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N. T. Wright博士 Justifi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Forever一文的引言部份,發表於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March 2011。
很感謝你們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會議,進一步討論關於稱義的岐見。我們多麽希望今天早晨能夠搞清楚一兩個重要的問題,看看近年來的分歧到底是在哪裏。也許你們還記得John Henry Newman,他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談論稱義問題的時候,他提到有兩种不同類型的分歧: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字眼,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事件。也就是說,有時我們純粹是用詞不同而已,當我們解釋開來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大家所說的是同樣的觀點;然而有的時候我們的分歧是事情的本質--儘管我們可能使用同樣的字眼,大家所指的卻是不同的東西。我懷疑在我們目前的辯論中,這兩樣的分歧都有,假如我們能夠至少澄清其中的某些問題就很不錯了。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的標題反映出這場辯論沒完沒了,昨天、今天、也許永遠?儘管我也不怎麽樂觀,但我希望不是那種情況。這個標題有兩個目的。第一,提醒大家稱義是牢牢扎根在基督這位彌賽亞身上的,這位釘十字架和復活的主,祂昨天、今天、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主。希伯來十三8這句話也可以代表保羅對耶穌的觀點。關於稱義的要點是上帝論到耶穌這位彌賽亞,以及論到所有屬於這位彌賽亞的人。昨天耶穌死而復活的時候祂這樣說,今天在耶穌裏耶穌在天上為我們代禱的時候還是這樣說,而明天耶穌再來審判和拯救、完成他在地上建立天國大工的時候必然還是這樣說。所以,稱義的首要一點是牢牢建基在耶穌身上的。
第二點,我的標題指的是稱義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我想我們現在都知道,保羅寫的“稱義”這個動詞,三種時態都有。他既能夠談論過去的已經稱義,又能夠談論一個不住稱義的現實,還能夠談論某種未來意義的稱義,甚至能夠三樣一起談。這決不是他寫得不嚴謹。他想的是末世式的思維:上帝已經透過耶穌這位彌賽亞行動了,祂現在還在不住地確認,凡信者已經稱義,叫他們常有把握,並且耶穌在祂的榮耀中再來的時候,上帝會再行動。神學家們常常講得救的三種時態,但不常講稱義的三種時態,或者是講得還不夠清楚。(雖然大家在口語中的用法經常混淆,但稱義與得救並非一碼事。)
首先我要澄清幾個前提。我發言的時間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這在學朮文章不成問題—我們都知道必須看注腳、用縮寫來簡略—然而在博客環境就有問題了。我們現在寫博客很不講倫理,特別是基督徒的博客。來聽一場講演或者參加年會,就把人家的論文當作那天博客文章的原材料,這很不健康。這就好像一個旅遊者,在某個新地方從來沒有住過,只是逛一逛,照幾張喜歡的相片,回家就把相片當作現實來宣傳了。把一些話抽離前後文,從中得出錯誤結論,然後攻擊人家並不持有的觀點,這樣不行。可惜這種情形太普遍了,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我有錄影帶,是人家在討論我的文章。其中有人在那裏說,持有某種觀點的人必定持有另一種觀點,然後就批判我,說我持有另一種觀點。由於我並不持有他們所批判的另一種觀點,自然把這些議論看為很沒有學識、很不友好的表現。
常常有人說我對人家的批評不回應,那些批評很多一一都列舉出來的話你會覺得很沉悶,但我希望今天至少能夠提到其中幾項。當然,有時不管我怎麽做都不對;我不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不理睬。我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採取防衛(being defensive)!我希望今天在座想要尋找Tom Wright異端例證的人,仔細聼好我實際上所說的話,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當然地猜測我實際上必定是如何想的。擧個例子,就好像Newman先生說的,有時候神學家們解經的時候用同一個字眼表達不同的意思(好稀奇呀),我們必須搞清楚,某人使用一個詞的時候他是什麽意思,而不是忙著假定人家是按自己所熟悉的意思來使用那個詞。
(若有興趣知道保羅新觀/舊觀辯論的細節,請看下面幾篇文章。這是同一篇講演為增加可讀性分開的.
1. Introduction: 昨天、今天、永遠的稱義(本文)
2. Firs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至上還是傳統主義?
3. Nex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的Big Story與字面解經
4. Justification in context: 保羅:稱義了就可以一起吃飯!
5.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稱義即進入聖約的關係
6. Exegesis and exposition: 稱義新觀:亞伯拉罕之約實現
7.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1: 稱義的將來時態:神人合作?
8.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2: 古老的信仰:新鮮的視角)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Monday, December 31, 2012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父神兒子的證據
但凡認爲自己有人格、有價值的人都願意説話有根據,不願意信口開河。我們基督徒常常想要告訴人自己是神的兒女,但是誰能為我們作見證,證實我們所說的話不是假、大、空話呢?今天我默想聖經中的另一段話,回味無窮。
約翰福音五章31-37:我若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就不真。另有一位給我作見證,我也知道他給我作的見證是真的。你們曾差人到約翰那裡,他為真理作過見證。其實,我所受的見證不是從人來的;然而,我說這些話,為要叫你們得救。約翰是點著的明燈,你們情願暫時喜歡他的光。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差我來的父也為我作過見證。…
上面這段話是耶穌自己說的。他很介意他人的見證。他的十二個門徒是重要的見證人,觀察和見證他的教導、作爲、品性、和愛憎。耶穌在游走各城各鄉傳道的時候,衆人都在觀察,看他是不是那位上帝差來拯救子民的彌賽亞。那時能夠為耶穌作見證的人可以說是成千上萬,也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耶穌將上帝稱爲“父”,聲稱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父神心意做的,這個話隨便從誰的口中出來,人都不會輕易相信。所以見證非常重要。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張交通罰單為自己爭辯,請一個證人到庭,來證明我所說的是真。可是證人宣讀的證詞沒有交給法官,那個法官下庭以後仍然判警察有理,判我無理。我因爲沒有提前要求作聽證記錄,失去了後來上訴可用的法官無理的證據,耿耿於懷。--有證據能夠拿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耶穌指出施洗約翰是他的見證,因爲他見證耶穌是從神那裏差來的。施洗約翰是大家所信服的一個人,耶穌說他是一盞點著的明燈,誰也不敢否認他見證的有效性。
但是,施洗約翰並非耶穌的唯一見證,耶穌擧出他所做的事爲證據。誰都知道耶穌行很多神跡,教導很多天國的道理,即使是他的敵人勢力那麽強大也無法否認。這個證據到處都拿得出來,多少人來求耶穌醫病趕鬼、結果都讚美傳揚他的名呢!
然而耶穌最大的證人是父神。上帝親自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耶穌看,讓耶穌也“照樣”做那些事:施仁慈憐憫給人啦,饒恕人過犯啦,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吃飯,是令人側目的接納姿態,令那些人感激涕零,並吸引了一大群他們那樣的狐朋狗黨。我想法利賽人和文士們為什麽不服氣?他們大概是認爲上帝凴祂的聖潔、完美,不會這麽沒有原則,隨便和這種人混在一起。你被地位高尚的人邀請一起吃飯,就會覺得面上有光,甚至事後可以吹噓一番;如果是你所瞧不起的人邀請呢?你就會覺得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奉陪,對不對?從主耶穌的所作所爲,我們知道上帝來尋找我們回家的心腸是何等真切。
我前次分享過約翰福音一章的默想心得,道成肉身的耶穌是父神的準確代表,所以根據福音書對耶穌的記載和描述,我們知道父神的屬性最突出的就是仁慈饒恕,希望我們人與祂有份,並且得到醫治和智慧。越是孤苦無助來投靠祂,就越得眷顧。沒有聰明智慧的,祂賜下智慧,老實忠厚的,祂保守平安,中國人常說老天有眼是一點都不虛的。上帝為耶穌作見證,讓他口中所出的話語都落實結果,人人都看出那份自由、同在、同心的關係,並且這關係是給人效法的,可羡慕,可稱道,可思索。
我不由想到,上帝給一切在祂兒子裏面的人賞賜是大的,我們如果有信心就效法基督。不是效法他行神跡,而是效法他的父子關係。這是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了解、開發的大事。今天我堅定了一個決心:從我身邊的人際關係做起,我要努力效法耶穌。願主幫助我!
約翰福音五章31-37:我若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就不真。另有一位給我作見證,我也知道他給我作的見證是真的。你們曾差人到約翰那裡,他為真理作過見證。其實,我所受的見證不是從人來的;然而,我說這些話,為要叫你們得救。約翰是點著的明燈,你們情願暫時喜歡他的光。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差我來的父也為我作過見證。…
上面這段話是耶穌自己說的。他很介意他人的見證。他的十二個門徒是重要的見證人,觀察和見證他的教導、作爲、品性、和愛憎。耶穌在游走各城各鄉傳道的時候,衆人都在觀察,看他是不是那位上帝差來拯救子民的彌賽亞。那時能夠為耶穌作見證的人可以說是成千上萬,也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耶穌將上帝稱爲“父”,聲稱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父神心意做的,這個話隨便從誰的口中出來,人都不會輕易相信。所以見證非常重要。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張交通罰單為自己爭辯,請一個證人到庭,來證明我所說的是真。可是證人宣讀的證詞沒有交給法官,那個法官下庭以後仍然判警察有理,判我無理。我因爲沒有提前要求作聽證記錄,失去了後來上訴可用的法官無理的證據,耿耿於懷。--有證據能夠拿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耶穌指出施洗約翰是他的見證,因爲他見證耶穌是從神那裏差來的。施洗約翰是大家所信服的一個人,耶穌說他是一盞點著的明燈,誰也不敢否認他見證的有效性。
但是,施洗約翰並非耶穌的唯一見證,耶穌擧出他所做的事爲證據。誰都知道耶穌行很多神跡,教導很多天國的道理,即使是他的敵人勢力那麽強大也無法否認。這個證據到處都拿得出來,多少人來求耶穌醫病趕鬼、結果都讚美傳揚他的名呢!
然而耶穌最大的證人是父神。上帝親自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耶穌看,讓耶穌也“照樣”做那些事:施仁慈憐憫給人啦,饒恕人過犯啦,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吃飯,是令人側目的接納姿態,令那些人感激涕零,並吸引了一大群他們那樣的狐朋狗黨。我想法利賽人和文士們為什麽不服氣?他們大概是認爲上帝凴祂的聖潔、完美,不會這麽沒有原則,隨便和這種人混在一起。你被地位高尚的人邀請一起吃飯,就會覺得面上有光,甚至事後可以吹噓一番;如果是你所瞧不起的人邀請呢?你就會覺得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奉陪,對不對?從主耶穌的所作所爲,我們知道上帝來尋找我們回家的心腸是何等真切。
我前次分享過約翰福音一章的默想心得,道成肉身的耶穌是父神的準確代表,所以根據福音書對耶穌的記載和描述,我們知道父神的屬性最突出的就是仁慈饒恕,希望我們人與祂有份,並且得到醫治和智慧。越是孤苦無助來投靠祂,就越得眷顧。沒有聰明智慧的,祂賜下智慧,老實忠厚的,祂保守平安,中國人常說老天有眼是一點都不虛的。上帝為耶穌作見證,讓他口中所出的話語都落實結果,人人都看出那份自由、同在、同心的關係,並且這關係是給人效法的,可羡慕,可稱道,可思索。
我不由想到,上帝給一切在祂兒子裏面的人賞賜是大的,我們如果有信心就效法基督。不是效法他行神跡,而是效法他的父子關係。這是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了解、開發的大事。今天我堅定了一個決心:從我身邊的人際關係做起,我要努力效法耶穌。願主幫助我!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始祖犯罪:上帝怎樣處置?
聖誕夜崇拜,牧師讀了這段經文,思考一下始祖犯罪的問題很好。
創世記三章9-24節: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我們看到,從9節到13節,上帝都是在問話,不是定罪或審判。難道上帝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需要詢問嗎?祂當然知道,可亞當大概稀里糊塗,不知是怎樣落到這個地步的,需要教育一下。祂首先問亞當“你在哪裏”?亞當立即誠實說出他害怕躲藏,以及原因。上帝又就著他所說的原因追問,“誰告訴你赤身露體”?羞恥感這個東西是吃禁果以後才有的,假如亞當笨到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上帝也一定借這句問話提醒了:莫非你吃了禁果?亞當只好承認,但他沒有立即認錯,他為自己吃禁果找了一個理由:“是你給我的女人” 先有錯的,是她拿禁果給我。既然如此,第三句問夏娃“你做的是什麽事”?意思說你是怎麽搞的,會想到去摘禁果吃。祂要夏娃反省一下爲什麽,結果夏娃回顧了過程,不講希望“如神有智慧”這個真實原因。
下面兩節經文是上帝對那條蛇的懲罰/咒詛:首先是用肚子行走,其次是和女人的後裔為仇。“你的頭”與“他的腳根”露出天機:哪裏是地上眾多蛇的後裔與眾多的女人後裔為仇?上帝的話中有話,亞當夏娃未必聼明白了。而基督徒現在都明白,神的兒子已經為我們克敵制勝了!整個地逆轉了始祖犯罪帶來的問題...您相信嗎?
16節是上帝給女人的懲罰,一共包括兩樣:一是生産兒女要多受苦楚,二是夫妻關係緊張。戀慕丈夫聼起來還不壞,但是背負一個很重的情感包袱,很辛苦。其中缺乏的是安全感,恐怕更缺乏信任。她的丈夫恐怕從來不知道,他必須加倍地努力,才能夠贏得妻子的完全信任,而且稍不注意就會又把關係搞砸。受丈夫管轄是個明顯的懲罰,的確有的婦女形容自己的婚後生活好像地獄,其他人境遇沒有那麽糟糕,但能夠說她結婚以後的生活好像進了天堂的恐怕也不多。有些幸運的頭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或許以爲自己結婚是進了天堂,可是一輩子下來能夠白頭偕老的恐怕都知道,生活中需要多少擔待和饒恕呀!沒有一點自我犧牲精神的話,婚姻是不會持久的。
17-19節是上帝給男人的懲罰,總共包括了兩樣:一是要終生辛苦勞力,賺取飯食,不再有許多現成的果實讓你可以伸手採來;二是必歸於塵土。“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這句話意思是“你必須下地獄”嗎?我覺得似乎不像。上帝特意提说“你本是塵土”,可見塵土的含義不是地獄,歸於塵土也不代表你必須下地獄,歸於塵土即身體的死亡。
本段聖經沒有提及上帝對亞當發怒。也許您會說上帝不可能不發怒,比如從14節到19節,上帝是吼叫著說出那些預言的。你認爲如何?聖經沒有如此形容,摩西豈不是解釋得清清楚楚,得罪了神的人身體不能永遠活著?與“歸於塵土”是前後呼應著的。人脫離與上帝的信任關係,落到自己所締結的網中,彼此攻擊傷害,這還不夠淒慘嗎?而上帝任憑人爲所欲爲的智慧,我們不盡明白。與神隔絕的苦楚本身就已經夠嗆啦,不必去地獄。
創世記三章9-24節: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我們看到,從9節到13節,上帝都是在問話,不是定罪或審判。難道上帝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需要詢問嗎?祂當然知道,可亞當大概稀里糊塗,不知是怎樣落到這個地步的,需要教育一下。祂首先問亞當“你在哪裏”?亞當立即誠實說出他害怕躲藏,以及原因。上帝又就著他所說的原因追問,“誰告訴你赤身露體”?羞恥感這個東西是吃禁果以後才有的,假如亞當笨到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上帝也一定借這句問話提醒了:莫非你吃了禁果?亞當只好承認,但他沒有立即認錯,他為自己吃禁果找了一個理由:“是你給我的女人” 先有錯的,是她拿禁果給我。既然如此,第三句問夏娃“你做的是什麽事”?意思說你是怎麽搞的,會想到去摘禁果吃。祂要夏娃反省一下爲什麽,結果夏娃回顧了過程,不講希望“如神有智慧”這個真實原因。
下面兩節經文是上帝對那條蛇的懲罰/咒詛:首先是用肚子行走,其次是和女人的後裔為仇。“你的頭”與“他的腳根”露出天機:哪裏是地上眾多蛇的後裔與眾多的女人後裔為仇?上帝的話中有話,亞當夏娃未必聼明白了。而基督徒現在都明白,神的兒子已經為我們克敵制勝了!整個地逆轉了始祖犯罪帶來的問題...您相信嗎?
16節是上帝給女人的懲罰,一共包括兩樣:一是生産兒女要多受苦楚,二是夫妻關係緊張。戀慕丈夫聼起來還不壞,但是背負一個很重的情感包袱,很辛苦。其中缺乏的是安全感,恐怕更缺乏信任。她的丈夫恐怕從來不知道,他必須加倍地努力,才能夠贏得妻子的完全信任,而且稍不注意就會又把關係搞砸。受丈夫管轄是個明顯的懲罰,的確有的婦女形容自己的婚後生活好像地獄,其他人境遇沒有那麽糟糕,但能夠說她結婚以後的生活好像進了天堂的恐怕也不多。有些幸運的頭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或許以爲自己結婚是進了天堂,可是一輩子下來能夠白頭偕老的恐怕都知道,生活中需要多少擔待和饒恕呀!沒有一點自我犧牲精神的話,婚姻是不會持久的。
17-19節是上帝給男人的懲罰,總共包括了兩樣:一是要終生辛苦勞力,賺取飯食,不再有許多現成的果實讓你可以伸手採來;二是必歸於塵土。“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這句話意思是“你必須下地獄”嗎?我覺得似乎不像。上帝特意提说“你本是塵土”,可見塵土的含義不是地獄,歸於塵土也不代表你必須下地獄,歸於塵土即身體的死亡。
本段聖經沒有提及上帝對亞當發怒。也許您會說上帝不可能不發怒,比如從14節到19節,上帝是吼叫著說出那些預言的。你認爲如何?聖經沒有如此形容,摩西豈不是解釋得清清楚楚,得罪了神的人身體不能永遠活著?與“歸於塵土”是前後呼應著的。人脫離與上帝的信任關係,落到自己所締結的網中,彼此攻擊傷害,這還不夠淒慘嗎?而上帝任憑人爲所欲爲的智慧,我們不盡明白。與神隔絕的苦楚本身就已經夠嗆啦,不必去地獄。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轉發:一些諺語的英文翻譯
愛屋及鳥 Love me, love my dog.
百聞不如一見 Seeing is believing.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worse off than some, better off than many; to fall short of the best, but be better than the worst
笨鳥先飛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不眠之夜 white night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
不遺餘力 spare no effort; go all out; do one's best
不打不成交 No discord, no concord.
拆東墻补西墻 rob Peter to pay Paul
辭舊迎新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try first to make their mistake sound less serious and then to reduce it to nothing at all
大開眼界 open one's eyes; broaden one's horizon; be an eye-opener
國泰民安 The country flourishes and people live in peace
過猶不及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 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
功夫不負有心人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
好了傷疤忘了疼 once on shore, one prays no more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Good news never goes beyond the gate, while bad news spread far and wide.
和气生財 Harmony brings wealth
活到老,學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既往不咎 let bygones be bygones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Gold can't be pure and man can't be perfect.
金玉滿堂 Treasures fill the home
腳踏實地 be down-to-earth
腳踩两隻船 sit on the fence
君子之交淡如水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is as pure as crystal;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老生常談,陳詞濫調 cut and dried, cliché
禮尚往來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燒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馬到成功 achieve immediate victory; win instant success
名利雙收 gain in both fame and wealth
茅塞頓開 be suddenly enlightened
没有規矩不成方圓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每逢佳節倍思親 On festive occasions, more than ever, one thinks of one's dear ones far away; It is on the festival occasions when one misses his dear most.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The planning lies with man, the outcome with Heaven;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弄巧成拙 be too smart by half; Cunning outwits itself.
拿手好戯 masterpiece
賠了夫人又折兵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抛磚引玉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破釜沉舟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 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搶得先機 take the preemptive opportunities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t make a fist; 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the highest eminence is to be gained step by step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
前人栽樹,後人乘凉 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in whose sh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 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前怕狼,後怕虎 fear the wolf in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 hesitate in doing something
強龍難壓地頭蛇 Even a dragon (from the outside) finds it hard to control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 - Powerful outsiders can hardly afford to neglect local bullies.
強強聯手 win-win co-operation
瑞雪兆豐年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
人之初,性本善 Man's nature at birth is good.
人逢喜事精神爽 Joy puts heart into a man.
人海戰術 huge-crowd strategy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世外桃源 a fictitious land of peace 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死而後已 until my heart stops beating
(更多請見輕舟的博客。)
百聞不如一見 Seeing is believing.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worse off than some, better off than many; to fall short of the best, but be better than the worst
笨鳥先飛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不眠之夜 white night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
不遺餘力 spare no effort; go all out; do one's best
不打不成交 No discord, no concord.
拆東墻补西墻 rob Peter to pay Paul
辭舊迎新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try first to make their mistake sound less serious and then to reduce it to nothing at all
大開眼界 open one's eyes; broaden one's horizon; be an eye-opener
國泰民安 The country flourishes and people live in peace
過猶不及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 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
功夫不負有心人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
好了傷疤忘了疼 once on shore, one prays no more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Good news never goes beyond the gate, while bad news spread far and wide.
和气生財 Harmony brings wealth
活到老,學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既往不咎 let bygones be bygones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Gold can't be pure and man can't be perfect.
金玉滿堂 Treasures fill the home
腳踏實地 be down-to-earth
腳踩两隻船 sit on the fence
君子之交淡如水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is as pure as crystal;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老生常談,陳詞濫調 cut and dried, cliché
禮尚往來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燒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馬到成功 achieve immediate victory; win instant success
名利雙收 gain in both fame and wealth
茅塞頓開 be suddenly enlightened
没有規矩不成方圓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每逢佳節倍思親 On festive occasions, more than ever, one thinks of one's dear ones far away; It is on the festival occasions when one misses his dear most.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The planning lies with man, the outcome with Heaven;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弄巧成拙 be too smart by half; Cunning outwits itself.
拿手好戯 masterpiece
賠了夫人又折兵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抛磚引玉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破釜沉舟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 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搶得先機 take the preemptive opportunities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t make a fist; 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the highest eminence is to be gained step by step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
前人栽樹,後人乘凉 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in whose sh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 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前怕狼,後怕虎 fear the wolf in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 hesitate in doing something
強龍難壓地頭蛇 Even a dragon (from the outside) finds it hard to control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 - Powerful outsiders can hardly afford to neglect local bullies.
強強聯手 win-win co-operation
瑞雪兆豐年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
人之初,性本善 Man's nature at birth is good.
人逢喜事精神爽 Joy puts heart into a man.
人海戰術 huge-crowd strategy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世外桃源 a fictitious land of peace 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死而後已 until my heart stops beating
(更多請見輕舟的博客。)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稱義:成爲上帝立約的子民
我已經寫過好幾篇關於什麽是“稱義”的心得。現在的學者一般都同意,大數的掃羅是一個熱心律法的法利賽人,徹頭徹尾的嚴謹猶太教思想,不惜用暴力手段迎來一個嚴格遵守上帝律法的地上國度。Wright博士說,這個掃羅對某種永恒的救恩系統,管它是行爲稱義還是別的什麽,都沒有興趣,他一心要上帝把以色列從外邦和異教敵人手中救贖回來,因爲上帝已經立約答應過的。如果說掃羅受到自由開放的希臘文化熏陶,不如說他信主後變得開明。
簡單說來,保羅講的是猶太人聼得懂的話。他談論“稱義”是指被上帝接納為立約的子民,行爲固然要相稱,對彌賽亞的信心更是重要,未信主的同胞們也聼得懂。有人爭論羅馬書的主題,說你如果認爲1-4章是重點,那麽全書強調的是稱義,如果認爲5-8章是重點,那麽羅馬書強調的就是在基督裏。哪裏分得了那麽清楚?Wright博士指出,在加拉太書中,這兩個主題完全混合在一起。請看第三章24-29節:
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was our overseer),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這段話與其說是教你如何成爲基督徒,不如說是告訴你怎知一個人是否聖約之家的成員:歸信基督,在神的兒子裡。一家人可以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無論你種族、地位如何。若是講論神的義歸算給我們,保羅在林前一30有話說:“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耶穌)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所以不應單單講稱義,基督的智慧、聖潔、救贖都一齊歸給我們,救恩的内涵比稱義豐富多了,所有美善值得擁有的東西都隨著信入基督而有。是不是呢?
腓立比書三章有一大段話談論因信稱義的問題:…得以在他(基督)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請讀2-11節。)Wright博士說,這是一段講論如何在神的約裏有份的説辭。所謂“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是指什麽呢?不是良好道德或靠善行證明自己有資格, 保羅那“無可指摘的律法上的義” 乃是指前面那幾句話所提到的:生來的猶太人,肉體上有割禮的立約記號,屬於為上帝熱心逼迫教會的宗派等等,正統猶太教的聖約局内成員!不過保羅說,這些榮幸比起認識主耶穌來都不算什麽了,從信神/基督而來的義纔是至寶。從信心而來的義,就是因信被接納為與上帝的聖約有份(status of covenant membership),得到神子民的地位。這是完全徹底的恩典,不能用行爲賺取。信耶穌是主的信心好像是一個名牌,人就知道你有這個地位。
信福音就是信耶穌降臨為世界的王。Wright博士說羅馬書一章3-4節總結了福音的内容:“論到上帝的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而16-17節總結了福音的果效:“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猶太人一向希望靠自己的行爲進天堂,而福音把因信稱義的得救方法顯明出來,乃是說一切相信的人都是上帝子民(聖約的成員)。
簡單說來,保羅講的是猶太人聼得懂的話。他談論“稱義”是指被上帝接納為立約的子民,行爲固然要相稱,對彌賽亞的信心更是重要,未信主的同胞們也聼得懂。有人爭論羅馬書的主題,說你如果認爲1-4章是重點,那麽全書強調的是稱義,如果認爲5-8章是重點,那麽羅馬書強調的就是在基督裏。哪裏分得了那麽清楚?Wright博士指出,在加拉太書中,這兩個主題完全混合在一起。請看第三章24-29節:
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was our overseer),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這段話與其說是教你如何成爲基督徒,不如說是告訴你怎知一個人是否聖約之家的成員:歸信基督,在神的兒子裡。一家人可以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無論你種族、地位如何。若是講論神的義歸算給我們,保羅在林前一30有話說:“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耶穌)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所以不應單單講稱義,基督的智慧、聖潔、救贖都一齊歸給我們,救恩的内涵比稱義豐富多了,所有美善值得擁有的東西都隨著信入基督而有。是不是呢?
腓立比書三章有一大段話談論因信稱義的問題:…得以在他(基督)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請讀2-11節。)Wright博士說,這是一段講論如何在神的約裏有份的説辭。所謂“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是指什麽呢?不是良好道德或靠善行證明自己有資格, 保羅那“無可指摘的律法上的義” 乃是指前面那幾句話所提到的:生來的猶太人,肉體上有割禮的立約記號,屬於為上帝熱心逼迫教會的宗派等等,正統猶太教的聖約局内成員!不過保羅說,這些榮幸比起認識主耶穌來都不算什麽了,從信神/基督而來的義纔是至寶。從信心而來的義,就是因信被接納為與上帝的聖約有份(status of covenant membership),得到神子民的地位。這是完全徹底的恩典,不能用行爲賺取。信耶穌是主的信心好像是一個名牌,人就知道你有這個地位。
信福音就是信耶穌降臨為世界的王。Wright博士說羅馬書一章3-4節總結了福音的内容:“論到上帝的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而16-17節總結了福音的果效:“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猶太人一向希望靠自己的行爲進天堂,而福音把因信稱義的得救方法顯明出來,乃是說一切相信的人都是上帝子民(聖約的成員)。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替代刑罰救贖論的較真
前兩天在網上遇到一個朋友談論上帝的高標準問題,不禁想要就這個聖經中沒有明寫的事再歸納一下。上帝有一個無人能夠達到的標準,爲此所有人都已經被定罪,這是替代刑罰論的最重要前提。但這個前提是找不到支持經文的。有人說摩西十誡不算上帝那達不到的標準嗎?不算,因爲上帝並不是根據百姓是否守全了摩西律法來確定是否揀選他們,或判他們下地獄。我們都知道上帝對亞伯拉罕的缺點錯誤是非常包容的。
替代刑罰的救贖論絕非唯一的救贖論。我曾介紹過幾種主要的救贖理論。從網上搜索的結果有點衆説紛紜的感覺,有人說這個理論是初代最流行,有的說那個理論纔是。總之,耶穌為我們死是獻上自己爲贖罪祭物,是為潔淨和悅納,而不是受刑替死。本文譯自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的百科網站。
定義:替代刑罰的救贖論是指基督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的教義。上帝把我們的罪過都算在基督的頭上,而他在十字架上替我們承受了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所受的懲罰。死亡本是罪孽的完整代價,而耶穌的死滿足了公義上帝的忿怒,上帝就能夠饒恕罪人,同時又能夠不妥協祂自己的聖潔標準。
代罰理論(Penal-Substitution Theory)的來歷: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們將十二世紀安瑟倫的滿足說加以擴展來的。安瑟倫試圖解釋基督救贖工作如何使父神的榮耀得到滿足,以及必要性等等,而改革家們覺得只提父神的榮耀,不提祂的聖潔和公義審判是不夠的,於是把“滿足說” 進一步發揮成商務交換式的替代:我們的罪過算在基督頭上,而基督的義行歸算在我們頭上。這種觀點不單說基督是為人死,而且是承擔了人的罪過替他們受懲罰而死,人因而從律法的要求中得到釋放:律法的公義和上帝的聖潔被這個替換滿足了。
有關的經文支持: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三6);他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三12);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羅三25);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基督既為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來十1-4)。(你可以點擊鏈接閲讀我寫的研經默想心得。)
用法庭詞彙來描述救贖,這對許多人來説是現代神學中的一個大問題,然而有人說這是聖經中所使用的主要救贖形象。相比之下,那些持治理救贖論立場的人不僅反對救贖的法庭式論證,也否定救贖的替代意義。他們認爲基督的死不是替罪人受懲罰,乃是把懲罰替換為愛。
到底什麽是“挽回祭”?人們用這個祭來代表上帝憎惡人的罪過,特派基督來作我們的替罪羊,以便上帝施恩饒恕我們的代名詞。有關的經文包括羅三20-26,四25,五16-18。總而言之,挽回祭的形象清楚表明了我們有罪,以及必須受審的嚴重後果。(然而,摩西在頒布獻祭禮儀時,從來沒有提過滿足上帝的憤怒這種目的。)
代罰論影響一些其它教義的解釋:主張代罰理論的神學家將此當作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救贖工作的重點。比如,我們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贖价(ramson),就是因爲他替我們受懲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榜樣,基督徒應該受到我們主的激勵,作出自我犧牲,就是因爲主在十字架上與我們認同,替我們罪人受了刑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勝利,基督的死而復活真實地戰勝了罪惡、陰間、死亡,就是因爲我們與神的兒子聯合,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與祂聯合,當然是罪已經對付過了,只有基督為我們擔罪替罰,這件事才有可能;我們說十字架是神與世人合好的途徑,不將他們的過犯算到他們頭上,就是因爲基督透過受死將我們的罪除掉了,以致上帝可以悅納我們。
批評的意見: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是那些最擁護倡導PST(替代刑罰說)的神學家,像J. I. Packer和James Denney,他們也有些重要的批評意見和警告。
有人說代罰理論並不是初代教會所相信的救贖論。Gustav Aullen在他的Christus Victor那本書裏說,PST並非從理解聖經字句得來。他說早期教父的救贖論主要模式是基督勝過罪惡、死亡、魔鬼,現在稱爲基督得勝的救贖論。絕大多數的福音派神學家,比如John Stott,雖然把代罰理論放在首位,都承認聖經也用其它各種方式解釋救贖,代罰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他一些福音派的神學家乾脆承認基督得勝的救贖論更重要,因爲救贖不止於對付人的罪而已,更是上帝贏囘了整個宇宙。Gregory Boyd牧師在God at War一書中寫道:我不是說代罰這個理論有什麽錯誤…我要講的是,上帝的救贖遠遠不止這個。如果救贖遠遠不止於對付罪惡,那我們使用“代罰”(penal substitution)來作概括性的字眼就不夠恰當,甚至誤導人,至少代罰二字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説明我們實際上所信的救贖。
反對的人認爲代罰是司法上很不公正的做法。就懲罰罪過來説,允許讓無辜的人來代替罪人受刑,沒有一個公正的司法系統能夠接受。批判PST最傑出的人物Peter Abelard將此看為安瑟倫代罰原則的先天固有問題。意大利十七世紀的神學家Faustus Socinus指責PST的觀念為不合理性、不連貫、不道德、以及不可能。他說寬恕人不能和得到滿意划等號,把對罪惡的刑罰轉移到另一無辜者身上也稱不上是公正。
替代刑罰的救贖論絕非唯一的救贖論。我曾介紹過幾種主要的救贖理論。從網上搜索的結果有點衆説紛紜的感覺,有人說這個理論是初代最流行,有的說那個理論纔是。總之,耶穌為我們死是獻上自己爲贖罪祭物,是為潔淨和悅納,而不是受刑替死。本文譯自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的百科網站。
定義:替代刑罰的救贖論是指基督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的教義。上帝把我們的罪過都算在基督的頭上,而他在十字架上替我們承受了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所受的懲罰。死亡本是罪孽的完整代價,而耶穌的死滿足了公義上帝的忿怒,上帝就能夠饒恕罪人,同時又能夠不妥協祂自己的聖潔標準。
代罰理論(Penal-Substitution Theory)的來歷: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們將十二世紀安瑟倫的滿足說加以擴展來的。安瑟倫試圖解釋基督救贖工作如何使父神的榮耀得到滿足,以及必要性等等,而改革家們覺得只提父神的榮耀,不提祂的聖潔和公義審判是不夠的,於是把“滿足說” 進一步發揮成商務交換式的替代:我們的罪過算在基督頭上,而基督的義行歸算在我們頭上。這種觀點不單說基督是為人死,而且是承擔了人的罪過替他們受懲罰而死,人因而從律法的要求中得到釋放:律法的公義和上帝的聖潔被這個替換滿足了。
有關的經文支持: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三6);他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三12);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羅三25);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基督既為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來十1-4)。(你可以點擊鏈接閲讀我寫的研經默想心得。)
用法庭詞彙來描述救贖,這對許多人來説是現代神學中的一個大問題,然而有人說這是聖經中所使用的主要救贖形象。相比之下,那些持治理救贖論立場的人不僅反對救贖的法庭式論證,也否定救贖的替代意義。他們認爲基督的死不是替罪人受懲罰,乃是把懲罰替換為愛。
到底什麽是“挽回祭”?人們用這個祭來代表上帝憎惡人的罪過,特派基督來作我們的替罪羊,以便上帝施恩饒恕我們的代名詞。有關的經文包括羅三20-26,四25,五16-18。總而言之,挽回祭的形象清楚表明了我們有罪,以及必須受審的嚴重後果。(然而,摩西在頒布獻祭禮儀時,從來沒有提過滿足上帝的憤怒這種目的。)
代罰論影響一些其它教義的解釋:主張代罰理論的神學家將此當作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救贖工作的重點。比如,我們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贖价(ramson),就是因爲他替我們受懲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榜樣,基督徒應該受到我們主的激勵,作出自我犧牲,就是因爲主在十字架上與我們認同,替我們罪人受了刑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勝利,基督的死而復活真實地戰勝了罪惡、陰間、死亡,就是因爲我們與神的兒子聯合,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與祂聯合,當然是罪已經對付過了,只有基督為我們擔罪替罰,這件事才有可能;我們說十字架是神與世人合好的途徑,不將他們的過犯算到他們頭上,就是因爲基督透過受死將我們的罪除掉了,以致上帝可以悅納我們。
批評的意見: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是那些最擁護倡導PST(替代刑罰說)的神學家,像J. I. Packer和James Denney,他們也有些重要的批評意見和警告。
- Packer反對任何企圖用人所知道的司法懲罰模式來形容描述PST。他建議不要做機械式的解釋,只要當作一個宣講的神學就好。
- Denney反對將PST僅僅當作法庭司法,因爲那樣的描述太冷酷了。他寫道:教導一個法律司法的救贖論教義是最要命的,沒有什麽別的東西我希望我能夠更加完全徹底地去加以非難。
有人說代罰理論並不是初代教會所相信的救贖論。Gustav Aullen在他的Christus Victor那本書裏說,PST並非從理解聖經字句得來。他說早期教父的救贖論主要模式是基督勝過罪惡、死亡、魔鬼,現在稱爲基督得勝的救贖論。絕大多數的福音派神學家,比如John Stott,雖然把代罰理論放在首位,都承認聖經也用其它各種方式解釋救贖,代罰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他一些福音派的神學家乾脆承認基督得勝的救贖論更重要,因爲救贖不止於對付人的罪而已,更是上帝贏囘了整個宇宙。Gregory Boyd牧師在God at War一書中寫道:我不是說代罰這個理論有什麽錯誤…我要講的是,上帝的救贖遠遠不止這個。如果救贖遠遠不止於對付罪惡,那我們使用“代罰”(penal substitution)來作概括性的字眼就不夠恰當,甚至誤導人,至少代罰二字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説明我們實際上所信的救贖。
反對的人認爲代罰是司法上很不公正的做法。就懲罰罪過來説,允許讓無辜的人來代替罪人受刑,沒有一個公正的司法系統能夠接受。批判PST最傑出的人物Peter Abelard將此看為安瑟倫代罰原則的先天固有問題。意大利十七世紀的神學家Faustus Socinus指責PST的觀念為不合理性、不連貫、不道德、以及不可能。他說寬恕人不能和得到滿意划等號,把對罪惡的刑罰轉移到另一無辜者身上也稱不上是公正。
Saturday, December 15, 2012
癌症康復之路:克服恐懼
以下摘自一位癌症患者的《重生手記》,有個朋友昨天寄給我。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尋找康復之路。我在一次手術中切除了左肺的惡性腫瘤,但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腦瘤的治療方案。我拒絶了一些“抗癌特效藥”,也拒絶了化療和放療。術後出院時,我甚至連一片藥也沒帶回家。當我意識到腫瘤治療領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後,我開始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而不是急於用藥物圍剿自己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這些方法也許在醫生看來什麼都不是,至少算不上醫學意義上的治療,卻寄託着我生的希望。
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像醫生預見的那樣迅速走向死亡。事實上,我能感覺到死神離我越來越遠。如今已經五年過去了,我仍然活着,而且越來越像個健康人。我甚至有餘力去關注癌症治療領域裡的是非成敗,結果竟發現了一些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癌症的瞭解,卻能印證我個人的體驗。
儘管大多數人都相信只有早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治癒,我卻始終期待有一種途徑能給所有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治療前景感到很絶望,因為我瞭解到一些令人沮喪的情況。過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着。“癌症就是絶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已是民眾中普遍的看法。專家們不斷地警告我們,“癌症成為人類第一位的致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於癌症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癌症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將大幅度增加。
這局面對於我的信心是個相當大的打擊。但也就在我最絶望的日子裡,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癌症不是絶症,而只是一種慢性病。他們說,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來看待癌症的。
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於是試圖考證它是否有根據。結果發現,美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裡第一次被遏制,轉而呈現下降趨勢。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醫學上所謂“治癒率”,提高到81%。如今美國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已經達到11年,並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換一種方式來設想,癌症患者的感覺,可能真的類似於得了心臟病或者是糖尿病。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才能公開宣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一些研究機構還進一步證明,癌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夠不治而愈。即便我們對“不治而愈”的觀點持有最謹慎的態度,僅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也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麼根本就不會患上癌症,要麼可以治癒,要麼可以長時間地與癌共處。
我第一次知道這些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意外,因為這與我自己對癌症的認識是如此不同,與我們國家的癌症治療現狀也是大相逕庭。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出現的一線曙光,然而它距離我們那麼遙遠,就像在一條又長又黑的隧道盡頭的一盞燈燭。
在我們的國家,癌症患者面臨的情況相當糟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內死去,能夠活過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據不同的報告,我國腫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這不僅大大低於美國,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明白癌症治療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自己的求生機會不敢有更多奢望,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像,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國家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呢?如果能,那麼,在那些死去的癌症患者中間,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人不至於死去。進而設想,如果我們的“五年存活率”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那麼每五個死去的人中間,就會有三人活下來。
用已經公佈的“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國平均水平”做參照,我可以大致推算出,在我們國家每年死去的大約200萬癌症患者中,有30萬~100萬人本來不至於死去,至少能活得更長些。可惜他們最終沒能做到!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也給我帶來困惑。我仔細揣摩這種情形,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癌症患者會更少地存活、更多更快地死去?是我們這些癌症患者諱疾忌醫嗎?或者是特別捨不得花錢?是我們國家癌症治療技術特別落後嗎?是我們缺少好醫生嗎?是我們沒有特效藥嗎?是我們獨有的中西醫結合徹底失敗,因而讓患者更短命嗎?是種族遺傳基因讓我們中國人特別禁不起癌細胞的折騰嗎?...
接下來的幾年裡,我開始蒐集有關癌症治療的資料,並且把這些信息與癌症患者的高死亡率聯繫起來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資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這一組數字來概括當今中國的情形,包括一些長期致力於癌症治療的醫學專家。這表明它不是圈裡人的信口開河,更不是外行們的以訛傳訛。
我最初看到這消息時,認為它只是一個大致估計,並非嚴謹的臨床檢驗統計。儘管如此,我還是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所謂“治死”之說,於是我看到了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些醫學專家相當精確地指出,“用藥不當”大範圍地存在着。其中一位認定,“目前癌症病人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另外一位則指出,“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着,同時還接受着中國式的癌症治療。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瞭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實並非絶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瞭解自己的機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我們會犯錯誤,除了因為我們恐懼,還因為我們過分相信醫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權威最有經驗的醫生也會犯錯誤。事實上,醫生不僅會犯專業性的錯誤,還經常會犯常識性的錯誤。然而他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來不會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患者,只一味地對患者講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看中國專家說的“三個三分之一”,還有世界衛生組織說的“三個三分之一”。它們符合我個人的體驗,也解釋了我對周圍那些癌症患者的觀察結果。
讓我和家人吃驚的是,原來癌症患者求生的玄機如此簡單: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注:文中統計數字未經查核,不知道是哪些國家和區域的調查,僅供參考。)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尋找康復之路。我在一次手術中切除了左肺的惡性腫瘤,但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腦瘤的治療方案。我拒絶了一些“抗癌特效藥”,也拒絶了化療和放療。術後出院時,我甚至連一片藥也沒帶回家。當我意識到腫瘤治療領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後,我開始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而不是急於用藥物圍剿自己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這些方法也許在醫生看來什麼都不是,至少算不上醫學意義上的治療,卻寄託着我生的希望。
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像醫生預見的那樣迅速走向死亡。事實上,我能感覺到死神離我越來越遠。如今已經五年過去了,我仍然活着,而且越來越像個健康人。我甚至有餘力去關注癌症治療領域裡的是非成敗,結果竟發現了一些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癌症的瞭解,卻能印證我個人的體驗。
儘管大多數人都相信只有早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治癒,我卻始終期待有一種途徑能給所有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治療前景感到很絶望,因為我瞭解到一些令人沮喪的情況。過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着。“癌症就是絶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已是民眾中普遍的看法。專家們不斷地警告我們,“癌症成為人類第一位的致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於癌症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癌症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將大幅度增加。
這局面對於我的信心是個相當大的打擊。但也就在我最絶望的日子裡,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癌症不是絶症,而只是一種慢性病。他們說,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來看待癌症的。
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於是試圖考證它是否有根據。結果發現,美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裡第一次被遏制,轉而呈現下降趨勢。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醫學上所謂“治癒率”,提高到81%。如今美國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已經達到11年,並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換一種方式來設想,癌症患者的感覺,可能真的類似於得了心臟病或者是糖尿病。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才能公開宣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一些研究機構還進一步證明,癌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夠不治而愈。即便我們對“不治而愈”的觀點持有最謹慎的態度,僅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也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麼根本就不會患上癌症,要麼可以治癒,要麼可以長時間地與癌共處。
我第一次知道這些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意外,因為這與我自己對癌症的認識是如此不同,與我們國家的癌症治療現狀也是大相逕庭。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出現的一線曙光,然而它距離我們那麼遙遠,就像在一條又長又黑的隧道盡頭的一盞燈燭。
在我們的國家,癌症患者面臨的情況相當糟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內死去,能夠活過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據不同的報告,我國腫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這不僅大大低於美國,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明白癌症治療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自己的求生機會不敢有更多奢望,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像,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國家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呢?如果能,那麼,在那些死去的癌症患者中間,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人不至於死去。進而設想,如果我們的“五年存活率”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那麼每五個死去的人中間,就會有三人活下來。
用已經公佈的“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國平均水平”做參照,我可以大致推算出,在我們國家每年死去的大約200萬癌症患者中,有30萬~100萬人本來不至於死去,至少能活得更長些。可惜他們最終沒能做到!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也給我帶來困惑。我仔細揣摩這種情形,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癌症患者會更少地存活、更多更快地死去?是我們這些癌症患者諱疾忌醫嗎?或者是特別捨不得花錢?是我們國家癌症治療技術特別落後嗎?是我們缺少好醫生嗎?是我們沒有特效藥嗎?是我們獨有的中西醫結合徹底失敗,因而讓患者更短命嗎?是種族遺傳基因讓我們中國人特別禁不起癌細胞的折騰嗎?...
接下來的幾年裡,我開始蒐集有關癌症治療的資料,並且把這些信息與癌症患者的高死亡率聯繫起來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資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這一組數字來概括當今中國的情形,包括一些長期致力於癌症治療的醫學專家。這表明它不是圈裡人的信口開河,更不是外行們的以訛傳訛。
我最初看到這消息時,認為它只是一個大致估計,並非嚴謹的臨床檢驗統計。儘管如此,我還是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所謂“治死”之說,於是我看到了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些醫學專家相當精確地指出,“用藥不當”大範圍地存在着。其中一位認定,“目前癌症病人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另外一位則指出,“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着,同時還接受着中國式的癌症治療。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瞭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實並非絶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瞭解自己的機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我們會犯錯誤,除了因為我們恐懼,還因為我們過分相信醫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權威最有經驗的醫生也會犯錯誤。事實上,醫生不僅會犯專業性的錯誤,還經常會犯常識性的錯誤。然而他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來不會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患者,只一味地對患者講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看中國專家說的“三個三分之一”,還有世界衛生組織說的“三個三分之一”。它們符合我個人的體驗,也解釋了我對周圍那些癌症患者的觀察結果。
讓我和家人吃驚的是,原來癌症患者求生的玄機如此簡單: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注:文中統計數字未經查核,不知道是哪些國家和區域的調查,僅供參考。)
Thursday, December 13, 2012
聖誕節:亨德爾的彌賽亞神曲
這星期天教會(Foothill長老會)的禮拜形式與平時不同,臺上坐了拉琴的、打鼓的、演唱的職業音樂家,還有大多由本教會詩班組成的好幾十人的合唱團。他們演唱了亨德爾的彌撒亞大合唱的第一部份,以及第二部份中那首有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真是棒極了,這樣的敬拜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氣氛,把人帶到那位愛我們、拯救我們的上帝面前。交響樂團離開以後我們仍有讀經、禱告、和唱詩,仍有彼此的問安,時間比平時拖長了20分鐘,可是大家都好喜樂。有位姐妹平時也有在主日獻唱,不過大多是與小組中其他人配合,這次她參與了其中的幾首獨唱,原來是很美的女高音!
亨德爾是18世紀的音樂家。彌賽亞曲的歌詞全部都是節選自聖經,是亨德爾的好朋友Charles Jennens編寫的。全曲分爲三部份。第一部份唱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第二部份唱的是基督救贖的信息,第三部份唱耶穌的復活得勝。我從網上找到歌詞内容,覺得應該介紹一下。這麽優秀的音樂敬拜作品,華人教會知道得太少啦。也許因爲唱詞是英文,而且引用的都是King James Version的聖經,很難翻譯出那種震撼的氣勢。
第一部份用的是主要是以賽亞書四十章。比如序曲之後的頭一首歌曲,是用1-3節寫成的:
Comfort ye my people: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括號中那句經文從歌詞中省略掉了,也許是因爲意思有點模糊,那句話的原文直譯其實是說,耶路撒冷已經從主手中加倍地領受過了。中文會說是苦盡甘來啦。
接下去唱第4-5節,每節經文都是一首歌,而第5節是大合唱: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凡有血氣的”英文是all flesh,即所有的“肉體”。中文翻譯很恰當是嗎?聖經中的肉體常常用來代表人的整個性命,沒有什麽不好。除了一同看見耶和華的榮耀,以賽亞還說所有的肉體都要去到神面前敬拜祂呢(六六23),所以我們不必一提起自己的血氣肉體就慚愧萬分,把它和“罪”划等號。這部份合唱的經文還有第9節: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以及11節: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我特別看看彌賽亞大合唱中有沒有歌唱代罰理論的題材。第五首到第七首歌唱的是瑪拉基書三章1-3節,第七首還是一個大合唱And he shall purify: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必潔淨利未人,…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乍看“誰能立得住”but who may abide,還以爲歌頌的是上帝必懲罰,在審判面前沒有一個人能站立得住,但實際整體上是讚美上帝必潔淨要事奉祂的人,他們就供獻合宜的祭物給耶和華。(“凴公義”是怎麽囘事好像已經被神學家們搞糊塗了,不是凴誰的好行爲獻祭!我認爲現中本翻譯得比較好。)上帝要潔淨你,你無法硬著頸項不受!
提到人的罪惡黑暗現況,有以賽亞書六十章1-3節: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
第二部份得救贖信息以約翰福音的“看哪,神的羔羊”起首,接著幾曲從以賽亞書五三章的僕人之歌取來,其間還加插了詩篇廿二篇中的兩句話: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賽五三3-8節)。
凡看見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詩廿二7-8)!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詩六九20)。
當然,彌賽亞曲的歌詞把詩篇中所有第一人稱的“我”都改成了“他”,因爲我們不是在讀詩篇,而是在歌唱彌賽亞,這些話應驗在他的身上。“人打他的背、他任他們打。人拔他腮頰的鬍鬚、他由他們拔。人辱他吐他、他並不掩面”(賽五十6)。我曾寫過,耶穌是天父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羔羊,理解為除去我們罪孽的贖罪祭就好,不必把父神抹黑,好像耶穌是從父神手中把我們搶救出來一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把神的愛向世人顯明,以致人可以來敬拜父。以賽亞的僕人之歌突出了這一點,不是歌唱上帝的“義怒”被彌賽亞滿足,乃是強調彌賽亞王謙謙和和,為我們受人藐視、欺壓,甚至受到人的不公正審判,因爲上帝要借著他的受苦難,達到潔淨/除罪的目的,將走迷的羊帶囘家。
接著唱下去是雄偉的彌賽亞的降臨: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詩廿四7-10)。還唱出了基督遇到的抵擋:(男低音)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合唱)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男高音)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那個有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是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歌,歌詞是從啓示錄摘取出來的。十九章6節約翰寫道,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這些亨德爾都充分地用他宏偉的樂章表達出來了:“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你注意到了嗎?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是現在我們就住在其中的,不是將來死後去的。當然,啓示錄的那些異象很難講時間,但至少18世紀彌賽亞曲的創作反映出當時的神學信念,即神的國度已經降臨在地上。
全曲歌詞的中英對照請看中文的維基百科。
亨德爾是18世紀的音樂家。彌賽亞曲的歌詞全部都是節選自聖經,是亨德爾的好朋友Charles Jennens編寫的。全曲分爲三部份。第一部份唱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第二部份唱的是基督救贖的信息,第三部份唱耶穌的復活得勝。我從網上找到歌詞内容,覺得應該介紹一下。這麽優秀的音樂敬拜作品,華人教會知道得太少啦。也許因爲唱詞是英文,而且引用的都是King James Version的聖經,很難翻譯出那種震撼的氣勢。
第一部份用的是主要是以賽亞書四十章。比如序曲之後的頭一首歌曲,是用1-3節寫成的:
Comfort ye my people: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括號中那句經文從歌詞中省略掉了,也許是因爲意思有點模糊,那句話的原文直譯其實是說,耶路撒冷已經從主手中加倍地領受過了。中文會說是苦盡甘來啦。
接下去唱第4-5節,每節經文都是一首歌,而第5節是大合唱: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凡有血氣的”英文是all flesh,即所有的“肉體”。中文翻譯很恰當是嗎?聖經中的肉體常常用來代表人的整個性命,沒有什麽不好。除了一同看見耶和華的榮耀,以賽亞還說所有的肉體都要去到神面前敬拜祂呢(六六23),所以我們不必一提起自己的血氣肉體就慚愧萬分,把它和“罪”划等號。這部份合唱的經文還有第9節: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以及11節: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我特別看看彌賽亞大合唱中有沒有歌唱代罰理論的題材。第五首到第七首歌唱的是瑪拉基書三章1-3節,第七首還是一個大合唱And he shall purify: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必潔淨利未人,…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乍看“誰能立得住”but who may abide,還以爲歌頌的是上帝必懲罰,在審判面前沒有一個人能站立得住,但實際整體上是讚美上帝必潔淨要事奉祂的人,他們就供獻合宜的祭物給耶和華。(“凴公義”是怎麽囘事好像已經被神學家們搞糊塗了,不是凴誰的好行爲獻祭!我認爲現中本翻譯得比較好。)上帝要潔淨你,你無法硬著頸項不受!
提到人的罪惡黑暗現況,有以賽亞書六十章1-3節: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
第二部份得救贖信息以約翰福音的“看哪,神的羔羊”起首,接著幾曲從以賽亞書五三章的僕人之歌取來,其間還加插了詩篇廿二篇中的兩句話: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賽五三3-8節)。
凡看見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詩廿二7-8)!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詩六九20)。
當然,彌賽亞曲的歌詞把詩篇中所有第一人稱的“我”都改成了“他”,因爲我們不是在讀詩篇,而是在歌唱彌賽亞,這些話應驗在他的身上。“人打他的背、他任他們打。人拔他腮頰的鬍鬚、他由他們拔。人辱他吐他、他並不掩面”(賽五十6)。我曾寫過,耶穌是天父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羔羊,理解為除去我們罪孽的贖罪祭就好,不必把父神抹黑,好像耶穌是從父神手中把我們搶救出來一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把神的愛向世人顯明,以致人可以來敬拜父。以賽亞的僕人之歌突出了這一點,不是歌唱上帝的“義怒”被彌賽亞滿足,乃是強調彌賽亞王謙謙和和,為我們受人藐視、欺壓,甚至受到人的不公正審判,因爲上帝要借著他的受苦難,達到潔淨/除罪的目的,將走迷的羊帶囘家。
接著唱下去是雄偉的彌賽亞的降臨: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詩廿四7-10)。還唱出了基督遇到的抵擋:(男低音)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合唱)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男高音)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那個有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是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歌,歌詞是從啓示錄摘取出來的。十九章6節約翰寫道,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這些亨德爾都充分地用他宏偉的樂章表達出來了:“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你注意到了嗎?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是現在我們就住在其中的,不是將來死後去的。當然,啓示錄的那些異象很難講時間,但至少18世紀彌賽亞曲的創作反映出當時的神學信念,即神的國度已經降臨在地上。
全曲歌詞的中英對照請看中文的維基百科。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Cathy寫的詩:亞裔小老太婆
亞裔的小老太婆,我見你天天從我門前的人行道上走過,
你有一點駝背,一頭黑髮已經發白。
作爲一個亞裔小老太婆,你走得還挺快。
我將來會不會像你?我能活到你那麽大的歲數麽?
亞裔的小老太婆,你認爲如何?
你回顧人生的時候後悔嗎?
你為兒女擔心嗎?你的丈夫還在嗎?
如果在的話,他爲何不與你同走?
亞裔小老太婆,你孤單嗎?有人愛你嗎?
一轉眼當我像你一樣時,我的日子會如何?
我會天天沿著人行道走路嗎?那時的世界會是怎樣?
謝謝你亞裔的小老太婆,教我人生的洞見。
當我活到你那歲數的時候,
生活的種種擔心掛慮都不再那麽要緊。
我希望我到你那時候,回顧往事能夠看到:
我的一生對他人有所裨益;我希望充滿我人生的,
是比較多的愛,比較少的恨;比較多的喜樂,比較少的苦毒;
比較多的自由,比較少地受消極情緒捆綁。
親愛的亞裔的小老太婆,
也許有一天我能認識你,
繼續走吧,願神賜福給你!
(Cathy是一個朋友,她很了不起。她用網綕記下艱難的人生功課,我從她學到很多。這首詩使人深思、生出洞見。)
你有一點駝背,一頭黑髮已經發白。
作爲一個亞裔小老太婆,你走得還挺快。
我將來會不會像你?我能活到你那麽大的歲數麽?
亞裔的小老太婆,你認爲如何?
你回顧人生的時候後悔嗎?
你為兒女擔心嗎?你的丈夫還在嗎?
如果在的話,他爲何不與你同走?
亞裔小老太婆,你孤單嗎?有人愛你嗎?
一轉眼當我像你一樣時,我的日子會如何?
我會天天沿著人行道走路嗎?那時的世界會是怎樣?
謝謝你亞裔的小老太婆,教我人生的洞見。
當我活到你那歲數的時候,
生活的種種擔心掛慮都不再那麽要緊。
我希望我到你那時候,回顧往事能夠看到:
我的一生對他人有所裨益;我希望充滿我人生的,
是比較多的愛,比較少的恨;比較多的喜樂,比較少的苦毒;
比較多的自由,比較少地受消極情緒捆綁。
親愛的亞裔的小老太婆,
也許有一天我能認識你,
繼續走吧,願神賜福給你!
(Cathy是一個朋友,她很了不起。她用網綕記下艱難的人生功課,我從她學到很多。這首詩使人深思、生出洞見。)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轉發:國内教育與美國教育的比較
當我牽着10歲的兒子登上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飛往美國洛杉磯的班機時,心中就充滿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這麼小的年齡就把他帶到美國去,是不是一個失策?一位朋友的勸告還響在耳邊:最少應該讓孩子在中國接受完基礎教育再到美國,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統的。多少專家也認為,美國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礎教育絶對不如中國紮實。
直到我把兒子送進了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內心的憂慮終於得到證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在學校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下午不到3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開眼的是兒子根本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女教師弗絲女士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6年級以前,他的數學是不用再學了!面對她那雙充滿笑意的藍眼睛,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是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着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學,我的心就覺得沉甸甸的。在中國,他從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書包裡沒了負擔,孩子精神上就更鬆快了,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着送給了我一個字正腔圓的答案: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總不能再把他送回國去呀?也只有聽天由命了。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那些借來的書一邊打着計算機,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作業?我忍不住湊過去看,兒子打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標題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是一個小學生的作業?這樣天大的題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嚴聲厲色地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微博)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時語噎: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運作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幹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偌大一個中國,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歷史和現狀,一個10歲的孩子能說得清麼?我只覺得一個10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這些大而無當的東西,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讚揚,也沒評判,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懵,一是我看到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使用的寫作論文的方式,那時,我30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個作業又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邊際可循,那這次真可謂是不着邊際了。
兒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餃子是文化嗎? 餃子?文化?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答。為了不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閲權威的工具書。真是沒少下功夫,我們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計算機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樣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我這個虎頭虎腦、從來就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只是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10頁,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他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佈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沒有評價,既未說對,也沒說不對。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驕傲,但是她為我們震驚。
是不是?兒子反問我。我無言以對。心中始終疑疑惑惑:弗絲老師希望他們進入什麼境界?
兒子6年級快結束的時候,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這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開始對美國的小學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師正是在是通過這些設問,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引導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
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緻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有些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象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審視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
(這人歸納得不錯。全文請閲讀廣東教育學院許錫良教授文章。)
直到我把兒子送進了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內心的憂慮終於得到證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在學校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下午不到3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開眼的是兒子根本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女教師弗絲女士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6年級以前,他的數學是不用再學了!面對她那雙充滿笑意的藍眼睛,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是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着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學,我的心就覺得沉甸甸的。在中國,他從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書包裡沒了負擔,孩子精神上就更鬆快了,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着送給了我一個字正腔圓的答案: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總不能再把他送回國去呀?也只有聽天由命了。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那些借來的書一邊打着計算機,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作業?我忍不住湊過去看,兒子打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標題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是一個小學生的作業?這樣天大的題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嚴聲厲色地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微博)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時語噎: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運作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幹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偌大一個中國,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歷史和現狀,一個10歲的孩子能說得清麼?我只覺得一個10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這些大而無當的東西,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讚揚,也沒評判,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懵,一是我看到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使用的寫作論文的方式,那時,我30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個作業又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邊際可循,那這次真可謂是不着邊際了。
兒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餃子是文化嗎? 餃子?文化?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答。為了不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閲權威的工具書。真是沒少下功夫,我們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計算機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樣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我這個虎頭虎腦、從來就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只是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10頁,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他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佈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沒有評價,既未說對,也沒說不對。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驕傲,但是她為我們震驚。
是不是?兒子反問我。我無言以對。心中始終疑疑惑惑:弗絲老師希望他們進入什麼境界?
兒子6年級快結束的時候,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這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開始對美國的小學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師正是在是通過這些設問,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引導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
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緻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有些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象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審視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
(這人歸納得不錯。全文請閲讀廣東教育學院許錫良教授文章。)
Sunday, December 9, 2012
享受神的公平、公義治理
半年前我曾默想以賽亞書廿六章,論到我們基督徒見到審判二字要觀察前後文,不必對上帝的公義懼怕,反而應該加入為之歡喜快樂的行列,因爲我們如果仔細看前後文,就知道審判的意思在聖經中常常代表上帝的公平判斷,替受屈的無助的人申冤。現在我讀到一篇研究死海古卷的文章,討論以賽亞書廿六9節的翻譯,挺有意思。這節經文的和合本翻譯來自馬索拉文本(MT):…因為你在世上行審判的時候,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
審判一般使人聯想到的是刑罰罪惡,所以這句話乍看給人一個殺雞嚇猴的印象,有些難以置信。但是S. Talmon教授研究死海古卷(DS),對照馬索拉文本(MT)和其它古譯本作文本比較,其中有不少以賽亞書抄本。從整體來説,這兩個文本的最大區別是,DS沒有加注音系統,而MT的字母上下附近加插了不同形狀的點點畫畫,告訴我們如何發音。在這句經文中,兩個文本的字母都一樣,要不是MT中“居住”那個字的拼寫有毛病,本來可能不會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可是與其它古譯本對照,就發現MT的理解和注音未必正確。
那個翻譯為“當…的時候” 的關係代名詞(標明發音為ka-asheir),MT顯然當作分詞,結果就翻譯成了我們看到的句子,for when thy judgements are in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 righteousness。奇怪的是,古代各譯本對本句的同樣這些字母的意思顯然都摸不着頭腦--也許疑惑上帝施行審判怎會讓人學義呢?爲了文句通順,亞蘭文的譯本平白加了一個動詞,而希臘文則把分詞翻譯成名詞,即把“當…的時候”讀成漏掉一個不發音字母א的另外一個字。
Talmon教授說,既然DS沒有注音符號,我們可以假定它有其它的注音方式,比如把發音標註成k’eisheir,意思是快樂或蒙福。以色列從利亞生的兒子亞設,意思就是“我有福”。結果,廿六9這句話就可以翻譯成:for as happiness are your statutes to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ed justice,意思是世人若稱頌你的法度(以你的公平典章為樂),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這樣的話完全配合賽廿六6-10其它語句的内容。
神的法度為遵守的人帶來快樂,這個題材在以賽亞書中反復出現。賽卅18:因為耶和華是公平(公義)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五六2: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為有福。詩篇中也有不少,例如詩一O六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翻譯成審判的那個名詞mispat有第二個意思,即公平、公正、或公義。我懷疑有時候它錯誤地被翻譯成刑罰人的那個“審判”,叫人對經文的意思摸不着頭腦,更不要提好多人把神的公義理解為祂懲罰罪惡。比如以賽亞書廿六章8節:耶和華啊,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裡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與其說神的子民等候盼望神的“審判”,不如說他們盼望神來公平治理。
如果神的審判/公平、公義與人的快樂有福密切相關,那麽反過來,“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蔯、將公義丟棄於地的”(阿摩司書五章7節),必定哀愁痛苦不對嗎?這更説明如此理解是正確合理的,比MT文本的標註還好。儘管一般來説SD古卷抄本模糊不清的地方比MT多了很多,它卻允許我們跳出MT注音的框框,有時為句子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審判一般使人聯想到的是刑罰罪惡,所以這句話乍看給人一個殺雞嚇猴的印象,有些難以置信。但是S. Talmon教授研究死海古卷(DS),對照馬索拉文本(MT)和其它古譯本作文本比較,其中有不少以賽亞書抄本。從整體來説,這兩個文本的最大區別是,DS沒有加注音系統,而MT的字母上下附近加插了不同形狀的點點畫畫,告訴我們如何發音。在這句經文中,兩個文本的字母都一樣,要不是MT中“居住”那個字的拼寫有毛病,本來可能不會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可是與其它古譯本對照,就發現MT的理解和注音未必正確。
那個翻譯為“當…的時候” 的關係代名詞(標明發音為ka-asheir),MT顯然當作分詞,結果就翻譯成了我們看到的句子,for when thy judgements are in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 righteousness。奇怪的是,古代各譯本對本句的同樣這些字母的意思顯然都摸不着頭腦--也許疑惑上帝施行審判怎會讓人學義呢?爲了文句通順,亞蘭文的譯本平白加了一個動詞,而希臘文則把分詞翻譯成名詞,即把“當…的時候”讀成漏掉一個不發音字母א的另外一個字。
Talmon教授說,既然DS沒有注音符號,我們可以假定它有其它的注音方式,比如把發音標註成k’eisheir,意思是快樂或蒙福。以色列從利亞生的兒子亞設,意思就是“我有福”。結果,廿六9這句話就可以翻譯成:for as happiness are your statutes to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ed justice,意思是世人若稱頌你的法度(以你的公平典章為樂),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這樣的話完全配合賽廿六6-10其它語句的内容。
神的法度為遵守的人帶來快樂,這個題材在以賽亞書中反復出現。賽卅18:因為耶和華是公平(公義)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五六2: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為有福。詩篇中也有不少,例如詩一O六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翻譯成審判的那個名詞mispat有第二個意思,即公平、公正、或公義。我懷疑有時候它錯誤地被翻譯成刑罰人的那個“審判”,叫人對經文的意思摸不着頭腦,更不要提好多人把神的公義理解為祂懲罰罪惡。比如以賽亞書廿六章8節:耶和華啊,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裡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與其說神的子民等候盼望神的“審判”,不如說他們盼望神來公平治理。
如果神的審判/公平、公義與人的快樂有福密切相關,那麽反過來,“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蔯、將公義丟棄於地的”(阿摩司書五章7節),必定哀愁痛苦不對嗎?這更説明如此理解是正確合理的,比MT文本的標註還好。儘管一般來説SD古卷抄本模糊不清的地方比MT多了很多,它卻允許我們跳出MT注音的框框,有時為句子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Thursday, December 6, 2012
歸信耶穌必須先悔罪嗎?
“悔改”那個字μετανοεω(發音metanoeo),不知爲何在約翰福音書中一次都沒有出現。字典對metanoeo的解釋是改變心思,change one’s mind。一個人怎樣叫做悔改呢?換句話說,當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他的期望是什麽呢?馬可用了“信福音”來描述悔改。他說耶穌是這樣傳神的福音:“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一14-15)!
究竟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否悔改了呢?馬太說: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十一20),意思好像是那些人不肯來聼道和信從耶穌,或者他們表示對耶穌所行的神跡和他所傳的信息不感興趣,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示。因爲在後面那句話裏,耶穌說他的神跡如果是行在推羅和西頓那些外邦人之城,那些人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啦。所以,悔改是個有所表示、人家能夠看見的姿態。另外,耶穌把尼尼微人聽見約拿信息的反應也稱爲悔改(十二41),我想那是最典型的悔改姿態了。還記得約拿故事嗎?尼尼微人全城不吃不喝、披麻蒙灰,連他們的牲畜牛羊都參與了刻苦禁食的姿態。看來,表示對罪惡懊悔,向上帝乞求施恩饒恕、免去刑罰,是相信上帝和悔改的重要含義。
那麽約翰為什麽沒有提悔改呢?我們知道約翰傳的福音重點是:上帝召人信祂兒子,信而接待基督的人就蒙上帝賜下神的生命(永生),成爲神家裏的兒女。我們都假定,信一定是包括了悔改的,不過約翰給我們看到,信心有很多層次,或者可以說是一個過程,而且上帝呼召在先,信心在後,其中未必包含了明顯的為罪懊悔、祈求饒恕的因素,至少不是立即的。
耶穌最初的兩個門徒是施洗約翰介紹的。他們聼見師傅約翰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就跟從了耶穌。當然約翰傳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一4),所以我們可以假定這兩位門徒的罪的問題已經對付過了。接下來,安得烈領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去見耶穌,告訴他耶穌就是彌賽亞,彼得很可能是半信半疑。耶穌見面立刻能夠說出他是誰的兒子,彼得未必認爲這是神跡,焉知他兄弟安得烈沒有告訴過耶穌這個資料呢?他們在迦拿的娶親筵席上觀察耶穌:耶穌做了一件美事,在酒用盡的時候幫助新郎把六缸的水變成了酒,於是門徒看見某種神的榮耀,就信他了。至此彼得還沒有悔改吧?耶穌有沒有在路上和門徒談論悔罪的事我們不曉得,但我猜想如果談了的話約翰大概會寫下來。我們只知道,主耶穌確實接納了彼得為自己的門徒,而且彼得後來的確有機會承認自己有罪。
耶穌在井旁遇到的那位無名的撒瑪利亞婦人呢?不錯耶穌得到機會提說她的罪過: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可是這位婦人的反應?不是求饒恕,而是轉移話題!談談作禮拜的地點什麽的,甚至談談要來的彌賽亞。她算是悔改了嗎?用那把尺量我看她是不合格的。她一點都沒有忘記耶穌所提的那些令人難堪的罪過,進城去向衆人作見證就用“這個人無所不知”來邀請參觀,可是她既沒有向主認罪,也沒有祈求赦免。
所以你認爲耶穌不接納這位婦人?哪的話,耶穌對整個事件表示相當滿意,對門徒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後面那件神跡也沒有悔改的因素:耶穌將大臣的兒子救活僅僅是因爲他求,約翰沒有講他兒子生病是什麽原因,(該不是犯罪受罰吧?)而且他和全家對彌賽亞的信心是在知道耶穌醫好兒子之後(約四53)。我不是說信主不必悔改,但是就傳福音的方法來説,聖經給我們看到例子,無須揪住認罪的表面形式不放,堅持從一條胡同裏面走過去。
新教認爲悔罪是最基本的,然而天主教和東正教卻把悔罪當作其次。他們為嬰兒施洗,強調進入上帝的聖約,有份於永生,那實在是真理的另外一個方面,不算錯謬。信而歸主是上帝的恩賜,信的結果早晚會來到悔罪那一步,但那恐怕不是必須的第一步,我們應該相信聖靈的工作,儘管歡喜接納那表示相信接受、願意來聼道的人爲弟兄姐妹。事實上,我相信罪得饒恕並非得救的最高目的,藉著耶穌歸屬上帝,作祂所喜愛的兒女才是最高的目的。
究竟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否悔改了呢?馬太說: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十一20),意思好像是那些人不肯來聼道和信從耶穌,或者他們表示對耶穌所行的神跡和他所傳的信息不感興趣,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示。因爲在後面那句話裏,耶穌說他的神跡如果是行在推羅和西頓那些外邦人之城,那些人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啦。所以,悔改是個有所表示、人家能夠看見的姿態。另外,耶穌把尼尼微人聽見約拿信息的反應也稱爲悔改(十二41),我想那是最典型的悔改姿態了。還記得約拿故事嗎?尼尼微人全城不吃不喝、披麻蒙灰,連他們的牲畜牛羊都參與了刻苦禁食的姿態。看來,表示對罪惡懊悔,向上帝乞求施恩饒恕、免去刑罰,是相信上帝和悔改的重要含義。
那麽約翰為什麽沒有提悔改呢?我們知道約翰傳的福音重點是:上帝召人信祂兒子,信而接待基督的人就蒙上帝賜下神的生命(永生),成爲神家裏的兒女。我們都假定,信一定是包括了悔改的,不過約翰給我們看到,信心有很多層次,或者可以說是一個過程,而且上帝呼召在先,信心在後,其中未必包含了明顯的為罪懊悔、祈求饒恕的因素,至少不是立即的。
耶穌最初的兩個門徒是施洗約翰介紹的。他們聼見師傅約翰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就跟從了耶穌。當然約翰傳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一4),所以我們可以假定這兩位門徒的罪的問題已經對付過了。接下來,安得烈領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去見耶穌,告訴他耶穌就是彌賽亞,彼得很可能是半信半疑。耶穌見面立刻能夠說出他是誰的兒子,彼得未必認爲這是神跡,焉知他兄弟安得烈沒有告訴過耶穌這個資料呢?他們在迦拿的娶親筵席上觀察耶穌:耶穌做了一件美事,在酒用盡的時候幫助新郎把六缸的水變成了酒,於是門徒看見某種神的榮耀,就信他了。至此彼得還沒有悔改吧?耶穌有沒有在路上和門徒談論悔罪的事我們不曉得,但我猜想如果談了的話約翰大概會寫下來。我們只知道,主耶穌確實接納了彼得為自己的門徒,而且彼得後來的確有機會承認自己有罪。
耶穌在井旁遇到的那位無名的撒瑪利亞婦人呢?不錯耶穌得到機會提說她的罪過: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可是這位婦人的反應?不是求饒恕,而是轉移話題!談談作禮拜的地點什麽的,甚至談談要來的彌賽亞。她算是悔改了嗎?用那把尺量我看她是不合格的。她一點都沒有忘記耶穌所提的那些令人難堪的罪過,進城去向衆人作見證就用“這個人無所不知”來邀請參觀,可是她既沒有向主認罪,也沒有祈求赦免。
所以你認爲耶穌不接納這位婦人?哪的話,耶穌對整個事件表示相當滿意,對門徒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後面那件神跡也沒有悔改的因素:耶穌將大臣的兒子救活僅僅是因爲他求,約翰沒有講他兒子生病是什麽原因,(該不是犯罪受罰吧?)而且他和全家對彌賽亞的信心是在知道耶穌醫好兒子之後(約四53)。我不是說信主不必悔改,但是就傳福音的方法來説,聖經給我們看到例子,無須揪住認罪的表面形式不放,堅持從一條胡同裏面走過去。
新教認爲悔罪是最基本的,然而天主教和東正教卻把悔罪當作其次。他們為嬰兒施洗,強調進入上帝的聖約,有份於永生,那實在是真理的另外一個方面,不算錯謬。信而歸主是上帝的恩賜,信的結果早晚會來到悔罪那一步,但那恐怕不是必須的第一步,我們應該相信聖靈的工作,儘管歡喜接納那表示相信接受、願意來聼道的人爲弟兄姐妹。事實上,我相信罪得饒恕並非得救的最高目的,藉著耶穌歸屬上帝,作祂所喜愛的兒女才是最高的目的。
Monday, December 3, 2012
爭吵中的溝通
人際之間的適當溝通永遠是個挑戰。我們常講克服罪的問題,禱告啦,等待啦,甚至忍耐擔待啦,似乎都比實質性的溝通容易。我先生是那種説話嗓門很大的人,尤其是對自家的人,在我聼來總是好像在責駡和爭吵,很不習慣。因爲我自己的父母在家講話的方式從來不是那樣,所以我結婚以後常常感覺很不良。
最近這七、八年來,我有機會了解到一些心理輔導和健康溝通的常識,再加上神觀稍有調整,有意地擯棄了那種以爲上帝對我們要求很高,我們必須謹守自己、要求別人,也必須為上帝持守真理,甚至不惜得罪周遭的錯誤概念。上帝重視我們與鄰舍和主内弟兄姐妹的關係,以及與祂的關係,遠遠過於查究我們的罪過。因爲在祂來説,罪的問題我們只要有一點信心,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而我們應該恐懼戰兢的是小心建立和培育彼此的關係,竭力用信心去效法父、子、聖靈那樣的同心合一協作的關係。
所以我和我那位尚未信主的先生關係逐步好轉,特別是最近這幾個月來,我們的話題經常轉到“爲什麽又在爭吵”這個問題上。從我這方面來看,問題很明顯,但是不容易有機會清楚具體地為他指出來,而我先生則總是感到莫名其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的溝通基本上是通暢的。以下是一個例子,趁我還記得趕快寫下來。下面的細節是有所省略的,每個...的部分至少含有兩個回合的往來,所以堪稱爭吵。或許你也可以鑑查診斷,看問題是出在哪裏,以及我們的問題是怎樣解決,達到雙方息怒的:
那些肉沒有收在冷凍箱,現在必須燉了,不然就要壞啦,我來燉紅燒吧?
好,這裡還有一些,我拿出來的,不然那一包太少了。
我們只有兩個人,爲什麽一次非要燉那麽一大鍋?不能很快地吃完。
…當然能很快吃完。你總是要和我爭吵,我和別人説話,別人從來不和我爭吵,人家都很尊重我。
可你的問題就是不會尊重別人。你看,我並沒有想要和你爭什麽,燉多大一鍋的肉是很小的事,你就是容不得不同的意見。
…(我先生說了一番話,一定是有力地駁斥了我,不過我上樓去了,真的沒有聽清楚,那鍋肉是他燉上的。過了一陣子,我在樓下包餃子。)
我們添置的這書桌,孩子一定高興得死了。
高興就高興唄,還什麽“死了”,你說話很難聼。
你連中國話都聼不懂,我們都是這麽說話的。
我家裏可不是這麽説話,很多中國人都不這麽説話。
…你是很不懂事的人,吹毛求疵。
(我一時想不出合適的話回答,於是耿耿於懷,繼續悶頭坐在那裏包我的餃子。忽然身後啪啦一聲,接著傳來惡狠狠的嘀咕聲。我可不想在這時回頭湊熱鬧,於是作出沒有聽見的樣子。)
xxx,一罐油都打翻了!
(啊,原來是這樣。本想不理睬,但又覺得不太好。)
我不會為這種事罵你的。
(我的腔調一定很冷漠。對了,我是在影射他平時對這類事的反應。我先生說了幾句話,我真的一點也不記得是什麽内容啦,反正是表示相當地不滿。)
我不罵人也不對?
我反正和你說不到一起去。
(反省:也許我過分地表示漠不關心了?人家一定挺心疼那油的(他正在煎鍋貼)。…過了好一會兒,我包完了所有的餃子,站起來到爐臺那裏,看見他還在擦。)
打掉了很多的油嗎?…人家和你説話都不理睬,這是很懂事的表現?
(終于找到了報復的機會,哈哈!我先生根本不理睬,他正在忙著把煎好的一鍋盛在缽裏,順便塞一只在口中。)
這鍋貼鹹淡怎麽樣?…嗯,還不錯…你現在煎鍋貼的手藝越來越好了。…還不理我?
(我擡頭仔細看看他的臉色,鐵青著的。)
還想著那罐打翻的油?算了吧,那真的沒有什麽關係。
(我碰了碰我先生的胳膊肘兒,然後扭頭走了。還行,後來就沒有事了。)
原則上,健康的溝通是誠實地描述自己的感覺(用愛心說誠實話),而不是對不良感受自動地作出不良的反應。這需要慢慢操練。假如你曾經常見別人這麽做,比如你的父母有比較健康的溝通,這個操練就應該不算太難。
最近這七、八年來,我有機會了解到一些心理輔導和健康溝通的常識,再加上神觀稍有調整,有意地擯棄了那種以爲上帝對我們要求很高,我們必須謹守自己、要求別人,也必須為上帝持守真理,甚至不惜得罪周遭的錯誤概念。上帝重視我們與鄰舍和主内弟兄姐妹的關係,以及與祂的關係,遠遠過於查究我們的罪過。因爲在祂來説,罪的問題我們只要有一點信心,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而我們應該恐懼戰兢的是小心建立和培育彼此的關係,竭力用信心去效法父、子、聖靈那樣的同心合一協作的關係。
所以我和我那位尚未信主的先生關係逐步好轉,特別是最近這幾個月來,我們的話題經常轉到“爲什麽又在爭吵”這個問題上。從我這方面來看,問題很明顯,但是不容易有機會清楚具體地為他指出來,而我先生則總是感到莫名其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的溝通基本上是通暢的。以下是一個例子,趁我還記得趕快寫下來。下面的細節是有所省略的,每個...的部分至少含有兩個回合的往來,所以堪稱爭吵。或許你也可以鑑查診斷,看問題是出在哪裏,以及我們的問題是怎樣解決,達到雙方息怒的:
那些肉沒有收在冷凍箱,現在必須燉了,不然就要壞啦,我來燉紅燒吧?
好,這裡還有一些,我拿出來的,不然那一包太少了。
我們只有兩個人,爲什麽一次非要燉那麽一大鍋?不能很快地吃完。
…當然能很快吃完。你總是要和我爭吵,我和別人説話,別人從來不和我爭吵,人家都很尊重我。
可你的問題就是不會尊重別人。你看,我並沒有想要和你爭什麽,燉多大一鍋的肉是很小的事,你就是容不得不同的意見。
…(我先生說了一番話,一定是有力地駁斥了我,不過我上樓去了,真的沒有聽清楚,那鍋肉是他燉上的。過了一陣子,我在樓下包餃子。)
我們添置的這書桌,孩子一定高興得死了。
高興就高興唄,還什麽“死了”,你說話很難聼。
你連中國話都聼不懂,我們都是這麽說話的。
我家裏可不是這麽説話,很多中國人都不這麽説話。
…你是很不懂事的人,吹毛求疵。
(我一時想不出合適的話回答,於是耿耿於懷,繼續悶頭坐在那裏包我的餃子。忽然身後啪啦一聲,接著傳來惡狠狠的嘀咕聲。我可不想在這時回頭湊熱鬧,於是作出沒有聽見的樣子。)
xxx,一罐油都打翻了!
(啊,原來是這樣。本想不理睬,但又覺得不太好。)
我不會為這種事罵你的。
(我的腔調一定很冷漠。對了,我是在影射他平時對這類事的反應。我先生說了幾句話,我真的一點也不記得是什麽内容啦,反正是表示相當地不滿。)
我不罵人也不對?
我反正和你說不到一起去。
(反省:也許我過分地表示漠不關心了?人家一定挺心疼那油的(他正在煎鍋貼)。…過了好一會兒,我包完了所有的餃子,站起來到爐臺那裏,看見他還在擦。)
打掉了很多的油嗎?…人家和你説話都不理睬,這是很懂事的表現?
(終于找到了報復的機會,哈哈!我先生根本不理睬,他正在忙著把煎好的一鍋盛在缽裏,順便塞一只在口中。)
這鍋貼鹹淡怎麽樣?…嗯,還不錯…你現在煎鍋貼的手藝越來越好了。…還不理我?
(我擡頭仔細看看他的臉色,鐵青著的。)
還想著那罐打翻的油?算了吧,那真的沒有什麽關係。
(我碰了碰我先生的胳膊肘兒,然後扭頭走了。還行,後來就沒有事了。)
原則上,健康的溝通是誠實地描述自己的感覺(用愛心說誠實話),而不是對不良感受自動地作出不良的反應。這需要慢慢操練。假如你曾經常見別人這麽做,比如你的父母有比較健康的溝通,這個操練就應該不算太難。
Saturday, December 1, 2012
太初有道,道就是耶穌
我一年前曾經默想約翰福音最開始的那18節經文,是一個工整的交叉對偶結構,我忘記是從哪一本英文的解經書抄來的。今天讀了Wright博士就這段話寫的靈修默想,再次感到有亮光,所以一定要寫下來。我發現靈感如果不及時寫出來,它很快就會變成遙遠模糊的記憶。
“太初有道”是約翰的筆法,特別提請那些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注意:這是一個新的創造故事!神在我們中間施行了大事,而耶穌在這第二次創造中有個重要的角色---他就是那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來住在我們中間,滿有上帝的榮光,是我們都看見和見證的!
猶太人但凡講論上帝和祂的臨在,總離不開五個方面。這位慈愛、永活、大有能力、在所造的世界中活躍行事的神,祂是靈(或祂的“氣”在運作,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字Ruah);祂與子民同在的時候顯出極大的榮光;祂教導子民;祂是智慧;以及祂是道(the Way)。在第一世紀,人人都知道希臘文化/哲學中的道logos,是個深含知識、秩序、原則的一個超然觀念。約翰在第一章的這18節經文裏用這個希臘字“道”,來表達他所相信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拿撒勒人耶穌,他是上帝最準確完全的自我表達!上帝藉著耶穌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並且約翰用了猶太人歌唱上帝智慧的詩歌來描述耶穌: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箴八22-32)。這就是猶太人所熟悉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的智慧,他們絕不會錯過使徒約翰的信息:神的兒子耶穌就是那親自成爲肉身的道,創造的神曾經住在我們中間!他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大榮光,這榮光不是物理上那刺人眼目的光,而是神將自己給祂的子民,叫人可以歸家的那份信實和慈愛。因爲耶穌實現了上帝透過摩西律法給人的計劃:祂要與人同在,作他們的神,永遠愛惜眷顧和保護他們。
約翰說:生命在他(基督耶穌)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和光都是後面章節將要展開的話題,現在最重要的命題是: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怎樣是信他的名呢?就是信他手所做的一切工,包括饒恕、醫治、釋放、接納、將水變酒式的賜福,以及傳神的國降臨、呼召人相信接受,信這一切都完全、充分地代表了上帝那守約施慈愛的恩典作爲。您相信嗎?有好多人相信上帝對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人都達不到,必定追究我們一切的過犯---我們從耶穌身上可沒有看見那種上帝的影子。
約翰說耶穌賜給信徒一個“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那個和合本翻譯成“權柄”的字其實最好翻譯為“能力”。我認爲英文翻譯成power好得多。權柄主要使人聯想到地位而已,好像我們在神面前可以挂名稱爲“兒女”,但約翰在這裡恐怕也是指能力,因爲接下去的那句話談論的是聖靈的生命力:“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父懷裏的獨生子”也是同樣,我們一般只是想到位置關係,但是Wright博士把這句話翻譯為: It is God the only Son, who is close to the Father’s heart, who has made him known. 對呀,密切的靈裏的靠近。這令我想到父、子、聖靈在永恒中的同心合一,恐怕我們在被罪污染的世界中難得見到的聯結,上帝要把我們帶囘到那個境界,不小的工程哩!願主加添給我們信心。
“太初有道”是約翰的筆法,特別提請那些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注意:這是一個新的創造故事!神在我們中間施行了大事,而耶穌在這第二次創造中有個重要的角色---他就是那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來住在我們中間,滿有上帝的榮光,是我們都看見和見證的!
猶太人但凡講論上帝和祂的臨在,總離不開五個方面。這位慈愛、永活、大有能力、在所造的世界中活躍行事的神,祂是靈(或祂的“氣”在運作,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字Ruah);祂與子民同在的時候顯出極大的榮光;祂教導子民;祂是智慧;以及祂是道(the Way)。在第一世紀,人人都知道希臘文化/哲學中的道logos,是個深含知識、秩序、原則的一個超然觀念。約翰在第一章的這18節經文裏用這個希臘字“道”,來表達他所相信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拿撒勒人耶穌,他是上帝最準確完全的自我表達!上帝藉著耶穌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並且約翰用了猶太人歌唱上帝智慧的詩歌來描述耶穌: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箴八22-32)。這就是猶太人所熟悉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的智慧,他們絕不會錯過使徒約翰的信息:神的兒子耶穌就是那親自成爲肉身的道,創造的神曾經住在我們中間!他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大榮光,這榮光不是物理上那刺人眼目的光,而是神將自己給祂的子民,叫人可以歸家的那份信實和慈愛。因爲耶穌實現了上帝透過摩西律法給人的計劃:祂要與人同在,作他們的神,永遠愛惜眷顧和保護他們。
約翰說:生命在他(基督耶穌)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和光都是後面章節將要展開的話題,現在最重要的命題是: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怎樣是信他的名呢?就是信他手所做的一切工,包括饒恕、醫治、釋放、接納、將水變酒式的賜福,以及傳神的國降臨、呼召人相信接受,信這一切都完全、充分地代表了上帝那守約施慈愛的恩典作爲。您相信嗎?有好多人相信上帝對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人都達不到,必定追究我們一切的過犯---我們從耶穌身上可沒有看見那種上帝的影子。
約翰說耶穌賜給信徒一個“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那個和合本翻譯成“權柄”的字其實最好翻譯為“能力”。我認爲英文翻譯成power好得多。權柄主要使人聯想到地位而已,好像我們在神面前可以挂名稱爲“兒女”,但約翰在這裡恐怕也是指能力,因爲接下去的那句話談論的是聖靈的生命力:“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父懷裏的獨生子”也是同樣,我們一般只是想到位置關係,但是Wright博士把這句話翻譯為: It is God the only Son, who is close to the Father’s heart, who has made him known. 對呀,密切的靈裏的靠近。這令我想到父、子、聖靈在永恒中的同心合一,恐怕我們在被罪污染的世界中難得見到的聯結,上帝要把我們帶囘到那個境界,不小的工程哩!願主加添給我們信心。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昆蘭古卷包括了哪些文獻?
昆蘭古卷又叫作死海古卷。1947年三月,兩個牧羊人在昆蘭曠野找羊,偶然發現一個洞穴,裏面收藏了好幾大罐的皮紙書卷。結果第一次共發現了11卷手寫稿,其中有一卷是完整的以賽亞書抄本,由17張皮革縫在一起,10寸左右寬,一共24尺長;另一卷以賽亞書抄本比較殘碎和不完整,含有10、13、16、19-30、35-66章的部分内容;還有一卷哈巴谷書的評註解釋,其中神的名字都特別用古式的希伯來字母拼寫出來;其它的是聖經以外的書卷,包括一卷修改多次的昆蘭生活紀律守則,拉麥書卷(就是創世記中提到的那個出名的拉麥),爭戰書卷(描繪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之戰),以及四卷感恩詩歌的殘卷。
自從發掘了第一個昆蘭洞穴,昆蘭附近的兩百多個山洞都查考過了,在25個洞穴中發現有類似的陶罐,而其中11個洞穴中藏有手寫稿。歸納起來,昆蘭的各種古卷藏書稿一共分爲幾類。第一類是聖經書卷。儘管不完整,所有的書卷都找到了,只缺了以斯帖記。除了聖經抄本之外,還有一些舊約次經書卷的抄本,像多比傳(Tobit)、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三聖子之歌(Epistle of Jeremy)。這些書卷有的是希臘文譯本,也是大多不完整的。在第1洞、第2洞、第4洞還找到殘缺不全的10卷偽經手抄本,像利未遺訓。
昆蘭古卷絕大多數用我們所知道的希伯來字母寫成,沒有元音符號只有輔音符號。少部份(據説一共16卷)用古式的希伯來字母寫成的書卷包括:12卷摩西五經的抄本,一卷約伯記的抄本,一卷非聖經的文獻,還有另外兩卷尚待辨識出來。這讓我們想到,約伯記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和摩西五經一樣古老。
昆蘭古卷中的第二類手稿是愛色尼教派的文獻。愛色尼人集體住在曠野,過有點像修道院的生活,遵守的許多規矩,都記在書卷中。在第4洞找到10份社區紀律守則的殘卷,遠不如第1洞發現的那份完整。文獻包括了敬拜禮儀、教義、和生活規條。愛色尼人有一份重要的大馬士革文獻(Damascus Document),講論神的救恩計劃歷史,列出新約成員住在大馬士革營會帳幕中所要遵守的條例,在4、5、6洞中都找到它的抄本。還有不少詩歌殘卷,内容和形式都有些像舊約的詩篇。
第三類昆蘭手稿是各聖經書卷的解經,我們看到在書卷中到處加插了評註。除了哈巴谷書,還有彌迦書、詩篇、那鴻書、和以賽亞書的註解。先知書哈巴谷、彌迦、和詩篇都被解釋為和昆蘭社區的存在歷史有關,而那鴻書的經文被解釋為和當時的事件有關。以賽亞書的解經則反映出當時的解經傳統,也就是尋求解釋聖經作者的原意。這些註解都是抽出一段話來解釋,而不看連在一起的舊約前後文。
希伯來文的昆蘭古卷又可分爲好幾種不同的文稿。一種的聖經書卷和我們後來所用的馬索拉文本很接近,可以稱爲原始的馬索拉文稿,大約佔了總數的60%。第二種很接近撒瑪利亞的摩西五經,一定是它的原始抄本。以色列北國不接受其它書卷為聖經,於是完整保留了自己的摩西五經,内容和猶太人所知道的的差別不大。第三種很像七十士譯本的原文。後面兩類合起來大約佔了昆蘭古卷希伯來聖經抄本的5%。第四種就是昆蘭社區自己寫出來的希伯來文獻,寫法和拼法反映出所謂的昆蘭特色(Qumran practice)。
昆蘭古卷的發現將我們手上現存的聖經手抄本年代推前了大約1000年,之前最早的抄本是公元九世紀的馬索拉文本。對比抄本發現,馬索拉文本的聖經經過一千年,雖然在字母拼法和用詞上並非和古卷一模一樣,但意思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可是我們發現/證實了希伯來文聖經有不同的版本。以前學者以爲七十士譯本和馬索拉文本内容有差異,是因爲譯者手誤甚至更改了聖經,昆蘭古卷卻證實,七十士譯本翻譯的是不同版本的希伯來聖經!
(本文内容取自《Old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一書。
自從發掘了第一個昆蘭洞穴,昆蘭附近的兩百多個山洞都查考過了,在25個洞穴中發現有類似的陶罐,而其中11個洞穴中藏有手寫稿。歸納起來,昆蘭的各種古卷藏書稿一共分爲幾類。第一類是聖經書卷。儘管不完整,所有的書卷都找到了,只缺了以斯帖記。除了聖經抄本之外,還有一些舊約次經書卷的抄本,像多比傳(Tobit)、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三聖子之歌(Epistle of Jeremy)。這些書卷有的是希臘文譯本,也是大多不完整的。在第1洞、第2洞、第4洞還找到殘缺不全的10卷偽經手抄本,像利未遺訓。
昆蘭古卷絕大多數用我們所知道的希伯來字母寫成,沒有元音符號只有輔音符號。少部份(據説一共16卷)用古式的希伯來字母寫成的書卷包括:12卷摩西五經的抄本,一卷約伯記的抄本,一卷非聖經的文獻,還有另外兩卷尚待辨識出來。這讓我們想到,約伯記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和摩西五經一樣古老。
昆蘭古卷中的第二類手稿是愛色尼教派的文獻。愛色尼人集體住在曠野,過有點像修道院的生活,遵守的許多規矩,都記在書卷中。在第4洞找到10份社區紀律守則的殘卷,遠不如第1洞發現的那份完整。文獻包括了敬拜禮儀、教義、和生活規條。愛色尼人有一份重要的大馬士革文獻(Damascus Document),講論神的救恩計劃歷史,列出新約成員住在大馬士革營會帳幕中所要遵守的條例,在4、5、6洞中都找到它的抄本。還有不少詩歌殘卷,内容和形式都有些像舊約的詩篇。
第三類昆蘭手稿是各聖經書卷的解經,我們看到在書卷中到處加插了評註。除了哈巴谷書,還有彌迦書、詩篇、那鴻書、和以賽亞書的註解。先知書哈巴谷、彌迦、和詩篇都被解釋為和昆蘭社區的存在歷史有關,而那鴻書的經文被解釋為和當時的事件有關。以賽亞書的解經則反映出當時的解經傳統,也就是尋求解釋聖經作者的原意。這些註解都是抽出一段話來解釋,而不看連在一起的舊約前後文。
希伯來文的昆蘭古卷又可分爲好幾種不同的文稿。一種的聖經書卷和我們後來所用的馬索拉文本很接近,可以稱爲原始的馬索拉文稿,大約佔了總數的60%。第二種很接近撒瑪利亞的摩西五經,一定是它的原始抄本。以色列北國不接受其它書卷為聖經,於是完整保留了自己的摩西五經,内容和猶太人所知道的的差別不大。第三種很像七十士譯本的原文。後面兩類合起來大約佔了昆蘭古卷希伯來聖經抄本的5%。第四種就是昆蘭社區自己寫出來的希伯來文獻,寫法和拼法反映出所謂的昆蘭特色(Qumran practice)。
昆蘭古卷的發現將我們手上現存的聖經手抄本年代推前了大約1000年,之前最早的抄本是公元九世紀的馬索拉文本。對比抄本發現,馬索拉文本的聖經經過一千年,雖然在字母拼法和用詞上並非和古卷一模一樣,但意思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可是我們發現/證實了希伯來文聖經有不同的版本。以前學者以爲七十士譯本和馬索拉文本内容有差異,是因爲譯者手誤甚至更改了聖經,昆蘭古卷卻證實,七十士譯本翻譯的是不同版本的希伯來聖經!
(本文内容取自《Old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一書。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從龍蝦旅遊一窺美國文化
以下是一個朋友寄來的PPT,關於龍蝦季節旅遊的記錄,挺有意思的,看出美國文化生活的一面。有些細節我們一看就知道,這類的商務活動在中國絕對行不通,因爲老百姓必須有相應的自覺守法意識。其中介紹了政府的生態保護政策,讓遊客親眼目睹那些政策的執行,有一句評論很恰當:成熟的信用社會,最低的執法成本。
法律道德觀念深入民心的民族是上帝所賜福的,不服氣也不行,呵呵!點擊右下角的小方塊看全屏幕,想関掉音樂就按它旁邊的那個看不太清楚的符號。
上網一搜索,你真的可以從網上直接從漁民訂購龍蝦哩。緬因州(Maine)離我們太遠啦,住在附近的,甚至住加拿大東部省份的,可以開車去玩玩。我還記得20年前住在加拿大紐芬蘭省St. John's的時候,在龍蝦季節跑到碼頭買兩塊錢一磅的龍蝦回家來煮,吃得好過癮,真是上帝的恩賜。
法律道德觀念深入民心的民族是上帝所賜福的,不服氣也不行,呵呵!點擊右下角的小方塊看全屏幕,想関掉音樂就按它旁邊的那個看不太清楚的符號。
上網一搜索,你真的可以從網上直接從漁民訂購龍蝦哩。緬因州(Maine)離我們太遠啦,住在附近的,甚至住加拿大東部省份的,可以開車去玩玩。我還記得20年前住在加拿大紐芬蘭省St. John's的時候,在龍蝦季節跑到碼頭買兩塊錢一磅的龍蝦回家來煮,吃得好過癮,真是上帝的恩賜。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禱告、相信、得醫治的故事
好久沒有讀小説了。這個禮拜從書架上隨便拿了一本開始讀起來,這是一本基督徒愛情的小説,與邪惡有鬥爭,也談信仰。我花了好幾天,算是“一口氣”讀完了。小説就是小説,過分地理想化,人物有些過分地極端。有兩個角色決志信主,其後的轉變過分地突然,有點缺乏真實感。這個作者Robin Lee Hatcher 顯然具備一些心理輔導的常識,把完美的溝通技巧寫在在破碎痛苦環境出生和成長的人身上,把成熟信徒作好幾天的靜修默想操練、背誦經文在腦中等等形象,描寫在創傷深刻的初信徒身上,...看到後面,覺得主人公是有些太天真、甚至很愚蠢。--進入殺人現場,想要向關係早已完全破裂的父親見證基督!
人一旦有了信心、會禱告,就變得一切順利?沒錯上帝垂聼禱告,安排奇遇。可是一個内心受傷、對世界充滿了戒備和仇恨、處處使用防衛的人,遇到一個恩待和信任自己的人,就立即變得會反省和覺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有不信任的問題、並充分適當地作必要溝通?或者退一步說,這人聼了牧師一番教導表示願意信主,讀聖經就立刻能夠從聖靈得到亮光而沒有懷疑?許多人生的技巧,諸如信任、安慰、鼓勵、饒恕、表達愛的情意等等,都必須留意觀察他人、多年有意模仿操練方能得到,許多壞的習慣也必須逐漸加以改進,哪裏會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只要禱告就自動會了呢?
我還記得自己初信的時候,意識到一個向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我常常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有一段時間,至少有好幾個月,我總是把壞話說出口以後立即意識到有問題。倒不是我發出了什麽不實的譭謗攻擊之詞,而是發現自己說那些刻薄話是因爲沒有愛心和體諒。比如…那人如果是我的妹妹我就不會這麽談論她,只是我毫無同情心。過了好一段時間,這個問題才糾正過來---我發現自己每次聽見人家講某人壞話,立即有替人辯護的衝動---至少不表贊同地反問一句。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談論為人趕鬼的問題。据我了解,有些人被邪靈掌控、説話或跌倒身不由己的時候,你為他/她禱告趕鬼,事後當事人自己都是稀里糊塗,記憶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尚未遇到一人,事後能夠清楚地作見證講述自己的經歷。這類見證一般是第三個人看見或聼見。)我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人因爲種種原因心理被扭曲,比如不敢信任、看自己一文不值等等,那麽把害人的鬼靈趕走就解決問題了嗎?這人因爲受了苦害而缺乏的種種人際關係技巧,難道不需要花時間學習和培養起來嗎?誰站在這個破口幫助那些被釋放的人呢?這位朋友對於靈恩教會的種種操練深有領教,但只能回答“沒有想過”。我覺得但凡瘸子果真被神醫治能夠站起來,縂要花些時間學習走路、跑步、和跳舞吧?
教會中誰是應該想這個問題的人呢?假如我們稍微對那些被釋放、得醫治的人有所跟進,繼續關心愛護他們,一定有更加美好的見證在前面等著,遠遠超過身體得醫治的神跡。因爲心靈的醫治是很複雜的過程,對基督有信心只是開端而已,進一步的、適應健康生活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我們長期細心彼此照料,是很大的信靠功夫。
人一旦有了信心、會禱告,就變得一切順利?沒錯上帝垂聼禱告,安排奇遇。可是一個内心受傷、對世界充滿了戒備和仇恨、處處使用防衛的人,遇到一個恩待和信任自己的人,就立即變得會反省和覺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有不信任的問題、並充分適當地作必要溝通?或者退一步說,這人聼了牧師一番教導表示願意信主,讀聖經就立刻能夠從聖靈得到亮光而沒有懷疑?許多人生的技巧,諸如信任、安慰、鼓勵、饒恕、表達愛的情意等等,都必須留意觀察他人、多年有意模仿操練方能得到,許多壞的習慣也必須逐漸加以改進,哪裏會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只要禱告就自動會了呢?
我還記得自己初信的時候,意識到一個向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我常常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有一段時間,至少有好幾個月,我總是把壞話說出口以後立即意識到有問題。倒不是我發出了什麽不實的譭謗攻擊之詞,而是發現自己說那些刻薄話是因爲沒有愛心和體諒。比如…那人如果是我的妹妹我就不會這麽談論她,只是我毫無同情心。過了好一段時間,這個問題才糾正過來---我發現自己每次聽見人家講某人壞話,立即有替人辯護的衝動---至少不表贊同地反問一句。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談論為人趕鬼的問題。据我了解,有些人被邪靈掌控、説話或跌倒身不由己的時候,你為他/她禱告趕鬼,事後當事人自己都是稀里糊塗,記憶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尚未遇到一人,事後能夠清楚地作見證講述自己的經歷。這類見證一般是第三個人看見或聼見。)我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人因爲種種原因心理被扭曲,比如不敢信任、看自己一文不值等等,那麽把害人的鬼靈趕走就解決問題了嗎?這人因爲受了苦害而缺乏的種種人際關係技巧,難道不需要花時間學習和培養起來嗎?誰站在這個破口幫助那些被釋放的人呢?這位朋友對於靈恩教會的種種操練深有領教,但只能回答“沒有想過”。我覺得但凡瘸子果真被神醫治能夠站起來,縂要花些時間學習走路、跑步、和跳舞吧?
教會中誰是應該想這個問題的人呢?假如我們稍微對那些被釋放、得醫治的人有所跟進,繼續關心愛護他們,一定有更加美好的見證在前面等著,遠遠超過身體得醫治的神跡。因爲心靈的醫治是很複雜的過程,對基督有信心只是開端而已,進一步的、適應健康生活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我們長期細心彼此照料,是很大的信靠功夫。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選擇歡喜快樂
以下譯自Laughter is the Spice of Life,作者是Marilyn Meberg。
也許有時候你感到生活中毫無幽默可言。我建議,在那些看似無休止的艱難中,你極力掙脫眼下的困頓,提醒自己,這樣的時刻決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今天不管是什麽東西奪去了你的喜樂,好像要把你壓垮,它也許明天、下個月、或明年就不在了。生活向前進展,環境改變,你不會永遠落在坑中!這個内心的提醒本身就給你一個喘息,好像一絲亮光射進黑暗,讓你能夠捕捉到那難以捉摸卻激勵心靈的微笑,幫助你恢復那支配生活的力量…
以弗所書一章11節提醒我們,上帝隨著自己的意思行做萬事,而祂的意思就是愛護!我的安全、我的休息、我的平安和喜樂,都來源於我對祂的信心。不過,神邀請我主動參與執行祂對我生命的計劃。對我來説,參與行動的重要一部分不是別的,就是怎樣看待我自己的人生事件。我自己決定,要積極地、還是消極地看待困難。如果我的眼光很消極,一片挫敗感,那我可以花許多年蹲在自己的窩裏撅嘴。但感謝神,我不必撅嘴、煩惱、和抱怨,我可以選擇微笑、開玩笑、或開懷大笑。當我能夠笑的時候,我就設法參與了神要我參與的部分。
在一個不信的世界裏,相信上帝的全能,相信祂的供應,因此而有的歡喜愉快風格,沒有什麽別的東西是比這更美好的見證。喜樂展示人那無法言喻的信心,雖然喜樂不是基督徒生活的道德要求,但我相信那是信上帝的結果。人若想要不靠上帝、僅凴著自己生出喜樂是很難做到的,精疲力竭的努力之後我們總是發現自己不能。
腓立比書四章19節:“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你對這話有信心嗎?信心必生出平安和喜樂,喜樂允許你用幽默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世界上的困難。實在說,我們征服了死亡的人,必定有最後的微笑。在我們走過人生的時候,遇到困難、痛苦、傷心的事情,但是我們最後要遇到上帝!最後的微笑屬於我們。
也許有時候你感到生活中毫無幽默可言。我建議,在那些看似無休止的艱難中,你極力掙脫眼下的困頓,提醒自己,這樣的時刻決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今天不管是什麽東西奪去了你的喜樂,好像要把你壓垮,它也許明天、下個月、或明年就不在了。生活向前進展,環境改變,你不會永遠落在坑中!這個内心的提醒本身就給你一個喘息,好像一絲亮光射進黑暗,讓你能夠捕捉到那難以捉摸卻激勵心靈的微笑,幫助你恢復那支配生活的力量…
以弗所書一章11節提醒我們,上帝隨著自己的意思行做萬事,而祂的意思就是愛護!我的安全、我的休息、我的平安和喜樂,都來源於我對祂的信心。不過,神邀請我主動參與執行祂對我生命的計劃。對我來説,參與行動的重要一部分不是別的,就是怎樣看待我自己的人生事件。我自己決定,要積極地、還是消極地看待困難。如果我的眼光很消極,一片挫敗感,那我可以花許多年蹲在自己的窩裏撅嘴。但感謝神,我不必撅嘴、煩惱、和抱怨,我可以選擇微笑、開玩笑、或開懷大笑。當我能夠笑的時候,我就設法參與了神要我參與的部分。
在一個不信的世界裏,相信上帝的全能,相信祂的供應,因此而有的歡喜愉快風格,沒有什麽別的東西是比這更美好的見證。喜樂展示人那無法言喻的信心,雖然喜樂不是基督徒生活的道德要求,但我相信那是信上帝的結果。人若想要不靠上帝、僅凴著自己生出喜樂是很難做到的,精疲力竭的努力之後我們總是發現自己不能。
腓立比書四章19節:“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你對這話有信心嗎?信心必生出平安和喜樂,喜樂允許你用幽默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世界上的困難。實在說,我們征服了死亡的人,必定有最後的微笑。在我們走過人生的時候,遇到困難、痛苦、傷心的事情,但是我們最後要遇到上帝!最後的微笑屬於我們。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解釋原文:談翻譯的期望
近年來因爲做翻譯的工作,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無論是口頭傳譯還是筆譯,翻譯人員握有很大的能力,或者把一個信息的意境傳達得不完全、會錯意、讓人不得要領,或者爲了解釋得清楚而添枝加葉,即按自己的理解有所發揮,依賴翻譯的人一般是沒有辦法越過翻譯字句來了解講者/作者原意的。除非你已經對話題有深入了解,聽見不正確或不清楚的字句知道可能有翻譯的問題,你絕不知道自己可能已被誤導。
當然啦,有些講章即使你全聼得懂,不用依賴別人為你翻譯,聼完之後還是有不知所云的感覺。所以我們聽傳譯的時候,若是不得要領大概也不會去追究,問是講章的問題還是翻譯的問題?對翻譯的信任恐怕取決於你對所翻譯語言的了解,是成反比的:你完全不懂第二種語言,可能就會相信人家翻譯得是100%正確,而很熟悉第二種語言呢?欣賞的程度可能就只剩下60-70%啦。
北美華人工程師大都知道雙語,我們聼英中傳譯演講時,如果翻譯比較差,那麽在座懂英文的人大概都會很不舒服。因爲聽者會不自覺地一直評估傳譯的質量--這裡錯,那裡又錯,那個人最好不要站在講員旁邊不住地打岔!如果翻譯出錯率只有5-10%,那麽大家可能就很滿意了,因爲知道若換自己上去得話,精神要高度集中,腦中詞彙選擇要快,恐怕還沒有上面那位做得好哩。筆譯也是類似,我們讀一本翻譯的書時,假如每個字都認識還是不知所云,那麽大概就是翻譯有問題。
我自己從事神學書籍翻譯任務時難得不問作者文中某些句子的意思,幾乎每一兩頁就要作一個記號,寫一個電郵給作者,等到他解釋清楚我才又查核譯文,加以修訂或解釋。假如翻譯風格有字面直譯(literal)和語義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兩個極端,那麽我一般選擇100%的語義動態對等翻譯。在允許的情況下,我常常感到一些地方需要加插一兩個詞、甚至一兩句話來説明英文的意思,不然恐怕有讀者就會看不懂。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這個叫作“譯寫”,而我的譯寫簡直就是大刀闊斧。別人大都看不出來我是翻譯別人的英文,還以爲是我是自己在寫作,因爲我用道地的中文來復述文章字句内容,甚至用某種方式提出自己的心得,加上重點。比如作者本來是直敍,我卻用一句問話引出來那句陳述句,為要幫助作者突出講那句話的目的。
爲此,我發現自己拿過來一本書,如果從頭到尾忠實地翻譯而不加任何解釋,結果總是不滿意。那些神學和歷史討論的許多哲學和專門名詞,不加解釋的話只有神學家看得懂,那有什麽用啊?我翻譯的目標是讓大衆明白有關的資料,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不能達到目標又何必費力翻譯。不消說,我翻譯出來的東西是經過自己頭腦思考過、又感到有價值、確信值得分享的東西,不然我就不花時間去做了。
一次有人請我幫忙翻譯一篇英文講道,説是内容比較難翻。拿來一看原來是裏面提到一些歷史資料,我要從網上查找有關資料,看看別人怎麽翻譯那些名字。但我發現對我來説最難的不是歷史内容,而是作者的神學思想。他提到代罰理論,是我有些不以爲然的。不過我當時還沒有就代罰理論的有關經文作比較完整仔細的研究,無從反駁,於是盡可能地忠實地翻譯作者原意。可是我遇到兩個詞組翻譯不來:Severe mercy和God of holy anger。上帝的恩慈怎麽能用嚴厲來形容呢?把聖潔和忿怒合起來,描寫一位對我們的罪過不滿意的神,這留給人一幅錯誤的圖畫,就是上帝的聖潔多少有些可怕。(關於代罰理論的研經,請諸位參考我的其它文章,比如“爲什麽與父神不親”。)
和導師討論了這兩個詞組的翻譯,聖潔主要不是形容人的行爲、而是屬於神等等。最後我還是決定不翻出來,因爲那個聖潔忿怒短語只是為了具體地形容“這位真神”,遺漏了對原句的意思表達並無影響,加上反而令人困惑。也許您不以爲然?歡迎您提出對於a God of holy anger against evil, against our own evil的翻譯,用沒有聼過教義的人也看得懂的話來說?後來這篇譯文發表在書中的時候,字句又潤飾過一遍,内容保留下來,我的大陸特色腔調不見了。這個例子是典型的譯者用自己的神學“過濾”和解釋信息,拒絕寫下自己感到不明白的内容,選擇自己覺得清晰順暢的句法和用詞。
請您記得,聖經是我們必須依賴翻譯才能看得懂的一本書。翻譯聖經的人固然不會那麽明顯地採用“譯寫”的方式翻譯,但恐怕會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相信的神學思想翻譯進去,下一篇文章我給您擧例子。讀聖經的人也難免把自己的神學系統讀進聖經的字裏行間。聖經沒有說怎麽辦?解釋成預表嘛。比如獻祭,爲什麽要獻祭呢?摩西從來沒有把獻祭和平息上帝忿怒聯係在一起,可神學家說那是預表了耶穌代替我們受到上帝的忿怒刑罰,您有什麽話可說?
當然啦,有些講章即使你全聼得懂,不用依賴別人為你翻譯,聼完之後還是有不知所云的感覺。所以我們聽傳譯的時候,若是不得要領大概也不會去追究,問是講章的問題還是翻譯的問題?對翻譯的信任恐怕取決於你對所翻譯語言的了解,是成反比的:你完全不懂第二種語言,可能就會相信人家翻譯得是100%正確,而很熟悉第二種語言呢?欣賞的程度可能就只剩下60-70%啦。
北美華人工程師大都知道雙語,我們聼英中傳譯演講時,如果翻譯比較差,那麽在座懂英文的人大概都會很不舒服。因爲聽者會不自覺地一直評估傳譯的質量--這裡錯,那裡又錯,那個人最好不要站在講員旁邊不住地打岔!如果翻譯出錯率只有5-10%,那麽大家可能就很滿意了,因爲知道若換自己上去得話,精神要高度集中,腦中詞彙選擇要快,恐怕還沒有上面那位做得好哩。筆譯也是類似,我們讀一本翻譯的書時,假如每個字都認識還是不知所云,那麽大概就是翻譯有問題。
我自己從事神學書籍翻譯任務時難得不問作者文中某些句子的意思,幾乎每一兩頁就要作一個記號,寫一個電郵給作者,等到他解釋清楚我才又查核譯文,加以修訂或解釋。假如翻譯風格有字面直譯(literal)和語義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兩個極端,那麽我一般選擇100%的語義動態對等翻譯。在允許的情況下,我常常感到一些地方需要加插一兩個詞、甚至一兩句話來説明英文的意思,不然恐怕有讀者就會看不懂。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這個叫作“譯寫”,而我的譯寫簡直就是大刀闊斧。別人大都看不出來我是翻譯別人的英文,還以爲是我是自己在寫作,因爲我用道地的中文來復述文章字句内容,甚至用某種方式提出自己的心得,加上重點。比如作者本來是直敍,我卻用一句問話引出來那句陳述句,為要幫助作者突出講那句話的目的。
爲此,我發現自己拿過來一本書,如果從頭到尾忠實地翻譯而不加任何解釋,結果總是不滿意。那些神學和歷史討論的許多哲學和專門名詞,不加解釋的話只有神學家看得懂,那有什麽用啊?我翻譯的目標是讓大衆明白有關的資料,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不能達到目標又何必費力翻譯。不消說,我翻譯出來的東西是經過自己頭腦思考過、又感到有價值、確信值得分享的東西,不然我就不花時間去做了。
一次有人請我幫忙翻譯一篇英文講道,説是内容比較難翻。拿來一看原來是裏面提到一些歷史資料,我要從網上查找有關資料,看看別人怎麽翻譯那些名字。但我發現對我來説最難的不是歷史内容,而是作者的神學思想。他提到代罰理論,是我有些不以爲然的。不過我當時還沒有就代罰理論的有關經文作比較完整仔細的研究,無從反駁,於是盡可能地忠實地翻譯作者原意。可是我遇到兩個詞組翻譯不來:Severe mercy和God of holy anger。上帝的恩慈怎麽能用嚴厲來形容呢?把聖潔和忿怒合起來,描寫一位對我們的罪過不滿意的神,這留給人一幅錯誤的圖畫,就是上帝的聖潔多少有些可怕。(關於代罰理論的研經,請諸位參考我的其它文章,比如“爲什麽與父神不親”。)
和導師討論了這兩個詞組的翻譯,聖潔主要不是形容人的行爲、而是屬於神等等。最後我還是決定不翻出來,因爲那個聖潔忿怒短語只是為了具體地形容“這位真神”,遺漏了對原句的意思表達並無影響,加上反而令人困惑。也許您不以爲然?歡迎您提出對於a God of holy anger against evil, against our own evil的翻譯,用沒有聼過教義的人也看得懂的話來說?後來這篇譯文發表在書中的時候,字句又潤飾過一遍,内容保留下來,我的大陸特色腔調不見了。這個例子是典型的譯者用自己的神學“過濾”和解釋信息,拒絕寫下自己感到不明白的内容,選擇自己覺得清晰順暢的句法和用詞。
請您記得,聖經是我們必須依賴翻譯才能看得懂的一本書。翻譯聖經的人固然不會那麽明顯地採用“譯寫”的方式翻譯,但恐怕會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相信的神學思想翻譯進去,下一篇文章我給您擧例子。讀聖經的人也難免把自己的神學系統讀進聖經的字裏行間。聖經沒有說怎麽辦?解釋成預表嘛。比如獻祭,爲什麽要獻祭呢?摩西從來沒有把獻祭和平息上帝忿怒聯係在一起,可神學家說那是預表了耶穌代替我們受到上帝的忿怒刑罰,您有什麽話可說?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上帝看不中的是該隱其人
創世記四章該隱和亞伯的故事:…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
我們的文化過分地注重表面文章,不問事物的實質或人格,呵呵!假如我和你都蓋造房屋,你得到器重和讚賞,我沒有得到,大家自然會想到是你蓋的房屋比較輝煌、實用等等,所以得到認可。不過這些日子我們都知道,得到器重和賞識很可能與你的人緣兒有關,未必是你的東西真的好到哪裏去。基督徒應該被提醒:上帝是否看中你和你的工作,與你的工作成果未必直接相關。上次我寫過一篇“上帝注重關係還是注重表現”一文,結論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所注重的其實是關係。祂並非是我們所想象的,從頭到尾只盯著我們“罪”的問題不放。
“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這句話我們常常都粗枝大葉地讀成“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的供物”,兩次漏掉重要的“和他”二字。於是開始討論爲什麽亞伯的供物被上帝接納的問題。有人說因爲亞伯獻的是羊,獻祭過程涉及殺牲流血,預表了替罪而死的原則云云,把西方的神學理論帶入了創世記的經文。於是亞伯獻的那隻羊就可以解釋為替亞伯的罪而死,換來亞伯蒙悅納,不亦樂乎,不再看上下文。
但是上帝明明看中的是亞伯,然後才看中他的供物!上帝爲什麽看中亞伯?聖經沒有太多解釋,只是描寫他獻祭的時候從羊群中選了“頭生的”。上帝為什麽看不中該隱?和亞伯相比也許他沒有選初熟的或最好的?我們不清楚上帝用什麽方式表示看中和看不中,但是“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説明很大的問題。該隱應該問問上帝,“爲什麽您不悅納我呢?我哪裏出錯了嗎”?他不問,他不在意上帝喜歡什麽或不喜歡什麽,只是發怒沉下臉來,他和上帝的關係很差勁是嗎?
上帝對該隱發怒的反應是詢問原因。我想不是上帝不知道原因,而是故意挑起話題讓該隱思考原因:我爲什麽發怒?我到底在乎的是什麽?“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亞當吃禁果的時候,上帝未曾和亞當談論罪的問題,這裡卻和該隱提出罪的問題來了。上帝告訴該隱他不蒙悅納的原因,無須我們胡猜:你行得不好,不然你就蒙悅納了!我注意到,那個擬人化的“罪”顯然到此還不算是征服該隱,它只是在“戀慕”該隱,想要把他抓住,而上帝及時地警告該隱要注意克服它,可惜該隱把上帝的話當作了耳旁風,足足體現出他與上帝關係不良。
我們如果把該隱“行得不好”理解為他已經在犯罪,或者把他獻祭之後大大發怒理解為罪性的流露,那麽“你將要制伏/管理它”是什麽意思呢?看看希伯來原文非祈使語句,乃是普通的未完成式,表示將來、習慣、或者應該做的事。上帝意思是說,“該隱你有一個罪的問題,你今後總是要對付它”。這是有史以來上帝第一次對人談論罪。
第二次談罪是該隱殺死弟弟之後,上帝明知故問地對他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裡?祂要該隱反省這件事。該隱卻以爲他可以瞞天過海: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人嗎?第一句話是一個謊言,但也可以理解為他真的不知道他的兄弟死後靈魂去了哪裏。從直覺上説,人死後在天有靈、生命並不結束的感覺不知道從何而來,該隱再也沒有機會“看守”他的兄弟啦!
上帝的審判: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裡向我哀告。地開了口,從你手裡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嘻嘻,血有聲音從地裡向上帝哀告,該隱最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了,埋掉屍體遠遠不是結束。上帝命定他未來要辛勤種地,地卻不再像過往那樣出產豐盛,無法面對父母,從此孤單一人流離飄蕩更是最厲害的懲罰,何須地獄!
我們的文化過分地注重表面文章,不問事物的實質或人格,呵呵!假如我和你都蓋造房屋,你得到器重和讚賞,我沒有得到,大家自然會想到是你蓋的房屋比較輝煌、實用等等,所以得到認可。不過這些日子我們都知道,得到器重和賞識很可能與你的人緣兒有關,未必是你的東西真的好到哪裏去。基督徒應該被提醒:上帝是否看中你和你的工作,與你的工作成果未必直接相關。上次我寫過一篇“上帝注重關係還是注重表現”一文,結論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所注重的其實是關係。祂並非是我們所想象的,從頭到尾只盯著我們“罪”的問題不放。
“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這句話我們常常都粗枝大葉地讀成“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的供物”,兩次漏掉重要的“和他”二字。於是開始討論爲什麽亞伯的供物被上帝接納的問題。有人說因爲亞伯獻的是羊,獻祭過程涉及殺牲流血,預表了替罪而死的原則云云,把西方的神學理論帶入了創世記的經文。於是亞伯獻的那隻羊就可以解釋為替亞伯的罪而死,換來亞伯蒙悅納,不亦樂乎,不再看上下文。
但是上帝明明看中的是亞伯,然後才看中他的供物!上帝爲什麽看中亞伯?聖經沒有太多解釋,只是描寫他獻祭的時候從羊群中選了“頭生的”。上帝為什麽看不中該隱?和亞伯相比也許他沒有選初熟的或最好的?我們不清楚上帝用什麽方式表示看中和看不中,但是“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説明很大的問題。該隱應該問問上帝,“爲什麽您不悅納我呢?我哪裏出錯了嗎”?他不問,他不在意上帝喜歡什麽或不喜歡什麽,只是發怒沉下臉來,他和上帝的關係很差勁是嗎?
上帝對該隱發怒的反應是詢問原因。我想不是上帝不知道原因,而是故意挑起話題讓該隱思考原因:我爲什麽發怒?我到底在乎的是什麽?“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亞當吃禁果的時候,上帝未曾和亞當談論罪的問題,這裡卻和該隱提出罪的問題來了。上帝告訴該隱他不蒙悅納的原因,無須我們胡猜:你行得不好,不然你就蒙悅納了!我注意到,那個擬人化的“罪”顯然到此還不算是征服該隱,它只是在“戀慕”該隱,想要把他抓住,而上帝及時地警告該隱要注意克服它,可惜該隱把上帝的話當作了耳旁風,足足體現出他與上帝關係不良。
我們如果把該隱“行得不好”理解為他已經在犯罪,或者把他獻祭之後大大發怒理解為罪性的流露,那麽“你將要制伏/管理它”是什麽意思呢?看看希伯來原文非祈使語句,乃是普通的未完成式,表示將來、習慣、或者應該做的事。上帝意思是說,“該隱你有一個罪的問題,你今後總是要對付它”。這是有史以來上帝第一次對人談論罪。
第二次談罪是該隱殺死弟弟之後,上帝明知故問地對他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裡?祂要該隱反省這件事。該隱卻以爲他可以瞞天過海: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人嗎?第一句話是一個謊言,但也可以理解為他真的不知道他的兄弟死後靈魂去了哪裏。從直覺上説,人死後在天有靈、生命並不結束的感覺不知道從何而來,該隱再也沒有機會“看守”他的兄弟啦!
上帝的審判: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裡向我哀告。地開了口,從你手裡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嘻嘻,血有聲音從地裡向上帝哀告,該隱最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了,埋掉屍體遠遠不是結束。上帝命定他未來要辛勤種地,地卻不再像過往那樣出產豐盛,無法面對父母,從此孤單一人流離飄蕩更是最厲害的懲罰,何須地獄!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Textual Criticism:聖經的文本比較
不知道爲什麽,維基百科上的 Textual Criticism這個英文詞條沒有中文翻譯。也許華人教會無人認爲這有什麽重要?也許不合我們頭腦中所想的“聖經無誤”?容我暫且把它翻譯成聖經的文本比較。有人把此處的Criticism隨意翻譯成批判,讓人誤以爲聖經的真理内容是批判的對象,怪不得無人問津。Criticism意思一般是批評,但也有含有比較鑒別的意思。
聖經的文學鑒別(Literary Criticism)把聖經當作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研究、評估,以解釋這些特別的“文學作品”的發展。聼來叫做“文學批判”,讓人想起嚴肅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攻擊詩歌作品是多麽的虛假,其實沒有那麽嚴重的政治味道啦。而聖經的文本比較,又稱爲低等批判,是文學鑒別的一個分支,把不同的抄本、譯本互相比較,目的是努力辨認和去除那些抄寫/翻譯錯誤,找出或建構一份最可能的正確原稿。
到十六世紀初印刷朮發明以前,聖經的傳播都是靠文士們用手工抄寫的。他們用了最嚴謹的辦法來判斷和保留聖經的正確文本,然而世界上幾百個抄本,沒有一本和另外一本完全一致,因爲還是有抄寫的錯誤。假如你抄寫一卷經文,發現面前的抄本中有漏掉的字母或寫錯的字,你會不會自行糾正呢?假如你認爲你所抄寫的譯本翻譯不準確呢?It can be very tempting right?這就是猶太人、基督徒一直都努力在抄寫的時候進行文本比較的原因。可惜最初印製聖經的時候,所印的版本並沒有經過篩選比較,得了新技術的基督徒一定很興奮,立即將手邊正使用的抄本付印。
抄寫或印刷聖經時盡可能地恢復聖經原先的正確文本,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某句話在兩個版本中寫法不同時,你未必能夠判斷出哪一個版本是較早的正確版本。這裡有個例子,是從一本介紹“七十士譯本”的書中看到的,我試圖把它從英文翻譯過來,目的是介紹聖經文本比較的概念。
申命記卅一章1節,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摩西去告訴以色列衆人”,說我現在120嵗了云云,這是從9世紀的馬索拉文本(加了元音的希伯來版本)直接翻譯過來的。可是在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中,這句話的意思卻翻譯成了“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似乎是翻譯的人把希伯來文這句話的第一個字halak(他去)讀成了非常接近的另一個字kalah(他完成)。為了確認,文本比較的過程要檢查好幾樣東西。
第一,要確定申命記的其它希臘文譯本是否有正確的翻譯。結果發現有另外譯本也和七十士譯本同樣,句子翻譯稍有差別,卻不見“他去”的希臘文蹤影。第二,看看這句話的意思變化是否希臘文翻譯的方法造成的,比如有什麽解經方面的考慮?或是文字風格上的原因?不明顯。於是學者們初步確定,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們所讀的希伯來文本與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不同!第三,看看希伯來文到希臘文翻譯的其它可能性,結果從七十士譯本的經文彙編看到,kalah一般都會翻譯成συντελεω(完成),很標準,特別是摩西五經中的文字風格。
第四,檢查書卷内部其它字句,找到申命記卅二45有一句類似的短語“摩西說完了這一切的話”,而“摩西去說”在摩西五經中反而找不到其它的出處。如果看字詞變動,文士抄寫的時候固然有可能把卅一1改成和卅二45協調,不過若說加以改動,似乎從kalah改成halak倒更有可能,因爲後者是特別常見的字。學者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文士們顯然把約書亞記十九章49節和51節中原來的“分完了地”誤讀,將kalah按照halak來翻譯,有其它譯本為証。
第五,尋找七十士譯本之外的其它譯本,看是否有同樣的kalah翻譯。在沒有發現死海古卷以前,七十士譯本是唯一有這個字變化的版本,所以人們合理地猜想,並沒有其它的希伯來版本在此有kalah。可是從昆蘭的希伯來文本殘片中,卻發現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申卅一1:清清楚楚的希伯來文kalah,即“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
第六,這兩個希伯來文本,到底“去說”還是“說完了”是正確的原文呢?經文的内證似乎支持kalah是原來的,如上所述,而昆蘭古卷的外證也支持。儘管昆蘭的殘片太零碎,讓人無法評估那個抄本本身的抄寫質量,但畢竟它是古老的七十士所翻譯的原文以外的獨立資源。專家指出,馬索拉文本的質量一般來説超過七十士譯本,也就是說錯誤較少,但是有了昆蘭文本作證,本處字的變化反映出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原文版本應該是更早。
有時整句話在希臘譯本中有,而在馬索拉文本中沒有,也應該作同樣的分析,以確定哪個版本更早。比如撒母耳記下十四章30節,馬索拉文本說“押沙龍的僕人去放火燒了那田”就結束了。而七十士譯本卻接下去寫了一句話,“於是約押的僕人們撕裂了衣服來找他,說押沙龍的僕人放火燒了那田”。學者們把這句希臘文按照翻譯慣例還原成希伯來文,說文士抄寫的時候一定是讀跳行了。有時兩句話的結尾相似,抄寫時就容易讀錯行,不小心把第一個結尾當作第二個結尾,漏掉了中間那些字。--這很有可能,但只是一個推測。但是在後來發現的死海古卷中,的確從一個希伯來文本殘片上找到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多出來的那句話。
拿馬索拉文本與從七十士譯本還原/建構的希伯來原文相比,也許由於七十士譯本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算是第二手資料,不少學者以爲它不那麽權威,但由於死海古卷的證據,上面兩個例子增加了七十士譯本在文本比較時的分量。從時間來看,其實七十士譯本比馬索拉文本古老。我們現在找到的七十士譯本的古抄本有第三、第四世紀的東西,而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是主後十世紀的抄本,由馬索拉的學士設計和加插了音標系統。
聖經的文學鑒別(Literary Criticism)把聖經當作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研究、評估,以解釋這些特別的“文學作品”的發展。聼來叫做“文學批判”,讓人想起嚴肅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攻擊詩歌作品是多麽的虛假,其實沒有那麽嚴重的政治味道啦。而聖經的文本比較,又稱爲低等批判,是文學鑒別的一個分支,把不同的抄本、譯本互相比較,目的是努力辨認和去除那些抄寫/翻譯錯誤,找出或建構一份最可能的正確原稿。
到十六世紀初印刷朮發明以前,聖經的傳播都是靠文士們用手工抄寫的。他們用了最嚴謹的辦法來判斷和保留聖經的正確文本,然而世界上幾百個抄本,沒有一本和另外一本完全一致,因爲還是有抄寫的錯誤。假如你抄寫一卷經文,發現面前的抄本中有漏掉的字母或寫錯的字,你會不會自行糾正呢?假如你認爲你所抄寫的譯本翻譯不準確呢?It can be very tempting right?這就是猶太人、基督徒一直都努力在抄寫的時候進行文本比較的原因。可惜最初印製聖經的時候,所印的版本並沒有經過篩選比較,得了新技術的基督徒一定很興奮,立即將手邊正使用的抄本付印。
抄寫或印刷聖經時盡可能地恢復聖經原先的正確文本,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某句話在兩個版本中寫法不同時,你未必能夠判斷出哪一個版本是較早的正確版本。這裡有個例子,是從一本介紹“七十士譯本”的書中看到的,我試圖把它從英文翻譯過來,目的是介紹聖經文本比較的概念。
申命記卅一章1節,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摩西去告訴以色列衆人”,說我現在120嵗了云云,這是從9世紀的馬索拉文本(加了元音的希伯來版本)直接翻譯過來的。可是在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中,這句話的意思卻翻譯成了“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似乎是翻譯的人把希伯來文這句話的第一個字halak(他去)讀成了非常接近的另一個字kalah(他完成)。為了確認,文本比較的過程要檢查好幾樣東西。
第一,要確定申命記的其它希臘文譯本是否有正確的翻譯。結果發現有另外譯本也和七十士譯本同樣,句子翻譯稍有差別,卻不見“他去”的希臘文蹤影。第二,看看這句話的意思變化是否希臘文翻譯的方法造成的,比如有什麽解經方面的考慮?或是文字風格上的原因?不明顯。於是學者們初步確定,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們所讀的希伯來文本與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不同!第三,看看希伯來文到希臘文翻譯的其它可能性,結果從七十士譯本的經文彙編看到,kalah一般都會翻譯成συντελεω(完成),很標準,特別是摩西五經中的文字風格。
第四,檢查書卷内部其它字句,找到申命記卅二45有一句類似的短語“摩西說完了這一切的話”,而“摩西去說”在摩西五經中反而找不到其它的出處。如果看字詞變動,文士抄寫的時候固然有可能把卅一1改成和卅二45協調,不過若說加以改動,似乎從kalah改成halak倒更有可能,因爲後者是特別常見的字。學者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文士們顯然把約書亞記十九章49節和51節中原來的“分完了地”誤讀,將kalah按照halak來翻譯,有其它譯本為証。
第五,尋找七十士譯本之外的其它譯本,看是否有同樣的kalah翻譯。在沒有發現死海古卷以前,七十士譯本是唯一有這個字變化的版本,所以人們合理地猜想,並沒有其它的希伯來版本在此有kalah。可是從昆蘭的希伯來文本殘片中,卻發現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申卅一1:清清楚楚的希伯來文kalah,即“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
第六,這兩個希伯來文本,到底“去說”還是“說完了”是正確的原文呢?經文的内證似乎支持kalah是原來的,如上所述,而昆蘭古卷的外證也支持。儘管昆蘭的殘片太零碎,讓人無法評估那個抄本本身的抄寫質量,但畢竟它是古老的七十士所翻譯的原文以外的獨立資源。專家指出,馬索拉文本的質量一般來説超過七十士譯本,也就是說錯誤較少,但是有了昆蘭文本作證,本處字的變化反映出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原文版本應該是更早。
有時整句話在希臘譯本中有,而在馬索拉文本中沒有,也應該作同樣的分析,以確定哪個版本更早。比如撒母耳記下十四章30節,馬索拉文本說“押沙龍的僕人去放火燒了那田”就結束了。而七十士譯本卻接下去寫了一句話,“於是約押的僕人們撕裂了衣服來找他,說押沙龍的僕人放火燒了那田”。學者們把這句希臘文按照翻譯慣例還原成希伯來文,說文士抄寫的時候一定是讀跳行了。有時兩句話的結尾相似,抄寫時就容易讀錯行,不小心把第一個結尾當作第二個結尾,漏掉了中間那些字。--這很有可能,但只是一個推測。但是在後來發現的死海古卷中,的確從一個希伯來文本殘片上找到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多出來的那句話。
拿馬索拉文本與從七十士譯本還原/建構的希伯來原文相比,也許由於七十士譯本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算是第二手資料,不少學者以爲它不那麽權威,但由於死海古卷的證據,上面兩個例子增加了七十士譯本在文本比較時的分量。從時間來看,其實七十士譯本比馬索拉文本古老。我們現在找到的七十士譯本的古抄本有第三、第四世紀的東西,而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是主後十世紀的抄本,由馬索拉的學士設計和加插了音標系統。
Sunday, November 11, 2012
到那日:不再有先知
本文參考了NIB Commentary的解經。
撒迦利亞書十三章2-6節: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我必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記念;也必使這地不再有(假)先知與污穢的靈。若再有人說預言,生他的父母必對他說:“你不得存活,因為你託耶和華的名說假預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說預言的時候,要將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說預言的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騙人。他必說:“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從幼年作人的奴僕”。必有人問他說:“你兩臂中間是甚麼傷呢”?他必回答說:“這是我在親友家中所受的傷”。
第2節中的先知在原文中並沒有用“假”來修飾,所以我加了括號。由於和“污穢的靈”並列,又和偶像相提並論,我們都會想當然地認爲,耶和華說要除掉的當然只是假先知,這段話僅此而已,別無它意。可是細想一下,如果某人開始說預言,他的父母就起來刺死他,因爲他們認定他說的是假預言,那誰還敢作先知的事奉呢?連真的先知見到耶和華的默示臨到也必須考慮是否要冒險啦。
我想那個時代有不少人以“先知”為混飯吃的行業,也許象徵性地穿著毛外衣,意思他好像以利亞。耶利米說那些人做個夢就說得了耶和華的默示,以致神打發人去告訴他們,不可再提“耶和華的默示”(耶廿三25-40)。以西結也花了不少篇幅斥責假先知,說他們是本著己心發預言,他們聼見/看見的異象和夢都是虛假和謊詐(結十三)。
爲什麽說到那日,所有作先知說預言講異象的都必羞愧呢?假先知必羞愧無疑,因爲將被證明是假。而真先知在其異象被證明是真之前,恐怕也不得不好像阿摩司,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摩七14),免得被人打死、或趕走。
第6節提到先知“兩臂中間的傷”,令人費解。有的解經說是假先知喜歡用自己手臂和胸前自割,所以留下傷痕,他回答中的“親友家”其實是暗喻外邦神廟;還有的解經說那傷是因爲父母刺他而來的,只是並沒有真正刺死而逃脫了;我忘記是聼誰解釋說耶穌應驗了這經文,他兩臂中間的傷是在十字架上被刺的傷,親友是他本族的猶太人,他們把他送上十字架。最後一個解釋與下文的“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云云倒是能夠聯係得上。
其實,撒迦利亞所描寫的先知命運難道沒有應驗嗎?耶穌來到世上曾被法利賽人驅趕,不止一次地提說猶太人殺害先知的罪,感嘆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路十三34)。他用兇惡佃戶殺害主的僕人甚至兒子的比喻,説明先知在民中將要受到怎樣的待遇。如此看來,耶穌被猶太人以褻瀆罪交在羅馬人手中釘十字架並不是偶然發生的。
我曾經研究過“作先知”和“講道”,即prophesize,感到兩者是同一幅畫面。我相信這個字不是有兩個意思,因爲傳神的話語(講道)包括了說預言,即宣講關於未來的事。我們把“說預言”理解得狹窄了,以爲只是fortune teller那樣的職份。所以,撒迦利亞所寫的普遍把先知當作虛假和冒名的情形值得我們深思:今天有人講道時號稱是先知說預言的,他們一定是假先知嗎?
撒迦利亞書十三章2-6節: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我必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記念;也必使這地不再有(假)先知與污穢的靈。若再有人說預言,生他的父母必對他說:“你不得存活,因為你託耶和華的名說假預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說預言的時候,要將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說預言的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騙人。他必說:“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從幼年作人的奴僕”。必有人問他說:“你兩臂中間是甚麼傷呢”?他必回答說:“這是我在親友家中所受的傷”。
第2節中的先知在原文中並沒有用“假”來修飾,所以我加了括號。由於和“污穢的靈”並列,又和偶像相提並論,我們都會想當然地認爲,耶和華說要除掉的當然只是假先知,這段話僅此而已,別無它意。可是細想一下,如果某人開始說預言,他的父母就起來刺死他,因爲他們認定他說的是假預言,那誰還敢作先知的事奉呢?連真的先知見到耶和華的默示臨到也必須考慮是否要冒險啦。
我想那個時代有不少人以“先知”為混飯吃的行業,也許象徵性地穿著毛外衣,意思他好像以利亞。耶利米說那些人做個夢就說得了耶和華的默示,以致神打發人去告訴他們,不可再提“耶和華的默示”(耶廿三25-40)。以西結也花了不少篇幅斥責假先知,說他們是本著己心發預言,他們聼見/看見的異象和夢都是虛假和謊詐(結十三)。
爲什麽說到那日,所有作先知說預言講異象的都必羞愧呢?假先知必羞愧無疑,因爲將被證明是假。而真先知在其異象被證明是真之前,恐怕也不得不好像阿摩司,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摩七14),免得被人打死、或趕走。
第6節提到先知“兩臂中間的傷”,令人費解。有的解經說是假先知喜歡用自己手臂和胸前自割,所以留下傷痕,他回答中的“親友家”其實是暗喻外邦神廟;還有的解經說那傷是因爲父母刺他而來的,只是並沒有真正刺死而逃脫了;我忘記是聼誰解釋說耶穌應驗了這經文,他兩臂中間的傷是在十字架上被刺的傷,親友是他本族的猶太人,他們把他送上十字架。最後一個解釋與下文的“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云云倒是能夠聯係得上。
其實,撒迦利亞所描寫的先知命運難道沒有應驗嗎?耶穌來到世上曾被法利賽人驅趕,不止一次地提說猶太人殺害先知的罪,感嘆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路十三34)。他用兇惡佃戶殺害主的僕人甚至兒子的比喻,説明先知在民中將要受到怎樣的待遇。如此看來,耶穌被猶太人以褻瀆罪交在羅馬人手中釘十字架並不是偶然發生的。
我曾經研究過“作先知”和“講道”,即prophesize,感到兩者是同一幅畫面。我相信這個字不是有兩個意思,因爲傳神的話語(講道)包括了說預言,即宣講關於未來的事。我們把“說預言”理解得狹窄了,以爲只是fortune teller那樣的職份。所以,撒迦利亞所寫的普遍把先知當作虛假和冒名的情形值得我們深思:今天有人講道時號稱是先知說預言的,他們一定是假先知嗎?
Friday, November 9, 2012
七嵗的音樂指揮
一個朋友送這個視頻給人看。這個七嵗的小傢伙顯然音樂感很強,並且按著他所感受的音樂境界來指揮。這小孩兒的名字叫Edward Yudenich,在烏茲別克。據説他學小提琴只有一年,學習指揮只有半年,顯然是上帝給他有美好的天賦,大有潛力。
被指揮的樂團顯然是按照專業水準受訓的人士,也許是大學音樂系的學生,他們留心看指揮,表演出色。把指揮棒交給這麽一個小毛頭,這顯然不合中國文化,隨便誰不服氣想要給他拆臺可就太容易啦。我觀賞的時候就想,假如沒有人在為公衆錄像,假如Edward發現有人和他過不去,他怎樣溝通和糾正那些音樂家呢?跑掉不幹?指著人家“啊、啊”?跺腳大哭?哈哈!恩賜與資格起衝突,我們大人遇到這種事的反應恐怕也無非如此,也許老練地另想辦法找小鞋給人家穿穿。
教會情形會好些嗎?有意思。
被指揮的樂團顯然是按照專業水準受訓的人士,也許是大學音樂系的學生,他們留心看指揮,表演出色。把指揮棒交給這麽一個小毛頭,這顯然不合中國文化,隨便誰不服氣想要給他拆臺可就太容易啦。我觀賞的時候就想,假如沒有人在為公衆錄像,假如Edward發現有人和他過不去,他怎樣溝通和糾正那些音樂家呢?跑掉不幹?指著人家“啊、啊”?跺腳大哭?哈哈!恩賜與資格起衝突,我們大人遇到這種事的反應恐怕也無非如此,也許老練地另想辦法找小鞋給人家穿穿。
教會情形會好些嗎?有意思。
Tuesday, November 6, 2012
笑料:男人不應被按立牧師
看見這個不知道是誰寫的男人不應被按立的十大理由,覺得很可笑。大概是有人寫下女人不應被按立的十大理由,被不服氣的人針鋒相對寫下來的。在此翻譯成中文如下,或許引發一些思考:
10. 男人的地方應該在軍隊裏。
9. 有孩子的男人履行牧師職責時可能會受到他們的父親責任干擾。
8. 男人的生理特點表明,他們更適合砍伐樹木或與山獅角力。他們做傳道或服事人的工作比較“不自然”。
7. 先造的是男人,顯然是個原型,代表了某種試驗,並非創造的最高級成就。
6. 男人十分情緒化,不適合作神父或牧師。他們在觀看球賽時的表現可以證明這一點。
5. 有的男人長相英俊,這會使參加敬拜的女人分心。
4. 牧師必須照顧和養育會衆,但這在傳統上不合男人的角色。古往今來,女人不僅被承認更擅長養育,而且一向被證實對此投注較大的心思和熱情,這使得她們更適合被按立。
3. 男人比較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在處理爭端的時候他們容易動粗,成爲不良榜樣。所以他們處在領袖位置上也比較危險,傾向於顯出不穩定的性情。
2. 聖經中說耶穌是被一個男人出賣的,這人缺乏信心應該受到刑罰,提醒我們,所有的男人都應接受比較從屬性的位置。
1. 即使不被按立,男人還是可以在教會中參與各項活動。他們可以掃人行道,修理教會的房頂,甚至可以在父親節那天帶領詩歌。在這些傳統的男性角色範圍之内,他們仍然能夠在教會生活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10. 男人的地方應該在軍隊裏。
9. 有孩子的男人履行牧師職責時可能會受到他們的父親責任干擾。
8. 男人的生理特點表明,他們更適合砍伐樹木或與山獅角力。他們做傳道或服事人的工作比較“不自然”。
7. 先造的是男人,顯然是個原型,代表了某種試驗,並非創造的最高級成就。
6. 男人十分情緒化,不適合作神父或牧師。他們在觀看球賽時的表現可以證明這一點。
5. 有的男人長相英俊,這會使參加敬拜的女人分心。
4. 牧師必須照顧和養育會衆,但這在傳統上不合男人的角色。古往今來,女人不僅被承認更擅長養育,而且一向被證實對此投注較大的心思和熱情,這使得她們更適合被按立。
3. 男人比較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在處理爭端的時候他們容易動粗,成爲不良榜樣。所以他們處在領袖位置上也比較危險,傾向於顯出不穩定的性情。
2. 聖經中說耶穌是被一個男人出賣的,這人缺乏信心應該受到刑罰,提醒我們,所有的男人都應接受比較從屬性的位置。
1. 即使不被按立,男人還是可以在教會中參與各項活動。他們可以掃人行道,修理教會的房頂,甚至可以在父親節那天帶領詩歌。在這些傳統的男性角色範圍之内,他們仍然能夠在教會生活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Sunday, November 4, 2012
對付骨質疏鬆的問題
去年有一次我發現自己和別人一起爬山,竟然不能一口氣沖上去,就決定去檢查一下身體。我的家庭醫生告訴我要補充維他命D,還有我的膽固醇太高,我就開始注意運動。前些日子腳趾連續出問題,有骨折現象,甚至旁邊好的腳趾也時常發痛,於是想到應該去檢查一下是否有骨質疏鬆症。果不其然,我的骨質流失超過了正常範圍,必須立刻重視。感謝主的眷顧,讓我知道自己的健康有問題!於是在網上搜索一番,看看有什麽有效的治療,看來還是預防容易治療難。預防骨質繼續快速流失,預防跌倒。而增加/恢復骨質密度呢?我只能禱告,求主讓所喫的藥對我沒有太大的副作用,不然再好的葯都會被我放棄。以下是臺北醫學院骨科醫生寫的有關資料。
不論男女,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從三十五歲起,骨質量會開始慢慢減少,正常的骨質減少稱為「骨質缺失」(Osteopenia),骨質減少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而加快或變慢,而正常的速度如果加快了,骨質快速流失,病變就會出現,這就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骨質疏鬆症」的原文Osteoporosis,意思就是佈滿了孔隙的骨骼,孔隙多的骨骼和正常骨骼相比較,外型是一樣,但質量卻減少了,其原因為骨頭裏的鈣質逐漸流失,使得內部骨質變為單薄,造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骨質疏鬆症」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而已經疏鬆的骨頭,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活動所造成的身體負荷,久之,骨折就可能發生。
「骨質疏鬆症」有什麼症狀?通常病人察覺不出有任何症狀,當不小心跌一跤,竟把腕骨跌斷了,便表示此人骨質已經流失太多,而且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臀部骨折。三十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腕骨骨折的比例,遠比同年齡的男性高出十倍。 我們通常把股骨上端部位發生的骨折,稱為臀部骨折。臀部骨折的婦女能恢復到原來正常功能的不到一半,但因骨折臥床三個月而發生併發症死亡的,卻達百分之二十,這類病人因為需要強制臥床靜養,故而容易發生像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併發症。
通常婦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骨折發生時,方才知道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所以這種病才叫做「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我該吃什麼?大量的牛奶有幫助嗎?不必,其它食物也同樣可以提供大量的鈣。有的人缺乏一種腸酵素,對牛奶過敏,可以改喝Yourgot就不會引起腹瀉。含鈣量豐富的食品包括:髮菜、黑芝麻、紫菜、小魚干、蝦米、蝦仁、小魚、奶粉、海藻、金針、黑糖、食鹽、白芝麻、黑豆、黃豆、豆皮、豆鼓、蛤蜊、莧菜、高麗菜、木耳、糯米、米糠、杏仁、芥藍菜、毛 豆、豆干、油豆腐、蛋黃、鮮奶、鮑魚、香菇、橄欖、蓮子、茴香(香菜)、油菜、蘿蔔干、捲心芥菜、海螃蟹等等。
如果每日飲食均衡,而且有足夠鈣質補充,其實並不用特別補充鈣片,由飲食中補充鈣質即可。不過,目前國人飲食習慣中鈣質攝取偏低,如果在已經被診斷為骨質缺乏或骨質疏鬆症情形下,建議可以使用鈣片補充鈣質。市面上有許多種鈣片,成份也可能有少許不同,而每人使用依個人體質不同有時也會有漲氣或便秘現象。如果有此現象,建議可以多補充液體,多食纖維質食物,或是換其他鈣片,適合自己體質即可。攝取量停經後女性建議可在每天1500mg,一天不要超過2000mg,而且一次攝取不要超過500mg以上。骨質疏鬆的患者還要定期監測自己血液中的維他命D,太低了就會影響身體對鈣的自然吸收。
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症」很重要。正確而適度的運動,能使骨質增加,最好的運動,需要包含人體長骨的牽動、拉動、和某種程度的擠壓。例如行走、慢跑、騎單車、越野步行、划船等,而且常做這一類運動,對心臟和肺部同樣有好處。婦女作運動不要過於激烈,以免提早停經和開始骨質的流失。
患者家中該有什麼應變措施?「骨質疏鬆症」患者,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倒而發生骨折,這種病人多半年紀較大,屋子裏到處都有使他跌倒的危險,因此,特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不論男女,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從三十五歲起,骨質量會開始慢慢減少,正常的骨質減少稱為「骨質缺失」(Osteopenia),骨質減少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而加快或變慢,而正常的速度如果加快了,骨質快速流失,病變就會出現,這就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骨質疏鬆症」的原文Osteoporosis,意思就是佈滿了孔隙的骨骼,孔隙多的骨骼和正常骨骼相比較,外型是一樣,但質量卻減少了,其原因為骨頭裏的鈣質逐漸流失,使得內部骨質變為單薄,造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骨質疏鬆症」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而已經疏鬆的骨頭,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活動所造成的身體負荷,久之,骨折就可能發生。
「骨質疏鬆症」有什麼症狀?通常病人察覺不出有任何症狀,當不小心跌一跤,竟把腕骨跌斷了,便表示此人骨質已經流失太多,而且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臀部骨折。三十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腕骨骨折的比例,遠比同年齡的男性高出十倍。 我們通常把股骨上端部位發生的骨折,稱為臀部骨折。臀部骨折的婦女能恢復到原來正常功能的不到一半,但因骨折臥床三個月而發生併發症死亡的,卻達百分之二十,這類病人因為需要強制臥床靜養,故而容易發生像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併發症。
通常婦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骨折發生時,方才知道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所以這種病才叫做「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我該吃什麼?大量的牛奶有幫助嗎?不必,其它食物也同樣可以提供大量的鈣。有的人缺乏一種腸酵素,對牛奶過敏,可以改喝Yourgot就不會引起腹瀉。含鈣量豐富的食品包括:髮菜、黑芝麻、紫菜、小魚干、蝦米、蝦仁、小魚、奶粉、海藻、金針、黑糖、食鹽、白芝麻、黑豆、黃豆、豆皮、豆鼓、蛤蜊、莧菜、高麗菜、木耳、糯米、米糠、杏仁、芥藍菜、毛 豆、豆干、油豆腐、蛋黃、鮮奶、鮑魚、香菇、橄欖、蓮子、茴香(香菜)、油菜、蘿蔔干、捲心芥菜、海螃蟹等等。
如果每日飲食均衡,而且有足夠鈣質補充,其實並不用特別補充鈣片,由飲食中補充鈣質即可。不過,目前國人飲食習慣中鈣質攝取偏低,如果在已經被診斷為骨質缺乏或骨質疏鬆症情形下,建議可以使用鈣片補充鈣質。市面上有許多種鈣片,成份也可能有少許不同,而每人使用依個人體質不同有時也會有漲氣或便秘現象。如果有此現象,建議可以多補充液體,多食纖維質食物,或是換其他鈣片,適合自己體質即可。攝取量停經後女性建議可在每天1500mg,一天不要超過2000mg,而且一次攝取不要超過500mg以上。骨質疏鬆的患者還要定期監測自己血液中的維他命D,太低了就會影響身體對鈣的自然吸收。
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症」很重要。正確而適度的運動,能使骨質增加,最好的運動,需要包含人體長骨的牽動、拉動、和某種程度的擠壓。例如行走、慢跑、騎單車、越野步行、划船等,而且常做這一類運動,對心臟和肺部同樣有好處。婦女作運動不要過於激烈,以免提早停經和開始骨質的流失。
患者家中該有什麼應變措施?「骨質疏鬆症」患者,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倒而發生骨折,這種病人多半年紀較大,屋子裏到處都有使他跌倒的危險,因此,特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 樓梯:要確定地毯和樓梯踏板沒有鬆脫,以防止跌倒。
- 地板:不可讓地板上四處散佈小物品,鬆脫的地毯和太過滑溜的地板,非常危險。
- 傢俱:傢俱不可常常變換位置。老年人的活動模式一旦定型,便不容易改換。
- 浴室:許多家居意外都發生在浴室之中。必須常保浴室確實不滑溜,保持乾燥。廚房中同樣要注意。
- 燈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年紀大且又視力減退,因此,廳堂裏、樓梯間等,照明都必須充足,避免使人跌跤。
- 藥物:任何會引起暈眩或導致方向感迷失的物質,例如酒類、藥物、鎮定劑等,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都具有潛在性的危險,因為警覺度一旦減弱,便會很容易因跌倒而骨折。
Thursday, November 1, 2012
轉發:寧波的抗議事件
在博客網上看到一個視頻錄像,成千上萬的群衆在鏡頭前,其中有個老人家抱著小孩。有一隊警察在那裏擁擠,不知道是想要維持什麽。後來才看明白,原來他們不要外國記者作任何報道,這是外國記者的攝像機在運轉,而好多市民對著鏡頭竪大拇指,又鼓掌。並非所有的警察都攔阻外媒,這個攝像機顯然受到一隊警察的保護,不讓另外一批警察接近,他們用手掌作擋鏡頭狀,最後把記者們塞進一部出租汽車送走了。
詢問博主這是什麽場面,答曰去看CNN和其它外媒報道就知道了。網上一搜索,原來是寧波居民一個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中石油要在那附近興建一個龐大的化工廠,民衆擔心環境污染問題,齊心反對。沸沸揚揚一個多星期,據説周末有不少衝突,有人把警察扔來的催淚彈反扔囘去,一片混亂。打人的都是外地警察,寧波本地的警察不打人,民衆用手機錄像,把公安打人的鏡頭傳到網上等等。這事搞到最後,當局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表示這個興建項目要撤回,於是民衆不再湧上街頭了。
爲什麽禁止報道呢,因爲那個群情激憤的場面讓政府下不來臺。人們高呼反動口號不說,宏偉雄壯的歌聲一響(我猜是國際歌),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許多人落淚,包括民警。國内新聞部門置若罔聞,他們好像忙著報道美國的Sandy颱風進展,百姓就更加憤怒。爲什麽不能坐下來好好聽取民意?可能是沒有渠道,也缺乏起碼的信任。現在從上面下來的任何承諾恐怕都已經沒有多少公信力了,可嘆。
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階級都喜歡搞愚民政策,原來還盼望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會有所不同,沒想到這麽讓人失望。現代科學技術這麽進步,他們搞互聯網監督,切斷國外的反動聲音,以免百姓“中毒”。可是,你越是這樣操控,老百姓不是越信不着你嗎?你那些貪污腐化的事情,利益集團的事情,越遮掩不是就越泛濫嗎?大大方方坐下來商議解決老百姓的憂慮,事情何至於搞得這麽難堪!
教會的運作有些類似,我們喜歡遮蓋醜聞。這本身並無大錯,給有關的領袖留面子嘛,特別是正在服侍主的工人。但遮蓋的目的必須是容許糾正的過程和時間,必須有人面質,必須有人抗議惡事的繼續發展,必須引發嚴肅的價值觀思考,否則就無益啦。
詢問博主這是什麽場面,答曰去看CNN和其它外媒報道就知道了。網上一搜索,原來是寧波居民一個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中石油要在那附近興建一個龐大的化工廠,民衆擔心環境污染問題,齊心反對。沸沸揚揚一個多星期,據説周末有不少衝突,有人把警察扔來的催淚彈反扔囘去,一片混亂。打人的都是外地警察,寧波本地的警察不打人,民衆用手機錄像,把公安打人的鏡頭傳到網上等等。這事搞到最後,當局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表示這個興建項目要撤回,於是民衆不再湧上街頭了。
爲什麽禁止報道呢,因爲那個群情激憤的場面讓政府下不來臺。人們高呼反動口號不說,宏偉雄壯的歌聲一響(我猜是國際歌),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許多人落淚,包括民警。國内新聞部門置若罔聞,他們好像忙著報道美國的Sandy颱風進展,百姓就更加憤怒。爲什麽不能坐下來好好聽取民意?可能是沒有渠道,也缺乏起碼的信任。現在從上面下來的任何承諾恐怕都已經沒有多少公信力了,可嘆。
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階級都喜歡搞愚民政策,原來還盼望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會有所不同,沒想到這麽讓人失望。現代科學技術這麽進步,他們搞互聯網監督,切斷國外的反動聲音,以免百姓“中毒”。可是,你越是這樣操控,老百姓不是越信不着你嗎?你那些貪污腐化的事情,利益集團的事情,越遮掩不是就越泛濫嗎?大大方方坐下來商議解決老百姓的憂慮,事情何至於搞得這麽難堪!
教會的運作有些類似,我們喜歡遮蓋醜聞。這本身並無大錯,給有關的領袖留面子嘛,特別是正在服侍主的工人。但遮蓋的目的必須是容許糾正的過程和時間,必須有人面質,必須有人抗議惡事的繼續發展,必須引發嚴肅的價值觀思考,否則就無益啦。
Monday, October 29, 2012
約拿故事的幽默筆法
約拿書是一卷與其它先知書風格很不相同的聖經書卷。篇幅不長,情節變化多端,故事緊湊幽默,講的是一個先知的故事,卻差一點不提他所宣講的信息。有地方的名字卻沒有人的名字,船長姓甚?國王名誰?然而約拿和吞掉他的大魚卻爲世人留下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教導:連並非子民的外邦亞述人一表示悔改,造天地的耶和華上帝都憐憫愛惜他們,猶太人所崇拜的原來是這樣一位神,別不甘願!
我借了Anchor Bible的約拿書來讀,很有意思。每句話Jack Sasson教授都就著歷史文化背景剖析,我發現其中深具幽默和諷刺,不像是約拿自己寫下來的故事。説不定是約拿有個説評書的朋友,聼見約拿說“我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這是我在裏面時所作的詩歌”,就受聖靈感動替他寫下來了,並不問“你在魚腹中怎知日夜”?我們的神也可以這麽幽默哩!
我借了Anchor Bible的約拿書來讀,很有意思。每句話Jack Sasson教授都就著歷史文化背景剖析,我發現其中深具幽默和諷刺,不像是約拿自己寫下來的故事。説不定是約拿有個説評書的朋友,聼見約拿說“我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這是我在裏面時所作的詩歌”,就受聖靈感動替他寫下來了,並不問“你在魚腹中怎知日夜”?我們的神也可以這麽幽默哩!
- 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希伯來文聼來好像“信實之子鴿子”,但約拿既不信實又不像鴿子高飛,他的活動反倒是下到約帕(港口鎮),又下到底艙;
- 尼尼微在東邊,約拿卻往遙遠西邊的他施去;
- 海中起大風,船上所有人都拼命搏鬥,哀求自己的神,唯約拿反倒沉睡;
- 約拿被那位外邦人船長勸説“起來求告”,正是耶和華吩咐過他的,“起來呼喊”,一模一樣的希伯來字眼;
- 約拿知道耶和華創造滄海旱地,卻竟妄想要逃避祂;
- 約拿以爲讓水手把自己丟進大海里就可逃脫,上帝卻安排了一條大魚把他吞掉;
- 這條大魚不是把他吞滅,反倒引出他在魚腹中的一首讚美詩--救恩出於耶和華;
- 用“吐”的動作描寫魚是很不協調、很滑稽的;
- “再等40天,尼尼微必傾覆”,減去了“這是耶和華所說的”,結果尼尼微果真翻轉啦,卻是在悔改意義上的傾覆;
- 約拿用神的恩典慈愛為自己的不憐憫、不慈愛開脫;
- 約拿為自己蓋棚,卻是上帝的蓖麻蔭(sel)救(nasal)他脫離了太陽苦楚;
- 神安排一條蟲咬蓖麻枯槁,太陽就把他曬昏了,而他自己蓋的棚竟然毫不遮蔭;
- 約拿為頭昏而求死,從大大喜樂轉變成以發怒爲合理,足顯其昏頭脹腦的程度;
- 用“我豈能不愛惜”的問話作鮮明對比:約拿面對蓖麻的自憐vs.神對尼尼微人的憐憫,反差何其大。
Friday, October 26, 2012
了解聖經中字和詞的意思
了解字義一定要看前後文,連參考神學字典都未必準確。從字句本身看不出來某詞的意思?看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書卷的大致内容。若是從本卷書也看不出某詞的意思呢?就看看同一作者的類似書卷内容。我前一篇關於預備油在燈裏算是一個例子。
翻譯聖經的Silva教授對倍受尊敬的Bauer新約聖經詞典有意見,主要是因爲Bauer把神學解釋混在對詞的解釋中。在理想的情況下,神學字典應該是介紹字條在聖經中的實際用法的大典,而不應該是由編纂者去定義什麽。一個字在不同的場合段落中,因爲用法不同,讓人看出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翻譯成吩咐的那個字,有的時候根據前後文要翻譯成安慰,你恐怕不能因此就把吩咐和安慰當作同一碼事,把安慰定義成吩咐,或者把吩咐定義成含有安慰的意思。又比如司提反提到以色列在曠野的“會衆”(徒七38),正是“教會”那個字,你不能下結論說舊約時代就有教會。
還有那個“罪”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意思,你不能用神學家總結出來的關於罪的概念,諸如“違反神的命令”,或者“人的一種本性特質”當作那個字在所有各處句中的意思。不然的話,你讀到聖經對罪的描述:“摸了別人的污穢,無論是染了甚麼污穢,他卻不知道,一知道了就有了罪”(利五3)就會問,知道自己染了污穢怎麽會是罪呢?但這類經文告訴我們,凡不宜去到神面前的狀態,諸如禮儀上的不潔淨,就叫“罪”,未必與道德行爲或本性有關。所以我們不必總是把“有罪”想得好像違命或品格問題那麽嚴重,它更不是我們今天犯了刑事、必須審判的那種罪的觀念。我們偏偏都很容易把這些觀念都攪在一起,而不看前後文。
另一個例子。中文和合本翻譯成挽回祭的那個希臘字ιλαστηριον,新譯本翻譯成贖罪祭,又加括號説明原文是蔽罪所/施恩座/約柜的蓋子,我們還是不能確定它的意思。信望愛網站的聖經字典根據這個名詞在經句中的用法,把英文翻譯的propitiation解釋為贖罪的媒介(為贖罪而被神設立),而把另一處英文翻譯的mercy seat解釋為贖罪的地點(施恩座)。相當不錯!這個字的兩個意思都按照其用法歸納出來。而那些英文的神學詞典就把propitiation解釋得天花亂墜啦,説成是滿足神公義的忿怒什麽的。爲什麽呢?據説按照聖經以外當時的迦南異教文化,人們必須獻ιλαστηριον給他們的神,目的就是為了平息那些神的忿怒 。不同意代罰理論的學者們爭辯,主張ιλαστηριον應翻該譯成expiation,除去贖罪祭atonement中所謂“平息上帝忿怒”的味道,畢竟摩西五經中沒有説明獻祭是要平息上帝忿怒嘛。
我明白Silva教授的意思了。觀察前後文來解釋字或詞組的意思,是最基本的、共同接受的重要解經原則之一,越是涉及神學概念就越是要持守這個原則才對,只是他說有些聖經學者竟然不同意。他們一遇到經文中的神學名詞就不看前後文、只看詞典了。不是不要參考字典,但要知道字典可能有的問題,使用時慎察明辨。
翻譯聖經的Silva教授對倍受尊敬的Bauer新約聖經詞典有意見,主要是因爲Bauer把神學解釋混在對詞的解釋中。在理想的情況下,神學字典應該是介紹字條在聖經中的實際用法的大典,而不應該是由編纂者去定義什麽。一個字在不同的場合段落中,因爲用法不同,讓人看出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翻譯成吩咐的那個字,有的時候根據前後文要翻譯成安慰,你恐怕不能因此就把吩咐和安慰當作同一碼事,把安慰定義成吩咐,或者把吩咐定義成含有安慰的意思。又比如司提反提到以色列在曠野的“會衆”(徒七38),正是“教會”那個字,你不能下結論說舊約時代就有教會。
還有那個“罪”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意思,你不能用神學家總結出來的關於罪的概念,諸如“違反神的命令”,或者“人的一種本性特質”當作那個字在所有各處句中的意思。不然的話,你讀到聖經對罪的描述:“摸了別人的污穢,無論是染了甚麼污穢,他卻不知道,一知道了就有了罪”(利五3)就會問,知道自己染了污穢怎麽會是罪呢?但這類經文告訴我們,凡不宜去到神面前的狀態,諸如禮儀上的不潔淨,就叫“罪”,未必與道德行爲或本性有關。所以我們不必總是把“有罪”想得好像違命或品格問題那麽嚴重,它更不是我們今天犯了刑事、必須審判的那種罪的觀念。我們偏偏都很容易把這些觀念都攪在一起,而不看前後文。
另一個例子。中文和合本翻譯成挽回祭的那個希臘字ιλαστηριον,新譯本翻譯成贖罪祭,又加括號説明原文是蔽罪所/施恩座/約柜的蓋子,我們還是不能確定它的意思。信望愛網站的聖經字典根據這個名詞在經句中的用法,把英文翻譯的propitiation解釋為贖罪的媒介(為贖罪而被神設立),而把另一處英文翻譯的mercy seat解釋為贖罪的地點(施恩座)。相當不錯!這個字的兩個意思都按照其用法歸納出來。而那些英文的神學詞典就把propitiation解釋得天花亂墜啦,説成是滿足神公義的忿怒什麽的。爲什麽呢?據説按照聖經以外當時的迦南異教文化,人們必須獻ιλαστηριον給他們的神,目的就是為了平息那些神的忿怒 。不同意代罰理論的學者們爭辯,主張ιλαστηριον應翻該譯成expiation,除去贖罪祭atonement中所謂“平息上帝忿怒”的味道,畢竟摩西五經中沒有説明獻祭是要平息上帝忿怒嘛。
我明白Silva教授的意思了。觀察前後文來解釋字或詞組的意思,是最基本的、共同接受的重要解經原則之一,越是涉及神學概念就越是要持守這個原則才對,只是他說有些聖經學者竟然不同意。他們一遇到經文中的神學名詞就不看前後文、只看詞典了。不是不要參考字典,但要知道字典可能有的問題,使用時慎察明辨。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預備“油”在自己的燈裏
讀經時從一段話的前文後理來了解作者的意思,原則上很簡單,但實際上我們歷來都被一個很壞的習慣捆綁。就是看見一個詞,想象力就被神學家的解釋短路,不再看前後文啦。我曾經與人討論人人都是罪人這個教義。我們大家的理解一貫是:一個人只要犯罪/出錯/軟弱/弄壞了事情,這人就應該戴上“罪人”的頭銜。可是,聖經是這樣使用“罪人”這個字的嗎?我想我們可以無視舊約聖經各卷中提及的“義人”真實存在,輕而易舉地用一套哲學教義代替了聖經的教導。
擧個尋找字、詞意思的例子。這個例子是從Biblical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那本書介紹的。在馬太福音廿五章,耶穌講了十個童女等候新郎的故事。其中五個童女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而另外五個預備了油,到新郎來的時候,燈裏面沒有油的童女要求那燈裏面有油的分一些給她們,遭到拒絕(無法分),她們不得不出去買油,去買的時候新郎到,就被関在了門外,叫門也不給開,主不認識她們。關於這個比喻中的“油”代表什麽意思,解經上有各種意見,值得參考和仔細考量,因爲若不知道那“油”是什麽,怎麽會在等候主的時候去預備呢?
既然要看前後文,我們就先看看整個比喻的字面細節,從頭到尾並沒有解釋那“油”代表什麽,只知道是信徒自己要預備的重要東西。忘記以前聼誰說那“油”代表聖靈,現在想想,有沒有聖靈會是信徒自己的責任嗎?沒有的可以立即努力跑去得來,聖靈的説法倒也不太講得通。
下面再看看耶穌的整個講演,馬太所編排的第五場耶穌講論是從23章開始,到25章結束,講論的主題重點似乎都是等候時要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行。從責備法利賽人的假冒僞善起,“凡他們(法利賽人和文士)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守”(廿三3),到尋找忠心有見識的僕人,都要在末了的審判中定是非,“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廿五45)。中間還預言了在災難中持續行善的困難:“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逐漸冷淡了”(廿四12)。所以,這“油”有可能是代表好行爲,即行善。
第三步看看馬太福音的整體教導,結果發現耶穌的第一篇講論(登山寳訓)與第五篇講論有相似之處,教導好行爲。特別是七章13-27節,耶穌用聰明人和無知的人蓋房作比喻,強調聽見耶穌的話照著去做,或是聽見以後不照著做的問題。也提到門,有寬門和窄門,可能有人不能進門。登山寳訓一開頭就強調門徒的好行爲好像燈照在人前(五14-16),如此,童女們手上的燈裏有油應該解釋爲人有好行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四步看看整個新約,有沒有解釋這“油”的綫索?沒有幫助。最後看看宗教大環境,我們發現猶太人的舊約註釋(midrash)對民數記七章19節有條評論,說素祭(細麵和油)一定要摻著好行爲獻上。這一下就相當突出地肯定了我們提出的解經:對於耶穌的聽衆來説,油代表好的行爲,是我們在等候主的時候必須常常預備好的。
尋找字詞所代表的意思,先看含有這字詞的句子和段落,再逐漸擴大前後文的範圍檢查一番,這個次序比先看大範圍,後看小範圍的做法好,比較容易排除先入爲主的缺點,有助仔細閲讀。在上面的例子中,假如我們先入為主,很可能會首先排除“油”代表好行爲。我們會想到因信稱義,知道得救或被神接納為子民不是靠著好行爲,主耶穌怎麽能教導我們常常有好行爲,否則主來的時候可能會被関在門外?但是,除非我們能夠忽略主耶穌在世時所有的關於好行爲的教導,我們對於因信稱義的了解恐怕是不全面的。
其實把“得救”單單理解為死後進天堂是個很片面的理解。如果神的國降臨就是上帝透過基督把天堂帶到人間,那麽儘管這天堂好像面酵藏在三斗面中,它卻正需要信徒在家裏、在教會、在公司、在一切公共場合的好行爲來促進社會和人心的轉變,吸引人來到神的面前,是嗎?看來,我要留心自己的燈中時常都有油啊!
擧個尋找字、詞意思的例子。這個例子是從Biblical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那本書介紹的。在馬太福音廿五章,耶穌講了十個童女等候新郎的故事。其中五個童女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而另外五個預備了油,到新郎來的時候,燈裏面沒有油的童女要求那燈裏面有油的分一些給她們,遭到拒絕(無法分),她們不得不出去買油,去買的時候新郎到,就被関在了門外,叫門也不給開,主不認識她們。關於這個比喻中的“油”代表什麽意思,解經上有各種意見,值得參考和仔細考量,因爲若不知道那“油”是什麽,怎麽會在等候主的時候去預備呢?
既然要看前後文,我們就先看看整個比喻的字面細節,從頭到尾並沒有解釋那“油”代表什麽,只知道是信徒自己要預備的重要東西。忘記以前聼誰說那“油”代表聖靈,現在想想,有沒有聖靈會是信徒自己的責任嗎?沒有的可以立即努力跑去得來,聖靈的説法倒也不太講得通。
下面再看看耶穌的整個講演,馬太所編排的第五場耶穌講論是從23章開始,到25章結束,講論的主題重點似乎都是等候時要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行。從責備法利賽人的假冒僞善起,“凡他們(法利賽人和文士)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守”(廿三3),到尋找忠心有見識的僕人,都要在末了的審判中定是非,“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廿五45)。中間還預言了在災難中持續行善的困難:“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逐漸冷淡了”(廿四12)。所以,這“油”有可能是代表好行爲,即行善。
第三步看看馬太福音的整體教導,結果發現耶穌的第一篇講論(登山寳訓)與第五篇講論有相似之處,教導好行爲。特別是七章13-27節,耶穌用聰明人和無知的人蓋房作比喻,強調聽見耶穌的話照著去做,或是聽見以後不照著做的問題。也提到門,有寬門和窄門,可能有人不能進門。登山寳訓一開頭就強調門徒的好行爲好像燈照在人前(五14-16),如此,童女們手上的燈裏有油應該解釋爲人有好行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四步看看整個新約,有沒有解釋這“油”的綫索?沒有幫助。最後看看宗教大環境,我們發現猶太人的舊約註釋(midrash)對民數記七章19節有條評論,說素祭(細麵和油)一定要摻著好行爲獻上。這一下就相當突出地肯定了我們提出的解經:對於耶穌的聽衆來説,油代表好的行爲,是我們在等候主的時候必須常常預備好的。
尋找字詞所代表的意思,先看含有這字詞的句子和段落,再逐漸擴大前後文的範圍檢查一番,這個次序比先看大範圍,後看小範圍的做法好,比較容易排除先入爲主的缺點,有助仔細閲讀。在上面的例子中,假如我們先入為主,很可能會首先排除“油”代表好行爲。我們會想到因信稱義,知道得救或被神接納為子民不是靠著好行爲,主耶穌怎麽能教導我們常常有好行爲,否則主來的時候可能會被関在門外?但是,除非我們能夠忽略主耶穌在世時所有的關於好行爲的教導,我們對於因信稱義的了解恐怕是不全面的。
其實把“得救”單單理解為死後進天堂是個很片面的理解。如果神的國降臨就是上帝透過基督把天堂帶到人間,那麽儘管這天堂好像面酵藏在三斗面中,它卻正需要信徒在家裏、在教會、在公司、在一切公共場合的好行爲來促進社會和人心的轉變,吸引人來到神的面前,是嗎?看來,我要留心自己的燈中時常都有油啊!
Sunday, October 21, 2012
上帝重視我們的情緒感受
基督徒心理學家Larry Crabb說,正確的思維和正確的行爲導致正確的感覺。我們的情緒感受是思維和行爲的結果。如果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順服、寫信、或完成一個項目),我就感覺良好。由於我們的感覺和我們所想所為(或者所不為)有密切聯係,我們不能靠自己的感覺來引導自己。當我們感到受傷或遭到拒絕的時候,必須訓練我們的思想和意志轉向真理。什麽真理呢?神愛我們,祂是以我們的好處為念!假如我們把感受告訴神,尋求用愛心說誠實話,試圖與傷害我們的人溝通和好,那麽我們就聽從了神,選擇做了正確的事,而不是聼任情緒、變得憂鬱。
處理情緒的最好、最安全的辦法是把感覺告訴神。詩篇109篇:大衛很憤怒,他受了傷害,遭到拒絕。
我所讚美的神啊,求你不要閉口不言。因為惡人的嘴和詭詐人的口已經張開攻擊我;他們用撒謊的舌頭對我說話。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他們與我為敵以報我愛,但我專心祈禱。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願你派一個惡人轄制他,派一個對頭站在他右邊!…
在向神告狀一堆、甚至是咒詛了仇敵之後,大衛求救說:求你為你的名恩待我;因你的慈愛美好,求你搭救我,因為我困苦窮乏,內心受傷。(21-22節)!最後他終於得到結論說:我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我要在眾人中間讚美他;因為他必站在窮乏人的右邊,要救他脫離審判他靈魂的人(30-31節)。
上帝似乎從來沒有斥責人向他傾心吐意,祂聆聽我們的怨言和呼喊。在耶利米哀歌3章,先知耶利米向耶和華發許多牢騷,聼來很冒犯,其實只是把自己的感覺誠實描述出來,到21節話鋒一轉,談到了事的情另外一面,就是他所了解的耶和華諸般的慈愛和憐憫。我們可以向耶利米學習,他不是單單住在感覺裏,倒是讓真理來引導自己的思想。 上帝因爲人向祂說出負面感覺而懲罰人嗎,請您找出例子。我們對上帝不敢說真心話,其實不是信心大,反而是不信任而已。感覺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應該學著面對它們。
處理情緒的最好、最安全的辦法是把感覺告訴神。詩篇109篇:大衛很憤怒,他受了傷害,遭到拒絕。
我所讚美的神啊,求你不要閉口不言。因為惡人的嘴和詭詐人的口已經張開攻擊我;他們用撒謊的舌頭對我說話。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他們與我為敵以報我愛,但我專心祈禱。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願你派一個惡人轄制他,派一個對頭站在他右邊!…
在向神告狀一堆、甚至是咒詛了仇敵之後,大衛求救說:求你為你的名恩待我;因你的慈愛美好,求你搭救我,因為我困苦窮乏,內心受傷。(21-22節)!最後他終於得到結論說:我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我要在眾人中間讚美他;因為他必站在窮乏人的右邊,要救他脫離審判他靈魂的人(30-31節)。
上帝似乎從來沒有斥責人向他傾心吐意,祂聆聽我們的怨言和呼喊。在耶利米哀歌3章,先知耶利米向耶和華發許多牢騷,聼來很冒犯,其實只是把自己的感覺誠實描述出來,到21節話鋒一轉,談到了事的情另外一面,就是他所了解的耶和華諸般的慈愛和憐憫。我們可以向耶利米學習,他不是單單住在感覺裏,倒是讓真理來引導自己的思想。 上帝因爲人向祂說出負面感覺而懲罰人嗎,請您找出例子。我們對上帝不敢說真心話,其實不是信心大,反而是不信任而已。感覺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應該學著面對它們。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神的愛:AGAPAO與PHILEO
希臘文中的動詞喜愛有兩種表達:agapao和phileo。常聼人說phileo是一般人的愛,而agapao是神的愛,什麽是神的愛呢?無條件,一般人做不到。這可不大好,把上帝給我們的吩咐變成不實際的事啦吧?有人解釋說,希臘日常用語一般都講phileo,不大用agapao,可是把舊約翻譯成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文士們認爲phileo不夠勁,於是選擇用那個比較不常用的agapao來表達神聖的愛,這個字就被注入了比較高尚的味道。這可是亂講,不知道從哪裏來的。翻譯聖經的Moises Silva教授說,七十士譯本中用agapao來表達大衛的兒子暗嫩對他同父異母姐妹--他瑪的“愛”哩,高尚什麽呀,結果他強暴了她。
沒錯,在新約裏,“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都是agapao很高尚,但是保羅說“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也是這個agapao。有一個叫做Robert Joly的人查考希臘時代的語境,發現agapao於主前四世紀已經變成愛的標準表達,是因爲phileo的意思有時已經轉變為親嘴的意思,而原來用來表示親嘴的那個詞已經消失,因爲其發音和使…懷孕相同,沒有人希望講話被人誤解!
那麽agapao的愛與phileo的愛相比較,程度是否有所不同呢?不是沒有可能。我們從新約聖經中搜索這個字,然後檢查各處的前後文。先看agapao,除了上述底馬貪愛世界,以至於他離開保羅之外,還有下面一些經文對agapao有所描述:
馬太六24、路加十六13: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agapao有排他性,不能讓人同時照顧兩樣,看來agapao是一種用盡心機的惦念。)
馬太十九19、廿二39、馬可十二:當愛人如己。(主耶穌假定大家都知道怎樣用心愛自己,一刻都不會忘記或忽略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所以吩咐我們要愛人如己。)
馬可十二30、路加十27: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agapao在此描述為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行動。)
路加七5:他(百伕長)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猶太人的長老為他向耶穌求情,用費心費力建造會堂來描述這個百伕長對猶太人的愛心。)
路加十一43:你們(法利賽人)喜愛會堂裡的首位…(涉及面子和光榮的重大問題。不過馬太和路加都用phileo那個字來記載耶穌說的這句話。)
約翰十二43:他們(那些暗暗相信耶穌的官長)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愛的程度比較高,如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那句話。)
約翰十四23-24: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愛不是口頭的,乃是願意在生活中處處留心遵守耶穌的道;父和耶穌的愛使神願意與人同住而不嫌棄。)
羅馬九13: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又是比較,不是一般的可以同時給兩人的那種愛。)
加拉太二20:他(神的兒子)是愛我,為我捨己。(神的愛描述為替人捨己的愛。)
至於phileo的喜愛,誰說只是描寫人的?也描寫父神對基督的愛。“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約翰五20);還有“父自己愛你們,因為你們已經愛我,又信我是從父出來的”(約翰十六27),倒也不能證明其熱烈的程度就低於agapao。
聖經是用當時的人可以明白的話寫下來的,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愛”的前後文,就可以略略領會神對我們的愛是深刻的、不止息的、樂意為之獻身犧牲的那種愛。
沒錯,在新約裏,“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都是agapao很高尚,但是保羅說“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也是這個agapao。有一個叫做Robert Joly的人查考希臘時代的語境,發現agapao於主前四世紀已經變成愛的標準表達,是因爲phileo的意思有時已經轉變為親嘴的意思,而原來用來表示親嘴的那個詞已經消失,因爲其發音和使…懷孕相同,沒有人希望講話被人誤解!
那麽agapao的愛與phileo的愛相比較,程度是否有所不同呢?不是沒有可能。我們從新約聖經中搜索這個字,然後檢查各處的前後文。先看agapao,除了上述底馬貪愛世界,以至於他離開保羅之外,還有下面一些經文對agapao有所描述:
馬太六24、路加十六13: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agapao有排他性,不能讓人同時照顧兩樣,看來agapao是一種用盡心機的惦念。)
馬太十九19、廿二39、馬可十二:當愛人如己。(主耶穌假定大家都知道怎樣用心愛自己,一刻都不會忘記或忽略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所以吩咐我們要愛人如己。)
馬可十二30、路加十27: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agapao在此描述為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行動。)
路加七5:他(百伕長)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猶太人的長老為他向耶穌求情,用費心費力建造會堂來描述這個百伕長對猶太人的愛心。)
路加十一43:你們(法利賽人)喜愛會堂裡的首位…(涉及面子和光榮的重大問題。不過馬太和路加都用phileo那個字來記載耶穌說的這句話。)
約翰十二43:他們(那些暗暗相信耶穌的官長)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愛的程度比較高,如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那句話。)
約翰十四23-24: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愛不是口頭的,乃是願意在生活中處處留心遵守耶穌的道;父和耶穌的愛使神願意與人同住而不嫌棄。)
羅馬九13: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又是比較,不是一般的可以同時給兩人的那種愛。)
加拉太二20:他(神的兒子)是愛我,為我捨己。(神的愛描述為替人捨己的愛。)
至於phileo的喜愛,誰說只是描寫人的?也描寫父神對基督的愛。“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約翰五20);還有“父自己愛你們,因為你們已經愛我,又信我是從父出來的”(約翰十六27),倒也不能證明其熱烈的程度就低於agapao。
聖經是用當時的人可以明白的話寫下來的,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愛”的前後文,就可以略略領會神對我們的愛是深刻的、不止息的、樂意為之獻身犧牲的那種愛。
Monday, October 15, 2012
聖經的靈意註解
我剛剛信主的時候,帶領我接受主的那位姐妹使用很多靈意解經。近年來在教會聼道,似乎大多數牧師,至少我所在的教會,都不怎麽用靈意解釋了,乃比較側重字面意思帶來的教訓。偶然聽見靈義解釋—稱爲預表,感覺還是滿鮮明的。許多聖經的靈意解釋其實算不得解經,應該算是一種應用:把經文的字句應用在某個方面作出屬靈的教導。打開查經資料大全,比如創世記,裏面每一節經文都平行列出不同來源的解釋,其中包括不少我曾經很熟悉的靈意註解。
創三7:(亞當夏娃)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靈意註解:無花果樹,是天然存在的東西;編,是指人自己的努力;葉子,和裙子,均象徵人的行為。
創三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靈意註解:天起了涼風,暗示因著人的犯罪墮落,破壞了神與人之間那溫暖、和睦的關係。
創三15:我(耶和華神)又要叫你(蛇)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蛇)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靈意註解:女人的後裔,豫表基督耶穌為童女所生。要傷你的頭,指主在地上已給予魔鬼致命傷,你要傷他的腳跟,指魔鬼頂多只能殺死主的肉身,卻不能阻止祂的復活。
創三18: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靈意註解:荊棘和蒺藜,是受咒詛的表號;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戴荊棘冠冕,表明祂擔當了罪惡的咒詛。
創三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靈意註解:皮子,是從牲畜身上取下來的,意即必須有犧牲為他們流血、捨命,所以豫表基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人若信祂,就得以穿上公義的衣裳。
創三24:(耶和華)於是把他(亞當)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靈意註解:亞當與生命的源頭(生命樹)隔絕,這就是“死”的意思。基路伯,象徵神的榮耀;火燄,象徵神的聖潔;劍,象徵神的公義。本節指出:人必須先滿足神榮耀、聖潔和公義的要求,才能親近神,享受祂的生命。
不知道您讀這些靈意解釋時感覺如何。也許您早已熟悉某些教義,雖然很難和那些尚未信主的朋友解釋得清楚,反正您信。耶和華神怎樣用皮子作出衣服來給亞當夏娃穿?祂難道用一把鉄的或鋼的尖刀去殺?可能不像我們腦子裏想的鮮血淋漓呢,怎知是豫表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流血?我現在可沒那麽有把握了。不過,有的朋友因爲亞當夏娃的皮子衣服而感恩不已,因爲上帝畢竟後來為我們捨了祂獨生的兒子,是應該的。生活中有不少事都能勾起我們對基督救贖的感恩,何況讀創世故事,飲水思源呢。
靈意解釋絕非一無可取,它甚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夏娃和蛇的對話的確意味深長,關鍵是那條蛇不是普通的上帝所造的生物,乃是魔鬼的化身,或者說是被魔鬼利用?而魔鬼的後裔又代表了誰呢?恐怕是我們生活中間常常會遇到的某些人哩,至少可以說他們是被魔鬼利用。至於其它那些象徵,涼風啊,基路伯、火焰、劍等等,您不了解那些象徵,或者認爲它們象徵其它的東西,問題都不大。您說呢?
創三7:(亞當夏娃)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靈意註解:無花果樹,是天然存在的東西;編,是指人自己的努力;葉子,和裙子,均象徵人的行為。
創三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靈意註解:天起了涼風,暗示因著人的犯罪墮落,破壞了神與人之間那溫暖、和睦的關係。
創三15:我(耶和華神)又要叫你(蛇)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蛇)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靈意註解:女人的後裔,豫表基督耶穌為童女所生。要傷你的頭,指主在地上已給予魔鬼致命傷,你要傷他的腳跟,指魔鬼頂多只能殺死主的肉身,卻不能阻止祂的復活。
創三18: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靈意註解:荊棘和蒺藜,是受咒詛的表號;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戴荊棘冠冕,表明祂擔當了罪惡的咒詛。
創三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靈意註解:皮子,是從牲畜身上取下來的,意即必須有犧牲為他們流血、捨命,所以豫表基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人若信祂,就得以穿上公義的衣裳。
創三24:(耶和華)於是把他(亞當)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靈意註解:亞當與生命的源頭(生命樹)隔絕,這就是“死”的意思。基路伯,象徵神的榮耀;火燄,象徵神的聖潔;劍,象徵神的公義。本節指出:人必須先滿足神榮耀、聖潔和公義的要求,才能親近神,享受祂的生命。
不知道您讀這些靈意解釋時感覺如何。也許您早已熟悉某些教義,雖然很難和那些尚未信主的朋友解釋得清楚,反正您信。耶和華神怎樣用皮子作出衣服來給亞當夏娃穿?祂難道用一把鉄的或鋼的尖刀去殺?可能不像我們腦子裏想的鮮血淋漓呢,怎知是豫表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流血?我現在可沒那麽有把握了。不過,有的朋友因爲亞當夏娃的皮子衣服而感恩不已,因爲上帝畢竟後來為我們捨了祂獨生的兒子,是應該的。生活中有不少事都能勾起我們對基督救贖的感恩,何況讀創世故事,飲水思源呢。
靈意解釋絕非一無可取,它甚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夏娃和蛇的對話的確意味深長,關鍵是那條蛇不是普通的上帝所造的生物,乃是魔鬼的化身,或者說是被魔鬼利用?而魔鬼的後裔又代表了誰呢?恐怕是我們生活中間常常會遇到的某些人哩,至少可以說他們是被魔鬼利用。至於其它那些象徵,涼風啊,基路伯、火焰、劍等等,您不了解那些象徵,或者認爲它們象徵其它的東西,問題都不大。您說呢?
Friday, October 12, 2012
小先知書中的上帝怒氣
我搜索了小先知書中的“怒”字,要看上帝對人的罪如何發怒。我一共找到34節經文中含有“怒”字。第一處是何西阿書五章10節:猶大的首領如同挪移地界的人(不守約),我必將忿怒倒在他們身上,如水一般。點擊那個希伯來字查看,發現那個忿怒ebrah是非同一般的怒氣,它有時翻譯成震怒,有時翻譯成烈怒,有時是憤恨,有時形容成火。整個舊約中一共有34處經文用ebrah來形容神或者人的怒氣,其中有6處在小先知書中。我要看看每一處的ebrah是什麽原因,什麽對象。
何五10提到的是猶大的首領不守約,前後文指責他們帶領百姓在伯特利拜金牛犢,好像行淫亂一樣可恥,皆因對自己的主不忠心。--這使我想到上帝非常非常地介意祂曾藉著摩西和以色列立約這件事,認真的程度看來遠遠超過我們人平時隨便發咒起誓,其實卻不怎麽太當囘事兒的處世關係。
何西阿書十三章10-11節: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ebrah中將王廢去。--這句話中的第一個怒氣af是個很常用的怒,鼻孔和臉也是這個字,我猜想這怒氣是把人臉都氣歪,以致氣哼哼的那種愤怒不滿。上帝提說歷史往事:你當初不要我作你們的王,求一位不教導律法典章的王,現在你們將看到,我要在烈怒中將你們的王廢去!原因?從前後文看還是拜巴力、拜偶像、拜牛犢,唯獨忘記自己的主。儘管摩西有明確的教導,“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以色列選擇的是飽足之後徹底的故意背叛。
阿摩司書一章11節的ebrah是責備以東,他們對以色列民的永懷忿怒。哈巴谷書三章8節是一句問話:耶和華啊,你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豈是不喜悅江河、向江河發怒氣、向洋海發憤恨ebrah嗎?前後文的回答似乎是:耶和華雖大刀闊斧有能量,祂向以色列眾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必報復巴比倫,拯救子民。沒錯以色列民因爲叛逆被交在外邦人手裏受了整治,但正如大衛所唱的:祂的怒氣(af)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卅5)。
另外兩處提到上帝怒氣的經文是在西番雅書一章15-18節:那日是(上帝)忿怒ebrah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使他們行走如同瞎眼的,因為得罪了我。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他們的肉必拋棄如糞土。當耶和華發怒ebrah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祂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毀滅。這段話裏的“他們”是誰呢?好像是所有的人,還有動物:“我必從地上除滅萬類”(一2)。不過,後面緊跟著一段呼籲人尋求耶和華的話:“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二3)。可見上帝在末日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則後面(第二章)的話就不必講了。所有的人都犯了罪,但在末後上帝忿怒的日子,凡遵守耶和華典章、謙卑尋求祂的人還是得救。
除了6處ebrah,小先知書中翻譯成上帝怒氣的af有16節經文,諸如我的怒氣向拜牛犢的人發作(何八5);我必在怒氣和憤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彌五15);祂發烈怒誰能擔當得起呢(鴻一6);你發怒氣責打列國(哈三12);我已定意…將我的惱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傾在(列邦)身上(番三8);我(耶和華)的怒氣向牧人(統轄的外邦首領)发作(亞十3)等等。我們看到上帝發怒的對象除了何西阿書是拜牛犢的百姓,大都是欺壓祂子民的“列國”。事實上,12卷小先知書中,俄巴底亞書是針對以東,約拿、那鴻書是針對亞述,哈巴谷書是針對巴比倫,阿摩司書是針對列邦國,但把以色列作了單獨處理,特別地作一番檢察、囑咐、責備,阿摩司書足顯上帝格外的仁慈。約珥書的信息是給以色列民,但主要不是指責他們的罪過,乃是鼓勵他們在蝗災面前恆切尋求主,包括反省悔改。
另外,有不少af是在否定句裏,一共7次:我必不發猛烈的怒氣(毀滅以法蓮,何十一9);我的怒氣向他們消轉(何十四4);耶和華你們的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珥二13,拿四2,鴻一3);或許神轉意不向我們發烈怒也未可知(拿三9);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彌七18)?
縂的說來,上帝的忿怒在小先知書中並非泛泛地針對所有人的“罪性”,乃是嚴重地被祂的子民冒犯(諸如去拜異教的偶像或神),或為民中受欺壓的的人大發義怒,或被外邦的兇惡敵人激怒,宣告祂必報復。我們的神是極其注重關係的神!
何五10提到的是猶大的首領不守約,前後文指責他們帶領百姓在伯特利拜金牛犢,好像行淫亂一樣可恥,皆因對自己的主不忠心。--這使我想到上帝非常非常地介意祂曾藉著摩西和以色列立約這件事,認真的程度看來遠遠超過我們人平時隨便發咒起誓,其實卻不怎麽太當囘事兒的處世關係。
何西阿書十三章10-11節: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ebrah中將王廢去。--這句話中的第一個怒氣af是個很常用的怒,鼻孔和臉也是這個字,我猜想這怒氣是把人臉都氣歪,以致氣哼哼的那種愤怒不滿。上帝提說歷史往事:你當初不要我作你們的王,求一位不教導律法典章的王,現在你們將看到,我要在烈怒中將你們的王廢去!原因?從前後文看還是拜巴力、拜偶像、拜牛犢,唯獨忘記自己的主。儘管摩西有明確的教導,“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以色列選擇的是飽足之後徹底的故意背叛。
阿摩司書一章11節的ebrah是責備以東,他們對以色列民的永懷忿怒。哈巴谷書三章8節是一句問話:耶和華啊,你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豈是不喜悅江河、向江河發怒氣、向洋海發憤恨ebrah嗎?前後文的回答似乎是:耶和華雖大刀闊斧有能量,祂向以色列眾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必報復巴比倫,拯救子民。沒錯以色列民因爲叛逆被交在外邦人手裏受了整治,但正如大衛所唱的:祂的怒氣(af)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卅5)。
另外兩處提到上帝怒氣的經文是在西番雅書一章15-18節:那日是(上帝)忿怒ebrah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使他們行走如同瞎眼的,因為得罪了我。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他們的肉必拋棄如糞土。當耶和華發怒ebrah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祂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毀滅。這段話裏的“他們”是誰呢?好像是所有的人,還有動物:“我必從地上除滅萬類”(一2)。不過,後面緊跟著一段呼籲人尋求耶和華的話:“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二3)。可見上帝在末日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則後面(第二章)的話就不必講了。所有的人都犯了罪,但在末後上帝忿怒的日子,凡遵守耶和華典章、謙卑尋求祂的人還是得救。
除了6處ebrah,小先知書中翻譯成上帝怒氣的af有16節經文,諸如我的怒氣向拜牛犢的人發作(何八5);我必在怒氣和憤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彌五15);祂發烈怒誰能擔當得起呢(鴻一6);你發怒氣責打列國(哈三12);我已定意…將我的惱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傾在(列邦)身上(番三8);我(耶和華)的怒氣向牧人(統轄的外邦首領)发作(亞十3)等等。我們看到上帝發怒的對象除了何西阿書是拜牛犢的百姓,大都是欺壓祂子民的“列國”。事實上,12卷小先知書中,俄巴底亞書是針對以東,約拿、那鴻書是針對亞述,哈巴谷書是針對巴比倫,阿摩司書是針對列邦國,但把以色列作了單獨處理,特別地作一番檢察、囑咐、責備,阿摩司書足顯上帝格外的仁慈。約珥書的信息是給以色列民,但主要不是指責他們的罪過,乃是鼓勵他們在蝗災面前恆切尋求主,包括反省悔改。
另外,有不少af是在否定句裏,一共7次:我必不發猛烈的怒氣(毀滅以法蓮,何十一9);我的怒氣向他們消轉(何十四4);耶和華你們的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珥二13,拿四2,鴻一3);或許神轉意不向我們發烈怒也未可知(拿三9);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彌七18)?
縂的說來,上帝的忿怒在小先知書中並非泛泛地針對所有人的“罪性”,乃是嚴重地被祂的子民冒犯(諸如去拜異教的偶像或神),或為民中受欺壓的的人大發義怒,或被外邦的兇惡敵人激怒,宣告祂必報復。我們的神是極其注重關係的神!
Tuesday, October 9, 2012
天堂:死而復活的見證
Don Piper是一位浸信會的牧師,他寫了一本書《90分鐘在天堂》,詳細講述他車禍身亡90分鐘,以及後來漫長痛苦康復的經歷。我一口氣讀下來的是英文版。以前這類瀕死經歷的見證資料我讀過一些,這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兩條:
在天堂他遇見許多已經過世的熟人來熱情迎接他,看見許多鮮明美麗的景色,聼見無數的榮耀詩歌同時不停地在唱,全部都是和諧的讚美旋律。很多古舊的、新鮮的詩歌都是在教會常唱的,但是Don 回憶起來,天上歌聲中沒有“古舊的十字架”或“釘痕的手”那一類頌讚耶穌死或犧牲的歌,也沒有一首憂傷的歌,全部歌曲都是歡呼基督、讚美萬王之王的。這很有意思。
第二條是他回到地上(生還),完全是因爲地上人的禱告,人家不要他死去。可是極度的長期的疼痛,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康復到像正常人,懷疑別人的安慰和鼓勵,懷念天堂的美好,令他很憂鬱,他多麽盼望能夠離開世界回到天上。Don 一度放棄堅持治療下去的希望。他雖然知道所有醫護人員的盡力和好意,知道一切來看望他的人的關切,他卻拒絕別人一切小恩小惠的幫助。後來被一位牧師朋友責備,說他表現太差,拒人於千里之外,不給人機會來為他禱告和幫助他。於是Don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邁出不習慣的一步:牢記朋友的忠告,接受幫助!結果他發現,每一次願意接受人家幫助的時候,都能從對方臉上看到特別的笑容和光彩煥發出來,好像在說“真的?我可以幫助這個”?
下面是一段帶有中文字幕的Don的見證。
在天堂他遇見許多已經過世的熟人來熱情迎接他,看見許多鮮明美麗的景色,聼見無數的榮耀詩歌同時不停地在唱,全部都是和諧的讚美旋律。很多古舊的、新鮮的詩歌都是在教會常唱的,但是Don 回憶起來,天上歌聲中沒有“古舊的十字架”或“釘痕的手”那一類頌讚耶穌死或犧牲的歌,也沒有一首憂傷的歌,全部歌曲都是歡呼基督、讚美萬王之王的。這很有意思。
第二條是他回到地上(生還),完全是因爲地上人的禱告,人家不要他死去。可是極度的長期的疼痛,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康復到像正常人,懷疑別人的安慰和鼓勵,懷念天堂的美好,令他很憂鬱,他多麽盼望能夠離開世界回到天上。Don 一度放棄堅持治療下去的希望。他雖然知道所有醫護人員的盡力和好意,知道一切來看望他的人的關切,他卻拒絕別人一切小恩小惠的幫助。後來被一位牧師朋友責備,說他表現太差,拒人於千里之外,不給人機會來為他禱告和幫助他。於是Don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邁出不習慣的一步:牢記朋友的忠告,接受幫助!結果他發現,每一次願意接受人家幫助的時候,都能從對方臉上看到特別的笑容和光彩煥發出來,好像在說“真的?我可以幫助這個”?
下面是一段帶有中文字幕的Don的見證。
Saturday, October 6, 2012
說說聖經無誤的教義
聖經的原稿無誤不等於抄本無誤,更不等於譯本無誤吧?因爲無論你多麽用心,抄寫、翻譯的過程都是人的操作,因而是會出錯的。我自己是個翻譯英文的人,每次閲讀自己的翻譯都不免要再加修改,從來沒有100%的把握認爲自己翻譯得無誤。我這還是能夠隨時地問作者哩,翻譯聖經的人遇到不清楚的字句只能猜測而譯。“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那句話我認爲和合本的翻譯有誤,應該翻譯成“從施洗約翰的日子到現在,天國遭到瘋狂的抵擋,強者以暴力攻取它”,可能比較接近原意。另外一個讓譯者感到原稿不清楚的例子是詩篇六十篇4節。我們寫文章其實也是一樣,總是修改,總是發現這裡那裡不夠清楚。
按照Olson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正統的新教神學有個特色,就是採用經院哲學手法,格外強調聖經是逐字默示的。十七世紀的神學家Francis Turretin相信默示過程是用超自然的方式,使作者從聖靈逐字聽寫完成的,所以毫無錯誤。他認爲舊約希伯來文的每一點一划的元音(注音)都是屬天的默示,成爲歷史上令人嘖嘖稱奇的笑談。因爲在Turretin的時代,學者們已經知道希伯來聖經本來沒有元音,是馬索拉學士(一群猶太學者)後來爲了防止聖經的内容和含義不至於含糊,才為經文加上了元音,新教的經院神學家們於是主張馬索拉版本就是聖經默示的無誤版本,它無需借助更早期的抄本來更正。我以前很少考慮啓示的細節,看看歷史不禁要思考一下。神要向我們啓示的信息一定沒有錯誤,但祂是透過會出錯的人來寫的呀。
Turretin 的經院新教正統成爲神學培訓的基礎,十九世紀在大有影響力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培訓出大批的長老會牧師。Turretin 拉丁文的系統神學成爲所有學生的必讀,許多教授和學生不僅把它看為唯一正確的神學,還是唯一正確的新教教義。一代號稱“普林斯頓學派”的佼佼學者把Turretin的經院正統思想翻譯成英文,搬到美國為下一個世紀興起的基要主義打下了基礎。
Charles Hodge出身長老會傳統的家庭,信奉西敏斯特信條及其簡短教義問答的程度僅次於聖經。他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然後回到歐洲在各大學進修。Hodge聼各種自由派神學的講演,看到他們的弱點和自己所承傳的新教正統的長處,又選擇了理德的蘇格蘭常識現實派道德哲學作爲普林斯頓派合適的哲學基礎,組織了一套嚴謹的保守的改革宗神學。雖然他否認聖經作者只是機械式地把靈感寫下來,他還是堅持聖經每個字都是絕對可靠、沒有錯誤的。有人拿幾處聖經中無法排除的discrepancies給他看,反對聖經無誤的説法,他也迂回承認聖經有這種問題,但是認爲“不能構成否認聖經無誤的條件”,而且“基督徒大可以把這些反對的聲音踩在腳下”。忽略實際問題。
Hodge將聖經的權威提升到基督教神學歷無前例的重要角色,是早期的改教家所沒有倡導的,比如路德肯定不贊同。Hodge的教義系統表達方式很武斷,如果有人表示異議或根本不同意,都會被視爲旁門左道,甚至是離經叛道。據説這位普林斯頓教授退休前曾說,他很滿意在他任内學校沒有人發展或教授任何新的神學觀念,因爲他與其他的普林斯頓教授們都認爲神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確保維護“一次所交付的真道”,即維護新教的正統神學,避免任何新的神學思想與實驗。
教義至上,這對聖經其它各個學科的研究有幫助?當然,現在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已經不那麽保守啦,現任的院長還倡導宗教之間的對話哩。不過聖經無誤仍然是個不開的壺。前次里程寫了厚厚一本《聖經的權威》,洋洋600多頁,可是裏面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東西。他說神的默示不是機械的聽寫,但是聖靈引導各位作者都寫出無誤的話來,因爲有誤的字句不能表達出無誤的概念,又因爲聖經的概念無誤,所以他們寫的字句一定是無誤。好像是環形推理吧?教義正確,老生常談,可能面對現實就捅馬蜂窩,不能回答大家的實際問題,何必寫這本書?我認爲神的靈借著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向我説話,指教我,與這個人、這件事、這本書是否印刷無誤是不同的兩碼事。
我曾寫過一篇什麽是聖經無誤的博客,介紹了Erickson教授的解釋和建議,認爲他說得不錯,請參考。
按照Olson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正統的新教神學有個特色,就是採用經院哲學手法,格外強調聖經是逐字默示的。十七世紀的神學家Francis Turretin相信默示過程是用超自然的方式,使作者從聖靈逐字聽寫完成的,所以毫無錯誤。他認爲舊約希伯來文的每一點一划的元音(注音)都是屬天的默示,成爲歷史上令人嘖嘖稱奇的笑談。因爲在Turretin的時代,學者們已經知道希伯來聖經本來沒有元音,是馬索拉學士(一群猶太學者)後來爲了防止聖經的内容和含義不至於含糊,才為經文加上了元音,新教的經院神學家們於是主張馬索拉版本就是聖經默示的無誤版本,它無需借助更早期的抄本來更正。我以前很少考慮啓示的細節,看看歷史不禁要思考一下。神要向我們啓示的信息一定沒有錯誤,但祂是透過會出錯的人來寫的呀。
Turretin 的經院新教正統成爲神學培訓的基礎,十九世紀在大有影響力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培訓出大批的長老會牧師。Turretin 拉丁文的系統神學成爲所有學生的必讀,許多教授和學生不僅把它看為唯一正確的神學,還是唯一正確的新教教義。一代號稱“普林斯頓學派”的佼佼學者把Turretin的經院正統思想翻譯成英文,搬到美國為下一個世紀興起的基要主義打下了基礎。
Charles Hodge出身長老會傳統的家庭,信奉西敏斯特信條及其簡短教義問答的程度僅次於聖經。他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然後回到歐洲在各大學進修。Hodge聼各種自由派神學的講演,看到他們的弱點和自己所承傳的新教正統的長處,又選擇了理德的蘇格蘭常識現實派道德哲學作爲普林斯頓派合適的哲學基礎,組織了一套嚴謹的保守的改革宗神學。雖然他否認聖經作者只是機械式地把靈感寫下來,他還是堅持聖經每個字都是絕對可靠、沒有錯誤的。有人拿幾處聖經中無法排除的discrepancies給他看,反對聖經無誤的説法,他也迂回承認聖經有這種問題,但是認爲“不能構成否認聖經無誤的條件”,而且“基督徒大可以把這些反對的聲音踩在腳下”。忽略實際問題。
Hodge將聖經的權威提升到基督教神學歷無前例的重要角色,是早期的改教家所沒有倡導的,比如路德肯定不贊同。Hodge的教義系統表達方式很武斷,如果有人表示異議或根本不同意,都會被視爲旁門左道,甚至是離經叛道。據説這位普林斯頓教授退休前曾說,他很滿意在他任内學校沒有人發展或教授任何新的神學觀念,因爲他與其他的普林斯頓教授們都認爲神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確保維護“一次所交付的真道”,即維護新教的正統神學,避免任何新的神學思想與實驗。
教義至上,這對聖經其它各個學科的研究有幫助?當然,現在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已經不那麽保守啦,現任的院長還倡導宗教之間的對話哩。不過聖經無誤仍然是個不開的壺。前次里程寫了厚厚一本《聖經的權威》,洋洋600多頁,可是裏面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東西。他說神的默示不是機械的聽寫,但是聖靈引導各位作者都寫出無誤的話來,因爲有誤的字句不能表達出無誤的概念,又因爲聖經的概念無誤,所以他們寫的字句一定是無誤。好像是環形推理吧?教義正確,老生常談,可能面對現實就捅馬蜂窩,不能回答大家的實際問題,何必寫這本書?我認爲神的靈借著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向我説話,指教我,與這個人、這件事、這本書是否印刷無誤是不同的兩碼事。
我曾寫過一篇什麽是聖經無誤的博客,介紹了Erickson教授的解釋和建議,認爲他說得不錯,請參考。
Wednesday, October 3, 2012
“新觀”與舊觀何必衝突
你研讀聖經,發現作者的意思與你一貫所相信的某個教義有衝突怎麽辦?比如前次我注意到弟兄犯“不至於死的罪”的説辭,不禁好奇,我們一直以爲所有的罪,若不是信耶穌都會讓人下地獄,哪裏還會有所謂不至於死的罪呢?可是約翰叫我們看見弟兄犯了不至於死的罪,就要為他們禱告祈求(約翰一書五章)。另外一次我注意到耶穌批評法利賽人“將無罪的當做有罪的”,心裏就想,耶穌不認爲世界上人人都是罪人嗎?但是他顯然批評法利賽人沒有憐憫,不關心人的需要,拿律法大棒打人,過於留意人人“犯罪”的問題。這展示了上帝的什麽屬性呢?和系統神學教材中歸納得好像不一樣。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代罰理論,耶穌到底是贖罪祭還是掛在木頭上受到上帝的咒詛呢?摩西律法從來沒有把贖罪祭的祭牲描述為受咒詛或替罪人死。
我曾寫過“經文解釋與教義系統”一文。最近看見有人攻擊“保羅新觀”(NPP),他們顯然發現那個所謂的“新觀”不合我們新教的傳統教義,於是想要再發揮一下。華人教會比較少的人知道什麽是NPP,而那些攻擊的人似乎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解說NPP到底是什麽,就為它扣上了“自由主義神學”的大帽子,理由無非是不合某宗派的傳統經典教義吧。其實NPP已經更新換代幾次了,各位所謂支持NPP的聖經學者們意見也不盡一致,而他們中間並沒有一個死黨在那裏維護自己的正確性,因爲聖經神學關注的是歷史發現,而不太關注研究結果是否合乎某派教義。我手上有一本Francis Watson寫的《Beyond The New Perspective》,他最初發表的NPP論著受到很多人稱讚,人家接續他的綫索繼續研究聖經中所表達的神學思想,而他自己研究二十年以後,反倒對當初想法有所保留了。
NPP的因信稱義觀參考了歷史上一世紀猶太教思想的研究,認爲稱義的意思其實就是接納外邦人為神的子民,單單因爲他們相信和接受基督/彌賽亞是世界上真正的王,不因爲他們守摩西律法。這個理解何必與路德的個人因信得救觀互相對立?路德是中世紀歐洲的非猶太人嘛,他發現大家當時普遍接受的努力修道、克服自己罪性方能得救的觀念是錯誤的,神就使用他發起一場全面革新,不僅新教蓬勃,天主教也作了相應的調整,這是很好的事。但如果路德的後人都堅持戴某些一成不變的眼鏡看與自己不同的認識和思想,認爲任何“新鮮”的意見都是危險的、甚至看他人為異端,那就大可不必了。
John Piper牧師曾經著書駁斥N.T. Wright博士的“新鮮觀點”,我作過其書評介紹,您可以參考。我不大了解別人的各種“新觀”,只看了Wright博士的解釋,認爲還是很有道理的。有人請Wright 把Piper的因信稱義觀作歸納,來與自己對保羅的解讀作比較。賴特說,
第一,他的稱義觀比Piper的稱義觀寬廣。保羅的文化處境所期待的是上帝對亞伯拉罕之約的應驗,達到了救贖人類的目的,而Piper不提亞伯拉罕之約。
第二,Wright的稱義是純法庭宣判為有理的那種“義”,而Piper的稱義還涉及某種基督個人道德的“義”也歸給信徒。連J. I. Packer都承認保羅沒有說過。
第三,Wright把稱義理解為末世性的,也就是說,稱義既是以色列長久等候的實現,又是將來審判時可以指望得到的榮耀。而Piper可能覺得稱義僅僅是能夠一次在信徒身上完成實現的。
第四,Wright說稱義是給所有那些“在基督裏”的人(全體),而Piper強調的重心是“基督的義”歸算給信徒個人。沒錯按照羅馬書六章,基督的死和復活是要歸算在信徒身上,但是Wright說Piper的講解法卻有些誤導。最後,Piper認爲人單單透過基督稱義,未來審判那日和現在都是一樣的,而Wright卻仔細注意到,保羅認爲將來的稱義是取決於聖靈重生的生命,即現在因信稱義的人一生要如何信靠。
Wright認爲不講聖靈繼續做工是改革宗因信稱義觀的主要弱點。Wright的原文訪談内容可以點擊這裡閲讀。
理論上恐怕沒有人否認研讀聖經可以得到新鮮的神學亮光和見識,但實際上凡是“新”的東西在一段時期内都要遭到懷疑,甚至盲目地排斥。過分注重自己宗派的信仰傳統,不仔細讀聖經,用傳統來定是非,就剝奪了自己學習聖經、讓聖靈創意做工的可能性,我們還到哪裏去看見主那“新鮮活潑有功效”的道呢?不如以不同視角為互相補充,完善自己的傳統。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代罰理論,耶穌到底是贖罪祭還是掛在木頭上受到上帝的咒詛呢?摩西律法從來沒有把贖罪祭的祭牲描述為受咒詛或替罪人死。
我曾寫過“經文解釋與教義系統”一文。最近看見有人攻擊“保羅新觀”(NPP),他們顯然發現那個所謂的“新觀”不合我們新教的傳統教義,於是想要再發揮一下。華人教會比較少的人知道什麽是NPP,而那些攻擊的人似乎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解說NPP到底是什麽,就為它扣上了“自由主義神學”的大帽子,理由無非是不合某宗派的傳統經典教義吧。其實NPP已經更新換代幾次了,各位所謂支持NPP的聖經學者們意見也不盡一致,而他們中間並沒有一個死黨在那裏維護自己的正確性,因爲聖經神學關注的是歷史發現,而不太關注研究結果是否合乎某派教義。我手上有一本Francis Watson寫的《Beyond The New Perspective》,他最初發表的NPP論著受到很多人稱讚,人家接續他的綫索繼續研究聖經中所表達的神學思想,而他自己研究二十年以後,反倒對當初想法有所保留了。
NPP的因信稱義觀參考了歷史上一世紀猶太教思想的研究,認爲稱義的意思其實就是接納外邦人為神的子民,單單因爲他們相信和接受基督/彌賽亞是世界上真正的王,不因爲他們守摩西律法。這個理解何必與路德的個人因信得救觀互相對立?路德是中世紀歐洲的非猶太人嘛,他發現大家當時普遍接受的努力修道、克服自己罪性方能得救的觀念是錯誤的,神就使用他發起一場全面革新,不僅新教蓬勃,天主教也作了相應的調整,這是很好的事。但如果路德的後人都堅持戴某些一成不變的眼鏡看與自己不同的認識和思想,認爲任何“新鮮”的意見都是危險的、甚至看他人為異端,那就大可不必了。
John Piper牧師曾經著書駁斥N.T. Wright博士的“新鮮觀點”,我作過其書評介紹,您可以參考。我不大了解別人的各種“新觀”,只看了Wright博士的解釋,認爲還是很有道理的。有人請Wright 把Piper的因信稱義觀作歸納,來與自己對保羅的解讀作比較。賴特說,
第一,他的稱義觀比Piper的稱義觀寬廣。保羅的文化處境所期待的是上帝對亞伯拉罕之約的應驗,達到了救贖人類的目的,而Piper不提亞伯拉罕之約。
第二,Wright的稱義是純法庭宣判為有理的那種“義”,而Piper的稱義還涉及某種基督個人道德的“義”也歸給信徒。連J. I. Packer都承認保羅沒有說過。
第三,Wright把稱義理解為末世性的,也就是說,稱義既是以色列長久等候的實現,又是將來審判時可以指望得到的榮耀。而Piper可能覺得稱義僅僅是能夠一次在信徒身上完成實現的。
第四,Wright說稱義是給所有那些“在基督裏”的人(全體),而Piper強調的重心是“基督的義”歸算給信徒個人。沒錯按照羅馬書六章,基督的死和復活是要歸算在信徒身上,但是Wright說Piper的講解法卻有些誤導。最後,Piper認爲人單單透過基督稱義,未來審判那日和現在都是一樣的,而Wright卻仔細注意到,保羅認爲將來的稱義是取決於聖靈重生的生命,即現在因信稱義的人一生要如何信靠。
Wright認爲不講聖靈繼續做工是改革宗因信稱義觀的主要弱點。Wright的原文訪談内容可以點擊這裡閲讀。
理論上恐怕沒有人否認研讀聖經可以得到新鮮的神學亮光和見識,但實際上凡是“新”的東西在一段時期内都要遭到懷疑,甚至盲目地排斥。過分注重自己宗派的信仰傳統,不仔細讀聖經,用傳統來定是非,就剝奪了自己學習聖經、讓聖靈創意做工的可能性,我們還到哪裏去看見主那“新鮮活潑有功效”的道呢?不如以不同視角為互相補充,完善自己的傳統。
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勇敢而孤單的馬丁路德
路德也許是許多基督徒心中的英雄人物。許多人從教會歷史課中了解到路德的一些缺點,不免感到震驚。其實上帝使用各種人來推動歷史前進,不在於人的品格和能力。下文内容主要取自《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也參考了《歷史的軌跡》。
1483年路德出生於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據説他父親是個頑固暴躁的人,母親也要求嚴格。然而馬丁和他父親一樣,個性頑強,不顧父親的反對,宣誓成爲一名奧古斯丁修院的修道士。當時歐洲基督徒一般的信念是:雖然神有憐憫,差派祂兒子基督為這個世界的罪而死,但罪人也有責任奉行嚴厲的自省、行善、捨己、禱告、和其它敬虔的行爲來改變自己的靈魂。神願意饒恕人的罪過,但罪人必須努力履行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真誠地痛改前非,並完全徹底地(向神父)懺悔,方能得救。路德在修道院過著最嚴格的禁欲生活,甚至超過院規的要求,還是被自己極度的罪惡感和失敗所壓,時常陷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中。
常聼路德告解的是Staupitz院長,他強調神的恩典和憐憫,可是路德只能勉強壓抑他對神恩典的懷疑,最後Staupitz院長派他去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聖經,又打發他去羅馬出差。到羅馬出差本來使他有機會參拜使徒的神聖殿堂和教宗的宏偉教堂,沉浸在最神聖城市的基督教屬靈氣氛中,但路德見到的是極大的失望。在羅馬,他只看到污穢、墮落、褻瀆、爭吵、和靈性的冷漠。大名鼎鼎的羅馬竟落入這般慘境!
1512年路德得到神學博士學位,開始教授聖經研究課程。他揣摩深思“義人必因信得生”,心靈仍然受到神的慈愛和公義問題的痛苦煎熬:一位神怎能同時是慈愛又是公義的呢?保羅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最後路德明白過來:神的義對於罪人來説是被動接受的,仁慈憐憫的神借著它來接納我們,所以叫作“義人必因信得生”--稱義根本不是罪人努力的結果。這個發現使路德好開心,他立刻傳講這個信息,撰寫小冊子和論文,與當時人們對得救福音的標準詮釋形成鮮明對比。
1517年有個道明會的修士來出售贖罪券,口裏吆喝著“奉獻箱銅板叮噹一響,煉獄中另一靈魂就跳出來”,為羅馬教堂籌募資金。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這個做法,但只有路德起來書寫了95條論點,釘在大教堂的大門上。其中除了對贖罪券的譴責,還有對當時教會倡導的許多流行信念與習俗的譴責。這件事使路德在幾個月之内就變成德國人民眼中的英雄,因爲他膽敢挑戰前來搜刮民財的羅馬外國勢力。有學者為教宗辯護出售贖罪券的權威,路德與他們辯論,撰寫改革教會和神學的論文。1520年教宗把路德逐出教會,但是路德自己的親王卻出面保護路德,讓他躲藏一年。之後路德用書籍信件繼續從事改教,歐洲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路德的身上,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不是對路德愛之若狂,就是恨他入骨,歐洲一時分成了改革派與非改革派兩大陣營。
不過路德太愛爭辯。他認爲別人若不是完全贊同他,就是離開他變成敵人。教宗把他逐出教會之後,路德就盡情發洩他對梵蒂岡整個羅馬教廷的忿怒,把他們叫做擄去真教會的“巴比倫”,以及想要破壞神工作的“敵基督”。但是他最痛快淋漓的大罵是給其他改教家的,他們因爲聖禮的問題或順服國家的問題與路德有不同的意見。他們一個被罵作“神學豬”,另一個被輕蔑地稱作“宗教狂”。改革家慈運理不同意他所說的基督在主餐中“真實臨在”的信念,路德就肆無忌憚地寫道:“滾開罷,你這狂熱的蠢蛋!跟著你一文不值的觀念一道滾罷”!
這太可惜。路德認爲所有的新教基督徒要圍著他團結起來,不可為了芝麻小事四分五裂、自立門戶,然而慈運理和其他改教家並不認爲他們與路德閙分裂!事實上,慈運理認爲自己的神學研究結果與路德不謀而合。路德與他們的論戰讀起來卻好像他在四面受敵的處境,他的朋友們都不贊成他辯論時的態度,路德認爲別人有嚴重的教義錯誤,比教宗和教廷好不了多少。
用今天的心理治療的話說,他了解團結的重要性,但沒有團結人的關係技巧,這與他自幼的成長環境一定有關--沒有尊重不同意見的榜樣。路德也許有一大批從教義上支持他的朋友,卻不可能有他感到真誠可靠、可以推心置腹受聆聽的那一類朋友。別人公開地批評他的其它問題,比如他高舉聖經,卻大大攻擊其中的雅各書,認爲雅各書不應該列入正典;又比如他關於神的“黑暗面”的令人困惑的講論。--我不是要否定他所得到的啓示以及神如何在教會的歷史中使用了他,但我認爲沒有必要把他神化,來與別人得到的其它啓示相對立。聖靈在歷史中和各個文化中做工,遠遠超過祂所揀選使用的各個人物。
1483年路德出生於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據説他父親是個頑固暴躁的人,母親也要求嚴格。然而馬丁和他父親一樣,個性頑強,不顧父親的反對,宣誓成爲一名奧古斯丁修院的修道士。當時歐洲基督徒一般的信念是:雖然神有憐憫,差派祂兒子基督為這個世界的罪而死,但罪人也有責任奉行嚴厲的自省、行善、捨己、禱告、和其它敬虔的行爲來改變自己的靈魂。神願意饒恕人的罪過,但罪人必須努力履行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真誠地痛改前非,並完全徹底地(向神父)懺悔,方能得救。路德在修道院過著最嚴格的禁欲生活,甚至超過院規的要求,還是被自己極度的罪惡感和失敗所壓,時常陷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中。
常聼路德告解的是Staupitz院長,他強調神的恩典和憐憫,可是路德只能勉強壓抑他對神恩典的懷疑,最後Staupitz院長派他去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聖經,又打發他去羅馬出差。到羅馬出差本來使他有機會參拜使徒的神聖殿堂和教宗的宏偉教堂,沉浸在最神聖城市的基督教屬靈氣氛中,但路德見到的是極大的失望。在羅馬,他只看到污穢、墮落、褻瀆、爭吵、和靈性的冷漠。大名鼎鼎的羅馬竟落入這般慘境!
1512年路德得到神學博士學位,開始教授聖經研究課程。他揣摩深思“義人必因信得生”,心靈仍然受到神的慈愛和公義問題的痛苦煎熬:一位神怎能同時是慈愛又是公義的呢?保羅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最後路德明白過來:神的義對於罪人來説是被動接受的,仁慈憐憫的神借著它來接納我們,所以叫作“義人必因信得生”--稱義根本不是罪人努力的結果。這個發現使路德好開心,他立刻傳講這個信息,撰寫小冊子和論文,與當時人們對得救福音的標準詮釋形成鮮明對比。
1517年有個道明會的修士來出售贖罪券,口裏吆喝著“奉獻箱銅板叮噹一響,煉獄中另一靈魂就跳出來”,為羅馬教堂籌募資金。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這個做法,但只有路德起來書寫了95條論點,釘在大教堂的大門上。其中除了對贖罪券的譴責,還有對當時教會倡導的許多流行信念與習俗的譴責。這件事使路德在幾個月之内就變成德國人民眼中的英雄,因爲他膽敢挑戰前來搜刮民財的羅馬外國勢力。有學者為教宗辯護出售贖罪券的權威,路德與他們辯論,撰寫改革教會和神學的論文。1520年教宗把路德逐出教會,但是路德自己的親王卻出面保護路德,讓他躲藏一年。之後路德用書籍信件繼續從事改教,歐洲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路德的身上,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不是對路德愛之若狂,就是恨他入骨,歐洲一時分成了改革派與非改革派兩大陣營。
不過路德太愛爭辯。他認爲別人若不是完全贊同他,就是離開他變成敵人。教宗把他逐出教會之後,路德就盡情發洩他對梵蒂岡整個羅馬教廷的忿怒,把他們叫做擄去真教會的“巴比倫”,以及想要破壞神工作的“敵基督”。但是他最痛快淋漓的大罵是給其他改教家的,他們因爲聖禮的問題或順服國家的問題與路德有不同的意見。他們一個被罵作“神學豬”,另一個被輕蔑地稱作“宗教狂”。改革家慈運理不同意他所說的基督在主餐中“真實臨在”的信念,路德就肆無忌憚地寫道:“滾開罷,你這狂熱的蠢蛋!跟著你一文不值的觀念一道滾罷”!
這太可惜。路德認爲所有的新教基督徒要圍著他團結起來,不可為了芝麻小事四分五裂、自立門戶,然而慈運理和其他改教家並不認爲他們與路德閙分裂!事實上,慈運理認爲自己的神學研究結果與路德不謀而合。路德與他們的論戰讀起來卻好像他在四面受敵的處境,他的朋友們都不贊成他辯論時的態度,路德認爲別人有嚴重的教義錯誤,比教宗和教廷好不了多少。
用今天的心理治療的話說,他了解團結的重要性,但沒有團結人的關係技巧,這與他自幼的成長環境一定有關--沒有尊重不同意見的榜樣。路德也許有一大批從教義上支持他的朋友,卻不可能有他感到真誠可靠、可以推心置腹受聆聽的那一類朋友。別人公開地批評他的其它問題,比如他高舉聖經,卻大大攻擊其中的雅各書,認爲雅各書不應該列入正典;又比如他關於神的“黑暗面”的令人困惑的講論。--我不是要否定他所得到的啓示以及神如何在教會的歷史中使用了他,但我認爲沒有必要把他神化,來與別人得到的其它啓示相對立。聖靈在歷史中和各個文化中做工,遠遠超過祂所揀選使用的各個人物。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什麽是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或譯為諾斯替、諾斯蒂、靈知、靈智等等)是基督教發展初期的一個異端。本文内容取自Roger E. Olson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一書。
諾斯底主義者並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而且信從者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也意見紛紜,但他們都相信自己從基督得到了特別的高等靈性知識或智能,遠優於二世紀教會領袖和主教們所傳講與教導的真理。他們相信物質(包括身體在内)好像邪惡的牢籠,把人的良善靈魂拖累和困住。人的靈本質上是來自神,好像神的火花,卻住在身體的墳墓裏。如何得救呢?要獲得某種特別的知識,這知識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有。
所以,諾斯底主義者都有某種精英情結。他們説是耶穌把那些“真知識”親自口傳給門徒,而使徒們透過主教留傳下來的書信文字僅僅透露出“真知識”的蛛絲馬跡。其實呢,他們說諾斯底的福音信息遠遠超過“肉體”和“靈”爭戰之類的教導。那時有很多基督徒感到這種特殊真知識的信息很吸引人,比主教向普儸大衆所傳講的更屬靈、更高級、更好。二世紀的基督教領袖和思想家花了很大精力來研究與駁斥這個異端,並在這過程中開始建立正統的基督教教義,來對抗諾斯底主義的教導。
諾斯底主義的基本信念是:“這個宇宙無可救藥,我們應該棄絕它”。諾斯底主義不僅説受造物的内在固有邪惡,也針對個人提出靈性解答:一種脫離這個無法挽救的邪惡環境(包括身體在内),回到靈魂真正家鄉的救恩。對於這個救恩的細節,二世紀諾斯底主義者的看法彼此有很大的歧異,但他們有五個主要的特徵是彼此相似的。
首先,他們相信一位完全超越、屬靈的神,祂遠離非他所造之墮落的物質宇宙。物質宇宙是由一位邪惡或瘋狂的較小神祗(造物主)創造的。
第二,人類是與神相同的靈質火花,由於某種緣故陷在物質身體裏面,身體好像是個希望能逃出去的墳墓。
第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人類的“墮落”導致罪與邪惡,也就是墮落成爲物質。創造和墮落是同時發生的。只要靈陷在物質身體與實體裏面,就會受制於罪,而罪的起因是對自己的真正本性與來源無知。
第四,諾斯底主義共有的信仰特徵是他們對於救恩的看法。所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救恩就是逃離物質存在的束縛,返回靈魂的家。救恩之道是由偉大的聖靈,也就是神所發起的,要將所有失散的微小靈質收回。神差遣祂本身散發出的光輝,也就是一位靈性的救贖者,從純靈到純物質穿越層層實體,降臨來教導一些神聖的靈性火花,認識他們的真實身份與本源。他們一旦覺醒,就能夠開始走上回家之路。救恩是借著知識,即自我認識而實現的。
最後,所有的諾斯底主義者都認爲自己是基督徒,把耶穌當作帶來天上信息的媒介,即“基督”。但他們都否認神降世成爲人、身體又死而復活的觀念。他們認爲基督只是看起來好像是人的樣式,其實不是人,乃是神。道成肉身的信仰不屬靈,因爲把物質和靈攪在一起,違反了真智慧。不過,這些諾斯底主義者認爲耶穌很特殊,被神所差來的基督使用,比如耶穌的聲帶喉舌被基督用來教導。他們大多認爲這位天上來的救贖者(基督),在耶穌受約翰洗的時候進入他的身體,而在耶穌死於十字架上之前離開了他。
爲什麽諾斯底主義會興起來呢?有的學者認爲是埃及的基督徒受到印度宗教的影響,另有人強調它是基督教與羅馬帝國各種神秘宗教的混合的產物,還有人認爲是希臘哲學文化本來就有貶抑物質存在、高抬靈性的強烈傾向,諾斯底主義是這種傾向的極端形式。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肯定地知道答案。
我們應該得到什麽歷史的功課呢?我想,把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只重視“屬靈”事物,過分貶低/否定我們軟弱的“肉體”,或忽略人的“屬世”需要,貌似追求高尚,其實把生命轉變的職事架空啦,很難説不是諾斯底主義的餘毒。
諾斯底主義者並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而且信從者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也意見紛紜,但他們都相信自己從基督得到了特別的高等靈性知識或智能,遠優於二世紀教會領袖和主教們所傳講與教導的真理。他們相信物質(包括身體在内)好像邪惡的牢籠,把人的良善靈魂拖累和困住。人的靈本質上是來自神,好像神的火花,卻住在身體的墳墓裏。如何得救呢?要獲得某種特別的知識,這知識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有。
所以,諾斯底主義者都有某種精英情結。他們説是耶穌把那些“真知識”親自口傳給門徒,而使徒們透過主教留傳下來的書信文字僅僅透露出“真知識”的蛛絲馬跡。其實呢,他們說諾斯底的福音信息遠遠超過“肉體”和“靈”爭戰之類的教導。那時有很多基督徒感到這種特殊真知識的信息很吸引人,比主教向普儸大衆所傳講的更屬靈、更高級、更好。二世紀的基督教領袖和思想家花了很大精力來研究與駁斥這個異端,並在這過程中開始建立正統的基督教教義,來對抗諾斯底主義的教導。
諾斯底主義的基本信念是:“這個宇宙無可救藥,我們應該棄絕它”。諾斯底主義不僅説受造物的内在固有邪惡,也針對個人提出靈性解答:一種脫離這個無法挽救的邪惡環境(包括身體在内),回到靈魂真正家鄉的救恩。對於這個救恩的細節,二世紀諾斯底主義者的看法彼此有很大的歧異,但他們有五個主要的特徵是彼此相似的。
首先,他們相信一位完全超越、屬靈的神,祂遠離非他所造之墮落的物質宇宙。物質宇宙是由一位邪惡或瘋狂的較小神祗(造物主)創造的。
第二,人類是與神相同的靈質火花,由於某種緣故陷在物質身體裏面,身體好像是個希望能逃出去的墳墓。
第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人類的“墮落”導致罪與邪惡,也就是墮落成爲物質。創造和墮落是同時發生的。只要靈陷在物質身體與實體裏面,就會受制於罪,而罪的起因是對自己的真正本性與來源無知。
第四,諾斯底主義共有的信仰特徵是他們對於救恩的看法。所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救恩就是逃離物質存在的束縛,返回靈魂的家。救恩之道是由偉大的聖靈,也就是神所發起的,要將所有失散的微小靈質收回。神差遣祂本身散發出的光輝,也就是一位靈性的救贖者,從純靈到純物質穿越層層實體,降臨來教導一些神聖的靈性火花,認識他們的真實身份與本源。他們一旦覺醒,就能夠開始走上回家之路。救恩是借著知識,即自我認識而實現的。
最後,所有的諾斯底主義者都認爲自己是基督徒,把耶穌當作帶來天上信息的媒介,即“基督”。但他們都否認神降世成爲人、身體又死而復活的觀念。他們認爲基督只是看起來好像是人的樣式,其實不是人,乃是神。道成肉身的信仰不屬靈,因爲把物質和靈攪在一起,違反了真智慧。不過,這些諾斯底主義者認爲耶穌很特殊,被神所差來的基督使用,比如耶穌的聲帶喉舌被基督用來教導。他們大多認爲這位天上來的救贖者(基督),在耶穌受約翰洗的時候進入他的身體,而在耶穌死於十字架上之前離開了他。
爲什麽諾斯底主義會興起來呢?有的學者認爲是埃及的基督徒受到印度宗教的影響,另有人強調它是基督教與羅馬帝國各種神秘宗教的混合的產物,還有人認爲是希臘哲學文化本來就有貶抑物質存在、高抬靈性的強烈傾向,諾斯底主義是這種傾向的極端形式。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肯定地知道答案。
我們應該得到什麽歷史的功課呢?我想,把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只重視“屬靈”事物,過分貶低/否定我們軟弱的“肉體”,或忽略人的“屬世”需要,貌似追求高尚,其實把生命轉變的職事架空啦,很難説不是諾斯底主義的餘毒。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創造和救贖的目的:共享生命
以弗所書一章3-8節: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 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 的。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
我曾寫過一篇默想兒子名分的文章,試圖從圖畫上建立合乎聖經的父神觀念。在這段經文裏面,保羅特別希望能把天父和神子對我們的愛描述出來,好讓我們能衷心地爆發出自己熱情的頌讚。句中的成爲聖潔、沒有瑕疵是神的目的,也是個已然—未然的過程。說是已然,因爲凡歸屬於神的都是祂所分別為聖的。我們通常只把聖潔和行爲完美聯係起來,但聖經中的聖潔,從摩西五經到新約書信,主要意思都是屬於神。沒有瑕疵的説法多少讓我們有些納悶,咱們誰沒有瑕疵呢?但我相信神要我們追求的是圓滿的關係,不是自己的行爲。因爲神有豐富的恩典饒恕過犯,祂一定會幫助我們逐漸明白祂的心意,看見盲點、改善溝通、發揚友愛,這個過程現在已經賞給我們了。
下面文章譯自Dr. Kruger關於Trinitarian神的簡述一文,是新出版的通俗神學書《The Shack Revisited》中的一段。多麽美好無比的三一神,我們是照著祂的形象樣式造的。
從亙古,神就不是孤單獨居的神,乃是父、子、聖靈在一個無限團結、密切契通的榮耀關係中。在這個神聖的圈子裏,沒有空虛,也沒有憂鬱煩惱、擔心懼怕、或不安全感。三一神的生命是自願親近和諧的共舞,是熱情洋溢的甘心捨己和以對方為中心的愛,是彼此喜悅。這生命是美善的,是仁義、獨特的,是充滿讚歌、喜樂、福祉、平安的。父子聖靈這樣的愛,以致這種合一契通的精神,孕育了宇宙和其中的人類。
三一神在祂奇異豐富的愛中,定意敞開這個圈子來和我們人共享這三一神的生命。令人震撼!這是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唯一永恒不變的目的。祂對人沒有別的旨意,沒有第二個計劃,沒有其它不可告人的議程。在創世之前,父子聖靈就把愛傾注在我們身上,計劃把我們帶來與祂分享、認識、經歷奇妙的三一生命的本身。於是宇宙就形成了,人類就造出來了,亞當和夏娃就有了神子耶穌基督後來也有的機會,讓神收納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
在創世之前,父神就決定聖子必須跨越神與人之間一切的鴻溝,與我們建立一份真實牢靠的融洽關係。父神預定了耶穌作中保,三一神的生命在他裏面,透過他進入人間,人就被提升,來分享那生命。
亞當夏娃背叛神的時候,混亂和不幸進入神所造的世界。但是父子聖靈從未放棄過祂對人的夢想,倒是將黑暗和罪奇妙地織進祂降世為人的織錦中。當神的兒子成爲人的時候,當他忍受人的惱怒、以及忍受人那不可思議的無知時,當他捨命在我們手中受死時,他就與墮落的人建立起一種真實牢靠的關係,是在我們最糟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同時他也為我們帶來了聖父和聖靈。是耶穌親自借著死,且死在憤憤不平的人手裏,在我們的人間地獄中支搭起三一神的帳幕,從而使父子聖靈與破碎、孤單、有罪的人可以聯合--收納我們成爲神的兒女。
在耶穌的生死之間,聖靈進入人的痛苦無知之中,在我們破碎的内心世界把耶穌啓示出來。聖靈使我們能夠按自己的本相來見他,從耶穌眼中看世界,和他一起知道他的父。聖靈帶領我們認識耶穌,讓我們能夠親身經歷耶穌自己和父的關係,得以自由地生活在聖天父擁抱接納聖子的光景裏。當聖靈在我們心中做工的時候,神吩咐我們與主耶穌站在一起,對付自己的黑暗和偏見,一步一步地學習信任祂,並改變我們自己。當我們受聖靈的恩膏好像基督,好像他與父的聯結同心,有他的屬天把握、自由、和喜樂,聖靈的能力就開始塑造我們。祂不是消除我們的個性,而是説服、釋放出我們自己的獨特人格。聖靈熱心要把祂對耶穌的恩膏全面地按我們各人的情況施加給我們,不僅改變我們個人,更是改變我們和父的關係,改變我們彼此的關係,以及改變和整個受造物的關係,直到全宇宙成爲活的聖禮--與三一神共舞。
我曾寫過一篇默想兒子名分的文章,試圖從圖畫上建立合乎聖經的父神觀念。在這段經文裏面,保羅特別希望能把天父和神子對我們的愛描述出來,好讓我們能衷心地爆發出自己熱情的頌讚。句中的成爲聖潔、沒有瑕疵是神的目的,也是個已然—未然的過程。說是已然,因爲凡歸屬於神的都是祂所分別為聖的。我們通常只把聖潔和行爲完美聯係起來,但聖經中的聖潔,從摩西五經到新約書信,主要意思都是屬於神。沒有瑕疵的説法多少讓我們有些納悶,咱們誰沒有瑕疵呢?但我相信神要我們追求的是圓滿的關係,不是自己的行爲。因爲神有豐富的恩典饒恕過犯,祂一定會幫助我們逐漸明白祂的心意,看見盲點、改善溝通、發揚友愛,這個過程現在已經賞給我們了。
下面文章譯自Dr. Kruger關於Trinitarian神的簡述一文,是新出版的通俗神學書《The Shack Revisited》中的一段。多麽美好無比的三一神,我們是照著祂的形象樣式造的。
從亙古,神就不是孤單獨居的神,乃是父、子、聖靈在一個無限團結、密切契通的榮耀關係中。在這個神聖的圈子裏,沒有空虛,也沒有憂鬱煩惱、擔心懼怕、或不安全感。三一神的生命是自願親近和諧的共舞,是熱情洋溢的甘心捨己和以對方為中心的愛,是彼此喜悅。這生命是美善的,是仁義、獨特的,是充滿讚歌、喜樂、福祉、平安的。父子聖靈這樣的愛,以致這種合一契通的精神,孕育了宇宙和其中的人類。
三一神在祂奇異豐富的愛中,定意敞開這個圈子來和我們人共享這三一神的生命。令人震撼!這是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唯一永恒不變的目的。祂對人沒有別的旨意,沒有第二個計劃,沒有其它不可告人的議程。在創世之前,父子聖靈就把愛傾注在我們身上,計劃把我們帶來與祂分享、認識、經歷奇妙的三一生命的本身。於是宇宙就形成了,人類就造出來了,亞當和夏娃就有了神子耶穌基督後來也有的機會,讓神收納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
在創世之前,父神就決定聖子必須跨越神與人之間一切的鴻溝,與我們建立一份真實牢靠的融洽關係。父神預定了耶穌作中保,三一神的生命在他裏面,透過他進入人間,人就被提升,來分享那生命。
亞當夏娃背叛神的時候,混亂和不幸進入神所造的世界。但是父子聖靈從未放棄過祂對人的夢想,倒是將黑暗和罪奇妙地織進祂降世為人的織錦中。當神的兒子成爲人的時候,當他忍受人的惱怒、以及忍受人那不可思議的無知時,當他捨命在我們手中受死時,他就與墮落的人建立起一種真實牢靠的關係,是在我們最糟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同時他也為我們帶來了聖父和聖靈。是耶穌親自借著死,且死在憤憤不平的人手裏,在我們的人間地獄中支搭起三一神的帳幕,從而使父子聖靈與破碎、孤單、有罪的人可以聯合--收納我們成爲神的兒女。
在耶穌的生死之間,聖靈進入人的痛苦無知之中,在我們破碎的内心世界把耶穌啓示出來。聖靈使我們能夠按自己的本相來見他,從耶穌眼中看世界,和他一起知道他的父。聖靈帶領我們認識耶穌,讓我們能夠親身經歷耶穌自己和父的關係,得以自由地生活在聖天父擁抱接納聖子的光景裏。當聖靈在我們心中做工的時候,神吩咐我們與主耶穌站在一起,對付自己的黑暗和偏見,一步一步地學習信任祂,並改變我們自己。當我們受聖靈的恩膏好像基督,好像他與父的聯結同心,有他的屬天把握、自由、和喜樂,聖靈的能力就開始塑造我們。祂不是消除我們的個性,而是説服、釋放出我們自己的獨特人格。聖靈熱心要把祂對耶穌的恩膏全面地按我們各人的情況施加給我們,不僅改變我們個人,更是改變我們和父的關係,改變我們彼此的關係,以及改變和整個受造物的關係,直到全宇宙成爲活的聖禮--與三一神共舞。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除舊更新的阻力
更新價值觀和調整人生目的理念永遠是個神跡,因爲在人生的道路上,先入爲主是我們慣常的做法。但是主似乎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建造,逐漸成爲基督的樣式:他與父神關係如何,我們也當效法如何。
希伯來書八章1-6節: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在聖所,就是真帳幕裡,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他若在地上,必不得為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神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基督徒都知道,摩西所支的帳幕,所羅門所造、約西亞所修的聖殿,以及後來以斯拉重造、大希律王重修的聖殿,都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現在我們外邦信主的人不覺得這有什麽,今天我默想的時候參考了Wright博士寫的背景資料,才省悟到當年猶太人基督徒遭受到的是何等的政治和宗教壓力。在耶穌和他們徒的時代,猶太教認定耶路撒冷的聖殿就是上帝住在他們中間的象徵,誰污穢聖殿、貶低聖殿、說它即將結束它的功用,就是挑戰他們的價值觀,都會遭到猛烈的攻擊,甚至可以使用暴力。
問題是那時的人一聼見某個現實世界的東西(比如聖殿)和天上的東西有聯係,馬上會想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喜歡用的二元論對照。柏拉圖的哲學把這個空間、時間中一切的物質東西看作天上理想世界中的一個拙劣影子。可是希伯來書和其它聖經書卷中講論地上、天上卻不是那個意思。我們說耶穌作爲一個真正的人升到天上,是和柏拉圖思想決不相容的。Wright博士說,新約聖經中的“天上”不單單是個“屬靈”的、非物質的地方,乃是神的地方、神的領域,與我們的地上世界是以各種方式聯結交織在一起的。更複雜的是,以色列人相信耶路撒冷的聖殿是天上的神與地上的人會合的地方,所以進入聖殿,特別是進入其中的至聖所,就是進入天上。
現在我們說耶穌為我們進入天上真實的至聖所,爲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很小心地解釋,聖殿/會幕是天上實體的影子,因爲經上說摩西的會幕是按照神在西奈山上所指示他的樣式建造的。現在呢,耶穌這位天上真正的大祭司和地上的猶太人祭司們對照,就好像地上暫時的會幕/聖殿和天上真實的來對照,舊的約和新的約來對照,神所應許的和現在耶穌所建立的來對照。Wright博士說這對於猶太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來説是個嚴重的挑戰。好像告訴一個沒有見過足球場比賽的小孩子,那種兩人用手玩的足球遊戲只是模擬,不是真正的球賽,猶太教的祭司、聖殿服侍人員、律法師、長老都自認為終生為上帝而活,他們一生以教導人敬拜真神為最高價值,這一切怎能忽然因爲耶穌到來而成爲“廢舊”呢?
當然希伯來書的作者不直接用“廢舊”那麽冒犯的詞,但“真的”、“新的”、“天上的”、“更美的”意味很明顯,他們猶太人大概會感覺自己一生所擁戴、所執著追求、甚至靠著養生的崇高偉大信仰,好像都被這個新發展出來的“異端邪説”否定啦,這已不是單純的神學分歧,乃已經上升為嚴重的政治問題,觸犯一個階級/群體的既有價值感、信念、和經濟利益。聖殿只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多叛逆!希伯來書寫作的時候聖殿還在,但住在耶路撒冷聖殿周圍的猶太人已經感受到威脅。除了基督信仰帶來的被取代、被忽略的威脅,還有羅馬帝國的異教偶像崇拜的壓力。後來爆發的猶太起義戰爭使耶路撒冷遭到無情的圍困,最後淪陷,連聖殿一同被毀,正如耶穌所預言過的。
什麽叫作“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章)?當然不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而是透過信基督獻上的祭。這信心是舊的聖殿好,新的真實聖殿更好。舊的祭司好,新的祭司更好。舊約好,新約更好,是應驗了主早已應許的。我們現在有信心,相信耶穌所帶給我們的,比我們人生中所熱切追求的其它東西更好嗎?
希伯來書八章1-6節: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在聖所,就是真帳幕裡,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他若在地上,必不得為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神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基督徒都知道,摩西所支的帳幕,所羅門所造、約西亞所修的聖殿,以及後來以斯拉重造、大希律王重修的聖殿,都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現在我們外邦信主的人不覺得這有什麽,今天我默想的時候參考了Wright博士寫的背景資料,才省悟到當年猶太人基督徒遭受到的是何等的政治和宗教壓力。在耶穌和他們徒的時代,猶太教認定耶路撒冷的聖殿就是上帝住在他們中間的象徵,誰污穢聖殿、貶低聖殿、說它即將結束它的功用,就是挑戰他們的價值觀,都會遭到猛烈的攻擊,甚至可以使用暴力。
問題是那時的人一聼見某個現實世界的東西(比如聖殿)和天上的東西有聯係,馬上會想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喜歡用的二元論對照。柏拉圖的哲學把這個空間、時間中一切的物質東西看作天上理想世界中的一個拙劣影子。可是希伯來書和其它聖經書卷中講論地上、天上卻不是那個意思。我們說耶穌作爲一個真正的人升到天上,是和柏拉圖思想決不相容的。Wright博士說,新約聖經中的“天上”不單單是個“屬靈”的、非物質的地方,乃是神的地方、神的領域,與我們的地上世界是以各種方式聯結交織在一起的。更複雜的是,以色列人相信耶路撒冷的聖殿是天上的神與地上的人會合的地方,所以進入聖殿,特別是進入其中的至聖所,就是進入天上。
現在我們說耶穌為我們進入天上真實的至聖所,爲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很小心地解釋,聖殿/會幕是天上實體的影子,因爲經上說摩西的會幕是按照神在西奈山上所指示他的樣式建造的。現在呢,耶穌這位天上真正的大祭司和地上的猶太人祭司們對照,就好像地上暫時的會幕/聖殿和天上真實的來對照,舊的約和新的約來對照,神所應許的和現在耶穌所建立的來對照。Wright博士說這對於猶太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來説是個嚴重的挑戰。好像告訴一個沒有見過足球場比賽的小孩子,那種兩人用手玩的足球遊戲只是模擬,不是真正的球賽,猶太教的祭司、聖殿服侍人員、律法師、長老都自認為終生為上帝而活,他們一生以教導人敬拜真神為最高價值,這一切怎能忽然因爲耶穌到來而成爲“廢舊”呢?
當然希伯來書的作者不直接用“廢舊”那麽冒犯的詞,但“真的”、“新的”、“天上的”、“更美的”意味很明顯,他們猶太人大概會感覺自己一生所擁戴、所執著追求、甚至靠著養生的崇高偉大信仰,好像都被這個新發展出來的“異端邪説”否定啦,這已不是單純的神學分歧,乃已經上升為嚴重的政治問題,觸犯一個階級/群體的既有價值感、信念、和經濟利益。聖殿只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多叛逆!希伯來書寫作的時候聖殿還在,但住在耶路撒冷聖殿周圍的猶太人已經感受到威脅。除了基督信仰帶來的被取代、被忽略的威脅,還有羅馬帝國的異教偶像崇拜的壓力。後來爆發的猶太起義戰爭使耶路撒冷遭到無情的圍困,最後淪陷,連聖殿一同被毀,正如耶穌所預言過的。
什麽叫作“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章)?當然不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而是透過信基督獻上的祭。這信心是舊的聖殿好,新的真實聖殿更好。舊的祭司好,新的祭司更好。舊約好,新約更好,是應驗了主早已應許的。我們現在有信心,相信耶穌所帶給我們的,比我們人生中所熱切追求的其它東西更好嗎?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讓我們來栽種公義、收割慈愛
何西阿書十章12-13節: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祂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
我立即注意到這節經文中“公義”的用法:它與慈愛相提並論,差不多是因果的關係。上帝吩咐我們栽種公義,好像撒種一樣,又吩咐我們收割慈愛,這兩樣當然不是分開的不同吩咐。此處的公義雖然與等候神有關係,卻肯定不是從神而來的某種宣告給人的東西,也不是懲罰罪惡的意思,因爲我們都知道,懲罰無法“收割”慈愛的果子。相比之下,以色列神的子民耕種的是奸惡行爲,收割的是罪孽環境,吃的是虛假裝相的果子。
有的翻譯把公義當作修飾栽種的副詞,結果那句話意思就要理解成用正確合宜的方法栽種,可是後面平行的慈愛呢?總不能用來修飾收割吧。用慈愛的方式收割?呵呵,農作物大概不是公義和慈愛的對象,以色列民受到的責備大概也不是他們用奸惡的方式耕種田地,或用罪孽的方法收割果實。我相信神要求百姓做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不是要求他們個個行爲完美無瑕,而是團結友愛、在衝突中彼此善待、以公平和正直的原則互相交往。我相信這是“神的形象”的基本内容。至於開墾荒地等候神,盼望祂的公義如雨降臨,當然不能理解為盼望神來懲罰每個人的罪惡,倒是祂的恩典充沛的最美注腳:神所界定的公義是人人渴望的、能夠在關係環境中享有的一種被對待的方式。人人需要神的公義,好像莊稼盼望雨水。
林肯在南北嚴峻對峙時,在他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裡,把爭論時表現得文明和大方得體稱爲發揚 “天性裏的更好天使”。面對目前基督教各宗派彼此否認、美國的政治環境充滿敵意的情形下,八月份有些不同宗派的基督教領袖聯合簽署了一份“更好天使”的宣言(Better Angels Statement),倡導不同意見的文明溝通,以和為貴。一共十八位聯署者,來自美國極保守和極開放的教會和組織,了不起!可惜華人教會無人出面。以下是陳國棟博士翻譯的宣言中文,討論的全文請看他的專欄文章。
一,作為國民的宗教領袖,我們願意建立文明的榜樣,在我們個別的影響範圍裡,努力達到以下目標:
三,我們同意要展開多項工作,影響教友、傳媒和整個社會,邁向文明。
四,我們同意為對方祈禱,也為不同政見的領袖祈禱。
大家以爲如何?這是我們可以栽種的公義,更是“愛”的最起碼的表現對嗎?沒有這些,誰喜歡聼教義空談呢?我們如果希望受到公平和公義的對待,自己就需要為他人提供這樣的待遇。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嗎?對於習慣了不健康關係環境的人來説可能比較難,因爲沒有體驗過健康的人際關係。
我立即注意到這節經文中“公義”的用法:它與慈愛相提並論,差不多是因果的關係。上帝吩咐我們栽種公義,好像撒種一樣,又吩咐我們收割慈愛,這兩樣當然不是分開的不同吩咐。此處的公義雖然與等候神有關係,卻肯定不是從神而來的某種宣告給人的東西,也不是懲罰罪惡的意思,因爲我們都知道,懲罰無法“收割”慈愛的果子。相比之下,以色列神的子民耕種的是奸惡行爲,收割的是罪孽環境,吃的是虛假裝相的果子。
有的翻譯把公義當作修飾栽種的副詞,結果那句話意思就要理解成用正確合宜的方法栽種,可是後面平行的慈愛呢?總不能用來修飾收割吧。用慈愛的方式收割?呵呵,農作物大概不是公義和慈愛的對象,以色列民受到的責備大概也不是他們用奸惡的方式耕種田地,或用罪孽的方法收割果實。我相信神要求百姓做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不是要求他們個個行爲完美無瑕,而是團結友愛、在衝突中彼此善待、以公平和正直的原則互相交往。我相信這是“神的形象”的基本内容。至於開墾荒地等候神,盼望祂的公義如雨降臨,當然不能理解為盼望神來懲罰每個人的罪惡,倒是祂的恩典充沛的最美注腳:神所界定的公義是人人渴望的、能夠在關係環境中享有的一種被對待的方式。人人需要神的公義,好像莊稼盼望雨水。
林肯在南北嚴峻對峙時,在他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裡,把爭論時表現得文明和大方得體稱爲發揚 “天性裏的更好天使”。面對目前基督教各宗派彼此否認、美國的政治環境充滿敵意的情形下,八月份有些不同宗派的基督教領袖聯合簽署了一份“更好天使”的宣言(Better Angels Statement),倡導不同意見的文明溝通,以和為貴。一共十八位聯署者,來自美國極保守和極開放的教會和組織,了不起!可惜華人教會無人出面。以下是陳國棟博士翻譯的宣言中文,討論的全文請看他的專欄文章。
一,作為國民的宗教領袖,我們願意建立文明的榜樣,在我們個別的影響範圍裡,努力達到以下目標:
- 以身作則,面對與我們立場相異的人時,仍發表文明的言論,並且尊重對方。
- 當面對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時,我們一方面會禮貌地尊重別人持有不同意見,另一方面卻不會讓自己堅持的信念、價值和原則受到妥協。
- 在談論有爭議的問題時,拒絕使用陳腔濫調、把對方貼標籤、或把別人放進我們早已設定的框架內。
- 在建立和發展相互關係時,會確保我們各自深信的立場可以在過程中得以公開,有機會被別人了解和尊重。
三,我們同意要展開多項工作,影響教友、傳媒和整個社會,邁向文明。
四,我們同意為對方祈禱,也為不同政見的領袖祈禱。
大家以爲如何?這是我們可以栽種的公義,更是“愛”的最起碼的表現對嗎?沒有這些,誰喜歡聼教義空談呢?我們如果希望受到公平和公義的對待,自己就需要為他人提供這樣的待遇。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嗎?對於習慣了不健康關係環境的人來説可能比較難,因爲沒有體驗過健康的人際關係。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保羅到阿拉伯去領受的啓示
by N. T. Wright(原發表於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15, page 683-692。)
多數解經書都說,我們不知道保羅爲什麽到阿拉伯去,或者他在那裏做了什麽。我們連他拜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都不知道。
加拉太書一章11節到二章21節是保羅書信中的一段不尋常的長篇自述,其中他提到去阿拉伯,好像這事與他在大馬士革的奇異經歷,包括兩次到訪耶路撒冷都很有關係一樣,要説明自己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別領受的,乃是耶穌基督啓示來的(一12)。
接下去的一段話特別重要。保羅首先講述了自己是猶太教徒,為祖宗傳下來的信仰曾經多麽熱心,以及曾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一13-14,參見腓三5-6),然後說:
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一15-17)。
爲什麽要到阿拉伯去呢?有人猜想是一段獨處冥想的時期,預備向外邦人宣教;還有人猜想他到阿拉伯是第一次嘗試向外邦人傳福音。到底他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什麽時候去的呢?沒有一個好答案。多數學者都同意,保羅這句話的重點是說他沒有到耶路撒冷去。但是提阿拉伯仍然是個謎,我現在提出一個對此謎的解釋。
保羅在14節暗示,他在信主之前屬於“為律法熱心”的一派教徒。這份熱心使他不僅熱心地學習和禱告,而且不惜使用暴力行動。查考聖經和歷史,這種熱心在猶太教中根源很長,有時也翻譯成忌邪的心。最出名的是非尼哈,在民數記廿五章7-13節暫短地露出榮耀,他聽見神的吩咐就起來干預,在衆人面前殺了一個帶摩押女子到他弟兄那裏去的以色列男子。M. Hengel詳細地説明過,非尼哈的熱心成爲以色列後裔的榜樣--像兩約之間的瑪喀比革命,就是為了猶太教即將被異教強行取代的問題而起。另外一位為主熱心的著名人物是以利亞。他起來殺巴力先知的原因也很明顯--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拜異教。非尼哈和以利亞在大衆意識中,尤其是第一世紀的猶太教傳統中,是非常熱心忌邪的,甚至在好幾個典故中互換角色。
以利亞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王上十九14),殺巴力先知正是他的熱心報復。但是當亞哈和耶洗別威脅他的時候,他就跑到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顯然想要甩手不干了。在那裏,他遇到地震、風、與火,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最後他終于聽見微小的聲音問他爲什麽在那裏。於是我們看到,偉大的熱心已變成巨大的失望:“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神回答他說:
你從曠野回去大馬士革。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5-18)。
這與加拉太書有什麽關係呢?
大數的掃羅在信主之前是個對律法“熱心”的法利賽人。我在別處提出過,這表示他屬於煞買學派。煞買學派看到權威人士制裁不利的時候就會大發熱心,擅自治罪。這位在猶太教中,“比本國許多同齡的人更有長進”的保羅,研究猶太教的律法和學問,毫無疑問熟悉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即看到以色列面對危機的時候,敢于隨從瑪喀比,效法非尼哈/以利亞,以“熱心”為唯一的正確反應。我不是說掃羅參加了奮銳黨,雖然他很可能會同情那個選擇走暴力路綫的奮銳黨,對付賣國叛教的猶太人。然而他這等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然地選擇引經據典、遵循聖經榜樣來行動,並相信以色列的神定會站在自己一邊。看來這正是保羅的風格。
掃羅看自己按照非尼哈或以利亞的榜樣行事。他的熱心使他不惜使用暴力來反對民25章那些連累猶太人遭瘟疫的人,或王上18章那些拜巴力的人,他“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但是當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啓示的攔阻時,他做了以利亞所做的事,到西奈山去。在保羅時代,“阿拉伯”是個很含糊的地方,可以指巴勒斯坦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區域。但我們確知的是,對保羅來説“阿拉伯”是西奈山的所在地。真的,搜索整個新約,“阿拉伯”這個字只出現兩次,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25節把西奈山稱爲“阿拉伯的西奈山”。大數的掃羅後來回到大馬士革,正如以利亞在王上十九15節被吩咐的,“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萬一你覺得這還不夠巧合,我們再請你注意保羅如何用“先知”詞彙描述他的蒙召: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的…,和以賽亞、耶利米很相似是嗎?雖然聖經上沒有提過以利亞的出生或蒙召,保羅無疑得到先知啓示。
如果是這樣,掃羅當然不是到阿拉伯去傳福音。他很可能在做一個熱心的先知遇到難題會做的事:回到源頭去向神辭職。或者做一個新近受命先知會做的事,抱怨(好像摩西、耶利米、或其他人)他不能夠承擔所托等等。甚至他可能會聽到微小的聲音,當然不是承諾原先的熱心多麽需要堅持,乃是改變方向:熱心原是好的,但現在要為新的王報佳音。從這一點開始,掃羅就和以利亞很不相同了。
大數的掃羅經過大馬士革路上的基督顯現,熱心的方式並非教會完成傳福音使命的那種熱心,但還是有相似的地方。在他逼迫教會的時候,王上十八章的以利亞是掃羅心中向神熱心的榜樣。在他遇見耶穌大光的時候,王上十九章的以利亞又是他的榜樣,一個全新的現實使他對自己一生熱心的目標和使命不得不重新省察。
...掃羅逼迫新生教會的理由變得明晰起來,它不只是初期信徒跟隨一個釘十字架的彌賽亞,好像對神很褻瀆,它更是,特別是猶太基督徒,背離聖殿,放棄律法,對猶太教傳統徹底的離經叛道。好像非尼哈時代的曠野百姓,又好像以利亞時代的拜巴力者,或像瑪喀比革命期間奪去猶太宗教信仰的敵人,耶穌對他們來説號稱承擔了聖殿和律法的角色,他是人們認識永生神的地方,所以是最糟糕的猶太教叛徒。掃羅看他們沒有比拜巴力的人好,所以作爲一個熱心的煞買派分子,他的神聖使命就是把基督徒根除消滅。...
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對早期猶太人有某種救贖的神學涵義,可能影響了保羅等人。我們看到,非尼哈殺死罪人的行動在各種猶太拉比的信仰傳統内都被解釋為有救贖的意義,因他的熱心“消轉了神向以色列民的怒氣”。以利亞殺巴力先知也是同樣,拉比文學將之解釋為免去神的忿怒報應。他們相信這樣的熱心忌邪是為主,對付罪惡,從而免去神的百姓受罰。可是對於保羅來説,不是熱心忌邪英雄擊敗異教徒,耶穌死在異教徒的手裏纔是一次性地擊敗了罪惡。 “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原先想用“熱心”來解決的問題,十字架纔是答案。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彌賽亞親自攔阻了熱心的掃羅,然後送他回到西奈山,好像他所崇敬的以利亞,使他省悟過來,自己盲目所戰的已經贏取,而實際上自己是越戰越輸的。
我所提出的這一榮耀的吊詭結論,有著典型的保羅味道,這本身也可以看作支持整個假設的額外理由。
本文作了摘錄。英文原稿請閲:http://ntwrightpage.com/ PAUL, ARABIA, AND ELIJAH (GALATIANS 1:17)一文。
多數解經書都說,我們不知道保羅爲什麽到阿拉伯去,或者他在那裏做了什麽。我們連他拜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都不知道。
加拉太書一章11節到二章21節是保羅書信中的一段不尋常的長篇自述,其中他提到去阿拉伯,好像這事與他在大馬士革的奇異經歷,包括兩次到訪耶路撒冷都很有關係一樣,要説明自己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別領受的,乃是耶穌基督啓示來的(一12)。
接下去的一段話特別重要。保羅首先講述了自己是猶太教徒,為祖宗傳下來的信仰曾經多麽熱心,以及曾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一13-14,參見腓三5-6),然後說:
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一15-17)。
爲什麽要到阿拉伯去呢?有人猜想是一段獨處冥想的時期,預備向外邦人宣教;還有人猜想他到阿拉伯是第一次嘗試向外邦人傳福音。到底他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什麽時候去的呢?沒有一個好答案。多數學者都同意,保羅這句話的重點是說他沒有到耶路撒冷去。但是提阿拉伯仍然是個謎,我現在提出一個對此謎的解釋。
保羅在14節暗示,他在信主之前屬於“為律法熱心”的一派教徒。這份熱心使他不僅熱心地學習和禱告,而且不惜使用暴力行動。查考聖經和歷史,這種熱心在猶太教中根源很長,有時也翻譯成忌邪的心。最出名的是非尼哈,在民數記廿五章7-13節暫短地露出榮耀,他聽見神的吩咐就起來干預,在衆人面前殺了一個帶摩押女子到他弟兄那裏去的以色列男子。M. Hengel詳細地説明過,非尼哈的熱心成爲以色列後裔的榜樣--像兩約之間的瑪喀比革命,就是為了猶太教即將被異教強行取代的問題而起。另外一位為主熱心的著名人物是以利亞。他起來殺巴力先知的原因也很明顯--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拜異教。非尼哈和以利亞在大衆意識中,尤其是第一世紀的猶太教傳統中,是非常熱心忌邪的,甚至在好幾個典故中互換角色。
以利亞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王上十九14),殺巴力先知正是他的熱心報復。但是當亞哈和耶洗別威脅他的時候,他就跑到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顯然想要甩手不干了。在那裏,他遇到地震、風、與火,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最後他終于聽見微小的聲音問他爲什麽在那裏。於是我們看到,偉大的熱心已變成巨大的失望:“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神回答他說:
你從曠野回去大馬士革。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5-18)。
這與加拉太書有什麽關係呢?
大數的掃羅在信主之前是個對律法“熱心”的法利賽人。我在別處提出過,這表示他屬於煞買學派。煞買學派看到權威人士制裁不利的時候就會大發熱心,擅自治罪。這位在猶太教中,“比本國許多同齡的人更有長進”的保羅,研究猶太教的律法和學問,毫無疑問熟悉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即看到以色列面對危機的時候,敢于隨從瑪喀比,效法非尼哈/以利亞,以“熱心”為唯一的正確反應。我不是說掃羅參加了奮銳黨,雖然他很可能會同情那個選擇走暴力路綫的奮銳黨,對付賣國叛教的猶太人。然而他這等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然地選擇引經據典、遵循聖經榜樣來行動,並相信以色列的神定會站在自己一邊。看來這正是保羅的風格。
掃羅看自己按照非尼哈或以利亞的榜樣行事。他的熱心使他不惜使用暴力來反對民25章那些連累猶太人遭瘟疫的人,或王上18章那些拜巴力的人,他“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但是當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啓示的攔阻時,他做了以利亞所做的事,到西奈山去。在保羅時代,“阿拉伯”是個很含糊的地方,可以指巴勒斯坦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區域。但我們確知的是,對保羅來説“阿拉伯”是西奈山的所在地。真的,搜索整個新約,“阿拉伯”這個字只出現兩次,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25節把西奈山稱爲“阿拉伯的西奈山”。大數的掃羅後來回到大馬士革,正如以利亞在王上十九15節被吩咐的,“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萬一你覺得這還不夠巧合,我們再請你注意保羅如何用“先知”詞彙描述他的蒙召: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的…,和以賽亞、耶利米很相似是嗎?雖然聖經上沒有提過以利亞的出生或蒙召,保羅無疑得到先知啓示。
如果是這樣,掃羅當然不是到阿拉伯去傳福音。他很可能在做一個熱心的先知遇到難題會做的事:回到源頭去向神辭職。或者做一個新近受命先知會做的事,抱怨(好像摩西、耶利米、或其他人)他不能夠承擔所托等等。甚至他可能會聽到微小的聲音,當然不是承諾原先的熱心多麽需要堅持,乃是改變方向:熱心原是好的,但現在要為新的王報佳音。從這一點開始,掃羅就和以利亞很不相同了。
大數的掃羅經過大馬士革路上的基督顯現,熱心的方式並非教會完成傳福音使命的那種熱心,但還是有相似的地方。在他逼迫教會的時候,王上十八章的以利亞是掃羅心中向神熱心的榜樣。在他遇見耶穌大光的時候,王上十九章的以利亞又是他的榜樣,一個全新的現實使他對自己一生熱心的目標和使命不得不重新省察。
...掃羅逼迫新生教會的理由變得明晰起來,它不只是初期信徒跟隨一個釘十字架的彌賽亞,好像對神很褻瀆,它更是,特別是猶太基督徒,背離聖殿,放棄律法,對猶太教傳統徹底的離經叛道。好像非尼哈時代的曠野百姓,又好像以利亞時代的拜巴力者,或像瑪喀比革命期間奪去猶太宗教信仰的敵人,耶穌對他們來説號稱承擔了聖殿和律法的角色,他是人們認識永生神的地方,所以是最糟糕的猶太教叛徒。掃羅看他們沒有比拜巴力的人好,所以作爲一個熱心的煞買派分子,他的神聖使命就是把基督徒根除消滅。...
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對早期猶太人有某種救贖的神學涵義,可能影響了保羅等人。我們看到,非尼哈殺死罪人的行動在各種猶太拉比的信仰傳統内都被解釋為有救贖的意義,因他的熱心“消轉了神向以色列民的怒氣”。以利亞殺巴力先知也是同樣,拉比文學將之解釋為免去神的忿怒報應。他們相信這樣的熱心忌邪是為主,對付罪惡,從而免去神的百姓受罰。可是對於保羅來説,不是熱心忌邪英雄擊敗異教徒,耶穌死在異教徒的手裏纔是一次性地擊敗了罪惡。 “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原先想用“熱心”來解決的問題,十字架纔是答案。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彌賽亞親自攔阻了熱心的掃羅,然後送他回到西奈山,好像他所崇敬的以利亞,使他省悟過來,自己盲目所戰的已經贏取,而實際上自己是越戰越輸的。
我所提出的這一榮耀的吊詭結論,有著典型的保羅味道,這本身也可以看作支持整個假設的額外理由。
本文作了摘錄。英文原稿請閲:http://ntwrightpage.com/ PAUL, ARABIA, AND ELIJAH (GALATIANS 1:17)一文。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教宗制度的來歷
羅馬大公教的Papacy可以翻譯成教皇制度,或者教宗權,反正與羅馬教會主教那個職位有關。本文譯寫自Mark A. Noll的教會歷史Turning Points一書第五章。
教宗制度到底是怎麽發展起來的?甚至羅馬教宗曾一度為羅馬皇帝加冕!解釋這段歷史很難達到完全客觀。羅馬大公教(Roman Catholics)把羅馬教區的主教看作神所指定的獨特使徒責任承傳;東方正統教(The Orthodox)把羅馬教區看為初期教會的幾個重要教區之一,而其主教是當時重要的教父之一;新教的各派(Protestants)則一致地不承認羅馬大公教的説法。
按照天主教的一份正式名單,彼得是第一位羅馬主教,傳到第四任的那一位叫做革利免。這位革利免根據現在考察的結果,似乎並不是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3節提到的那位革利免,但是這位革利免大約在96 AD寫了一封革利免書信寄給哥林多教會,在眾教會中廣爲傳閲,可能因爲當時的人都以爲他就是使徒保羅所認識的那位革利免。這是羅馬的主教影響力增高的第一件事。
接下去在第二世紀教會中出現各種異端,每次請羅馬的主教參與協調討論,都能有效地辯駁和作出定論。到第二世紀末,在制定一個統一的復活節日期問題上,羅馬的主教Victor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復活節是當時教會生活的最重大禮儀慶典,大家自然敬重這位羅馬主教。
255年,羅馬主教Stephen在和迦太基的主教Cyprian辯論時,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來為自己超群的權威辯護,要求對方服從。
在康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會合法化之後,有一位羅馬主教Damasus,在位期間(366-384)企圖正式把羅馬主教的優越地位定下來。他還授意自己的樞機耶柔米編譯一本拉丁文的標準聖經,這本聖經成爲許多世紀以來天主教一直使用的版本。
至此我們看到,四世紀的羅馬教會已經很顯然地在基督教會中處於中心地位,這與羅馬處於政治上的中心地位大有關係。作爲帝國的第一城,無論從象徵意義上還是從實用意義上,羅馬都是個擧足重輕的城市。甚至康士坦丁大帝遷都到東部的康士坦丁堡以後,羅馬的教會還是與羅馬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活動一樣受到關注。特別是當後來越來越多次,帝國的政治代表未能維持這城的尊嚴時,這城的主教能夠出面干預,甚至轉危爲安。
從教會内部發展來看,使徒行傳的結尾是保羅到達羅馬,羅馬書是保羅神學最完整成熟的表達,教牧書信似乎反映出較晚的羅馬基督教會發展,啓示錄也似乎隱約對羅馬有所指(比如從海中上來的那七個十角頭的獸)?羅馬是彼得和保羅(在64-67尼祿皇帝年間)殉道的地方…這一切都使羅馬教會成爲倍受重視、日後富裕慷慨、大有影響力的教會。
並非所有歷任的羅馬教會主教都出色,有的甚至在教義上走偏,但是其中大多還是稱職的,有的很了不起。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迦克墩會議作出重要貢獻的利奧一世,和修道士出身的貴格利一世。利奧一世寫了基督位格的教義聲明,反對把基督的人性理解為被他的神性淹沒,同時也成功地得到皇帝詔令,將羅馬教會的地位提升至西方教會之首,他也引用了太十六18,主張把教會的屬靈權柄集中給羅馬主教。在政治上,利奧一世兩次成功地説服了前來攻打羅馬的蠻夷軍隊從原路回轉,使羅馬百姓免於戰爭的殘酷燒殺擄掠。
利奧一世後面的那位羅馬主教,Gelasius 把教宗權進一步擴展,定義教會權柄,詳細論述神創造了兩種治理世界的權柄,而屬靈權柄高於屬世權柄的理論。他所論述的政教關係理論對於日後興起的歐洲社會模式是個顯著貢獻。這是在第五世紀末,而真正把教宗權推向高峰的是一個世紀以後的貴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貴格利是羅馬貴族,建了好幾個修道院,自己也成爲一個信德賢明的修道院院長。羅馬主教曾差派他代表教會出使康士坦丁堡與皇帝交涉,後來升到主教席位,是一位政績顯要的大主教。他不僅督察當時羅馬的抵抗蠻夷倫巴第人入侵,在皇帝面前代表羅馬商議複雜的事務,改革了教會的財政管理,重組了西方教會各教區的地域和責任,還熱心研究經文,無所畏懼地改革敬拜禮儀。還有,他那可敬的修道士生活在西方使修道的理念大大推行開來。
貴格利一世關於主教責任的著作強調關照心靈是所有牧者最重要的活動。他提倡在教會中使用音樂,以致人現在還用他的名來命名聖詩詠唱的調式:Gregorian Chant。貴格利一世的講道特別能夠用福音安慰受動亂災害之苦的人,這還不說,他對教會的宣教策略作出不尋常的調整,遺派宣教士至西歐及北歐各地設立教會,使英國各地的主教都直接向羅馬的主教彙報和接受命令,如此大大推進了羅馬教宗權的擴展。這都是第六世紀末、第七世紀初的事情。
公元664在英國召開的Whitby會議確定,英倫三島的Celtic教會都跟從羅馬教會的年曆,這就擴大了羅馬的司法管轄權。751AD那年,羅馬主教Zachary支持了矮子丕平當選法王,取代墨洛溫王朝。三年以後,主教Stephen二世親自為丕平加冕,那是第一次教宗為國王加冕。法王自然對羅馬主教尊敬有加,請教宗管理他領域的教會,也交代繼承人維護教宗權柄。所以公元800年聖誕節那天,教宗為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加冕是有先例的,只是那一次查理曼大帝並沒有思想準備,使教宗權柄突顯出來。
教宗制度到底是怎麽發展起來的?甚至羅馬教宗曾一度為羅馬皇帝加冕!解釋這段歷史很難達到完全客觀。羅馬大公教(Roman Catholics)把羅馬教區的主教看作神所指定的獨特使徒責任承傳;東方正統教(The Orthodox)把羅馬教區看為初期教會的幾個重要教區之一,而其主教是當時重要的教父之一;新教的各派(Protestants)則一致地不承認羅馬大公教的説法。
按照天主教的一份正式名單,彼得是第一位羅馬主教,傳到第四任的那一位叫做革利免。這位革利免根據現在考察的結果,似乎並不是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3節提到的那位革利免,但是這位革利免大約在96 AD寫了一封革利免書信寄給哥林多教會,在眾教會中廣爲傳閲,可能因爲當時的人都以爲他就是使徒保羅所認識的那位革利免。這是羅馬的主教影響力增高的第一件事。
接下去在第二世紀教會中出現各種異端,每次請羅馬的主教參與協調討論,都能有效地辯駁和作出定論。到第二世紀末,在制定一個統一的復活節日期問題上,羅馬的主教Victor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復活節是當時教會生活的最重大禮儀慶典,大家自然敬重這位羅馬主教。
255年,羅馬主教Stephen在和迦太基的主教Cyprian辯論時,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來為自己超群的權威辯護,要求對方服從。
在康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會合法化之後,有一位羅馬主教Damasus,在位期間(366-384)企圖正式把羅馬主教的優越地位定下來。他還授意自己的樞機耶柔米編譯一本拉丁文的標準聖經,這本聖經成爲許多世紀以來天主教一直使用的版本。
至此我們看到,四世紀的羅馬教會已經很顯然地在基督教會中處於中心地位,這與羅馬處於政治上的中心地位大有關係。作爲帝國的第一城,無論從象徵意義上還是從實用意義上,羅馬都是個擧足重輕的城市。甚至康士坦丁大帝遷都到東部的康士坦丁堡以後,羅馬的教會還是與羅馬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活動一樣受到關注。特別是當後來越來越多次,帝國的政治代表未能維持這城的尊嚴時,這城的主教能夠出面干預,甚至轉危爲安。
從教會内部發展來看,使徒行傳的結尾是保羅到達羅馬,羅馬書是保羅神學最完整成熟的表達,教牧書信似乎反映出較晚的羅馬基督教會發展,啓示錄也似乎隱約對羅馬有所指(比如從海中上來的那七個十角頭的獸)?羅馬是彼得和保羅(在64-67尼祿皇帝年間)殉道的地方…這一切都使羅馬教會成爲倍受重視、日後富裕慷慨、大有影響力的教會。
並非所有歷任的羅馬教會主教都出色,有的甚至在教義上走偏,但是其中大多還是稱職的,有的很了不起。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迦克墩會議作出重要貢獻的利奧一世,和修道士出身的貴格利一世。利奧一世寫了基督位格的教義聲明,反對把基督的人性理解為被他的神性淹沒,同時也成功地得到皇帝詔令,將羅馬教會的地位提升至西方教會之首,他也引用了太十六18,主張把教會的屬靈權柄集中給羅馬主教。在政治上,利奧一世兩次成功地説服了前來攻打羅馬的蠻夷軍隊從原路回轉,使羅馬百姓免於戰爭的殘酷燒殺擄掠。
利奧一世後面的那位羅馬主教,Gelasius 把教宗權進一步擴展,定義教會權柄,詳細論述神創造了兩種治理世界的權柄,而屬靈權柄高於屬世權柄的理論。他所論述的政教關係理論對於日後興起的歐洲社會模式是個顯著貢獻。這是在第五世紀末,而真正把教宗權推向高峰的是一個世紀以後的貴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貴格利是羅馬貴族,建了好幾個修道院,自己也成爲一個信德賢明的修道院院長。羅馬主教曾差派他代表教會出使康士坦丁堡與皇帝交涉,後來升到主教席位,是一位政績顯要的大主教。他不僅督察當時羅馬的抵抗蠻夷倫巴第人入侵,在皇帝面前代表羅馬商議複雜的事務,改革了教會的財政管理,重組了西方教會各教區的地域和責任,還熱心研究經文,無所畏懼地改革敬拜禮儀。還有,他那可敬的修道士生活在西方使修道的理念大大推行開來。
貴格利一世關於主教責任的著作強調關照心靈是所有牧者最重要的活動。他提倡在教會中使用音樂,以致人現在還用他的名來命名聖詩詠唱的調式:Gregorian Chant。貴格利一世的講道特別能夠用福音安慰受動亂災害之苦的人,這還不說,他對教會的宣教策略作出不尋常的調整,遺派宣教士至西歐及北歐各地設立教會,使英國各地的主教都直接向羅馬的主教彙報和接受命令,如此大大推進了羅馬教宗權的擴展。這都是第六世紀末、第七世紀初的事情。
公元664在英國召開的Whitby會議確定,英倫三島的Celtic教會都跟從羅馬教會的年曆,這就擴大了羅馬的司法管轄權。751AD那年,羅馬主教Zachary支持了矮子丕平當選法王,取代墨洛溫王朝。三年以後,主教Stephen二世親自為丕平加冕,那是第一次教宗為國王加冕。法王自然對羅馬主教尊敬有加,請教宗管理他領域的教會,也交代繼承人維護教宗權柄。所以公元800年聖誕節那天,教宗為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加冕是有先例的,只是那一次查理曼大帝並沒有思想準備,使教宗權柄突顯出來。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Antoniano小合唱團:加油耶穌
時值9-11事件十一周年紀念,我還記得那年在上班的路上聽到收音機中廣播時的震撼。到公司的停車場,我遇到另外一人,問他what happened,答曰不知道是怎麽一囘事。當時簡直不敢相信,和平/平安這個東西一天之間就可以失去。
想到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寄給我看的這個意大利教會的兒童合唱團表演錄影,決定分享。唱歌的孩子們是在和平的環境下,他們每天向主祈禱,給耶穌加油,相信他的愛有能力做許多工作,甚至改變世界。那位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教師令我特別敬佩,她顯然是位很喜愛那些孩子們的人。
(請點擊這個鏈接觀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歌唱。)
每天晚上當我在小床上祈禱,
想著那個從天上往下看的那一位,
我們在地上生活中所有的痛苦,
每一滴落下的眼淚都會升到天上。
你告訴我一個小孩永遠不能做的事,
怎麽可能指望一個這麽小的孩子去做?
我想只要有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安慰一點耶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可以擁有一點天堂。
當我在作晨禱,為爸爸和妹妹祈禱,
為在旁邊一直支持我的媽媽祈禱,
她朝我笑,她給我巨大的幸福。
然後我想所有那些孩子,
他們不像我一樣幸福,沒有受到關愛,艱難地成長,
所有這一切對耶穌來説都非常痛苦。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在這下面擁有一點天堂。
很重要一個小孩的祈禱,
很重要因爲在他的心裏有美好,
這份美好給主一個微笑,
這份美好可以拯救世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x2)
想到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寄給我看的這個意大利教會的兒童合唱團表演錄影,決定分享。唱歌的孩子們是在和平的環境下,他們每天向主祈禱,給耶穌加油,相信他的愛有能力做許多工作,甚至改變世界。那位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教師令我特別敬佩,她顯然是位很喜愛那些孩子們的人。
(請點擊這個鏈接觀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歌唱。)
每天晚上當我在小床上祈禱,
想著那個從天上往下看的那一位,
我們在地上生活中所有的痛苦,
每一滴落下的眼淚都會升到天上。
你告訴我一個小孩永遠不能做的事,
怎麽可能指望一個這麽小的孩子去做?
我想只要有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安慰一點耶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可以擁有一點天堂。
當我在作晨禱,為爸爸和妹妹祈禱,
為在旁邊一直支持我的媽媽祈禱,
她朝我笑,她給我巨大的幸福。
然後我想所有那些孩子,
他們不像我一樣幸福,沒有受到關愛,艱難地成長,
所有這一切對耶穌來説都非常痛苦。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在這下面擁有一點天堂。
很重要一個小孩的祈禱,
很重要因爲在他的心裏有美好,
這份美好給主一個微笑,
這份美好可以拯救世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x2)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轉發:宇宙飛船登陸火星Video
8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目的是想要探測火星上曾否有過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幾十年來,人類一共向火星派出17個著陸器,只有7個安全著陸,每一個的成功程度有所區別。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型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迄今第18次嘗試著陸。那是一個我們所不了解的另外一個世界,很危險。用火星探測計劃的主管Doug McCuistion的話說:火星會向你扔東西——沙塵暴、大氣密度和風等等。
這部短片需要特別的飛船設計才能拍攝得到。失敗的經歷對於下次再來也是很寶貴的。人類很頑強也很有智慧,但一切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上帝的恩賜。
人類的首次機械登陸嘗試以失敗告終,當時蘇聯的“火星2號”著陸器因為制動火箭沒有點火而墜毀。1971年12月2日,“火星3號”繼這場災難發生幾天后到達火星,成為首次在火星的成功著陸——但是只維持了20多秒,之後就在佈滿塵埃的表面“宣告死亡”。在隨後的幾次任務中,蘇聯的探測器要麼墜毀,要麼在火星上徹底失蹤。然後,美國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成功登陸火星,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功,它在建國200週年的時候進入了火星的軌道。
“海盜”號的任務包括一系列研究氣象、拍攝全景照片、甚至尋找微生物的實驗活動——事實上,圍繞這些結果的辯論現在仍在繼續。但是,就純粹的登陸事實來說,它是成功的。
“海盜”號登陸後的10年中都沒有探測器再去“拜訪”火星。1997年7月4日,NASA的“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攜帶“旅居者”號火星車在火星著陸,並且在表面四處開展活動,這令科學家和公眾頗為興奮。
2003年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歐洲的“獵兔犬2”號火星著陸器從未與地球聯繫;但是,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降落在火星的相反兩端。“機遇”號仍在超期服役,“勇氣”號的輪子則不幸陷入流沙無法脫身,之後其太陽能帆板也無法吸收到足量的陽光供發電之用。火星最終“戰勝”了“勇氣”號。
McCuistion說:“大多數時候,火星都贏了”,更多詳細情況可看美中新聞。您以爲如何,火星上可能有過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嗎?
這部短片需要特別的飛船設計才能拍攝得到。失敗的經歷對於下次再來也是很寶貴的。人類很頑強也很有智慧,但一切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上帝的恩賜。
人類的首次機械登陸嘗試以失敗告終,當時蘇聯的“火星2號”著陸器因為制動火箭沒有點火而墜毀。1971年12月2日,“火星3號”繼這場災難發生幾天后到達火星,成為首次在火星的成功著陸——但是只維持了20多秒,之後就在佈滿塵埃的表面“宣告死亡”。在隨後的幾次任務中,蘇聯的探測器要麼墜毀,要麼在火星上徹底失蹤。然後,美國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成功登陸火星,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功,它在建國200週年的時候進入了火星的軌道。
“海盜”號的任務包括一系列研究氣象、拍攝全景照片、甚至尋找微生物的實驗活動——事實上,圍繞這些結果的辯論現在仍在繼續。但是,就純粹的登陸事實來說,它是成功的。
“海盜”號登陸後的10年中都沒有探測器再去“拜訪”火星。1997年7月4日,NASA的“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攜帶“旅居者”號火星車在火星著陸,並且在表面四處開展活動,這令科學家和公眾頗為興奮。
2003年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歐洲的“獵兔犬2”號火星著陸器從未與地球聯繫;但是,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降落在火星的相反兩端。“機遇”號仍在超期服役,“勇氣”號的輪子則不幸陷入流沙無法脫身,之後其太陽能帆板也無法吸收到足量的陽光供發電之用。火星最終“戰勝”了“勇氣”號。
McCuistion說:“大多數時候,火星都贏了”,更多詳細情況可看美中新聞。您以爲如何,火星上可能有過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嗎?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2
在聖殿中那些群情激奮的人
這可不是什麽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衆,時值五旬節,正是一大批虔誠的猶太人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時候,路加記載說他們被聳動了:“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使徒行傳廿一章28節)。---誰來污穢聖殿?好驚人!立即前往圍觀。根據路加的説法,“合城的百姓”都被驚動了,可見這事的嚴重性。
有人和保羅過不去。那就是保羅在亞細亞傳道的時候,那些拒不接受福音的猶太人。還記得以弗所的騷動嗎?那個銀匠挑起一場聚衆戲園鬧事的動亂,從此就有人策劃要害保羅。別有用心的人總會找到茬子下手,但是那些被聳動的人,那些捕風捉影、跟著起哄的人呢?恐怕是借機發洩一通而已。我怎麽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時期揪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時候,少數人也許是有備而來,大多數人的怒氣都不知道從哪裏來。我小學時的校長是我家鄰居,我也知道平時媽媽和她關係很好。一天我看別人揪住她的頭髮,對她又踢又按、要她低頭彎腰的時候,我看到她毫無表情的臉,不知道爲什麽就是覺得她態度不夠配合,於是誠心誠意地跟著呼口號“打倒”。現在想來當時的心理狀態多少有些奇怪。
後來我自己的父親被人扣上“特務”的帽子,胸前挂一塊牌子拉上街遊行。我一聼見別的小孩子喊著說我父親挨鬥了,立刻跑囘家関起門。我頭腦中出現我那平時受人敬重的父親被人揪著又踢又打、推搡著往前走的圖畫,心裏好痛。我愛我爸爸,但我記得我當時沒有哭,我盯著関好的門發呆。我不會憎恨那些跟著呼喊打倒他的人---被人聳動而激奮的人平時大概也稱不上是特別良善,但那些借機伸手傷害的人十足有他們自己的issues。
話説這些為聖殿熱心的猶太人,他們聽見風聲一起跑來,進入聖殿拿住保羅,把他拉到外面,並且立刻想把他殺死。也許他們正在找石頭要打這個聽説是污穢了聖殿的人,真是狂熱。那時聖殿的西北有個安東尼堡壘,是城内羅馬軍兵駐守的地方,居高臨下守望,必要時可以從兩道梯階直通聖殿的外院。這不是嗎,千伕長看見如此亂套,立即衝下來看,發現大家原來是圍住一個人揪打,其他人大聲喊叫,真是群情激奮。看來這個被人圍攻的傢伙一定是個惹禍的,立即上前拿住,吩咐用兩條鐵鏈捆上,審問他是什麽人,正在做什麽壞事。不料衆人的喊叫控告千伕長聼不清楚,或許這個希臘人不太聼得懂猶太人的亞蘭文,他立即命令羅馬兵丁先把保羅帶囘安東尼堡去。可是衆人擁擠不堪,不知是否想要攔阻保羅離開,那個窄窄的臺階變得寸步難移。最後,兵丁只得把保羅擡起來走,衆人跟在後面瘋狂地叫喊“除掉他”!
這一幕讓我想起耶穌被羅馬巡捕比拉多審問的時候,一夥猶太人也是在那裏對著耶穌瘋狂地喊“除掉他”,同樣的宗教激情:這個人在各處教導說猶太教結束了,子民、摩西律法、聖殿都不再算什麽,這還了得!不過我懷疑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為何那麽容易被聳動。
在進營樓之前,保羅忽然用字正腔圓的希臘文對千伕長說了一句話,使他吃一驚。什麽?你懂希臘話?你不是前幾年領頭作亂的那個埃及人?---恐怕他原以爲是那個埃及人趁著節期捲土重來了。保羅只要告訴這個千伕長他是生在大數城的猶太人就可以了。大數是當時的希臘和羅馬的學術和教育中心,號稱東西方文化的匯合處,名氣超過雅典和亞力山太。不消說,保羅得到發言的機會,敍述自己歸主的經過。他對自己的同胞講希伯來文,不吊洋腔,“…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一番話說得我猜那些猶太人面面相覷。後來衆人怎樣又喧嚷起哄了呢?當保羅說到他在耶路撒冷的異象,主對他說:“你去吧,我要差你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裏去”。
這句話本身似乎並沒有什麽冒犯,但是從保羅口中出來,這個叫外邦人不必守摩西律法也可以成爲上帝子民的保羅,這個告訴各地猶太人可以和外邦人一起吃飯的保羅…叛國猶奸,他什麽都不必說都要令衆人火冒三丈啦。我有些稀奇的是他前面那些見證的話竟沒有冒犯大家:“主啊你是誰?--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然後口口聲聲稱那大光耶穌為主,提說大馬士革出名的猶太基督徒亞拿尼亞---他稱耶穌為“那位義者”(徒廿二14),這一切都沒有使他那些猶太人聽衆發怒起鬨,莫非他們都是基督徒?至少有一大部分?
我不願意接受那些想要把保羅打死的人是基督徒。我總是以爲他們是拒絕信耶穌是主,徹頭徹尾的猶太教徒。但仔細看看保羅的這段見證,他們聼的時候反應不是拒絕耶穌,倒是拒絕外邦人?我開始心生疑竇。...
有人和保羅過不去。那就是保羅在亞細亞傳道的時候,那些拒不接受福音的猶太人。還記得以弗所的騷動嗎?那個銀匠挑起一場聚衆戲園鬧事的動亂,從此就有人策劃要害保羅。別有用心的人總會找到茬子下手,但是那些被聳動的人,那些捕風捉影、跟著起哄的人呢?恐怕是借機發洩一通而已。我怎麽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時期揪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時候,少數人也許是有備而來,大多數人的怒氣都不知道從哪裏來。我小學時的校長是我家鄰居,我也知道平時媽媽和她關係很好。一天我看別人揪住她的頭髮,對她又踢又按、要她低頭彎腰的時候,我看到她毫無表情的臉,不知道爲什麽就是覺得她態度不夠配合,於是誠心誠意地跟著呼口號“打倒”。現在想來當時的心理狀態多少有些奇怪。
後來我自己的父親被人扣上“特務”的帽子,胸前挂一塊牌子拉上街遊行。我一聼見別的小孩子喊著說我父親挨鬥了,立刻跑囘家関起門。我頭腦中出現我那平時受人敬重的父親被人揪著又踢又打、推搡著往前走的圖畫,心裏好痛。我愛我爸爸,但我記得我當時沒有哭,我盯著関好的門發呆。我不會憎恨那些跟著呼喊打倒他的人---被人聳動而激奮的人平時大概也稱不上是特別良善,但那些借機伸手傷害的人十足有他們自己的issues。
話説這些為聖殿熱心的猶太人,他們聽見風聲一起跑來,進入聖殿拿住保羅,把他拉到外面,並且立刻想把他殺死。也許他們正在找石頭要打這個聽説是污穢了聖殿的人,真是狂熱。那時聖殿的西北有個安東尼堡壘,是城内羅馬軍兵駐守的地方,居高臨下守望,必要時可以從兩道梯階直通聖殿的外院。這不是嗎,千伕長看見如此亂套,立即衝下來看,發現大家原來是圍住一個人揪打,其他人大聲喊叫,真是群情激奮。看來這個被人圍攻的傢伙一定是個惹禍的,立即上前拿住,吩咐用兩條鐵鏈捆上,審問他是什麽人,正在做什麽壞事。不料衆人的喊叫控告千伕長聼不清楚,或許這個希臘人不太聼得懂猶太人的亞蘭文,他立即命令羅馬兵丁先把保羅帶囘安東尼堡去。可是衆人擁擠不堪,不知是否想要攔阻保羅離開,那個窄窄的臺階變得寸步難移。最後,兵丁只得把保羅擡起來走,衆人跟在後面瘋狂地叫喊“除掉他”!
這一幕讓我想起耶穌被羅馬巡捕比拉多審問的時候,一夥猶太人也是在那裏對著耶穌瘋狂地喊“除掉他”,同樣的宗教激情:這個人在各處教導說猶太教結束了,子民、摩西律法、聖殿都不再算什麽,這還了得!不過我懷疑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為何那麽容易被聳動。
在進營樓之前,保羅忽然用字正腔圓的希臘文對千伕長說了一句話,使他吃一驚。什麽?你懂希臘話?你不是前幾年領頭作亂的那個埃及人?---恐怕他原以爲是那個埃及人趁著節期捲土重來了。保羅只要告訴這個千伕長他是生在大數城的猶太人就可以了。大數是當時的希臘和羅馬的學術和教育中心,號稱東西方文化的匯合處,名氣超過雅典和亞力山太。不消說,保羅得到發言的機會,敍述自己歸主的經過。他對自己的同胞講希伯來文,不吊洋腔,“…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一番話說得我猜那些猶太人面面相覷。後來衆人怎樣又喧嚷起哄了呢?當保羅說到他在耶路撒冷的異象,主對他說:“你去吧,我要差你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裏去”。
這句話本身似乎並沒有什麽冒犯,但是從保羅口中出來,這個叫外邦人不必守摩西律法也可以成爲上帝子民的保羅,這個告訴各地猶太人可以和外邦人一起吃飯的保羅…叛國猶奸,他什麽都不必說都要令衆人火冒三丈啦。我有些稀奇的是他前面那些見證的話竟沒有冒犯大家:“主啊你是誰?--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然後口口聲聲稱那大光耶穌為主,提說大馬士革出名的猶太基督徒亞拿尼亞---他稱耶穌為“那位義者”(徒廿二14),這一切都沒有使他那些猶太人聽衆發怒起鬨,莫非他們都是基督徒?至少有一大部分?
我不願意接受那些想要把保羅打死的人是基督徒。我總是以爲他們是拒絕信耶穌是主,徹頭徹尾的猶太教徒。但仔細看看保羅的這段見證,他們聼的時候反應不是拒絕耶穌,倒是拒絕外邦人?我開始心生疑竇。...
Sunday, September 2, 2012
保羅晉見雅各長老
耶路撒冷教會的雅各是主耶穌的兄弟,與使徒彼得和約翰一同號稱為“教會的柱石”,這是保羅告訴我們的(加拉太書)。在使徒行傳廿一章,路加記載了保羅第三次宣教結束之後,到耶路撒冷去見雅各的經過。當時聖靈借很多人的口勸保羅不要去,但是保羅不知道爲什麽特別堅決,不聼勸。到了耶路撒冷第二天,保羅就去見雅各,路加記著說,“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論到“長老們”,我相信與雅各在一起的是教會的長老,不是那些不信的猶太人會堂中的長老。路加說他們聼了保羅在各處傳教的報告,就“歸榮耀與神”。不過,接下去的一番話,路加沒有說是誰發言,我相信是雅各長老,卻不怎麽中聽:弟兄啊,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你就照著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開始離俗歸聖)。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廿一20-25)
Paul was in big trouble。當時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咱不知道,問題是他們不接納保羅,所以我們不會為那個數目興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都為律法熱心”,所以雅各長老認爲保羅應該去證明自己仍然是個“循規蹈矩,遵行律法”的猶太人。這裡的張力太大了。無論保羅有什麽過錯,基督耶穌的寳血已經遮蓋所有的信徒的一切不是,保羅爲什麽還需要行潔淨的禮?如果保羅是外邦人,雅各就不會要求他行潔淨的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前次已經決定,外邦信徒無需受割禮或遵守其它的摩西律法,只要注意律法中的三條就好:不吃祭偶像的食物;不吃血;不姦淫。但保羅信主前是個認真的猶太教徒,抱歉,你必須仍然遵守一切的摩西律法條例!
除了是為遷就原來的文化習俗,也許還是為了怕遭到逼迫?我想不出福音上的目的和理由,反而想起希伯來書的種種警告。猶太信徒信耶穌是彌賽亞,並且很快要再來作王,但他們到底是信耶穌的血一次性地使人潔淨還是不信?保羅爲什麽需要證明自己仍然是猶太教徒?那多少萬的猶太信徒,想必個個發誓更好地遵守摩西律法,其中有人熱心地追隨保羅的宣教路綫,請信主的外邦人遵守摩西律法就不稀奇了,那就是保羅寫加拉太書的背景。總之,雅各長老語重心長,顯然給保羅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請他放下在外邦所傳的自由和釋放的信息,悔改來到偉大神聖的摩西律法面前。如此主内的朋友!
那四個許願作拿細耳的人是否基督徒?路加沒有指明,但按情理大概都是基督徒,否則雅各長老更加沒有道理。咱們兩千年後的人不怕冒犯那時的權威人物,但也聼不到回答--他爲什麽要求保羅替那幾位信徒拿出禮儀的費用啊?莫非保羅是個大有錢人?或者他的過犯比較嚴重?在保羅書信裏,我們看到他到處為耶路撒冷教會募款,路加卻隻字未提那款,蹊蹺!保羅能夠和雅各爭辯嗎?顯然雅各是個必須服從的重要教會領袖。結果,保羅在聖殿遇到麻煩,被人誤解的時候,雅各沒有出面替他解釋,聖殿中的神職人員沒有人替他澄清,教會方面無人出頭為他作保。想想真是難過痛心,其他基督徒都平安無事,保羅卻完全孤立了…
他們抱怨保羅的是什麽呢?按雅各的話,是聽見人說他“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這其中有很大誤解。保羅曾經教訓信主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律法?我們知道他反對的是勉強外邦信徒。從他書信中勸説外邦信徒擔待猶太信徒的軟弱良心來看,至少摩西的食物禁忌還可以照常遵守,恐怕其它律法也同樣,不至於強硬禁止吧。難道雅各長老沒有責任聼清楚保羅的立場,與他達成某種共識?
那些被聳動的“衆人”無疑是道地的猶太教徒,其中有耶穌的信徒嗎?似乎沒有,至少路加沒有再提耶路撒冷的那多少萬信主的人。但且慢,為聖殿熱心的只有猶太教徒嗎?雅各說耶路撒冷的信徒也是為律法熱心哩。雅各和其他的教會領袖,以及那些猶太人基督徒,他們爲什麽絲毫沒有向保羅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呢?難道這不是教會歷史上一件深爲遺憾的事嗎?耶路撒冷教會是雅各長老牧養的,如果大家都“為律法熱心”好像當年的掃羅,那大概是雅各長老的功勞。
看看今天各種神學上的爭執,各派之間難得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保羅的遭遇也許不稀奇。但我們傳的是神的愛,耶穌曾經專門為此禱告,聖靈卻仍然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嘆息。神的教會啊,願你今天能夠汲取教訓,更多彰顯主那真實合一、彼此信任、敞開溝通、達到互相支持的榮耀!
論到“長老們”,我相信與雅各在一起的是教會的長老,不是那些不信的猶太人會堂中的長老。路加說他們聼了保羅在各處傳教的報告,就“歸榮耀與神”。不過,接下去的一番話,路加沒有說是誰發言,我相信是雅各長老,卻不怎麽中聽:弟兄啊,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你就照著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開始離俗歸聖)。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廿一20-25)
Paul was in big trouble。當時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咱不知道,問題是他們不接納保羅,所以我們不會為那個數目興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都為律法熱心”,所以雅各長老認爲保羅應該去證明自己仍然是個“循規蹈矩,遵行律法”的猶太人。這裡的張力太大了。無論保羅有什麽過錯,基督耶穌的寳血已經遮蓋所有的信徒的一切不是,保羅爲什麽還需要行潔淨的禮?如果保羅是外邦人,雅各就不會要求他行潔淨的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前次已經決定,外邦信徒無需受割禮或遵守其它的摩西律法,只要注意律法中的三條就好:不吃祭偶像的食物;不吃血;不姦淫。但保羅信主前是個認真的猶太教徒,抱歉,你必須仍然遵守一切的摩西律法條例!
除了是為遷就原來的文化習俗,也許還是為了怕遭到逼迫?我想不出福音上的目的和理由,反而想起希伯來書的種種警告。猶太信徒信耶穌是彌賽亞,並且很快要再來作王,但他們到底是信耶穌的血一次性地使人潔淨還是不信?保羅爲什麽需要證明自己仍然是猶太教徒?那多少萬的猶太信徒,想必個個發誓更好地遵守摩西律法,其中有人熱心地追隨保羅的宣教路綫,請信主的外邦人遵守摩西律法就不稀奇了,那就是保羅寫加拉太書的背景。總之,雅各長老語重心長,顯然給保羅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請他放下在外邦所傳的自由和釋放的信息,悔改來到偉大神聖的摩西律法面前。如此主内的朋友!
那四個許願作拿細耳的人是否基督徒?路加沒有指明,但按情理大概都是基督徒,否則雅各長老更加沒有道理。咱們兩千年後的人不怕冒犯那時的權威人物,但也聼不到回答--他爲什麽要求保羅替那幾位信徒拿出禮儀的費用啊?莫非保羅是個大有錢人?或者他的過犯比較嚴重?在保羅書信裏,我們看到他到處為耶路撒冷教會募款,路加卻隻字未提那款,蹊蹺!保羅能夠和雅各爭辯嗎?顯然雅各是個必須服從的重要教會領袖。結果,保羅在聖殿遇到麻煩,被人誤解的時候,雅各沒有出面替他解釋,聖殿中的神職人員沒有人替他澄清,教會方面無人出頭為他作保。想想真是難過痛心,其他基督徒都平安無事,保羅卻完全孤立了…
他們抱怨保羅的是什麽呢?按雅各的話,是聽見人說他“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這其中有很大誤解。保羅曾經教訓信主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律法?我們知道他反對的是勉強外邦信徒。從他書信中勸説外邦信徒擔待猶太信徒的軟弱良心來看,至少摩西的食物禁忌還可以照常遵守,恐怕其它律法也同樣,不至於強硬禁止吧。難道雅各長老沒有責任聼清楚保羅的立場,與他達成某種共識?
那些被聳動的“衆人”無疑是道地的猶太教徒,其中有耶穌的信徒嗎?似乎沒有,至少路加沒有再提耶路撒冷的那多少萬信主的人。但且慢,為聖殿熱心的只有猶太教徒嗎?雅各說耶路撒冷的信徒也是為律法熱心哩。雅各和其他的教會領袖,以及那些猶太人基督徒,他們爲什麽絲毫沒有向保羅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呢?難道這不是教會歷史上一件深爲遺憾的事嗎?耶路撒冷教會是雅各長老牧養的,如果大家都“為律法熱心”好像當年的掃羅,那大概是雅各長老的功勞。
看看今天各種神學上的爭執,各派之間難得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保羅的遭遇也許不稀奇。但我們傳的是神的愛,耶穌曾經專門為此禱告,聖靈卻仍然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嘆息。神的教會啊,願你今天能夠汲取教訓,更多彰顯主那真實合一、彼此信任、敞開溝通、達到互相支持的榮耀!
Friday, August 31, 2012
摩西五經中的“聖潔”
我過去都是把聖潔的意思局限在道德層面,但是讀了神學之後發現,聖潔與道德的關係未必像一般所理解的那麽密切。今天我對舊約聖經中的聖潔作了一番搜索,要從這個字的上下文來看看字意。鑒于篇幅關係,本文僅列出摩西五經部份的考察報告:
耶和華對摩西第一次提說聖潔,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三個月,在西乃的曠野準備立約。記載在出埃及記十九章:你要這樣告訴雅各家,曉諭以色列人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也許我們一般不太留心前後文,只讀一句“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就理解為上帝自己道德完美,因而要求祂的子民道德也完美,甚至理解這道德要求是上帝立約的條件。但是祂為什麽要提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呢?意思並非“我拯救有功,你們欠我”,乃是強調“我把你們帶來歸我”這個目的。後面“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是在歸耶和華的前提下,同意遵守馬上要頒佈的諸多律例典章。上帝雖有主權,祂並不強迫人接受立約。嚴格地說,同意聽從遵守並不是立約的條件,上帝揀選這民歸自己纔是條件。上帝是聖的,歸祂的民也是聖的,“聖潔的國民”是歸屬耶和華的民,有前面那句“在萬民中作我的子民”為証。所以,聖潔的重點在於屬神,不在於人同意遵守神的約,更不在於道德。
第二次上帝要求百姓聖潔是在頒佈許多律例典章之間,出埃及記廿二章忽然提到:你要在我面前為聖潔的人。因此,田間被野獸撕裂牲畜的肉,你們不可吃,要丟給狗吃云云。沒錯後文有道德方面的要求,不可隨夥佈散謠言啦等等,前文的規定卻是關於頭生的牛羊第八天要獻給神,與道德無關。最重要的是,聖潔的人被要求不吃死牲畜的肉,也許是因爲沒有放血,也許是其它的不潔淨因素,反正上帝不是說你們要在道德方面聖潔,而是說要在禮儀上保持自己潔淨。
第三處要求百姓聖潔的規定也類似,利未記十一章44-45節是一個交叉對偶結構,是接續前文強調爬蟲不潔淨,因而不可以吃,因爲不潔淨就不能敬拜耶和華: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你們不可吃地上的爬物污穢自己。
我是領你們出埃及的耶和華,要作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聖潔,因我是聖潔的。
第四處要求聖潔的經文在利未記十九章,前後文大多是關於道德方面的典章律例,不可隨從迦南地淫亂的民風啦,遵守十誡、尋求公平和公義、照顧窮人啦等等。其間,耶和華要求摩西向百姓傳達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這裡我們可以把耶和華的聖潔理解為祂的截然不同風格或高貴屬性,所以祂要求子民將自己分別為聖。其實翻譯為聖潔的那個字主要意思在於分開,set apart。I set myself apart for you意思是我整個人專門為你、不會為別人的。
第五處是關於拿細耳人的條例,在民數記六章。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有人許拿細耳人的願,意思就是他/她想要在一定時期内離俗歸耶和華為聖。耶和華吩咐摩西:“在一切離俗的日子,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做的物,都不可吃。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他要聖潔,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在他離俗歸耶和華的一切日子,不可挨近死屍。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姊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淨,因為那離俗歸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在他一切離俗的日子是歸耶和華為聖…”。看來拿細耳人的聖潔完全是禮儀上的,頭髮啊,死尸的,上帝從頭到尾一點都沒有提道德方面的要求。如果有病人在拿細耳人旁邊忽然死了,他就沾染了不潔,必須7天以後重新剃頭和獻贖罪祭,“贖那因死屍而有的罪,並要當日使他的頭成為聖潔”。
第六處上帝關於聖潔的要求似乎也是禮儀方面的,以色列人被吩咐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並且在底邊釘一根藍色細帶子,目的是看見就記念耶和華,“成爲聖潔,歸與你們的神”(數十五37-41)。這段話的字面是要求百姓記得自己是分別為聖的民,不要隨從自己的心意妄行。聖潔固然可以含有道德的要求,但主要還是歸與神。
在民數記十六章,聖潔這個字的用法完全是當作歸屬與神來講。首先,有250個以色列首領起來爭鬧,聲稱“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質問摩西亞倫凴什麽別人不能作大祭司。可拉黨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全會衆個個道德完美,他們是指全體都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子民。當時摩西俯伏在地說,明早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祂的,誰是聖潔的。摩西的意思顯然不是說,耶和華明天早上能夠把人的道德指示出來,他是用“聖潔”來對“屬祂”和“揀選”作平行的描述:“耶和華揀選誰,誰就為聖潔”(7節)。沒錯利未人是聖潔的,全以色列會衆都是被神揀選的,可是那些可拉與流便支派那些人爭的是祭司職分,神沒有揀選他們來作祭司。
在申命記中,有四次提及“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後面大都有跟著的説明: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十四2)。所以,聖潔的意思就是被神揀選。上帝的目的是要使祂的子民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他所造的萬民之上,有個交叉對偶結構把這個目的突出表達出來,就是在廿六章給出的許多的道德規範之後。
18:耶和華今日…認你為他的子民,使你謹守祂的一切誡命(屬神)
19上:使你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祂所造的萬民之上
19下:照祂所應許的使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屬神)
總之,摩西五經中的聖潔雖然含有道德因素,它卻不是神所強調的重點。神要求屬祂的人聖潔,重點在於建立歸屬感,我相信良好的道德應該是個成長的副產品。至於舊約中其它關於聖潔的語句,且聼下回分解。
耶和華對摩西第一次提說聖潔,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三個月,在西乃的曠野準備立約。記載在出埃及記十九章:你要這樣告訴雅各家,曉諭以色列人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也許我們一般不太留心前後文,只讀一句“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就理解為上帝自己道德完美,因而要求祂的子民道德也完美,甚至理解這道德要求是上帝立約的條件。但是祂為什麽要提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呢?意思並非“我拯救有功,你們欠我”,乃是強調“我把你們帶來歸我”這個目的。後面“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是在歸耶和華的前提下,同意遵守馬上要頒佈的諸多律例典章。上帝雖有主權,祂並不強迫人接受立約。嚴格地說,同意聽從遵守並不是立約的條件,上帝揀選這民歸自己纔是條件。上帝是聖的,歸祂的民也是聖的,“聖潔的國民”是歸屬耶和華的民,有前面那句“在萬民中作我的子民”為証。所以,聖潔的重點在於屬神,不在於人同意遵守神的約,更不在於道德。
第二次上帝要求百姓聖潔是在頒佈許多律例典章之間,出埃及記廿二章忽然提到:你要在我面前為聖潔的人。因此,田間被野獸撕裂牲畜的肉,你們不可吃,要丟給狗吃云云。沒錯後文有道德方面的要求,不可隨夥佈散謠言啦等等,前文的規定卻是關於頭生的牛羊第八天要獻給神,與道德無關。最重要的是,聖潔的人被要求不吃死牲畜的肉,也許是因爲沒有放血,也許是其它的不潔淨因素,反正上帝不是說你們要在道德方面聖潔,而是說要在禮儀上保持自己潔淨。
第三處要求百姓聖潔的規定也類似,利未記十一章44-45節是一個交叉對偶結構,是接續前文強調爬蟲不潔淨,因而不可以吃,因爲不潔淨就不能敬拜耶和華: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你們不可吃地上的爬物污穢自己。
我是領你們出埃及的耶和華,要作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聖潔,因我是聖潔的。
第四處要求聖潔的經文在利未記十九章,前後文大多是關於道德方面的典章律例,不可隨從迦南地淫亂的民風啦,遵守十誡、尋求公平和公義、照顧窮人啦等等。其間,耶和華要求摩西向百姓傳達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這裡我們可以把耶和華的聖潔理解為祂的截然不同風格或高貴屬性,所以祂要求子民將自己分別為聖。其實翻譯為聖潔的那個字主要意思在於分開,set apart。I set myself apart for you意思是我整個人專門為你、不會為別人的。
第五處是關於拿細耳人的條例,在民數記六章。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有人許拿細耳人的願,意思就是他/她想要在一定時期内離俗歸耶和華為聖。耶和華吩咐摩西:“在一切離俗的日子,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做的物,都不可吃。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他要聖潔,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在他離俗歸耶和華的一切日子,不可挨近死屍。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姊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淨,因為那離俗歸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在他一切離俗的日子是歸耶和華為聖…”。看來拿細耳人的聖潔完全是禮儀上的,頭髮啊,死尸的,上帝從頭到尾一點都沒有提道德方面的要求。如果有病人在拿細耳人旁邊忽然死了,他就沾染了不潔,必須7天以後重新剃頭和獻贖罪祭,“贖那因死屍而有的罪,並要當日使他的頭成為聖潔”。
第六處上帝關於聖潔的要求似乎也是禮儀方面的,以色列人被吩咐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並且在底邊釘一根藍色細帶子,目的是看見就記念耶和華,“成爲聖潔,歸與你們的神”(數十五37-41)。這段話的字面是要求百姓記得自己是分別為聖的民,不要隨從自己的心意妄行。聖潔固然可以含有道德的要求,但主要還是歸與神。
在民數記十六章,聖潔這個字的用法完全是當作歸屬與神來講。首先,有250個以色列首領起來爭鬧,聲稱“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質問摩西亞倫凴什麽別人不能作大祭司。可拉黨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全會衆個個道德完美,他們是指全體都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子民。當時摩西俯伏在地說,明早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祂的,誰是聖潔的。摩西的意思顯然不是說,耶和華明天早上能夠把人的道德指示出來,他是用“聖潔”來對“屬祂”和“揀選”作平行的描述:“耶和華揀選誰,誰就為聖潔”(7節)。沒錯利未人是聖潔的,全以色列會衆都是被神揀選的,可是那些可拉與流便支派那些人爭的是祭司職分,神沒有揀選他們來作祭司。
在申命記中,有四次提及“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後面大都有跟著的説明: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十四2)。所以,聖潔的意思就是被神揀選。上帝的目的是要使祂的子民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他所造的萬民之上,有個交叉對偶結構把這個目的突出表達出來,就是在廿六章給出的許多的道德規範之後。
18:耶和華今日…認你為他的子民,使你謹守祂的一切誡命(屬神)
19上:使你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祂所造的萬民之上
19下:照祂所應許的使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屬神)
總之,摩西五經中的聖潔雖然含有道德因素,它卻不是神所強調的重點。神要求屬祂的人聖潔,重點在於建立歸屬感,我相信良好的道德應該是個成長的副產品。至於舊約中其它關於聖潔的語句,且聼下回分解。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轉發:單國璽樞機安息主懷有感
臺灣高雄教區榮休主教單國璽樞機8月22日安息主懷,享年89歲。“樞機”是天主教的一個頭銜,即教宗治理教會的主要助手和顧問。單主教患的是肺腺癌,根據臺灣地區的主教團消息,教宗親自致唁電悼念。多人緬懷單主教留下的美好見證,以他的真實無偽為最可紀念的榮耀。
單國璽彌留時叮嚀葬禮務求簡單:「只要準備一根復活蠟燭、一本聖經與一副窮人棺材,因為我要一輩子窮到底。」
單國璽臨終前與住在大陸河南省、88歲的妹妹單愛雲通電話約十分鐘,並在胸前畫三次聖號後,安詳逝去。
葬禮講道詞他已自己錄好,因為怕別人歌功頌德,所以先錄,「到時放一放就可以」。他交代土葬,化作春泥更護花,為台灣提供「最後一點廢物利用的價值」。
單國璽獻身耶穌會近70載。耶穌會的教士做事,都是做一輩子的。這世代,人們普遍說得多、做得少;說一套、做一套,單國璽觸動人心在於不矯飾。李家同校長電郵告知單樞機離世的消息,說他心中單國璽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絕不裝神聖, 甚至還不太向我們這些教友訓話,所以我每次去見單樞機,心情都很輕鬆,事後也會很愉快。」
李家同分享單國璽7月31日那篇最後的講道。相信今後大家會一直記著單國璽自述病中如何出醜,天主如何用病中無法控制大小便來治他虛榮,有如赤身露體站在人前的文章。李家同說,有生以來,他沒看過比這更好的講道。
(更多請讀北美華人社區新聞--他要睡在窮人棺材裏,這是一位天主教領袖所顯示出來的基督精神。)
單國璽彌留時叮嚀葬禮務求簡單:「只要準備一根復活蠟燭、一本聖經與一副窮人棺材,因為我要一輩子窮到底。」
單國璽臨終前與住在大陸河南省、88歲的妹妹單愛雲通電話約十分鐘,並在胸前畫三次聖號後,安詳逝去。
葬禮講道詞他已自己錄好,因為怕別人歌功頌德,所以先錄,「到時放一放就可以」。他交代土葬,化作春泥更護花,為台灣提供「最後一點廢物利用的價值」。
單國璽獻身耶穌會近70載。耶穌會的教士做事,都是做一輩子的。這世代,人們普遍說得多、做得少;說一套、做一套,單國璽觸動人心在於不矯飾。李家同校長電郵告知單樞機離世的消息,說他心中單國璽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絕不裝神聖, 甚至還不太向我們這些教友訓話,所以我每次去見單樞機,心情都很輕鬆,事後也會很愉快。」
李家同分享單國璽7月31日那篇最後的講道。相信今後大家會一直記著單國璽自述病中如何出醜,天主如何用病中無法控制大小便來治他虛榮,有如赤身露體站在人前的文章。李家同說,有生以來,他沒看過比這更好的講道。
(更多請讀北美華人社區新聞--他要睡在窮人棺材裏,這是一位天主教領袖所顯示出來的基督精神。)
Monday, August 27, 2012
基督教的幾個大公信條
信條又稱爲信經。純正的信仰是透過聖經正典、使徒傳統、和大公信經傳下來的。信經Creed那個字是從拉丁文的“我信”來的。除了使徒信經是大家沒有爭議的共見,其他信經都是針對所出現的神學異端透過大公會議制定出來的。據説連當年的亞流派(相信耶穌的地位次於聖父)都接受使徒信經。在此我搜索了一些資料,放在這裡作對比。
使徒信經:年代最早,據説是使徒直接承傳下來的,後來有所修訂。信經由拉丁文寫成,很可能是為了澄清那個否定舊約上帝的馬慎主義而寫。使徒信經分爲十二條,内容基本上是我信上帝…;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其中耶穌曾“下到陰間”的字樣,曾引起不少誤會,其實那只不過是表明耶穌死了三天而已。有些教會傳統在誦讀的時候乾脆越過那個短語,直接從“埋葬”跳到“第三天從死裏復活”。有些新教的宗派不喜歡“聖而公之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字樣,以爲羅馬天主教才是catholic,但catholic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普世大公聯合的意思。
尼西亞信經:是325年爲了解決亞流派的爭議,羅馬皇帝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而產生。主要是提出耶穌的完全神性。當時參加大會的人絕大多數是東方教會的主教,同意用希臘哲學中的“同質”來描述上帝和基督關係的人不多。大家大多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在地上掌權的全權代表,但神與人怎麽可能“同質”呢?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會議討論修改,381年於東羅馬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舉行了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對“同質”作出一些詳細註釋,才被與會的大多數主教們通過。修改以後的尼西亞信經既反對亞流派的次位論,即父子地位不等同,又反駁了三神論和消除父子區別的一神論,並明確宣告聖靈是神,以及父子聖靈的一致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尼西亞信經描述上帝的獨生子是“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eternal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出於神的神,出於光的光,出於真神的真神,是生的而非受造,與父一體(本質),萬物都是借著祂而造的”云云。而描述聖靈為“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這個信經在迦克頓會議上被正式採納。方括號裏的“和子”字樣在希臘文的信經原版中沒有,是589年羅馬教會在拉丁文中加上去的,因爲覺得不加的話不夠清楚,這就引起有名的東西方教會的“和子”句爭執。
東方教會認爲聖靈僅僅從父差遣出來,不能說成是同時從“父和子”差遣來;而西方教會則認爲若不說“父和子”同時差遣聖靈,就有聖子次於聖父之嫌。咱們不懂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據説拉丁文的“and the Son”翻譯成希臘文並不到位,所以引起了東方教會的誤解。無論如何,除了使徒信經以外,尼西亞信經是唯一被所有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所接受的信經。
基督完全的神性確定之後,隨著時間發展,他的人性卻遭到了誤解。一個猶提幹派認爲耶穌的人性被他的神性取消或淹沒了,另有個涅斯多留派認爲耶穌的神人二性是雙重位格,這兩派相爭,結果分別在以弗所會議和迦克墩會議被定為異端。451年迦克墩信經的内容是確定基督同時有完全的人性,他的神人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後來還有個亞他那修信經,又稱“得救經”,並非那位主張父子“同質”說的亞他那修所寫。從内容來看,符合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和基督救贖論神學。亞他那修信經被許多西方的教會宗派接受,其中含有對不信者的咒詛:“凡人欲得救,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行善者必入永生,作惡者必入永火。此乃大公教會之信仰,人除非篤實相信,必不能得救”。
本文參考了The Christian Resource page.
使徒信經:年代最早,據説是使徒直接承傳下來的,後來有所修訂。信經由拉丁文寫成,很可能是為了澄清那個否定舊約上帝的馬慎主義而寫。使徒信經分爲十二條,内容基本上是我信上帝…;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其中耶穌曾“下到陰間”的字樣,曾引起不少誤會,其實那只不過是表明耶穌死了三天而已。有些教會傳統在誦讀的時候乾脆越過那個短語,直接從“埋葬”跳到“第三天從死裏復活”。有些新教的宗派不喜歡“聖而公之教會”(holy catholic church)字樣,以爲羅馬天主教才是catholic,但catholic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普世大公聯合的意思。
尼西亞信經:是325年爲了解決亞流派的爭議,羅馬皇帝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而產生。主要是提出耶穌的完全神性。當時參加大會的人絕大多數是東方教會的主教,同意用希臘哲學中的“同質”來描述上帝和基督關係的人不多。大家大多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在地上掌權的全權代表,但神與人怎麽可能“同質”呢?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會議討論修改,381年於東羅馬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舉行了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對“同質”作出一些詳細註釋,才被與會的大多數主教們通過。修改以後的尼西亞信經既反對亞流派的次位論,即父子地位不等同,又反駁了三神論和消除父子區別的一神論,並明確宣告聖靈是神,以及父子聖靈的一致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尼西亞信經描述上帝的獨生子是“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eternal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出於神的神,出於光的光,出於真神的真神,是生的而非受造,與父一體(本質),萬物都是借著祂而造的”云云。而描述聖靈為“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這個信經在迦克頓會議上被正式採納。方括號裏的“和子”字樣在希臘文的信經原版中沒有,是589年羅馬教會在拉丁文中加上去的,因爲覺得不加的話不夠清楚,這就引起有名的東西方教會的“和子”句爭執。
東方教會認爲聖靈僅僅從父差遣出來,不能說成是同時從“父和子”差遣來;而西方教會則認爲若不說“父和子”同時差遣聖靈,就有聖子次於聖父之嫌。咱們不懂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據説拉丁文的“and the Son”翻譯成希臘文並不到位,所以引起了東方教會的誤解。無論如何,除了使徒信經以外,尼西亞信經是唯一被所有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所接受的信經。
基督完全的神性確定之後,隨著時間發展,他的人性卻遭到了誤解。一個猶提幹派認爲耶穌的人性被他的神性取消或淹沒了,另有個涅斯多留派認爲耶穌的神人二性是雙重位格,這兩派相爭,結果分別在以弗所會議和迦克墩會議被定為異端。451年迦克墩信經的内容是確定基督同時有完全的人性,他的神人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後來還有個亞他那修信經,又稱“得救經”,並非那位主張父子“同質”說的亞他那修所寫。從内容來看,符合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和基督救贖論神學。亞他那修信經被許多西方的教會宗派接受,其中含有對不信者的咒詛:“凡人欲得救,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行善者必入永生,作惡者必入永火。此乃大公教會之信仰,人除非篤實相信,必不能得救”。
本文參考了The Christian Resource page.
Friday, August 24, 2012
加帕多家教父的三一論
話説大羅馬帝國分爲東西兩個國家。西部講拉丁語,東部講希臘語,完全不同的文化。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加帕多家算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四世紀的時候,加帕多家出過三位有名的教父,號稱加帕多家三傑,他們是希臘的哲學家主教:該撒利亞地區的大主教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他的弟弟女撒地區的主教貴格利,和他們的好朋友,康士坦丁堡的大主教拿先斯的貴格利。他們把基督信仰與希臘文化融合,在三一神論上作出卓越的貢獻。
巴西流於329年生於該撒利亞一個富有而敬虔的家庭。年輕的巴西流赴君士坦丁堡及雅典學習,在那裏他結識了同學拿先斯的貴格利,成為朋友。在雅典期間,巴西流開始了對宗教的嚴肅思考。他尋訪敘利亞和阿拉伯的隱修者,思考如何戰勝肉體的問題。此後,他遇到Eustathius of Sabaste,一位有恩膏的主教和修士,生命大大轉變。於是放棄律師和修辭學教授的職業,把錢財分給窮人,用自家房產興建了一家修道院。與拉丁教会注重個人苦修的修道院相比,巴西流的修道院強調群體生活(Cenobitic monasticism),是東方教會的特點。
360年巴西流隨從他的大主教Dianius到君士坦丁堡,參加一次解決尼西亞-亞流派衝突的會議。在辯論父子聖靈關係時,巴西流第一次站在“等同”(Homoiousian)派一邊,反對亞流派。當時的三一辯論分爲兩大派,尼西亞的同質派(用希臘哲學詞彙Homoousian表示父神與耶穌在“質”上等同),和亞流派(耶穌與父神只是在“樣式”上等同,地位上聖子卻是服從聖父的)。等同派則屬於中間派,相信聖父與聖子樣式和地位完全等同,但並不同質。巴西流所跟隨的該撒利亞大主教Dianius卻贊成同質派。
尼西亞會議確定了聖父聖子的“同質”,並沒有提說聖靈,也沒有描述那“父子同質”的關係到底是如何的關係,所以才出來這些辯論。中文把“同質”翻譯成“一體”並不太到位。
362年巴西流被安提阿教會的主教按立為執事,365年成為該撒利亞的長老,370年接任該地區的大主教。为了使教会摆脱亞流主義,巴西流亦曾向西方教會尋求支持,得到亞他那修的幫助。然而在聖靈本質的問題上,巴西流遭到了質疑。出於東方教會的傳統,他並不使用homoousios “同質”一詞,所以371年有修道士中的極端分子非難他。巴西流反对極端的“同質說”,認爲那是撒伯流主義的形態論異端復活。巴西流於363-364年間曾寫書三卷,反對聖父聖子不同說的極端亞流主義觀點。這是加帕多家三傑中的第一傑。
加帕多家三傑中的另外兩傑名字都叫貴格利。第二傑是號稱拿先斯的貴格利,因爲拿先斯是他家鄉附近的大城,在加帕多家省的西南部。也有人稱他為神學家貴格利。330年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母親先信主,隨後父親也信,並被按立為拿先斯教區的主教。貴格利年輕時到雅典求學的途中,船遇到風暴,當時他禱告許願,脫險就要一生奉獻給主。他那時與巴西流結為好友。361年貴格利回到拿先斯,被他父親按立為教會的長老,協助照管教會的事務。有好幾年的時間,拿先斯的貴格利與巴西流一起反對加帕多家的亞流派,在該撒利亞的教會參加辯論。372年貴格利被巴西流按立為Sasima教區的主教,但他很快回鄉照顧年邁父母。父母過世以後他就進入一家修道院,並不想承接主教聖職,因爲他對於其中所涉及的政治紛爭沒有興趣。那時亞流派的勢力很大。
378年東羅馬皇帝瓦倫斯Valens過世,新上任的Theodosius狄奧多西一世,支持尼西亞所確定的“同質”說,反對亞流派的次位論。那時巴西流已經病重,向他的同僚推介神學家貴格利,來帶領正統三一論的辯論。於是在379年安提阿的大主教Meletios提議貴格利去到君士坦丁堡,帶領一個三一神學運動,把那城從亞流派手中贏過來。貴格利起初很遲疑,後來終于同意了,他的表兄在君士坦丁堡給他一所別墅,他立刻把它改建為一個教堂,在那裏有力地宣講尼西亞的教義,並解釋三一神的屬性和父子聖靈的一致性,又駁斥聖靈不是神的説法。Anastasia教堂的人越來越多,受到亞流派信徒的攻擊破壞。狄奧多西皇帝擔心神學爭議引起政治上的不穩定,希望基督教能夠統一思想,他380年來到君士坦丁堡解決紛爭,結果廢掉了亞流派的大主教,任命貴格利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上,通過了貴格利所修訂的三一論,載入尼西亞信經。貴格利強調耶穌降世為人的時候並沒有停止為神,聖靈在舊約中也有行動,只是到耶穌道成肉身以後才顯明。
加帕多家的第三傑是巴西流的弟弟,人稱女撒的貴格利。他不像哥哥巴西流那麽有行政管理能力,是修辭辯論寫作家,以及在教會禮儀中讀聖經。371年羅馬皇帝把加帕多家分爲兩個省,引起教區的變動,該撒利亞大都市的哥哥就把貴格利立為女撒教區的主教。他的主教生涯起起伏伏,出於政治原因被免職又復職,幾換教區。貴格利對基督教神學的主要貢獻最重要的是三一論的著作:父子聖靈不是三位神,但他們互相之間有一個很明顯的關係。父神乃是子與聖靈永恆的緣由、基礎與源頭。子永恆地從父而生,而聖靈則永恆地從父而出。他寫的三本書:《論三一神》、《非三一神論》與《駁歐諾米》,對於三一論爭辯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大公教和東方正教都尊加帕多家的三位教父為聖徒。可是研究教會歷史的Richard A. Muller教授指出,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後,加帕多家教父的三一論神學在(西方)拉丁教會基本上被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取代了。加帕多家神學家們講的是one essence,three realities(hypostases),而奧古斯丁講的是one essence,three persons (personae)。Hypostases很難翻譯,Personae也很難翻譯,都是抽象的哲學用語,“位格”一般人不知是什么。總歸來說,加帕多家教父們的三一論強調其中的“三”,即父子聖靈的不同,而奧古斯丁強調三一論中的“一”,即父子聖靈的一致。儘管如此,到現在加帕多家神學家們的三一論一直是個有用的資源,至少起到對比、提醒的作用。
巴西流於329年生於該撒利亞一個富有而敬虔的家庭。年輕的巴西流赴君士坦丁堡及雅典學習,在那裏他結識了同學拿先斯的貴格利,成為朋友。在雅典期間,巴西流開始了對宗教的嚴肅思考。他尋訪敘利亞和阿拉伯的隱修者,思考如何戰勝肉體的問題。此後,他遇到Eustathius of Sabaste,一位有恩膏的主教和修士,生命大大轉變。於是放棄律師和修辭學教授的職業,把錢財分給窮人,用自家房產興建了一家修道院。與拉丁教会注重個人苦修的修道院相比,巴西流的修道院強調群體生活(Cenobitic monasticism),是東方教會的特點。
360年巴西流隨從他的大主教Dianius到君士坦丁堡,參加一次解決尼西亞-亞流派衝突的會議。在辯論父子聖靈關係時,巴西流第一次站在“等同”(Homoiousian)派一邊,反對亞流派。當時的三一辯論分爲兩大派,尼西亞的同質派(用希臘哲學詞彙Homoousian表示父神與耶穌在“質”上等同),和亞流派(耶穌與父神只是在“樣式”上等同,地位上聖子卻是服從聖父的)。等同派則屬於中間派,相信聖父與聖子樣式和地位完全等同,但並不同質。巴西流所跟隨的該撒利亞大主教Dianius卻贊成同質派。
尼西亞會議確定了聖父聖子的“同質”,並沒有提說聖靈,也沒有描述那“父子同質”的關係到底是如何的關係,所以才出來這些辯論。中文把“同質”翻譯成“一體”並不太到位。
362年巴西流被安提阿教會的主教按立為執事,365年成為該撒利亞的長老,370年接任該地區的大主教。为了使教会摆脱亞流主義,巴西流亦曾向西方教會尋求支持,得到亞他那修的幫助。然而在聖靈本質的問題上,巴西流遭到了質疑。出於東方教會的傳統,他並不使用homoousios “同質”一詞,所以371年有修道士中的極端分子非難他。巴西流反对極端的“同質說”,認爲那是撒伯流主義的形態論異端復活。巴西流於363-364年間曾寫書三卷,反對聖父聖子不同說的極端亞流主義觀點。這是加帕多家三傑中的第一傑。
加帕多家三傑中的另外兩傑名字都叫貴格利。第二傑是號稱拿先斯的貴格利,因爲拿先斯是他家鄉附近的大城,在加帕多家省的西南部。也有人稱他為神學家貴格利。330年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母親先信主,隨後父親也信,並被按立為拿先斯教區的主教。貴格利年輕時到雅典求學的途中,船遇到風暴,當時他禱告許願,脫險就要一生奉獻給主。他那時與巴西流結為好友。361年貴格利回到拿先斯,被他父親按立為教會的長老,協助照管教會的事務。有好幾年的時間,拿先斯的貴格利與巴西流一起反對加帕多家的亞流派,在該撒利亞的教會參加辯論。372年貴格利被巴西流按立為Sasima教區的主教,但他很快回鄉照顧年邁父母。父母過世以後他就進入一家修道院,並不想承接主教聖職,因爲他對於其中所涉及的政治紛爭沒有興趣。那時亞流派的勢力很大。
378年東羅馬皇帝瓦倫斯Valens過世,新上任的Theodosius狄奧多西一世,支持尼西亞所確定的“同質”說,反對亞流派的次位論。那時巴西流已經病重,向他的同僚推介神學家貴格利,來帶領正統三一論的辯論。於是在379年安提阿的大主教Meletios提議貴格利去到君士坦丁堡,帶領一個三一神學運動,把那城從亞流派手中贏過來。貴格利起初很遲疑,後來終于同意了,他的表兄在君士坦丁堡給他一所別墅,他立刻把它改建為一個教堂,在那裏有力地宣講尼西亞的教義,並解釋三一神的屬性和父子聖靈的一致性,又駁斥聖靈不是神的説法。Anastasia教堂的人越來越多,受到亞流派信徒的攻擊破壞。狄奧多西皇帝擔心神學爭議引起政治上的不穩定,希望基督教能夠統一思想,他380年來到君士坦丁堡解決紛爭,結果廢掉了亞流派的大主教,任命貴格利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上,通過了貴格利所修訂的三一論,載入尼西亞信經。貴格利強調耶穌降世為人的時候並沒有停止為神,聖靈在舊約中也有行動,只是到耶穌道成肉身以後才顯明。
加帕多家的第三傑是巴西流的弟弟,人稱女撒的貴格利。他不像哥哥巴西流那麽有行政管理能力,是修辭辯論寫作家,以及在教會禮儀中讀聖經。371年羅馬皇帝把加帕多家分爲兩個省,引起教區的變動,該撒利亞大都市的哥哥就把貴格利立為女撒教區的主教。他的主教生涯起起伏伏,出於政治原因被免職又復職,幾換教區。貴格利對基督教神學的主要貢獻最重要的是三一論的著作:父子聖靈不是三位神,但他們互相之間有一個很明顯的關係。父神乃是子與聖靈永恆的緣由、基礎與源頭。子永恆地從父而生,而聖靈則永恆地從父而出。他寫的三本書:《論三一神》、《非三一神論》與《駁歐諾米》,對於三一論爭辯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大公教和東方正教都尊加帕多家的三位教父為聖徒。可是研究教會歷史的Richard A. Muller教授指出,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後,加帕多家教父的三一論神學在(西方)拉丁教會基本上被奧古斯丁的三一論取代了。加帕多家神學家們講的是one essence,three realities(hypostases),而奧古斯丁講的是one essence,three persons (personae)。Hypostases很難翻譯,Personae也很難翻譯,都是抽象的哲學用語,“位格”一般人不知是什么。總歸來說,加帕多家教父們的三一論強調其中的“三”,即父子聖靈的不同,而奧古斯丁強調三一論中的“一”,即父子聖靈的一致。儘管如此,到現在加帕多家神學家們的三一論一直是個有用的資源,至少起到對比、提醒的作用。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語言和釋經學的難題
我上釋經學那門課的時候,熊教授指定我們閲讀一本厚厚的書《Foundations of Conemporary Interpretation》。那本書是六卷合一的大部頭,沒有中文譯本。除了有一部分我當時沒有讀懂,每一部分讀完都讓我眼界大開。我沒有讀懂的那部分是關乎讀者的神學,以及人學習和操練研經之後,他/她的神學觀念改變的問題。我現在親身體會到研經對神學觀念的巨大衝擊,可以再回頭細讀那一部分。除了保羅神學的“新視角”是操練猶太教文化歷史解經的產物,也歡迎你看看我的一些文章,比如作一作約翰福音論人的罪那篇裏的解經練習。你從中找得到公義的上帝對罪很忿怒,不能白白饒恕人過犯的觀念嗎?我找不到。
就實用來看,人們用詞不大講究詞彙的歷史來源,或考慮其他群體對這個詞的用法,將一個詞發展出新的意思似乎是常有的事。所以你聼一個人説話,必須看他説話的場合,前後文表達,還要注意他的表情和聲調等等。偏偏我們讀聖經的時候,不知怎麽就特別發展出不看前後文、直接作教義聯想的習慣—用已有的神學觀念引導解經。假如我們已經知道人的罪就是他/她裏面的某種不良屬性,如奧古斯丁的原罪理論所說的,那麽我們讀經時就讀不到聖經實際上所教的啦!
Moises Silva教授在他的《God, Language and Scripture》那本書的一開頭就擧了一個例子,來説明現代人研究一個自己不懂的古代語言,想要解釋一段話的意思是多麽困難。我看這個幻想例子的時候不住地笑,太滑稽了。下面我把他的英文翻成中文,您看如何:
公元2790年(距今八個世紀以後),非洲中部的大片土地上住著一個強大的國家,其中的居民講Swahili。那時美國和其它講英語的國家都早已不存在了,而2012年(大燃燒那年)以前的英文作品還時常能夠挖掘得到。有些考古學家在北美西部找到一段短短的、但保存很好的文字。根據年期鑑定的結果,你可以很確定地知道它屬於二十世紀末的資料。這段文字好像是某種敍事報道:
Marilyn, tired of her glamorous image, embarked on a new project. She would now cultivate her mind, sharpen her verbal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standards of etiquette. Most important of all, she would devote herself to charitable causes. Accordingly, she offered her services at the local hospital, which needed volunteers to cheer up terminal patients, many of whom had been in considerable pain for a long time. The weeks flew by. One day she was sitting at the cafeteria when her supervisor approached her and said: “I didn’t see you yesterday. What were you doing?” “I painted my apartment; it was my day off”, she responded.
懂英文和北美文化的人一看就了解,這位名叫Marilyn的女子有個嫵媚的外表,而她現在決定培養自己的内秀:思想啦,談吐啦,禮貌啦,最重要的是,她要去參與一些高尚的慈善事業,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於是她到醫院裏去慰問那些在病痛中的臨終病人。幾個星期的時間飛逝而去,作者忽然話鋒一轉,提到一件與前面的記述不直接相干的事情:有一天Marilyn坐在自助餐廳吃飯,她的經理過來打招呼,說“我昨天沒有看見你,你昨天在做什麽啊”?
熟悉美國文化的讀者可能會猜想,Marilyn怎麽會在自助餐廳遇到她的經理呢?莫非是在她做義工的醫院裏有那種給病人家屬辦的自助餐廳?她的回答也是莫名其妙,“昨天是我不必來上班的日子,我在家把我所住的公寓刷了漿”。莫非Marilyn的經理不知道那天是她的day off而責問她?而且公寓一般是按月租用的,刷墻不是租客的責任,Marilyn卻向她的經理報告自己的私事,而且如果他們平時並不熟悉彼此,刷墻的事是需要多加解釋的,這段報道卻好像到此結束了,連這位經理是男的還是女的都看不出來。
現在回到那些未來的考古學家身上,他們剛剛能夠讀得懂英文,所以確定所發現的是很重要的文獻,值得細細考察。於是把紙頭送到到本國最好的語源學家那裏去,那些人經過一段時期的仔細研究,發表了以下的有關註解:
我們不能確定這段話是一部小説的一部分,或是一個歷史傳記的一部分。但是能夠確定本文有宗教的背景,因爲使用了devoted、offered、charitable等等字樣。這段話説明了二十世紀英語的文學力量,充滿了奇妙隱喻的語言。動詞embarked使你聯想到乘船離開海岸綫的景色,而cultivate可能提醒讀者,Marilyn對於植物栽培有興趣。那時候北美的人將時間與飛鳥(也許是鷹)來比較--都會飛。
而且本文的作者很巧妙地使用了詞的聯想,例如glamorous從字根上與grammar有關係,無疑是涉及後面所提到的Marilyn的語言能力。還請看,她的經理“approached her”,approach的用法很豐富,可以表示表面的相似,也可以影射性意圖(比如一個強奸犯approached其受害者),還可以表示有貢獻(比如某人approached他的老闆提出加薪)。同源的名詞access還可以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像通道啊,許可啊,一種數據庫應用設計的程序啊,甚至老式戰役中所用的戰壕也叫做access。
這段文字給了我們極大的亮光來了解二十世紀的社會。病人那個字patient(從名詞patience而來,意思是忍耐)意味著病人那時候忍受很多苦楚:不僅要忍受身體疾病的苦楚,還要忍受他們那時醫術平平的醫生,甚至要忍受(從當時的其它文獻來看)不斷增加的醫療費用。
對語言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留意幾條語法信息。前置詞of有不同的用法:非正式的用法(tired of),表示最高級(most important of all),表示一部份(many of whom)。簡單的過去事件有好幾種不同的過去式功用,embarked顯然表示決心,而offered說明Marilyn一次性的確定意圖。請特別留意本段末尾的時態變化,那位經理問問題的時候用的是未完成式what were you doing,也許意味著猜疑Marilyn的單調、緩慢、甚至懶惰。而Marilyn的回答一定很生氣,她所用的過去式並不強調時間,她簡單回答說I painted。
所有的分析都包含對的一面,呵呵!就是沒有說到點子上。也許你會說學者的想象力豐富,把事情分析得過度了,但最大的錯誤是,語言的功用不是那樣的。沒有人說話或寫作時考究措辭的字源,當時的文化背景才是用詞選字的主要依據。
我覺得學者把“罪”解釋成打靶不中靶心,從而説明上帝的嚴格要求,解經上是否就出格了?你找不到經文支持,就從原文的字根找根據。別人不懂原文,更不知道字源,不會去辯駁說你不對...
就實用來看,人們用詞不大講究詞彙的歷史來源,或考慮其他群體對這個詞的用法,將一個詞發展出新的意思似乎是常有的事。所以你聼一個人説話,必須看他説話的場合,前後文表達,還要注意他的表情和聲調等等。偏偏我們讀聖經的時候,不知怎麽就特別發展出不看前後文、直接作教義聯想的習慣—用已有的神學觀念引導解經。假如我們已經知道人的罪就是他/她裏面的某種不良屬性,如奧古斯丁的原罪理論所說的,那麽我們讀經時就讀不到聖經實際上所教的啦!
Moises Silva教授在他的《God, Language and Scripture》那本書的一開頭就擧了一個例子,來説明現代人研究一個自己不懂的古代語言,想要解釋一段話的意思是多麽困難。我看這個幻想例子的時候不住地笑,太滑稽了。下面我把他的英文翻成中文,您看如何:
公元2790年(距今八個世紀以後),非洲中部的大片土地上住著一個強大的國家,其中的居民講Swahili。那時美國和其它講英語的國家都早已不存在了,而2012年(大燃燒那年)以前的英文作品還時常能夠挖掘得到。有些考古學家在北美西部找到一段短短的、但保存很好的文字。根據年期鑑定的結果,你可以很確定地知道它屬於二十世紀末的資料。這段文字好像是某種敍事報道:
Marilyn, tired of her glamorous image, embarked on a new project. She would now cultivate her mind, sharpen her verbal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standards of etiquette. Most important of all, she would devote herself to charitable causes. Accordingly, she offered her services at the local hospital, which needed volunteers to cheer up terminal patients, many of whom had been in considerable pain for a long time. The weeks flew by. One day she was sitting at the cafeteria when her supervisor approached her and said: “I didn’t see you yesterday. What were you doing?” “I painted my apartment; it was my day off”, she responded.
懂英文和北美文化的人一看就了解,這位名叫Marilyn的女子有個嫵媚的外表,而她現在決定培養自己的内秀:思想啦,談吐啦,禮貌啦,最重要的是,她要去參與一些高尚的慈善事業,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於是她到醫院裏去慰問那些在病痛中的臨終病人。幾個星期的時間飛逝而去,作者忽然話鋒一轉,提到一件與前面的記述不直接相干的事情:有一天Marilyn坐在自助餐廳吃飯,她的經理過來打招呼,說“我昨天沒有看見你,你昨天在做什麽啊”?
熟悉美國文化的讀者可能會猜想,Marilyn怎麽會在自助餐廳遇到她的經理呢?莫非是在她做義工的醫院裏有那種給病人家屬辦的自助餐廳?她的回答也是莫名其妙,“昨天是我不必來上班的日子,我在家把我所住的公寓刷了漿”。莫非Marilyn的經理不知道那天是她的day off而責問她?而且公寓一般是按月租用的,刷墻不是租客的責任,Marilyn卻向她的經理報告自己的私事,而且如果他們平時並不熟悉彼此,刷墻的事是需要多加解釋的,這段報道卻好像到此結束了,連這位經理是男的還是女的都看不出來。
現在回到那些未來的考古學家身上,他們剛剛能夠讀得懂英文,所以確定所發現的是很重要的文獻,值得細細考察。於是把紙頭送到到本國最好的語源學家那裏去,那些人經過一段時期的仔細研究,發表了以下的有關註解:
我們不能確定這段話是一部小説的一部分,或是一個歷史傳記的一部分。但是能夠確定本文有宗教的背景,因爲使用了devoted、offered、charitable等等字樣。這段話説明了二十世紀英語的文學力量,充滿了奇妙隱喻的語言。動詞embarked使你聯想到乘船離開海岸綫的景色,而cultivate可能提醒讀者,Marilyn對於植物栽培有興趣。那時候北美的人將時間與飛鳥(也許是鷹)來比較--都會飛。
而且本文的作者很巧妙地使用了詞的聯想,例如glamorous從字根上與grammar有關係,無疑是涉及後面所提到的Marilyn的語言能力。還請看,她的經理“approached her”,approach的用法很豐富,可以表示表面的相似,也可以影射性意圖(比如一個強奸犯approached其受害者),還可以表示有貢獻(比如某人approached他的老闆提出加薪)。同源的名詞access還可以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像通道啊,許可啊,一種數據庫應用設計的程序啊,甚至老式戰役中所用的戰壕也叫做access。
這段文字給了我們極大的亮光來了解二十世紀的社會。病人那個字patient(從名詞patience而來,意思是忍耐)意味著病人那時候忍受很多苦楚:不僅要忍受身體疾病的苦楚,還要忍受他們那時醫術平平的醫生,甚至要忍受(從當時的其它文獻來看)不斷增加的醫療費用。
對語言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留意幾條語法信息。前置詞of有不同的用法:非正式的用法(tired of),表示最高級(most important of all),表示一部份(many of whom)。簡單的過去事件有好幾種不同的過去式功用,embarked顯然表示決心,而offered說明Marilyn一次性的確定意圖。請特別留意本段末尾的時態變化,那位經理問問題的時候用的是未完成式what were you doing,也許意味著猜疑Marilyn的單調、緩慢、甚至懶惰。而Marilyn的回答一定很生氣,她所用的過去式並不強調時間,她簡單回答說I painted。
所有的分析都包含對的一面,呵呵!就是沒有說到點子上。也許你會說學者的想象力豐富,把事情分析得過度了,但最大的錯誤是,語言的功用不是那樣的。沒有人說話或寫作時考究措辭的字源,當時的文化背景才是用詞選字的主要依據。
我覺得學者把“罪”解釋成打靶不中靶心,從而説明上帝的嚴格要求,解經上是否就出格了?你找不到經文支持,就從原文的字根找根據。別人不懂原文,更不知道字源,不會去辯駁說你不對...
Sunday, August 19, 2012
主聆聽我們的怨言和呼喊
我的一個朋友Erin與乳腺癌搏鬥至今已經四個多月了。她很勇敢,相信主一定與她同在,使她打贏這一仗。爲此她開始寫網誌,每周都寫點什麽,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一切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感受,也鼓勵其他人。不消說,她的網誌是讓人知道怎樣為她禱告的最佳途徑。昨天我收到她新寫的一篇,決定翻譯過來和大家分享,因爲我目前多少能夠體會那種卡在某處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觀看、祈禱、等候的感受。
誰藏了遙控器?我想要換頻道… 八月十八日
好了,我現在最好老實承認我受夠了。一天到晚都是癌症:整個夏天我都是花時間去看醫生,身上被人家用針扎過來捅過去,一輪又一輪的化療,這裡那裡難受,精疲力盡骨頭痛,我實在是厭煩這部沒趣的乳癌記錄片了!我要去看探險、看喜劇、或隨便什麽幻想片都好,求求你們誰幫我換個頻道!
今天我正在和上帝哭訴的時候,發現聖經中有一句好像正符合我的情緒。詩篇55篇17節:Evening and morning and at noon will I utter my complaint and moan and sigh, and He will hear my voice. “我要晚上、早晨、中午都發出怨言,哀聲悲嘆,祂必聽我的聲音”。
真是感謝上帝,祂必聼我的抱怨,不會指責我的不是。不知道為什麽,能把心裏難爲的事情掏出來告訴我主,這讓我感覺好多了。上帝想要聆聽我心裏的委屈!祂想要聼我說的話,祂也想要聼你說的話,正如詩篇62篇8節所說:Trust in, lean on, rely on, and have confidence in Him at all times, you people; pour out your hearts before Him. God is a refuge for us, a fortress and a high tower. “你們要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多奇妙啊!
回頭看看四個月來的奮鬥,上帝祂老人家一點都沒有說把我放在一邊不管。祂在我發牢騷和怨言的時候還是繼續鼓勵我。透過那些愛我、關心和照顧我、堅持為我禱告的人,我看到上帝的仁慈和良善。祂打開我的眼睛,讓我從一團糟的境況中看到祂的賜福,那些小事,我若不是今年夏天與癌爭戰,必定注意不到。
55篇18節:He has redeemed my life in peace from the battle that was against me. 祂救贖我的命脫離許多戰鬥,進入平安。感謝主,也許我欣賞的是西部旅行記錄片,但是回想起來,我從這個頻道真的學了不少東西。
實話說,中文和合版的閲讀沒有令我這麽感動。原文中翻譯成哀聲悲嘆的那個句話意思實際上是大哭大叫,KJV翻譯為cry aloud。我這位姐妹用這句話描述自己的心情,又感謝上帝不是那種不耐煩聼人哭泣的主。我們人很多時候聽見別人哭喊就趕快跑開,或者生氣,但是主卻耐心聆聽我們的哭喊,想要安慰我們。
中文的翻譯清楚顯示出與詩人爭鬥的是仇敵,因曾有“許多人”與大衛相爭,但原文中卻只有打仗(battle),上帝救贖他得平安。許多battle未必是受許多人攻擊,讓人更容易把自己放進詩人的處境中去。我現在有很多掙扎battle,未必是有很多人得罪我,耶和華卻要救我進入平安,多麽寶貴的安慰和應許!
誰藏了遙控器?我想要換頻道… 八月十八日
好了,我現在最好老實承認我受夠了。一天到晚都是癌症:整個夏天我都是花時間去看醫生,身上被人家用針扎過來捅過去,一輪又一輪的化療,這裡那裡難受,精疲力盡骨頭痛,我實在是厭煩這部沒趣的乳癌記錄片了!我要去看探險、看喜劇、或隨便什麽幻想片都好,求求你們誰幫我換個頻道!
今天我正在和上帝哭訴的時候,發現聖經中有一句好像正符合我的情緒。詩篇55篇17節:Evening and morning and at noon will I utter my complaint and moan and sigh, and He will hear my voice. “我要晚上、早晨、中午都發出怨言,哀聲悲嘆,祂必聽我的聲音”。
真是感謝上帝,祂必聼我的抱怨,不會指責我的不是。不知道為什麽,能把心裏難爲的事情掏出來告訴我主,這讓我感覺好多了。上帝想要聆聽我心裏的委屈!祂想要聼我說的話,祂也想要聼你說的話,正如詩篇62篇8節所說:Trust in, lean on, rely on, and have confidence in Him at all times, you people; pour out your hearts before Him. God is a refuge for us, a fortress and a high tower. “你們要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多奇妙啊!
回頭看看四個月來的奮鬥,上帝祂老人家一點都沒有說把我放在一邊不管。祂在我發牢騷和怨言的時候還是繼續鼓勵我。透過那些愛我、關心和照顧我、堅持為我禱告的人,我看到上帝的仁慈和良善。祂打開我的眼睛,讓我從一團糟的境況中看到祂的賜福,那些小事,我若不是今年夏天與癌爭戰,必定注意不到。
55篇18節:He has redeemed my life in peace from the battle that was against me. 祂救贖我的命脫離許多戰鬥,進入平安。感謝主,也許我欣賞的是西部旅行記錄片,但是回想起來,我從這個頻道真的學了不少東西。
實話說,中文和合版的閲讀沒有令我這麽感動。原文中翻譯成哀聲悲嘆的那個句話意思實際上是大哭大叫,KJV翻譯為cry aloud。我這位姐妹用這句話描述自己的心情,又感謝上帝不是那種不耐煩聼人哭泣的主。我們人很多時候聽見別人哭喊就趕快跑開,或者生氣,但是主卻耐心聆聽我們的哭喊,想要安慰我們。
中文的翻譯清楚顯示出與詩人爭鬥的是仇敵,因曾有“許多人”與大衛相爭,但原文中卻只有打仗(battle),上帝救贖他得平安。許多battle未必是受許多人攻擊,讓人更容易把自己放進詩人的處境中去。我現在有很多掙扎battle,未必是有很多人得罪我,耶和華卻要救我進入平安,多麽寶貴的安慰和應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