是有感覺的。如果你的對神的信實慈愛作為有親身體驗,而且你並不懷疑那只是偶然事件,或者認為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那麼你是很有福的。要惜福和讚美!
從不信的人來看,遇到美事當然都是因為上帝以外的其它因素,沒有甚麼好感恩的。他們繼續忙著為其它不那麼順利的事情奔忙生氣。但是感激、蒙慈愛、與神與人有聯結的感受很重要,這些情緒對於身體產生一種最重要不可缺少的化學成分(oxytocin),能夠幫助止痛,疏解精神壓力,抗抑鬱,這些都有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而你內心的平安,則幫你建立和維持比較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
讓我們接受上帝的擁抱,作蒙祂所愛的兒女吧。祂應許在生活中看顧求告祂的人。也讓我們彼此連結,因為神的兒女是站在祂的應許之上的群體。下面這首詩歌是我們教會今天敬拜結束時唱的,Standing on the promises,很好聽。
1.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Christ my King, 站在基督我王的應許上
Through eternal ages let his praises ring;讓我們世世代代讚美祂
Glory in the highest, I will shout and sing,我要歡歌,榮耀歸於至高神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Standing, standing,站立,站立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 my Savior;站在神我救主的應許上
Standing, standing,站立,站立
I'm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我是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2.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that cannot fail,站在不致失望的應許上
when the howling storms of doubt and fear asail,當懷疑懼怕的風暴來臨
by the living word of God I shall prevail,我要得勝,是靠永生神的道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
3.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I cannot fall,站在這應許上我不會跌倒
Listening every moment to the Spirit's call,每時每刻聽從聖靈引導
Resting in my Savior as my all in all,一切都在我救主裡得安息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
神給祂百姓的應許是堅固可靠,好像磐石,還是好像流動的沙?論到感覺,許多人把它當作不靠的東西。但是信心是有感覺的。如果你的對神的信實慈愛作為有親身體驗,而且你並不懷疑那只是偶然事件,或者認為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那麼你是很有福的。要惜福和讚美!
從不信的人來看,遇到美事當然都是因為上帝以外的其它因素,沒有甚麼好感恩的。他們繼續忙著為其它不那麼順利的事情奔忙生氣。但是感激、蒙慈愛、與神與人有聯結的感受很重要,這些情緒對於身體產生一種最重要不可缺少的化學成分(oxytocin),能夠幫助止痛,疏解精神壓力,抗抑鬱,這些都有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而你內心的平安,則幫你建立和維持比較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
讓我們接受上帝的擁抱,作蒙祂所愛的兒女吧。祂應許在生活中看顧求告祂的人。也讓我們彼此連結,因為神的兒女是站在祂的應許之上的群體。下面這首詩歌是我們教會今天敬拜結束時唱的,Standing on the promises,很好聽。
1.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Christ my King, 站在基督我王的應許上
Through eternal ages let his praises ring;讓我們世世代代讚美祂
Glory in the highest, I will shout and sing,我要歡歌,榮耀歸於至高神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Standing, standing,站立,站立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 my Savior;站在神我救主的應許上
Standing, standing,站立,站立
I'm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我是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2.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that cannot fail,站在不致失望的應許上
when the howling storms of doubt and fear asail,當懷疑懼怕的風暴來臨
by the living word of God I shall prevail,我要得勝,是靠永生神的道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
3.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I cannot fall,站在這應許上我不會跌倒
Listening every moment to the Spirit's call,每時每刻聽從聖靈引導
Resting in my Savior as my all in all,一切都在我救主裡得安息
Standing on the promises of God.站在神的應許之上
[副歌]
Friday, October 17, 2014
Tuesday, October 14, 2014
得救的四個層面
出埃及記六章6-7節: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把你們從埃及人的重擔底下救出來;我要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並藉著嚴厲的審判來救贖你們。我要以你們作我的人民,我也要作你們的神…
領出來--Munk拉比說,按照這段經文,神救百姓出埃及有四個字描述。首先是領出來(go out),接著有解救(deliver)和救贖(redeem),還有取得(acquire)--神以百姓為自己的民。
主既然用了四個動詞來說明拯救,我們只用其中一個「救贖」來代表拯救是不夠的,必須四個字都理解,缺一不可。
第一步是領出來yatsa’,從埃及人的重擔底下領出來。這還不算是「救贖」,但是拯救的基礎。這一步我們顯然無法自己來做。以色列百姓無法自己脫離法老的重擔,被欺壓的人需要神來完成這領出來的關鍵步驟。
認識到百姓不能自救就有兩個重要結果。一個是猶太人永遠不會以為,他們的義是因為遵守摩西教導賺取來的。神的道就是除去祂百姓所受的綑綁,不是報答他們的好行為。說得徹底就有第二個結果,我們不能救自己脫離罪的綑綁。是神的工作能夠除去那擄去我們的壯士。除非我們讓神救我們,我們怎樣掙扎都沒有用。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接受神的意願--祂要做我們的神--神的靈就開始對我們做工了。神要求我們宣告忠心尊崇祂,對祂說「我犯了罪」,求帶領我離開罪的轄制。
要拯救—希伯來文的時態和印歐語系不同,而且有時候出現不規則的格式。這裡的「拯救」natsal這個字,大多是hiphil詞格,意思是增強語氣的營救或奪回,神使這營救發生百姓身上,這是拯救的第二步。舊約神學辭典指出,這個字常和另外幾個字聯用。Ga’al是救贖釋放;chalats是脫離和得到釋放;pada是買贖回來等等。希伯來文的拯救觀念是很豐富的。
以上說明,解救仍然是神的行動。我們是神拯救的受益人,祂把我們從受奴役轄制的狀況下營救出來。我們無論是否接受祂為我們的救主,都肯定不能救自己。我們應該接受,神才是拯救。
另外我們還學到,神是願意營救的。祂因為我們有得救的需要,呼求祂而救我們,而不是因為我們有好行為。神的屬性如此,祂的行動反映出來,不管我們瞭解祂的屬性還是不瞭解,相信祂有恩慈還是不相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認識祂是恩典的神,就會影響我們接受祂提供的拯救。同樣,我們也可以說,耶穌為不敬虔的人死了,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
陶恕曾說過,我們關於神的觀念是我們最重要的部份。沒有一個宗教會超越其神觀,敬拜的時候人們思念景仰所認識的神,靈魂就被神的形象所吸引。所以,教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神觀的問題。
你相信神要解救人的願望有多少?祂只對營救自己的選民有興趣,不把恩典浪費在那些不感恩的人身上?
救贖—甚麼是被救贖?現在我們大概都會想到除去罪咎,提供饒恕,或進天堂等等。也許你聽道時聽見「為你的罪付出代價」,或「除去罪孽」,一般是指法庭上的代罰式救贖理論。但是,第三步的救贖希伯來文ga’al在舊約中用了一百多次,與法庭相去甚遠。Ga’al主要是親屬的行動。在一個部落內,一個人遇難,他的血緣親屬應該行動,把他救出。這是應該的,正常的,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價值觀。救贖的親屬不僅替遭難的人還債,買回田產,恢復自由,甚至替他報仇。履行ga’al的義務一定是在家族的親屬關係之內。
這就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神救贖誰?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救贖就是期望於go’el的行動,神看自己是以色列的go’el(近親救贖主)。因為他和以色列的祖先有立約的關係,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們的後裔要受祂的看顧,是親屬,落難要贖回來。 誰是神家裡的成員?當然是祂起初所揀選的亞伯拉罕的家庭。收納的家人也算,比如路得。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嗎?如果我從思想上、行動上都不屬於亞伯拉罕的後裔,那麼神就不是我的go’el。
以你們為我的—中文翻譯不明顯,但希伯來動詞是laqach「拿取」或「召喚」,這是拯救的最後一步。英文有take a wife的說法,但中文直譯的「我把你們拿來」是甚麼意思呢?
Laqach 這個字和命令我們從世界分別出來有關,使人聯想到被神提去,象徵了婚約的獨特性,也有教育的意思。當神「取」了以色列時,這個字意味深長,奠定了我們重新接受教育的基礎。
神取了你沒有?你離開了世界中自己的本家,從過去的價值觀中出來了嗎?你跟隨耶和華的旨意,來到祂指示你的地方了嗎?
你有被神提昇,體驗到一片與祂同在的地上天堂滋味?你知道那亙古常在者駕雲降臨的喜樂嗎?
神取了你歸祂嗎?你真心愛祂,因為祂對你忠誠守信,是你的獨特夥伴?請放下其它妨礙你們密切關係的東西。
神是你的教師、輔導、指引嗎?你有沒有專心聆聽祂的話語,照祂所指示的去做,尋求知識和智慧時以祂為最高優先的來源?
你只要想想laqach這個簡單動詞的豐富含義,當神以我們為祂的百姓時,祂用了這一切的意義,我們只要允許祂得到我們的全人。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去年9月的原文默想日誌。)
領出來--Munk拉比說,按照這段經文,神救百姓出埃及有四個字描述。首先是領出來(go out),接著有解救(deliver)和救贖(redeem),還有取得(acquire)--神以百姓為自己的民。
主既然用了四個動詞來說明拯救,我們只用其中一個「救贖」來代表拯救是不夠的,必須四個字都理解,缺一不可。
第一步是領出來yatsa’,從埃及人的重擔底下領出來。這還不算是「救贖」,但是拯救的基礎。這一步我們顯然無法自己來做。以色列百姓無法自己脫離法老的重擔,被欺壓的人需要神來完成這領出來的關鍵步驟。
認識到百姓不能自救就有兩個重要結果。一個是猶太人永遠不會以為,他們的義是因為遵守摩西教導賺取來的。神的道就是除去祂百姓所受的綑綁,不是報答他們的好行為。說得徹底就有第二個結果,我們不能救自己脫離罪的綑綁。是神的工作能夠除去那擄去我們的壯士。除非我們讓神救我們,我們怎樣掙扎都沒有用。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接受神的意願--祂要做我們的神--神的靈就開始對我們做工了。神要求我們宣告忠心尊崇祂,對祂說「我犯了罪」,求帶領我離開罪的轄制。
要拯救—希伯來文的時態和印歐語系不同,而且有時候出現不規則的格式。這裡的「拯救」natsal這個字,大多是hiphil詞格,意思是增強語氣的營救或奪回,神使這營救發生百姓身上,這是拯救的第二步。舊約神學辭典指出,這個字常和另外幾個字聯用。Ga’al是救贖釋放;chalats是脫離和得到釋放;pada是買贖回來等等。希伯來文的拯救觀念是很豐富的。
以上說明,解救仍然是神的行動。我們是神拯救的受益人,祂把我們從受奴役轄制的狀況下營救出來。我們無論是否接受祂為我們的救主,都肯定不能救自己。我們應該接受,神才是拯救。
另外我們還學到,神是願意營救的。祂因為我們有得救的需要,呼求祂而救我們,而不是因為我們有好行為。神的屬性如此,祂的行動反映出來,不管我們瞭解祂的屬性還是不瞭解,相信祂有恩慈還是不相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認識祂是恩典的神,就會影響我們接受祂提供的拯救。同樣,我們也可以說,耶穌為不敬虔的人死了,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
陶恕曾說過,我們關於神的觀念是我們最重要的部份。沒有一個宗教會超越其神觀,敬拜的時候人們思念景仰所認識的神,靈魂就被神的形象所吸引。所以,教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神觀的問題。
你相信神要解救人的願望有多少?祂只對營救自己的選民有興趣,不把恩典浪費在那些不感恩的人身上?
救贖—甚麼是被救贖?現在我們大概都會想到除去罪咎,提供饒恕,或進天堂等等。也許你聽道時聽見「為你的罪付出代價」,或「除去罪孽」,一般是指法庭上的代罰式救贖理論。但是,第三步的救贖希伯來文ga’al在舊約中用了一百多次,與法庭相去甚遠。Ga’al主要是親屬的行動。在一個部落內,一個人遇難,他的血緣親屬應該行動,把他救出。這是應該的,正常的,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價值觀。救贖的親屬不僅替遭難的人還債,買回田產,恢復自由,甚至替他報仇。履行ga’al的義務一定是在家族的親屬關係之內。
這就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神救贖誰?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救贖就是期望於go’el的行動,神看自己是以色列的go’el(近親救贖主)。因為他和以色列的祖先有立約的關係,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們的後裔要受祂的看顧,是親屬,落難要贖回來。 誰是神家裡的成員?當然是祂起初所揀選的亞伯拉罕的家庭。收納的家人也算,比如路得。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嗎?如果我從思想上、行動上都不屬於亞伯拉罕的後裔,那麼神就不是我的go’el。
以你們為我的—中文翻譯不明顯,但希伯來動詞是laqach「拿取」或「召喚」,這是拯救的最後一步。英文有take a wife的說法,但中文直譯的「我把你們拿來」是甚麼意思呢?
Laqach 這個字和命令我們從世界分別出來有關,使人聯想到被神提去,象徵了婚約的獨特性,也有教育的意思。當神「取」了以色列時,這個字意味深長,奠定了我們重新接受教育的基礎。
神取了你沒有?你離開了世界中自己的本家,從過去的價值觀中出來了嗎?你跟隨耶和華的旨意,來到祂指示你的地方了嗎?
你有被神提昇,體驗到一片與祂同在的地上天堂滋味?你知道那亙古常在者駕雲降臨的喜樂嗎?
神取了你歸祂嗎?你真心愛祂,因為祂對你忠誠守信,是你的獨特夥伴?請放下其它妨礙你們密切關係的東西。
神是你的教師、輔導、指引嗎?你有沒有專心聆聽祂的話語,照祂所指示的去做,尋求知識和智慧時以祂為最高優先的來源?
你只要想想laqach這個簡單動詞的豐富含義,當神以我們為祂的百姓時,祂用了這一切的意義,我們只要允許祂得到我們的全人。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去年9月的原文默想日誌。)
Sunday, October 12, 2014
女先知米利暗
在出埃及記十五章,耶和華救以色列人過「紅海」,卻把埃及追兵都淹沒之後,以色列人唱一首古老的詩歌,我們也稱為米利暗之歌。這首詩歌和士師記中的底波拉之歌一同,是聖經中、恐怕也是人類歷史中,所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節說: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歌說,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唱著唱著,到20節,作者又重新介紹說: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裡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米利暗應聲說: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
所以我們讀到,米利暗也和底波拉一樣,被稱為「女先知」!Friedman博士指出,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大多用詩歌說話,或者話中帶著詩詞。他說歷史都是敘事體裁,而先知開口講道就發出詩歌。所以,既然底波拉和米利暗分別被認為是這兩首古老詩歌的作者,也許為了這個原因她們被稱為女先知?
緊接著作者還介紹米利暗是亞倫的姊姊,因為大家都認識亞倫。但是為甚麼不說她是摩西的姊姊呢?傳統上,也許因為出埃及記是摩西寫的,所以摩西在這裡沒有寫自己的名字。可是出埃及記,以及整部摩西五經,描寫摩西的事都是用第三人稱。
在最近兩個世紀,聖經鑑別考證學逐漸認為摩西五經的來源有好幾個。他們說在最古老的兩個來源(E和J來源)中,從來沒有提說亞倫和米利暗是摩西的哥哥姊姊,只是後來的來源才說亞倫是摩西的哥哥。
熟悉聖經故事的人可能會想,那個站在尼羅河邊遠遠觀望小摩西的姊姊,是不是米利暗呢?那段聖經(J來源)沒有說,也許不是。這就可以解釋聖經作者為甚麼不說米利暗是摩西的姊姊。事實上我查看了民數記十二章,在米利暗被耶和華教訓,長了大麻風的故事中,同樣沒有提說她是亞倫或摩西的姊姊。
本文內容取自Friedman和Dolansky所著的The Bible Now。
1節說: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歌說,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唱著唱著,到20節,作者又重新介紹說: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裡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米利暗應聲說: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
所以我們讀到,米利暗也和底波拉一樣,被稱為「女先知」!Friedman博士指出,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大多用詩歌說話,或者話中帶著詩詞。他說歷史都是敘事體裁,而先知開口講道就發出詩歌。所以,既然底波拉和米利暗分別被認為是這兩首古老詩歌的作者,也許為了這個原因她們被稱為女先知?
緊接著作者還介紹米利暗是亞倫的姊姊,因為大家都認識亞倫。但是為甚麼不說她是摩西的姊姊呢?傳統上,也許因為出埃及記是摩西寫的,所以摩西在這裡沒有寫自己的名字。可是出埃及記,以及整部摩西五經,描寫摩西的事都是用第三人稱。
在最近兩個世紀,聖經鑑別考證學逐漸認為摩西五經的來源有好幾個。他們說在最古老的兩個來源(E和J來源)中,從來沒有提說亞倫和米利暗是摩西的哥哥姊姊,只是後來的來源才說亞倫是摩西的哥哥。
熟悉聖經故事的人可能會想,那個站在尼羅河邊遠遠觀望小摩西的姊姊,是不是米利暗呢?那段聖經(J來源)沒有說,也許不是。這就可以解釋聖經作者為甚麼不說米利暗是摩西的姊姊。事實上我查看了民數記十二章,在米利暗被耶和華教訓,長了大麻風的故事中,同樣沒有提說她是亞倫或摩西的姊姊。
本文內容取自Friedman和Dolansky所著的The Bible Now。
Thursday, October 9, 2014
甚麼是基督教的「基要主義」?
對基督徒來說,Fundamentalism是二十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個運動,回應現代主義的思潮。當時由保守派的長老會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發起,很快有浸信會和其它宗派加入,目的是針對自由主義神學和高等鑑別學,重申幾條重要的神學信條。有人出版一本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to Truth,強調字面解經和應用。
甚麼是高等鑑別學呢?按照維基百科,就是文學鑑別學的一個分枝:用歷史的方法調查古代文字,目的是要了解文字背後的世界,了解作者起初的用意,重構作者和讀者的歷史處境。所以,「高等鑑別學」又叫作「歷史鑑別學」。中文把higher criticism不恰當地翻譯為高等批判,讓人誤以為這種方法是要批判聖經真理。對聖經古老文字作比較鑑別或考證,前提當然是把各種手抄本當作人的寫作結果,而且直接比較、考證其中的各種抄寫誤差,並不當作神的啟示,這樣的研究就引起了基督徒的反對。
現代主義有甚麼問題呢?按照基要主義的漫畫描寫,現代人從相信聖經不是無誤開始,然後不信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不信神跡,不信童女生子,不信代罰的救贖,不信復活,一步一步,最後蛻變為不可知論和無神論者。
為此,十九世紀末的Niagara聖經大會針對現代主義,定下五條原則教義,認為是最基要的真理:
現代主義真的有那麼危險嗎?未必。現在「基要派」已經成為貶義詞,表示過度保守的宗教派別。他們除了強調教義,還特別堅持某些特定的政治立場,反同性戀婚姻、反進化論教育、反墮胎等等。--我們有猶太教、穆斯林等等的基要主義分子,我們說他們極端,但現在沒有基督徒自稱是基要派--他們只是實際上很極端。
本文是林榮華教授「聖經的由來」課程講義筆記整理而來。
甚麼是高等鑑別學呢?按照維基百科,就是文學鑑別學的一個分枝:用歷史的方法調查古代文字,目的是要了解文字背後的世界,了解作者起初的用意,重構作者和讀者的歷史處境。所以,「高等鑑別學」又叫作「歷史鑑別學」。中文把higher criticism不恰當地翻譯為高等批判,讓人誤以為這種方法是要批判聖經真理。對聖經古老文字作比較鑑別或考證,前提當然是把各種手抄本當作人的寫作結果,而且直接比較、考證其中的各種抄寫誤差,並不當作神的啟示,這樣的研究就引起了基督徒的反對。
現代主義有甚麼問題呢?按照基要主義的漫畫描寫,現代人從相信聖經不是無誤開始,然後不信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不信神跡,不信童女生子,不信代罰的救贖,不信復活,一步一步,最後蛻變為不可知論和無神論者。
為此,十九世紀末的Niagara聖經大會針對現代主義,定下五條原則教義,認為是最基要的真理:
- 聖經是逐字默示的(verbal inspiration),聖經原稿絕對無誤(biblical inerrancy)。
- 馬利亞是童貞女懷孕,生了神的兒子。
- 耶穌的救贖是透過代替人受神的刑罰。
- 耶穌的肉身復活了。
- 神跡是真實存在的。
現代主義真的有那麼危險嗎?未必。現在「基要派」已經成為貶義詞,表示過度保守的宗教派別。他們除了強調教義,還特別堅持某些特定的政治立場,反同性戀婚姻、反進化論教育、反墮胎等等。--我們有猶太教、穆斯林等等的基要主義分子,我們說他們極端,但現在沒有基督徒自稱是基要派--他們只是實際上很極端。
本文是林榮華教授「聖經的由來」課程講義筆記整理而來。
Monday, October 6, 2014
祂的鞭傷使我們得醫治
有的教會為弟兄姊妹禱告,特別是在祈求病得醫治的時候,教他們這樣說:「因你的鞭傷使我得醫治」。於是有接受醫治禱告的人來問我這是甚麼意思。這句話是從聖經中取出來的,可是用在醫病上好像有些勉強。以賽亞53章5節中的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首先,我已經發現,翻譯成「鞭傷」的那個希伯來字chaburah,其實意思和鞭子無關,只是傷口或青腫而已。Chaburah可能是從管教責打而來,卻未必是用鞭子。另外,翻成「刑罰」的那個字moosar也類似,是訓誨和管教的意思,聖經一次都沒有把moosar用在以色列的敵人身上!詳細請參考偉大僕人為義受苦一文。是我們的替代刑罰救贖論,先入為主地讓我們曲解了這段經文。
下面這首詩歌唱的是以賽亞書53章這幾節經文,除了標題中的Stripes是wound的意思,還有幾處根據原文也應該修正。
He is despised and rejected by men
a man of sorrows and acquainted with grief
and we hid, as it were, our faces from Him
he was despised, and we did not esteem Him
Surely he has borne our grief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esteemed Him stricken, smitten by God,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 這裡翻譯為for,直譯是from。
He was bruised for our iniquities -- 這裡的for直譯也是from
the chastisement for our peace was upon Him -- chastisement也可翻成instruction。
and by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 -- 直譯是with His wound we are healed by Him。
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we have turned, every one has turned to his own way
and the LORD has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 動詞paga的意思不必非是「臨到」或「歸給」不可,還可以是「懇求」。所以這句話是否也可譯為the LORD has made entreaty with Him for the iniquity of us all,即耶和華使他為我們所有人的罪孽懇求!
He was oppressed and He was afflicted
yet He opened not His mouth
He was led as a lamb to the slaughter
and as a sheep before its shearers is silent.
我們至今還停留在「以為耶穌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的階段。以賽亞贊成我們這樣理解嗎?我們似乎應該進到下一句:哪知他被我們的過犯所害,被我們的罪孽壓傷。臨到他的訓誨帶給我們平安;他受到了(我們的)傷害,而我們卻得醫治!
回到求主醫治身體疾病的話題,我們不是因為主耶穌替我們受了上帝懲罰而應該得醫治,按那個邏輯神的兒女都不會生病,也不會死。我們或許可以禱告說:父啊,饒恕我們的過犯和罪孽,你兒子已經為我們受死和復活,求你今天讓你的醫治臨到我!
首先,我已經發現,翻譯成「鞭傷」的那個希伯來字chaburah,其實意思和鞭子無關,只是傷口或青腫而已。Chaburah可能是從管教責打而來,卻未必是用鞭子。另外,翻成「刑罰」的那個字moosar也類似,是訓誨和管教的意思,聖經一次都沒有把moosar用在以色列的敵人身上!詳細請參考偉大僕人為義受苦一文。是我們的替代刑罰救贖論,先入為主地讓我們曲解了這段經文。
下面這首詩歌唱的是以賽亞書53章這幾節經文,除了標題中的Stripes是wound的意思,還有幾處根據原文也應該修正。
He is despised and rejected by men
a man of sorrows and acquainted with grief
and we hid, as it were, our faces from Him
he was despised, and we did not esteem Him
Surely he has borne our grief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esteemed Him stricken, smitten by God,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 這裡翻譯為for,直譯是from。
He was bruised for our iniquities -- 這裡的for直譯也是from
the chastisement for our peace was upon Him -- chastisement也可翻成instruction。
and by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 -- 直譯是with His wound we are healed by Him。
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we have turned, every one has turned to his own way
and the LORD has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 動詞paga的意思不必非是「臨到」或「歸給」不可,還可以是「懇求」。所以這句話是否也可譯為the LORD has made entreaty with Him for the iniquity of us all,即耶和華使他為我們所有人的罪孽懇求!
He was oppressed and He was afflicted
yet He opened not His mouth
He was led as a lamb to the slaughter
and as a sheep before its shearers is silent.
我們至今還停留在「以為耶穌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的階段。以賽亞贊成我們這樣理解嗎?我們似乎應該進到下一句:哪知他被我們的過犯所害,被我們的罪孽壓傷。臨到他的訓誨帶給我們平安;他受到了(我們的)傷害,而我們卻得醫治!
回到求主醫治身體疾病的話題,我們不是因為主耶穌替我們受了上帝懲罰而應該得醫治,按那個邏輯神的兒女都不會生病,也不會死。我們或許可以禱告說:父啊,饒恕我們的過犯和罪孽,你兒子已經為我們受死和復活,求你今天讓你的醫治臨到我!
Friday, October 3, 2014
關於男人是頭的默想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3節: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神是基督的頭。
美國著名的柳溪教會Bilezikian牧師在他的Beyond Sex Roles一書說得好,希臘字kephale(頭),無論從聖經還是經外文獻,從來沒有用來指權柄。它總是被理解為源頭,比如河流的源頭。這一研究結論推翻了神命定男人對女人有權柄的傳統說法。
如果男人是女人的頭就表示男人對女人有權柄,那麼這比喻本身有毛病。
讓我們先假設保羅意思的確是男人地位比女人高。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基督的地位比人高,沒有問題,然後,神的地位比基督高,祂的權柄在基督之上!可是耶穌曾說「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這豈不是矛盾?
再看看kephale是「源頭」的解讀如何:彌賽亞是每個新造之人的源頭,男人是女人的源頭(按創世記二章),而神是彌賽亞的源頭(神差遣了他來到世界)--完全講得通,而且符合舊約和其它使徒書卷–男人不是對女人有權柄,乃是在神國裡彼此順服,正如伊甸園中的關係。
把男人是頭解釋為有權柄地位,從天主教和中世紀歐洲基督化國度時期就開始了,衍生出女人不能講道等等傳統。但是按照神的創造和救贖,男女不分你我,都一樣是神的形象,在基督裡也不分男人或女人,都是一個身體,平等和互相接納是最高的原則。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Head Trips Reminder。
美國著名的柳溪教會Bilezikian牧師在他的Beyond Sex Roles一書說得好,希臘字kephale(頭),無論從聖經還是經外文獻,從來沒有用來指權柄。它總是被理解為源頭,比如河流的源頭。這一研究結論推翻了神命定男人對女人有權柄的傳統說法。
如果男人是女人的頭就表示男人對女人有權柄,那麼這比喻本身有毛病。
讓我們先假設保羅意思的確是男人地位比女人高。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基督的地位比人高,沒有問題,然後,神的地位比基督高,祂的權柄在基督之上!可是耶穌曾說「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這豈不是矛盾?
再看看kephale是「源頭」的解讀如何:彌賽亞是每個新造之人的源頭,男人是女人的源頭(按創世記二章),而神是彌賽亞的源頭(神差遣了他來到世界)--完全講得通,而且符合舊約和其它使徒書卷–男人不是對女人有權柄,乃是在神國裡彼此順服,正如伊甸園中的關係。
把男人是頭解釋為有權柄地位,從天主教和中世紀歐洲基督化國度時期就開始了,衍生出女人不能講道等等傳統。但是按照神的創造和救贖,男女不分你我,都一樣是神的形象,在基督裡也不分男人或女人,都是一個身體,平等和互相接納是最高的原則。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Head Trips Reminder。
Wednesday, October 1, 2014
科學和基督信仰沒有衝突
本文是加州 Menlo Park 長老會John Ortberg牧師的講道。這是一個吸引許多年輕人的大教會,大學生、職業青年,新一代的基督徒在那裏聚會,火熱地敬拜和帶領門徒!
宇宙本身讓我們不能不一直都感到奇妙。但是,科學已經證明了宇宙是沒有目的嗎?科學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去認識事物嗎?難道科學和宗教不是總在互相衝突,對事物的存在提供彼此相反的解釋嗎?從宇宙大爆炸和創造論,到進化論和創世記,科學證明沒有神嗎?還有,在自然科學領域工作的基督徒常常有種無家可歸的感覺—在職場上因為他們的信仰而被懷疑,而在教會卻因他們的工作被懷疑。
不必這麼糟。在歷史上,科學的興起要求一種世界觀,就是: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你若按照理性來調查研究,就必然有成果。這說明宇宙萬有本身都是一位全能和理性的神所造。
太多的人—包括教會內的基督徒和教會外的非基督徒—既不知道科學家們學到了甚麼,又不知道聖經作者們實際上在說些甚麼。其實,我們越能夠從古人的眼中看聖經,就越能夠從現代人的眼中看科學。
在Menlo Park 長老會,我們今年有一套講道系列,嘗試回答人們關於基督信仰的一些問題,標題是「我有個朋友相信…」。在今年一月,我們講了科學和信仰的關係,因為有不少人相信科學證明了信仰站不住腳,很高興能在BioLogos 網站分享。
一、科學並不是唯一的認識世界的可靠途徑。如果有人問,那壺水為甚麼在沸騰?一個人回答,因為煤氣爐在燒那水,另一人回答,因為我要一杯茶。你能說哪個答案正確嗎?都對!一個人在談物理現象,另一個人在談目的。我們不要科學主義,把科學不能解釋證明的東西都當作不存在或無用。
二、科學不能夠證明宇宙只是一部隨機的機器,沒有目的。不能證明沒有神,或人沒有尊嚴,一死百了。我們都能感受到我們所愛的人,他們有聰明、有價值、有潛力。
三、為甚麼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目標、有重要性?因為這些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都尋找。有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可是他說凡事並沒有意義。可你若看他為了爭取得獎的那些複雜鬥爭,他顯然認為得獎是有意義的。
四、有人以為科學總是和宗教信仰有衝突的。比如十七世紀天主教會判迦利略為異端,因為他教導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沒錯,基督徒如果假定自己已經理解聖經,不必再參照科學,就會出麻煩。有人研究十七世紀的52位知名科學家,62%都是很虔誠的基督徒,另外34%是普通的宗教徒,只有2位是不信的。
五、有人說,科學已經證明創世記是錯誤的,那只是證明我們對創世記的某種理解不對。我們不能認為讀創世記不需要參考古時聽眾的處境和理解,只要我們現代人理解是甚麼意思,它就是甚麼意思。沒錯聖經在某種意義上是超越時空的,但聖經不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書,你不能拿現代科學去衡量,然後以為在科學真理和聖經之間,你只能信其中一樣。不對!
(全篇講道可在BioLogos的網站觀看,BioLogos真的提供了不少很好的牧會資源。 MPPC值得眾教會參考。年輕人是和世界保持對話的一代,他們都十分願意持守高中時代的信心,但是已經發現基要主義站不住腳。堅持基要主義的教會無法牧養他們,只能讓他們失去信心。)
宇宙本身讓我們不能不一直都感到奇妙。但是,科學已經證明了宇宙是沒有目的嗎?科學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去認識事物嗎?難道科學和宗教不是總在互相衝突,對事物的存在提供彼此相反的解釋嗎?從宇宙大爆炸和創造論,到進化論和創世記,科學證明沒有神嗎?還有,在自然科學領域工作的基督徒常常有種無家可歸的感覺—在職場上因為他們的信仰而被懷疑,而在教會卻因他們的工作被懷疑。
不必這麼糟。在歷史上,科學的興起要求一種世界觀,就是: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你若按照理性來調查研究,就必然有成果。這說明宇宙萬有本身都是一位全能和理性的神所造。
太多的人—包括教會內的基督徒和教會外的非基督徒—既不知道科學家們學到了甚麼,又不知道聖經作者們實際上在說些甚麼。其實,我們越能夠從古人的眼中看聖經,就越能夠從現代人的眼中看科學。
在Menlo Park 長老會,我們今年有一套講道系列,嘗試回答人們關於基督信仰的一些問題,標題是「我有個朋友相信…」。在今年一月,我們講了科學和信仰的關係,因為有不少人相信科學證明了信仰站不住腳,很高興能在BioLogos 網站分享。
一、科學並不是唯一的認識世界的可靠途徑。如果有人問,那壺水為甚麼在沸騰?一個人回答,因為煤氣爐在燒那水,另一人回答,因為我要一杯茶。你能說哪個答案正確嗎?都對!一個人在談物理現象,另一個人在談目的。我們不要科學主義,把科學不能解釋證明的東西都當作不存在或無用。
二、科學不能夠證明宇宙只是一部隨機的機器,沒有目的。不能證明沒有神,或人沒有尊嚴,一死百了。我們都能感受到我們所愛的人,他們有聰明、有價值、有潛力。
三、為甚麼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目標、有重要性?因為這些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都尋找。有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可是他說凡事並沒有意義。可你若看他為了爭取得獎的那些複雜鬥爭,他顯然認為得獎是有意義的。
四、有人以為科學總是和宗教信仰有衝突的。比如十七世紀天主教會判迦利略為異端,因為他教導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沒錯,基督徒如果假定自己已經理解聖經,不必再參照科學,就會出麻煩。有人研究十七世紀的52位知名科學家,62%都是很虔誠的基督徒,另外34%是普通的宗教徒,只有2位是不信的。
五、有人說,科學已經證明創世記是錯誤的,那只是證明我們對創世記的某種理解不對。我們不能認為讀創世記不需要參考古時聽眾的處境和理解,只要我們現代人理解是甚麼意思,它就是甚麼意思。沒錯聖經在某種意義上是超越時空的,但聖經不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書,你不能拿現代科學去衡量,然後以為在科學真理和聖經之間,你只能信其中一樣。不對!
(全篇講道可在BioLogos的網站觀看,BioLogos真的提供了不少很好的牧會資源。 MPPC值得眾教會參考。年輕人是和世界保持對話的一代,他們都十分願意持守高中時代的信心,但是已經發現基要主義站不住腳。堅持基要主義的教會無法牧養他們,只能讓他們失去信心。)
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賣房記:美觀、節省、誠信
終於把房子賣掉了,而且賣了一個好價錢。現在可以舒口氣,或許應該總結回顧一下。
從著手選擇一個經紀人幫我們賣,裝修更新房屋的哪些部份,在賣主轉交地產的文件上披露哪些問題,都有不少東西需要決定。我和我先生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按照他的主意,我們就會把房屋的外牆刷成白色,和原來一樣;或者不把屋簷特別刷成白色,只要和牆壁一樣顏色就好;前院挨著鄰居修的新柵欄選擇平板樣式,旁邊還要留著我們原來的一截舊栅栏,只把破損的地方修修。他以節省費用為最高的價值,確信即使甚麼也不修,這房子仍然會賣好價錢。
我們沒有請經紀人介紹的工人,他們估計的裝修費太貴,我們自己找人做只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錢。兩個廁所這次是修整了的,主要是浴室櫃、鏡子和燈。如果按照我先生的意見,買現成的套裝產品來換上就行,我說絕對不行,主臥室的浴室櫃離牆有個好幾吋寬的縫隙,除了髒東西和水掉下去不容易清理,那個縫又難看、又不能用來做任何儲藏。我住在那裏忍耐了十幾年,絕對會因為再看到那樣的縫隙而不買這房子!結果我們做了一個寬些的檯面,把縫隙填了。若按照我的意思,我就會把第二個浴室櫃也照樣做寬幾吋,讓檯面稍微長一點,比較美觀實用。
刷漿的時候浪費了一點,有半桶白漿不知怎麼都翻倒在地上。(沒有聽見我先生罵人,大概是他自己搞的。)後來我們的經紀人說,三個臥室的壁櫥門都要刷成白色才美觀,可是白漿沒有了,於是我先生就指示李師傅,用刷房簷剩下的塗料去刷壁櫥門—他忘記大門的門框也需要那種半亮的白色,最後大門的門框沒有塗料了。
到了開放展示日子的那天,我去找經紀人詢問關於賣主披露文件的事宜,看到人來人往,很高興這麼多人對這房子有興趣,根本沒有注意大門。到我注意到大門的門框時,心裡非常不舒服:裡面沒有刷,外面用刷屋頂剩下的白色塗料,是不亮的那種,而且連我自己去刷可能做工質量都會比那好。不消說,這門經不起打量,需要再買點塗料找李師傅反工!
當下知道買家已經定意要買,沒有任何contingency,我們也接受了offer,連經紀人都認為我們不必再做任何事情。我更加定意要把大門弄好—人家出了那麼大的價錢,不要讓他們感到後悔才好。我和李師傅聯繫了,第二天就買好正確的塗料,連同工錢和鑰匙留在側門。第三天去拿鑰匙,看到大門很工整美觀,才放下心來。 我沒有和先生商量,因為他明明認為沒有必要。他最喜歡說,誰會看那些地方啊?嗯,我會看就有別人會看的,門折頁啦,不平整的暖氣口邊沿啦,等等。
為甚麼買家不請人再檢查一遍,而接受我們的檢查報告呢?我想是因為所有的檢查報告,凡是檢查公司用紅字寫的修整建議,只要是我們沒有修整的,大都寫在轉交披露文件上了:許多三插孔的電插座並沒有接地線;廚房水池的下水管道接駁需要改善;後院樹根生長引起的地形改變/水泥板凸起等等。買家在提offer的時候顯然仔細讀了我們寫下的所有披露陳述,在每一頁上都在買方簽字處簽了initial。他們相信這房子真的沒有甚麼嚴重問題。本來我們還應該處理兩處白螞蟻的問題,還沒有做,他們就已經接受了,決定購買as is!
從著手選擇一個經紀人幫我們賣,裝修更新房屋的哪些部份,在賣主轉交地產的文件上披露哪些問題,都有不少東西需要決定。我和我先生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按照他的主意,我們就會把房屋的外牆刷成白色,和原來一樣;或者不把屋簷特別刷成白色,只要和牆壁一樣顏色就好;前院挨著鄰居修的新柵欄選擇平板樣式,旁邊還要留著我們原來的一截舊栅栏,只把破損的地方修修。他以節省費用為最高的價值,確信即使甚麼也不修,這房子仍然會賣好價錢。
我們沒有請經紀人介紹的工人,他們估計的裝修費太貴,我們自己找人做只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錢。兩個廁所這次是修整了的,主要是浴室櫃、鏡子和燈。如果按照我先生的意見,買現成的套裝產品來換上就行,我說絕對不行,主臥室的浴室櫃離牆有個好幾吋寬的縫隙,除了髒東西和水掉下去不容易清理,那個縫又難看、又不能用來做任何儲藏。我住在那裏忍耐了十幾年,絕對會因為再看到那樣的縫隙而不買這房子!結果我們做了一個寬些的檯面,把縫隙填了。若按照我的意思,我就會把第二個浴室櫃也照樣做寬幾吋,讓檯面稍微長一點,比較美觀實用。
刷漿的時候浪費了一點,有半桶白漿不知怎麼都翻倒在地上。(沒有聽見我先生罵人,大概是他自己搞的。)後來我們的經紀人說,三個臥室的壁櫥門都要刷成白色才美觀,可是白漿沒有了,於是我先生就指示李師傅,用刷房簷剩下的塗料去刷壁櫥門—他忘記大門的門框也需要那種半亮的白色,最後大門的門框沒有塗料了。
到了開放展示日子的那天,我去找經紀人詢問關於賣主披露文件的事宜,看到人來人往,很高興這麼多人對這房子有興趣,根本沒有注意大門。到我注意到大門的門框時,心裡非常不舒服:裡面沒有刷,外面用刷屋頂剩下的白色塗料,是不亮的那種,而且連我自己去刷可能做工質量都會比那好。不消說,這門經不起打量,需要再買點塗料找李師傅反工!
當下知道買家已經定意要買,沒有任何contingency,我們也接受了offer,連經紀人都認為我們不必再做任何事情。我更加定意要把大門弄好—人家出了那麼大的價錢,不要讓他們感到後悔才好。我和李師傅聯繫了,第二天就買好正確的塗料,連同工錢和鑰匙留在側門。第三天去拿鑰匙,看到大門很工整美觀,才放下心來。 我沒有和先生商量,因為他明明認為沒有必要。他最喜歡說,誰會看那些地方啊?嗯,我會看就有別人會看的,門折頁啦,不平整的暖氣口邊沿啦,等等。
為甚麼買家不請人再檢查一遍,而接受我們的檢查報告呢?我想是因為所有的檢查報告,凡是檢查公司用紅字寫的修整建議,只要是我們沒有修整的,大都寫在轉交披露文件上了:許多三插孔的電插座並沒有接地線;廚房水池的下水管道接駁需要改善;後院樹根生長引起的地形改變/水泥板凸起等等。買家在提offer的時候顯然仔細讀了我們寫下的所有披露陳述,在每一頁上都在買方簽字處簽了initial。他們相信這房子真的沒有甚麼嚴重問題。本來我們還應該處理兩處白螞蟻的問題,還沒有做,他們就已經接受了,決定購買as is!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使徒行傳三章13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你們卻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他,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
我們事奉的是哪位神?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看看彼得的回答,他說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你若仔細看,保羅在對羅馬官員為自己辯護的時候也說,他們(猶太百姓)指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徒廿四)
摩西這樣說,耶穌也讀這經,所有的先知講道都說,神是以色列人列祖的神。列祖的神是甚麼意思?「列祖」是個一般的名字嗎?這個值得思考。沒錯祂是造物主,至高的上帝,可是祂揀選了以色列民作自己的百姓。
我們所有跟隨耶和華的人都是跟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對嗎?所有的天主教和新教徒都跟隨這位以色列列祖的神嗎?我們都在敬拜這位曾經向列祖顯現的神嗎?不久前我還遇到一個人,不同意我們所敬拜的是以色列的神哩!我們怎知我們所敬拜和服事的是正確的神呢?
如果我們聲稱我們服事的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好像彼得和保羅,那麼我們是否不應該背離舊約和摩西的教導呢?我們應該牢記,新約與舊約的紐帶不是斷開的,我們都是藉著耶穌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叫作「稱義」。
所以我們要小心,不要忘記普世教會所敬拜、所服事的神就是以色列列祖的神。在強調信心的時候,不要把基督教和猶太教對立起來,不要把遵守舊約教導的行動當做律法主義,更不要把「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當作另外一個次等的神。
亞伯拉罕的子孫的信心不只是個宣告,還有相稱的行為。信耶穌是主也一樣,不只是個宣告,要有相稱的行為。從這點看,「唯獨信心」不可以強調得過份了,否則我們所服事的就不是同一位神了吧?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聖經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8月29日。
我們事奉的是哪位神?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看看彼得的回答,他說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你若仔細看,保羅在對羅馬官員為自己辯護的時候也說,他們(猶太百姓)指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徒廿四)
摩西這樣說,耶穌也讀這經,所有的先知講道都說,神是以色列人列祖的神。列祖的神是甚麼意思?「列祖」是個一般的名字嗎?這個值得思考。沒錯祂是造物主,至高的上帝,可是祂揀選了以色列民作自己的百姓。
我們所有跟隨耶和華的人都是跟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對嗎?所有的天主教和新教徒都跟隨這位以色列列祖的神嗎?我們都在敬拜這位曾經向列祖顯現的神嗎?不久前我還遇到一個人,不同意我們所敬拜的是以色列的神哩!我們怎知我們所敬拜和服事的是正確的神呢?
如果我們聲稱我們服事的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好像彼得和保羅,那麼我們是否不應該背離舊約和摩西的教導呢?我們應該牢記,新約與舊約的紐帶不是斷開的,我們都是藉著耶穌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叫作「稱義」。
所以我們要小心,不要忘記普世教會所敬拜、所服事的神就是以色列列祖的神。在強調信心的時候,不要把基督教和猶太教對立起來,不要把遵守舊約教導的行動當做律法主義,更不要把「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當作另外一個次等的神。
亞伯拉罕的子孫的信心不只是個宣告,還有相稱的行為。信耶穌是主也一樣,不只是個宣告,要有相稱的行為。從這點看,「唯獨信心」不可以強調得過份了,否則我們所服事的就不是同一位神了吧?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聖經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8月29日。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有沒有抗癌的性格?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系教授們對癌症病人作調查研究和比較。他們觀察癌症病人的情緒反應,也觀察心臟病人的情緒反應:給他們一個小小的電流刺激,記下各人的生理反應,然後請病人描述說明自己的感受如何。根據測量記錄的生理反應數據,癌症病人比心臟病人對電流的反應強烈一些,但是他們傾向於輕描淡寫,回答問卷時不大會描述電流引起的不舒適問題。
Temoshok 教授建議把上述這種性格歸類為「C型性格」,和很多心臟病人急躁、愛爭鬥的「A型性格」有很大反差。大多數觀察過癌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學家都確定,癌症病人有這類的心理特質。
顯示C型性格的人常常沒有在童年時期感覺到自己受歡迎。也許他們的父母太粗暴或冷漠,要求過高等等,總之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鼓勵,結果常感覺自己有毛病、不太行。然後為了能夠得到愛,他們總是盡最大努力去按別人的期望生活,很少照顧或堅持自己的願望。他們很少發怒,非常和氣,願意幫助別人等等,而避免衝突,一輩子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把事業、婚姻、孩子放在首位...
當這些最重要的東西發生變故--事業失敗、離婚、退休、甚至孩子離開家去上大學等等,他們都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嚴重的衝擊。無論人的性格如何,人生總會遇到挫折,重新打開舊時的傷疤,使人再次感到無助、失望、被排斥遺棄的壓力。無助的感覺是最要命的,很多憂鬱症患者都有童年的創傷,都是引起生癌的重要因素,而C型性格的人首當其衝。
科學家對老鼠作實驗。他們把老鼠分成三組,第一組沒有隨機的電流打擊,第二組時常遭到電擊,毫無控制,第三組同樣遭到電擊,但牠們很快就學會踩一塊板子來避免更多的電擊。三組老鼠的身體都植入了癌細胞,第二組最慘,他們在不定電流的繫打下,變得不會去和進入籠子的外敵爭食,也失去食慾和性慾,一個月後,只有23%身體成功排斥了癌細胞的生長。對照之下,沒有電擊的一組有54%成功排斥了癌的生長。
最有趣的是,第三組老鼠有63%成功抗癌,比沒有受到任何電擊的老鼠還高!牠們在電擊壓力下有控制能力來「掌管」環境。看來,壓力環境(電繫)本身不會促進癌腫的生長,是無助感降低抗癌的能力,正如第二組老鼠所顯示的。C 型性格的人雖然最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會講給人聽,他們是最容易在壓力環境下「束手就擒」的。
C 型性格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生癌。但是,性格能不能改變呢?我相信能!如果你能夠有一份新鮮活躍的信仰,能夠幫助你提高自我價值感,學習堅持正派為人的價值觀和原則,突破忍氣吞聲的不健康人際交往習慣,並練習觀察和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我對某事生氣了,因為...;我希望...;我擔心...;我對某事很沮喪,因為...;我認識到...等等,對於抗癌絕對有幫助。一份堅定的正確信仰絕對幫助你轉變生命和抗癌!
(本文內容取自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的書,Anti-Cancer 一 A New Way of Life 第 9章。作者生腦癌,抗癌20年,建立癌症綜合治療中心,幫助了無數的人。)
Temoshok 教授建議把上述這種性格歸類為「C型性格」,和很多心臟病人急躁、愛爭鬥的「A型性格」有很大反差。大多數觀察過癌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學家都確定,癌症病人有這類的心理特質。
顯示C型性格的人常常沒有在童年時期感覺到自己受歡迎。也許他們的父母太粗暴或冷漠,要求過高等等,總之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鼓勵,結果常感覺自己有毛病、不太行。然後為了能夠得到愛,他們總是盡最大努力去按別人的期望生活,很少照顧或堅持自己的願望。他們很少發怒,非常和氣,願意幫助別人等等,而避免衝突,一輩子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把事業、婚姻、孩子放在首位...
當這些最重要的東西發生變故--事業失敗、離婚、退休、甚至孩子離開家去上大學等等,他們都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嚴重的衝擊。無論人的性格如何,人生總會遇到挫折,重新打開舊時的傷疤,使人再次感到無助、失望、被排斥遺棄的壓力。無助的感覺是最要命的,很多憂鬱症患者都有童年的創傷,都是引起生癌的重要因素,而C型性格的人首當其衝。
科學家對老鼠作實驗。他們把老鼠分成三組,第一組沒有隨機的電流打擊,第二組時常遭到電擊,毫無控制,第三組同樣遭到電擊,但牠們很快就學會踩一塊板子來避免更多的電擊。三組老鼠的身體都植入了癌細胞,第二組最慘,他們在不定電流的繫打下,變得不會去和進入籠子的外敵爭食,也失去食慾和性慾,一個月後,只有23%身體成功排斥了癌細胞的生長。對照之下,沒有電擊的一組有54%成功排斥了癌的生長。
最有趣的是,第三組老鼠有63%成功抗癌,比沒有受到任何電擊的老鼠還高!牠們在電擊壓力下有控制能力來「掌管」環境。看來,壓力環境(電繫)本身不會促進癌腫的生長,是無助感降低抗癌的能力,正如第二組老鼠所顯示的。C 型性格的人雖然最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會講給人聽,他們是最容易在壓力環境下「束手就擒」的。
C 型性格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生癌。但是,性格能不能改變呢?我相信能!如果你能夠有一份新鮮活躍的信仰,能夠幫助你提高自我價值感,學習堅持正派為人的價值觀和原則,突破忍氣吞聲的不健康人際交往習慣,並練習觀察和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我對某事生氣了,因為...;我希望...;我擔心...;我對某事很沮喪,因為...;我認識到...等等,對於抗癌絕對有幫助。一份堅定的正確信仰絕對幫助你轉變生命和抗癌!
(本文內容取自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的書,Anti-Cancer 一 A New Way of Life 第 9章。作者生腦癌,抗癌20年,建立癌症綜合治療中心,幫助了無數的人。)
Sunday, September 21, 2014
默想:神提前計畫了一切?
詩篇一三九篇16節:我未成形的身體,你的眼睛早已看見;為我所定的日子,我還未度過一日,都完全記在你的冊上了。
這句話常被我們用來證明神的預先命定: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無所不知的神所預定的。假如這節經文果然支持這個教義,並且神是永不會做錯事情,那麼天下沒有一件事不是神所計畫安排的了。這個觀點在基督徒中是很經典的,卻違反我們通常觀察到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選擇的作用。有很多哲學家絞盡腦汁,要調和這一理論和實際的矛盾。
根據這種預定論的邏輯,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神的計畫,他不可能有任何選擇,他表達的意願都是假的。結果你和我也一樣,其實沒有道德行動的選擇。
這個邏輯顯然不對。要麼全人類都落在咒詛之下,我們行動有選擇只不過是個假像,要麼這個預定論的理念是錯誤的。用這節詩來證明十字架不可避免,這個思想不太安慰人。詩人在此回顧神的至高主權,不關十字架事件,其實也不關預定的理念,他只是在談他當下的感受,神掌管他的生活。而且,你再往下讀,詩人就開始談他的行為選擇了。
另外,詩人為甚麼說是「為我預定的日子」呢?他不是談神的一般籠統的預定一切,乃是談個人的某個日子,特別是詩人受造的日子和生活。這就給我們一個教訓,解經時不能用乍看之下的意思來作聯想。
(本文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8月21日。)
這句話常被我們用來證明神的預先命定: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無所不知的神所預定的。假如這節經文果然支持這個教義,並且神是永不會做錯事情,那麼天下沒有一件事不是神所計畫安排的了。這個觀點在基督徒中是很經典的,卻違反我們通常觀察到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選擇的作用。有很多哲學家絞盡腦汁,要調和這一理論和實際的矛盾。
根據這種預定論的邏輯,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神的計畫,他不可能有任何選擇,他表達的意願都是假的。結果你和我也一樣,其實沒有道德行動的選擇。
這個邏輯顯然不對。要麼全人類都落在咒詛之下,我們行動有選擇只不過是個假像,要麼這個預定論的理念是錯誤的。用這節詩來證明十字架不可避免,這個思想不太安慰人。詩人在此回顧神的至高主權,不關十字架事件,其實也不關預定的理念,他只是在談他當下的感受,神掌管他的生活。而且,你再往下讀,詩人就開始談他的行為選擇了。
另外,詩人為甚麼說是「為我預定的日子」呢?他不是談神的一般籠統的預定一切,乃是談個人的某個日子,特別是詩人受造的日子和生活。這就給我們一個教訓,解經時不能用乍看之下的意思來作聯想。
(本文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13年8月21日。)
Friday, September 19, 2014
各路神學可以互補嗎?
Philip Clayton教授指出,我們基督徒常常為一些神學上的枝節問題爭辯,彼此攻擊,把別人當作不是基督徒。他提出各路神學不必互相排斥,可以看為彼此互補。我在此分享,請你思考判斷。
也許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四個盲人摸到大象不同的部分,就彼此爭辯大象的樣子。Clayton教授把各宗派的不同神學也形容成類似的對神的片面描述,都認為別人所認識的沒有必要,層次較低,或乾脆說別人是錯的。
我們應該怎樣建立彼此之間的橋樑呢?應該看到各家的長處。
有些宗派的基督徒特別注重聖經上的話。聖經既然是神所啟示的,他們就想要知道原來的作者在說些甚麼,仔細研究字句,從中歸納總結出作者的神學思想。再看這個作者的其它書卷,和同時期其他的作者相比較,建立起新約或舊約神學,作為基督徒信仰體系的基礎。福音派和保守派就特別有這方面的長處。
另一些基督徒高度重視經典的信條,仔細研究早期各位教父的神學思想,加帕多家教父啦,奧古斯丁啦,中世紀的宗教改革思想家啦。這些基督徒的群體擅長發掘過去的資源,比較對照,指導現在的教會。這是東方正教會的長處,近年來東正教的神學家給西方神學不少新的啟發。
還有一些基督徒比較留意回應現代世界的思想潮流。他們用當代的語言來探討政治和社會文化,深刻挑戰傳統教會,號召基督徒參與社會的公義行動。這些我們通常稱為自由派或進步派的基督徒,可謂是我們世代中的先知性聲音,與不信的世界有交流和對話。
最後,那些研究聖經的學者們自成一體。他們分析現代思潮的特徵,將專門的現代學科知識與宗教的世界觀/人生觀/神學相交叉。他們用特別的恩賜來幫助教會了解周圍的世界。
如果這樣來看各路神學思想,我們就可以把這幾類看成是互補的,大家不必互相拆臺。Clayton教授說,如果這幾派的基督徒彼此尊重,善用別人的長處來建造教會,我們會有怎樣的團結一致的教會呢!基督徒在這時代中的聲音就會更清楚、更有力,著手解決各種社會時幣...
Very nice!不知道是否在這罪惡的環境中,大家的安全感都太弱?證明自己正確的必要條件就是否定別人?
也許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四個盲人摸到大象不同的部分,就彼此爭辯大象的樣子。Clayton教授把各宗派的不同神學也形容成類似的對神的片面描述,都認為別人所認識的沒有必要,層次較低,或乾脆說別人是錯的。
我們應該怎樣建立彼此之間的橋樑呢?應該看到各家的長處。
有些宗派的基督徒特別注重聖經上的話。聖經既然是神所啟示的,他們就想要知道原來的作者在說些甚麼,仔細研究字句,從中歸納總結出作者的神學思想。再看這個作者的其它書卷,和同時期其他的作者相比較,建立起新約或舊約神學,作為基督徒信仰體系的基礎。福音派和保守派就特別有這方面的長處。
另一些基督徒高度重視經典的信條,仔細研究早期各位教父的神學思想,加帕多家教父啦,奧古斯丁啦,中世紀的宗教改革思想家啦。這些基督徒的群體擅長發掘過去的資源,比較對照,指導現在的教會。這是東方正教會的長處,近年來東正教的神學家給西方神學不少新的啟發。
還有一些基督徒比較留意回應現代世界的思想潮流。他們用當代的語言來探討政治和社會文化,深刻挑戰傳統教會,號召基督徒參與社會的公義行動。這些我們通常稱為自由派或進步派的基督徒,可謂是我們世代中的先知性聲音,與不信的世界有交流和對話。
最後,那些研究聖經的學者們自成一體。他們分析現代思潮的特徵,將專門的現代學科知識與宗教的世界觀/人生觀/神學相交叉。他們用特別的恩賜來幫助教會了解周圍的世界。
如果這樣來看各路神學思想,我們就可以把這幾類看成是互補的,大家不必互相拆臺。Clayton教授說,如果這幾派的基督徒彼此尊重,善用別人的長處來建造教會,我們會有怎樣的團結一致的教會呢!基督徒在這時代中的聲音就會更清楚、更有力,著手解決各種社會時幣...
Very nice!不知道是否在這罪惡的環境中,大家的安全感都太弱?證明自己正確的必要條件就是否定別人?
Tuesday, September 16, 2014
轉發:朋友失業時你不該說的話
本文取自台灣的基督教論壇報文章。
當你的手機震動,看到你最好的朋友出現在畫面上,當你接起電話時聽到:「我今天被裁員了!」...基督徒在此時一定會想安慰幫助你的朋友,但有時候,我們會在錯誤的時間說錯誤的話;有時我們不想讓事情變得更糟,而選擇暫時與朋友保持距離;然而,不要這麼做。失業的路程令人沮喪,身為人生旅程的同伴,你可以幫助朋友與你關係更好,幫助他們對信仰和教會有更好的連結。
為了協助您保持話語的正面影響,以下分享一些「不要」對失業朋友說的話。
一、「你找到工作了嗎?…或是還沒有?」或許你不是這樣講的,但是意思聽起來就是這樣。最近才搬家近1000公里遠,到猶他州公園市定居的凱勒,因夫婿工作調動,必須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找新工作。她說:「那個『找到沒?』的字眼,會將人打入絕望與挫折中。」與其用這樣的問句,不如問:「你理想工作是什麼類型的?」「上週的面試情況如何?」
二、「你已經寄出過多少份履歷了?」這樣看起來很平常的對話,卻有可能增加你朋友找工作的壓力。聯合衛理公會的諮商師波以爾,也是科州春泉市社區職業介紹中心輔導員,他也曾經歷一段漫長的失業時期,每個長期失業的人,都會對工作有著很大的渴求。他建議,與其給失業者更積極找工作之建議,不如「鼓勵他們利用空閒時間到教會參加志工服務」。透過工作與服事,甚至你也陪朋友一起服事,都有鼓舞他士氣的果效。
三、「你有沒有試過…?」類似這樣的問題,除非你自己有相同的失業經驗要分享,否則這類找工作的建議留給專業訓練過的人去運用。或許可以介紹朋友到專業工作媒合組織,否則不要試著去當朋友的工作諮商師,只當個朋友會更好。
四、「不必為工作忙碌也不錯…」錯了!一點也不好!對克魯茲來說,雖然她是自己辭職來照顧家中的殘障長輩,但她仍有很多不好說出口的心情。她說:「有時候,我好想跟這些我照顧的長輩一樣,就坐在那裡…但是我所做的,沒有薪水,也沒有地方可以休息一下。我的工作環境沒有同事可以聊天,我感覺很孤單。」如果你的朋友希望有人理解他的心情,就當這樣的朋友吧!
五、「你現在感覺怎樣?」或許上次你們的談話很愉快,這也是很好的起始句,但是對失業的朋友來說則不然。「有時候我想要的只是鼓勵。」在科羅拉多州工作與聚會的費拉,現在是信託基金會律師,她也經歷過失業。她說:「有時我並不想講我的心情。」觀察失業的朋友,仔細聆聽他的感受,讓對方主導講話的話題。不要試圖開啟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或許你認為這是支持的表現,但其實不然。
六、「你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就算你的朋友贏得找工作的戰爭,但不要以為這樣就走過陰霾,因為他可能仍然經濟拮据。問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讓朋友再度掉入剛剛走出的泥沼。還在找工作的梅斯曼建議:「請你的朋友吃頓午餐或者是去看電影,送他們一張免費的咖啡券或餐券也很實用。」
七、「上帝對你有更好的計劃。」在科羅拉多聯合衛理公會服事的史克蕾富莉,過去也曾經在大歐洲宣教使命團擔任主任,她表示她也曾跟身邊失業的人這樣講。「即便是事實,但是卻無濟於事。」羅斯威爾聯合衛理教會工作網絡的主任利頓表示:「我們相信上帝當然會在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同在」,但結果有時候可能會令人感到沮喪。然而,因為我們認識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可以給他們更具體的鼓勵,讓他們能透過上帝所給的恩賜有所發揮;幫助他在困難時刻,繼續感受神的同在。
除了第五條我們華人很少彼此之間那樣問--有人喜歡被關心到的感受,有人不喜歡。最重要的是聽到負面的分享後不要論斷。繼續做朋友,甚至借機增進友誼才好。
當你的手機震動,看到你最好的朋友出現在畫面上,當你接起電話時聽到:「我今天被裁員了!」...基督徒在此時一定會想安慰幫助你的朋友,但有時候,我們會在錯誤的時間說錯誤的話;有時我們不想讓事情變得更糟,而選擇暫時與朋友保持距離;然而,不要這麼做。失業的路程令人沮喪,身為人生旅程的同伴,你可以幫助朋友與你關係更好,幫助他們對信仰和教會有更好的連結。
為了協助您保持話語的正面影響,以下分享一些「不要」對失業朋友說的話。
一、「你找到工作了嗎?…或是還沒有?」或許你不是這樣講的,但是意思聽起來就是這樣。最近才搬家近1000公里遠,到猶他州公園市定居的凱勒,因夫婿工作調動,必須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找新工作。她說:「那個『找到沒?』的字眼,會將人打入絕望與挫折中。」與其用這樣的問句,不如問:「你理想工作是什麼類型的?」「上週的面試情況如何?」
二、「你已經寄出過多少份履歷了?」這樣看起來很平常的對話,卻有可能增加你朋友找工作的壓力。聯合衛理公會的諮商師波以爾,也是科州春泉市社區職業介紹中心輔導員,他也曾經歷一段漫長的失業時期,每個長期失業的人,都會對工作有著很大的渴求。他建議,與其給失業者更積極找工作之建議,不如「鼓勵他們利用空閒時間到教會參加志工服務」。透過工作與服事,甚至你也陪朋友一起服事,都有鼓舞他士氣的果效。
三、「你有沒有試過…?」類似這樣的問題,除非你自己有相同的失業經驗要分享,否則這類找工作的建議留給專業訓練過的人去運用。或許可以介紹朋友到專業工作媒合組織,否則不要試著去當朋友的工作諮商師,只當個朋友會更好。
四、「不必為工作忙碌也不錯…」錯了!一點也不好!對克魯茲來說,雖然她是自己辭職來照顧家中的殘障長輩,但她仍有很多不好說出口的心情。她說:「有時候,我好想跟這些我照顧的長輩一樣,就坐在那裡…但是我所做的,沒有薪水,也沒有地方可以休息一下。我的工作環境沒有同事可以聊天,我感覺很孤單。」如果你的朋友希望有人理解他的心情,就當這樣的朋友吧!
五、「你現在感覺怎樣?」或許上次你們的談話很愉快,這也是很好的起始句,但是對失業的朋友來說則不然。「有時候我想要的只是鼓勵。」在科羅拉多州工作與聚會的費拉,現在是信託基金會律師,她也經歷過失業。她說:「有時我並不想講我的心情。」觀察失業的朋友,仔細聆聽他的感受,讓對方主導講話的話題。不要試圖開啟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或許你認為這是支持的表現,但其實不然。
六、「你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就算你的朋友贏得找工作的戰爭,但不要以為這樣就走過陰霾,因為他可能仍然經濟拮据。問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讓朋友再度掉入剛剛走出的泥沼。還在找工作的梅斯曼建議:「請你的朋友吃頓午餐或者是去看電影,送他們一張免費的咖啡券或餐券也很實用。」
七、「上帝對你有更好的計劃。」在科羅拉多聯合衛理公會服事的史克蕾富莉,過去也曾經在大歐洲宣教使命團擔任主任,她表示她也曾跟身邊失業的人這樣講。「即便是事實,但是卻無濟於事。」羅斯威爾聯合衛理教會工作網絡的主任利頓表示:「我們相信上帝當然會在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同在」,但結果有時候可能會令人感到沮喪。然而,因為我們認識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可以給他們更具體的鼓勵,讓他們能透過上帝所給的恩賜有所發揮;幫助他在困難時刻,繼續感受神的同在。
除了第五條我們華人很少彼此之間那樣問--有人喜歡被關心到的感受,有人不喜歡。最重要的是聽到負面的分享後不要論斷。繼續做朋友,甚至借機增進友誼才好。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打擊ISIS極端恐怖組織
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翻成中文大概是: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政治實體,去年成立的,但是並沒有得到廣泛承認。起初是阿蓋達(一個伊斯蘭軍事組織)支持它,要在伊拉克的遜尼派地區建立一個國家,後來幫助鄰國敘利亞內戰,范圍就擴大到敘利亞的遜尼派地區。經過8個月的權力鬥爭,到今年二月份,阿蓋達組織宣布ISIS過於極端、殘忍、野蠻,切斷了與它的所有聯繫。
ISIS的惡行包括用氯氣毒殺,炸毀清真寺、在巴格達一座天主教堂大肆屠殺,展開大規模血腥清洗,近來更大肆迫害謀殺基督徒和其他的非遜尼異己,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否則把他們釘十字架、砍頭、活埋、以繩索縊死、用石頭打死,許多人被迫逃離家園。
當我急切為這些受逼迫的人禱告時,心裡多麼希望有人儘快向ISIS宣戰!弟兄姊妹們,我們面對這樣的邪惡勢力時,難道除了禱告上帝,就沒有責任發揮一點個人的力量?
什葉派的伊拉克政府軍調兵防守,美國部署空襲,沙特和伊朗紛紛開始監控防範。8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制裁ISIS的決議。到今天為止,美國空軍在伊拉克發動了150次空襲,打擊ISIS。已有將近40個國家答應參戰,打擊這些武裝分子,中東各國也都願意協助,現在很快要在巴黎召開盟軍會議,探討合作事宜。
讓我們禱告公義的上帝施恩,也帶領我們知道自己在這場戰爭中能夠發揮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坐視邪惡而無動於衷,那麼這世界上,對於我們所信的上帝來說,還有甚麼是更重要的價值呢?
ISIS的惡行包括用氯氣毒殺,炸毀清真寺、在巴格達一座天主教堂大肆屠殺,展開大規模血腥清洗,近來更大肆迫害謀殺基督徒和其他的非遜尼異己,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否則把他們釘十字架、砍頭、活埋、以繩索縊死、用石頭打死,許多人被迫逃離家園。
當我急切為這些受逼迫的人禱告時,心裡多麼希望有人儘快向ISIS宣戰!弟兄姊妹們,我們面對這樣的邪惡勢力時,難道除了禱告上帝,就沒有責任發揮一點個人的力量?
什葉派的伊拉克政府軍調兵防守,美國部署空襲,沙特和伊朗紛紛開始監控防範。8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制裁ISIS的決議。到今天為止,美國空軍在伊拉克發動了150次空襲,打擊ISIS。已有將近40個國家答應參戰,打擊這些武裝分子,中東各國也都願意協助,現在很快要在巴黎召開盟軍會議,探討合作事宜。
讓我們禱告公義的上帝施恩,也帶領我們知道自己在這場戰爭中能夠發揮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坐視邪惡而無動於衷,那麼這世界上,對於我們所信的上帝來說,還有甚麼是更重要的價值呢?
Friday, September 12, 2014
談談傳統的權威
在談論「聖經的權威」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口頭承認它的權威,或者寫在信仰告白中,而是基督徒實際上是否遵行那些書卷中的教導。從這一點來看,傳統的文化習俗,比如人人不是平等之類,對於很多基督徒來說,比聖經的權威高多了。宗教改革的時候有一個目標,就是特別否定傳統的教廷權威,其實是建立和奉行自己不同的傳統而已。今天我們觀察教會,恐怕沒有基督徒會認為信徒根據聖經字句來否定自己傳統是好事情!
其實聖經的權威不在於那些字句。我一度相信(和合本)聖經的一字一句都沒有翻錯或理解錯,現在發現相信的原來是自己的教會傳統解釋無誤。因為我沒有仔細讀全部的經文,或者讀了也不太懂,我只是聽牧師講道解釋一部份給我聽,就相信他們的解釋是正確的、有權威的。而牧師講道的解釋和應用,不要說那些沒有受正式裝備的長老執事,他們只能宣講傳統,不可能按照聖經的歷史文化來宣講聖經,就連受過神學訓練的傳道人,恐怕也受到壓力,只宣講教會傳統所認可的信息,避免提不合傳統的史實資料。
結果怎樣?我們基督徒,連同我們在教會長大的兒女,都只知道自家的傳統,當作聖經全部教導和基督信仰。我們從馬丁路德學會否認傳統的重要,可是我們奉自己所聽見的宗派傳統為至高,凡不接受我們傳統來詮釋聖經的,統統當作他是不信。
今天我讀到一本書,John Walton和Sandy寫的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他提醒我們一個歷史的事實,古時候猶太人或希臘信徒把神的話語當做至高權威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不識字,是靠聽信息、講信息來傳神的道。或者說,他們持守的信心是一個傳統。如同我們幼時唱一首兒歌就牢記其中每個字,古猶太人對摩西五經絕大多數內容的記憶,恐怕絕不次於中華的古人背誦「三字經」。
聖經的內容從口傳寫下來,目的不是為了發表/出版,而可能是為了保留存檔,為了收集資料以備查詢。恐怕也用寫下來的作教導識字的課文,或為了宣讀給大家聽。寫下的書卷還象徵了某種權柄,讓人可以說「經上記著說」…。
所以,在一個以聽為主的社會裡,人們未必知道或關心誰寫作了某篇的內容。另外,有權柄的人,比如國王,或信徒所敬重的使徒,自己很可能不寫,只讓「文士」或會寫字的人去寫下來。怪不得聖經好多書卷的作者不明,也怪不得保羅寫給各教會或個人的書信風格不同。正如我們今天接受許多科學知識的權威,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閱讀了科學文獻,而是因為那些知識寫在某處,有據可查。
既然聖經是文士寫下來的,寫作和抄寫的文士就有自由,澄清詞彙或添加說明,甚至作結構上的調整改編。我們發現耶利米書的晚期抄本(MT)比早期譯本(LXX)內容多,原因恐怕就在於此。看來我們對聖經權威的理解需要調整一下,不是跟隨字句,乃要認清哪些是反映出聖經的文化,哪些是聖經所教導的價值觀,正確地應用聖經中關於神、神的拯救、神的兒女等等教導。
天主教:Priest is the minister of divine mercy. |
結果怎樣?我們基督徒,連同我們在教會長大的兒女,都只知道自家的傳統,當作聖經全部教導和基督信仰。我們從馬丁路德學會否認傳統的重要,可是我們奉自己所聽見的宗派傳統為至高,凡不接受我們傳統來詮釋聖經的,統統當作他是不信。
今天我讀到一本書,John Walton和Sandy寫的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他提醒我們一個歷史的事實,古時候猶太人或希臘信徒把神的話語當做至高權威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不識字,是靠聽信息、講信息來傳神的道。或者說,他們持守的信心是一個傳統。如同我們幼時唱一首兒歌就牢記其中每個字,古猶太人對摩西五經絕大多數內容的記憶,恐怕絕不次於中華的古人背誦「三字經」。
聖經的內容從口傳寫下來,目的不是為了發表/出版,而可能是為了保留存檔,為了收集資料以備查詢。恐怕也用寫下來的作教導識字的課文,或為了宣讀給大家聽。寫下的書卷還象徵了某種權柄,讓人可以說「經上記著說」…。
所以,在一個以聽為主的社會裡,人們未必知道或關心誰寫作了某篇的內容。另外,有權柄的人,比如國王,或信徒所敬重的使徒,自己很可能不寫,只讓「文士」或會寫字的人去寫下來。怪不得聖經好多書卷的作者不明,也怪不得保羅寫給各教會或個人的書信風格不同。正如我們今天接受許多科學知識的權威,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閱讀了科學文獻,而是因為那些知識寫在某處,有據可查。
既然聖經是文士寫下來的,寫作和抄寫的文士就有自由,澄清詞彙或添加說明,甚至作結構上的調整改編。我們發現耶利米書的晚期抄本(MT)比早期譯本(LXX)內容多,原因恐怕就在於此。看來我們對聖經權威的理解需要調整一下,不是跟隨字句,乃要認清哪些是反映出聖經的文化,哪些是聖經所教導的價值觀,正確地應用聖經中關於神、神的拯救、神的兒女等等教導。
Monday, September 8, 2014
Bart Ehrman 的謬誤
Bart Ehrman現在是個很出名的人物,因為他從一個基要派的信仰轉變為根本不信。又因為他是大學教授,了解一些經文鑑別和歷史,更因為他寫書給沒有那些知識的信徒看,就影響動搖了其他基要派/福音派信徒的信心。我曾經從網上買一套他講的課來聽,結果還沒有聽完就不想聽了。--恐怕很少的聖經學者得出他那麼極端的結論!今天看到有人寫書評,評論他寫的一本書:How Jesus Became God,談耶穌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猶太傳道人被高舉為神的。寫得不錯,在此介紹一下。
根據這個書評中的撮要,Ehman對拿撒勒人耶穌的描述是:一個用言行鼓勵了很多人,激發了他們對彌賽亞王的盼望,人們想他就是彌賽亞王的人。甚至羅馬帝國考慮到政治上的危險,就把耶穌釘了十字架。但是耶穌並沒有聲稱自己是神,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受敬拜,只在他釘了十字架以後,他的門徒們多次聲稱看見他復活,才敬他為神的。從相信他是神,到後來發展出經典的三一論教義,過程有幾十年到幾百年。
對於了解歷史方法的聖經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甚麼新奇的地方,他們早就知道這些歷史資料。這幾十年的研究越來越確定,「超越基督論」(High Christology)在耶穌剛剛釘完十字架時很快就爆發了。到20年後保羅寫他最早的書信時,耶穌是復活的基督王、也是神的觀念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
可是對於不知道歷史的普通信徒來說,很多人錯誤地相信耶穌自己宣告他是神。很多非信徒也以為,傳統的基督信仰就是因為耶穌宣告他自己是神。結果大家聽見耶穌自己沒有宣告,他的門徒替他宣告的「新聞」,就被聳動。
Larry W. Hurtado博士評論說,Ehrman是故意在不同的讀者之間挑起爭議的。讓不知情的傳統信徒起來「護教」,讓非信徒知道,他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大家都看熱鬧。他的其它幾本書也都很聳人聽聞—一本寫新約手抄本中的各種差異(Missquoting Jesus),另一本寫邪惡的問題(God’s Problem),還有一本關於聖經中托名寫的作品(Forged),都成為很熱門的話題。別的聖經學者寫書沒有人注意,他的書又上電視訪談,又在廣播電台談論,相當暢銷。他在每本著作中都談他自己的見證,從不知情的基要派信徒成為能辯的不可知論者,還到處和基督徒辯論,名氣很大。
可惜人們不知道,有些很複雜的事被他過分簡化甚至曲解了。Hurtado博士舉例說,古羅馬世界有很多神,把皇帝也神化起來拜,於是Ehrman就說耶穌也以類似的方式成為神。可他不說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對於將人神化是很反感的,認為是褻瀆,必定有別的因素讓當時的猶太人相信耶穌是神,因為當時第一批信徒都是猶太人。
說Ehrman挑起論戰,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耶穌的復活。他指出歷史學家們不能證實或否定耶穌從死裡復活、升天得榮,他們只能觀察到初期信徒宣稱看見了復活的耶穌,並這些宣稱的果效,可歷史學家無法判斷這些宣稱是否屬實,判斷屬於神學或哲學的範疇。然後Ehrman承認他並不關心耶穌復活是否屬實,聲稱他只追溯這些宣稱的歷史影響。
追溯歷史影響也罷,可Ehrman又把早期基督徒遇見復活的耶穌和悲傷引起的幻覺現象相連繫。悲傷的人不都看見死人的榮耀形象,坐在神的右邊!他又提起耶穌可能沒有好好安葬,以致遺體被甚麼動物吃掉,可是不提猶太人的習俗,他們為了宗教信仰的緣故很重視安葬。Ehrman聲稱他不關心耶穌復活是否屬實,可是他倒很關心散佈疑團。
還有,Ehrman說耶穌提說人子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某個未來的人物,那他的門徒怎麼會明白那是指誰?Ehrman還說初期信徒認為耶穌「道成肉身」就是神暫時成為人,這怎麼可能?保羅明明說,耶穌復活的榮耀身體如何,信徒將來復活的時候也相似(腓三21)。…
Hurtado博士的書評全文可從The Christian Century的網站閱讀。這是我的猜測:Ehrman作為一個經文鑑別專業的學者,發現基要主義的「聖經無誤」觀站不住腳,於是徹底拋棄整個基督信仰。這是很可惜的。他本來應該分清哪些是教義上的謬誤,哪些只是自己宗派的傳統誤解,幫助教會消除宗派主義,向回歸大公正統的信仰邁進。
根據這個書評中的撮要,Ehman對拿撒勒人耶穌的描述是:一個用言行鼓勵了很多人,激發了他們對彌賽亞王的盼望,人們想他就是彌賽亞王的人。甚至羅馬帝國考慮到政治上的危險,就把耶穌釘了十字架。但是耶穌並沒有聲稱自己是神,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受敬拜,只在他釘了十字架以後,他的門徒們多次聲稱看見他復活,才敬他為神的。從相信他是神,到後來發展出經典的三一論教義,過程有幾十年到幾百年。
對於了解歷史方法的聖經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甚麼新奇的地方,他們早就知道這些歷史資料。這幾十年的研究越來越確定,「超越基督論」(High Christology)在耶穌剛剛釘完十字架時很快就爆發了。到20年後保羅寫他最早的書信時,耶穌是復活的基督王、也是神的觀念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
可是對於不知道歷史的普通信徒來說,很多人錯誤地相信耶穌自己宣告他是神。很多非信徒也以為,傳統的基督信仰就是因為耶穌宣告他自己是神。結果大家聽見耶穌自己沒有宣告,他的門徒替他宣告的「新聞」,就被聳動。
Larry W. Hurtado博士評論說,Ehrman是故意在不同的讀者之間挑起爭議的。讓不知情的傳統信徒起來「護教」,讓非信徒知道,他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大家都看熱鬧。他的其它幾本書也都很聳人聽聞—一本寫新約手抄本中的各種差異(Missquoting Jesus),另一本寫邪惡的問題(God’s Problem),還有一本關於聖經中托名寫的作品(Forged),都成為很熱門的話題。別的聖經學者寫書沒有人注意,他的書又上電視訪談,又在廣播電台談論,相當暢銷。他在每本著作中都談他自己的見證,從不知情的基要派信徒成為能辯的不可知論者,還到處和基督徒辯論,名氣很大。
可惜人們不知道,有些很複雜的事被他過分簡化甚至曲解了。Hurtado博士舉例說,古羅馬世界有很多神,把皇帝也神化起來拜,於是Ehrman就說耶穌也以類似的方式成為神。可他不說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對於將人神化是很反感的,認為是褻瀆,必定有別的因素讓當時的猶太人相信耶穌是神,因為當時第一批信徒都是猶太人。
說Ehrman挑起論戰,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耶穌的復活。他指出歷史學家們不能證實或否定耶穌從死裡復活、升天得榮,他們只能觀察到初期信徒宣稱看見了復活的耶穌,並這些宣稱的果效,可歷史學家無法判斷這些宣稱是否屬實,判斷屬於神學或哲學的範疇。然後Ehrman承認他並不關心耶穌復活是否屬實,聲稱他只追溯這些宣稱的歷史影響。
追溯歷史影響也罷,可Ehrman又把早期基督徒遇見復活的耶穌和悲傷引起的幻覺現象相連繫。悲傷的人不都看見死人的榮耀形象,坐在神的右邊!他又提起耶穌可能沒有好好安葬,以致遺體被甚麼動物吃掉,可是不提猶太人的習俗,他們為了宗教信仰的緣故很重視安葬。Ehrman聲稱他不關心耶穌復活是否屬實,可是他倒很關心散佈疑團。
還有,Ehrman說耶穌提說人子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某個未來的人物,那他的門徒怎麼會明白那是指誰?Ehrman還說初期信徒認為耶穌「道成肉身」就是神暫時成為人,這怎麼可能?保羅明明說,耶穌復活的榮耀身體如何,信徒將來復活的時候也相似(腓三21)。…
Hurtado博士的書評全文可從The Christian Century的網站閱讀。這是我的猜測:Ehrman作為一個經文鑑別專業的學者,發現基要主義的「聖經無誤」觀站不住腳,於是徹底拋棄整個基督信仰。這是很可惜的。他本來應該分清哪些是教義上的謬誤,哪些只是自己宗派的傳統誤解,幫助教會消除宗派主義,向回歸大公正統的信仰邁進。
Saturday, September 6, 2014
大衛等候神的啟發
詩篇六十二篇1節: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我的救恩是從他而來。
默默—靜默有些時候是描寫好的時光,但希伯來文dumiyyah有時意思是負面的,我們必須檢查前後文才能理解這句詩。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希伯來文聖經默想日誌,去年8月7-8日。
大衛是在懇求神。他感受到靜默是難以忍受的事呢,還是說靜默中領受到神的恩典,因而是好的?兩種意思都說得通,請你設身處地想想看。Dumiyyah可以是很好,也可以是很可怕。對嗎?
這兩種duma亞伯拉罕肯定都經歷過。想想看他站在神的面前,知道自己是被祂接納為盟友的興奮,再想想把夏甲趕出去以後,十三年沒有音訊的難熬歲月。Dumiyyah真是既有難過、又有狂喜。
也許我們可以學到的功課是:靜默本身既不是祝福,也不是咒詛,全看我們當時的情形。也許今天神的沉默讓你感到難以忍受,好像祂離開了你。但你能做甚麼呢?哭也沒有回答,神的目的一點都不清楚。你不知道對祂說甚麼好。
但也有深深讚美的日子,沒有語言能夠表達出祂同在的喜悅。大衛在他的詩篇中常有這種悲喜的變化,這就是詩篇的永恆價值所在。當他在耶和華面前歡歌起舞時,我們的心都和他一起開心。活在神的面前是多奇妙啊!
Dumiyyah 有雙重的意義很好,因為生活是有高山、有低谷的,無論如何,dumiyyah(,靜默)都要把我們引向神。
來—我們語言的結構對字句的意思有微妙的影響,所以翻譯成英文或中文後,意思會稍微改變,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希伯來文第一沒有元音,第二字母背後的形像聯想根本無法翻譯,第三希伯來文的語法和印歐語系的語法結構差別很大。Mimenoo yeshooati(我的救恩從他而來)是個沒有動詞的希伯來短語,那個「從…來」是個介詞,字面直譯為「從他我的救恩」。
大衛其實並不是說有甚麼東西從神那裏到來,乃是說救恩就是神。祂的臨在就顯出了拯救的結果,換句話,得救就是屬於祂。
在希臘思想裡,屬性和特質好像是附在主體上的甚麼其它東西,但希伯來思想不這樣分析。在希伯來思想中,隨便舉例,紅汽車是一個整體形像,紅和車分開就不再是這輛車。 神和拯救也同樣,拯救不是甚麼和神分開的東西,不是神到處分發的某個禮物。拯救就是神。把拯救的屬性拿走,就不是這位神了。祂參與我的生活就叫作拯救,祂愛我就叫作拯救的關係。
大衛不是求神給祂送來「救恩」,他求的是神親自的臨在。神何時怎樣向我做甚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和我同在! 順帶說一下,神同在不是我們能夠賺取權利來陪祂,乃是神提供了邀請和方法,祂積極安排,我們只要等候祂。
默默—靜默有些時候是描寫好的時光,但希伯來文dumiyyah有時意思是負面的,我們必須檢查前後文才能理解這句詩。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希伯來文聖經默想日誌,去年8月7-8日。
大衛是在懇求神。他感受到靜默是難以忍受的事呢,還是說靜默中領受到神的恩典,因而是好的?兩種意思都說得通,請你設身處地想想看。Dumiyyah可以是很好,也可以是很可怕。對嗎?
這兩種duma亞伯拉罕肯定都經歷過。想想看他站在神的面前,知道自己是被祂接納為盟友的興奮,再想想把夏甲趕出去以後,十三年沒有音訊的難熬歲月。Dumiyyah真是既有難過、又有狂喜。
也許我們可以學到的功課是:靜默本身既不是祝福,也不是咒詛,全看我們當時的情形。也許今天神的沉默讓你感到難以忍受,好像祂離開了你。但你能做甚麼呢?哭也沒有回答,神的目的一點都不清楚。你不知道對祂說甚麼好。
但也有深深讚美的日子,沒有語言能夠表達出祂同在的喜悅。大衛在他的詩篇中常有這種悲喜的變化,這就是詩篇的永恆價值所在。當他在耶和華面前歡歌起舞時,我們的心都和他一起開心。活在神的面前是多奇妙啊!
Dumiyyah 有雙重的意義很好,因為生活是有高山、有低谷的,無論如何,dumiyyah(,靜默)都要把我們引向神。
來—我們語言的結構對字句的意思有微妙的影響,所以翻譯成英文或中文後,意思會稍微改變,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希伯來文第一沒有元音,第二字母背後的形像聯想根本無法翻譯,第三希伯來文的語法和印歐語系的語法結構差別很大。Mimenoo yeshooati(我的救恩從他而來)是個沒有動詞的希伯來短語,那個「從…來」是個介詞,字面直譯為「從他我的救恩」。
大衛其實並不是說有甚麼東西從神那裏到來,乃是說救恩就是神。祂的臨在就顯出了拯救的結果,換句話,得救就是屬於祂。
在希臘思想裡,屬性和特質好像是附在主體上的甚麼其它東西,但希伯來思想不這樣分析。在希伯來思想中,隨便舉例,紅汽車是一個整體形像,紅和車分開就不再是這輛車。 神和拯救也同樣,拯救不是甚麼和神分開的東西,不是神到處分發的某個禮物。拯救就是神。把拯救的屬性拿走,就不是這位神了。祂參與我的生活就叫作拯救,祂愛我就叫作拯救的關係。
大衛不是求神給祂送來「救恩」,他求的是神親自的臨在。神何時怎樣向我做甚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和我同在! 順帶說一下,神同在不是我們能夠賺取權利來陪祂,乃是神提供了邀請和方法,祂積極安排,我們只要等候祂。
Thursday, September 4, 2014
哪個英譯本比較好?
前次我介紹過有人擁護KJV英文譯本到一個程度,認為其它版本都是「腐敗」,後來才知所謂「腐敗」可能就是指經文鑑別學中常用的corruption,意思是有變動或更改。那樣衡量的話,KJV才是學術界公認的corruption比較多的版本呢。
McDonald教授是研究新約的,寫一本關於聖經如何收集、選為正典、抄傳、印刷編輯、翻譯等等歷史資料的書。常有人問他現在哪個英文譯本最好,他常常回答「你最喜歡、最常讀的那本最好」!不過,他說的確有些譯本比另一些譯本更小心地注意原文,總體來說給讀者比較準確的翻譯或解述。
McDonald教授強調說,沒有一個譯本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一個譯本能說是從原稿翻譯的,但是大多數新近出版的譯本都會比早期譯本更接近原稿。現在最好的翻譯都鄭重參考了最古老的手抄本,哪怕是殘卷上只剩下幾行斷續的句子。
第二世紀的抄本目前我們只找到兩份:一份是公元大約125年抄寫的約翰福音18章的幾節(蒲草52號,見圖),另一份大約晚了幾十年(蒲草90號),上面也是斷斷續續剩下約翰福音18章接19章的一段話。接下來有一份大約200年抄寫的大部份保羅書信(蒲草46號),另一份含有四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抄本(蒲草45號)也是三世紀初的抄本。這些抄本和後面的抄本對照,就看出哪些地方是後來抄寫時編寫添加的。最好的譯本都在添加的部份加了注腳,讓讀者心裡有數。
最出名的例子是約翰一書第5章7-8節,關於聖靈、水與血的見證、三樣歸一的話,本來很難懂,16世紀初付印的希臘「公認文本」卻加了「天上有父、道、聖靈見證,三位一致,地上有」(聖靈、水與血的見證)的話。那是從拉丁譯本搬過來的,並沒有希臘古抄本這樣寫,請看英王欽定版(KJV)的翻譯,比原文修改了不少:「For there are three that bear record in heaven, the Father, the Word, and the Holy Ghost: and these three are one. And there are three that bear witness in earth, the Spirit, and the water, and the blood: and these three agree in one.」。
這是重大的涉及教義認識的編改,現在很多版本都訂正過來。NKJV卻不肯訂正,在注腳中說是聯合聖經公會的希臘文本把那句刪除/略去了!而NIV不印這句話,只在注腳說明拉丁譯本有「天上有父、道、聖靈見證,三位一致,地上...」的話。NLT也沒有這節,注腳說「有幾份很晚的抄本加了父、道、聖靈,這三位一致…的話」。
說了半天,最好的英文譯本有哪些呢?McDonald教授認為RSV(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和NRSV,NIV和TNIV(Todays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NEB(The New English Bible)和REB,AST(American Standard Translation),NJB(The New Jerusalem Bible),還有CEB(Common English Bible),都是很不錯、反映出嚴謹的最新聖經研究成果的譯本。
解述式的翻譯比較自由,不那麼拘泥在原文用字,而注重準確的意譯表達。比較準確的版本有TEV(Today’s English Version)和CEV(Contemporary English Version)。而過份自由,翻譯不太正確的版本包括Amplified Bible和Cotton Patch Version。
McDonald教授是研究新約的,寫一本關於聖經如何收集、選為正典、抄傳、印刷編輯、翻譯等等歷史資料的書。常有人問他現在哪個英文譯本最好,他常常回答「你最喜歡、最常讀的那本最好」!不過,他說的確有些譯本比另一些譯本更小心地注意原文,總體來說給讀者比較準確的翻譯或解述。
McDonald教授強調說,沒有一個譯本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一個譯本能說是從原稿翻譯的,但是大多數新近出版的譯本都會比早期譯本更接近原稿。現在最好的翻譯都鄭重參考了最古老的手抄本,哪怕是殘卷上只剩下幾行斷續的句子。
第二世紀的抄本目前我們只找到兩份:一份是公元大約125年抄寫的約翰福音18章的幾節(蒲草52號,見圖),另一份大約晚了幾十年(蒲草90號),上面也是斷斷續續剩下約翰福音18章接19章的一段話。接下來有一份大約200年抄寫的大部份保羅書信(蒲草46號),另一份含有四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抄本(蒲草45號)也是三世紀初的抄本。這些抄本和後面的抄本對照,就看出哪些地方是後來抄寫時編寫添加的。最好的譯本都在添加的部份加了注腳,讓讀者心裡有數。
最出名的例子是約翰一書第5章7-8節,關於聖靈、水與血的見證、三樣歸一的話,本來很難懂,16世紀初付印的希臘「公認文本」卻加了「天上有父、道、聖靈見證,三位一致,地上有」(聖靈、水與血的見證)的話。那是從拉丁譯本搬過來的,並沒有希臘古抄本這樣寫,請看英王欽定版(KJV)的翻譯,比原文修改了不少:「For there are three that bear record in heaven, the Father, the Word, and the Holy Ghost: and these three are one. And there are three that bear witness in earth, the Spirit, and the water, and the blood: and these three agree in one.」。
這是重大的涉及教義認識的編改,現在很多版本都訂正過來。NKJV卻不肯訂正,在注腳中說是聯合聖經公會的希臘文本把那句刪除/略去了!而NIV不印這句話,只在注腳說明拉丁譯本有「天上有父、道、聖靈見證,三位一致,地上...」的話。NLT也沒有這節,注腳說「有幾份很晚的抄本加了父、道、聖靈,這三位一致…的話」。
說了半天,最好的英文譯本有哪些呢?McDonald教授認為RSV(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和NRSV,NIV和TNIV(Todays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NEB(The New English Bible)和REB,AST(American Standard Translation),NJB(The New Jerusalem Bible),還有CEB(Common English Bible),都是很不錯、反映出嚴謹的最新聖經研究成果的譯本。
解述式的翻譯比較自由,不那麼拘泥在原文用字,而注重準確的意譯表達。比較準確的版本有TEV(Today’s English Version)和CEV(Contemporary English Version)。而過份自由,翻譯不太正確的版本包括Amplified Bible和Cotton Patch Version。
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聖經:最早的古抄本
在眾多的聖經手抄本中,越古老的抄本價值越大,越有權威,因為後面的抄本常有抄寫誤差和修改。到印刷術發明的時候,最初付印發行的版本恐怕不會參考對照許多份抄本,只把找得到的幾份晚期抄本稍微比較一下,決定有差異的地方印哪個抄本的讀法。後來不斷找到更加古老的版本,就不得不對先前付印的,當時以為最權威的版本加以訂正。
目前找到的現存聖經手抄本,最完整、最古老的有三份。頭一份要算是西奈山抄本,大約380年留下來的,新約舊約都在,其舊約部份包括了幾卷天主教聖經中有,而我們新教沒有的「次經」:多比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和馬喀比一書與四書。而新約部份則包括了巴拿巴書和黑馬牧人書,是後來沒有收入正典的。
第二份是梵諦岡抄本,大約四世紀中(350年)抄寫的希臘文聖經,舊約部份也包含了幾卷天主教的「次經」,和西奈山抄本所含的次經卷名不太一致:巴錄書、耶利米書信、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梵諦岡抄本中沒有馬喀比書,還少了好幾卷新約:教牧書信、腓利門書、和啟示錄。
第三份是亞力山太抄本,是第五世紀的抄本,包含了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大多數舊約書卷和新約。其中也有幾卷次經,甚至還有幾卷偽經,即最終沒有收入聖經的「所羅門詩篇」、馬喀比三書和四書。所有的新約書卷都在,還加上革利免一書和二書。這幾卷經外書和聖經書卷同列,沒有任何區別,顯然被早期基督徒視為聖經。
與天主教、東正教比起來,看來新教信徒手上的聖經並不完整。也許馬丁路德把聖經書目看成羅馬大公教會人為的傳統,他刪除了幾卷舊約書目,先是列為次經,後來乾脆不印給信徒了。甚至有幾卷新約書卷也差一點被路德刪除。既然最早的古抄本都有那些經卷,或許咱們應該找天主教的聖經來,讀一讀那些我們從來沒有機會讀的「次經」。
聽說改革宗神學家史鮑爾(R.C. Sproul)說,我們手上的聖經書目是有誤的(fallible list of infallible books),不知這傳言是否屬實,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上帝的信息被人教導時只怕就會變成有誤了。
本文內容取自jLee Martin McDonald教授寫的Formation of the Bible一書。
目前找到的現存聖經手抄本,最完整、最古老的有三份。頭一份要算是西奈山抄本,大約380年留下來的,新約舊約都在,其舊約部份包括了幾卷天主教聖經中有,而我們新教沒有的「次經」:多比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和馬喀比一書與四書。而新約部份則包括了巴拿巴書和黑馬牧人書,是後來沒有收入正典的。
第二份是梵諦岡抄本,大約四世紀中(350年)抄寫的希臘文聖經,舊約部份也包含了幾卷天主教的「次經」,和西奈山抄本所含的次經卷名不太一致:巴錄書、耶利米書信、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梵諦岡抄本中沒有馬喀比書,還少了好幾卷新約:教牧書信、腓利門書、和啟示錄。
第三份是亞力山太抄本,是第五世紀的抄本,包含了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大多數舊約書卷和新約。其中也有幾卷次經,甚至還有幾卷偽經,即最終沒有收入聖經的「所羅門詩篇」、馬喀比三書和四書。所有的新約書卷都在,還加上革利免一書和二書。這幾卷經外書和聖經書卷同列,沒有任何區別,顯然被早期基督徒視為聖經。
與天主教、東正教比起來,看來新教信徒手上的聖經並不完整。也許馬丁路德把聖經書目看成羅馬大公教會人為的傳統,他刪除了幾卷舊約書目,先是列為次經,後來乾脆不印給信徒了。甚至有幾卷新約書卷也差一點被路德刪除。既然最早的古抄本都有那些經卷,或許咱們應該找天主教的聖經來,讀一讀那些我們從來沒有機會讀的「次經」。
聽說改革宗神學家史鮑爾(R.C. Sproul)說,我們手上的聖經書目是有誤的(fallible list of infallible books),不知這傳言是否屬實,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上帝的信息被人教導時只怕就會變成有誤了。
本文內容取自jLee Martin McDonald教授寫的Formation of the Bible一書。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亞當服侍土地:Work the Soil
創世記二章5節:原野上還沒有樹木,田間的蔬菜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種土地。
這是創造亞當夏娃的故事序言。創造的故事不是從亞當獨自一人開始的,而是從「神還沒有降雨」開始。在這個序言中,有一個動詞將adam (男人)和ha’adamah(土地)連接起來,這動詞就是 ‘avad,中文翻譯為「耕種」。’avad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耕種」,乃是工作或服侍。
在土地上工作當然是「耕種」,但這樣的翻譯卻沒有反映出希伯來文中服侍土地的意思。 創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兩個原因造成地還沒有果實:首先,神還沒有降下雨水,直接說明至高的神掌管生命養分,祂降下雨水就供應地上生活的需要。這樣的陳述再次宣告–-生命屬於神。即使創造工程已經結束,但除非神賜下雨水給大地,任何受造物不能夠生存。
第二個原因,是亞當還沒有服侍或耕種土地。如同神用生命所需的水來服侍土地,亞當也必須要照管服侍土地。神給予,人管理,兩者之間的聯繫很重要。
替神服侍/管理一切受造物是人的首要義務。使用’avad這字是要指明工作的神聖特質,並且投入工作含有神聖的目的。藉著人勤勞的工作,土地得到了服侍,地才會成為豐產,這完全取決於人是否實行了神的托付呼召。
除此以外,還有在希伯來原文中,有兩個不同的「土地」:「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erets)上,也沒有人work/‘avad地(‘adamah)」。
我們看到人(亞當)服侍自己的生命源頭,因為他就是用塵土 (‘adamah) 所造的。換句話說,「服侍土地」將會滋潤我們的生命。當我們替神服侍這些受造物時,其實是在滋潤自己。神賜給我們大地‘erets,而人服侍土地‘adamah。
因此我們知道,工作或服侍都是蒙神呼召的行動。我們做神要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敬拜。我們成為神在地上的代表,展示祂豐盛的旨意。
在伊甸園墮落以先,神在我們的靈性和身體之建立了一份相互滋潤的聯繫,叫人受益。 今天讓我們問問自己:「你的工作有滋潤你嗎?這工作是否有服侍到神的創造,同時又供應你所需的呢?你是否視工作為一個服事及敬拜神的機會?還是認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而已?an (本文取自Moen博士原文默想日誌2009年11月10日。)
這是創造亞當夏娃的故事序言。創造的故事不是從亞當獨自一人開始的,而是從「神還沒有降雨」開始。在這個序言中,有一個動詞將adam (男人)和ha’adamah(土地)連接起來,這動詞就是 ‘avad,中文翻譯為「耕種」。’avad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耕種」,乃是工作或服侍。
在土地上工作當然是「耕種」,但這樣的翻譯卻沒有反映出希伯來文中服侍土地的意思。 創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兩個原因造成地還沒有果實:首先,神還沒有降下雨水,直接說明至高的神掌管生命養分,祂降下雨水就供應地上生活的需要。這樣的陳述再次宣告–-生命屬於神。即使創造工程已經結束,但除非神賜下雨水給大地,任何受造物不能夠生存。
第二個原因,是亞當還沒有服侍或耕種土地。如同神用生命所需的水來服侍土地,亞當也必須要照管服侍土地。神給予,人管理,兩者之間的聯繫很重要。
替神服侍/管理一切受造物是人的首要義務。使用’avad這字是要指明工作的神聖特質,並且投入工作含有神聖的目的。藉著人勤勞的工作,土地得到了服侍,地才會成為豐產,這完全取決於人是否實行了神的托付呼召。
除此以外,還有在希伯來原文中,有兩個不同的「土地」:「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erets)上,也沒有人work/‘avad地(‘adamah)」。
我們看到人(亞當)服侍自己的生命源頭,因為他就是用塵土 (‘adamah) 所造的。換句話說,「服侍土地」將會滋潤我們的生命。當我們替神服侍這些受造物時,其實是在滋潤自己。神賜給我們大地‘erets,而人服侍土地‘adamah。
因此我們知道,工作或服侍都是蒙神呼召的行動。我們做神要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敬拜。我們成為神在地上的代表,展示祂豐盛的旨意。
在伊甸園墮落以先,神在我們的靈性和身體之建立了一份相互滋潤的聯繫,叫人受益。 今天讓我們問問自己:「你的工作有滋潤你嗎?這工作是否有服侍到神的創造,同時又供應你所需的呢?你是否視工作為一個服事及敬拜神的機會?還是認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而已?an (本文取自Moen博士原文默想日誌2009年11月10日。)
Friday, August 29, 2014
觀看的學習何其有效
由於拆掉後院一個舊棚子,我們需要重新安裝一個落水管(downspout)。需要買甚麼部件來自己安裝呢?我從網上找一個視頻,是給人看如何安裝的。看起來似乎很容易,我只要把自家需要的尺寸量一量,到裝修百貨店去找這些部件就行了。
不管你想要教人甚麼道理,比如饒恕人怎麼給人下台階,或協談不同意見的方法,如果能親自示範show給人看,你就成功了一半。不僅別人可以增加信心,也挑戰了自己以身作則。教學成功的另外一半在於總結,失敗的部份更要總結出來,好像聖經中的許多例子,把最真實的情況公布給學員思考!
不管你想要教人甚麼道理,比如饒恕人怎麼給人下台階,或協談不同意見的方法,如果能親自示範show給人看,你就成功了一半。不僅別人可以增加信心,也挑戰了自己以身作則。教學成功的另外一半在於總結,失敗的部份更要總結出來,好像聖經中的許多例子,把最真實的情況公布給學員思考!
Tuesday, August 26, 2014
研究聖經所發現的問題
Peter Enns教授寫了一篇幽默短文,說按照某些基要派基督徒的觀點,不按字面相信某句話,就是不尊重聖經的權威。可是你若嚴格按字面相信某些話,除非你忽略另外一些話,就只好宣布聖經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們讀聖經必須了解作者當時不同處境下的不同用意,才不至於拿聖經的字句來取代聖經的精意。
Enns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你若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所羅門登基作王的故事,一處描寫得充滿權力鬥爭和打擊政治陰謀,另一處甚麼都不提,只寫「大衛年紀老邁,日子滿足,就立他兒子所羅門作以色列王」。這不是誤導人嗎?歷代誌是後寫的,作者不尊重聖經權威?但上帝允許這樣不同的書卷收集在同一本聖經中,祂不介意從不同的視角給人不同的啟示。
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你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歷代誌的作者編寫時,目的是要用國度觀鼓勵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強調「忠心並順服主便帶來祝福,國泰民安,強盛過列國,而且富足,而背道則引致相反結果」的主題信息。大衛和所羅門是作者所舉的最重要的例子,很多無關主題的其它細節都沒有提。
關於律法典章,聖經各處的細節也有出入。出埃及記明文規定逾越節的羔羊必須用火烤了吃,不可吃水煮的(12章)。可是申命記卻規定,進了迦南地之後不可在各城獻逾越節的祭,必須到耶和華選擇的聖殿之地去獻祭,而且要把肉煮了吃。翻譯的人可能意識到有矛盾,又猜測「煮」可以擴展為「烹調」,所以大概也包括了「烤」,於是很多譯本都稍微調和一下,寫「烤」。歷代誌記載約西亞王的時代,民眾「按常例」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一次,希伯來文是「用火煮」逾越節的羊羔(35章)。幾乎所有的中英版本都翻譯成「用火烤」,只有少數版本忠實翻譯成cooked over fire(在火上煮)。
關於奴隸制度,出埃及記(21章)和申命記(15章)的規定是,你如果買希伯來人作奴隸,第七年必須放他自由。可是若按照利未記(25章),你根本不可以用自己同胞作奴隸。窮乏的弟兄若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你,他給你做工就要付工錢給他,直到禧年。神為甚麼不指示摩西在各卷寫同樣的規定呢?我們不知道。但各卷的重點不同,利未記教導作為神的子民如何過屬神的生活,可能摩西在寫利未記時意識到,最高的原則是不作奴隸。
有時在同一卷書裡的規定也有衝突。比如利未記在15章規定男人如果和來了月經的女人同房,就要七天算為禮儀上的不潔淨。到了20章,又說女人來了月經就根本不可以和她同房,否則就是「二人必從民中剪除」的罪,很奇怪。到底甚麼是「露了血源」的罪?要查考一下作者的時代文化才可能明白,但是摩西寫到第15章時肯定沒有考慮到「露了血源」的罪。
Enns教授挖苦創世博物館的Ken Ham,他堅信地球年齡只有六千多年,是按照創世記的家譜算出來的。他認為凡相信古老地球理論的解經都不合乎聖經的教導。也許Ham在指責上帝寫出這樣不嚴謹、不合乎他所信的聖經?凡沒有仔細研究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聖經中竟有上述這類「自相矛盾」的地方,除了新教基要派的「聖經無誤」受到衝擊,倒不影響別的甚麼教義。神的道是無誤的,不等於某些人對祂的認識無誤。聖經是可信的,不等於某個抄本或譯本無誤。古代人認為無誤的,不等於現代人認為精準無誤。
聖經是寫給古代某個族群能聽明白和接受的故事、詩歌、講道等等,不是寫給我們來按現代科學標準衡量「錯誤」與否的歷史或預言,請不要用莫須有的尺度來設立標籤,或攻擊神所默示、借著人所寫出的聖經。
Enns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你若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所羅門登基作王的故事,一處描寫得充滿權力鬥爭和打擊政治陰謀,另一處甚麼都不提,只寫「大衛年紀老邁,日子滿足,就立他兒子所羅門作以色列王」。這不是誤導人嗎?歷代誌是後寫的,作者不尊重聖經權威?但上帝允許這樣不同的書卷收集在同一本聖經中,祂不介意從不同的視角給人不同的啟示。
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你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歷代誌的作者編寫時,目的是要用國度觀鼓勵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強調「忠心並順服主便帶來祝福,國泰民安,強盛過列國,而且富足,而背道則引致相反結果」的主題信息。大衛和所羅門是作者所舉的最重要的例子,很多無關主題的其它細節都沒有提。
關於律法典章,聖經各處的細節也有出入。出埃及記明文規定逾越節的羔羊必須用火烤了吃,不可吃水煮的(12章)。可是申命記卻規定,進了迦南地之後不可在各城獻逾越節的祭,必須到耶和華選擇的聖殿之地去獻祭,而且要把肉煮了吃。翻譯的人可能意識到有矛盾,又猜測「煮」可以擴展為「烹調」,所以大概也包括了「烤」,於是很多譯本都稍微調和一下,寫「烤」。歷代誌記載約西亞王的時代,民眾「按常例」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一次,希伯來文是「用火煮」逾越節的羊羔(35章)。幾乎所有的中英版本都翻譯成「用火烤」,只有少數版本忠實翻譯成cooked over fire(在火上煮)。
關於奴隸制度,出埃及記(21章)和申命記(15章)的規定是,你如果買希伯來人作奴隸,第七年必須放他自由。可是若按照利未記(25章),你根本不可以用自己同胞作奴隸。窮乏的弟兄若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你,他給你做工就要付工錢給他,直到禧年。神為甚麼不指示摩西在各卷寫同樣的規定呢?我們不知道。但各卷的重點不同,利未記教導作為神的子民如何過屬神的生活,可能摩西在寫利未記時意識到,最高的原則是不作奴隸。
有時在同一卷書裡的規定也有衝突。比如利未記在15章規定男人如果和來了月經的女人同房,就要七天算為禮儀上的不潔淨。到了20章,又說女人來了月經就根本不可以和她同房,否則就是「二人必從民中剪除」的罪,很奇怪。到底甚麼是「露了血源」的罪?要查考一下作者的時代文化才可能明白,但是摩西寫到第15章時肯定沒有考慮到「露了血源」的罪。
Enns教授挖苦創世博物館的Ken Ham,他堅信地球年齡只有六千多年,是按照創世記的家譜算出來的。他認為凡相信古老地球理論的解經都不合乎聖經的教導。也許Ham在指責上帝寫出這樣不嚴謹、不合乎他所信的聖經?凡沒有仔細研究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聖經中竟有上述這類「自相矛盾」的地方,除了新教基要派的「聖經無誤」受到衝擊,倒不影響別的甚麼教義。神的道是無誤的,不等於某些人對祂的認識無誤。聖經是可信的,不等於某個抄本或譯本無誤。古代人認為無誤的,不等於現代人認為精準無誤。
聖經是寫給古代某個族群能聽明白和接受的故事、詩歌、講道等等,不是寫給我們來按現代科學標準衡量「錯誤」與否的歷史或預言,請不要用莫須有的尺度來設立標籤,或攻擊神所默示、借著人所寫出的聖經。
Sunday, August 24, 2014
抉擇、挑戰、與人生果效
我們有一僮房子最近想要賣掉,三個臥室兩個廁所,居住面積不大,但是佔了一個優等學區。賣的過程涉及很多策略性的決定,頭一個決定就是 sell as is,只把實在太明顯破舊損壞的部份換掉,不作很多翻新裝修呢?還是想趁機作很多款式更換升級,賣個比較高級的房價?
這使我想到,基督徒決定跟隨主耶穌也有些類似。你是決定要把生活中太過舊損破壞的地方修換一下,其它還過得去的地方就保留 as is 呢?還是願意來個全面翻新,把舊的價值觀徹底更新,成為高貴的新檔次的人?但凡涉及很多功夫去學習操練的事,有些人是不感興趣的。他們或者認為自己已經定型,好壞就這樣了,或者從來不相信自己會有甚麼實質性的改變。
從心理素質層面看,健康的人相信自己會改進,別人也會改進,所以會致力於促進那些轉變;而不健康的人,因在不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長大,或經歷過人際關係方面的沉重打擊而受傷,不相信生命素質的提高和轉變這種事的存在。他們聽見別人的見證總有天方夜譚的感覺,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他們覺得改變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相信的福音是甚麼呢?自己將來不會去地獄而已?還是可以和其他人操練同心合作,一起去促進一點點社會的進步和轉變?我們如果相信神的國已經降臨,我們在其中有個重要角色,來促進新天地的早日到來,就和單單指望神為我們成就一切,我們只要謹慎自己道德行為,就可以坐享其成讚美祂,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
神給我們一個福音是很寬廣的,我們把祂縮小到單單救我們脫離一個「地獄」是很可惜的。今天聽見牧師講道,說跟隨耶穌本來應該是讓人很興奮的經歷,可好多人卻不指望見到甚麼神奇的事,那麼認耶穌為永生神的兒子,說祂是基督又有甚麼大不了的呢?
我們的理念決定我們的人生果效。世界宣明會的美國總部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Stearns說,很多基督徒只關注個人得救,忽略了神對社會公義的重視,好像把聖經中的許多有關教導的段落都剪掉,福音的書頁上就出現了許多洞,變成不完整的福音。你可以找他寫的The Hole in Our Gospel一書來看,是他自己面對挑戰的見證,說不定你也會受到激勵,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果效。
這使我想到,基督徒決定跟隨主耶穌也有些類似。你是決定要把生活中太過舊損破壞的地方修換一下,其它還過得去的地方就保留 as is 呢?還是願意來個全面翻新,把舊的價值觀徹底更新,成為高貴的新檔次的人?但凡涉及很多功夫去學習操練的事,有些人是不感興趣的。他們或者認為自己已經定型,好壞就這樣了,或者從來不相信自己會有甚麼實質性的改變。
從心理素質層面看,健康的人相信自己會改進,別人也會改進,所以會致力於促進那些轉變;而不健康的人,因在不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長大,或經歷過人際關係方面的沉重打擊而受傷,不相信生命素質的提高和轉變這種事的存在。他們聽見別人的見證總有天方夜譚的感覺,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他們覺得改變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相信的福音是甚麼呢?自己將來不會去地獄而已?還是可以和其他人操練同心合作,一起去促進一點點社會的進步和轉變?我們如果相信神的國已經降臨,我們在其中有個重要角色,來促進新天地的早日到來,就和單單指望神為我們成就一切,我們只要謹慎自己道德行為,就可以坐享其成讚美祂,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
神給我們一個福音是很寬廣的,我們把祂縮小到單單救我們脫離一個「地獄」是很可惜的。今天聽見牧師講道,說跟隨耶穌本來應該是讓人很興奮的經歷,可好多人卻不指望見到甚麼神奇的事,那麼認耶穌為永生神的兒子,說祂是基督又有甚麼大不了的呢?
我們的理念決定我們的人生果效。世界宣明會的美國總部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Stearns說,很多基督徒只關注個人得救,忽略了神對社會公義的重視,好像把聖經中的許多有關教導的段落都剪掉,福音的書頁上就出現了許多洞,變成不完整的福音。你可以找他寫的The Hole in Our Gospel一書來看,是他自己面對挑戰的見證,說不定你也會受到激勵,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果效。
Friday, August 22, 2014
牧師兒子的心聲
約翰派博(John Piper)牧師的兒子巴拿巴寫了一本書:The Pastor’s Kid,轟動一時,很多人買來看。有些人可能純粹是好奇,要看看名牧家事如何—他講道很棒,是不是一位好父親呢?等等。另一些人可能因為自己是牧師級別的人物,要看看自己有甚麼借鑑沒有。Christianity Today登載了一篇訪談錄,本文內容取自那裡。
總的說來,牧師的孩子感受到別人所沒有的壓力。據說不管你爸爸是100個人的牧師,還是10,000人的牧師,情況都差不太多—無論你說甚麼、做甚麼,表現如何,人家要看看你爸爸的反應。還有,你自己和神的真實關係如何?--這個壓力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給的。
巴拿巴說牧師的孩子可能比別人更難相信,主要是因為不容易分清甚麼是知道,甚麼是相信。派博牧師其實還算是一位不錯的父親,不是心思不在家、全心只撲在教會的那種牧師。記者問巴拿巴,牧師們可以如何改進他們的日常親子關係和生活?回答有好幾條:
一、做你孩子的父親,不要做他們的牧師。你的孩子不需要聽說教和勸誡式的輔導,他們需要對話和信任的關係。
二、允許你的孩子們自己找到耶穌和認識祂、與祂交往。神學上,允許你的孩子找到和你有所不同的神學,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教會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去不同宗派的教會。如此你就對孩子們體現出上帝的恩典!
三、和你的孩子們談談做牧師孩子的困難。你可能認為他們沒有甚麼困難,那不對,他們有很多困難,也許連應該如何準確表達出來都不知道,可他們多少感受到壓力和痛苦。
也許巴拿巴的書能夠為你提供一把鑰匙,打開話匣,恢復親子關係,從而幫助他們恢復與神的關係?
總的說來,牧師的孩子感受到別人所沒有的壓力。據說不管你爸爸是100個人的牧師,還是10,000人的牧師,情況都差不太多—無論你說甚麼、做甚麼,表現如何,人家要看看你爸爸的反應。還有,你自己和神的真實關係如何?--這個壓力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給的。
巴拿巴說牧師的孩子可能比別人更難相信,主要是因為不容易分清甚麼是知道,甚麼是相信。派博牧師其實還算是一位不錯的父親,不是心思不在家、全心只撲在教會的那種牧師。記者問巴拿巴,牧師們可以如何改進他們的日常親子關係和生活?回答有好幾條:
一、做你孩子的父親,不要做他們的牧師。你的孩子不需要聽說教和勸誡式的輔導,他們需要對話和信任的關係。
二、允許你的孩子們自己找到耶穌和認識祂、與祂交往。神學上,允許你的孩子找到和你有所不同的神學,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教會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去不同宗派的教會。如此你就對孩子們體現出上帝的恩典!
三、和你的孩子們談談做牧師孩子的困難。你可能認為他們沒有甚麼困難,那不對,他們有很多困難,也許連應該如何準確表達出來都不知道,可他們多少感受到壓力和痛苦。
也許巴拿巴的書能夠為你提供一把鑰匙,打開話匣,恢復親子關係,從而幫助他們恢復與神的關係?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祂使我們的靈魂蘇醒
Moen博士曾經介紹過希伯來式的解經方法,即猶太拉比的解經。本文是一個例子,內容取自他2009年10月的一些原文默想日誌。
路得記四章13-15節和合本的翻譯: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
這裡所謂「至近的親屬」就是有權並願意贖買淪落窮苦親屬的人。波阿斯就是拿俄米的這樣一個至近的親屬,他願意把已故同族兄弟的產業和家人都贖買回來,並且娶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詳細故事情節請參考路得記。
那麼甚麼是「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呢?新譯本說「他必甦醒你的生命」,恢復本說「他必使你的精神復甦」。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讓我們做一些猶太拉比式的解經。 首先,「他揚名」到底在說誰?那些婦女在字面上好像是要告訴拿俄米:「你的孫子俄備得將是那位蘇醒你的生命,並在年老時照顧你的那一位」,一些譯本都認為是這孩子得名聲,這是簡單的字面解讀pashat。但是猶太拉比看這節經文的方式會深入一步。
拉比很自然地會問:「聖經內還有哪些其它的「蘇醒生命」的片語,來能告訴我關於這經文的意義呢」?結果找到這片語出現在詩篇廿三篇:「祂使我的靈魂蘇醒」。希伯來文靈魂nephesh, 正好就是我們在路得記用的字,翻譯成精神或生命的那個字。動詞shuv(蘇醒)則與路得記的動詞字根(meshiv)相同。所以根據這節經文,誰使人(nephesh)蘇醒呢?當然是神!不是孫子俄備得!
我們在約伯記卅三章26節找到另外一處「人蘇醒」。那裡提到的是神使人恢復他的義,因為蘇醒的動作shuv就是恢復精神。在那裏動作的主體又是神。還有耶利米哀歌一章11節,也出現生命復原得救的經文,只有神可以做。
這些的經文清楚向我們顯示生命是神來管理,祂賜生命,給路得懷孕生子,祂也使生命蘇醒。所以婦女們跟拿俄米說的話,不是要拿俄米專倚靠她的孫子來養老,而是頌揚耶和華。祂再次讓人看見,耶和華是眷顧生命的神。祂的名字在以色列人中頌揚,因為祂回應了一位老婦人的哀求,給了她一個家。
神會使拿俄米蘇醒,賜給她一個孫子,好為她養老。實際上,拿俄米的朋友們的宣告也有預言性,因為真正的至近親屬救贖者是神自己,祂出生為嬰孩,降在人間,為要叫我們蘇醒。
這些經文不只是關於養老的評論。我們若是看看提示層面(remez)的解經,就會看見它與以色列的聖者之間的聯繫。我們需要看見神在舞臺背後的那雙手,如何引導這些女人說的話,來成就祂作為真正救贖者的目的。
神賜給路得的兒子,可以看是另一個兒子的預告,就是賜給馬利亞的。還有,希伯來字shuv(回復)的字母拼寫可以代表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Shin-Vav-Bet三個字母可以意味著「保護消費的房屋」,即神保護祂自己百姓的家。我們跟隨耶和華的人,是消費的人,而我們的神,就是以色列的聖者,通過保護來使我們復蘇。祂怎麽做呢?當然就是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祂的兒子。
路得記四章13-15節和合本的翻譯: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
這裡所謂「至近的親屬」就是有權並願意贖買淪落窮苦親屬的人。波阿斯就是拿俄米的這樣一個至近的親屬,他願意把已故同族兄弟的產業和家人都贖買回來,並且娶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詳細故事情節請參考路得記。
那麼甚麼是「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呢?新譯本說「他必甦醒你的生命」,恢復本說「他必使你的精神復甦」。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讓我們做一些猶太拉比式的解經。 首先,「他揚名」到底在說誰?那些婦女在字面上好像是要告訴拿俄米:「你的孫子俄備得將是那位蘇醒你的生命,並在年老時照顧你的那一位」,一些譯本都認為是這孩子得名聲,這是簡單的字面解讀pashat。但是猶太拉比看這節經文的方式會深入一步。
拉比很自然地會問:「聖經內還有哪些其它的「蘇醒生命」的片語,來能告訴我關於這經文的意義呢」?結果找到這片語出現在詩篇廿三篇:「祂使我的靈魂蘇醒」。希伯來文靈魂nephesh, 正好就是我們在路得記用的字,翻譯成精神或生命的那個字。動詞shuv(蘇醒)則與路得記的動詞字根(meshiv)相同。所以根據這節經文,誰使人(nephesh)蘇醒呢?當然是神!不是孫子俄備得!
我們在約伯記卅三章26節找到另外一處「人蘇醒」。那裡提到的是神使人恢復他的義,因為蘇醒的動作shuv就是恢復精神。在那裏動作的主體又是神。還有耶利米哀歌一章11節,也出現生命復原得救的經文,只有神可以做。
這些的經文清楚向我們顯示生命是神來管理,祂賜生命,給路得懷孕生子,祂也使生命蘇醒。所以婦女們跟拿俄米說的話,不是要拿俄米專倚靠她的孫子來養老,而是頌揚耶和華。祂再次讓人看見,耶和華是眷顧生命的神。祂的名字在以色列人中頌揚,因為祂回應了一位老婦人的哀求,給了她一個家。
神會使拿俄米蘇醒,賜給她一個孫子,好為她養老。實際上,拿俄米的朋友們的宣告也有預言性,因為真正的至近親屬救贖者是神自己,祂出生為嬰孩,降在人間,為要叫我們蘇醒。
這些經文不只是關於養老的評論。我們若是看看提示層面(remez)的解經,就會看見它與以色列的聖者之間的聯繫。我們需要看見神在舞臺背後的那雙手,如何引導這些女人說的話,來成就祂作為真正救贖者的目的。
神賜給路得的兒子,可以看是另一個兒子的預告,就是賜給馬利亞的。還有,希伯來字shuv(回復)的字母拼寫可以代表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Shin-Vav-Bet三個字母可以意味著「保護消費的房屋」,即神保護祂自己百姓的家。我們跟隨耶和華的人,是消費的人,而我們的神,就是以色列的聖者,通過保護來使我們復蘇。祂怎麽做呢?當然就是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祂的兒子。
Saturday, August 16, 2014
信仰不能代替抗憂鬱藥
本文來自一個年輕人Brandan Robertson的見證。
Brandan從12歲就患了憂鬱症,經常有焦慮、憂鬱、和自殺念頭。在大學一年級他患了嚴重的恐慌症,開始吃藥,否則就無法正常運作。那時有人傳福音給他,說信了耶穌就會得到醫治,最後找到喜樂和長久得平安。不錯,信主後頭幾個月很好,恐慌症一次都沒有發作,自殺念頭消失,憂鬱症也不見了,真是經歷到神跡!
可是慢慢地,他那些症狀開始再現。幾乎每天都發恐慌症,還有嚴重的憂鬱。起初Brandan想是不是自己犯了甚麼錯,因為耶穌是平安的主啊。有人告訴他,只要把所有焦慮「放在十字架腳下」,重擔就會得到釋放,所以他就拚命按著所給的處方做--每天讀聖經、禱告、去教會等等,結果怎麼都不靈,反而引起更多的焦慮和憂鬱。 Brandan在臥室牆上掛十字架,專聽基督教音樂,不讀聖經就不上床睡覺等等。當這一切都不管用的時候,他還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掙扎掩藏起來,因為他已經是青年團的領袖了,他想要作牧師,這樣讓別人知道怎麼好呢?
好幾年的時間,他都因為「接受了耶穌進入心中」仍然焦慮,不得不靠藥片來過正常生活而感到很失敗。有人告訴他說,依靠抗憂鬱藥不是神的心意,問題根源在於罪,他只要對付了自己的敗壞,耶穌就會醫治他。...
後來Brandan學習心理學和神學,他的信心逐漸寬闊,他發現主耶穌不會拿走他的藥物,也沒有一個人能在這世界找到長久滿意的生活。也許耶穌給我們的使命不是改進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是裝備我們來應付內心的各種神經官能症?也許成為基督徒主要不在於改進自己的心理素質,而成聖主要是關乎生活在破碎中仍然有愛?
你的答案是甚麼?能夠鼓勵其他患憂鬱症的基督徒嗎?英文全文請看時代週刊Brandan自己的見證。
Brandan從12歲就患了憂鬱症,經常有焦慮、憂鬱、和自殺念頭。在大學一年級他患了嚴重的恐慌症,開始吃藥,否則就無法正常運作。那時有人傳福音給他,說信了耶穌就會得到醫治,最後找到喜樂和長久得平安。不錯,信主後頭幾個月很好,恐慌症一次都沒有發作,自殺念頭消失,憂鬱症也不見了,真是經歷到神跡!
可是慢慢地,他那些症狀開始再現。幾乎每天都發恐慌症,還有嚴重的憂鬱。起初Brandan想是不是自己犯了甚麼錯,因為耶穌是平安的主啊。有人告訴他,只要把所有焦慮「放在十字架腳下」,重擔就會得到釋放,所以他就拚命按著所給的處方做--每天讀聖經、禱告、去教會等等,結果怎麼都不靈,反而引起更多的焦慮和憂鬱。 Brandan在臥室牆上掛十字架,專聽基督教音樂,不讀聖經就不上床睡覺等等。當這一切都不管用的時候,他還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掙扎掩藏起來,因為他已經是青年團的領袖了,他想要作牧師,這樣讓別人知道怎麼好呢?
好幾年的時間,他都因為「接受了耶穌進入心中」仍然焦慮,不得不靠藥片來過正常生活而感到很失敗。有人告訴他說,依靠抗憂鬱藥不是神的心意,問題根源在於罪,他只要對付了自己的敗壞,耶穌就會醫治他。...
後來Brandan學習心理學和神學,他的信心逐漸寬闊,他發現主耶穌不會拿走他的藥物,也沒有一個人能在這世界找到長久滿意的生活。也許耶穌給我們的使命不是改進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是裝備我們來應付內心的各種神經官能症?也許成為基督徒主要不在於改進自己的心理素質,而成聖主要是關乎生活在破碎中仍然有愛?
你的答案是甚麼?能夠鼓勵其他患憂鬱症的基督徒嗎?英文全文請看時代週刊Brandan自己的見證。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基督徒與思想變革
思想變革其實是好事情!有人說,30歲以前你都是不斷地改變想法和觀念,而到了30歲以後你就開始固守城池,墨守自己的成規。在機構建制中,資深的管理人物自然大多是年長的,他們似乎常是改革的阻力?其實是不一定的,有的人很年輕就拒絕一切改變,而有的人年過60還精力十足地試圖開創新局。
基督徒理論上都贊成「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尤其喜歡如此鼓勵初信的人。可是當人讀了許多聖經研究和神學研究的書以後,這人的心意更新和變化就要重新審查了。哈!原來,很多基督徒只不過是拿自己先已接受的神學思想去衡量別人的變化而已。
時代變化,環境變化,技術發展,人類思想和傳統變更,只是耶穌的道不變。那麼祂給人的信息是否在側重點上有變化呢?耶穌的天國闖入世界,新酒無法裝在舊皮囊中,天國的已然—未然情形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現在是否有更多的新酒出現,要求新的思想架構來承載呢?
巴特是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基督教神學家,改革宗的。他寫了厚厚一部系統神學。他的神學對於中世紀的一些教義有許多補充和改進。我在讀神學的時候對巴特了解不多,只聽說這位「新正統」的神學家甚麼都好,就是不堅持聖經的字句無誤論。現在想起來,堅持聖經字句無誤的人並沒有抄本證據,何必堅持一個難以證明的教義呢?把抄本/底本無誤與上帝的無誤混為一談是很荒唐的。
當基督徒自以為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任何新的神學發展都不再可能是真理、只能是異端時,我們就必然淪為抵擋進步、捍衛教條的人。新興的聖經研究學科蓬勃發展,新的研究工具和資料也越來越多,結果發現一個教條站不住腳時,我們該怎麼辦?目前我知道代罰的救贖論就是一個經不住推敲的理論,你如果把它當作唯一正確的救贖論,你就鑽進了一個死胡同,既無法用理性或感性方法勸別人相信,自己也無法藉著默想得到更多的激勵和造就。
Philip Clayton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實習傳道人被派到醫院去,關懷某個正在臨終的病人。當她走進房間的時候,這位病人示意所有親友離開房間,只剩下傳道人。這個女孩子明確地告訴她說,自己不想作基督徒,現在快要死去,或死後仍不想作基督徒。她問這位實習傳道,能不能幫忙勸說家人,讓她作她自己?這位傳道人非常為難,她拚命禱告,最後來到家屬那裏,他們也在拚命禱告,希望病人能在去世前接受主。結果這位傳道人勸他們與孩子和好,按她的本相接納,在最後的時段能夠好好地彼此珍惜和相愛。
沒有一個神學教科書教導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做,但是神的恩典夠我們用,神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更完全。我們無須堅持用自己從前得到的一把尺,來衡量判斷將來所有的人和事。現代的教會面臨空前的挑戰,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許多新的政治問題、倫理問題等等,應該誠實面對,承認摸索學習的過程。虛心一些,敞開心懷學習、對話和溝通比較好。
基督徒理論上都贊成「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尤其喜歡如此鼓勵初信的人。可是當人讀了許多聖經研究和神學研究的書以後,這人的心意更新和變化就要重新審查了。哈!原來,很多基督徒只不過是拿自己先已接受的神學思想去衡量別人的變化而已。
時代變化,環境變化,技術發展,人類思想和傳統變更,只是耶穌的道不變。那麼祂給人的信息是否在側重點上有變化呢?耶穌的天國闖入世界,新酒無法裝在舊皮囊中,天國的已然—未然情形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現在是否有更多的新酒出現,要求新的思想架構來承載呢?
巴特是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基督教神學家,改革宗的。他寫了厚厚一部系統神學。他的神學對於中世紀的一些教義有許多補充和改進。我在讀神學的時候對巴特了解不多,只聽說這位「新正統」的神學家甚麼都好,就是不堅持聖經的字句無誤論。現在想起來,堅持聖經字句無誤的人並沒有抄本證據,何必堅持一個難以證明的教義呢?把抄本/底本無誤與上帝的無誤混為一談是很荒唐的。
當基督徒自以為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任何新的神學發展都不再可能是真理、只能是異端時,我們就必然淪為抵擋進步、捍衛教條的人。新興的聖經研究學科蓬勃發展,新的研究工具和資料也越來越多,結果發現一個教條站不住腳時,我們該怎麼辦?目前我知道代罰的救贖論就是一個經不住推敲的理論,你如果把它當作唯一正確的救贖論,你就鑽進了一個死胡同,既無法用理性或感性方法勸別人相信,自己也無法藉著默想得到更多的激勵和造就。
Philip Clayton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實習傳道人被派到醫院去,關懷某個正在臨終的病人。當她走進房間的時候,這位病人示意所有親友離開房間,只剩下傳道人。這個女孩子明確地告訴她說,自己不想作基督徒,現在快要死去,或死後仍不想作基督徒。她問這位實習傳道,能不能幫忙勸說家人,讓她作她自己?這位傳道人非常為難,她拚命禱告,最後來到家屬那裏,他們也在拚命禱告,希望病人能在去世前接受主。結果這位傳道人勸他們與孩子和好,按她的本相接納,在最後的時段能夠好好地彼此珍惜和相愛。
沒有一個神學教科書教導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做,但是神的恩典夠我們用,神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更完全。我們無須堅持用自己從前得到的一把尺,來衡量判斷將來所有的人和事。現代的教會面臨空前的挑戰,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許多新的政治問題、倫理問題等等,應該誠實面對,承認摸索學習的過程。虛心一些,敞開心懷學習、對話和溝通比較好。
Sunday, August 10, 2014
基督徒的希望之歌
我所在的教會這幾個月來每次在崇拜結束、離開之前總要唱這首歡快的詩歌,May the God of Hope go with us everyday,反映出神的兒女決心把積極進取的奉獻精神帶到世界的觀感。甚願基督徒唱的時候能體會到這首歌的境界,而不只是唱唱而已。
May the God of hope go with us every day, 願賜盼望的神每天和我們同在
filling all our lives with love and joy and peace. 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仁愛喜樂平安
May the God of justice speed us on our way, 願公義的神使我們快馬加鞭
bringing light and hope to every land and race. 把希望之光帶到每片土地和每個族群
Refrain 副歌:
Praying, let us work for peace; singing, share our joy with all;
禱告,讓我們為和平;歌唱,和所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樂;
working for a world that's new, faithful when we hear Christ's call.
工作,為一個新世界;忠心,當我們聽見基督的呼召。
我們福音派的基督徒是否多少忽略了這是福音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的國已降臨在地上,或只是將來在天上見?
May the God of hope go with us every day, 願賜盼望的神每天和我們同在
filling all our lives with love and joy and peace. 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仁愛喜樂平安
May the God of justice speed us on our way, 願公義的神使我們快馬加鞭
bringing light and hope to every land and race. 把希望之光帶到每片土地和每個族群
Refrain 副歌:
Praying, let us work for peace; singing, share our joy with all;
禱告,讓我們為和平;歌唱,和所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樂;
working for a world that's new, faithful when we hear Christ's call.
工作,為一個新世界;忠心,當我們聽見基督的呼召。
我們福音派的基督徒是否多少忽略了這是福音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的國已降臨在地上,或只是將來在天上見?
Friday, August 8, 2014
聽從和遵行的信心
申命記四章1節:以色列人哪,現在我所教訓你們的律例典章,你們要聽從遵行,好叫你們存活,得以進入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所賜給你們的地,承受為業。(申四1)
妥拉不是寫給天使的,而是用人的語言寫給人的,這是當然的話。但是我們很少仔細想想這事的含意:神的教導是用人的語言寫的,但不是用你的語言寫的。即使你說希伯來話,聖經也不是用現代的希伯來話寫的,乃是用摩西時代的希伯來話寫的。所以我們若想明白神的教導,就要知道摩西的語言。
翻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的結果不是原來的語境。無論翻譯得有多好,有些微妙的意思會失落。有些人問,哪本聖經翻譯得最好?其實隨便哪一本都好各有好處,都有些地方沒有辦法翻得完全。讀聖經需要一輩子好好研究,不簡單。
「聽從遵行」’asot是摩西給百姓的指示,從動詞 ’asa來的,經常用來描述道德的行動。換句話說,因為在希伯來思想中,做事總是要照神的心意。摩西所要宣告的律例典章關乎生命存活,因為神要百姓遵行。
猶太人遵守神的食物禁忌,不是因為要講衛生,也不是為了某種維護健康的原因,乃是純粹要聽從神,現在我們外邦的信徒倒不大欣賞。無論神給這指示的理由是甚麼,或許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總的來說,這些典章是用人的語言寫的,卻不是按照人的邏輯寫的。
Moen博士認為外邦信徒也應該遵守摩西律法。而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基督教的道德傳統,憐憫、愛心、謙虛、舍己為群體等等價值觀,恐怕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猶太教的傳統。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根基。
妥拉不是寫給天使的,而是用人的語言寫給人的,這是當然的話。但是我們很少仔細想想這事的含意:神的教導是用人的語言寫的,但不是用你的語言寫的。即使你說希伯來話,聖經也不是用現代的希伯來話寫的,乃是用摩西時代的希伯來話寫的。所以我們若想明白神的教導,就要知道摩西的語言。
翻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的結果不是原來的語境。無論翻譯得有多好,有些微妙的意思會失落。有些人問,哪本聖經翻譯得最好?其實隨便哪一本都好各有好處,都有些地方沒有辦法翻得完全。讀聖經需要一輩子好好研究,不簡單。
「聽從遵行」’asot是摩西給百姓的指示,從動詞 ’asa來的,經常用來描述道德的行動。換句話說,因為在希伯來思想中,做事總是要照神的心意。摩西所要宣告的律例典章關乎生命存活,因為神要百姓遵行。
猶太人遵守神的食物禁忌,不是因為要講衛生,也不是為了某種維護健康的原因,乃是純粹要聽從神,現在我們外邦的信徒倒不大欣賞。無論神給這指示的理由是甚麼,或許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總的來說,這些典章是用人的語言寫的,卻不是按照人的邏輯寫的。
Moen博士認為外邦信徒也應該遵守摩西律法。而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基督教的道德傳統,憐憫、愛心、謙虛、舍己為群體等等價值觀,恐怕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猶太教的傳統。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根基。
Monday, August 4, 2014
愛是凡事相信
一切的人際關係都要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多,關係就牢固,起初的信任越少,關係就容易破裂。當然有些人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首先懷疑人家,不相信別人會信任自己、把自己當個人物等等,所以,他們感到必須證明自己,「對付」別人,那就自然地容易把起初的脆弱關係搞壞。
首先選擇信任的人不同。他們先假定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相信別人如果認識了解,就自然會信任自己。他們會很大方地首先拿出信任姿態,然後觀察對方與自己的交往方式,在發現不值得信任的跡象之後才作調整。最能顯露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的事情,就是看他如何對待不同的意見一他會聽取意見和調整自己嗎?他仍然保持交往嗎?(他甚至不必向我口頭認錯。)在這一點上,無庸諱言,許多福音派的基督徒都沒能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值得信任。
我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那段話支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doesn't behave itself inappropriately/rude,不求自己的益處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is not resentful,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看見「凡事信任」那句話了吧?愛心的表現包括了凡事相信你,並且在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會忍耐、不粗暴、不堅持己見,不心懷怨氣等等。我發現參照不同版本的聖經很有益處,我對照了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和World English Bible(WEB)。我最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那句,ESV讓我想到,堅持自己的正確性也是求自己的益處,哈哈!和我們頭腦中的挺身捍衛真理有衝突哩。另外,做害羞的事包括了對人粗魯,挺有意思。下面這段讀經視頻就是ESV版本。
很多青少年不覺得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有足夠的信任,結果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那時告訴我女兒,我信任她到80%,包括信任她明白我的要求,信任她會成長、會進步等等,剩下20%她需要證明給我看。現在已經平安過了青少年期,我信任她到98%了,算是很滿意的關係。建議你也給你旁邊每個人打分,他們在你眼中值得信任的程度有多大?也猜測一下你在他們眼中受到信任的程度。一般你對他們的猜測恐怕很難超過你對他們的信任度。
發現自己沒有信任家裡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可以立下目標,參考保羅的這段話,從家人開始,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
首先選擇信任的人不同。他們先假定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相信別人如果認識了解,就自然會信任自己。他們會很大方地首先拿出信任姿態,然後觀察對方與自己的交往方式,在發現不值得信任的跡象之後才作調整。最能顯露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的事情,就是看他如何對待不同的意見一他會聽取意見和調整自己嗎?他仍然保持交往嗎?(他甚至不必向我口頭認錯。)在這一點上,無庸諱言,許多福音派的基督徒都沒能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值得信任。
我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那段話支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doesn't behave itself inappropriately/rude,不求自己的益處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is not resentful,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看見「凡事信任」那句話了吧?愛心的表現包括了凡事相信你,並且在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會忍耐、不粗暴、不堅持己見,不心懷怨氣等等。我發現參照不同版本的聖經很有益處,我對照了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和World English Bible(WEB)。我最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那句,ESV讓我想到,堅持自己的正確性也是求自己的益處,哈哈!和我們頭腦中的挺身捍衛真理有衝突哩。另外,做害羞的事包括了對人粗魯,挺有意思。下面這段讀經視頻就是ESV版本。
很多青少年不覺得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有足夠的信任,結果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那時告訴我女兒,我信任她到80%,包括信任她明白我的要求,信任她會成長、會進步等等,剩下20%她需要證明給我看。現在已經平安過了青少年期,我信任她到98%了,算是很滿意的關係。建議你也給你旁邊每個人打分,他們在你眼中值得信任的程度有多大?也猜測一下你在他們眼中受到信任的程度。一般你對他們的猜測恐怕很難超過你對他們的信任度。
發現自己沒有信任家裡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可以立下目標,參考保羅的這段話,從家人開始,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
Friday, August 1, 2014
耶穌傳揚以賽亞所說的好消息
有人說耶穌所傳的福音和保羅所傳的福音不同。真的嗎?那我們就要小心看,耶穌傳的是甚麼福音?保羅傳的果真不一樣嗎?或是我們所理解的保羅福音並不太正確?耶穌所傳的福音是以賽亞所應許過的,因他讀了以賽亞書61章1-2節,告訴眾人那經「應驗」了。所以我要搜索一下那節經文中的barsar。
聖經中Barsar(報信)這個字多數時候是用Piel加強語態。在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中,barsar大多是指報打了勝仗的大好消息。在詩篇中,barsar都翻譯為「傳揚」(一個好消息),查考前後文的平行對列語句,就知道好消息是指甚麼內容。我們看到,傳揚的內容集中描述為神對祂百姓出於慈愛和誠實的拯救,這拯救也叫作祂的公義(作為)。特別是詩篇四十篇,其中9-10節是個交叉對偶結構,層層對稱地把重點「宣揚」放在中間:
上面詩篇96篇是另一個交叉對偶結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神的榮耀作為就是祂拯救百姓,所傳揚的好消息就是偉大榮耀的神對自己的百姓施恩,這個值得天天說!
在先知書裡,以賽亞五次提說傳好消息,都是在40章以後,即所謂的「第二」或「第三」以賽亞時期。耶穌讀的是61章1-2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
你如果讀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就知道,耶穌念的不完全是我們所知道的希伯來文MT版本,似乎也不是希臘文LXX譯本。但是這段話清楚描述了耶穌傳的是甚麼好消息: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禧年簡單說來就是自由和歡樂的年份。以賽亞40章是安慰的預言詩,宣告救主要來:報好信息(barsar)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barsar)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這好信息不是別的,乃是主耶和華來拯救祂的百姓了。
41章、52章都提到報好信息的人,他們的好信息不是別的,就是:你的神作王了!朋友,這是主耶穌所傳的福音,從廣義來看,和我們每人都有關係。雖然我們沒有被囚在一個監牢中,可是我們有其它種類的綑綁,堪稱失去了自由。我們所擔心掛慮的一切,比如健康和相貌,都是綑綁;我們如果為了貪心或者面子而當牛做馬,那更是綑綁。我們擔心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沒有用,感到不得不極力證明自己等等,這都說明了我們的貧窮和受壓制情形,被某些錯誤的價值觀擄去了,不對嗎?
耶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沒錯祂是講給當時有被擄心態的猶太人,但從祂死而復活的那天起,我們外邦人就有份了,因為我們是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的人。哈利路亞!得釋放當然包括了赦罪在內,因為人人都犯了罪,但是得釋放的稱義遠遠不止於赦罪而已。希望你能夠真正經歷到主耶穌帶來的釋放!
聖經中Barsar(報信)這個字多數時候是用Piel加強語態。在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中,barsar大多是指報打了勝仗的大好消息。在詩篇中,barsar都翻譯為「傳揚」(一個好消息),查考前後文的平行對列語句,就知道好消息是指甚麼內容。我們看到,傳揚的內容集中描述為神對祂百姓出於慈愛和誠實的拯救,這拯救也叫作祂的公義(作為)。特別是詩篇四十篇,其中9-10節是個交叉對偶結構,層層對稱地把重點「宣揚」放在中間:
上面詩篇96篇是另一個交叉對偶結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神的榮耀作為就是祂拯救百姓,所傳揚的好消息就是偉大榮耀的神對自己的百姓施恩,這個值得天天說!
在先知書裡,以賽亞五次提說傳好消息,都是在40章以後,即所謂的「第二」或「第三」以賽亞時期。耶穌讀的是61章1-2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
你如果讀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就知道,耶穌念的不完全是我們所知道的希伯來文MT版本,似乎也不是希臘文LXX譯本。但是這段話清楚描述了耶穌傳的是甚麼好消息: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禧年簡單說來就是自由和歡樂的年份。以賽亞40章是安慰的預言詩,宣告救主要來:報好信息(barsar)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barsar)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這好信息不是別的,乃是主耶和華來拯救祂的百姓了。
41章、52章都提到報好信息的人,他們的好信息不是別的,就是:你的神作王了!朋友,這是主耶穌所傳的福音,從廣義來看,和我們每人都有關係。雖然我們沒有被囚在一個監牢中,可是我們有其它種類的綑綁,堪稱失去了自由。我們所擔心掛慮的一切,比如健康和相貌,都是綑綁;我們如果為了貪心或者面子而當牛做馬,那更是綑綁。我們擔心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沒有用,感到不得不極力證明自己等等,這都說明了我們的貧窮和受壓制情形,被某些錯誤的價值觀擄去了,不對嗎?
耶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沒錯祂是講給當時有被擄心態的猶太人,但從祂死而復活的那天起,我們外邦人就有份了,因為我們是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的人。哈利路亞!得釋放當然包括了赦罪在內,因為人人都犯了罪,但是得釋放的稱義遠遠不止於赦罪而已。希望你能夠真正經歷到主耶穌帶來的釋放!
Tuesday, July 29, 2014
神啟示的目的:塑造人行善
前次我寫了如何向人介紹聖經這本書,是按賴特博士的著作--要講甚麼是「約」--不是一組聖書文集,乃是神和人立約。還要提說那些沒有收在新教聖經正典中的次經,甚至第二聖殿時期寫的其它經外書卷,因為是猶太教的信仰傳統,對新約各位作者有很多影響,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新約。
除了要知道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從許多抄本訂正、翻譯而來,更要知道這些書卷是神所呼出的。可蘭經和摩門經都聲稱他們的經書有更奇妙的來歷,我們的聖經卻是經過人的頭腦和手編寫、流傳下來的。本文內容仍然取自賴特的Simply Christian一書。
我們現在的語言說某個樂章或劇作是inspired,意思是得到特別的靈感而來。但我們說聖經是inspired,意思卻超過了寫作時得到啟發,乃是說神的神奇、超自然的創作。但是,神的創作並不否認或排斥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人把聖經書卷單單看作人的作品,認為一點都不神奇,神也不可能干預,這是一個極端的聖經觀。另一方面,有些人堅持聖經是神從天上逐字默示,人一字不差地一口氣寫下來,這是另一個極端的聖經觀。
那些徹底反對聖經是神所呼出的(inspired)人,恐怕不過是對一個極端觀念的反彈而已,哪裡有那麼奇異?但是我們還可以有第三個聖經觀。假如聖經就好像那些聖禮一樣,是天上事物與地上事物的連結之處呢?猶太人看聖殿是神在人間支搭帳幕,這是神的奧秘,我們未必明白,聖經也同樣。我們肯定是看不明白神的作為,但這些神聖的事物讓我們能夠表達出某些需要表達、但又很難表達的東西。
特別地,聖經讓我們能夠說,作者、編者、訂正者、甚至書卷收集者,雖然他們的性格不同,風格不同,寫作方法不同,寫作意圖不同,可他們都對這位立約的神有特別的興趣,都對祂的奇異目標有興趣。他們寫下了神的道,讓我們今天能夠談論這位造物的主,讓我們透過耶穌一活的道來認識神,因為耶穌自己是神的道。
這第三個聖經觀讓我們知道,話語雖然不是神的唯一專長,但話語是祂的指令的一個中心部份,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位神要在祂所造的世界中做甚麼。祂造了帶著祂形象的人,要透過他們做工。並且,神的意願是要盡量取得人的智力合作,祂要與人交往溝通,透過談話教導,還有其它的方式,來成就祂的計劃。
聖經各卷遠遠超過我們所想的「記錄下來的啟示」,好像神用甚麼其它的方式顯現自己,而人只不過把事件寫下來作為備忘似的。但聖經作為神的啟示,並不僅僅是關於神啟示的見證或迴響。我們不能假設只要有了某種現成的「啟示」,人的工作只是把某種聽見或看見的真實的資訊寫下來。聖經的確給人很多資訊,但聖經更主要的是給我們某種能量,可以去做神要祂百姓去做的事。
我們應該牢記神給我們聖經的目的。聖經的啟示/默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所以,行各樣的善事(for every good works)是目的。聖經能夠塑造神的百姓,好在世界中做祂的工作。
換句話,聖經不光是一把尺,讓人度量事物的好壞是非,把事情辦對,它還裝備神的百姓去執行祂的目標,就是實現新約和新的創造。聖經讓人有能力施行公平和正義,同時保持美好的靈性,建立和增強各層面的關係,成為具有神的美善品質的新創造。聖經不像是一份精確的工程製造說明書,倒更像是一位幫你修車的機械師,一位幫你加油的助理,一位為你指路的向導。你要去的目的地是讓神的新造在這世界中發生,而不是自己平安地經過現在的舊造。
賴特說他不喜歡用infallible(聖經不會欺騙我們),或者inerrant(聖經不會把事情搞錯)這樣的詞來描述聖經的特性。因為這兩個詞常常引發爭議,把人的注意力引離偉大聖經的本身,去看各種和神啟示的目的無關的理論。而聖經的主題故事、大方向、高潮,以及那空前的呼召我們進入角色的期待感,全被忽略了。賴特認為這些辯論是從北美特殊的文化土壤中生出來的,一方面要作為正統去對付羅馬大公教,教宗怎能infallible呢?另一方面要對付現代主義的自由神學,接受理性檢驗的挑戰。於是人的注意力就被岔開去了,忘記了聖經交給我們的目的。
除了要知道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從許多抄本訂正、翻譯而來,更要知道這些書卷是神所呼出的。可蘭經和摩門經都聲稱他們的經書有更奇妙的來歷,我們的聖經卻是經過人的頭腦和手編寫、流傳下來的。本文內容仍然取自賴特的Simply Christian一書。
我們現在的語言說某個樂章或劇作是inspired,意思是得到特別的靈感而來。但我們說聖經是inspired,意思卻超過了寫作時得到啟發,乃是說神的神奇、超自然的創作。但是,神的創作並不否認或排斥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人把聖經書卷單單看作人的作品,認為一點都不神奇,神也不可能干預,這是一個極端的聖經觀。另一方面,有些人堅持聖經是神從天上逐字默示,人一字不差地一口氣寫下來,這是另一個極端的聖經觀。
那些徹底反對聖經是神所呼出的(inspired)人,恐怕不過是對一個極端觀念的反彈而已,哪裡有那麼奇異?但是我們還可以有第三個聖經觀。假如聖經就好像那些聖禮一樣,是天上事物與地上事物的連結之處呢?猶太人看聖殿是神在人間支搭帳幕,這是神的奧秘,我們未必明白,聖經也同樣。我們肯定是看不明白神的作為,但這些神聖的事物讓我們能夠表達出某些需要表達、但又很難表達的東西。
特別地,聖經讓我們能夠說,作者、編者、訂正者、甚至書卷收集者,雖然他們的性格不同,風格不同,寫作方法不同,寫作意圖不同,可他們都對這位立約的神有特別的興趣,都對祂的奇異目標有興趣。他們寫下了神的道,讓我們今天能夠談論這位造物的主,讓我們透過耶穌一活的道來認識神,因為耶穌自己是神的道。
這第三個聖經觀讓我們知道,話語雖然不是神的唯一專長,但話語是祂的指令的一個中心部份,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位神要在祂所造的世界中做甚麼。祂造了帶著祂形象的人,要透過他們做工。並且,神的意願是要盡量取得人的智力合作,祂要與人交往溝通,透過談話教導,還有其它的方式,來成就祂的計劃。
聖經各卷遠遠超過我們所想的「記錄下來的啟示」,好像神用甚麼其它的方式顯現自己,而人只不過把事件寫下來作為備忘似的。但聖經作為神的啟示,並不僅僅是關於神啟示的見證或迴響。我們不能假設只要有了某種現成的「啟示」,人的工作只是把某種聽見或看見的真實的資訊寫下來。聖經的確給人很多資訊,但聖經更主要的是給我們某種能量,可以去做神要祂百姓去做的事。
我們應該牢記神給我們聖經的目的。聖經的啟示/默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所以,行各樣的善事(for every good works)是目的。聖經能夠塑造神的百姓,好在世界中做祂的工作。
換句話,聖經不光是一把尺,讓人度量事物的好壞是非,把事情辦對,它還裝備神的百姓去執行祂的目標,就是實現新約和新的創造。聖經讓人有能力施行公平和正義,同時保持美好的靈性,建立和增強各層面的關係,成為具有神的美善品質的新創造。聖經不像是一份精確的工程製造說明書,倒更像是一位幫你修車的機械師,一位幫你加油的助理,一位為你指路的向導。你要去的目的地是讓神的新造在這世界中發生,而不是自己平安地經過現在的舊造。
賴特說他不喜歡用infallible(聖經不會欺騙我們),或者inerrant(聖經不會把事情搞錯)這樣的詞來描述聖經的特性。因為這兩個詞常常引發爭議,把人的注意力引離偉大聖經的本身,去看各種和神啟示的目的無關的理論。而聖經的主題故事、大方向、高潮,以及那空前的呼召我們進入角色的期待感,全被忽略了。賴特認為這些辯論是從北美特殊的文化土壤中生出來的,一方面要作為正統去對付羅馬大公教,教宗怎能infallible呢?另一方面要對付現代主義的自由神學,接受理性檢驗的挑戰。於是人的注意力就被岔開去了,忘記了聖經交給我們的目的。
Saturday, July 26, 2014
聳人聽聞的聖經譯本假介紹
有人從網上找到一篇文章,標題好像是要為華人信徒介紹中文聖經各版本的來歷,並且關乎「準確無誤的版本」:聖經是每個基督徒的信心之本,這就是為何擁有一本準確無誤的聖經是多麼的重要。
可是你接著讀下去,這篇文章把我們現在手上的中文聖經統統否定為「不正確」的「腐敗」版本!它的寫作風格相當低劣,使用的詞彙好像小人攻擊,甚麼「迎合」教會信徒的不同需要啦,甚麼「大部份中國人」從來都不知道聖經協會放棄了某個正確版本,採用了腐敗的版本啦,稱1881年整理考察出版的一本希臘文新約聖經(WH版本)為「偽希臘文」的聖經。
先不要說「迎合」照顧當今教會中信徒不同的教育水準、不同的靈性層面有甚麼不對,語境有變化,少數民族操不同的方言,有的人讀聖經要看注腳,有的人不看嘛。文章聲稱中國教會出版的「20種」不同的中文版本,竟沒有一種是基於「已經被基督教會使用了近2000年」的希臘文正確版本。2000年的希臘正確文本是哪個版本?文章根本沒有任何說明介紹!指責WH希臘聖經使用了「自己篡改和發明的希臘文體」,也沒有提出任何根據或例證來說明。
甚麼是「自己篡改和發明的希臘文體」?這話該不是某種翻譯的錯誤吧?「文體」是指文學體裁呢,還是指字體寫法?這兩樣似乎都無法由學者篡改或發明出來。而且他們勞心費力,篡改的目的會是甚麼呢?但凡作案都必然有某種動機,直接或間接對自己有好處,你的指控才可信,否則就好像是無端的誹謗。
然後談中文翻譯,文章提到上海長老會最早翻譯過一個中文版,1880年就完成翻譯和付諸印刷了,而和合本的翻譯委員會卻置之不顧,決定「中止使用這個已經存在的版本」,另起爐灶搞翻譯,就是直接翻譯那個WH希臘聖經。那個1880年就已經存在的中文版本是哪個版本呢?難道沒有名稱嗎?沒提!
而合和本的罪狀就是翻譯WH版本的英譯本(Revised Version),而「拒絕使用英王欽定本」作原文本。原來是擁護以欽定本為唯一權威版本的一群呀。找到網站的「關於我們」一欄,上面注明:
真理天城这网站于2002年开始运作,当中的内容是由一群来自香港、台湾、中国、以及加拿大的的华人基督徒一起参与制作的。真理天城并非属于某地方的注册教会,而是一群基督徒制作的内容网站而已(由于多人问到故在此作一补充,我们并非来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世上仍有不少遵守第四诫安息日的教会,如第七日浸信会Seventh Day Baptist Church)。
即使有香港台灣和加拿大的基督徒也是少數,因為整個網站都是簡體字。而且他們顯然被多人問到是否屬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他們否認了,卻表示堅持遵守安息日很難得。何必躲躲閃閃?這些人偏頗狹隘至極,他們的目的好像是想宣傳聖經的無誤和權威,可實際達到的目的,也許是破壞信徒對手上所讀聖經的真確性的信心。這篇文章不署名,專門寫給消息封閉、不了解歷史、恐怕也無從考證他們信息真偽的基督徒。
英王欽定本是從一份希臘文的「公認文本」翻譯的。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那是十六世紀的天主教學者Erasmus編的。但是他主要編訂的是拉丁文抄本,並沒有對希臘文本下很多比較考證的功夫。他手上有六份希臘抄本,大都是十二世紀以後的晚期拜占庭抄本。在文本鑑別研究中,晚期抄本不如早期抄本有權威,所以當後來發現越來越多早期抄本的時候,最先前印刷的版本就發現需要被訂正。那麼為甚麼Erasmus編定的版本後來叫作「公認文本」呢?因為在幾次再版後,有個出版商在前言寫上:「你手上的這經文現在是眾所公認的,其内没有任何訛誤」。我猜想有人拿給英王認準,純屬政治手腕,英王怎知有沒有訛誤!但這個版本的英文聖經確實地得到新教的大力支持,原因可以查考。
我們所收集到的所有現存聖經古抄本都不是原稿,都只是抄本,而且沒有一份抄本是沒有錯誤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經文鑑別學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將眾多抄本互相比較,試圖分析每一處差異,辨別哪個讀法可能是原作者的寫法,哪個讀法可能是抄寫時引進的修改,任務相當艱鉅。有興趣了解的話可以讀讀巴刻博士對經文鑑別的介紹,他可是積極擁護「聖經無誤」的人,他說我們無誤的聖經是經文鑑別工作的成果。
讀完這篇聳人聽聞的文章,我了解了Revised Version。你上網一查就知道,RV其實是修訂了英文欽定本,也許是根據WH希臘版本修訂的。我的結論是,基督徒應該多了解歷史,就不會被這類假消息騙掉。
可是你接著讀下去,這篇文章把我們現在手上的中文聖經統統否定為「不正確」的「腐敗」版本!它的寫作風格相當低劣,使用的詞彙好像小人攻擊,甚麼「迎合」教會信徒的不同需要啦,甚麼「大部份中國人」從來都不知道聖經協會放棄了某個正確版本,採用了腐敗的版本啦,稱1881年整理考察出版的一本希臘文新約聖經(WH版本)為「偽希臘文」的聖經。
先不要說「迎合」照顧當今教會中信徒不同的教育水準、不同的靈性層面有甚麼不對,語境有變化,少數民族操不同的方言,有的人讀聖經要看注腳,有的人不看嘛。文章聲稱中國教會出版的「20種」不同的中文版本,竟沒有一種是基於「已經被基督教會使用了近2000年」的希臘文正確版本。2000年的希臘正確文本是哪個版本?文章根本沒有任何說明介紹!指責WH希臘聖經使用了「自己篡改和發明的希臘文體」,也沒有提出任何根據或例證來說明。
甚麼是「自己篡改和發明的希臘文體」?這話該不是某種翻譯的錯誤吧?「文體」是指文學體裁呢,還是指字體寫法?這兩樣似乎都無法由學者篡改或發明出來。而且他們勞心費力,篡改的目的會是甚麼呢?但凡作案都必然有某種動機,直接或間接對自己有好處,你的指控才可信,否則就好像是無端的誹謗。
然後談中文翻譯,文章提到上海長老會最早翻譯過一個中文版,1880年就完成翻譯和付諸印刷了,而和合本的翻譯委員會卻置之不顧,決定「中止使用這個已經存在的版本」,另起爐灶搞翻譯,就是直接翻譯那個WH希臘聖經。那個1880年就已經存在的中文版本是哪個版本呢?難道沒有名稱嗎?沒提!
而合和本的罪狀就是翻譯WH版本的英譯本(Revised Version),而「拒絕使用英王欽定本」作原文本。原來是擁護以欽定本為唯一權威版本的一群呀。找到網站的「關於我們」一欄,上面注明:
真理天城这网站于2002年开始运作,当中的内容是由一群来自香港、台湾、中国、以及加拿大的的华人基督徒一起参与制作的。真理天城并非属于某地方的注册教会,而是一群基督徒制作的内容网站而已(由于多人问到故在此作一补充,我们并非来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世上仍有不少遵守第四诫安息日的教会,如第七日浸信会Seventh Day Baptist Church)。
即使有香港台灣和加拿大的基督徒也是少數,因為整個網站都是簡體字。而且他們顯然被多人問到是否屬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他們否認了,卻表示堅持遵守安息日很難得。何必躲躲閃閃?這些人偏頗狹隘至極,他們的目的好像是想宣傳聖經的無誤和權威,可實際達到的目的,也許是破壞信徒對手上所讀聖經的真確性的信心。這篇文章不署名,專門寫給消息封閉、不了解歷史、恐怕也無從考證他們信息真偽的基督徒。
英王欽定本是從一份希臘文的「公認文本」翻譯的。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那是十六世紀的天主教學者Erasmus編的。但是他主要編訂的是拉丁文抄本,並沒有對希臘文本下很多比較考證的功夫。他手上有六份希臘抄本,大都是十二世紀以後的晚期拜占庭抄本。在文本鑑別研究中,晚期抄本不如早期抄本有權威,所以當後來發現越來越多早期抄本的時候,最先前印刷的版本就發現需要被訂正。那麼為甚麼Erasmus編定的版本後來叫作「公認文本」呢?因為在幾次再版後,有個出版商在前言寫上:「你手上的這經文現在是眾所公認的,其内没有任何訛誤」。我猜想有人拿給英王認準,純屬政治手腕,英王怎知有沒有訛誤!但這個版本的英文聖經確實地得到新教的大力支持,原因可以查考。
我們所收集到的所有現存聖經古抄本都不是原稿,都只是抄本,而且沒有一份抄本是沒有錯誤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經文鑑別學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將眾多抄本互相比較,試圖分析每一處差異,辨別哪個讀法可能是原作者的寫法,哪個讀法可能是抄寫時引進的修改,任務相當艱鉅。有興趣了解的話可以讀讀巴刻博士對經文鑑別的介紹,他可是積極擁護「聖經無誤」的人,他說我們無誤的聖經是經文鑑別工作的成果。
讀完這篇聳人聽聞的文章,我了解了Revised Version。你上網一查就知道,RV其實是修訂了英文欽定本,也許是根據WH希臘版本修訂的。我的結論是,基督徒應該多了解歷史,就不會被這類假消息騙掉。
Wednesday, July 23, 2014
轉發:為索馬里和難民營禱告
本文取自宣教日引的內容。這個月是為穆斯林禱告,今天特別為非洲的索馬里這個國家和她的難民禱告。
索馬里的內戰已經持續了20年。聯合國在鄰國肯尼亞邊境不遠的Dadaab設立了難民營的帳篷。將近50萬索馬里人住在那裡,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我上網搜索了一下,那裏現在出現嚴重的資金短缺。大多數難民是送來的,他們不能返鄉,因為索馬里仍然戰火遍地。他們也無處可去,因為沒有甚麼國家歡迎他們。新一代的人在這裏出生、長大,一生只知道艱苦的難民生活。
難民營裡幾乎所有的物資都長期缺乏,治安問題嚴重。有伊斯蘭青年黨(Al-Shabaab)的游擊份子似乎越來越多地在難民營裡興風作浪,婦女被強暴,小男孩被迫入黨並為黨作戰,聯合國救助人員遭綁架,車輛被地雷炸毀,等等。
難民當中有一些基督徒,但他們的生活並不容易。有許多基督徒遭到青年黨殺害。只要他們發現有人持有聖經或參加地下教會,就把那人割喉。因為基要派的穆斯林嚴守伊斯蘭教法,地方當局也無法保護,基督徒不得不逃離難民營。詳細可參考卡迪佳姊妹的見證,她帶著孩子逃到了肯尼亞的首都Nairobi。
我們盼望神以大能介入索馬里,為這個戰亂的國家儘快帶來和平。甚願成千上萬的索馬里人早日信靠救主耶穌基督,讓神的愛來澆灌這塊土地。禱告:天父求你保護女人和小孩子,差派人去幫助他們。特別為索馬里遭受逼迫的基督徒禱告,求你為他們吩咐你的使者,在他們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他們。主啊,呼求你名的人,願你向他們成就你的應許。求你把索馬里從罪惡貧困中儘早救贖出來,現在特別為Dadaab的難民營援助工作禱告,求你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那裏的需要,也興起能夠參與做工和改善的人。
詩篇九一篇14-15節: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
願意了解和支持Dadaab難民營事工的,可訪問CARE網站。願意使用宣教日引作為靈修參考的,請聯絡info@missionpathway.org。
索馬里的內戰已經持續了20年。聯合國在鄰國肯尼亞邊境不遠的Dadaab設立了難民營的帳篷。將近50萬索馬里人住在那裡,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我上網搜索了一下,那裏現在出現嚴重的資金短缺。大多數難民是送來的,他們不能返鄉,因為索馬里仍然戰火遍地。他們也無處可去,因為沒有甚麼國家歡迎他們。新一代的人在這裏出生、長大,一生只知道艱苦的難民生活。
難民營裡幾乎所有的物資都長期缺乏,治安問題嚴重。有伊斯蘭青年黨(Al-Shabaab)的游擊份子似乎越來越多地在難民營裡興風作浪,婦女被強暴,小男孩被迫入黨並為黨作戰,聯合國救助人員遭綁架,車輛被地雷炸毀,等等。
難民當中有一些基督徒,但他們的生活並不容易。有許多基督徒遭到青年黨殺害。只要他們發現有人持有聖經或參加地下教會,就把那人割喉。因為基要派的穆斯林嚴守伊斯蘭教法,地方當局也無法保護,基督徒不得不逃離難民營。詳細可參考卡迪佳姊妹的見證,她帶著孩子逃到了肯尼亞的首都Nairobi。
我們盼望神以大能介入索馬里,為這個戰亂的國家儘快帶來和平。甚願成千上萬的索馬里人早日信靠救主耶穌基督,讓神的愛來澆灌這塊土地。禱告:天父求你保護女人和小孩子,差派人去幫助他們。特別為索馬里遭受逼迫的基督徒禱告,求你為他們吩咐你的使者,在他們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他們。主啊,呼求你名的人,願你向他們成就你的應許。求你把索馬里從罪惡貧困中儘早救贖出來,現在特別為Dadaab的難民營援助工作禱告,求你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那裏的需要,也興起能夠參與做工和改善的人。
詩篇九一篇14-15節: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
願意了解和支持Dadaab難民營事工的,可訪問CARE網站。願意使用宣教日引作為靈修參考的,請聯絡info@missionpathway.org。
Sunday, July 20, 2014
求告神的名:Take An Identity
創世記四章26節:那時候,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
為甚麼亞當夫婦生了塞特,塞特又生了兒子,人才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呢?在英文、希臘文、或其它一些語言中,名就是代表某人某物的一個發音記號而已。隨便甚麼聲音都可以作名字,這聲音和這人或物的屬性不必有甚麼連繫。在這些語言裡,稱呼張三或李四就是為了說話方便。
Moen博士在他的一篇原文默想網誌上介紹說,希伯來文化不是這樣。希伯來名字是用來表達人物某些屬性的。比如Ab是「父親」,而這兩個字母後面的連繫圖畫分別是「力量」和「房子」,使人想到一位父親就是家中的力量。這有些像南非的馬賽人語言,父親為家裡提供飯食,如果是一個女孩為家裡提供飯食,她就被稱為家中之「man」。
所以,聖經中說「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是甚麼意思呢?是開始在敬拜時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嗎?不,耶和華的名代表了神的基本特質,比如注重關係、公平治理等等。求告耶和華的名意思是人開始看他們自己和有這些特質的神認同,開始按照這名的意義來生活,開始成為這名所代表的特質和形象。「求告神的名」其實就是「和神的屬性認同」的一個術語。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推測,塞特的後裔是有敬虔之心的後代。
這有甚麼重要意義呢?基督徒有時把「耶穌」的名當作迷信對象,用「奉耶穌的名」禱告來當作宣告某種權柄,或取得某種能力的方法。但呼求耶穌的名,按照希伯來思想,並不是某種靈驗的咒語公式,乃是宣告和他的品格屬性一致,說我的生活要和他的生活對齊,我辦這件事要遵守祂的道,否則「奉耶穌的名」就沒有意義了。
為甚麼亞當夫婦生了塞特,塞特又生了兒子,人才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呢?在英文、希臘文、或其它一些語言中,名就是代表某人某物的一個發音記號而已。隨便甚麼聲音都可以作名字,這聲音和這人或物的屬性不必有甚麼連繫。在這些語言裡,稱呼張三或李四就是為了說話方便。
Moen博士在他的一篇原文默想網誌上介紹說,希伯來文化不是這樣。希伯來名字是用來表達人物某些屬性的。比如Ab是「父親」,而這兩個字母後面的連繫圖畫分別是「力量」和「房子」,使人想到一位父親就是家中的力量。這有些像南非的馬賽人語言,父親為家裡提供飯食,如果是一個女孩為家裡提供飯食,她就被稱為家中之「man」。
所以,聖經中說「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是甚麼意思呢?是開始在敬拜時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嗎?不,耶和華的名代表了神的基本特質,比如注重關係、公平治理等等。求告耶和華的名意思是人開始看他們自己和有這些特質的神認同,開始按照這名的意義來生活,開始成為這名所代表的特質和形象。「求告神的名」其實就是「和神的屬性認同」的一個術語。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推測,塞特的後裔是有敬虔之心的後代。
這有甚麼重要意義呢?基督徒有時把「耶穌」的名當作迷信對象,用「奉耶穌的名」禱告來當作宣告某種權柄,或取得某種能力的方法。但呼求耶穌的名,按照希伯來思想,並不是某種靈驗的咒語公式,乃是宣告和他的品格屬性一致,說我的生活要和他的生活對齊,我辦這件事要遵守祂的道,否則「奉耶穌的名」就沒有意義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